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范文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篇1

关键词:防治措施;病害;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中越来越多的病害成为了水产养殖者最大的担忧,但是病害爆发的种类以及频率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极大的冲击了水产养殖业,使得很多水产养殖人员纷纷转业。文章通过对现代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以及最近流行的几种病害进行了分析介绍,并相对的提出了防治病害的措施。

1 病害发展

1.1 种类增加

水产养殖中会产生多种病害,并且病害的发生会随着环境污染以及水体污染,变得愈发严重,每年病害的种类都在增加。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水产养殖病害有鲤鱼出血病以及三代虫病;草鱼的赤皮病以及烂腮病;虾类的寄生虫病以及红腿病和细菌病等等。

1.2 抗药性的增强

病害会随着药物的使用而出现一定的抗药性,这是物种进化的必然结果。但是病害抗药性为防治病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造成病害公害化,如车轮虫病发展成中华腮病,细菌性肠炎病或者是赤皮病发展到败血症。同样的病害由于产生了抗药性,使得药物的作用时间加大或者用量加大,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实际对于病害的防治要不断的变换药品的种类,但是治疗效果上却不理想。

1.3 破坏范围愈来愈广

由于水体具有流动性,因此,病害会随着水体不断地流动,从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导致了病害的流行。很多病害的发生都具有季节性,但是由于水体的该种特性导致了季节性病害演变为了多季节性病害或者是全年病害,且流行的时间间隔也愈发短暂。

2 常见类型

2.1 败血症

该种败血症主要讲的是细菌性的败血症,由于区域不同对于这种细菌性的败血症的称谓也不同,但是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单胞菌中的温和气单胞菌以及嗜水汽单胞菌造成,革兰氏杆菌也是引发该种病害的主要因素。主要病理特征为出血性或者是溶血性的腹水病以及腹水病、爆发性的淡水鱼流行病,都是在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2.2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会降低鱼类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数量,水中的亚硝酸盐会通过鱼类的呼吸作用直接进入血液,影响鱼类血液成分,从而降低血液的载氧力。由于组织缺氧因而鱼类的摄食量就会降低,因而会加重组织缺氧,从鳃部开始发生病变,影响呼吸,同时会对平衡能力造成影响。发生病变的鱼类会出现黑紫色血液以及红褐色血液,血液成分的改变导致内脏皮膜通透性改变,使得渗透能力下降,造成组织充血,出现类似出血病症状。

2.3 瓜虫病

该类疾病是一种原虫病,由寄生虫引起,是在淡水养殖业中经常发生的病害。可以说所有的淡水鱼品种都受到过瓜虫病的侵害。小瓜虫的生长以及寿命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二十至二十五摄氏度或者一摄氏度时最容易感染瓜虫病,而水温超过三十度以后虫体发育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夏天发生瓜虫病的几率较小。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在鱼体表面出现白色小点,或者在鳃上出现白点,因此这种病症又被称作白点病。

3 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3.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3.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防治思路以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项目,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当下我国的综合环境,在水产养殖中结合水生物防治病害工作上的基本原则,将预防和治理相互结合,主要以预防为中心,进一步实现我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

资金是防治水生病害发生的主要基础,财政补贴是水产病害防治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水产生物的病害预防以及治理中相关技术的研发需要积极的争取资金,并对相关的研发配套设施进行逐步的完善。而病害的防治少不了渔药,因而渔药需要同不断改变,渔药的研发技术需要随着疾病诊断技术的提高而推陈出新。

从养殖技术上的提高上也能够提高水产养殖的健康性,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而养殖技术的推广主要的侧重点为生态养殖。生态养殖的手段主要通过水体以及自然生物环境中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用以预防和治理水环境病害的发生。因而,对于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养殖首先应当保证养水,这一理念是推广水产养殖的基础理念。其次,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养殖能够很好的对病害预防和治理。诸如在规模化的养殖中,养殖场能够通过申请财政补贴获得病害防治基金,以此积极的去寻找并推广水体养护措施或者是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措施。诸如:对芽孢杆菌制剂的使用推广,EM菌剂的使用和推广(乳酸菌做为菌液主导),这些微生物制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化学消毒剂,成为新兴的水质净化剂,以此,创造出更加健康更加自然的生态环境进行水产养殖,更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最后,财政还会在病害的治理以及疫苗的使用研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而该类工作需要适当的水产养殖示范基地,而基地的建立需要尽可能的保证养殖环境具有代表性。

5 结束语

水产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但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而病害对于水产养殖企业、个人的影响可以说关系着生存、发展的问题,而对于民众来说是关系到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因此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应当对其发生以及扩散流行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保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水产的健康,真正实现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朱丽娅,普家勇.水产养殖病害综述[J].渔业致富指南,2005(1):49-50.

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 防治思路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的种类越来越多,爆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许多养殖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笔者将重点分析几种较为流行的病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1 病害的流行趋势

1.1 病害种类多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有许多种,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病害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例如,鲤鱼普遍流行的出血病、三代虫病等;草鱼的常见病有赤皮病、烂鳃病等;虾类的常见病有细菌病、寄生虫病、红腿病等。

1.2 耐药性强 耐药性的增加给病害防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会加大鱼病防治的公害化程度。从车轮虫病到中华鳋病;从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到败血症。相同的病害,由于具有了耐药性,而导致用药量加大、用药时间长,同时还需要根据病害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换药品,然而治疗效果还不是非常明显。

1.3 流行范围广 由于水是流动的,所以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而导致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许多病害从过去的季节性流行演变成了多季节性甚至是全年性的病害,而且流行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2 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2.1 细菌性败血症 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 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2.2 亚硝酸盐 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2.3 瓜虫病 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3 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3.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3.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基本思路及对策

从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水生物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以实现水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加快水生动物基本防治的技术开发,同时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使得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技术产品快速的推陈出新,并加速渔药的研发。

加大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以预防为重点的生态养殖。首先,要加强“养鱼就是养水”这个理念的宣传。第二,实现规模化养殖,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推广芽孢杆菌制剂、以乳酸菌为主导菌的EM菌剂等微生态制剂,逐步淘汰以化学成分为主的水质净化消毒剂,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态养殖环境。第三,利用财政补贴等手段,以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同时推广、普及工侑四是以水产品出口基地为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对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病害的防治是关系着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止或解决病害发生或扩散,保证水生动物的水环境,保证水的温度,实现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 朱丽娅,普家勇. 水产养殖病害综述. 渔业致富指南,2005(1):49- 50.

篇3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 防治思路

Discussion on Aquaculture Diseases and Control

Liu Benchang

Abstract Aquaculture towards high density, intensive to change direction, bu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all sorts of disease threat. 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s several kind of common diseas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ensure aquiculture unit and inpidual economic interests.

Keywords Aquaculture; disease; prevention methods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的种类越来越多,爆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许多养殖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笔者将重点分析几种较为流行的病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1 病害的流行趋势

1.1 病害种类多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有许多种,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病害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例如,鲤鱼普遍流行的出血病、三代虫病等;草鱼的常见病有赤皮病、烂鳃病等;虾类的常见病有细菌病、寄生虫病、红腿病等。

1.2 耐药性强 耐药性的增加给病害防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会加大鱼病防治的公害化程度。从车轮虫病到中华鳋病;从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到败血症。相同的病害,由于具有了耐药性,而导致用药量加大、用药时间长,同时还需要根据病害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换药品,然而治疗效果还不是非常明显。

1.3 流行范围广 由于水是流动的,所以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而导致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许多病害从过去的季节性流行演变成了多季节性甚至是全年性的病害,而且流行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2 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2.1 细菌性败血症 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 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2.2 亚硝酸盐 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2.3 瓜虫病 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3 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3.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3.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基本思路及对策

从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水生物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以实现水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加快水生动物基本防治的技术开发,同时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使得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技术产品快速的推陈出新,并加速渔药的研发。

加大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以预防为重点的生态养殖。首先,要加强“养鱼就是养水”这个理念的宣传。第二,实现规模化养殖,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推广芽孢杆菌制剂、以乳酸菌为主导菌的EM菌剂等微生态制剂,逐步淘汰以化学成分为主的水质净化消毒剂,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态养殖环境。第三,利用财政补贴等手段,以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同时推广、普及工侑四是以水产品出口基地为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对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病害的防治是关系着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止或解决病害发生或扩散,保证水生动物的水环境,保证水的温度,实现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 朱丽娅,普家勇. 水产养殖病害综述. 渔业致富指南,2005(1):49- 50.

篇4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82-2

1 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的经营者过分的追逐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一味的增加养殖的密度再加上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养殖业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为遏制上升趋势,滥用药物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对环境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又加剧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病害的严重影响。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所涉及到的所有水产养殖业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在监测到的126种病害中,几乎所有的病种发病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连续多年的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发现,水产养殖的病害已经由原来的单一病源向综合病源演化,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秋两季逐渐发展成全年发病,在目前的防治手段中,化学药物的防治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得已而选择的方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疗效较为明显,但是,药物残留难以克服,由此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会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产生次生危害,水环境的恶化又有利于病菌的传播蔓延,同时,化学药物容易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使化学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是病原体的耐药性通过生物富集的形式传递给人类,因此,在目前缺少药物评价体系以及药物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科学用药[2]。

2 水产养殖中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水产养殖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水产养殖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水资源的环境状况对水产养殖的安全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也随之加剧,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首要原因就是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3]。

2.2 不合理的养殖方式为病菌的大面积流行提供了条件

在过度追求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一味地增加单位面积内养殖的密度并且养殖基地的条件设施较差,相关的清淤消毒等配套设施不健全,极易诱发病菌的产生以及流行。再加上在水产种苗以及水产品流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以及发现致病后的隔离,在流通过程中加速了疾病的广泛传播。

2.3 种苗抗病性不高,针对水产养殖的科研投入不够

要想提高水产养殖品种的抗病性,就必须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提高所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一方面,相应的投资明显不够,经过长时间、单一品种的饲养使品种的抗病特性逐渐退化,为病害的产生和蔓延提供了环境。

2.4 渔民缺少专业的医师指导,滥用药物防治

目前从事养殖业的生物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并且目前从事病害防治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少,水平较低,人员又不稳定,专门的研究人才就更少。在养殖户遇到病害发生时缺少足够的病害防治知识,极容易盲目选择药物防治的办法,造成上述的恶性循环。

3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3.1 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在某一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一定要注重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水产养殖的密度、规模要同当地的水资源相适应,过度的发展就会超过水资源的负载能力,造成水域影响恶化,水质污染,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极易诱发病害产生及流行。针对本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水产养殖业的科学规划是一个地区政府渔政部门工作的重点。

3.2 搞好养殖设施的配套建设

高标准的养殖基础设施能够极大的改善养殖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杜绝病菌的生存和蔓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养殖设施的升级改造,尤其是下大力度建设好鱼池、虾池的改造,建立完备的清淤设施,消毒设施等配套设施。

3.3 加强水产养殖的健康管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化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严格操作病害防治的操作规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无毒水质系统,选择无毒亲体,引进抗病品种,严格对种苗的检疫,努力打造一条无毒种苗系统。在饲养过程中,选用优质饲料,推广混养套养等新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立水产养殖的健康养殖模式。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决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做好防病保健措施[4]。

3.4 建立科学的病害防治体系

要想做到病害的控制必须建立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体系,首先注重在病害防疫过程中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加强对水产养殖病害的研究,发现其致病、发病原因,找到最佳的防治方法,在防治过程中,首先建立对病害的监测预报机制,推广病害防治技术,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测预报,加强适应水产养殖的信息技术交流,使病害防治体系形成网络。

3.5 免疫防治是健康养殖的重要内容、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现实选择和发展趋势

篇5

重要意义,并针对如何防治病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 防治

在我国发展水产养殖有着重要意义:

1) 能经济地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食品。在动物饲养中,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较之陆生恒温的家畜、家禽能量消耗少,饲料转化效率高,产品中动物蛋白质含量也高;

2) 能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饲料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来源;

3) 对于弥补海洋捕捞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捞量受到天然渔业资源更新的限制。渔业预测指出,年渔获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已达到顶点,今后单靠捕捞天然渔业资源将无法满足需求量;

4) 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近海地区,可因养殖产量增长减轻捕捞强度,防止过度捕捞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在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与农业的其他一些生产相结合,利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水产养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对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加强防治,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防治病害,可从以下几点施行。

1、对养殖环境进行改善,生态养殖防治病害

水产养殖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水面以上有阳光、空气,塘基上有陆生植物。水里有鱼、各种水生植物、昆虫、蚤类、藻类、真菌、细菌、病毒、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盐。池底有淤泥,同样也生长着上述生物及有机物和无机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养、相生、相帮、相克等极其复杂的关系,生态养殖就是合理利用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养、相帮、相克的关系,生产我们所需要的水产品。合理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全效益和环境效益,都能达到一个最好的结果,这就是生态养殖。

首先,生态养殖具有环境效益:传统的养殖模式,不但用水量大,而且施用的大剂量的国家违禁药品,如硫酸铜、孔雀石绿、敌百虫、呋喃类药等,随着大量换水,对坏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同时恶性病源微生物大量增殖,导致病害泛滥。其次,生态养殖具有社会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思的加强,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性,水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达到别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因此,为了国人的身体健康,和中国水产品出口的高额利润,必须保证水产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杜绝病害的入侵,如此方能保证水产品的质量。

施行生态养殖时,主要要注意两点,一是底质处理。例如,在早春水池注水前进行地质处理时,每亩用1-2公斤菌剂加20公斤水稀释后直接均匀地喷洒在底泥上。二是水质处理。水生动物放养后,排泄物和残饵增加,养殖密度和气温升高,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增多,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需净化消毒处理。一般用量按每亩净水面,例如,每次用菌剂1公斤加20公斤水稀释后均匀地洒在水面上,一般15天喷洒一次。当水质较差时,7-10天喷洒一次,待水质好转后,按15天喷洒一次。

2、防治养殖过程中的生物性污染

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生活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市,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正解,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沉积到湖底,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从而会造成水产养殖过程中严重的生物性污染。以致会使病害的发生率提升,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生物性污染。首先,针对水体生物性污染,应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其次,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入侵类生物性污染。还包括科学引入物种,加强检疫,提高法律意识等等。最后,控制致病的细菌、病毒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3、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合理用药,进行防治

渔药是人类与水产动植物病害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增进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应用渔药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病害,确保和提高渔产量。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养殖品种必须生活在水中,而各类水体通常又是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种类繁多的水生生物栖居或孽生地,水又是化学物质的优良溶剂和有机物、尘埃的悬浮剂。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不利养殖条件下,如水质恶化易为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条件。这时,渔药就显得很重要。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日常渔药大致有以下几类。

1) 消毒剂。具有破坏生物活性的功能,用于杀灭养殖环境、动物体表和工具上的有害生物或病原微生物,控制疾病传播或发生。消毒剂种类很多,按作用机理分为氧化性消毒剂、表面活性剂、醛类等。

2) 抗微生物制剂。具有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繁殖的功能,用于预防和治疗因细菌、病毒和真菌所导致的鱼虾动物疾病。

3) 寄生虫驱杀剂。具有驱除或杀灭鱼虾动物体内、体表或养殖环境中寄生虫的功能,用于抵御寄生虫对养殖动物的侵害。根据用药的方式,有内服和泼洒两类。

4、防治病害的传播,加强病原的控制

首先,科学放养。养鱼场水源要充足、清洁、不受污染,水的理化特性应适合于鱼类习性。为此,鱼塘要独立从进水渠道进水,定期加注新水,池水不能排入其他鱼池,以防止鱼病蔓延。其次,提高鱼体抗病力。给鱼体注射和口服疫苗、喷疫苗雾化液或将鱼体浸入疫苗液可使鱼体获得免疫力。疫苗一般从病鱼病灶部位分离出病原体大量培养并经灭活等工序制成;有时也可直接将病鱼脏器研磨、滤去残渣、将滤液灭活后制得。通过人工选择或杂交方法培育抗病力强的鱼品种,则是预防鱼病的积极手段。 最后,控制病原鱼池放养前要清整池塘,即排干池水、除去池底表层污泥、进行日晒和除去池边杂草等,以消灭病原体和寄生虫产卵场所。也可以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撒入池中进行药物清塘。所投水草饵料和粪肥、鱼类食饵场所及养殖工具等在投饵或使用前要用漂白粉等消毒。

5、做好水产养殖管理工作

1) 努力改善养殖环境。首先,提升池塘水位。针对池塘养殖水位偏低,外河水源较差的状况,采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添加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逐步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时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2时间进行。其次,增加水体溶氧。有增氧设备的可在晴天中午坚持开启增氧机2小时以上,遇到阴雨天或天气突变,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如无增氧机的可采用潜水泵在池内打循环水,增强水体的对流与交换。最后,外河网围养蟹的应捞投水草遮荫,减少强光直射,降低水温,如出现缺氧现象可采取用挂机船螺旋桨推水增氧,增加水体流动。

2) 严格科学投喂管理。首先,要根据不同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切忌投喂霉变质劣的饲料。其次,饲料投喂量控制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防止残饵腐败水质。最后,在河蟹养殖中投喂的鱼饲料一是要保证新鲜,以防出现内脏病害和污染水质。

3) 加强巡塘。坚持每天早上和晚上各巡塘一次,仔细观察水产品的活动和生长情况,并对水质的PH值、水质的颜色、水质的透明度等做严格的测试。同时应对池塘进出水口的防逃设备做检查。

6、施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优化

1) 水产的混养:在水产养殖中,应抛弃区分严格的养殖区域概念,事实证明,除了鱼类间的混养,其他不同品种的水产也可以混养。混养时不同品种的水产相互补充、相互摄取,有效的帮助了自身了发展,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阻止病害的传播。

2) 淡化驯养:应逐步把水产养殖品的海水养殖向淡化驯养靠拢。事实证明,在淡水中养殖海水养殖品,其病害的报废率往往会大幅度降低,且生长速度也会有所提升。例如南美白对虾和虱目鱼在淡水中的养殖。

3) 杂交优势:若杂交合理,其杂交产生的新品种无论是在抗病免疫上,还是产量上都具有原有品种无法比拟的优势。杂交能在一定程度上汲取原有品种的性能,并对新的环境产生新的适应能力。如对太阳雨和大口鲶的杂交都是较为理想的品种。

4) 轮养:轮养有三大好处:一是减轻池塘底质的恶化程度;二是减少病害传染;三是根据市场行情,可灵活选择养殖品种。如有些地区上半年养殖南美白对虾,下半年养殖鲈鱼,都在防病害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总结: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对水产品的危害不可忽视。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基础较差。本文针对病害的发生,提出了几条建议。只有从生态、药品、结构等各方面统筹治理,才能将病害降低到最小,才能保证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伦云.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2]杨翠平.水产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04,(04)

篇6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 综合防治

一、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生态防治

1、改良水质。

改良水质有三种方法:注入清水、注入粪水、清塘;通过对池中有害物代谢,杀灭病原体,有效改良水质。

2、调节温度。

一般带病害虫喜在20℃左右生活,调控水温,破坏其生活环境,使其不能成活。

3、进行生态防治。

在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使水产养殖得以正常进行。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投入吃食性种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

二、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

1、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应做好病害检查,隔离。潜伏期过后,检查无病在进行投放。

2、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严格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养殖过程中,有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事非致病微生物。前者是导致病害的因素,后者是调节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药物投入的同时,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对有益菌也会造成危害。

3、对消毒剂的控制。

消毒剂分为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氧化剂消灭病菌能力弱,非氧化剂的的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时需要谨慎。

三、进行生物防治

如对养殖对象采取混养和间养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养和间养的养殖对象杀灭或吞噬。

四、应用微生态学原理,进行病害防治

1、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养殖健康时,微生物优势种群起到的一定的作用。它既能使有益菌类存活并且生长,还能控制有害菌类生长繁殖,维系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种动态平衡,调节稳定性。

2、慎用抗菌素药物。

滥用抗菌药的后果非常严重,会产生副作用、依赖性、抗药性;因此要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盲目使用,以防止鱼的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

3、施用微生物制剂。

可以在养殖对象的体内或体表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以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增强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效果。如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的光合细菌(PSB),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预防疾病,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另一种由肠道厌氧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用于鱼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调整,对于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均有显著效果。

五、消灭敌害生物,保护养殖对象

1、消灭水生昆虫。常见的害虫,有红娘华、水斧虫、田鳖、水螅、松藻虫和水蜈蚣、蚌虾、剑水蚤等。对付这些水中害虫,在放养前全池泼洒生石灰,以消灭其敌害生物。鱼苗放养以后,则针对具体害虫分别泼洒敌百虫、硫酸铜和灭虫精等,予以杀灭。

2、捕杀危害养殖对象的敌害。应采取诱捉、猎捕等方式予以驱赶或杀灭。

六、施用生长物质,提高养殖对象的生理机能

1、应用稀土防治鱼病。

采稀土适量,可用来防治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鱼的食量,增加鱼的抗逆性,从而达到鱼的防病防治效果。

2、研制和采用生物活性物质。

从植物中提炼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生物体内神经传导和酶系平衡的作用,对蛋白质合成,加快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抗突变、提高免疫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七、进行药物防治,合理用药

1、对症下药。对鱼病来说,合理使用药物,不但能很好的治疗,对调节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吸收、促进繁殖生长、提高饲料和肥料效应都能起到带动作用。科学的选药,就是对病体及养殖环境低毒、无害、少残留,又本低的良药。

2、合理施药。有三种方式投药:(1)与水混在一起用药。药用遇水后杯水稀释,全池喷洒。(2)混饵给药,在给鱼喂食时,将药物混入食中然后调匀,药物剂量要合理搭配。(3)注射给药。不是普遍使用,只用于免疫时用或给鱼催产时用。

3、提高药效。

篇7

一、鱼塘清整 消毒

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r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2.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3.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二是改良池底的土质。

4.种苗放养前药浴

对鱼类可用15~20mg/kg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具体视鱼类对药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种放养前,在水温5~8℃时,用高锰酸钾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用来杀灭河蟹体表上的细菌和寄生虫。虾苗进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浓度达0.3mg/kg)进行全池泼洒。

5.生物调水

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

二、常见病害类型

1.瓜虫病

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2. 细菌性败血症

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 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3.亚硝酸盐

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4.防治措施

4.1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篇8

每年5-10月份是水生动物生长旺盛时节,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产养殖病害多发季节。今年1-4月份监测结果显示,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并且有发病早、范围广、死亡率高的特点。前不久,*省*县网箱养殖鮰鱼暴发了细菌性病害,造成*乡28个养殖大户、488口网箱死鱼15.5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万元。为防止今年水产养殖生产暴发大规模病害和疫情,确保水产养殖生产顺利进行,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现就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和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高峰季节病害监测和防控工作

当前正是水产养殖病害全年的第一个高发季节,一旦暴发疫情,对水产养殖生产危害极大。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级水生动物防疫、病害防治和技术推广机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工作。要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率,及时病害预警预报信息。认真组织开展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控技术培训,指导养殖户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二、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地区病害防控工作

要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和历年病害频发地区的监测和防控,防止疫病暴发和蔓延。已经发生严重病害的,要及时做好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防止病害传播蔓延。指导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科学确定放养密度,投喂优质配合饲料,注意水质调控,确保水质清新。要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在指导防病治病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规范用药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严禁使用禁用药物和其他投入品。

三、认真落实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任务

今年我部继续在部分省(市)实施鲤春病毒血症(SVC)等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年初已下达监测任务。承担任务的省(市)渔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保障各项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机构)在具体实施中,要严格按监测方案做好抽样和送检工作,做好与实验室检测单位的工作衔接,发现阳性样品后,严格按照水生动物防疫技术规程予以预防和控制。各实验室检测单位要对病料样品以及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的病原微生物依法严格管理,其存留、转运等均应符合《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办法》规定。

篇9

首先,只重视养殖产量而不重视养殖水环境的保护,造成渔业水质环境日益恶化。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对水产质量和饲料的选择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质量要求,但是,则对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渔民认为自己养殖的时间有几十年,经验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却不能培育一塘水,甚至在养殖过程中,水的质量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导致了水中的病菌滋生。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病情一旦发生,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无病不妨,病急乱投医。目前,很多渔民在养殖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工作不够重视。引种时不对种苗进行检疫,入箱(池)前对动物不进行彻底的消毒和疫苗注射。不勤于清洗网衣,甚至从一开始养殖到最后都没有进行过一次清洗工作。此外,在养殖过程中也不针对发病的流行趋势及时的做好防治工作,造成病害年年发生。而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大量死鱼,养殖户就无应对之策,对各种药物各种消毒剂胡乱使用,这种无病不防治,有病乱投医的做法,不仅会导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加,还会导致给养殖对象造成药源性的伤害,导致生物中毒,同时还会导致形成新的病害,严重危害到渔业的发展;最后,生态意识差,有害药物使用十分普遍。在进行病害防治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有害药物的认识不足,无公害防治意识较差,一些高毒、对人体有害的药物仍然在使用,最终将成为影响到人类生活环境,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

二、防治措施

1.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对策

在防治过程中只要能够掌握其发病规律,就可有效的避免此类疾病的发生。在防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网箱是设置在大水体中且鱼群密度很高,因此预防不能照搬池塘养鱼的方法,如不宜使用全箱泼洒等方法。首先,饵料配方要合理,投饵量要适当,防止因饵料配方不当引起鱼的营养缺乏症或因饵料不足使鱼体消瘦,发生鱼病。饵料加工杜绝使用霉烂、变质原料,混合各种添加剂时,要搅拌均匀,否则也是引起鱼病的原因。其次,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要深埋不能乱丢,防止传播病菌或败坏水质。其次,种苗的消毒。种苗消毒可以采用复合型的二氧化氯或者高效的菌毒消毒剂进消毒处理,采用还需要此阿勇肠炎灵、鳃病灵、克血灵或者烂尾灵拌饵喂食。当鱼苗处于发病季节前后,应该每隔半个月使用高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药物进行消毒。并使用大蒜素和克血灵拌饵投喂两天,同时还可以在发病季节每隔两周左右用新鲜生石灰化水泼洒一次,调节水的PH值。

2.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继发性的感染细菌性疾病是水产感染病毒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些水产疾病主要包括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灼病以及病毒性的败血症等疾病。预防该种疾病的重点是要做好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同时,还需要采用相应病毒的预防措施。首先,在对鱼塘彻底清塘之后,在放养的前一周之内,采用精碘进行消毒一次,精碘对病毒病的预防有着优良的治疗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来临之前,应该加强对网箱(鱼塘)进行消毒处理,以增加消毒的次数。在发病季节之前采用精碘消毒两次;最后,对已经发病的鱼应该积极的采用内服药物进行防治,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3.寄生虫防治措施

篇10

论文摘要 总结了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预防措施,包括鱼塘清整与消毒、放养健壮苗种、种苗放养前药浴、食台或食场消毒、选购优质配合饵料、采用生物调控水质、配套增氧机械、掌握病害发病规律等内容,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1鱼塘清整与消毒

1.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1.2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质,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

1.3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2放养健壮苗种

选择的标准:体质健壮,无畸型苗,且规格均匀。体表、鳍条或附肢无炎症,无烂鳃、白肝等异常病症。苗种游动(或爬行)灵活,无病态。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显微镜对体表、鳃、肝等部位取样进行镜检,应无寄生虫或致病菌。对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来讲,应选购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虾苗。

3种苗放养前药浴

对鱼类可用15~20mg/kg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具体视鱼类对药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种放养前,在水温5~8℃时,用高锰酸钾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用来杀灭河蟹体表上的细菌和寄生虫。虾苗进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浓度达0.3mg/kg)进行全池泼洒

4食台或食场消毒

用250g左右的漂白粉对水,泼洒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一般从4~9月每月2次;石灰轻消可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并可及时补充水体中的钙质,使水体常年呈偏碱性。这对养特种品甲壳类尤为重要。生石灰轻消方法:常规养鱼池一般每米水深为225kg/hm2,特种水产品(如鳜鱼、虾、蟹等)一般每米水深为75~105kg/hm2。

5 选购优质配合饵料

要求颗粒均匀、水中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等,并添加诱食剂及稳定维生素C等,促进养殖品种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饲料的科学性,不要投喂单一饲料,避免缺少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营养性疾病。如虾、蟹养殖中,除投喂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应保证充足的植物性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

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生物调控水质的方法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

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水中鱼、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单细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产生。

8掌握病害发病规律

掌握某些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规律,定期在水体中施用药物或投喂药饵,杀灭病菌,减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且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如银鲫的出血症,在发病季节每隔15~20d对水体消毒1次,并投喂药饵2~3d。

篇11

关键词:我国水产养殖动物;危害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58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的数量、规模、种类不断的扩增,养殖的面积也不断的扩大,产生的潜在问题就是水产养殖动物一旦出现病害,会波及的范围较大,即造成大面积水体的污染,这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水产养殖的质量大幅的下降,养殖户的收益受损。控制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以及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发展趋势等,以此为基础,能够较为提前的制定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控制的措施以及病害控制的方案,实际的降低水产养殖动物出现病害的可能性,以及际的保证病害的污染影响面积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1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是影响水产养殖发展以及水产养殖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能够实际的降低水产养殖的整体质量,以及减少水产养殖的数量,造成养殖户的利益受损,对于水产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水产养殖行业的衰弱,会直接导致市场的结构受到相应的冲击,市场的发展动荡化,以及会间接的导致失业率提升,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较为不利,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探究,分析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具体表现,具体影响等。

1.1 病害根治难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范围以及影响逐步的扩大,这对于社会而言是一个较为不利的信号,分析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现状就能够实际的了解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危险性。水产养殖动物危害现状一就是病害根治难,具体表现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存在反复性,尤其是水产动物较容易得的疾病,或者水产动物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存在每年反复出现的情况,导致养殖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无法避开常见动物病害,损失无法避免化,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致命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无法根治以及无法控制的主要种类为细菌性感染疾病,病毒性感染疾病,以及血液相关疾病等,并且这些疾病的发生条件较为简单,导致发生率较高,感染速度较快以及死亡率较高。水产养殖动物在这些病害下出现大规模死亡,会直接导致水体中的细菌,病毒滋生,进而导致水无法使用,导致水资源出现进一步的短缺,在抑制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1.2 新病害不断出现

新病害不断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种类不断的增加,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种类也不断的增加,加之水产养殖户专业知识的缺乏,无法实现养殖的科学化以及养殖环境的合理化,对于饲料的配比,饲料的投喂规律,以及对于环境条件的控制调整较为随意,导致新品种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不断的出现。并且水产养殖户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不同动物共同养殖,动物养殖的条件存在相应的差异,这进一步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的概率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水产养殖动物也呈现全球化趋势,国外水产养殖动物的引进,导致新细菌种类以及病毒种类的引进,进而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种类的进一步增加,进一步失控化。

1.3 养殖环境恶劣

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离不开水环境,水环境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而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也间接的显现以及影响水环境的稳定性。而现今水环境污染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劣化,导致水产养殖的公务病害的出现概率以及出现严重程度不断的增加,在该情况下出现的现象就是为有效的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发生以及实现治疗效果,投入大量的药物、药剂,这进一步紊乱水体的体系,以及破坏生态的调整,导致水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养殖难度逐步的提升,养殖的水资源逐渐出现匮乏,养殖的环境逐步的受到限制,养殖行业的发展在该环境出现停滞情况。

1.4 养殖条件复杂化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快速进步,导致环境的破坏逐渐的扩大,进而使得气候逐渐恶劣化,持续的雾霾、降雨、高温情况时常出现,同时还存在降酸雨、暴风雨等极端天气,这直接导致水产养殖的环境条件控制难度提升,水产养殖的条件复杂化。同时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水产养殖环境的清理意识,水产养殖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缺乏,这进一步导致水产养殖的卫生条件下降,水产养殖的细菌,以及水产养殖的病毒快速扩增,导致病害的频发,病害的高发以及病害的快速蔓延。养殖的科学性以及养殖体系的缺乏也是导致养殖条件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养殖户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管理意识的薄弱化都导致养殖过程中的投入物危险系数较高,以及隐患较大,养殖体系的缺乏导致养殖的随意化,养殖对于水污染的不可控制化。

2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探究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措施需要从根源入手,实现治本的效果,实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概率低,影响低的目标。

2.1 水产养殖体系化

水产养殖体系化,具体操作就是对水产养殖户进行规整,实现水产养殖的区域划分明确化,水产养殖的范围固定化,同时对水产养殖户进行养殖知识普及,并且安排专业的团队进行水产养殖动物操作引导,避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交叉,细菌交叉,病毒交叉等,并且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通过饲料投喂的调整以及养殖条件的改善,实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概率的降低。并且由水产养殖动物专业人员引导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的清理以及卫生质量的维系,从根本上减少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出现的机会,同时能够实际的提升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以及成活率,并且实际的保证养殖环境的可持续性应用。

2.2 水产养殖管理化

水产养殖管理化,即固定的对水产养殖的环境进行观察,确定养殖环境养殖条件的合格性,同时对不允许养殖的区域进行控制,防治出现养殖的泛滥化,以及养殖的不科学化,防止环境被破坏,以及养殖资源的浪费。同时管理养殖户的药物投放、饲料投放情况,防止出现药物的种类多样化,进而导致水质量下滑,动物产生抗药性,进一步加大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止的难度,饲料的过度投放,会导致水过营养化,动物饮食不正常化,严重会导致动物的死亡。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管理还包括对养殖手段的管理,保证水产动物的养殖方式最佳化,以及水产动物的养殖环境最优化,水产动物的B殖方案科学化,能够实际的实现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养殖的质量提升,养殖的环境逐步往良性的方向行进,养殖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养殖的范围能够在该情况下逐步的扩增,养殖行业的发展受限制因素逐步的减少。

2.3 药物应用

药物应用,通过抗菌药、抗病毒药、免疫提升药、代谢改良药等的合理,少量的投放,实现水产养殖动物抵抗外界的干扰的能力提升,能够适应的环境拓宽化,养殖的难度以及养殖的注意事项减少,能够实际的减少人力的投入,同时能够减少操作的内容,实际的推动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水产养殖动物出现的病害,对于存在感染的病害,进行隔离,采取相应的针对性药物,通过饲料混合,实现投喂,保证投入量的科学性,对动物进行定期的观察,对于有好转有效果的情况,采取继续投喂的方式,对于无法挽救的情况,对余下的动物进行检查,保证不存在隐藏病原,避免出现一次性爆发的情况,同时对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确定造成病害的源头,进行及时的解决,实际的保证在病害发生的情况下,损失最小化。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在应用药物的情况下,要保证有专业人士的引导,防止出现药物的错用以及药物的滥用,进而避免生态体系受到破坏,实际的保证我国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结束语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较为不乐观,所造成的影响较大,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理以及及时的控制,针对病害出现的原因,分析病害预防的对策,以及病害控制的方式,实现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有效控制,病害的种类减少以及病害的出现概率降低,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水资源的最大化安全利用,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龙强,宋关碧,翟旭亮,等.重庆市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2009(3):74-75.

[2]陈昌福.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研究的主要成就与当前存在的问题[J].饲料工业,2007,28(10):1-3.

[3]吴灶和,简纪常.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与控制的关键问题探讨[C].全国水产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33-136.

[4]战文斌,刘洪明,王越,等.水产养殖病害及其药物控制与水产品安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5):758-760.

篇12

1.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鱼种,发病水温为20~30℃,在水温高于20℃时流行,25~28℃为流行高峰。湖北、广东、湖南、江西等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锦鲤疱疹病毒病: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鱼和锦鲤,发病水温为18~30℃,尤其在22~28℃易发生。河南、河北、辽宁、山东等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异育银鲫“鳃出血”病:主要发生对象为异育银鲫,发病水温为15~25℃。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鲫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虹鳟,发病水温为8~15℃,鱼龄越小对该病越敏感。甘肃、青海、河北等集中流水养殖区需注意防控。

5.白斑综合征:往年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今年有小龙虾养殖区发生疑似白斑综合征。沿海对虾主养区及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小龙虾主养区需加大防控。

6.桃拉综合征: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7.罗氏沼虾白尾病:在罗氏沼虾育苗阶段易发生,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沼虾育苗区需重点防控。

8.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淡水养殖鱼类,发病水温9~36℃,最适水温25~32℃。各淡水鱼养殖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9.链球菌病:主要发生对象为罗非鱼,流行水温25~37℃。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罗非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10.t类肠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斑点叉尾t,流行水温24~28℃。t鱼集中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11.刺激隐核虫病:主要发生对象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等,刺激隐核虫的最适发育水温21~25℃。福建、浙江等大黄鱼网箱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12.指环虫病:主要危害鲢、鳙、草鱼、鳗、鳜等,指环虫中多数种类的繁殖适温为20~25℃。福建、江西、广东、黑龙江、天津等地区需重点防控。

13.三代虫病:主要危害鲢、鳙、草鱼、鲤、鲫等多种淡水鱼和观赏性鱼类,三代虫的繁殖适宜水温为20℃左右。黑龙江、天津、河南等地区需重点防控。

二、防控措施

1.遵循投喂“四定”原则,投喂饲料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关注水温变化,适时开启增氧机,注意调节pH值,保证水质清爽。

2.加强水源管理,警惕水源带毒,保持水质良好;苗种孵化、培育、运输期间,应确保水源、设施、工具无病毒污染,切断病毒水平传播途径。

3.做好苗种产地检疫,在引进苗种时,必须索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跨省引进苗种时,还应在苗种抵达24小时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并接受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防止苗种携带病原传播扩散。

4.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按照《 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有关要求上报。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措施。

5.防控小龙虾白斑综合征,除上述措施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避免人为不当操作,引起应激反应;二是要将病死小龙虾及时进行清除并填埋,避免因被残食引起病原迅速传播。

6.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防控,现阶段对异育银鲫“鳃出血”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根据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总结研究,在疾病的早期,可通过外泼消毒剂和内服药饵的办法起到一定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篇13

2(X)2一2007年度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按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要求,在我省水产养殖有代表性的1市(西宁市)、7县(民和、乐都、平安、贵德、互助、海晏和德令哈)设置19个测报点。对4528.3公顷养殖水面的9个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为期7个月(4一ro月)的监测,基本掌握了我省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流行和危害情况。

2水产养殖病害流行情况、发病特点2002一2007年度共监测到养殖鱼类病害16种,其中病毒性疾病2种,分别是草鱼出血病和链鱼痘疮病;细菌性疾病6种,分别是竖鳞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疥疮病、烂鳃病和打印病;真菌性疾病1种为水霉病;寄生虫疾病4种,分别是锚头鳗、鱼奴、嗜子宫线虫和固着类纤毛虫病;草鱼和鲤鱼不明病因各1种。细菌性疾病是主要病害,占整体发病率的4D.0%,其次为寄生虫占21%,病毒病和不明病因各占13.3%,真菌性病害占6.7%。5一8月是发病高峰期。就养殖品种而言,鲤鱼发病最多(10种),其次为缝鳍鱼(7种),草鱼和卿鱼较少(6种)。

2002一2007年度病害监测结果表明,我省水产养殖流行情况和发病特点是:病害流行范围广,病害种类逐年增加;病害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鱼类越冬前和池塘化冰后,主要为水霉病,5一6月份主要为细菌性肠炎病,7一8月份主要为打印病和寄生虫病,竖鳞病几乎整个测报期间和测报品种均有发生。

3测报工作主要措施

3.1加强领导,认真组织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为顺利开展工作,我站加强了此项工作的领导,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并对全省测报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确定各参加测报单位的领导为责任人,选择有一定病防知识且工作认真的技术推广人员为测报员,保证测报工作顺利进行。

3.2合理布局,科学设点

根据我省现有水产养殖品种区域性分布特点,安排测报点和测报面积。在我省东部农业区重点监测池塘常规养殖品种(鲤鱼、卿鱼、草鱼、维缩鱼),大水面加强对冷水性鱼类(青海湖裸鲤、虹缚鱼、高白蛙)的监测,加强了我省养殖新品种河蟹的病害监测。3.3测防结合,服务生产

开展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渔业生产服务。在测报期内,按时完成全省各个测报点测报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并将测报结果及时上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病防处,同时还将全省病害情况、分析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反馈各基层单位和测报点,及时指导养殖户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病、治病。

3.4积极宣传,加强管理

2007年我站在继续贯彻执行好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管理规定》的同时,结合病害测报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发放《鱼病防治》手册、《渔民必读》、《渔用药物使用手册》等健康养殖书籍,及时将国家健康养殖新技术、病害防治新方法传授给科技人员和广大渔民,受到广大养殖户和养殖场的欢迎。此外,还将测报工作与合理使用渔用药物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促进了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的开展和水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测报工作存在问题

4.1测报经费缺乏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是水产行业一项重要的公益性、基础性工作,我站运行五年来,一直没有专项经费,占用其他事业经费,同时还要挤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地、县等基层用于开展测报工作。各地测报单位经费十分紧张,开展工作非常困难,影响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测报手段的改善,制约了病害测报的开展。4.2基础设施薄弱全省仅有省级水产病害防治中心。各基层地区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病害防治实验室,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目前水产养殖病害种类繁多,病情复杂,诊断仅凭肉眼观察无法满足测报和防疫工作的需要。

4.3技术人员匾乏

相关的水产养殖人员又多从事推广工作,缺少技术培训,病害防治技术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更难以满足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预警需要。技术人员匾乏,严重影响病害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4.4病害防治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还没有形成从省到生产单位一整套完整的病害防治网络,特别是基层单位病害防治中心还完全是空白,无法保证病防工作的正常开展。

5建议

青海省地处高原,水产养殖业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效益不高,从而影响养殖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限制了发展的速度,导致在生产、科研等各方面较为滞后。水产养病害监测在青海虽已开展了几年,但由于缺乏测报经费,测报手段落后,所以设备上、人员的业务水平等都和内地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基层情况尤为突出。所以要做好养殖鱼类病害监测与防治还需下较大的力度。

5.1继续做好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巩固现有的病害测报基础,加强与各地水产部门的联系,将测报工作的各个环节做的更加扎实有序,在测报质量上有所改进,在测报内容上有所充实。及时掌握渔业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使测报工作真正达到服务生产的目的。并做好全省测报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工作。

5.2开展测报员培训。

篇14

1.1发病种类特点由表2看出,从2005年至今,病害以生物源性疾病为主,主要是细菌病、寄生虫病、病毒病最多.其中,细菌病累计发生6种,累计发病次数240次;寄生虫累计发生5种,累计发病次数170次;发生病毒病4种,发病次数累计150次,发病频率分别为33%、23%、21%,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养殖品种会同时发生多种病害,比如草鱼的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在养殖中同时出现,又称为“草鱼三病”;南美白对虾发生病害时白斑病和红体病的病症同时出现等。近年来,不明病因的病害时有发生,分析可能与养殖水质环境恶化和养殖品种的种质退化等因素有关。例如:三疣梭子蟹的牙膏蟹,又称“乳化病”,在2012年该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损失量占54.66%。为此我们对牙膏蟹进行了专项调查,该病已经成为池塘梭子蟹养殖中最突出的病害,发病率高达10%~30%,发病情况日趋严重。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8月份暴发,经济损失分别为56.66万元和5.50万元。

1.2发病品种特点从见表3来看,发病种类以甲壳类居多,沧州市养殖甲壳类多为海水养殖品种,主要发病品种有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平均发病率为20.63%。其次是鱼类,发病鱼类主要为淡水鱼,发病品种包括草鱼、鲤鱼、罗非鱼、白鲢、鲫鱼等,海水鱼类的大菱鲆和梭鱼也有发病,平均发病率为11.90%。在发病鱼类中以淡水养殖的草鱼和鲤鱼最易发病,是病害防治的主要对象。见图1。

1.3发病时间从表4可看出,发病主要集中在5-8月份,6、7、8月份最高,占全年的77.1%。如图3所示,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上升,病害种类也随着增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高温时节,病原生物大量繁殖;水产养殖动物生长旺盛,从而导致投饵过多,排泄物增多;季节不同,天气多变,水质环境恶化等也易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增加。这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一般规律相符合。

2原因分析

2.1养殖水环境水产养殖品种繁多,病害种类也多种多样,不同病害发生规律不同。研究表明,水产养殖病害主要与温度、水质、原生动物群落参数、气候变化、寄生虫感染强度等几个因子密切相关。沧州地区属盐碱地,养殖水体大部分属于盐碱水。(盐碱水:属于咸水范畴,主要是指低洼盐碱地渗透水和地下浅表水。)其特征为水质中主要离子不具恒定性,水化学组成复杂多样。沧州水质具有以下特点:pH普遍较高,最高可达9.0以上;盐度高,盐度一般在25‰以上,最高可达30‰以上;碱度大,碱度值多为10mmol/L左右,最高超过50mmol/L。由于三毛金藻的生活习性,且主要流行于内陆盐碱地半咸水池塘及淡水水域,因此,在沧州地区三毛金藻中毒病在每年的春季、秋季、冬季易发生。2010年白鲢4月份发生,发病率0.12%,死亡率0.01%,造成经济损失0.1万元。

2.2养殖结构单一新品种覆盖率低沧州市的海水养殖一直是南美白对虾单养和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两种模式,淡水养殖以四大家鱼为主。养殖品种比较单一,养殖生产上需要生长快、品质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2.3部分养殖品种种质退化目前苗种繁殖出现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养殖品种出现了亲本种质退化现象,使得一些养殖品种对水产养殖病害的抵抗能力下降,病害的发病率自然会提高。

2.4病害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条件差首先是病害防治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养殖户等到病害发生以后才实施防治;其次病害防治条件差,多数停留在眼观手摸的直观诊断阶段,能够进行实验室诊断的极少。

3防治对策

3.1开展防疫检疫,提高苗种质量开展防检疫工作,可以阻止水产病害发生和蔓延,是一项关键性措施。养殖单位应从良种场或规范的苗种繁殖厂家引进优质健壮的苗种,并在放养前对苗种进行消毒和免疫,从源头上杜绝病原的传播。

3.2培育名特优养殖新品种,提高鱼体的抗病力培育优良品种可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增加水产品产量,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例如,沧州市近两年正在推广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长丰鲢就属于新培育出的养殖品种。它们具有生长快、体型好、出肉率高、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

3.3弄清发病原因,加强基础性研究要做好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工作,就要对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原因,发病病原及发病规律进行进一步地研究,探索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做到及时诊断、对症下药,及时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地控制病害,减少经济损失。

3.4推广健康养殖模式通过对养殖环境的优化、科学投喂、调控水质,推广设施养殖并实行标准化管理等来增强水产养殖动物对病害的抵抗力,抑制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消除病原的传播途径,达到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预防。

4今后研究方向

4.1提高检测技术和诊断水平部分水产养殖动物在发病初期,发病症状不明显,很难判断疾病种类,对于病害的防治不利。因此要提高对病害病原的检测技术,加强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水产养殖病害能早诊断、早防治,从而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4.2疫苗的研制与应用目前,我国对草鱼出血病和海水鱼弧菌病的疫苗已经有了研究,但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今后需要加强疫苗的研究工作,本着“以防为主”的方针,开发研制针对不同水产养殖病害的疫苗,服务广大养殖户,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提高初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