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7:01: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河流治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村;河道;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38
1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现状
要想科学合理的去进行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那么就得在治理之前做好一定的深入调查,足够了解其现状后才能取制定治理的方案,进而进行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河道宽度小,流域面积也小;但是他们分布比较广泛,而且数量众多。假若不对其进行治理,那么当洪水来的时候,就可能对庄稼以及城镇、农村人民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而且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
1.1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不够通畅,淤泥淤积很严重
农村河道因为分布广泛,并没打中河流那样一开始引人注目而得到很重视来进行治理。往往是因为各种经济建设原因或者自然的淤积、自然气候等造成的水土流失等,使得农村河道堵塞。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农村河道堵塞,而且河道的两岸往往是破崩的,没有经过科学的治理,一到下雨天就比较容易坍塌落入河道,进而形成淤积物堵塞河道。
因为农村垃圾的管理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由于之前农村长时间的乱投放垃圾,其中包括投放入河道中;这都对农村河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当今一些塑料垃圾以及建筑物垃圾倾倒入河道中,就使得原本不畅通的河道,更加面临堵塞的困境。
1.2 相关农村河道的治理设施以及治理方案落后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因为历史上的治理设施没有定时的检修以及新建,大部分都是已经变得陈旧落后,是达不到防洪排泄的要求的。甚至是有一些治理设如形同虚设,这些都是不利于农村河道的治理的。
不仅治理设施是落后的,而且往往相关的治理方案也是落后的。应该要对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设施有一个定时的检修,还有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或者更新治理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治理方案上,要有创新意识,灵活处理。还有,往往在雨季来临之前,就要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以及走访工作,要做好人员的疏散以及抗洪工作的安排;在洪水过后,要进行查漏补缺,进行修护河道。
1.3 有着一定的水污染
在农村,由于大部分乡镇是没有城市那样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往往很多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这就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进而严重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平衡。比如,居民生活排放的费用,可能含氟比较多,直接排入河道,就比较容易促使河道内的一些生物肆意生长,比如水葫芦的肆意蔓延,形成水污染;这样就很容易打破河道的生态平衡。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
对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不仅要深入的了解其具体的目前现状,更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同时还应该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由于农村河道治理涉及的流域比较广,而且问题也相对来说亟需解决。那么就可以先选择一些地区作为农村河道治理的示范区,进而带动其他地区的河道治理。但是,在制定治理方案过程中,不E一昧的照搬示范区的治理经验。要根据自身所治理的河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要学会因地制宜的采取治理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农村的河道建设要与所在地的经济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但是,往往中央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资金扶持的力度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相关的单位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去筹集资金,进而加大资金的力度进行河道治理。同时,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资金上要有所倾斜。只有这样经过统筹规划,才能有利于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与修复;进而真正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 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
在进行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相关治理中,不仅要增强治理设施的功能,提高河道的防洪、抗洪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在进行河道修复的时候,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去保持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尽量保护河道原有的一些生物。比如,在治理河道的时候,可以不用都截弯取直,可以保留原本的核心绿洲等等。这样都是有利于河道的生态修复的。还有,治理措施要多多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综合考虑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等多方面来进行治理。但无论怎样,要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河道的治理与人们的生活是和谐的。
可以采用先进的材料或者河道治理的技术来进行河道治理。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天然的;并且尽量就地取材。还有在进行河道治理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美丽的景观。这时候,就应该合理考察,根据人们的意见来选择留下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新建一些人文景观。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重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4 建立健全相关农村河道的维护与防范机制
治理农村河道取得良好的成果后,不能松懈于维护河道。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河道维护与防范机制。在进行河道日常维护的时候,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身上。还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与检修的方案,要做到定期的检修与结果及时上报。还有,可以极大宣传河道防护的知识,动员大家一起为河道的防护做出努力。
还有,要建立健全相关防范机制。这样,当一些意外情况突发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做出判断后进行补救等。同时,还应该储备一定的应急设施,以便在突况发生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派上用场。
5 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机制
进行农村河道治理,因为农村河道分布广泛,要单靠政府的力量去维护是不够的。因此,相关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奖惩机制,比如抗洪的时候冲锋在前的工作人员,要给予表扬与相应的奖励;还有就是关于社会成员的奖励。可以设立相关的公众号以及网站,通过网站或者公众号,群众可以对所观察到河道的具体的情况上报,或者是提出建议。还有,在网站和公众号上可以招商一些广告,来进行筹集资金。
可以通过网站或者公众号等形式来动员大家进行全名形式的河道监督,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负担。还有网站上的广告招商等也为河道治理筹集资金,减少了政府资金的压力。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维护河道的积极主动性。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及时、有效的对河道的实时状况进行监督。还有,对于破坏河道,以及违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能纵容。
6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的经济的发展,这些都在要求着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应该落实相关的治理与维护。当前我国的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淤积现状比较严重,而且治理设施与治理方案比较落后。这些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利,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比如水体污染,会使得庄稼涨不起来;进而粮食生产跟不上,甚至被污染等等。而且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分布面比较广泛,如果治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制约乡镇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是有必要性的。但在治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上下同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治理与维护好河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012-02
1 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概况
我国在建国后开展了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注重清淤疏浚、绿化防沙、土地整理及边坡加固。农村水体一般具有生态景观、防洪排涝等功能,河短水急、汇流面积小、水量变化大,呈现季节性河流特征,输水期间水质浓度发生变化,存在高污染负荷水头段现象,存在污染侵入和集聚:周边居民通常堆弃大量垃圾于河道,淤积严重;沿河普遍存在小规模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露天丢弃于河边,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导致蚊蝇滋生,环境恶劣,恶臭遍野,顺流排放不利于流域水质保持;河道周边多为平整后的生土,经人类扰动后,表层土壤养分和盐分的易溶性增强,特别是大量雨水冲刷时,水土流失较严重;无任何隔离屏障设施,农村水体实行敞开式管理,人为活动直接接触水域,威胁水质安全。防护设施的缺失,也形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而截污措施的匮乏,威胁着小流域环境安全。
2 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2.1 区域生态环境保持与水资源保护的需要
从近两年水质监测情况来看,天津水环境现状堪忧,其中COD、BOD呈现出逐年增高的状态;NH3-N、TP监测值出现波动。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许多河道常年处于断流状态,导致水环境容量降低,水质难以保证,水资源利用不足。
根据《天津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规定的通知》,为保护农村小流域环境,需加强流域环境治理,以实现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动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2.2 促进新时期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及规划协调统一的需要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水环境将面临新情况与新挑战。农村经济总量偏低,经济来源单调,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畜禽养殖粪污及农村垃圾堆弃于河道,排污行为防不胜防,限制了水体应有功能的发挥,成为农村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相对于建设全境内全景式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非常不利。
综合治理河道外源及内源污染,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此扎根,加速村建设步伐,形成农村小流域生态防护体系和区域经济开发优势,促进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加快镇街规划目标工作实施进度。
2.3 是促进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畜禽养殖在农业总产值中占很重要的一部分。从2005年到2012年天津的统计数据来看,畜牧业产值稳定保持在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农村小流域内普遍存在畜禽养殖污染,且排放量大、浓度高,但由于投入不足,经费匮乏,致使污染治理设施缺乏,管理经验不足。
通过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清洁生态型畜禽产业的发展,为周边种植养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可行性的示范作用,形成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既是重大的生态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项目,中央有要求,市委有部署,群众有期待。为推进“美丽天津”的建设,改善和提高本市水环境质量,落实《水十条》任务,实现京津冀流域性水污染联防联控等,积极推进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3 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设
3.1 技术目标
以保障农村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核心,以构筑“环境治理、环境修复、环境保护”三道防线为重点,以“控源减排、环境修复、点面结合”为手段,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通过优化、整合和治理河道内、外源污染,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改善环境和景观,增加水体生境改善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小流域产业发展优化;养殖粪污稳定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控制入河污染;在农村小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有所进展,最终实现小流域“废物利用、环境清洁、景观优美、人居舒适、产业发展、流域和谐”的目标。
3.2 建设内容
3.2.1 河道外源污染治理
养殖场排放的污水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及地面冲洗水,粪便主要来源为棚舍。本着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因地制宜,探索能够实现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最优的工艺设计,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和长远规划,参考《天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实施方案》中种养一体化模式,示范建设“三改两分再利用”,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到农田。粪污处理构建筑物做好防漏、防雨、防外溢处理,建设规模参考《“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及市农委在《天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指导数据。
(1)为防止禽畜粪便直接排出场外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建设粪便堆放场,粪便经过简易堆存后,自然熟化,杀灭部分病菌,同时能保证外销间歇期间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2)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收集冲洗水,沉降固体粪便,改变污水随径流污染周边环境的现状。污水处理设施池容大小能满足吸排周期的储存量,使污水完全作为肥水浇灌农田,不随意外排。
(3)建设有机肥处理设施,利用自动化高温封闭式有机肥发酵设备和嗜热复合微生物菌剂高效组合,加速废弃物有机质的降解和腐殖质的形成,生产出稳定化、腐熟化、无害化的有机肥产品,完成高温灭菌、快速发酵、资源再生和节能环保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2.2 河道内源污染治理
河道内除畜禽污物肆意排放外,沿岸村民大部分垃圾堆放在岸坡或河道附近低洼滩地。需清理淤积废物,减少内源污染,有利于加深疏浚河道,增加泄水流量,但不盲目扩大过流能力;通过生态方式护砌边坡,建设渗流生态床,孔内可生长植物,美观整齐,通过表面固定和挡土,以及排水导向,可以稳固河堤,减少径流泥沙沉积,防止边坡因风化剥落、表水冲刷,造成流泥冲沟、水土流失及表层溜坍等危害;合理布置滚水坝,可拦蓄泥沙,控制水位,形成跌水景观;河道两岸设生态防护带,流经的地表径流,经过林木枯枝落叶层的过滤和拦淤,净化水质,减慢来水流速,亩有利于泥沙杂质的沉淀和去除,同时增加观赏景观,隔离河道保护区,避免周边居民倾倒垃圾,丰富项目区园林的空间结构层次和立体景观艺术效果。因地制宜,做到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优化树种,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乔木配以色块及其他灌木花草,高低错落、分层布置。治理与村庄共建、绿化美化相结合。
综上,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有效地开展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以农村小流域为单元,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治理与开发结合的新理念。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把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建立监管制度,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
4 结语
目前,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期,政策的保证、资金的投入以及多项措施的齐头并进,是符合水环境治理中长期规划指引方向的。结合农村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及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清理河道淤积污染及建设渗流生态床和生态防护带为重点,建立具有治污兼高效环境经济功能的农村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模式,按照小流域的特点逐步实施,由点到面,推动整个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为我国的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积累经验。对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改变农村环境结构也将产生深刻影响。既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又重视环境的安全及可持续,把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到“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环境,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
1区域概况
按水土保持区划分为白龙江石山森林区和岭南高山深谷小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丰迭乡的水泉村属阴山沟流域,地处省道212线旁边,交通发达,但由于群众毁林开荒,铲草皮,过度放牧等生产生活所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江盘乡的河南村属青石湾流域,地处舟曲县城东南1km处的白龙江南部,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公路及城市建设等因素,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预防、治理、开发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止体系,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它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只有按照水土保持规划原则,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的逐年增加,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进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道路等,才能使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逐步优美。生活环境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农民就会倍加爱护自己的家乡,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念,进而达到管理民主。
3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确定,为水土保持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赋予了小流域治理更加丰富的内涵,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改善了生活条件,从而使农村环境得到整治,有力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水土保持可以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2)水土保持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从而改善人居环境。(3)水土保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举措。(4)新农村建设为小流域治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
4具体途径分析
针对舟曲县试点的两个村不同的地理条件、经济现状、环境现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采取了“发展经济型”和“改善环境型”两种不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模式[1].4.1发展经济型青石湾小流域总面积9.6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09km2。该流域的治理工作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下,防治工作力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工程质量上坚持“两高一优”,精心组织,严格实施。5年时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4km2,治理程度达到73%,其中兴修基本农田3615亩,栽植各类经济林果1100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200亩,种植优质牧草678亩,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谷坊29座,蓄水池13个,水渠3.6km,配套田间道路1.0km。该流域内的河南村人口多(354户,1745人),耕地面积少(总耕地面积1260亩,人均0.72亩,其中基本农田410亩,人均0.23亩),人均纯收入2241元。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我们在青石湾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尖格涝和白草楞干示范园区工程。经统计:尖格涝综合治理点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坡改梯田83亩,经济果木林38.1亩,田间道路1.04km,蓄水池3个,雨水集流工程2处,二级电提灌1座,水渠0.8km,田间道路1.04km,防洪堤0.112km,谷坊2座,拦沙坝1座。引进名优特经果林品种23个,其中桃8个,杏5个,李2个,葡萄3个,枣3个;生态林品种3个(新疆天演速生杨、欧美杂交107杨、金丝柳)。白草棱杆综合治理点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坡改梯田132.2亩,配套蓄水池3个,水渠0.4km,修通了从尖格涝示范园区通往白草楞杆坡治理区的长近1km的农用车道路,随后在全部新修的梯田内栽植了杏树及桃树,发展成经济林果园。4.2改善环境型阴山沟小流域流域总面积10.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57km2。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我们严格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满足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前提和着力点,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处为目的,以“分类防治,突出重点;强化治水,系统推进;加强生物防护,促进和谐治理;严格封禁保护,加强生态辅助;注重示范引导,开展效益监测”为原则,按照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分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以生产用地的治理为重点,3年时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6km2,其中:修建坡改梯11.2hm2,营造水保林26.2hm2,经果林40.1hm2,植物护埂7.84hm2,封禁治理644hm2,保土耕作61.83hm2,作业便道1.5km,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中:溪沟整治0.55km,谷坊28座,蓄水池14口,沉沙池14口,引排水渠2.45km。流域内的丰迭乡水泉村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差,仅泥石流沟(支沟)就有7条,水土流失以面蚀和沟道侵蚀为主。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度,拦蓄坡面径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阴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有重点的采取了多方位、多功能、多目标、多效益的水泉新村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共栽植水保林460亩,造林区配套蓄水池14口,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谷坊9座,沟头防护2处,泥石流排导堤110m。
5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成效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舟曲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和新农村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调查后推算,水泉村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3.06km2,植被覆盖度达到31.7%。各类水土保持工程年拦蓄地表径流47.7万m3,年拦泥(沙)1.05万t。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力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减轻减缓了泥石流灾害对村庄的威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和保障。村里人均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达到0.35亩,人均纯收入达到3249.5元。示范园区工程建设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区域内群众经济林果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从而有力的促进了“生活宽裕”目标的实现。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改善了区域内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有力地推动了舟曲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铁.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两个可持续努力推进“十一五”时期“长治”工程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3(3):4~6.
[2]鄂竟平.扎实做好“十一五”水土保持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中国水土保持,2006(6):1~4.
[3]刘震.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水利,2005(12):17~20.
[4]刘正斌.水土保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载体[J].中国水土保持,2007(1):19~21.
[5]欧阳梦群.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刍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3(3):33~34.
[6]谢海燕,赵健.水土保持强力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民长江,2008,39(5):99~100.
关键词:根源上;认识;治理;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82-02
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乃至世界经济领域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表现为大宗商品价格过度上涨,如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价格、石油价格、农产品价格等在近十年内出现了成倍甚至十几倍的上涨。目前,我国由于政府行政干预采取限价措施,物价上涨幅度相对小得多,但国家财政承担了较大的补贴支出,企业承担了较大的利润损失,而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有更难治理的趋势。
一、流动性过剩的几种表面现象
(1)长期进出口顺差太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维持顺差迅速增长的势头,特别在近几年更是加速增长,外汇累积数额巨大,造成央行不断增发货币,使得国内货币供给远超货币需求。货币购买力在国内,而需求品却已经通过出口转移到了国外,通过不断累积使得国内供需严重脱节,需要通过增加进口才能维持基本平衡,当进口需求太大时容易引起出口方物价大幅度上扬,造成外汇购买力贬损。
(2)资本项目下外汇资金的流入,如QFII。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流入一般不会形成对普通产品的购买力,易造成投资品价格上升,由于来源比较规范容易控制。
(3)非法外汇资金的流入。非法外汇资金通过“合法”或非法渠道流入,其数额比较巨大,这些外汇资金的流入会使得我国形成输入型的流动性过剩,由于其来去比较隐蔽,容易形成经济动荡,产生金融风险。
长期进出口顺差太大是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所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不良后果。长期大量顺差造成央行被动增发货币,使得流通货币数量严重超过国内实际产品价值,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根源
流动性过剩表现为货币发行太多并超过实际货币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货币“过剩”现象。当前的国际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强势货币地位滥发美元货币所造成的,大量持有美元的国家都深受其害,外汇受到较大损失。由于美元的贬值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使得资源产品价格不断上扬,企业产品成本增加造成通货膨胀,预期美元的贬值使得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为寻求保值增值而在全球流动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这是流动性过剩的表面现象,根本原因还是美国长期逆差、欠账太多而采取的以增发货币来降低他国所持有的美元货币购买力的一种措施。
三、形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在机制
投资、消费、出口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国内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造成国内供需严重失衡,企业产品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造成投资增长过快,消费严重不足,出口迅速增加造成外汇过度增长。造成高储蓄、高投资的原因是国内消费长期严重不足,而造成消费不足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是国民不想消费,而是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农村社保机制很欠缺。因此,欠缺的社会保障机制造成国民具有较大的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才是外汇过度增长并产生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四、流动性过剩的可能危害
1.造成经济动荡
流动性过剩表明资金充裕,其利率会较低,有利于投资和发展生产,从而安排就业,但大量非法外资流入对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流动性会冲击一国的经济体系,当外资撤离时会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产生金融危机。因此,一国的央行一般都需要采取有力措施,适当控制因外资流入流出而造成的流动性问题,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护本国经济平稳发展。
2.造成本国货币价值贬损,形成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而产生购买力扩大,容易形成通货膨胀,使得货币实际价值下降,不利于社会稳定。
3.易被他国经济政策所利用,造成外汇价值贬损
不论正常外汇增加还是非法外资流入,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当单一外汇资产的增加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可能被该国货币政策利用而遭受损失。如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就已经使得我国外汇资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五、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思路与措施
治理流动性过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采纳最多的是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在治理流动性方面属于被动控制,任何紧缩货币的措施都会减少人民币的流通量,表面上看好像减少了货币供应量紧缩了流动性,实际上会使得人民币供应更加紧张,造成新的升值压力,外资流入动力更大,造成央行需要进一步增发新的货币来对冲外汇的增加,流动性加速泛滥,所以,这一措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解决流动性过剩需要通过鼓励国内消费以降低出口的方法来解决,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1.近期措施
限制短期资本流入流出,使得资本有序和可控流动,保持外汇市场相对可控和稳定,降低资本集中流入流出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严格控制通过贸易而非法流入的外汇资金,限制外汇贷款而进行的非法套利兑换。人民币升值是我国国力增强的表现,但在升值初期阶段应该有效控制套利行为,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风险。维持一定外汇持有水平,保持币值相对稳定,减少国外过剩流动性向我国境内的输入,控制好国内流动性。
2.中长期措施
(1)加强收入首次分配的合理性,扩大国内消费。收入的首次分配过分偏重能力,基本没有顾及公平,劳动者在收入的决定方面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使得企业盈利太多,造成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消费严重不足,使企业产品过分依赖出口,国家外汇过度增加,产生由于经常项目外汇剧增而造成的货币增发所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并导致本币升值而使得流动性过剩更加严重。
(2)缩小政府投资,收入再分配以保障公平性为主。政府主导投资过多,既使得收入再分配不合理,也使政府承担了太多的前期风险,并挤出了私人投资的空间,使得私人投资过分流向生产领域,造成产品过剩,出口太多,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却难以获得有效保障。
(3)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全民保障体系,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使得全国国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使国民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放心消费,通过消费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际收支基本均衡,缓解国内经济的畸形均衡,在世界经济可能走向萧条的时候,保持我国经济一枝独秀!
(4)加强农村物流渠道建设,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人口的消费水平。农村人口众多,较低消费水平提高累积的结果是非常巨大的,这样就可以将我国企业过度依赖出口的畸形均衡得到逐步缓解,使之在国内早日达成供需均衡。
(5)外汇持有实行自由兑换货币的组合管理。减少非系统性风险和降低汇兑损失。汇率的变动总会存在一些随机性,构建外汇投资组合可以通过汇率的此消彼长来保持该组合的价值,而不会使得该组合偏向性地上涨或下降,建立外汇投资组合的目的就是要避免被他国货币政策利用而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持外汇购买力稳定。例如,当我国的主要外汇资产美元处于连续贬值阶段时,人民币就处于升值过程,当投资者预期人民币有较大幅度升值时外资就会通过合法或非法渠道大量流入我国境内,产生流动性过剩,因此,外汇投资组合能够有效限制持有单一货币资产因升值而产生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冲击。显然,超过180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要做出调整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协调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我国不存在钱多的问题,而是资源的分配问题,生产和销售会脱节主要原因还在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和人们在医疗、子女教育和养老方面具有较大的后顾之忧。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是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对人民币升值而流入我国境内的资金的廉价性,发挥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要保持人民币的缓慢升值,为其带来适当利益,保持其稳定性,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实力。就目前来讲,流动性过剩不是危害我们的幽灵,只要我们措施得当,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全体民众的生活保障水平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充分地运用当前流动性,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升级的步伐,为实现民族强盛和建立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潘理权,陈蕊.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7,(4):35-36.
关键词:农村;政府;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行为分析
引言
当前农业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合理的使用农村土地就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希望,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的良好环境下,农村土地流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土地流转为我国三农的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新的生机,但是土地流转仍然是一项新的举措,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在流转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在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在各地条件不同的条件更好的推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健全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深入了解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及管理行为就成为促进土地流转至关重要的做法。
1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论述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1.2 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民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只要从事非农产业的边际收益大于务农的边际收益就会转出土地;反之,则会自耕土地。同时,由于部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稳定,而部分农民也期望在市场的要求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经济农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土地流转。另一方面,政府促进土地流转的意愿比较强烈,因为土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减少对农业的转移支付,而商业投资农业生产是效益较高的开发项目,也能够支付相对较高的租金,对农村土地流动产生一定的拉力。
2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分析
2.1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
2.1.1 土地出租 指某一土地的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在一定时期内相分离,土地使用者在使用土地期间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期满后,土地使用者归还土地的一种经济活动。
2.1.2 土地转让 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2.1.3 法人入股 土地权利人将土地使用权和投资者的投资共同组成一个公司或经济实体,股份持有方从中取得各自的报酬或收入。我国土地入股有以下形式:国家直接以国有土地入股;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与投资者入股进入房地产开发;行政划分的土地入股。
2.1.4 土地互换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
2.1.5 委托代耕 委托代耕是指土地承包作为委托人与作为受托人的代耕人双方达成的关于承包人委托代耕人代为管理经营其承包土地的协议,委托代耕并不改变原土地承包关系,也无须征得发包方的同意,且期限一般较短,如超过一年,代耕人可以要求签订转包合同。
2.2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2.1 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和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立法也逐渐陈旧,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在土地流转中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如集体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过程中,个别农民出于非正当原因拒不流转,而对于这种现象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多数农民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2.2 政府对农村流转土地的使用情况不明朗 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缺乏相关权力行使的配套规范,导致公权力及团体权利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利益的侵犯。
2.2.3 违背农民意愿和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频发 根据调查数据反映,不少的地方政府存在强行征地方式推行土地流转现象,对业主许以各种承诺,以行政命令的手段,通过强行征用和收回农民承包的土地,再将土地用于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企业开发、旅游开发等。
2.3 政府干预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2.3.1 有助于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民的权益缺乏保障、以及失地农民就业难等问题而引发的农民上访、与政府及相关单位发生冲突的事件已越来越多,性质也越来越严重,这些紧张的关系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隐患。因此,政府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干预有助于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2.3.2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土地往往承担了农民的就业、子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本应由国家和社会对农民承担的大部分保障功能。政府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流转有助于维护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 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制度分析
3.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方面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另一方面是农民的收益得到保护并不断提高,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通过积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在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农村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按照“稳制活田”和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地位,着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
3.2 政府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对土地流转价格的评估,应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标准,充分考虑转让方的目标临界值、土地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问题,使土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
4 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行为分析
4.1 以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政策上的规范 在农村土地流转各个环节和领域中,政府要以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政策上的规范,发挥具体规制作用的方向和着力点,通过为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的修改、完善和构建总结,政府立法机关要加强配套立法,进一步规范流转行为,特别是对不按规定进行土地流转的行为进行处理,要有相应的规定,做到于法有据。
4.2 以执行者的身份进行管理上的干预 为了促使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进行,政府应该提供政策咨询,向群众解答法律和政策上的难题;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帮助农民签订流转合同,在办理登记和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发现流转双方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确保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变,对违反规定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
5 结论
土地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活资料最基本的来源,在市场经济日益法制化的今天,其重要性日益明显。土地流转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土地通过产出体现价值,如何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高效能化,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制度;以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政策上的规范,以执行者的身份进行管理上的干预,以协调者的身份进行秩序上的维护,从而使整个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逐步趋向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搞好土地流转,活跃农村经济[J].农村合作经济与管理,2006,16.
[2] 陶若伦,陈祖卫.论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J].现代经济探讨,2009,32-34.
[3] 杨明基,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现实选择[J].学术期刊,20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中职生;教育管理;六个结合
党的十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不再盲目追求过往土地的城镇化,而是重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在这一进程中,教育居于核心地位,而作为第一线的农村中职教育尤为关键。因为它的教育主体中职生即将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流动打工主体,也可能是未来的市民,如何让他们顺利地市民化或新型农民化,已是当前中职生教育和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给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提出新诉求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有效地推进农业人口的转移。这给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教育。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不只是人到城市的简单聚集,它是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城市文明传播的过程。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
(2)加强新型农民教育。新型农民要加快“内涵”上的转变,主动迎接新型城镇化的新挑战,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成长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型人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生产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3)促进农业人口有效转移。使进城务工的人顺利转移,体面就业,为城市和本地产业的发展输送有一技之长的新型民工。
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要抓好六个结合
1.培养目标上,把服务于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农村中职教育需积极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超越长期以来“离农”和“为农”二元对立的思想认识,目标定位于服务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兼顾中职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或外迁,或升学,或打工,这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而另一方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仍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仍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农村中职教育需要满足中职生升学、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多重目标,并能为他们未来人生职业生涯切换提供一定的教育基础。
2.教育内容上,把文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将文明文化为核心的素质能力与职业技能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让农村中职生从实现“农民”到“市民”,从“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的转变,职业技能的转变是关键,城市文明、文化观念的养成是根本。因此,中职生的教育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文化内涵建设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需要,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本着“需用、够用、实用”原则建立起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技能主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实行以文明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并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以亲和的精神文化、亲近的物质文化、严谨的制度文化、积极的行为文
化、亲缘的校企和社区文化来滋养学生,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公民道德和能力培养,使之终身受用。
3.育人策略上,把因材施教原则与严厉关爱包容赏识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
“每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关键是要找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打开心门的钥匙。农村中职教育管理者面对的多是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管教的“三差生”,唯有以严厉、关爱、包容、赏识兼备的情感态度深入了解当代中职生的理想、现实与个性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才能化解实际困难,使他们学业有教、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这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有解决当代中职生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对待中职生积极热情的真情付出。当学生沐浴在严厉、关爱、包容、赏识的春风里,教者的因材施教才能得以施展,学生的适性发展、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
4.管理模式上,把民主管理与生活引导结合起来
民主管理就是促进自我管理,它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改革的要求,更是新型城镇化教育的呼唤。没有民主管理意识的人就不会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要求。但我们也应看到大多农村中职生问题出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加上青春期“闭锁性”,有时又很任性逆反,不喜欢教条式说教。因此对待中职生的教育管理在注重严格规范管理的同时,加强生活引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范例加以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促其做事周全、生活自理、行动自治、学习自主、做人自强,毕竟“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5.就业指导上,把新型城镇化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实际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已列入中职生德育目标。但现状是农村中职生多数缺少个人理想和人生职业规划,个人综合素质较低,加上社会普遍职业崇拜感缺乏,敬业精神不足等影响,他们内心矛盾,信心不足,择业盲目,就业困难。因此,对他们进行“三观”教育时,需把抓手放在立足个人实际,面向新型城镇化社会发展需求上,摒弃职业偏见,科学择业,灵活就业,敢于创业。在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岗位的同时教育他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勇于面向社会需求去寻找自己人生价值的“契合点”。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开拓创新,也要强调脚踏实地,勤奋肯干。
(一)基本情况
简述本辖区农村河湖水系基本情况,包括农村河流数量、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湖泊数量、湖泊水面面积等。分析河湖水系特点及区域分布情况,提出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河流、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水面面积1km2以下湖泊清单。
(二)现状评估
现状情况。从河湖地貌形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水文化保护、水利基础设施、河流管护水平等方面,分析评价农村水系现状情况。
取得成效。从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清淤疏浚、清洁小流域、河湖水系连通等方面,简述近年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从河湖淤塞萎缩、河道防洪标准不足、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管理薄弱等方面,综合分析农村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三)面临形势
按照乡村振兴要求,从保障农村水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
二、编制依据
根据本县域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扶贫要求等,重点从本省、市、县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方案、规范标准等方面,分层次、提出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有关的依据。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思路、目标、任务,提出本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重点体现尊重自然、问题导向、以水系为脉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基本原则
提出本县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系统治理、强化管护等,指导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高效开展。
四、实施范围与治理目标
(一)实施范围
综合考虑整治需求、治理工作基础、地方财力、人口布局等因素,提出本县域2019-2022年需要开展治理的农村水系清单,并明确各个河流水系具体治理范围。
(二)治理目标
统筹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要求与投资可能,从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到2022年纳入实施范围的每个河流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给出治理河长、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防洪排涝标准等方面的量化目标。
(三)治理标准
针对本县域纳入实施范围的各农村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从功能、岸线、岸坡、河流、水体、文化、管护等方面,提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治理标准。
五、治理布局与措施设计
(一)治理布局
针对实施范围,提出到2022年各水系综合整治的总体布局,明确其治理思路、分区重点和方向,合理安排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县区总体布置图和分水系总体布置图,具备条件的,也可绘制分水系实施效果图。
(二)方案比选
针对农村水系治理布局,围绕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坡)、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措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进行不同措施方案比选。
(三)治理措施
1、河道清障
明确存在“四乱”现象的敏感河段,说明拟采取的整治措施及工程量,建立“四乱”位置、整治措施、工程量清单。
2、清淤疏浚
明确需进行清淤疏浚的河段、确定清淤深度、计算清淤工程量,说明拟采取的清淤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污泥处置方式。
3、岸边整治
明确存在防洪不达标、滨岸带破坏严重、硬化比例较高等问题的河段位置、范围,初步选取岸坡断面形式、结构形式以及植物配置方式,计算主要材料用量。
4、水系连通
明确存在河湖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等问题的河段,初步选定连通线路、从河道开挖、涵管沟通、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说明拟采取的连通方式、具体措施设计以及相应工程量。
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明确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的治理范围,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工程、林草)及相应配比,推算各类措施数量及工程量。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xx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现状采取控制措施。
一、农村河流水污染影响因素
1、畜禽粪便
近年来,由于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大量禽畜粪便未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是导致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粪便中含有许多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同时,大量的氮、磷混合物渗入湖泊或地下水,直接污染了饮用水。
2、农药
目前,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第1位。2001年来,全国平均农药(有效成分)使用水平为12.7kg/hm2,农药总使用量每年约23万t(有效成分)。农药喷施只有8%~15%吸附在植物体上,利用率极低,其余有10%~35%悬浮于空中,有40%~55%沉降到地面,下渗土壤、污染水域,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3、化肥
据统计,2008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为4653.8万t,并快速增长,我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2.8%,是世界上施用化肥最多的国家。有相关资料显示,化肥过量地施用,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破坏。并通过淋溶、地表径流、附着、反硝化作用等方式进入环境,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4、塑料薄膜
近几年,塑料薄膜使用量逐渐加大,残留在农田中的薄膜不断增加,使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透气性下降,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影响。截至目前,耕地平均使用量为200.9 kg/hm2,能够分解的仅为5.3%,回收利用率为58.7%。
5、气温变化
我市年平均气温呈逐步上升趋势,10a平均升高1.0℃。气温的变化决定水温的变化,而水温的变化对溶解氧及其生物氧化作用有较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当水温超过15℃时,气体从水体中溢出速度明显增加,高温条件下水下厌氧作用增强,厌氧条件下河流恶臭污染加剧。
二、农村河流水污染的现状
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十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2、总氮、氨氮成为主要农村河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地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河流中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造成河流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表1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
3、水生植物引发农村河流沼泽化
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据相关数据统计,大多数的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的明显抬高,水面缩小,反复污染水质。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情况。
三、农村河流水污染控制措施
1、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管理机构,明确各级领导负总责的河长制,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2、做好规划,突出整治
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净化河流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4、结合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
5、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
这是防止农业污水对河流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此,各地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教育,促使人们提高对农药、化肥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的防范。第二,要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生产流通的管理,确保农药、化肥品种与质量符合国家的规定和标准,避免违禁和不合格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施用。第四,研究开发和施用高效、易降解的无公害和无污染的农药、化肥。
6、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开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各地要树立大环境生态观念,加大农、林、牧、渔环境污染源管理力度,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开发和生产有机食品,推动种植结构的改变。推广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土壤污染,
7、全面开展农村沟浜整治
开展县乡农村沟浜综合整治工程,使河道行洪畅通,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和槽蓄量,降低水位,整治后的河道水流变得更加通畅、水质变得更加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显著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结语
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上提出的防治措施只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水污染的问题。各地具体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控制盒治理的时候,应该首先根据河流污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源头的控制,从而保证控制和治理后能够有效的保持城市河流的水体的长期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影.浅谈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1).
[2]江红梅,王正中,王东刚,曹满,任鑫.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关键词】河流污染;治理;企业;排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的提高,但我国的水资源环境的污染情况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不断的恶化。以前河流中的水是可以洗衣、游泳、养鱼,但现在部分的河流却出现河水暗黄、草木枯黄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进行排污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地污水处理就直接将水排放到河流中,以及人们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直接丢弃在河流导致。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河流防污以及污水治理迫在眉睫。
1.污染现状
据统计,我国的河流、河段有1/4 以上因污染而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我国Ⅴ类水质标准) 要求。单就河段来说,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Ⅴ类的河段约占10.6%。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受到污染相当于Ⅳ、Ⅴ类的河段约占46.5%。从七大水系污染情况来看,我国南北有差异,即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两大水系属于重度污染,淮河、松花江、黄河三大水系属于中度污染,只有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总体水质良好。而且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 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从地表向地下渗透, 从区域向流域扩散。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重视河流污染问题,为我们未来的用水以及子孙的用水提供可能。
2.污染原因
从根本上了解问题的所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河流污染的原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处理河流出入提供方便,以及为我们更好的寻找解决河流污水处理方法提供突破口。
我们所了解的河流污染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企业污水处理不彻底,甚至有的企业未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污,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也较低,物资消耗严重,因此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就过高,而为了逃避治污方面的资金,部分企业就不购买污水处理装置,直接将污水排入附近河流中,或者有的企业污水处理装置治污不怎么彻底,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这些均会导致河流污染。(2)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化肥以及农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而化肥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必然会造成部分化肥以及农药随着灌溉以及降水流入农田附近的河流中,在河流自我净化能力之外,将会造成河流的污染。(3)大家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长久以来大家都没有环保意识,不懂得自律,因此会随意向附近河流倾倒垃圾以及排放污水等。(4)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河流污染的恶化,也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而且蒸发量增大,将导致河流中污染浓度加大,超过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将会导致水污染。(5)大家环保意识淡薄以及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污染扩大化的一个原因。现如今虽然我国拥有比较健全的监管制度,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够,造成部分企业仍是知法犯法,不注重污水治理的问题。有的城市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就认为先让企业发展发展起来,再进行治污也是可以的,但你可曾想过但你想要治污的时候,说不定以及晚矣;有的甚至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就没有想过治污问题。你可曾想过河流污染的弊端?这将会造成我们的可用水资源更加缺少;会造成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即河流受到污染后,其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虾等水生动物逐渐减少,甚至会发生珍稀水生动物的灭绝现;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以及经济损失。这些你可曾想过?
3.污染治理
河流污水治理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我的建议是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应控制污染源,尤其应控制河流中上游企业等的污水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源,可以很好的控制河流的污染。因为河流水从上游流向下游,如果上游水污染,可能会导致整个河流的污染,所以我们应加强控制上游河流的污水排放量,可以很好地进行河流污染治理。(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如今我国要想有效的治理企业排污问题,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施加压力,才可以有效的防治。(3)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知识对河流污染进行处理。运用物理方法治污,可以清理其淤泥,从根本上治理;运用化学方法治污,可暂时处理河流污染,但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运用生物方法治污,则是运用微生物等治理,直接、有效、是现如今研究的热点。(4)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为农村人民讲解环保知识,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村的环保建设,减少垃圾及污水的随意倾倒。(5)沿河道种植树木,进行河岸治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都已严重下降,而通过对河岸的治理来加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加快河流对污水的净化速度,所以可以进一步达到对河流污染进行治理的目的。
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河流污染情况已经是相当的严重,而我们大家一般都不了解,依然随意的丢垃圾以及排放污染,没有意识到河流污染对我们的健康以及未来的危害。希望大家能从本篇文章中感受到河流污染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在以后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加强环保责任意识,希望企业可以有效的治理其污水,在达标后才将污水进行排放。 [科]
【关键词】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一、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因为地区采用群众集资和地方财政的方法途径,对一些中小型的河流进行了治理。但因为在整治过程中缺乏良好的的治理理念和专业的设计规划,造成了投资浪费、效果不佳、措施不当,影响河道的防洪和破坏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1)缺乏一定的流域概念,只是针对一些重要的河段采取决堤、护岸等简单的方法,而没有协调好小河流、左右岸和上下游的建设,更没有对整个流域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2)缺乏专业的设计规划,对天然径流和河流洪水缺乏理论性,对提防、建筑物的等级性质和防洪的标准缺乏确定性,对工程和技术缺乏专业性,造成工程的质量差、标准低、效益低、毁坏新建的水利工程。(3)管理不当,由于不合理采砂、毁坏河道、侵占河道等不良现象很多。造成工程险工险段,影响河道防洪和工程设施的安全。(4)工程实施措施不合理,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和护砌,造成河道的渠道化、人工化,功能单一化,造成了湿地不断减少和消失,水陆之间损坏和各种水生物生长栖息的空间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能够到达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防洪与兴利的结合不合理,在—些中小型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对对兴修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连续拦蓄,梯级建设浆砌石低坝。因为中小型河道水源短且流速急,造成河床残留质较多,河床堆积,阻水严重,坝前库容迅速减弱,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二、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的必要性
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就有100多个城市依傍着七大江河的干流,因为在大堤的防护下,大部分都处于大江大河或中小河流的上游山丘地带,所以会遭受河流洪水的侵袭。即使这100多个城市都受到大江大河的提防保护,但在内部仍然会受到中小河流洪水的威胁。例如,在1998年6月24日桂林地区的一次大洪灾害中,南京市虽受到长江大堤的保护,仍旧受到秦淮河的洪水威胁,外部受到漓江、内部受到桃花江等大江和中小河流的袭击。在2004年九月初,川东重镇达州市市区水深较高,洪水淹没严重,同样也是受到嘉陵江二级支流州河洪水侵害的后果。在我国,除大江大河之外,还有在一些地广人稀的、降水较少地区的内陆河水系,因为洪水及涨猛落,会造成电讯电力线路和公路的毁坏,还有很多支流流入大海的中小河流,洪水严重,使很多城市和村庄都受到威胁等等。所以采取合理的治理抗洪防灾措施是必要的
三、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建设措施
首先要制定出一项合理的措施,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根据点面结合、分期实施、突出重点的治理方案,设计出各河流和流域的综合规划。以实现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为目标,生态治理为中心,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注重生态,改善环境。其次要体现堤防建设生态性。堤防建设是河道工程治理的中心。水路的不连续性是堤防建设的主要问题,造成沿河湿地不断减少。应不断对沿河湿地进行水源补给,并确保水陆连续通道的有序性,使工程措施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既可起到河道防洪作用,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节约投资,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合理选取蓄水建筑物类型,因为中小型河流的洪水来势迅猛,所以应该合理选择蓄水建筑物类型。当前,适合中小河流的蓄水建筑物类型主要有砌石坝、提升闸、翻板闸和橡胶坝。运用多种生态护岸,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实施对中小型河流的治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首先进行污染改善、绿地和景观建设,营造市民亲水环境。体现河流人文环境,加强城市特色构建,把城区的中小河流作为治理的中心;随后在加强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下,注重河流水生物、自然和生态的和谐,以农村河流为治理中心。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治理水资源的污染。中小型河流基本都发源于山丘地带,河道较陡、切割较深,洪水来势较迅猛,且泥沙含量大,造成下游的工程治理的淤积和水毁。要对上游山丘区采取封沙植草、退耕还林等各种水土保养方法,修建谷坊、坝堤等来减少河流泥沙流失,调整河道径流。最后要加强河道管理。严禁违规采砂、侵占河道、和乱掘滥挖,加强河道管理。保证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加强河道综合性治理。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面积大范围广,如果只靠国家投资的单一渠道,难于实现全面的治理。为了推进中小型河流全面综合治理,应发掘出更多的投资渠道,利用多方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可以采用政府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成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启动投资资金;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世行贷款等等。
结 语
在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中,要全面处理好左右岸、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一条河流的左右岸和上下游流向不同的城市地区,处理不当就有可能造成新的水事问题,为今后的管理工作带来威胁。兼顾好防洪工程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河道堤防的建设一定要以“坚持生态治理为主,全面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方针。处理好截弯取直和顺应河势的关系。当前,一些地区只是为了追求美观,截弯取直后河滩空出,把河道治理当做建设两岸的主要措施,改变原有河势,形成新的防洪防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合理科学地确定近远期治理的工程计划、责任和目标。并有步骤、有原则地推进城镇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注意支流与干流之间的防洪治理协调标准,合理规定出治理河流防洪的标准,不可以盲目随意地提高或降低防洪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松梧.河流治理应突出绿色.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
通过分析浙江省农村河道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并提出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农村河道治理目标。
[关键词]
农村河道;环境治理;治理方案
农村河道是指途经农村区域、以及分布在农村周围的湖泊、河流或者池塘等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区域。按照传统的专业划分,绝大多数的农村河道属于中小河流,分属六级以下的河道,县一级以下的乡镇级河道可以统称为农村河道。农村河道具有农业灌溉、蓄水泄洪等重要的基础,对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现状不容乐观。上世纪70、80年代那一条条河畅鱼清、清澈见底的农村河道经过20多年的破坏逐渐退化成了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臭水河”,如果农村河道环境治理仍未有较大改善,将会持续影响农村的人居环境,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浙江,一个因水而兴、因水而富的地方。2014年,浙江大地吹响“五水共治”的集结号,全省开始了新一轮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攻坚战。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浙江省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据调查,目前浙江省农村河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问题,无疑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构建“两美”浙江的桎梏。全省河道总长6万余km,其中县、乡、镇级的河道总长度56568km,占全省总长的92%,仍有三成左右的农村河道属于IV-劣V类水。浙江省农村河道治理工作始于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当时提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道路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2011年,浙江省颁布和出台了《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督促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2014年起,浙江省相继开展了“五水共治”、“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一河一策”等治理行动,加快浙江省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因此在现阶段,通过全面改善浙江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兄弟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再现江南水乡之美,重塑田园人居之美,成就农民生活之美。
1浙江省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淤塞严重,河道萎缩
受到河道自身受自然原因沉积的淤泥以及畜禽养殖业、工业污染和乡镇建设开发活动等人为原因的影响,浙江省的多数农村河道沟塘淤泥堆积、阻塞严重,有些河道甚至淤泥堆积的厚度达到河深的一半及以上,例如浙江温州乐清市河流淤泥堆积严重,2015年1月23日乐清市乐成镇城东街道春园路沿河路段就因清淤抽干河水,发生道路坍塌。据专家估计目前全省还有2500余个湖泊未清淤,总淤积量为1.1亿m3,平均淤积深度约为0.8m。部分河道局部区域崩岸现象严重,由于未能及时清理,崩塌物大量堆积在河道中,超出了河道自身的清淤能力,大大加重了河道淤泥的阻塞;部分乡镇地区出现城建活动“强占”河道的情况,造成部分农村河道末端处被建筑物强行封堵或者填埋;除此之外,加上违章建筑物、向河道无节制倾倒生活垃圾、人为设置障碍物堵塞、侵占农村河道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农村河道的断面不断地萎缩变窄,导致河道淤泥堆积严重,水流不畅、行洪、泄洪能力骤降,无形之中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隐患。
1.2水体污染,生态退化
受到工业产业升级的影响,部分污染型企业纷纷迁往城郊,造成部分农村区域的河道受到工业废水的影响,除此之外大量工业污水也是农村河道主要污染源。浙江省大部分农村污水收集系统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治污资金,基础设施不完善,截污纳管设备、污水处理系统升级滞后。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生活污水是河道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期处于匮乏状态,处理水平相对滞后,运行维护也难以全面到位,现有的截污纳管、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无法满足农村需求,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河道;加上农村生活垃圾尚未形成系统的收集处理体系,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河道周边的现象时常发生;农业生产别是畜禽养殖长期以来缺少相关养殖控制规划,不合理分布的养殖业加剧农村河道污染,此外废弃的农药包装袋在雨水的帮助下流入河道,这些农业面源污染使得农村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已经远远超出河流自身的自净能力。浙江省地处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水体的流动性不强,河道受到污染之后仅靠自身难以恢复,污染只会愈积愈多,农村河道的富营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河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直接影响沿岸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降低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例如浙江省苍南县鳌江,在未进行河道环境治理之前,江水污染严重,臭气扑鼻,江边滩涂上基本没有生物。
1.3治理停滞,管理薄弱
农村河道环境治理工作停滞,河道日常管理维护工作薄弱,几乎是我国所有的农村河道面临的共同难题,大多数的农村河道缺乏系统、科学的环境治理规划,虽然目前浙江省已有的水利规划和乡镇规划涵盖了一部分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内容,但远远无法满足“五水共治”、“两美”浙江所要求的目标,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行政规章和文件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治理资金的缺乏也是农村河道治理的一大薄弱环节,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直接降低了村民对于农村河道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农村河道治理工作停滞不前。同时,农村河道管理和养护的责任主体在基层,致使部分区域管理养护机制不够健全,管理责任、管护制度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偶尔会产生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不得不集中管护的现象,一旦检查行动结束又恢复到管护不到位的尴尬局面。上述状况凸显了农村河道治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政府监管缺位问题依然存在,问责机制尚未构建。
2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数量、长度占全省总河道的数量较大,实现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管理的科学化、常态化是实现“五水共治”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实施全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区别对待,从多层级多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河流流域的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制定整治方案。关于重点的污水处置方案,针对平原地形的农村河道主要以截污纳管的方式处理,流经山区地形的农村河道以分散式处理为主。对于符合截污纳管条件的农村河道,应实行应纳尽纳;对于地处山区,地势复杂,河道窄小,污水收集比较困难的河道,建议以分散式收集、处理,此外对于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河道,应当增强河道基础设施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指导,积极发动街道、村委会治理农村河道。
2.2问题导向原则
农村河道环境污染是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多方污染源综合的结果,必须要以“问题导向”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集中处理农村河道沿岸的污染源。成立专门的农村河道污染整治小组,对于河流沿岸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应将重点放在企业污水超标排放以及居民生活污水乱排行为的整治上,应科学规划,加强引配水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机制。
2.3统筹协调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包括农业、工业、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每一条农村河道的规划设计都要考虑该河流防洪、灌溉、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由河道所在地“五水共治”指挥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做到统筹规划。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责任主体是乡镇和村委会、村民,在“河长”以及河道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分工,共同治理好农村河道。
3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的治理方案
根据“五水共治”和“两美”浙江的要求,浙江省开始新一轮的农村河道环境治理,从污染源初步排查结果来看,农业、工业以及生活污水是浙江省农村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浙江省农村河道治理的重点主要放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业污水治理及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和河道的长效保洁机制建设等方面。
3.1清淤疏浚
清淤疏浚工程是农村河道治理的一个基本措施。对于河道内长期积累的淤泥、垃圾、矿石等进行清除,疏通河道,扩大河流的横截面,加快水流的流通速度,恢复河流行洪排泄能力,以此来降低洪水引发的安全隐患,改善水质。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好详细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精确计算出清淤后横断面标准以及河底标高和河道宽度,避免清淤抽干河水导致道路坍塌等情况,同时对于清理出来的淤泥、垃圾要做好善后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3.2污水处理
一方面加快农村河道沿线生活污水的治理,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杜绝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所在地的“五水共治”工作指挥部牵头,由相关部门进行农村污水处理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对于农村河道流经平原、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自然村,应当全面完成污水的截污纳管,完成生活污水的收集和治理;对于河道周边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自然村,污水处理方式应以分散式为主收集。另一方面,关于农村河道工业污水的收集治理,应全面排查紧邻河道的工业企业是否存在乱排、超标排放污水的情况,环境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沿河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管,对违法排放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此外,对于紧邻河道、无生产废水,只排放生活污水的工业企业也不能忽视,有关部门应当排查企业是否存在雨污不分流情况,督促沿河企业及时完成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实现自行处理达标排放,对于污水无法实现截污纳管且自行处理后仍无法达标,责令在法定期限内搬迁或依法予以关停。
3.3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实行沿河流域畜禽养殖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遵守禁养区、限养区制度。相关责任部门排查农村河道沿线有无畜禽养殖场,禁止沿河两侧距河岸沿线1km内从事规模化养殖,严禁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农村河道,关停相关中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将禁养区的畜禽数量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限养区内对中等规模的畜禽养殖场进行技术升级和标准化改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利用。对污染农村河道水质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应当构建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机制,由“五水共治”指挥部统筹,相关责任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的每季度回收工作,并建立相关监管体系,确保有效回收处置率达到80%以上,实现100%的无害化处理。
3.4河道保洁长效机制
进一步改善和保护农村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必须结合实际,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的目标为“河面无垃圾、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成立河道长效保洁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河长”,领导小组及“河长”对农村河道负责,对保洁工作进行监督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配置专职河道保洁员,负责区域河道内每日卫生保洁工作,配备必要的保洁工具,需对河面的杂草、漂浮物进行清理,确保每日保洁、巡查到位。建立农村河道保洁工作资料档案,做到每次检查均有记录。此外,在河道两侧设置河道管理保洁公告牌,内容包括河道基本资料、保洁人员、“河长”、监督电话等相关信息。
作者:徐夕峰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姜谋余,龚淼.我国农村河道整治的现状及问题[J].水资源保护,2015(01):41-47.
[2]黄根法,翁建伟.探讨农村河道生态环境建设——浙江遂昌县河道“四位一体”管理模式[J].科技资讯,2012(15):134.
[3]卢卫,应聪慧.浙江省农村河道水环境评价及水利保护对策[J].人民长江,2009(15):16-17,38,105.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