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范文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0:35: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

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2

摘 要 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现象,几乎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本文对当期世界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比较,并提出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异同 措施

一、引言

金融危机指的是与金融相关的危机,也就是金融资产、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的危机,如股灾、金融机构倒闭等。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次贷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最终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二、两次危机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从宏观层面看,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部分地区局势动荡等。

(二)不同之处:一是两次金融危机发生地及影响范围、程度不同;二是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及表现形式不同;三是两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同;四是两次危机的应对措施不同;五是两次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同。

三、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挑战增加了中国金融开放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脆弱的体系不堪一击,国际金融的动荡不安也同样构成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威胁。

第一,充分认识金融创新所伴随的风险,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就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转移并放大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随着金融全球化,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范围。

第二,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当前的次贷危机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而又缺乏监管导致的虚拟经济运作链条出现问题,继而导致连锁反应,发生大量的虚拟经济的破产最终拖累到实体经济,酿成世界性经济危机。无论是上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的次贷危机,都充分说明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容易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因此,为确保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既要追求经济的较高发展速度,更要警惕泡沫经济。

第三,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理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各国对银行和金融业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的自由化政策,取消和放松了许多对金融业的管制、限制和强制性规定。泰国在保持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对外贸易势头的基础上,于1991年-1993年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自由化,即实现了金融完全自由化。之后不合时机的资本项目的开放通过开放廉价的短期外资融资渠道助长了信用的膨胀,促使银行过度冒险,而信贷膨胀的结果是巨额的贷款损失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从泰国因货币危机导致其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1-3年(甚至更长)的停滞和衰退来看,适度的金融自由化对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过分的、绝对的金融自由化必将导致金融失控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因此,金融控制对一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不加区别地推行金融自由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不是巨大的便利,而是巨大的风险。

第四,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发展的连贯性。1995年,泰国占70%左右的对外贸易比例,严重破坏了产业间比例的平衡,导致出现产业间发展关系之大忌。正是由于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单一和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东南亚各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色的国际分工地位有了重新调整的要求,由于缺少发挥缓冲作用的产业环节,产业重点变换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最终给经济金融带来了剧烈的震荡。我国也是一个处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应当考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梯度转移,确保在东部、南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维持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整体连贯性。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避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有助于抵御外部冲击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

第五,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提出了启示。为防止市场发生逆转而引发大规模的恐慌,有必要在源头上杜绝风险,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控制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的泡沫扩张,防止价格下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一方面,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因此,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对房地产市场能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因此中国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应综合权衡各方面影响。

第六,建立国际间协调机制。全球市场的联动性日益增强,为维护本国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与宏观经济、社会大众联系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而言,危机中的互助至关重要,忽略社会责任,完全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决策,最终的危机可能是群体性的危机。如何保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多样性,避免金融机构出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决策冲突,是次贷危机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当他国发生金融动荡,为防止该国金融衍生品链条断裂引起本国金融市场发生恐慌性金融动荡,基于国际视角,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联合制定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和流动性黑洞的货币政策,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恢复本国以及世界投资者信心,共同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5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新晨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5]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7,(18).

[6]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篇6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金融风波; 宏观调控

2007 年4 月, 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 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 形成一种“蝴蝶”效应, 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 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 600 亿美元, 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 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 现在扩展到全球, 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 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 万亿美元, 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 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 年10 月末或年末, 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 全世界都跟着“感冒”, 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 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 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 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 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 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 一是次贷低首付, 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 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 大概占总额的20%~40%, 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 有的20 年还本息, 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 即前2 年是低息, 后18 年是高息, 越到接近20 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 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 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 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 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 个百分点, 成功为1 000 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 孩子18 岁以后基本自立, 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 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次贷刺激了房市, 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 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 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 反正也赔不上, 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 房价连跌了40%, 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 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 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 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 英文缩写是MBS) , 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 英文缩写是CDO) , 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 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 债务链一中断, 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 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 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 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 年之前多次降息, 从5%降到1%, 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 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 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 又连续13 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 到2006年初, 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 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 本金滚利息, 越滚越大, 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 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 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 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 房地产价格大跌, 原来售价100 万美元的房子, 现在只能卖到60 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 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 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 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 炒来炒去, 炒得扩大化了, 波及到全球, 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 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 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 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 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 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 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 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 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 绝非偶然, 偶然寓于必然之中,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 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 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 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 主要有三方面:

篇7

关键词: 金融风险 次级贷款危机 根源 影响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6-022-04

一、次贷危机的背景

2007年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次贷危机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就从它的一些背景资料入手了解一下全貌。

什么是次级贷款和次级贷款市场?

次级贷款抵押债券(subprime mortgage MBS),主要是指以次级房贷等为抵押品的资产化债券。一般由投资银行按其可能出现的拖欠几率分为几块,这就是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凭证。其中风险最低的称为“高级品CDO”(Senior tranche, 大约占80%);风险中等的称为 “中级品CDO” ( Mezzanine, 大约占10% )。风险最高的称为“普通品CDO”( Equity, 大约占10%)。而后还出现CDS,合成CDO,CDO的平方等更高风险的产品。

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在美国,根据面向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次优级贷款市场(“alternative-A” Market)既包括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又包括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次级市场是指面向那些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的贷款市场。

美国的信用评分由FICO完成。具体内容可以参见表一。FICO评分的理论分值在300-900分之间,实际操作中分值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分,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都是极少发生的。评分越低,表明信用风险越大。

次级市场的贷款产品分为以下两个主要大类:

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这种产品往往以30年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

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这类产品可分为3年、5年、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允许贷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这叫做“Negative Amortization”。因此,贷款人在每月还款之后,会欠银行更多的钱。这类贷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后,也将随行就市。

次级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3000亿美元左右, 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5000-6000亿美元之间。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7倍。其回报率也较高,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次级贷款的生产链。次级贷款从最初创建到最终销售分别由以下机构完成。

次级贷款银行--负责放贷,制造出次级贷款。

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负责包装加工、抵押和资产证券化。这些投资银行包括雷曼兄弟公司, 贝尔斯登公司, 美林证券, 花旗银行, 美联银行(Wachovia), 德意志银行, 美国银行(BOA)等大牌投行。

资产评级公司--进行评级提升信用。

商业银行--提供信贷。

对冲基金--批发性购入次级债券并向其他机构转让。

最终购买与持有者--养老基金、政府托管基金、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外国机构投资者。

二、次贷危机的风险积累过程

1.过度竞争

劣质贷款机构为了和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争夺优质客户,采用低息战略恶性竞争,导致市场定价机制扭曲,优质金融机构差异化高质量服务的成本无法通过利率调整来负担,信用风险越积越大。并且在宏观经济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此风险被虚假的繁荣所掩盖。

2.事前监管的缺乏

特殊客户层没有抵押资产,没有连带保证,无法做到信息完全公开,所以,监管部门只能通过事后的贷款机构财务状况的好坏来加以判断。但是往往这类贷款机构都在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因此,财务状况也很难及时反映出他们当前贷款的质量。直到发生像近期这样资金链断裂的现象,监管当局才如梦初醒,但是为时已晚。

3.资信审查的动力不足

标的资产信用风险的大小取决于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经纪商所做出的资信审查报告和贷款机构自身的风险定价能力。在流动性过剩和竞争激烈的时代,资信审查的动力会大大削弱,信用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4.次级债定价困难

如果次级债价格和红利事先设计有误,比如,对楼市价格和利率水平的走势判断错误,那么,事后贷款机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根本无法负担支付给次级债持有者(机构投资者等)的本金和利息的回报,这时一旦拨备再不足,就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爆发流动性危机。标的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扩散到衍生品市场,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甚至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标的资产市场和衍生市场的双重危机。

三、次贷危机的实质

美国这样成熟的金融体系当然知道次级按揭的风险。因为知道,所以才将次级按揭产品证券化,将风险转嫁到全世界。美国制造了流动性,通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美元转化成为其他国家和企业(主要是创造价值国家和出口资源国家)外汇结余;然后再用美国房地产吸收这些流动性。这种用砖头再次收回美元的逻辑,本质上就是将全球美元货币财富转化为美国国民财富。这是一个完美的纸币换财富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绝妙之处,就是次级按揭产品证券化。它将借贷行为转换成了投资行为,次级贷款产品拥有人永远没有机会将产权还原成为债权,必须接受投资失败。一句话,由于投资失误,他们将自动放弃他们国民创造的财富和他们用本国资源换取的财富。这个过程的实现借助于金融产品创新,其前提条件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由于依赖出口的国家,压缩了国民福利,本国民众购买力不足以支持过于强大的生产能力,为了维持就业,就必须接受美国制造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也就是说,必须借钱给美国人买出口国的产品。没有创造价值作基础的货币发行,提供给经济体系的不仅仅是流动性,其结果必然是货币贬值。这就为美元大规模贬值预留了伏笔。

于是,问题出现了,当美元贬值的时候,谁持有美元?要知道美国国民是不储蓄的,他们已经通过金融工具大量借贷,拥有大量的动产和不动产。货币贬值的时候,他们将是资产升值的受益者。美国政府只有负债,绝无现金负担,美元贬值等于削减政府债务。美国企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用现金回购股权,最大限度地减持现金。最大的受害人将是持有巨额美元外汇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全球央行注资或大面积非知情人的亏损,其实就是这个风险积累过程的必然结果。

四、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格林斯潘以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和房地产需求使美国避免了萧条的危机,结果导致:

首先,低利率政策导致房地产需求增加和泡沫的出现,其中次贷对房地产的需求和泡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低利率政策和房地产泡沫也导致消费增长,贸易巨额赤字;

再次,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次贷危机,财富蒸发、消费下降、经济疲软萧条;

最后,贸易巨额赤字导致美元疲软,进口产品价格上涨,美国可能出现滞胀。

五、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可能的影响

由于中国银行业购买的次贷很少,次级债风波发生后有关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自我保护措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

美国虽然为中国第二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盈余来源国,但是中国的出口以中低档的消费品为主,其收入弹性低,美国经济萧条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将相较于出口高档和投资品的发达国家小。

美国如果出现滞胀,美国为了防止物价不断上涨,将会避免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和欧元升值的压力将会减少。

次贷危机在美国金融机构中有可能进一步蔓延,但还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那么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就不大。

中国虽然购买了美国的国债,但主要都是评级较高的政府债券,评级较低的次级按揭有关债券占比较低,几乎没有。所以现在面临的主要是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而不是次贷的违约风险。但是我们要警惕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元危机。

如果危机最终影响到美国的消费的话,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升级,高附加所占的比重在增大,传统产品服装、食品在下降,在全球的出口结构中,中国产品的性价比在全球仍然是最优的,这是避免外部需求尤其是美国需求降低的可能之一。另外,中国的出口地也在多样化,以前主要出口美国,现在欧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

第二,假如这还不足以抵挡而真正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和就业的话,那么中国政府也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来为经济提供财政上的支持, 比如加大对基础设施、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投资。

但是,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大幅度降低利率,中美利差扩大增加我国金融改革的难度。扩大利差所可能引起的大幅资本流入也是我们间接承担的美国次级债风波冲击。

次级债风波之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开始“调头”(美联储降息的程度非同小可),而中国通胀的压力让中国的货币政策进入一个加息的周期。内外利差扩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预期,再加上美国可能出现的经济周期性调整,使外部资金(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本质丝毫没有改变)大量渗透到国内市场,冲销央行“反通胀”的货币政策效果,加剧不成熟金融市场的泡沫,甚至打乱我国汇率改革的正常节奏。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刘辉、杜姝一,《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J],《新金融》2008年第2期

3. 赵晓辉、丛峰、崔静,《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N],《中国信息报》2008年3月5日

4.于凤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2008年Z1期

5.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2007年第12期

6. 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12期

篇8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原因;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失衡;按市价调整

一、美国次贷危机理论概述介绍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兴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地发展壮大,企业开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取代了以往利用银行部门进行间接融资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的热浪打破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更多形式地中介机构应运而生,银行靠传统的、日趋标准化的、面向企业的信贷业务已经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于是,这就迫使银行业渐渐退出传统的信贷业务,把新的业务业务增长点转向了质量较差的收入增长,他们通过适当地介入“高收益风险”的次级贷款业务来优化以往“低收益风险”的信贷组合然后将这些资产证券化,出售给各机构,以达到分散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开始发展成为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业面临着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开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取代了以往主要利用银行部门进行间接融资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的热浪打破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更多形式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银行靠传统的、日趋标准化的、面向企业的信贷业务已经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这就迫使银行逐渐缩减传统的信贷业务,把新的业务增长点转向了差异很大的消费者客户群体上。这一业务内容的变迁,实际上完全改变了原来银行业长期积累的商业信贷管理的有效模式。来自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被迫改变经营战略:从以公司信贷业务为主转变为以个人信贷业务为主;从传统稳健的资本管理模式,转变为激进的风险管理的现代模式。这样经营业务和战略上的转变给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都带来新的挑战。

四、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特点分析

1. 月供数额重新设置

每到5年或10年, 次优级贷款人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 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算月供金额。贷款人将发现他们的月供金额大幅度增加, 由于负摊销的作用, 很多人贷款总债务不断上升, 他们唯一的希望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才能卖掉房子以解套, 否则将会失去房产。

2. 还款压力前松后紧

次贷产品的利率和还款机制大都带有“诱惑性”,月供呈现前松后紧的特点,借款人在贷款初期往往只需交纳优惠的月供额,随着后续恢复市场利率,月供额不断增大,借款人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3.产品设计复杂难懂

次贷产品复杂的利率和还款机制使借款人难以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偿还能力, 同时次贷产品对借款人提前还款征收较高的罚金。在月供之外, 借款人还需支付税收和保险。可大多数借款人对这类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不太了解, 缺乏对自己支付能力的合理判断。

4. 风险控制自我放松

发放次贷产品时, 为与同业竞争, 贷款机构降低对借款人收入证明的要求, 甚至不需提供, 且降低首付, 甚至无首付, 使借款人的实际投入较少, 违约风险增大。

五、美国次贷危机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放款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通过二级市场出售贷款或将贷款证券化后,银行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债权人,只是借款人和贷款购买机构或债券投资者的“服务中间人”。对“中间人”来讲,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已经被转移出去。!因此,放款机构在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负责任的“掠夺性”贷款行为,如降低贷款标准、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而这些行为是证券化债券投资者观察不到的,其后果在短期内也很难显现、尤其是在经济景气时。

2.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由于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抵押贷款组合的真实信息,使得信息不充分的投资者更加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并将评级结果作为预期投资收益安全保证的信号。

而对评级机构来讲,收入来自于收取评级费用。在次级债券市场上,评级机构受利益驱动,不排除人为提高次级债的信用级别,以便顺利出售证券后从证券发行者处获得较高收益的可能性。

3.抵押经纪人的道德风险

美国60%的住房抵押贷款交易由经纪人来完成。由于经纪人主要靠推销贷款来利,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更多的人借款、更大的负债金额、更长的负债时间。在利益的驱动和监管不当的情况下,抵押经纪人同样容易产生掠夺性贷款行为,如向借款人恶意推销贷款、获得佣金以外的其他收入、误导和欺诈行为、以各种手段诱使借款人在对借款条件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动接受贷款、贷款合约条款含糊不清损害借款人利益等 。

4.自我膨胀与风险积累

在这种信贷模式下,由于银行出售贷款或将贷款证券化后所得资金并不是存款,是资产交易的结果。这部分资金不需要缴纳法定准备金,因此,银行“创始贷款”的规模几乎不受法定准备金和资本金的约束。

六、中国防止次贷危机的防止策略

1.加强贷款前审查

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没有坚持严格的贷前审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要认真对审核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房地产的价值。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者实行严格区分,从各个方面考察借款人。并且这些工作要由商业银行自己做,不要盲目委托其他的机构,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防微杜渐,才能真正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2.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次贷危机的产生,反映了监管部门对潜在风险反映不迅速的状况。因此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该监督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各种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者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信息,让借款者充分的了解产品的还款方式和潜在风险。并且告知借款者必须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由于房地产行业容易出现泡沫,因此,监管部门还应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借款人和投资机构的防风险的能力。

3.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出口依存度高,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出口大量的产品到美国,为避免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要尽快推动出口多元化,分散风险。同时,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持有大量的包括美国国债、公司债等在内的金融资产,风险比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与我国对外经济金融关联度高的国家的风险的跟踪监测,并采取切实措施防范与化解风险。

总结:由于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当这些因素所引起的风险集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因此,应对美国这种类似的金融风险加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2]王东,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J],当代经济2008(9)

[3]刘英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3)

[4]肖才林.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住房信贷市场的警示[J].时代金融,2007,(12):7— 8.

[5]王寅.美国房贷风险警示中国[J].决策与信息,2007,(8).

篇9

关键词:华尔街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不仅给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

华尔街金融风暴,暴露出了人类现行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人类不得不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寻求一种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所指

华尔街金融风暴,又称华尔街金融海啸,是一场由2007年的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起的,至2008年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波及、蔓延,最终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07年华尔街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9月7日,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9月15日,有着158年辉煌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集团以总额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至此。华尔街这一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华尔街神话彻底破灭,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二、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成因

分析者普遍认为,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是引发2008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以及在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下的高杠杆率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则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

(一)高杠杆比率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剩

上世纪90年代年来。美国投行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杠杆率,使美国投行转向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的投资。例如,高盛公司在近年内。直接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所获占到其总收入的80%左右。

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投行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而投资银行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对风险进行足够的控制。一方面,由于杠杆率较高,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会使其亏损程度远远超出资本金;另一方面,高杠杆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的。同样,评级公司降低雷曼兄弟的评级,也是其彻底崩盘的重要因素。

由于美国放松金融监管,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在对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投行赚取了大基利润,例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在过去十几年中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高达20%左右,远远高出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

美国不断降低的再贷款的门槛。也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无限量的向美联储借款,导致基础货币的异常增长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泛滥。从2003年6月份到2004年6月份,这段时间美联储的基准利率降到l%。美国存款的金融机构不断向美联储进行资金的拆借、回购和再贷款的规模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9.6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0%,是GDP增长的3.86倍。这些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机构借款、再贷款规模的扩大,使美元的基础货币迅速的扩展,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泛滥,杠杆比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是6130:260,美林被收购前负债权益比率也超过20倍。

(二)低利率条件刺激了房市泡沫的产生

在2001年“911事件”和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

美联储不断降低的利息,资金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贷款。这些低质量的贷款随后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包装被销往全球。然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漫长的销售链条,导致投资者看不到贷款质量的高低,与此同时。风险可以得到分散但却不可能消除,等到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这些风险就会像埋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

美联储储蓄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年至2006年,这几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的利率下调,带动了美国房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也导致了房产泡沫的产生。由于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投资房产成为巨大的诱惑,次贷规模迅速扩大。至2008年,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据标准普尔公司报告,2007年美国房价下降8.9%,为至少20年来最大降幅,至2008年,美国各地的房价已经跌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房产泡沫的破裂和消失,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金融危机即随之而来。

(三)资产抵押加大了次贷风险

当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形成资产泡沫时,资产抵押就成为潜在风险。资产泡沫破灭时,出现信用违约,造成信用危机,银行收不回贷款,抵押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次贷引发金融危机。

次贷的抵押资产为房产,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

到贷款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流转不起来,引发金融危机。

(四)次贷证券化导致风险扩散

美国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监管的放松,使得华尔街加速其次贷证券化和多级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

通过次贷证券化,金融机构将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通过美国发达的衍生品市场交易。使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金融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大规模扩张,次贷的证券化也在加速。2001年次贷证券化率为45.8%,2004年猛升到67.2%。200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4.4%。这些美国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5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

三、华尔街金融风暴之启示

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中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健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早起发展阶段,不同于美国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因此,我们不可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和汲取美国市场的教训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寻求更加科学的资本市场发展模式,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金融监管以避免资本泡沫

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衍生品远不及华尔街的繁多和复杂。鉴于华尔街之教训,我们必须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机制,提升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使各种金融产品,能够起到完善和修复金融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进行对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控制,以避免资本市场泡沫的形成,消除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选取美国储贷危机、北欧危机及日本金融危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政府的救助措施将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美国政府救助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性质探讨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1)货币危机。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2)银行业危机。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3)外债危机。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债还是私人债等。(4)系统性金融危机。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根据IMF的分类,我们知道,美国目前的状况正符合第二种分类。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提供次级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接管所致,因此我们将美国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定性为银行业危机。

二、历次重大银行危机的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更加关注美国金融危机与历次银行业危机的比较。我们发现这次危机与美国1987年的储贷危机、1990年代的北欧危机以及日本金融危机颇有相似之处,与它们比较更加可行。原因是这几次历史上的银行业危机的演变过程与美国金融危机更为相似,都是源于房地产泡沫的银行业危机。

(一)危机发生的原因比较分析

危机发生之前,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处于一段黄金时期,房地产蓬勃发展,需求增长迅速,也由此使市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而其后经济增速下滑和房地产周期下行亦成为触发危机的导火索。最后实体经济则承受楼市泡沫破灭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而陷入衰退。

监管当局不恰当的放松管制使信贷过度扩张,金融体系风险敞口增大。储贷危机始于1980年—1981年政府鼓励储贷机构对房地产发放贷款。而2004年起资产支持证券的爆发式增长和政府大力推行次级房贷危机埋下伏笔,二者均使得房贷市场迅速膨胀。

篇11

关键词:金融系统复杂性金融风险

一、金融复杂系统脆性的内涵与特征

脆性首先是一种像玻璃、砖等的材料性质,在打破了之前没有塑性变形的性质,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无形的、不易被察觉的。复杂系统的脆性遭受外部原因时,成为系统崩溃的根本原因,但同时也促进和形成了原系统演化的力量。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层次和复杂性的增加,规模越来越大,金融系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一个个简单的子系统组成了金融系统。在所有子系统的运行继续履行自己的进化,与其他子系统或外部环境的物质,如能源、资金和信息不断交流。因此,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从系统运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这种干扰有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此外,仍然有一些事情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这一系列干扰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任何子系统,引发连锁反应。在这一点上,对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也同时显示。因此,这个复杂的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的定义是:由于其固有的缺陷,系统不可避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干扰作用,导致复杂的金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子系统)崩溃,然后引向整个复杂系统的传播,使得金融系统的功能或部分丧失,或整体崩溃,这个特点通常很难被检测到。

二、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脆性过程分析

(一)脆性联系的形成过程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促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本位货币。单极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国庞大的经常帐户赤字成为现实 ,为次贷危机的脆性源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美元是当前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和结算的主要货币形式。在与美国的交易中,世界上其他国家赚取到美元,为了扩大出口,避免国家的通货膨胀,汇率及其它因素获取优势,国家在买入美元的同时,在市场上投放大量的本国货币。世界经济本轮急速增长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资金高流动性过剩,并迅速向金融部门流通,美国的金融产品的大量被购买是这部分资金的主要去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美元的发展速度。在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成为世界上的“必备品”,成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必备品”,美元金融资产正在加速膨胀。这实际上是作为金融产品,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这一切都可以维持在信贷基础上,但这个基础有时也很脆弱,它是动态的。这使得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衡,也是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诱因。美国庞大的经常帐户赤字,使美国金融系统的脆性的时间风险存在,并且逐渐积累增加。这需要通过资本项目顺差为美国减少风险,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动态稳定性,降低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国际金融机构和美元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全球流动,在美国市场可以最大限度的收入资本化、证券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稳定低的金融资产一再被利用,因此金融资产脆性已被多次激发,并逐步作为风险被转移到国外链。为了分散风险,继续促进金融机构的经营多元化,市场全球化,因而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甚至两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国家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球化的联系。虽然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人和功能的风险,然而系统性风险却进一步增加积累,并促进各国之间的风险转移。因而,在全球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中,形成以美元流动为主导的运行系统。

(二)脆性的激发过程分析

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资本统治的金额,取决于他的资本扩散价值生产过程和持续扩大的需要,很小程度取决于产品的直接需要,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衍生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沟通的桥梁,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是它的基本特征。它可以通过杠杆效应获取大量的资本,只是付出非常低的资本充足率。世界上美元的流动性,都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的。据此,美国持续庞大的经济赤字的脆弱性传递到每个子系统中,并渐渐地被激发。在发展之初,虽然遭遇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每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组织,并且强于脆性,因而仍然可以运行在非平衡态。这时这个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一直处于隐蔽状态,但金融风险已逐步积累。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6.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所以在美国的金融系统中,如果一个微型元素突然打击到金融体系 ,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将立即导致次级抵押贷款部门财政快速增长风险。由于系统是开放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并与他们接触到的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中很强的吸收,以维持其稳定的负熵流的程度。负熵是吸收了大量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也将链接到其他强元素的程度,金融机构和抵押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和其他渗透。金融产品和信贷紧缩的风险进一步蔓延,使这些金融机构的帮助,由次级抵押贷款银行和负熵与相关金融机构持有获得稳定的不足以维持自己,他们也将破产。2007年,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并裁减53.04%的员工,这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起点。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一些大型抵押贷款公司投资出现接踵而至的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如美国两大抵押贷款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纳入政府2008年照顾管理,美国抵押贷款投资公司2007年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证明次贷危机的房地产金融系统的脆性熵受到冲击的影响。

财务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是非线性的特点,房地产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倒闭和保险机构吸收其他子系统脆性,如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其他功能,使得各金融子系统脆性成为其他的变化的主要矛盾,金融风险开始从房地产市场逐渐蔓延到其他金融领域。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最终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已经成为在运行状态的主要矛盾。已经有大量失败的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迅速枯竭,金融资产价格巨大的跳水,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金融市场像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在以美元为主体的运行机制下,不断吸取其他经济体的负熵,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脆性熵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次贷危机成为由美国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充分反映了复杂系统、操作性、滞后隐蔽性、金融脆弱性的过程,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问题,有可能由此酝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

三、基于金融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金融危机防范

虽然金融制度的演变日趋复杂,金融危机的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依然是最重要的关系。因此,次贷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形式实体的具体表现,是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类型。因此,可以得出:危机是在商业批发和银行等金融领域中开始爆发的,不是直接在零售和消费相关的风险和业务中爆发的,经济危机最初的表现形式是金融危机。

第一,这场危机充分暴露了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产通胀,消费模式和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类型,所生产的增长模式表示过剩全球经济失衡的脆性特征。这种脆性在于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经济制度,存在系统风险和各种缺陷。而要降低这一脆性,最根本的是要创造和一个主权国家脱钩,保持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长期稳定,从而避免主权货币作为储备信贷,促进货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稳定的货币风险,供应秩序,提高整体调节方向,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第二,要避免过度的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金融的脆性,使之经济繁荣过程中,投资方只看到了过度使用杠杆效应带来的利润的,忽视了吸引力将下降,资产价格的复杂性有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从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可以在金融体系的演变可以看出,脆性的激发强度和脆性熵风险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衍生工具的杠杆作用,将大大增加了无序投资基金,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完善金融混乱复杂系统脆性,加快了复杂系统的金融崩溃。

第三,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脆性联系,避免传染给其他市场的风险。现代金融业的风险更复杂的多样形式,日益密切的关联度,越来越大的金融体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次贷危机。金融市场缺乏监管力度,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产品能够大行其道。美联储杠杆率的金融市场操作,以及市场混乱监管不严是局势失控主要原因。因此,要地切断传播途径的脆性熵的风险,我们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提高整体风险管理。

第四,完善金融体系的自我组织。由于对经济和金融发展、经济转型水平的限制,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已具有高投入,高负债,高消费的“三高”特点。国家赤字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减少。证券投资,以及购买美国的债券在发展中国家的海外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等之战很小的部分。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极易受到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的蔓延,缺乏自救能力。因此,所有国家,特别是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增加黄金储备和其他资产,以增强国家在危机时期的应对能力。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抵御金融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金融危机到来时,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金融系统的全球化特征,使得通过负熵输入外部金融环境,以减少金融风险,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内部产生的熵方法成为可能。因此,通过协调全球各国的行动,使银行及其他金融领域实现统一监管,以有效的遏制危机的蔓延,共同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如通过联合,以保证银行的再贷款,银行资本的重组等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资金,以提高市场信心,信贷资金将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从而促进资产价格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建立的一专项资金,用于对东欧,亚洲和其他国家出现财政困难提供援助,协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打破篱笆的贸易学说,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从而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结论

本文基于对金融制度和金融风险复杂的系统的研究,以建立复杂系统的角度看金融脆弱性,并尝试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复杂系统理论的金融脆弱性使用金融脆弱性理论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脆性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李琦,金鸿章,林德明.复杂系统的脆性模型及分析方法[J].系统工程,2005 (1).

[2]张奇.金融风险论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

[3]钱学森,于景元.为一个科学的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 (3).

[4]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J].管理科学学报,1999 (2).

[5]刘曾荣,李挺.复杂系统理论剖析[J].自然杂志,2004 (3)

篇12

(一)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演化

1.从次贷危机到信贷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并迅速向各种信贷活动领域蔓延,很快发展为全面的信贷危机。这些信贷危机不仅包括各种金融机构与个人间的信贷危机,还包括与企业间的信贷危机。

2.从信贷危机到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随后引起的信贷危机,开始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严重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破产为标志,美国信贷危机开始已经发展成为银行危机,接着,银行危机又迅速发展成全面的金融危机。银行和客户违约率大幅上升,银行营运失灵,正常业务中断或停止,直至若干重要银行破产和倒闭,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美国。

3.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

美国这场危机先在由股票、证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在交易和流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虚拟经济中爆发和蔓延,从次贷领域扩张到信贷领域、投资银行领域和商业银行领域,直至整个金融领域,然后,危机从虚拟经济延伸到由商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实体经济,美国的建筑业、汽车制造业和钢铁工业都是美国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使失业队伍不断扩大,贫困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下降,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GDP的影响。

最先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是金融业,银行业由于不良贷款数目过大以及购买大量的次级债衍生品而遭受到巨大的损失。银行业的亏损直接导致了资金链条的中断,市场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实体经济因此遭受了空前未有的重创,并很快向全球蔓延,使本来欣欣向荣的世界经济急转而下,表1反映出全球和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

2.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也直接引起了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道指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股票价格指数,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道指在10月见顶后掉转直下,时常出现暴跌,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的14198点一路下滑至6763.29点,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内,跌幅累计超过52%。中国的上证综指2006年初在中国股市迈入牛市通道,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达到历史高点6124点后,便一直下跌,基本上没有比较大的反弹,在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前,上证指数下跌至最低的1664点,跌幅已高达72.8%。

3.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市场的需求明显萎缩和金融危机重创国际贸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明显重新抬头。在过去的30年内,贸易不仅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随着金融危机的日趋严重,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都相继陷入了严峻的经济衰落,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的放慢,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大幅减少,国际生产网络也相应的受到影响,贸易、融资形势日益严重。

二、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部分政策、措施及效果

2007年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局(简称美联储)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实施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根据市场需要,创设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下,市场信心才得以恢复,金融机构倒闭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并阻止了经济进一步的衰退。

1.美联储应对危机的常规货币政策。

第一,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美国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9月到12月三次下调了联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4.25%,此后从2008年1月到12月美联储又七次调整了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至0.25%,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累计达到5%,这在美联储历史上是稀罕的。第二,进一步下调再贴现率。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日益严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迟滞,为了恢复市场的流动性,到2007年8月,美联储不得不宣布把再贴现率从6.25%下调至5.75%,直到2008年末,再贴现率已降到0.5%的水平,而且再贴现的期限由原来的30天延长到目前的90天。第三,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部分短期债券、开展回购操作等形式来增加金融体系的可用资金。同时,美联储对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一些规则制度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如增补长期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扩充可供交易的有价证券的种类等。2008年,美联储为了增加银行体系的可用资金,缓解一部分信贷紧缩状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市场注入了860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

2.美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效果。

第一,货币政策操作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采取的融资融券操作不但扩充了市场交易的可用资金,还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安全抵押物,扩大了市场上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数量,这不仅促进了金融交易活动,还对恢复市场信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积极的货币政策成功的避免了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2007年下半年,美联储与另外相应的部门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救援,通过多种多样方式向问题机构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使得大量金融机构避免了倒闭,从2008至2010年,美国倒闭的商业银行只有322家,而且大多为中小型的。而且自2010年来,美国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也基本缓解了流动性紧张问题,人们逐渐恢复了对金融体系的信心,金融危机的影响日趋减小。第三,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使得经济深度衰退得到遏制。

(二)日本和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部分政策

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日本银行采取传统的救市措施:第一,下调利率。第二,积极提供资金,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保障企业融资需求。其救助对象主体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确保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自危机爆发后,日本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遏制了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引起的恶性循环。欧洲中央银行也不仅推出了下调主导利率、扩大再贴现规模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措施,还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实施证劵市场购买计划、向金融机构注资或直接提供信贷资金或信用担保和开展货币互换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同时,欧盟批准一系列新的经济激励计划。

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外需大幅减弱和国际市场重要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为了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第一,及时对宏观调控目标作出调整。截止2008年初,中国经济已经持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并在2006年突破到11%,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为消除经济运行中存在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的风险,在2007年底确定了下一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随即年初确定了“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双防政策。随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又在第四季度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目标。第二,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在2008年11月5日中国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由于来自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抵抗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慎重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关于扩大国内需求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用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多项工程建设。第三,出台关于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政策。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一些重要支柱性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了防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确保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制订和组织实施了关于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的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政策。第四,布局新的经济发展版图。从2008年开始,先后出台的发展规划政策,意味着这些重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振兴正逐步形成保增长的一种新手段。相继出台的区域振兴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布局了新的经济发展版图,成为经济增长又一大引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7月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增速比第一季度多1.8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自2007年三季度以来连续七个季度增速回落后的首次上升,我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达到了7.1%。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一年同期多7.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扣除价格等因素,实际增长16.6%。从2009年上半年市场运营情况来看,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这些都充分证实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国际市场的需求收缩,世界经济增速同比变缓,给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困境。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提前预防和遏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具体政策和措施。

首先,金融危机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学会化危为机。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外需锐减,我国不得已改变当前严重依赖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把目标放眼国内市场,去积极寻求和发展国内消费市场,不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能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不仅是严峻的挑战,其中还蕴含着种种机遇,只要及时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大胆改革,我国经济一定能化危为机,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第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拉动内需。近年来,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扩大消费,实施更加积极的消费策略,拉动自身的内需,才能抵制外部国际环境的干扰,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第三,进一步加大投资,保持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投资,是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在困难时期。第四,优化外贸出口,调整出口结构。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急速减少,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改变出口导向的战略模式,建立内生型出口的战略模式,优化出口结构。

2.国际应对金融危机整体政策和措施。

篇13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强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这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说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而不说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甚至经济衰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由最初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会造成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篇14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体系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秩序失衡。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在金融危机面前,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希望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要正确分析和认识美国资本市场对我国产业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制造业市场的影响,采取一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措施。防止影响的深化带来制造业的过快下降。防止出现一个滑坡现象引起的就业下降以及企业大规模的亏损。更重要的是政府方面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包括新股发行制度、上市公司的分红再融资制度、市场的投资者管理制度、相关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等。在银行层面来讲,应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要预见、了解监管银行重大的金融活动。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我们只有早做准备才是正确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刘辉.杜淑一.风险管理.

[2] 《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李若谷.冯春 平.时评.

[3]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陈雨露.庞红.蒲延杰. 全球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