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范文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1 15:3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

篇1

关键词:利润最大化;企业家精神;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2-0163-04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谋求利润是企业的天职,而利润最大化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为默认的经营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利润最大化这种经营理念占据了流通领域、生产领域、服务领域等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悄然成为一种主导人们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默认前提。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内涵日益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思路,或者说不考虑利润最大化的时间跨度的经营思想已经暴露出中国企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在这种背景下,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企业家精神呼之欲出,以期化解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劣势,塑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家精神的提出也使人们开始更进一步地深刻领会中国企业所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

考虑时间跨度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不论经营主体大到跨国公司,还是小到个体经营户,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利润。但是这个原则在表述的过程中却漏掉了时间维度,只剩下了数量维度,因此被称为“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借助财务管理的基本表达工具,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真正含义可以用下式概括:

这个公式中的P代表现值,,…代表企业每年的净现金流量,i代表折现率(方便讨论起见,假定为常数)。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思维的主导下,我们的企业往往希望把、(假如它们是正值)纳入到中,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利润。然而,在这种短视思想的驱使下,一旦比较靠后的正现金流被无原则地拽入较靠前的现金流,这就出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杀鸡取卵的经营现象,出现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经营策略,进而逐渐腐蚀了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与信用氛围,使“利润最大化”原则更加主导人们的经营思想,进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反过来说,这个公式还可以表明:如果经营者希望实现基业长青,那么在负现金流的年数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期数无穷多,企业也将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这时经营者的经营策略将会与前者大不相同,此刻经营者将会考虑鸡生蛋、蛋生鸡的策略以增大最终的产蛋量;此刻经营者将会考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经营策略;此刻经营者将会考虑信用就是生命、信用就是市场。

换句话说,如果经营的时间只有一天,或者说经营者只想赚一天的钱,那么最理性的经营方式就是拦路抢劫,一次博弈;如果经营时间无限长,或者说经营者希望永续经营,那么最理性的经营方式就是树立长期信用、培育高美誉度的品牌、持续地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同样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背景下,当经营者期望经营的时间跨度不同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经营思想、经营策略以及经营手段。

1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的短期行为导致的缺陷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2004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打过这么一个比喻:“过去的中国市场,确实机会太多,就像一个山区,到处都是洞口,中国企业家就是起早点,勤快点,找个洞钻进去抢占一个位置,打扫两下,然后念几句经就变成了菩萨,后来的人都得去给其烧香、磕头、上布施,就能赚钱。现在情况是洞已被占满,没有现成的洞口供你占用了,那怎么办?你就得在岩石上凿一个洞,而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没有凿洞的能力、没有凿洞的工具,只有钻洞的能力。”

关于企业理念问题,张维迎也指出:“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之后,许多中国企业并未很好地完成理念的变化。在过去,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能够赚钱,而现在做企业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而是干事业的问题。一个企业的持续成长,若没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崇高的理念去支配它,仅仅是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这样的企业从来就没有可能持续生存下来的。在今天做企业的人中,可以总结出两类人:一类人是赚钱为干事;另一类人是干事为赚钱。在过去,许多企业家是干事为赚钱,目标很明确,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事,所以他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做贸易也可以做工业,就像游牧民族,哪儿有草就把羊群往哪儿赶,一个地方没草了,就把羊群赶到另一个地方去,所以不论过了多少年,仍然是从头做起,这样的企业家做不成大企业。要成为真正有持续增长力的企业,就必须转到赚钱为干事。”

张维迎的比喻生动地阐明了中国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短期利润最大化思维的主导,导致了今天很多中国企业未能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无奈地受到核心竞争力的瓶颈制约,最终在国际与国内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把握主动。在他关于企业理念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短期利润最大化思维的主导,使得中国的企业家、经营者陷入短期逐利的恶性循环,仍未普遍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企业家精神,从而进一步导致无法培养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家精神

每个社会的企业家精神都植根于该社会的文化之中,无形中渗透着这个社会的道德传统、历史传统,乃至这个社会当时的主流精神信念。曾经备受瞩目的大午集团董事长孙大午,在一次与记者的访谈中关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表述令人深思。

孙大午在采访中说:“我认为,做企业和经商是两个概念,经商就是赢利,而企业是生产经营+创造+开发的集合,企业本身是社会的,它是由一种企业精神的支持,在创造思想,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现代社会中,先进的思想、文化都赋予了今天的企业,而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思想家、政治家,这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不会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企业家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家,他只能算是一个商人。企业生产的产品走向市场后,它实际上已被赋予了企业的人品、文化。”

“大午集团自1992年起,就有了自己的经营指导思想,即: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标,以共同富裕为归宿。‘不以赢利为目的’这句话,究竟该怎么理解?包括一些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指出应将‘不’字去掉,而改成‘以赢利为目的’。但我不这么认为,打个比方,就像人要吃饭一样,但吃饭不是目的,吃饭仅仅是为了要生存,为了有精力来干其他的事情。那么企业赚钱是为了要发展,是为了这个社会,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赢利。大邱庄的‘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导致的失败恰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即企业绝对不能仅以赢利为目的,否则,企业是做不长的,包括我们河北当地的一些企业,经营超过十年的就很少。而我们大午集团走到今天已经有十九个年头了。”

“商人捐款并不是企业家精神,而仅是一种善行。企业家精神就在于你能不能带出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来。创造财富也要讲究一个手段问题。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财富绝对不是企业家精神。”

在上述节选出来的三段论述中,孙大午首先阐述了他对企业内涵以及企业家必备素质的理解;然后重点揭示了大午集团的经营指导思想,并且与国内的普遍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他着重说明了他对企业家精神的诠释。

从这三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午集团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以永续经营的时间跨度为前提的,而不是以“最短时间”为前提的,因此其经营指导思想强调“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标”。依据前述的资金净现值公式,一个以长期发展为目标的企业必然是希望净现金流入的期数无穷大的。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放眼长远、统筹规划、协调合作、鼓励创新。对于中国目前的市场状况,相匹配的企业家精神正是孙大午所指出的:“企业家精神就在于你能不能带出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来。”“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思想家、政治家,这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不会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企业家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家,他只能算是一个商人。”

不论从张维迎论述的角度,还是从这两句话本身来看,这种对企业家精神的诠释都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所最急需的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张维迎认为中国的企业普遍只具有钻洞的能力,不具有凿洞的能力以及中国企业的理念需要从干事为赚钱转向赚钱为干事。而如果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带出了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而且这支队伍有思想、懂政治,并且是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那么,这个企业必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勤于思考、勇于拼搏,并且即使在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市场缝隙中差异化出自身的经营特色,逐渐培养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由于这样的企业家及其团队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发展意识,因此在经营理念上必然以赚钱为干事为主导思想,或者说以永久的时间跨度为前提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大午集团在孙大午这种信念的带领下历经19年的艰苦创业,从1985年的1000只鸡、50头猪到1992年的15万只鸡和现代化的饲料生产厂,从1995年被评为全国最大500家私营企业第344位到2002年员工超过1500人,固定资产达到1.1亿元以及在董事长、总经理、财务处长等20多位领导同时被扣押6个月的情况下大午集团仍然能够艰难地挺过来,这一切都证明这种企业家精神使大午集团逐步培养出了凿洞的能力,证明了从干事为赚钱转向赚钱为干事的正确性。

从这两句话本身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有一支对社会负责、有思想、懂政治、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领导团队,那么这个企业就会致力于树立长期市场信用、培育高美誉度的品牌、持续地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家精神在中国企业家中的普及程度将对我国信用体制和信用氛围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奠基作用。

3 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是企业家精神的推论。不同的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精神都有不同的理解与实践,因此不同企业所认同与实践的社会责任也是不同的。孙大午所认同的社会责任首先体现在他对企业家精神的诠释中:“企业家精神就在于你能不能带出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来。”“一支对社会负责任的队伍”的含义非常深刻而广泛,而这种含义可以更进一步地从他对企业的理解中体现出来:“企业是生产经营+创造+开发的集合,企业本身是社会的,它是由一种企业精神的支持,在创造思想,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现代社会中,先进的思想、文化都赋予了今天的企业。”“企业生产的产品走向市场后,它实际上已被赋予了企业的人品、文化。”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创造思想与精神财富,而且企业的产品在走向市场后被赋予了企业的人品和文化,这更表明企业的品牌建设、信用水平以及企业所宣扬的生活理念等无时不刻地在渗透性地影响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论不同企业家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理解有多大的差异,都不应忽视在这些方面企业通过其产品和媒体等很多渠道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承担起这种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具体说来,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生活理念、教育理念、道德理念、民族理念、发展理念等,每一方面的理念中都有健康积极的方向与颓废消极的方向。作为企业,不论在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环节,还是广告宣传、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环节,都应当将健康积极的内涵融入其中,而避免将颓废消极的内容渗透其中。

4 中国需要与永续经营相匹配的企业家精神

综合来看,短期利润最大化思维导致了干事为赚钱的经营理念,并进一步导致盲目多元化以及不能专注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倾向于逃避信用机制的约束,逃避基本的社会责任;相反地,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思维孕育出赚钱为干事的经营理念,并进一步使企业主动寻找优势基础以培养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努力构建市场信用与社会信用,主动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及其所理解的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的经营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将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高度统一,实现全社会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从制度环境看中国企业成长的极限[J].企业管理,2004,(12).

篇2

关键词:企业家角色社会责任

一、企业家的内涵

(一)企业家的概念

企业家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现特定生产关系的责权利结合体,他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织,满足与挖掘社会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信息对企业经营做出判断性决策,承担经营风险与获取经营收入,在生产规模扩大与服务范围拓展的过程中分享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社会创新,是社会先进价值观念的代表。

(二)企业家的特点

第一,企业家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概念与内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延伸。同时,企业家也体现了特定的生产关系,他将各种生产要素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组织,甚至他本身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人力资本。

第二,企业家是多种身份的象征,也是各种身份的综合体。他时而表现为创业者,时而表现为现有公司的领导者,时而表现为公司的投资者,时而又以公司经营者的姿态出现,时而表现为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时而代表企业出席各种正式场合,笼罩在聚光灯之中。

第三,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在显性与隐匿两个方面。企业家作为初等商人的历史延伸,其作用在于发现市场机会,填补市场空白,努力使市场供需均衡,满足社会的基本物质与精神需求。同时,企业家作为创新精神的人格代表,既要合理组织各种资源,又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来扩大生产规模;不但要挖掘新的市场机会,满足社会的潜在需求,而且要引领社会正确的生产、消费观念。

二、企业家的角色与困境

(一)投资者角色与经营者角色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用少量的个人财产建立企业,雄心勃勃地要为自身创造财富。同时,将自己的经营才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投入企业,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支配权、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因此,企业家首先表现为资本投资者与人力投资者。另一方面,企业家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担任各种管理职务,按自己的意图重新组合生产要素,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追逐利润,承担经营风险,他又表现为企业经营者。

(二)决策者角色与执行者角色

企业家承担企业经营决策的职能,选择与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与发展方向,产品的品种与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与大小,产品与服务送达消费者的途径与方式,技术选择与生产基地布局,员工选择与团队培养等等。企业家的决策直接决定了企业最终在社会上取得的成果,而决策的执行确定了企业取得预定成果的效率与质量,企业家深谙此道,因而,在思想上,他们是决策者,在行动上又是执行者。

(三)创新者角色与掌舵者角色

几乎所有研究者都不否认企业家具有创新的职能,因为企业家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为资本所有者赚取利润,甚至超额利润,唯有不断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的活力,不断满足消费者服务升级的要求,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又暗含了风险,过度求变也可能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故而企业家又是企业的守业人与掌舵人,企业家需要在理性创新的前提下,带领企业按既定的航线完成企业的使命。所以,在理论上,企业家是创新者,而在实践中,他却是掌舵者。

(四)代表人格角色与独立人格角色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往往聚焦于社会公众的视线之中。他经常代表企业参加各种商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企业家化身于企业的符号、代表人。然而,不可否认,企业家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存在,有着他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勤苦与艰辛,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敢于去做自己认为正确与正义的事,对于自己的决定、言行承担责任,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凸显了企业家的律法与道德力量。

(五)信息传播者角色与保密者角色

企业家在承担上述职能角色过程中,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方面,企业家需要承担信息保密者的角色,制造信息的断层。另一方面,要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获得员工的支持、客户与供应商的响应、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家又需要对部分经营决策信息进行有限。如在可口可乐更改配方的决策、丰田的问题汽车召回事件中,无一不体现了企业家的信息传播者角色,满足信息的联络。

三、企业家的道德责任

(一)企业家的道德责任是企业家扩大的社会责任

传统的观点认为,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责任是企业家的唯一责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家的本职工作是做好自己的企业。做好企业的标准是利润,所以,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不是利欲熏心,而是在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同时认为,企业家在带领企业追求私利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增加社会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演进,人们发现,企业家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问题时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国家与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唯有在守法的条件下追求经济利润才是正当的,可以被接受的,此为企业家的法律责任。因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遵守法律为企业家之义,追求利润为企业家之利,义利从对立走向并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为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之结合。传统观点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的最高利益需求是求利,而在道德活动中人的最高动机是行善,因此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仅限于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

然而,在企业运行时,企业家承担了各种职能相异的角色,其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常常将自己的伦理准则贯穿应用于经济活动中。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德康也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生来具有道德能力,均应证了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思维。因此,道德与经济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附于一定的经济生活中,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精神土壤,以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规范;而经济生活又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原则,并调整道德关系。

现代社会中诸多企业家热衷于公益,或捐资办学,或结对帮扶,或慈善捐款,或改善工作环境,或减少环境污染等,无不将道德原则镶于经济决策之中。因此,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包含了道德责任在内,企业家的道德责任是扩大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家承担道德责任的关键是其道德人格的构建

企业家是所属企业人格化和特定的象征,他们是决定企业经营命运的核心人物,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决定于参与决策承担各种职能的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它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优先顺序,主导着经济活动。企业家需要将伦理、道德当作其贯彻效率原则与利润原则的手段与工具,如可以借助道德来科学决策、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等。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委托―框架下,为了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对企业家的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要求企业家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构建符合时代特点与企业家精神的道德人格。

企业家道德人格内涵深远,包括正直、诚信、创新、勇敢、毅力、恒心、奉献、责任等品质特征,无论再罗列多少优美的词汇来描述企业家的道德人格特质,研究者总能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企业家肩负使命,满怀带领企业不断走向文明与进步的豪情。另一方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系统提供的环境,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协调,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意志、理性、道德,即企业家的人格特质。故此,企业家必需具有政治家一样的胸怀,在保证社会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微观效益,通过微观效益促进宏观效益的实现,以社会的需要为企业的需要,以消费者、公众的需要为企业的需要。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迎合了社会与时代的需要,造就了企业家的道德人格。

企业家道德人格的构建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脉相承。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承担各种复杂的职能角色的同时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将关系企业家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融入社会责任,以多种职能角色来承担社会责任,义利同存,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①候锡林,黎志成.综论企业家概念的沉浮变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

②江汕,王丰. 论企业家精神的动态性与市场均衡(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③禹海慧. 企业社会责任与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空间(J). 特区经济,2010(2)

④孙健. 企业家道德人格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05(10)

⑤姚祖军,蔡根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J).经济师,2004(8)

⑥汪岩桥. 论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篇3

一、新时代重塑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性

1.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如今网络普及化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整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企业需要有对价值系统的全局观,如果忽视这个全局观,忽视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仅仅是专注于产品的话,被时代淘汰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所以说企业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适应这个时代。

2.产业的重新整合

网络的兴起,让一大批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等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取代了很多传统行业,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很多传统的行业,比如制造业,也都在思考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利用新时代的特征,把自己的制造能力分散在更加广阔的制造业从业者手中,而不是集中在企业手里,从而使产业重新整合。

3.要素的重新分布

网络的飞速发展,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全球要素已经重新分布,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在自己假设的环境中发展。而国内企业想要立足国际市场,就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与世界各国的高手同台竞技,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企业应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唯一生路。

4.群体智慧的崛起

网络时代的交往和信息的水平以及自由流动的特征,已经让传统的命令式、金子塔式管理没有了立足之地。传统的管理方式下,企业再谈创新和创意的似乎成为了一个笑话。在这自由和平等的时代,我们正倾向为员工赋权,让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更符合未来企业发展的潮流。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家目前存在诚信原则缺失、生活作风腐化、社会责任感较低等诸多个人问题,其所经营的企业将低劣质产品投向市场,这些问题都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这种局势下,企业家应该进一步意识到,重塑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对外部市场的占有等一系列因素对企业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家精神的一般内涵

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所说的企业家更指的是具体的个人,而企业家精神,指的是抽象意义上的企业家概念,也就是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一般意义上来讲,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和宽容精神等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遇,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主要体现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一个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质量标准、一个新的产品市场等等。

2.冒险精神

我们认为,一个普通企业经营者,他要想获得成功,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就是冒险精神。甚至有人说,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讲,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和缩小、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新市场的开辟和领土、生产品种的增加和淘汰、产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

3.创业精神

所谓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就是指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敬业敬职、勤俭节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积极进取、克服因循规守旧的心理、企业家的顽强奋斗、敬业敬职的职业道德、勤俭节省的精神风貌。

4.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指企业家具有宽容心,愿意与人友好相处,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尊重同行和下属、尊重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敢于起用人才、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尤其是批评自己的意见、发扬民主精神,避免独断专行。

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重塑的关键是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对于企业家来说,承担社会责任与组织企业从事营利活动,二者并不矛盾。真正的企业家不仅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企业家一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定是依法经营者、一定重视环境资源保护、一定尊重和公正对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网络时代让信息的和接收都更加迅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很难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发展、甚至存亡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说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重塑的关键是社会责任感,这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稳定,社会的安定。一个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企业,我们很难想象它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有益的。

我们说,企业家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时代赋予企业家精神不同的内涵,新时代更引人注目的就是企业家精神中内含的社会责任感,而并非企业家谋取财富的能力。真正的企业家不仅仅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还具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市场伦理自觉与社会责任精神,这才是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参考文献:

[1]许正.大变革时代的未来航向[J].商界评论,2014(5).

篇4

一、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对社会企业家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Henton等(1997)学者认为社会企业家是“能够在企业、政府、教育与社会之间建立强力生产性联系的新一代领导者”。Schulyer(1998)把社会企业家描述为“具有改变社会的胆识并且能够借助资金资源实现自身抱负的人们……他们具有所有成功企业家的才智并且怀有对社会变化的强烈愿望”。 这些对社会企业家不同定义的背后是学者们对社会企业家精神内涵的不同看法,归纳起来共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来定义社会企业家精神,认为它是一种才智,即一种能够把企业的管理经营策略与市场运作能力引入到非营利组织、从而使该部门充满管理效率的能力。这种定义方法对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两种经营管理策略,一是非营利组织可以运作小规模的营利事业,但前提是必须将营利所得应用到社会与公众服务中去,因为后者才是该机构所承担的使命。二是非营利组织可以采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与模式从而提高自身的投入产出比。

第二种方法的定义非常宽泛,认为它适用于企业的企业家、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机构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该种视角强调企业家解决社会问题的创造力与创新性,而不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性。

第三种定义方法是分类法,将社会企业家精神概念进行分类加以阐释,Fowler(2000)的理论最有代表性。他把社会企业家活动区分为三种大的类别。第一类别称为“整合性社会企业家精神”,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产生积极的社会结果,并且在该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建立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水平、垂直、前或后的经济联系。第二类是“重塑”,指突破传统的观念,积极利用非营利活动来减少机构的运行成本。第三种为“补充性社会企业家精神”,指一种非营利组织引入营利性项目运作,虽然该项目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社会福利,但它却可以抵消该组织服务公众的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从而间接地为社会带来益处。

总结起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企业家精神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大类:有些学者更强调其“社会”内容,着重于社会责任感与积极性的社会结果;而其他学者更加关注这个概念的“企业家精神”内容,即强调创造力与创新性。

二、社会企业家的特征

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与企业的企业家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因而许多学者从二者相对比的角度来论述社会企业家的特征。他们认为社会企业家与企业的企业家享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都不会因为原始资源的缺乏而使得自己的行动选择受到限制,他们所能做到的常常超越于他们实际所能控制的。

社会企业家当然还具有与企业的企业家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使命感。Prabhu(1999)强调社会企业家与企业的企业家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他们对不同使命的选择。他认为社会企业家是“能够建立并管理创新性企业组织的人们,其基本使命是关乎社会的变化与顾客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利润。”其他学者也指出,参与营利活动的社会企业家把利润看作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企业的企业家把利润本身视作一种目的。其二,合作精神。与企业的企业家另外不同的一个特征是,社会企业家具有高度的合作精神,具有“合作性的领导力”,即“能够把各方聚集到一起、确定共同立场并采取共同行动的能力。他们是卓越的搭桥者。”Thompson(2000)认为,建立一个业务合作网络的能力是富有远见性社会企业家的重要标志,即善于寻求合作伙伴与合作关系。除此之外,他们还善于对自己的远见卓识进行传达与沟通,能够有效地鼓舞员工或合作伙伴的士气。

Dees(1998)确立了衡量社会企业家的五项标准:创造与维护社会价值的使命;善于察觉并不倦追求完成使命的一切机会;积极投入到不断创新、学习与引进的过程之中;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而果敢行动;对所服务的机构与承担使命的责任感。他认为个人越接近于这些标准,他越倾向于是一个社会企业家。

有些学者从另一视角来看待社会企业家的特征,即社(下转第38页)(上接第35页)会企业家精神的动力问题。Cannon(2000)认为三种类型的人们可以成为社会企业家。第一类是经济上成功的人们,他们已经取得了大量财富并且愿意拿出一部分来实现某些社会目标,如教育、医疗等。第二类是“救助型社会工作者”,他们不满意于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而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第三类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积极寻求企业与商业知识的学习,但脑海中却印记着社会事业的观念与报负。Catford(1998)对该问题作了生动的总结,“社会企业家能够将街道实用主义与专业特长相融合,将远见性的洞察力与实用主义结合起来,并且具有强烈的伦理观念。社会企业家是这样的人们——在他人仅仅看到空旷建筑物、失业人群及毫无价值资源的地方,他们发现的却是珍贵的机会……批判性的思维使社会企业家与‘老好人’区别开来。他们让市场为人们工作,能够从联盟网络中汲取力量。他们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各样的政治与社会观念范式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社会的不同门类之间。”

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实践问题

西方学者对社会企业家理念的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对社会企业家的支持;社会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社会企业家精神事业的具体实施。

社会必须具备合适的机制从而能够对潜在的社会企业家进行有效地支持。Catford(1998)认为,“社会企业家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发展起来,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应当由政府与企业部门共同创造。”社会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训练与社会企业家的界定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不同定义决定着不同的素质与能力将要“传授”给人们。如果社会企业家精神界定为是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应用到非营利组织中,那么培养与训练工作就相对较为容易。如果界定时强调的是企业家精神,即把社会企业家定义为“具有特别创造力与创新性的人们”,那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复杂与困难,这就需要创造合适的土壤与环境以使潜在的社会企业家与既存的企业的企业家向着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

社会企业家精神事业的实施以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前提。然而,建立并实施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不同部门之间文化与观念的差异。许多学者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文化碰撞持批判态度,并分析了这种文化碰撞的具体表现。其一,McLeod(1997)认为,许多非营利组织持有对营利活动的消极性态度。国家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的总裁Jerr Boschee论述了把资本主义与利润视为社会邪恶的“非营利心理症状”,认为这种心理症状是社会企业家战略成功实施的最大障碍。其二,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之中。Cannon(2000)注意到企业缺乏对非营利活动必要的投资(如促进员工自我发展的培训、或为了吸引住最好的员工而提供额外的福利),而非营利组织缺乏企业的管理手段与方式。

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为跨部类的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反映出企业、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合作平台。因此,Cannon(2000)提出,只有在早期的合作计划阶段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虑,才有可能保证最终合作的成功。另外,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不仅需要对基本操作程序达成一致协议,而且对所谓“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必须一致起来;而后者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从事社会企业活动的组织来讲,就必须考虑满足两条最底线的要求——一是经济利润,一是社会使命。

四、对我们的启示

虽然国外的社会企业家理论还处在刚刚发展的阶段,但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作出了诸多启发性的见解。这些观点为新世纪的管理者定位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对我国不同部门的管理改革提供了现实意义上的参考。

1.社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内容为我国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启发,即积极转变成为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社会企业家而不仅仅是企业的企业家。该理论强调追求利润与利于社会是互不矛盾的活动,这有利于我们的企业家破除二者对立的传统观念,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谋求必要的社会福利,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考虑利润。我国的经济转型推动了广大企业的迅速发展,但改革的代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比如明显的收入差距。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这就对企业考虑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为企业的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定位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为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供了启发。公共部门与非营利组织在经营管理上可以大胆借鉴与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将员工的考核与他们的工作绩效挂钩,做到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人人对“市场”负责。这种策略有助于改变人浮于事的状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投资移民;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80-0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吸收就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注入了新的因素。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家海外投资移民的趋势愈演愈烈,经济、制度环境是其外因,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是内因。

一、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现状

(一)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现状

中国近三十年来移民潮以北美、澳洲为主。最近几年,澳大利亚对投资移民的财产要求不断地提高,2010年商业投资门槛大幅上升;加拿大移民政策也在调整,2008年以后向投资移民政策倾斜,移民人数不断增长,同时最低投资额度不断上升,由40万加元上升到去年80万加元,2012年7月份,加政府叫停了投资移民;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美国政府也加紧了吸引投资移民的政策,2010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有30亿资金作为贷款群担保,推出了针对美国中小企业借贷的最新“EB5投资移民计划”,引入信贷审核的风险管理模式以规避风险,这一政策使得短期内投资移民美国的人数迅速增加:2007年EB-5获批总人数806人,2009—2011年分别为3 688人、2 480人、3 340人。

(二)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影响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活力,重要的创新源泉,而且民营经济能吸收闲散的劳动力,对于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其次,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还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活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可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部门都被国有企业垄断,会降低市场的效率。再次,民营企业家大量海外移民影响国内的就业,减少吸收就业的人数,对社会的稳定不利。另外,民营企业家对于国内环境的失望,失去信心,会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会降低员工的忠诚度,不利于企业的凝聚力。

(三)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成因

第一,国际投资环境。为了吸引投资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移民政策。伴随着全球的经济危机,尤其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带来的打击,欧美国家经济一度停滞,这些国家有很强的吸引海外投资的愿望,财富效应使投资移民升温: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移民政策放宽以刺激本国经济;另一方面,汇率效应使投资移民成本降低。

第二,国内投资环境。为防止经济过热应对通胀压力,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伴随着央行的连续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生存环境也日益严峻:随着工人工资的不断增加,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加之,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融资越来越困难;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负较重。

第三,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落后,制约、监督机制缺失。民营企业家知识结构和精神境界参差不齐,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与红利,不愿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很难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

第四,财产的法律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当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仇富现象,民营企业家不满意国家目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政策,普遍缺乏安全感,担心政策的变化而危害到自己的财产利益,不利于其财产的保值增值,不利于保障其根本权益。

第五,资本市场没有对民间资本开放,民间资本无出路和投资渠道。民营企业家融资渠道单一,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在国内很难生存;同时国家对民间的资本管制,资本市场不对其开放,这都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地下发展,且缺少法律的监督与管制,非法集资高利率借贷,实体经济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

二、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企业家精神是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熊彼特认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第二,社会责任感,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地创造更多的利润,满足股东、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道德范畴,而是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有助于推广企业的品牌。第三,济世精神,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赋予企业家的责任就是“经邦济世”;19世纪后期兴起了民族企业,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另外,企业家精神还包括合作精神、冒险精神、敬业、不断学习等。

由于国内环境的原因,使民营企业家失去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济世精神,片面追求个人的生活品质、财富的积累,忽略了社会责任心和济世的精神,导致大量的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或转做资本市场,不做实业。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营企业内部层面来说,首先,大多民营企业家知识水平比较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不符合当代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理论,缺失完善的制约、监督机制,往往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再次,精神境界不适应,一些民营企业家缺乏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往往是小富即安,不愿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去承担风险,使企业停滞不前。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第一,文化因素,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道家的师法自然;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思想被广泛接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个人主义为中心,导致社会的人格精神在民营企业家心中十分的淡薄。第二,企业创业、经营环境方面,近几年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企业发展愈发的困难。200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许多民营企业在一些竞争领域被国有企业挤了出来,这种现象在温州普遍存在。这都造成了企业的实体精神在削弱,资本开始逃离实体经济。第三,制度因素,其一,制度体系不合理、不健全。如当前金融体制不是很完善,金融体制的垄断使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单一,融资难。其二,制度执行未到位。政府出台的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执行不力,结果民营企业遇到政策的“玻璃门”现象。

三、民营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市场上屹立不倒的重要法宝。民营企业家精神的重塑,不但需要企业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制度的保障、包容的社会氛围。

第一,民营企业自身改善:首先,民营企业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做一个新时期的管理者。其次,不断改善企业的管理,如果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考虑引进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家族式“一言堂”管理模式。再次,民营企业家要有国家思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逐步统一起来。

第二,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发挥在社会职能、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改善企业的创业、经营环境,培育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采取结构型减税方针,降低民营企业的税基;政府可以利用利率优惠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国家应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非国家命脉的领域央企或国企可以进行适当的收缩,国家应当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支持“民进国退”。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执法政策,充分保护民间资本的合法地位,逐步形成健全的制度环境。首先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放开垄断,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使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法制化。其次,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资产,以保护其合法权益,让民营企业家有安全感、有归属感。再次,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执法部门要依法办事,防止过度执法。

第四,创造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使社会要形成一个尊重与理解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引导民营企业家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回报社会。要尊重民营企业家的劳动创造和价值选择,要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肯定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做的贡献。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加强市场竞争的透明度,打破市场垄断、行业垄断,畅通要素流通机制,给予民营企业家一个真正施展才能的空间。

通过个人、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环境,从根本上有制度的保护,才能真正地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才能改变民营企业家投资移民的趋势,促进中国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华.中国富人再掀移民潮[J].金融与经济,2011,(7):16-17.

[2] 高峰.对投资移民潮的冷思考[J].检察风云,2011,(12):58-59.

[3] 赵海娟.减税费促改革 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EB/OL].新浪财经,2012-03-05.

[4] 马涛.企业家精神:民企发展成败的关键[EB/OL].财经纵横,2005-08-25.

篇6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前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企业家”一词,他在其1803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181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精义》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精神”则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特殊才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体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可以维系一个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比如说,企业家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人们快乐的超凡魅力;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它所代表的一切;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执行力的组织——沃尔玛公司。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企业家

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能有效组织和利用经济资源,敢于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企业家、内部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

传统企业家包括私营企业的创立者和国有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前者让一个企业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他们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而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者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通过纳税等方式回报社会;后者本身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他们通过卓越的领导,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内部企业家是存在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的一类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创立全新企业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他把企业内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内部企业家是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产物,处于企业最高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是连接企业上下关系的纽带。

社会企业家的分类很多。其中,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注重的不是慈善和问题本身,而是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身上。戴维·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目标是改变艰辛、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们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他们具有“强大的道德推动力”,乐于“自我纠正、分享荣誉、自我突破、超越边界、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这些定义上来说,社会企业家比单纯的志愿者、慈善家更具长远目光,更注重发展性、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企业家的概念后,这就为研究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精神又包括了那些要素呢?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家是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是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下面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企业家精神。

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企业家精神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这个群体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抽象和升华。这样一来,企业家群体就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人们也就可以此标尺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从外延上分析。许多经济学家也都对此做过阐述,比如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代表,应该具有使大家合作工作的精神感召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即“经济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马克斯·韦伯则讲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神召”的感悟等等。我国学者汪丁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第二种精神是由韦伯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理性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三种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把讲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但是构成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却是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种精神是一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是构成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创新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家必

1.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正如在熊比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等五个方。企业家的这些创新活动正体现了他们寻求新思路、冲破旧框框的创新精神。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2.进取精神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一种对大事业的热情,做大事业的理想,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在企业家看来,只有大事业才能激发他的勇气、才智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使他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使企业家拥有了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

3.冒险精神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商品经济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拥有冒险精神,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在于他相信风险有时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企业家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并不等同于赌徒的盲目冒险,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他会考虑风险吸引力的大小、冒险成功和失败的相对概率,他更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增加冒险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做得再大,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意义上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家在经营、做事、生活中对他人利益、情感的关注。它虽然来自不同的方面,但终究是承担起了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我们无法用目的去解释这一切,在这里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人格化了的,而企业家就是这个代表。这背后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答案。

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突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因为这根本不具备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超凡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体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行动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所以,企业家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千锤百炼沉淀在企业家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可以经培育而形成的。下面将谈谈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特征,例如冒险,创新等,而早期的创业意识教育会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会使他们以后具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甚至幼儿园都开始了启蒙教育。而且许多学校实现了“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案例就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和追捧的缘故。

(二)学校应当与优秀企业结对,进行密切的合作

现在,很多人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所以既然要学以致用,学校的课程就应该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者到学校亲自授课,讲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历程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企业参加实践,真正做到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整个社会应当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为管理和技术天才提供极富神奇魅力的创新的摇篮,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风水宝地”,而不怕失败是硅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硅谷,每天都有许多企业倒闭,但还是成为许多人终生梦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里的文化非常宽容,人们具有足够大的胸怀去接纳失败和承受失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下次成功的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所以,要培育真正的企业家,宽容失败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能为众多人提供勇于创业的动力和再次出击的机会。

(四)倡导义利共存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他经营企业的目的时说:经营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经营为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

五.结语

篇7

社会企业家是与我们所见的一般商业企业家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的企业家以利润来评估经营成效,把盈利作为创办企业的唯一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社会企业家则以造成的社会变化作为经营的成效评估基础。我们一般认为,通过创办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又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的企业家,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创办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盈利,更要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进而实现了他们自身的社会理想。他们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社会问题。

二、社会企业家是怎样形成的

1.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对企业员工及其家庭,以及当地社区和整个社会做出贡献,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是一个企业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等。近10年来随着企业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影响能力的增强,要求企业对社会承担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有些企业家错误地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绩效。实际上很多企业的经营实践表明,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之间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优秀的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可以说,一个缺失了责任使命的企业,想要获得持续发展和基业常青,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2.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家的新要求。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新时代对企业家提出的具体要求。企业要负起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经济责任,即企业需要获利与生存;法律责任,企业必须遵纪守法,向社会提供合格产品;道德责任,即企业不仅对员工和股东负有责任,也要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全社会的公平负有相关责任。新商业文明时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仅局限于价值和财富的创造,还必须包括如何使用他们个人的财富和影响力去提升社会整体的共同福祉。所有的企业必须要持续去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这样企业方可持久。

三、社会企业家有何特质

通过对一些知名的社会企业家观察,不难发现,在这些社会企业家身上有着相类似的特质,那就是合作、诚信与创新。

1.合作。社会企业家是以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而创办企业的,在经营企业过程中,他们善于和与其相关的客户、同行甚至对手进行合作,整合所有资源创造价值,因此合作是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精华。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财富,扮演一个成功的经济角色;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通过与非经济机构如政府、工会、慈善机构、教育机构及文化机构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来扮演一个成功的道德角色。通过合作精神,使得整个企业形成合作共赢的社会价值观,最终达到企业自身目标和对承担社会责任目标的共同实现。

2.诚信。企业家的责任就在于在符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获得利润的活动,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不能有欺炸和隐瞒。社会企业家将诚信看作是企业最重要的品质,他们以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以自己诚实的言行为企业成员树立榜样,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良好的组织道德。社会企业家的诚信包含两个方面,产品诚信和交易诚信。产品诚信是企业在产品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可维修性、经济性等方面对消费者做出明确、诚实的说明或承诺,并能够严格履行其说明或承诺,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交易诚信是指恪守商业职业道德,自觉接受监督,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误导、不欺骗消费者,诚信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自觉抵制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和包装装潢、“傍名牌”、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诚信是作为社会企业家最重要的特质。

篇8

关键词 企业家 素质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企业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使用和管理,使之为企业创造效益,敢于进行大胆决策和变革的核心管理人才,即企业家。企业家就是企业中能够让企业合法经营、不断发展具有社会责任的人。企业家素质是指企业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特征、知识素养及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作风和能力的综合。企业家素质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企业家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质;二是企业家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知识、能力、品德等。作为企业的核心领导者的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是:

一、敬业精神

据权威数据资料显示,中国有4200万家中小型企业,超过一般的企业的寿命少于3年,为什么这些企业会被市场所淘汰呢?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家的敬业精神缺失。随着社会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企业家没有事业心,企业也就难以发展。企业家需要时刻时刻以事业为重,具有不怕吃苦,敢于奋斗,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企业上的忘我牺牲精神。为了事业,他们忘我工作,付出毕生心血也在所不惜。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正是由于视企业如生命,有强烈的事业心,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才能够使海尔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厂商。海尔也成为了全世界人民所知的中国品牌。正是由于他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领导素质,赢得了海尔员工的拥戴,在张瑞敏的领导下,海尔集团一次次创造辉煌,成为立德和兴业的模范。

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于2007年的研究表明,首选“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中国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占据调查总数71.3%,远远高于第二动因 “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占据总额的38.9%,但“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只占据总额的33.4%,只排列在第四位。对于企业而言,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又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企业家来说,企业不应该只着眼于企业本身利润,而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回报社会。这才是中国企业家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三、冒险精神

企业家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在博弈,企业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这就需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头脑,这一过程中企业家从某种情况来说就是投机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家既能够把握大局,站得高看得远,善于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敢于冒险,敢于拍板。正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樊纲认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主体,而冒险行为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就是创新。通用总裁韦尔奇从1981年入主公司,便马不停蹄的进行组织变革,用20年时间将通用公司变为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排名从以前的世界第l0位直至第2位。正是他力排众议敢于极力推行了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在企业中致力于人性化的管理,使得这个等级森严、机构臃肿的企业焕发新的生机,不断地创造辉煌。

四、创新精神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灵魂就是企业家精神,而创新则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李书福曾说:“一个创新的企业家才是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就如同没有人可以预见网络购物将会发展壮大到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更没有想到网上购物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但是马云做到了,凭借的是他非凡的远见和卓识,以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吉利集团为了赶超世界,制订了制定了“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联横,全面领先”的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收罗人才,不断创新,追求进步。对于企业而言,新产品研发,技术变革,营销方式蜕变,组织结构人性化等,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这一切主要源于企业家的意志。从某种情况上将,创新就是破而后立,不是重复以往的行为,而是不断地进行改进、突破、创造。因而,一个开放的创新性的企业家可以使企业获得优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变革,企业家也需不断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企业家素质是提高企业家能力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当然,企业家的素质修养是多样的,修养的方法一样如此,企业家不断改进其领导艺术,确立自己的目标,把握好修养标准,不断提高企业家的艺术和水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崔焕平. 中国企业家领导力脸谱——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特质. 北大商业评论,2009.

[2]李洪青.领导力大检讨.企业研究.

[3]王冬冬、刘建林.谈企业家素质.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5(9):5-6 .

篇9

    企业家成长环境影响因素

    教育与培训环境教育与培训环境对企业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培训体系,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企业家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对提升企业家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非常重要,我国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还有待健全,培训投入偏低。二是培训方式,当前有国外培训、国内培训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培训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并引进先进国家的教材、教学方法来对企业家进行培训;国外培训可选派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一些着名企业管理培训机构或者跨国公司进行培训。三是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完善和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也对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企业家的培训内容,要加大管理实践培训的力度和强度,以提高企业家的概念技能。(四)法律与其他环境法律及其他环境是企业家成长的重要保障,一是法制环境,包括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和动态意义上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活动和过程,健全、合理法制环境,对于企业家的成长至关重要。二是政策环境,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政策体系,往往会对该国企业家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政策环境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商贸及创新活动的总体评价与认识、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制方式和财税政策方面。三是社会保障环境,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四是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企业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三个方面,良好的选拔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对企业家的成长尤为重要,优化企业人士管理环境,要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加以突破。

    夏季达沃斯对国内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改进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可以提高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给企业家交流学习,有利于与会企业家们进行经营管理理论探讨,也可以分享企业家们企业管理实践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家管理实践水平的提升。二是帮助企业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企业家产业发展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如第四届和第五届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更加突出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和态势,分析了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为企业家发展战略制定尤其是帮助企业家确定企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引领企业家进行科技创新,夏季达沃斯论坛针对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企业家们明确了经济复苏和振兴的重要驱动因素,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各个经济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确定了重点,为我国企业家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二)增强企业家地位和社会责任意识一是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夏季达沃斯论坛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家在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家领导的企业,是转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践行者和承载者。二是增强企业家的成就感,夏季达沃斯论坛通过设立各项应对金融危机如“可持续增长”、“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相关议题,组织与会企业家来共同制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各项发展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的聪明才智,也大大提升了企业家的成就感,提高了企业家们参与解决全球性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增强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明确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动态,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新问题,并组织企业家制定了破解各种难题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就业和增加人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是健全完善企业家精神体系,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企业家们的创新、合作、学习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第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着重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创新与技术将会如何长期推动经济转型性复苏,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也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丰富企业家决策实践和管理知识一是增强企业家决策实践,在各界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与会的企业家参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方面对策和建议的制定。通过参与这些解决全球经济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对重大问题的界定、分析和解决能力,主要体现在环境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决策以及战略制定和选择的能力。二是增强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与会企业家、政府高层官员搭建了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们介绍了企业发展的一些经验和不足,给其他企业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就企业发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找出企业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绩效等方面的解决对策。三是丰富完善企业家知识理论体系,与会企业家通过参与解决全球经济发展方面问题的决策和企业间的交流学习,增加了自身决策和企业管理及创新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四)完善企业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健全法规体系,借助夏季达沃斯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深入了解国外发达国家有关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来健全完善我国有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来保障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二是完善任命制度,借鉴国外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的任命方式及制度建设,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广我国大企业集团领导的董事会任命制度,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家的任命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健全考评体系,借鉴世界着名企业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考评管理办法,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发展特点,来建立健全企业考评体系,重点完善企业家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

篇10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问题,尤其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处于较低层次,无论是在履行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还处于较落后的阶段。特别是宏观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比如行业垄断、诚信缺失、法制滞后和权力寻租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得我国企业运行在一个较为扭曲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可以丧失原则,不择手段,坑蒙拐骗、污染环境和压榨员工的事件频频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问题重重,形势严峻。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分析

行为是由动机驱使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同样适用。企业是否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激励和外在压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既有企业自主性动力不足,也有外部制度约束的软化。

(一) 企业自主性动力不足

1、企业逐利的天性

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前提。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最一般、最基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和动力[2]。企业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对于履行社会责任会也不例外。当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净收益时,企业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但是,当在一个经济环境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较高,或者收益很低时,企业出于逐利的天性,是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

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说明企业对其收益没有承担完全的成本,若没有外在制度约束,企业就会选择按照 原则进行生产与经营, 是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时的私人成本。而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视角来看,要想达到社会均衡,就应遵循 的条件进行经营和生产,其中 是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后的成本,从下图3.1可以看出 ,企业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会损坏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企业行为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政府加强监督和管理,能够解决企业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问题。但如果外在制度约束缺位,企业的自利动机就会占据上风,他们很可能不去履行本应属于其的社会责任

2、企业道德人格的异化

越来越多的理论认为,企业除了具有逐利的本性之外,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企业能够向自然人一样承担道德责任,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实质上是企业道德人格异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在:

①企业家道德人格异化。企业家的人格在企业人格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大量事实表明,作为企业道德人格核心的企业家人格是影响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3]。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对社会责任是否认认同深刻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企业家更注重对利润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仍是企业考虑的首要目标,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十分欠缺。即使部分企业家实践社会责任,也多是处于营销策略的考虑,且大多集中于慈善责任阶段。

②社会伦理秩序的失范。企业道德人格的形成受制于社会道德文化,我国传统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人本精神,它所强调的“仁政”、“泛爱众”和“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追求诚信与和谐的特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具有很强内在一致性。但是近代以来,在经济冲击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下,儒家文化由文化中心趋于边缘化,失去了规范企业伦理秩序的功能。旧的伦理秩序的瓦解,而新的伦理秩序还远没有确立,伦理秩序严重失范,加上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思想的冲击。因此,拜金主义等物欲思想横流,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择手段,企业人格严重异化。这也就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缺乏伦理基础,社会责任缺失也就无法避免了。

(二)外部制度约束的缺位

外部制度约束可以通过一系列外部压力改变企业行为的收益结构,影响企业的行为偏好,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外部制度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如果企业面临的外部制度软化或者利益相关者无法对企业形成压力,那么影响企业行为的激励机制就会发生改变,企业自利动机就会无限制的蔓延,企业的道德人格必然存在缺失,企业逃避履行社会责任也就在所难免。

1、法律制度不完备

虽然我国针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在约束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存在不少漏洞,给企业规避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可乘之机。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还很短,对如何发展市场经济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我国法律制度建设还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备。同时,现有出台的相关法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也过于简单和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具体化的操作方法,使得在现实实践中企业有法难依。

其次,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性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重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的核心,一个地方GDP的增长直接影响着一级政府政绩考核和官员的升迁。在这种片面的政绩观和增长观的指导下,各地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财政收入,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当地民营经济发展。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不加选择的一并引进,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缺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开绿灯,使得一些法律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法律的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2、缺少社会中间组织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社会中间组织力量的参与和推动。但是,由于受制度环境和传统体制的制约,我国社会中间组织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的需要:社会组治化程度低,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是,社会结构处于典型的“马鞍形”结构状态[4]。在我国社会中间组织难以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生足够的影响,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间组织数量太少,力量太小,特别是缺乏足够社会影响力的大型社会中间组织。另一方面就是现有的一些社会中间组织职能的发挥也存在问题。由于政府职能的错位,权利过大,管理范围过宽,本应由中间组织施行的职能被政府挤占,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中间组织的自治化程度低,很多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结构存在,缺乏独立性。

二、促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解决路径

自主性动力的缺乏和外部制度约束软化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根源,那么解决社会责任缺失的途径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履行社会责任的自主性动力和外部制度约束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传导和制约的。自主性动力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外部制度约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助推器和指示器,并通过自主性动力发挥作用;因此,为了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动力和外部制度约束的作用,构建企业自主性动力和外生性动力的联动机制。

(一)构建企业自主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

1、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实现机制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只是一个成本支出的活动,在长期中企业能够获得更大收益,而这一收益是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微观互动中实现的。首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通过报告等形式披露出来,利益相关者接受到信息并对企业的行为产生评价,为鼓励这种行为的持续进行,政府可以通过对这些企业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手段给予奖励;消费者选择对企业行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为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关系到其消费的质量。消费者通过“货币投票”来购买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初始价格较高,但是由于对其产品质量有信息,使用成本较低,消费者仍会选择这些产品;相反,对于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采取相反的手段对其惩罚。

2、培育企业高尚的道德人格

首先要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企业管理者即企业家的人格在企业人格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企业家的人格体现了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的本质[5]。大量事实表明,作为企业道德人格核心的企业家人格是影响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其次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影响企业行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能够吸引和凝聚优秀员工、赢得供应商和消费者青睐和政府支持。培育优秀文化就是培育富有社会责任观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构建外部制度约束

1、完善和健全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最强的外在约束,完善法律法规要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法律环境现状出发,明确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内容,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环境保护法》等,虽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规定,但是却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量化标准,难以适应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对于现有法律必须加以完善,规定明确社会责任量化标准,并制定对于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明确的惩罚规则;对一些还没有现成法律的领域,需尽快研究制定新的法律,并动态调整一些不适用现实情况的法律规定。通过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使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篇11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共同面临的时代性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只能走“低投入、高效率、少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寻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尽可能好的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问题。

重视企业家的作用

追求利润最大化毫无疑问是企业的核心目标。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惟一目标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而一个更重要目标则是追求经营的持续性目标,追求基业长青、永续经营。如今企业除了实现经济价值之外,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法律、伦理和公益等责任,成为实现社会进步的载体。美国兰德公司有一历时20多年的研究项目,跟踪了世界上3500家大公司发展历程,结果发现:百年不衰企业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并不以追求利润为惟一目标,而是还有超越利润的社会责任目标。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成正相关而不是单方面的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成为众多优秀企业的关键竞争力。我想,在这方面有以下三点值得企业家们思考:

第一,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国家经济技术指标的先进与否,实质上取决于该国企业群体经济技术指标的优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与否,实质上取决于企业群体投入产出方式的效益;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高低,实质上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在企业的效率。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也是直接和间接消耗资源、能源和影响环境的责任主体。就中国当前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而言,如何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各种复杂利益关系,避免引发所谓的“文明冲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可持续,推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企业及企业家群体无疑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主力军。历史将会证明,企业家群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必将扮演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角色。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主要动力。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工业化过程中依靠创新使得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大体上呈现倒U型的曲线,在工业化中期达到顶峰,然后慢慢下降,越往后越低。在此过程中,企业的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创新既要重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要重视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目前,我国企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亟须提高,大多数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少企业基本停留在产品的技术创新阶段。与此相反,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更加重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并形成了新的创新制高点。如日本在创新过程中把产业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并在产品和人性相结合方面呈现出突出的优势。这些都很值得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深入思考和借鉴。

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其不相称,也是十分遗憾的是,我国世界级知名企业、品牌和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实在太少。中国要能够在未来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的发展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必须涌现出一大批奋进、创新、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是理念新潮、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大胆实践的企业家;是善于聚集、运筹企业创新要素,坚持不懈、矢志创新的企业家;是放眼全球,善于研究、发现、开拓市场,精心打造民族品牌、世界品牌的企业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振兴的美好前景,既赋予中国企业家们光荣艰巨的历史责任,也给企业家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属于企业家的。

企业家的首要责任

第三,要把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家的首要责任。

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已越来越融为不可偏废的统一体。企业和企业家应该像对待经济责任一样,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很多带有文学色彩的表述,如:“有爱心、敢担当、知反哺”、“阳光财富、企业公民、产业报国”等等。具体而言,我认为,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就是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就是要以更加合理合法的方式管理各种资源,统筹兼顾股东、债权人、供货商、员工、社区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就是要顺应全球化趋势,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新产品、新业务、新服务;就是要始终坚持“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不该赚的钱坚决不赚”,绝不能把企业的利益建立在漠视法规、无视生命、破坏环境、牺牲子孙后代利益的基础之上;就是要更好地规划现在与未来、当前与长远,努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书记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应当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企业应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理念,充分认识到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家应将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面,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中,以应对责任竞争力为核心的竞争时代的到来。

篇12

事实上,对企业家社会影响力和能量的快速提升,社会和企业家自身都缺乏起码的思想和心理准备:社会容易以“小商人”或“暴发户”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和观察企业家,而缺乏对企业家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掌控者、社会价值创造者的尊重。

表现在政府,就是容易把企业当成是自己随意摆布的棋子、甚至是政府的“附庸”,从而客观上使企业家无法获得正常、正当、公正、公平的生存和行为环境;表现在企业家,则是震惊于“火箭般”的财富积累速度和“梦幻般”的企业成长过程,而容易产生严重的投机倾向和运命无常的人生错觉。

于是企业家的使命被企业家简化成了“赚钱”,而一旦有了钱,对运命的虚幻感又催使他们挥霍性、消费性地把本质上属于社会的资源投入到毫无意义的活动上去;同时在仅仅只有“赚钱”驱动的职业和人生目标的导引下,为钱而无视法律、道德、生命、人格和尊严,常常成为企业家们的选择。

因此,中国目前一方面缺乏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发育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家自身的“成熟性”也亟待提高。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为企业家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和发育环境是社会的责任、政府的义务。

首先,政企需要进一步分开。

一些企业和企业家误入歧途,某种程度上是政企关系不良的自然结果。撇开国有企业不论,即使是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的扶持、保护、介入,形成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色彩,政府、企业过度渗透,虽然有助于企业在政府权威的庇护下短时间内取得“超市场”效应,但也带来了诸如等弊端。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过度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反噬企业的市场绩效,导致企业市场行为的偏离,形成企业家对企业角色和利益的背叛。一个企业家一旦脱离自己的职业阵地,事实上已经处于人生和事业“无所依傍”的境地,机会主义心态和选择必然泛滥。

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早期扶持企业发展的经历,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其“企业教父”的心态和自我意识,因此企业难以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获得与政府平等的地位,“见官矮一头”成为企业家普遍的心态,而政府则会经常跨越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界限,把过多的政府职责“下移”给企业,事实上介入和干扰了企业的经营自。

可见,无论是企业因获得政府的庇护而丧失企业属性,还是政府因其恩惠于企业而高高在上,结果都会导致企业逻辑的混乱和企业家精神的解体。

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的条件下,应当继续强调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已经不是简单的“分离”,而是政府在保证和尊重企业自、独立性的前提下,不干预企业、不介入企业,企业则必须从心理和行为上摆脱对政府的依赖,超越形形的政府羁绊,脱离政府的怀抱。

其次,营造一个公平待遇的环境。

企业、企业家之所以偏离自己的轨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府不能够为其提供公平的待遇和环境。企业无法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反败求胜,企业家除诉求于环境的营造者――政府而谋求优惠外,还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采用不正当手段。企业不正当手段的普遍化使用,导致企业家道德感的丧失,是与非、对与错、罪与非罪的界限消失,手段成为最高“律令”,因此会出现没有什么是企业家不敢做、不能做、不该做的骇人景象。

显然,在政府公平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家为了自身生存而诉诸以漠视社会道德和正当行为准则为特征的“丛林规则”,会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恶”的企业家行为本质上是不公平环境的产物,是法律有效性不足的产物。改变企业家的行为,本质上需要改变企业家生存和活动的环境,只有这样,“好”的企业家才不至于不得不去做不该做的事,而让“坏”的企业家则能够做到无法去做不该做的事。

这样,社会环境才能够成为企业家和企业行为的“矫正器”,而不是“恶化”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显然,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企业和市场经济主体,具有关键意义。

从企业家个人的角度看,提高企业家的“成熟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一些关系到企业家行为和价值的核心意识的养成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注意。

首先,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

随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全社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修养被严重背弃,全面、形而上、价值层面的责任很多情况下被简化、物化为“一切向钱看”。企业家由于其职业属性使然,使其取向更加严重。而当这种行为与社会道德、社会舆论发生严重冲撞的时候,人们也会习惯性地以企业还没有壮大到能够考虑社会责任的程度为开脱。事实上,企业不论大小,只要其已经超出了“私人”生活的范畴,而与社会其他成员相关联,就已经具有“公共性”了,因此天然地具有承载社会责任的义务和能力。显然,目前中国的企业家们还是相当缺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心理准备的,而过度显示出传统“剥削者”形象所普遍具有的自私性、粗俗性,甚至流氓性。在这样的企业家意识和人格基础之上,企业家行为失当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为了建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企业家信善、向善、行善是必要的,而这则需要整个社会环境和氛围的系统性进步。

其次,企业家应当敬业守业。

中国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摆脱的社会发展陷阱之一,就是没有能够建立有效的弱者保护机制,而经常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即在某一领域依靠自身的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社会成员,会获得“优惠”进入和占有其它领域战略优势地位的特权。此时“赢者”由于对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注意力的分散,在低代价获得其他领域社会资源的同时,自身的竞争优势也丧失殆尽,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寄生性的社会阶层。

“赢者通吃”的局面使社会分工效率受到极大影响,企业家的前程也很容易被断送。显然这是多方受损的一种习惯性安排。对企业家而言,原先筚路蓝缕、克勤克俭,终于为企业赢得了起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一旦有了“免费的午餐”,如近似于白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职务、荣誉性职务等,企业家如果没有坚定的人格内核,是很难抗拒这样的诱惑的。

事实上,企业在创业期结束之后,将进入更加艰难的成长期,此时企业家如果趣味、精力、时间大量外耗,将会严重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很难做大、做强,企业家也很难摆脱“小商人”的境界。因此,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家应当不为外物所诱惑,而专注于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敬业守业,目标是把企业做大做强。

事实上,一个企业成长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一个胸怀世界的企业,它的主导者也必定会是心有天下的英雄,显然这与一般的“小商人”境界不可同日而语。

再次,企业家还应当坚守最基本的企业伦理,通过自身的实践良化市场环境,从而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

企业的生存之道犹如为人,既有等而下之者,也有高贵凛然不可侵犯者,其差异在于一念之间,即企业愿意成为具有什么样品格的企业,企业通常就会是具有什么样品格的企业。

可见,企业设立自己必须坚守的道德伦理底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设计内容。如果说,企业的业绩可以标示企业今天的生存状况的话,那么企业的品格将会赋予企业的明天以生命和格调,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篇13

阳光心态营造和谐领导力

“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想建立正确价值观就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我把这种心态叫做阳光心态。”吴维库对记者说。他认为,当下的人压力很大,连羡慕嫉妒恨都是压力,还深受不适应、不舒服等心理困扰。各种不舒服的思想都堆积在一个人的身上,心里就像乌云笼罩似的,需要用太阳把乌云驱散,而不是解压。阳光心态的定义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积极心态,就如同给人提供了一把张力适度的弓,这样人的心态就平衡了,在射击的时候也能一箭中的。

谈到企业家如何营造和谐的领导力氛围时,吴维库指出,“企业家有了阳光心态才能构建和谐的领导力体系”。这要求企业家具备管理情绪的能力,即知道别人的情绪、管理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有些老板克扣工资,只让自己情绪愉快,而员工的内心却被乌云笼罩,这样就导致了管理氛围的不和谐。如果企业家有了阳光心态,他将会知道企业如舟,员工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他要尽可能的让员工满意,以支撑企业运转。

“在阳光心态的指引下,以企业价值观为基础,凝聚志同道合的人,感召社会各类资源,才能对企业产生帮助。”吴维库向记者概括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他认为企业价值观应该包:企业要能生产出为顾客带来价值的商品,以公众信赖的方式做事情,企业要成为员工工作的好场所,并为投资人带来回报。企业平台就像一张四条腿的桌子,桌面就是企业,四条腿就是上述的四个要素。如果这四个利益相关人不满意了,他们就会撤腿,撤一条腿,企业不稳,撤两条腿企业就倒闭了。所以经营企业要注意价值观的正确性,看其是否满足“四条腿”的相关要求,如果不满足企业就运行在风险上。

企业家的归宿是慈善家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所以在很多时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一种慈善事业。在吴维库看来,“一个人的钱适当的时候是自己的,多了以后就是别人的,一个企业家最终会走向慈善家。”因为企业家为了让企业运转得更好,首先要照顾好和自己干活的兄弟们,这本身就是慈善事业。如果企业家一味地让利益天平向自己倾斜,使员工吃亏严重,无异于自毁长城。还有一些企业家采用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让自己得了很多国家得的很少,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甚至铁镗入狱。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做一个慈善的人。

“当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要有一个限度,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不仅要对本地区负责,还要对全世界负责。如果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企业就会被压垮。”吴维库指出。从某些角度分析,柯达就是被社会责任压垮的企业典型,为了尽到社会责任,它不忍心抛弃老客户不肯更新技术,它对世界各地的资助也非常多,做了很多社会慈善事业,最后不堪重负以破产告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企业只要有经营行为就会有不负责任的现象。比如占用耕地,污染土地和空气等,因此各种社会责任就像泰山压顶一样,压在企业家的身上,这就要求企业家要有顽强的承受力和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

“价格战是一种不恰当的竞争机制,想打死对手就说自己零利润,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吴维库指出。作为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如果某个企业真的是零利润,那么它就没有尽到社会职能。就好比两个人在看风景,一个人比较聪明先引入了竞争机制,他快走一步,然后跟对方吹嘘,你看到的都是我看过的,第二个人被逼得比他快走两步,然后四步八步,结果变成了赛跑,当他们跑到终点以后却发现已经有很多人了。由于引入了不恰当的竞争机制,看风景变成了赛跑,结果是双输。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并不冲突,也只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最终才能走向慈善家。

“企业家很痛苦”

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领域综合服务机构CHINA HRKEY的《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对此,吴维库分析说:“这是因为企业家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没有在企业中树立和谐的领导力所导致。”在他看来,和谐领导力分为三块:自己和自己和谐,自己与他人和谐,自己和组织和谐。这些企业的倒闭多半来自自己与他人的不和谐,其行为损害了员工和其他管理者的利益,未能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的人,最终使企业偏离了既定的发展轨道,走向死亡。

篇14

袁宝华是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创始人,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指出,企业家“要有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责任感,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刻存在的危机感和力争进一步改变企业自身的紧迫感。在竞争面前,还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发扬创新精神,探索进一步改变企业自己还不熟悉的领域,以开拓新的事业。要为办好企业勇于献身,奋发图强,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得益于政策好、社会环境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之外,与广大企业家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

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企业家精神也出现了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创业的动力减弱了、创新的欲望不强了、创造的意识淡漠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开始安于现状、贪图享受。

要解决这一问题,从宏观上讲,必须加快解决行政管理层面的问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思维和思路不转变,继续沉湎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企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企业家精神也难以回到正常的轨道。如果政府不过多地干预企业、干预经济,企业自然会按照市场的要求发展,企业家也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布局。

从微观上看,企业发展的环境必须改善。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企业效益好坏,一味地为了政府利益榨取企业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如何创业、创新呢?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减少各种对企业的收费。

企业家不是孤胆英雄,不是无所不能。当他们失败和落寞的时候,我们需要呼吁和帮助这些曾经的英雄搬开路障、拨开荆棘,看着他们再次迈过艰难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