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文化艺术产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艺术产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艺术产业

篇1

【关键词】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模式;效应

一、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表现形式

旅游产业企业或相关部门作为融合主体。旅游产业部门借以自身的优势利用其旅游资源,向文化艺术领域深入渗透和发展,并面向市场提供蕴含文化内容的旅游产品,进而催生出“旅游产业文艺化”的现象。在旅游产业或者相关部门作为融合主体的情况下,促进传统的单靠提供自然资源或者人文景观的旅游产品,建设人文景区,并向旅游者提供人文景区的大型实景演出的文化艺术产品。使旅游产品文艺化,也促使文化艺术产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展现自身独特魅力。文化艺术企业或相关的部门作为融合主体。文化艺术企业与相关部门联合主办,利用文化艺术的优势资源,创建文化艺术产品,在产品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扩大文化艺术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在这种融合过程中,文化艺术企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突破了文化艺术产业的范围,深入到旅游产业。文化艺术产业作为主体部分,旅游产业为辅,两大产业联合共同打造、销售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旅游产品,或者具有旅游特征的文化艺术产品。目的地政府相关部门作为融合主体。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宣传部门的支持,举办文化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比如,中国旅游城市经常举办旅游节,或者与旅游为依托的文化艺术活动,又如服装设计大赛、城市微电影大赛、城市书画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旅游城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传播了城市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采用价值链理论对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分析

文化艺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和产业边界。文化艺术产业价值链就是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特定的文化需求,在文化艺术产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对文化艺术产品进行加工。其中包括创意的形成、产品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传播。完整的文化艺术产业链是:首先形成文化艺术产品的创意,然后生产文化艺术产品,制造产品,加工产品,然后再进行产品的包装,进行产品的营销推广,最后开辟销售产品的渠道,售卖产品,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文化艺术产品的形成可分为三步:创造文化艺术的内容、文化艺术内容的集成、文化内容的传播和产品销售。其中,文化艺术产品的产品边界表现为报纸、网络媒介传播的各种各样文化艺术内容。文化艺术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界限清晰、都有独立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和业务边界,同时,两大产业之间交流合作,创造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文化艺术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为了提升旅游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旅游产业开始向文化艺术产业进军,突破了自身产业的范围,借助文化艺术产业,提升自身产品的文化内涵,采取文化创意的方法,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旅游资源更具文化气息,运用价值链的理论,两大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两大产业原有的价值链结构就会自动瓦解,完成价值链的重新组合,采用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重新构建更为完善的价值链。然而两大产业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旅游和文化这两大产业的简单合并,是要经过内部沟通、交流的方式,综合两大产业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实现两大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三、两大产业融合的模式

旅游产业艺术化的产业融合模式。旅游企业作为融合的主体,依靠自身的旅游资源,打破旅游产业和文化艺术产业之间的界限,以旅游产业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和动漫游戏等文化艺术产品。文化艺术产业旅游化的产业融合模式。文化艺术产业旅游化的产业融合模式是将文化艺术产业或者相关企业作为融合主体,利用文化艺术产业的表现力,将文化艺术产业价值链延伸到旅游产业,开发更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融合之后的项目就具有文化艺术产业的内涵和旅游产品的价值的双重性。此类产业融合模式的表现形式是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就是将旅游景点和文化艺术产品在空间和地域上重合在一起。园区内还设有游乐区、文化艺术手工作坊、旅游功能区。实现了旅游文化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完美结合。文化艺术节会试产业融合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由目的地的相关部门主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学艺术类主题节日、展会、产业融合平台。通过举办旅游节,重新整合既具有旅游产业价值、又具有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价值链。比如香港每年新年的花车巡游、烟花汇演、圣诞节期间的艺术展览,吸引了大量的大陆游客,香港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艺术拍卖中心,很好地促进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四、两大产业融合效应的分析

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建议

1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系

1.1科技提升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源,只有发展国民文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可以有效传播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文化艺术,从整体上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电影是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一些文化内涵往往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1]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1.2文化艺术可以使科技更加人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下,科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刻。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广告的宣传更加注重广告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广告考虑更多的就是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由于文化的加入,也出现了电视和摄像机等科技产品,将文化艺术推到全新的高度,使科技更加深入人心。深圳的文博会就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好融合,更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桥头堡”。

2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限制性因素

2.1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1)技术集成能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相应作用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大,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构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并不多,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化。(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观念较为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提升。

2.2缺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有些内容能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然而,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城市层面来说,缺少构建能够扶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此外,现行政策的条块分解特点比较明显,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以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与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建议

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例,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有些许差距,文化产业行业结构、市场结构较不完善。基于此,成都积极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值得相关地区加以借鉴,已经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性基地”的光荣称号。

3.1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辅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产、学、研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掌握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配套产业体系,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大的支撑动力。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强。其次,要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2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要制定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要发挥出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且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结合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同时,要对产业转型、产品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等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3完善政策扶持,巩固文化科技创新地位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是联动的,是整体联动和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结合产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2]要对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尤其要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模式要进行适度创新与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链

(1)现阶段,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方向往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中得以体现,数字内容可以有效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如图书到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简言之,所有传统产业被附带上了一种数字化色彩,通过数字化,可以促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如利用3D技术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方面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成都市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大大提升了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了文化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技术环境。这一点上,深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拓展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知名艺术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猛发展。(2)基于文化产业语境下,要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人才智库载体,构建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为了避免黑客的攻击,要加强使用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文化产业语境下,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顺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J].群言,2017(09):34-37.

篇3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中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而河南省是中原文化发源的地方,其文化分为:“农耕的文化、武术的文化、宗教的文化”。最近几年,河南省陆续开发了一些具有中原本色的文化平台,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华商文化节”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省的对外形象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但是,河南省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甚至违背道理,文化艺术产业不能与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发展,这就不能推动它的创新。第一,河南省没有独立的、闻名于世的文化品牌,在运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缺陷。虽然河南省是一个文化资源很多的省份,例如,“开封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温县的太极拳、汝州的汝瓷”等,从经济角度来说,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特别高,但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文化资源,也不能把现有的文化优势转变为所要发展的优势[3]。第二,河南省虽然已经拥有了很多的文化资源,但是它们均未真正地与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我们知道,科技对于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具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能够快速地提高竞争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在现代高科技的带领下,文化艺术才能够得到有效传播,文化艺术产业才能焕发活力。而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研究现有的文化资源,并使其朝新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偏低

近年来,在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以及深入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河南省的一些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发展。从全省来看,尤其在文化传播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腾讯大豫网、洛阳的牡丹文化节。另外,在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的建设方面,河南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开封的“宋都古城”就属于国家级文化产业[4]。虽然河南省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其产业具有的科技量、产品的增值仍然不是很高,在市场上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在文化艺术产业中,原创作品以及那些“题材比较新、内容比较丰富的优秀的文化作品”很少,甚至连闻名的文化品牌也没有。运行文化艺术产业的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协调。从文化业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快,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脚步却不是很快,数字内容产业没有及时得到发展,而很多文化、艺术企业没有知识产权、中心技术,没有具有高、精、尖等特点的文化产品。

二、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发展对策

(一)强化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为了提高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就得提高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的整体实力,即创建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的、文化艺术的体系。第一,产业的形态要具有“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我们要继续发展以前的一些文化艺术产业,特别是“出版发行、文艺演出、影视制作”等,另外需要带动发展的产业有“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这是一些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创建文化艺术的新业态,即在金融、贸易、旅游等方面,把其产业融入到文化艺术产业中,换句话说,就是把文化艺术产业与其他的产业融合并构成一个整体。传统的文化艺术也要结合现代化的科技,即在高科技的手段下,重新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艺术文化。第二,在社会资本方面,要增加引进、流通的数量。在2012年2月15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指明,在国家统一的区域内,对社会资本要积极的引导,按照不同的形式来投资与文化艺术产业。

(二)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河南省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形式,打造文化品牌。品牌,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能显示出产业的竞争能力。为了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河南省要运用好本土的优势。第一,从传统文化着手,打造出有关传统文化的品牌。河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另外,人们也十分热爱传统文化,所以,可以快速地打造文化品牌。第二,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需要得到重视。在打造文化品牌时,还要重视融合有关的产业,即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我们要积极扶持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汴绣、唐三彩等,这些是具有很高产业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三)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

要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的科技含量,就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尤其是文化艺术产业专业的人才。只有拥有了人才,才能够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才能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即只有拥有高端人才,才能够确保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第一,河南省适合培养专业的人才。在全省范围内发展文化艺术产业,营造文化艺术氛围,引导广大群众,激发所有人的创造能力,使其重视文化艺术产业而促进其发展,最终提高所有人的文化意识和素质。第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要合理,尤其是文化艺术产业的。要积极与省内的一些高校进行沟通,这能够使其设置相关的专业,且培养出有关专业的高学历的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要开展有关职业方面的教育,并培养能够及时进入工作状态的技术人才,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多层次特点的人才体系。第三,要建立对应的文化艺术产业协会。文化艺术产业协会有利于文化艺术产业人员的交流。中、小型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地进行学习、培训,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另外,我们要给员工提供机会,即让他们能够和一些国际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目前,省内高校要与国际的高校联合、协作,达到共享文化艺术产品的目的。第四,建立合适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为了集中力量,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功底强的人才。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文化艺术产业 金融支持

一、我国的文化市场概况

根据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现提高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平均分别增长11.7%和15.1%。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和3.2%,比2002年分别提高0.6%和0.7%。截止到2010年,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近507亿元,但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偏低,说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速度仍旧缓慢。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居民的文化消费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就已达到30%左右。因此,我国在文化消费方面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市场。

以上数据同时说明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在接受文化消费调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农村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而“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支持这一观点的仅占6.06%。统计数据显示,二类城市和乡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综合程度”的认知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居民。所以,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对文化消费和需求高于经济发达的城市。从一定程度来看,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说明了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

另外,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超高增长一方面促成了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从我国自身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已经面临一个必要改变的极限。这种极限意味着我国必须要实现新的发展转型。根据201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是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我国大概一年的总储蓄也能达到21.5万元。由此看出,我们不是缺少资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把资金主要用于工业投资,而过大过多的工业生产性投资已经造成了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和产品积压。因此,我国必须要实现新的发展转型,即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资源。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丰厚,开发文化艺术资源对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这种开发也不会引发环境问题。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连续高GDP增长速度在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投资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投资不失时机地开始发展,这是一大向好趋势。

二、文化艺术市场缺乏管理和金融支持

1、体制滞后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我国的文化艺术管理机制起步发展比较晚,文化市场存在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诸多问题。从行业分割来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以及不断发展,文化艺术市场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些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已经尝试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甚至还有一些文化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力求实现跨行业地区的资产重组甚至兼并。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在国际文化传媒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这是一种值得关注与肯定的进步。但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市场缺乏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更不要说建立完全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目前,我国文化艺术市场无论是在宏观管理、产业规划、人才培养等管理体制上,还是在投入产出、市场营销等方面均止步不前,与产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干预程度还较高,无法按照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来运作。

我国文化产业改革起步于上个世纪末期,首先,政府宣布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全国2000多家报纸开始进入产业化运营的轨道;其次,传媒集团和多传媒文化产业集团逐步开始建立,并且尝试与资本市场结合。但是,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机制混乱,经营管理市场化程度低下仍旧是困扰我国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文化艺术市场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首先,投融资渠道不畅通。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艺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基本上是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尚未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局面。而当前激励社会资金投入艺术产业,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举措和政策倾斜仍旧比较少,导致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比较高。2010年九部委发表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但是,政府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资金扶持毕竟不是主要方式,应多借鉴外国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模式,更多考虑在资本市场中提升竞争力。

其次,融资方式单一,金融介入程度较低。如前所述,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和一些文化艺术经济优惠政策给予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以很大的助力。2007年,武汉市政府拿出500万元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推动武汉市和湖北省的动漫产业发展。文化部2010年预算收入总计约476425万元,其中财政拨款约255036万元;本年预算支出合计约476425万元,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项目预算支出约423715万元。但是,这种事业型投入方式,远不能代替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投资方式。目前融资方式单一、银行信贷明显不足、缺乏现代化的金融手段等等,成为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然而,金融业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融资的起步并不晚。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在2005年和2006年两度为华谊兄弟提供担保融资。2009年,文化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该协议预计五年内向文化企业提供不少于20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资金。2009年,郑晓龙等23名优秀电视剧导演获得了民生银行总计约1亿元人民币的信贷支持。由此看来,今后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支持主要来自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将成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融资渠道。伴随着政府和银行的合作,两方的发展潜力巨大。

三、关于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投融资的基本对策

1、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艺术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无论是着眼未来还是立足当前,金融业都需要抓住机遇,大力拓展文化产业的融资业务,实现文化事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双赢”。当前重点是要加快金融机制自身创新发展的步伐。监管方面,通过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金融机构方面,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文化产业、产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贷款管理策略和授信审批机制,适当减少文化产业信贷审批手续。同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发针对文化企业和项目的特色产品,探索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等质押方式,解决文化企业抵押难的问题。如招商银行为电影《集结号》拍摄贷款5000万元,开创了无质押贷款的先河。

2、加强资本市场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作用

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是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可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股票直接上市或买壳上市;对于创业型文化企业可以吸收风险资本,利用国内外二板市场培养壮大。2009年,国内互联网类的网宿科技、影视制作方面的华谊兄弟和成都的金亚数字电视系统都进入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前28位。但我国的创业板发展相比外国并不景气,虽然2003年网易公司总裁丁磊荣登年度中国首富,其手中握有58.5%的网易股权,但这种企业在二级市场上普遍走的是海外渠道。总体上来说,目前二级市场融资模式在文化产业还不是主流模式,可以说仅限于知名度比较大的企业,如华谊兄弟等股票市场较为稳定和前景广阔的企业,对于小型企业而言,投资者还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动力。

3、提高文化产业投融客体的科技含量

我国文化产业应尽快与高科技结合,增加文化产业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投融资主体的经济效益和投融资效率。在发达国家,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装备起来的产业以及各种以高科技为载体或包装的文化产品,不仅创造了全新的生活理念,而且也在刺激着文化需求。所以应该通过对广播电视、书刊印刷、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推进文化产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争取让各地的文化产品生产以及服务手段在技术层面上有所提升,具体包括广播电视数字化、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及提高影视作品、广告装潢制作水平的等,确保文化产业能够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保持更强的竞争力。另外,还要注重从事文化产业专业人员的培训。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要着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技术人员是高新技术的开发者,应主要培养他们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应用能力。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则重点培训其对高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及操作能力。

4、吸引外资参与国内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

目前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积极接洽需要改制的国资文化企业,争取在适当的机会可以收购股权;二是与一些谋求发展的国资或民营企业建立合资公司;三是用自己的方式获得某些特别批准,从而利用法律的漏洞进入未经许可的文化领域。

受我国政策的限制,外资大规模投资中国文化产业的局面在短期内尚未形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外资在更广阔的领域兴办文化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国际资本的新方式,鼓励我国文化企业与跨国文化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利用国外的资金以及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利用期限长、利率低的国际优惠贷款来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琳:论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

[2] 西沐:文化艺术产业投资需建立文化与金融结合机制[J].中国经济网,2012(9).

[3] 袁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4] 张青超、李学文: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2(1).

[5] 孙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经济,2008(6).

篇5

直到有一次,为一个底座的设计百思不解,与几位石友就此话题聊天时,才打开了我心中那扇真正的“灵璧石文化”的大门。困惑我多日的底座构思难题,在石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中,轮廓逐渐清晰。石友们有的即兴赋诗,有的铺纸挥毫,一擅长木刻的石友欣然承诺,待底座初成,刻此雅事于座底为记。遂豁然开朗:灵璧石,是完全可以将多个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一身的,而融合后的灵璧石更具艺术价值。于是,一个组合诸多文化艺术形式,将灵璧石推向艺术殿堂的想法也油然而生,这就是成立灵璧石文化艺术产业联盟的初衷。

随后,大家群策群力,从底座开始,邀请了专业设计师、艺术家成为我们的盟友,又联合了东阳木雕师、南通木工技师加盟。为了达到最佳的油漆成效,又邀请了红木家具厂的油漆师傅们参与进来。石友们集思广益,各显神通,合作范围不断地扩大,而这些,仅仅是联盟的起始。

石头是立体欣赏的艺术品,再好的平面图片也无法全方位地展示全貌,它需要一个更高要求的展示平台,徐州观象灵璧石博物馆有关人士得知我们的需求后,欣然提供上千平方米展厅助阵,这使得“灵璧石文化艺术产业联盟”有了一个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

在整体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我们与国外园林机构合作,同时还有拍卖公司介入,尤其文交所灵璧石上市的先例,更为灵璧石的交流开拓了新的渠道,而这些机构也成为灵璧石文化艺术产业联盟的合作单位。

篇6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设计的“钻石模型”,帮助人们理解一国在某产业或行业中拥有的竞争力程度。该模型指出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情况、相关支援性行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政府)决定一国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包括遗产性生产要素和创造性生产要素)是一个产业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需求情况,是一国产业发展坚实基础,需求会有助于促进相关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和创新。相关支援性行业,其优势地位对某一行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如休闲娱乐业、零售业、会展业、地产业、演艺业、工艺美术等行业开展都会给旅游业带来支援和补充。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包括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政府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低估,作为行业秩序主要维护者,其通过竞争法规、行业补贴、融资优惠等方面的政策直接与间接影响企业和产业的竞争。机遇是那些超出目的地控制范围内的偶然事件,是指重大技术变革、汇率调整、重大政治、文化与经济事件、自然灾害等都会给一国产业发展带来形成和提升竞争优势的影响。本文将以波特“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背景下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作出深入、科学、严谨地分析。

二、瓷业古镇旅游竞争力

(一)旅游要素条件

作为中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古镇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等称号于一体。就旅游资源赋存而言,陶瓷文化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根基与土壤。古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等,处处都蕴含陶瓷文化,是江西乃至中国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轴与中心之一。截至2013年,古镇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个。

(二)旅游市场需求

客源市场规模与构成是旅游竞争力分析的关键,对其展开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旅游发展优化与提升找到切入点。2013年,全国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收入26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游客12908万人次,同比下降2.5%。在全国整体经济稳健增长的环境下(2012与2013年全国GDP同比增长分别7.8%、7.7%),古镇旅游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近三年持续保持两数的增长比率:如2010年国内外游客1324.59万人次,2013年数量达2242.4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20.19%;2010年境外旅游人数19.49万人次,2013年数量达32.1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19.9%。2010年旅游创汇6484.11万美元,2013年达11326.2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达到21.12%。古镇旅游客源市场98.5%来自国内。首先,江西本省游客近年50%,是其主要客源市场,包括南昌、九江、上饶、宜春、赣州等地,说明省内游客在一定时间内还应该是景德镇的主要推介市场,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其次,省外市场主要来如浙江、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等浙赣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周边省份,南方游客比例高,北方游客比例低,这主要受制于其现有的交通条件。此外,入境客源市场分为港澳台和外国市场两部分。港澳台游客是古镇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所占比重近70%,韩国、日本、新加坡为主的亚洲市场在外国市场中所占比重为40%,美、英、法、德等欧美市场在外国市场中所占比重为50%。古镇旅游发展仍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相反,其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低,市场结构过于依赖港澳台市场,外国市场极不发育,国际性品牌与高丰度的旅游资源与其影响力严重失衡。

(三)相关支援性行业

篇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北海在历史上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拥有大量的海洋资源。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北海良好的文化以及资源基础。通过对北海恒兴珠宝公司的实际走访和深入了解,搜集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和数据,通过对比和总结对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3个章节:第一章对贝雕艺术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了解贝雕的制作;第二章则对北海市恒兴珠宝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现状作分析;第三章从四个方向详细的分析了北海发展贝雕艺术对文化产业经济链的作用;最后一章对本一个小结,经过分析对于北海发展贝雕能否形成文化产业经济链提出有用的建议。

贝雕的介绍

制作贝雕艺术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结晶。贝雕艺术的出现不仅为我国人民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而且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贝雕简介

贝雕是以贝壳为原料,经过艺人的精巧加工而创作的工艺品。浩瀚无垠的海洋世界孕育了丰富奇异的海洋生物,海洋贝类就是其中最迷人的造物之一。贝壳的种类很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纹理也很美丽,有的还是很妙的反光体。贝雕作为大海奉献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北海贝雕是一种优雅的装潢工艺品,它以江河、湖泊、海洋的五彩贝壳为原料,按设计要求,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过设计图稿、精心选料、雕刻琢磨、对贴组装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

2. 贝雕的题材

贝壳品种多样,大的象簸箕,小的象米粒,形态繁多,色彩各异,一个贝壳还可以磨出多层色彩。所以制作的工艺品,品种多,题材广。主要以花鸟、人物、山水、静物等为题材,珠光晶莹,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品种有酒烟具,文具、台灯、发卡、瓶插、鱼缸、项链、首饰盒等实用工艺品,以及各种挂屏、座屏、屏风、圆雕等艺术欣赏品。把贝壳经过切割、拼接并粘贴,还可做成贝雕画。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发展现状

1.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概况

北海市恒兴珠宝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珠宝首饰及贝壳工艺品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创建于1995年,是目前北海市唯一一家加工金银首饰品和贝雕工艺品的企业。2005年,民营的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接手北海工艺美术总厂,收拾“残部”,并在产品结构及生产工艺上作了很大改进和调整,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采用多种工艺技法开发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纯天然、不着色、原汁原味的贝雕画精品,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多次被用作国礼,在工艺技术上可以说在国内同行业里鹤立鸡群。 现在已经形成年产值500万元的生产规模,年出口额在20万美元左右,目前有从业人员80人。公司一贯坚持走高起点、专业化,打造自主品牌的发展之路。“恒兴”牌贝雕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2007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同时正在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的认证。

2.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贝雕产品的特点

北海贝雕画是以贝壳、海螺为原料,经雕磨、堆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北海贝雕画的构图吸取国画的风格与浓厚的东方艺术构思。题材分人物、花鸟及山水三大类。贝雕画是艺人巧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精心设计、雕琢、堆贴而创作出的高雅艺术品。贝雕画将国画的神韵、刺绣的空灵、玉雕的质感、珍珠的光泽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有极高而独特的艺术欣赏性。因其材质为日月精华固化而形成的具有灵光宝气、古代曾用之为货币的贝,而寓意画中有贝、室中有宝。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形成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可行性分析

1. 优势

贝壳是大海对人类的一份馈赠,贝雕则是海边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从贝串、贝堆、平面贝雕画到立体贝雕,经过多年的发展,北海的民间艺人不断发现、创造、继承和创新,使北海贝雕艺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朵奇葩。

(1) 公司规模优势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最规范的制作贝雕艺术品的企业,已形成年产值600多万元的生产制作规模。在贝雕工艺上有很高的威望,同行业中享有声誉。不仅在公司规模还是销售渠道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一家公司。通过其尖端的技术以及庞大的销售渠道,来带动北海制作贝雕的小公司进行大规模生产,进一步实现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

(2) 自然条件优势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坐落于北海这个三面环海的城市。贝雕材料具有丰富、来源快、成本低的特点,有利于找到合适的贝雕模型。北海又是一个港口,具有交通便利的先天条件。在海外贸易上,能以更加廉价的成本进入国外市场,因此其产品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这也为北海贝雕形成贝雕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文化艺术优势

北海贝雕一直是北海传统的民族工艺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曾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北海贝雕畅销海内外。曾荣获国家工艺最高奖“百花奖”的北海贝雕,在上世纪80年代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并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首都国际机场、国家商务部大楼等建筑装饰。因此,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决定了北海贝雕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北海贝雕技艺”名列广西北海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向全社会公示。

(4) 政府重点扶持

2012年2月15日,北海市政府开展北海贝雕文化产业基地项目。项目内容: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2012年规划投资1000万元,2013年规划投资1000万元,2014年规划投资1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共规划投资3000万元。计划2012年开工,计划2014年12月底竣工。建设内容:北海贝雕工艺研发、产品创意、加工技术升级;贝雕文化、生产工艺及产品展示、文化旅游、销售等。从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北海市政府已经对贝雕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把贝雕文化产业作为拉动北海经济的一个大项目。在这一环境下,北海贝雕已经为形成贝雕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做好了足够的冲刺准备。

2. 劣势

同时,北海恒兴珠宝公司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一项文化艺术需要被更多人所认知,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传承下去。

(1) 缺乏人才

纯手工制作的贝雕工艺,受人才短缺的制约越来越严重。2005年,恒兴公司接手时的工艺美术总厂只有30人,前前后后招收、培训学徒120多人,年轻人来了又走,留下来的全部是原工艺美术总厂的老工人。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公司仅余10来名工人,而真正能上操作台的工艺师仅有5人,最年轻的已50岁。由此看出,贝雕工艺正面临着人才缺失的危险。

(2) 知名度不够

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制作贝雕公司,是仅存的一家继承北海制作贝雕传统文化的企业。不仅经济价值潜力巨大,而且是保留国内制作贝雕文化的重要保证。目前,北海贝雕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要通过宣传以及比赛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北海贝雕这一传统文化。

3. 机遇

贝雕在国内市场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贝雕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潜在价值非常庞大。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是广西唯一一家贝雕工艺品企业,也是国内少数几家贝雕工艺品之一。其在贝雕工艺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逐渐被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接受。在此背景下,把握这次机会将会大大有利于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形成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

4. 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原有大连、青岛、北海,以及福建闵侯四家厂,经历着市场经济大潮过后,因恒兴公司的接手,北海恒兴贝雕现成为惟一一家仍在生产的贝雕生产企业。但如今海南贝雕已经开始对北海贝雕有了威胁。不仅建立了贝雕培训基地,而且还从挖走北海贝雕仅剩的几名工艺师。北海贝雕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

5. 发展建议

对于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在贝雕产业方面所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人才培训

面对人才缺乏这一刻不容缓的想象,应着重加强人才培训。北海贝雕不能后继无人,因此要放弃一些利益来加强培训。建立一个正规的贝雕培训基地,给予学员较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要提高工艺师的工资水平,解决企业难留人的想象。

(2) 加强宣传力度

一方面,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应当加强宣传力度。在人流量大的旅游景区设立广告牌或者是销售点,让更多人了解北海贝雕,了解北海的文化艺术。同时能够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接触到北海贝雕,贴身感受北海的文化。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工艺技术比赛,进一步提高北海贝雕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宣传不仅是北海恒兴珠宝公司的任务,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面对越来越困难的北海贝雕行业,仅靠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是完全不能够胜任的任务。政府出力保护北海文化艺术已经迫在眉睫。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以及举办工艺技术比赛,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北海,了解北海贝雕。

(3)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设立政府扶持基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每年的预算中拨一笔款项重点扶持贝雕工艺品产业发展。并对贝雕工艺品产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减税、补贴等等。希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快速地伸出手来,用实际行动拯救这个正在远去的工艺。

对北海制作贝雕形成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的展望

篇8

基于工作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1.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除了对企业整体环境进行评估和把握外,还制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选拔人才,对企业的文化艺术策划、组织与经营等各环节进行规划、统筹与运作,并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审视把握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例如,制定文化企业组织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具体组织、实施、落实文化艺术机构的事业发展安排,实现发展目标;对外代表本文化企业与演出经纪公司、剧场或其他合作伙伴进行业务谈判,签署相关商务合同;采取有效营销手段,完成文化艺术产品的推广,达到销售目标;为文化艺术创作、表演提供一切必要的后勤支持;向社会本组织的重要信息,参与必要的公关工作,协助理事会或董事会筹款等。

2.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性,文化艺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是“文化”,是精神产品。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承担着崇高的精神传承,承担着公民的社会职能;作为商品生产者,文化艺术产业又必须在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遵循产业化运作的一般要求。总之,文化艺术领域发展的基本历史和创作特点要求文化艺术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艺术专业知识;文化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教育培训,以及运作经营的演出策划、营销宣传、对外合作等要求文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具备系统的管理知识,并不断塑造公正无私、谦和、宽容的领导者品性;文化艺术产品的精神属性、公民社会职能要求艺术机构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与艺术的精神品位和社会职能相关的人文知识素养。此外,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把握航向、瞅准机会、适时出击的决断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鉴于上述分析,就完成基本岗位职责工作来看,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岗位特质包括19项,分别为:责任心、敏感性、观众培育、艺术价值开发、专业素养、战略性思维、德行垂范、运作把控、创新意识、沟通能力、授权赋能、引领驾驭、多元文化认知、自我控制、主动性、乐观谦和、捕捉机遇、谈判艺术和适应能力。

基于文献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Patricia Dewey在《从艺术管理到文化管理》一文中提及了关于艺术管理者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的3个原则:对所选的艺术家、艺术形式要有深入了解并积极努力;对所从事艺术可能接触到的受众的文化历史背景、意识认知等社会背景要全方位知晓;具备使用正当的社会、政治和管理技能的能力,洞察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的前瞻力,独特的审美创新能力,并具备能在最适当的环境下把艺术呈现给最多数、最适宜受众的能力。Patricia Dewey还在第29届国际艺术理论政策会议上提出,管理全球体制变革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艺术组织应具备对外文化贸易交流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培育观众能力及多渠道融资能力。台湾中山大学学者Shang-Ying Chen通过历史分析框架和组织情境分析框架归纳总结了当代艺术管理者应具备的计划、决策和战略管理等17项技能。向勇在《创意领导力》一书中提出了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质内容,包括服务意识、组织管理能力等20项基础胜任力,以及文化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7项专业胜任力。谢大京、一丁在所著的《演艺业管理与运作》一书中认为,创新、博学、谦和、果敢是变革时代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王双春在《艺术管理―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中指出,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资本运作、媒介市场运作、战略思维、开拓能力、创新精神、熟悉国际惯例等能力素质。

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文化艺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经分析整理又得到18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岗位特质,具体为审美辨别力、学习态度、执着追求、注重质量、文化营销力、个人影响力、政策运用力、创新思维、分析性思维、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公关能力、风险意识、诚实守信、公平正直、包容豁达、前瞻力和宽广视野。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确定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

本研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0省市22位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进行了正式访谈,又获得3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分别为:勇于实践、想象力和科技运用。

根据上述得到的40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要素,参考相关胜任特征编码词典,本研究课题组编制了《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编码手册》。依照该编码手册对20份有效访谈文本进行胜任特征要素编码,并对编码结果进行频次、信度、效度、相关性、显著性检验等多元统计分析,初步确定了23项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要素,分别为捕捉机遇、多元文化认知、文化传播营销、战略性思维、引领驾驭、审美辨别力、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想象力、观众培育、沟通技巧、预判决策、谈判艺术、协调能力、敏感性、授权赋能、责任心、影响力、开拓精神、科技运用、艺术价值开发、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基于胜任特征的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培养建议

高校是各类高层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的重要场所,针对当前文化艺术企业对高层管理者的迫切需求,可以发挥高校的办学优势,在硕士阶段分别设立相应的专业和学科,如试点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AA,Master Of Arts Administration),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管理人才保障。因此,高校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与设计:

1.明确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而展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学则把课程培养目标转化为确定的胜任特征中的一系列的能力,这使得教学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教学目的和方向更为精准、明确,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更有保证。

2.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是把课程培养目标、需培养的胜任力及教学任务结合起来,使开发的课程体系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又能评估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是围绕胜任特征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确保学习者在获得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能力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传统的教学效果衡量标准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培养是考察学习者是否获得高绩效表现的能力。因此,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表现效果进行调查,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个人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解,以评价课程是否有助于获取相关的胜任力。

总之,在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优秀高层次管理者,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篇9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7-8122(2012)04-0071-03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 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 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 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 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 分钟以上) ,其中60 %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 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 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 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

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商品的艺术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并有效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企业的经济调控、建立品牌认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发展的根本,创意则是支撑企业前行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在追求商品质量的同时,强调了文化艺术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延伸。因此,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全民艺术教育的普及都具有深远意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方式,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全民的艺术审美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与商品的有效结合,强调创新与个性,使商品与艺术设计完美结合。可以说,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加强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及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产品的创造性、艺术性等审美要素,对艺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其本质是设计师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将普通的事物加以改造,最终实现文化艺术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阶段艺术设计在文化产业中普遍存在,如影视、新媒体、广告设计、时装设计、文字排版设计等。如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中,“创意胡同工厂”是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出的创意产业文化园区,体现了具有文化底蕴的古城风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设计风格已不能满足企业与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文化、艺术等元素用于产品设计中,也能使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商品逐渐成为企业的品牌标识。文化创意产业抓住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赋予了产品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有效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对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产品与艺术的结合,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的文化实力与形象。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带来无限商机,但是在带来商机、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设计师要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好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

三、当代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与应用

艺术设计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产品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同时能够提高商品的艺术价值,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因此,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产具有独特创意的产品对企业品牌的认知、企业形象的树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策略。第一,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和地方风俗,提高艺术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源泉,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淀。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对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建立品牌认知、树立企业形象,设计师应该在融合各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体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化是特色,应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习俗是一个地域的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和认知,消费者会因为习俗的影响而去购买某种商品。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传统艺术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对商品的需求。设计师在艺术设计上应该不断探索创新,运用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图1)。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二,注重个性化创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21世纪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创意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成败。创意人才是整个创意产业的核心。不断丰富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提升商品的艺术价值,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市场营销中非常重要。企业领导应该注重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其专业技能,提高其创新意识,培养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同时,在艺术设计环节上要注重个性化创造,这是决定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如何使产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实用需求,同时满足其对艺术审美的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将本土化设计与国际文化相融合,提高个性化创新能力。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应从本土文化出发,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艺术设计产品。本土化设计不但能够在本地发挥地理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也能够突出重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土化设计对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土化设计并不代表闭门造车,而是强调本国的艺术特色,设计师应该将国外优秀文化艺术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提高个性化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优势,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深圳国际中心创意产业园(ICC)的Logo设计,以中国“五行”的概念作为设计原点,用国际化的设计手法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图2)。第四,注重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并不容易被复制,但是创意产品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一旦有一种新的文化创意产品进入市场,那么后来的相似产品就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对创意的不断复制获取利润的,如外观、图像、动画等。但是如果缺乏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意随时都有被抄袭的可能,那么创意公司就得不到预期的利润和收益,对设计者也是很大的打击,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纵观世界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完善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目前还不太完善,很多企业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稍加改动,就生产投入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被其他企业恶意模仿和复制,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相关部门也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现在对于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完善,但是笔者相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将会日益完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保护也会逐渐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发展的根本,注重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创造,将文化艺术与商品相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艺术设计的创意水平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深入探究文化创意产业中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提高艺术设计创意水平,对提高企业品牌认知度、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当代设计研究范式转换[J].四川戏剧,2016(2).

[2]高开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关系初探[J].包装世界,2016(4).

[3]俞鹰.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尹立娜.我国艺术授权产业与产业提升策略[D].山东大学,2014.

[5]贾宇希.文化创意产业下工业产品中的生活美学[D].吉林大学,2016.

[6]刘研.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产业接轨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

[7]曹宏,刁艳飞.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中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6(3).

[8]祖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反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2).

[9]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2010(1).

[10]侯黎鹂.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16(3).

[11]周师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31).

篇11

上已有述,民俗有传播的天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在传播过程中进行的。在前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传承往往以口头语言、日常行为、实物展现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如此这般,便形成了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一般形式。譬如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民间戏曲的传播,以及人们宗教舞蹈礼仪的传播等等。由此可见,民俗艺术的民间传播主要有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是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民众之间实现民俗艺术传承、传播的主要方式。

1.口耳相传

远古时期,笔、墨、纸、砚等书写传播工具都还没有发明,人们要把一些宝贵的生活生存经验世代传下去,就用的口耳相传方式。当然,最主要原因还在这里,民俗文化艺术一般属于下层人民,即使在笔、墨、纸、砚都发明之后,由于不识字以及笔墨纸砚材料的昂贵,人民还是选择口耳相传的形式。可以说,口耳相传是中国民俗艺术传播的重要形式。很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神话,以及由此兴起的说唱艺术等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形式传播的。

2.行为示范

民间艺术传承,有很多缺少文字记载,是人们通过日积月累的艺术经验形成。这种类型的民俗艺术传承主要靠行为示范。观察民俗艺术表演者或示范者演示的行为,其一招一式都会在观看者心中留下印象,经过长期的示范学习,便会强化这种行为经验的印象,慢慢体悟其中的技巧、经验。行为示范的传播方式适于学习某一种技能或行为,如说唱、皮影戏、宗教舞蹈等。

3.实物传播

实物传播就是用历史留存的具体的民间艺术物品来传播信息。对于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容易出现错讹,有时也出现传承的断裂。很多有经验的人已经很难寻找,我们只有通过对实物进行研究学习。如微雕、蜡染、烙画等民间手工艺绝活,倘若失去明显的人际传承,但尚有些许民间手工艺品实物留存。借助留存的实物,我们也能够细心研究,将其继续传承发扬。在传统社会里,民间艺术以口头传唱、行为示范、实物传播的方式不断传播和扩散,生生不息。无论是口耳相传、行为示范还是实物传播,民俗艺术的传播最终是以人为传播媒介的动态传播。尽管民俗艺术的传播方式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传播过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欧美艺术形式的传进借助现代大众传媒方式,以高速普及的方式在民众生活中推广开来,民俗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口耳相传、行为示范、事物传播的传统传播方式也已经显示出不适应的状态。社会在进步,民俗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一些适应性的变化。随着社会风俗的演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的生活已经不同于自己的父辈,他们对于早先民俗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认同。靠民间艺人或民间说唱人口耳传承的某一民俗传说、民间表演艺术,或者在民间流传的手工艺绝活,倘若失去了对年轻一代人的吸引力,没有人愿意去学这种民俗艺术,也就使得艺术传承的脉络断裂,久而久之也就失传了。

二、民俗传播与产业化的推动力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艺术长期以来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人们对民俗文化艺术中所内蕴的商品属性以及其产业开发的价值并没有很深的认识。由此一来,中国大多的民俗艺术资源只能被封存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框架之内,并不能像其他事物一样进入产业化的市场运作视野。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各种文化艺术并立竞进的时代,民俗艺术想要重新焕发自己的生命力与传播力,就应该充分利用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机遇,拥抱现代传媒技术和产业化存在的发展路径,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民俗艺术的产业发展路径并非将民俗艺术简单地纳入经济发展轨道,它讲求的是创意生产,乃是以现代媒介技术为支撑,能够运用个体天才的想象力、独特的创意和先进的设计手段,使民俗艺术完成自身“化腐朽为神奇”“从遗忘和遮蔽中走向澄明和在场”的“化蝶”之旅,把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

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民俗艺术的现代传播。因为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是以文化特征为内涵,走市场化运作的文化创意传播的发展模式。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足够的传播动力,能够大量借助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手段,进行宣传推广。民俗艺术不单单能作为文化产品通过传媒进行推销,而且民俗艺术本身也能制作成传媒产品,尤其是影像产品。传统民俗艺术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激活了我们的视觉,有着难以言说的美丽,使得抽象文化具象化,而且传统的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实物传播等传播方式在现代以一种融合更新的传播方式出现。从口耳相传到文字印刷传播,再到影像传播、网络传播,民俗艺术想要在现代传播,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自我调适。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有学者大声呼吁:“在大众传播时代,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更好地保护、传承、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发掘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中国传播学界和民间文化学界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大课题。”

当然,对民俗艺术而言,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与传播方式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流行的方式在促进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同时,有时也会伤及传统民俗艺术。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业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创意生产的路径,其要义在于激活文化遗产,同时尽量在保有人类文化符号的自然、历史、古建筑和生活方式不被涂抹或破坏的情况下进行。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并非总是按理想而行。令人神伤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定“文化产业”涵义却是完全按工业标准而设定的:“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篇12

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和消费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角度有很深刻的联系。国内对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和艺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还不具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文化经济类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多见。结合艺术产业分析和研究大众消费心理的理论和论文还太少,还需要专家和学者进一步补充和思考。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已经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应该换一种一种角度思考艺术产业发展中的隐形或者潜在的因素,为艺术市场的市场营销提供新的艺术思路和探索空间。

关键词:

大众文化;消费;心理;艺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逐渐更注重精神需求,艺术文化消费成为了当前国内中小城市精神生活消费的主流。当前国内的艺术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略有不足,消费者对于文化产业的心理认识还不够,内心对于文化艺术消费的真实渴求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满足。笔者针对这样的文化背景试结合理论和实际对于当前国内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深入研究大众文化消费心里对艺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1大众文化消费研究的发展现状

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和工业的结合。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模式就是利用文化消费为手段为企业或者公司创造一定的收益。其中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和消费性以及通俗性等特点,在市场化的运营环境下大众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大量的文化精神产品随之涌现出来,社会上群体或者个人抓住大众的精神希求来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渐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文化的繁荣既能促进商业的提高,也能优化文化内部的体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主导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呈现出竞争和互补的趋势,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其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国内文化市场和新兴媒体传播技术,通过传媒艺术和时尚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的影响和融合,呈现出更高的精神追求。大众文化正在往大众媒介新和信息的迅速高效传播方向发展,成为了高科技时代备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在这一基础上文化产品的商业性被凸现出来,成为了社会的时尚和流行的趋势,在大众认识和接受新文化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趣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状态。公众对于文化消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广义上的娱乐性。娱乐化是大众文化传播和发展必须要具备的特性,通过改进艺术的发展形态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娱乐的发展中人们把享受当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艺术等的精神活动再造中文化艺术产业正在往教育性和娱乐性方向综合发展。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追求个性和感官刺激的趋势。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环境下,精神的消费具有挑战权威的特点,在无终极的文化消解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意识[1]。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推进,让大众文化的心态更加的具有个性和叛逆,无意义的大众文化也初露端倪。总而言之大众文化想飞能让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丰富时调整好自己的自我心态,回归人性和感性,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习俗。

2利用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促进艺术产业的具体方法

艺术消费的主题是人,是具有审美认知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体和群体。一般来说具有欣赏美和追求美的主观想法,还需要有独立自主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通过艺术文化消费获得美的享受,投入到完善自我和美化自我的境界中。优秀的审美的意象才能让艺术消费主体主动消费,产生愉悦。不同的人对于美和丑的感受是不同的,体验美的感受也有区别。在具体的艺术文化活动中需要针对特定的审美群体因人而异的制定方案,才能共同获益。在发展艺术产业的时候,企业既需要迎合大众文化的审美趋向,也需要引导消费者追求更高端的、内容更加积极的文化产品。科技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让现代呈现出文化和审美泛化的趋势,大众文化审美趋势逐渐多元化,人们的审美旨趣更加丰富和多远,消费者对于文化精神产品的审美需求和艺术期待也需要文化产品的逐步引导。现在的大众文化发展比较通俗,更注重的是消费者的感官感受,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不足,不能达到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文化企业营销时应当制定好高效的发展企划,获得主流消费群体的认可,才能让文化产品达到持续输出。企业生产出的艺术产品既要能参与市场竞争,也需要更严格的把控它们传递出的文化特性。经过选择的产品通过市场的进一步选择才能有效的为人利用。艺术产业的经营者需要时刻注意到艺术产品的特殊属性和商品归类,符合大众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才能时刻把控住市场的脉络,获取更多的经济文化效益。在文化产品推入到市场时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反馈,才能及时把握住文化产品的销售动向,不至于陷入文化市场的恶性竞争,良性的市场消费才能为企业的文化发展打下进一步的基础,发展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艺术市场多样和复杂,在本土的艺术文化与国际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艺术产业正在更快速地发展。艺术消费的自由基指让人们对于艺术消费的需求更加多变,不同的时期大众的艺术追求是不同的,产业需要时刻注意消费体制中的反馈,才不至于造成艺术资源的浪费,节约更多的艺术成本来发展和更新艺术产品[2]。文化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只有逐渐提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提高顾客的忠实度和满意度。

3结束语

在网络和信息科技化的大环境影响下,艺术市场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传播而更加具有导向特点。在信息技术中文化市场的信息传播让艺术消费领域的提升空间越来越大,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能碰撞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还能进行文化间的互相传播。在艺术体验越来越被重视的现在,消费者在文化消费过程中获得的艺术感受也越来越重要,艺术消费背后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也越来越大。企业将文化艺术产品与信息科技相结合就能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关注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宽消费的领域,增加企业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叶飞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健康的文化消费[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篇13

关 键 词 :审美文化 产业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转贴于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篇14

艺术传播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形式和手段的变化,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显著的改变。艺术传播既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需求。科技发展带来的网络传播成为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新媒介,而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是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新平台。在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中,文化产业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发展原动力,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而数字化艺术是两者互动的融合基础。

关键词:

艺术传播;文化产业;互动关系

一、艺术传播

艺术范畴极为广泛,其目的在于传播。将艺术作品传递给受众,包含了艺术信息、艺术传播者、艺术受传者和艺术传播媒介,这就是艺术传播。在各种艺术借助现代传媒传播过程中,原先艺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的产业化多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制性来实现的,艺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凸显。艺术品的复制和销售,借助技术复制性生产可以把艺术带入产业化模式。但不同艺术形式借助传播实现其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因此,借助传播来研究艺术的产业化也有很大意义(王廷信,2009)。艺术传播搭建了艺术和产业之间的相连平台,促进了艺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艺术传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二、艺术传播的影响范围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文化产业的集团公司不再是一个特定的文化产业专门化生产,如电影、出版、电视或记录,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生产企业。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已经成倍增加,受众更容易接受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就算是小规模的生产模式,也可以送达到大规模的消费者。信息技术企业与更多的文化企业相链接,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已经成为像新闻集团、时代华纳和索尼等公司了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Hesmondhalgh,2013)。一般而言,艺术传播具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价值,而艺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艺术传播讯息的内容和形式的内在因素,人的因素、来源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因此,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传播(曾耀农、潘晶,2006)。从需求侧来讲,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对文化休闲时间的追求。另一方面,艺术传播影响着艺术功能的转变,显示出时代性的特征,改变了文化产业功能的结构和转型。数字化的艺术传播方式改变了消费者对于艺术产品的消费模式,网上博物馆、活动美术馆等也跨越了区域限制可以完成审美和教育功能。从供给侧来看,艺术传播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途径。众筹、众智和众包等方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单一创作,比如被许多实践经验证明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项目的众筹方式,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以实现媒体融资。艺术传播过程有效利用众智的发展策略,可以减少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特别是书籍、漫画、电影或电视的续集推广。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众包资金操作,可以创建特定的虚拟社交网络的文化资源提供者,实现创意和资源的衔接。艺术创作需要受到受众对于艺术信息和内容的选择,承担着消费偏好的不确定性。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出版社、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艺术馆等艺术传播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创作到生产、到传播、到流通、到最后的消费环节,传播的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艺术传播功能的创意者或策划人运用经济手段将艺术文本创作者的成果传播给受众。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传播与产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出现了大众化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艺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体系,推动艺术功能的发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前提条件

文本创作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最终是传达到受众者,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于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扩散,应该形成的是“文化+艺术+传播+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集聚群。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的现象,比如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北京的宋庄原创艺术区、湖南的动漫产业园区、上海的田子坊艺术区等等。艺术传播是文化产品扩散的有效手段,不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决定了传播效果。当一个成功的艺术创意被应用到商业化过程之后,使得通过大众媒体或人际关系等传播渠道沟通了信息。大众传媒包括交流会、展览会和媒体推介会等,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合作者、行业协会,非正式的包括人才流动、媒体宣传等。一方面,这个创意由艺术工作者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创作为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生产者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时,就以知识的形式在行业内传播。另一方面,当艺术进入产业化过程后,需要体现艺术产品的多元化价值,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在消费市场上进行扩散。

1.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角色是文本创作者,如音乐家、画家、作家、编剧、艺术家等,他们运用自己的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进行艺术创作,而相关从业者将作品与现代科技或传统技艺相结合,并把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中开拓不同的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的使用价值,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等相结合进行产业化运作。艺术传播不但为文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元素相支撑。

2.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集群经验和知识共享的内在需求

文化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更加依赖于艺术创作氛围的营造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文化产业的集群属于创新型,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创意环境,是一种非线性复式集群模式。艺术传播在特定的文化产业集群区域进行,从而促进艺术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提升集群地区的产业优势。文化创造性的工作都会涉及到中心位置的集聚,该地区靠近其他的艺术家、雇主、作家和评论家等等,并在该领域的推动下向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便于艺术家的培训和发展过程,像蒙马特、格林威治村和SOHO这样的视觉艺术集聚区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Caves,2000)。在文化产业的目标消费市场中,艺术传播更好地辅助集智式创意设计和集群式规模生产,通过艺术传播的最大化影响力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知识共享。比如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这些工厂区原有的优势地位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消失。在市场的影响之下,各种创意、艺术、动漫、时尚等产业相继选择并集聚在这里,原有的工厂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室、画廊、文化公司等文化艺术机构的办公地,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空间集聚区。

3.网络传播是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新媒介

在“互联网+”下的媒介融合,创新网络传播渠道形式,网络传播需要在各个环节创新,形成媒介创新的动力。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体现了传播者和传播内容之间的融合,也表现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中的传播发展,从而促进艺术产品的创新。在较低成本的优势下,互联网使内容所有者可以直接处理个别客户或群体。在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环境中,网络媒体的传播比其他传播模式更加立体化,比单向的互动关系更体现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分享性和自由性,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网络媒介传播应该承担着更好的作用,给大众提供更多的艺术知识,培养更好的鉴赏理念和更全面的收藏和交易平台。发挥网络传播在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作用,需要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公共艺术信息网络平台的共享,使文化产业政策、信息咨询以及后期服务可以更加高效地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巩固技术和融资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及保障,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艺术传播效果的提升。

4.社交媒体创新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新平台

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发展特点就是参与式文化,媒体内容消费者以内容评价者、内容生产者和内容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媒体产品和服务中(Jenkins,2006)。参与式文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新一代消费者从小就依赖于数字媒体体验和参与媒体创作的经验。此外,新一代人习惯于在网上分享他们的媒体创作和媒体经验。社交媒体网站已经为特定媒体的消费者创造了分享他们的媒体产品的评价的机会。事实上,一些商业网站(如亚马逊)在其服务产品中包含了消费者的评论和建议。同时,现在数字媒体制作工具和编辑使消费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造中,并且贡献自己的内容作为替代或补充专业制作的媒体内容。分享类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成为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内容互动的重要平台。众筹作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资金活动来源,包括特定创作和虚拟社交网络的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文化生产资源(Luca,2014)。通常情况下,文化创业者在一个互联网基础上的众筹活动,通过资金网络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交流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理念,使得第一时间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相应的作品并推广给相关的人群。此外,为了获取市场力量,媒体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并购行为,形成了新兴媒体融合环境,作为媒体和通信行业数字化结果,传播通过不同的平台媒体内容增加了可用性和可获得性。

四、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效果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效应慢慢显示出来。以电影产品为例,在文化产业链上从创作、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到分销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尤其获得市场竞争差异的信息,捕捉目标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文化项目的运作跟踪和管理,通过艺术机构和团队进行协作和联络,收集市场偏好信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最终将文化成品投放到市场。这样的互动效应发挥了艺术传播的最好作用,将文化产业链上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流畅,最终会带来文化产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

1.文化产业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原动力

首先,“为艺术而艺术”若脱离了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就会失去持续性发展的作用力。艺术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需要产业运作的平台。艺术产业化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扩展了艺术传播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传播影响(高尚学,2011)。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文化品牌的植入发挥着推广作用。比如,好莱坞模式开发的电影没有地域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挖掘各个不同地区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的全球布局,并将表达美国精神文化元素的电影传播到世界文化市场(朱琰,2010)。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的艺术形式,通过扩大和延伸文化产业链,串联产业链的相关传媒机构和文化企业,最大限度地跨界融合,为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氛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消费市场,将文化产品推广到国外市场。

2.艺术传播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艺术与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艺术传播在文化产业尤其艺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传播通过品牌效应塑造了文化企业形象,艺术传播中包含重要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来说,艺术传播的过程可以增强艺术素养的形成,而艺术素养的形成可以建立长期的消费市场。艺术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可以促进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艺术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城市的活力。艺术传播促进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主要包括印有艺术作品的相关生活用品以及与艺术元素相结合的收藏品等,增加了产业附加值。艺术的传播可以促进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和消费,同时促进商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另一方面,艺术传播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艺术传播的教育功能可以提升受传者的审美能力,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构建良好的艺术环境,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艺术传播提高了人文素质,集聚了人才,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3.数字化艺术是两者互动的融合基础

互联网及其相关的Web2.0进行通信,连接文化和商业,把核心内容放在商业交易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和销售。此外,最综合的网络聚合发展的数字平台,可以从各种来源收集和分布广泛的数字内容,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这些平台开发的应用编程接口提供方便的平台,允许数字内容供应商和买家各自交易。数字化艺术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具备了艺术作品制作的数字化和传播过程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更加灵活和快捷,网络艺术成为一种新的模式,突破了以往艺术传播的封闭性,推动了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形成。此外,相比过去的传播模式,储存便宜的数字技术的扩散和访问以及微小市场定位的传播数字媒体产品的成本显著降低。这种所谓的长尾方案认为,所有的文化艺术项目,都可以产生一些市场回报,因为它们具有精准定位的市场能力,直接向专业观众传达信息,形成数字化共享的创新媒体融合的模式。

五、结语

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艺术传播带动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传达了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在“文化+”的带动下,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科技变革带来艺术传播形式和手段不断更新和改善,产业化发展使得艺术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凸显,艺术传播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日益明显。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文化产业凸显着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共同作用的影响力,艺术本身的传播特征得到发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互动作用集聚了艺术人才,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地方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条件,规划出推动文化产业空间区域,制定引导产业集聚和引导企业进驻的优惠政策,制定有效的公共市场政策,发挥艺术传播新趋势变化下的最大化作用。

作者:周锦 王廷信 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勋著:《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王廷信:《为何要研究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界》2009年第2辑。

3.施旭升主编:《中外艺术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