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0:35: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

篇1

在办公设施日益改善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更显重要,即行政效率、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超前思维,开拓创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团结和谐、长效、持续发展的氛围,是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对高等院校办公环境的建设和规范化作以探析,并试图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使办公环境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等学校快速步入良性、高效、健康发展的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院校工作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态度的端正与否,规范、优美的工作环境也与态度息息相关。公共环境卫生,自觉营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健全室内外环境卫生制度、制定卫生管理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形成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依据规范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沈阳市职业教育园环境设计进行景观设计 。

1、鲜明的立意“人文、自然、现代”的设计理念,强调植物景观效果,利用校园文化为主题立意,文化中心景观绿地利用雕塑的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充分表达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力求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突出办公环境的规范化建设重要性;

2、强烈的形式感、本设计的平面构图以规则线条为主,将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主体景观框架,具有时尚的现代风格,且与景观小品的造型相呼应,形成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景观,使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办公环境日趋优化特色;

3、完备的功能、设计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置了多处功能性空间,满足人们休憩的需求,设施完善,利用植物造景来突出景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相关元素,丰富景观及功能内容。

二、设计原则

主要体现文化传承性、景观规范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1、文化传承性:

主要通过情景雕塑和造型植物来体现出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2、景观规范性:

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明快。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在规划环境中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校园植物景观。

3、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感,来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4、经济实用性:

在景观设计中,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选择植物材料时,尽量选择易于施工、便于养护的品种,达到在充表达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目的。

三、现状分析

建成的沈阳市职业教育园文体及生活服务中心位于蒲河大道南侧与二0三国道西侧,规划占地面积4.2公顷。

园内现状分析

院内形成的建筑有体育馆、训练馆、生活服务中心、会议中心、图书信息中心、计算机媒体制作、教学实训楼,现状土质较好,地势相对平坦,位于东北角有开阔的空地利于栽植植物的区域之一。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现状条件和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布局并由一环、三纵、

一环:一条环形路为主轴线,是一条文化轴,情景雕塑、植物造景文化充分体现校:园活力氛围;

三纵:三条纵轴既南北方向,体现了现代园林、生态园林的现念轴。

五、种植形式分区

(一)、植物种植原则

1、经济性:经济性原则,大小经济品种搭配使用,景观树种与经济性品种搭配使用;

2、适地性:本土化原则,乡土树种为主,展现自然特色,保证成活率,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所选树种必须能适应该地区的立地条件,应根据其自然条件选用不同的树种,基本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及速生与慢生,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原则;

3、 景观性:整体性与特色性原则,整体景观自然,流畅体现城市美景,区段景观具有特色,展示城市的热烈的迎宾氛围,给人以丰富的景观感受。整个的植物搭配做到层次丰满、色彩丰富,营造疏林草地、密林草地景观、幽静舒适的公共休闲空间,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原则 。园林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上的美感。运用植物的动感、质感、色彩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使其变得柔和自然,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

4、 快速成型,稳定发展原则,速生与慢生品种搭配使用,引入品种与自然物种生态稳定。

(二)、植物分区

1、果树种植区:利用几处原有果林位置,增加果树品种,春季赏花,秋季观果, 并开设采摘区,让人们体验丰收和自己动手的乐趣。品种:山杏、桃等;

2、背景林种植区:考虑北方特定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大部分位置,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抗性强、管理粗放的经济树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一树种或多树种混交林形式的大片背景林带,林下种植当地的野生性强的野花品种,形成自然山林景象。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增加绿量,使校区更具生态性,形成生机盎然的动植物景观,一同构成生物多样性绿地生态系统。品种:刺槐、白蜡、国槐、油松、东北连翘、金钟连翘、榆叶梅、重瓣榆叶梅、鸾枝、珍珠绣线菊、紫丁香、黄刺玫、水蜡等;

3、造型植物种植区:主入口区域位置重要,人流集中,在种植规划上做重点细化处理,适当增加植物品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优美的林缘线,营造乔木、灌木、草地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烘托建筑的景观气氛,并与其相协调,在广场周围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品种:银杏、栾树、臭椿、五角枫、紫叶稠李、紫叶小檗、金叶接骨木、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珍珠绣线菊、花叶锦带。造型植物巧妙的运用即丰富了景观有使增添校园活力。

篇2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就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做出部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13年,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保障水平、探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重点突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会议强调,贯彻落实好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牢固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青年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让职业教育为x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要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置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大局中加以谋划,系统设计制度体系,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要更加注重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高其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要求,2014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开放大学创新发展和电大系统转型升级。会议还就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贸易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等8个单位做了大会发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社会团体,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代表在主会场或分会场参加会议。

篇3

关键词:高职;本科;分段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02-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复杂岗位和高质量产品的技术需要,高职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学习深造。因此,我国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向本科及以上层次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许多地区和院校也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淮阴工学院率先开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成功范式。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性与延伸性提供依据。

一、国外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概况

发达国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职业教育层次不断提高。

1967年,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应用学科知名的美国普渡大学开设了机械与机电技术、市场营销、商业行政管理等高等职业技术相关专业,高职类专业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证书。上世纪70年代初,在全美国广泛宣传和推广“生计教育运动”,促使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形式上和内涵上进一步融合起来,美国近300所大学相继增设了高等职业技术类专业,美国的高职本科教育蓬勃发展,促使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多样化。

联邦德国于1968年开始建立高等职业类院校,高等职业类院校的数量逐步增加到70余所。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德国对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德国社会人才需求。因此,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先后将部分高职院校(三年制)升格为应用科技大学(四年制),从而提升了德国高职教育的整体实力,丰富了高职教育层次的多样化。

二、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几条途径

1.普通本科院校开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我国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升格或合并的方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因其有高职教育的基础,升格后大多走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已有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逐步转变了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将来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

2.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2004年我国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因此,除了我国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以外,其他高等专业类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的路径被切断了。

3.普通本科大学实施“高职学院”本科教育。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在国务院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专科或本科教育。这一政策对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优势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允许高职院校个别具备条件的优势专业开展本科教育,并不会改变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反而能够促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例如,2011年8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计划在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7个国家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为将来推行高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标准和样例,开发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5.高职与本科合作,联合开展高职本科教育。高职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接,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形式并没有改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基础;通过对接,高职院校增加了新的办学渠道,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本科院校可以从高职院校吸纳优秀的生源,提升其办学水平。

三、我国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现状

江苏省首先对“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

1.江苏省“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概况。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出台了《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江苏省“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实施方式。先由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方案,特别是统筹设计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保证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衔接贯通,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招收的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发展成为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其他途径,江苏省“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是在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框架下进行的,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发展的难度较小,发展空间巨大,被业内专家称为探索完善职教体系的“标杆”项目,具有“破冰”的意义。目前,高职专科教育仍旧发挥着“主体作用”,相信在未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本科教育”必将发挥出“引领作用”。

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的实践

我院在《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与淮阴工学院合作,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实践,并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了经验,推广了试点成果。

1.创新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与本科的有效衔接。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探索一种校企合作、专本一体、共建共管的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高职阶段(三年)和本科阶段(二年)既有各自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又相互紧密衔接。学生完成高职阶段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以后可获得大专学历,学生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淮阴工学院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学习两年后达到本科阶段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以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

2.构建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探索“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最佳结合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系统化构建了生物制药技术“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培养的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以“研训”方式,强调学生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能力。力争寻求能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最佳结合点,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又给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3.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学生管理及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高职和本科阶段的常规管理均由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包括日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2年期间,教学组织由淮阴工学院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负责,淮阴工学院提供充足的师资和实验条件保证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同时提供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成立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督导组,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实行了信息员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全方位评价。

参考文献:

[1]刘瑞芹,管弦.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选择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2,(22):80-81.

[2]钟云华.对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5):11-14.

[3]赵昊昱.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3,(1):1-3,6.

[4]苏宝莉,顾惠斌,杨长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0-13.

[5]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6]钱玉文,叶云屹.论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制度路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6-98.

[7]王建梁,张业琴.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无缝对接的实现机制:澳大利亚学分转换模式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44.

[8]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9]苏宝莉,顾惠斌,杨长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0-13.

篇4

一是推动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各地区可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其标准全部达到。继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有效保障民生支出,全年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524.26亿元,80%以上的投资用于中西部地区,重点向城乡基层、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推动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人民群众享受各类公共服务的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是加快社会领域服务业发展。《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推动实施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重点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体育健身设施3个领域15类项目建设。

三是协调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实施,明确要求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启动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相继实施,将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纳入国家战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陆续实施。研究提出国家公园体制基本思路和试点方案,并初步确定了试点名单。继续完善我国节假日制度。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改革创新、完善制度的基本思路,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培育社会产业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第一,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条件,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建设任务。积极研究“十三五”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扎实开展“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人口发展规划及各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出台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加强设施共建共享共用,促进基层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可及。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特殊人群关怀帮助,规范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

第二,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教育方面。均衡义务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继续扩大实施“专项计划”和“协作计划”,促进城乡、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卫生方面。继续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社会办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等政策文件。文化方面。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著作权法(修订)。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组织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人口方面。发挥人口计划调控作用,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机制。改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积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推动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 教师素质 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水平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一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大力倡导教科研工作,快速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中职学校整体吸引力,切实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环节,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快速建设与健康发展。

一、中职学校大力倡导科研教研必要性

1.当前职业教育形势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当前,我国正于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一体化、工作过程、教学工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翻转课堂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新词汇层出不穷。

面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学生素质的变化,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何去何从,该采取何种措施,取舍哪种教育模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面对当前学生现状,都是中职教育者要研究的课题。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科研教研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后盾。不加强教学研究,学校发展跟不上形势,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

2.目前学生素质状态要求

目前中职生源都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厌学,懒于思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文化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学习方法上,在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职校毕业的学生反馈信息说“进了中职学不到东西”,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科研教研还没有跟上。且面对学生的变化,没有做深入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素质,没有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

中职教育者不能一味报怨学生素质低,中职学校也不能一味抱怨教师教不好学生。大力倡导科研教研才是解决所有问题并加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的一条有益途径。

3.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教好课的前提有三个。一是教师精通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熟悉教学过程,三是教师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

这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是教师随意选取的,而是教师运用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分析研究后采取的应对策略。所以,想教好课必须要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和教研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离。

笔者学校对职业教育教师定位是:双师型、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中职学校教师虽不能像高校教师那样做高深学问的研究,但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还是必要的。中职学校教师本身也不能认为科研教研离自己很远,“科研就在身边,教研就在眼前”。

中职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教研,并为教师提供科研、教研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中职学校内涵发展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笔者学校在“十二五”就已经确定学校办学“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当前,诸多中职学校都已经做出向教学要质量的决定。但学校内涵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德育、课程、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去研究、创新、发展、实施、深化。

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缺乏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与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科研的层次和档次偏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教科研内容未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现实要求中职教育要想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就要大力倡导科研、教研。

二、中职学校加强教学研究措施

1.对中职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教研培训

中职教师工作量一直比较大,学历层次大部分不高。与高校教师相比,学科、科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科研基础不够扎实,功利思想严重等原因,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笔者学校从“十二五”起,已经非常重视教科研,通过外请专家、内部自训相结合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论文写作水平,从论文选题、摘要、格式标准、内容整理、文笔润色、文献参考等方面进行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从课题选题、课题申报撰写、开题报告、如何研究参考资料、课题研究过程、课题阶段性总结、课题阶段性总结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为巩固培训成果,培训结束后还专门在校刊、校报、简报专栏登载专家报告内容、校本培训内容及案例,以便教师在后期消化参考,目前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2.提倡教研从微观入手

教师身边皆教研。但多数中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写的文章大且空,套话多,当然实际指导意义也不大。面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实际是给中职教师提供很大的教研机遇。

中职教师科研教研要微观切入,简单切入,过程切入,从课堂入手、从身边入手、从解决小问题入手。像做数学题一样,一步步解决问题,等待你的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学成果。

3.提倡高水平

中职带有功利性,如学校硬性要求、评优选先,职称评定时才拼凑几篇。教师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但面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发展,很多知识内容需要进行补充,一线教师观点尤为重要。

中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有信心根据自己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要坚定的、大力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并予以奖励。

4.定规划、强促进

中职学校要建立科研机构,并按国家、省、市、校课题立项规划制订详细的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校本科研教研规划。及时通报国家、省、市、校课题研究通知,制定科研课题研究制度。定期跟踪立项课题研究过程: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结题成果。确保立项课题严肃性、真实性、出成果、见效益、指导性。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教学中成功之处及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寻找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定期组织论文评比。征集的论文必须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经验的总结,严禁抄袭。在激励中职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同时,把控教科研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5.减轻教师课时负担,让教师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张,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十分紧张、繁重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科研。现今,中职教育已经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此时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就显得尤为重要。质量要提高,教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让中职学校的教科研焕发活力,为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6.建立奖励机制,创造整体教科研氛围

中职学校要在反思数量的扩张时注意教学质量是否有所提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理念,中职学校要建立课题研究、教学成果奖励机制,促进学校整体教研科研氛围形成,全方位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对教师在国家期刊进行奖励;对经国家、省、市、校立项课题进行奖励;对获得国家、省、市、校奖励的课题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国家也要出台政策,对中职学校任何级别课题研究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将极大提高广大中职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7.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主动承担企业改进项目及技术革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学校的积极性大于企业积极性。特别是在科研合作上,企业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水平不认可,但与高职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还是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先承担一些较简单的项目,取得企业的认可后,再逐步提高合作水平。

笔者深入企业后发现,企业的生产设备比学校要先进得多。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第一,学校能够获得企业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第二,会取得工学结合一体化实际的教学项目;第三,会促进技术转化及中职学校科研水平。

总之,大力加强中职教育教研科研势在必行,谁抓住教研科研,谁就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上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全球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我国“两化”的深度融合,我国亟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用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目前我国众多职业院校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全面加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2015年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仪式,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进一步指出:技术技能筑牢强国基石,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的突出位置、优先支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指出“‘互联网+’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2016年 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的目标。

二、职业教育需要“互联网+”

教育是以人的长远发展为目的,没有出现互联网之前,人类就有了数千年的教育活动,教育与人已经形成了关系牢固的伴生关系。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不同于传统学术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技术技能特性,而学术教育更强调的是教育的科学性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二者都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和主体的,都有着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与企业的融合,即要求职业教育所包含的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与企业的零距离。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企业的责任是提供典型工程案例;W校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理论知识、基本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与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

“互联网+”有利于人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完善。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成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新媒介,使原来特定时空进行的教学转变为自由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个体行为。有了“互联网+”的教育更加关注“互动”,互动性的教学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互联网+”对于职业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校通过互联网,可以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成本较低,时间与空间上也非常便利;另一方面,鉴于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期,以及一些经营困难企业,不可能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而利用“互联网+”可以减少培养教育人的成本,可将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通过互联网形式,直接传递给学生,进而学生可在虚拟真实的环境中掌握实践技能、增加工程经验。

三、“互联网+”需要职业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已成为投资者争相抢占的市场,无论是何种教育领域,在线教育的大潮席卷而来,具有不可阻挡之势,众多传统教育行业开始向在线教育拓展。2015年是在线教育井喷的一年,在线教育已成为众多教育培训机构投资抢占的重点,而且竞争十分激烈,但竞争越激烈代表着需求越多,服务也将越来越好,受益的始终是接受教育和培训者,如培训行业的领先机构新东方、好未来、中国在线教育等在传统中找发展,在作线下面授和线上网校的左右互搏中开拓市场,充分借助“互联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全面总结了2015年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中国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望了2016年中国教育发展形势。报告指出: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最被互联网教育看好,互联网教育的最大市场是在职业教育,无论是B2B还是B2C,对此都有大量刚性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除了收费性质的职业教育以外,职业教育慕课开始发展,许多企业开始关注慕课建设,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慕课来培养员工的工作技能。

四、“互联网+”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逐步深化,以技术带动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管理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科学化的智慧化校园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极大优化了职业教育的业务流程,不仅提高了职业院校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降低了资源消耗,真正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教学主体和管理理念,并对传统职业教育体制产生倒逼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社会的到来,职业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产生地,不再具有权威性,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获取他们想获得的知识,因此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知识供给,这给传统意义上比较独立的职业院校带来了挑战。

从学校层面来看,“互联网+”强调的是教育内部变化的重要性,而不是有了互联网技术就意味着先进。职业院校需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遵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以及学校组织等多方面进行变革。

篇7

“新常态”是2014年5月份,在河南考察时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讲话中第一次出现的。主要是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样,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常态,一是学生数量基本稳定,近五年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年毕业生一直在190万到200万人之间。二是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步稳定,2009年以后,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基本上就是函授和业余,教学手段也从面授转向网络教学。三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目前,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普通高招录取线逐年降低,带之而来的成人高等教育录取线大幅下降。四是现代职业教育逐年兴起,工学结合需求较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与实施,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位。2014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的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国家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也应及时事业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积极谋划成人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2.成人教育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的共同努力

2.1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把好成人高等教育的“总开关”教育是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的组织、大力扶持和监管。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许多高等学校过分追求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追求办学规模,急功近利。在专业设置上,一些高等学校不突出各自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及人才特色的优势,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办什么专业。这种不顾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扩大招生范围和规模的行为也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声誉和教学质量不高的一大因素。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活动的主要管理、领导和组织者,在成人教育的监管上应积极作为,针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现状,加大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校外教学点专项治理和清理整顿,规范办学行为;其次要积极探索在成人教育招生方面进行改革,结合高校实力与特点、地域等特点,在招生规模及办学层次上进行改革试点,源头上把好关;要加强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站点的收费监管,研究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费的统一收费和返还标准及程序,刹住教学站点竞相降价导致的教学管理乱象;还要积极引导高校结合成人教育新形势,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依据自身特色和成教学生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改革,积极适应新常态。

2.2高等院校要落实办学主体责任,做好成人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发展与转型成人高等教育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完成了学历补偿的历史任务,但也出现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声誉的质疑。如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是全体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成人高等教育亦是如此。成人高等院校要积极研究新常态下成人高等教育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声誉,如何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新形势促进成人教育的新发展。首先,高校应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成人教育的信息化。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时间、学习能力等的差异,传统的集中学方式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加剧了学生的工学矛盾。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普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专业人才培训平台的优秀课件为成人高等教育的网络教学提供了较多的资源和平台。成人高等学校应积极联合起来,按照学科优势和特点,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成人教育网络化的进程,同时,在面授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更加贴近生产一线,促进学生以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以工作改进学习效果。最终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便宜性和吸引力。其次,高等院校要认真研究学习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这就给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指导。成人教育2.0多年发展的办学经验与学科积淀,对于职业教育这个年轻的学科发展具有天然的促进能力和吸引力,同时职业教育也给成人教育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既有利于突破成人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2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办学机构应严格履行办学的社会责任社会办学机构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但是也是导致社会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声誉和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成人高等教育的校外教学站点在学费收取、教学要求、考试及毕业难易上激烈竞争,引起社会及考生的普遍诟病。2014年来的黑龙江、吉林成招和自考舞弊及河南农业大学违规合作办学事件皆由社会办学机构引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对社会办学机构尤其是校外教学站点的管理,督促其切实履行办学的社会责任。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备案及监管要加强力度,主办高校要加大招生及日常教学的监督与管理,引导和监督社会办学机构依法依规履行社会责任。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建立健全与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规范其招生、考试、发证、收费和其他办学行为,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加大对校外教学站点的监督,采取定期公布高校校外教学站点等方法,提高社会办学机构成人高等教育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篇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的发展终究需要人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口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1986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自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对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仅在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有10多次,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就提出: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制度,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014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该年召开了新世纪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整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结合社会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对人才培养评价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即各高职院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各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机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这些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提出了部署要求。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成效与问题

(一)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成效

1.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深入人心教育质量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近来年,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系列部署,并从2004年起,在全国启动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从2005年起,广西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探索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管理运行机制,认真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对推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各高职高专院校也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凝练本校办学特色,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加强研制新方案,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已经深入人心。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一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管理机构,主要由教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工作。二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均建立有教学督导工作制度,为保障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了良好的管理制度保障。三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完善了教学听课制度,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建立了良好的实时反馈信息工作机制。四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建立了教学检查考核制度。五是各高职高专院校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管理、科学研究能力着手,从根本上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我区职业院校积极按照教育部及自治区的文件精神,加强对教学工作督导队伍的建设。当前我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督导队伍的人员,主要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以及具备较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构成,形成了一支具有较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督导队伍,为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队伍保障。同时,我区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督导中,建立有较好的反馈机制,通过不定期的会议、教学管理部门的约谈、教学工作调研等方式及时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由督导组提出整改的要求,由各二级教学单位督促落实,并将落实情况汇报督导组。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我区高职高专院校,注重引进和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施主体多元化体系建设。积极吸引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工作机制,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质量评价等方面提高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产业需求、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调查中发现,有些院校做得较好,引进了国际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及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

三是我区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将毕业生职业能力、就业质量与创业创新能力、双证书获取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从人才的综合素质表现情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丰富了评价指标的单一性,与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求相适应。

四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制度,将学生发展、学校教学、服务地方、政府(主办方)履责、问题与展望等内容,将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实际办学条件、实训设备配置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院校治理能力、大学章程建设等情况纳入质量年度报告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状态,接受社会的监督。

五是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已经常态化。按照相关的评估文件要求,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职高专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推进力度有待提高。2015年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后,广西召开了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研判,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各高校积极按照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挖掘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还不够高,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比较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只有5所,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评估机构设置完善,但人员配备不足。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组织机构,大多数院校都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实施,有些院校由督导组负责。但仍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有机构,没人员,或者是有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使工作开展起来呈现片断化。有些院校的督导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直接由教务处同志担任,而教务处工作任务又十分繁重,因此,对于督导组反映的问题或收集的信息重视不够、分析不深,导致评价与反馈工作脱节、反馈与督促整改相脱节等。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效果。

篇9

一、更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做到这一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要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招生――教学――毕业找工作,而代之以新的办学模式:调研人才需求采用订单式招生――职业培训――毕业上岗工作。在原有的办学模式下,众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招生而招生,甚至为了扩大规模而盲目招生,引发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缺,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钩,实训与今后的工作脱节(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施训时竟然只是安排学生做做习题,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学生就业找不到工作,增加社会负担等一系列问题。而在新的办学模式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把原有办学模式的终端调到顶端,通过开展认真的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招生,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均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协商完成,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从市场和职业分析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把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在这种模式下,教学中的实训真正做到了与今后的工作实际挂钩,学生毕业也就是培训结束后就可以上岗工作,没有就业压力,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学习内容针对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这样,高等职业院校便能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修业年限是三年。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今后要开展两年学制的试点。我们所处的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不仅成为生产材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且成为了生产产品,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知识的传播、运用、销售和转让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获取知识的方式、效率及质量成为一国发展的战略性因素。发展知识经济要以较高的社会知识化水平为基础,而教育是传播和生产知识的机构。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科技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因此,教育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育和人才日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及推动知识应用方面的基础作用决定了教育在知识经济中具有关键地位。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内容、方法、体制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面对严峻的事实,担负着培养各种各样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号)中第七条指出的“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正确定位,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要通过学制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参与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院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相关专业,要从2004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两年制试点。今后,凡新批准设立的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都实行两年学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积极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两年学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想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有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支撑。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对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依托有关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展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休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增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能力培养

今天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直接社会实践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推广以行为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即创新)的能力;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取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如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等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大力开展职后教育社会培训

当今企业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灵活性,要求所有职工不断更新、提高技能,并且更富有创业、进取精神。已有的证据清楚地表明,生产力最强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劳动力训练有素而且机动灵活,拥有丰富的技能,不同技能搭配得很好,而且职工的技能终身不断提高。鉴于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育相结合。改革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放宽招生年龄限制,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学习,大力开办继续教育学院,把学院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让教师在业余时间投身于社会培训,既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又防止教师从事其他兼职而牵扯教学精力。教师在社会培训中还可与参加培训的学员探讨实践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六、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拥有实验室、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一大特点,也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必备设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应有配套齐全、能满足培训要求的教学场所,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培训设备要保持或高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确保学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可喜的是,一些省市在这方面的建设已经起步,山东在山东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鲁教职字[2004]22号)中就做出了明文规定,江苏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建设,笔者所在的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就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300万元的专款资金用于实训大楼的建设。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我愿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发展,愿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越办越好,愿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输送的人才越来越多。

(作者单位:1.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2]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鲁教职字[2004]22号).

篇10

关键词:教育生态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11-02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再次深刻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层次仍不十分清晰

我国高职院校与正在转型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层次上,目标还不明确,更没有形成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梯队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跟中等职业教育的从业技能没能很好地区分,对于很多新出现的职业技术岗位,高职、中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模糊。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课程目标贯彻不到位

首先,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普遍对接生产实践不够,课程内容分割过细,课程依然存在强调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的问题,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实用性、应用型还很不完善。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课堂内容依然没能重点关注那些与自然、社会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容与需求,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有特色的课程有限,素质教育和实践环节设计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中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未能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结合起来;高职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监测、专业、课程评价制度不完备;更缺乏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上还是“自弹自唱”。

二、教育生态观是高职发展的必需的科学观

(一)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Oekologie,它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EH.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76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L.A.Cremin)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概念。

(二)教育生态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高等教育生态这一概念自1966年由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提出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不断丰富。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高职院校发展,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是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的。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生态化、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生态链

所谓生态链,是指在一定的生态位上由多要素构成的有生机和活力的复杂生命系统。高职教育的生态链,主要由国家与地方公办、民办、企业办等属性不同,本科、专科等层次不同以及专业类型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组成。这些院校以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功能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有机的高职教育生态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1.高职院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构成的特殊生物群落

根据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样一种开放系统下,高职院校内部各因子之间,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高职教育实体化从最初的实用性要求,逐步朝生态化方向变迁、发展和拓展要求,体现了社会系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性需求。

2.高职院校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

高职院校要维持正常运转,须不断向其中输入“能量”。高职院校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实践能力培养的集聚,则是以一种循环再生的方式存在,并在其人才培养转换过程中被学生所吸收,最终被转化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重新回到社会,并为社会服务。

3.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由高职院校和它所在的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组成,即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评价、社会服务、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具体内容,并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发展质量的优劣。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一)教育生态化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就包含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要求、规格和模式。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美、技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要体现一定的专业属性和职业特征。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培养面向大众的,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全面发展,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本专业领域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三)总体素质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总体素质是指以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以思想、理想、品德和情操为基本框架,提高人的全面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所实施的技术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去解决生产实际的各种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还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安全与质量意识、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等;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强调学生的独立、创新、敬业、诚实等精神,养成他们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这是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素质。

2.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中,人才培养生态化完全是一个过程,让生态教育理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实现高等职业教化价值的手段;按照教育生态规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和谐与和谐他人的素质与能力是一种向度;并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生态化发展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要坚持高职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发展的个体特征相统一,以学生个性因素为基础,以人的成长规律为准则,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营造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

3.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质刻不容缓

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对象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院校更应深入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

一是要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法治教育课程实效;二是要创新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律律己的功能;三是要创设法治教育阵地,如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处理机构等;四是要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形成内含法治价值的大学文化环境,创建依法治校的制度环境。

四、教育生态学在高职教育运用中的几项原则

(一)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协调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其实质是人才培养有目的、高效率进行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时,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内核,合理地选择目标体系要素,组织协调好各种有效力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服务性原则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职业性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就必须要全面反映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机相结合。

(三)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必须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原则

高职院校要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方法,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同时,积极进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指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高职院校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要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要紧紧结合社会实际、生产实践和灵活运用,与毕业生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且尽快适应变化无常的职业环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扩张、大投入、大发展,目前已经开始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式、生态式发展阶段。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将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为动力,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管理效能,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外部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实现高职院校的竞争性共生和差异化发展,共同构建高职教育生态链的全面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生态文明: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重要内容[N].中国教育报,2013-10-28.

[2]丁刚.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5):58-60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公告[EB/OL].(2014-12-08)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41205092335058&cata_id=N003.

[4]王牧华,靳玉乐.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2-25.

[5]朱婕.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篇11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内涵分析

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较多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1]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无论其功能还是结构都应具有时代性,即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取向与具体形态也必然会随之变化[2]。理念决定发展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也应是动态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等无不对原有的职业教育理念造成冲击。构筑符合“现代”概念的职业教育理念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提,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1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要研究学习者个性化特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习者尽可能发挥潜能。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在探索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进行职业教育的规划和设置。现代职业教育理应要向着终身学习方向延伸,要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为从业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机会。1.2构筑创新创业的理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等院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现代职业教育担负着万千创新创业者的教育教学任务,有责任、有义务把创新作为职业精神来培养,把创业作为职业能力来培养,并促进其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塑造创新创业的主力军。1.3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输送主渠道,学生所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或间接为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职业教育在为区域经济提供人力支撑的同时,区域经济也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的实现,让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岗位胜任能力需要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真正落实服务发展,促进就业。1.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经济发展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师”队伍、信息化和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了明确规定。这就迫切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师资水平,加强专业建设使之对接产业,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只有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才能把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实处。

2基于现代职教理念视角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2.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会计人才规划》虽没有给出完整的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人才质量标准,但明确指出会计职业从技术手段到人才培养目标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手工做账、报账到信息化系统的账务处理。会计领域也拓展到更多的高端管理领域。金永利等人研究认为现代会计人才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会计人才的一般定义而言的,它是指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会计人员为了准确、高效地完成在现代会计领域出现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所应具备的以国际化、信息化和应用型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综合知识和能力储备[3]。2.2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分析。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更多是就传统会计岗位需求来探讨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4]笔者认为现代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不仅与会计人才层次、就业领域有关,也应与新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工业4.0的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小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综合化,即会计、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集于一身。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岗位也有可能被信息技术手段所替代,会计人员也更多转向财务管理、税务管理等工作。因此,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还应当赋予新的内涵。2.2.1更新知识能力。知识更新快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企业经营模式、业务内容,还是与财税等相关的制度、规定都在不断变化,这都是对会计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一种挑战。会计人才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在从业中做好职业判断;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证企业遵守国家的财税制度;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更新知识能力已成为现代会计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2.2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会计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在技术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创新创业一样适用于会计人才。创新是号召会计人才不可因循守旧,要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学习新的技术,通过不懈地探索与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5],为创业奠定基础。创业是会计人才在会计岗位上和会计服务中的利用创新应对变化的经济、技术环境,进行相应的会计领域的创新创业。

3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分析

3.1着力推进校企合作。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会计教学中,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为辅。校内模拟实训虽能达到一定的实践效果,但学生还是无法从整体上领悟企业的资金循环,从而影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强,但会计岗位的机密性不会让普通实习生接触。推进校企合作,让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企业实际需要对接,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帮助职业教育院校建立科学的会计专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3.2创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不能单纯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技能形成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6]。创新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将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项目化,以项目化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或融合,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实训课程方面,强化单项实训,提高综合实训,推行以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专业综合实训。3.3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于会计专业教育。高校是实施国家双创战略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当今社会,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素养,还要在思维方式和沟通交流以及创新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软实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专业课程的教育,还需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双创教育的重点不在“创业”,而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此为契机,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双创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会计专业服务的特色进行学科建设,从而推动会计“服务+”创业实践,只有通过推动服务的不断创新,才能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7]。

4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求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并不断被拓展。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研究不仅要遵循会计专业建设的规律,还需要结合社会环境下岗位胜任能力的需求。

作者:钱美琴 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关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5—28.

[3]金永利,胡金良,李梦.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44—45.

[4]宋彩群.义乌中小企业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探究———基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需求[J],中国证券期货,2013(3):84—85.

[5]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09,(4):90.

篇12

从2001年教育部批准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试点至今已有14个年头。公共服务体系协助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展网络教育,拓展了远程教育的范围,对规范学习中心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如何搭建一个远程教育的公共平台做了有深远意义的尝试。十余年过去,公共服务体系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新形势下,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新时期的使命是什么,这是业界都在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公共服务体系要以为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服务为己任,创新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适应变化,引领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命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9―0046―05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远程教育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大幅提升使远程教育的作用开始从补偿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真正提上日程;在线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使学习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各类教育中的应用日新月异,促使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持续更新;学习者对学习的诉求从单纯的证书逐渐向学到真本领等多方面变化,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远程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使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恰逢新的机遇。在新时期,公共服务体系要重新定位、创新发展,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适应变化,引领潮流,建设新一代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服务。

一、显性作用和深远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应运而生在“网络教育的春秋战国时代”(丁兴富,2001),公认的显性原因是为了规范学习中心的管理,为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助力。

1999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4所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举办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0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主要是明确了高等学校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试点学校的基本条件、管理方式等等,由此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政策体系架构(教育部办公厅,2000)。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推动下,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笔者认为,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其一是探索应用新技术开展高等教育,其二是尝试利用网络教育试点这样一个特殊的载体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因此赋予高等学校很多办学自。由于试点工作是个新事物,在试点初期阶段,少数试点高校思想观念不适应,转移办学权,管理制度亦不健全,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对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力度比较薄弱,从而影响了高校网络教育的正常秩序。

2002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规范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行为,促进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办学质量。文件要求试点高校提高认识水平,并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的主要任务,“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要减少并停止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专科网络教育学生”,试点的内涵出现了重大变化。文件要求试点高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要健全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年检制度,加强质量监控。文件还提出要加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校外教学支持服务水平,提高校外学习中心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公共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开始了边建设、边发展、边研究、边完善的进程。十余年来,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协助试点高校开展网络教育,对规范学习中心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仅仅看到公共服务体系助力高校开展远程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建立是一个创举,它对如何搭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做了有深远意义的尝试;它促使远程教育形成一个产业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而且提供了专业化、专门化的服务;公共服务体系还打破了学校自己所有事“包天下”的格局,对高等学校今后的管理格局产生了影响。上述这些内容,都为下阶段公共服务体系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十余年来,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先,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指导思想及政策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5%。可以预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达到40%的目标会提前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大幅提升预示,我国各类高等成人学历教育的补偿教育作用开始弱化,而以提升技能、更新知识、专业转行以及满足各类人群兴趣爱好等为主的继续教育将逐渐成为主流。2014年,国家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如果仅仅把这个目标理解成对高考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目标是一个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建立一套新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总体目标,吹响了进军终身学习社会的号角。2014年,我国教育领域还有一项重大活动就是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职教体制的改革也是大手笔,打通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上升的通路,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在决定中还强调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要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上述这些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变化无疑给远程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远程教育的形势也发生了重要变化。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通知要求“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之后,教育部先后批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5所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的建设打破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旧格局,其目标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广播电视大学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广播电视大学的这一变化势必给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影响。201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措施,取消和下放70项审批事项,其中包括取消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业内人士认为,“取消网络教育审批权”将使更多的大学得到网络教育的入场券,我国将有可能再出现一批可颁发学历的网络大学,进一步激活远程学历教育的市场竞争。非试点高校兴奋于网络教育开禁而跃跃欲试,很多成人教育学院都高度关注本单位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取消网络教育审批权对公共服务体系来说是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此外,信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的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以及手机网民的规模在逐年提高。截至2014年12月,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类网络应用也发展迅速,渗入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巨大的用户和广泛的应用表明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撑,MOOCs、移动学习、翻转课堂、微课、大数据、混合学习等在各类教育中的应用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是公共服务体系所有业务的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在线教育产业有异军突起之势。2014年在线教育营业额达到了800亿元人民币,有人预测到2020年,将要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在线教育企业将成为公共服务体系新的竞争对手。

三、公共服务体系新使命

既然整个远程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使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公共服务体系要有新的使命感。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一个讲话里也提到,“远程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要“建设社会化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高等学校以及国内外其他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在15年前公共服务体系的使命就已经明确了,只不过限于历史的原因,公共服务体系在前一个阶段主要的作用是在高等远程学历教育领域。而其现阶段的新使命就是要用终身学习社会这样一个目标来引领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使命的回归。我们要为这个事业不懈努力,这既是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也是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图变”,这是适应形势、自我革新、再谋发展的创新之举。如果公共服务体系把“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转变到“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转变就成功了。

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怎么变?严冰给出了基本原则:更新理念,丰富内涵,扩展范围(严冰,2012)。

从主要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服务,协助开展学历补偿教育,转向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这样一个新的阶段,理念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但是,这种定式可能会成为改革创新的羁绊。自我的改革和转变是痛苦的过程,要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同时应该看到,对公共服务体系来说,改革也是有条件和有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广泛的合作伙伴和深入基层的学习中心,优势在于能发动集体的力量,可以做单一院校做不成的事。公共服务体系有技术研发、资源开发的团队和经验,有支持服务的理念和团队,也有公司管理的体制、机制,更有先走一步的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体系不是从零做起,只要能够切实转变观念,这些优势都可以在转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内涵建设是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作为一个教育企业,质量是核心,管理是保障。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话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是衡量教育服务企业的终极指标。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学习中心服务质量标准,开展常态化的服务质量测评,更好地开展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要研发新一代的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探索与创新移动学习模式,开发新型教学资源,推进远程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用常态化的数据分析支持提高学习水平,O2O模式促进混合式学习,开发MOOC吸引更多学习者。此外,还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体制和架构。

在现有的业务范围之外,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进程中有很多领域可以去做。业务的扩展意味着更广泛地介入教育服务业,包括:在成人函授领域开展学历教育;积极参与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探索行业服务的可能性,开展学习型行业的建设;积极介入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远程教育的行业标准;注重学习成果积累与转移,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利用第三方优势,寻找与政府合作开展服务的机会;研究在线教育市场,寻找切入的机会。公共服务体系也不会是现在的单一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新的不同的类型。下文谈到的“MOOC中国”联盟的构想,其实也是一种新的公共服务的模式。

四、“MOOC中国”联盟的构想

2015年1月,由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牵头,联合37所著名高校组建了“MOOC中国”联盟。高校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联盟的筹备和建设进程中,并对联盟报以很高的期望。高校希望通过联盟的建设扩大学校的影响,创新奥鹏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拓展继续教育的业务空间,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应该认识到,建设好“MOOC中国”联盟对我国的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对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MOOC中国”联盟是一个尝试新一代公共服务体系的载体,是一个试验田。通过这个载体,可以更新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创新合作模式,拓展业务范围,深化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的改革和建设,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笔者与部分高校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同仁共同勾画了一个联盟的框架(见图1)。这个框架的愿景是为国家终身学习社会建设服务,面向各类人群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框架还是很初步的考虑,还需要不断地细化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MOOC中国”联盟业务框架的主要特点:

1. 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平台

联盟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服务,包括从免费到收费、从单门课程到系列课程、从学生支持到全方位学习支持、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适合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各类教育形式,为各类教育提供互联互通和上升通道。

2. 实现学习成果累积与转移

学习者在联盟内的所有学习成果均可累积。联盟制定规则,实现联盟成员之间、联盟成员与非联盟成员之间的学习成果累积与转移。联盟设计并提供以多门或系列课程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认证。能够对学习者在联盟内、联盟外的学习成果提供独立认证,建立联盟的核心竞争力。

3. 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

联盟充分发挥众多合作伙伴以及品牌的优势,开发多种类和形式的名师、名校优质资源,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联盟制订资源认证标准,对所有入盟资源进行标准化认证,保证资源质量。制订成员之间以及联盟与联盟外教育机构资源共享的规则,实现无偿或有偿的资源共享。

4.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保证教育质量

联盟运营要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优质的课程资源、人性化的服务和健全的管理,保证较高质量,建立质量品牌,吸引学习者。

5. 建立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管理模式

联盟实行完全学分制,由以专业为中心向以课程为中心转移,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联盟积极尝试开放教育模式,学习者可以随时从任一层次注册学习,学生从注册到全部学习过程都通过互联网完成,面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进程中,公共服务体系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的远程教育要成为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公共服务体系在今后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的公共服务事业大有可为。

(本文根据笔者在“‘OPEN 百年 图变’――2015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高峰论坛”的发言整理而成,文中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专指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 网络教育的春秋时代及其对策[J]. 现代教育技术,2001,(1).

[2] 教育部. 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电[1999]1号.

[3] 教育部. 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高厅[2000]10号.

[4]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2]8号.

[5]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4]35号.

[6]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7] 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2010]48号.

[8]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国发[2014]5号.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5.

[10] 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

[11] iReseach.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 2014.

[12] 严冰.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3] 奥鹏研究院. “MOOC中国”联盟设计方案. 2015.

收稿日期:2015-04-15

篇13

1.经济发展方式转化带来的挑战

自从党的十以来,我国的社会开始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转型,逐步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也带动着市场经济中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和素质要求逐渐提高,要求高校向社会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专业人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促进高职院校的深刻改革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带来的挑战

我国教育部在去年就明确了全国将有相当部分的普通高等院校转型举办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为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教育通道,这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还是高职教育面对现代职业教育提下构建下新的挑战。而且,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职业院校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10%,大部分的职业教育都是以中职教育方式存在,由于中职教育具有规模大、学制短以及国家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的扶持,深受当代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这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此外,我国去年在全国职教会议上提出了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办学和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等政策,将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优化职业教育的结构组成,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为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带来更多的推动力量,从而加快职业教育体系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深化。

3.生源压力增加带来的挑战

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生源已经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高职院校受到的冲击已经显现,高职招生占本专科招生总数比例也逐渐下降。尤其是近两年,完不成招生计划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多,甚至有的边远省区的跨省招生零投档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报考人数远远超出招生计划,甚至录取分数线高出部分本科院校的情况。近年来生源的数量质量逐年下降,考生求学选择机会逐渐增多,学校的特色、品牌以及教育投入回报率、社会传统意识和国外教育资源的竞争,都会对考生的投档意愿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渐放开和高校自的有序下放,生源问题正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适龄人口数量和高中毕业生数量的急剧下降,直接影响高校生源的总量,而处于最后批次招生的高职院校,必将面临最直接和最严峻的挑战。

4.招生制度带来的挑战

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学业取向进行技能型和学科型分流。高职分流考试正式进入教育改革的快车道,这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还很难估计。然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的教育分流是从初中开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分流体系,我国从构建到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体系可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高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

1.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

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高校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高职院校的定位实际是对其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认定,主要表现为办学理念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教育模式定位和办学规模定位。办学理念定位决定学校的基本发展道路问题、服务面向定位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模式定位解决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办学规模定位体现了学校对发展预期的考量。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职业性和地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必须符合地方环境条件,必须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基础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除考虑地域经济环境特点外,还应当考虑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还必须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优势、特点。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2.在人才培养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高职教育而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建设人才,以体现学校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使之能够融入社会环境中去,能够通过自食其力,实现个人奋斗的人生价值,以体现学校的社会价值,二者既相辅相成,又各有所重。因此要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首先要把握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通道,要努力满足学生成才的人生规划实现的需要,树立学生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其次才是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搭建学习融入社会技能的平台,包括专业设置及其所有教育活动,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适用的建设人才。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学校培养学生不仅要着眼就业,更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有较宽的就业面和市场应变能力,以适应转型期新技术、新岗位不断变化和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坚强基础,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最具活力的关键因素。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校园环境是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的根本所在。要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努力使真正有才干的教师有舞台做事、有机会发展,并使一切科研和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得到肯定;要关心人才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有志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在一个他们愿意留守的平台上尽情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教师培养包括基本素质培养、学业提升和实践能力培养几方面,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其特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树立品牌的基本保证。

4.合理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办学特色的基本构成,也是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有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必定没有生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办学校就是办专业。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调整要紧跟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骨干专业为龙头构建特色专业群,强化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建立以专业的社会评价和专业运行的基础数据评价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进入、退出运行机制,保证专业的良性动态运行和健康发展。

5.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只有质量和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内涵发展,强化核心竞争力,走品牌发展道路。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的市场环境下,高职院校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市场,研究专业布局的合理性与发展性,研究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构成与市场岗位需求的关系,研究学生的近期就业与远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市场需求与学生成长两方面权衡,作好人才培养的发展计划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并且在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视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管理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推进以民主决策机制、管理与教育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为重点的机制创新。从宏观着眼,细微入手,凝聚各方面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三、结束语

篇14

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途径;实践

作者简介:刘瑞芹(197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管弦(1980-),女,四川眉山人,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项目“广州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1B07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79-03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1]。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2]。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3]。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