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0:35: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篇1

【关键词】中药;儿童多动症;行为障碍;心理辅导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children hyperactivity 30 cases clinical observ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edicine treating children hyperactivity effect. Methods randomly 30 patient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programs, while parents treatmentresult children cooperate to implement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Results Time to treatment in 30 to 60 days has 16 cases, 12 patients healed, 3 cases powerfully.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A.D.H.D.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ildren hyperactivity, behavior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障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多动冲动型、注意力缺陷型以及混合型。近些年来,儿童多动症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国际公认的首选治疗药物派甲酯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用药时间久且易导致副作用,停药后易反复,患者依从性较差。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从我科所收治的儿童多动症患儿中选取符合重度以上混合型标准的30例,实施中药治疗方案,同时指导家长配合进行心理辅导,治疗效果十分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从我院所收治的儿童多动症患儿中选取符合重度以上混合型标准的30例,男23例,女7例,其中17例出生后即出现多动症症状,母亲主诉:部分孕后期多动,出生后闹夜,手足不断抓踢,不停的转动,并且十分任性,大部分患儿的发病时间不固定;剩余的具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过度惊吓、脑外伤等。

1.2诊断标准

本院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诊断量表1994标准。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缺陷均符合其中的六条以上。

1.3方法

1.3.1分析方法

按照治疗时间将30例患儿分为三组,实施中药汤剂治疗方案,同时家长配合实施患儿的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1.3.2治疗方法

对于就诊的多动症患儿,在实施药物治疗之前,首先对其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复方熟地黄汤剂方主要含有熟地黄、龙骨、白芍、石菖蒲、五味子、牡蛎等,方剂用水煎服,一日一剂,早饭前以及晚饭后分两次服用;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随时增减药量;

1.4治理效果评定标准

对多动症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个等级,其中,痊愈:患儿的主要症状均消失,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稳定型注意力检查正常;患儿的大部分多动症临床症状消失,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但不稳定,检查稳定型注意力的结果显示大致恢复正常评定为有效;患儿多动症主要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学习成绩不见起色,且稳定型注意力检查结果无好转迹象,则评定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对儿童多动症患儿实施中药治疗方案并配合进行心理辅导,治疗效果见表2-1.

表2-130例多动症患儿治疗时间及效果

治疗时间(天)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15~30 6 0 4 2

30~60 16 12 4 0

60~90 8 6 2 0

30例患儿实施中药治疗并配合家长心里辅导,治疗时间在30天以下的6例,其中4例有效,2例无效,无痊愈患儿;不同治疗时间的患儿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儿童属于稚阴稚阳体质,多动症患儿主要的病机为阴阳失衡,肝有余而脾不足,阴虚阳亢,脾脏运化失调,精神涣散、情绪不稳定且缺乏应有的自控力,本院所配置的该方剂具有调理脾胃以及滋肝肾之阴功效。本研究显示,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关系密切,坚持治疗、家长积极配合,治愈率较高。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关系密切,坚持治疗、家长积极配合,治愈率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家林,吕同华.中药分型治疗儿童多动症18例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发表时间:2002-10-01

[2] 芦红伟.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辩证与防治.甘肃科技纵横,发表时间:2006年 第04期

[3] 胡红,俞建.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法则.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 第28期

[4] 张树和,庄然,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198例,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 第05期

第一作者姓名; 尚红梅,籍贯; 青岛平度, 工作单位;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联系地址; 青岛市市南区朝城路2号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邮编;266000,

篇2

【关键词】心理辅导;儿童龋病;治疗;心理行为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由粗糙到精细发展,儿童的患龋率随之增加。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也处于幼稚状态,自制能力和判决能力差[1],以往的打针吃药以及治疗龋病的经历,使他们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产生畏惧心理。儿童心理行为对龋病治疗有着显著影响,这要求口腔医生正确认识并解决好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治疗达到良好效果。笔者把心理辅导运用于儿童龋病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患儿心理行为的分类分析

根据患儿就诊时的语言行为表现以及向陪伴者了解,将患儿分为以下几类[2]:(1)安静型:此型患儿懂礼貌,听从医护人员安排,不乱动和乱讲话,性格内向。(2)娇气型:此型患儿表现过于依赖父母,常向父母和医生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稍有疼痛就不能忍受而抵制治疗。(3)多动型:此型患儿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到处走动,东摸西看,话多,好问,一般很难安静地接受治疗。(4)执拗型:此型患儿多有过治疗经历,对治疗反感,对医护人员极不信任,非常害怕治疗,或者性格执拗、怪癖,不听任何劝导。

1.1安静型患儿一般懂礼貌,听从医护人员安排,不乱动和乱讲话,通常以女孩居多。但他(她)会主动和医护人员交流,譬如怎样治疗,要用什么工具,打针和疼痛情况等,他们也恐惧打针、钻牙以及出血。但比较容易沟通,在讲明白之后,他们一般配合很好。

1.2娇气型患儿表现过于依赖父母,胆小害怕,缺乏勇敢精神。常向父母和医生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稍有疼痛就不能忍受而抵制治疗。通常父母也没有办法说服患儿。患儿通常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把接受治疗作为要挟父母满足他们要求的手段。

1.3多动型患儿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到处走动,东摸西看,话多,好问,一般很难安静地接受治疗。即使接受治疗,也会不断地吐口水、摸冷光灯或者说话,使治疗无法顺利进行。

1.4执拗型患儿多有过治疗经历,对治疗反感,对医护人员极不信任,非常害怕治疗,或者性格执拗、怪癖,不听任何劝导。从进入诊室就拒绝与医生接触,无论怎样说都不开口,不让医生看,更谈不上治疗了。

2针对不同患儿进行心理辅导

在儿童龋病病人的治疗中,正确认识患儿主要心理行为问题,运用心理辅导手段,加强与患儿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认可,既保证了医疗质量,又减少了医疗纠纷,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人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辅导措施安静型患儿比较容易沟通,他们也恐惧打针、钻牙,但在讲明白之后,在无痛情况下,他们一般配合得很好;对于过分依赖父母,胆小害怕,缺乏勇敢精神的娇气型患儿,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模仿的特点,用英雄人物故事鼓励他们,要求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英雄人物学习。一般可以顺利完成治疗;对于多动型患儿,应该耐心劝导和解释,首先取得患儿的信任,缩短医患距离,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讲明利害关系,甚至有时可以摆出一副生气发怒的姿态,对此型患儿起作用;执拗型患儿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和表达,但自己特别有主意,并坚持自己的想法。对有过治疗经历的此类患儿,对治疗尤其反感,对医护人员极不信任,非常害怕治疗,或者性格执拗、怪癖,不听任何劝导。从进入诊室就拒绝与医生接触,无论怎样说都不开口,不让医生看,更谈不上治疗了。对此类患儿应该更有耐心劝导和解释,取得患儿的信任,缩短医患距离,讲明利害关系,直到孩子明白治疗的好处后,再开始治疗。医生力求记住患者的姓名,对儿童直呼其乳名,会赢得孩子极大的亲附,降低不安和抗拒,增强顺从和合作倾向。对个别劝导无效的特别执拗的患儿,在家长的配合下,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也能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2.2全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就有心理治疗作用,是争取患者全力合作的关键,也是减少医患冲突的重要武器。临床中人际关系如何,主要取决于人际的吸引力,让患者被医生的要求完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所吸引,并想与之成为朋友,患儿来就诊,就如同到朋友家做客一样,轻松、愉快[3]。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接触。沟通中首先要注意耐心倾听患儿的陈述,不仅倾听与病情有关的主诉,而且还要倾听其抱怨、担忧、恐惧以及好恶的表达,从中可获得患者心理行为等信息,为心理辅导提供线索。耐心倾听本身就使患儿感到被关注和理解,有助于患儿情绪的安定,增强合作。言语沟通应与目光接触相配合,充分表达亲切友好、关爱、赞赏与鼓励;完全没有目光的接触,会使患儿感到对方冷漠,或对医生缺乏信心。必要的身体接触(身体语言如抚摩患儿的头)是向患者表示关爱、支持和抚慰的重要方式,常能有效地稳定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增加其安全感、耐受力以及合作的信心[4]。

2.3诊室环境的设置对患儿的心理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布置候诊患儿的活动空间,室内放置花草,提供轻松的儿童读物,播放优美的乐曲,甚至播放一些动画片,适当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焦躁不安,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5]。活动空间还可提供患者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医生可指示紧张、恐惧而抗拒治疗的患儿与治疗顺利者闲聊,通过患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治疗行为的建立。关于这一点,国内私立牙医诊所做得很好,值得公立医院口腔科学习借鉴。

2.4暗示可以引导患儿接受治疗儿童接受暗示的能力一般高于成年人,积极暗示可影响儿童的情绪,使其更易配合[6]。医护人员言语态度不慎,可能成为消极暗示,增加患者的焦虑,造成医源性心理问题。对特别疼痛和焦虑的患者可适当应用安慰剂,如口服维生素片等,使患者在暗示下减轻对疼痛的想象和恐惧,将有利于龋病的顺利治疗。

3讨论

通过正确认识患者的心理行为活动,针对其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减少了患儿的恐惧感,并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况,与医生达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患儿的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障,而心理辅导是让患者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辅导手段,医生也能尽其所能,使儿童龋病达到完善地治疗。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

2陈淑.儿童性格与心理特点对正畸矫治的影响及护理.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14(4):691.

3王登峰.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

4杨丽珠.儿童个性发展与培养的实验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18-121.

篇3

一、改善多动症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方面

(一)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多动症儿童,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多动症儿童捣蛋,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是他们故意要跟老师和家长作对、抗衡,而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老师和家长的责骂、惩罚,不仅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加重症状和他们的自卑、忧虑、孤僻和反抗的心理。如果我们家长和老师能正确认识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表现,包容他们的过错,就可以减少对他们的伤害,给予他们更多的希望和鼓励了,帮助他们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了。

(二)帮助多动症儿童客观了解自己的病情,树立改变的决心和信心。帮助多动症儿童了解病情,让他们知道多动症是一种病,没有良好的习惯、不参加体育锻炼都可能是自己病因。只有努力,它是可以矫正的。

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多枚金牌的菲尔普斯在儿童期也是一个严重的多动障碍儿童,而且服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物。以榜样让多动症儿童树立信心,并激发主动改变的愿望。

(三)帮助多动症儿童重新建立良好的环境,激发主动矫正的动力。(1)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2)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3)营造规范的家庭氛围。

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多动症孩子提高矫正的主动性

(一)定期心理辅导,在沟通中把握孩子矫正的方向。有效的心理沟通,能使我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改变的意愿。在沟通中,老师通过故事、测量、心理记录反馈等多种形式,让孩子深切感受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使其对改变充满信心。在遇到困难,出现反复的时候,老师也能站在孩子的身边给予及时的帮助,促使矫正工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安排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宣泄孩子多余的能量。对儿童而言,静和动是守衡的。多动症孩子,你越限制他动,他越会动,但我们可以让他有目的的做事,疏导他多余的精力。这样既宣泄了他的多余能量,又满足他的荣誉感,还培养了他正确有序、认真做事的习惯。

(三)开发孩子兴趣,在活动中发展孩子稳定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多动症儿童,要改变他们的多动行为,就要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点,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兴趣上,这样多动的行为自然就减少了。

《三国演义》播出后,同学们手里有了各种三国人物卡。我利用这种契机,让大家在班级里进行《三国演义》人物大串烧。孩子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他们一起研究书中人物,课间还在制作三国人物图表。孩子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三国》人物研究上,读书、查资料成了他生活的重要事件,多动行为就到了有效控制。

(四)结合认知疗法,在活动中提高孩子克服多动行为的自觉性。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所以认知疗法的运用对转变儿童的多动行为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引导学生表演、对比、讨论,在集体讨论中懂得好动不专心是学不好本领的,是不受人欢迎的,从而激发多动儿童产生主动克服多动行为的强烈愿望,有效增强了他参与矫正的自觉性。

三、科学的行为训练,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一)实施感统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多动儿童的感觉统合方面发展不足,造成他们自控能力、协调能力差。我结合自己心理咨询师的一点经验,针对他的情况,每天指导他参加一些耗费精力、又方便实施的感统训练活动,如跑步、打球、跳绳等,并在活动中逐渐提高要求,强度由低到高。通过训练,提高他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并在不断创造新成绩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设计趣味游戏,在游戏中提高孩子持久的自控力。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为了能和大家一起开心的地,孩子能为此付出很多努力。我们可利用趣味游戏活动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游戏前,先具体明确游戏规则,并说明,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就要被取消参加的资格。刚开始游戏的时候,多动儿童必然出现不守纪的现象。这时候,要马上提醒他,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就不能参加游戏。经过多次训练,孩子不仅能认真遵守规则,还渐渐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协商,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和礼让。

(三)运动行为疗法,在契约执行中调动孩子矫正的主动性。行为治疗在多动症的治疗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定契约,用代币券进行及时奖惩,是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为更好得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月与孩子制定当月的奖罚措施,由孩子自己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奖励和惩罚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儿童;龋齿;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由粗糙到精细的变化,儿童患龋率出现不断增高的趋势。全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5岁年龄组可高达66.0%,可见重视幼儿乳牙龋齿的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1]。儿童时期不仅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智力也在不断发展,其心理状态也有其特殊性,表现为自制能力和判决能力差,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反应在临床龋齿诊治过程中会表现出极端不配合的行动,给治疗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和干扰,导致诊疗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综合分析2009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130例儿童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1~8岁130例龋病患儿,其中男70例,女60例,均来自本科门诊,依据《牙体牙髓病》龋病诊断标准做出诊断。将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进行临床心理观察[2]。

1.2 方法:对照组:按临床操作常规进行儿童龋病诊治;观察组:在按临床操作常规进行诊治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操作时间和配合程度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龋病患儿治疗效率及护理配合情况:见表1。观察组通过心理护理,临床操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36,P<0.05);观察组患儿配合治疗及护理的总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5)。

表1 两组龋病患儿治疗效率及护理配合情况

组别例数操作时间(min)非常配合(例)一般配合(例)不配合(例)总配合率(%)观察组

对照组65

6515.48±3.71

17.85±7.2648

2914

263

1095.38

73.85

3 讨论

加强心理护理,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接触,要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与患儿交谈、玩耍、一起游戏[3]。诚恳、关爱、鼓励,稳定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增加其安全感。耐心倾听患儿的陈述,不仅倾听与病情有关的内容,还要倾听其抱怨、担忧、好恶的表达,患儿感到被理解和关注,有助于患儿情绪的安定,通过获得患儿信息,为心理辅导提供线索,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和良好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一般患儿的心理行为的分类主要有几种类型。安静型:女孩居多,性格内向,懂礼貌,不乱动,听从医护人员安排,安静型患儿也恐惧打针、钻牙以及出血,但他们容易沟通;娇气型:依赖父母,不合理要求多,如疼痛易抵制治疗,父母及医务人员没有办法说服患儿,被迫接受一些无理要求,才能完成治疗;多动型:性格外向,到处走动,不易静下来接受治疗;执拗型:经多次治疗后对治疗反感,害怕,不听医护人员安排。

针对儿童是凭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知识经验缺乏,心理不稳定性,活动易受外界印象支配,自制能力差的心理特点,首先要在接待时热情亲切,加强与患儿的沟通,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就有心理治疗作用。与患儿交谈生活、学习、游戏等,通过心理辅导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其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陪诊人员作心理健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辅导:安静型患儿比较容易沟通,讲明白在无痛情况下,他们一般配合得很好;娇气型患儿,儿童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可用英雄人物故事激励他们,可顺利完成治疗;对多动型患儿耐心劝导和解释,讲明利害关系,生气姿态对此型患儿起作用;执拗型患儿不善表达,不听任何劝导,坚持自己的想法,非常害怕治疗,拒绝与医生接触,对此类患儿应该更有耐心劝导,缩短医患距离,让孩子明白治疗的好处,增强顺从和合作倾向,个别患儿可在家长的配合下,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完成治疗过程。

诊室布置候诊患儿的活动空间,如放置花草,优美的乐曲,提供儿童读物,动画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还可提供患儿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紧张的患儿与治疗顺利者沟通,有利于治疗行为的建立,积极暗示可影响儿童的情绪,使其更易配合,也可适当应用维生素片等作为安慰剂,在暗示下减轻对疼痛的恐惧,利于龋病的治疗。

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口腔龋齿的临床诊疗时间明显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患儿对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也明显提高。通过加强儿童龋齿治疗的心理护理,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了医疗质量,说明该护理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与深入,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由此产生,并不断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逐渐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起始阶段,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应当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探索其教育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教育者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应减少知识和理论的成分,突出与儿童实际结合的成分,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着眼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所有的儿童都参与其中,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分清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和稳定性的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使儿童理解、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存在不能自我解决的心理困扰时能主动寻求正式帮助。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儿童解除心理障碍,不能回避,更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对这部分儿童歧视、推诿、冷漠。采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处理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心理安全的原则、保密的原则,既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又尽可能不留下心理阴影和各种后遗症;各种技术方法要考虑到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意志力等各种心理因素。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个别的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外,一般不主张采用医学模式进行矫正。对于超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的较严重心理问题,应采用稳妥的方式通知家长,及时建议儿童到正规的心理矫治机构接受治疗。

教育者可以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既是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第一环境,儿童的许多人格问题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发生因素,同时家庭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保健功能。加强家校联合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心理问题既可能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也可能与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单纯从学校角度进行教育,难以发挥最好的效果。一方面,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家庭的系统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要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等条件使孩子健康心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同时,要让家长明白,自身素质的水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树立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观念并付诸行动,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榜样。

5.创造轻松健康的课堂气氛

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夏妮.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谈[J];《中小学德育》,2011(04).

[2]李志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1,(06).

篇6

【关键词】 多动症儿童;注意障碍;认知困难;表现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12-01

1 儿童多动症的原因

1.1 环境原因 多动症儿童有自身的原因易受生长环境的影响,造成注意力集中困难。这些患多动症的儿童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集中短暂.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分心。这些儿童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喜欢东张西望,小动作频繁,由于注意力的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作业,边做边玩,字迹潦草,错误较多。

1.2 脑组织原因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成熟导致脑功能轻微失调①母亲孕期疾病:贫血,高血压,肾炎,感冒等;②分娩过程异常:难产,早产,剖腹产,钳产,颅内出血,窒息等;③出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有感染中毒或脑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2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2.1 冲动任性 多动症儿童在情绪和意志方面不能很好控制自己,自控能力差,不服管束当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地不安静,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话多,喧闹,插嘴,惹是生非,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常发脾气,难以忍受挫折,对刺激的反应过强,遭遇困难时,常有不顾及任何危险而或急速奔跑的表现;个性倔强、固执、急躁、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差。

2.2 注意障碍注意障碍为多动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患病的儿童注意力减退,被动注意力增强,常常为其他事物所左右,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心不在焉。以各种理由中断,做作业时间明显延长。也有些患者表现为着重注视一处,走神,发呆,眼望着老师,但脑子里不知想些什么。老师提问时常不知道提问的内容。当他们注意到新的事物时,就对原来的事物完全不再注意。

2.3 活泼好动 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话多,兴奋,东张西望,扰乱邻近同学,好招惹人,出怪声,影响课堂纪录。做事心神不定,有头无尾,心慌意乱,杂乱无章。有的儿童因害怕老师而悄悄的从事小动作,如肯衣服,咬铅笔,啃指甲等。有少数儿童特别是女孩活动不多,比较文静,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2.4 学习困难 多动儿童智能并不低下,但约有60%左右的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不能专心致志,使理解,记忆,思维产生问题,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耐心去克服,成绩上不去,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

2.5 心理改变 表现情绪不稳,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有得反应迟缓,动作懒散,作业拖拉;情绪容易波动,兴奋不安,感情脆弱,易哭易笑,不能耐受挫折,不合群或喜欢与自己较小的儿童为伍;性格孤僻倔强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不听劝告,不服管理,我行我素;有的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说谎,偷窃,出走,犯罪或自杀。

参考文献

[1] 刘洋.《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D].

[2] 何梅.《烧伤患者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促进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D].

[3] 雒力静.《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D].

篇7

【关键词】儿童;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4-01

一、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现象

根据对一、二年级家长和老师的问卷调查反映:孩子在学习或做事时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很普遍,比如做事三分钟热度,不管做什么都不能长时间地去做,刚做了一会,马上又去做另一件事;孩子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总是东张西望、坐不住,需要家长在旁边陪伴着、监督着,一写作业,不是喝水、就是吃零食、要么上厕所,学习习惯差,不会自己整理文具,经常丢三落四,坐在凳子上坐立不定,扭动不止,不能专心做一件事,容易走神,家长总是要叫好几遍,都像听不到。

这些都是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虽然没有多动症那么可怕,但是也不容忽视。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很大,这些孩子不愿动脑筋,遇事容易退缩,往往会半途而废。长久下去,他们会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知难而退。学习(或做事)效率低。孩子的学习,除了智力因素以外,非智力因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注意力等因素是决定一个人学习成败的关键。我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行为训练和指导。

二、注意力等品质与学习的关系

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所以注意力被人们称为心灵的门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注意力是全球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很多研究证明,注意发展水平较低的儿童,其记忆发展水平也低;注意能加强行动的力量,意志力和注意是不可分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学习效果好,能力提升快。

三、儿童注意力问题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经过对我校100名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0%的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倾向,有15%的孩子这方面的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发现,这些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80%的家庭环境杂乱,和老年人住在一起,老人对孩子很骄纵,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存在问题。有10%的家庭是父母离异的单亲或“假单亲”家庭。

生理原因──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病理原因──儿童存在轻微脑组织损害、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另外,有听觉或视觉障碍的孩子也会被误以为充耳不闻,不注意听或视若无睹。这些情况建议他们到专科医院去治疗。

环境原因──许多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度。此外,孩子的学习环境混乱、嘈杂、干扰过多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教育方式──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太宠爱孩子,使孩子缺少行为规范;为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或书籍;家庭生活步调太快令幼儿不能适应;家里的活动太多,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不愉快的经验;例如孩子程度跟不上老师家长的要求,孩子注意力不好时大人给予负面强化、暗示等。孩子有情绪上的压力;过多的批评、数落孩子。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心理原因──为了引起他人注意,得到关注,或者为了逃避父母给予的过重的负担,便下意识地通过一些行为来达到目的。

四、儿童注意力训练的方法和过程

方法:

4.1 游戏:儿童学习的特点是在游戏中积累、感悟,并逐步提高。生动有趣、气氛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游戏,能强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4.2 调动内在积极性:对孩子在训练中的进步及时的正面强化,巩固孩子期望行为;建立规则,并指导执行,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喜悦和成就感。

4.3 家长参与。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许多不当之处,从而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等现象。在课上增加了亲子内容,教会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创设和谐家庭环境,促进孩子的改变。家长参与其中,并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

4.4 三位一体。学校老师、家长、老师三方面在注意力培训时成为一体,互相沟通、交流,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促使学生提高注意力的环境。

训练过程:

第一阶段

评估诊断注意力水平、测试、建立个人档案。

在孩子参加注意力训练前会进行诊断评估,包括量表的测试,客观反映儿童存在的问题,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家庭因素分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进行分类,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档案,训练后还有对比复测,将效果评估客观化。测试包括把1—25这些数字打乱,让学生用手指一一指出来,计时等等。

第二阶段

开展团体训练、家长辅导、强化实施、咨询辅导跟踪。团体训练针对性实施五组训练:视知觉训练、听知觉训练、延缓反应训练、抗干扰能力训练、情绪意志力训练(训练内容涵盖了儿童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手眼脑协调能力、意志力等多个方面,开发和提升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广度、分配以及转移能力)

具体训练内容包括:

注意力训练

1、听辨练习:老师依次念下列的动物名称和植物名称,让儿童听到动物名称拍一下手,听到植物名称拍两下手。

花生,花猫,梅花,梅花鹿,兔子,白菜,长颈鹿,葡萄,荷花。依次类推。

2、观察练习: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某人身上穿的衣服鞋子是什么颜色。

3、找不同训练法:通过让儿童寻找两种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4、找相同的训练法:找出两种材料(或两种以上材料)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5、静心训练:静坐,慢呼吸,做自我暗示,让自己平静下来。

6、听声音:闭上眼睛听周围有什么声音。

7、听故事,如:找“一”字。老师讲一个故事,里面包含好多的“一”字,看儿童能听到多少个“一”,是否听全。也可以找其他字。

五、取得的阶段性效果

5.1 通过一年的训练调节了儿童不良情绪、增强了意志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对提升注意力大有裨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2 克服了粗心与拖拉磨蹭的毛病。视听知觉训练和记忆力训练从根本上解决做作业困难问题和作业磨蹭现象。

篇8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障碍 ;临床表现;综合康复;效果

儿童孤独症障碍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的疾病,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1]。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发病率位居精神残疾儿童致残的前列[2]。我院于2004~2010年共收治31例儿童孤独症障碍患儿,通过实施护理和科学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1例,年龄4~12岁,平均(5.1±2.2)岁。其中:男24例(77.4%),女7例(22.6%)。临床表现:社交障碍31例(100%),兴趣狭窄27例(87.1%),行为刻板27例(87.1%),言语障碍25例(80.6%),智力缺陷与感知觉异常 22例(70%),异常行为18例(56.3%)。同时具备2种及以上症状者为29例(93.5%)。

2 孤独症障碍主要临床表现

2.1社交障碍社交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患儿表现为拒绝别人的接近或拥抱,对父母、家人无依恋感;对待他人反应冷谈;缺乏与他人的目光对视,缺乏面部表情,不能用躯体语言或手势来进行交往。

2.2兴趣狭窄孤独症患儿与一般儿童的活动和兴趣有明显的差异,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但对个别物品或活动依恋 喜欢固定的节目或重复某一简单的动作。

2.3行为刻板某些患儿行为方式很刻板,会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维持环境不变的愿望,不愿改变生活规律和环境中的细节,稍有改变便感到不安和烦躁。

2.4言语障碍重者言语发育完全受阻,多数儿童不语或较少使用言语,少数儿童终身无语。言语运用能力损害,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不能维持谈话过程。常自言自语。不会用代词或代词运用颠倒。有的患儿非语言交流损害,不会使用点头、摇头或手势。

2.5智力缺陷与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人。但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特殊现象,表现对音乐、绘画、计算和机械记忆有超常的能力[3]。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感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特别喜好或恐惧、有些则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喜好或恐惧。

2.6异常行为要表现为多动、爱发脾气、攻击、自伤行为等。

3 临床护理及行为训练方法

3.1创建良好的康复环境住院患儿对陌生环境常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出现退行、自卑等[4]。鉴于此特点,康复环境布置宜温馨、简洁,医务人员应怀着极大的同情心,主动热情地接触患儿,多与患儿沟通及玩耍,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经常带患儿外出活动,增强与人群、社会的接触,逐步改变患儿的孤僻性格,提高对社会适应能力。

3.2加强语言训练语言障碍将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提高其语言能力是使其今后独立生活,适应社会活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 口型和发音训练在训练时要有口吐气的动作,让患儿很快学会模仿。

3.2.2 单词及语言能力训练先模仿说实物名称,过渡到卡片,目的是使患儿除了认识文字外还会将文字与读音结合起来。

3.2.3 读说句子训练句子开始要简短,之后再逐渐延长,最后加一些礼貌和客套的词。

3.2.4 朗读文章及表达能力训练对于已经入学或认识一些文字的患儿,可让他朗读一些有简单文字说明的画书或配有一定图解故事,然后请他复述故事并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

3.2.5 提高语言交往能力鼓励母亲与患儿多说话,反复训练患儿,让患儿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可让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使患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改善交往。

3.3 音乐疗法音乐对淘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3.4 行为矫正疗法在生活中多矫正不良行为,促进其社交行为,增强自信,激发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患儿的优点,及时表扬和奖励。而对一些不良行为尽量淡漠它,避免多次批评,以起到强化该行为的目的。

3.5 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通过对家长的个别心理辅导、举办家长座谈会、积极信息支持等策略,舒缓家长的自责、焦虑、绝望等消极情绪[5],激发他们对患儿付出更多的爱,并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与训练有更深刻的理解,使之持之以恒,坚持对患儿进行治疗。

4 结果

通过3~5个月的护理和综合康复训练,大部分患儿能主动去接触医护人员,本组中除2例症状无明显改善外,其余29例患儿在社会适应能力、言语功能、自理生活能力、行为改善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患儿孤僻性格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5 讨论

在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探明的今天, 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是治疗孤独障碍的两种最主要方法,二者各有偏重,但都无法根治孤独症。对于孤独症的治疗,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共同努力,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①从社会角度来讲,通过社会舆论让全民正确认识孤独症,消除对孤独症患者的歧视,建立健全孤独症患儿早期干预训练康复机构,大力培训康复训练专业队伍,组建孤独症儿童父母参与互助小组,设立孤独症儿童救助机制,为孤独症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为孤独症的治疗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心理支撑。②从家庭角度来讲,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承受着不可想象的压力,他们要正视患儿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积极求医,相信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言语功能,积极引导孩子,巩固干预训练的效果。③从学校角度来讲,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引导教育,适当的进行文化课和生活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这无疑是对孤独症患者的家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现有的治疗模式下,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渐提升儿童生活技能与交流能力。

儿童孤独症障碍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足以覆盖多数孤独症患者的"原发损害"因此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综合治疗对多数患儿都有所帮助,其中少数可获得明显好转[6]。为此,我们对治疗儿童创建良好的环境,并有针对性的加强语言训练、行为矫正治疗、音乐疗法及对儿童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使31例患儿通过3~5个月的康复治疗,其中的29例患儿在社会适应能力、言语功能、自理生活能力等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使治疗有效率达到93.5%。尤其是孤僻性格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邹小兵.发育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6-265.

[2]刘莹.江西省75例孤独症儿童的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7,89(11):49.

[3]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6):1449-1450 .

[4]谢美云.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8-9.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冲动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智力基本正常,但有学习困难、运动功能不协调及心理异常[1]。我院诊治83例,现对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从2009年1月~2012年06月共诊治多动症患儿83例,男73例,女10例;年龄6~14岁,7~12岁患儿居多(78.3%);家族史:癫痫1例,精神分裂症2例,多动症5例。其中病因方面:窒息史4例,早产5例,脑外伤史者1例,病因不明者73例(87.9%)。临床表现方面:83例均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认知功能障碍,伴发学习困难28例;情绪不稳定、缺乏克制力17例;话多、喧闹、易插言8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体查均未发现阳性体征。23例常规脑电图轻度异常。

2 多动症的主要临床问题

2.1 注意力缺陷

本病必备表现之一,患儿注意力短暂、易随环境转移,在玩和学习时往往心不在焉,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或频繁转换活动等等[2]。

2.2 多动行为

是多动症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水平过高。在婴儿期就表现不安宁,好哭闹;幼儿时在家到处乱翻乱动,上桌上窗,打翻东西;上学后多动表现更突出,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咬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无法安静地活动或游戏。

2.3 冲动行为

表现难以自控的性情急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任性;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没有耐心好好和同学游戏,而且随心所欲进行捣乱。甚至破坏东西、偷窍、斗殴、惹事生非。

2.4 伴发学习困难

持续性多动症伴有明显的学习成绩低下。其学习困难往往是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和冲动行为造成,有的则是由于感知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所致运动协调困难而造成。如辨别上下、左右方位困难,即空间位置感觉障碍、视—运动障碍、视—听转换困难、精细协调动作笨拙等。

2.5 认知功能障碍

包括自我调节及自我评价能力缺陷,少数患儿智力有缺陷,大多数是运用智力能力缺陷,而导致学习障碍。个别患儿表现为:①不能区分左右;②有倒写、倒读、反读现象;③听觉的综合分析及辨别能力差。

3 多动症的治疗及综合护理

3.1 行为治疗及护理

行为治疗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程序,减少多动、冲动、注意缺陷等不良行为。方法有三种:①正性强化法:通过表扬、赞许、奖赏等方式强化良好的行为。②处罚法:处罚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要坚持先表扬后惩罚的原则。③消退法:治疗前需确定何种因素对儿童不良行为起着强化作用,再对其进行消退。另外多动症儿童特别好动,有使不完的精力,应提供给他们多余精力的发泄渠道。

3.2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要理解病人的言行,对病人有同情心,不能厌恶,是病人产生信任感。具体如先培养能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从听故事、看图书或看电视培养起,逐步延长时间,达到一定时间后就逐步培养一心不二用的习惯,如吃饭时不看书报,到休息时间就再看电视,按时作息。训练应有足够趣味性和感觉刺激力。认知行为教育如在静坐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基础上,训练其上课不得随意走动,使其适应学校集中生活环境,保证学习的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可采用直接指导、模仿、反馈等方式,也可采用儿童剧及游戏等形式,直接表现同伴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精神,以激发儿童强烈的情感,控制冲动,提高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教育干预及家长管理培训

向多动症孩子的家长解释关于儿童多动症的理论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孩子顽皮,有意要多动,而是注意力缺陷及缺乏自我控制力的结果,家长要对孩子采取理解和耐心的态度,不要采取过严或过宽的态度对待孩子。既不能溺爱、听之任之,也不能管束过严,动辄采取体罚、打骂等手段进行管束。家长也应把患儿情况向老师说明,争取到老师的理解与配合。

3.4 药物治疗及护理

经典药物--利他林:可帮助患儿集中其涣散的注意力,控制冲动,坚持努力学习,减少与任务无关的活动噪音及捣乱行为。药物还可提高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合作,有时还能提高身体协作能力。服药期间应进行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利他林的副作用以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由于血管收缩)、头晕、腹痛为常见。

3.5 感觉统合训练

多动症儿童不但需要药物治疗,还应配合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3]。方法有:①拼图、下棋:让孩子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棋类的玩法。②每天要求固定看半小时新闻联播。③每天早晨起来跑步,要求跑300~500m。④家庭条件允许可练弹钢琴,每天弹10~20分钟。⑤每天要求跳绳或踢毽,要固定时间,每次10分钟。⑥固定作息时间。⑦经常走平行木,锻炼稳定性。

3.6 饮食护理

研究表明,食用含有过多酪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和加入调味剂、人工色素的食物会加重多动症症状。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调节多动症儿童的饮食结构,少食含酪氨酸、甲基水杨酸和酒石黄色素的食物,以及辛辣调味品和含铅食物、糖类食物;多食含锌和铁的食物以及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4 疗效评价

经行为治疗、心理辅导、教育干预及家长管理培训、药物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综合治疗及护理,68例(82%)获显著疗效。

总之,对多动症患儿应及早进行药物、心理、行为综合治疗及护理,并认识到多动症是一个慢性的心理障碍问题,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及护理,才能逐步缓解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的学习能力,减少因多动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及人格、品行等方面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静进.小儿心理与心理行为疾病[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篇10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内涵

(一)团体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 是相对于一对一的个体辅导或个体咨询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由团体辅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小组,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有效的多元化的活动,在充满理解和支持的团体氛围中,尝试各种选择,探索自己,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培养信任感和归属感。

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之为“小组辅导”或“团体咨商”。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包括一两名领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少则3、5人,多则十几个到几十人),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或活动组成(有些心理活动课也属于团体辅导的一种形式)。

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进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团体辅导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实践证明,团体咨询不仅是有效的心理辅导,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二)团体辅导的特点

1.感染力强,影响广泛。使来访者相互学习模仿、相互支持、集思广益,不再感到孤独。

2.效率高、省时省力。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来访者,增加了咨询人数,节约了时间与人力,提高了咨询的效益。

3.辅导效果易巩固。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提供一种生活经验,成员经历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学会做新决定,提供社交机会,易迁移。

4.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团体活动过程即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或有效地帮助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

(三)团体辅导的局限性

1.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

2.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

3.有的成员可能会受到伤害。

4.某些个人隐私,在事后有无意暴露的可能。

5.对辅导教师要求高,否则会给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6.极端内向者不宜参加。

要使团体咨询的优点充分发挥,局限降至最低,指导者应该注意:1.要充分了解团体成员的实际情况;2.要掌握团体辅导的知识与技巧;3.要充分尊重每一位成员。参加者要注意:1.有充分的心理准备;2.要遵守团体规范。

(四)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需要遵守哪些团体规范?

一般而言,在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领导者都会组织成员来共同制订团体规范,如:

1.保守秘密,尊重每位成员的隐私,不把在团体活动中了解到的信息外传。

2.坦率真诚地与其他团体成员进行交流,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3.按时参加每次团体活动,不迟到,不缺席,注意力集中。

4.尊重他人,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5.广泛交流,避免只与自己喜欢的团体成员沟通等。

(五)哪些人适合参加团体心理辅导?

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自愿报名参加,并怀有改变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愿望。

2.愿意与他人交流,并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3.能坚持参加团体活动,并遵守各项团体规范。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性格极端内向、害羞、孤僻、自我封闭者和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不宜参加团体心理辅导。

二、团体辅导准备

(一)培训辅导者

一个优秀的辅导者,不仅要具备团体领导的技能,有特定主题的知识,能悦纳自己,而且要善于与他人和睦相处。要自信、情绪稳定,善于表达情感,尊重别人,乐于助人,宽容,思维敏捷。

(二)确定辅导目标

大的方面:发展性目标。具体目标:一个团体辅导活动目标。具体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例:“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团体辅导目标设计:

1.发展性目标:

认识自身潜能,增强学习自信心,改进自身形象。

2.活动目标:

1)克服心理惰性,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

2)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增进责任心与自觉性;

3)改进人际关系,学会与群体合作。

(三)团体辅导设计

三、团体辅导过程

(一)团体辅导语言的引导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应该不是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此刻的身份不仅仅是为人师表,更是辅导者、发现者、倾听者。学会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问题,尝试积极关注学生的倾诉、交流内心的体验,巧妙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是每个心理辅导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把握自己角色的同时,更需要体现的是语言的运用。在语言上辅导者要注意:

1.运用鼓励性语言,促进学生知、情、行、意的统一。

好的课堂评价语要避免单一性和空洞性,例如现在我们在课堂评价中经常会说“你说得真不错”、“你真棒”等这样的语言,这固然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但从另一方面考虑,这种评价语又透露出单一与贫乏,教师的语言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与作用,同时,过多而相同的赞誉也会让学生逐渐感到麻木,甚至发展到无动于衷。要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教师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注重对学生辅导过程中的引导,因此评价语言的辅导性、引导性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这是你的想法,很高兴你能和我们分享;你的收获中不仅有快乐,还找到了方法,真好;这是你认真思考后的想法,我也和你想的一样;你是这样的想法,别人有和他不同的么?”等等,这样的评价语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和交流的感受,他们在这样的感受中更容易形成共鸣,感受真诚,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因此,我认为只有真实、适度、丰富的引导性鼓励语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

2.丰富评价语言的内容,促进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触动。

课堂的评价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点滴变化,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学生掌握方法、技能的情况等内容,都是可以选择的引导方向。在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的眼光不要总放在浅层次的表扬、称赞上,而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表现,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引导性评价。如:对胆小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态度上的鼓励,对讨论交流中说出真实体验的学生给予语气上的肯定,对交流中需要引导的学生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每个学生在辅导者贴切、丰富的语言引导下,形成积极的心理感悟,获得真实的情感触动,达到辅导目的。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还要注意动静结合,热闹的活动背后是深刻的辅导线,活跃的气氛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静下心来领悟、感受、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最真实的体验。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暴露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悟,在观点汇集中形成新的认知和体验。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了辅导活动的效果。

(二)团体辅导活动的灵活性

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出乎准备和设计之外的情况,这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自然地调整活动程序,灵活处置,不要使学生的活动与情绪受到不利影响。

1.团体游戏

团体游戏对低年级学生十分适用。辅导者在儿童游戏时一般不主动解释,而是注意他们的游戏活动,留心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行为所表达的感受。辅导者给人的感觉应当是温暖的、可接受的、支持性的。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具有一种练习功能,可以用于获得新的行为。借助角色表演,可以提高对自己感受的注意力,有利于成员向团体靠拢,有利于团体成员在特定的情境中认识问题,并为新行为提供演练机会。

3.示范强化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85-02

引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体稳定的情感;(2)具体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位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问题;

(3)学习中表现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

(4)身心疾患,主要是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知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学科教育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建构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并加以辅导。

二、个别辅导

是指辅导员为某个来访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要求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改善现状的来访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三、活动辅导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级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四、环境渲染法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

(一)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室要干净、整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保密效果要好,座位的软硬、高矮要适应。成90度的摆放,窗帘等饰物应选用浅蓝色、淡黄色调,装饰画要表现自然,积极向上的。选用一些花草调节气氛,还要准备茶杯、纸巾等物品供来访学生使用。

(二)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篇12

〔关键词〕学习障碍;类型;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1-03

往往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也较为聪明,招人喜欢,可是,他们学习不认真,阅读技能低下,作业拖拉,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学习“似乎不努力”,但并非态度不端正;他们不笨,但智力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这些儿童可能患有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学习障碍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且各种类型的学习障碍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在5~10%之间,儿童注意缺陷发生率在3~5%之间,书写障碍的发生率在9.7%左右,写作障碍、数学学习障碍等发生率也不低。本文将分析各种类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特点,并为针对性的诊断干预提供支持。

一、学习障碍的界定

学习障碍的定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在英国,学习障碍儿童是指智力缺陷儿童,国内也有研究者将所有学习困难、成绩落后儿童统称为学习障碍儿童,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主流的观点认为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并不存在明显缺陷,但是在一些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认知加工过程上存在缺陷。Kirk在1968年美国“个体障碍教育法”(IDEA)中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特殊性的学习障碍这一概念是指在下列一种或多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出现障碍:语言的理解或应用、表述和书写。这一缺陷也可表现为听、说、读、写、拼和数学计算及思维等方面。这一概念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失读症和发展性的失语症。但不包括主要由视、听或运动能力障碍、智力落后及情绪障碍,环境的、文化的或经济不利导致的学习问题。”这一定义区分了学习障碍与一般意义上的成绩落后,规定了学习障碍本质是基本心理过程的缺陷造成的成绩落后,以区别于因为不利的社会环境、家庭和其他身体残疾导致的成绩落后。但如何评估心理过程的落后?心理过程表现为哪些具体的评估指标?心理过程落后到什么程度即可被诊断为学习障碍?这些更为细致的问题,要求对学习障碍下一个精确的和可操作的定义。1976年,全美教育办公室(USOE)给出的定义是:“如果儿童在下列之一或多个领域存在成绩和智力的显著的差异,如口语表达、书写表达、听理解或阅读理解、基本阅读技能、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或拼写,就可认为其存在特异性的学习障碍。差异显著是指在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成绩低于参考其智力预期的成绩的50%以下,前提是充分考虑了年龄和先前的教育经验”。这是学习障碍差异诊断模型的基础。1989年,美国国家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对学习障碍的界定进一步具体明确:“学习障碍是一项专业术语,障碍者表现出在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的能力的使用和获得上的明显困难,是个体内在性的,与中央神经系统失调有关,并且可能持续一生,学习障碍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及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构成学习障碍。尽管学习障碍可能与其他情况伴随发生,例如感觉缺陷、智力缺陷、严重的情感障碍,但学习障碍并非由此导致。”

可以说,尽管各种定义几经演变,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学习障碍儿童必须表现出智力与特定的行为及学业成就的不匹配;固有的内在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障碍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适应学校学习,需要特殊的辅导;学习障碍主要不是由严重的智力落后、感官缺陷、情感或缺乏学习机会导致的,与环境没有明显的相关。

二、几种主要的学习障碍类型

1.阅读障碍(dyslexia)

阅读障碍儿童常常读完文章后不知所云,阅读时常常出现跳字、串字和串行,阅读速度极慢,逐字阅读,不能正确地断字断句,经常把形近字、同音字搞混,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刚学过的字就忘记,听写成绩很差,朗读时增字或减字,经常写错别字,多一笔,少一画,同音、形近字混淆,学习拼音困难,常常把字母混淆,颠倒偏旁部首等。阅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心理功能。在阅读过程中,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阅读的成绩,包括视觉记忆、视觉辨别、听觉辨别、听觉、记忆、视觉整合的过程,阅读的内容、儿童的背景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都会影响到其阅读理解成绩。一般而言,阅读障碍可以分为深层阅读障碍和表层阅读障碍,前者主要与语音意识、命名速度有关,而后者则主要涉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深层阅读障碍也可以根据其在语音辨别、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快速命名、正字法、字词解码、阅读理解等不同类型的缺陷上分为多种亚类型,内在机制非常复杂。

2.书写障碍(dysgraphia)

书写障碍儿童具备正常的阅读技能,但是在书写环节,即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符号表征进行输出时,产生了困难。表现在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书写速度慢,能认字但是不会写,抄写错误,偏旁部首位置颠倒,缺笔少画,不能对齐方格,大小不一等。Deuel把书写障碍分为三类:动作型书写障碍,即由于动作缺陷导致的书写障碍;阅读困难型书写障碍,即由于语言缺陷引起的书写障碍; 空间型书写障碍,即由于视空间知觉缺陷导致的书写障碍。国内研究者曾报告了一例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QY,QY的语言发展正常,识字量发展正常,没有智力缺陷和脑伤历史,没有注意力和抽动症状。肌肉协调的发展正常,写字时握笔和身体姿势正常,但其自发书写质量极其落后,并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业,主要表现为部件大小不均衡、部件散开或挤迫、部件位置不当,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不当等问题。QY的书写问题在可辨性( legibility)和空间( spacing)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存在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问题和连贯问题,然而,QY抄写完全正常。经过组合测试发现QY仅在视觉整体加工水平的镶嵌图形和复合图形测验上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QY在视觉整体特征的知觉加工上存在缺陷,在单纯的视觉客体与视觉空间知觉与记忆上正常, 能够有效完成细节和局部的汉字特征,但不能有效完成汉字整体结构上的特征。由此个案可看出书写障碍的认知加工缺陷的复杂性。视觉辨别、视空间加工、正字法转换、视动统合等多项能力都可能影响书写的质量。

3.写作障碍(writing difficulty)

写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需要在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进行周详的计划,写作完成后审订修改,将头脑中的意念输出为书面语言,搜索记忆中有价值的资源并加以组织利用。Hayes 和Flowert 认为写作过程包括计划、转译、检查和修改三个紧密联系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成绩的不匹配是写作障碍儿童的典型特征。这些儿童往往能说作文,但是不会写,写作时没有计划,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记流水账;写作速度极慢,写写停停,篇幅极短;没有内容,空洞无物;词汇运用贫乏,枯燥无味;不会修改,尤其不能对文章的整体性进行修改;不能监控自己的写作过程,没有条理,无目标和主题;写作过程中容易遗忘等。国内的研究发现,通过目标设置能够提高写作障碍儿童的写作监控能力以及其议论文写作水平。自我监控、持续性注意、工作记忆等认知加工对写作的影响很大。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早在1902年,George Still发现有些儿童存在行为控制方面的障碍,认为这些孩子任性、不遵守规矩、没有礼貌、缺乏道德,而这些都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后来这种障碍被定义为“轻微脑功能失调”。但是却没有发现ADHD的器质性缺陷。后来人们的研究焦点慢慢从活动的程度转到注意力的本质以及不同的亚类型,这种症状才被正式命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叫做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该障碍的核心缺陷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典型的行为表现是被动注意能力低下,多动冲动,角色管理失调,组织混乱,唤醒不足。

现在研究者一般都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看作是一个与反应抑制相关的自我调解的发展性疾病。Barkely等人认为,ADHD根本原因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缺损,主要是反应抑制的缺陷。Sergeant将ADHD的核心问题归结于认知能量的不足。Castellanos等人认为,诱发ADHD主要有4个原因:反应抑制、厌恶延迟、时间知觉和工作记忆的缺陷,而工作记忆尤为重要。实际上,反应抑制、持续性注意、厌恶延迟、时间知觉、工作记忆、注意转换、计划、加工速度等大量的执行功能缺陷在国内外有关ADHD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由此可见该障碍的复杂性。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分为三种亚类型,它们是:注意力缺损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注意力缺损为主型的儿童并没有明显的多动和冲动行为,他们上课从不捣乱,从不违反纪律,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做作业,因为他们总是控制不住地做白日梦,胡思乱想。这类儿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为主型注意力障碍儿童在ADHD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这类与前一类的不同是,他们仿佛精力十分旺盛,总是不分场合不停地动,做事缺乏耐心,不能够等待与忍耐,而且常常伴有情绪上的不稳定,容易生气发脾气,这类儿童经常在课堂中做小动作、捣乱,打扰周围的同学,经常不经允许就脱口回答问题,不能在团体游戏中遵守规则,因此这类儿童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很差,还极为容易被不了解ADHD的老师看作是品、缺乏教养。混合型儿童同时具有多动冲动和注意力缺损两种症状,二者在他们身上是兼而有之的,他们可能有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安静,有时又会显得特别兴奋,总是动个不停。他们在特殊的场合可能并不显得十分多动和冲动。

三、对学习障碍的矫正干预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障碍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上,而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障碍儿童的一些内在的认知加工的缺陷,但是,由于学习障碍儿童往往由于其糟糕的学习表现导致了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社会功能等,另外,也由于学习障碍儿童遭受了更多的挫折,其心理功能明显受到影响,自尊低下、自信不足、无价值感增强等,因此,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干预往往是多角度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干预。即由心理辅导工作者通过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如家庭治疗、认知疗法、艺术治疗、宣泄疗法等,改善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儿童的人格成长。但并非所有学习障碍儿童都需要心理干预,这要视其是否表现出了相应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定。

2.行为训练。这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强化惩罚基本原理,采用各种行为矫正的技术,如行为评估技术、代币制、行为契约法、行为自我管理法、隔离法等,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塑造良。

3.认知训练。这是根据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加工能力的缺陷,设计相应的认知学习任务,进行长期循序渐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其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认知训练在近些年受到了重视。例如Das等人根据基于智力的PASS模型,设计了PREP的阅读训练增强方案,用于训练和矫正阅读障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Klingberg采用计算机化的工作记忆训练ADHD儿童也有效果。由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其认知功能缺陷的表现迥异,因此应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选择性地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计算训练、注意缺陷、知觉组织训练以及动作协调训练。

4.个别化教育辅导(IEP)。由于学习障碍儿童难以适应大班教学,每次课堂的知识学习的完整性都不能同其他儿童相比,长此以往,其知识学习经验将减少,知识基础不牢固,从而又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同化学习,因此,长期的个别化教育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常规辅导的目的是要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及时掌握每天所学的知识,跟上班级教学进度,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培养学习兴趣。

除以上训练矫正的方法需要考虑外,在矫正学习障碍的过程还需要充分认识到:

1.学习障碍儿童各项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既有先天的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它与学习障碍本身是交互性发展的。有可能是先天的一些缺陷,如基础性视听加工技能落后导致了阅读能力的落后,而后者又影响了个体知识经验的获得,进一步影响了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

2.各种学习障碍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ADHD儿童语言学习能起到促进作用,注意缺陷则可能导致儿童阅读能力发展受阻。因此,在学习障碍儿童的训练干预过程中,既要防止多种不利因素的伴随发生导致更为复杂的学习障碍,又要充分利用学习障碍儿童的特长来弥补其缺陷,促进知识的习得,例如对于一些知觉组织能力良好而阅读能力落后的儿童,在识字及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于空间、图形、绘画等手段,避免枯燥的教学方式。

3.改变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偏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儿童并非所有的方面都存在缺陷,他们还有很多长处,需要被发现和认可。(稿件编号:090825005)

参考文献:

[1]刘翔平.从差异取向的评估到认知―干预取向的评估――学习障碍评估模式的新趋势[J].文教资料, 2003,41(5): 69~73.

[2]Kirk , S. A. Behavioral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S. Kirk & J . McCarthy ( Eds. ) , Learning disabilities : Selected ACLD papers. Boston , MA : Houghton Mifflin ,1975. 7~10.

[3]谭雪莲. 美国学习障碍儿童的早期鉴定与干预实践[J]. 文教资料,2008,2,77~80.

[4]杨双,刘翔平,王斌等.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2007, 39 (1) : 71~77.

[5]吴洪,刘翔平,杜英.目标设置对写作困难儿童议论文说服力的促进效应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1, 69~73.

[6]王晓平.学习障碍儿童的写作表现与教学策略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1(11):35~38.

[7]Barkley, R. A. Behavioural inhibi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Construct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AD/HD[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121, 65~94.

[8]Klingberg T et al, Computerized training of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ADHD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5,44(2), 177~186.

篇13

〔论文关键词〕学习障碍;类型;干预

往往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也较为聪明,招人喜欢,可是,他们学习不认真,阅读技能低下,作业拖拉,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学习“似乎不努力”,但并非态度不端正;他们不笨,但智力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这些儿童可能患有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学习障碍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且各种类型的学习障碍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在5~10%之间,儿童注意缺陷发生率在3~5%之间,书写障碍的发生率在9.7%左右,写作障碍、数学学习障碍等发生率也不低。本文将分析各种类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特点,并为针对性的诊断干预提供支持。

一、学习障碍的界定

学习障碍的定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在英国,学习障碍儿童是指智力缺陷儿童,国内也有研究者将所有学习困难、成绩落后儿童统称为学习障碍儿童,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主流的观点认为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并不存在明显缺陷,但是在一些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认知加工过程上存在缺陷。Kirk在1968年美国“个体障碍教育法”(IDEA)中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特殊性的学习障碍这一概念是指在下列一种或多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出现障碍:语言的理解或应用、表述和书写。这一缺陷也可表现为听、说、读、写、拼和数学计算及思维等方面。这一概念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失读症和发展性的失语症。但不包括主要由视、听或运动能力障碍、智力落后及情绪障碍,环境的、文化的或经济不利导致的学习问题。”这一定义区分了学习障碍与一般意义上的成绩落后,规定了学习障碍本质是基本心理过程的缺陷造成的成绩落后,以区别于因为不利的社会环境、家庭和其他身体残疾导致的成绩落后。但如何评估心理过程的落后?心理过程表现为哪些具体的评估指标?心理过程落后到什么程度即可被诊断为学习障碍?这些更为细致的问题,要求对学习障碍下一个精确的和可操作的定义。1976年,全美教育办公室(USOE)给出的定义是:“如果儿童在下列之一或多个领域存在成绩和智力的显著的差异,如口语表达、书写表达、听理解或阅读理解、基本阅读技能、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或拼写,就可认为其存在特异性的学习障碍。差异显著是指在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成绩低于参考其智力预期的成绩的50%以下,前提是充分考虑了年龄和先前的教育经验”。这是学习障碍差异诊断模型的基础。1989年,美国国家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对学习障碍的界定进一步具体明确:“学习障碍是一项专业术语,障碍者表现出在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的能力的使用和获得上的明显困难,是个体内在性的,与中央神经系统失调有关,并且可能持续一生,学习障碍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及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构成学习障碍。尽管学习障碍可能与其他情况伴随发生,例如感觉缺陷、智力缺陷、严重的情感障碍,但学习障碍并非由此导致。”

可以说,尽管各种定义几经演变,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学习障碍儿童必须表现出智力与特定的行为及学业成就的不匹配;固有的内在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障碍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适应学校学习,需要特殊的辅导;学习障碍主要不是由严重的智力落后、感官缺陷、情感或缺乏学习机会导致的,与环境没有明显的相关。

二、几种主要的学习障碍类型

1.阅读障碍(dyslexia)

阅读障碍儿童常常读完文章后不知所云,阅读时常常出现跳字、串字和串行,阅读速度极慢,逐字阅读,不能正确地断字断句,经常把形近字、同音字搞混,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刚学过的字就忘记,听写成绩很差,朗读时增字或减字,经常写错别字,多一笔,少一画,同音、形近字混淆,学习拼音困难,常常把字母混淆,颠倒偏旁部首等。阅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心理功能。在阅读过程中,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阅读的成绩,包括视觉记忆、视觉辨别、听觉辨别、听觉、记忆、视觉整合的过程,阅读的内容、儿童的背景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都会影响到其阅读理解成绩。一般而言,阅读障碍可以分为深层阅读障碍和表层阅读障碍,前者主要与语音意识、命名速度有关,而后者则主要涉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深层阅读障碍也可以根据其在语音辨别、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快速命名、正字法、字词解码、阅读理解等不同类型的缺陷上分为多种亚类型,内在机制非常复杂。

2.书写障碍(dysgraphia)

书写障碍儿童具备正常的阅读技能,但是在书写环节,即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符号表征进行输出时,产生了困难。表现在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书写速度慢,能认字但是不会写,抄写错误,偏旁部首位置颠倒,缺笔少画,不能对齐方格,大小不一等。Deuel把书写障碍分为三类:动作型书写障碍,即由于动作缺陷导致的书写障碍;阅读困难型书写障碍,即由于语言缺陷引起的书写障碍; 空间型书写障碍,即由于视空间知觉缺陷导致的书写障碍。国内研究者曾报告了一例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QY,QY的语言发展正常,识字量发展正常,没有智力缺陷和脑伤历史,没有注意力和抽动症状。肌肉协调的发展正常,写字时握笔和身体姿势正常,但其自发书写质量极其落后,并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业,主要表现为部件大小不均衡、部件散开或挤迫、部件位置不当,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不当等问题。QY的书写问题在可辨性( legibility)和空间( spacing)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存在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问题和连贯问题,然而,QY抄写完全正常。经过组合测试发现QY仅在视觉整体加工水平的镶嵌图形和复合图形测验上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QY在视觉整体特征的知觉加工上存在缺陷,在单纯的视觉客体与视觉空间知觉与记忆上正常, 能够有效完成细节和局部的汉字特征,但不能有效完成汉字整体结构上的特征。由此个案可看出书写障碍的认知加工缺陷的复杂性。视觉辨别、视空间加工、正字法转换、视动统合等多项能力都可能影响书写的质量。

3.写作障碍(writing difficulty)

写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需要在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进行周详的计划,写作完成后审订修改,将头脑中的意念输出为书面语言,搜索记忆中有价值的资源并加以组织利用。Hayes 和Flowert 认为写作过程包括计划、转译、检查和修改三个紧密联系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成绩的不匹配是写作障碍儿童的典型特征。这些儿童往往能说作文,但是不会写,写作时没有计划,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记流水账;写作速度极慢,写写停停,篇幅极短;没有内容,空洞无物;词汇运用贫乏,枯燥无味;不会修改,尤其不能对文章的整体性进行修改;不能监控自己的写作过程,没有条理,无目标和主题;写作过程中容易遗忘等。国内的研究发现,通过目标设置能够提高写作障碍儿童的写作监控能力以及其议论文写作水平。自我监控、持续性注意、工作记忆等认知加工对写作的影响很大。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早在1902年,George Still发现有些儿童存在行为控制方面的障碍,认为这些孩子任性、不遵守规矩、没有礼貌、缺乏道德,而这些都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后来这种障碍被定义为“轻微脑功能失调”。但是却没有发现ADHD的器质性缺陷。后来人们的研究焦点慢慢从活动的程度转到注意力的本质以及不同的亚类型,这种症状才被正式命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叫做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该障碍的核心缺陷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典型的行为表现是被动注意能力低下,多动冲动,角色管理失调,组织混乱,唤醒不足。

现在研究者一般都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看作是一个与反应抑制相关的自我调解的发展性疾病。Barkely等人认为,ADHD根本原因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缺损,主要是反应抑制的缺陷。Sergeant将ADHD的核心问题归结于认知能量的不足。Castellanos等人认为,诱发ADHD主要有4个原因:反应抑制、厌恶延迟、时间知觉和工作记忆的缺陷,而工作记忆尤为重要。实际上,反应抑制、持续性注意、厌恶延迟、时间知觉、工作记忆、注意转换、计划、加工速度等大量的执行功能缺陷在国内外有关ADHD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由此可见该障碍的复杂性。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分为三种亚类型,它们是:注意力缺损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注意力缺损为主型的儿童并没有明显的多动和冲动行为,他们上课从不捣乱,从不违反纪律,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做作业,因为他们总是控制不住地做白日梦,胡思乱想。这类儿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为主型注意力障碍儿童在ADHD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这类与前一类的不同是,他们仿佛精力十分旺盛,总是不分场合不停地动,做事缺乏耐心,不能够等待与忍耐,而且常常伴有情绪上的不稳定,容易生气发脾气,这类儿童经常在课堂中做小动作、捣乱,打扰周围的同学,经常不经允许就脱口回答问题,不能在团体游戏中遵守规则,因此这类儿童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很差,还极为容易被不了解ADHD的老师看作是品性障碍、缺乏教养。混合型儿童同时具有多动冲动和注意力缺损两种症状,二者在他们身上是兼而有之的,他们可能有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安静,有时又会显得特别兴奋,总是动个不停。他们在特殊的场合可能并不显得十分多动和冲动。

三、对学习障碍的矫正干预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障碍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上,而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障碍儿童的一些内在的认知加工的缺陷,但是,由于学习障碍儿童往往由于其糟糕的学习表现导致了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社会功能等,另外,也由于学习障碍儿童遭受了更多的挫折,其心理功能明显受到影响,自尊低下、自信不足、无价值感增强等,因此,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干预往往是多角度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干预。即由心理辅导工作者通过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如家庭治疗、认知疗法、艺术治疗、宣泄疗法等,改善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儿童的人格成长。但并非所有学习障碍儿童都需要心理干预,这要视其是否表现出了相应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定。

2.行为训练。这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强化惩罚基本原理,采用各种行为矫正的技术,如行为评估技术、代币制、行为契约法、行为自我管理法、隔离法等,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塑造良性行为。

3.认知训练。这是根据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加工能力的缺陷,设计相应的认知学习任务,进行长期循序渐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其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认知训练在近些年受到了重视。例如Das等人根据基于智力的PASS模型,设计了PREP的阅读训练增强方案,用于训练和矫正阅读障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Klingberg采用计算机化的工作记忆训练ADHD儿童也有效果。由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其认知功能缺陷的表现迥异,因此应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选择性地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计算训练、注意缺陷、知觉组织训练以及动作协调训练。

4.个别化教育辅导(IEP)。由于学习障碍儿童难以适应大班教学,每次课堂的知识学习的完整性都不能同其他儿童相比,长此以往,其知识学习经验将减少,知识基础不牢固,从而又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同化学习,因此,长期的个别化教育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常规辅导的目的是要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及时掌握每天所学的知识,跟上班级教学进度,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培养学习兴趣。

除以上训练矫正的方法需要考虑外,在矫正学习障碍的过程还需要充分认识到:

1.学习障碍儿童各项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既有先天的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它与学习障碍本身是交互性发展的。有可能是先天的一些缺陷,如基础性视听加工技能落后导致了阅读能力的落后,而后者又影响了个体知识经验的获得,进一步影响了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

篇14

关键词:多动行为;职校生;辅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3-02

在教学工作中,职业学校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棘手的问题:因为个别职校生违反课堂纪、不认真听讲,而导致整个班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个别学生的故意捣乱,而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违纪常常会暴露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给予帮助,会进一步加深心理问题的程度,甚至会诱发其他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通过成功转化有多动行为的李同学的亲身经历,更加深刻地体会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一、案例介绍

李同学,男,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二年级学生。其父亲是出租车司机,小学学历,工作忙,对小孩要求高;母亲是家政服务员,性格软弱。据了解,李同学的智力水平中等,其父以打逼其学习,成绩一有下滑就棍棒相加,在小学中低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上游波动,升入初一成绩开始快速下滑,初二第一学期后除体育成绩及格外其他科目考试均不及格,中考后以较低的成绩进入当地职业学校五年高职班学习。该学生在小学时就比其他儿童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多动行为并没有减少,进入初中、高中后经常因为多动行为受到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批评。该生高职二年级时,表现有多动行为,上课时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常晃动桌凳,故意干扰其他同学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东张西望,在老师暗示或批评后有一定效果,但不能长时间坚持;课余活动中与其他同学不合群,好搞“恶作剧”,如帮其他同学起绰号、故意用身体碰撞其他同学,把同学的课本藏起来等,其他同学急得团团转时,自己却满不在乎。向其家长了解情况,家长说:在家里表现为任性,易冲动,精力特别充沛,对侦探类、武侠的电视剧感兴趣,可以连续看上几个小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很专心,学得也比较快,但做作业时常边玩边做。据其母亲说,父亲对其教育简单粗暴,看到孩子不爱学习、好动、不听话时,烦了急了就是打骂,从不与其讲道理;母亲舍不得管孩子。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该生具有明显的多动行为表现,如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与同龄人比有明显差别;但其行为又与多动症有明显区别:第一,当该生在课堂上因违反课堂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暗示时能收敛一段时间,而多动症患者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一般是“无法无天”的,根本不受别人限制和规劝。第二,据其家长反映,该生对其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得很快,学习上没有明显障碍,而多动症患者除了注意力障碍外,往往还伴有其他学习上的障碍。根据以上分析,该生属于一般性多动行为,而不是多动症,一般多动行为与多动综合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般的多动行为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教育的影响而改变的,但多动症则必须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方能转好。

三、转化措施

据此,向李同学的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提出以下辅导建议。首先,班主任和家长应对该生给予更多关心、体谅,不能因其多动行为而感到厌倦、心烦。其次,要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耐心矫正多动行为,矫正时应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励,并积极强化。再次,家庭、学校要经常沟通,对其教育要求要保持一致。父亲需改变急躁、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不随意打骂孩子;母亲则要做到爱与要求相结合。只要父母教育方式正确,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在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多动行为是可以改善的。本人也对这位学生投入积极的关注和行动,开始有计划地对李同学进行心理上和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1.把他的座位从教室的角落里调到了一个醒目的位置,把他置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视力重点中,让他知道老师和同学时刻都在关注和关心他,大家并没有无视他的存在。委任他为数学课代表,协助管理数学课的课堂秩序,在课堂上不时地用目光对他进行暗示和鼓励,及时肯定他的积极行为,忽视他小的违纪行为。

2.邀请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形成合力。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家长树立信心,认识到该生的多动行为是可以改善的,并建议家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帮助,少一些粗暴和责备,让孩子顺利健康成长。让家长知道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没有希望,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家长和老师决不能因感情用事而伤害该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经过努力,家长对李同学的态度有了很明显的改变,能主动向班主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高兴地告诉老师孩子在家的点滴进步。

3.用宽松的氛围影响他,要转化李同学离不开一个宽松环境。良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能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对该生的顺利转化产生积极心理效应。平时与他进行交流时把他看成自己的一个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讨论一些他感兴趣的积极的话题,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要求他周围的同学给予他积极的支持,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予他关心、谅解和宽容。他逐渐融入到了这个宽松的环境中来,和同学相处融洽,不再在同学中间搞“恶作剧”。

4.帮助他从新自我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个体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要使李同学改变单纯靠外部环境的改变是不能够达成的,重要的是从思想上转变他,让他能够重新认识自我。经常与他谈心,通过正面的引导,使他了解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细节上的不同,而这些细节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经过这样多次真诚的交流,他对自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同样是一个有着很多优点的学生。帮他重新建立了自尊和自信,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经过一学期的帮助,李同学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从一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变成一个大家都欢迎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仅能很好地自律而且可以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第一次跨过及格线。

四、教育反思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说明,每个“问题”学生都有其问题背后的原因,只要能认真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问题”学生应该都不是问题。针对这个案例做出了如下的思考: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家长的简单、粗暴教育养成了他的多动行为,家长没有意识到及时调整这种行为的必要性。家长发现孩子的多动行为只是粗暴地制止和批评,没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去改变,没有给予更多的关心、爱心和耐心。

2.中小学教育的缺失。在重视升学率的小学、初中阶段,老师的眼光和爱心更多是投入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像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问不顾的。那么这样的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压抑的学习环境中,他就会用其他方法来吸引众人的眼球,确认自己的存在,刺激了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3.师爱的力量。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它表现在对学生的点滴的关心、帮助和呵护。师爱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即使不能帮助他们转变,那也应该不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今后的教育不设置更多障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