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4:4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以社会情景下,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手段,以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专业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视角和研究内容方法有助于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受助者偏差心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进助人活动的成效。
社会心理学课程改革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社工专业培养的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倡导通过专业的方法以帮助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社会心理学是有效的把专业需要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结合,既体现提供宏观的分析视角,也能为深入了解受助者的问题并实施解决提供科学且人性化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型的课程,但在教学中却一直倾向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差,积极性不高,而且这门课的学习也不能和其专业有效地连接,使学生在专业活动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出来,甚至缺乏深入的思考。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弊端
1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能动性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传统式的教学注重老师单方面的讲授,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学习者。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认为循循善诱等那是小孩子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就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行了,事实上由于现在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是科研而非教学,也使得很多老师不愿去花更多时间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被动的听课工具,在讲课过程中常常是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充分理解,缺乏自主思考,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是对学生有兴趣的课程,却在老师填鸭的讲解中变成了无趣。这种教学方式更造成了学生习惯接受已有结论,学习刻板,知识片面,缺乏思考批判精神,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无从谈起。
2 理论实践脱节,缺乏知识的连接,不能学以致用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性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还是重学术而轻实用的,甚至教师本身在应用上能力都有限。有时尽管采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但是事实上并未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知识将黑板换成了多媒体而已,实质没有显明改变。学习重学术轻实践,学不能致用,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分析,怎样运用,教学陷入到枯燥乏味的境地,学生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那么当学生面对救助对象时,缺乏对问题深刻的心理学思考,不知怎样把动机等理论应用与困境人群的帮助中,所学不能为之所用。
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强调。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参与和师生互动,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这里在此次改革中,主要引入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
1 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与重要性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它不是一种方法,却能够贯穿于多种教学方法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往在社会心理学教学上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所讲的内容仍然是以理论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常常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内在需要等,按照教师意愿来进行讲授。一般认为,高校主要注重是内容和知识,教学方法只是其次,对于中小学生,教学方法会更重要一些。但是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所学的知识应该为培养素质,进入社会提供条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培养创新能力,专业能力为重点,这对高等教学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启发式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用自己强制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状况,而要求以学生和老师为发展的共同主体,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为中心,使教学活动在双方互动和良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不仅使学生有所成长,对教师本人也大有裨益,是教学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满足学生的专业化需求。
(2)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
推进启发式教学,教师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需要更多地准备更多的付出,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也要精选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例如有的班级非常活跃,学生很愿意探讨和思考,甚至学生也愿意老师多交流并提出一些问题甚至提出反对意见,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就可以放手给与学生更多地空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师生交流,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但是对于某些欠缺主动性的学生,讨论,随时提问有事组织效果不是很好,需要在问题上,方法上更加灵活,积极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他们喜欢的话题和感兴趣的方向。例如了解中国人社会心理和感受,就可以适当选取某个学生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讨论,引发思考。如提出中国在当前社会中的幸福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进行思考。可以有教师引出背景,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怎样影响人们幸福的感受。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观察,进行思考,以心得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而言,也可以通过案例引入,使学生去进行专业的思考,如何分析问题,解决案主的问题。适时的提问,充分的准备,及时的引导是启发教师非常重要的方面。
2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情境式教学含义和重要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事实上,社会心理学应该是一门有趣和有益的课程。但是目前学理研究较多,就算是用多媒体,可是还是讲授教学的方式。学生兴趣无法调动,内部动机严重不足,学习中感觉枯燥,理论和现实不能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情境教学能够有有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增进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在学习中感到乐趣,得到收获,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2)如何实施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耳目一新的情境,可以是自然真实的情境,也可以是主观想象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教学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也可以是一种情感意志的活动,它能使对社会心理学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被有效的调动起来。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多样化的。教育界的苏格拉底法是用对话的方式是学生处于和谐的环境中有效的互动,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种方法注重情境的设立,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带学生进入现实生活中或选取一定的场景,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专业能力。例如将宗教心理,可以鼓励学生去教堂宗教场所去感受和了解教徒的情感状态,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形式来了解中国人宗教心理与情感。当然情境教学方法是多方面的,也可以同小品,角色扮演,语言描述,图画和音乐渲染等方法激发学生情绪,吸引其注意力,促进观察和思考。其中角色扮演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例如在讲到性别角色冲突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夫妻角色扮演去感受体会,并促进学生分析,探讨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是什么。也能促进他们用所学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模式尝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危机;认知主义;本土化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通常划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到二战为学科形成阶段;二战到60年代为学科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期开始,社会心理学研究遭遇严重危机,反省和试图消除这种危机构成7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旋律。危机意识促使社会心理学共同体从研究主题的选择、主宰的方法偏好、理论模型的构造和研究的潜在假设等所有方面进行冷酷而全面的自我反思和检讨。西方社会心理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全面的理智转型。或者说,在过去的20年中,西方社会心理学已经超越危机时期的苦闷,从研究程序、研究技术和理论构造到研究主题的拓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演化。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1、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是认知主义的危机
上世纪50年代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际知觉与归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走的都是认知主义路线。因此,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就是认知社会心理学,所谓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更准确地说是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主义的危机。
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开始从某个个别的、具体的研究到核心认识论、方法论,对认知主义开始进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认知主义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心理生态观的出现,昭示随着人们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模式运用于重要的文化转向。
2、认知主义的危机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的失败
早期心理学以自然学科为自我发展的范式,在自然科学的统摄下,认知社会心理学长期以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验事实的积累”上,社会心理学纷纷遵照实证主义研究的范式:首先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假设,再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验证这些假设,得出的结论被作为规律性知识构成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小型理论爆炸性的增长,一本普通的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课书通常要涉及四五十个形形彼此相互独立的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忽视基本理论研究,导致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内部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各种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诸多问题当中,使认知社会心理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属于危机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被卷入危机,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认识,发出不同的声音;二是人们在有关批判的对象、目标、观点、对危机的反应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见,学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乱。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正是这种反思的积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具有两个标志:
1、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纷争
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映射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就是以后现代文化立场审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结果。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首先意味着对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解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对人的心理的“治疗”或“改造”,而是促成对人的心理学差异与心理局限的“理解”,促进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学的研究不再热衷于去“证明”一个理论的“真”或“假”,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论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证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做出“解释”。
这种新的研究模式强调以人与他人、他物(包括社会、文化)之间内在、本质的构成性为几点:(1)要求以“现实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强调心理的文化意义,拒绝接受“文化特权”“西方优越”与“种族中心主义”,坚持以平等的原则接受一切文化与个体心理差异;(3)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研究取代传统心理学的认知中心;(4)重视理论的前构性;(5)主张用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到目前为止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关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所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解释也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在发生重要的文化转型。
2、“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兴起
如果说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后现代心理学还仅仅是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形态,文化社会心理学则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能够为文化转向提供更加翔实的研究资料。
从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试图消解认知主义危机的产物:从学科外部的影响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七八十年代印度、新西兰、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界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及这一时期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临床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心理学研究渗透的结果。与“认知的”社会心理学相比,“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转变。
“文化的”社会心理学认识到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文化与心理不再是两个相互分离、独立的要素,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对应物。
文化社会心理学完全是一种“文化的”视角,它颠倒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思维逻辑,将文化前置,将心理作为文化的延伸或对应物置于审视的地位。文化社会心理学要着重讨论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种程度是文化的表现?站在“文化的”立场,过去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化社会心理学将研究重点导向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化”问题,强调对心理学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
三、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一直对文化存在着忽略,这种忽略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个体主义倾向有关。个体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看成是个体心理的探讨。在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中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出发,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个体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行为。这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排斥了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的研究由此为心理学家所忽略或拒绝。而文化的转向无疑对克服西方社会心理学中个体主义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可以促进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同本土文化紧密联系的社会心理学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更具有实际效用。传统的西方社会心理学由于把追求的目标定位在一般的、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心理科学模式上,不考虑特殊文化条件对心理学的需要和要求,因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成为一种纯学术追求。因此,紧密联系本土文化的实际,考虑本土文化的特殊需要,研究本土特殊文化条件下的人的心理特征应该是全球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d,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彭运石,林崇德,车文博.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24)49-58.
[3] 王小章.社会心理学:从“现代”到“后现代”[J].浙江社会科学,1997(2).
[4] 郭慧玲.“危机”与“脱危”:西方社会心理学近期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5(2)51-54.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1、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是认知主义的危机
上世纪50年代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际知觉与归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走的都是认知主义路线。因此,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就是认知社会心理学,所谓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更准确地说是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主义的危机。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开始从某个个别的、具体的研究到核心认识论、方法论,对认知主义开始进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认知主义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心理生态观的出现,昭示随着人们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模式运用于重要的文化转向。
2、认知主义的危机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的失败
早期心理学以自然学科为自我发展的范式,在自然科学的统摄下,认知社会心理学长期以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验事实的积累”上,社会心理学纷纷遵照实证主义研究的范式:首先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假设,再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验证这些假设,得出的结论被作为规律性知识构成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小型理论爆炸性的增长,一本普通的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课书通常要涉及四五十个形形彼此相互独立的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忽视基本理论研究,导致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内部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各种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诸多问题当中,使认知社会心理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属于危机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被卷入危机,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认识,发出不同的声音;二是人们在有关批判的对象、目标、观点、对危机的反应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见,学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乱。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正是这种反思的积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具有两个标志:
1、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纷争
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映射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就是以后现代文化立场审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结果。后现代社会心理学首先意味着对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解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对人的心理的“治疗”或“改造”,而是促成对人的心理学差异与心理局限的“理解”,促进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学的研究不再热衷于去“证明”一个理论的“真”或“假”,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论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证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做出“解释”。这种新的研究模式强调以人与他人、他物(包括社会、文化)之间内在、本质的构成性为几点:
(1)要求以“现实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强调心理的文化意义,拒绝接受“文化特权”“西方优越”与“种族中心主义”,坚持以平等的原则接受一切文化与个体心理差异;
(3)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研究取代传统心理学的认知中心;
(4)重视理论的前构性;
(5)主张用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到目前为止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关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所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解释也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在发生重要的文化转型。
2、“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兴起
如果说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后现代心理学还仅仅是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形态,文化社会心理学则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能够为文化转向提供更加翔实的研究资料。从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试图消解认知主义危机的产物:从学科外部的影响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七八十年代印度、新西兰、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界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及这一时期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临床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心理学研究渗透的结果。与“认知的”社会心理学相比,“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转变。“文化的”社会心理学认识到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文化与心理不再是两个相互分离、独立的要素,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对应物。文化社会心理学完全是一种“文化的”视角,它颠倒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思维逻辑,将文化前置,将心理作为文化的延伸或对应物置于审视的地位。文化社会心理学要着重讨论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种程度是文化的表现?站在“文化的”立场,过去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化社会心理学将研究重点导向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化”问题,强调对心理学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
三、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关键词】整合;分化;适应;自然选择;社会心理;模块
社会心理学经历了分化与整合的百年历程,多元与分化带来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整合和统一则保证了社会心理学的内在一致性。社会心理的研究在学科取向、文化取向、方法取向上不断探索和发展,进行分化和整合。
一、进化社会心理学的整合缘起
在研究取向上,社会心理学在近百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向。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生物学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涉足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领域。近几年还出现了进化社会心理学等一些新的研究取向。有人甚至提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包括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等研究取向,研究取向如此多元,在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等基本问题上存在如此大的分歧,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不成熟学科,仍处于前学科水平。于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要对不同研究取向进行整合。
在文化取向上,本土社会心理学日益兴起,时至今日,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依然占据着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流地位。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本民族发展的现实社会心理问题,其兴起有助于在多元文化观的基础上建立真正属于全人类的社会心理学。
在方法论上,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大致可以归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百年进程中,科学主义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一直占据着方法论的主导地位,但是其以人的社会心理为研究对象,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性质,因此,众多学者极力主张研究方法,包括总体方法论和具体操作技术的日益多元化。但是更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追求方法多元的同时,也在寻找能够包容和整合不同方法论的新理论。事实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非对立,心理学的很多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勒温的场论,都一方面借用了自然科学,另一方面又引进了现象学的研究。因此,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整合的可能。新进发展起来的西方进化社会心理学是一种运用进化理论来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尝试。把适应作为解释人类社会心理现象的一个核心概念,试图将生物学观点和文化影响结合起来。
二、进化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近20年来,进化心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学领域引人注目的新趋向,其把当代的进化理论与目前对心理现象的系统阐述加以综合,把适应和自然选择作为核心概念解释人的心理行为,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行为和心理机制,进化心理学从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来探索人的心理机制。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这里的过去不只是指个体成长发展的经历,还指人类种系进化的发展史。过去不仅在人的身体和生存策略上刻下深刻烙印,在人的心理和相互作用行为策略上也留下印记,今天活着的每一个人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保存完好的活化石。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祖先成功解决了所面临的生存和繁殖问题后的产物,所有人都带有导致祖先成功的适应机制。
进化社会心理学还认为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方法。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如同人的身体一样也是适应的产物,必须弄清心理现象能解决什么适应问题,也就是有什么用,要弄清不同的心理机制是用来解决哪些适应问题的,弄清心理现象的功能,这就是功能分析。如男性比女性为何更倾向于暴力?女性为何偏爱选择比自己大的伴侣?弄清了这些心理现象的功能才能对现象有清楚的理解。
进化社会心理学还认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提供了一种相互作用观,并不认为行为是遗传的不能改变的。心理机制必须被背景激活才能产生社会行为。所有的外显行为必然是背景输入和心理机制相互作用的产物。
进化社会心理学认为心理机制的性质是模块的,主流心理学认为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意义,所有的心理现象都能根据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机制加以解释。而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由大量特殊的但功能整合的心理机制组成,不同的心理机制处理不同的适应问题,不同的适应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Fodor(1983)把这些特殊的机制称作“模块”或特定范围的认知程序。Cosmides(1994)把心理隐喻为一把“瑞士军刀”,它包括不同的工具,每一个设计都能有效完成某个任务。由于人类面临的适应问题在数量上大大超过猿类祖先。因此,人类心理机制在数量上也大大超过其他物种,越来越复杂,人的大脑也不断发展。
进化心理学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元理论,引起了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的探索,对社会心理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解释,也提出了质疑。在性别差异和配偶选择研究上做了大量的研究,进化心理学还对人际关系、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社会认知、社会动机、文化心理等都作了许多有创造性的研究。
三、进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进化心理学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个人重要的元理论,对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有效解释的途径,尤其是对性别差异和配偶选择的心理研究中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解释,如:在性别差异上,其认为性别差异是由于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男女面临不同的适应问题决定的。在适应问题上,男女面临的不同问题有:父亲身份的不确定性,确定高生殖潜能的女性,确定可投资的男性等问题。
在配偶选择中,吸引是配偶选择的前奏。进化心理学从进化的角度对此提出了新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