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

篇1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体步骤入手,总结此节内容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

关键词:

教学反思;生活实际;教师

“免疫调节”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稳态与环境中的一节,尽管我们的生活中免疫学知识无处不在,而且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缺少“免疫”相关知识的前知识。同时这一节中知识点相对冗杂、抽象,记忆量很大,大多数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做到精准记忆,要想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本节知识,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做好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及教学设计工作,找准并有效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以下主要是针对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优化。

一、贴近生活,做好课前导入

要想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引出本节的重点内容,一个生活化的课前导入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此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能使课堂的生活气息浓厚。比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老师想问下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发烧感冒不吃药、不打针就好了的情况?(学生回答说有)老师继续提问:那有没有经历过身体擦伤、破皮、流血后自动结痂然后痊愈的情况?(学生异口同声说有)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回答自己免疫力、抵抗力强,有的学生回答身体有自动恢复的功能等等)那大家想一想他们说得对吗,免疫力是什么?我们的身体真的有这样的功能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这节课的学习,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写板书)。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够很好地将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明白免疫现象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吸引学生目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个大致了解,便于教师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知识回顾,衔接新旧知识

在引出新知识之前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以便学生对新知识更易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教师可以说:根据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当人体受到物理化学等刺激的时候,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那么我们人体将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出课题:机体通过免疫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让学生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之一,并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一起,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而不是单纯介绍免疫学知识,避免了学生存在知识断层,断章取义地认为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是独立起作用的,忽视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性,同时也降低了理解新知识过程的难度。

三、突破难点,细致讲解知识

首先,介绍免疫的概念和生理功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免疫。可以举出人伤口感染和患病毒性感冒时免疫调节的实例,引出免疫细胞,并说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来源成熟部位及集中分布的场所,然后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其次,教师引导:免疫的功能是识别自己,排除非己,那么免疫系统具有什么功能呢?学生通过预习回答出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由防卫功能可以回想到初中时接触过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师举例引导:假设某一健康人体周围有10000个某病原体,帮助学生回忆说出三道防线内容并明晰免疫的具体类型。这样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再次,学生通过回忆不难发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保证机体不患病的最终防线,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学生思考)下面学生结合书中示意图,阅读书中p37中间的文字,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什么是抗原?②抗原使淋巴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看图、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知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主要作战部队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并尝试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体过程及相互关系,进而画出流程图,培养学生文字转变成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识图,使学生概述出免疫系统的第二大功能,阐明在免疫系统防卫过强和过弱时出现的各种疾病,并举例加以说明。在搞清这些重点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好过渡句和问题串的设计工作,使知识呈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合适的位置。

四、渗透情感,升华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由关注“免疫调节”众多的知识点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许多知识点里有意地向学生渗透情感因素。比如通过了解免疫调节仅仅是稳态维持的一种方式,意识到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作用,意识到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性。通过简单了解疫苗的原理、器官移植的发展状况和近些年成为热点的科技前沿成果———免疫细胞疗法对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充分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到免疫学的进步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回顾整节,提出优化建议

尽管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但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免疫调节”一节在高中生物中被许多教师认为难度较大,尤其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讲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要着重注意做好引导工作,比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图和识图,多用比喻法、图示法去突破教学中的疑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此外,凭借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验,以下要点需要着重考虑:(1)实施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过渡性问题时,要考虑到知识内在的逻辑,循序渐进,不要使新知识呈现的过于突兀。(2)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比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时,要利用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过的人体三道防线,尽管当时对人体三道防线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并没有更深层次研究,但它却使学生较容易自然而然地理解高中这一节中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功能和作用方式。(3)教学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在“免疫调节”这一节中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比如免疫学应用中疫苗的使用、器官移植、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等。向学生简单介绍免疫学前沿热点,比如免疫细胞疗法在当今医学领域卓有成效,充分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教学时以便有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最后,在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找准重难点知识,并且能巧妙运用优质教学法,就能有效突破知识目标,进而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杨鑫鑫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栗宁,吴志华.教师课堂提问教学行为分析[J].新课程探究,2009,(145).

[2]任守运.用图示法突破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的疑难[J].中学生物教学,2013,(3):44—46.

[3]金久.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3):24—26.

[4]覃智华.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Z].新课程,2012.

篇2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 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 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 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魏宏聚,李瑞.课堂导人环节与情感目标达成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4):29-33.

篇3

关键词 多感官 教学 课例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98-0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刺激其大脑皮层并增强突触间的联系,从而加强理解和记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起点是感官对该事物的知觉,而人类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只有通过多种感官的反映才能产生关于该事物的全面认识。

一、课例主题

本课例以“多感官参与教学”为主题。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等通道获取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知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不仅通过多重刺激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如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二、课例背景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课题为“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笔者尝试采用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受到良好效果。该课例在全国生物课改经验交流会上展示后给与会专家和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后很多教师纷纷前来祝贺、交流感受或索要课件。

三、设计与分析

(一)新课导入,视听刺激

课前2分钟播放防治艾滋病宣传歌曲《飘动的红丝带》,并配防治艾滋病宣传的背景画面。

【分析】通过播放动听的音乐,展示生动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听通道,引发注意。

(二)新知学习,多感配合

1.免疫系统的组成

【看一看,比一比】投影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挑选两张学生预习时所画免疫系统概念图对比。概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分析】教师将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和学生预习所画概念图呈现给学生,意在启动学生视觉通道,加强直观感受,增强了学生兴趣。

2.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初始设计:

【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下列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交流。

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

(1)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抗体。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因为大剂量X射线损坏了B淋巴细胞,而来自胸腺的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2)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胸腺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在免疫中起不同的作用,胸腺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3)欲使大剂量X射线照射过的去掉胸腺小鼠恢复全部免疫功能,接下来应如何实验?

学生根据上述两步实验,容易得到答案:同时给该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

【优点分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分析,意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在理清其功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缺少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的比较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总结归纳,学生印象不深。

改进设计:在学生上述问题的讨论交流后,再通过下表来总结归纳。

【改进分析】图表可以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刺激,通过图表对比,学生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初始设计:

【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学生不理解,教师又重复讲解一遍。

【效果分析】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先阅读再反复讲解的方式以期突破难点,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依旧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学生虽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听讲,参与的感官以视觉、听觉为主,而动触觉参与少,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发挥。

改进设计1:

【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接着由学生对着视频组织语言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效果分析】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动口机会,但由于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非常陌生,又是第一次接触“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根本看不懂视频呈现的过程,所以学生讲得“牛头不对马嘴”,笑话百出。尽管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改进设计2:

【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问一问,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再观看动画视频(循环放映),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视频所展现的过程尝试创新性配音,要求不发生科学性错误,有疑问可随时向老师提问,最后各组推选“最佳人选”到全班交流。

【配音片段】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角色体验;自主学习

一、案例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一方面担负着培养学生实现自我“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的重任,另一方面又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变抽象复杂的书本知识为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生动活泼地学习,我一直在探索着。使师生关系如沐春风,和谐愉快地教与学是我工作以来一直追求的境界。本节“人体的免疫防线”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充分认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先从感性的材料入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二、课前准备

教师起主导作用,组织学生“人体的免疫防线”情景短剧的表演。每组推荐1~2个学生参加表演。安排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后合作纂写台词、组织排练,在准备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形成了如下思路:组成了三个组,围成一个三层的圈。每个组的学生穿同样的衣服,表示他们是同一道免疫防线的,头上戴着表示自己身份的饰物,如有的写着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表面的黏膜;有的写杀菌物质、吞噬细胞;有的写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三、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病原体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每时每刻都在攻击人的皮肤,试图进入人体。然而,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健康的。同学们想过原因吗?

生:人体有保护自身的免疫系统。

师:人类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抵御病菌和有害物质的屏障。

根据同学们现有的生活经验,谁能说出有关免疫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到:

免疫系统能帮我们阻挡外在病菌的侵害;

有的免疫是生来就有的,有的是人得过病以后才有的;

免疫有的对人体是有利的,有的是有害的,比如器官移植等很难找到匹配的器官,就是免疫惹的祸。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免疫系统由哪些防线组成?它们是怎么保护人体的,大家知道吗?

平时我们自主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今天“人体的免疫防线”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们一起来尝试一种新的学习的方法――角色扮演体验。请大家在观看他们表演时注意每一个小演员的台词,思考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投影出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几道防线?

(2)每一道防线在机体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

(3)说说人体的免疫防线可以分为几类?

2.分角色体验,分组讨论

角色扮演的学生精心准备后隆重登场:

第一道防线的学生:

生1:我是人体表面的皮肤,不但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而且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

生2:我是人体消化道表面的黏膜。

生3:我是人体呼吸道表面的黏膜。我能分泌溶菌酶等多种杀菌物质,能将病原体溶解和消除。

合:我们共同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我们的口号:保护人体,责无旁贷。(大家一起举起右手作加油状)

两个表演病原体的学生:我们是存在于人体周围的病原体。

生1:我是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病菌。

生2:我是水痘病毒,想当年我轻而易举地破坏了人体的防线进入人体使人生病。哈哈,今天我又回来啦。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病原体展开“殊死搏斗”,普通病原体在第一道防线处被轻易地消灭,而水痘病毒在与第一道防线打斗几个回合后突破了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内部。

这时,第二道防线的学生跳出来:

生1:我是体液内的杀菌物质,唾液、胃液中的溶菌酶都是我的好兄弟。

生2:我是血液和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做了一个吞吐的动作)

合:我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我们的任务,将漏网之鱼消灭彻底!(学生一起做了个“杀”的动作!)

就在第二道防线与水痘病毒斗得不可开交时,第三道防线来了:我们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好小子,当年你使人体生病,现在我可不怕你了,自从你上次来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专门对付你的物质,这次你倒送上门来了,看招!(第三道防线将水痘消灭)

师: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小演员们的精心策划和精彩表演,这种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很好,要发扬下去。

【设计理念】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体验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以儿童经验为基础的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的“做中学”在国外非常普遍,在我们国家有所欠缺,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非常适合对初中生的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而不是课堂表面的热闹。

师:通过刚刚的讨论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合作试一试。

有一个学生马上就说:老师我想到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我被别人骗了100块钱,我第二次就不会被骗了,这就是我在后天形成的免疫,老师,对不对?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很善于思考,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我们深奥的生物问题,说得有道理。下面我们就从他的“骗局”出发来说说人体是如何识别“骗局”,产生后天的特异性免疫的。

生:(略)

【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迸发;努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3.小结交流,拓展提高

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说说学了这一课后,对于“如何健康的生活”,你有些什么建议呢?

学生讨论激烈,并且动手制作“心”型图片,充分表达本组同学的意见。

【设计理念】不但动脑,而且动手动口,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让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相互合作、自我教育的过程。

学生有的抢先站起来讲,将所学内容延伸到健康教育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措施,形成健康文明的习惯,自己教育了自己。同时送出健康祝福,教室里情意绵绵。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回去后把今天送出的祝福传递给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每一位朋友。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使我们民族的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情趣不减,意犹未尽。

四、教学反思

从以上课堂教学看,学生学得积极而主动,经历了理解、发现、创新的过程,给了学生充分探究和有效学习的机会,既解决了问题,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从课堂的气氛和课后所反馈的信息看,可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课。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得法、开放得体,学生既轻松又充实。本节内容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图片,按传统的教学进行,教师分析、讲解,对初中生来说也不易理解,学生会过目就忘,印象不深。教师这样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自主学习,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与学生自由自在的交谈、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点燃,学生自身的“亲历―体验―感悟―交流―提升”,使教与学融合在一起。这样把新课程的理念如春雨细无声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材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新课改学力的提高小组合作剧本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只是盲目的接受所学知识,并不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应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过程中,促进学习观念的改变,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生物任教实践,分享以下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经验总结。

一、将演示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演示实验方式,侧重主体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1. 从实验原理出发设计探究性实验。如“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的实验原理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以下探究内容:若将蔗糖溶液换成硝酸钾溶液会出现哪种情况;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验证细胞的死活;打破常规演示实验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根据所给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同时在实验室动手实验,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2. 从实验的易错点出发设计探究性实验。如“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为什么?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亲自“错误操作”,得出此操作的后果,这样的实验体验可以锻炼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准确细致程度,同时为以后准确设计探究实验打下心理基础,从而体会科学研究的精细程度。

3. 从教材的知识点出发,设计探究实验。如在讲染色体变异一节内容时,环境骤变可以使染色体加倍,引导学生质疑,低温能否诱导染色体加倍?确定实验课题之后,让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

探究性实验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性思维能力,打破常规实验课堂,使学生成为实验室的操作者,设计者。

4. 从实验材料出发让学生总结如何进行实验取材。如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在掌握花生徒手切片制作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改进取材,可用两片刀片贴在一起同时切取花生切片,这样取材简单而且薄厚均匀;“观察植物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取洋葱表皮较困难,让学生探究怎样取材更容易,如将洋葱对折之后撕去更简单;“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划线法得到色素带,若换用圆形滤纸,从中间滴加提取液,会得到怎样的实验效果?以此为探究课题,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实验激情和学习能力。

二、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将所学内容编排为剧本,并在课前以话剧的形式表演

传统的课前预习,学生只是简单的自学课文内容,并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点,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将所学内容编排为话剧形式。如此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合作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即活色生香,又使学生思考和参与达到最大限度。

如在学习人体免疫系统时,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排练免疫的过程剧情,并在班级上演。这种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和艺术加工者的角色。我在讲解特异性免疫过程之前,先指导学生以话剧的形式将特异性免疫的全过程写成剧本形式,如:第一道防线比喻成城墙:皮肤和粘膜,粘膜覆盖在呼吸道、消化道的表面,虽然看不到却与外界相通,好比隧道,城墙对所有外来物都有阻挡作用,还有一些暗器如杀菌物质。当部分外来物翻越城墙,就会被里面巡逻的片警逮到,这些片警就是第二道防线:相当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若第二道防线的“片警”无法除去外来物质,这些物质就变成抗原,“片警”就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特警”。这些“特警”与抗原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这些相当于第三道防线及特异性免疫。“特警”兵分两路,一路专门对付活跃在体液中的抗原,一路专门对付进入细胞中的,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特警”叫B细胞,他们接收到信息之后派遣内部的核心人员效应B细胞拿出特制武器抗体,抗体就像为抗原定做的紧箍圈,一但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就无法脱身。讲解时可以比方为小偷被检察院的执法人员――既吞噬细胞带走。一旦抗原进入细胞,这时急需另外一组“特警”叫T细胞,他们接收到信息之后派遣出核心人员既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就像炸弹一样将抗原的藏匿之处炸开,藏身之处没有了,垂头丧气的抗原一露头就立马被体液中的抗体逮住。所以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分工,成为最后一道防线保卫家园。

学生写好剧本之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将其中不合理的,多余的章节进行删除,最后定稿之后由学生选派演员扮演城墙构成的第一道防线,四位同学表演外来物质,一位被阻挡到外面,另外的三位穿过城墙接着由他们表演第二道防线,由一位穿着大风衣的学生表演吞噬细胞,将其中一个侵吞下去,另外两个同学把抗原的牌子戴在头上,来表演第三道防线的免疫。选派几位同学将B细胞和T细胞的牌子戴在头上,表演特异性免疫。整个过程既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全过程,以此来突破重难点。学生在整节课堂起到主导作用,参与到课堂设计之中来,使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如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制作反射弧模型”的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反射弧的各个组成部分,说明脊髓与脊神经的立体结构,完成一个反射实例,总结出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在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要求更高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制作性质的探究活动非常多,比如“制作酸奶”、“发酵罐”、“泡菜”、“植物组织培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实践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事,使他们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对某一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是考试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较高水平的探究实践活动。如06年北京高考理科综合第30题,设计杂交实验,获得更理想的纯合种子。

四、重视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自制生物模型引进课堂

生物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微观抽象知识,学生难于理解,课堂效果不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模型的形象化以及学生动手模拟的重要性,将生物模型引进课堂,尤其是学生自制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理解新知识,并运用生物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1.在讲《基因表达》一节内容时,因为此过程是在微观世界中进行的复杂而又快速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本节难点内容突破的方案我选择学生制作DNA、转移RNA、信使RNA模型,现场模拟转录和翻译过程,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活动一:学生用卡片纸做出DNA 分子的双螺旋模型,同时可以掌握碱基配对的方式,每组随意抽取由生物兴趣小组事先制作好的DNA模型,很多个AGCTU五种碱基的磁性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派2位代表在黑板上贴出一条与它配对的mRNA的链,每位代表贴完由学生派代表点评mRNA上的碱基序列是否正确,对于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认可感,所以对于正确的答案老师要给予肯定,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二:课前制作三叶草型的转移RNA 卡片,每种卡片携带一种氨基酸,下面有三个碱基,由学生选派代表模拟转录的过程,将合成的多肽链拿回本组。

根据所设计的模型最后所合成的肽链,让学生将手中的多肽链所可能对应的DNA的碱基序列写出来。这样形象而又直观的模型教学,使学生更积极参与课堂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的能力,达到了探究式教学。

2.在讲《减数分裂》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课前准备橡皮泥,自制细胞减数分裂中或卵细胞形成的模型图。将模型图带到课堂,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和研究同学模拟图的正确性及所可能出现的问题:a.用同种颜色表示同源染色体;b.不同的颜色表示姐妹染色单体;c.不会表示联会及四分体。针对这些问题模型老师可以现场指导改进,并强调一些重点概念,如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联会等。

3.在讲述`DNA分子两条平行而方向相反的链时,将两条绳子标记端相反并排展示,手握两端缓慢地同时向右螺旋。对概念中标重号的关键词可重复解释以加强学生印象。

思路扩展:根据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也可用透明薄膜纸画好DNA分子的“扶梯形’,平面结构再螺旋演示同一知识点;或用细铁丝和塑料片等物品组装而成DNA模型。

在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种皮颜色为黄色和绿色作为一对相对性状)时先认识桌上的小圆纸片并推出“表现型’,的概念;在讲解完遗传图解一般边讲边画并推出“基因型”概念,划线法或棋盘法均可)后,教师将笔记上做同样的动作。

广西2012年开始使用新教学,教学活动也应新颖并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以上教学模式均从学生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探究者,思考者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海香. 浅谈构建生物学生态课堂策略中学教学参考. 2012

[2]王莉芳. 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中学生物教学.教学研究,2011

篇6

医学免疫学处于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其内涵丰富,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整体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联系密切,所以,在讲授每一章内容时,都会涉及到其他章节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第一章“抗原”时,必然会涉及到抗体、MHC、免疫细胞等后面章节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讲都是陌生的,往往难以接受。此外,医学免疫学向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发展迅速,如:新的细胞亚群的分类、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物以及不同亚类细胞的功能、T细胞、B细胞活化时所涉及到信号转导通路等,这些都加大了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较多,而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所以各门课程的学时有限,且安排相对集中,在学习完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之后,就直接进入医学免疫学的学习。由于医学基础知识了解较少,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的认识仍处于大体和细胞水平,对分子水平的知识了解更少,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上,所面临的理解难度大和学生基础差、授课内容多和课时紧张等多方面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如何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医学免疫学知识是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1上好第一堂课——绪论

对于很多课程的第一堂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学科各发展阶段的主要事件、成就罗列出来,平铺直叙,泛泛而谈,久而久之导致大多数学生误认为绪论无实质内容,无关紧要。但是,根据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我们认为,与后续章节相比,绪论一章的意义更为重要:首先它是对医学生新学一门课程的思想总动员,更重要的是它在课程结构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在第一节课的讲述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魅力显然十分重要。

通过深入的教学研讨,我们对“绪论”的讲授进行了改进。首先,重点、清晰地阐明三个基本问题,即: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它,以及如何学习医学免疫学?在讲述过程中,我们以古老的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现今的各种疫苗接种、以及20世纪末的艾滋病(AIDS)和2003年触目惊心的非典流行为例,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医学免疫学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学好医学免疫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跟随老师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医学免疫学世界的浓厚兴趣,为今后的理论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医学免疫学系统性非常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我们通过第一堂课的讲授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抗原刺激机体后,免疫系统被逐级活化,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大致过程,即整个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框架;同时留下无数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逐步展开的后续章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

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2.1运用启发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难懂,照本宣科往往索然无味、效果欠佳,而传统的以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1.1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形象贴切的比喻则可以帮助

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如在教学中,我们把免疫系统比喻成军队,把细菌、病毒比喻成入侵的敌人,免疫细胞比喻成战士,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再例如,在讲解免疫三大功能这个重点内容时,同样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免疫系统的第一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它的任务是阻止外来微生物侵入机体,这一任务类似于国家军队保卫祖国,防止外国入侵;第二大功能是免疫稳定,它的任务是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和衰老的细胞,此功能相当于清洁工;第三大功能是免疫监视,它的任务是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此功能就像公安局负责侦破各种刑事犯罪分子。通过这种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简单的讲解,往往比长篇累牍的阐释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2.1.2适当联系临床内容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

的桥梁学科,它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通过联系一些常见的疾病类型,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讲到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而肿瘤细胞不表达或表达极低密度的共刺激分子,这样不能有效地激发机体的T细胞免疫应答。如果将B7等共刺激分子基因转染如肿瘤细胞,即可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有效地激发机体的T细胞免疫应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此类基因修饰疫苗,对清除微小转移瘤,预防肿瘤复发有较好的疗效。将理论知识临床现象结合,有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将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帮助对医学免疫学理论作深刻理解。

2.2突出重点和难点,减少各学科之间的重复内容

由于医学免疫学的内容纷繁复杂而理论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取舍。在保持学科理论完整性的前提下精简讲授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及最新进展,对于其他课程讲过的内容,可以一略而过。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有限的学时内,使理论课授课内容涵盖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生理功能等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2.3强化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时还要尝试着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或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医学免疫学及相关知识的新进展,有意识地鼓励、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制备原理时,让学生思考如何制备艾滋病的检测试剂盒,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4采用赏识教育方法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对待他们,他们每前进一步,要及时真诚地表扬他们,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推动学习的动力,从而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3.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作为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日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我们摆脱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把许多复杂的理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把抽象的过程简单化。这样,不但能够扩充课堂知识信息量,节约教学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医学免疫学教学课时紧,教学难度大,理论性较强,多媒体技术在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融会贯通方面,能达到其它任何讲解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特殊教学效果[4]。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制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首先在美感上征服学生,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Flas也常常被引入教学中,例如:在讲授补体部分内容时,采用动画形式演示补体激活的级联过程,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补体知识。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实践帮助很多,但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传统的黑板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很快,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因此结合板书,将本课的重点随着课程的讲解一步一步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讲的内容起到—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3.2做好归纳总结

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就所学内容给学生进行言简意赅的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明确重点,加深印象,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例如,多种免疫分子(如补体、TNF、穿孔素、颗粒酶以及Fas与FasL等)都具有细胞毒作用,但它们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各异:补体活化后在细胞表面形成MAC,引起靶细胞溶解;TNF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导致靶细胞坏死或凋亡;Fas与FasL结合导致Fas阳性细胞凋亡;穿孔素引起靶细胞溶解破坏;颗粒酶可激活靶细胞内切酶系统,使其DNA断裂引起靶细胞凋亡。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融会贯通,促进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增强师生交流,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所以师生交流除了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课外的交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在线式互动教学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因此,我们建立了医学免疫学网络课堂,设置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教师答疑、网上讨论等几个模块,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善了教学环境,便于学生掌握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通过这种具有“互动性、实时性、生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篇7

目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遵从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进行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也不会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二是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三是实验课的资源(如实验动物、仪器设备等)紧张,经常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某些复杂实验因为资源紧张只做教学示教,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对实验的理解;四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也逐步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当中,但是生均实验设备拥有量低,而且该类仪器由专人操作,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五是部分基础医学实验标本和耗材难于购置(如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课程需用的大量尸体,部分稀缺微生物寄生虫大体标本,蟾蜍、狗等特殊实验动物等),导致资源的极度紧张;六是某些实验存在危险性,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免疫学实验所必须使用的一些试剂有剧毒或神经毒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必须用到许多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歧杆菌等),一旦学生操作不慎或失误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威胁。

2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针对本校的管理需求,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技术,整合国内外成熟的虚拟实验研究成果,与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断层解剖学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病原生物学实验相结合,研究开发和部署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提供数字化网上实验教学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用。在现有的校园网和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特点建设不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天候开放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搭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创建了“理论授课-虚拟实验-实验室教学”融合的医学基础类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为医学教育科研服务。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含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人体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分子生物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4个虚拟模块。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虚实统一、网络学习与课堂模拟相结合,使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于基础医学实验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实体操作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真正实现绿色、安全、经济的实验教学。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将为学校大大节约实验动物、实验用尸体标本、显微镜、切片购置和维护成本,解决珍稀标本如胚胎等和尸体标本的来源。同时使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3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优化实验模式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积极探索各种类型实验的优势互补,将动画模拟、虚拟仿真、录像和实体实验优化组合。对于生理、病理及机能学等实验可使模拟医学实验教学系统和原有的多道生理信号处理系统实验软件配合,使高仿模拟实验、实验指导实现随意切换。每一个教学实验包括实验指导、模拟实验、动手实验3大部分。可完成多达几十个实验项目,介绍生理科学实验的仪器常识、常用仪器设备,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品系、实验操作技术等知识,拥有多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操作视频。高仿实验有真实实验场景,实验仪器、装置、实验对象与真实实验现场情况一致,实验仪器界面和操作与真实的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相仿;实验步骤按实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实验对象的活动应用实景动画;实验数据进行生理指标的定量分析测量,并可导出。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真实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能节约部分实验动物,并且能解决以往在实体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动物的浪费现象。针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麻醉解剖学课程将虚拟解剖系统与传统的尸体解剖实验相结合,可开设几十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查看彩色塑化切片图像,可根据教学需要锁定显示画面,3D解剖模型与2D切片截面图像完美结合,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感受,可完全满足临床医学、影像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特殊专业对解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使现代医学解剖教学摆脱了日常教学中对尸体解剖的完全依赖,满足教学需要,并可缓解教学尸体紧缺的难题。运用3D技术并有机合理地组合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把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摆脱以往的抽象枯燥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掌握更多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知识,能够在虚拟仿真的过程中掌握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克隆核酸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序DNA、RNA提取,逆转录cDNA,以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等实验技术相关的实验项目,可减少分子生物和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的伤害;减少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过程中对耗材、试剂、抗体等昂贵实验材料的需求以减少实验经费,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掌握基本技术、操作步骤以及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后能顺利完成实体实验,同时,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也可作为对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基本功的培训。

3.2流程化的实验管理

注重操作细节,规范实验管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完成实验教学的全流程业务功能。通过实验课程管理、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安排、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果批改、实验成绩分析等,实现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全流程跟踪。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也进行流程管理。基于网络的流程化管理有效促进各种类型实验的统一安排、优化组合,提高实验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规范,为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3.3智能化的教学服务

为了减轻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前预习阶段,采用智能组卷技术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测试。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的网上实时智能指导,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效指导。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自动化的辅助批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智能答疑系统答疑,学生可搜索常见问题,与教师实时互动或者向教师发送邮件。实验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的数据进行详实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教学。

3.4规范化的资源建设

篇8

关键词:语言;简洁;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34-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教学语言的低碳,是指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语言是有效语言。孟子也说过:“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也就是说,教学的语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虽精少而能表达深奥的道理。教师的嘴,就像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发出的是知识的溪流。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不断“绿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我们发现生物课堂总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入的语言不精练。导入时太嗦,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重点内容的讲解。2.讲授用语不简练。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满堂灌”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提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3.解释用语不点睛。启发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学生的回答“处处铺路搭桥”,教师“解释用语”大大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往往缺少独立的见解。4.专业用语不精湛。5.习惯用语不规范。

这些缺憾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破坏了课堂的完整性,影响了教学的进度。细细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就会发现,其实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上课时“废话”太多,也就是说课堂语言不够“绿色”,不够“低碳”。所以我们要改革教学语言,使之“低碳”化。下面就生物课堂如何绿化教学语言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减少语言“排放量”,提高简洁性

语言虽说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但它仅仅对听觉产生刺激,难免会使学生生厌。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嗦,用语要简洁、流畅。简洁的语言就是要用最少的词语、最短的时间、准确清晰地表达所要陈述的内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不少的老师总担心学生听不清,学不懂,说话喋喋不休,翻来覆去,拖泥带水,学生听得一脸茫然,这样一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就没有了,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教学语言要做到简洁,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例如学习“细胞的增殖”时,对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我编歌诀来帮助学生记忆:“膜仁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一分为二向两级,两现两消重开始”。这样,深奥难懂的有丝分裂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教师要注意非重点或难点的地方少讲,对课堂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少讲。实践证明:语言越嗦,越是讲不清。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要言简意赅、简洁明了,这样才能去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关闭“发动机”,让学生思考、交流

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这样一项倡议,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20:30~21:30之间,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借此活动唤起人们低碳的意识。同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教师的嘴也是需要关闭,这就是“无声胜有声”,学生需要的是思考,需要交流,需要思维的灵动,而此时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讲就是多余的。

例如:“单倍体”这一概念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出下列两道判断题:1.单倍体生物的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吗?2.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生物吗?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要保持沉默,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单倍体的不同理解,然后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讲清这个概念。

三、提高排放性能,注重准确性

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大纲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老师,要提高教学语言“排放的性能”,首先, 在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具体地说,在上课时不要拖泥带水,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感觉。例如,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同。前者是指人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合成的一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抗原则则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其次,教师尽可能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有许多生物学中常用字的读音不同于习惯发音,上课时要注意。例如:萎蔫(niān)、两栖(qī)动物、蜕(tuì)皮、臀(tún)部、桧(guì)柏等等。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在课堂上读错字有损于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从而降低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需要需要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条绿化生物课堂教学语言的“低碳”之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关键词】 高职;生理学教学;网络教学

就高职教育而言,要求学生具备的是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够用”为度作为教学原则。生理学课程的网络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在线互动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建立生理学课程学习支持体系,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学习目标。本文就生理学网络教学关键环节包括:教学设计、课堂调控、教学评价等进行逐一阐述。

1 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应用的最佳体现,它对网络环境的运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都有别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所能提供的只有资源和工具,因此,生理学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网络资源、工具和学习任务的关系,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

目前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1]:一是网络课堂往往只具网络教室上课的形式,没有网络课的实质。学生并没有充分运用网络环境独特的优势自主探究,荧屏浏览多,实机操作少,是“展示型”的课,而不是“操作型”的课,大大浪费了网络环境的资源。二是网络教学以少数优等生的操作取代全体学生的参与;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统得过死,无视学生程度的差异。

通过生理学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一是教学设计通过电脑操作、网络应用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探究学习空间,有更多的学习信息容量,有更活跃的网络互动交流[2]。为满足这种要求,学校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与人力,建立各学科精品网站平台,制作一批内容新、形式生动、界面好的网络多媒体课件。二是教学设计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者就像走进了“自助式餐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都应具有弹性。如在进行血型输血授课教学设计时,采用网络上的动画资源,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在计算机模拟病人身上进行输血,通过互动网络媒体让学生学习的血型输血知识,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入相应的网站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对共同的存在问题进行当场答疑。

2 课堂调控

教师必须学习当一个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否则,他们将无法面对学生新的需要而在学生面前茫然失措。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课堂调控的方式有:

2.1 实验教学——虚拟实验和实验视频生理学实验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多媒体模拟操作系统,给予学生部分经典实验的实验视频演示,进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开展基本“操作”的模拟学习,使学生在实验前有一个心理、知识和技术上的准备,并最终建立起与实验操作的亲和性及成功实验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项目——蛙腓肠肌标本的制备。经过这样改革后,提高了学生动手的机会,由以前4人一组变为2人一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标本制备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动物的利用率。

2.2 理论教学——案例学习案例是学习医学课程的重要手段。生理学课程建立的案例库在网络上共享,供学生使用,要求学生组成4-6人的网络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3],同时,课程开辟BBS专题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在BBS讨论区设置专题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性学习,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先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各学习小组谈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并给出正确的答案,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内分泌章节时采用谁制造了激素男孩案例讲解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一个患足癣的小男孩因接受不当治疗居然命悬一线,险象环生。虽然侥幸捡回了性命,病痛却接踵而至:脂肪肝、胆结石、柯兴氏综合征、免疫力严重低下、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股骨头坏死……

另外,通过开辟专门的讨论区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使他们不至于对新的技术手段有陌生之感,同时又不至于犯一些不必要的技术错误。教师更多地使用公告栏式答疑区,便于了解其他学生的问题及学习动态;提供查询服务,造就网络融入课堂教学方式。

2.3 理论教学——创设学习情景教师十分重视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交流、协商。“应用性环境”是一种带着要解决的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所创造的一种以现实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在建构意义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从学校成为省科协人体健康科普基地以来,通过网络与本地中学生进行联系(福建职业技术学院论坛),开展科普教育的专题讨论,采用网络报名形式,假若中学生报名人数达到50人,可以组队不定期来我学校接受科普教育,如针对肥胖中学生开展应注重哪些饮食、运动的事项等专题,将本专题与生理学消化章节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学习并讨论中学生的疑问,给学生创设特定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探讨。

由于网络课堂教学仍在教室中进行,教师的调控作用也不能排斥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成分,教学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是不可少的。

3 教学评价

网络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学习的促进尤其需要评价策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丰富了网络生理学教学的评价手段,具有多项测评功能的评价系统的实现已不再是梦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它更多的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

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即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等,以中期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

此外为了使网络生理学教学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通常可以解决一些带共性的问题。通过建立练习、作业和测试与反馈系统,根据教学周历,安排学生作业和练习,并进行阶段性测试和网络在线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阶段性测试采用无纸化系统(Lanstar系统),Lanstar系统是一套应用在电脑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系统,可以给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的平台,本系统具有自动分析功能,教师便可以掌握学生对课程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网络在线测试,客观题由网络自动批改,主观题由教师网上批改,通过成绩系统和通知系统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网络教学应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增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学习本门功课所必须,也是学生今后向高层次发展所必须。

参考文献

1 许汉.网络课堂教学的争议和反思[J].信息技术教育,2005,9:59-61.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个体层次;生命系统;整体性和稳态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教材中提出有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方面的知识,生命系统的中的细胞,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而生命系统中各个层次都有紧密的相连,是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为加强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生命系统进行正确的认识?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促使学生能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

一教材内容特点分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提到了关于分子与细胞的概念,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内容呈现在第一章,为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关于微观生物的认识较为浅薄,且这章内容中含有大量概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对内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生命系统的相关内容即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内容,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活动的主体,以细胞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核心概念,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必然的要求。学生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原在初中时有所了解,对器官,组织以及系统有大概的认识,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在中考范围内,初中生物不在学习重点范围,因此学生对于生物课程中生命系统的认识不全面且没有深刻的了解,而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在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对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进行简单的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实例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组织,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则是由细胞组织组成的能够协调配合的器官或系统构成活体生命,例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龟等。个体层次是生命系统的局部,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生命性和整体性[1]。而生命系统的稳态则是通过生命系统的内部与外界环境产生信息的流动过程,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内部组织的平衡,也就是动态平衡性,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利用生命系统内部存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持自身的稳态,从而达到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物质交流以及信息传递,在个体层次中一般是动植物这类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生命系统的稳态是保持生命系统独立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生命系统中的各个层次都具有稳态,都与外界的环境产生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发挥生命系统整体性的功能,因此,总的来说生命系统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稳态,使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动态平衡。

二高中生物有关知识具体的教学措施

(一)将加法与流程图进行结合,提升学生对生命系统的了解

由于高中生生物知识结构较浅,生命系统的相关知识具有复杂性,且含有多种概念,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到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和稳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中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命系统不同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也就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有关概念,通过加法教学,为学生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流程图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深化[2]。生命系统中的内容概念较为抽象,而细胞层次又是微观生物,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能够都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直观形象的将概念能够展现出来,加法的教学方法是将图文结合,彰显不同概念层层递进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具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前适当的设置引言,通过多媒体创设生物圈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环境下不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可以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例如池塘,青蛙,蝌蚪,流水,以及水中的微生物等,根据准备的这些课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流程图有大概的了解之后通过加法教学,例如池塘是一个生物圈,青蛙,蝌蚪等是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而这些个体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一个生命整体,其中个体还等同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而由池塘,青蛙,蝌蚪,流水,微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则等于无机环境,包括空气,温度,水等加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又包括植物种群,动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等利用加法原理对生物中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

(二)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对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的理解

生命系统中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得以体现,人体组织各个系统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中,通过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这是个体层次具有的一种稳态。人体中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这几方面中任何一部分的失衡都会导致个体层次发生稳态失调,而人体产生疾病则是由于内部环境失衡导致个体层次的稳态失调,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冒发烧等疾病都是人体稳态失调导致的后果,其中人体的稳态失调也与人体内部结构的组织系统有关,通过观察医院相关的检验报告分析人体内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例如人体内部细胞发生病变后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造成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个体层次具有的整体性特点[3]。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减少抽象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准确把握。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高中生物中有关生命系统这节知识是客观抽象的,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相关实验,构建数学模型,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抽象的生物知识概念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对此理解,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是关于生命系统的内在环境变化及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并且生命系统是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构建设计模型与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使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内部环境能够直观的展现出来,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通过开展生物实验,在显微镜和相关生物仪器设备下观察青蛙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在静态与动态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捕捉蚊虫时神经系统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此外,在生命系统的教学中还应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可以直观的显示出个体层次的动态变化与调节机制,用数学模型的相关数据表明生物规律,了解个体层次的变化与稳定,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来收集相关资料数据,考察资源的合理性与可行性[4]。还可以进行生物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个体层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整体联系,以及个体层次中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动态变化的平衡稳定,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教学的价值体现

生命系统是不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流的过程,并在不断地变化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平衡稳定,也就是说生命系统是具有稳态的。由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又可以独自成为生命系统,且生命现象与自然界其他物质现象不同,具有独特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让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且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在宏观和微观中加强生命系统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且用有力的数据体现了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这一概念,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由于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概念较多,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生物基础较差,且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生物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个体层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传递与能量转换并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系统稳态。这是生命系统的本质规律,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相关概念,丰富了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拓展视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郑文杰 单位:潮南区砺青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认知的教学策略——以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34-37.

[2]陈维,汪忠.系统分析与模型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与案例[J].生物学通报,2008,05:28-31.

篇11

一、用心欣赏,课前激趣

生物教学的关键是生物学习的第一节课。初一新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保持下去,为以后的教学铺平道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了解、掌握的生物知识,在他们期望得到新的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引导,抛砖引玉,介绍生物学的奇闻趣事以及生物科技的重大发现、重大成果及其应用,把学生掌握的零散知识串联起来,分门归类,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探究的热情,将进一步学习、探究生物问题的种子深埋在他们心中。因此,在第一节生物课上,教师要多一些聆听,多一些赞赏。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不但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起学生发现与展示自我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

二、媒体资源,升华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启迪思维的起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见疑而生趣,由趣而生疑,再由生疑进而求解的求知欲和求成心。比如,我讲授《免疫与计划免疫》这一内容时,通过观看历史上发生的大型传染病事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提出问题:1.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地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2.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人却全身发痒,有起包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3.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为什么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4.生物学家通过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发现上面有非常多的细菌,我们经常要接触,可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生病呢?要知道这些原因,应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说起。接着我又播放了 “泡泡男孩”图片,并解释:大卫・维特尔是最有名的“泡泡男孩”。上世纪70~80年代间,大卫都生活在密闭环境中,只使用经过60摄氏度环氧乙烷气体消毒的物品。医生试图通过骨髓移植将T细胞引入他体内,但潜伏在骨髓中的EB病毒诱发了肿瘤,大卫在12岁时去世。然后提问:“为什么他一直要生活在这个透明房子中,而且12岁就夭折了?”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我适时提出: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如此多的病菌,但是一般情况下并不生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体中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身体的探究兴趣。

三、随机应变,授中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激励手段,恰到好处地诱导,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首先对所教的知识产生兴趣,通过兴趣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与思考的倾向,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推动学生自觉积极探索知识并形成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内心需求,使学生懂得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血液的成分》这一内容时,有几个学生对所学知识总提不起兴趣,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几个平时最大的兴趣就是爱上体育课,而且ψ闱蚯橛卸乐印U攵哉庵智榭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备战世界杯时,足球队为什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那里树木多,含氧量高;有的说,那里是春城,风景优美等。他们也一下来了兴致,不自觉地进入讨论的行列中,对本节课的学习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后,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高原气候有利于增加运动员身体中血液的供氧能力。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通过个别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当中。

四、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人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情境,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满激情,兴趣的动力作用就更大。如在学习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时,可以带学生到就近的蘑菇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激感、提高认识,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科学的结论。

事实证明,学习的直接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刻苦努力、认真钻研而发展和升华的。因此,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丰富其想象,开拓其思维,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因教材制宜;以学生为本;弹性化教案;激发集体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35-02

以往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上来。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1 结合教材实际,因教材制宜

教师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在教材中挖掘出核心的内容及培养目标,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把握了教材精神之后,对教材给定的素材和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灵活地删减或适当增补恰当的素材。既要"精选",更要"选精"。备课时应该把握好尺度。可新增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删减可行性差或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和研究性专题。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新课程中,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酶的性质"等三个知识点均由D(应用)调整为C(理解),"现代免疫学的应用"、"酶工程简介"均改为选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全调整为B(识记),"种群及数量的变化"全调整为C(理解),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由A(知道)调整为C(理解

网络、现实生活、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加以挖掘。准备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实验材料、用具等,这些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上网用数据库查看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 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备课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多种因素,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启迪思维,勇于探索,富于想象,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高明的设计师应"在不疑处设疑"。如:以"鲫鱼"作为探究材料时,若所设计的问题是:"鲫鱼有哪些外部形态?","呼吸器官是什么?","消化器官包括哪些?"等等这些浮光掠影的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何须探究?这样简单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不去探研问题本质。我们应在"不疑处设疑",如:"鱼睡觉为什么不闭眼睛?","鱼为什么会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再如:授完蛋白质代谢这一内容后,如问:"蛋白质是怎样消化的?它以什么形式被吸收?氨基酸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太肤浅了。我们应在"不疑处设疑","你吃过牛肉吗?你知道牛肉是怎样变成了人肉?"这样的问题的提出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案、学案设计要遵循:

2.1 导向性:设计的问题要准确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要能挖掘教材隐含的内容。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P202描述了秋水仙素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染色体虽然完成了复制,但是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的数量加倍,这样加倍的染色体就存在于一个体细胞里。有的学生误认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着丝点的分开是纺锤丝牵动造成的。因此,产生了理解上的困惑:既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纺锤体,那么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又如何分开呢?染色体又如何加倍呢?实际上纺锤丝的作用只是牵引染色体运动并无使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的功能。那么教师就可设计问题: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是纺锤丝牵动造成的呢?还是自行分开与纺锤丝牵动无关?这样引导性问题提出,既能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将教材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

2.2 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的努力探索能解决的。不可太难,否则"启而不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僵局"。也不可太易,否则课堂上过于热闹,学生没有真正进行思考,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2.3 程序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发展到实质性内容。

2.4 新颖性:所设计的内容要力争新奇,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蛇一生中只蜕一次皮吗?蛇为什么老把舌头伸出来?它没有脚为什么能很快爬行?

2.5 普及性:"但求人人进步"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

探究性教案、学案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注重分析、应用、讨论、对比和优化。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有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

3 设计弹性化教案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可以在备课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交流与讨论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师生积极互动,能发挥出创造性来。交流与讨论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为教师备课留下很大的空间。

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积极,增添备课的实效性。

备"糖代谢"内容时,在动物及人体内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有四条去路,讲完第四条途径:糖尿病患者通过尿糖排出体外后,有的学生可能会发问:"医生如何来检验患者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作为教师不要以为这样问题还牵涉到物理或化学知识就不予理睬,而应做好准备,启示学生,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 充分激发集体智慧

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篇13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赛;主体性;有效性;信息化;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16-03

【作者简介】季宁东,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

笔者有幸担任了2016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大赛(医药卫生类)初赛和决赛的评审工作。从大赛组织、工作方案、评审指标、比赛流程、过程把控及参赛选手们的精彩展示中,我欣喜地感受到,江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理性回归课堂,中青年教师也在快步走向教育本真;但同时,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现以本次大赛医药卫生类课堂教学情况为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基本概况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要求,经过“人人参与、层层选拔”,我省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共有14位教师参加课堂教学大赛的初赛,涉及五年制高职护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学及四年制中职护理共6个专业的12门课程。通过教案、教学录像两个环节的在线评比,选拔出8位教师进入决赛,他们分别来自6所五年制医药卫生类学校、1所中等卫生学校及1所中等专业学校;再通过教案、现场上课两个环节的评比,参考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在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都能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充分展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机智和个性特色,反映出我省职业学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貌、师能、师技和师艺。选手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涨,用他们的教学魅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凸显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二、亮点赏析

(一)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无论是初赛的教学录像,还是决赛的现场上课,参赛教师的“生本”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决赛的课堂教学设计期间他们都能深入到“借班”学生中了解和分析学情,有的教师还建立了QQ群,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放在群里进行讨论,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相关要求,也听取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建议,在互动中建立了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中,更加关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如“眼的折光功能”课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引导和指导了学生课前的预习、课中的体验和课后的拓展,创设了学生“有目标、有路径、有方法、有评价、有兴趣”自主学习的“五有”学习模式,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较好地发挥了其主体效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在,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这是所有教师追问和思考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1.基于俗肌

绝大多数参赛选手都能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行业企业相关的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并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及教学评价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2.激发兴趣。

参赛选手都能注重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是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有机对接,教师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究,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强化技能、增强自信,提高了课堂的有效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中暑病人的救护”课急救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合作开展紧急救护的操作中内化知识,强化技能,彰显综合职业素养。其次,是将生活带进课堂,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如“乙型肝炎病毒”课围绕“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会被感染”这一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通过设疑、答疑、解疑等环节将课堂教学步步引向深入,揭示了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原则,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中,有效并快乐学习。

3.优化结构。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新知(布置作业)”,这是常态课堂教学一般的流程。选手们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恰当地把各个环节进行搭配和排列,设计符合课堂实际的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实施中及时纳入新鲜的学情,捕捉课堂中的灵感、偶发的机会和错误的资源,对教学进行随机调控,紧紧围绕预设目标来组织教学。如“物料的干燥”课堂教学结构组织严密,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师循序渐进的精讲和点拨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入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必要的课堂反馈练习,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拾遗补阙,不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而且学生的满意度达100%。

(三)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参赛选手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利用智慧教室、网络平台和信息教学资源库,在学习情境创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做法,课堂教学时空因教学资源、手段的丰富得到充分的拓展,课堂教学效果因教学重构、学生参与得以显著提高。如“眼的折光功能”课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及信息化资源,如人体生理功能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三维虚拟仿真、Flas、交互游戏、交互学习软件、视频、电子教材及课件等来实施教学,有效实现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课后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教、学、做、评、思一体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融合,使其不仅仅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学生的学习主体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四)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既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选手们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中采用多元、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改善了教师的教学。如“良肢位的摆放及原则”课中,教师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语言表达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学生从中得到激励,继而产生学习积极性;“眼的折光功能”课中,教师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中信心百倍地探究学习;“影响药物效用的因素”课中,教师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开展学生即时互评、教师集中点评,形成“优者更优、差者变优、共同进步”的局面,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获得成就感、愉悦感;“物料的干燥”课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及时有效,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多变,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充满人文关怀,课堂教学充满爱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

三、不足与建议

(一)基于课标不够,应加强课标的建设和执行

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具有法定的性质。但是有的专业及课程目前还没有全省统一研制的标准,有的虽然有标准,但个别老师执行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导致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全凭一本教材和教师的经验,课堂教学效果显然不会好。应加强各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业学校及教师执行课标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为我省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树立航标、奠定基础。

(二)关注全体不够,应注重分层优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制定了统一的教学目标,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学困生跟不上。现代职教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正确面对学生之g的个体差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方法,包括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的分层,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技术使用不当,应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有的选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上出现过多及低效的问题,以致不能达成教学目标,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及二者有效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教师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传承和创新并举。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应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可用可不用的则不用,要用在关键点(如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平面的形态立体化)上,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益。

(四)小组合作虚化,应强化合作学习的指导

篇14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的广泛普及,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阅读、听音乐、看视频,通过QQ方便、及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手机的普及也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困扰和担心,害怕学生会养成网络依赖,在学校玩游戏而影响学习。

既然无法控制学生使用手机,那么为何不正确引导,使学生将手机和学习完美结合起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于是笔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手机的优势进行教学,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方面进行了尝试。这种新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使生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1 实验过程

在教学设计时选择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知识点较少的“细胞癌变”这一节课,为了方便在课前及课堂上用QQ交流和上网查找资料,提前在教室里安置了无线路由器。对于本节研讨课做了详细和认真的规划,具体实施时分四步。

课前预习 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自学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不懂的问题到QQ群。学生的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远远超出了课本知识和教师的预期。比如:李××同学患了白血病,是否只有骨髓移植这一种治疗方法?爷爷因为胃癌去世,会不会遗传给孙子?怎样才能做到癌症的早诊断?爱吃酸菜和烧烤是否会增加癌变的频率?学习压力过大与癌症有没有关联?癌症的基因治疗是怎么回事?癌症会传染吗?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进行了归类整理,补充学生没有提及的方面,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问题,患了癌症将怎样面对,癌症是否能治愈等问题。将学生分为12个组,各小组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问题,通过课外上网、查阅书报、去医院调查等途径自己解决这些疑问。

基础知识学习 课堂导入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患癌症去世的乔布斯、奥黛丽·赫本、罗京的照片,蔡琴的乳腺癌治愈后个人演唱会的照片。强调每个人都可能受到癌症的威胁,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才能预防癌细胞的发生和扩散,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环境中。然后根据大屏幕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班级QQ群里自由发言,讨论并自行解决癌细胞的概念、特点、致癌因子的种类和细胞癌变的原因这四个基础知识,然后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对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互动。

大多数学生能把教材里的知识提炼成简练的语言进行交流。有的小组汇报了吸烟与肺癌相关的调查结果,对部分同学在厕所抽烟这件事进行了评价;有的小组共享了自己搜集的胃癌患者的X光片、胃镜照片和手术切除胃的实物照片;有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不良的饮食习惯进行了分析评议,呼吁同学们不要吃垃圾食品……学生在QQ群的发言中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病从口入”用于癌症是否合适;在留言中也会看到“压力过大使人体免疫力显著下降,变异细胞不易被免疫系统清除而成为癌细胞”这样精彩的解答。这一节课QQ群充满了极高的人气和少有的思想碰撞。

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如我患了癌症”;二是组织辩论,题目为“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

在角色扮演时,有些学生对明天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假如我患癌症了,我的理想抱负如何实现?还没有来得及报答父母怎么办?”也有一些学生对这个假设表现出超过年龄的成熟:“我不会把病痛放在心上,该吃就吃该玩就玩,享受生命的过程,感谢、感动、感恩,每天都是生命中的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得了什么病都要积极治疗,勇敢点儿。”

在辩论环节,正方学生提到作家马原的癌症不治而愈,乒乓球球运动员王楠的甲状腺癌也治愈了,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小日子。他们用名人效应来说明癌症并非不治之症。反方学生则用复旦女博士于娟的故事,呼吁大家爱护身体。有学生引用台湾神经外科医生许达夫的《感谢老天我得了癌症》一书中的观点,人会死于癌症是因为自身免疫力降低之故,而免疫力降低来自于恐惧、沮丧、失眠、营养失调以及治疗的并发症。有些学生从细胞和基因水平展望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前景,相信生物技术的发展终将战胜癌症。还有学生提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癌细胞也有有利的一面,癌细胞在生物工程方面的应用就是证明。整个课堂学生随时查资料、找证据,参与的热情极高。

课堂评价 部分学生和组长从预习、联系课本知识的准确性、语言表达方面对自己作了比较恰当的评价,也有学生指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有点儿紧张,应变能力及知识的储备不够,联系不到位等。最后教师对学生整节课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小组的分工、资料的收集、基础知识的整理、应变能力、知识面、交流情况等方面的表现作了肯定,鼓励部分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

2 反思体会

这节课应用手机QQ群教学是一种新尝试,作为一节研讨课,课后笔者及时进行了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突出以下四点。

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 这节课的学习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无论是预习时问题的发现、提出,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是课堂上对知识理解的展示及评价,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挥、自由展示,没有了怕答错、怕出丑、怕挨批评的心理压力。在QQ群的互动中,每位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踊跃地展示,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此时的学习再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竞争、一种收获,学生在愿学、乐学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说他们喜欢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有一位学生说:“我基础差,反应慢,经常害怕同学笑话,老师一叫到我,双腿就发抖。现在这种感觉好极了。”平时上课不怎么发言的学生也变成群里的活跃分子,也有学生偶尔在QQ群里说几句搞笑的话,整个环境轻松自在,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真正体现了温馨、情趣、个性化的课堂学习情境。

实现了教师有针对性的教 整个课堂不是教师讲解、传授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共同生成、建构知识。教师没有讲一句关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只是适时地进行引导、组织,让学生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用文字和语言展示出来,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调整教学过程和引导的深度,用QQ群发言策划整堂课的大致走向,弹性地掌控课堂的氛围和节奏。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表现看,他们的收获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师的讲授所得。

形成了有特色的反馈互动 利用QQ群进行交流,营造出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即时反馈,通过反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薄弱的地方,知道学生想什么、要什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QQ群搭建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信息交流平台,学生愿问、敢问,解决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机会提问的苦恼。而多位学生和教师从不同角度答疑解惑,使本节课的知识在争论中得到融会贯通和升华。课后教师利用群共享功能,将上课使用的PPT课件、作业及时,以方便部分学生自由下载学习,在课外做进一步的探究,还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相关现象的生物学原理、视频及时上传到相册或群共享,拓展延伸了课后反馈的空间。

有效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这节课从预习到课堂组织和课后巩固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科学技术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谈到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和对幸福的理解让笔者这个中年人都自愧不如,相信这样的氛围会使每一位学生对生命的价值都有深深的感悟。另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用手机学生竟写下了近三千字的交流,他们在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不足。

将手机作为一种辅的教学手段,运用在课堂教学的资料收集和交流互动中,方便、快捷,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手机的输入相对较慢,查资料受网速的影响较大,上课学生用它来玩游戏、和别人闲聊、发短信,教师不好监控。必须根据具体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利用QQ群教学的利弊,扬长避短,把握好尺度,发挥手机这种新媒体在教学中的特有优势,使其能真正服务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