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

建筑信息化发展前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4:4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建筑信息化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信息化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信息化

我国建筑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从最初的工程预算与进度计划管理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普遍不是特别理想;另一方面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可以与国际上著名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相抗衡的软件系统。也就是说,我国建筑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真正成功的案例还很少,除单项业务处理系统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效果普遍不理想。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忽视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普遍规律和共性,过分强调自己的管理模式需求和特点,而不去考虑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是一味的要求软件公司实现自己的要求,结果是软件不断的被修改,难以实现理想的功能;

我国建筑行业的软件公司为在市场竞争中为获取项目,忽视了其本身应当承担的须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提炼与提高的责任,一味迁就用户,不论其要求是否科学、合理,提出怎样的需求都按步就班、全力照做,最终的结果是无法形成有行业代表性的软件产品。

1 集约化管理是发展方向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企业直接经营管理项目、项目经理管项目、借用资质经营管项目。其中,只有第一种方式即集约化管理方式是有长远发展战略的建筑企业应当采用的方式,也是国际通行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业工程项目管理应当提倡推行的管理方式。这种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离不开信息化的手段,因其管理程序规范,也最适合实施信息化。

国内外工程项目实行集约化管理的大量成功经验已经证明,集约化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建筑企业中除了某些大型建筑企业外,大部分建筑企业都没有认真研究实施集约化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很多建筑企业依然在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管理工程项目。尤其是项目经理管项目的企业,项目经理具有很大的权利,并总是强调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甚至部分项目经理并不愿意让企业掌握自己项目的真实数据,所以对信息化存在一定的顾虑。即使认同了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也希望按照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要求来实现信息化。许多失败的案例已经证明,这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实施项目管理信息化及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要求软件公司专门开发项目管理系统,最终都达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不能持续应用下去。这是由于工程项目管理有其普遍的规律,违背这种规律的做法必然会因人员和环境的变化而不能适应。

2 站在第三方角度考虑问题

除了用企业资源计划的方法来解决企业与项目管理信息化以外,国际上很多知名的产品化项目管理软件在很多国家的工程管理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国际知名的项目管理软件在我国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并不理想,甚至连我国一些软件公司或建筑企业自主开发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也不是很理想,经过研究发现,除了我们的项目管理者或信息系统的用户一味强调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特点外,软件开发者并没有认真地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了解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总结提炼用户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理念先进的系统解决方案。我们的软件公司一方面为了占市场拿项目,一方面也缺乏既懂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样势必只能迁就或顺应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者的要求。没有提炼就没有提高,这样开发出的软件往往不具备产品化,系统适应性就差。而随着用户的需求不断改变,软件系统修改起来很麻烦,应用效果自然不理想。这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一直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企业管理执行力需要加强

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没有项目就没有企业。由于我国的一些建筑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流程不清晰、对项目管理岗位角色定位不清楚等现象,项目管理者自我意识很强,企业整体意识差,自己认为不好用或不适合自己要求的软件就不按企业的要求去积极使用,而是以种种借口拖延或不用。为了推行软件的使用,我国的许多建筑企业都采取过奖惩的方法,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很好的推广应用。这就是我们企业的文化和人才素质的问题。国际上的企业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后,需要经过入职培训,必须适应企业的文化并遵守企业的制度,认真使用企业提供的工作工具,绝对不会存在因管理软件不适合自己的要求就借口不用的现象,如果那样肯定不能在企业立足,项目管理者可以认为企业为其提供的软件工具不好,但是必须按要求使用。相比之下,即使在市场经济下,我国企业内一些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太强了,这说明企业的管理执行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推行和应用上就肯定不会顺利,这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一直不好另一个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业务工作及管理千头万绪,不论是行业管理还是企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还是项目业务的处理和管理。没有项目就没有企业,没有项目和企业就没有行业管理,因此项目原始数据是建筑企业管理、建筑行业管理的根基,没有信息化的手段很难实现从项目源头数据到企业管理决策、行业管理监督的有效实施,没有可靠真实的原始数据的管理只能是拍脑袋,数据失去了透明和真实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是建筑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保障,也是建筑行业科学管理、引导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人怀,孙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9).

篇2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IT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

篇3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二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三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

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并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信息化;数据管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因此, 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程度, 其在应用和工作的过程中,其监测程序辨别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为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服务的质量,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手段和制约因素。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逐渐的结合和利用信息化发展手段和发展方式是当前建筑施工中的主要措施,更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信息化发展推动者环境监测的不断完善与改进,更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

1.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 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不强。在过去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各种调查手段的不够详细,使得其在控制的过程中,对档案的设计和研究的方式不够,使得其在利用的过程中各种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法的不断应用,在当前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是采用相应的手段进行分析控制的过程。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现场调查不详细, 采样方案无针对性, 采样的频率偏低, 操作过程中对各种操作方式和操作手段的应用不够规范,对工业污染要求和各种废弃物品的处理不够完善和监测的频率较低。在采集工业废气时, 一般随机采样仅几分钟、十几分钟, 结果只能是一个瞬间值。对于地面水、大气等环境质量常规监测也存在采样频率不足, 采样断面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差, 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应用。

(2) 监测数据的开发利用不足。一般情况下,监测部门只是将监测结果上报管理部门, 而忽视了监测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开发利用, 从而缺少针对性强的监测分析报告, 造成环境管理部门真正需要的信息少。在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中, 污染源评价与地面水评价相脱离, 没有对环境背景进行说明, 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解释不清, 找不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 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 如主要流域的水质监测, 环保、水利、渔业、交通等部门均有各自的监测站(网) , 常常形成重叠监测。各部门监测站获取的大量监测数据, 由于监测网络不成体系, 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 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造成数据的闲置和浪费。

(4)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尚待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始终贯穿于污染物的采样、相关参数测定、分析方法的选择与测试、数据处理及测试报告的整个监测过程之中。但是, 许多监测部门质量保证仍存在不少问题, 导致了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 难以反映污染物真实情况。

2.信息化发展对环境监测的完善

2.1提高样品采集质量

作为制定采样方案的基础和前提, 现场调查尽可能详尽准确。在综合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核实相关资料, 针对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采样断面、采样点位, 采样周期和采样频次, 制定出完备的采样方案, 从而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对于工业污染源, 可筛选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 对于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和重点污染行业, 采取较高的采样频次, 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根据情况可适当减少。

2.2强化监测数据的开发利用

监测部门不但要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写出完整和针对性强的分析报告, 还应根据排污单位的行业特点及监测时的生产状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开发, 做出污染物排放情况、治理设施运转情况的正确结论。与常规环境质量监测相结合, 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 为环境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监测信息。建立动态监测数据库, 搞好信息化建设, 为环境管理提供同步、连续的服务。

2.3加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加快信息化进程的政策,如加快我国微电子、软件及通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人,迫切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研究,分清轻重缓急,逐项予以落实,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例如,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当前比较急需的有帮助我国信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信息技术相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出口的政策,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政策,鼓励互联网发展的政策等等。在政府信息化方面,有非密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及管理的政策,政府网络与互联网关系的政策,政府信息化中的技术政策和采购政策,政府信息化中的外资利用政策,私人企业在政府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政府的信息安全政策等等。在推动社会信息化方面,需要有缩小数字鸿沟的政策、帮助西部地区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信息化发展需要方方面面政策的指引,因此,很有必要组织人力进行研究,以分清轻重缓急,并逐项加以落实。

2.4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些规范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缺少必要的基本法,立法层次低,多头管理,相互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已有的立法中有诸多缺陷,难以适应规范信息化建设、打击网络犯罪的实际需要。

首先,应认真研究信息化建设立法的国际动向,积极参与保障信息化建设安全的国际合作。因为,认真研究信息化建设立法与管理的国际动向,一可以使我们在制定相关国内法及实施管理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二可以使我们在打击跨国计算机网络犯罪时,在因网络侵权、网络商务中违约等跨国的民、商事纠纷产生时,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

安全标准是系统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哪一级、哪一类的信息系统必须实行哪一级的安全管理,需要通过标准来加以规范。安全标准应首先明确信息的所有权和隶属关系,明确信息安全的责任者。安全标准包括物理安全标准和技术安全标准。物理安全指对系统、设备、工作环境等在物理上采取的保护措施;技术安全则包括口令和密钥、数据加密标准、防病毒、防黑客以及各种加密措施等等。

篇5

关键词:蓝牙通讯技术;重要性;应用

1蓝牙通讯技术的现状分析

蓝牙无线通讯技术打破了传统垄断,需要的是革命性突破。蓝牙让很多原本有更多,更优秀的依附硬件的无线配件得到更好的延伸。当前,很多短距离的移动设备虽然可以免去电源之间的互相连接,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任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蓝牙通讯技术可以在局限的空间内完成局域网的链接,对于学习、工作、生活都赋予一定的帮助。科技的不断发展也注定蓝牙通信技术要时时进步,在不同的领域做出突出的成绩。

1.1蓝牙通讯技术的特点

蓝牙无线通讯技术之所以被广泛的用于工程建筑方面,它的显著优点就是消耗能源少、投资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其主要功能就是使得这些设备在没有电缆联网的情况下建立小范围内个人数字设备无线网,在应用过程中具有灵活随意性。就蓝牙本身来说,蓝牙本身体积较小、同等平台消耗的率比较低,总体来说它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的应用当中,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已经逐渐的引用蓝牙通信技术,在数据的传播与集成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1.2蓝牙通讯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在各个领域中蓝牙通信技术也被广泛的使用,它让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生活质量更好。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就像离不开互联网一样在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蓝牙通行技术。因此,为了使蓝牙通信技术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活,作用于工程应用中,研究蓝牙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也会更加重视蓝牙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且在未来蓝牙通信技术的应用会无处不在,其发展前景也是极其可观的。

2蓝牙通讯技术的发展前景

信息化数据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的资源整合要求越来越严谨,信息的传输速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蓝牙的通信技术相对应的必须要整体提高。蓝牙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它是人们建立短距离数据链接最简单便捷的生活软件。信息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蓝牙通信技术以它独有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里,用有限空间提供着智能化的服务。信息化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直接的推动了蓝牙技术的不断完善,如今不仅涉及到工业及自动化领域,更在工程建筑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蓝牙通信技术的特点:蓝牙通信技术区别于其他移动设备,应用简单,操作便捷。常见的蓝牙应用软件有手机链接车载录音机、大家炽热的健身锻炼、还有深受家长信赖的学生学习机等都贴近人们的生活当中,成熟的蓝牙通信技术在未来市场发展中必然更受人们的欢迎。蓝牙通信技术特点鲜明,和传统的无线网络技术不同的是,在区域空间内网络信号不是主要决定因素,可以在短距离内传播数据信息,并且在现在化的工程建筑中应用颇多,不但在工程建筑局域空间内建立局域空间管理,更可以在建筑过程中准确的将设备与技术更好的融合到一起,使工程作业达到高效、快捷的现代化机械作业。

3蓝牙通信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蓝牙通信技术发展空间较大,由于在现在化科学领域中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在客观上讲,它的发展速度决定着我国工程作业现场施工效率,蓝牙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工程现场作业过程中主要是以传播数据信息为主,不断的进行数据分析,又在不断的产生数据,所以在局域空间内,蓝牙技术是传播信号与收纳信息的情报者,在工程建筑中更是承上启下的坐标点。

3.1蓝牙通信技术在工程中便携式的应用

蓝牙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今天,工程建筑也是通过设备与信息互联为主,产生信息的同时,蓝牙通信技术迅速的将信息传播到工程设备中,提高了在施工作业中信息的利用率。由于蓝牙技术涉及的领域不同,局限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施工现场大多工作环境差,获取信号的速度比较弱,但是由于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必须要做到高效快捷,否则无法达到工程施工的预期效果,这样看来,蓝牙通信技术的性能特别符合工程建筑范畴的技术操作,所以未来,蓝牙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会更深远。

3.2蓝牙通信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势

由于蓝牙技术特有的抗干扰性能,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目前主流的软件和硬件平台都提供对蓝牙的支持,这使得蓝牙技术应用普及率增大。蓝牙技术也是大众颇为熟悉的一种无线技术标准,可实现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和楼宇个人域网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交换蓝牙具有高抗干扰能力、高安全性、易配对等特色,正是因为它便携式的应用技术,在工程应用中达到了无可争议的功能与作用。

4结束语

工程建筑过程中,情况复杂多变,程序蛟龙复杂,在互联网发达的经济时代,仍不能满足其工程的主要应用。但是应运而生的蓝牙技术在信息的转变及物质消耗上都占据一定的优势。未来发展中,蓝牙技术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工程应用上会逐渐的完善制度体系,更好的发挥它自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鲍晓娟,曹树伟.蓝牙技术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

[2]王祖权.蓝牙技术在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3]林满山.浅谈蓝牙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