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多媒体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夏的喜爱之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式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多媒体使用策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包含有夏天的蝉鸣声、蛙鸣声等自然界音响的一段视频,营造一片夏日热烈喧闹的气氛,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视频的播放为学生进入课文《夏》的学习创设了情境。
二、初读课文,走进夏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使用策略:
所选择的音乐是节奏欢快活泼的钢琴曲,曲目与《夏》这篇课文所营造的意境巧妙吻合。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夏天特有的紧张而热烈的气氛。
2.文中描绘了哪些夏景图?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作者对夏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友情提醒:可以按以下格式完成
我捕捉到了图画,我仿佛听见(看见、嗅到、感觉到……)了。
多媒体使用策略:
本环节重在落实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夏天的画面,在学生描述画面的同时,运用幻灯片同步展现学生所描述的一幅幅夏景图,共选取8幅主要的画面,主要包括:①芊芊细草长成了密密厚发图;②绿烟凝成了黛色长墙图;③蝉儿长鸣图;④太阳烘烤图;⑤热风浮动图;⑥麦浪翻滚图;⑦匍匐前进的瓜秧图;⑧农民收割图。多媒体画面可唤起学生对夏景的直接回忆,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夏的情境之中,融入作品营造的氛围,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另外,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为学生进入“品味夏”环节的学习进行了铺垫,有前面对夏景的直观感受,再联系具体文字加以赏析会形成文字画面互相映衬的效果,更利于学生品味课文精美语言蕴含的魅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三、研读课文,品味夏
1.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富有表现力?选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示例:我喜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艘舰船”这一句。因为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夏天特有的景象――广阔无垠的麦田,远处的山、云,田间公路上的汽车,就像无边大海上的船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表现了夏天热烈的旋律。)
可采用以下句式回答:
我喜欢
因为
方法点拨提示:可从以下角度进行仔细品味和揣摩。
(1)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等
(2)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句式、语音节奏等
(4)含义深刻的句子
(5)表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示例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赏析和模仿训练。点拨提示进一步促进学生运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进行语句品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使得学生对语言的品析能够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举一反三。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绚丽多姿的春景图,恬淡高远的秋景图与充满热烈紧张气氛的夏景图进行对比,更直观地启发学生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浸在苦涩汗水中的夏天,去领会作者的情感,去感悟劳动创造美的道理,去领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反馈
(一)假如用括号中的词替换句子中划线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炎热)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照射)
(二)结合文中所学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与技巧,让下面这一文段的语言美起来。
今天,天气炎热,太阳很晒人,我们在烈日下暴晒,每个人都流下了滴滴汗珠,但我们都不擦。直立立地站在那儿,不管流了多少汗,我们都坚持下去了。――《一次难忘的军训》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课堂反馈题目加以呈现,学生课堂上直接加以完成。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五、结语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希望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以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观察,去联想与想象,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展示结语部分文字,并配以音乐,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朗诵该段文字,形成
余音袅袅的气氛,师生在优美的情境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表述喜欢的理由。
2.课后在小作本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课堂反馈”(二)的内容。
【关键词】 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认知理论;语篇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61―04
一 引言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是指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1],既体现在语言本体方面,也体现在语言认知和使用方面。在结构方面,语言的省略方式、层次性以及“结构原则”体现了语言“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特点,是语言本体的经济性表现[2];在认知方面,隐喻思维和范畴化思维方式也隐含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在实际运用方面,“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和认知方面”[3],这也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这一原则对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具有解释力。首先,外语多媒体课件是在外语教学中用于构建课堂交际意义的媒体形式之一,是“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的各种视觉的、图像的、音响的和视听的文稿内容”[4],与教师话语同时映现,介入外语课堂交际活动中,干预或促进课堂交际效果,成为课堂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正如语言形式一样,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形式与结构上都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表现在其提纲式结构、省略句、缩略词语等突出特征上。
第二、从认知视角看,学习者在接收多媒体形式时也体现了省力原则,学习者只能承担一定负荷的符号,过多的媒体形式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使用最简化的形式,以利于学习者形成认知表征,接受信息。
第三、在实际运用方面,符合经济原则的多媒体设计更有利于提高交际效益。但是,跟言语交际不一样,语言经济性是在语言系统里体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也是在言语交际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中贯彻的原则;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经济原则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技能,是需要设计者通过学习才能贯彻和提高的技能。
因此,揭示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性原理,解释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系统对认知和交际所产生的效益,对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的设计水平,提高课堂交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
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即经济效益,是指多媒体课件及其图文、音像、影像等符号对课堂教学以及交际效果的作用或负作用,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课件中所使用的媒体符号÷课堂交际效果(或信息量)。它体现在课件及其结构在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和信息量等方面的效应,同时也体现在其对课件外部、课堂交际要素在意义、信息和语境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以最简化的结构和图文、影像和音像等形式传达最大化的信息并产生最大化的多模态感知时,那么,课件内部就产生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多媒体课件用最复杂和最大化的形式,但不能获得相应的模态感觉或意义效果时,其内部的经济效益呈现负收益。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外部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对外语交际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主题意义的突出作用;2、对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3、对交际情景的衬托作用;4、对信息的传递作用。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使用最少量的“符号系统”,也即使用最少量的文本、影像和音像等符号形式而发挥以上作用时,那么,它就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其用最多的符号而对交际各要素产生负作用时,就出现“负收益”。总而言之,外语多媒体课件的经济效益主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推动实现教学目标,并非所有的外语多媒体课件都有助于课堂教学,也并非花里胡哨的画面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只有科学合理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显然,外语多媒体课件的收益,体现在图文、音像、影像等形式对认知所产生的效果,取决于这些形式所体现的意义和语境是否满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形式的选择、组合、匹配和构建各个环节中,其效果与认知、意义传递、语篇构建和语境创设密切相关,认知理论和语篇关联理论成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原则的理论依据,并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三 从认知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原则
从认知理论视角看,“人类认知具有多种信息输入通道,具有高度整合特点,它可整合处理不同通道输入的信息形成有意义的经验,比如,它可以把声音(听觉信息)和图像(视觉信息)联系起来,也可以把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整合成一个心理表征”(卢植:2003)[5]。认知就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过滤从而形成心理表征并储存在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在数量和方式上作用于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及记忆系统,“在单位时间里,人类认知系统的负荷量是一定的,在某个特定的信息处理阶段,人只能处理和加工与其认知容量相符的输入信息,超过其认知负荷,将会有部分信息丢失”(Sweller, 1988,1994;Chandler & Sweller, 1992)[6],使其不能与已有信息整合,进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显然,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图像、声音、文本、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认知提供更多的信息输入通道,但同时也为认知增加了一定的负荷。可以想象,当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授同步映现,学生要同时整合来自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负荷自然比单一的讲授要大;当课件的媒体形式越多,学生要整合的信息也就随着增加。太多的媒体形式会导致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从而影响记忆。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看,在单位时间的认知活动中,并非媒体形式越多,认知效果越好,要处理好媒体形式在内部的呈现顺序,在课件外部,也要掌握好其与外部包括教师话语、课堂活动的演播顺序,除此以外,还要把握好媒体形式的种类和数量。
为了使学习者以最小的认知代价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教师话语和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要实现“总量控制原则”。即:当教师言语与多媒体同时映现时,两者传递的信息是重复的,在种类上,多媒体最多只允许图片或动画和文字等形式同时展示,在数量上,当教师话语较多、讲解比较详尽时,多媒体要做到图文简洁,以提纲式显示教师话语的关键词以及要点,或者用图片补充教师言语中抽象的概念或场景。相反,当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媒体形式产生直觉的效果,创设认知语境,那么,教师话语以旁白形式出现,话语不宜过多,要简洁而切中要点,通过片言只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教师讲授和多媒体先后映现时,两者在信息上是互为体现互为补充的,当多媒体课件在教师讲授后播放,其信息既可用于直观展示讲解内容,也可补充讲解的信息。当教师讲授出现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之后时,教师的讲解只需要对课件信息进行概括、点评或补充。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在版面的安排和媒体形式的选择也都体现了经济原则。认知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存在“知觉场”,“知觉场”总是被分解为图形与背景两部分,认知时“图形必须要从背景分离出来”,人们“在视觉上,人们总是有对清晰、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在心理上则总是要追求一种平衡.以改变在探索中紧张的心情.从而免除各种猜想和想入非非”[7][8]。因此,在设计多媒体页面时,经济原则体现在凸显“图形”、减少“背景”干扰,以减少认知负荷。即是说,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众多媒体形式中,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页面,只能凸显一种媒体形式,使其成为“图形”,其他媒体形式只能成为“背景”,而作为“背景”的媒体形式要适量,否则会影响视觉听觉效果。而作为“图形”,为了满足认知者视觉上简洁的追求,其在媒体种类上也要适当,密密麻麻的文字、五颜六色的色彩、杂乱无章的图形都不利于认知者对图形的整合和处理。
综上所述,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原则,体现在媒体形式选择、多媒体页面布局、媒体演示方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认知效益,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一方面,要注意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顺序以及内容的安排,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信息要实行“总量控制”、“互补”原则,以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在课件页面设计时,媒体形式的搭配要处理主次媒体的关系,突出图形,强调重点。第三、尤其要控制声音的使用,要防止动画效果、背景音乐与教师讲解声音的冲突,减少对学生的干扰。
四 从语篇连贯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经济原则
从语篇理论的视角看,外语多媒体的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形式、意义和功能的体现关系上,当课件以多媒体形式的组合体演示时,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主题的意义,并作用于学习者大脑中,使其在原有的图式基础上形成新的信息,课件才能产生表意、强化记忆、创设语境的功能;而与主题不相关的多媒体形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使其对主题意义产生误导。因此,课件的形式要与教学的主题意义以及教学目的紧密关联,才能避免媒体形式的冗余和浪费。比如,教师讲解时如果同时演示添加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不相关的背景音乐,不仅不能表达相应的意义,而且只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得课件出现负收益。显然,关联原则是设计多媒体课件最经济的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体现在在语义、语境和意义等方面。
在语义方面,多媒体形式必须与主题相关联。多媒体形式在模板、图片、文字配置,甚至在色彩、字号以及版面设置方面要与整体的主题意义相符合,模板选择很难具有集中的针对性,但其风格要符合主题的内涵意义,比如“Crime”是个严肃的主题,模板通常会选择深沉的基调;而针对整体主题意义的图片具有太多的选择性,因此要针对主题的核心意义来取材,如“nature”这个主题具有“大自然”、“天性”、“属性”等语义,具有无数可供选择的图片,课件要选取哪个语义,取材要视乎课文或者话题等具体的主题而定。
语境方面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一、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语境应该与教师话语相得益彰。关联并不意味着重复教师话语的文字,相反,关联是对教师话语的再加工,用多媒体形式构建和体现教师话语的直观情景,或针对教师话语的要点和难点,构建形象的动画情景,以产生多模态的感觉;二、多媒体课件用于创设基于主题的课堂交际情景,媒体形式的选择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环境的格调,比如,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如果选择太嘈杂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显然与课堂教学环境不相符合;同时,多媒体课件创设的语境也要与构成交际情景的各要素相吻合,例如,当组织课堂小组辩论赛时,辩论场景如舞台、人物以及突出主题的图文构成交际情景的要素,媒体形式要通过模板、图片和文字创设这样的“舞台背景”。三、多媒体课件所构建语境,必须对交际语境发挥“补缺”作用,与学生的认知语境相关联。比如,针对“nature and nurture”这一话题,在话题导入环节中,学生对话题意义可能会有误解或不解,因为nature具有一词多义特点,那么,如果通过媒体形式如图片或者视频的组合,如双胞胎在不同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变异等情景,就会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以接受教师讲授的信息。
主题意义的关联主要在于多媒体课件页面之间体现的意义在内部达成一致性,具有连贯性,使多媒体课件本身成为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在外部方面,与整体意义、教师话语意义相匹配,有助于实现课堂交际意义。一个完整的课件,在内部方面,能体现完整的主题意义,反映一节英语课的课堂交际全过程,包括总体主题意义、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所突出的主题意义。经济性原则既体现在以简洁、省略的形式展示完整的主题,同时,以突出的图形创设语境,还有以具体的影像形式提供充分生动的情景或场景,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补缺的作用。
总之,外语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连贯机制,是一个由语义、语境和意义等要素形成的关联体系,媒体形式与这些要素关联度越大,越能节约学生的认知成本,提高主题信息的集成度,集中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提高交际效益。为了体现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课件要以课堂交际目标为中心,围绕整体主题意义,体现媒体形式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在语义、意义、语境的关联性,为课堂教学交际活动和认知活动创设直观的交际语境,促进学生认知语境。
五 结语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形式和结构的简约度、信息的饱满度、媒体形式与主题意义、交际语境和教师话语的关联度,取决于其对教师话语的补充作用、学生认知的强化作用、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认知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表明在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形式的选择要凸显“图形”、慎选“背景”,对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在数量上要实行“总量”控制,尽量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关联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实践指导,在理论上解释了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课件如何通过与主题、意义和语境的关联,避免冗长多余的媒体形式和信息,使媒体形式体现丰富的意义、创建有效的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代媒体多样化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为学习者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渠道,但是,过多地依赖或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样为外语教学带来负面的“干扰源”,使外语教学面临很多新问题,比如,学生上课开小差,摆弄手机,抱着侥幸心理,课后拷贝教师的课件以对付考试;课堂过多的信息使学生不胜负荷,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摸不清教师讲课的重点。凡此等等,对外语教学提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原则更应该引起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108-110.
[2] 魏晓斌.关于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9):97-100.
[3] 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4):1-5.
[4] 卢植.认知与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学,2003,(4):47-50.
[5] Chandler, P. & Sweller, J. The split-attention effect as a factor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62): 233-246.
[6]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7] 曾方本.外语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图形一背景论[J].远程教育杂志,2006,(3):59-62.
[8] ZIPF 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New York: Hafner, 1949: 117.
Economy Principle in the Multi-Media-Bas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HEN Dong-ch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 China)
Abstract:Economy Principle reveals the simplicity in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t also reflects the least effort principle when the media are chosen to convey meanings and realize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Moreover, this principle is also embodied in the cognition of multi-media.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signing of multi-media-based English teaching. How can it then be reflected in 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nd be applied to the designing? The cognitive theory and relevant theory can provide some instruction.
Keywords:economy principle;multi-media-based teaching;cognitive theory;relevant theory
Abstract:Learning is not in a design, teacher-centered environment,When the students to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learning,When they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to learn,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information,for efficient teaching activities, creating a work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multimedia. mainly to take some views about improving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and so on.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计 方式探讨
Key words:The multimedia teaching; Design way; explore
学习活动不是在一个设计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里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切实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但是,现在许多课程都只侧重于传输知识,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预先决定好所有或大部分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计划,然后按计划在一定时间内教完一定的内容。尽管有的教师也利用一些新的教学媒体,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工作或课堂活动等来进行教学,但是这些新媒体和新方式也只是用于加强教师讲课的内容或强化问题的答案。技术在这里仅仅只是说教式教学的补充,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多少年来,寻找新的传授知识和组织学习方式的道路上一直充满困难和挑战。许多教育研究者和理论家认为,教学法(包括教师怎样利用技术进行教学)不仅仅只是纯粹地传输信息。通常,单纯传输信息的教学方式是不会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信息,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就使得学生过于迷信书本知识而不会主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与创新。
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有一定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有的可能与老师规定的相符,有的可能相差甚远)、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资质和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同时,他们还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出学习作品,建构知识概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基于多媒体学习的教学方式探索。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的第一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教学目标、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之前要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希望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发生改变的阐述。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多媒体教学软件应在每个单元教学中确定明确的、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之前和学习过程中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对于学习目标有关的知识易于形成联想。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学习的结果应该在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学习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是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为了促进积极的学习,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还应教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也就是教给学生一些如何学习的方法,从而促进学习。同时教师也要按照教学设计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促进原理或规则的认知
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这是教学训练的最主要的手段。为此,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a)教学软件中应给予恰当的学习内容和练习课题,使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原理。
(b)在软件中要设置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使学习在充分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原理去解决问题。
(c)在教学软件中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学过的内容,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和方法,使所学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认知。
(d)在促进记忆和认知时,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采用间隔复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已习得的知识的保持,并提供提示的策略,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贯穿到后续的学习内容中去,或把新知识运用于相似而不相同的其他情景。
(2)、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代的教育观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可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的情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不断学习,实现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时候,要立足于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内容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除了注重知识信息的教学之外,还要合理设计各种指导、强化、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通过软件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如理解知识的方法、复习和巩固的方法等,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既可以减少学生自己探索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学习方法真正加以把握。这样,学习方法才能具有最大的实践价值。
三、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除了呈现知识内容,演示一些过程现象,进行举例说明以外,还应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测评,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矫正和定位的作用。教学评价的设计对于保证软件教学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等,编制一些有关教学内容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地给予反馈和激励,看其学习结果是否能够跑龙套顺利地向新的情境迁移,因为这是衡量学习任务是否完成的最可靠的指标。通过测验和评价可以检查学生对内容掌握的情况,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渐深化,从而有助于有效学习迁移。
四、建构设计方案的积极对策
对策之一:学习一些理论,软件设计应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软件设计本身就是作者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可以肯定,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软件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软件设计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笔者从实践出发,认为有几种理论是软件设计者(设计者)所必须掌握的,如“信息传播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实现“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等。
对策之二:确定一个原则,软件设计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不姓“电”。软件设计时,我们要给计算机正确定位。计算机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媒体在教学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呢?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认知思维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基于此,软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对策之三:掌握一个趋向,软件设计应该向积件方向发展。
“教无定法”,固定化的多媒体课件不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多元化,也难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现在软件设计开始向积件方向发展。积件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组合开发的教学资源库、教学策略库和教学软件平台。建立积件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的教学策略,还能利用国际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育。目前市场上的“几何画板”、“CSC电子备课系统”它们虽然还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欢迎,这也是软件设计向积件制作发展的趋势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 问题 改进策略
一、什么是多媒体课程教学设计
借助于多媒体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快进入学校并且轻松掌握教学内容。多媒体课程教学设计是多媒体课程实现的基础,内容的选择要从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学科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四个方面考虑,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能力和多媒体课程的表达。[1]
二、多媒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1.多媒体的运用没有选择性
不加选择使用多媒体,往往无法达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语文课程多媒体设计中,简单使用多媒体会钝化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学习《听潮》一课时,教师把抽象的文字幻化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这样,表面看把学生带进兴奋愉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境界,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感染和共鸣,实际上,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反而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这样就把文学鉴赏最重要的素质―想象力的发展潜能大大压抑了,这实际上是简化了文学鉴赏的过程,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2.多媒体的使用缺乏灵活性,过于死板
有的老师比较依赖多媒体,一贯的使用多媒体,而不分清楚什么养的内容适合多媒体,什么养的内容适合板书。这样讲、写便越来越少,学生无法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受不到人情味的手把手教学,享受不到老师的语重心长,只剩下了冷冰冰的、不断刺激着眼睛的显示器。还有的数学、化学老师在讲解一些推到过程也使用多媒体,这样使学生难以接受。
3.教学设计中没有图文声并茂,教学的内容中缺少生机。没有真正意义的体现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没有特点一味的在网上下载缺乏自己的想法。
三、促进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策略
1.发挥视听教育理论对多媒体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视听教育理论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而且知识的构建应当是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进行学习应与视听心理学相结合,提供图文声并茂的情境。
(1)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动感。声音是时间的流程,它始终在动,而视觉画面可以是完全静止的,如出现一座房子的画面,一切都是不动的,当传来房子里有人弹琴唱歌的声音时,画面便立即具有了生活的动感。(2)在教学设计中增加真实感。在多媒体课程中,适当加人一些生活中真实的声音效果,给学生带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将电脑空间与人们习以为常的实际空间联系了起来。如果能在设计课程时恰当合理的运用这些效应,声音就不会是可有可无的不重要因素,而是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2.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但她在激起人的心理反应、感情和情绪方面却是最准确和细腻的。现在的许多多媒体课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点,配乐一般都比较简单也缺少变化。虽然可能在多媒体课程中并不需要像电影那样要充分调动人的感情,但音乐与画面的不协调会给人的感觉上造成不舒适。对每种视听结合的艺术来说,人们在使用和观赏时的愉悦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学生不可能喜欢这个课程,这个课程设计也必然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2]
3.简化优化多媒体学习资料。所谓最优化,就是要从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出最好的系统方案,使系统具有最优的整体功能。多媒体的组合要达到最优化,关键是能否最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选用多媒体进行组合时,就必须把它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系统中去设计、去构建,充分考虑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用最优效果的媒体,从而实现多媒体的最优化组合。
4.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是提高多媒体课程教学应用效果的保障。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信息时代,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而掌握获取知识的策略才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表明,中西方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能力等方面有以下差异:中国学生严重依赖面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由教师高度控制,学生学习自主性较低,在学习过程上强调信息内容、看重记忆,学习动机主要受外界诱因的支配,学习效果上注重学生的努力和学习态度,强调适应性和顺从、避免冲突、注重团结等。而西方学生不怎么依靠面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较少由教师控制,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能力,以深人学习为目标,学习动机更着眼于掌握导向,学习效果方面个性和自我发展,把对学习材料和老师的质疑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可见,我们要借鉴西方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方法。[3]
5.要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来设计媒体组合形式,促进多媒体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目标。我们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教强的自学能力,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设计多媒体学习资料时,一方面要考虑本科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更适合自主学习的媒体资料,另一方面要考虑专科生的特点,将现代媒体学习资料与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注意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要注意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设计适合各符合各自特点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振东,孙振. 浅谈多媒体网络教学[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
[2]张机. 谈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发展与[J]应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3]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43―845
关键词:认知负载;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52-01
1引言
多媒体教学自从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之后,就以其信息量大、操控容易、教学效果提升等优势获得高校教学双方的青睐,但是目前在高校中越来越常见的多媒体教学在获得一些好的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包括仅仅将传统板书更换载体搬到屏幕上、滥用视听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操纵电脑减弱对课堂的控制等问题。因此,对于如何进行更好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使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与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学生认知导向的视角出发,探寻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2文献综述
与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研究很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
(1)针对多媒体教学学习效果评价。如Liao(2008)总结了之前影响力较大的35个研究,发现有25个显示多媒体教学的良好效果,但也有10个显示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如传统教学。
(2)针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优于或是劣于传统教学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如辛自强(2002)、林明霞(2008)等研究均分析列举了教师水平、教学准备与课件制作过程、教学内容难度、信息组合方式等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
(3)针对改进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措施。如赵翠霞(2005)提出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使用定向与非定向帮助方式;韩国波等(2009)提出使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管理等。
通过上述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目前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基于教师主导的教学改进和优化。而教学的对象和“用户”是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也更应该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分析和改进,在企业管理界越来越强调“用户参与设计”的今天,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从学生认知和学生参与设计的方式去进行研究和改进也是很有必要的。
3多媒体教学中的学生认知能力
在近年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个体是有认知局限(Cognitive Overhead)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认知负载理论(Cognitive Loading Theory),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在于,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在处理新信息时有一个有限的处理容量,当短期被迫接受信息量超出这一限度时,人脑就会自然而然的放弃一些信息。
进一步地,大量有关认知负载的理论发现,人脑处理信息时发生的认知负载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部认知负载、外部认知负载、以及个人信息负载三方面。其中内部信息负载主要是由必须处理的信息的固有复杂性所导致的,是任务内在决定的,很难被改变或削弱;外部信息负载是由处理信息时的外部环境复杂性所导致的,并不是任务内在决定,因此可以被改变和削弱;个人信息负载是个人在接受信息时所作出的主观努力带来的压力。一般研究认为,内部信息负载和外部信息负载会对于个人接受新信息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个人信息负载则会对于个人接受新信息造成积极的和正面的影响;而又由于内部信息负载很难降低,所以往往人们希望降低外部信息负载,从而将人脑有限的信息处理容量更多的分配给个人信息负载的过程。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课堂教学环节对于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都有超过一种形式的信息表达方式,通常是语言文字描述结合图表表达,在某些教学环节中还包括大量的音频和视频信息,这样的多种表达方式的组合一方面可以扩充课堂教学信息量,加深学习者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要求,需要学生不仅要理解每一种表达方式,还要对这些表达方式的组合能进行整合理解,如果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够的话,就会造成对于大量信息的接收无能为力,进一步转向只关注一种表达方式,甚至发生只关注了辅助表达方式而不关注主体内容的分心效应(Split Attention Effect)。
由此可见,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大信息量和多种信息表达方式的组合,一旦出现信息过载,将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而这种信息表达方式属于认知负载理论中提到的外部认知负载,是可以避免和削弱的,被削弱的认知负载可以用来让学生用于个人信息负载,即为自己的学习安排计划并进行自我监督,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效率和效果。
4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多媒体教学过程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应在学生的认知负载极限范围内进行,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的结果。笔者结合认知负载理论和多年的多媒体教学经验,提出在学生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应注意的以下要点:
(1)必须评价学生的认知程度。教师应在多媒体教学
的全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价,例如,分别从一次课堂教学后学生对学习内容难度的评价、一次课堂教学后学生对学习中付出的心理努力的评价、一次课堂教学后学生对学习内容复述和理解的正确程度、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学习内容难度的评价、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学习中付出的心理努力的评价、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学习内容复述和理解的正确程度等几个方面设计问卷。对师生进行大样本调研,并将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调查问卷分析整理,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2)找到最合适的(而不是最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下信息的呈现方式可以包括文本、语音叙述、音响、图片、图表、视频图像、动画,及其相互组合的各种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及其组合重复和强调某一新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但另一方面,人的认知资源(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上)是有限的,而任何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都要消耗认知资源,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人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负荷超载(Cognitive Overload),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高校内很多课程教学内容复杂,既有定性的演绎归纳分析,也有定量的推导计算;既有理论的讲述,也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实际企业的生产与运营过程,因此需要使用多媒体中的各种视听呈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对同一教学内容、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媒体教学,对之后的学生认知程度进行评价,找出各种信息呈现方式对学生认知的影响作用,并寻求多媒体教学中一种最佳的信息呈现方式或信息呈现方式的组合,能够让学生最有效、也最高效的认知和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3)学生参与的动态多媒体教学设计机制。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用户参与设计”的理念已经被学界和业界广泛接受和认可,经由这种方式研发和生产出的产品可以更符合用户需要,从而带来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用户就是学生,然而目前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基于教师(也就是设计者)的经验和思想设计出来的,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以设计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过程。
如图1所示,本研究希望设计一种由学生参与的动态多媒体教学设计机制,在第一学期学期末的时候对多媒体教学的学生课程认知状态加以评价,并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该学期课堂教学多媒体设计的评价和修改建议,选择一些善于提出建议的同学,邀请其参与对于第一学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修改。这样,第二学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内容的一贯性与学生自身的要求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的,在第二学期期末再对于调整后的多媒体教学的学生认知状态进行评价,如此循环往复进行,形成学生参与的动态多媒体教学设计机制。
参考文献
[1]辛自强,林崇德.认知负荷与认知技能和图式获得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1).
[2]林明霞.信息不同组合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