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策略范文

语文教学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09

语文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

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起统领作用。它既包括合理组织各种教学材料、方法,确定师生行为,又包括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策略制约方法,方法体现策略。只有确定了良好的教学策略,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有效的学习材料,安排合理的师生双边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因学生年龄偏小的缘故,特别要注意采用相应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小就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喜欢学习语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有所收获呢?经过教学探索,这里我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以抛砖引玉。

一、备课策略:注重课程的基础性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环节,也是决定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先行环节。小学语文课程可以说是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重小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备好小学语文课,进而突出其基础性呢?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步:第一步是先理解字、词、句、段在课文中的基本意思。教师在备课时要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突出主题的段落。凡是拿不准读音的字和容易引起混淆的形近词,都要逐一查字典、注音义,并熟知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读法和基本意思,特别注意字的写法和基本结构,甚至每一个字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都要烂熟于心。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凡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突出主题的段落,都要反复朗读,对于情感型的句子、段落和课文,达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这些逻辑关系把握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是正确领会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对于作者个人推敲、锤炼文字的风格,一定要细心琢磨、潜心体会;对于作者写作文章的时代背景,一定要反复研究、心知肚明。第四步是认真阅读和思考课后习题的要求,要求学生动手做的,老师都要先做一做。从以上备课步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上不好课不是学生的责任,而是教师自身花的工夫不够,尤其是在基础方面的工夫不够。

二、导入策略:注重情境的趣味性

一节课要上得好,有效导入是关键。导入处理得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主动参与课堂,使教学“事半功倍”。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如提问式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实验演示导入等),利用、再现或设置多种情境(真实情境、实验情境、虚拟情境等)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如小学语文课标要求一至二年级要达到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和现实社会的大量材料,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再现或设置多种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素材。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一个道理: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他们对具体感性的事物容易感兴趣,而对逻辑、抽象的事物的兴趣不高。小学生最富有情感,而且情感脆弱又易被唤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再现或设置多种情境讲授语文,让语文教学趣味化、形象化,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被各种“趣味情境”吸引。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由“趣味情境”产生诸多联想,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走进课文世界,自然地爱上语文。另一方面能为师生双向交流提供平台。

三、过程策略:注重对生活的体验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进而达到“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情有独钟。“体验”一词先后被提及达16次之多。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亲历实践,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历程。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体验性学习呢?一要组织和鼓励学生亲历亲为。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例如,学习了《悯农》这首诗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学习了《清明》这首诗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缅怀先烈和扫墓活动,还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学生到红色旅游景区或革命圣地体验体验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二要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或邀请本地区的成功人士为学生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学习和体会他们的创业精神、从业经验、成功轨迹,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对创业的独到见解,使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善美的信念更加坚定。

四、学习策略:注重朗读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可以速读、慢读,可以精读、略读,可以跟读、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可以默读、轻声读、高声读,等等。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一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告知学生朗读的基本要领、基本要求,如掌握好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二是进行示范阅读,教师可以自己示范,也可以事先把中央电视台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专门制作的如《阅读与欣赏》等节目的音影资料准备好,再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跟读。三是精心选择课文进行训练。每次训练要有侧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情感上得到美的熏陶,直至熟读成诵,培养语文素养。四是让学生听歌曲自主唱读。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唱一些优美的歌词。

五、评价策略:要注重评价的艺术性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课堂的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文本间相互渗透的一个过程。而教师在教学环节要全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对学习模式予以相应的引导,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性,而教师要发挥其指导的作用。文章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给出几点有效的策略,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一、构建情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有效学习的一项重要因素,同样是学习效率的原动力。所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差异化特性,掌握学生思维模式的兴奋点,利用相应的途径构建与教学相关且有趣的教学情境,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空间,从根本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得到切实的情感体会。

二、合理地运用评价去深化阅读

评价激励可以有效地深化阅读教学,而且,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附于教学评价,同时,教学评价不管是在课堂或者是在课外都会对学生的阅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实施差异化的评价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阅读程度。所以,针对其阅读水平,教师要予以不同的评价。作为教师要掌握课堂评价语言的尺度,在教学过程通过文本的中心思想实施相应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构建一种和谐生动的语境,让评价语言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从而激发被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且都可以对阅读产生兴趣。

三、读、练进行有机的结合,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体会与感受,或者只是一味地进行阅读,学生同样会缺乏相应的阅读能力,那么语文课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语文课要将“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读”和“练”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课堂过程做到以读为本位,读练穿行,才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累积语言,从而体会其深层次的语境,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深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展;学生

学生由于成长坏境和先天的条件差别,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的差别,为了更好开展教育工作,就应关注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小学语文的差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对于语文这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科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要求关注差异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性。

1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况与存在的问题

1.1实践完成度低

差异教学是在新课标中被提出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和教师都对此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开展工作中却遇到了很多阻碍,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开展差异教学进展缓慢。教师没有足够差异教学的经验,不懂怎样具体实施教学,导致差异教学的实施完成性较差。

1.2教学方向偏差

学校和教师只是重视教学改革问题,把重心放在如何完成改革任务,照搬改革模板,忽略了现实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只有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才能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减少学生个体差异造成的教学进度不一致的情况。教学方向是一个大的方面,只有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才能进一步进行差异教学的开展。

1.3班级人数过多的限制

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努力,进行家庭的走访和了解。但由于目前教育水平的现状,班级人数不能达到合理水平,教师无法很好完成了解工作。部分教师只是根据成绩来了解学生的差异,忽略了个体学习潜力的不同,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可能性。

1.4教师对语文学科理解程度不够

学生在整个教育中是居于主体地位的。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只是刻板教授知识,忽略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开展。

2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

2.1提高教师理论学习水平

部分教师固化的教学思维阻碍了差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大障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不同的教学。但在实施差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并没有真正发现学生的差异或者很难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起到改革应有的效果。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具体学习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理论水平不足。这时应发挥学校的作用,学校应定期安排小学语文老师对差异教学的理论进行思考交流与学习。

2.2合理进行分组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按照小组进行学习是差异教学一个关键的实施策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程度,思考相同学习问题的同学的情况,合理安排分组。分组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进度的统一,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分组并不是安排下来就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学生的改变,教师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重新分组或适当调整原有分组。差异教学要求教师的灵活性和理解性,教师可在平时教学思考与交流中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虚心学习改正。

2.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开展差异教学的改革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的也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应注重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思考如何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这也是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在每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应留出一定时间梳理教学思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要加强语文学科的教育,反思与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教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会涌现出许多从未碰到的问题,教师怎样从容应对问题,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正确进行差异教学,也是每个教师需要在教学思考中理解与感悟的。

2.4实施弹性教学

弹性教学是指教师要适当抛弃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不要一切按照计划来,要留出一定的变化余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每堂课的不同,教师可以临场加入适合当堂课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实施弹性教学对于实施差异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培养教师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给课堂学习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 总结

教学方法不是固定的,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和改进不同教学方法的能力,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富有责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为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和教育,重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目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发展并不完善,教师应用谦虚好学的姿态为推进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进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红霞.浅析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与教学策略[J].科学时代,2015,(6):245-245.

篇4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以往的学习多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喋喋不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台下忙于听讲、记笔记,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参与、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的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1.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要合理。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养成与他人共同相处,共同处理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会七嘴八舌,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如我担任四年级语文课时,我将班上40名学生分成8组,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根据各自的特长作了分工,明确职责,各负其责,这样就会做到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评价、相互监督。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萧伯纳曾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正是指多种思想的碰撞,思想之间的沟通和包容,反映了合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小教育学生养成合作习惯。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让学生从小树立团队精神,具备合作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要倾听别人的发言,看到他人的优点。对不同意见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向优秀的同学学习。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实施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和管理,是目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德育任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用抽象的说教,学生听不懂,要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相机教育。进行德育的重点,一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讲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的课文时,学生被他们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坚定信念紧密联系。三是大力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爬天都峰》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四是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健康道德风貌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三、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1.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育和言语训练为主,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维,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建设精神文明与民族文化。特点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以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点。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种性质和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2.要适应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可谓“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从文体上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就记叙文来说,还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这样,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等。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若脱离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3.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素质发展。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思维的形象性较强,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应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4.要考虑教师的水平与特长。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年轻教师宁肯多些时间去采用讲读法,而较少使用谈话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有效教学、减压减负的理念在各科教学中都成了老师追求的目标,也成了提高学生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就成了初中语文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直关注的问题。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它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识,所以只要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活跃课堂气氛,根据学生实情施教,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一、注重课前有趣、生动地导入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老师总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看似节约了时间,直接进入课堂教学内容,但其实是,学生根本还没有调整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进入学习内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老师,我们要领会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课前一定要设计有趣、生动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热情,让学生进入状态,进入课堂教学内容,接下来的教学中就顺其自然,顺利成章了。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老师在课前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张济南冬天的照片或视频,给学生身临其意的感觉后,让他们闭着眼睛进行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做准备。通过这样的导入和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思想、心态自然就进入了学习的内容中,学习起来会更有效率,对知识点以及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果。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只要学生对其有了兴趣,他们才会自觉抓住任何机会,主动学习。比如,阅读、表达、写作,再比如,对字词积累、理解,对与课文相关的文章的思考和了解等等,这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就要想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老师在给学生教学诗歌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阅读。在上课时,为了衬托诗歌的情感、节奏,可以给诗歌配上适当的视频情境或者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而学懂诗歌,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式,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老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的效果,比如,开放式课堂、电子白板的运用、微课的补充,等等,都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6

【关键词】阅读策略 策略特征 策略教学

一、问题现状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表现在:

1、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的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定义及特征

目前学校流行的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实质是建立在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对这种根据阅读过程进行行为主义分析得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质疑。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形成的阅读观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构特征,并认为任何阅读都是读者调动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运用一系列灵活而恰当的策略、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读者原有知识与读者用来促进和维持理解的策略构成了新阅读观的重要因素,阅读策略由此孕育而生。

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策略教学越来越引起了教学理论界的重视,相对于技能教学把阅读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几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机械传授和自动操练,策略教学强调策略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主张读者自觉监控整个阅读过程,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作出反应、调整策略。具体而言,阅读策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艺术性。所谓“策略”,本意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阅读策略自然要求读者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灵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认识活动计划。众所周知,认识活动都有其普遍的规则或程序,阅读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阅读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种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或技能并非阅读策略的本质特征,在阅读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策略带有艺术性特征。

2、主动性。贯穿于学生阅读策略实质的东西是它的主动性特征。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阅读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阅读往往是以死记硬背和对文本的机械解读为特征的,谈不上阅读策略;而主动阅读则非常注重阅读策略,非常重视学习者自身对阅读过程的调整和监控,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倾向与行为作为阅读的重要内部条件。所以主动阅读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随,而阅读策略之精神实质就是它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3、针对性。阅读策略总是在读者面对具体的文本,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把各种相关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选择、比较,从而找到一种最优化的处理方式。它具有明确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从教学上来说,即使不是机械刻板的,也起码是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篇7

一、问题现状

1.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的指导,缺乏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

二、阅读策略教学改进方式

1.选择性注意策略。传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理解读物的内容,把读物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势在必行。学习者必须将注意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

2.批判质疑策略。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要开展批判质疑策略,就应该了解关于“批判”的知识;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篇8

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从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学习者、教师和课堂交流三个侧面入手,探讨如何构建积极情感教学策略,提出激情励意,构建积极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和全面发展。

如果广义的认知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共体过程”,那么,与之相对的学习中的情感即指学习者的情绪,态度和人格品质诸多因素(左焕琪,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02年8月征求意见稿)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情感态度影响语言习得,若处理得好能推动学习,但若忽视其重要性,可能严重影响语言学习的成效。

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individual factors),包括焦虑、态度、抑制、性格的内外、动机、个性、自尊等。二是关系因素(relational factors)即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和跨文化意识等。

(一)影响语文学习的情感因素及其表现。

教学实践证明,不良心理素质是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观察、调查、测试及课内外接触、访谈等方式,发现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妨碍语文学习的情感因素或情感障碍,对学习显得尤为不利。这些因素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明确。表现为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满足于低水平地维持现状,过分依赖老师,缺乏创新精神,学习只是迫于家长压力或是为了应付考试。

2.焦虑。焦虑可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焦虑与过去的经历,特别是个人受到的挫折及伤害,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有关。焦虑给学习者造成恶性循环。表现在学生对学习感到害怕紧张从而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导致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相对减少语言存储和输出效果降低导致成功可能性减少结果又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会妨碍学习,而教师应注意到适度的焦虑对促进学习有益。

3.信心不足,顾虑重重。表现为学习中缺乏胜任感和认同感。可归结为一个“怕”字。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怕讲错话,怕丢面子,怕被老师批评。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即使会回答问题也不敢积极举手发言,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常怀疑自己学习的能力,缺乏自信。在课堂表现和交际活动中不活跃,不自然,甚至拒绝参加活动。

4.习得性失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LH)是学习中得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表现在:学习中紧张,神经性抑制。由于前一次学习中的某个失败导致消极,悲观,无助,沮丧,无能感,因而对学习感到悲观,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甚至自暴自弃。现在很多中学教师抱怨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成绩差的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难度的增加,更显得跟不上步调,甚至自我放弃,其中很多学生都是由于这种习得性失助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控制,从而导致成绩一步步下滑。

5.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表现为腼腆、害羞、紧张、沉默寡言、不善交流、甚至自我封闭,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6.缺乏合作意识。表现为: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同学进行积极交流和交际活动,自我封闭,不能理解和照顾他人情绪,不乐于向同学提供帮助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等。

(二)应用情感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认知,感情,愿望,欲求,习惯甚至性格都是可变因素。语文教师不仅要善解语言之谜,更要善解人心之谜。语文教学过程不单是知识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笔者提出的构建积极情感教学策略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帮助学习者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帮助学习者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构建积极的情感学习策略的基本前提。自我概念即个人的自我形象。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未来的成功充满期望。事实上,自我概念的建立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促进语言学习, 在学习中表现积极并取得较好成绩,从而赢得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而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又有助于自我概念的提升,促进将来的学习。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建立在与他人交往的体验和他人如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等人的评价基础上,因而不能忽视外在努力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的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尊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归属感。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坚忍不拔、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儒雅气质。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意志水平,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让“绊脚石”变为帮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垫脚石”。要多创设条件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和漫漫人生历程。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友好的课堂气氛。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友好的课堂气氛为积极情感策略的构建创造基本环境。这种氛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判性的师生交流,自尊心的保护以及权力的合理分配等。教师更要善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由衷地爱学生,才能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学生情感这个内因在教师这个外因的作用下,产生师生情感的“双向反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也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3)做一个拥有积极情感的导师(facilitator)。

做一个拥有积极情感的导师,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或讲师,是语文教师帮助学习者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导师”除了熟悉本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外,还要积极钻研并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情感问题等加以积极引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ane Arnold(1989)把教师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即我们所谓的“导师”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及“讲师”,区别可列表如下:

导师类型的教师除了具备讲师和教师的素质外,最关键的是他们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至于教师如何才能起到“导师”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教师自身内在情感,以情唤情。教师的内心情感态度决定了教学热情和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感状态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以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避免个人在授课时焦虑不安,缺乏耐心,暴躁易怒,缺乏激情和亲和力。这样教师内在积极情感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课堂进入一个情感交融的世界。

2.注意自己在课堂上言语输入方式、方法和态度,语感传情。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和情感态度的媒体。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输入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状态。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从而“助之以成”。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言语输入策略,如包含策略(inclusive devices),即将自己看作学生中的一员,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实施控制性语言行为,常用“我们”等,而非命令等强制性语气,如“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而非“你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看似无意之间,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融洽与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多用幽默性语言而非冷嘲热讽。研究证明,幽默性语言可使学生松弛紧张感,消除厌倦,大量释放内啡呔,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习。

3.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好的导师总是寄希望于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态度,并采取相应辅导帮助,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完善健康的学习策略。情感也是点金石,如果教师能充分考虑每个学习者不同的情感因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再枯燥的教材也会焕发出生机,“朽木不可雕也”的学生也能取得金子般的成就。

4.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以评激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评价最为敏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消极或不恰当的评价会给学习者情感带来伤害,加重焦虑,降低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而积极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犹如快马加鞭,产生意想不到的促进效果。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并分析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正确评价。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加以鼓励。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中的模糊容忍度,使学生明白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5.学会反思,换位思考,以达到情感共鸣。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教师除了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外,还应多找学生沟通,与学生交谈,坐下来静心回忆,分析原因,从不同角度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和学习中出现的障碍并决定下一步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同时,也要主动接受学生的评价,勇于承认并改正完善。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构建积极情感策略,增强情感体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吸引力,优化师生关系,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书目: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2,8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Stern, H.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75(13)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刘华山.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的良好氛围。问题是启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和中介。但在教学中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紧张状态中是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一种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有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是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端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上《苏州园林》这一课,我创设问题情境:看苏州园林的精彩剪辑。学生欣赏了一幕幕优雅、美丽的园林景致后,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了阅读。我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他们想想苏州园林与本地园林有什么不同,说说还向了解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向公园,去学习知识、感受生活。

2.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习《推敲》一课,如何引导学生体会“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个字更为妥帖,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一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边读边体会边讨论,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求愿望和兴趣,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标。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的策略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同时刺激多种感官,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对视觉、听觉形成强烈刺激。例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为突出重点,上课一开始,就用投影机打出的画像,紧接着播放哀乐,用沉痛的语调简介的一生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画像、哀乐和教师语言,将学生带入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动人场面。这个媒体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感情基础,同时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

三、活动情境的策略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活动情境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例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让学生体会鲁迅童年对大自然的感情,可带学生到植物园去参观,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又如写“环保”话题的作文,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他们对大自然朴素的情感,继而升华为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多创设讨论活动,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创造激趣情境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质量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语文课取得成效的基础。学生只有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从而产生渴望学习语文的精神动力,并把这种精神动力积极地落实到日常行为中,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准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三维目标融汇贯通的要求,明确教材编排意图,吃透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方式,把握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实际需求,然后选择合适的教法及策略,进行合乎学情的目标预设。

有效教学就是让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在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二、以学为本,以教为辅

教是为了学,所以,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如何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效呢? 一些名家的课堂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崔云宏老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既没有用课件,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也没有让学生表演,却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有几个朗读课文的孩子忍不住留下了眼泪。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二是学生在教师范读引导下不断进步不断入境的课文诵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处理的时机和准确把握的度。从崔老师的教学中不难看出,高水平的课不是依赖花样翻新的游戏和表演,不是凭借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课件,也不是借助包 治 百病的小组合作学习。要上出高质量的课,教师就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读说写背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

三、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

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设计合适。

合适的目标如郑桂华老师所说:“规划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六个维度:①范围:它们必须足够广泛到包括所有值得向往的,可能与知识、技能和价值相关的一切结果。②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③适合:目标必须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④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⑤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⑥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我们在通盘考虑这六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合适的标准是:目标是弹性的,目标是具体的,目标是集中的,目标是连续的。所谓的弹性是说学生是不一样的,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教学的契机是不一样的。目标是具体的,因为只有具体下来,目标才是明晰,才是可达成的,才是可检测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制定的目标常常很模糊。数项具体目标的关联和融合;教学内容逐步扩展、深化、提高;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四、多样化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远程教育带来的实惠可谓翻天覆地,近年来,利用电教设备教学收效良好。如老师在讲解地震中亲情时,可以首先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播放了一首歌曲《感恩的心》,然后出示一组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灾难中的感人画面和场景,以此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实的让学生体验地震的破坏性和摧毁性。可以让学生在本节课上学了如何感受、认知和面对灾难与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与目的。类似一节课可以借助先进技术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取得好的课堂效果。

篇11

中职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掌握语文教学的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一、恰当对待教材,选择高效教学

1.恰当对待教材

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不能一味的专注于传统陈旧的知识,而是要合理的剪裁教材,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实际,把传统的内容不断地翻新,力求在内容上出新、出奇、出彩。内容的新颖与否,关系到教学的生动与否、关系到教学的丰富与否,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内容新颖,因此我们在追求新颖的路上必须做出成就。

2.合理选择教材

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中职教学语文科目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将来毕业后的实际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教材。这样,学生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深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去。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合理选择所要学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兴趣。

3.高效合理教学

高效合理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找出具有语文熏陶能力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或者也可以组织演讲比赛等,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的练习中来,通过一定阶段的语文熏陶,让同学们增进兴趣,激发学习能力。

二、制定恰当目标,课件设计合理

1.正确确定目标

语文教学,专注于教育学生。教学目标,首先要把学生的生活乐趣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要能够通过指导学生融入生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首先,学生实际生活和追求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憧憬未来,体验生活的真谛,感恩生活。其次,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尤其是与所学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首先要将课本知识学到心里,真正掌握课本内容,并且能够从课本中总结经验,提升感受,深化目标,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2.合理设计课件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将所教授的内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片段,通过对每个部分的讲解,使同学们加深记忆和理解。在播放视频中,老师要将知识点和问题结合起来,通过适当情景对同学们的提问,互动,增加学习乐趣。

三、规范提问语言,灵活有效提问

1.提高交流技能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于同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自身交流技能的提高,从而能够加快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师生之间相互融合,从而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减小摩擦阻力,加快师生、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小学生学习的负担,从而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加快学习的提高。

2.合理进行提问

课堂上,有近一半的学生最害怕的无非就是被老师提问,自己回答不上来,然后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减负,让学习变得有效,解决课堂上教师提问方式和学生回复方式这显得十分重要。中职教师要针对学习情景,尽量运用相关的技巧,合理的进行提问,加快学生语文学习参与能力。

四、合理布置作业,科学有效教学

1.适当布置作业

要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着手,用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针对中职语文目前教学现状,我们需要着实考方式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将作业与实际相结合,以此来加强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2.加强巩固教学

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对所学的学习进行巩固,有助于学习的提高和各项技能的改进。在教学中能够巩固知识,加深教学效果,同时让作业的作用落到实处。加强巩固教学,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记忆,从而在心里形成掌握的趋势。

五、提高教师素质,增进学习观念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合作交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思考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能够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1.掌握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积极促进师生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两大板块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突破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本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了解学生搜集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的接轨,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2.以学定教,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选择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定教,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究,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其他学生对话,真正在思考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备课,再综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以及写作的习惯。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坡度教学,让学生能够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尽快走入文本,就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情,真正与文本产生共鸣。随着学校网络电视以及班班通进入校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而且能够很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补充到需要的信息。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简介作者、检查预习之后,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朗读欣赏,学生耳听着优美的朗读,眼看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优美景色,思维一下子被带入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情境之中。而在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篇课文的异同的时候,两种不同的景色表现方法,两种美景中酝酿的情感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受到感染,能够更好地感受文本。

2.通过多媒体课件顺利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件进行阅读以及作文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首先直观地理解到教学的重难点。接下来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随着多媒体出示的问题层层深入,直至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层层递进,一手抓阅读,一手促写作,让学生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三、合作交流,变式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单凭学生的独立思考,一些语文知识要想被学生熟练地应用是有一些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引进合作交流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要善于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形成学生的多元化交流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2.教师要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遇到需要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能够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并在这个过程加以辅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有所收获。真正的合作交流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且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确定语文教学策略。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参与到阅读与写作中来,熟悉各种文体的写作风格,既善于阅读,又能学会写作。

参考文献:

[1]王俊鸣.“阅读教学”价值的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三[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

篇13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大爱无疆,扮演好多种角色

首先应把握好正确的师爱导向。因为正确的师爱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赞赏的美好情感。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肯定,切身体验到成功或学习的乐趣,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会更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扮演好多种角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位慈祥睿智的父亲,有时是一位和蔼细致的母亲,有时是一位拨云见雾的智者,有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有时是一位推心置腹的朋友,更是一位谱写爱的合奏曲的总导演。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朴实无华的作风及优良的职业素养外,还需要注重施爱的艺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格要求,要讲究科学性,应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不同年龄的发展规律,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时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借助名篇,挖掘国学精华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做学生的引路人,是师爱的突出表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出师表》《隆中对》《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等,处处皆弘扬着国学精华。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渴望得到得到师爱的滋润。这时,科任老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正面教育学生。忠、孝、仁、义、礼、智、信,纲目分明,传递正能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大爱,感受到老师正能量的关爱。学生对教师有好感而转化为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就必然会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使课堂奏出一曲浓浓的爱的协奏曲。大量事实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要成为学业上的强者,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而要让学生对老师有充分的信任度,就要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老师浓浓的关爱。唯有如此,学生就会有坚强的自信心、进取心、坚韧性,就能在逆境中顽强拼搏,成功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之,教师的大爱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爱的传递和迁移,能够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三、捕捉契机,奏出爱的旋律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育契机是经常大量出现的。但教育契机的出现是没有规律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育契机对语文课而言,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契机,要有深厚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契机。总体来说,就是要求语文老师要敏捷地及时捕捉住教育契机,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创造性地打造语文课堂爱的协奏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心灵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渴望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信任。因此,教师要明察秋毫地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自我。这时候教师要顺势而为,切不可错失教育的良机,巧妙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并导之以行,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地行动计划,这样就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回答或表现出现亮点时,一旦他们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赞赏或肯定,心理上就会获得极大地满足感,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好本门功课和更加全神贯注投入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那些所谓后进生更是如此。这时候老师的教育,他们不但欣然接受,而且会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大班额教学,需要老师用放大镜的“眼睛”和显微镜的“心理”发现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根据不同学生及时给予不同的点拨和教育,奏响爱的旋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授国学精华,教书育人之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就要多给学生普照阳光,在新课程背景下,努力奏响语文课堂爱的协奏曲,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春梅.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氛围的创设[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7).

篇1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58-02

1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新课程已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思想转入到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了一个台阶,达到“多向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和高质量,高效课堂目标呼之欲出。

2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2.1 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

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导入新课《阿里山纪行》的学习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诸如此类的恰当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同时,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做法。

2.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提供学生坚持学的动力。教师不得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迁移,自主比较,自主比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对照注释,查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只需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的字词和句子作讲解。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思想,做到层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层要求、分层设问、分层练习,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观察水平,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