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理学的构成范文

法理学的构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31 10:4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法理学的构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理学的构成

篇1

[关键词]专利权的穷竭 平行进口 关联专利权 法哲学分析 法经济学分析

专利是一种独占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是垄断权。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而制造、使用或销售其专利产品,有权对未经许可的有关活动起诉和要求赔偿。这是大多数国家和一些国家条约授予专利权人的权利。但是在任何国家,专利赋予其权利人的独占权又总是相对的、有限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限的。[1](P265)

专利权的有限性主要包括专利权穷竭制度、非故意行为、先用权原则、临时过境、实验性的使用、个人非营利使用等。[2](P146-16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从夭折的ITO到GATT,再到WTO;从EEC到EC,再到EU,贸易自由化无不是其主要目标。而贸易自由化原则与专利权的独占性素有不相容之处,其突出表现就是专利权的有限性中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我们必须保护专利权,但我们又不得不走向自由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对专利权穷竭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专利权穷竭原则于1873年在美国法院创制后,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并演变成各国专利法所普遍遵循的一项制度。[3](P125)[2](P146-162)[4](P79-80)

我国2000年8月25日修订的《专利法》第63条第1款第1项规定,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这就是所谓的“专利穷竭”制度(或称专利用尽制度),它是对专利权的一种限制措施。

为了防止专利权的效力超过合理的限度,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不良的影响,上述规定是十分必要的。无限制专利权显然违背了专利制度的根本宗旨。[4](P77)

然而,专利穷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与之伴随而来的有两个争议颇多的难题:第一、“平行进口”(Parallel importation)或者专利权的“国际穷竭”(international exhaustion)问题。第二,关联专利权的穷竭问题,指与一项专利权或一项独立权利要求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经该专利权人制造或者经该专利权人许可制造并售出后,该专利权或该项独立权利要求是否穷竭的问题。

我国专利法第63条第1款第1项仅仅作出了十分简明的规定,它没有明确限定所述的制造和出售行为是否必须发生在中国,也没有对专利权人还拥有另外的权利要求或者另外的专利权的情况作出保留的规定,因此,从上述规定的字面含义出发,很难判断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然而,上述问题是现实中必然会遇到的,无法回避的。

到目前为止,尽管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专利权穷竭原则,为此产生了一系列判例,但国际上对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理论依据和适用范围仍有不同的观点。在国内,近年来,不断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教科书问世,但其中对此问题几乎无一例外仅寥寥数语;也有极少数学者介绍国外的专利权穷竭制度及判例,但就该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者甚为罕见;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无有关判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国的贸易及司法实践必将面对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深层问题。正因为如些,笔者对本论题进行了研究。

一、完整的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构成

(一)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概念

在部分建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只要经专利权人许可,将他(或他的被许可人)制造的专利产品投入了商品流通领域,则这些产品的“再销售”,这些产品的使用方式,均不再受专利权人的控制,即专利权人对它们的独占已告“穷竭”。这就是“专利穷竭”(Exhaustion of patent)制度。例如:买方买下一台取得专利的载人汽车后,卖方无权禁止他用这种车去载货;买方不准备再使用这台车时,卖方无权禁止他转售给第三方。[1](P269)又如,有人从商店购买了一台获得专利保护的洗衣机,他可以用这台洗衣机去经营一家洗衣店但不构成侵权。[5](P499)这种对专利权实行的限制是合理的。如果没有这种限制,专利权人将无限制地控制着已经出售的产品,必定妨碍他人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这条原则在国际贸易中也很重要,不了解这条原则,如果自己作为专利产品的买方,就会在实际已不受专利权人控制时还自愿受人控制;如果作为卖方,则不合法地去控制别人。[1](P269)

对专利产品进行修理不应视为侵权。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对1961年敞篷车顶公司诉阿若公司一案的判决做了否定性回答。这种结论应被认为是合法合理。[2](P146-162)

(二)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

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属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焦点问题。

所谓平行进口,有称灰色市场进口,是指一国未被授权的进口商从外国的知识产权所有者手中购得商品并未经批准输入本国,而该知识产权以前已受到了本国法律保护。[6](P357)

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或者专利权的国际穷竭问题是指,同一专利权人针对相同的发明创造在不同的国家分别申请获得了专利权,当专利权人在其中一个国家出售或者许可他人出售其专利产品之后,如果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将上述产品进口到另一个国家,是否会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4](P83)例如,专利权人就同一产品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申请并获得该专利权时,如果专利权人许可一个厂家在美国制造并销售该专利产品,有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将售出后的专利产品进口到中国来,是否构成对专利权人所拥有的中国专利权的侵权行为?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在美国合法售出的专利产品来说,除了在美国的专利权穷竭之外,在中国的专利权是否也穷竭了?更进一步,当专利权人仅仅在中国申请并获得了专利权时,如果专利权人在一个他没有获得专利保护的国家出售了该产品,有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将售出后的产品进口到中国,是否构成侵权行为?这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是否应当有所区别?这些问题都属于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

(三)关联专利权的穷竭问题

关联专利权穷竭是指与一项专利权或一项独立权利要求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经该专利权人制造或经该专利权人许可制造并售出后,对该产品的使用不再构成侵犯该专利权或该项独立权利要求的行为。售出产品的关联专利权的穷竭包括但不限于:(1)关于该产品的各种用途的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2)关于采用该产品作为专用工具或专用设备的各种方法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3)关于以该产品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另一产品的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

该问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利权穷竭问题,因为专利权穷竭所涉及的是有关被出售产品的专利权,在权利没有穷竭的情况下,侵犯的是该项专利权本身,不应当涉及专利权人所拥有的其他独立权利要求或者其他专利权。但是,专利产品的出售会对同一专利权人拥有的其他独立权利要求或其他专利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与专利权穷竭问题十分相似,其性质有共同之处,当属专利权穷竭问题的延伸。不研究关联专利权穷竭问题的专利权穷竭理论是不完整的,不解决关联专利权穷竭问题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是不完善的。

二、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哲学分析

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理学分析,包括法哲学分析和法经济学分析,是对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理性考察。

任何一个法律制度都应建立在一定的理性之上,而无论这种理性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有效率的还是无效率的。

专利权穷竭制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性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对这一制度运用法理学的范畴和方法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对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属于对法律制度的法哲学分析的内容,也即对法律制度的法理学分析的内容。鉴于法律的经济分析是传统法哲学领域的重大新发展,在法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经济分析与法哲学分析并列,但这并不否认法律的经济分析对法哲学、法理学的从属性。

专利权穷竭制度的重要价值目标是平衡利益以实现正义。

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7](P010-013)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绝对超越指向是平衡利益以实现正义。

(一)平衡专利权人和相关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以分配正义

1.专利权穷竭制度与正义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十分密切,正义观念的进步能够引起法律的革新,正义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尺度和标准,正义观念能够引导法律朝正义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对正义亦具有重要作用,法律分配权利以确定正义、惩罚罪恶以申张正义,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8](P323-326)

专利权穷竭制度具体划定专利权人和相关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分配立法者追求的正义。

2.专利权穷竭制度与利益

经典作家深刻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P82)法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法的创制中,认识各种社会利益是法的创制活动的起点;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前提下,对各种利益作出取舍和协调,是法的创制的关键。[10](P67)

建立和完善专利权穷竭制度必须首先认识与此相关的专利权人的相关产品的所有者各自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平衡和界定这些利益。

3.体现了相关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

关于建立专利制度的根据,西方国家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理论。[11](P19-22)[12](P11-15)第一,自然权利论,或基本权利论。第二,发展国家经济论或经济论。第三,契约论。第四,发明奖励论或发明刺激论。上述后三种理论同样包含了专利制度具有协调国家和发明人利益关系的作用的思想。

我国关于专利制度有一种观点是:专利制度是一种通过规定发明人、所有人与发明使用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平衡和协调三者关系的法律制度,通过三者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以达到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调动人们从事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的目的。[13](P22)该理论同样包含了专利制度具有协调专利权人和相关权利主体利益关系作用的思想。

(二)对专利权人和相关权利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

利益的法律化即权利。权利是法律设定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权利是有边界的,任何权利都有其“势力范围”-法律设定的边界范围,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行使就是权利主体享有法律设定的边界范围内的自由。[13](P414)

在专利权穷竭制度中,与专利权人密切相关的主体包括相关产品的购买者、专利产品的经营者、专利被许可人、授予专利权的国家等,但不限于此。专利权穷竭制度的价值目标应是通过设定专利权人及其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权利以平衡它们之间的利益。

其一,专利权穷竭制度实现了专利权人和专利产品购买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陈美章教授指出,我国专利法中规定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是对任何单位或个人不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专利产品原则的部分摆脱”。[14](P221)这种“摆脱”正是一种利益的平衡。

对于专利权人来说,通过合法的方式来出售专利产品或者许可他人出售其专利产品,专利权人已经出于经济利益对该产品进行过控制,没有理由对该产品再作进一步的控制。此外,对合法售出的专利产品的处置进行控制,例如限定转售价格、使用方式有可能对竞争造成危害。

对于专利产品的购买者来说,他购买了专利产品,即获得了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如其在购买专利产品后行使所有权权能还要受专利权人限制,显然侵害了专利产品购买者的所有权。

对于产品的购买者来说,他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所有权,不论对专利产品和非专利产品都是如此,而且,法律对于购买者购买到的产品的所有权应加以保护不应再受原物主的影响。比如,有人购买了100只母鸡,他可能用来下蛋,也可能杀死用来作烧鸡,还可以再转售牟利,卖者是不能干涉的。一个购买专利产品的人的愿望和法律授予他的权利与一个购买母鸡的人的愿望和权利没有质的差别。

专利权人具有独占权,专利产品的购买者享有所有权,两者具有邻界权利、不相容权利的性质,专利制度对二者应兼顾,这就需要专利权穷竭制度来保障专利产品购买者的所有权。

其二,关于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也就是国际穷竭问题,除了涉及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人、专利产品购买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外,还涉及专利权人和授予专利权的国家及其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专利权穷竭制度的价值目标来考虑,在专利权人已经合理有效地行使过对专利产品的控制权的前提下,允许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才是公平合理和正义的。

如果授予专利权人禁止平行进口的权利,虽然进口商可以向专利权人申请许可,但毕竟会对自由贸易造成阻碍。

西方自由贸易自由理论认为,世界各国从事某种商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存在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比较优势的存在与比较利益的存在要求各国实行开放贸易体制与自由贸易政策。此外,自由贸易也给各国的消费者带来利益,因为只有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消费者才有丰富的商品可供挑选,才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各国发挥其比较优势生产的低成本、从而低价格的优质产品。[15](P582)

从以上分析可知,只有允许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才有助于实现专利权人与授予其专利权的国家及其消费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其三,专利权人售出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与其关联的专利权或一项独立的权利要求穷竭的制度是实现专利权人和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购买者之间利益平衡的必然要求。我国有必要在再次修订专利法时借鉴日本、德国和美国的法律以建立我国的关联专利权穷竭制度,从而完善我国的专利权穷竭制度。

三、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法律经济分析在具体法律制度中的运用

法律的经济分析即经济分析法学,它是本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然后传播到其他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法学流派。法律的经济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制度经济学,也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是以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为核心范畴,分析和论证制度的性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合理制度的标志的经济学派。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思想是:“效益”-以价值得以极大化的方式分配使用资源、或者说财富极大化,是法的宗旨。所有的法律活动和全部法律制度,说到底,都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学派主张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和评价法律制度及其功能和效果,朝着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改革法律制度。

专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鼓励发明创造活动,促进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情报交流和技术的有偿转让,推动本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16](P318)为使专利制度实现其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就必须使其成为一种产生效益的制度。为使专利权穷竭制度成为有效益的制度,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经济分析。

(二)专利权穷竭制度追求的效益标准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波斯纳教授的效益观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他说:“由于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满足帕累托优势存在的条件,而经济学家对效率概念谈论较多,很明显,经济学中起作用的效率概念并不是帕累托优势意义上的。当一位经济学家在谈论自由贸易、竞争、污染控制或某些其他政策或关于世界状况是有效率的时候,他十有八九说的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这正如本书将要谈到的那样”。[17](P16)

承认专利权的国内穷竭、国际穷竭以及关联专利权的穷竭,直接受益者显然是专利权人以外的相关的权利主体,但是,只有如此才能使专利权人获得持续性和不断扩展的经济利益。专利权穷竭制度是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效益的制度。

(三)专利权穷竭制度是交易费用理论的要求

对交易费用的认识前提,是对交易概念的一般化。“交易”是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按照康芒斯的解释,交易即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18](P29,P69)在其《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是由平等主体之间的买卖交易、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交易和政府对个人的限额交易三种交易组成。[19](P73-86)

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他认为,企业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减少交易费用,这说明人们之所以要在一定条件下设立企业来代替市场是因为由此可以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多的收益-效益最大化。交易费用理论的实质就是效益最大化。[20](P214)科斯教授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律。

经济分析法学家认为,科斯定律提供了根据效益原理理解法律制度的一把钥匙,也为朝着实现最大效益的方向改革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根据该定律,国家和法是否干预经济运行,即是否提供经济运行的制度形式,取决于它带来的产值增加量是否超过交易费用。只有制度能够减少交易费用时,它的出现才是合理的,换个说法就是:政府干预的成本[C]是否小于干预所取得的收益[B],即[C]是否小于[B].[21](P216)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建立专利权国内穷竭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专利产品的购买者要和专利权人达成关于买到的专利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协议是要支出费用的,这个费用可能很高,有时甚至无法达成协议,而且,如果每一个专利产品的购买者都要和专利权人达成一个这样的协议,其交易费用之大可想而知。很明显,交易费用理论要求建立专利国内穷竭制度。

同样的道理,在一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或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以及承认关联专利权的穷竭,是因为在该条件下,专利权人和其以外的专利权国际穷竭以及关联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受益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可能很高,有时甚至无法达成协议。

四、完善我国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律安排

如本文所述,专利权穷竭制度的价值目标包括:其一,通过设定专利权人及其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权利以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从而实现法的正义价值;其二,通过设定专利权人及其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权利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实现法的效益价值(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为发挥专利权穷竭制度的功能和实现其上述价值目标,该制度应包括专利权的国内穷竭、国际穷竭以及关联专利权的穷竭三方面的内容。

我国现行《专利法》第63条未明确规定是否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也未明确规定专利产品和非专利产品售出后相关联的专利是否穷竭,同时,结合我国《专利法》的其他条文也无法对我国现行专利法是否包括专利权的国际穷竭和关联专利权在一定条件下的穷竭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解释。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交通规则”。知识经济是法治经济,它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知识、技术和信息应是资本,如所有的知识都可无代价使用,知识资本便无法形成,知识经济就失去其基础。因此,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知识经济。同时,中国正在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为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贸易自由化是必然要求,为了专利权人以外法律主体的利益,完善我国专利法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是必须的,以此对专利权人的独占权作出限制才更能发挥专利法的制度价值。

完善我国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律安排要求:一是允许专利产品平行进口,即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二是建立关联专利权穷竭制度,即承认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由专利权人售出或专利权人许可的人售出后,与该产品相关联的专利权在一定条件下穷竭,具体规定可参照德国和日本国家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程永顺,罗李华。专利的侵权抗辩[A].郑成思。知识产权论丛(第2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王重高,张玲。中国的涉外知识产权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4]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刘春茂。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6]李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10]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1]翁贤明。专利权的取得与保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2]汤宗舜。专利法教程[M].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3]陈子龙。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及司法裁量[A].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3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15]王传丽。国际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6]刘剑文,张里安。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17][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8]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康芒斯著,丁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篇2

关键词:工程结构;工程力学;评价;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B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工程力学是人们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理论。《工程力学》教科书中,从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讲起,逐步深入。例题也是经过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其结构、约束、载荷都是典型化、标准化的,而没有说明力学模型是如何从工程实例中简化抽象出来的。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工程及相关专业普遍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所用教材大同小异,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习了工程力学课程后的大学生们,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当遇上工程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工程实际问题都是较为复杂的结构,不是教科书中的标准拉杆、标准简支梁,各结构间的连接方式有焊接、铰接,不是书中标准的约束形式,载荷也不是给出的,需要去调查或实测,无法直接应用工程力学理论去分析研究,不知如何下手。这也是新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理论脱离实际,大学生们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明显地摆在各工科高等院校面前,摆在高校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急待解决。

通过专业课学习解决理论关系实际问题当然是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只靠在大学后期阶段的几门专业课学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已显为时较晚。那么,强调要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并硬性规定,在技术基础课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工程实训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一、问题

如何搞好工程实训教学?这个问题又摆到了任课教师的面前。

如何做到从工程实际中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是搞好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在普通工科高等院校中,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搞过这类实训教学,无可借鉴。但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探索:第一,听取老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二,认真分析已有力学与工程实际的关系;第三,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经过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归纳总结出了从工程结构分析开始,从中离散出简单构件,再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进而进行力学分析计算,得到结论及给出对原工程结构设计的评价及改进意见,这样一个对工程结构进行工程力学分析全过程的方法。现以流程图的方式表达如下:

工程结构力学分析流程图

对上述流程图简要说明如下:

㈠在对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对构件、约束、载荷进行简化抽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清主次,注意转化。既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同时要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次要因素可能转化为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2.雅俗对照,约定俗成。即要把理论(雅)的东西和工程实际(俗)的相关东西进行比对,形成相应的简化关系;特别是有些已经形成定式的简化结果(如木结构连接就简化成铰接),就不能再变了。

3.由繁而简,先分后和。工程结构都比较复杂,直接对构件整体作力学分析是很困难的。一般应先分析结构的构成及各构件间的连接方式;然后,将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作为相互的约束进行简化处理,离散出简单构件;进而对构件及相关载荷进行简化,得到力学模型。在对力学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后,再回到整个结构中,作综合的分析处理。

㈡力学模型三要素。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构件、载荷和约束,缺一不可。

㈢力学分析三要点。应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有三个出发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分别给出结论。

㈣综合评价三方面。对各构件分析后,再回到对工程结构整体的分析评价,应用工程标准和力学标准进行安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的评价。

㈤在得出了对原工程结构的评价之后,自然会产生对原设计的改进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方法,我们“挂壁床”、篮球架、纲目结构桥、吊扇、桌连椅等多种工程结构进行了工程力学分析研究;更准确地说,也是在进行分析时,不断地归纳、总结、完善分析方法。现以“挂壁床”为例,说明分析的全过程。

“挂壁床”是烟台南山学院学生宿舍中普遍使用的学生用床,如图所示。

该床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床头、一个床身。床头是一根50×50×4的角钢弯成直角的两边,与一根外径35mm圆钢管弯成直角的两边焊接成的矩形框架,框架中还焊有3根外径为20mm的圆钢管。床身是2根40×40×3的角钢由5根外形为20×20的方钢管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由4根M8的螺栓将床身和床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整床;又各用2个膨胀螺栓(M16)将床头固定在墙上,形成了“挂壁床”。

根据床的结构和连接方式,拆开4个M8的螺栓,即可将床离散为三个简单构件,即两个床头和一个床身。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将已离散出的较简单构件转化为力学模型。先看床头,它一端固定在墙上,相当于固定端,另一端自由;当人坐在床沿上时,人的体重将由床身传至与之相连接的床头自由端处;于是就得出了在自由端作用有集中力的悬臂梁。床身即可视为两端铰支、受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简支梁。考虑到几个人同时坐在床沿上的情况较多、而且此时床沿角钢比墙边角钢承受更大载荷,处于较危险状态,应予重点分析。考虑到两根角钢要同时发生弯曲变形,而且变形之差比连接两角钢的方钢管尺寸小得多(约1%),两角钢间的相互作用很小,可以略去。于是就得到了以床沿角钢为简支梁、其上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力学模型。到此即完成了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工作。

接下来的是对载荷的分析。当一个人坐在高度为0.5m的床沿上时,两脚放在地面上,地面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墙边角钢也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余下的60%由床沿角钢承担。常见的较严重的情况是4个学生同时坐在床沿上。由于床板的作用,会使4个人的体重的60%平均地分配到5根方钢管与床沿角钢的焊接处。以每个大学生体重为600N计,则可视为简支梁上作用有5个290N的集中力;而总重量的一半以集中力的方式作用在悬臂梁的自由端,约为720N。

载荷确定后,即可进行强度及刚度分析计算。对于悬臂梁,集中力对固定端处的弯矩Mmax = 612N・m,由此引起对固定床头的上部螺栓的拉力1.5KN。据查,该螺栓的许可拉力为21KN,可见其强度储备很大。对于简支梁,最大弯矩Mmax=304N・m,角钢的抗弯截面系数W2 = 1.23×10-6 m3,则σmax = 245MPa,梁中点的最大挠度ω=13 mm。我们还对4人坐床沿时的变形进行了实测:悬臂梁自由端挠度为2.1 mm,简支梁中点挠度为15 mm。上述实测挠度值与计算结果完全吻合。由此可以认为,我们所进行的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以及对载荷的估计是基本正确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对“挂壁床”作出评价及提出改进意见。

二、评价

设计思想新颖,结构合理,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床头结构设计巧妙,既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又是很好的床头护栏;而且用于固定床头的膨胀螺栓有很大的强度储备。床身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一般正常要求,但在严重情况下(如4、5人同时坐在床沿上),强度和刚度都显不足;而且变形较大且不均匀时,会引起很大噪声,影响休息。

三、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例子分析,为增加“挂壁床”强度和刚度,提出下列建议:

1.将床沿角钢由40×40×3改为40×40×4,既不改变外观情况,又可增大强度和刚度,可使4人同时坐床沿时的最大应力降至190MPa,最大挠度降至10mm。

2.将固定用螺栓穿墙双挂。即把相邻两宿舍的两张床背靠背地用同一根螺栓固定在同一面墙上,既节省材料,又大大提高了防地震能力。

以上只是对工程结构的力学分析方法和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初步探索。还需要逐步提高水平,把实训教学活动提升到实训教学课的高度上来。

参考文献:

[1]蒙晓影.工程力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十几年课改,对我们沙河一小来说,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开始有了自己理解的教育思想,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有了一小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十几年里,那些曾经被关注的,我们一再追问的,反复在探讨的热点问题,一直在沙河一小人的脑海中萦绕和浮现,究竟“什么样的质量才是高质量”、“什么样的小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学校”,这其中评价的标准有很多,但我认为,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永恒追求,全面发展的综合质量才是真正的高质量,能带给每个学生快乐和幸福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我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对校本课程建设有所忽视。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认识到课程比课堂更重要。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决定了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只有当课程丰富多彩、多元化时,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并可供学生选择时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根据学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办学理念,开发有自身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根本途径。就此问题,我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德育课程系统化,德育内容具体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并提出了“三个坚持”,首先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根基。古人云:人无德不善,国无德不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只有知识没有道德,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道德知识的讲授,忽视道德实践,学生很难产生道德性的体验和道德信念,当然也就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事做起,所以养成教育很重要。为此,我们学校逐步形成了“12345”德育课程体系。“1”即形成一个全方位、全员、全程的育人工程。“2”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一支是全体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支是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3”坚持三为主的育人原则,即全面的激励教育为主,生活化的养成教育为主,实践性的体验教育为主。“4”是四个德育主渠道,即品德课的专题教育渠道,各学科的有效渗透渠道,校园文化的道德熏陶渠道,班队活动的实践推动渠道。“5”是五大核心德育内容。以传统文化、节庆文化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扎实做事,诚信做人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以自护自救为重点的安全教育;以自理能力培养为基点的体验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拓展学科课程,夯实学生的基本能力

学校教育既要关注孩子们今天的快乐和幸福,还要为他们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未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和完善。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反复讨论,确定了四项基本的必修校本课程。

1.国学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文雅气质。我们学校的国学必修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典著作背诵,这也是九原区整体推广的一项课程内容。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千字文》;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孟子》、《诗经》。二是古诗文背诵。按年级划分,分段积累。而且我们把这70多首古诗文雕刻在学校的汉白玉文化长廊上,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品味和记忆。三是成语故事。我们自己编印了一套《成语故事》校本教材,根据学生年龄和难易程度分六册,一个年级段一册。

2.写字必修课程。这次课程改革明显忽视学生的写字教学,再加上电脑的普及,人们普遍对汉字书写不重视,学生书写能力逐渐下降,能写一手漂亮汉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于老师对学生写字姿势也不管不顾。汉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创造,凝结着我们祖先非凡而卓越的智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人们对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汉字都不加以重视的话,对中国的记忆还有怎样的情怀呢?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学校开设写字必修课,一至三年级每周一节写字课,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写字训练,全体学生参加,语文老师负责。学校还有毛笔字兴趣活动小组,美术老师负责。

3.口语表达必修课程。我们沙河一小从1985年开始第一个语文改革实验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字”,共五届毕业生参与实验。这次改革对一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也正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我们基本形成了沙河一小的语文教学风格。我们在语文整改实验的基础上,自己研发了《聆听与分享》系列校本教材,一至六年级共12册,重点内容就是“口语交际”。每周一个主题,语文课内三分钟口语训练,按组准备,人人发言,自主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把它看作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工程。

4.数学口算必修课程。计算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新课改中降低了难度和要求。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内容。学生计算能力的差异直接带来的是思维品质的差异。小学阶段快速准确的计算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据此,我们于2008年组织数学教师编印了一套《口算直通车》教材,一至六年级共12个小册子。利用每节数学课的三到五分钟时间练口算,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直接带来的是计算能力提高和数学成绩整体上升。

无论是国学、写字,还是口语表达、数学口算,无一不与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相连,无一不与人的幸福生活相连。

三、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个性化的选修课程

篇4

关键词:数据结构;案例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

0、引 言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信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国内数据结构课程受主流教材的影响,多以传授知识、利用伪代码描述数据结构及其算法为主,辅以一定的编程实践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够,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会考试能做题,却看不懂实现算法的程序,更难以自己动手编程实现算法,“数据结构”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的真正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等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数据结构课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动手设计数据结构中的算法并能付诸实践成为―个难题。

案例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活的教学方法被推广到许多课程中,成为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引入案例已经引起了许多高校和教师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对如何利用案例驱动数据结构教学作了一定的研究。

1、案例的设计与选择

案例选编是数据结构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选择或设计好适合学生的、难易得当的、繁简相宜的,又能包含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到的知识的案例,并以此作为驱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系列案例,主要包括:以“一元多项式的四则运算”作为线性表结构特别是链表结构教学的驱动案例、以“迷宫路径搜索”作为栈结构教学模块的驱动案例、以“井字棋游戏”和“霍夫曼树及霍夫曼编码”作为树结构教学模块的驱动案例、以“校园导游咨询”作为图结构模块的驱动案例等。

2、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法教学

数据结构的教学要与其他课程如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等课程相结合,并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上讲解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讨论、汇报答辩、撰写学习报告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而且考试形式也应改变“一考定输赢”的传统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案例法教学的优势和特点。下面以较为简单的链表结构为例,阐述如何用“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案例驱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

2.1链表结构的教学中实施案例法教学

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是清华大学严蔚敏教授编写的经典教材中有关链表应用的一个章节,在该章节中数据结构及算法由伪代码构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如何利用链表来实现一元多项式的四则运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并形成了可视化的多项式四则运算程序,如图1所示,可以利用该应用程序进行课堂、课后的教学与学习。

2.2案例法在结点的教学中的应用

“结点”作为链表乃至树和图等各类数据结构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初学数据结构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只掌握了基本数据类型的运算,“结点”概念过于抽象,往往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从而影响整个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

通过教师讲解一元多项式中的单项式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即由系数(浮点型)、指数(整型)两种基本数据类型构成一个复杂数据类型,一个单项式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多项式的一个结点,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理解“链表中结点”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进一步可引导学生理解:若要描述和实现这样一个非简单类型的“结点”,则需要用到C++中的类或者结构体。

2.3案例法在链表基本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多个单项式“串成一串”便成为多项式,可以用“数组”来串联这些单项式,也可以用“链条”来串联这些单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顺序表和链表的各自的特点。这个案例主要体现在链表的应用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串联,即链表的初始化操作、结点插入链表以及从链表中删除某个结点等一系列的链表操作。

多项式的四则运算特别是加、减法本质上是链表的合并过程,而链表的合并过程也就是结点的插入操作。因此学生在理解链表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学习其具体的应用。

2.4案例法在链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只有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这样的学习成效是不完整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利用案例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对于理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上述图形化界面的应用程序“亲眼看到”结点在链表中的变化,该程序是可操作的、互动式的,通过具体地输入数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个升序的一元多项式中插入一个任意单项式仍然要保持其升序状态,需要在链表适当的位置插入结点或者修改结点或者删除结点等算法。对于能够理解算法但是无法读懂源程序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源代码、调试源代码等,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对于能够理解源代码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尝试编写、添加一些具体的函数,以增强动手能力。上述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应用程序即为笔者的学生所开发完成的。

对于这样一个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仅有案例是不够的,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课程组织方式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

2.5案例法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的应用

我们借鉴国外Assignment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期末大作业、撰写课程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期末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模仿完成类似的、难易得当的应用程序的开发,例如可以选择让学生完成四皇后问题(树的应用)、火车车厢重排问题(栈的应用)等。为避免学生从网上下载源代码等非诚信的方式来完成期末作业,还要求他们撰写课程报告并进行汇报答辩。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组成小组时应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化,即有的小组成员擅长整体分析,有的擅长程序辨析,有的擅长总结报告等等,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期末作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特长。

利用这种开放式的考试方式,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只有在期末前夕用功学习而平时玩乐就可以完成学业的现象,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

3、结束语

案例教学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实践,可以改变以往只是掌握一般性理论而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状况。以案例驱动整个数据课程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等立体化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人昆,邓伎辉,清华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5:20-22

[2]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C语言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克暗《数据结构》案例教学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4,12:135-136

[4]徐勇,朱张斌,胡艨,《数据结构》辅助教学软件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科版),20lO,2:53-56

篇5

[关键词] 管理沟通 多元化 案例教学

一、管理沟通课程的特点

1.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内容

管理沟通在每一项管理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是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有时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联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放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沟通的基本原理。管理沟通课程涉及了众多的相关理论与学科主要包括人际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语言学、社会学等。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主要讲述有关沟通的基本知识、人际沟通、技术辅助沟通、组织沟通。第二部分主要是进行管理者个人的沟通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商务写作、演讲、谈判、会见与面试、倾听、会议管理等。第三部分主要是管理者组织沟通策划能力,如危机管理与企业变革中的沟通、跨文化沟通和企业外部沟通等。

2.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的

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应该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管理沟通课程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学习管理沟通的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沟通理念,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实现管理的各项职能。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本的沟通策略。具体说来通过管理沟通的教学将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组织信息的传递,还是日常工作中的书信往来、与人谈话,都要求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非语言符号的识别及运用能力。非语言符号是人们沟通的另一重要途径。从某些方面来讲,它具有优于语言符号的特点。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为普遍、简单和生动,是语言沟通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如何正确识别和运用非语言符号是人们沟通中的一大难题。管理沟通课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和运用技巧。

(3)沟通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通讯技术的革命。先进的沟通技术简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管理沟通中,综合利用这些沟通技术,是当今管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使用各种视听辅助工具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利用沟通技术的能力。

(4)逻辑思维能力。沟通的行为大部分是语言与非语言活动行为。这些都与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确地理解他人的信息,都离不开良好的清晰的逻辑思维。沟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复杂的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过程。

(5)判断选择能力。沟通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有效沟通的全部真谛在于一个人能够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会有许多可变的因素,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沟通渠道、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所以,在沟通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因素,及时判断选择更合适的沟通方式。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蕴涵在其教学方法中的资源整合性与创新性外化为灵活多样的现实模拟为主的教学形式。而传统的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完成教案教学为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环节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实际上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种教学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教学过程,简约化为固定的认识活动。管理沟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与这一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不适应。管理沟通课程应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应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所谓教学手段, 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多元化,应打破“ 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形式,可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内容。一个恰到好处的评价,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和发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进行评价。

三、管理沟通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管理沟通教学的一大特色。在管理沟通的案例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主角,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 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对工商企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沟通技能的训练,培训学生实际操作技巧,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个人及集体分析案例中所描述的沟通问题,拟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归纳与领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思维方法,掌握沟通的技能。

2.情景教学法。管理沟通的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性内容和技能性两大类。但是,管理沟通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沟通知识,而是基于沟通隐性知识转移的沟通能力开发,并从中训练学生沟通技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反思、探索与实践。情境学习强调,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即在以规范方式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应用中呈现,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管理沟通中的情景教学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惯例,注重学习者对真实沟通情境或模仿真实的沟通虚拟情境的心灵体验。教师预先设定沟通情境目标,指导学生按照具体管理目标要求进行管理沟通相关活动教学的模拟活动,这种沟通活动模拟主要训练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判断决策分析能力。主要是角色扮演,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体验管理沟通中的千变万化的情景,并能随机应变地做出决策。

3.实践教学法。管理沟通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加强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是只靠理论教学就可以达到的,它们同样离不开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实践教学。通过管理沟通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认识,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沟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个性、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的培养。高校管理沟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使同学进一步了解并感受企业中具体的沟通问题。学校不仅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相关比赛,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实际的训练和演习场所。

4.讨论交流法。管理沟通的教学应该坚持以实践练习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的原则,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练习,又要在实践练习中理解理论。因此,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技能训练,都应该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领悟理论的真谛、掌握技能的诀窍。

5.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手段多样化提供了可能。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多元化。管理沟通的评价内容应全面,应涵盖情感、认知,行为、实践等多个层面。考试方法上,对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革新,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操作考评并重。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均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沟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沟通策划书”等方式完成,由企业家、学科专家、教师参与考评。

总之,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正在推广的课程,缺乏现成的教学体系和充分的教学资料,也缺乏教学经验,一切都在探讨之中。管理沟通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张 蓓:财经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2006,(14)

[2]沈远平:浅谈MBA管理沟通课程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

[3]周凤岗: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设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1,(1)

[4]赵秀云 王艳梅:统计学原理课程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