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35: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阅读教学新理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阅读教学过细、过死,严重影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造成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习惯于详细讲、反复讲、全面讲、追求讲深、讲透,生怕有半点的疏漏,严重束缚了学生阅读思维力的拓展。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科学的理念指导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也必须和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这样,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就必须摒弃与新理念不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综合素养。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标准导向的关系。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确立新的语文教学方式观,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就教学方法来而言,“整体把握”的方法不仅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种主体观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拔的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了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2、自读自悟,发表见解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我并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再次的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
四、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
一、不迷信权威,思维灵活且能得到拓展方可言创新
1.敢于向权威挑战,养成探求真理的的习惯。我在人教版教材蒲松龄的《山市》一课时,有“高垣睥睨”一句,课文对“睥睨”的注意是“bìlì”,释义为“女墙,即城墙上凹凸形的矮墙”。后有学生质疑,说她查过《辞海》,意为斜着眼看人,指城墙上凹凸不平的矮墙与斜眼看人无关,应读“pìlì”,我在肯定她认真的同时,又给她布置了任务,要她写信去质疑,她果然照做了,信写到了《黔西南教育》编辑部,编辑部很快刊登了她的信,等到第二年教材就更正注音为“pìlì”了。在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
2.要训练学生变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一种说法比较,尤其是在议论文及新闻教学中,换一种说法理解就很有必要了。例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其中有“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一精彩句子,怎样理解它之精彩呢,给它换成这样的说法,“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在比较中,我们就能学习到原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军根据地的扩大,我们党和军队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语言生动而含蓄。表达效果当然比改换后的句子形象多了。同样,理解课文时也要换个角度。其次,要训练学生变换角色思考问题,使思维准确丰富,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也可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然后对照原文,在比较中求得认同,加深印象,这就是情读,寓情于具体的朗读训练之中。
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中道出的真挚的父女情之外,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中叙述技巧――插叙。这是篇插叙被用得最活的美文之一,就这么絮絮絮叨叨断断续续,将生活中的琐事用“爸爸爱花”这一感情线索连缀了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千万别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羁绊,尽力挖掘出文本美的魅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同样,在文本《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毕业典礼”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应是又一条重要的线索。文章从毕业典礼写起,写到爸爸病倒了,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然后回忆爸爸多年来对我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的爱。毕业典礼中又疏密有致地叙述爸爸叫我到银行汇款的事,让我去闯练。毕业典礼后,英子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安静”,这是爸爸对她长期教育的结果。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更加活跃,能够能到拓展的。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价值。
二、创新领域的两个步骤
1.体味创新之境。阅读中要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赏析性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并在创新性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赏析性理解。如找出课文中最精彩的语段,并说出为什么;(2)赏析性绘画。如给课文配插图。(3)赏析性朗读。如读出你喜欢的段落体会感情。(4)赏析性表演。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个小故事或小剧本并表演出来。在赏析阅读的训练中,学生有浓厚的创新兴趣,思维主动灵活,并在创新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创新的欲望就更高了。
【关键词】阅读教学;新课标;新理念;新途径
Effective way to open up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new initiatives - How to Improve pupils reading ability to grasp the new concept of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Li Ling
【Abstract】"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1) pointed out that: "Reading is the use of language to obtain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n important wa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stressed: "Teache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guiding students to read, to leadand coaching, but the analysis should not be teachers instead of students' reading practice, instead of the student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should not be a mode of interpretation; must be good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in reading, but also to prevent the use of collective discussionto replace personal reading. "reading teaching basic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do a good job of teaching reading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but al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ading,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dhere to the teacher-led, student, thinking as the core, the ability for the target, highligh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Teaching of reading; New Curriculum; Philosophy; New ways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评价建议明确提出:“要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更多的精神食粮?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谈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兴趣培养起来了不仅当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呢?一是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二是要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学《蓝色的树叶》时,树叶不是绿色的吗?为什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兴趣极浓,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三是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操场上》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平时我们小朋友会在操场上做些什么,借此情景,导入《操场上》一文的学习,重温在操场玩耍时的畅快。四是要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如教学《寓言两则》时,让学生参与游戏、演小品,使学生在游戏中自己体悟课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五是树立榜样,激发兴趣。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经常性地讲一些名人名家热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营养,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课外时间,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参与阅读活动。六是随机指导,树立典范。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2. 开展丰富多彩读书活动,使学生多读书
小学生对语文阅读是一件苦闷的事情。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要求:“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读书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拓展。应该寓阅读教学于有趣的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鼓励学生多读书。
如何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呢?一是要训练学生“讲”。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朝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变枯燥的阅读为有趣的乐事。二是要组织学生“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新农村建设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家乡新貌”这一内容,学生就出了《新学校、新希望》、《火车从我家门过》、《热闹的集镇》、《农贸市场新变化》、《文明新村》等手抄小报。三是要指导学生“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要指导学生利用各节假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四是鼓励学生“提”。常言道:“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质疑、交流、提问。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3. 指导掌握良好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不只表现在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够阅读并理解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丰富其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 技校英语 英语阅读 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能直接阅读英语书籍、报章、杂志,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对实现我国“四化”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技校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进入技校两年后就要参加成人高考,而教材选用的是和全日制普通高中一样的英语教材。成考中占比例最大的还是阅读题,而技校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不敢兴趣等因素直接影响英语阅读教学。本文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阅读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一、影响技校英语阅读教学的因素
(一)词汇量少。
语言学家维尔金斯(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传递;没有词汇,则任何东西都无法传递。”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小直接影响阅读,词汇量小是制约部分学生阅读提高的根本原因。
(二)面面俱到,教材不能有效整合。
教师花太多精力上阅读课,面面俱到,惟恐漏掉教材中的一丝内容。
(三)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
很多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或是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是“听众”。
(四)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1.心译。心译就是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先将英文译成母语,然后再通过母语去理解所读内容。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是引起英语阅读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2.视幅小,脑反应慢。视幅指一次定睛接受的视觉信息范围,也可称为视觉辨认幅。视幅分析语篇大意,这就是速度慢、理解不准确的原因之一。
3.依赖词典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于逐词理解,而不是逐句、整段、整篇地理解。
二、技校学生阅读教学须采取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阅读训练方面的初高中衔接工作。
花十几天的时间,专门侧重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如语音、如何记单词(构词法有助于学生词汇学习),如何分析句子结构等。
1.整合教材。
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可进行补充、删减;替换教材内容和活动;扩展教材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和方法。
2.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课堂阅读容量。
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大部分学生能够到达的,阅读容量也应适度。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一进入技校,教师就必须十分强调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我认为主要做好下列四个方面的工作:
1.预习的习惯。
2.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着眼于段落、句子,而不是个别的单词,一开始就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阅读方法。
3.克服心理障碍,避免逐字逐句的阅读、手指阅读、出声阅读、翻译阅读的习惯。
4.阅读速度的训练。阅读速度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速度的提高依赖于阅读训练本身。理解速度受能力和阅读方式方法的限制,在方式上,要避免指读、出声读、唇读、心译等不良习惯。在方法上,根据文章的题材和体裁把握文章要点、抓文章主题句子、掌握文章主旨大意都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三)阅读词汇量的积累,采取有效的词汇的记忆技巧。
1.分类。教师不需要单独教词汇,应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把单词进行分类。
如:(1)比较熟悉的。
(2)可根据构词法猜测出的。如根据前缀、后缀、派生等。
(3)比较陌生的,但读起来较顺口的。
(4)比较怪癖的。
也可按性质分类等。如在教学Unit 1 “Friendship”可把描述朋友品质、个性的单词放在一起记忆。这样真正要记的单词是不多的。
2.通过阅读记忆词汇。如:Karl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如果知道Germany是什么意思,那么German作为一种语言,自然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四)设计表格提问,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而设计表格提问,用一个单词或一个短语回答是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的,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大大降低了难度。阅读时可让学生先探索,而不急于讲课文、单词、短语、难句等;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灵活掌握用法。
例如在教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 Reading部分时,可设计如下表格提问。
用表格法可将课文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之更具条理性,简明扼要。
(五)培养学生归纳理解。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因而学生在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对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材料内容,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Unit 3“Life in the future”在Fast reading时,可让学生归纳出The main idea:
Paragraph 1:How I came to take a time travel journey.
Paragraph 2:...
Paragraph 3:...
Paragraph 4:...
由于阅读材料题材与体裁的不同,因而在阅读中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各种不同的归纳方式去归纳、理解材料内容,如可以归纳动词,显示事件过程;归纳文章人物,突出重点人物等,从而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猜测生词意思。
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词或句子,可利用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猜词性阅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根据构词法理解词义:如In a journal,writers also record their experiences,ideas and afterthoughts about what they have seen.“afterthought”是一个合成词。把它分开成为after,thought就可知其意。
2.根据上下文理解:如在教学Unit 1“Friendship”里“Anne’s best friend”中的一句: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the song of the birds,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其中“spellbound”一词就可通过上下文猜测出是“迷惑”的意思。
3.根据句子结构理解:Essential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computer is CPU,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of a computing system that contains the circuits controlling and performing the execution of instructions.
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可知,“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of instructions”为CPU的同位语,句中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关系代词that在句中作主语;“controlling and performing...”为现在分词短语作定语,相当于一个限定性定语从句。根据上文所述可理解此句。
四、结论
总之,只有立足于技校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认清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技校英语阅读教学才可以得到稳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银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的调整.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5期第28页.
[2]高志怀,陈瑛.试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2期第109页.
[关键词]课标 自主 合作 探究 阅读 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针对这一现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崭新的教学观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形成新型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方式呢?在实践中,教师要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角色,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腾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开拓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向互动合作策略正是在这种新教学观指导下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教师的资源,有助于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如教《中国石》8、9自然段时,在学生初读这两节后,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中国石”屡屡夺魁,为什么只有它屡屡夺魁呢?为什么排长专门腾出一个抽屉放“中国石”?就这么区区一块小石头,为什么在“我”孤独寂寞的时候能给“我”温暖和快慰呢?“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笔者及时加以开拓、运用,使课堂教学教达到互动。同时,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和生师之间产生互动。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特定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应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欢迎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驳意见。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例如,在教《穷人》第一自然段时,笔者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五个孩子为什么能在海风的呼啸声中睡得那么熟?”有的学生说:“凭我的经验,家里只要有一个大人在,我就能安然入睡,”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晚饭吃得饱,所以他们能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五个孩子白天玩累了,所以晚上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桑娜很勤劳,虽然外面寒风呼啸,家里却很温暖而舒适,五个孩子当然睡得熟。”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孩子们还小,家里少了一个大人,他们似乎还不那么在乎。”又如,在一次区级公开观摩课中,笔者上的是《猴子下山》,上完后提问:“你们说这只猴子怎么样啊?”有个学生说:“这只猴子真笨,贪心太大,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这位学生的回答可算“到位”,但笔者并不马上就给予肯定,而是继续发问“你们还有别的看法吗?”此时,另一位学生举手发言,他说:“这猴子总有新的目标、新的追求,不满足现状,我要学它的进取精神。”后一位学生的回答可真是“一鸣惊人”。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对第一位学生的回答马上给予肯定,何来的第二位学生的“独辟蹊径”呢?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总之,把《课标》新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做到“三个不”、“四个敢于”: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古人、名人,敢于否认自我,同样也要敢于否认教师,以此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学素养 ;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一、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陶冶情操
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审美对象,教师要善于去传情达意,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细致观察,用优美而带有韵味的语言,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在教学描写漓江水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有关漓江的图片及插图,这些图片有远景,有近景,甚至有对水的特写镜头,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对漓江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漓江水的美。接着,让学生看着挂图,教师用恰当的语气范读课文,重点突出水的“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并让学生概括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接着,我又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漓江水静得怎样,清得怎样,绿得怎样,并找出三个句子的句型规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感受,变换句式、造句等,理解漓江水的美。由于学生接受了作者那设身处地的感受,巧妙的比喻,漓江那独特的形态美、质感美以及色彩美,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感。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漓江水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师进一步启发:作者是怎样展示漓江水的美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泛舟漓江,轻抚漓江水,感受它的美吧。顺利地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中。
二、带着问题去阅读,升华感情
如《小音乐家杨科》第11、12节,写酷爱音乐的杨科,在音乐那强大的力量推动下,走进地主的食具间看小提琴,被人抓住,挨打的经过,是故事的部分。杨科为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受到了极其不合理的惩罚,深刻地展现了杨科的悲惨命运。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我使用感情朗读、音乐渲染、角色置换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引导学生将自己设想成杨科,想象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危险去实现自己迫切的愿望。低沉而紧张的朗读,配上低沉而紧张的音乐,读出杨科内心愈来愈厉害的恐惧、无奈与痛苦。
杨科不小心触动琴弦而发出的一下轻微而凄惨的响声,震撼了杨科,也震撼了学生,因为正是这一个响声,把杨科推下了万丈深渊!学生终于体会到“凄惨的响声”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此时学生神情紧张、痛苦、悲伤,以致在改写第12节中杨科挨打情节时,学生都成功地再现杨科遇到蛮不讲理的毒打场面,有的学生甚至写到:听到地主仆人那粗鲁的问声“谁在那儿?”时,杨科吓呆了,他憋着气,浑身颤抖,头脑一片空白,他知道自己肯定逃不掉了。他蜷缩在墙角下,无神的大眼睛睁得大大的,嘴里只在不停地低声申辩:“我不是小偷,我只是想看看小提琴呀……”,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极度痛恨与控诉,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在今天的中国,像杨科这样一个有音乐天才的孩子,才能得到重视和培养,从而激发起自己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热爱。
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学生了解文中大意后,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使课文中的情感输入学生的大脑中,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强烈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进行诱导,让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于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间中去感受美,从而产生“启迪效应”,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节时,我使用了感情朗读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这一节,作者通过写皮鞋匠听到《月光曲》而产生的联想,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笔,以《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我开始范读课文,并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及时贴出三幅海上月夜图,为学生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
如第一个画面,学生提供“微波粼粼”一词,明确这时的大海是平静的,夜是静谧的。从月亮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既然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一景象,那么,这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反复读想,驰骋想象,他们纷纷得出:这时的音乐应该是十分优美、舒缓,而又轻微低沉的。学生带着兴奋而又好奇的语气说出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等待着老师的评议。
1. 回归生活,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非连续性文本大多是由图表、符号、标签等组成,有些类型的题材是科技前沿的研究文摘。
在教学中如何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要让文本内容回归生活,以增强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只有让学生读了生活里能接触到的,看了那些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他们才会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内容的阅读之中。这样,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2. 构建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情境。 “情境性”是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效性的关键。语文教师要设法营造学习氛围,引入多种情境,并强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功能性,逐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心临其境”,把非连续性文本融入学生自己的视野和生活里。曾经有一个教学案例:地理老师在课堂上教了学生识地图。后来,他带着学生去郊游。到达目的地后,老师按着景区地图指定了一个目的地,要求学生根据地图上所显示的路线到达,并且返回(地图上的路线是多条的)。案例中的教师通过郊游活动,为学生建构了一个活生生的情境。让学生处于教学情境之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运用它。
3. 跨学科发展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不应当只局限于语文课程中。2011年版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如在数学中,可以引入统计表、函数图像、几何示意图(平面、立体)、概率树状示意图、集合图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元素;在地理中,这种非连续性文本元素也是有很多种的,如各个国家地图、经纬度图、河流、山地等特征图或表格。所有的这些方式都有助于考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PISA也指出:“它要评价的不仅是学生能否再现他们学到的东西,而且还在于展望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将学到的东西推及其他,以及能否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环境中进行应用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能够通过考试,增加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会如何生存。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目的正是如此。
[摘 要]语用维度下的课堂教学以品味积累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样式入手感受作者写作的精妙,并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凸显阅读教学的语用功效。因此,教师要通过精确定位、品析语言、辨析技法和随文练笔等各种策略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言素养。
[关键词]语用维度 阅读教学 理念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17
2011版语文新课标再次强调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明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并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言语品味、吸收和运用,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关注与训练,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常常是“教课文”,注重故事情节、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折腾了半天,学生只有知识的叠加,却没有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标这一理念的召唤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从传统教学的泥沼之中走出来,以品味积累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样式入手,感受作者写作的精妙,并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凸显阅读教学的语用功效。这种以语用为目标的新课型,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言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课型存在着诸多的共性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此加以整理与提炼,为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语用的本质内涵提供参考,从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一、精确定位,把握学生语用的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文本内容和言语样式、写作特色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在这三维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不同的视角与路径对文本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解读。由于双方在生活阅历、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阅读结果的讨论上师生势必会形成一定的差异。而一旦处理不当,这种差异就会造成课堂教学上的体验隔阂,造成课堂对话的断裂或者间断。因此,语用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师务必先以儿童的身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预期性解构;再以不同学生的视角揣摩他们可能产生的认知差异,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层次;最终,在语言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讲述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要挟,毅然接受任务,并通过与其他技术人员的共同协作,成功主持京张铁路的历史故事。整篇课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詹天佑的高度责任感和真挚的爱国情操的赞颂和敬佩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以学生之心,想象可能出现的阅读状况:在文本内容层面——学生能够自主读懂的内容是什么,哪些地方对他们来说可能会出现阅读理解的障碍;在语用层面——围绕着核心事件作者是怎样进行材料的选择,在写作过程中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些材料串联在一起的。这些应该成为这篇课文教学的语用价值点。之所以选择这一训练点,教者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较为纯熟掌握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其他写作方法,但面对众多素材的集合,他们常常在选择和组织上显得左右为难。其次,习作时,学生要么没有事例可写,要么连续列举几个彼此联系并不紧密的事例,造成中心不明确。这样的选择正契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为课堂语用的深入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品析语言,打牢学生语用的基础性堡垒
语用类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水平,因此要引领学生强化对文本语言的体悟与品析,通过言语这扇窗户实现与文本内蕴世界的有效勾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文本核心词句,引领学生深度品悟,领会文本意境,以理性的方式提炼言语表达的精妙所在,为言语实践奠定基础。
(一)感知基本意义
语用能力从语言入手,而品味语言的第一要务就是感知词语的大体意思和整体意蕴。首先,要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养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要及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其次,除了借助工具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和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理解。教师可以依循由字面意思到引申意思,再到文本语境意思的教学思路展开词语教学。
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在聆听了贝多芬弹奏的乐曲之后,月光照在盲姑娘那“恬静”的脸上。其中“恬静”一词,该如何理解?通过查阅词典,学生明白这个词语是“闲适安静”之意。但它的真正内涵并没有为学生所掌握。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回顾上文对月光下海面景色的描写,感受静谧幽静的自然之态;通过阅读下文对她表情的再度描写——“眼睛睁得大大的”,触摸人物内心。这样,学生在语境的浸润下,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看似一个简单的词,其实蕴藏着丰富的语用价值的内容。只有将其置入到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才能真正体悟到其表达的魅力所在。因此,为了强化学生的语用基础,阅读教学就要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感知课文,依托语境感触语言,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悟内在情韵
从外观上看,语言是僵硬的文字符号;但从内涵上看,语言文字富有深情和意蕴,正所谓“语言是有温度的”。只要细加咀嚼与品味,就一定能够开掘出蕴藏其间的营养。凡是能够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挑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穿透语言外在躯壳的藩篱,体悟到其内在的实质,产生对语言的真实体验。
还以《詹天佑》一文为例,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要挟”。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学生一翻阅工具书就已经完全解决问题,而这对于切实感受这个词语的真正内涵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词语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本义之外,还结合当时帝国主义者嚣张跋扈的气焰,引导学生通过添加人物的表情、语气以及具体形象的对白,将这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对当时的清朝政府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在心灵深处感受到“要挟”的本质内涵。这样,学生对“要挟”一词才算有了通透的把握。
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调动多重感官与思维想象,在具体语境的感召下,悟得意境,习得方法,彰显出浓郁的语文气息,夯实了学生的语用基础。
三、辨析技法,提升学生语用视角下的写作能力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知倾向上摇摆不定,致使语用训练得不到根本性的落实。即便是在提倡语用教学后,教师对语用的关注主要聚焦在字词句的品析上,很少对文本整体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组织、写作方法的进行揣摩,导致学生读写素养根本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近年来,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提出了阅读教学写作本位论,弥补了阅读教学内容的不足。他执教的众多苏教版课文为这种理论提供鲜活的案例。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的《穷人》这篇课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是最大的写作特色,也是教学的语用价值点。如,对桑娜在渔夫回来之前的矛盾心理的描写就很典型。教学时,有一位教师这样处理:
师:自由阅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生:这是一种矛盾,更是忐忑不安的心理。她既想收留两个孩子,但又怕丈夫责怪,因为他们家里也是自身难保。
师:为什么这样的文字就能让读者产生这样的感受呢?
生1:作者连用了一系列的问句,把桑娜那种拿不定主意的心态写得尤其细致。
生2:作者在描写心理时,列举了好几处前后相反的内容,人物的矛盾心里就写出来了。
师:不能仅仅看文字,还可以从标点符号入手。
生:作者运用了好多的省略号,让人觉得人物还有好多想法,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物内心的复杂。
师:是啊!有连续的问句,有矛盾的对比,有标点符号的运用,作者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以这样的方式描写你曾经有过的一段矛盾心里。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课文就不再停留于对文本情节的感知,而深入到文本写作技巧的层面。
当然,对文本写法的揣摩应该从文本整体的视角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内化,从而习得表达方法,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随文练笔,夯实学生的实践性运用能力
语用课堂绝不能止步于写作方法的感悟与思考,语用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实践运用。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他们的习作能力。阅读是对技巧方法的学习,更是对言语运用情境的认知;写是运用能力的提升。只有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将学生的读写能力落在实处。当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随文练笔对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于是,逢课必写,大有不练笔,就不能成就精彩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读写结合的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在练笔中只是胡编乱造,失去了随文练笔应有的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为了贯彻随文练笔的原则,让学生围绕第一自然段中对园子景色的描写,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方法写一处风景。学生抓耳挠腮,整整10分钟也没有写出什么内容来。其实,这也难怪学生。写风景,应该有相应的认知储备。没有事前的细致观察,让学生信手拈来,实在是难为了他们。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审视,这样的练笔设置就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选择不准确。完全不同的是,另一位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园子的“自由”中,并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愿意……就……”“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对表达“自由”产生的独特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情境:“周末父母外出,自己在家是怎样的状态?尝试结合相应的句式进行练笔。”
这一练笔设置的价值点既契合文本的核心主题,又满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练笔奠定了情感基础,恰到好处。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要求阅读教学体现开放性,要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解放学生。
(一)确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抽象的,甚至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教学《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教学《第一场雪》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教学《放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教学《荷花》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从而活化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教师应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小学语文阅读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标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笔者找出了贝多芬同名曲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程标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从事小语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那就是如沐春风,解读新课标,感悟新理念,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重新审视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强调的是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对话。为此,阅读教学须提倡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的语文训练中,在探究、发现中逐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整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1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展开讨论。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为大家提供本课的学习思路,讨论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监督学习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
1.2分组合作,达成学习目标:
在小组或班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后。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比赛,一个大组围绕学习目标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个大组针对前面大组中的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具体理解进行概括总结。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体会感受雷雨(来得急、下得大、时间短)三个特点时,进行大组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即一个组围绕雷雨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另一个组认真倾听并针对他们谈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解决了课文的理解重点,创设了生生共进的学习氛围。
1.3对比探究,体会情感表达: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教师或学生有目的的选用另外一种写法的语言片段,和课文中的语言片段形成对比,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比较,来体会两种写法效果的不同,达到训练的目的。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在体会杨梅树的美丽一段时,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吸收着春天的雨水,它们伸展着枝条,一片片叶子在雨露中生长着”,引导学生将这段话与原文内容进行对比,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于“对话”中体会到杨梅树的美丽和在春雨中的勃勃生机,体会到作者在描写杨梅树的语句中所包含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以及拟人写法。
1.4自编自演,展开多层面对话:
学生根据课文或课文中描写的某个片断,进行小表演,在编———演———导———再演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
小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的平台。
2.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的教学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调整、删减教材。如《春天的手》一课,如果我们按照课文编排的位置去教学,由于我们北方此时春天还没来临,学生就不会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放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来学习,这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感受肯定是丰富多彩而又极具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画春天、说春天、诵春天提供了生活材料。
2.2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
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心理需求能否得到尊重和满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教学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努力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就摆在了我们每个小语教师的面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化朗读处理,在读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要体现其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讨论问题时我们更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因为只有畅所欲言,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能力的形成才不只是一句空话。
3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要实现自己与阅读材料的对话,就必须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提出个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利用探究性阅读,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1独立阅读。
新《语文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所谓独立就是不全依赖别人,不全依赖资料和答案,自己去感知、发现、识别、感悟到再认知的活动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课本与课外读物的界限、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网络、从学校到社会联通,并通观社会,汲取丰富乳汁的目的。同时,阅读者在博览群书中,感悟词句、理清条理、体会感情、领悟一定的表达方法等;并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2熟读精思。
熟读就是指读的遍数多,读得入境入情,做到心到、眼到、手到。精思就是要进行辨识、借鉴、扬弃、应用。要想读好书;就要熟读精思,离开了这一点,你即使读了很多书;可能也是收获甚微的。因此,对阅读材料要熟读成诵,注重积累;大胆思考,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发展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
3.3博览创新。
博览就是指读的数量多。小学生要达到课标规定的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还指读的品种多。即从类别看,既要读文学作品,又要读科技、历史、哲学的书;从语文角度看,既要读故事、童话、寓言,还要读诗歌等;不仅读中国的作品;还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读现代作品,还要读古代作品。创新就是要求阅读者阅读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新奇的想像等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注重比较,引发想像,努力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博览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们一定要在博览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作者的阅读创新;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4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于阅读教学,新《课标》中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4.1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
这里讲的阅读教学全过程,指的是从课前预习、上课、到课后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时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着种种阅读实践,而阅读实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4.2在各种阅读活动中培养。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反复训练,坚持不懈。因此,不仅在阅读课上,而且在课外阅读活动中,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规定,1-2年级课外阅读量为5万字,3-4年级为40万字,5-6年级为100万字,小学阶段课后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有条件的地方,要突破这一阅读量;条件不够或尚无条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计达到这个阅读量。达到乃至超过150万字的阅读量,必将极大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强壮精神,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其中培育、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积蓄后劲。
4.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起初是家长读、学生听,接下来家长学生一起读,而后是学生独立阅读。一旦提出某项要求,就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对于做的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要多鼓励。因为每一次成功都会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5结语
一、重新确立师生双方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职责
【课标声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行为嬗变】从《语文课程标准》原文表述中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在进一步夯实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学生心理意识层面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坚持语言训练的中心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中时结合文本特征,开掘出适合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该诵读处,引发学生纵情朗诵,实现对语言的感悟体味;该背诵处,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实现对语言的记忆积累;该批注处,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实现对语言的品析欣赏;该练笔处,调整学生思维仓库,实现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这种诵读、积累、批注、练笔融会贯通,贯穿始终,语言文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 强化思维历练的原则
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本身就伴随着思维运作的过程,可以说语言的训练与思维的运作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创造潜能,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重新衡量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
【课标声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行为嬗变】语文虽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它与其他学科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注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绝不能闭门造车,教师应该以更宏大的视野、更广阔的胸襟,让语文教学从室内推向生活,推向自然,让师生的心灵以文本为据点,不断向外拓展,形成大语文教学的态势。
1. 在文本意蕴里实践
语文阅读教学必定要促使学生准确、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堂教学是首当其冲的第一平台。语文阅读课一定要走出传统教学中就文本而学文本的狭窄领域,始终抱着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和信息兜圈子。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透过文本的内容,无论是在高屋建瓴中还是在细节揣摩中,都必须将审视的视角聚焦在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中提升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这就要求该读的读,该写的写,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与语言为伴,与语言“长相厮守”。
2. 在生活外延中综合
不少教育名家已经指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不能引入生活之源进入课堂,不能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推向生活大潮中,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将语文教学的重心仅仅滞留在课堂中和文本里,而是要善于在社会生活中捕捉能够被语文教学所吸收的教学资源,能够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契机。
三、重新度量文本蕴涵的价值导向
【课标声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行为嬗变】:《语文课程标准》郑重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放任自流,随心所欲。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学生形成独特体验的过程中发挥督促引导作用,保证学生的阅读体验必须依据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漠视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否则,课堂在学生随心所欲的体验中,必将脱离文本而虚无起来,架空文本而缥缈起来,背离文本而动摇起来。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尊重文本的核心的价值取向将无从谈起。
小学语文是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性学科,而阅读又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不能找出有益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阻滞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套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教学工作中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并提出了有益于促进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和做法。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当今的教育体制改革模式下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管是在教学活跃度上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其具体问题如下:第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化,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目前,大多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都会精心地对自己的教课内容进行设计,目的是为了在课堂上能更好地起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与设计教案大相径庭的问题,使得教师面对这样的状况手足无措,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都是硬着头皮把教学内容给读完。对于这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完全是脱离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宗旨,完全是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没有把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体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极其被动,常常会因流水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自然不明显。第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小学生的主次位置没有明确,教学质量不佳。目前,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果,试图把传统的封闭式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为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误认为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就是所谓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殊不知小学生具有天生好玩的特点,学习纪律观念差,在这种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只会让小学生更加促使一种无纪律的课堂学习状态的产生。这一现象也表明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次位置没有给定位清楚,没有明确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又是什么样的角色。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地反思下该如何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这种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只有把学生课堂上的主置给明确,同时教师加以正确的阅读指导,才能取得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3.1提倡小学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对象
众所周知,对新鲜事物好奇、多问、喜欢交流讨论是所有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让小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进行自主阅读,让他们去享受课文中的美妙内容,当课文阅读完后让小学生自己把阅读后的心得体会拿出来分享,此时,作为教师方面尽量不要过多地参与到学生之间的沟通中,而是让小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寻找沟通的对象及沟通方式,这样一来,小学生不仅和同学们之间形成了自由沟通对象,同时又和教师形成沟通,沟通形式可通过课文朗诵和绘画等来得以体现。比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认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然后再让小学生对课文中比较感兴趣的一段进行细读,最后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最拿手的表达方式把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及全班同学分享。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段比较感兴趣,可通把他们对语文的领悟通过赋予感彩的朗读方式给表现出来;有的小学生对"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段非常喜欢,可以把他们对语文的领悟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给表现出来;而有的小学生对"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非常欣赏,可以把他们对语文的领悟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给表现出来。3.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体现形式。现今,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所选文章一般都是文质优美、感情丰沛的美文,同时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形象思维活跃的时候,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地安排些有助于发挥他们形象思维的阅读方式,如音乐伴奏、美术图片、音响视频等,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在这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下细品文章中蕴含的优美语境。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使小学生得到了人生的体悟,培养了他们赋予情感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阅读任务,如此进行,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必然会逐渐提高。3.3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面对枯燥乏味的英语单词和变化多端的句式,小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明显不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较差,如果我们对此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来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这一节中,我们可以应用游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来培养学生说英语、读英语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称叫“Today is my birthday”,某同学今天过生日,在教室里开一个小party,并为大家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教师把这些食物摆在学生们中间,过生日的学生是今天的小主人,其他的同学有的扮演他的妹妹,有的扮演他的朋友,有的扮演他的同学,然后进入今天的内容:“This is my sister, Helen. ” “Nice to meet you ,Helen.” “Would you like a pie?”……
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的形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学生在愉快的party中,既可以享受游戏的快乐,也可以锻炼英语的会话能力,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语言运用的热情被激活,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助推了学生参与阅读,内化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欲求,可谓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二、合理选择教材,丰富阅读内容
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阅读有多种方法,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可以选择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的方式,以课内教材为主,课外书籍为辅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材一般选择篇幅相对较长的,内容以熟悉的童话、故事为主,学生们对此类的阅读材料比较好奇,阅读过后也比较有成就感,阅读兴趣也自然而然地高涨起来。
例如,在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材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th这一课中,讲述的是狮子和猴子之间的故事,适合作为阅读的教材。上课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图中的狮子和猴子之间发生了什么呢?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阅读一下课文,并将不认识的单词划出来”。第一次阅读完之后,教师讲解陌生单词与句型,讲述课文知识要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阅读,这一次阅读不是快速阅读,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讲解在阅读过程中慢慢体会,逐步消化知识点。课后要求学生还要多次阅读课文,可以将课文内容用英语讲给朋友、父母听,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运用能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新颖独特的阅读素材兴趣浓厚,这样体裁的阅读材料会激起阅读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也有利于提高对陌生单词的辨别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心态,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效。
三、开展阅读活动,锻炼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活动来进行,长时间让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教材,有时会消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开展阅读活动可以增强阅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常见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歌曲比赛、阅读一角、短句表演等,教师可以根据班内实际情况进行组织。
例如,在班级内成立“阅读一角”,选择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的英语连环画、英语漫画、英语报纸等放在指定位置,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阅读,学生也可以将家中喜欢的书拿来和同学一起分享。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朗读比赛”“歌曲比赛”等活动,丰富阅读活动的形式,评选出优秀的学生,并进行适当的奖励,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一角”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阅读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阅读面,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朗读比赛可以激励学生阅读,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教学 阅读实践 情感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发展个性,培养具有较高语文素质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阅读教学中力争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力争变“传道者”为“倾听者”,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放弃说教,认真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地做了一些教学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读、悟、情,充分挖掘课程内涵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
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载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读课题再质疑,读全段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领悟、某种思想上的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单调、呆板,就容易使人感到乏味,也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内容的安排、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调节,使之相互穿插,富于变化,有新意,这样就容易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就会形成习惯,养成习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善于抓住学习机会,从中获取信息,体验满足感,产生愉悦心情,从而刺激大脑产生兴奋。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优秀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突出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