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范文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

篇1

关键词:利润最大化;企业家精神;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2-0163-04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谋求利润是企业的天职,而利润最大化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为默认的经营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利润最大化这种经营理念占据了流通领域、生产领域、服务领域等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悄然成为一种主导人们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默认前提。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内涵日益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思路,或者说不考虑利润最大化的时间跨度的经营思想已经暴露出中国企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在这种背景下,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企业家精神呼之欲出,以期化解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劣势,塑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家精神的提出也使人们开始更进一步地深刻领会中国企业所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

考虑时间跨度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不论经营主体大到跨国公司,还是小到个体经营户,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利润。但是这个原则在表述的过程中却漏掉了时间维度,只剩下了数量维度,因此被称为“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借助财务管理的基本表达工具,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真正含义可以用下式概括:

这个公式中的P代表现值,,…代表企业每年的净现金流量,i代表折现率(方便讨论起见,假定为常数)。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思维的主导下,我们的企业往往希望把、(假如它们是正值)纳入到中,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利润。然而,在这种短视思想的驱使下,一旦比较靠后的正现金流被无原则地拽入较靠前的现金流,这就出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杀鸡取卵的经营现象,出现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经营策略,进而逐渐腐蚀了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与信用氛围,使“利润最大化”原则更加主导人们的经营思想,进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反过来说,这个公式还可以表明:如果经营者希望实现基业长青,那么在负现金流的年数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期数无穷多,企业也将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这时经营者的经营策略将会与前者大不相同,此刻经营者将会考虑鸡生蛋、蛋生鸡的策略以增大最终的产蛋量;此刻经营者将会考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经营策略;此刻经营者将会考虑信用就是生命、信用就是市场。

换句话说,如果经营的时间只有一天,或者说经营者只想赚一天的钱,那么最理性的经营方式就是拦路抢劫,一次博弈;如果经营时间无限长,或者说经营者希望永续经营,那么最理性的经营方式就是树立长期信用、培育高美誉度的品牌、持续地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同样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背景下,当经营者期望经营的时间跨度不同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经营思想、经营策略以及经营手段。

1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的短期行为导致的缺陷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2004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打过这么一个比喻:“过去的中国市场,确实机会太多,就像一个山区,到处都是洞口,中国企业家就是起早点,勤快点,找个洞钻进去抢占一个位置,打扫两下,然后念几句经就变成了菩萨,后来的人都得去给其烧香、磕头、上布施,就能赚钱。现在情况是洞已被占满,没有现成的洞口供你占用了,那怎么办?你就得在岩石上凿一个洞,而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没有凿洞的能力、没有凿洞的工具,只有钻洞的能力。”

关于企业理念问题,张维迎也指出:“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之后,许多中国企业并未很好地完成理念的变化。在过去,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能够赚钱,而现在做企业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而是干事业的问题。一个企业的持续成长,若没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崇高的理念去支配它,仅仅是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这样的企业从来就没有可能持续生存下来的。在今天做企业的人中,可以总结出两类人:一类人是赚钱为干事;另一类人是干事为赚钱。在过去,许多企业家是干事为赚钱,目标很明确,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事,所以他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做贸易也可以做工业,就像游牧民族,哪儿有草就把羊群往哪儿赶,一个地方没草了,就把羊群赶到另一个地方去,所以不论过了多少年,仍然是从头做起,这样的企业家做不成大企业。要成为真正有持续增长力的企业,就必须转到赚钱为干事。”

张维迎的比喻生动地阐明了中国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短期利润最大化思维的主导,导致了今天很多中国企业未能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无奈地受到核心竞争力的瓶颈制约,最终在国际与国内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把握主动。在他关于企业理念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短期利润最大化思维的主导,使得中国的企业家、经营者陷入短期逐利的恶性循环,仍未普遍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企业家精神,从而进一步导致无法培养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家精神

每个社会的企业家精神都植根于该社会的文化之中,无形中渗透着这个社会的道德传统、历史传统,乃至这个社会当时的主流精神信念。曾经备受瞩目的大午集团董事长孙大午,在一次与记者的访谈中关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表述令人深思。

孙大午在采访中说:“我认为,做企业和经商是两个概念,经商就是赢利,而企业是生产经营+创造+开发的集合,企业本身是社会的,它是由一种企业精神的支持,在创造思想,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现代社会中,先进的思想、文化都赋予了今天的企业,而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思想家、政治家,这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不会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企业家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家,他只能算是一个商人。企业生产的产品走向市场后,它实际上已被赋予了企业的人品、文化。”

“大午集团自1992年起,就有了自己的经营指导思想,即: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标,以共同富裕为归宿。‘不以赢利为目的’这句话,究竟该怎么理解?包括一些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指出应将‘不’字去掉,而改成‘以赢利为目的’。但我不这么认为,打个比方,就像人要吃饭一样,但吃饭不是目的,吃饭仅仅是为了要生存,为了有精力来干其他的事情。那么企业赚钱是为了要发展,是为了这个社会,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赢利。大邱庄的‘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导致的失败恰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即企业绝对不能仅以赢利为目的,否则,企业是做不长的,包括我们河北当地的一些企业,经营超过十年的就很少。而我们大午集团走到今天已经有十九个年头了。”

“商人捐款并不是企业家精神,而仅是一种善行。企业家精神就在于你能不能带出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来。创造财富也要讲究一个手段问题。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财富绝对不是企业家精神。”

在上述节选出来的三段论述中,孙大午首先阐述了他对企业内涵以及企业家必备素质的理解;然后重点揭示了大午集团的经营指导思想,并且与国内的普遍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他着重说明了他对企业家精神的诠释。

从这三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午集团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以永续经营的时间跨度为前提的,而不是以“最短时间”为前提的,因此其经营指导思想强调“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标”。依据前述的资金净现值公式,一个以长期发展为目标的企业必然是希望净现金流入的期数无穷大的。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放眼长远、统筹规划、协调合作、鼓励创新。对于中国目前的市场状况,相匹配的企业家精神正是孙大午所指出的:“企业家精神就在于你能不能带出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来。”“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思想家、政治家,这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不会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企业家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家,他只能算是一个商人。”

不论从张维迎论述的角度,还是从这两句话本身来看,这种对企业家精神的诠释都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所最急需的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张维迎认为中国的企业普遍只具有钻洞的能力,不具有凿洞的能力以及中国企业的理念需要从干事为赚钱转向赚钱为干事。而如果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带出了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而且这支队伍有思想、懂政治,并且是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那么,这个企业必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勤于思考、勇于拼搏,并且即使在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市场缝隙中差异化出自身的经营特色,逐渐培养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由于这样的企业家及其团队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发展意识,因此在经营理念上必然以赚钱为干事为主导思想,或者说以永久的时间跨度为前提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大午集团在孙大午这种信念的带领下历经19年的艰苦创业,从1985年的1000只鸡、50头猪到1992年的15万只鸡和现代化的饲料生产厂,从1995年被评为全国最大500家私营企业第344位到2002年员工超过1500人,固定资产达到1.1亿元以及在董事长、总经理、财务处长等20多位领导同时被扣押6个月的情况下大午集团仍然能够艰难地挺过来,这一切都证明这种企业家精神使大午集团逐步培养出了凿洞的能力,证明了从干事为赚钱转向赚钱为干事的正确性。

从这两句话本身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有一支对社会负责、有思想、懂政治、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领导团队,那么这个企业就会致力于树立长期市场信用、培育高美誉度的品牌、持续地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家精神在中国企业家中的普及程度将对我国信用体制和信用氛围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奠基作用。

3 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是企业家精神的推论。不同的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精神都有不同的理解与实践,因此不同企业所认同与实践的社会责任也是不同的。孙大午所认同的社会责任首先体现在他对企业家精神的诠释中:“企业家精神就在于你能不能带出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来。”“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的含义非常深刻而广泛,而这种含义可以更进一步地从他对企业的理解中体现出来:“企业是生产经营+创造+开发的集合,企业本身是社会的,它是由一种企业精神的支持,在创造思想,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现代社会中,先进的思想、文化都赋予了今天的企业。”“企业生产的产品走向市场后,它实际上已被赋予了企业的人品、文化。”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创造思想与精神财富,而且企业的产品在走向市场后被赋予了企业的人品和文化,这更表明企业的品牌建设、信用水平以及企业所宣扬的生活理念等无时不刻地在渗透性地影响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论不同企业家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理解有多大的差异,都不应忽视在这些方面企业通过其产品和媒体等很多渠道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承担起这种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具体说来,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生活理念、教育理念、道德理念、民族理念、发展理念等,每一方面的理念中都有健康积极的方向与颓废消极的方向。作为企业,不论在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环节,还是广告宣传、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环节,都应当将健康积极的内涵融入其中,而避免将颓废消极的内容渗透其中。

4 中国需要与永续经营相匹配的企业家精神

综合来看,短期利润最大化思维导致了干事为赚钱的经营理念,并进一步导致盲目多元化以及不能专注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倾向于逃避信用机制的约束,逃避基本的社会责任;相反地,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思维孕育出赚钱为干事的经营理念,并进一步使企业主动寻找优势基础以培养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努力构建市场信用与社会信用,主动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及其所理解的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的经营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将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高度统一,实现全社会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从制度环境看中国企业成长的极限[J].企业管理,2004,(12).

篇2

关键词:企业家角色社会责任

一、企业家的内涵

(一)企业家的概念

企业家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现特定生产关系的责权利结合体,他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织,满足与挖掘社会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信息对企业经营做出判断性决策,承担经营风险与获取经营收入,在生产规模扩大与服务范围拓展的过程中分享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社会创新,是社会先进价值观念的代表。

(二)企业家的特点

第一,企业家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概念与内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延伸。同时,企业家也体现了特定的生产关系,他将各种生产要素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组织,甚至他本身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人力资本。

第二,企业家是多种身份的象征,也是各种身份的综合体。他时而表现为创业者,时而表现为现有公司的领导者,时而表现为公司的投资者,时而又以公司经营者的姿态出现,时而表现为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时而代表企业出席各种正式场合,笼罩在聚光灯之中。

第三,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在显性与隐匿两个方面。企业家作为初等商人的历史延伸,其作用在于发现市场机会,填补市场空白,努力使市场供需均衡,满足社会的基本物质与精神需求。同时,企业家作为创新精神的人格代表,既要合理组织各种资源,又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来扩大生产规模;不但要挖掘新的市场机会,满足社会的潜在需求,而且要引领社会正确的生产、消费观念。

二、企业家的角色与困境

(一)投资者角色与经营者角色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用少量的个人财产建立企业,雄心勃勃地要为自身创造财富。同时,将自己的经营才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投入企业,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支配权、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因此,企业家首先表现为资本投资者与人力投资者。另一方面,企业家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担任各种管理职务,按自己的意图重新组合生产要素,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追逐利润,承担经营风险,他又表现为企业经营者。

(二)决策者角色与执行者角色

企业家承担企业经营决策的职能,选择与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与发展方向,产品的品种与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与大小,产品与服务送达消费者的途径与方式,技术选择与生产基地布局,员工选择与团队培养等等。企业家的决策直接决定了企业最终在社会上取得的成果,而决策的执行确定了企业取得预定成果的效率与质量,企业家深谙此道,因而,在思想上,他们是决策者,在行动上又是执行者。

(三)创新者角色与掌舵者角色

几乎所有研究者都不否认企业家具有创新的职能,因为企业家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为资本所有者赚取利润,甚至超额利润,唯有不断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的活力,不断满足消费者服务升级的要求,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又暗含了风险,过度求变也可能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故而企业家又是企业的守业人与掌舵人,企业家需要在理性创新的前提下,带领企业按既定的航线完成企业的使命。所以,在理论上,企业家是创新者,而在实践中,他却是掌舵者。

(四)代表人格角色与独立人格角色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往往聚焦于社会公众的视线之中。他经常代表企业参加各种商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企业家化身于企业的符号、代表人。然而,不可否认,企业家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存在,有着他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勤苦与艰辛,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敢于去做自己认为正确与正义的事,对于自己的决定、言行承担责任,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凸显了企业家的律法与道德力量。

(五)信息传播者角色与保密者角色

企业家在承担上述职能角色过程中,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方面,企业家需要承担信息保密者的角色,制造信息的断层。另一方面,要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获得员工的支持、客户与供应商的响应、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家又需要对部分经营决策信息进行有限。如在可口可乐更改配方的决策、丰田的问题汽车召回事件中,无一不体现了企业家的信息传播者角色,满足信息的联络。

三、企业家的道德责任

(一)企业家的道德责任是企业家扩大的社会责任

传统的观点认为,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责任是企业家的唯一责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家的本职工作是做好自己的企业。做好企业的标准是利润,所以,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不是利欲熏心,而是在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同时认为,企业家在带领企业追求私利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增加社会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演进,人们发现,企业家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问题时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国家与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唯有在守法的条件下追求经济利润才是正当的,可以被接受的,此为企业家的法律责任。因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遵守法律为企业家之义,追求利润为企业家之利,义利从对立走向并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为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之结合。传统观点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的最高利益需求是求利,而在道德活动中人的最高动机是行善,因此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仅限于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

然而,在企业运行时,企业家承担了各种职能相异的角色,其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常常将自己的伦理准则贯穿应用于经济活动中。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德康也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生来具有道德能力,均应证了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思维。因此,道德与经济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附于一定的经济生活中,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精神土壤,以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规范;而经济生活又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原则,并调整道德关系。

现代社会中诸多企业家热衷于公益,或捐资办学,或结对帮扶,或慈善捐款,或改善工作环境,或减少环境污染等,无不将道德原则镶于经济决策之中。因此,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包含了道德责任在内,企业家的道德责任是扩大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家承担道德责任的关键是其道德人格的构建

企业家是所属企业人格化和特定的象征,他们是决定企业经营命运的核心人物,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决定于参与决策承担各种职能的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它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优先顺序,主导着经济活动。企业家需要将伦理、道德当作其贯彻效率原则与利润原则的手段与工具,如可以借助道德来科学决策、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等。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委托―框架下,为了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对企业家的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要求企业家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构建符合时代特点与企业家精神的道德人格。

企业家道德人格内涵深远,包括正直、诚信、创新、勇敢、毅力、恒心、奉献、责任等品质特征,无论再罗列多少优美的词汇来描述企业家的道德人格特质,研究者总能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企业家肩负使命,满怀带领企业不断走向文明与进步的豪情。另一方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系统提供的环境,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协调,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意志、理性、道德,即企业家的人格特质。故此,企业家必需具有政治家一样的胸怀,在保证社会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微观效益,通过微观效益促进宏观效益的实现,以社会的需要为企业的需要,以消费者、公众的需要为企业的需要。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迎合了社会与时代的需要,造就了企业家的道德人格。

企业家道德人格的构建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脉相承。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承担各种复杂的职能角色的同时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将关系企业家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融入社会责任,以多种职能角色来承担社会责任,义利同存,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①候锡林,黎志成.综论企业家概念的沉浮变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

②江汕,王丰. 论企业家精神的动态性与市场均衡(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③禹海慧. 企业社会责任与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空间(J). 特区经济,2010(2)

④孙健. 企业家道德人格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05(10)

⑤姚祖军,蔡根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J).经济师,2004(8)

⑥汪岩桥. 论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篇3

一、新时代重塑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性

1.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如今网络普及化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整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企业需要有对价值系统的全局观,如果忽视这个全局观,忽视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仅仅是专注于产品的话,被时代淘汰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所以说企业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适应这个时代。

2.产业的重新整合

网络的兴起,让一大批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等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取代了很多传统行业,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很多传统的行业,比如制造业,也都在思考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利用新时代的特征,把自己的制造能力分散在更加广阔的制造业从业者手中,而不是集中在企业手里,从而使产业重新整合。

3.要素的重新分布

网络的飞速发展,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全球要素已经重新分布,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在自己假设的环境中发展。而国内企业想要立足国际市场,就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与世界各国的高手同台竞技,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企业应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唯一生路。

4.群体智慧的崛起

网络时代的交往和信息的水平以及自由流动的特征,已经让传统的命令式、金子塔式管理没有了立足之地。传统的管理方式下,企业再谈创新和创意的似乎成为了一个笑话。在这自由和平等的时代,我们正倾向为员工赋权,让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更符合未来企业发展的潮流。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家目前存在诚信原则缺失、生活作风腐化、社会责任感较低等诸多个人问题,其所经营的企业将低劣质产品投向市场,这些问题都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这种局势下,企业家应该进一步意识到,重塑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对外部市场的占有等一系列因素对企业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家精神的一般内涵

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所说的企业家更指的是具体的个人,而企业家精神,指的是抽象意义上的企业家概念,也就是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一般意义上来讲,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和宽容精神等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遇,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主要体现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一个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质量标准、一个新的产品市场等等。

2.冒险精神

我们认为,一个普通企业经营者,他要想获得成功,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就是冒险精神。甚至有人说,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讲,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和缩小、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新市场的开辟和领土、生产品种的增加和淘汰、产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

3.创业精神

所谓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就是指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敬业敬职、勤俭节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积极进取、克服因循规守旧的心理、企业家的顽强奋斗、敬业敬职的职业道德、勤俭节省的精神风貌。

4.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指企业家具有宽容心,愿意与人友好相处,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尊重同行和下属、尊重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敢于起用人才、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尤其是批评自己的意见、发扬民主精神,避免独断专行。

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重塑的关键是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对于企业家来说,承担社会责任与组织企业从事营利活动,二者并不矛盾。真正的企业家不仅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企业家一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定是依法经营者、一定重视环境资源保护、一定尊重和公正对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网络时代让信息的和接收都更加迅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很难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发展、甚至存亡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说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重塑的关键是社会责任感,这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稳定,社会的安定。一个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企业,我们很难想象它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有益的。

我们说,企业家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时代赋予企业家精神不同的内涵,新时代更引人注目的就是企业家精神中内含的社会责任感,而并非企业家谋取财富的能力。真正的企业家不仅仅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还具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市场伦理自觉与社会责任精神,这才是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参考文献:

[1]许正.大变革时代的未来航向[J].商界评论,2014(5).

篇4

一、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对社会企业家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Henton等(1997)学者认为社会企业家是“能够在企业、政府、教育与社会之间建立强力生产性联系的新一代领导者”。Schulyer(1998)把社会企业家描述为“具有改变社会的胆识并且能够借助资金资源实现自身抱负的人们……他们具有所有成功企业家的才智并且怀有对社会变化的强烈愿望”。 这些对社会企业家不同定义的背后是学者们对社会企业家精神内涵的不同看法,归纳起来共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来定义社会企业家精神,认为它是一种才智,即一种能够把企业的管理经营策略与市场运作能力引入到非营利组织、从而使该部门充满管理效率的能力。这种定义方法对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两种经营管理策略,一是非营利组织可以运作小规模的营利事业,但前提是必须将营利所得应用到社会与公众服务中去,因为后者才是该机构所承担的使命。二是非营利组织可以采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与模式从而提高自身的投入产出比。

第二种方法的定义非常宽泛,认为它适用于企业的企业家、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机构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该种视角强调企业家解决社会问题的创造力与创新性,而不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性。

第三种定义方法是分类法,将社会企业家精神概念进行分类加以阐释,Fowler(2000)的理论最有代表性。他把社会企业家活动区分为三种大的类别。第一类别称为“整合性社会企业家精神”,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产生积极的社会结果,并且在该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建立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水平、垂直、前或后的经济联系。第二类是“重塑”,指突破传统的观念,积极利用非营利活动来减少机构的运行成本。第三种为“补充性社会企业家精神”,指一种非营利组织引入营利性项目运作,虽然该项目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社会福利,但它却可以抵消该组织服务公众的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从而间接地为社会带来益处。

总结起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企业家精神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大类:有些学者更强调其“社会”内容,着重于社会责任感与积极性的社会结果;而其他学者更加关注这个概念的“企业家精神”内容,即强调创造力与创新性。

二、社会企业家的特征

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与企业的企业家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因而许多学者从二者相对比的角度来论述社会企业家的特征。他们认为社会企业家与企业的企业家享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都不会因为原始资源的缺乏而使得自己的行动选择受到限制,他们所能做到的常常超越于他们实际所能控制的。

社会企业家当然还具有与企业的企业家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使命感。Prabhu(1999)强调社会企业家与企业的企业家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他们对不同使命的选择。他认为社会企业家是“能够建立并管理创新性企业组织的人们,其基本使命是关乎社会的变化与顾客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利润。”其他学者也指出,参与营利活动的社会企业家把利润看作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企业的企业家把利润本身视作一种目的。其二,合作精神。与企业的企业家另外不同的一个特征是,社会企业家具有高度的合作精神,具有“合作性的领导力”,即“能够把各方聚集到一起、确定共同立场并采取共同行动的能力。他们是卓越的搭桥者。”Thompson(2000)认为,建立一个业务合作网络的能力是富有远见性社会企业家的重要标志,即善于寻求合作伙伴与合作关系。除此之外,他们还善于对自己的远见卓识进行传达与沟通,能够有效地鼓舞员工或合作伙伴的士气。

Dees(1998)确立了衡量社会企业家的五项标准:创造与维护社会价值的使命;善于察觉并不倦追求完成使命的一切机会;积极投入到不断创新、学习与引进的过程之中;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而果敢行动;对所服务的机构与承担使命的责任感。他认为个人越接近于这些标准,他越倾向于是一个社会企业家。

有些学者从另一视角来看待社会企业家的特征,即社(下转第38页)(上接第35页)会企业家精神的动力问题。Cannon(2000)认为三种类型的人们可以成为社会企业家。第一类是经济上成功的人们,他们已经取得了大量财富并且愿意拿出一部分来实现某些社会目标,如教育、医疗等。第二类是“救助型社会工作者”,他们不满意于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而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第三类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积极寻求企业与商业知识的学习,但脑海中却印记着社会事业的观念与报负。Catford(1998)对该问题作了生动的总结,“社会企业家能够将街道实用主义与专业特长相融合,将远见性的洞察力与实用主义结合起来,并且具有强烈的伦理观念。社会企业家是这样的人们——在他人仅仅看到空旷建筑物、失业人群及毫无价值资源的地方,他们发现的却是珍贵的机会……批判性的思维使社会企业家与‘老好人’区别开来。他们让市场为人们工作,能够从联盟网络中汲取力量。他们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各样的政治与社会观念范式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社会的不同门类之间。”

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实践问题

西方学者对社会企业家理念的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对社会企业家的支持;社会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社会企业家精神事业的具体实施。

社会必须具备合适的机制从而能够对潜在的社会企业家进行有效地支持。Catford(1998)认为,“社会企业家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发展起来,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应当由政府与企业部门共同创造。”社会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训练与社会企业家的界定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不同定义决定着不同的素质与能力将要“传授”给人们。如果社会企业家精神界定为是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应用到非营利组织中,那么培养与训练工作就相对较为容易。如果界定时强调的是企业家精神,即把社会企业家定义为“具有特别创造力与创新性的人们”,那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复杂与困难,这就需要创造合适的土壤与环境以使潜在的社会企业家与既存的企业的企业家向着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

社会企业家精神事业的实施以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前提。然而,建立并实施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不同部门之间文化与观念的差异。许多学者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文化碰撞持批判态度,并分析了这种文化碰撞的具体表现。其一,McLeod(1997)认为,许多非营利组织持有对营利活动的消极性态度。国家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的总裁Jerr Boschee论述了把资本主义与利润视为社会邪恶的“非营利心理症状”,认为这种心理症状是社会企业家战略成功实施的最大障碍。其二,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之中。Cannon(2000)注意到企业缺乏对非营利活动必要的投资(如促进员工自我发展的培训、或为了吸引住最好的员工而提供额外的福利),而非营利组织缺乏企业的管理手段与方式。

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为跨部类的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反映出企业、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合作平台。因此,Cannon(2000)提出,只有在早期的合作计划阶段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虑,才有可能保证最终合作的成功。另外,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不仅需要对基本操作程序达成一致协议,而且对所谓“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必须一致起来;而后者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从事社会企业活动的组织来讲,就必须考虑满足两条最底线的要求——一是经济利润,一是社会使命。

四、对我们的启示

虽然国外的社会企业家理论还处在刚刚发展的阶段,但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作出了诸多启发性的见解。这些观点为新世纪的管理者定位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对我国不同部门的管理改革提供了现实意义上的参考。

1.社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内容为我国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启发,即积极转变成为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社会企业家而不仅仅是企业的企业家。该理论强调追求利润与利于社会是互不矛盾的活动,这有利于我们的企业家破除二者对立的传统观念,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谋求必要的社会福利,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考虑利润。我国的经济转型推动了广大企业的迅速发展,但改革的代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比如明显的收入差距。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这就对企业考虑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为企业的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定位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为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供了启发。公共部门与非营利组织在经营管理上可以大胆借鉴与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将员工的考核与他们的工作绩效挂钩,做到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人人对“市场”负责。这种策略有助于改变人浮于事的状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投资移民;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80-0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吸收就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注入了新的因素。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家海外投资移民的趋势愈演愈烈,经济、制度环境是其外因,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是内因。

一、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现状

(一)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现状

中国近三十年来移民潮以北美、澳洲为主。最近几年,澳大利亚对投资移民的财产要求不断地提高,2010年商业投资门槛大幅上升;加拿大移民政策也在调整,2008年以后向投资移民政策倾斜,移民人数不断增长,同时最低投资额度不断上升,由40万加元上升到去年80万加元,2012年7月份,加政府叫停了投资移民;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美国政府也加紧了吸引投资移民的政策,2010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有30亿资金作为贷款群担保,推出了针对美国中小企业借贷的最新“EB5投资移民计划”,引入信贷审核的风险管理模式以规避风险,这一政策使得短期内投资移民美国的人数迅速增加:2007年EB-5获批总人数806人,2009—2011年分别为3 688人、2 480人、3 340人。

(二)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影响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活力,重要的创新源泉,而且民营经济能吸收闲散的劳动力,对于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其次,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还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活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可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部门都被国有企业垄断,会降低市场的效率。再次,民营企业家大量海外移民影响国内的就业,减少吸收就业的人数,对社会的稳定不利。另外,民营企业家对于国内环境的失望,失去信心,会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会降低员工的忠诚度,不利于企业的凝聚力。

(三)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成因

第一,国际投资环境。为了吸引投资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移民政策。伴随着全球的经济危机,尤其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带来的打击,欧美国家经济一度停滞,这些国家有很强的吸引海外投资的愿望,财富效应使投资移民升温: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移民政策放宽以刺激本国经济;另一方面,汇率效应使投资移民成本降低。

第二,国内投资环境。为防止经济过热应对通胀压力,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伴随着央行的连续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生存环境也日益严峻:随着工人工资的不断增加,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加之,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融资越来越困难;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负较重。

第三,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落后,制约、监督机制缺失。民营企业家知识结构和精神境界参差不齐,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与红利,不愿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很难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

第四,财产的法律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当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仇富现象,民营企业家不满意国家目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政策,普遍缺乏安全感,担心政策的变化而危害到自己的财产利益,不利于其财产的保值增值,不利于保障其根本权益。

第五,资本市场没有对民间资本开放,民间资本无出路和投资渠道。民营企业家融资渠道单一,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在国内很难生存;同时国家对民间的资本管制,资本市场不对其开放,这都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地下发展,且缺少法律的监督与管制,非法集资高利率借贷,实体经济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

二、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企业家精神是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熊彼特认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第二,社会责任感,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地创造更多的利润,满足股东、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道德范畴,而是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有助于推广企业的品牌。第三,济世精神,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赋予企业家的责任就是“经邦济世”;19世纪后期兴起了民族企业,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另外,企业家精神还包括合作精神、冒险精神、敬业、不断学习等。

由于国内环境的原因,使民营企业家失去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济世精神,片面追求个人的生活品质、财富的积累,忽略了社会责任心和济世的精神,导致大量的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或转做资本市场,不做实业。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营企业内部层面来说,首先,大多民营企业家知识水平比较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不符合当代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理论,缺失完善的制约、监督机制,往往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再次,精神境界不适应,一些民营企业家缺乏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往往是小富即安,不愿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去承担风险,使企业停滞不前。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第一,文化因素,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道家的师法自然;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思想被广泛接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个人主义为中心,导致社会的人格精神在民营企业家心中十分的淡薄。第二,企业创业、经营环境方面,近几年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企业发展愈发的困难。200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许多民营企业在一些竞争领域被国有企业挤了出来,这种现象在温州普遍存在。这都造成了企业的实体精神在削弱,资本开始逃离实体经济。第三,制度因素,其一,制度体系不合理、不健全。如当前金融体制不是很完善,金融体制的垄断使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单一,融资难。其二,制度执行未到位。政府出台的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执行不力,结果民营企业遇到政策的“玻璃门”现象。

三、民营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市场上屹立不倒的重要法宝。民营企业家精神的重塑,不但需要企业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制度的保障、包容的社会氛围。

第一,民营企业自身改善:首先,民营企业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做一个新时期的管理者。其次,不断改善企业的管理,如果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考虑引进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家族式“一言堂”管理模式。再次,民营企业家要有国家思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逐步统一起来。

第二,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发挥在社会职能、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改善企业的创业、经营环境,培育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采取结构型减税方针,降低民营企业的税基;政府可以利用利率优惠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国家应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非国家命脉的领域央企或国企可以进行适当的收缩,国家应当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支持“民进国退”。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执法政策,充分保护民间资本的合法地位,逐步形成健全的制度环境。首先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放开垄断,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使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法制化。其次,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资产,以保护其合法权益,让民营企业家有安全感、有归属感。再次,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执法部门要依法办事,防止过度执法。

第四,创造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使社会要形成一个尊重与理解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引导民营企业家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回报社会。要尊重民营企业家的劳动创造和价值选择,要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肯定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做的贡献。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加强市场竞争的透明度,打破市场垄断、行业垄断,畅通要素流通机制,给予民营企业家一个真正施展才能的空间。

通过个人、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环境,从根本上有制度的保护,才能真正地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才能改变民营企业家投资移民的趋势,促进中国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华.中国富人再掀移民潮[J].金融与经济,2011,(7):16-17.

[2] 高峰.对投资移民潮的冷思考[J].检察风云,2011,(12):58-59.

[3] 赵海娟.减税费促改革 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EB/OL].新浪财经,2012-03-05.

[4] 马涛.企业家精神:民企发展成败的关键[EB/OL].财经纵横,200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