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公共艺术展览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共艺术展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艺术展览

篇1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展览机制和运营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21-03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 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包括体现国家意识形态,代表城市文化形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市民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设施、机构、运行机制、活动项目、政策保障等集成的系统[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西方国家历来对社会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特殊的鼓励、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既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美术馆、博物馆公众艺术教育职能的主要形式――艺术展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于城市文化形象的树立,民族、国际的艺术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一、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

(一)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实施

在我国,博物馆、美术馆具有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等多元社会职能。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对于文化艺术学习的渴望,博物馆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职能表现得日益突出。美术馆、博物馆已经从“艺术家和藏品”为中心转移到以“公众”为中心上来。发挥其公共艺术教育职能,是历史和现实赋与美术馆的神圣使命。艺术展览是美术馆、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基本载体,也是把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普及文化的重要途径。它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是艺术公共性的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和重要方面。作为公众认识和了解艺术与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艺术展览搭建起艺术作品和观众交流的平台,保障和实现每个公民的艺术文化权利,实施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公共性已经成为美术馆、博物馆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德国学者尤根・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公共性”的理解,即公众们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表达意见的空间[2]。艺术展览公共性的内涵是:艺术展览应以广阔的公共空间为基点,以民主为原则,面向广大的公众展示以批判性艺术语言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与公众间自由平等的艺术交流,达成人类个体间对公众使用、关切或触及切身利益关系的事物及价值观念或生命意义的一种共识[3]。这一内涵要求艺术展览在主题、空间、内容、服务这些方面来实现当代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首先,在当代艺术展览中,主题的设计从始至终贯穿于展览的全过程,是整个活动的灵魂部分。主题的确立上要选择观众最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打通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间存在的障碍。其次,精心设计展览空间,使其既符合观众的视觉和心理,又富有文化艺术意境,让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间;同时,除了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为代表的官方主要展览场所以外,要开拓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作为展览地点,如私营画廊、民间美术馆和艺术区等非专门展览场所,露天公共广场、大型商业场所、电视报刊、网络虚拟空间等,以及各类非公共场所,如私人住宅、企事业单位的仓库、车间等,以达到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观展的目的。此外,展览作品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也要体现出公共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公众积极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再次,运用各种展览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展览服务是艺术展览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职能中重要的一环,如举办讲座,导览服务,教育互动,出版展览文献、进行展后调查记录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理解、交流与艺术相关的经验与知识。

从公共性角度来讲,艺术展览在当代中国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公众逐渐重视自身应该享有的文化和艺术权力,对艺术展览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主流艺术的各种大型展览和国外相比在数量上可以称得上是展览大国,但并非质量上的展览强国。展览多由官方举办,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展览实际的效果与投入不相匹配,变成艺术界内部的学术活动,导致“曲高和寡”的情形。观众基本上是同行,普通的民众很少,能够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为观众传颂的艺术展览不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涌现出了许多独立或兼职策展人参与展览策划,这是对传统策划方式进行的新的尝试。但由于经济、政治、艺术家等客观原因,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艺术展览的公共性。具体体现为:展览策划和展期时间短;选题的主动性、预见性、公众性不够;作品选择不精;学术准备不够;资金不足;推广乏力等。因此,在当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中,为了充分实现当代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塑造观众的思想情操,亲近艺术,培养大众的审美意识和健康人格,必须让艺术和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并与观众形成一种开放、互动、交流的关系。当前,艺术展览正在朝着大众化与普及性的方向展开实践。

(二)艺术教育的补充

美国艺术教育学者艾斯纳(E. W. Eisner)认为,艺术学习应该包含三个层面,即创作、评论与文化。[4]艺术展览在文化艺术的传播中和传统学校艺术教育、书籍相比,具有普及性、长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优势无可比拟。中国传统的学校美术教育比较侧重于对艺术技巧的掌握,而在艺术学习的另外两个方面―批评与文化却重视不够。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与各类学科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艺术展览中其丰富的艺术品原作资源,对观众视觉阅读进行熏陶,和观众进行互动,让大众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了受众之于不同类型艺术与文化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感性的思维来培养出人们的独创精神。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激励创新,公众能从艺术家的想象、探索和表现中感受到创新的价值,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启发。为何自近代以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西方社会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和国家、民族和社会长期受到过高品质的艺术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经过美术馆、博物馆的洗礼,开拓了民众的文化艺术视野,质疑、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提倡,使得国家、民族和社会保持持续的创造力与影响力。而这一切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展览来实现。

(三)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艺术展览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展览的目的,是提升人们的知识修养和满足精神需求。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应该着眼于终身教育,培育主动教育,建构互动教育,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提升社会审美水平和文化认知,建构社会精神文明。通过艺术展览的传播来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来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5]。

二、影响艺术展览策划活动的因素

公众艺术教育与观众拓展成为影响艺术展览策划的重要因素。美术馆、博物馆是面向社会的,全体社会大众就是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对象。由于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富足,艺术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乐土。目前,艺术展览的策划正处在发展期,整个社会公众对其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重要性意识不够。因此,艺术展览应该以公众为核心进行策划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一个尽可能完善的观展环境,吸引观众的参与和注意力,激发公众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展览的公众教育职能。现代的展览策划活动,需要把“公众”作为核心元素,明确展览主题,以展品、公众(参观者)、展览的形式、公众接受信息的便利、展品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展览成本这些展览关键元素为基本切入点,从而展开创新性的工作。

我们知道,大众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艺术展览无法以一概全地设计教育活动,而应该考虑不同的观众背景,设计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观众是谁?他们能学到什么?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信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亦即将观众分类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在感情上吸引公众,引导观众进行学习,从而对公众实行艺术教育。比如大学生群体、中学生群体、少年儿童群体以及社区群体,还包括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弟等等。

当前,对于艺术展览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在思想认识和实施的方式方法上,与国外的差距较小,但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欧美在设计艺术教育的展览主题和形式上有很多具有创意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育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展览,注重特色[6]。

三、艺术展览的体制与运营模式之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建立关注和公众互动、注重艺术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展览体制

中国传统的艺术展览体制中缺少策划,更多的只是组织。各种大型主流艺术展览,即所谓的“官方展览”,由国家文化机关和美协系统主持。主要是国家拨款,指定场地,主持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并选择评审委员。展览大多体现国家的意志,并确保展览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性。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就是研究、保管、陈列馆藏艺术品,很少策划主题性展览。而美术馆虽设置了展览部、研究部、保管部等,但也缺乏展览策划的能力和热情,多靠出租场地,承接外来的展览维持,以致经营不善。

此外,许多独立或兼职策展人涌现,这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展览体制中的一种新动态,促进展览更加倾向国际化、多样化。国际上展览运作方式是一般由批评家作策展人,策展人提出学术目标,确定学术主题,再根据学术主题选择艺术家。策展人的学术后盾是博物馆,经济后盾有基金会和社会赞助。但在中国,这种展览运作方式还处在自发的“民间”阶段,尚未被官方所接纳,相关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独立策展人制度为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尤其是展览策划组织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并对国有和私营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体制革新产生重要的影响[7]。

把精力和重心放在展品本身,会出现艺术常常被归入高雅文化的范畴,观众中没兴趣或看不懂的情形,致使一般公众产生疏离感,未能实现艺术展览的公共性使命。另一方面,轻视艺术展览的拓展和推广,观众数量少且多数是同行,一些展览的开幕就是闭幕,展厅门可罗雀。展览成了个别策展人的,成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自娱自乐。现今,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集中区、画家村观看展览,策展人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关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因此,我们要立足现状,在组织构成上,由官方和政府主管,在政府的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策展人的积极性,建立产生此机制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文化艺术基金的积累、管理和发放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展览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创新展览运营模式

展览的运营包括对经费预运算、寻求赞助、学术梳理、收藏规划、作品保障、展览设计、布展技术、宣传教育推广、衍生品的构想、展览安全等方面。现今,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投入逐步加大,合理利用好展览业务经费成为关键的研究课题;人民群众对艺术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这些发展变化要求将西方艺术展览模式中现念融入展览运营,突出中国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创新展览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在展览运营管理上,应该吸收社会资源,积极寻求与企业机构合作。艺术展览的筹办需要高额的展览运作资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成果,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规模、能效上如何提供更有质量的艺术展览以满足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过去只谈学术不谈运营,把藏品展示和学术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最终会导致艺术展览孤芳自赏,脱离了与社会的互动,也让学术研究失去生命力。艺术、资本、学术不是敌人,三者的综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呈现。一个展览的运作,其实是弥合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隔阂的过程。只有创造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展览整体经营管理新理念,以独特的展览内容与形式作为展示模式和服务方式,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阶层民众亲近体现美的艺术展览[8]。

在展览运营中,展览宣传、呈现与导览、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衍生品的开发等,直接反映其公众服务意识和展览策划的运作水准,是艺术展览社会功能扩大的具体体现。如可以利用网络、校园推广、志愿者工作、展览和邻近地区等多个渠道对展览进行广泛而充分的宣传;展览呈现包括展厅布局、设计、布展细节等要协调,印刷品、语音设备、电子触摸屏和专门人员导览等导览方式要清晰明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社区服务、文化体验活动;艺术展览衍生品如出版物、文物旅游纪念品、展览特制纪念品等的开发出售服务,增添经费来源。

综上所述,艺术展览作为实现公共艺术教育职能的基本载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现文化产品公共性价值的重任。对公众来说,艺术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学习的补充,而且可以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培养独创精神。因此,展览策划应该以公众为核心进行,根据大众的丰富层次设计多元化的展览形式;建立关注和公众互动、注重艺术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展览体制,创新艺术展览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艺术展览在公众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德),曹卫东,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3〕张颉.关于当代艺术展览公共性的思考[J].艺海,2006(10).

〔4〕刘丰荣.艾斯纳艺术教育思想之研究[M].台北:水牛,1991.

〔5〕丁宗江.从美术馆展览看和谐社会的构建[C].北京:北京博物馆学会,2007.

〔6〕米雅,范迪安.公共文化教育将继续成为美术馆工作的重点―范迪安专访[J].美术观察,2011(1).

篇2

移动进攻法是运动员遵循有目的、有配合的人球连续移动与转移,灵活运用各种基础配合的进攻战术。在运用时,一般是依据队员的特长及某种战术基础配合为主串联,同时运用各种技术与战术配合,并在不断移动中保持场上进攻阵势的位置平衡和攻守平衡。移动进攻法的出现,使世界篮球运动的进攻战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目前篮球运动战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也使进攻战术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它引领当今篮球进攻战术的新潮流,是国际上高水平运动队较为突出的进攻风格。

一、移动进攻法的战术特点

1. 在移动中创造攻击。

人动、球动、多传少运是获得攻击的重要条件。有目的传球并穿插、切入和移动位置来组织战术配合。在发动战术配合中,5名队员同时动起来,根据进攻阵势的要求,协调移动,不停地将球准确地传入队员手中,直到投篮为止。在进攻中每个运动员都应该清楚地了解,队员的每一次行动,不管是有球或是无球,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进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机动进攻机会,这时运动员必须果断地运用个人技术进行攻击。如果进攻不能实现,就应马上调整自己的行动与全队连续进攻保持一致。

2. 进攻的连续性强。

任何战术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连续性,移动进攻法就具有此优点,5名队员落好位或未落好位均可进攻,队员在场中保持机动性,连续不断地移动,在运动中进行熟练的配合,创造出最佳投篮时机。如果进攻不成则可在此位置上继续跑动和快速转移篮球的攻向,再次组织进攻,从而避免了过去机械而僵化的落位步骤,使进攻无球队员回到原来的进攻位置,可在新的位置上马上发动进攻,使配合不间断地进行,而这种连续不断往往给移动队员创造出具有威胁的投篮机会。

3. 战术灵活多变,打破位置上的限制。

移动进攻法虽然在开始进攻前要求每个队员应站位正确,但在进攻过程中后卫和前锋是要互换位置的,中锋可拉出远投,队员可到内线进攻,因为他们的任务、打法基本相同,从而使打法灵活,进攻点多而广,始终保持五个攻击点,五条进攻路线。在移动的过程中进攻队员从一侧到另一侧,由内到外,由外插向内,从强侧到弱侧,由弱侧到强侧的各种攻击性移动,使进攻队员在任何位置上都能起到作用,从而给防守者造成被动和增加防守难度。

4. 保持场上攻守平衡。

移动进攻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保持攻守平衡,这是战术的攻守规律。队员除了在进攻上迫使防守不停地变换位置,从中获得行动的主动权外,当由攻转守时仍能保持防守二线的先退守,一线进行阻截,使攻守平衡不会出现战术的重攻轻守偏向。攻与防的对立统一是促进移动进攻法的形成。篮球运动的比赛是一个制约和反制约的竞争过程,然而,移动进攻法在攻与守相互制约两个方面都能兼顾。

5. 不同类型的球队均可采用。

快速灵活的个人行动,多动少停,动中攻击是移动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内无高大队员也能成功,因为移动进攻的效率并不光全依赖队员身高优势,而是依仗全队积极的移动配合。完成这种进攻有时宁可放弃身材的高度,也要保持队员在场上的频繁移动和密切配合。我国篮球运动的“以小打大”、“以快制大”,以小、快、灵、准而见长的特点就是移动打法的体现。为此,不同类型的球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多种切实可行的移动进攻战术的打法。

二、移动进攻战术的教学和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 移动进攻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从训练初期就运用这种先进的思想战术才能对训练者技术风格和战术打法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在确定具体的移动原则时,必须从本队所掌握的固定战术配合与实际水平出发,先确定一些移动原则,然后再逐步扩大展开。

3. “移动进攻”战术是一种全新的战术体系。学习和练习这类战术,首先要理解和研究它的本质,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套自己的打法,防止照葫芦画瓢,照搬照抄。

篇3

关键词:决胜时刻;进攻战术;最后一攻

比赛的决胜时刻是指比赛结束前5分钟如果场上两支球队的分差不超过5分,那么一直到比赛结束的这段时间,在决胜时刻中结束比赛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球队的进攻选择往往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终结比赛的最后一攻可谓是一门学问。

1比赛最后一攻前场界外球进攻战术的价值与意义

掷前场边线界外球往往是能够直接转换得分,速度最快,最有效的其中一种进攻方式。前场界外球产生的情况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犯规:对方球员在前场侵人犯规(犯规是对非投篮动作,且全队犯规未满四次);对方球员在前场违体犯规;对方队员在前场技术犯规;②违例对方球员在前场发生违例(3秒、5秒、8秒、走步);③常规:对方球员在前场使球出界(抢断、争抢篮板球等导致球出界);拥有球权进入前场叫暂停和比赛最后两分钟拥有球权时使用暂停。

在篮球比赛中,决胜时刻最后一攻分差落后一分、两分、三分的情况比比皆是,教练员在最后一攻中选择要三分球还是两分球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多人配合的运动更多需要的是五个人之间的配合,不单单是体能与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尤其是在决胜时刻,利用好界外球进攻战术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战术解析

2.1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两分球战术解析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落后1分的情况。

落位:1号位发求,2号和5号位落牛角位,3号和4号位平行落于限制区两侧靠近篮下的限制区线上,呈典型的BOX(箱型)落位的阵型。

跑位:战术发动后上线的两人(2号位和5号位)向下移动压缩防守人,同时形成电梯门的形式让底线的3号位通过的弧顶获得空位接球的机会,形成假的电梯门。2号位和5号位带动防守人是三号位形成空位,此时为了补防3号位,防守人的注意力分散,2号位向下再给4号位一个掩护,此时所有的防守人都被带到强侧,无人防守篮下的4号位,最终让4号位获得篮下投篮机会。

有球一侧为强侧,无球一侧为弱侧。很多战术通过强侧的移动吸引防守人的注意力,使弱侧成为真正的攻击电脑,战术的精髓即是强侧移动弱攘动。

2.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三分球战术解析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落后2分的情况

落位:场上四人呈三角落位,3号位于底线发球,2号、4号、5号位落于靠近强侧的限制区线上,1号位落在弱侧弱侧肘区稍靠下的位置。

跑位:如图2所示,1号位借助5号位的掩护切向强侧底角三分线外接球投篮,若是1号位未获得投篮机会,则运球向弧顶移动,2号位借助四号位的掩护卷切到强侧底角三分线外准备接球投篮,发完球的3号位借助五号位的掩护上提至弧顶准备接球投篮,掩护完的5号位顺势下沉到弱侧底角的三分线外准备接球投篮(如图3)。

本战术共有四个机会,首选是1号位,其次是2号位,3号位、5号位,要求执行战术的每个人都要具备三分投篮能力,其中除了1号位以外3号位发球人是最具威胁性,最容易被忽视的进攻球员,因此具备投篮能力的3号位是一个不错的进攻选择,在1号位没有投篮机会的同时,首选3号位进攻。

3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战术解析

3.1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两分球战术解析

2006年目总决赛小牛迎战热火的经典对抗,韦德凭借一己之力绝杀小牛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比赛进入决胜时刻小牛以93∶91的比分领先热火两分,双方在暂停后回到场上,热火获得掷边线界外球的机会,之后使用了一个两分突破进攻战术拉平比分: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比分相差1分或2分的情况

落位:如图4所示,场上四人均站在罚球线上成堆积落位

跑位:1号位佩顿掷边线界外球,2号位韦德借助4队友的掩护上提至三分线弧顶接球,掷球入界的1后移动至同侧底角三分线附近,5号位大鲨鱼奥尼尔移动至低位策应,4号位移动至45度角位置(图4),具备三分投篮能力的3号位沃克迅速移动至弧顶为韦德作掩护,两人进行挡拆配合。韦德借助掩护向右侧运球,沃克拆开移动至三分弧顶吸引防守,最后韦德突破抛投打板命中(图5)。

本战术的关键在于队友为进攻拉开了空间,很好地利用了核心球员韦德的突破能力。突破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本战术的设计充分为球队核心球员拉开了空间,其次,在决胜的攻守回合中,裁判员的执裁往往非常慎重,在常规时间内有可能会被判罚的身体接触,在决胜的回合中往往被忽略,所以在设计战术时,如果球队中的核心球员没有绝对的突破优势,就避免使用突破进攻。

3.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三分球战术

2017年NBA总决赛已落下帷幕,勇士队最终以4∶1成功复仇骑士,再度夺得总冠军。回味这五场厮杀,颇为惊艳得是G3的关键时刻,在比赛仅剩45.3秒时杜兰特一记三分反超比分,让此前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的骑士队在最后1分钟内陷入麻烦。随后骑士队投篮不中,被迫使用犯规战术,勇士队轻松罚进罚球,并将比分优势扩大到三分,时间仅剩12.9秒。骑士为扳平比分,主教练泰伦・卢设计了一个边线界外球战术。(图4)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相差3分的情况

落位:场上四人呈一个三角落位,1(凯里.欧文).3(勒布朗.詹姆斯).5(特里斯坦.汤普森)号位分别落在弱侧肘区,罚球线中间和强侧肘区稍靠下的位置,2号位(JR史密斯)落在弧顶,由4号位(凯文.乐福)发球。

跑位:2为拉开防守空间向弱侧底角移动;5借助3的掩护去给1设置掩护,4可传给利用5的掩护向球移动,并准备接球投篮的1,或传球给掩护完移动至底角准备接球投篮的3。

根据外国数据分析研究,临近比赛结束并落后三分时,选择三分投篮会比选择两分投篮有着更高的胜率,很明显会落后三分的T士选择三分投篮。欧文、坦普森和詹姆斯三人之间的掩护配合,实则为STS(screen the screener:为掩护者掩护)。大家都知道防掩护时,很考验两个防守人之间的沟通,三人之间的无球掩护,加大了防守难度,更容易产生错位防守。一方面,为5掩护后的詹姆斯在强侧底角获得较大空间,另一方面,欧文借助5掩护后上提接球,是另一机会,犹记去年总决赛,欧文就是在这个位置,无视库里的防守投进一致命三分,令对手有所畏惧。乐福作为发球者的原因很简单,传球能力较强,具有身高优势,能较好的观察场上情况。骑士不乏投手,詹姆斯、欧文、科沃尔和乐福都具备三分投篮能力,在两个机会都被封堵的情况下,防守方容易疏忽发球者,发球后进场接回传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4结论

决胜时刻最后一攻的战术可谓数不胜数,战术不是固定不变的,战术的使用可以依据场上的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往往忽略了战术变化的多样性,一种落位可以有多种打法,多种落位也可以是一种打法,因此掌握战术的同时,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赢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孔祥武,李依军.大学生男子篮球比赛中前场界外球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205-206.

[2]金嘉鹏.篮球前场掷界外球固定战术配合方法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06):123-125.

[3]万季愉.篮球界外球固定进攻配合[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61-65.

[4]郝许凌,李润技,郝福旺.掷边线界外球的配合技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4,(01):23-25+18.

[5]吴金元.浅谈端线界外球战术[J].怀化师专学报,1996,(06):190-192.

[6]熊柯.2015―2016赛季NBA季后赛金州勇士队前场界外球进攻战术特征研究,2016.

篇4

摘 要 通过调查和研究快攻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对篮球快攻概念和定义进行解剖分析。在篮球比赛中,球员要时刻树立快攻意识,把握快攻机会,节省进攻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多得分并且赢得比赛。在平时的篮球教学、训练中,要加强对学员快攻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快攻战术的多方位练习,从而在比赛中掌握主动权,取得比赛胜利。

关键词 篮球比赛 快攻战术 意识

一、前言

快攻是体现新世纪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最积极有效的战术,是篮球战术的基本要素和比赛得分的重要方法,也是篮球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篮球快攻战术是指由防守转入进攻时,进攻队以最快的速度将球推进至前场,争取造成人数上和位置上的优势与主动,果断合理的进行攻击的一种进攻战术。其特点是速战速决,攻其不备,所以是现代进攻战术中最有效的武器,最重要的反击得分手段。快攻的核心是争取时间、创造战机,美国著名教练员约翰?伍登曾说过:“快攻是教练员首先考虑的战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篮球快攻战术的书籍及科研成果,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对篮球快攻战术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快攻的基本原则

要打起快攻,首先队员必须具有敏锐的快攻意识,发动快攻,抓住宝贵的时机,要做到传球快、接应快、分散快、推进快、跟进快和攻击快,充分做到快攻的“快”字,没有了“快”字就没有了快攻的本质。快攻战术要求全队队员要齐心合力、行动一致,以压倒性的气势去完成每一个进攻,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并且消耗对方的体力。快攻是一项快速战术在高速运动中需要正确的技术作为进行快攻的保障,稳定发挥技术的能力,以免忙中出错。

(二)判断快攻的依据

速度快攻速度加快,时间短,传球次数少,一般经过1~2次传球,在2-3s左右结束1次攻击。在队员由守转攻的瞬间,要求队员传球快,分散快,起动快,移动快,简而言之就是需要一个字“快”这是起点也是特性!

(三)培养比赛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于打好快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比赛中,我方队员防守,对方队员投篮出手,我方队员甲和乙在内线位置要位并且要得很好,这时位置靠前防守的队员丙就要迅速判断甲和乙拿到篮板球的机会大小,如果有很大可能拿到篮板球,就要准备快攻了,在对方队员出手的同时开始离开所防守的队员并往前移动两三米,一旦本队抢到篮板,队员丙马上快速往对方篮下奔跑,篮球场长度一共才28米,队员丙本来就位置靠前,再往前移动两三米,离对方球篮只有不到20米的距离,这个时候如果本队抢到篮板球开始发动快攻的话,对方队员是很难在剩下的20米内追上丙的,再加上其他队员的快速跟进,快攻就很容易形成了。形成了以多打少甚至一打0的情况出现。当然还有掷界外球和抢断而发起的快攻,这就要求运动员要迅速对比赛场上各种随时变化的情况进行接收并快速思考反应,在段时间做出正确抉择,有时甚至得靠个人的直觉和本能来完成快攻行动,要做到这些没有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练员培养队员良好战术意识、思想、技术,尤其是对同伴的移动速度、弹跳、防守能力、抢断水平,篮板能力等在防守时的作用要判断准确,同时还要注意同伴的意图,采取相应的行动,完成快攻,打击对手。

1.在实战中培养快攻意识和战术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中,队员间都是非常熟悉的,他们的技术特点都很了解,身心的放松,对抗较弱。在熟悉的环境下训练往往会发挥到较好的水平,但是也会很难发展到快攻意识和快攻战术能力。但在激烈的比赛中,往往队员会不敢去做动作,还有战术的有效运用。因此不容易发挥正常水平了,所以只有在激烈的对抗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迅速得到提高。

2.讲解与训练相结合

在快攻意识的教学、培养中,教练要多运用直观法与语言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快攻战术演示与讲解。比如说采用小黑板、投影机等工具,同时运用简单的语言,说明战术的阵形、配合方法、位置路线、动作、顺序、时间以及每个队员的作用和同伴的协调行动,只有简明的语言才能让队员容易记住。有目的的促使队员正确使用快攻技战术,例如反复进行同一战术的演练。同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准确地指出并及时解决,也可以对球员提问,让其自行了解并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己形成的快攻战术概念,从而不断提高球员的快攻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攻防转换的加速化在很多比赛中都起到决定比赛胜负的作用,成为取胜的神兵利器。往往球队因为落后因此做出攻防转换的改变,即提高攻防转换速度往往会取得很好的逆转取胜的效果,快攻是篮球比赛中一个最重要、最锐利、最高效的攻击武器,面对球队处于劣势,阵地进攻失效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此时利用快攻改变球队现状来进攻得分是球队综合实力的充分体现,一定要教练员球员具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快攻,灵活的在稳定的阵地进攻基础上,提高加强快攻意识,认识到任何时候抢到后场篮板球快攻都是进攻的第一选择,只有坚持打快攻才能发挥出最高水平。才能体现球队球员的战术素养、身体素质和实力,跟上篮球发展的趋势。

篇5

    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战术活动,应该具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理解,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的篮球运动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个人技术与全队战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正确有效的运用战术意识往往能决定比赛的胜负走向。

    二、高校学生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核心因子

    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如下所示:

    图1     高校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过程

    刘爱伦老师主编的《思维心理学》一书中曾经说:“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它能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应用;程序性知识是潜在于行动背后的知识,是技能或操作的具体应用”。在高校篮球比赛中,进攻战术意识和技术动作是决定进攻战术成败的关键。进攻战术意识和技术动作彼此联系且相辅相成,如果两者能有效的衔接则篮球比赛的战术目标就能得以实现,反之则不能。因此,在实施篮球进攻战术时,不能仅仅依靠进攻战术意识或技术动作。而应该明确两者的关系,即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篮球进攻战术中,技术动作的应用属于被进攻意识支配的,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越娴熟,质量越高超,那么教练在布置战术时,所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就越能实现既定的战术目标。进攻战术意识属于支配地位,运动员的进攻战术意识越强,其所能具备的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从而达到两者完美结合,则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进攻战术水平。从比赛的实践中可以证明,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显。也可以说,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整个篮球进攻过程的“中枢神经”。

    三、高校学生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发展路径

    (一)在技战术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高校篮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是日常训练的基础和核心,而如果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的培养,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篮球进攻战术意识不是短期内加强训练就能具备的,而需要运动员在整个技术训练中有计划、长期性的坚持才能最终形成。赛场中,运动员能随心所欲的运用与应变技、战术,其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最初的动作技术训练。从技术的基础训练到技术对抗性练习阶段,训练的重点会发生变化,运动员的技术个性特征是这个阶段训练的重点。此时,须重点培养篮球运动员的观察能力。这是因为,观察能力是篮球对抗意识中的基础能力,在运动员篮球进行战术意识中排在首要位置。无论是天赋如何高的运动员,无论其技术水平和动作是否高超,没有优秀的观察能力也发挥不出完全的效果。所以在运动员技术训练中,必须针对观察能力的训练制定计划,计划要具有针对性,具体到每个人、每个时间段,同时,观察能力的训练内容也要全面,不仅包括快速反应的训练,还应该包括视野等方面的训练。

    在战术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的战术意识,就要注意训练是详细的讲解有关知识。比如要让运动员了解战术的内涵、战术的结构,要了解战术变化的原因以及清楚自身属于战术的哪一部分。战术训练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运动员的配合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虽然运动员的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决定赛场上的得分多少,但是纯粹的进攻战术意识毫无意义,必须将进攻战术意识融入到运动员的配合上,融入到他们的协调合作上去。特别是赛场上,战略决定战术,战术决定行动,每一次的行动都必须以执行既定的战术为条件,战略战术执行成功了,篮球进行意识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就是临场战术思维能力。

    (二)在心理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战术学习、基本的技能和技术训练以及篮球比赛中,通过判断、分析和推理所形成的能反应篮球运动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所以,篮球运动员进攻战术意识的成功必须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技术、战术的学习逐渐形成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加强认知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一般心理辅助训练,可使篮球运动员的进攻战术意识结构要素的心智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为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感   知觉能力的反应速度,可以实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比如,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就可以缩短这一时间可以提高意识活动的效率,从心理认知上来解决。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比赛中的正确意识活动做好积极地心理准备,从而创造临场时的良好心理环境。 (三)

    在拓宽知识结构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包括篮球运动在内的体育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前往往靠艰苦的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对一个球队、对一个运动员的影响甚至大于了身体素质。一个球队整体的知识水平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运动员知识层次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到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形成,影响到战略战术的制定和合理的运用。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技术和知识结构,比如美国的NBA,作为世界篮球殿堂,美国篮球运动员很多都是大学的学士,有的甚至是博士和硕士。正是因为有了专业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现在美国篮球的世界地位。

    总之,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对运动员的成功必不可少,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脱离其它的技术训练,单纯就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在运动员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将篮球进攻战术意识融入进行,才能做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滕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战术行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