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35: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计算机精品教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二甲基甲酰胺(DMF);硫氰酸钠;羊毛/腈纶混纺
腈纶是聚丙烯腈纤维在我国的商品名,国外则称为“奥纶”“开司米纶”。腈纶纤维有人造羊毛之称,具有柔软、蓬松、易染、色泽鲜艳、耐光、抗菌、不怕虫蛀等优点,常与羊毛混纺成毛线,或织成毛毯、地毯等。
在纺织品检测中,硫氰酸钠法与二甲基甲酰胺法都曾经作为标准方法出现在羊毛/腈纶混纺的产品检测中,因考虑到硫氰酸钠试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故二甲基甲酰胺法是对羊毛/腈纶混纺产品的常规检测方法[GB/T 2910.12―2009《纺织品定量化分分析 第12部分: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甲酰胺法)》]。本文通过试验,抛开其他因素,只从正确度来比较两种方法对羊毛/腈纶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情况。
1 试验准备
1.1 样品准备
分别选取标准羊毛贴衬织物以及标准腈纶贴衬织物,将织物拆散成纱线,分开放置待用。
1.2 样品预处理
将样品放在索氏萃取器中,用石油醚萃取1h,每小时至少循环6次。待试样中的石油醚挥发后,把样品浸入冷水中,浸泡1h,再在(60±5)℃的水中浸泡1h,并不时搅拌溶液,然后抽吸或离心脱水、晾干。
1.3 主要试剂
二甲基甲酰胺:参照GB/T 2910.12中4.1规定的试剂――二甲基甲酰胺,沸点152℃~154℃。
硫氰酸钠(质量分数为49%~51%):将500g硫氰酸钠加入500mL水(20℃,51%硫氰酸钠溶液密度为1.294g/mL)。
1.4 主要仪器
分析天平,电热鼓风烘箱,恒温振荡水浴锅,索氏萃取器,玻璃砂芯坩埚,真空抽气泵,干燥器,具塞三角烧瓶(容量不小于250mL),具塞玻璃瓶,量筒,抽气滤瓶,称量瓶等。
1.5 正确度验证
正确度指的是大量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它表示测量中系统误差的影响。试验中先按不同的设计比例将羊毛纤维和腈纶纤维进行混合,制成10份不同比例的试样,然后试样分别以二甲基甲酰胺法和硫氰酸钠法进行定量,最后获取试验值。(按GB/T 2910.1[2]规定的程序运行,二甲基甲酰胺法以1:150的浴比在90℃~95℃振荡水浴锅中下溶解1h;硫氰酸钠法以1:100的浴比在70℃~75℃振荡水浴锅中溶解0.5h,两种方法均以国标规定方法清洗并以砂芯漏斗过滤。)
2 结果与讨论
混合试样中羊毛组分的净干百分比计算如公式(1)。
(1)
式中:p――试验后羊毛的净干质量分数,%;
M――试验前试样的干燥质量,g;
m――试验后羊毛的干燥质量,g;
d――羊毛在试验中的质量变化修正系数(根据标准,二甲基甲酰胺法中羊毛的d值为1.01,硫氰酸钠法的d值为1.00)。
2.1 正确度的分析比较
选取不同羊毛/腈纶比例的混纺试样,对其分别用二甲基甲酰胺法和硫氰酸钠法进行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见表1。
分别将经二甲基甲酰胺法与硫氰酸钠法所得到的羊毛含量(试验值)与设计真值偏差的绝对值列入表格,从比对表中可以看出,二甲基甲酰胺法的偏差更小,其比例更接近于设计的真值,正确度更高。
2.2 二甲基甲酰胺法的稳定性研究
对二甲基甲酰胺法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别选取此方法测得的20组试验数据与设计真值的偏差值进行分析,将结果线性拟合,结果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拟合结果趋近于直线,各组数据与真值的偏差在0~0.3这段范围内,分布在直线的上下,说明数据呈现一定的规律性,20组数据的平均偏差值在0.19左右,相当稳定,并且在区间内有很好的聚拢性,表明二甲基甲酰胺法有相当好的试验数据重现性,测得的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
3 结论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1 引言
目前,“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主流,对我国经济体系结构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职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动。作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计算机类专业,由于社会的需求量愈来愈大,招生情况普遍较好,这就更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成为达到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高职的课程问题同一切教育一样是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下面结合我校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过程,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2.1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在社会整体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并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调查显示,企业需要学生所具有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基本的经营管理,较强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要学有专长,具备与本专业相应岗位的实用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高职专业课程计划的制定,必须研究企业需求,研究市场对未来劳动者的需要,提高课程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计算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熟练的软件应用技术和硬件维护技术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对省内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专业课程的结构,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具体为:新开设了一些专业课,以广泛吸收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加大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学时,如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迅猛普及的发展趋势,对该课程增加了一倍的学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Internet部分的内容比重,并且在课程中渗透了Outlook,IE6、网格等与互联网有关的教学内容。对于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也增加了课程比重。相应地,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于一般的基本课程,也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和大幅度的删减,从总体上降了学科数目和学时数,增强了课程的特色,提高了课程的效率。
2.2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特点
由于高职教育实践性强和计算机学科本身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不能拘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为1:1上,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采取除增加校内的教学实验时间以外,还要加大校外实习的比重,采取5+1的模式,将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全部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以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要拓宽课程实践空间,对专业基础课的安排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一部分容安排到实验室、电教室进行,把另外一些内容安排到实践现场中进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3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注重课程体系的创新
课程设置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即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和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一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在课程设置中,还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目前计算机应用已融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情形下,计算机做为高等院校的独立学科,也越来越受到莘莘学子的青睐。然而随着一届届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又深深体会到,只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必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科技效能,才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建立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以增加专业特色、强化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们不但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还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转贴于
3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为基本的国际计算机网正在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已引进到教育领域,而发展成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高速、互动、快捷、传递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为特征给教学改革赋予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切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教育革命。正是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各校都展开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新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更应该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锋,以实现教育科技的“四化”,即应试向素质化、单机向网络化,单向向交互化,线性向非线性化,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3.1改善计算机教学环境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把计算机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分开,教师在黑板上讲上机,实践的即时性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为改变这一滞后的教学模式,必须在硬件环境上下功夫。应将多体教学设施引进机房进行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建立集教学和上机功能于一体的大多媒体阶梯教学机房。这种模式既可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节省1/3~2/5的课时,并缓解计算机教学人员短缺的矛盾。
3.2教学手段的丰富
采用现代化教学,需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适合在网上进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具体为:创制精美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一改传统的挂图、板书等老面孔,以崭新界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声、文、图、动画、视频形式表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尽是文字描述,而是绚丽多彩的图片和生动形象的动画,动的过程不再难以想象,抽象的概念不再晦涩枯燥。同时,电子教案对教师也有很多益处,如电子教案扩展了教案的作用范围,提高了授课的效率;电子教案有利于教案的修改;电子教案便于携带、交流;电子教案便于学校检查和管理等。
基于WEB的网络课程。提供给学员异步点播学习使用。将教师上课的现场录象采集和压缩并与电子教案建立关联,生成低带宽视频流格式的网络课程,方便学生使用,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师的授课过程和课堂艺术,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新的途径。
此外,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包括有先进的考试、测试平台、CAI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3.3认真搞好计算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在高校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正式启动《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并且要打造精品课程,我们应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开发出一批适应发展、结构合理、特色明显、质量上乘的高职计算机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内容是立体化教学包,即含有:主教材,配套的实训教材、电子教案、课程教学资料库、相关网站、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教师手册、图、声音、视频、教学案例等资料,试题库等,以供学生单元测试、教师期未考试使用。另外还有网络课程,以体现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4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严重短缺,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这无形中牺牲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学术水平。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1次或者2次短期学习的机会。
5 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强调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学校除了利用现有计算机设备培训学生外,还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购置电脑,形成一个电脑文化的小气候,使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进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观念要转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适应计算机的发展,走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这是我们需要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四万,师军.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的探讨.现代电子技术,1999,(7).
[2]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 资源共享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Zhai YongtaoYan Guangyi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xcellent courses,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courses websites are booming. Take the Websi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of our colleg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give some advice on the website construction.
【Keywords】Excellent CourseConstruction of WebsiteResource Sharing
1.引言。高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精品课程网站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精品课程的评审、建设、验收过程中,课程教学网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文章就本校的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为例,对网站建设提出了一点心得体会。
2.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为提高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积极配合并参与了学校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旨在通过该网络平台的建设积累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3.网站的功能设计。
3.1网站的用户构成。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主要有两类用户:学生和教师,其中教师用户登录需要用户名和口令,学生用户可以直接进入。教师用户拥有对网站的管理权限,可以向网站添加、删除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等。学生用户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资源,浏览相关信息。
3.2网站的模块划分。模块化能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使整个网站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系统,而且模块化便于修改和扩充。本网站主要由教学信息、课程介绍、教学资源、等级考试、软件下载和我要提问等几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教学信息:该模块主要关于考试安排的信息,以及教师答疑时间地点的安排信息。
课程介绍: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实验大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等信息,使学生对该课程的设置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教学资源:这是网站中非常重要的模块,这里全面系统的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要点。教学资源包括教案、电子课件、笔试练习、模拟考试、视频课件以及各类教学素材等等。
等级考试:该模块主要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而设置,包括最新的考试大纲、考试辅导以及历年的考题及解答。
软件下载:该模块提供教学软件如vb、五笔输入法等的下载,工具软件如Ghost的下载等等。
我要提问:该模块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就学习或上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及时向教师咨询,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回答,同时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汲取教训,少走弯路。
4.网站建设的重点。在参与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利用网站学习后的反馈意见,笔者认为网站建设和使用过程应重点关注下列几个方面。
4.1网站的整体风格是基础。精品课程网站是教育型的资讯类网站,因此网站的风格定位应简约大方,清爽宜人。色彩是人类最敏感的知觉,主页色彩处理得好,可以锦上添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选择了浅褐色作为网页的主色调,并辅以橙色。这种和谐的搭配不仅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不易使他们由于长时间学习而产生视觉疲劳。此外,充分运用好色彩还可以使主页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从而提升主页的文化品味。
4.2网站课程资源共享是核心。精品课程应该提供本课程完整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至少应该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电子课件、教学视频、测试等。此外,计算机基础中涉及的知识更新是非常快的,所以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应该及时更新,并增加课程相关的最新进展。当然,为了体现更新,有必要保留历史记录,这样在评价精品课程网站时可以考察教学内容方法的进步和差异。
4.3网络的交互性需要制度的保障。网络作为一种优势的媒体能迅速发展,在于它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为搭建师生良好的交流平台,网站必须具备较强的交互能力。在web网页的设计中,有这样几种常用的交互方式:电子邮件方式、实时答疑系统、BBS电子公告方式、上网访问方式。以上方式的技术实现并不难,平台能够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是人,即学生和教师,作为学生要善于运用这些平台进行学习和讨论。更主要的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给予及时和认真的解答和回复,否则容易挫伤学生利用该平台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平台将形同虚设。总之,要充分发挥好交互平台的积极性,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以保障平台交流的畅通性和及时性。例如安排教师定时答疑和轮流值机等。
5.结束语。教育部和各学校都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一个美观实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网站,对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明成.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6:1431~1432
精品课程建设计算机辅助语言应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中指出: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2010年,我参与建设的《商务英语听说入门与实训》课程被评为福建省高职类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我对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中明确强调: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这说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是未来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补充。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的主要发展阶段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自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行为主义(behavioristCALL)、交际法(communicative CALL)、集成化(integrative CALL)模式阶段。
集成化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integrative CALL)是以两大技术发展为基础,即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其优点有:由于计算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使得视听说得以整合,计算机语言学习的环境更加真实完善;计算机技术使得在设计单一教学活动时能够同时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对于学习的控制度得到增强。
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的应用
高等院校展示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都是一致的,即架设精品课程网站。教师将教学设计思路贯穿于教学活动及相关练习板块,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立体地展示在网页中。而这些设想的实现,正是根据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理论,辅以较为成熟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来完成的。
在《商务英语听说入门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教案主要以WORD形式上传,教学课件以POWERPOINT形式上传。自主学习和文化生活板块中的听力和口语练习以POWERPOINT的课件形式提供给学生。课程亮点“YOYO课堂”的主要特色是以动态画面呈现课本知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指定工作场景为背景,编写脚本,自导自演,并用相机记录下交流的片段,我们将这些学生实训的视频通过后期剪接,插入情景介绍的音频,制作成口语教学录像上传到课程网站。
在设计实现这五大板块的过程中,集成化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作用始终贯穿其中。由于专业教师大多数只是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如POWERPOINT、Word、moviemaker。对于视频、音频的处理,网站建设等网络知识的掌握不足,因此必须依靠技术人员的支持才能最终完成设计方案。而技术人员在了解设计意图,帮助完成设计方案过程中,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技术知识,能够对教师的设计方案提出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精益求精。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技术人员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四、对教师在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的思考
教师对于学生情况最为了解,对于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掌握也最为详细,因此教师在集成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应担任课件设计者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水平会间接地影响到教师对于集成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理解和执行。因此,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综上所述,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教学思路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步骤,这样才能够真正完成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课程建设得更加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雪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的作用.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 知识点 媒体形式
1 计算机概论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 Windows 7操作系统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 计算机网络基础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 文字处理Word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 电子表格 Excel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具有共享性。利用搭建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数据结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教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2]。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利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大的改革[3]。如何正确理解精品课程内涵、探索实现精品课程的科学途径,对确保这一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1]。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4]。通过学习数据结构课程,不仅要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数据结构课程概念多、方法多、逻辑性强、实践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教与学的难度大,其教学水平和效果又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5]。但是许多学生对于数据结构的概念、知识理解不够,思考分析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不少学生反应数据结构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6]。这些年来,我校各级领导对数据结构课程非常重视,加大力度进行组织建设,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组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环节加强以及共享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主要思想是问题求解的理论与方法、抽象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4]。于是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概念表述、构建数据模型、算法设计与实现3个层面,突出数据组织方法与算法的实现技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介绍数据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贯穿程序设计的思想观点,引入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突出构造性思维训练,强化程序抽象能力和数据抽象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抽象数据类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观点,从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来讲解教学内容,并贯穿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问题求解方法。使用熟悉的C语言作为算法描述语言,便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算法的理解上。通过给出用C语言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方法,使数据结构的表示容易理解。采用定义、存储以及典型算法实现来展开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提高实际的应用能力。
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注意知识点的前后呼应,而不是以简单的流线形式呈现[7]。通过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以前的知识。例如有关排序知识,在程序设计课中已经学习了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在数据结构课中又学习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等;这些排序算法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很多地方,学生成绩的排序、大学食堂买饭菜的排队等;同学们在学习新的排序算法的同时可以复习以前的排序算法;还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应用问题中实现各种排序算法,并对它们分析比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能力[8]。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是筛选和培养一流教学师资队伍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组建了一支由8名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队伍中所有老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年龄呈现梯队结构,其中30岁以下的2人,40岁以上的2人。
本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中不但有主持过多项科研、教研项目的教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并配有动手能力强的专职实验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的办法,使青年教师走上主讲教师的岗位,逐步挑起教学重担;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相关领域的师资培训学习、参加科研和教研活动等,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主要选择并推广精选案例(Selected Cases)、扼要讲解(Briefly Explain)、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教学模式,简称SBT教学模式[9]。
第一步,任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数据结构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所选案例既能反映教学内容要表达的思想,又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明确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如何根据问题的需求合理地组织数据,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数据和处理数据[10];通过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训练,巩固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
第二步,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结合教学案例进行简单扼要地分析讲解,使学生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三步,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具体课外任务,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课外任务来实施教学。其中课外任务的提出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使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去学习,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学能力[12]。
例如在讲解哈夫曼编码的内容时,我们一般先讲一个简单易懂的实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哈夫曼树的构造过程以及具体的哈夫曼编码形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哈夫曼树的存储和哈夫曼编码的存储。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存储结构之后,再结合实例讲解哈夫曼树的构造算法、哈夫曼编码的求解算法。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完成一个求解哈夫曼编码的实例程序,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4加强实践环节
数据结构实验应能达到如下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据结构基本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意识,主要是通过认识数据结构在问题求解中的地位来完成这种认识的建立;训练学生用系统的、规范的观点来进行计算机问题的分析、设计、编码等[13]。
首先,改善实验条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更新了计算机专业实验机房;实验所需软件都能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完成安装调试;每个实验室配备一名维护人员,负责实验室的运行与维护;设备完好率99%以上,实验开出率100%。除了规定的上机实验以外,提倡学生自己课余时间上机练习。为此,学院设有两个开放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对学生免费开放。机房内计算机专业学生身影不断,有的在复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在阅读网上的参考资料,有的在下载教师布置的作业,有效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其次,加强实验管理。在开学之初,主讲教师与各班学习委员确认课内上机时间,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实验指导书、教材、习题集同时发到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8个实验项目,实验成绩占30%;所有实验实现1人1组;实验前安排1次答疑;学生上机前必须完成预习,写出完整的源程序,准备好上机步骤和调试数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学生提问时,老师给学生一些提示信息,尽量让学生自己将程序调试通过;实验后要交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后评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做。
第三,注重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搞好课程设计的关键是选好题目与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要和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通过课程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级省级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探索等,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5共享资源的开发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由以下几个部分主成: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课程特
色、申报材料、教学大纲、课件与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论坛等。其中课件与教案就是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教案,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下载,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的学习。任课教师还把自己的实验程序、常见问题分析、习题解答等内容放到网上,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6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深入,这必将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扩充新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网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 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2] 李银芳.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3] 许坦,石. 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2007(5):53-56.
[4]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 耿国华,王小凤,张德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工程型知识体系研究[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13.
[6] 顾沈明,张建科,李鑫. 数据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 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1-114.
[7] 刘雪梅,袁文翠,富宇,等.“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变迁的若干思考[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35-537.
[8] 耿国华.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0-153.
[9] 潘洪军.“精选案例,扼要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5-56.
[10] 王玉峰,刘宝旨,王猛刘,等. 也谈“数据结构”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5):21-23.
[11] 舒坚,刘琳岚,陈斌全,等.“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1-404.
[12] 王炳强,张植才. 任务驱动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53.
[13] 李治军,廖明宏,张岩.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资源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2):54-56.
Org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ourse of Data Structure
GU Shenming, WU Yuanhong, HUANG Haif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计算机组成原理;模型-视图-控制器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55-04
一、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精神,为了进一步突出我校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促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变革,推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以便提高本科环节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组织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内的一批重点课程参与了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对于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除了配套的政策支持以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和技术要求[1],以对共享课中基本资源建设的结构、格式与技术指标,乃至元数据做出了明确规定,除此之外还对课程的拓展资源建设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同时还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网上资源能覆盖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内容,要求其具有基础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并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且适合在互联网上面向校内外公开、共享使用。
为了满足上述的各方面要求,实现课程资源的公开和共享使用,就需要结合课程建设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校内外人员提供公平、公开和共享使用服务,这对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提升课程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同行交流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的教学质量,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虽然我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已开通了网络平台,但普遍存在结构陈旧、功能单一等问题,基本上不符合当前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要求,因此研究探索并开发符合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的课程网络平台,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二、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建设需求
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做出了下列的具体需求规定[1]:
1.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
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组织结构上,要求基本资源须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在格式与技术指标上,要求资源文件以doc/docx(普通文档)、ppt/pptx(演示文稿)、H.264(视频文件)等格式存储;在元数据上还定义了资源名称、作者和版权单位等格式。
2.拓展资源建设技术要求
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课程配套的试题库系统和作业系统等,相关的资源也要符合基本资源的技术要求,其技术架构要采用分层设计,界面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操作方便,并能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
结合上述需求规定,开发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资源共享课平台在功能层面应规划两大资源板块,分别对应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其中基本资源板块下设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重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录像等栏目,拓展资源板块下设微课程、案例库、试题库和互动交流等功能栏目。除了客户端需展示的共享课资源栏目之外,还需具有后台管理功能,如资源文件的和各栏目的日常维护等。在平台的性能层面,总体上还要求系统运行稳定,响应延迟低,支持1000个以上的并发访问等等。此外,为了适应拓展资源类型的持续扩展,平台栏目还要求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三、平台的设计方案
1.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
资源共享课平台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其中,平台所需的各类服务器如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等部署于我校数字化校园网内。校内用户可通过以太网和WIFI等访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而校外用户则通过Internet和其他移动互联网访问该课程平台[2],校园网与外网之间通过防火墙阻隔以确保课程平台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平台还设计了通过“微信”服务接口,与腾讯“微信”平台进行交互,在拓展资源板块向用户提供课程的微信服务。具体而言就是智能手机用户接入课程的微信公众平台,而部署于校园网的应用服务器则基于第三方消息接口通过互联网与微信平台交互,从而实现基于微信的资源共享课平台与手机用户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交互。
2.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在前述资源共享课简要需求基础之上,从平台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角度出发,融合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旧有课程平台的基本功能[3],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资源共享平台软件模块结构及其层次关系。
如图2所示,该平台由基本资源、拓展资源、管理中心、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这5个主要的板块组成,各板块下又分别包括了若干个基本功能栏目。其中,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是本面向资源共享课平台的特色板块,而管理中心、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这三个板块则继承了普通课程网站的基本功能[4][5]。
基本资源包括所有基本资源的展示和下载,任何用户均可在客户端浏览和下载,包括课程概要(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简介等)、教学单元(分单元对课程进行讲解,每单元有相应的演示文稿、例题或教学录像等资源)、教学资源(其他有关教学内容的资源)等内容。拓展资源目前涵盖了微信互动、慕课系统、课程APP、在线自测、案例专题素材库、演示仿真实验以及学科知识检索系统等功能栏目。
3.数据模型设计
为支撑该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各大板块及其下属栏目功能,需建立相应的业务支撑数据模型,并利用后台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相关数据。
本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虽然规划了众多板块和功能栏目,但模块间的业务逻辑相对简单,数据模型也并不复杂,其后台数据库主要由表1中的7个数据表构成,各表的数据结构模型及其逻辑相互关系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各表均定义了主键,各表主键之间还定义了关联外键,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例如,表teacher的主键是属性ID,此属性又是表student中Teacher_id的外键,从而约束了属性Teacher_id的取值必须存在于表teacher中ID属性的值集中。
四、平台的实现及运行部署
受我校部署环境制约,该资源共享课平台系统是在Windows 7.0平台上基于 MVC(Model,View,Controller)框架开发实现的,开发工具选用的是Visual Studio 2013。数据库平台采用的是MS SQL Server 2005,Web服务器采用的是Apache-tomcat-7.0版本,客户端支持IE 8.0、猎豹V5和Firefox 30.0及其以上版本。
1.平台的编程实现
在MVC框架中[6],Model(模型)指的是业务逻辑组件,View(视图)是呈现给客户端的信息,而Controller(控制器)则是接收来自客户端的操作指令与交互数据。在编程框架中,一共定义了6个模型,包括teacher、student和User等。后续代码分别给出了系统编程实现时关于模型和控制器的典型实现细节:
由于系统的编程代码量较大,这里只给出了部分典型的model定义和controller的代码框架。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更多编程实现细节将不会在本文章详细展示。
2.平台的部署和运行
该资源共享课平台已开发完成,其Web主界面如图4所示。客户端通过http方式访问本资源共享课集成平台时,便会显示此Web主页。在该操作界面上,左边显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板块,各板块下分别显示所包含的功能栏目。
对于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除了正常访问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之外,还能进一步通过身份认证登录各自功能空间。教师可进行作业和批改,学生则可以进行作业提交和成绩查询,这些也是传统课程网站一般都应具备的常用功能。
在拓展资源板块,规划的特色栏目之一“课程微信互动平台”也已开发完成并上线运行(微信公众账号:UESTC计算机组成原理),后续还将开发“课程APP”和“慕课”等特色课程资源。本平台目前已在校内网中部署,且已连续稳定运行2个月,待后期调试、完善定型后,将正式上线向校内外师生提供我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资源共享服务。资源共享平台主页如图4所示。
五、结束语
为了推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在我校倡导的资源共享课建设大背景之下,笔者们组织开发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资源共享课服务平台。本文提出的平台的设计方案兼顾了传统课程网站的基本功能,重点突出了资源共享课平台的特色功能,如微信交互、慕课(MOOC)和课程APP等新型教学手段,符合教学手段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版本)[S].
[2]李军利,卜晓燕.精品课程与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14):137-138.
[3]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58-60.
[4]沈建华,林建中,李跃辉.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以“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1):64-65.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系统;四阶段学习方法;多层次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内容多而杂,涉及范围广,系统性不强。加之其处于计算机的内核,看不见,摸不着,难讲,难学。近年来课程团队成员潜心研究“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设置。
2循序渐进的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以及多年来对“操作系统”教学实践的体会,借鉴他人及国内外在该课程教学上的经验和成果,确定了如下“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总思路。
(1)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到教师、学生并重,到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一个主要的讲解者,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坚持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在“操作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根据教学情况拿出一到两次课的时间,让学生就操作系统的有关问题
在全班做报告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事先布置一些讨论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通过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制作报告课件、做报告等一系列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查阅、资料组织、文字组织、口头表达等能力。学生报告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非常有益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从最初的仅由“操作系统原理”单门课程,发展到涵盖“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微软精品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系统级程序设计”(引自美国卡耐基-美隆大学)、“高级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程群,形成了从操作系统基本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到实际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到操作系统实践(“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及“系统级程序设计”),到高级操作系统技术(“高级操作系统”)的循序渐进地、涵盖原理、技术、设计、编程实践的课程体系。这几门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有机配合共同打造操作系统教学的课程体系。本科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该课程群。
(3) 四阶段学习方法
操作系统是学生使用计算机时最先接触到的系统,而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会不断地和操作系统打交道,所以操作系统的学习不仅仅是“操作系统”一门课的事情,而是与多门课程相关、需要长期学习的过程。操作系统学习的这种特点势必要求操作系统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该涉及包括“操作系统”课程在内的多门课程以及与“操作系统”教学相关的很多环节,是一个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仅就操作系统知识体系的学习而言应该包括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学生学习“计算机导论”等课开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常和各种课程的上机实习,学生应该对操作系统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了解。第二阶段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构成及其设计思想,并学习有关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第三阶段是“操作系统”教学的实践课程,通过在具体操作系统(Unix或Windows)下的应用实践,对操作系统的各个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有可能设计、开发出创新性的思想和软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个阶段就是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理解,这一阶段有时候是终生的,一方面是操作系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对其理解的相互补长。其中第二、三阶段应该作为“操作系统”教学的主要阶段,其他两个阶段是操作系统知识体系学习的必要补充。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操作系统处于整个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最底层,抽象而不易理解,如果仅仅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往往不易理解,甚至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地深深体会到,只有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并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所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讲述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时必须与具体的操作系统实现(Unix或Windows)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在具体的操作系统中是如何实现的,有何异同;其二是指,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科研相互补充
西北工业大学的建校目标就是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性大学。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教学科研双肩挑,使我们的学生不但能学到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学到较新的知识、了解其发展动态。我们教学团队老师都是多年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系统软件科研与开发的教师,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或省部级项目、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我们深深懂得教学与科研相长的道理,以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学中把我们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如进程实时调度算法、快速文件系统等,不断的融入到教学当中。
3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模式已从最初的纯理论教学改革为“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发展成为现在的“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手段已由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发展为全程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不但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
(1) 双语教学。根据当前教学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操作系统” 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国外权威的经典教材,制作了电子教案。针对学生对全英文电子教案不能完全适应的现实,采用部分内容中英文并举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多样的授课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在某些章节开设讨论课,事先就某一内容让学生查找资料,准备讨论提纲,设计相关的算法。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讲解,然后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把讨论发言的成绩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3) 多样化的教材体系。电子教案主要是用于教师教学,把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等手段融入电子教案中,效果良好。与此同时,学生也迫切需要相关的电子课件在课下学习。我们组织人员开发了“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操作系统小精灵”引领学生学习课程,图、文、声并茂,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操作系统的知识,就某个知识点编程制作动画课件,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操作系统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编程能力。
(4) 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操作系统的许多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打比方、寻找相关的生活实例就成了课堂内外的重要工作之一。如操作系统的概念与社会大家庭,并发、并行与金庸笔下的快刀手,LRU算法与食堂排队吃饭等等都出现在课堂中。当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故事、笑话、趣闻就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有力工具,但这些绝不脱离课堂的主题。
(5)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觉育人。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教学态度、责任心的最直接场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会不自觉地以教师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因此,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教育学生,培养他们作为新世纪人才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并使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 课堂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为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先进的载体,我们已开发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网上教学系统”,其功能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资源的、作业的布置、课程安排公告、学生成绩的统计和分析;辅导老师批改作业、上传资料和答疑;学生下载资料、提交作业和课程论坛;网上教学课件的浏览、在线考试和试题库查询
等。网上系统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有机的补充作用。
4多层次的实践环节
(1) 指导思想
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操作系统设计思想与系统软件设计方法,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软件设计和开发一直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索的难点和热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方法,掌握有关系统软件的基本设计思想,加大课程实验环节的深度和难度,将更多的工程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实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把操作系统的实践环节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操作系统”课程的课内实验环节,与“操作系统原理”在同一学期开设。第二个阶段是“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环节,在“操作系统原理”的下一学期开设。该课程作为与“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相辅助的实践环节,是一门实践类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实验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深化学生对主流操作系统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操作系统实践课程作为纽带,将“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与实际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化学生对软硬件系统体系结构的理解。实验内容的安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的原则,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全面了解操作系统的特点,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和系统工作原理。
(2) 实验设置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实验的深度,将实验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① 体验性实验:使用操作系统的相关工具或编制简单的程序,观察程序的运行,了解操作系统的各种行为,从而体会操作系统的相关概念;
② 验证性实验:通过分析有关操作系统的源码,修改相关的程序或实现教科书(参考资料)上的相应算法,验证操作系统中的原理和算法;
③ 创新性实验:结合具体操作系统源码的分析,针对操作系统的某些算法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或提出新的算法并实现。
其中创新性实验主要针对选修“高级操作系统”的硕士研究生及部分优秀的本科生。
通过研究其他院校的实验内容和安排,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并结合“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精讲多练”的原则,确立了在课内实验环节中以体验性实验为主、辅以验证应实验;在课程设计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创新性实验教学方针。
实验安排上从体验性实验开始,可以使学生及时上手,排除畏难心理。在验证性实验的安排上,把操作系统的实验和系统级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把实验进一步分为:应用程序型的、模块型的。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实验前,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实验安排,要求学生事先编好程序,自己做一次CPU,反复检查程序,以提高上机实验的效率。
5加强国际合作,创立精品课程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发展非常迅猛的学科,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操作系统Windows和Unix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微软、IBM、SUN等国外大公司的手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的捷径。
为此我们积极申报微软、SUN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的有关操作系统的精品课程。已经申请到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基于WRK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微软精品课程“Windows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和SUN公司的OpenSolaris项目。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使我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资源和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地加快了操作系统课程群的改革步伐。
6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操作系统”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实施了教学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的四阶段教学理念,形成了涵盖操作系统原理、技术、设计、编程实践多个方面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补充,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了多层次的实验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邹恒明. 上海交通大学“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立体化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7):13-16.
[2] 史广顺,韩维桓,袁晓洁. 南开大学“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6(7):21-24.
1、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会计学科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丰富性。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将大量教学资源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学习者可以更多地浏览、观看、下载各种专业教学课件、视频和图文资料,教学形式多样化;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以最便捷的途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会计专业学生迅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资源,使会计专业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已出版的教材之上,而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转向对界内最新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且更具有前瞻性。其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促使学生从“应付学习任务”向“怀有愉快期望主动学习”转变。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通过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再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学习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却未能很好地予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指导”模块的丰富和讨论模拟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教学资源“静”多“动”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都得以快速地开发、建设和使用。但是,从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况看,现有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中大部分仍是文本教学材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等)为主,很多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且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提出问题、得以解决、再产生疑惑和再次解惑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静态的信息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动”少“静”多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其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大学自主学习支持服务。(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偏于“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整合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的很多主干课程诸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都是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络验收模式推动了其网站建设并对学生开放,充实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偏重于展示而忽略与学习者的互动。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由于更具有互动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不足,但这些网络课程的开发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加之网络课程偏少,使得网络课程之间、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之间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3)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会计学科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或教师团队,这些会计学科专业教师或是以精品课程为契机,或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机界面构建等方面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影响其使用效果。(4)网络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便捷下载可能导致教学分析能力下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丰富,相关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等静态资料充盈,下载便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对教案等的重新编写工作。然而,正是这些便捷的网络资源可能助长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惰性”。教案不用编写,课件不必制作,习题不再新出,很多教师“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偷懒”,不再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设计教学模式和思路。比较严重的,连最简单的修改都不做,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堪忧。(5)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坚持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各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应注意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任务。当前很多网络课程中对于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大多是基于传统经验,没能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讨论、互动,但因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发散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力,影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效果。
1 致力于教研活动,推进教改进程
自1998年以来,李老师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分会理事、全国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研究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理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主持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研究工作。并将之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主持和参与完成了7项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研制了多个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获得了校级、部级多项奖励。在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中,她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负责人之一,2000年完成了教研室的硬件配置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并促进了我校半松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组织结构,开展了分层次教学的改革实践,在学校引起了较大反响。
2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她借研究会的平台,先后请林业人学、人民大学等院校的同行号家来我校观摩教学,同时,请资深专家来学校讲学。她自己也应邀将学校和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经验、问题在武汉、香港、青岛、长春、上海、大连等多次学术会议上作交流,得到许多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促进了学校的教研活动,增强了教学研究的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她更注重学校内部的交流和青年教师的培养。1998年,在她主持编写计算机教材、主持的教改立项课题、主持开发的电子课件、主持申请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等,都注意有意识的吸收多位青年教师参加,这样加强了学校内部的教学交流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激发了青年教师的教研热情。
3 首推电子教案,改革教学手段
做教师的主人,投入到教学改革中,这是她一直的态度。李老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改革的整个进程中。1990年代末期,李老师首先制作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电子课件并应用于教学中,该课件的使用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在“211工程”验收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学生的好评。1999年在我校的电子课件评比中获一等奖,在教育部主持的“99CIETE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优秀奖。
4 完善教材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将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时落实到教材上,这是她一直的做法。1990年代初期,她主持了“应用数学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教改立项课题。针对应用数学专业的特点,对原有微机原理课程中的“多芯片内部结构,少应用接口和汇编程序”的现状从内容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更新,在实践的基础上,于1993年将研究成果编写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内部教材,用于数学系、力学系和物理系的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教材获得了校内青年教师优秀教材奖。2000年以后,她向教务处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促成了我校的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成立,并率先主编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2001年作为北京市高等教育首届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立项,2005年获得精品教材奖。2003年由她主讲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由她主持申请获得了北京市精品课程。
【关键词】计算机 精品课程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61-02
一 前言
教育部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从2003年就开始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课程建设是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为精品课程建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领头作用,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加强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成果、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品课程建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内容变为优质的网络共享资源,实现课程的数字化,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发挥精品课程最大的教育效益,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在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公共政治、英语课程一样,是大一新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重任,但相比其他基础课程还不够成熟,而且课程内容更新较快,所以研究和分析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领头作用、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我国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十年来,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建成3909门精品课程、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教学体系、有较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在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各个高校相继加大了对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分别建立了校、省、国家三级计算机基础课精品课程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并出版了一系列计算机精品课程教材。2009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成立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标志着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需要高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深化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凝练优质计算机实验教学资源、扩大合作和交流方式、增强示范辐射力度,为全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强、强调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导致了在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1.课程内容落后,脱离实际应用
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老化,严重滞后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盲目重视精品课程申报而忽视了课程建设。有些计算机精品课程的内容选择严重脱离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空洞而不实用。此外,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混乱。
2.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
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的数量逐年增长,内容不断丰富,但与理论学习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缓慢。由于硬件缺乏,学生无法实现课后练习或上机实践,学到的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锻炼,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效率降低。此外,学生在课后学习时,遇到问题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帮助,这说明精品课程的互动性不足。
3.精品课程网站过于形式化,使用效果不高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计算机精品课程网站,但是网站建设过于形式化,很多功能空而无用,也未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分析,造成网站建设与教学内容不同步。很多高校并未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将课程教案、课件、视频等资源放在网站上向学生免费开放,开放性不高。网站建设模板化,不能随着课程内容的变化而灵活地进行调整,造成网站资源拓展功能降低。
除此之外,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其他问题:标准不统一,共建机制还没形成;课程建设重复,数量不平衡,共享性差;教学观念先进性和学生主体角色体现不足;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进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三 我国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转型升级
为加强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精品课程正在向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是: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把计算思维与计算工具并列起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我们应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实现课程的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加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计算机课程教学分类设计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工科类课程教学设计应以程序设计、系统构建为主,强调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理科类课程教学设计应以算法设计和分析为主,选择简单易用的编程软件。文科类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为主,强调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养。
3.计算机课程群资源建设和共享
在“构建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思想指导下,构建能够涵盖计算机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综合应用等核心内容的计算机课程群资源。计算机课程群的资源建设是对1+X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按系列课程建设,要体现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性以及关联性,具有比分散建设明显的优越性。课程群资源要设计具有导航功能的知识地图,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贯通和进行自主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群资源的共享方式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和教学需要,实现资源的充分浏览、按需检索、组合推荐。
四 结束语
加快我国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客观要求。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整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设计,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体系,完善课程管理体制,以计算机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为契机,促进高校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本门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主要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划分成了五个情境,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情境属于理论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机房授课,通过极域教室软件将学生机和教师机相连,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信息如图片、视频等引入教学中,提供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的时候,给出一组硬件图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通过图片加文字的描述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它们,可以再进一步举些贴近学生的例子如学生喜欢玩的大型网游,计算机硬件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游戏的过程,这时学生会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上网去了解计算机的最新配置及价格,每个人给出一台计算机的配置清单,从而将这部分知识加以巩固、应用。而在讲解计算机硬、软件组装的时候则通过极域教室将两个视频文件传送到学生机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内容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在计算机网络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上学生的上网经验进行讲解,学生会更愿意接受,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
讲练一体化
本门课程中的情境二是操作系统部分的知识,重点在于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这部分知识点的讲授主要依托的是极域教室软件,与投影教室相比,机房的网络环境可以实现教师机控制学生机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观看演示后,教师释放对学生机的控制权,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实现讲练一体化,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监控学生机的使用状态,学生也可以在遇到困难时通过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请求帮助,大大增强了交互性。
网上自学,分层教学
在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办公软件Word文档和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重点内容,实践性较强,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活动主要依托课程的学习网站。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有课程的立体化资源,包括参考资料、课件教案、习题、课程实践等供学生查阅,在助学模块中有作业这一项,通过课程网站添加相应的作业,学生自己登录网站下载作业并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达到基本操作知识掌握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网上辅导、答疑
学生通过课程网站下载作业并完成后,当场提交自己的作业到课程网站上给教师批阅。在学生作业提交后教师就可以将正确答案在网上公布,方便学生查阅,等到下次课时教师可以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式的讲解,个别问题则个别解答。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助学模块中同时也建有讨论、答疑和师生交流模块,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论文摘要: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踏入社会后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校环境和社会上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大差别。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教学机制,合理利用企业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1、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我们所接触的环境中网络应用几乎无处不在,网络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不断增强。尤其近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直接为我国提供了数十万的就业岗位,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市场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网络基础技能人才的一度短缺。如果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将严重阻碍我国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家信息部门的预测,在未来几年中,我国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百万。
我国的it行业发展迅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比如和it行业联系最密切的计算机专业,根据调查,目前it行业的人才队伍严重匮乏,主要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布局,既缺乏高级的it人才,包括高级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更缺乏能够承担网络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只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技能,就一定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2、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学内容陈旧,和社会严重脱节,或者所学内容不符合企业需求,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加强网络专业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上非常落后,与社会严重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教学资源。
3、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背景
我校作为省政府直接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希望走在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机制的前列。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同时和企业建立互惠的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企业则负责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平台,率先开创学校与企业无缝接的教学体系。
锐捷网络是一家具有广泛用户基础和近千家设备销售和服务渠道的网络设备厂商,拥有成熟的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愿意寻求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的院校进行深度合作,把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共享,在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身企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
4、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范围
为了加速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使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专业,更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合,加强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岗位紧缺人才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调查,深入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的硬件设施,使工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能够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上,应该分别从职业道德、技能应用、职业素养等方面入手。经常开展综合实训并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目的,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5、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内容
5.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合作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主要以培养网络基础技能型人才为主,对这类人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强,不需要掌握较为高端的网络技术,主要从事的网络施工类的工作。根据调查,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或者网络工程建设的实施人员,而这类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局域网组建”和“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技术。因此,为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学校要尽快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课程。为了加强校企合作,笔者建议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打造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以下为培养的具体方案:
1)共同规划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2)共同完成 “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
完成精品课与核心课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ppt课件开发;课程建设电子资料开发:电子教案、课程大纲、模拟试题等;课程建设视频开发。
3)师资队伍建设合作
合作目标:培养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使教师可以独立胜任《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胜任讲授锐捷系列职业认证课程及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认证考试并获得证书。
5.2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把教师培养成既有教学工作经验又有课程开发能力的双师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授课,增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培训,增强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6、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平稳过渡到工作岗位,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和锐捷网络的合作,成立专门的“锐捷网络学院”,其目的在于培养一批经过锐捷认证的优秀技能人才。锐捷网络具有稳定的人才交流平台,加入锐捷供需联盟后,不但能够降低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成本,增强就业机会,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品质一流的技能人才。
7、结束语
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和企业合作是一项双赢的新型教育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技能过硬、职业素养高的新型技能人才。因此,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一定能够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字:计算机 网络 需求 校企合作
1、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我们所接触的环境中网络应用几乎无处不在,网络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不断增强。尤其近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直接为我国提供了数十万的就业岗位,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市场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网络基础技能人才的一度短缺。如果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将严重阻碍我国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家信息部门的预测,在未来几年中,我国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百万。
我国的IT行业发展迅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比如和IT行业联系最密切的计算机专业,根据调查,目前IT行业的人才队伍严重匮乏,主要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布局,既缺乏高级的IT人才,包括高级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更缺乏能够承担网络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只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技能,就一定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2、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学内容陈旧,和社会严重脱节,或者所学内容不符合企业需求,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加强网络专业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上非常落后,与社会严重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教学资源。
3、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背景
我校作为省政府直接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希望走在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机制的前列。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同时和企业建立互惠的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企业则负责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平台,率先开创学校与企业无缝接的教学体系。
锐捷网络是一家具有广泛用户基础和近千家设备销售和服务渠道的网络设备厂商,拥有成熟的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愿意寻求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的院校进行深度合作,把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共享,在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身企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
4、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范围
为了加速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使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专业,更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合,加强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岗位紧缺人才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调查,深入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的硬件设施,使工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能够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上,应该分别从职业道德、技能应用、职业素养等方面入手。经常开展综合实训并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目的,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5、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内容
5.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合作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主要以培养网络基础技能型人才为主,对这类人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强,不需要掌握较为高端的网络技术,主要从事的网络施工类的工作。根据调查,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或者网络工程建设的实施人员,而这类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局域网组建”和“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技术。因此,为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学校要尽快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课程。为了加强校企合作,笔者建议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打造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以下为培养的具体方案:
1)共同规划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2)共同完成 “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
完成精品课与核心课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PPT课件开发;课程建设电子资料开发:电子教案、课程大纲、模拟试题等;课程建设视频开发。
3)师资队伍建设合作
合作目标:培养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使教师可以独立胜任《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胜任讲授锐捷系列职业认证课程及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认证考试并获得证书。
5.2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把教师培养成既有教学工作经验又有课程开发能力的双师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授课,增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培训,增强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6、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平稳过渡到工作岗位,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和锐捷网络的合作,成立专门的“锐捷网络学院”,其目的在于培养一批经过锐捷认证的优秀技能人才。锐捷网络具有稳定的人才交流平台,加入锐捷供需联盟后,不但能够降低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成本,增强就业机会,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品质一流的技能人才。
7、结束语
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和企业合作是一项双赢的新型教育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技能过硬、职业素养高的新型技能人才。因此,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一定能够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