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31 10:4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理学的构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专利权的穷竭 平行进口 关联专利权 法哲学分析 法经济学分析
专利是一种独占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是垄断权。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而制造、使用或销售其专利产品,有权对未经许可的有关活动起诉和要求赔偿。这是大多数国家和一些国家条约授予专利权人的权利。但是在任何国家,专利赋予其权利人的独占权又总是相对的、有限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限的。[1](P265)
专利权的有限性主要包括专利权穷竭制度、非故意行为、先用权原则、临时过境、实验性的使用、个人非营利使用等。[2](P146-16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从夭折的ITO到GATT,再到WTO;从EEC到EC,再到EU,贸易自由化无不是其主要目标。而贸易自由化原则与专利权的独占性素有不相容之处,其突出表现就是专利权的有限性中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我们必须保护专利权,但我们又不得不走向自由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对专利权穷竭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专利权穷竭原则于1873年在美国法院创制后,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并演变成各国专利法所普遍遵循的一项制度。[3](P125)[2](P146-162)[4](P79-80)
我国2000年8月25日修订的《专利法》第63条第1款第1项规定,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这就是所谓的“专利穷竭”制度(或称专利用尽制度),它是对专利权的一种限制措施。
为了防止专利权的效力超过合理的限度,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不良的影响,上述规定是十分必要的。无限制专利权显然违背了专利制度的根本宗旨。[4](P77)
然而,专利穷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与之伴随而来的有两个争议颇多的难题:第一、“平行进口”(Parallel importation)或者专利权的“国际穷竭”(international exhaustion)问题。第二,关联专利权的穷竭问题,指与一项专利权或一项独立权利要求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经该专利权人制造或者经该专利权人许可制造并售出后,该专利权或该项独立权利要求是否穷竭的问题。
我国专利法第63条第1款第1项仅仅作出了十分简明的规定,它没有明确限定所述的制造和出售行为是否必须发生在中国,也没有对专利权人还拥有另外的权利要求或者另外的专利权的情况作出保留的规定,因此,从上述规定的字面含义出发,很难判断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然而,上述问题是现实中必然会遇到的,无法回避的。
到目前为止,尽管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专利权穷竭原则,为此产生了一系列判例,但国际上对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理论依据和适用范围仍有不同的观点。在国内,近年来,不断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教科书问世,但其中对此问题几乎无一例外仅寥寥数语;也有极少数学者介绍国外的专利权穷竭制度及判例,但就该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者甚为罕见;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无有关判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国的贸易及司法实践必将面对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深层问题。正因为如些,笔者对本论题进行了研究。
一、完整的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构成
(一)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概念
在部分建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只要经专利权人许可,将他(或他的被许可人)制造的专利产品投入了商品流通领域,则这些产品的“再销售”,这些产品的使用方式,均不再受专利权人的控制,即专利权人对它们的独占已告“穷竭”。这就是“专利穷竭”(Exhaustion of patent)制度。例如:买方买下一台取得专利的载人汽车后,卖方无权禁止他用这种车去载货;买方不准备再使用这台车时,卖方无权禁止他转售给第三方。[1](P269)又如,有人从商店购买了一台获得专利保护的洗衣机,他可以用这台洗衣机去经营一家洗衣店但不构成侵权。[5](P499)这种对专利权实行的限制是合理的。如果没有这种限制,专利权人将无限制地控制着已经出售的产品,必定妨碍他人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这条原则在国际贸易中也很重要,不了解这条原则,如果自己作为专利产品的买方,就会在实际已不受专利权人控制时还自愿受人控制;如果作为卖方,则不合法地去控制别人。[1](P269)
对专利产品进行修理不应视为侵权。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对1961年敞篷车顶公司诉阿若公司一案的判决做了否定性回答。这种结论应被认为是合法合理。[2](P146-162)
(二)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
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属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焦点问题。
所谓平行进口,有称灰色市场进口,是指一国未被授权的进口商从外国的知识产权所有者手中购得商品并未经批准输入本国,而该知识产权以前已受到了本国法律保护。[6](P357)
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或者专利权的国际穷竭问题是指,同一专利权人针对相同的发明创造在不同的国家分别申请获得了专利权,当专利权人在其中一个国家出售或者许可他人出售其专利产品之后,如果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将上述产品进口到另一个国家,是否会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4](P83)例如,专利权人就同一产品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申请并获得该专利权时,如果专利权人许可一个厂家在美国制造并销售该专利产品,有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将售出后的专利产品进口到中国来,是否构成对专利权人所拥有的中国专利权的侵权行为?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在美国合法售出的专利产品来说,除了在美国的专利权穷竭之外,在中国的专利权是否也穷竭了?更进一步,当专利权人仅仅在中国申请并获得了专利权时,如果专利权人在一个他没有获得专利保护的国家出售了该产品,有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将售出后的产品进口到中国,是否构成侵权行为?这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是否应当有所区别?这些问题都属于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
(三)关联专利权的穷竭问题
关联专利权穷竭是指与一项专利权或一项独立权利要求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经该专利权人制造或经该专利权人许可制造并售出后,对该产品的使用不再构成侵犯该专利权或该项独立权利要求的行为。售出产品的关联专利权的穷竭包括但不限于:(1)关于该产品的各种用途的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2)关于采用该产品作为专用工具或专用设备的各种方法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3)关于以该产品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另一产品的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
该问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利权穷竭问题,因为专利权穷竭所涉及的是有关被出售产品的专利权,在权利没有穷竭的情况下,侵犯的是该项专利权本身,不应当涉及专利权人所拥有的其他独立权利要求或者其他专利权。但是,专利产品的出售会对同一专利权人拥有的其他独立权利要求或其他专利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与专利权穷竭问题十分相似,其性质有共同之处,当属专利权穷竭问题的延伸。不研究关联专利权穷竭问题的专利权穷竭理论是不完整的,不解决关联专利权穷竭问题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是不完善的。
二、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哲学分析
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理学分析,包括法哲学分析和法经济学分析,是对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理性考察。
任何一个法律制度都应建立在一定的理性之上,而无论这种理性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有效率的还是无效率的。
专利权穷竭制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性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对这一制度运用法理学的范畴和方法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对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属于对法律制度的法哲学分析的内容,也即对法律制度的法理学分析的内容。鉴于法律的经济分析是传统法哲学领域的重大新发展,在法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经济分析与法哲学分析并列,但这并不否认法律的经济分析对法哲学、法理学的从属性。
专利权穷竭制度的重要价值目标是平衡利益以实现正义。
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7](P010-013)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绝对超越指向是平衡利益以实现正义。
(一)平衡专利权人和相关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以分配正义
1.专利权穷竭制度与正义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十分密切,正义观念的进步能够引起法律的革新,正义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尺度和标准,正义观念能够引导法律朝正义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对正义亦具有重要作用,法律分配权利以确定正义、惩罚罪恶以申张正义,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8](P323-326)
专利权穷竭制度具体划定专利权人和相关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分配立法者追求的正义。
2.专利权穷竭制度与利益
经典作家深刻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P82)法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法的创制中,认识各种社会利益是法的创制活动的起点;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前提下,对各种利益作出取舍和协调,是法的创制的关键。[10](P67)
建立和完善专利权穷竭制度必须首先认识与此相关的专利权人的相关产品的所有者各自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平衡和界定这些利益。
3.体现了相关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
关于建立专利制度的根据,西方国家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理论。[11](P19-22)[12](P11-15)第一,自然权利论,或基本权利论。第二,发展国家经济论或经济论。第三,契约论。第四,发明奖励论或发明刺激论。上述后三种理论同样包含了专利制度具有协调国家和发明人利益关系的作用的思想。
我国关于专利制度有一种观点是:专利制度是一种通过规定发明人、所有人与发明使用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平衡和协调三者关系的法律制度,通过三者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以达到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调动人们从事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的目的。[13](P22)该理论同样包含了专利制度具有协调专利权人和相关权利主体利益关系作用的思想。
(二)对专利权人和相关权利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
利益的法律化即权利。权利是法律设定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权利是有边界的,任何权利都有其“势力范围”-法律设定的边界范围,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行使就是权利主体享有法律设定的边界范围内的自由。[13](P414)
在专利权穷竭制度中,与专利权人密切相关的主体包括相关产品的购买者、专利产品的经营者、专利被许可人、授予专利权的国家等,但不限于此。专利权穷竭制度的价值目标应是通过设定专利权人及其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权利以平衡它们之间的利益。
其一,专利权穷竭制度实现了专利权人和专利产品购买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陈美章教授指出,我国专利法中规定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是对任何单位或个人不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专利产品原则的部分摆脱”。[14](P221)这种“摆脱”正是一种利益的平衡。
对于专利权人来说,通过合法的方式来出售专利产品或者许可他人出售其专利产品,专利权人已经出于经济利益对该产品进行过控制,没有理由对该产品再作进一步的控制。此外,对合法售出的专利产品的处置进行控制,例如限定转售价格、使用方式有可能对竞争造成危害。
对于专利产品的购买者来说,他购买了专利产品,即获得了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如其在购买专利产品后行使所有权权能还要受专利权人限制,显然侵害了专利产品购买者的所有权。
对于产品的购买者来说,他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所有权,不论对专利产品和非专利产品都是如此,而且,法律对于购买者购买到的产品的所有权应加以保护不应再受原物主的影响。比如,有人购买了100只母鸡,他可能用来下蛋,也可能杀死用来作烧鸡,还可以再转售牟利,卖者是不能干涉的。一个购买专利产品的人的愿望和法律授予他的权利与一个购买母鸡的人的愿望和权利没有质的差别。
专利权人具有独占权,专利产品的购买者享有所有权,两者具有邻界权利、不相容权利的性质,专利制度对二者应兼顾,这就需要专利权穷竭制度来保障专利产品购买者的所有权。
其二,关于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也就是国际穷竭问题,除了涉及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人、专利产品购买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外,还涉及专利权人和授予专利权的国家及其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专利权穷竭制度的价值目标来考虑,在专利权人已经合理有效地行使过对专利产品的控制权的前提下,允许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才是公平合理和正义的。
如果授予专利权人禁止平行进口的权利,虽然进口商可以向专利权人申请许可,但毕竟会对自由贸易造成阻碍。
西方自由贸易自由理论认为,世界各国从事某种商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存在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比较优势的存在与比较利益的存在要求各国实行开放贸易体制与自由贸易政策。此外,自由贸易也给各国的消费者带来利益,因为只有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消费者才有丰富的商品可供挑选,才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各国发挥其比较优势生产的低成本、从而低价格的优质产品。[15](P582)
从以上分析可知,只有允许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才有助于实现专利权人与授予其专利权的国家及其消费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其三,专利权人售出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与其关联的专利权或一项独立的权利要求穷竭的制度是实现专利权人和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购买者之间利益平衡的必然要求。我国有必要在再次修订专利法时借鉴日本、德国和美国的法律以建立我国的关联专利权穷竭制度,从而完善我国的专利权穷竭制度。
三、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法律经济分析在具体法律制度中的运用
法律的经济分析即经济分析法学,它是本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然后传播到其他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法学流派。法律的经济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制度经济学,也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是以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为核心范畴,分析和论证制度的性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合理制度的标志的经济学派。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思想是:“效益”-以价值得以极大化的方式分配使用资源、或者说财富极大化,是法的宗旨。所有的法律活动和全部法律制度,说到底,都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学派主张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和评价法律制度及其功能和效果,朝着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改革法律制度。
专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鼓励发明创造活动,促进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情报交流和技术的有偿转让,推动本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16](P318)为使专利制度实现其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就必须使其成为一种产生效益的制度。为使专利权穷竭制度成为有效益的制度,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经济分析。
(二)专利权穷竭制度追求的效益标准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波斯纳教授的效益观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他说:“由于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满足帕累托优势存在的条件,而经济学家对效率概念谈论较多,很明显,经济学中起作用的效率概念并不是帕累托优势意义上的。当一位经济学家在谈论自由贸易、竞争、污染控制或某些其他政策或关于世界状况是有效率的时候,他十有八九说的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这正如本书将要谈到的那样”。[17](P16)
承认专利权的国内穷竭、国际穷竭以及关联专利权的穷竭,直接受益者显然是专利权人以外的相关的权利主体,但是,只有如此才能使专利权人获得持续性和不断扩展的经济利益。专利权穷竭制度是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效益的制度。
(三)专利权穷竭制度是交易费用理论的要求
对交易费用的认识前提,是对交易概念的一般化。“交易”是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按照康芒斯的解释,交易即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18](P29,P69)在其《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是由平等主体之间的买卖交易、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交易和政府对个人的限额交易三种交易组成。[19](P73-86)
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他认为,企业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减少交易费用,这说明人们之所以要在一定条件下设立企业来代替市场是因为由此可以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多的收益-效益最大化。交易费用理论的实质就是效益最大化。[20](P214)科斯教授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律。
经济分析法学家认为,科斯定律提供了根据效益原理理解法律制度的一把钥匙,也为朝着实现最大效益的方向改革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根据该定律,国家和法是否干预经济运行,即是否提供经济运行的制度形式,取决于它带来的产值增加量是否超过交易费用。只有制度能够减少交易费用时,它的出现才是合理的,换个说法就是:政府干预的成本[C]是否小于干预所取得的收益[B],即[C]是否小于[B].[21](P216)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建立专利权国内穷竭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专利产品的购买者要和专利权人达成关于买到的专利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协议是要支出费用的,这个费用可能很高,有时甚至无法达成协议,而且,如果每一个专利产品的购买者都要和专利权人达成一个这样的协议,其交易费用之大可想而知。很明显,交易费用理论要求建立专利国内穷竭制度。
同样的道理,在一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或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以及承认关联专利权的穷竭,是因为在该条件下,专利权人和其以外的专利权国际穷竭以及关联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受益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可能很高,有时甚至无法达成协议。
四、完善我国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律安排
如本文所述,专利权穷竭制度的价值目标包括:其一,通过设定专利权人及其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权利以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从而实现法的正义价值;其二,通过设定专利权人及其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权利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实现法的效益价值(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为发挥专利权穷竭制度的功能和实现其上述价值目标,该制度应包括专利权的国内穷竭、国际穷竭以及关联专利权的穷竭三方面的内容。
我国现行《专利法》第63条未明确规定是否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也未明确规定专利产品和非专利产品售出后相关联的专利是否穷竭,同时,结合我国《专利法》的其他条文也无法对我国现行专利法是否包括专利权的国际穷竭和关联专利权在一定条件下的穷竭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解释。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交通规则”。知识经济是法治经济,它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知识、技术和信息应是资本,如所有的知识都可无代价使用,知识资本便无法形成,知识经济就失去其基础。因此,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知识经济。同时,中国正在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为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贸易自由化是必然要求,为了专利权人以外法律主体的利益,完善我国专利法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是必须的,以此对专利权人的独占权作出限制才更能发挥专利法的制度价值。
完善我国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律安排要求:一是允许专利产品平行进口,即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二是建立关联专利权穷竭制度,即承认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由专利权人售出或专利权人许可的人售出后,与该产品相关联的专利权在一定条件下穷竭,具体规定可参照德国和日本国家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程永顺,罗李华。专利的侵权抗辩[A].郑成思。知识产权论丛(第2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王重高,张玲。中国的涉外知识产权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4]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刘春茂。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6]李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10]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1]翁贤明。专利权的取得与保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2]汤宗舜。专利法教程[M].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3]陈子龙。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及司法裁量[A].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3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15]王传丽。国际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6]刘剑文,张里安。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17][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8]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康芒斯著,丁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关键词:工程结构;工程力学;评价;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B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工程力学是人们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理论。《工程力学》教科书中,从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讲起,逐步深入。例题也是经过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其结构、约束、载荷都是典型化、标准化的,而没有说明力学模型是如何从工程实例中简化抽象出来的。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工程及相关专业普遍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所用教材大同小异,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习了工程力学课程后的大学生们,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当遇上工程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工程实际问题都是较为复杂的结构,不是教科书中的标准拉杆、标准简支梁,各结构间的连接方式有焊接、铰接,不是书中标准的约束形式,载荷也不是给出的,需要去调查或实测,无法直接应用工程力学理论去分析研究,不知如何下手。这也是新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理论脱离实际,大学生们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明显地摆在各工科高等院校面前,摆在高校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急待解决。
通过专业课学习解决理论关系实际问题当然是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只靠在大学后期阶段的几门专业课学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已显为时较晚。那么,强调要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并硬性规定,在技术基础课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工程实训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一、问题
如何搞好工程实训教学?这个问题又摆到了任课教师的面前。
如何做到从工程实际中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是搞好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在普通工科高等院校中,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搞过这类实训教学,无可借鉴。但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探索:第一,听取老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二,认真分析已有力学与工程实际的关系;第三,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经过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归纳总结出了从工程结构分析开始,从中离散出简单构件,再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进而进行力学分析计算,得到结论及给出对原工程结构设计的评价及改进意见,这样一个对工程结构进行工程力学分析全过程的方法。现以流程图的方式表达如下:
工程结构力学分析流程图
对上述流程图简要说明如下:
㈠在对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对构件、约束、载荷进行简化抽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清主次,注意转化。既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同时要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次要因素可能转化为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2.雅俗对照,约定俗成。即要把理论(雅)的东西和工程实际(俗)的相关东西进行比对,形成相应的简化关系;特别是有些已经形成定式的简化结果(如木结构连接就简化成铰接),就不能再变了。
3.由繁而简,先分后和。工程结构都比较复杂,直接对构件整体作力学分析是很困难的。一般应先分析结构的构成及各构件间的连接方式;然后,将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作为相互的约束进行简化处理,离散出简单构件;进而对构件及相关载荷进行简化,得到力学模型。在对力学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后,再回到整个结构中,作综合的分析处理。
㈡力学模型三要素。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构件、载荷和约束,缺一不可。
㈢力学分析三要点。应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有三个出发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分别给出结论。
㈣综合评价三方面。对各构件分析后,再回到对工程结构整体的分析评价,应用工程标准和力学标准进行安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的评价。
㈤在得出了对原工程结构的评价之后,自然会产生对原设计的改进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方法,我们“挂壁床”、篮球架、纲目结构桥、吊扇、桌连椅等多种工程结构进行了工程力学分析研究;更准确地说,也是在进行分析时,不断地归纳、总结、完善分析方法。现以“挂壁床”为例,说明分析的全过程。
“挂壁床”是烟台南山学院学生宿舍中普遍使用的学生用床,如图所示。
该床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床头、一个床身。床头是一根50×50×4的角钢弯成直角的两边,与一根外径35mm圆钢管弯成直角的两边焊接成的矩形框架,框架中还焊有3根外径为20mm的圆钢管。床身是2根40×40×3的角钢由5根外形为20×20的方钢管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由4根M8的螺栓将床身和床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整床;又各用2个膨胀螺栓(M16)将床头固定在墙上,形成了“挂壁床”。
根据床的结构和连接方式,拆开4个M8的螺栓,即可将床离散为三个简单构件,即两个床头和一个床身。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将已离散出的较简单构件转化为力学模型。先看床头,它一端固定在墙上,相当于固定端,另一端自由;当人坐在床沿上时,人的体重将由床身传至与之相连接的床头自由端处;于是就得出了在自由端作用有集中力的悬臂梁。床身即可视为两端铰支、受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简支梁。考虑到几个人同时坐在床沿上的情况较多、而且此时床沿角钢比墙边角钢承受更大载荷,处于较危险状态,应予重点分析。考虑到两根角钢要同时发生弯曲变形,而且变形之差比连接两角钢的方钢管尺寸小得多(约1%),两角钢间的相互作用很小,可以略去。于是就得到了以床沿角钢为简支梁、其上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力学模型。到此即完成了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工作。
接下来的是对载荷的分析。当一个人坐在高度为0.5m的床沿上时,两脚放在地面上,地面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墙边角钢也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余下的60%由床沿角钢承担。常见的较严重的情况是4个学生同时坐在床沿上。由于床板的作用,会使4个人的体重的60%平均地分配到5根方钢管与床沿角钢的焊接处。以每个大学生体重为600N计,则可视为简支梁上作用有5个290N的集中力;而总重量的一半以集中力的方式作用在悬臂梁的自由端,约为720N。
载荷确定后,即可进行强度及刚度分析计算。对于悬臂梁,集中力对固定端处的弯矩Mmax = 612N・m,由此引起对固定床头的上部螺栓的拉力1.5KN。据查,该螺栓的许可拉力为21KN,可见其强度储备很大。对于简支梁,最大弯矩Mmax=304N・m,角钢的抗弯截面系数W2 = 1.23×10-6 m3,则σmax = 245MPa,梁中点的最大挠度ω=13 mm。我们还对4人坐床沿时的变形进行了实测:悬臂梁自由端挠度为2.1 mm,简支梁中点挠度为15 mm。上述实测挠度值与计算结果完全吻合。由此可以认为,我们所进行的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以及对载荷的估计是基本正确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对“挂壁床”作出评价及提出改进意见。
二、评价
设计思想新颖,结构合理,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床头结构设计巧妙,既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又是很好的床头护栏;而且用于固定床头的膨胀螺栓有很大的强度储备。床身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一般正常要求,但在严重情况下(如4、5人同时坐在床沿上),强度和刚度都显不足;而且变形较大且不均匀时,会引起很大噪声,影响休息。
三、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例子分析,为增加“挂壁床”强度和刚度,提出下列建议:
1.将床沿角钢由40×40×3改为40×40×4,既不改变外观情况,又可增大强度和刚度,可使4人同时坐床沿时的最大应力降至190MPa,最大挠度降至10mm。
2.将固定用螺栓穿墙双挂。即把相邻两宿舍的两张床背靠背地用同一根螺栓固定在同一面墙上,既节省材料,又大大提高了防地震能力。
以上只是对工程结构的力学分析方法和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初步探索。还需要逐步提高水平,把实训教学活动提升到实训教学课的高度上来。
参考文献:
[1]蒙晓影.工程力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十几年课改,对我们沙河一小来说,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开始有了自己理解的教育思想,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有了一小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十几年里,那些曾经被关注的,我们一再追问的,反复在探讨的热点问题,一直在沙河一小人的脑海中萦绕和浮现,究竟“什么样的质量才是高质量”、“什么样的小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学校”,这其中评价的标准有很多,但我认为,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永恒追求,全面发展的综合质量才是真正的高质量,能带给每个学生快乐和幸福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我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对校本课程建设有所忽视。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认识到课程比课堂更重要。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决定了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只有当课程丰富多彩、多元化时,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并可供学生选择时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根据学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办学理念,开发有自身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根本途径。就此问题,我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德育课程系统化,德育内容具体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并提出了“三个坚持”,首先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根基。古人云:人无德不善,国无德不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只有知识没有道德,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道德知识的讲授,忽视道德实践,学生很难产生道德性的体验和道德信念,当然也就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事做起,所以养成教育很重要。为此,我们学校逐步形成了“12345”德育课程体系。“1”即形成一个全方位、全员、全程的育人工程。“2”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一支是全体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支是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3”坚持三为主的育人原则,即全面的激励教育为主,生活化的养成教育为主,实践性的体验教育为主。“4”是四个德育主渠道,即品德课的专题教育渠道,各学科的有效渗透渠道,校园文化的道德熏陶渠道,班队活动的实践推动渠道。“5”是五大核心德育内容。以传统文化、节庆文化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扎实做事,诚信做人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以自护自救为重点的安全教育;以自理能力培养为基点的体验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拓展学科课程,夯实学生的基本能力
学校教育既要关注孩子们今天的快乐和幸福,还要为他们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未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和完善。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反复讨论,确定了四项基本的必修校本课程。
1.国学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文雅气质。我们学校的国学必修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典著作背诵,这也是九原区整体推广的一项课程内容。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千字文》;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孟子》、《诗经》。二是古诗文背诵。按年级划分,分段积累。而且我们把这70多首古诗文雕刻在学校的汉白玉文化长廊上,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品味和记忆。三是成语故事。我们自己编印了一套《成语故事》校本教材,根据学生年龄和难易程度分六册,一个年级段一册。
2.写字必修课程。这次课程改革明显忽视学生的写字教学,再加上电脑的普及,人们普遍对汉字书写不重视,学生书写能力逐渐下降,能写一手漂亮汉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于老师对学生写字姿势也不管不顾。汉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创造,凝结着我们祖先非凡而卓越的智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人们对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汉字都不加以重视的话,对中国的记忆还有怎样的情怀呢?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学校开设写字必修课,一至三年级每周一节写字课,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写字训练,全体学生参加,语文老师负责。学校还有毛笔字兴趣活动小组,美术老师负责。
3.口语表达必修课程。我们沙河一小从1985年开始第一个语文改革实验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字”,共五届毕业生参与实验。这次改革对一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也正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我们基本形成了沙河一小的语文教学风格。我们在语文整改实验的基础上,自己研发了《聆听与分享》系列校本教材,一至六年级共12册,重点内容就是“口语交际”。每周一个主题,语文课内三分钟口语训练,按组准备,人人发言,自主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把它看作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工程。
4.数学口算必修课程。计算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新课改中降低了难度和要求。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内容。学生计算能力的差异直接带来的是思维品质的差异。小学阶段快速准确的计算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据此,我们于2008年组织数学教师编印了一套《口算直通车》教材,一至六年级共12个小册子。利用每节数学课的三到五分钟时间练口算,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直接带来的是计算能力提高和数学成绩整体上升。
无论是国学、写字,还是口语表达、数学口算,无一不与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相连,无一不与人的幸福生活相连。
三、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个性化的选修课程
关键词:数据结构;案例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
0、引 言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信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国内数据结构课程受主流教材的影响,多以传授知识、利用伪代码描述数据结构及其算法为主,辅以一定的编程实践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够,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会考试能做题,却看不懂实现算法的程序,更难以自己动手编程实现算法,“数据结构”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的真正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等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数据结构课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动手设计数据结构中的算法并能付诸实践成为―个难题。
案例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活的教学方法被推广到许多课程中,成为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引入案例已经引起了许多高校和教师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对如何利用案例驱动数据结构教学作了一定的研究。
1、案例的设计与选择
案例选编是数据结构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选择或设计好适合学生的、难易得当的、繁简相宜的,又能包含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到的知识的案例,并以此作为驱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系列案例,主要包括:以“一元多项式的四则运算”作为线性表结构特别是链表结构教学的驱动案例、以“迷宫路径搜索”作为栈结构教学模块的驱动案例、以“井字棋游戏”和“霍夫曼树及霍夫曼编码”作为树结构教学模块的驱动案例、以“校园导游咨询”作为图结构模块的驱动案例等。
2、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法教学
数据结构的教学要与其他课程如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等课程相结合,并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上讲解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讨论、汇报答辩、撰写学习报告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而且考试形式也应改变“一考定输赢”的传统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案例法教学的优势和特点。下面以较为简单的链表结构为例,阐述如何用“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案例驱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
2.1链表结构的教学中实施案例法教学
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是清华大学严蔚敏教授编写的经典教材中有关链表应用的一个章节,在该章节中数据结构及算法由伪代码构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如何利用链表来实现一元多项式的四则运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并形成了可视化的多项式四则运算程序,如图1所示,可以利用该应用程序进行课堂、课后的教学与学习。
2.2案例法在结点的教学中的应用
“结点”作为链表乃至树和图等各类数据结构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初学数据结构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只掌握了基本数据类型的运算,“结点”概念过于抽象,往往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从而影响整个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
通过教师讲解一元多项式中的单项式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即由系数(浮点型)、指数(整型)两种基本数据类型构成一个复杂数据类型,一个单项式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多项式的一个结点,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理解“链表中结点”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进一步可引导学生理解:若要描述和实现这样一个非简单类型的“结点”,则需要用到C++中的类或者结构体。
2.3案例法在链表基本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多个单项式“串成一串”便成为多项式,可以用“数组”来串联这些单项式,也可以用“链条”来串联这些单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顺序表和链表的各自的特点。这个案例主要体现在链表的应用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串联,即链表的初始化操作、结点插入链表以及从链表中删除某个结点等一系列的链表操作。
多项式的四则运算特别是加、减法本质上是链表的合并过程,而链表的合并过程也就是结点的插入操作。因此学生在理解链表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学习其具体的应用。
2.4案例法在链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只有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这样的学习成效是不完整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利用案例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对于理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上述图形化界面的应用程序“亲眼看到”结点在链表中的变化,该程序是可操作的、互动式的,通过具体地输入数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个升序的一元多项式中插入一个任意单项式仍然要保持其升序状态,需要在链表适当的位置插入结点或者修改结点或者删除结点等算法。对于能够理解算法但是无法读懂源程序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源代码、调试源代码等,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对于能够理解源代码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尝试编写、添加一些具体的函数,以增强动手能力。上述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应用程序即为笔者的学生所开发完成的。
对于这样一个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仅有案例是不够的,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课程组织方式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
2.5案例法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的应用
我们借鉴国外Assignment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期末大作业、撰写课程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期末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模仿完成类似的、难易得当的应用程序的开发,例如可以选择让学生完成四皇后问题(树的应用)、火车车厢重排问题(栈的应用)等。为避免学生从网上下载源代码等非诚信的方式来完成期末作业,还要求他们撰写课程报告并进行汇报答辩。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组成小组时应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化,即有的小组成员擅长整体分析,有的擅长程序辨析,有的擅长总结报告等等,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期末作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特长。
利用这种开放式的考试方式,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只有在期末前夕用功学习而平时玩乐就可以完成学业的现象,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
3、结束语
案例教学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实践,可以改变以往只是掌握一般性理论而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状况。以案例驱动整个数据课程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等立体化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人昆,邓伎辉,清华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5:20-22
[2]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C语言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克暗《数据结构》案例教学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4,12:135-136
[4]徐勇,朱张斌,胡艨,《数据结构》辅助教学软件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科版),20lO,2:53-56
[关键词] 管理沟通 多元化 案例教学
一、管理沟通课程的特点
1.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内容
管理沟通在每一项管理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是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有时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联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放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沟通的基本原理。管理沟通课程涉及了众多的相关理论与学科主要包括人际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语言学、社会学等。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主要讲述有关沟通的基本知识、人际沟通、技术辅助沟通、组织沟通。第二部分主要是进行管理者个人的沟通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商务写作、演讲、谈判、会见与面试、倾听、会议管理等。第三部分主要是管理者组织沟通策划能力,如危机管理与企业变革中的沟通、跨文化沟通和企业外部沟通等。
2.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的
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应该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管理沟通课程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学习管理沟通的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沟通理念,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实现管理的各项职能。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本的沟通策略。具体说来通过管理沟通的教学将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组织信息的传递,还是日常工作中的书信往来、与人谈话,都要求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非语言符号的识别及运用能力。非语言符号是人们沟通的另一重要途径。从某些方面来讲,它具有优于语言符号的特点。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为普遍、简单和生动,是语言沟通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如何正确识别和运用非语言符号是人们沟通中的一大难题。管理沟通课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和运用技巧。
(3)沟通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通讯技术的革命。先进的沟通技术简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管理沟通中,综合利用这些沟通技术,是当今管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使用各种视听辅助工具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利用沟通技术的能力。
(4)逻辑思维能力。沟通的行为大部分是语言与非语言活动行为。这些都与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确地理解他人的信息,都离不开良好的清晰的逻辑思维。沟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复杂的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过程。
(5)判断选择能力。沟通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有效沟通的全部真谛在于一个人能够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会有许多可变的因素,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沟通渠道、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所以,在沟通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因素,及时判断选择更合适的沟通方式。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蕴涵在其教学方法中的资源整合性与创新性外化为灵活多样的现实模拟为主的教学形式。而传统的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完成教案教学为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环节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实际上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种教学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教学过程,简约化为固定的认识活动。管理沟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与这一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不适应。管理沟通课程应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应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所谓教学手段, 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多元化,应打破“ 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形式,可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内容。一个恰到好处的评价,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和发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进行评价。
三、管理沟通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管理沟通教学的一大特色。在管理沟通的案例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主角,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 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对工商企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沟通技能的训练,培训学生实际操作技巧,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个人及集体分析案例中所描述的沟通问题,拟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归纳与领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思维方法,掌握沟通的技能。
2.情景教学法。管理沟通的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性内容和技能性两大类。但是,管理沟通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沟通知识,而是基于沟通隐性知识转移的沟通能力开发,并从中训练学生沟通技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反思、探索与实践。情境学习强调,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即在以规范方式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应用中呈现,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管理沟通中的情景教学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惯例,注重学习者对真实沟通情境或模仿真实的沟通虚拟情境的心灵体验。教师预先设定沟通情境目标,指导学生按照具体管理目标要求进行管理沟通相关活动教学的模拟活动,这种沟通活动模拟主要训练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判断决策分析能力。主要是角色扮演,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体验管理沟通中的千变万化的情景,并能随机应变地做出决策。
3.实践教学法。管理沟通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加强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是只靠理论教学就可以达到的,它们同样离不开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实践教学。通过管理沟通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认识,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沟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个性、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的培养。高校管理沟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使同学进一步了解并感受企业中具体的沟通问题。学校不仅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相关比赛,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实际的训练和演习场所。
4.讨论交流法。管理沟通的教学应该坚持以实践练习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的原则,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练习,又要在实践练习中理解理论。因此,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技能训练,都应该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领悟理论的真谛、掌握技能的诀窍。
5.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手段多样化提供了可能。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多元化。管理沟通的评价内容应全面,应涵盖情感、认知,行为、实践等多个层面。考试方法上,对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革新,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操作考评并重。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均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沟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沟通策划书”等方式完成,由企业家、学科专家、教师参与考评。
总之,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正在推广的课程,缺乏现成的教学体系和充分的教学资料,也缺乏教学经验,一切都在探讨之中。管理沟通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张 蓓:财经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2006,(14)
[2]沈远平:浅谈MBA管理沟通课程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
[3]周凤岗: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设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1,(1)
[4]赵秀云 王艳梅:统计学原理课程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7)
Abstract: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Matthew Effect"("the rich get richer" and "the poor get poorer"), and the issue concern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exercises emerg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managerial communication" program. The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 method has obtained favourable effects, such as the significant accession of the course selecting number, the incensement of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grades, etc.,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 of the curriculu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zable func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ll-matched teach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关键词: 教学方法;开发;QFD;管理沟通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development;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manageri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48-03
1 课程开设背景
“管理沟通”课是本世纪初由国外引进的MBA新兴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调研中,企业高管们普遍提出应加强毕业生在工作环境中人际沟通技能的建议。因此,课程组在2007年秋季开始探索面向管理类学生开设本课程,2008年又面向会计分院和经济分院开设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五年来,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平均每学年1000人以上。
但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发现以下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①大班上课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出现了越好越好良性循环和越差越差恶性循环两个“马太效应”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争取表现机会,沟通能力提升迅速;另一方面,主动性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缺少锻炼机会,仍然停留在书本学习而沟通技能难以获得提升。
②每周2学时的课时安排下,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并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普遍忽视课后复习和练习,造成在技能的掌握上欠扎实,学习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上述问题引起了课程组的关注和思考,进而提出从教学方法改革与开发上寻求解决办法。
2 课程功能及教学方法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有多种方法可用于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根据课程内容直接安排章、节和具体内容及相配套教学方法,这是传统的设计方法。二是先考虑课程目标,探讨能满足目标的课程内容及相配套教学方法。课程组在第二种方法基础上采用更为深入的方法,即在确立课程学习目标之前,先进行外部调查,征求社会各界对本课程的看法和要求。为此课程组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调查。第一阶段针对社会机构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及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他们熟悉对毕业大学生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同时也理解管理类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够准确地描述用人单位和各管理岗位对于管理沟通课程功能的需求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二阶段针对学生,主要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学习本课程的动力源泉、对学习内容的期望以及对相关学习方法的偏好。
2.1 针对企业管理专家的调查及结果 课程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召开人才需求单位调研会,请高层管理者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描述他们对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和技能的总体要求和期望,特别是对于沟通能力方面要求。通过从对管理岗位需求期望提出、职业素质与能力描述、到具体岗位逐渐逼近的问答和深入讨论,最后企业高管们一致同意以下具象描述:①对于初入职场的商务和管理类人员,其沟通能力应达到企业综合办公室行政秘书水平。②对于能够胜任企业基层和中层管理职责的人员,其沟通能力应分别达到部门经理助理和总经理助理的水平。
进一步,课程组选择了6本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将其目录按章列出,提供给4位校外咨询专家。请他们从中选择并重新组合自己认为合理的课程内容结构,并按:极其重要(7分)、重要(5分)和必要(3分)三个等级标识出所设计内容的重要性。
最后,课程组收回关于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方案。表1是对4份专家建议方案的统计。表中重要性程度一栏标出的意见是专家评出重要性的平均值。
2.2 针对学生的调查及结果 本阶段调查在拟订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安排在学生上课的初始阶段,作为课外作业来完成的。学习本课程的各专业学生通过电话访谈、访谈、沟通能力自评和互评测试等方式获得问卷结果,调查问题主要涉及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期望学到什么及偏爱什么学习方式等,因为是必交的作业,调查回收率为100%且全部有效。
调查问卷表明,95%以上的学生得到关于沟通能力对未来职业重要性肯定的回答,98%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学习和训练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并且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和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实训、小组活动及汇报演示等实践活动,85%以上的学生愿意花必要的时间做课外练习。
学生通过电话访问和面谈,更进一步深入调查的问题还有:沟通能力与求职、升职和收入有关吗?几乎100%的学生调查结果是肯定的。对于期望从课程中学到什么的问题设计为开放式的,因此回答也最为多样,包括:将来工作中涉及沟通方面的所有知识与技能,如何提高演讲水平,写作能力,如何进行团队沟通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从本阶段的调查中,我们获得了学生们对于沟通课程需求的宝贵信息。简要归纳如下。①大学生们有学习本课程的需求。②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明确,且具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③学生们更倾向于从本课程中获得应用知识和实际技能。④学生愿意参与和尝试有效提高沟通能力的各种实训和练习方法。
随后,把两个阶段的调查结果发展为对于需求的系统描述,进而扩展为培养和提升沟通技能的教学方法系统。
3 QFD方法开发“管理沟通”教学方法体系
课程组引入质量功能展开(QFD)的设计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开发的工具。QFD方法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日本出现,80年代在美国迅速推广应用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它被公认是一种将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需求转化为工程技术、设计、工艺、产品或服务的有效质量工具。上世纪90年代以来,QFD在非工程领域内开始得到应用,例如软件开发,健康服务分析,大学里的课程改进等。
3.1 用于课程设计的QFD一般模型 根据QFD原理和分析过程,选择用于课程设计的QFD一般模型由三个矩阵构成,如图1。第一个需求-技能矩阵的列表罗列了社会、企业和学生对于特定课程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一系列技能被开发出来,同时这个矩阵还表达和评价需求和技能两者之间的关系;接着把技能展开为第二个矩阵,称为技能-方法矩阵。在这个矩阵中,开发出对应于技能的教学方法。并且进行重要性评价和进一步安排相匹配的学时等;第三个矩阵称为方法-条件矩阵。这个矩阵开发出对应于特定的教学方法,要求在硬件设施、教学材料及工具方面的支持。
图1示意了QFD一般模型从一个矩阵展开转化到另一个的过程。
3.2 QFD作为工具开发“管理沟通”课程及教学方法
课程组把QFD作为计划工具,依据前述一般模型和程序,以已收集的需求信息为起点,开展本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开发设计如下。
3.2.1 建立需求-技能矩阵 将调查所得到的关于本课程的需求信息纵向列表,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反映需求,沿用了需求调查的结果,只删减了描述特别笼统的“学习所有沟通知识”一项。
接下来,课程组和咨询专家展开讨论,根据企业需求的具象描述,列举“行政秘书”和“经理助理”职位的日常工作于表格纵向,将相应满足需求所要求的技能逐项在横向列表,并在纵项与横向的交叉表格内标出技能与需求的相关关系程度。“”表示强相关关系{记5分},“”表示一般相关关系{记2分},空白表示不相关{记0分}。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根据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将设计的课程内容按行政秘书沟通技能和经理助理必备沟通技能,整合为商务沟通和管理沟通两大部分。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最后确定为14章,将注重书面的商务沟通与注重管理场境下的管理沟通进行整合,使课程的适用面从原来工商管理专业扩展到会计、经济、国贸等专业,并大大节约上课时数。
3.2.2 建立技能—方法矩阵 以面向学生调查的教学方法为基础,课题组用头脑风暴方法来激发教师提出并选择合适的沟通课程教学方法。所提及的方法有: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演示、专题实训、课内外小组活动、个人练习、课后作业、拓展训练等等。因为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较多,全程小班授课不现实,采取了集中授课,分组实训和演示,课外个人练习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多参与活动和个人表现的机会及适度的压力。
将表4所列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和展开,得到了一个具体的管理沟通课程教学方法体系表和教学进程计划,见表5。与传统教学进度表不同,这个教学进程的设计来源于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和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和对方法的偏好。同时这些方法的设计和展开,进一步提出了对于实践教学的主题、讨论题目、辅助材料、实训指导书、教学用具等的需求。这个需求计划的实现,确保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根据利用QFD提出的教学方法改进计划和实现条件需求,课题组进一步提出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了沟通实训室建设、具有自主学习和练习功能的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教材编写与出版、实训指导书、案例、心性及沟通能力在线测试卷、相关实训用具、评分表等的设计和制作等。
4 教学效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 学生选课人数居高 管理沟通作为必修课面向工商管理类学生开设;作为选修课(包括任选课及公选课)面向其他专业开放,选课总人数稳定在1000左右,创造了选修课总人数中占80%以上的高比例。
4.2 学生总体满意度高 从2008-2012学评教统计数据看,管理沟通课程的学评教分数最高位97.42;最低分数为90.009,而学院学评教的平均分为86-87。
4.3 学生成绩呈现上升趋势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改革网站、教材及实训教学全面系统推行后,在学院成绩统计汇总表中,本课程在各项指标上均为最高。
参考文献:
[1]康青.管理沟通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03).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25-02
一、前言
结构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受力和传力的规律,以及如何进行结构优化的学科,它是土木工程专业和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结构力学在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构力学的学习是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静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房屋建筑学等专业课打基础。本文针对目前结构力学课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二、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力学课程在构建大土木专业教学改革背景下出现了多元化,即:经典力学、计算力学、工程实例分析计算。经典力学是以结构力学为基础,简化教学内容,偏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计算力学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熟练应用结构力学软件,进行相关的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工程实例分析计算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运用计算机对工程结构进行简化、建模、计算。
目前,从我国的结构力学课程学时来看,很难完成这三方面的教学,即使是经典力学都很难完成教学计划。由于课时的缩减,教学进度的加快,造成了结构力学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理不难做题难,上课易懂下课不会。
(一)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
由于力学课程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如静力学中已经学过桁架的内力计算,在结构力学中没有必要再次讲解。再如在材料力学当中讲过的静定梁的内力计算,在结构力学中只需一带而过。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结构力学的教学方法多是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并配合板书进行相应的讲解,单调的讲课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方法的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果。
(三)与工程实践脱节
结构力学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可以对工程中实际问题进行简化,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和理论解决工程问题。因此结构力学课程重视的不仅仅是学生能够正确地解答课本上的习题,更主要的是能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然而事实证明目前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
结构力学涉及的领域相对广泛、内容相对较多,且由于高度抽象的理论演绎,要传授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结构力学知识确实不易,此外,客观上还要求兼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无疑给结构力学的教学增加难度。
三、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的探讨
基于结构力学教学当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优化课程建设,变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可以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作如下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精简
删除与静力学、材料力学重复的内容,教师应该精读教材及相关的参考书,在深刻把握知识点、节、章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旧粗新细,旧的知识点我们只需要简单地回顾,新的知识点我们需要详细地讲解。对于截面法求内力部分的内容在材料力学当中进行过详细地介绍,因此在课堂上只需要用简短的语言对截面法求内力进行简单地回顾,如“截、取、代、平”。此外,在讲新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加深认识和领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重复,在对旧知识重复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这种新旧对比有助于认知过程的温故知新。对于位移法我们需要进行详细地讲解,在回忆力法的基础上,讲解位移法的基本思想及推导过程,对比力法和位移法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两种方法。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短课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后续的实践课程提供充分的课时。
(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结构力学课件的制作是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因此我们建议由课题组老师一起分工完成,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内容的选择,由熟练掌握PPT应用的老师制作。为避免重复性的工作,每位老师负责指定章节的内容。在具体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制作的技巧和效果,对页面要求简单,不过于花哨;在艺术效果上力求多样化;注重信息反馈和课件的实时更新,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课件要进行相应的修改,达到制作―使用―反馈―修改的不断循环。
结构力学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计算烦琐,使单调的多媒体课件文字和板书讲解变得乏味,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上需要增加一定的图像、声音、动画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此外,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每节课给学生留出一小部分时间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允许学生提问,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上课内容,并激发上课的积极性性。多媒体课件的网络化是必然趋势,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建设老师可以建设结构力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把电子版的教学大纲、方案、课件及重点知识点讲解视频等资源上传至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开通答疑通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交流。
(三)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是体现出现代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在校期间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对他们走向社会后及时补充新知识、提高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除课堂讲授外,还可让学生进行自学。例如,明确一些自学章节,指定一些参考资料,对自学内容提出要求,并提出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发挥自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可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自学作业及期末考试等形式来检查自学效果。
此外,Ρ榷耘佳习法、复述学习法也都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力法和位移法、虚功原理和虚功位移原理等都是对比对偶的关系,善于抓住其相互联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一些重要的方法和原理,比如功的互等定理等教学内容,应该鼓励学生模仿老师课堂上的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反复的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有效地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四)结合工程实践,强化学习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学生对结构力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当中需要引入大量的工程实例。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力学模型背后蕴藏着大量的工程背景,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每章的教学内容,在每一章刚开始引入工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同学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并在每章内容学习之后,用这一章的知识点解决引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此外,教材实例大量缺乏,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要从结合生活中的小事到联系实际中的大事,这对工程应用知识匮乏的学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好结构力学仅仅靠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是不够的,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需要开展更多的课外学习,如发展结构设计大赛、结构模型的搭建,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结构力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搭建各类结构模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各大工科院校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主要在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设计结构力学的学分安排,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结合工程实践,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结构力学课程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阳令明,张俭民,李丽民.结构力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6,(27).
[2]马剑,王静芳,卞梁.面向本三土木工程力学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J].山西建筑,2016,(29).
[3]洪京京,龙玉杰,王光焰.关于《结构力学》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
[4]包恩和,蒋骅,刘博,陈宜虎.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高教学刊,2016,(20).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LU Wei,YANG Jian-gong,WANG Shao-zhen,AI Hai-yi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Tianjin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Tianjin 301830,China)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板块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16-02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改革后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小学生在接触社会生活中不断习得优秀品质为目的,通过生动的图画与故事,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样式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易持久集中于一件事上,且活泼好动,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板块式教学法是笔者在多年的从教经历中总结出的一种有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好办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引发学生的疲倦感,一旦失去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节课划分成几个不同形式的有趣的板块,并相应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让一节课于平淡中生出波澜,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参与意识。下面,以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科教版)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几个常用的板块,以期引起同行的进一步探索。
一、导入——游戏切入,激发兴趣
学生们刚刚从课下的肢体高强度运动中跑跑跳跳进入教室内,此时若想让他们立即入静是很难的,不如换一种他们感兴趣的动态的内容来做一个过渡,而游戏切入新课的方法实属首选,一则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二则做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能很快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你有好奇心吗》一课时,学生们坐好后,笔者把带来的一把水果刀和三样水果一一摆放在讲台桌上:分别是两个苹果、两个梨和两个杨桃,然后挑选一名学生将每样水果中的一个切开来,并展示和告诉同学们,在切面上我们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请一位学生变换一下切的方式,再让大家看看切面的图案,通过对比,大家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我们就很顺利地进入到了本节课讨论的话题。
二、抢答——抢答比赛,拓展知识
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有不服输的精神,同时,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抢答比赛,让知识丰富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让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增长一下见识,同时也可以让那些没有获胜的学生,因羡慕他人的成绩而激励自己多看书、多学习。所以,抢答法在小学生中颇受欢迎,而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若再给予适当的奖励,那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学习《你有好奇心吗》一课时,为了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也为了让知识渊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我们设计了抢答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每答对一题给小组加一分。如飞机是谁发明的,谁根据小草的齿状边发明了锯子,坐到鸡窝里学母鸡孵小鸡的是谁,等等。
一系列有关好奇心引发的发明小故事以及大科学家的发明,我们通过抢答赛的方式进行普及。为了展示自己的所学,为了给小组增光,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比赛结束后,老师将刚刚切下的水果奖给优胜组,那欢乐的情景一定会让学生们终身难忘。
三、故事——听讲故事,吸引注意
现在的小学生们大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他们对故事情有独钟。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本上,也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果教师在备课环节再补充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相关的故事,一定能让学生们兴趣浓,乐趣多。当然,故事的选择要短小精悍,字数不宜太多,要适合在课堂上讲,同时,要注意和本课的主题内容紧密联系,别脱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创造的快乐》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讲故事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可以采用指名让同学朗读课本上的小故事的方法来导入新课;可以采用多媒体音画呈现的方式来讲故事,以激发兴趣,同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增大知识含量;还可以让学生由看到的故事联想到类似的故事后,再讲给大家听,这样教师既能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本节课的重心,还可让有知识积累的学生有展示才华的舞台。
四、动手——亲自动手,增加实践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们动脑多,动手少。我们的品德课要弥补上这一缺憾,要让天动手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亲自付诸实践,让他们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产劳动,让他们懂得,眼高手低、凡事需躬身实践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只有动手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学生只有动手亲自去做了,才会对知识和道理印象深刻。
例如,在学习《创造的快乐》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非常棒,却没有动手实施的机会。于是,笔者在这节课上,让大家把自己的好的创意——金点子全部展示出来:先讲,再列表,最后执行。当有的学生们做到一半时便卡壳了,忘记了,他们便明白有了好的创意要及时记录;当他们一人不能完成时,懂得了创造中合作的重要性,在动手中,许多书本上没有的道理孩子们深深地领悟了。
五、生活——活动延伸,触及生活
我们的品德课本就是品德与生活的合二为一体,所以,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我们要充分关注品德课的课外延伸,把它与生活中一些有益做法与道理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又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做到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关键词:法学体系;西方法学;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相互渗透,学术理论之间的交流也早已司空见惯。当今世界关起门来搞学术只会让自己和世界孤立,不能顺应时代,为时代所弃。法学移植现已成为各国完善本国法学研究的必经之路。而随着法学交流的普遍,如何对待外来法学理论显得愈发重要。本文将简要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思考:西方法学在中国当代法学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定位
邓正来先生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中指出“为什么中国学者这么执着追求西方经验和知识的援助”,并提出见解,其以为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这是西方外力强加于中国而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这是中国论者因西方冲击而做出的以富强、救亡图存为依归的追比西方的回应。诚如其所言,正是基于经验缺少,理论匮乏,中国本土产生了“进口”西方法学的极大的需求,并在外力冲击下需求的近乎失控。在这样的需求驱使下,近代西方法学不断被引进,并对中国当代法学理论建构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其贡献主要在于法学制度方面。
西方法律思想对中国法学之一大贡献,就是形式主义的制度建构层面。与普遍主义的法治理念相适应,西方法律思想在制度层面上趋向韦伯所说的形式合理性,即法律体现为严格的规则体系,大量逻辑严密、内在协调的概念、原则、规范和条文构成了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而法律部门又构成了一国的整体法律体系,典型的有体系严谨的法国法、逻辑严密极富学理的德国法;在法律的运行上,其制定必须有严格的程序与权限规定,其实施也必须依赖高度形式化的法律程序和证据制度,典型者则为提倡法律之程序正义的英美法系国家英国和美国。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现实法律制度建构上,中国法学都需要大量借鉴西方这种高度发达的形式主义法律制度。由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西方形式主义制度层面的学习和移植甚至构成了学习西方的主要方面。无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还是现实司法制度的改革和设计,乃至于法律程序的引入和设置,都大量吸收和移植了大量西方法律制度。可以说,在技术化的法律制度建构层面,这些移植而来的西方法律,已经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管理沟通课程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
管理沟通课程是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广,如管理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学、心理学、商务礼仪、语言学等等。此外,管理沟通又具有很显著的实践性与实用性特征,其内容组织内部沟通、组织外部沟通、谈判、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变革中的沟通、冲突管理中的沟通等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管理沟通课程在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人员已日渐成为社会的抢手人才。正因为如此,高校纷纷开设该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在教授管理沟通知识时,很多青年任课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刻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很少采用具有现代特色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摸索,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当前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现教学互动
在管理沟通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管理沟通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学习管理沟通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管理沟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青年任课教师可根据特定知识点,随机向学生提问,并与学生共同开展深层次讨论,以在思想碰撞中升华认识。如对小道消息的利弊分析、 白岩松于2011年5月在广西大学成功演讲的技巧研究、听与倾听的差异探讨等等。由于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沟通效果的要素比较复杂,而且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在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现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作为课程组织者和沟通引导者的任课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各种看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沟通中学会沟通、学会分享知识,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全面系统理性客观的看待围绕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而开展的沟通中的各类问题,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促进管理沟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转变因传统的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而带来的内容单一、课堂枯燥无味和知识单薄的状况,任课教师可参考学校电子阅览室里丰富的网络课件,并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来精心设计制作一批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在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青年任课教师可在每章节内容里播放大量相关的幻灯片、视频及图片,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视听疲劳、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在管理沟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导入多媒体课件,通过幻灯、图片、声音、文字、数据、表格等形式,可以让抽象化解为具体、让课堂洋溢着生动有趣的气息。此外,还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了解认识媒介文化,培养学生快速、有效地利用电视、广播、杂志、报纸、期刊、网络视频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介来合理鉴别有关信息且有效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国内外关于“管理沟通”的最新、最前沿性的理论研究进展情况和热门话题,从而可大力增强学生解决现实中的管理沟通问题的能力。如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管理沟通相关网站,如沟通网(省略)、中国营销传播网(省略)、价值中国网(省略)等。
三、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具有代表性的沟通案例,引导师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了解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管理沟通课程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青年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根据特定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整体状况,在讲授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穿插各种具备时效性的管理沟通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们更好地领悟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用管理沟通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沟通技能,最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交流进行概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根据教学计划与安排的进度,可提前让学生结合每章节的导入案例和课程内容,自行查找类似案例。例如,青年任课教师在讲授企业最为常见的管理行为之一,即组织沟通内容之前,要求学生搜集一个的能够彰显企业文化特色的组织沟通风格的典型例子,例如前通用CEO杰克・韦尔奇的“无边界理念”沟通。在课堂上,学生们就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了解到任何组织的沟通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并且深深地受到组织文化类型的影响,无论采取何种沟通媒介和沟通渠道都须与企业的物质文化发展相适应。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案例,可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使学生们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同时也为学生们步入社会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三)先系统讲授知识再举出案例以巩固知识点。在平常生活或学习中,青年任课教师随时留意搜集与管理沟通课程教学相关联的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些理论知识之后,如管理沟通的过程、影响管理沟通的因素、演讲等,再慎重举出与此内容紧贴的案例,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四、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有理论知识还不够,学生还得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去,为此,青年任课教师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沟通活动模拟,以让学生当场将所学到的管理沟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人际沟通技能并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组织的外部沟通”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挑选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来模拟开展新闻会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并从中安排两名学生分别担任主持人和发言人,及数几名学生来担任记者角色。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如演讲比赛、企业面试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将教学内容的理论加以运用的意识,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总之,管理沟通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的改进与发展之中,青年任课教师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紧密结合管理实践,调整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水平,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红.管理沟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惠亚爱.沟通技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汽车构造”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我校的精品课。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掌握汽车主要系统、机构的基本构造、功用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总体布局及各个机构、系统的联结关系,拆装顺序和装配方法;了解汽车结构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汽车设计、制造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并要求掌握汽车使用、维护、保养等实践技能。课程内容涉及广泛,概念、名称繁杂,内容比较分散,各种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也各不相同。“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环节也较多,有课堂理论教学、零部件及总成的拆装实验、修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组织好课程的各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使之有效地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尤为重要。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法上做到知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学生在学法上强调行知合一。使教与学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理论+模块”的教学方法,是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科生的需求与课程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程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内容先安排理论教学,然后安排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把授课内容分成几大模块,使得理论教学、实践、考核集中于一个模块内完成。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了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实验课在实验室上的方式,把理论教学安排到实验室上,对照实物、模型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抽象的汽车结构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理论+模块”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
一 “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汽车新技术、新材料及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汽车构造”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理论+模块”教学方法,把”汽车构造”课程分为几大模块,在讲授各个总成、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大量的二维、三维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发动机及底盘各部分的结构、工作原理、运动过程。通过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及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视频,把汽车各个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状态演示出来,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高效地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翻。
以传动系模块为例,在讲授离合器总成时,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离合器的构成,使学生对每个构件的名称、位置、安装过程有一个感官的认知,然后对照离合器模型和实物逐一地加深对其结构的了解。熟悉了离合器的结构后,再通过动画演示的理论教学来讲授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这样,使得学生对离合器的组成、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有了充分客观的认知,给后续的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在讲授变速器总成时,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动画演示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模型教具上进行换挡操作,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变速器的结构形式、组成、轴与齿轮的安装顺序、各档位的位置及动力的传动过程。
“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理论教学中体现了其独特的教学效果,使以书本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把多媒体课件、挂图、录像、模型、实物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利用图片、模型和实物提高学生对汽车构造结构的认知,把概念和工作原理等利用多媒体软件转换成详细的图片演示、生动的三维立体动画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机构中各构件的运动,详细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功能。使得“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在理论中有实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
二“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在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各高校的扩招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实验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依据模块划分进行实验项目安排
“汽车构造”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前都是在教师按教材进行几个章节的理论讲解后进行,学生到实验室对各个总成进行结构拆装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理论与实践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的联系都不够紧密。要想实验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教师除了在实验之前把实验所涉及到的主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流程,让学生带着探索精神和学习任务进行实际操作。根据“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验环节整合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在实践中强调理论,在实践中深化升华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有理论的运用,在运用中找到规律,在摸索中找到技巧,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我校“汽车构造”课程的实验教学设置了八项必做项目和两项选做技能训练项目,八项必做项目要求在实验教学学时内完成,两项选做技能训练项目,学生可在业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自行完成,或在实验室教师指导下完成。为了使实验教学任务得以更好地完成,我校维修实验中心配置了零部件单体实验室、发动机拆装室、底盘拆装室、电器实验室、电喷发动机实验室、整车维修基地等实践场所。维修基地除了保证完成学生的实验和实习,还对外承揽修理业务、常年开放,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根据学以致用安排实验课的考核
对实验课效果的考核,改变了原来做完实验后只根据实验报告给分数的情况,采用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素质进行考核。每做完一个试验项目,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自我总结评价,使学生通过实验课能够亲自体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联与融合。然后教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提问,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操作的方法、步骤进行考核。最后对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的现象,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理论+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环节,是锻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汽车构造”课程适用专业广泛,新技术较多,必须有相关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支撑。按照“理论+模块”教学方法,我校汽车专业的实践环节分为汽车结构与拆装实习、汽车修理实习、汽车工艺实习三个实践环节。
汽车结构与拆装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在维修实验中心完成,通过对几大模块各个总成及零部件的拆装,使学生加深对汽车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各零部件、总成的结构功用与使用,以及在拆装时的注意事项。例如,在进行发动机模块活塞连杆组活塞环的拆装实习时,它不同于实验课的拆装实验,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活塞环的结构、功用、工作原理,还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设置了这一环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知识模块当中,要求学生熟悉活塞环的功用、工作条件、材料,掌握活塞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活塞环的使用与拆装注意事项。在能力模块中要求学生认识活塞环零部件,掌握活塞环装配要点,了解“三隙”检查方法。体现了“理论+模块”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验、实践的融合。
汽车修理实习根据汽车市场应用较多、车型多而新的特点,设置了四个实习基地:维修实验中心、凯华汽车维修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安城4S店、奥迪维修销售中心。实习期间学生观摩学习工人师傅的实际诊断、修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锻炼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剽窃;科研成果;刑法
一、建议增设剽窃科学研究成果罪的原因
受传统刑法的影响,我们习惯将偷窃有形财物视为盗窃行为,对盗窃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定罪量刑,却不习惯把剽窃他人著作、发明、发现、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数据以及其他科研成果的行为视为盗窃。笔者认为,与普通盗窃罪同理,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知识成果的行为同样可以构成犯罪。
1.知识成果在经济学上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经济学上被视为资源,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的特点。
其一,知识产品的有用性。财产的有用性是指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属性。知识产品作为一种智力劳动的创造性生产成果,同样具有能够满足人类某种利益需求的特定属性。
其二,知识产品的稀缺性。知识产品作为人们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精神领域内所创造的非物质性财产,具有供给小于需求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是行使财产权利的基础。
2.知识成果在法律上是一种财产,成为财产法的保护对象。从法律上看,知识成果与一般财物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洛克基于自然权利的理论,阐述了劳动是获得私人财产权的重要途径以及劳动使人们获得私人财产权的合理性。今天所主张的知识价值论,是近代劳动价值学说的新发展。智力劳动者应对其知识产品享有财产权。经济学家认为,对财产权进行法律保护会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而且建立起有效率的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
3.知识成果一旦被他人盗用,其所有权就受到侵犯。在知识成果日益向生产力转化的时代,研究人员们的学术成果也成为技术成果。由于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具有与载体可分离性,故科研技术成果被人窃取后,所有权虽然不会马上丧失,但由于丧失了对科研成果的优先权,丧失了技术成果的专有权和秘密性,其先进性也很难得以保存。一旦科研技术成果被人窃用,知识成果的先进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权利人的权利就会遭到破坏。如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就会既侵犯到权利人的人身权,同时又侵犯权利人的财产权,从而影响其获取报酬的权利。
4.与传统的盗窃行为相比,科学研究中剽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大。首先,在物质上,受害者会受到严重损失。如前所述,知识成果具有稀缺性,一项科研成果的完成,科研从业人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精力(包括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有的科研成果甚至可能是一名科研从业人员一生唯一智力火花的结晶,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其次,在精神上,受害者会受到更大的摧残。被剽窃的知识成果经改头换面后大张旗鼓的出现在各类学术杂志、报刊上,受害者发现后,不怕麻烦的会站出来,耗上大量时间和精力与之周旋,而未发现者和多数耗不起时间的人就永远地让自己几年、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的优先权丧失,让剽窃者得逞,这会使受害者心理受到莫大的伤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还扰乱了科研活动的正常秩序,助长了不正当竞争;同时,也是对社会公众的欺骗,是对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破坏。
在我国,对于目前严重剽窃科研成果的行为仅存在有一些行业的治理措施和相应的民事及行政制裁措施,并无相应的刑事法律制度的约束。如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1999年11月18日的《关于科技工作者准则的若干意见》中第6条规定,“严禁抄袭他人著作、论文、或者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第10条规定:“科技工作者对违背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不良行为,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而我国《刑法》第217条也仅将以营利为目的严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纳入刑事法律调整范围,未触及侵犯他人成果优先权等严重的科研剽窃行为,致使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人一直逍遥刑事处罚之外。
对于严重剽窃科研成果行为的刑事立法,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在《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中相应增加一项,将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列为该罪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将科研、技术成果作为盗窃的对象,扩大《刑法》第264条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理由是剽窃行为的本质同传统的盗窃行为并无二致;三是在《刑法》中增加“剽窃科研成果罪”。笔者更倾向第三种。因为第一种方法将严重剽窃对象局限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显然难以涵盖各类“科研成果”,也难以涵盖多种科研失范行为;第二种方法与盗窃等侵犯财产罪的通行观念相悖,也有悖于现行刑法(1997年《刑法》第219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将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包括技术秘密在内的商业秘密作为其一种行为方式,标志着技术秘密等知识产品不可能成为盗窃、贪污等侵犯财产犯罪的对象。
二、剽窃科学研究成果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剽窃科研成果罪,是指秘密窃取他人未发表的科研成果抢先予以发表,或者严重剽窃他人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予以发表并获取重大利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该罪的构成特征是:
1.客体特征。该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对科研成果、知识成果合法享有的权益。如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窃取科研成果优先权,即将他人未发表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数据甚至实验研究结果等实质性内容窃为己有,在此基础上成文并将自己作为首创者予以发表,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特别是获酬权,更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尤其是署名权,也欺骗了公众。窃取科研成果的实质是窃取了他人的财产权、署名权,使被窃者付出的艰辛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报偿,财产和精神损害兼有。
值得注意的是,该罪的犯罪对象不仅包括他人未公开的科研成果,也包括他人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但不包括现行知识产权立法不予保护的知识产品,如官方文件、时事新闻、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公式以及科学发现、智力活动规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动植物新品种、用原子核裂变的方法获得的新物质和违背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的成果等,而且这里受保护的作品须是法律保护期限内的作品,不是已过保护期而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成果。
一、改善评价方式,对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实践探索发展性评价,正视学生素质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我们制订的“学生自主教育成长计划评价标准”,对高中三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制订出恰如其分而又切实可行的自主教育成长计划,不搞一刀切,让制订者“跳起来能摘到桃子”。我们建立了班级“自主管理”小组,完善了评价方式。 “自主管理”小组,定期对本组成员进行评价、小结,指出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而走向成功。
同时我们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成长的平台。天才的培育需要泥土,对后进生的发展也同样需要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比如:以免监考为平台,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实施班级自主管理,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实现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强,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立;正面激励,催人成功等等。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师不能像工厂里的工程师一样,按照自己的既定方案塑造学生,使学生成为被批量生产的千人一面的标准件。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连串的数字或分数,很难“量化”。因此,我们不能唯分数论英雄,以学历定高下。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用。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元培育模式
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构建了多元培育模式。学校开有文科、理科、美术、音乐、传媒、体育六个专业充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健康而又快乐地学习。有时候为了十几个学生的发展,我们不惜成本,为他们单独开班,我们的高二体育班只有14名学生,任该班课的老师比学生还多。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如同深藏地底的宝藏,需要教师用慧眼去发现,用恒心去挖掘。由于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多方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单就参加普通高考而言,这些年,我们高考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进步值一直名列全市前茅,许多届名列全市第一,就2012届高考来说,我们的入校分数线只有490分,564名考生中入校分数600分以上的学生不足30人,但我们重点本科上线103人,普通本科上线430人。近几年,我校美术考生参加省联考及外省大学的单考,合格率均超过95%。音乐考生更是出“口”不凡,年年合格率100%。他们在高考中大显身手,考入了他们自己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名牌大学。我们的学生虽然输在了起点,却因为创设多元培育模式赢在了终点。
三、开设特色课程,让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支撑,所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促成人的社会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因为人的性格不同,其情趣爱好也会有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能简单化,要扬学生之长,避学生之短,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因材施教”,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哪壶先开提哪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其持续的兴趣,激发出其潜能。
名校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给学生搭建各种可供选择的学习平台。北京市二中每学年为学生提供100多门选修课程,甚至为个别有研究天赋的学生建立个人实验室。曾经培养出19位首相的伊顿公学,他们的选修课程设置非常多,可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争取开设,即使是一个学生想学学校也会开,真正做到了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课程追随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激发兴趣,发展特长。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满足不同个性需求,让他们得到最优发展,最终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基。
【摘 要】 本文在阐述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高职类《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实际案例中的设计步骤与环节,分析总结了应用实践效果,并指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情境构建;案例教学;物业管理概论;应用实践
一、引言
情境式教学法亦可称之为实践教学法,或是体验式教学法。简而言之,便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使其自主自动地强化自己的法律职业者角色,调动他们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法律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记忆和巩固理论知识。《物业管理概论》是学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唯一的一门物业管理类课程,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能够掌握物业管理的各类主要技能。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在之前的教学中始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仍然不是很高,缺乏实战演练,不能有效地将学生们带到真实的情景中,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一种改进式的案例教学方法――情境构建式教学法。
二、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
使用情境构建式教学法,首先构造出一个特定的情境, 学生被要求将自己假设为该特情境中的一个角色, 然后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扮演和发展这个角色的行为。角色模拟是一种主动学习方法, 通过让学生扮演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角色, 营造出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的学习环境。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于学生的价值
由于角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一方面,情境式教育强调身临其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所选取的案例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其学生自动地强化自己的角色在亲历亲为处理事件的过程中经常加深了学生对物业管理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情境式教学中学生成为主角,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主动去查阅资料或者向教师求助,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容量。
2、对于教师的价值
由于在情境式案例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具体的情境设置、角色设计、引导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等,仍然需要教师来进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对教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相关理论知识,才能做到在指导和分析总结学生情境式表演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情境构建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本次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实施是在原有的物业管理案例库基础上选取合适案例进行。
1、典型案例的选取
以“客户投诉管理”这章的教学为例,现在想要学生掌握“客户投诉处理程序”这个知识点,就可以采用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进行。
2、事件情境构建
设置客户投诉的几种典型情境,假设针对突然停水停电的投诉、服务态度不好的投诉、环境卫生保养不善的投诉、物业服务收费纠纷、设施设备不到位的投诉五各方面进行设计。
3、角色设计和分组
将全班同学分成5组,6人一组,其中包括业主1名,前台接待人员2名,部门主管1名,物业经理1名,主持人1名,每组负责角色扮演其中设置的场景之一。
4、强调本次模拟情境可能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
由于学生的学生扮演还是要以一般性理论知识为基础和前提,所以在正式的角色扮演之前,要由教师强调客户投诉的基础知识,包括投诉内容的分类、投诉预案准备、投诉界定、投诉处理的基本方法,当然也允许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即兴发挥的部分。同时,指出表演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对学生所扮演角色的相应要求。
5、课堂分组讨论
每组设置1名组长,具体分配各位同学的角色,然后由各位成员共同针对本组表演按方案进行讨论,同时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向老师咨询,尽量确保表演能够顺畅、有序地进行下去。
6、实际情境模拟
各小组抽签确定表演顺序,由主持人陈述事件发生背景,各位组员依据自己的角色分工依次呈现投诉事件的起因、发生、处理过程以及处理结果。
7、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
各组表演完毕后,首先由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再由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分别对各个小组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观察每个学生在小组会议中的表现,指出存在的不足,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
8、理论升华
运用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仅仅表演点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再最后针对设置的情境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运用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取得的实践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利用了两个学期的时间,将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物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当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生之前上课经常会有睡觉、开小差的现象,该方法实施后,大大减少了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对该门课程学习的极大兴趣。
2、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主动性增强
学生在情景模拟前的讨论过程中为了使得自己的表演更加丰富和贴近生活,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改此前思维懒惰的整体状况,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
3、学生创造性有所提升
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新颖、独特的观点。
4、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两个学期学生考试成绩和之前学生考试成绩的定量对比分析中发现,学生的平均分数、最高分数和及格率都有所提高,超低分几乎没有出现,学习效果非常好。
五、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
1、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适度地应用情境教学
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只是对于传统案例教学法以及传统理论讲授方法的一种改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所有的物业管理知识都转化构建为某一种实际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只能适时采用。要与传统的教授法和案例教学法有机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
2、选题要具有典型性
物业管理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很多, 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设计出角色模拟活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角色模拟活动都具有很好的教学意义。因此, 在进行角色模拟教学活动准备时, 教师应结合教学的内容,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精心选题。选题时要考虑:该选题是否为社会上关注的物业管理热点、焦点问题, 是否具有典型性, 是否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3、在进行正式的角色模拟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如果教师提出角色模拟的要求后,马上要求学生进行表演,效果会非常不好,最好提前一次课或一周时间就给学生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下去讨论,然后再进行表演,才能保证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成功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要追求唯一答案
《物业管理概论》这门课程本身就不像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一样,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在学生表演和分析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有创新,有不同观点,只要能完美地解决物业管理问题,就是好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各方案内在的独特价值, 并致力于发展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
5、教师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在情境案例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明显发现如果教师对于某一方面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就会在情境设计和学生表演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设计情境和掌控现场。情境教学中虽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但在学生主导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适时加以修正。课堂讨论中需注意引导、控制,以免学生离题,纠缠于一些没有必要的细节。
6、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特点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特点,才能使得角色扮演的分组更加合理化,不同性格和擅长领域的同学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其特定性的,每个同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在分组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每一组同学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用, 做到事半功倍。
7、完善评价体系
本次没有对学生角色扮演的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实际上,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评价中应着重考查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角色扮演中的现场表现等,再给出每个方面的具体分值,最后进行加总,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后的教学中会继续进行细致研究。
六、结论
物业管理中的情境模拟是对物业管理过程的真实演练,通过模拟真实的管理环境,通过让学生扮演管理主体参与管理过程来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演练,或者从演练中升华出理论。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会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涂曼妮.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学情景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4(3)212-213.
[2] 杨静.谈“旅游电子商务”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04-105.
[3] 侯颖.理性地思考情境教学的三对关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0)39-40.
[4] 朱维巍.基于情境教学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66-68.
[5] 曹著明.课程情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246-248.
[6] 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0-72.
[7] 杨芳.多问题中心建构式案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2-14.
[8] 李谧.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9] 黎建新.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62-64.
[10] 徐其东.案例教学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