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知识点范文

环境科学知识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0:35: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科学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科学知识点

篇1

 

目前,“环境科学”课程已经作为一门通识类公共选修课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并且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深度,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然而,目前“环境科学”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7].具体表现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观,但目前的教学过程却缺乏对这种观念的阐释,更多的是就事论事的对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机制和如何应对环境污染等具体科学问题的探讨,而缺少运用更高层次的哲学思想对其进行总体的认识和把握,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辨,盲目的学习环境科学课程.这也与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相违背。

 

2中国古典哲学在现代的应用

 

中国古典哲学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中得来,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这正与当今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

 

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将目光放在如何解决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上来.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事实证明了恩格斯的判断,当我们正沉醉于让自然界臣服于脚下的成就感时,

 

自然界已经在无情的报复我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和雾霾等现象日益严重,新的环境问题正不断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被人们重视起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讨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环境问题.他们在会后发表的宣言中指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中国古典哲学智慧对现代人类生存启示的最好诠释。

 

3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环境科学学习的教学模式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兼具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决定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又要有社会科学的人文素养.然而目前本科生的学习往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顾此失彼,文科学生往往只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而理科学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偏废,势必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君子不器”的哲学思想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只有培养出“不器”的人才,才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12_13].“环境科学”课程正是可以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理想载体。

 

4如何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环境科学学习

 

将中国古典哲学与环境科学学习相结合,首先可以使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上看待环境问题.中国的古典哲学智慧可以说主要是在观察自然和学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其内涵是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人为的去干扰它,才能“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的是我们应效法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和规律.《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代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回顾历史,我们起初错误的定义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盲目地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为荣[M].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发现野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所带来的恶果,从而才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15].所以,结合“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在环境科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环境的变化规律,做到“无为而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其次,将中国古代一些具体的环境保护思想与环境科学学习相结合,可以使学习更加形象化,并有助于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关于环境的重要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中国古代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很早就出现了相关记载:周文王时期曾颁布《伐崇令》,它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体现了我国古代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再如《管子八观》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提出尽管生物资源丰富,也必须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并强调要根据时令,结合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保护生物的再生能力.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很早就发展出了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观念,时至今日这些观念依然对现代的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课程中运用这些实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人口增长过快是引发全球诸多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16],韩非最先明确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认为这是当时社会纷争的根源.他把前人所谈的人口和土地的对比推进到人口和财货的对比,来考察人口发展.认为上古时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他所处的时代则不然,人口增长过多而财货不足,“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他虽然把人多财寡看作“民争”的根源,但并不单纯主张消极地减少人口,而是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一切非生产人口,同时还主张积极发展农业.韩非的这一观点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现代人口问题的重要参考。

 

4.2运用中国古典哲学的形象化比喻,使学习过程更加鲜活

 

中国古典哲学尤其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道理,如在环境科学课程中水资源的污染及保护利用是重要内容,《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为不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在对待自然时应持谦卑恭敬的态度,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重要思维方式,同时对水的哲学认识,将促使我们对水资源更加有效的利用.再如食物链概念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它是环境污染物迁移和积累的重要途径,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是形象的阐释了食物链的基本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利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形象比喻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学习的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挑战

 

从以上的论述得出:将中国古典哲学和环境科学课程学习相结合是值得探索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也更符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潮流.但这种教学模式又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对中国古典哲学具有较为深人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能够将古典哲学与环境科学教学实践彼此联系.另外,学生在没有任何中国古典哲学知识的储备下,难以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共鸣.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确保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①教师首先应对自身的中国古典哲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积极主动地阅读中国古典哲学书籍,领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并将其与环境科学教学过程相互联系.②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哲学书籍,引导学生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精华产生兴趣和共鸣.并在教学过程中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将中国古典哲学智慧贯穿到环境科学的学习过程中。

篇2

职业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会计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要求高职班学生毕业前必须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围绕以下两个目标展开:一是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二是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会计核算软件的能力。

1.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1.1加强应试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资格的通过率

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我国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相关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也明确要求五年制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会计从业资格既是进入会计行业的敲门砖,也是财经类高职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试教学,努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目标。

1.2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

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学生掌握的程度,不仅会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而且更会对步入社会后能否顺利从事会计职业、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学生会计账务处理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另一大目标。

2.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

2.1应试教学

针对应试教学,会计电算化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和实践。理论的体现形式为单选、多选和判断,实践的体现形式为实务操作。

而应试教学中实务操作题的最大困难在于:实务操作的软件与实践教学软件不一致。考证中的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软件既不是金蝶,也不是用友,而是财政部专门开发的一款考试财务软件。

通过比较发现:此模拟软件并不难,只是一个简略版的财务软件,操作方式都很表象化,绝大多数都能直接看到操作入口;操作题目也很表象化,难度不高,只要仔细耐心操作一般都会正确,相对有一定难度的是填制凭证题和报表公式题。

2.2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它将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操作性、实践性更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软件的选择应当结合各自学生的特点,同时考虑企业的需求,尽量使用适用性强、易于操作,且在当地应用较为广泛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

根据以上原则,目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的是用友T3软件,虽然教学内容和操作方法未能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知识内容及操作方法做到完全无缝对接,但掌握后转化较容易且其可以满足大多数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要。

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会计核算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对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编制财务报表等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业务处理技能。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正好侧重实践。

由于课时安排以及考证要求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关联性较高的案例,达到完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尽量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加强操作技能、加深学习内容、多元学习,以达到学生能自主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目的。

3.利用智慧校园建设环境进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当下互联网时代,高等院校都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智慧校园建设,而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借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如茶建设智慧校园的东风,对如何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改革进行了研究,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3.1教学主体

除去必要的传道授业课时外,尽量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教师在课下通过设计或制作视频、App等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再到课堂上进行解惑,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身份,转换为知识的引导人和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及掌握的情况在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复学习或跳跃学习,也便于对该知识点进行记录和思考,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3.2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内容被教材左右的现状,增加与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关联性较高的案例,同时要结合考证的相关要求。例如在总账系统初始化设置的内容上,可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总账系统是怎样初始化的,从而了解初始化的必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未来就业岗位衔接,不仅能让学生会计电算化理念得到提升,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资源和载体

微课、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必须得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视频、微课件等)来配合。当下社会,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数码设备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也从原来的纸质材料转变成了数字化资源。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当下流行的几分钟看懂模式为学生录制了51个操作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比如8分钟理解总账系统基本知识,5分钟掌握凭证处理技巧等方面,将会计电算化理论和操作融为一体;自建了能脱离网络和服务器直接在笔记本、平板上安装并单机使用的模拟考试软件和实务操作平台,开发了能够在手机上练习并评分的客观题App等资源,让学生轻松掌握从业资格考试中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和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相关操作。

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形象化为音频、视频、软件等数字化资源,通过上述载体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练习,将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考证和技能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也保证了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都有可用资源来学习。

3.4教学空间和时间

新型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也带来了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变化。

利用线下课堂和网络、手机App、微信等平台,来替代传统教室这样的基础平台,为学生提供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并自行对学习的时间和地點进行安排,而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借助网络环境的便利,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课下的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日常;同时教师也参与了学生课下的学习,在课堂上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5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利用无纸化考试平台考核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利用模拟软件考核会计电算化的实务操作专项,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则可以将阶段性考核和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可在操作中故意设错,让学生解决问题,考核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情况。从而促进该专业课程考试更趋合理,让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篇3

关键字: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小学科学教学

引言: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学习知识有着极大的帮助,这也是当前时期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主体教学方针。而在当前时期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是未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对此,也需要教师合理地设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抽象知识

在当前时期的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的知识点都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但是这些科学知识本身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即使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生动地讲解出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但是实际教学效果还未能达到理想化的状态,在学生观察这些科学知识时,也未能准确地把握到規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便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难以直观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本质后便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困难,对于此学科学习的热情也会大大削减,因此,在此过程中便愈加凸显出了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效果。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来展开教学活动,并且合理地将多媒体设备的诸多特点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些科学知识,并且顺利地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师教学到关于“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教师便可以运用Flash的形式制作一个关于月相变化的教学课件,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课件的辅助下对此部分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有效地解决这一抽象性知识的学习困难。

二、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充实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展开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基本的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掌握到学习科学知识、钻研科学知识的快乐,以便于进一步落实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而在此过程中,也便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质疑习惯,从而对知识保持一种经常性的探究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便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的诸多特点来展开教学活动,以便于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特点,来充实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师教学到“保护大自然”这部分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再组织学生在专门的环境保护网站中搜寻与保护自然相关的资料,在小组内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能够经过整理资料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而在运用这样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后,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课堂氛围也能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有效充实教学资源的方式。

三、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给教师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教学思路,也能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展开学习活动时能够体验到更好的学习体验感。而在实际展开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便要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将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发挥出来,以便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搜寻一些网络教学资源,以便于扩充学生的学习视野,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有效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在教师教学到关于“青蛙”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青蛙的运动轨迹以及游泳方法,教师便利用好网络资源来搜寻一些关于青蛙习性、跳跃和游泳的画面,并且运用视频处理工具将视频播放的速度变慢,从而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青蛙的运动特点。而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带来一只真正的青蛙,帮助学生结合实物和网络资源展开学习活动,以便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轻松理解本部分知识。

篇4

一、创设幼儿园室内外环境,丰富科学活动内容

由于地处山区,我们开展科学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很匮乏,科学活动开展得不够全面,但我们积极创设环境,在幼儿园的室内、室外和教学的硬件、软件上下工夫,营造出让幼儿充分理解想象的空间,为全面开展科学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首先,我们在室内设置了植物角,种植沙漠植物、热带雨林植物等温带地区没有的植物,缸养一些不同品种的热带鱼及水草,幼儿通过观察,接触认识了这些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另外我们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感受世上万物的多彩多姿,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物,北方动植物与南方动植物不一样的道理,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还动脑筋想办法布置不同的主题展区,如:主题“地球妈妈”、“海洋世界”、“昆虫世界”、“奇妙的大自然”等,在这些主题中利用生动、鲜活的绘画、立体造型、生物标本等创作手法向幼儿展示美丽、奇妙、直观的景象,每个主题都设置了多个知识点,并用墙饰做了完整的解释。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营造和利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生活管理水平,丰富了活动内容的同时也优化了幼儿的心理素质以及科学知识。

二、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时期,孩子以游戏为主。在游戏活动中,把调动孩子的兴趣放在首位,创设有利于幼儿游戏的环境,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兴趣和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环境、条件。如:在游戏“有趣的风”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既能玩又可以做实验感受的扇子、吹塑玩具、小电风扇、纸拉琴、纸卡等游戏活动中所需物品,为幼儿活动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幼儿在活动中,教师鼓励、支持他们大胆的表现、交流,孩子们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当中,激发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大大吸引了孩子们,使其融入其中,寻求新知。

篇5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人文教育

一、加强环境工程专业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工科专业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的教育倾向。大家普遍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研究和创造科学技术知识,同时当今社会工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更能体现经济效益。因此,在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要求等方面比较淡漠人文类课程。环境工程作为工科专业中的一类,也难以形教育的应有氛围。第二,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过程,它应该体现教学的全课程与全过程育人。目前的课程设置虽然专门开设一些人文教育课程,供学生选修所用,但这些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同时大班模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第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环境保护责任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更应进行环境科学思维、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做好民众环境素养提升的领头兵。

二、人文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的学习环节都是围绕专业设置的,因而学生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因此,人文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功效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最佳途径,能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但这对专业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立足社会现实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明白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目的的伟大使命,并自觉在教学活动中予以践行。在进行专业课教学中,把专业的科学教育看成是包含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人文因素在内的统一体,结合社会现实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了解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把课程知识点传授与学生情感、心理和个性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专业技术硬、人文素养高的环境技术人才。第二,教师要善于分解课程知识点,能进行科学理论与国家政策、国民素质、社会实际的有效融合,进行专业知识外延。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老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启迪学生思想,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产生对环境工程的兴趣和热爱。鼓励、肯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表现;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特点,利用学校第二课堂,有针对性地设计参观调研、专家讲座、创新实验等教学环节;重视教学情境,管理好课堂,把自己在实际工作、科学研究及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思考和克服的过程及经验乐于与学生分享。第三,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找到科学与人文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环境工程主要解决人与环境的问题,含有丰富的人文内容和特质,但在专业教学中不能牵强附会或生硬穿插,避免说教或填鸭式教学。如介绍课程背景时,可以结合环境问题产生背景、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讲解环境标准时,可以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让这些科学理论渗透爱国意识;如讲解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时,可以进行国内外技术对比,让学生在树立远大的事业志向的同时,产生深深的家国情怀;在介绍学科技术进展时,可以介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风、道德与品格。第四,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能言传身教。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方面,还有人格与素养的教育,教师的学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为人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因此老师不仅给学生能传授环境科学的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论文撰写能力等的培养及创新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环境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案例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涵盖水、气、固的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等内容,这些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些专业课程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意义重大。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专业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种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各处理单元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和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的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将来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现场教学、实训锻炼等多种教学形式,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并转化为节水减排的自觉行动。知识点1:概述,可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水污染的严峻形势,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树立环境保护责任感。知识点2:水质标准及污水排放标准,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水环境标准体系及与国外的差异,培养他们爱国情怀,树立环保法律意识。知识点3:污水处理方法原理及设计计算,可让学生了解目前国内的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及与国外的差距,培养他们工程伦理意识,树立为环境保护事业而奋斗的理想。知识点4:中水回用及安全性评价,可让学生了解目前国内中水回用及其安全监管现状,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点5:污泥处理处置,可让学生了解目前国内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及与国外的差距,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意识,及时跟踪社会环保热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实践环节1:水处理实验,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水环境质量,以主人翁的专业学习角色,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实践环节2:课程设计及参观调研,可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及管理现状,激发他们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污水厂设计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篇6

一中学科学教学过程生活化

(一)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科学新知识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生活体验与知识点相结合,将原来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变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较为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能意识到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也能学到很多科学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新知识能更好的接收。比如,笔者在向学生讲解“平视、仰视和俯视特点”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张清澈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流水是不是如图片上看起来那般深浅。在学生思考过程中,笔者又用烧杯装来半杯水,并在里面放上几个小石子,然后让学生对这杯水从平视、仰视和俯视这几个角度进行观察,在观察之后,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平视的时候,烧杯中水平面不变:在俯视的时候,水平面会变低:在仰视的时候,水平面会升高。学生在亲身观察之后就能对这一知识点有更为牢固的掌握。再比如,笔者在向学生讲解“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中,将实验小鱼模型放到水底,然后让学生用竹签戳小鱼的眼珠,学生纷纷参与到实验中,但是在多次试验中都没有戳中小鱼眼珠。学生就会对这一原因进行总结思考,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因为光的折射原理,看到水中成像要比小鱼眼珠实际存在的位置要浅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生活化,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掌握新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既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消除学生的课堂抵触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教师在生活中应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并记录的习惯,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视频以及实物等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向学生讲解“机械运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先为学生分别播放在不同角度拍摄行驶中汽车的视频,包括站在地上拍摄、坐在汽车上拍摄和坐在另一辆汽车上拍摄这几个角度。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在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新知识的习惯。

二中学科学教学用语生活化

(一)通过生活化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保证课堂教学

质量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生活化语言,营造出幽默且积极的教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学知识。比如,为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点,可以用“墙内开花墙内香”等生动有趣的谚语来说明这一现象原理;再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更为容易接受这一较为抽象的知识概念,笔者将学生的吃饭能力作为饱和度的喻体,学生吃饱饭为饱和,没吃饱饭为不饱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饭量,且不同的学生吃饭和吃面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只能吃一碗面,但是能吃两碗饭,这就表示在不同溶质中,同一溶剂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剂在同一溶质中的溶剂能力也不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幽默的教学氛围中更好的接收所学知识。

(二)通过生活化语言来对科学原理、概念进行解释

在中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其科学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等通常都是用严谨且严密的文字来表述的,但是这些表述对学生而言较为晦涩难以接受。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应该采用生活化语言将这些生硬的语言转变为能更好理解和描述的句子,让学生能更好的接收掌握。比如,在向学生讲解“光的发射”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将入射角和反射角错误理解为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了能纠正学生的学习误点,笔者将法线比作法官,并向学生解释,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由法官确认的,要想找到入射角和反射角就需要先找到法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再比如,在向学生讲解“光的折射规律”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材内容中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的陈述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理解,笔者为了防止学生走入误区,将其陈述进行了归纳简化,将其表述为两角不等,空角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所学知识有更容易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语言,能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兴趣。

三中学科学教学实验器材生活化

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要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将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件作为实验器材,这样一来实验就能更贴近生活,学生也就能更深刻的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其实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实验器材种类是非常多的,且实验场地也较为开放,学生也能更为自由的选取实验时间。教师可以将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验参与度,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是实验仪器,从而增强学生实验积极性,更牢固的掌握实验内容。比如,笔者在做与声传播有关实验的时候,笔者用蜂鸣器与注射器制作成演示仪,用这一自制的容器代替玻璃罩;又如,笔者用碳酸饮料来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完成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实验场地设置在任何教学允许且可能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物品来创造实验条件。比如,教师可以在校外用老花眼镜完成凸透镜成像实验;鉴别白醋和发酵粉溶液,可以用牵牛花和酒精制作酸碱指示剂来完成该实验等等。总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尽量为学生创造做实验的条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家里完成实验,这样既能培养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自信心。

四总结

在中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科学知识学习的趣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能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科学的情操;实验器材生活化能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积极性,而教学语言生活化能帮助学生快速牢固的掌握科学知识。总之,教学生活化在中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作者:李波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慈城中学

参考文献

[1]夏庆华.扬起生活的风帆--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浅谈[J].新课程•中学,2015,(3):16-16,17.

[2]丁坚强.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157-158.

[3]骆天阁.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5,(12):172-172.

[4]刘玲玲.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7):39.

篇7

1 与时俱进

更加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科学计算应用于生活实际,体现了科学问题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只有11道题左右是纯理论的,其它所有的题目都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比如计算题的37题,通过对碘元素的计算,就可知道我们碘的摄入量是否达标.

2 传递知识

一般意义的试卷,都是单纯的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本试卷不但能考查学生,而且在学生做这份试卷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了让学生能获得很多新的知识.更加完美的是本试卷中每题给出的信息都与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甚至是对考查的知识点有所启示.

3 变化创新

更加注重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考查理论知识,比如第14题,交警使用的阻车器,题目给出了其特征,考查其中蕴藏的科学道理?第5题的订书机,18题的笔芯都有这样的特点.再比如33题,学生平时接触实验中的滑动变阻器都是只用了两个接线柱,但这次用了3个接线柱,巧妙的考查了学生对滑动变阻器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另外图表类的试题独具匠心,比如第20题、38题.

4 语言优美

本试卷似乎特别注意了试题语言表达,可以说是用词优美,言简意赅.比如第2题的B选项这样说的:“画面的震动感,在于一种大和谐中包藏的尖锐的残酷”.这样的语句以前只有在语文试卷中可以看到,如今出现在了科学试卷中,这表达了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这种优美的语言也能给答题者带来一种愉悦感,减轻考生的心理负担.

5 精心策划

整张试卷由浅入深,难题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就连选择题的选项顺序也是精心安排的.比如17题、19题,20题选项也是由易到难,真正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区别出了思维水平.

6 启示深刻

(1)完全没必要搞题海战术,经典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本次试题如第3、第5、7、10、12、16、19、23、26、31等都是在经典的题目基础上加以变化得来,所以坚决做到:作业要精选,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本次试卷对力学的考查加深了难度,而我认为力学比电学更加能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选择题的最后一题,计算题的最后一题都是力学问题,这几题看似简单但实际都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热点问题要更加关注,借“热”发挥的题目仍然走俏,本试卷涉及国际大学生海报比赛、国家防灾减灾日、日本地震、增重鸡、阻车器、海洋环境状况、染色馒头、碘过量问题等等10多个热点问题.

(4)总复习要紧扣考试说明,重视书中图片,比如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删减了很多知识点,如七上的天文地理知识,这就可以抓住重点减轻学生的负担.

篇8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9月底由教育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央电化教育馆、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教育局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上,p3d数字模型教学系统全面展示了由创新的3d技术打造的互动教学方式(见图1),获得了领导和参观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p3d数字模型教学系统是利用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技术创建的交互式三维教学模型,能以极其逼真的高画质三维视觉效果呈现在师生面前,同时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模型可灵活旋转、缩小、放大和拖拽。通过交互式操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三维模型,使观察者可以便捷、形象地了解模型,实现了人与数字化三维模型实时互动的效果。

p3d数字模型教学系本文由收集整理统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基础教育,以科学精确的细节刻画和教学方法独特的观念解决方案为特色,提供给教师和学生鲜明的视觉支持;进行科学知识的口述和书面的说明,帮助教师解说复杂的教学知识,并借助3d动画介绍奇妙的科学现象,有效促使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科学知识,极大地增强了对知识点的记忆、专注和参与程度,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一种加强感性认知科学知识的有利条件。

其功能具体表现为:

(1)沉浸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p3d数字模型所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

(2)交互性——使学生对模拟环境内物体可操作的程度如同从现实环境所得到自然反馈的程度(包括实时性)。

(3)构想性——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可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构造客观条件难以发生的环境。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表现自然科学系统的结构和动态,进行演示、探索教学,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并改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所有的模型均具备交互特性,借助投影仪、电脑鼠标、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式液晶屏和平板电脑等输入输出设备,可以在图像里进行无限可能的自主操作,还可以利用p3d简便的绘图工具,直接在图像和视频上自如涂写,并能够编辑保存成图片形式以便彰显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其应用范围包括普通课堂,生物、地理、化学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学生机房等,可以部署在整个校园网

络之中。

p3d数字模型目前应用的学科有:

1.生物

具备引人入胜的人体内部旅行功能,提供的虚拟现实三维图像(见图2),由三个独立并重叠的图层为组成元素(肌肉、骨骼和内脏本文由收集整理),可以有灵活的组合展示方式。此外,通过精细的三维图像和视频来展现身体的不同部分和生理过程,从而对人体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将晦涩的科学话题表现得易于解释,例如细胞分裂的过程、dna双螺旋上的氮氢和氧氢桥结构、dna的复制,我们的身体如何被有害的病毒和细菌感染及自我防护的过程。

将众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通过栩栩如生的三维交互式模型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同时更惊奇于地球上不同的生命形式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地理

体验完全的交互式三维地图(见图3)——在地球同步轨道旋转观察和球体投影图投射的切换展示,模型表现了当太阳在春分秋分和东至夏至的时候地球上不同区域和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夜间阴影,将抽象的知识点表现得易于理解和深刻。

3.化学

篇9

一、注重语文教材中的科学教育的知识点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的讲述了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教师可以把他们勤恳研究的精神栩栩如生地讲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激励。对于有科学知识内容的课文,教师应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讲明白。如《蒲公英的种子》《小壁虎借尾巴》等等。这些科学知识的讲述,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处理。在《冬眠》一文的教学中,因为“冬眠”这个知识正是课文介绍的重点内容,所以,课文的讲解和知识的讲解是同步的。而有些知识不是课文所讲的重点内容,但如果忽略不讲,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提到“小壁虎一挣,挣断了尾巴逃走了”,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呢?是自己断开的还是被蛇咬断的呢?如果是自己断开的,为什么呢?原来小壁虎遇到强敌就切断尾巴逃跑是一种“自切本领”。它虽然不作为重点,但却是必须要讲的科学知识。这样,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兴趣也浓了。

二、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生一旦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在生活中学用科学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年纪,都想看一看那许多的宇宙之迷和自然之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探求心里,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随着他们科学知识的不断获得,他们的兴趣也会日渐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挖掘这些资源。如在教完《果园机器人》一文后,教师应势利导,提出问题:“学了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致会一下被激发出来。

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我们都知道“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科学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所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文、体悟情感的诱因和前提。预习时,教师在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上让他们大胆质疑问难,带着问题出课堂。

三、延伸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教育的途径

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后激发出来的疑点和兴奋点往往会延伸到课外,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变单纯的“读科学”为“做中学”,选择思维发散点,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

1.积极启发学生大量阅读科普读物,再利用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相关知识交流。这样,课文学习带动了课外阅读、信息博览,学生在资料收集与反馈交流中丰富了科学知识。

2.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因为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之一,通过写观察日记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又能激发学生认识事物、探求真知的兴趣。而写作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观察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

3.语文课中很多内容讲到环境保护,但听起来有些遥远,为了更深地理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周围的大地、植物、水流和空气,尤其是要把水资源被污染的问题当作重点考察对象。学生可在活动中采集水样标本,研究成分,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送给有关的厂家。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也使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了问题。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认识到企业在带动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重大破坏,我们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找到出路。

篇10

一、科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味“兴奋剂”

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连续不断的、高质量的对话。在初三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展开积极交往和对话,要诱发课堂生成,需要给科学课堂添加一点“兴奋剂”。初三科学教学的“兴奋剂”,首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能让初三学生恋上科学。

1.兴趣实验,从生活着手。

实验的引入从生活着手,对学生富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素材,在初三科学复习教学中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情景素材,这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充分关照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比如在复习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时,以学生们所熟悉和喜爱的维C泡腾片设置情境。维C泡腾片与普通维C在价格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入到对维C泡腾片的气体检验实验中,从中了解导致两者价格差异的内在原因。通过实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课堂实验,动手、动脑又动心。

基于初三学生的认知度,简单的演示实验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无法产生促进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不同的场合,设置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探究实验。如复习“杠杆”时,从学生们所熟悉,但不常接触的杆秤设置情境,请学生称自己书包的重量,请学生分析“杆秤”这一杠杆的五要素,观察并分析分别用不同提纽和不同秤砣时五要素及量程的改变情况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相应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获得探究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这样不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复习过程。

3.课外实验,展示风采,增加信心。

笔者将所教班级学生分为4小组,每月每小组完成一个主题性探究实验。每个星期设置一节科学课用于一组学生分析他们的探究过程、结果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某组学生利用自买的电学器材,进行了电动机效率测试的实验,他们从如何用简单的设备测电动机的效率这一问题入手,以定义公式和推导公式为依据,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及效率计算,自主得出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造成错误的原因。教师仅提供探究实验的主题,不设置具体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极高,极富挑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跃跃欲试,一旦完成,惊喜的体验意犹未尽,而且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他们的探究过程,肯定他们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联系生活,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一味“调味剂”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要通过生活,并且是为了生活。”初中科学知识涉及领域虽然宽广,但是基本来源于生活。因此,科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要引导学生将科学问题“生活化”,还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科学化”。

1.科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科学不是生活的简单集合,而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科学知识的生成处、生长处、应用处去探析,对科学知识进行“生活还原”,赋予抽象的科学知识应有的生活魅力。例如在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常规教学是简单复习P=F/S即可。其实,我们在课堂上能够将它还原为生活情景,让全体学生体验用双肩包背空包和装满书两种情况下的同一个书包,浅谈感受,得出结论: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压强变大。让学生比较四种背法,分析哪种最“吃力”,可以得出: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经过科学知识生活化的体验,学生遇到生活中类似的科学问题时也会将知识点迁移,有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2.生活问题“探究化”。

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部分学生常常把实验操作过程等同于整个探究活动,忽略了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与得出结论等环节。实验操作过程学生非常愿意参与,对于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的后期反思、改善等书面描述则互相推托,不愿意承担。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科学表述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成绩的一味“调味剂”。因此,我们在平时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动脑和书写能力培养。例如“功与机械效率”活动中要求比一比谁的功率大,我们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活动,自助组队,进行活动,比较并得出结果,对获得前三名的小组进行表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设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思维导图,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味“剂”

初中科学的特点是知识涉及面宽广,知识点繁琐,学生往往掌握了这块,缺失了那块,使初三学生觉得完全掌握所有知识点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要将学生掌握的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思维导图,将重点知识专题化――专题拓展。

1.思维导图,将书读薄。

利用思维导图这一载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构建起合理的知识框架,化散为合、化零为整,使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系统化、结构化,既利于理解和贮存,又便于提取和应用,更易于查漏和补缺。现代教育研究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否则不但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帮助,还会成为大脑的沉重负担,使人成为“机械式记忆棒”。任何人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都必须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逻辑体系,在这个可操作的逻辑体系里,他所有的观点和知识都是不矛盾的,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系统。完成了这一步,就相当于在我们的大脑中建立了一个知识的操作系统,就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了,有利于学生提取和运用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拓展,将书读厚。

专题拓展就是将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都能游刃有余地解答,这样就减弱了学生对科学考题多样形式的惧怕,又增加了学生学好科学的信心。如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的“测小灯泡电功率”的专题拓展,从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延伸到双安法、双伏法、单安法、单伏法等方法测小灯泡电功率,涉及了不同器材应用环境下电路图的设计、实验步骤、测得的结果(表达式)以及在实验时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及故障原因的分析。通过这种“浅入深出”的专题拓展,学生会发现其实科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重拾自信,重生兴趣,激发热情,自主学习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篇11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得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答- -些浅 显的实际问题,但学生间发展不大平衡,部分学生学习热情欠佳。六年级的学生平时能自主完成作业,能关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试着利用以前学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这些现象;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性很高,但对活动的热情持续性不长;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定的兴趣,但学习的主动性仍旧不够,自觉性不高,可见学生对科学学习还是不够重视。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全面系统地复习本册教材的科学课程知识,巩固观察、操作试验的成果,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学习小组注重优差搭配,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 上的科学知识。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点,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查缺补漏,同时学会做题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四、复习内容:

1、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

2、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4、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大多数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模式,都处于规则的可以预测的运动中o库

5、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追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

五、复习重点、难点

复习重点:“ 物质的变化”、“能量”与“宇宙”

复习难点:“ 能量”、“宇宙”

五、复习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

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

3、认真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炼,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4、加强复习间的过程评价,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六、复习时间安排

(一)、教材的总复习

1. 微小世界。(1课时 )

2.

物质的变化。(1课时 )

3.宇宙。(1课时)

4.环境与我们。

(1课时)

1、 工具和机械。(1课时 )2、形状与结构。(1课时 )

3、能量。(1课时)

4、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

(二)、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 试验及其结论。(1课时 )

2解决问题训练。(1课时)

(三)、 针对性练习

篇12

关键词:初中科学 作业合理安排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在这种环境下,各教师需要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合理的安排作业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教学中,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是初中考试的重点学科,各初中科学教师如何合理的安排作业,提高学习效率就对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科学作业

初中科学教师在安排科学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和形成解题思路并在生活中应用。教师对作业的安排主要有课堂的随堂练习作业和课后的综合提高型作业。教师在安排作业的时候,要从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作业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通过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的评价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善教学方法和对重难点知识的重点讲解。

二、安排初中科学作业的策略

安排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高科学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在生活中实际应用,那就需要教师安排的作业能够适应学生特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1、科学作业的安排要有层次性

安排作业需要适应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不能让有的学生觉得作业太简单,没有完成的价值,有的学生觉得作业太难不会做。

例如在安排作业的时候分成三个层次,基础训练,技能提升和我要挑战,根据学生的现状分成三个部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浮力中,教师可以在作业的安排上设计基础训练题为在竹筏漂流中,竹筏能够在水上漂流是利用水对竹筏的();技能提升题为一根体积为0.6m3的竹子放在水中露出的体积为0.24m3,那竹子受到的浮力是多少;我要挑战题为求竹子的质量。根据不同层次作业的安排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完成作业,不会出现学生对作业的错误认识等现象。

2、 科学作业的安排要有趣味性

学生对于作业的认识大都是教师给布置的任务,也就是必须“要我做”的任务。那怎样改变这种想法呢,我认为在布置科学作业的时候要有趣味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安排的作业能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任务,而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那学生就会喜欢做作业,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在设计作业的时候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是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也可以通过看图或者对话的形式等,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声与听觉中,学生需要完成对声音的音色、音调、频率、响度的基本特征和声音传播的介质、噪声的相关问题等知识点的学习,在第三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需要学生学习声音传播的时候必须要有介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为: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小羊们要去钓鱼,可是懒羊羊贪玩,只顾着在岸上奔跑追蝴蝶,于是小羊们一条鱼都没有钓到,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作业的安排,首先根据现在初中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入手,能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兴趣中做题,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很容易知道这是由于懒羊羊在岸上奔跑追蝴蝶,鱼儿在水中听到声音才不上钩,以至于小羊们一条鱼都没有钓到,这说明水可以作为介质传声。

3、科学作业的安排要有生活性

科学知识在生活中能广泛应用,教师在安排科学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科学应用的地方,让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实践,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不是“高分低能”,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调查走进生活。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电的第二节常用电器中,这节主要是让学生把电学应用在生活中,通过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来学习电学的相关知识。可以设计作业为:(1)回家观察家里常用的电器设备的说明书,看看电器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2)回家问家长家里保险丝的规格和换保险丝的方法。通过回家实际观察家中平时经常用的电器,能够更好的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化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科学作业的安排要有适量性

教师安排科学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加知识的掌握能力。但是布置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要以“质”取胜,也就是说,对科学作业的安排不能进行题海战术,让学生埋在各种各样的作业中不能抬头,否则久而久之,作业对于是学生来说就不是提高科学成绩的方式,而是一种任务,还是大量的任务,学生为了完成这种任务就会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不能做到认真思考。做再多的作业都是机械的抄袭,根本不能做到地理完成,总结做题方法,这就导致了作业没少做,可是没有什么效果。因此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适量,不能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厌恶心理。

5、科学作业的安排要有代表性

学生通过完成每节课的课后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本节课的作业,让每道作业题目都具有代表性,每一道题都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不能是对一种类型题,一个知识点重复练习,否则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会觉得乏味,认为每一道题都是一样的,根本没有认真完成的必要,这就和教师当时安排作业的目标相悖。

结语:

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为了让学生正确的对待科学作业,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安排科学作业,让学生真正的能够把作业当成是一种感兴趣的学习方式,真正的喜欢上科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解题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亚芳.注重能力 关心发展――浅谈初中科学作业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中学教学参考,2009(5)

篇13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策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60-02

众所周知,随着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相关教育研究者创新地、科学地将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应用到各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而初中科学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并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其有效地发挥声、像、图、文等形式对教学效果提高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初中科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进行。

一、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渗入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并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多媒体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应用优势呢,笔者在此将简要探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内驱力。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的劣势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现代,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新型表达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是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形势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出现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以生动、直观的声、像、图、文等形式将教材中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留下悬念,促进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内驱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并帮助教师突破科学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将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并讲授其他的科学知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另外,对于一些在课堂中难以展示的实验等,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flash,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操作流程,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这样也有利于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科学、适宜、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新时期,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情境中,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与直观性丰富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

如,教师在讲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运动和力”一章中的“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内容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影像功能,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抛出任意物品,无论抛出多高,最终它都会下落。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抛出的物体会下落,它们的下落与什么因素相关?”如此,问题情境形成,多媒体则起到辅助与引导作用。

2、展示复杂的科学实验或者知识形成过程,加深学习印象。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学校教学设备、教师个人实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科学实验是不能做的。同时,在讲授一些知识点过程中,如若配以相应的科学实验或者加入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将多媒体技术引进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帮助教师展示一些复杂的实验,以便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了解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素养。

如,在七下第三章中的“新生命的诞生”,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人类、植物、动物等诞生过程的flash,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生命的神奇,深入了解生命诞生所需的客观条件,同时也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科学与道德的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身体素质。再如,对于电流的形成过程是不能在课堂中展示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动态效果展示于学生面前,使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对提高学习效果极其有利。

3、科学地增加适当内容,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科学是无止界的。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流出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

如,在八上第二章中的“风”,教师就可以展示各个级别风破坏力的图片,同时也可以展示一些由于强风引发灾难的影片,帮助学生了解与风相关的课外知识,树立学生爱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总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必须正确认识其性质与地位,切勿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真正发挥提高教学效果作用的还是教师本人。因此,各位初中科学课程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与学情,因地制宜、因内容而异地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整合到一起, 形成适宜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讲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 黄言芳.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策略与方法[J]. 科学教育, 2010,35(01):56-57 .

[2] 李明娟.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初中科学教学[J]. 浙江教育技术, 2010,166(01):38-40 .

[3] 董 平. 浅析初中科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72(03):59-61 .

篇14

一、课前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根据科学课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学生以探究自然界中真实问题和现象为认知目标,通过小组活动、交流、讨论,构建自己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

2.认真做好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师要分析好不同学生小组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能力和需求,以形成小组团队效应。这是因为每个小组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能力和需求都是动态的、可变的,在进行学习之前或学习进行时会直接或间接地阻碍或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3.仔细设计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是一堂高质量科学课的关键所在,它能很好地帮助教师与学生明确教学与学习的目标。信息时代的各种信息资源媒介,如互联网、电视媒体、书籍、报刊杂志等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随时可得的各类信息资源,使学生在面临各种学习挑战时能保持高度的热情与探索欲望。

二、课中

1.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原因。自主探寻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决策的意愿及行为等。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自主探寻能将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其主体地位被充分凸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原因时,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然后自主去探索、质疑、寻找答案。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协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原因积极探寻,确实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脱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如在进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时,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分组实验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模拟雨水实验的按时高质量完成,通过对实验的仔细观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形成对“雨水侵蚀作用”的客观认识。

2.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最感兴趣、最有效、最方便的学习方法,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探讨、帮助、提示或分工协作。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就是在这种与同伴紧密协作与自主构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活动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在进行“怎样获得更多的光和热”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了书本上的实验后,引导学生进行与之相关的“物体材料与吸热”、“物体面积与吸热”的拓展性实验,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创造性潜能,有助于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建立合理科学的认知结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及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法的创新与授予。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向以及探究过程体验的深浅。所以教师应根据科学学习目标的分析,为学生创建一个合理的、有结构的、优化高效的科学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最佳方法。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科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可以是整体或分步的,也可以是知识性或技术性的,或应包含情感或预见性的。所以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应该把“对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创新与授予”放到和“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分类引导――协作――信息探寻”教学模式中所要体现的重要思想。

三、课后

1.课内知识的温故与课外知识的拓展。温故知识既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整个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督促学生在课后环节中对课内知识进行有效的温故与充实。对课外科学知识的有效拓展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通过实践深感教师要将“学生课外科学知识的有效拓展”与“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教师像关注科学课堂教学一样关注课外科学知识拓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实验,让学生学到更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有用的科学知识,学生才会更好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