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公共艺术展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艺术展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艺术展览

篇1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展览机制和运营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21-03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 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包括体现国家意识形态,代表城市文化形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市民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设施、机构、运行机制、活动项目、政策保障等集成的系统[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西方国家历来对社会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特殊的鼓励、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既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美术馆、博物馆公众艺术教育职能的主要形式――艺术展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于城市文化形象的树立,民族、国际的艺术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一、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

(一)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实施

在我国,博物馆、美术馆具有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等多元社会职能。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对于文化艺术学习的渴望,博物馆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职能表现得日益突出。美术馆、博物馆已经从“艺术家和藏品”为中心转移到以“公众”为中心上来。发挥其公共艺术教育职能,是历史和现实赋与美术馆的神圣使命。艺术展览是美术馆、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基本载体,也是把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普及文化的重要途径。它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是艺术公共性的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和重要方面。作为公众认识和了解艺术与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艺术展览搭建起艺术作品和观众交流的平台,保障和实现每个公民的艺术文化权利,实施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公共性已经成为美术馆、博物馆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德国学者尤根・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公共性”的理解,即公众们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表达意见的空间[2]。艺术展览公共性的内涵是:艺术展览应以广阔的公共空间为基点,以民主为原则,面向广大的公众展示以批判性艺术语言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与公众间自由平等的艺术交流,达成人类个体间对公众使用、关切或触及切身利益关系的事物及价值观念或生命意义的一种共识[3]。这一内涵要求艺术展览在主题、空间、内容、服务这些方面来实现当代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首先,在当代艺术展览中,主题的设计从始至终贯穿于展览的全过程,是整个活动的灵魂部分。主题的确立上要选择观众最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打通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间存在的障碍。其次,精心设计展览空间,使其既符合观众的视觉和心理,又富有文化艺术意境,让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间;同时,除了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为代表的官方主要展览场所以外,要开拓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作为展览地点,如私营画廊、民间美术馆和艺术区等非专门展览场所,露天公共广场、大型商业场所、电视报刊、网络虚拟空间等,以及各类非公共场所,如私人住宅、企事业单位的仓库、车间等,以达到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观展的目的。此外,展览作品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也要体现出公共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公众积极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再次,运用各种展览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展览服务是艺术展览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职能中重要的一环,如举办讲座,导览服务,教育互动,出版展览文献、进行展后调查记录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理解、交流与艺术相关的经验与知识。

从公共性角度来讲,艺术展览在当代中国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公众逐渐重视自身应该享有的文化和艺术权力,对艺术展览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主流艺术的各种大型展览和国外相比在数量上可以称得上是展览大国,但并非质量上的展览强国。展览多由官方举办,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展览实际的效果与投入不相匹配,变成艺术界内部的学术活动,导致“曲高和寡”的情形。观众基本上是同行,普通的民众很少,能够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为观众传颂的艺术展览不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涌现出了许多独立或兼职策展人参与展览策划,这是对传统策划方式进行的新的尝试。但由于经济、政治、艺术家等客观原因,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艺术展览的公共性。具体体现为:展览策划和展期时间短;选题的主动性、预见性、公众性不够;作品选择不精;学术准备不够;资金不足;推广乏力等。因此,在当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中,为了充分实现当代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塑造观众的思想情操,亲近艺术,培养大众的审美意识和健康人格,必须让艺术和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并与观众形成一种开放、互动、交流的关系。当前,艺术展览正在朝着大众化与普及性的方向展开实践。

(二)艺术教育的补充

美国艺术教育学者艾斯纳(E. W. Eisner)认为,艺术学习应该包含三个层面,即创作、评论与文化。[4]艺术展览在文化艺术的传播中和传统学校艺术教育、书籍相比,具有普及性、长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优势无可比拟。中国传统的学校美术教育比较侧重于对艺术技巧的掌握,而在艺术学习的另外两个方面―批评与文化却重视不够。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与各类学科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艺术展览中其丰富的艺术品原作资源,对观众视觉阅读进行熏陶,和观众进行互动,让大众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了受众之于不同类型艺术与文化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感性的思维来培养出人们的独创精神。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激励创新,公众能从艺术家的想象、探索和表现中感受到创新的价值,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启发。为何自近代以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西方社会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和国家、民族和社会长期受到过高品质的艺术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经过美术馆、博物馆的洗礼,开拓了民众的文化艺术视野,质疑、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提倡,使得国家、民族和社会保持持续的创造力与影响力。而这一切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展览来实现。

(三)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艺术展览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展览的目的,是提升人们的知识修养和满足精神需求。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应该着眼于终身教育,培育主动教育,建构互动教育,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提升社会审美水平和文化认知,建构社会精神文明。通过艺术展览的传播来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来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5]。

二、影响艺术展览策划活动的因素

公众艺术教育与观众拓展成为影响艺术展览策划的重要因素。美术馆、博物馆是面向社会的,全体社会大众就是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对象。由于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富足,艺术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乐土。目前,艺术展览的策划正处在发展期,整个社会公众对其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重要性意识不够。因此,艺术展览应该以公众为核心进行策划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一个尽可能完善的观展环境,吸引观众的参与和注意力,激发公众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展览的公众教育职能。现代的展览策划活动,需要把“公众”作为核心元素,明确展览主题,以展品、公众(参观者)、展览的形式、公众接受信息的便利、展品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展览成本这些展览关键元素为基本切入点,从而展开创新性的工作。

我们知道,大众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艺术展览无法以一概全地设计教育活动,而应该考虑不同的观众背景,设计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观众是谁?他们能学到什么?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信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亦即将观众分类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在感情上吸引公众,引导观众进行学习,从而对公众实行艺术教育。比如大学生群体、中学生群体、少年儿童群体以及社区群体,还包括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弟等等。

当前,对于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在思想认识和实施的方式方法上,与国外的差距较小,但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欧美在设计艺术教育的展览主题和形式上有很多具有创意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育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展览,注重特色[6]。

三、艺术展览的体制与运营模式之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建立关注和公众互动、注重艺术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展览体制

中国传统的艺术展览体制中缺少策划,更多的只是组织。各种大型主流艺术展览,即所谓的“官方展览”,由国家文化机关和美协系统主持。主要是国家拨款,指定场地,主持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并选择评审委员。展览大多体现国家的意志,并确保展览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性。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就是研究、保管、陈列馆藏艺术品,很少策划主题性展览。而美术馆虽设置了展览部、研究部、保管部等,但也缺乏展览策划的能力和热情,多靠出租场地,承接外来的展览维持,以致经营不善。

此外,许多独立或兼职策展人涌现,这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展览体制中的一种新动态,促进展览更加倾向国际化、多样化。国际上展览运作方式是一般由批评家作策展人,策展人提出学术目标,确定学术主题,再根据学术主题选择艺术家。策展人的学术后盾是博物馆,经济后盾有基金会和社会赞助。但在中国,这种展览运作方式还处在自发的“民间”阶段,尚未被官方所接纳,相关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独立策展人制度为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尤其是展览策划组织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并对国有和私营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体制革新产生重要的影响[7]。

把精力和重心放在展品本身,会出现艺术常常被归入高雅文化的范畴,观众中没兴趣或看不懂的情形,致使一般公众产生疏离感,未能实现艺术展览的公共性使命。另一方面,轻视艺术展览的拓展和推广,观众数量少且多数是同行,一些展览的开幕就是闭幕,展厅门可罗雀。展览成了个别策展人的,成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自娱自乐。现今,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集中区、画家村观看展览,策展人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关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因此,我们要立足现状,在组织构成上,由官方和政府主管,在政府的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策展人的积极性,建立产生此机制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文化艺术基金的积累、管理和发放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展览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创新展览运营模式

展览的运营包括对经费预运算、寻求赞助、学术梳理、收藏规划、作品保障、展览设计、布展技术、宣传教育推广、衍生品的构想、展览安全等方面。现今,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投入逐步加大,合理利用好展览业务经费成为关键的研究课题;人民群众对艺术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这些发展变化要求将西方艺术展览模式中现念融入展览运营,突出中国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创新展览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在展览运营管理上,应该吸收社会资源,积极寻求与企业机构合作。艺术展览的筹办需要高额的展览运作资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成果,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规模、能效上如何提供更有质量的艺术展览以满足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过去只谈学术不谈运营,把藏品展示和学术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最终会导致艺术展览孤芳自赏,脱离了与社会的互动,也让学术研究失去生命力。艺术、资本、学术不是敌人,三者的综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呈现。一个展览的运作,其实是弥合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隔阂的过程。只有创造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展览整体经营管理新理念,以独特的展览内容与形式作为展示模式和服务方式,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阶层民众亲近体现美的艺术展览[8]。

在展览运营中,展览宣传、呈现与导览、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衍生品的开发等,直接反映其公众服务意识和展览策划的运作水准,是艺术展览社会功能扩大的具体体现。如可以利用网络、校园推广、志愿者工作、展览和邻近地区等多个渠道对展览进行广泛而充分的宣传;展览呈现包括展厅布局、设计、布展细节等要协调,印刷品、语音设备、电子触摸屏和专门人员导览等导览方式要清晰明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社区服务、文化体验活动;艺术展览衍生品如出版物、文物旅游纪念品、展览特制纪念品等的开发出售服务,增添经费来源。

综上所述,艺术展览作为实现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基本载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现文化产品公共性价值的重任。对公众来说,艺术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学习的补充,而且可以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培养独创精神。因此,展览策划应该以公众为核心进行,根据大众的丰富层次设计多元化的展览形式;建立关注和公众互动、注重艺术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展览体制,创新艺术展览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艺术展览在公众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德),曹卫东,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3〕张颉.关于当代艺术展览公共性的思考[J].艺海,2006(10).

〔4〕刘丰荣.艾斯纳艺术教育思想之研究[M].台北:水牛,1991.

〔5〕丁宗江.从美术馆展览看和谐社会的构建[C].北京:北京博物馆学会,2007.

〔6〕米雅,范迪安.公共文化教育将继续成为美术馆工作的重点―范迪安专访[J].美术观察,2011(1).

篇2

移动进攻法是运动员遵循有目的、有配合的人球连续移动与转移,灵活运用各种基础配合的进攻战术。在运用时,一般是依据队员的特长及某种战术基础配合为主串联,同时运用各种技术与战术配合,并在不断移动中保持场上进攻阵势的位置平衡和攻守平衡。移动进攻法的出现,使世界篮球运动的进攻战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目前篮球运动战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也使进攻战术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它引领当今篮球进攻战术的新潮流,是国际上高水平运动队较为突出的进攻风格。

一、移动进攻法的战术特点

1. 在移动中创造攻击。

人动、球动、多传少运是获得攻击的重要条件。有目的传球并穿插、切入和移动位置来组织战术配合。在发动战术配合中,5名队员同时动起来,根据进攻阵势的要求,协调移动,不停地将球准确地传入队员手中,直到投篮为止。在进攻中每个运动员都应该清楚地了解,队员的每一次行动,不管是有球或是无球,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进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机动进攻机会,这时运动员必须果断地运用个人技术进行攻击。如果进攻不能实现,就应马上调整自己的行动与全队连续进攻保持一致。

2. 进攻的连续性强。

任何战术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连续性,移动进攻法就具有此优点,5名队员落好位或未落好位均可进攻,队员在场中保持机动性,连续不断地移动,在运动中进行熟练的配合,创造出最佳投篮时机。如果进攻不成则可在此位置上继续跑动和快速转移篮球的攻向,再次组织进攻,从而避免了过去机械而僵化的落位步骤,使进攻无球队员回到原来的进攻位置,可在新的位置上马上发动进攻,使配合不间断地进行,而这种连续不断往往给移动队员创造出具有威胁的投篮机会。

3. 战术灵活多变,打破位置上的限制。

移动进攻法虽然在开始进攻前要求每个队员应站位正确,但在进攻过程中后卫和前锋是要互换位置的,中锋可拉出远投,队员可到内线进攻,因为他们的任务、打法基本相同,从而使打法灵活,进攻点多而广,始终保持五个攻击点,五条进攻路线。在移动的过程中进攻队员从一侧到另一侧,由内到外,由外插向内,从强侧到弱侧,由弱侧到强侧的各种攻击性移动,使进攻队员在任何位置上都能起到作用,从而给防守者造成被动和增加防守难度。

4. 保持场上攻守平衡。

移动进攻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保持攻守平衡,这是战术的攻守规律。队员除了在进攻上迫使防守不停地变换位置,从中获得行动的主动权外,当由攻转守时仍能保持防守二线的先退守,一线进行阻截,使攻守平衡不会出现战术的重攻轻守偏向。攻与防的对立统一是促进移动进攻法的形成。篮球运动的比赛是一个制约和反制约的竞争过程,然而,移动进攻法在攻与守相互制约两个方面都能兼顾。

5. 不同类型的球队均可采用。

快速灵活的个人行动,多动少停,动中攻击是移动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内无高大队员也能成功,因为移动进攻的效率并不光全依赖队员身高优势,而是依仗全队积极的移动配合。完成这种进攻有时宁可放弃身材的高度,也要保持队员在场上的频繁移动和密切配合。我国篮球运动的“以小打大”、“以快制大”,以小、快、灵、准而见长的特点就是移动打法的体现。为此,不同类型的球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多种切实可行的移动进攻战术的打法。

二、移动进攻战术的教学和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 移动进攻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从训练初期就运用这种先进的思想战术才能对训练者技术风格和战术打法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在确定具体的移动原则时,必须从本队所掌握的固定战术配合与实际水平出发,先确定一些移动原则,然后再逐步扩大展开。

3. “移动进攻”战术是一种全新的战术体系。学习和练习这类战术,首先要理解和研究它的本质,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套自己的打法,防止照葫芦画瓢,照搬照抄。

篇3

关键词:决胜时刻;进攻战术;最后一攻

比赛的决胜时刻是指比赛结束前5分钟如果场上两支球队的分差不超过5分,那么一直到比赛结束的这段时间,在决胜时刻中结束比赛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球队的进攻选择往往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终结比赛的最后一攻可谓是一门学问。

1比赛最后一攻前场界外球进攻战术的价值与意义

掷前场边线界外球往往是能够直接转换得分,速度最快,最有效的其中一种进攻方式。前场界外球产生的情况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犯规:对方球员在前场侵人犯规(犯规是对非投篮动作,且全队犯规未满四次);对方球员在前场违体犯规;对方队员在前场技术犯规;②违例对方球员在前场发生违例(3秒、5秒、8秒、走步);③常规:对方球员在前场使球出界(抢断、争抢篮板球等导致球出界);拥有球权进入前场叫暂停和比赛最后两分钟拥有球权时使用暂停。

在篮球比赛中,决胜时刻最后一攻分差落后一分、两分、三分的情况比比皆是,教练员在最后一攻中选择要三分球还是两分球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多人配合的运动更多需要的是五个人之间的配合,不单单是体能与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尤其是在决胜时刻,利用好界外球进攻战术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战术解析

2.1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两分球战术解析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落后1分的情况。

落位:1号位发求,2号和5号位落牛角位,3号和4号位平行落于限制区两侧靠近篮下的限制区线上,呈典型的BOX(箱型)落位的阵型。

跑位:战术发动后上线的两人(2号位和5号位)向下移动压缩防守人,同时形成电梯门的形式让底线的3号位通过的弧顶获得空位接球的机会,形成假的电梯门。2号位和5号位带动防守人是三号位形成空位,此时为了补防3号位,防守人的注意力分散,2号位向下再给4号位一个掩护,此时所有的防守人都被带到强侧,无人防守篮下的4号位,最终让4号位获得篮下投篮机会。

有球一侧为强侧,无球一侧为弱侧。很多战术通过强侧的移动吸引防守人的注意力,使弱侧成为真正的攻击电脑,战术的精髓即是强侧移动弱攘动。

2.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三分球战术解析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落后2分的情况

落位:场上四人呈三角落位,3号位于底线发球,2号、4号、5号位落于靠近强侧的限制区线上,1号位落在弱侧弱侧肘区稍靠下的位置。

跑位:如图2所示,1号位借助5号位的掩护切向强侧底角三分线外接球投篮,若是1号位未获得投篮机会,则运球向弧顶移动,2号位借助四号位的掩护卷切到强侧底角三分线外准备接球投篮,发完球的3号位借助五号位的掩护上提至弧顶准备接球投篮,掩护完的5号位顺势下沉到弱侧底角的三分线外准备接球投篮(如图3)。

本战术共有四个机会,首选是1号位,其次是2号位,3号位、5号位,要求执行战术的每个人都要具备三分投篮能力,其中除了1号位以外3号位发球人是最具威胁性,最容易被忽视的进攻球员,因此具备投篮能力的3号位是一个不错的进攻选择,在1号位没有投篮机会的同时,首选3号位进攻。

3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战术解析

3.1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两分球战术解析

2006年目总决赛小牛迎战热火的经典对抗,韦德凭借一己之力绝杀小牛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比赛进入决胜时刻小牛以93∶91的比分领先热火两分,双方在暂停后回到场上,热火获得掷边线界外球的机会,之后使用了一个两分突破进攻战术拉平比分: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比分相差1分或2分的情况

落位:如图4所示,场上四人均站在罚球线上成堆积落位

跑位:1号位佩顿掷边线界外球,2号位韦德借助4队友的掩护上提至三分线弧顶接球,掷球入界的1后移动至同侧底角三分线附近,5号位大鲨鱼奥尼尔移动至低位策应,4号位移动至45度角位置(图4),具备三分投篮能力的3号位沃克迅速移动至弧顶为韦德作掩护,两人进行挡拆配合。韦德借助掩护向右侧运球,沃克拆开移动至三分弧顶吸引防守,最后韦德突破抛投打板命中(图5)。

本战术的关键在于队友为进攻拉开了空间,很好地利用了核心球员韦德的突破能力。突破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本战术的设计充分为球队核心球员拉开了空间,其次,在决胜的攻守回合中,裁判员的执裁往往非常慎重,在常规时间内有可能会被判罚的身体接触,在决胜的回合中往往被忽略,所以在设计战术时,如果球队中的核心球员没有绝对的突破优势,就避免使用突破进攻。

3.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三分球战术

2017年NBA总决赛已落下帷幕,勇士队最终以4∶1成功复仇骑士,再度夺得总冠军。回味这五场厮杀,颇为惊艳得是G3的关键时刻,在比赛仅剩45.3秒时杜兰特一记三分反超比分,让此前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的骑士队在最后1分钟内陷入麻烦。随后骑士队投篮不中,被迫使用犯规战术,勇士队轻松罚进罚球,并将比分优势扩大到三分,时间仅剩12.9秒。骑士为扳平比分,主教练泰伦・卢设计了一个边线界外球战术。(图4)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相差3分的情况

落位:场上四人呈一个三角落位,1(凯里.欧文).3(勒布朗.詹姆斯).5(特里斯坦.汤普森)号位分别落在弱侧肘区,罚球线中间和强侧肘区稍靠下的位置,2号位(JR史密斯)落在弧顶,由4号位(凯文.乐福)发球。

跑位:2为拉开防守空间向弱侧底角移动;5借助3的掩护去给1设置掩护,4可传给利用5的掩护向球移动,并准备接球投篮的1,或传球给掩护完移动至底角准备接球投篮的3。

根据外国数据分析研究,临近比赛结束并落后三分时,选择三分投篮会比选择两分投篮有着更高的胜率,很明显会落后三分的T士选择三分投篮。欧文、坦普森和詹姆斯三人之间的掩护配合,实则为STS(screen the screener:为掩护者掩护)。大家都知道防掩护时,很考验两个防守人之间的沟通,三人之间的无球掩护,加大了防守难度,更容易产生错位防守。一方面,为5掩护后的詹姆斯在强侧底角获得较大空间,另一方面,欧文借助5掩护后上提接球,是另一机会,犹记去年总决赛,欧文就是在这个位置,无视库里的防守投进一致命三分,令对手有所畏惧。乐福作为发球者的原因很简单,传球能力较强,具有身高优势,能较好的观察场上情况。骑士不乏投手,詹姆斯、欧文、科沃尔和乐福都具备三分投篮能力,在两个机会都被封堵的情况下,防守方容易疏忽发球者,发球后进场接回传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4结论

决胜时刻最后一攻的战术可谓数不胜数,战术不是固定不变的,战术的使用可以依据场上的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往往忽略了战术变化的多样性,一种落位可以有多种打法,多种落位也可以是一种打法,因此掌握战术的同时,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赢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孔祥武,李依军.大学生男子篮球比赛中前场界外球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205-206.

[2]金嘉鹏.篮球前场掷界外球固定战术配合方法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06):123-125.

[3]万季愉.篮球界外球固定进攻配合[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61-65.

[4]郝许凌,李润技,郝福旺.掷边线界外球的配合技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4,(01):23-25+18.

[5]吴金元.浅谈端线界外球战术[J].怀化师专学报,1996,(06):190-192.

[6]熊柯.2015―2016赛季NBA季后赛金州勇士队前场界外球进攻战术特征研究,2016.

篇4

摘 要 通过调查和研究快攻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对篮球快攻概念和定义进行解剖分析。在篮球比赛中,球员要时刻树立快攻意识,把握快攻机会,节省进攻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多得分并且赢得比赛。在平时的篮球教学、训练中,要加强对学员快攻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快攻战术的多方位练习,从而在比赛中掌握主动权,取得比赛胜利。

关键词 篮球比赛 快攻战术 意识

一、前言

快攻是体现新世纪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最积极有效的战术,是篮球战术的基本要素和比赛得分的重要方法,也是篮球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篮球快攻战术是指由防守转入进攻时,进攻队以最快的速度将球推进至前场,争取造成人数上和位置上的优势与主动,果断合理的进行攻击的一种进攻战术。其特点是速战速决,攻其不备,所以是现代进攻战术中最有效的武器,最重要的反击得分手段。快攻的核心是争取时间、创造战机,美国著名教练员约翰?伍登曾说过:“快攻是教练员首先考虑的战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篮球快攻战术的书籍及科研成果,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对篮球快攻战术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快攻的基本原则

要打起快攻,首先队员必须具有敏锐的快攻意识,发动快攻,抓住宝贵的时机,要做到传球快、接应快、分散快、推进快、跟进快和攻击快,充分做到快攻的“快”字,没有了“快”字就没有了快攻的本质。快攻战术要求全队队员要齐心合力、行动一致,以压倒性的气势去完成每一个进攻,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并且消耗对方的体力。快攻是一项快速战术在高速运动中需要正确的技术作为进行快攻的保障,稳定发挥技术的能力,以免忙中出错。

(二)判断快攻的依据

速度快攻速度加快,时间短,传球次数少,一般经过1~2次传球,在2-3s左右结束1次攻击。在队员由守转攻的瞬间,要求队员传球快,分散快,起动快,移动快,简而言之就是需要一个字“快”这是起点也是特性!

(三)培养比赛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于打好快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比赛中,我方队员防守,对方队员投篮出手,我方队员甲和乙在内线位置要位并且要得很好,这时位置靠前防守的队员丙就要迅速判断甲和乙拿到篮板球的机会大小,如果有很大可能拿到篮板球,就要准备快攻了,在对方队员出手的同时开始离开所防守的队员并往前移动两三米,一旦本队抢到篮板,队员丙马上快速往对方篮下奔跑,篮球场长度一共才28米,队员丙本来就位置靠前,再往前移动两三米,离对方球篮只有不到20米的距离,这个时候如果本队抢到篮板球开始发动快攻的话,对方队员是很难在剩下的20米内追上丙的,再加上其他队员的快速跟进,快攻就很容易形成了。形成了以多打少甚至一打0的情况出现。当然还有掷界外球和抢断而发起的快攻,这就要求运动员要迅速对比赛场上各种随时变化的情况进行接收并快速思考反应,在段时间做出正确抉择,有时甚至得靠个人的直觉和本能来完成快攻行动,要做到这些没有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练员培养队员良好战术意识、思想、技术,尤其是对同伴的移动速度、弹跳、防守能力、抢断水平,篮板能力等在防守时的作用要判断准确,同时还要注意同伴的意图,采取相应的行动,完成快攻,打击对手。

1.在实战中培养快攻意识和战术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中,队员间都是非常熟悉的,他们的技术特点都很了解,身心的放松,对抗较弱。在熟悉的环境下训练往往会发挥到较好的水平,但是也会很难发展到快攻意识和快攻战术能力。但在激烈的比赛中,往往队员会不敢去做动作,还有战术的有效运用。因此不容易发挥正常水平了,所以只有在激烈的对抗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迅速得到提高。

2.讲解与训练相结合

在快攻意识的教学、培养中,教练要多运用直观法与语言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快攻战术演示与讲解。比如说采用小黑板、投影机等工具,同时运用简单的语言,说明战术的阵形、配合方法、位置路线、动作、顺序、时间以及每个队员的作用和同伴的协调行动,只有简明的语言才能让队员容易记住。有目的的促使队员正确使用快攻技战术,例如反复进行同一战术的演练。同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准确地指出并及时解决,也可以对球员提问,让其自行了解并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己形成的快攻战术概念,从而不断提高球员的快攻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攻防转换的加速化在很多比赛中都起到决定比赛胜负的作用,成为取胜的神兵利器。往往球队因为落后因此做出攻防转换的改变,即提高攻防转换速度往往会取得很好的逆转取胜的效果,快攻是篮球比赛中一个最重要、最锐利、最高效的攻击武器,面对球队处于劣势,阵地进攻失效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此时利用快攻改变球队现状来进攻得分是球队综合实力的充分体现,一定要教练员球员具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快攻,灵活的在稳定的阵地进攻基础上,提高加强快攻意识,认识到任何时候抢到后场篮板球快攻都是进攻的第一选择,只有坚持打快攻才能发挥出最高水平。才能体现球队球员的战术素养、身体素质和实力,跟上篮球发展的趋势。

篇5

    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战术活动,应该具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理解,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的篮球运动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个人技术与全队战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正确有效的运用战术意识往往能决定比赛的胜负走向。

    二、高校学生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核心因子

    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如下所示:

    图1     高校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过程

    刘爱伦老师主编的《思维心理学》一书中曾经说:“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它能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应用;程序性知识是潜在于行动背后的知识,是技能或操作的具体应用”。在高校篮球比赛中,进攻战术意识和技术动作是决定进攻战术成败的关键。进攻战术意识和技术动作彼此联系且相辅相成,如果两者能有效的衔接则篮球比赛的战术目标就能得以实现,反之则不能。因此,在实施篮球进攻战术时,不能仅仅依靠进攻战术意识或技术动作。而应该明确两者的关系,即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篮球进攻战术中,技术动作的应用属于被进攻意识支配的,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越娴熟,质量越高超,那么教练在布置战术时,所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就越能实现既定的战术目标。进攻战术意识属于支配地位,运动员的进攻战术意识越强,其所能具备的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从而达到两者完美结合,则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进攻战术水平。从比赛的实践中可以证明,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显。也可以说,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整个篮球进攻过程的“中枢神经”。

    三、高校学生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发展路径

    (一)在技战术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高校篮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是日常训练的基础和核心,而如果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的培养,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篮球进攻战术意识不是短期内加强训练就能具备的,而需要运动员在整个技术训练中有计划、长期性的坚持才能最终形成。赛场中,运动员能随心所欲的运用与应变技、战术,其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最初的动作技术训练。从技术的基础训练到技术对抗性练习阶段,训练的重点会发生变化,运动员的技术个性特征是这个阶段训练的重点。此时,须重点培养篮球运动员的观察能力。这是因为,观察能力是篮球对抗意识中的基础能力,在运动员篮球进行战术意识中排在首要位置。无论是天赋如何高的运动员,无论其技术水平和动作是否高超,没有优秀的观察能力也发挥不出完全的效果。所以在运动员技术训练中,必须针对观察能力的训练制定计划,计划要具有针对性,具体到每个人、每个时间段,同时,观察能力的训练内容也要全面,不仅包括快速反应的训练,还应该包括视野等方面的训练。

    在战术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的战术意识,就要注意训练是详细的讲解有关知识。比如要让运动员了解战术的内涵、战术的结构,要了解战术变化的原因以及清楚自身属于战术的哪一部分。战术训练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运动员的配合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虽然运动员的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决定赛场上的得分多少,但是纯粹的进攻战术意识毫无意义,必须将进攻战术意识融入到运动员的配合上,融入到他们的协调合作上去。特别是赛场上,战略决定战术,战术决定行动,每一次的行动都必须以执行既定的战术为条件,战略战术执行成功了,篮球进行意识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就是临场战术思维能力。

    (二)在心理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战术学习、基本的技能和技术训练以及篮球比赛中,通过判断、分析和推理所形成的能反应篮球运动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所以,篮球运动员进攻战术意识的成功必须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技术、战术的学习逐渐形成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加强认知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一般心理辅助训练,可使篮球运动员的进攻战术意识结构要素的心智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为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感   知觉能力的反应速度,可以实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比如,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就可以缩短这一时间可以提高意识活动的效率,从心理认知上来解决。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比赛中的正确意识活动做好积极地心理准备,从而创造临场时的良好心理环境。 (三)

    在拓宽知识结构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包括篮球运动在内的体育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前往往靠艰苦的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对一个球队、对一个运动员的影响甚至大于了身体素质。一个球队整体的知识水平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运动员知识层次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到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形成,影响到战略战术的制定和合理的运用。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技术和知识结构,比如美国的NBA,作为世界篮球殿堂,美国篮球运动员很多都是大学的学士,有的甚至是博士和硕士。正是因为有了专业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现在美国篮球的世界地位。

    总之,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对运动员的成功必不可少,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脱离其它的技术训练,单纯就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在运动员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将篮球进攻战术意识融入进行,才能做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滕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战术行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

篇6

论文摘要:对前锋移动进攻战术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前锋队员在进攻战术中的作用,并就移动进攻的教学中战术能力培养,以及前锋在移动进攻中的战术运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意见。 

 

篮球进攻战术多种多样,衡量某种战术形式好与坏,先进与落后,要看其是否能够突出本队特点与优势,是否有针对性,能否提高进攻能力,也就要看这种战术形式所表现的实际效果。上个世纪50年代,篮球进攻速度缓慢,中锋多站于三秒区两侧,活动范围小,外围队员能力相对也有限。神投手并不多。这样,进攻的战术格局决定了每次进攻后,全队有充裕的时间回防。70年代开始,进攻节奏加快,随着科学的训练方法,中锋的技术大有改进,再也不是死站篮下,中、远距离投篮普遍为各队采用。原有的固定配合进攻由于其移动路线和配合方法比较机械呆板,易被防守者所预测而遭到破坏,成功率不高。因此必须有另一种战术形式来补充,移动进攻战术也随之产生。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采用移动进攻战术,现在,这种战术已被愈来愈多的国家采用。学习和先进的移动进攻战术体系,对我国篮球战术教学改革。缩短同世界强队的差距有一定作用。 

一、前锋移动进攻的内涵、表现形式 

(一)前锋移动进攻的含义。移动进移战术指人与球没有具体或固定的配合路线,前锋只是通过二、三人的基础配合,在不断运动中完成联合运动。移动战术本身有着顺序排列的内在规律,而且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在因素。比赛中,前锋与无球队员、有球队员及球的移动就组成了战术的基本结构。移动进攻的教学、前锋的移动是战术的前提,移动应反映整个进攻战术共同遵循的移动规律,而不是个人自由行动。否则,就会出现进攻上的错误或混乱,移动方式和范围应视球队的实际水平和队员特长来确定。 

(二)前锋移动进攻的表现形式 

1、移动方向。前锋移动进攻战术发动的时机,受前锋队员移动的影响,队员移动的方向越多,进攻的速度就越快,战术的结构越精密,灵活越大。 

2、其它队员移动。其它队员移动包含有球队员移动和无球队员移动,队员是在没有预定指令的情况下,按照场上的情况变化和自己所处的位置,积极地穿插移动,对前锋发动进攻,有很大的帮助。 

3、多传。多传球能使发动的攻击点增多,利用调动和调整队员移的位置,获得进攻机会和增加有攻击力的移动点。 

4、“动”体现了战术特点。战术要求队员完成配合任务是在动中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完成的。因此,每次传球后或运球过程中均需移动。可做空切、掩护、换位、穿插、策应或移动后重返原位。切忌站着不动和停留观望及被动地等待机会。 

二、教学要求与方法 

篮球移动进攻战术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技、战术与动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只有在教学中提出严格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才能使队员的技、战术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前锋战术运用的均衡性。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必须充分地体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配合和集体的智慧。篮球战术能力是提高技、战术的重要环节。比赛中的每一个行动都属于战术性的活动,有其明显的目的。前锋在同伴间的战术配合中,战术衔接和变化的作用,关系到战术实现的成功与否。所以在战术教学期间,前锋要有效地利用全队力量,提高战术运用能力。 

(二)严格的战术结构。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和培养启发性思移,移动进攻战术是充分发挥移动灵活性。合理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如果单纯地按照,组织练习方式和要求被动地接受练习,仅仅掌握一般的战术方法是达不到理想目的的。必须重视前锋创造性的运用技,战术的能力。首先应考虑整体移动和个体移动的结合;其次是特殊处理,前锋队员在移动或配合中受到阻碍和破坏时,能及时捕捉点滴有利于配合的时机和攻击机会,应具有处理这种特殊情况的快速思维能力和战术行动能力,以便配合或攻击不能完成时,由其他队员采取应变行动来替代。要充分体现战术结构的严密性。 

(三)攻击点的全面性。教学或比赛中,场上进攻机会其有不可预见性,只能根据防守的变化而选择和作出相应的判断,移动进攻战术的攻击点和攻击手,是每个队员必须掌握的技、战术基本功,人人具有攻击力,个个教师是攻击手,处处都有攻击点,这样前锋的移动进攻才能更具威力。 

(四)移动的熟练性。对各位置、场区、路线的移动,须达到战术熟练、配合默契的程度。使队员明确移动进攻的每个战术因素都在“动”中进行,一次配合不成则立即考虑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不仅要求有动的连续性,而且要求行动的敏捷性和熟练性。应懂得移动技术怎样才算是正确的,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首先问他们是如何想的?这样想为什么不对?应该如何行动?通过“想”、“判”、“练”的结合,学生不仅知道了行动方面的错误,而且懂得了出错的根源所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了移动的准确性和熟练性,克服移动中的盲目性,更好地利用移动的速度、变化、方向和身体的掩护动作,提高移动进攻的质量。 

(五)身体素质全面性。前锋的移动进攻战术能否完成,技、战术意识是一个主要因素,然而没有相对的身体素质作保障,再好的战术也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应对队员的力量,速度及协调性,柔韧性和耐力素质加以重视,在进行战术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队员的身体素质练习,以确保战术意图的实现。 

三、移动进攻的配合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战术配合,体现了战术运用的好坏程度,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战术配合的实效性。 

(一)二、三人的基础配合。前锋移动进攻战术是从固定战术中脱台出来的,移动进攻的战术基础,即是掩护、策应、传切、突分等的配合。其配合的本质仍是相同的,只是这些配合都必须在不断运动中完成。选择最能发挥前锋特点,简便易行、快速、灵活的二、三人的配合,形成若干种移动进攻打法。 

(二)提高二、三人配合的对抗能力。在比赛中主要表现在无球队员之间和持球队员之间的对抗上,他们都是以争夺进攻的焦点且攻防相互转化,以获得进攻机会而进行的。如:无球队员之间的对抗,一个无球队员为摆脱防守,获取进攻的时机,移动总是采取先下压后突然,拉出或忽起插向篮下。若摆脱不了防守,借助假动作,变速变向,或转向反切,或交叉错位等动作来接球投篮。投篮后还要冲抢篮板球,争取第二次进攻机会或封堵一传等。一个进攻单元结束就意味着下一个单元的开始,由攻转守含封堵一传、夹击抢板队员,断球等行动、空切、策应、保护、突分、投篮等动作组成。完成一系列动作,都体现在对抗能力上。发扬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精神,辅以观察判断、应变反应、准确及时、灵活多变的战术思维能力,构成实用性极强的对抗配合体系。 

(三)促进配合精确度与提高战术质量的相关值成正比。移动中配合的精确度愈高,战术质量也就越高。要求队员根据临场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针对变化的情况及时地、合理地采取相应行动对策,并迅速准确地考虑对手、自己、全场的人员分布,然后明确自己的战术意图,选择战术手段。在教学中,应要求队员首先理解技、战术的各个环节、特点、变化的规律,并结合场上具体情况进行预测和判断,以期能准确地判断出其行动意图,从而提高配合的精确度。 

移动进攻对场上队员没有固定的分工和落位站立,而根据防守时的位置变化,由防守转为进攻时,获得控球权后,谁在前面谁领先,谁在后面谁推进球,谁在最后谁跟进。对前锋更是如此,决不限制他们在进攻中技术的全面发挥,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使采用移动进攻战术的每个队员进攻的距离缩短了,行动时间缩短了,速度和效果就提高了。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前锋移动进攻战术是有计划地在技术教学和战术教学阶段不断强化下形成的,一个队员从开始接触篮球活动起,就要不断地采取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培养,不断变换形式和方法,逐渐渗透,使其战术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对前锋不要限制他们在进攻中技术的全面发挥。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使采用移动进攻战术的每个队员进攻的距离缩短了,行动时间缩短了,速度和效果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刘勇.八一男篮成功秘诀[j].篮球,1999,(3). 

[2]汪国栋.论中国男篮发展方向[j].武汉体院学报,1998,(4). 

[3]郑尚武.我国男蓝的技战术打法与其战略目标定位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篇7

荷兰温室园艺发展概况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荷兰的设施园艺在二战后得到快速发展,设施园艺面积从1950年的3,300公顷,发展到2011的10,000 公顷,虽然荷兰的温室结构正在经历逐步大型化的更新换代时期,但荷兰的温室面积从2006年开始一直稳定在10,000 公顷(图2)。此外,荷兰98%的温室为玻璃连栋温室,其中50%的温室种植蔬菜(蔬菜主要以番茄、甜椒、黄瓜和茄子为主),20%的温室种植鲜切花,其余为苗木、盆栽等园艺产品。荷兰目前有8000 家温室企业,从业者1.5 万人,年产45 亿美元的园艺产品,其中80%出口。

但荷兰目前的农业整体形势并不乐观,荷兰平均每天有6 个农场关闭,2011年4月1日的数据表明,有7 万个农业企业,比2010年少了2000 个,比2000年减少了28%。由于经营困难,荷兰农业的兼业化趋势明显,例如,2010年,荷兰从事农业有关的企业大约72,000 个,大约52%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活动。生产规模越小的农场主越倾向于兼业。与其他传统农业相比,从事温室园艺有关的农场主兼业化较轻,比例则不到30%。在目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温室园艺产业能够保持基本稳定,也展现了荷兰温室园艺产业的强大实力。

荷兰温室园艺展

展会发展简介

荷兰国际园艺展(International Horti Fair)是国际园艺商品交易会(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e Trade Fair,NTV)(1972年成立,每年的1月份在布雷斯维克举办)和国际花卉展览会(International Flowers Trade Show )(1962年成立,每年的11月初在荷兰阿斯米尔举办)的结合。国际园艺商品交易会和国际花卉展览会两家展会起初在不同的地点分别举办,时间也不相同。1992年,NTV首次将举办地迁移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国际展览中心(RAI),1997年,两家展会第一次将展会时间统一在11月份举行,但地点仍不同。从2000年开始,两个展会集中在阿姆斯特丹RAI展览馆合并展览,成为真正的第一届荷兰国际园艺展。2004年,两大展会归一家公司统一管理,实现了真正的融合。2006年,温室工程、生产、供应等园艺相关技术不断加入荷兰国际园艺展,使得展会内容越来越丰富。2007年,组委会将展览时间提前到10月初举行。

从2000年开始,由于两家合并展览,展览规模和影响力逐年上升,2008年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48,000 人参加展览,展览会的规模成为历史之最。2011年有23,500 名专业参观者,其中65%来自荷兰以外的国家。荷兰国际园艺展极大地提升了荷兰设施园艺的国内和国际地位,成为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展示平台,同期评选的创新奖对行业内的温室技术交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从2011年开始,在展会举办的同时,同期还举行国际园艺大会,邀请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探讨园艺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园艺大会每年都会聚焦一个话题,2012年的话题是“幸福”。其中的一个议题就是“花卉、绿植和蔬菜如何为世界人民带来幸福?”,因为园艺技术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四大挑战(清洁能源、食品、水和幸福)。而2011年的主题是“水”。

但是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从2009年开始,参加Horti Fair展览的人数逐年下降。同时,“International Floriculture Trade Fair (IFTF) ”2010年自立门户在距离阿斯米尔不远的小镇上举办,带走很多切花类参展商。除了Horti Fair和IFTF,每年在阿斯米尔还举行“花卉贸易展(FloraHolland Trade fair)”,由于时间都在11月份举行,荷兰人称之为“国际园艺周(Horti-Week)”。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Horti Fair 的参观人数。

由于经济以及其他展览会的分流,2012年,无论是参展商数量,还是参观者数量都跌入低谷(表1)。

意识到人员的减少,Horti Fair从2011年开始设置了最佳营销奖,该奖项将颁给邀请最多参观者来参展的展商,2012年来自比利时的HORTIPlAN公司蝉联该奖项。为了提升展会质量,也为了方便参观者集中参展,2013年的展会将不再在阿姆斯特丹的RAI会展中心,而将展会举办地改为阿斯米尔市,与在那里举办的花卉贸易展合并。届时,展会将在11月初的第一周展览,时间由现在的4 天延长到5 天,希望能给参展者带来方便。

数据来源:http:///

今年展会概况

展会在阿姆斯特丹RAI会展中心的8、9、10和11号馆举行,内容丰富,涵盖了设施园艺生产的每个领域,包括温室结构、栽培装置、环境调控装置、环境控制软件、LED补光光源、UV补光、环境自动监测控制、喷灌施药、营养液杀菌净化、太阳能发电利用、降温遮光涂料、作物嫁接用卡件、物流运输、热风炉、热电联产设备、风机湿帘、喷雾降温、分选机、包装机、穴盘、基质、鲜切花、盆栽花等设备、技术和品种。其中,11号展馆最大,里面以温室结构和建造工程技术为主,9号则集中展示了温室内配套的播种、移栽、嫁接、基质处理、加工、包装等现代化机械设备,10号展馆则以新品种和鲜切花为主,8号展馆则展示了各种新产品、穴盘、基质等辅助生产资料。

展会通过展示新设施、新设备、新品种、新栽培技术,表达了荷兰在温室生产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的强烈意愿。每个企业都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创新和集成,将温室生产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到最少。在今年的展会中,节能降耗、环境精准控制、作物生长监测、悬挂栽培系统成为展示亮点,成为荷兰设施园艺追逐的热点。

温室技术新动向

每年的Horti Fair展会都会从参与竞赛的产品中评选出年度创新奖、年度新闻奖(评委由世界各地从事园艺新闻业的人员组成)、年度营销奖,以及年度品质奖。其中,年度创新奖是所有温室公司和参会者最为关注的,因为这反映了一年来荷兰在温室园艺技术上的新动向。

今年创新奖评审的判断标准是:节能、提高效率、增大产量和改善品质,这也代表了温室园艺的发展方向。

本届展会在10月30日颁发了年度创新奖,今年共有11 项产品获得提名,分别是①下一代半密闭温室;②SuprimAir高效节能温室(配套了加热、降温、通风和除湿设备,可保证温室内周年适宜的环境);③环境控制和决策系统;④凤梨新品种;⑤经济可行的设计建造模块化温室;⑥气候和灌溉智能控制系统(HortiMaX CX500);⑦一种超级通风系统;⑧可调节行距的高密度栽培系统(通过在幼苗期加密栽培行距,减少供热面积,实现节约10%的能源);⑨节能低温供热系统(配置加热系统,通过送风管道送入热空气,还可与废热和地热结合送入暖风);⑩保温幕安装用省力双插入式卡具;温室内气体在线分析监控系统。

温室环境分析和监测系统

温室内气体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图3)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年度创新奖。该系统可以自动监测包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乙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五种气体。评委会主席Geert van Oosterhout评价说,Sercom 和 EMS将其他行业的技术成功应用到温室园艺生产中。温室中的有害气体总是存在,虽然是小剂量存在,但仍然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有害影响,而空气品质检测系统可以检测到浓度很低的有害气体,并通过液晶屏幕输出。此外,该系统与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联合就可极大地提高温室生产的安全性。除了获奖的温室内气体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外,从展会可以看出,作物生长监控系统成为研究热点。无论是环境控制巨头Priva公司,还是后起之秀EMS、Hortimax等公司,都在室内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寻找突破,更大限度地关注作物的生长需求。例如,Hortimax公司的作物生长监控软件,不仅做到了作物生长环境的全过程监控,还可以观察并记录作物生长期的一举一动,将此信号传输给环境控制装置,就能给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而Priva公司的TopCrop系统,对待作物更像是一位医生对待自己的病人,从头到脚实时监控,号脉就医。所以,荷兰园艺产品的高品质,是基于荷兰园艺从业者对园艺产品的人性化对待,给园艺产品提供尽可能舒服的环境,而不是让园艺产品屈从于恶劣的生长环境。

新型温室

最佳新闻奖则奖励给了下一代半密闭温室。评委认为,世界园艺的可持续性发展还需有赖于该类型温室的发展和应用,因为该类温室将会降低温室生产的能源消耗。半密闭温室有别于荷兰2003年提出的全密闭温室,经过几年的实践,全封闭温室实现了节能和增产的生产效果,但其高温高湿的环境,以及投资巨大,软硬件复杂不易掌握等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与全密闭温室不同,半密闭温室不再在夏天将温室全密闭,而只在冬季的时候保持温室密闭,防止寒冷季节温室内热量的散失,通过安装机械除湿装置降低温室的湿度,结合热泵,将水蒸气中的潜热再用于温室的加温,保证冬季运行每平方米不多于20 m3的天然气,与荷兰目前30 m3的天然气消耗相比,节约了大约30%。该温室特别适合于不需补光的蔬菜生产。目前,该系统在一个番茄生产温室内进行试验研究。

SuprimAir温室(图4)作为今年的创新奖提名,也是为了解决温室的环境控制问题,在温室的北侧墙隔离出一间空气处理室,空气处理室不仅设置了湿帘,还有加热以及除湿设备,温室内的空气进入空气处理室,通过除湿、加温或降温处理得到适合温室作物生长的环境空气,通过正压管道送风系统送回温室,可以保证温室一年四季具有可控的作物生长环境。通过该系统可以将补光灯产生的温室上部热量送入作物根部区域用于加温,充分利用温室上部的热量和CO2。另外,通过正压送风,即使开窗,也能避免病虫害侵入,同时能保证作物根基和生长区域保持最适宜的作物生长条件。其他的新型温室系统,如建造模块化温室、低温供热系统都是在温室的北侧墙建立空气处理室,以保证室内空气环境和节能为设计理念的新型温室空气调节系统。包括下一代密闭温室在内,一届展会提名了四项相近设计理念的温室,也表明了该温室正受到从业者的青睐。

图7为温室内竖向送风系统,该系统与传统的水平送风管道不通,采用了竖向的送风管道,据介绍,该系统应用后,室内环境更均匀,而且更节能。此外,展会还展出了室内垂直循环风机(图8),该风机增强了室内空气的循环效果,降低了风机的使用量,而且可以适应于多种栽培模式。

补光灯

除了LED补光灯外,多家公司展出了UV补光灯(图9),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需的紫外光。

栽培装置

今年展会上,展示悬挂式栽培系统的展商较多(图10)。通过将栽培架、栽培床利用低碳镀锌钢丝悬挂在温室骨架上,所有安装用的配件都是标准件,可实现安装简单、栽培架高低可调、造价降低、节约空间等优点。无论是草莓栽培,还是番茄等落蔓作物栽培,作物的所有质量都需要温室骨架承担,温室结构的作物荷载明显增大。

省力化设备

展会展出了很多省力化的生产作业用设备,除了温室屋面清洗机、轨道车、嫁接机、移栽机、全自动灌溉设备外,还展示了竖向喷药系统(图11),可以进入温室的植株之间进行喷药作业,尤其适合吊蔓类栽培模式。

图12是针对荷兰之外的温室种植者开发的一款室内物流运输车。众所周知,荷兰的温室采摘等作业的运输车大都以铺放在地面上的供暖管道为轨道,而其他国家则没有荷兰常见的供暖管道轨道,基于此,开发了该种运输小车。

图13则是今年的创新奖提名产品,用于更换和安装室内保温幕用卡具,使用该卡具可以实现保温幕的更换,而且保温幕更平整,变形小,保温幕收起后更紧凑规整,减少了遮光。

展会体会

以上简短的介绍了今年展会的部分内容,很多设备和技术无法一一展现。可以说,虽然经济形势不好,但这丝毫没有阻止荷兰人对温室园艺技术的积极探索,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调整着温室技术前进的方向。总结今年展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l荷兰温室设计和建造面向全球化。以往荷兰展示的温室技术多在荷兰才能使用,而今年看到的3 种新型温室环境调控都立足于解决世界任何地方的温室问题。荷兰公司认为,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能源短缺的日益严峻,长距离运输将会大大减少,本地化生产将成为主流。所以,今年的展会上能看到湿帘降温系统,而荷兰本土温室由于优良的海洋气候,夏季是不需要湿帘降温的。而今年的温室的设计和建造在环境调控环节,突出了主动降温功能。

l作物生长监控、温室环境监测和调控系统始终是温室研究的热点。无论是半封闭温室,还是在线气体分析系统,还是各种温室环境控制软件的开发,都是致力于给作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只有这样,作物的产量和产品的品质才能得到保障。

l节能降耗将主导今后的温室设计。按照目前荷兰的温室生产水平,每平方米温室仅天然气消耗就大约75 元(折合人民币),而能源一旦价格飞涨,温室生产将会变的艰难。虽然近三年天然气价格比较稳定,热电联产技术的大量应用缓解了温室生产的能源成本,但长期看来,能源的上涨趋势将不可避免。今年提名的创新奖的产品有8 项涉及到了节能的设计理念。

篇8

[关键词] 龙州一级电站;排沙调节闸;检修闸门;工作闸门;液压启闭机

[作者简介] 罗永春,广西南宁水利电力设计院工程师,广西 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TV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037-0003

一、概 述

广西龙州一级电站是左江上游一级支流——平而河我国境内下游河段规划的一个梯级电站,站址下距龙州县城19.1km。龙州一级电站是在原鸭水滩电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电站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887km2,多年平均流量约133m3/s,水库正常蓄水位 128.50m;电站总装机容量16.75MW,其中新扩建发电厂房内装机灯泡贯流式机组两台,容量2×6.5 MW。枢纽自右向左依次布置右岸刺墙重力坝、右岸扩建发电厂房、原电站厂房、排沙调节闸、溢流滚水坝、左岸非溢流坝等建筑物。

排沙调节闸设于河床溢流滚水坝段右侧、紧靠原旧发电厂房布置,孔口尺寸为10.0m×10.5m,底槛高程118.0m。龙州一级电站拦河坝排沙调节闸的主要功能是冲排厂坝前淤沙、调节水库水位和兼顾汛期泄洪等。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1孔检修门槽和工作门槽,分别设置一扇检修闸门和一扇工作闸门。

排沙调节闸是拦河坝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级电站是在原鸭水滩电站基础上扩建而成,受客观条件限制,新旧厂房以及厂坝间连接不是很合理,坝顶也没有设置交通桥,这些条件使排沙调节闸金属结构的选型、布置和设计带来一定的制约。因而,必须从功能、运行方式、施工安装和今后的运行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来进行拦河坝排沙调节闸金属结构的设计。

二、检修闸门门叶结构设计

(一)门叶结构布置及闸门技术特性

工作闸门前设有检修闸门门槽,闸门门型采用露顶式平面滑动钢闸门,孔口尺寸10.00×11.00m,设计水头10.50m,双吊点启吊。为了方便工地安装并满足运输尺寸的要求,将闸门分为3节制造,各节自上而下的高度为:第一节4.2m,第二节3.6m,第三节3.2m,安装好后再采用节间采用轴连接成整体,为了保证轴孔和轴的接触紧密,又便于装卸连接轴,将节间连接轴孔镗成梨形孔。门叶梁系连接采用同层布置形式,第一节门叶采用单主梁布置,第二、三节采用双主梁布置,主梁为实腹式组合工字形截面结构,设有五道垂直次梁,水平次梁为等跨连续梁,边柱为单腹式,面板设在下游侧,闸门为焊接结构。闸门技术特性见下表(表1):

(二)闸门平压方式

闸门平压方式利用节间充水平压,静水启闭,平压后将整扇闸门完全提起。闸门平压方式的正确选择,对简化输水系统的水工布置,保证闸门正常运行,减小启闭机容量,方便闸门的维修等,都有重大的意义。节间充水平压,即利用闸门间提开一窄长的间隙充水,在门叶上不专设充水阀(在水工布置上不设旁通阀),所以使闸门结构简单或减化了输水系统的布置。节间充水平压的最大优点:(1)充水面大,充水时间短;(2)启门水位差小,减小了启闭机容量,降低了启闭机的造价;(3)充水高度不受闸门主梁高度,间距限制,不增加启闭机扬高;(4)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适用中低水头。

(三)行走支承装置设计

行走支承装置有滑道式、滚轮式、链轮式等几种类型。考虑到防洪检修门运行次数较少,启闭设备采用2×500KN QPPYI型液压启闭机,在闸门启闭力不超过启闭容量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滑道式支承装置。滑道式行走支承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安装及维护检修方便、闸门轨道受力较均匀、使用较为可靠等优点。为了减少闸门启闭时的摩擦阻力,降低启闭力和启闭机容量,本闸门选用铜合金镶嵌型自支承材料,滑动摩擦系数为0.10,经计算启门力能满足2×500KN启闭力要求,同时又具有能受重载、受温度影响极少等优点,能有效延长闸门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工作闸门门叶结构设计

(一)门叶结构布置及闸门技术特性

在检修门后面设有1孔工作门门槽,闸门门型采用潜孔式平面滑动钢闸门,孔口尺寸10.00×10.80m,设计水头17.92m,双吊点启吊。为了方便工地安装并满足运输尺寸的要求,将闸门分为3节制造,各节自上而下的高度为:第一节4.2m,第二节3.6m,第三节3.2m,安装好后再采用节间轴连接成整体,为了保证轴孔和轴的接触紧密,又便于装卸连接轴,将节间连接轴孔镗成梨形孔。门叶梁系连接采用同层布置形式,各节均采用双主梁布置,主梁为实腹式组合工字形截面结构,设有五道垂直次梁,水平次梁为等跨连续梁,边柱为单腹式,面板设在下游侧,闸门为焊接结构。闸门技术特性见下表(表2):

在工作闸门启闭力不超过启闭容量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滑道式支承装置。为了减少闸门启闭时的摩擦阻力,降低启闭力和启闭机容量,本闸门选用铜合金镶嵌型自支承材料,滑动摩擦系数为0.10,经计算启门力能满足2×630KN启闭力要求,同时又具有能受重载、受温度影响极少等优点,能有效延长闸门设备的使用寿命。滑道支承行走装置按等荷载布置在闸门的边柱下游侧,每边各布置12块。

四、启闭机型式的选择及设备装置

液压启闭机是利用液体的压力能来传递能量的一种传动方式,其主要优点:(1)油缸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液压传动与电气控制结合便于实现自动化,缓冲性能好,调速方便;(2)油压启闭机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但承载能力大;(3)在失去电源的事故情况下,闸门可快速下降,并比QPK型卷扬启闭机更安全可靠;(4)能满足闸门各种开度要求,有利闸门运行;(5)可取消高排架,减少土建投资,缩短施工工期。

调节闸工作门启闭设备采用QPPYI-2×630kN-12.5m液压启闭机,检修门启闭设备采用QPPYI-2×500kN-12.5m液压启闭机启闭。两套启闭机分别装设于闸门的闸墩上,启闭机可进行现场控制和中央集中控制,两种控制方式下,启闭机均可全程开启,采用“两机一泵”布置方式。闸门采用顶置式平面闸门启闭、双吊点,吊耳布置在闸门边柱上,闸门吊耳通过拉杆联接平衡梁,再通过平衡梁和QPPYI型液压启闭机吊耳联接。

每台液压启闭机包括柱塞缸两支、支座、开度检测装置、液压泵站、液压管路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

(一)液压缸的排气

在液压缸的上下两端设置新型排气测压接头用于液压缸安装时上、下腔的排气,必要时可用于液压缸的压力测量,设计按DIN19704-2标准选用了德国STAUFF公司生产的测压接头。

(二)液压钢的密封与导向

根据设计多年的使用经验,选用实际寿命可达15~20年的德国MERKEL公司生产的密封件,盖密封件采用多唇密封,并使用了重叠结构,密封性能优良,内外泄漏量接近于零,同时该密封件产生的摩阻力很小,保证油缸运行时有较小的启动压力。导向套材料采用ZCuAL10Fe3,该材料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承压性能。

(三)液压控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选用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一级站调节闸工作门QPPYI-2×630kN-12.5m液压启闭机和一级站调节闸检修门QPPYI-2×500kN-12.5m液压启闭机均采用“两机一泵”布置方式,根据参数计算。

篇9

我一直以为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对待艺术的态度、思路与方法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艺术家个人在创作上无论是“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大致都是对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的显现,并结合历史、社会文化的资源与自身的处境,以及个人的成长经验与生存记忆,在艺术表现上寻求一个切入点,也就是文化的、现实的针对性,并利用不同的媒介材料和语言方式,言说他的思考,他的追求,他的判断,他的情感等等。艺术家是通过一种视觉的样式来给予展示的自我,而题材媒介材料语言方式的选择只是为所言说的观念更为贴切与充分而已。或者说,艺术家通过个人认知的个性化方式表达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看法。策展人其实也是面对纷繁的历史、当代文化,艺术家的创作分析,乃至个人的考察、思考、研究的范畴,试图通过展览的主题、策展的理念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等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对文化的一种观点。只不过策展人的认知是通过他策划的一个展览来给予支撑和呈现的,而这个或者是个展或者是联展的展览又是由艺术家的若干作品来构成的。也就是说展览本身是策展人“创作”的一件“作品”。记得老栗与的一次对话中,老栗说跻身于西方艺术系统只不过是在西式大餐中的一碟春卷,反诘道:你也是吧。可以看出艺术家与策展人、批评家的身份、位置基本如此。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之间不断转换身份而出现的现象。当然,还是略有区别。艺术家可以只对自己的创作和作品负责,尽管还需要与评论家,策展人、画廊、藏家等等打交道时的策略考虑,但艺术家不必像以往那种仅依靠画廊的推介,因为现在艺术家发展的渠道与机会亦是多种多样。而策展人需要忙活的就更多一些,他所面对的问题和头绪更复杂,包括:经费的筹集、展览场地的落实、艺术家作品与方案的调整、各位艺术家作品摆放的协调、展览的整体布置、画册的编辑、宣传的推广,甚至与布展工人、运输、保险公司的纠缠等等。但凡是一位真正策展人对其中的艰辛应该是很有体验和认同的。从这个角度说来,我羡慕艺术家,因为他尽可以以一种个人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创作。如果用一个也许不算恰当的比喻,艺术家像是电影中的演员,把角色演好即可,而策展人更像是拍摄电影的导演,需要对影片进行整体把握。

之所以策展人受到追捧,那是因为策展人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与他的学养、造诣、学术判断和工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他的人脉储备以及给艺术家造就的机会有关联。他邀请谁来参展意味着某种学术的商业的机会的来临。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出路,就是发表、展示和收藏,这是不言而喻的功利性目的。所以,艺术家总是趋之若骛地围绕在策展人的周围,而策展人在江湖中各立山头,也就造成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策展行当充斥着各种“垃圾”展览,或许一些所谓的策展人就是这些垃圾的制造者。近年来中国艺术展览策划状况鱼龙混杂,尤其是艺术市场的火爆导致了艺术江湖尔虞我诈的博弈。这个江湖当然包括展览和策划。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每当好的季节或周末或有大的艺术活动之际,各种展览信息铺天盖地,人人都感叹展览频繁,以至于都感到看不过来的厌烦。展览和策展人的泛滥更像是一场艺术,而静下心来仔细回顾,却又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好展览,或许真正深入探讨问题的学术型的,并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展览,在良莠不齐之中相互抵消而难以脱颖而出,如同我们混乱的艺术市场一样泥沙俱下,滥竽充数。

根据过去的经验总结,我认为策划一个艺术展览,首先是要明确策展人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其学术主题的文化针对性在哪里,如何寻求一个学术的着眼点或切入口,策展人要通过这个展览说明、发现什么问题,它与未来艺术创作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联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展览就要承载如此多的命题,但确是应由策展人在策划展览时予以充分考虑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春节过后,我在何香凝美术馆策划了张大力的个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大力就以街头涂鸦的作品“对话”而闻名,他也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而兴建的移民城市,“民工”是其城市化建设中主要的劳动力,从事着最艰苦的工作。之所以在深圳举办他的展览就是因为此展对深圳来说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特殊的现实意义。展览开幕后就有深圳的民工自发找到艺术家张大力倾诉他们看完展览后的感触。从而使那些弱势群体能够重新获得与这个社会对话的机会与权利,使个体的生命和个体生命的历史被赋予应有的权利与价值。同时,也显示了艺术积极介入社会的作用。因为展览的针对性直接涉及到展览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也就是展览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效的,因为她给世界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但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效性却是欠缺的。因此才使得我们当代文化中“山寨版”的内容越来越多,这也是西方诟病我们当代文化的盗版与拷贝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现在看一个展览、一幅画、一部电影或一本小说(纯娱乐性的不在此讨论之列),首先要看它们是否引起了我的思考。思考的前提是它与我们惯常的传统思维、审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触碰,它是否提示出新的感念,是否开启了新的认知空间和角度,它是否导致了我们在方法论上的改变。简单说,它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何处?它是否具备“自主创新的意识与方法”?这里再举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个案。2006年他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背后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展区的特点与场地的某种局限性,充分而且成功地将局限性而转化为最有效的作品展示因素,使作品找寻到了一种与环境以及与艺术品之间的奇妙关系。它既不是传统概念的室外公共性艺术作品的制作,又不是与外界阻隔的封闭式的展厅内的艺术展示,而是苏州的环境与他作品的媒介,以及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资源之间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也是一种以往观看作品视觉经验的看与被看之间的新型的视觉角度。我们可以想象,巨幅的中国山水画卷的影像与苏州博物馆建筑物之间,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将毫不相干的两者连接在一起,为人们提示了对文化时

空和物理时空的新概念即以江南美景为主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由苏州的自然风景延伸出的异域景观,构成了一种极有意味的变异与转换关系,这种转换是以作品本身的材料而构成了最具有触碰性的衔接效果。进一步的指涉是在一种传统文化基因身上变异出了与它既有关联又完全不同的异体形态,一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关系。还从一个特殊的认知与视觉的切入点讨论了东、西方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中国人对待自然更多的是一种内敛的观看方式,习惯于将真实的风景转变为虚构的、经过处理的盆景式的景观,并寄予内心某种理想的境界与诉求,而西方人则是追求真实、客观的景致,落地窗式的向外看的方式。作品的效果显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大国的气派,而不是使用西方人眼中东方的、中国的神秘玄学,甚至炫耀东方“视觉奇观”的“自我东方主义”,即自我神秘化和自我妖魔化,以及将中国元素、符号的滥用。或者是基于犬儒主义的态度而对西方经典现代主义系统的模仿与追随。这是艺术家多年来置身于当代文化的境遇,不断地进行艺术实验及对当代艺术研究走势的敏感、思考所做出的判断与创作,从而导致的对以往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变。他这一作品更深层的观念支撑是哲学层面的中国智慧,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符号层面,更不是将中国元素、符号的滥用。它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为基点,而独立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框架。这一点是重要的,它既是艺术的创造性体现,也是我们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进行平等、主动对话的条件和基础。

至于策展的类别与形式,它可以是有关视觉历史的,可以是个案的,也可以是现时创作状态进行学术梳理的等等多层面地展开。比如,我于1998年在――非展览空间的工厂仓库策划的“生存痕迹”的展览,是试图将这一非正式的、非公开的场地有机地转化为实验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通过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从地理概念的都市转移到乡村,从文化概念的中心转移至边缘。这既是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生存环境和现有状态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国当代实验艺术家“就地创作”工作方式的某种认同与利用。即游离于中心的城市之外,以边缘化的立场进行本土性的“就地展示”。而2000年的“不合作方式”展览则是针对西方艺术系统与中国主流系统对当代艺术态度的转变而强调艺术的独立与自由的品质。如果仅是将一些艺术家的现成作品凑到某一个展厅,参展艺术家作品之间又没有内在关系,再起一个浮夸空洞的所谓学术的、时髦的题目,那就仅仅是一个展示而已,如同2008年某家美国著名画廊在北京798亮相的展览一样。作为一个完整的和将某一学术线索厘清的展览,最起码是要按照策展人的思路将有关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集合在一起,从而相对客观与全面地呈现在这一层面的创作现状。这是策展的最基本目的与方式之一。同时,我觉得一个充分的展览,策展人将通过参展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提示出在创作中某一层面与方式的结果与问题,提出问题预示着艺术家创作产生了某些问题,目的不仅是使观者清晰和明确,更是为了引起关注与讨论,并尝试着解决面临的问题。倘若一个展览能够推出若干有创作潜力的艺术家,并预示着某种创作趋势与思潮的产生,那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展览。这个展览中的这些作品,当从艺术家的工作室运抵展览空间时,作品与作品之间、观者与作品之间将会产生类似于化学反应的语境与联系。这既是艺术作品在工作室的独立性移植到展览现场后,并与其他作品发生视觉的和审美的关系新的语意的产生,也是构成展览整体视觉效果的关键所在。其实这涉及到展览的空间布置与摆放问题。我始终认为布展本身绝不是随意装置的摆放,它应该是完整展览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包括画册文本、海报请柬等等细枝末节,它们既是独立的也是锦上添花的相互裨益的作用,由此才会构成展览的丰富与精彩。

一直以来,我不拒绝与任何机构的合作来策划展览,因为每次展览策划的指向和诉求不尽相同,都在不同程度地实现着我的思考与想法,所以我不放弃任何机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合作和与谁合作,而在于你在与不同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策展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尤其体现在与画廊的合作中。画廊的机制相对成熟,其功能属性是艺术市场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策展人策展理念的提出、艺术家的选择是由策展人来独立决定的。有些策展人参与其中的买卖与销售提成,那是对策展人称谓的亵渎,也就丧失了作为独立策展人的基本准则。而在与美术馆的合作中,我更多考虑的是它作为一个公共艺术机构,如何将纳税人的钱更为有效地转化成为公众服务的展览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展览策划和展览形态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其实也承担着当代艺术普及推广提高的义务与责任,否则当代的实验性艺术也就无从与公众产生互动的变化关系。2007年,我策划的“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探讨了当代艺术公共性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较为宽泛的当代雕塑艺术的概念和样式,以展览方式体现策展人和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公共性的理解、转化与呈现。为此,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当代文化生态中寻求一个带有公共性的话题,而这种话题本身既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众所切身面临的问题,也是公众普遍关注的公共意识,更是在有些艺术家的创作中,对这种公共话题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的问题意识的表达;其次,将如何利用特定的“公共空间”,并以一种视觉艺术的展览方式呈现策展人所认定的公共性话题。所以,这次展览的主题规定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的生存环境问题;第三,当由若干参展艺术家围绕着这次展览主题创作的作品而构成的整体展览场域时,转化出新的公共话题的语境,也就是说当策展人策划的一个展览开幕后,参展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在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使公共场所讨论的公共性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逐渐形成一种公共意识,而这一意识的核心即公民是作为公共权力的力量而存有的话语权。所以,我的展览主题是一个普遍而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话题内容,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乃至个人都身临其中而难以逃避。展览场地也是在深圳新兴建的,类似北京798的艺术社区,业已成为深圳公众休闲,尤其是年轻一代向往的栖居地。之所以将这一话题内容作为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的主题,以及相对充分地利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的OCT当代艺术中心室内外的“公共空间”,是试图将艺术家的作品与在深圳的公众之间搭建一条能够对话、讨论的通道。

篇10

“讲・述――2009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展出了大陆与台湾各29位艺术家,共58件组作品;创作者出生年代自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展出作品呈现了两岸当代艺术在“讲・述”主题下发展的缩影。展览主题“讲・述”探讨了两岸当代艺术在叙事面向的多元展现与特殊质地,展览分为“历史与记忆”、“现实与反思”,“内溯与外延”等几部分,作品涵盖平面绘画,雕塑,空间装置,摄影、动态影像等各式媒材。展览由中国美术馆范迪安馆长及台湾美术馆薛保瑕馆长共同担任策展人,并由中国美术馆研究一部副主任徐虹女士,及台湾美术馆研究组潘显仁先生担任执行策展人。参展的两岸58位艺术家以“讲・述”为契机,展现了两岸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和语言进行创造的时代特色,其中既有艺术家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宏观叙述,也有对生活感受和经验的微观表述,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活泼多样,较全面地反映了海峡两岸当代艺术的发展面貌。

对于此次的两岸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中国美术馆一行7人(艺术家4人)作为布展工作人员前往台中市,参加两岸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讲・述――200g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布展工作。由范迪安馆长带队的第二批赴台人员(8人)于5月20日到达台湾美术馆,出席新闻会,开幕式和学术座谈会。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副主任徐虹对台湾志愿者进行了现场培训,将大陆29位艺术家作品做详尽讲解,使志愿者更为深入地了解这批作品,以便他们能够向台湾观众介绍大陆艺术作品。

“讲・述――2009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于5月23日下午3时在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美术馆代表团团长范迪安,代表团成员中国文化部港澳台司何洁女士,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副主任徐虹女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杨剑平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喻红女士,艺术家马保中先生、陶爱民女士,于静洋女士,刘鸣先生,中国美术馆国际部主任韩淑英女士,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女士、展览部副主任于歌女士等应邀出席。台湾方面出席开幕式的有“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碧端女士,台湾美术馆薛保瑕馆长与同仁、参展画家,以及来自台北、台中、台南的知名艺术家、大学教授、新闻媒体记者等百余人,黄碧端女士、范迪安馆长、薛保瑕馆长、徐虹女士,潘显仁先生等先后致辞。

篇11

以前的泰康路是条大隐于市的小马路,那时没有田子坊,只有泰康路210弄,也没有老外和游客,只有市井的老上海里弄房子和它们的住客。十多年前,一些本土艺术家和设计师将它们的工作室开到了这里。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因为工作关系在这里采访过陈逸飞,看到了本土品牌La Vie早期的作品,和彼时初出茅庐的设计师Jenny畅谈,还去那些来沪闯荡的各路艺术人的工作室“看展览”。

再后来,一些艺术调调各不相同的创意园区开始在这个城市冒出来,除了公立博物馆,文艺青年突然有了很多去处。每每在豆瓣的同城上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恨自己没时间。终于,2007年趁着换工作的空档,根据“豆瓣――看展览”上的零散信息,我按图索骥地游遍了上海的创意园区。不用智能手机,也不习惯以车代步,当年单靠走路也是能各个击破完成观展的,最多在迷途时打电话请朋友人肉导航下。反正也不着急,慢慢走慢慢看就是了。哪像现在,展览多得是赶场都要来不及的节奏了。

曾经,一个城市里仅有的几座博物馆常年展出着几乎不变的文物;曾经,看展览是一件仅属于专业人士的小圈子事件。而如今,不但出现了许多展览馆、艺术馆、民营美术馆,甚至连大商场、专卖店都加入了办展之列;如今,从古今中外的顶级牛逼巡展,到极细分类的个人收藏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展不了的。但是,有那么多存量的艺术作品可展览么?有那么多人看得懂艺术展么?

上海展览中心,见证了半个多世纪来的世迁,如果要以所办展览种类的丰富度来说,上海恐怕还没有哪个展馆可以和它相比。在各种级别的展览中,上海当代艺术展尤其引人关注,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发言的风向标。今年的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展在开展之初受到了不少质疑,但随着展期的推进,大家开始从种种硬伤里看到了一些未来的方向。

参加本届展会的画廊75%来自内地和港台,15%来自亚太和中东地区,另有10%来自欧美。既有一些国际知名画廊带来了毕加索、草间弥生等世界级作品,也不缺另一些本地老牌画廊带来的本土艺术家作品,但境外画廊参与度与往届相比确实减少了很多。

02-2014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展现场

相应地,今年中国画廊参与比重的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些年内地艺术品市场的升温,这也让世界多了接触更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的机会。视平线画廊是这次参展面积最大的展商,这个结合了中国书法、绘画、雕塑、家具、乐器、瓷器、折扇和装置的“东床展”空间,营造出了独特的“中国式画廊”新模式。不同艺术家的不同作品,由中国元素为线索串起,却又各自突破尝试新的表达,再由一种类似于传统中式书房的方法布局,尤其是柳亦春的《千纸垂帘・ 山水》引发了现场极高的关注。视平线画廊艺术总监从容先生表示,中国当代艺术若想和西方当代艺术进行对话,就得运用我们自己的东方语言,那些曾经断了的文化需要重新接续起来,而且还要为中国的当代艺术重建它们的家(呈现方式),这方面,画廊和艺术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业性、公众性和参与性”向来是艺术展的三大重点,公共教育则是保证这三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正如英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Karen Smith女士所说的那样,国内从不缺少好的艺术家,目前所面临的更多是互动性问题,是如何让展览与观众沟通的问题,如何让观众真正地了解一场展览的问题。在这方面,上海当代艺术展始终用“特别项目”单元探索各种可能性,比如今年的Art Kids项目,几匹高头大马和快乐嬉戏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处不容错过的展区――YMM ART ACADEMY(杨梅红私立美校)――由“一起来玩视觉穿越”、“马儿绘画”和“木纸马”三部分组成。通常,艺术展都是高大上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但在这里,你不但能摸爬滚打还能亲自动手参与创作,没有懂不懂、只有好玩不好玩。它不但是寓教于乐的实景诠释,更是艺术无界的生动演绎。

篇12

关键词:策展;策展人;当代美术馆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77-02

一、策展人的发展状况

策展人一般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方“curator”通常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也就是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应的“independent curator”通常译作“独立策展人”。策展人的产生与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

早在16世纪这一职业在西方大多为私人博物馆兴起初期馆内藏品研究和保管人员,也可能是博物馆行政、资金和运营的整体统筹管理人员。17世纪后私人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时出现了一些有主题的艺术展览活动,策展人由此而生。18世纪开始,像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馆等出现了对具体区域或时代艺术品的研究和保管人员,即我们现在所指的常设策展人。这些人员专业背景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其工作内容主要是策划组织当代艺术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有了独立策展人一词。

目前策展人在中国相对发展晚了三四十年。大约到90年代中国本土的策展人开始形成,由于体制不完善,早期的策展人大多是些艺术评论家。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策展人的概念逐渐被泛化,很多策展人更多的变成了一个投资者或管理者。尤其是拥有诸多艺术品的人,把展览带来的市场增值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这是对艺术发展形式上的扭曲。而纵观国内外,真正好的策展人应该是批评家,而非画贩子。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集中到策展人身上。

当代艺术的策展,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周密细致的工作。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策展人应对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及时了解和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以及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本土策展人的要求。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固定模式,摆脱常规思维,不断超越自己。

二、策展人与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当代艺术。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策展工作是其中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当下中国的一些中小型美术馆不断涌出。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一个个接踵而至,但如何维持、管理、运作是所有美术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现在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构作用,并体现出一种文化原创的特色。

三、策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策展人其实是对当今艺术现状及艺术家个人的思考,试图通过展览的主题、策展的理念,展现出策展人对艺术和文化的一种观点。也就是说展览本身是策展人创作的一件作品。艺术家可以只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而策展人所面对的包括经费筹集、展览场地、艺术家作品与方案的调整、作品摆放的协调、整体布置、画册编辑、宣传的推广等。

策展人逐步受到追捧是因为策展人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与他的学养、造诣、学术判断和工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他的人脉储备以及给艺术家造就的机会有关联。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出路,就是发表、展示和收藏。策划一个艺术展览,首先是要明确策展人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其学术主题的文化针对性在哪里,如何寻求一个学术的着眼点或切入口,策展人要通过这个展览说明、发现什么问题,它与未来艺术创作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联系。2006年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背后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展区的特点与场地的某种局限性,充分而且成功地将局限性而转化为最有效的作品展示因素,使作品找寻到了一种与环境以及与艺术品之间的奇妙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巨幅的中国山水画卷的影像与苏州博物馆建筑物之间,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将毫不相干的两者连接在一起,为人们提示了对文化时空和物理时空的新概念即以江南美景为主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由苏州的自然风景延伸出的异域景观,构成了一种极有意味的变异与转换关系。作品的效果显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大国的气派,而不是使用西方人眼中东方的、中国的神秘玄学。

至于策展的类别与形式,它可以是有关视觉的,也可以是现时创作状态进行学术梳理的等多层面的展开。策展人策展理念的提出、艺术家的选择是由策展人来独立决定的。有些策展人参与其中的买卖与销售提成,那是对策展人称谓的亵渎,也就丧失了作为独立策展人的基本准则。而在与美术馆的合作中,更多考虑的是它作为一个公共艺术机构,如何更为有效地转化成为公众服务的展览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展览策划和展览形态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选择艺术家和参展作品以及展场的设计上,应强调静态的视觉性、纯粹性和展览整体完整的感觉。对于参观的公众来说,由这次展览所形成的公共领域的特殊价值,在于它具有超越艺术展览本身的特殊品格,在于它为人们进入公共往创造了条件,从而希望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规范创制的社会空间,形成公众社会并不断发展出自我救治的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璜生.艺术展览模式与美术馆机制――王璜生访谈录[J].美术学报.2003(01).

[2]冯博一.策展、展览与艺术立场――冯博一访谈录[J].美术学报.2003(01).

[3]卢缓.中国策展人何以“国际”[J].美术观察.2007(03).

[4]丁宗江.策展人与美术展览策划浅析[J].美术观察.2002(08).

篇13

一直有着独特文化气质的南通,将打造区域文化影响力作为永恒的追求。近几年来,亚洲艺术节、尼泊尔中国节等一系列国家级“文化走出去”活动由南通人操办。今年7月,“茉莉飘香·2012巴黎江苏文化年南通文化节”,成为南通市政府参与主办的文化部“央地合作”重要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如今,巴黎和南通城市间艺术文化交流好戏连台,南通国有置业集团与南通文新局合作主办,共同为广大艺术收藏者打造一场高品质的视觉盛宴——“中国南通·法国当代艺术家绘画展”,借此巡展的机会来推动中法艺术家在艺术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扩大法国艺术家在中国艺术领域里的知名度,同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来热爱欣赏真正的艺术,也为中法艺术院校的教育和培训提供积极宝贵的经验和交流机会。

“中国南通·法国当代艺术家绘画展”是一场堪称世界级公共艺术展览的盛会。在提升南通人文形象的同时,也打造了中国江苏南通的一个潜质优异的艺术品牌。对南通的公共艺术领域,以先锋者的姿态,创造着深远的影响。此次“中国南通·法国当代艺术家绘画展”在全国范围的城市内也具有独特性,因为这样一个完整的专业的法国绘画艺术展在南通举办绝非易事,故而通过本次展览不仅促进法国巴黎和中国江苏南通的艺术文化交流,推动南通的文化大发展,同时也确立起南通自己的唯一的、专业的文化艺术品牌,提升了南通在国际文化艺术上的影响力。

此次绘画展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艺术展览,更是一个让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特别是法国当代艺术家展示作品和让中国民众得到美的享受的一个“公共艺术国际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江苏南通的文化产业建设与文化发展战略的平台。

有了“文化南通”这个平台,不仅能让民众得到更好的美的教育,也能为中国起步较晚的公共艺术得到借鉴和提升。夯实中国城市的艺术底蕴,提升民众的审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在形成一定知名度后,更需要再接再厉继续迈步。

此次参与画展将展出12名法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其中主要以象征、抽象或介于两者之间难以捉摸的表现形式为主体。这种具备新旧相互交错的创造,让绘画得以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指向作者所设定的主题、载体或空间之中,并探索着新的模式和扩展它的领域。这些艺术家们企图在当前新媒体和科技发展蓬勃的情况下,为绘画的表现形式探求新的发展。

作品欣赏:

马剑虹

旅法画家,现任法国书画家协会会长,又名白熙天,号“江南不羁马”,原籍广东普宁汤坑乡,出身世家,自幼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出于爱好,自十岁起即开始自习书法,先由二王入门,及长遍临历代名家名帖,当时由于环境特殊,虽不遇名师,然凭其爱好之执著,与勤奋的努力,锲而不舍,筑就了良好的基础。后移居香港,师事香港书画名家佘雪曼教授,书艺突飞猛进,现精通篆、隶、楷、草,尤精行草。

唐诺思

1946年,唐诺思(Tannous)出生于比布鲁斯

1970年,在黎巴嫩大学获授国家美术研究所高等文凭

1974年,担任美术研究所教授,教授绘画

1971年,因临摹国际博物馆大师作品,才能获得认可

1976年,居住于巴黎,开始其国际化事业

1992年初,唐诺思(Tannous)首次发现一种新技术:可用于保护和加强油画效果的特殊清漆。

他在作品所采用的明亮强烈的色彩,令每位靠近作品的人都深感愉悦。正能量“Positive energy”一词最能表现唐诺思(Tannous)混合了多种技巧和材料的创作所带来的效应。

他的作品在法国、德国、瑞士、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乌克兰、挪威、日本、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展览并拍卖。

2011年,是开启Tannous中国时代的第一年。欧洲艺术(EUROP’ART China)正致力于让中国和亚洲认识唐诺思(Tannous)。

Madelaine Ravary

独立展览

1984年至1985年 AGDE展览

1987年至1988年 MANTES市展览

1988年 巴黎Cimaise de Paris画廊展览

1989年 MANTES市名为"经历"的展览

2007年 中国锦溪市的展览 (水墨画和水彩画)

HONFLEUR画廊展览

LISIEUX展览

ST GERMAIN EN LAYE市展览(由法国巴黎国民银行资助)

1941年出生于法国的Argenteuil

独立画家协会成员

泰勒基金会员

篇14

关键词:艺术展馆;场馆建设;建设情况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时间:2014年5月12日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南京市艺术展示场馆建设与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调研小组在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对南京市25处艺术设计展馆进行了调研考察,并就展馆需求情况对南京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及访谈。通过调查,掌握南京艺术展示场馆建设情况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建设跟进兼顾理性发展

据项目调研小组走访调研统计,截止2014年5月,南京市区共有艺术展馆共计24个,其中8个为政府建设的公共艺术展馆,16个为民营艺术展馆;盈利性艺术展馆有2个,其余22个为非盈利性艺术展馆;多数展馆集中分布于城市中心地带,少数分布在离市区较偏远的地段。通过项目组对南京市民的调查访谈发现,50.7%的市民3年里去过1次艺术展馆,25.7%的市民3年里一次都没有去过艺术展馆,14.5%的市民3年里去过3次及以上艺术展馆。调查访谈发现超过半数的南京市民3年内只去过1次艺术展馆,也有许多市民由于种种条件限制,3年内一次都没有去过南京艺术展馆。调研结果显示,部分艺术展馆宣传力度大、展出品质高、配套设施完善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参观。

笔者认为发展文化进行相关设施配套建设是必要的,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能过快过急,造成浪费。部分展馆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公共场所大力宣传的同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展出及展馆进行宣传,南京大部分艺术展馆都有属于展馆的网站、微博平台,但真的在网络平台上对展馆及展出及时做宣传并及时更新网站信息的展馆却占少数。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南京艺术展馆中不乏存在,展馆闲置的现象让不少市民为之感到惋惜,艺术展馆的建设和发展实属不易,建设的跟进和理性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已建成展馆需物尽其用

当下,南京市的艺术展示场馆建设呈现政府投资大、民营投资多的情况,但很多展馆大部分时间都门可罗雀,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原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顾欣说过,艺术场馆要用各种艺术来填满它、充实它,就好比一辆性能优良的车子,需载满货物“上路”才有意义,又好像一家装饰豪华的饭店,关键还在有精美的食物奉献给人们。为避免艺术展馆建设投资的浪费,政府可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计划,根据各家展馆特点指定不同展示范围,使展馆各具其特点,并将其特点细化、专业化。同时,同时激励各类文化组织多组织展览、艺术展馆将展览门槛放低,一方面为更多热爱艺术的民间人士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艺术展馆的利用率,而不至于常常闲置或一个展展一年。这一点六尘美术馆、诸子艺术馆等部分艺术展示场馆做得很好,平均每个月一场新的艺术展出,让市民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提高了展馆的人气,带“活”了艺术展馆。

三、展馆建设到位还需强化配套

走访过程中,各家艺术展馆的内部展陈、外部建筑都极具艺术性,投入很大,但配套不完善,这也是造成展馆少人问津的一个方面。笔者通过对南京市民的调查访谈结果发现,阻碍77.8%的市民去艺术展馆的原因是不能及时得到展览信息,建议展馆利用好已有的宣传平台,加大力度对展馆及展出的宣传力度,塑造好展馆品牌形象的同时,让市民更快捷更好的得到展出信息,对艺术展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南京市民对于展馆的认知度、满意度及使用率。调研结果显示阻碍南京市民去艺术展馆的另一大原因是交通不便,建议展馆通过联系公交部门加设站点、通过媒体加强宣传加以改善。同时展馆还可以配套餐饮、阅读、交流等相关空间场所,让市民爱上艺术展馆,自主自发地走进艺术展馆。

四、文化建设还需从“软”处着手

(一)提升知名度。优质的服务、完善的配套设施、高品质的展出等方式能够塑造和提升艺术展馆的品牌和口碑。

(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一个展馆成功与否,离不开参观者的支持和参与,参观者的支持度、参与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馆的服务,故完善艺术展馆的服务措施,细化多个服务环节,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对促进展馆的发展及提高市民的满意度至关重要。

(三)文化市场的普及。全方位培育艺术市场,通过创办刊物、出版相关书籍、策划学术研讨等途径对市民进行艺术的普及,引导老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老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取向,建立起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让市民爱上艺术展馆。

综上,可以发现当下南京市艺术展馆的建设有具有社会各界投资建设热情高涨、展出形势不断推陈出新等优点,但同时也应注重通过强化配套、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软”建设等方式对艺术展馆门庭冷落、市民对展馆的满意度等问题加以改善,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