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16:1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

篇1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概念

所谓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如动画、声音、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与交流、教学意识的一种叙述或者教学形式。采用声音、图片、网络、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故事形象地讲述出来。通过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对自身知识体系予以构建是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并和他人交流与分享经验,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有效传送所需要传输的信息,确保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得以激发。

二、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设计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支持

因为人类本身的认知具有单一性,所以可量化智能概念可以恰到好处的描述人体。就学生而言,对其多种智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必要性。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对发展学生智能非常有利。比如,学生的语言智能,这是一种语言表达和对语言深层内涵进行欣赏的能力。就本质而言,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充分发挥学生语言智能的一种新兴教学过程,因此,无论是对故事叙述主题进行讨论,或是对数字化故事作品进行相应的展现,都必须采用学生语言智能对数字故事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与说明,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2.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首先,硬件条件。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种类逐渐增多,科技产品质量逐渐提高等等,这些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奠定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其次,初中英语课程特点。初中生通常好奇心比较强烈,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而且听觉也非常灵敏,而数字化故事叙述也和学生这些特点相符合:①交际性。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教学方式是在小组间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对数字化故事叙述进行编写的过程,必须应用英语知识,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的互相交际;②互动性。讲故事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外在形式。课件和听众间的互动存在一定的相互协调性,创作数字故事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学需要通过多媒体进行间接或直接互动;③过程性。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多媒体进行故事讲述,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而且数字化故事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与初中英语存在相通之处,两者均强调过程。

3.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目标

首先,对提高初中学生语言智能非常有利。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进行确定,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讲述英语故事,以此来表达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有效发挥初中学生对英语进行学习与探讨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对学生语言智能的进步与发展也非常有利;第二,对学生空间感的提升也极为有利。通过初中学生小组成员间头脑和知识的正确运用,对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进行确定,并有效制定后期编辑与数字化叙述过程,对学生空间智力的提高极为有利。再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智能。若要完美的展现出数字故事作品,就要将作品的声音呈现出来。小组成员中的叙述者通过语言模式使作品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在对数字故事作品进行编辑与制作时,具有声音吸引力的背景音乐可以保证数字故事作品的生动性。

三、初中英语课程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

1.学习目标

初中英语课程中,在研究数字化故事叙述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与初中英语教学特点进行有效结合,确定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内容与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在数字化故事叙述前,可以设定题目为《低碳生活》,最后对英语学习目标进行详细设定。

2.展示教学实例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进行时,要结合学生特长和优点,通过自由分组的方式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数字化故事叙述,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小组成员所做工作,确定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后,开始拟定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

如,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将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确定为:The Monkeys fishing month.第一步,确定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后,英语教师依照故事主题进行阐述,使学生可以对让步状语从句有一定了解,同时使学生自信心得以增强。

学生在教师激励下,依照所选定的故事叙述主题,并根据所划分的小组,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稿本的基础上,由小组成员对稿本故事叙述形式出谋划策。信息员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对和故事内容有关的图片、背景音乐和视频等进行有效查找,设计前,教师需要先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形成一种全面性认识,由此小组信息员才可以及时搜查到和主题相符的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等。在对数字化故事作品进行有效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采用PPT软件制作,电脑员主要负责对数字故事作品进行编辑。根据所理解的数字化故事,在PPT中导入所选定的文字与图片,增加特效,为作品作相应的配音和背景音乐的添加。

四、结语

篇2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要用途

1.开发多元化的智能模式。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所使用的资源基本上都是以简单的人物角色为主,通过基础的词汇和句子的扩展,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目标。将数字化故事叙述与初中英语教材结合起来,不但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求,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一些词汇、句子以及常用对话句型串联起来编成一个小故事,再借助多媒体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丰富故事,制造出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得到更多的发展,不局限于当一个乖乖的知识接受者。

2.强化多媒体应用力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方法,可以强化多媒体应用力度,让学生在接触到多媒体所发出的信息时,学会疑问、思考,进行选择性接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制作属于个人的数字化小故事,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便能慢慢掌握更多相关的技能,掌握多媒体技术与所学内容最佳结合点,以及如何将真实情感融入其中。

3.有利于英语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可使其学科资源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得到最大化的整合和优化,形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展示平台。在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完成相关的数字化故事的制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需要通过网络去收集相关资料,对信息进行准确筛选和整理,才能将其与所学英语知识制作成数字化故事,再将制作成果分享给他人,此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应用中的设计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师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加强学生“课堂主人”意识,并鼓励学生加强其自身的主体认知,在实际过程中要思量学生主体的地位以及作用。因此,教师需多鼓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从选题到作品完成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更突出。

2.接近实际原则。初中生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在设计数字化故事叙述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选取与实际生活接近的主题进行商讨。如此一来,在熟悉的主题上,学生能产生更多的想法,更好地将自身掌握的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创作出生活化的数字故事作品。比如在学习“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这一单元时,这个主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作为数字化故事制作的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周末生活制作成生活的数字化故事。

3.多感官参与原则。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能力,缺少其中一个,都会对英语的实际运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英语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时,也要遵循多感官参与的原则,教师所设计的内容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共同参与。比如在学习“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时,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电影院制作一个数字故事作品,自己通过网上查资料和实地考察去搜集相关材料、动脑思考与探究、构建故事板、录制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以及展示数字故事的作品,由始至终主动参与。

三、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完整的数字化故事叙述一般有如下五个步骤:

1.选择恰当的学习主题。主题的选择是学生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的第一步,因此故事学习主题的选择是否恰当将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故事情节并非越曲折就越好,故事主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重大活动和当前社会新闻热点,这些主题更贴近学生本身,容易吸引学生对其展开研究和创作。而且这些主题来源于学生熟知的环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创作的源泉,才能形成丰富立体的作品,分享作品时也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因此,在学习主题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内容作为故事主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中来。当前的电影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学生在空闲时间都会和朋友、家人走进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各种热映的电影也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讨论话题,当在教学“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时,就可将此作为学习主题。

2.制定正确的学习方案。团队合作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了英语学习主题“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后,由于当地的电影院数量也不少,可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合作来制定正确的学习方案。比如影院的实地调查的地点和时间安排,调查之后的数据统计,数字故事的制作等等,都要事先有一套正确的方案,将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内容落实好,通过大家的力量将这次英语活动完成好。

3.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开展英语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将数字化故事叙述融入其中,如此才能让学生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英语水平。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盲目操作。因为学生对于数字化故事叙述还是很陌生。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便能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做无用功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付出心血和时间之后能得到较好的成果,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成绩感,以此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篇3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以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在初中英语中,单词的读音、意思、词性,课文的句子,章节,语法知识等都属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分为理解、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在英语课的教学中要从这三个阶段出发,设计好教学过程。在理解阶段,教师要善于将要学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比如教学生单词时,单词的词性是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这时可以将新单词和过去学过的同样词性的单词进行比较,进行意义的联系,比如找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等,这样就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进行了保持的练习,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对已经学过的陈述性知识又进行了提取。陈述性知识在很多时候是比较枯燥的,也是容易遗忘的,如果我们能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这种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那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也会变得容易。

三、初中英语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英语中,有很多知识是要求学生会操作的,比如用习惯句型造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形成等等,这些操作性的知识就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不一样,他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什么,但是却要求学生会操作,比如there be这种结构,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记住there be结构的特点和形式,而是要学生会用there be这种结构去描述事物的状态,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学生说不出there be结构的特点,但是看到一个事物它能够用there be结构来描述。示范式教学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往往在观察和模仿中掌握一个操作序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程序性知识要设计成可示范的教学。变式的设计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运用,而实际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真正掌握程序性知识就必须在不同的变化条件下去思考和运用,比如在学习一些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在不同场合下使用这些词汇的情景,让他们体会不同情景下不同词语的使用效果。

四、要善于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来进行教学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程序性知识形成的过程,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则是程序性知识高度压缩,从分析思维上升到直觉思维的过程。

1、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首先是从陈述性知识开始的,第一阶段,要求学习者知道某一规则并能陈述该规则。换句话说,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将要掌握的规则并能将其陈述出来的过程。比如,在英语句型、语法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规则介绍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则,当学生能够自己描述某种句型或语法的规则时,表明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比如名词单复数变化的教学中,我们先要把词尾加-s、-es、词尾变形加-s等几种不同变化的规则告诉学生,或者给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去寻找和总结规则。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比如,在名词单复数变化教学中,在学生知道基本规则后应当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当学生能顺利的完成练习则表明规则已经开始支配学生的行为,规则开始向办事的技能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学生对规则的运用不熟练,常常需要出声或不出声地背诵规则以便提醒自己正确的运算顺序。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表现为规则不必挂在嘴边,而是高度内化,自如地指导人的操作。

篇4

关键词:虚拟实验;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72-03

《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是研究与生物工程有关产品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分析与检测工作在生产中起着“眼睛”的作用,通过对生产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可掌控生产情况,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为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给传统实验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学所需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的不足与实验经费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进行教学,是对传统实验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既节约了大量的实验经费,也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延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场地有限,分析仪器台套数不足

实验场地小,设备购置少,实验多采取学生分组分批教学,很难保证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人数多,人均设备台套数相对减少,经常造成一人做多人看的局面,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

2.实验课时少,实验安排不够灵活

实验教学学时有限,时间和地点一般较固定,学生难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系统的练习,且实验多以验证性、单项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导致学生综合实验实训技能锻炼不足,创新性不强。

3.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目前的实验教学仍主要采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单一且内容较枯燥,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4.存在操作安全,环境污染等隐患

分析检测实验中部分试剂是危险的化学品,如果操作不当会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实验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5.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实验考核主要采用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评价方法,无法真实全面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存在应付心理,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的体验。

二、虚拟实验的优势

1.低污染、高安全

在分析检测实验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一些腐蚀性、毒性、易燃易爆的试剂和气体,如不注意,对学生的安全会存在一定的隐患。虚拟实验在网络和计算机上进行,不会接触到有毒试剂和气体,不会因操作失误而造成安全事故。而且虚拟实验基本不会产生“三废”,安全无污染。

2.低成本、高效率

分析检测的许多实验做起来耗时且需要昂贵的试剂,实验成本高,学生不可能重复实验。而虚拟实验不需要药品试剂,可实现“0库存”,节约实验成本。通过虚拟实验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实验效率高。

3.全天候、无限制

虚拟实验不像传统实验受限于时间、空间,将虚拟实验项目挂接到校园网站上,学生可以全天候无限制访问,反复练习,随到随学,自主安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4.可共享、易更新

虚拟实验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同一院校的各系部之间以及不同院校之间都可以进行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既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又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相对于传统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虚拟实验更新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能及时吸纳新方法、新设备,时效性更好。

三、虚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1.用于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通过虚拟实验进行预习,可提高现场实验的效率及成功率。如滴定分析操作,学生可能会忽略一些操作细节(如滴定管的检漏、排气、读数、滴定姿势等),通过虚拟实验演练可以反复操作、强化细节。而对于仪器分析实验,虚拟实验的感官真实性为学生提供了直接观看实验过程或进行操作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和预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实验目的更明确,对一些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把握给到位,实验操作更顺利,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

2.用于教师课堂演示

将虚拟实验用于课堂演示,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繁琐的操作步骤、生硬的仪器构造描述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一些大型分析仪器不可随时搬动,部件不可随便拆解,不方便用于课堂演示。此时,采用虚拟实验模拟演示实验过程,将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具体化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用于学生实操演练

在分析检测实验课中,目前存在实验室少、仪器短缺和陈旧等问题,往往是4-5人一组分组实验,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有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学生更是接触得少之又少。采用虚拟实验不仅效果逼真,而且耗时更短,可实现“一人一机”的独立操作,大大的提升了训练的效果。

4.用于成绩考核评价

采用虚拟实验自带的考核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丰富了考核方式。与传统的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四、虚拟实验应用效果调查

在《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物理分析、化学分析及大型仪器分析三个虚拟实验模块,具体实验项目见表1。为了客观评价虚拟实验的应用效果,对2011、2012、2013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07份,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很有必要开展虚拟实验教学,虚拟实验的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操作技能也有一定的帮助,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多数学生认为实验项目的编排仅局限在教材的内容,制作比较单一,操作过程的交互性不够,实验环境还不能因人而异,缺乏个性化,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学习的空间,离学生的要求有距离,还需要加大投入,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结语

虚拟实验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实验环境进行操作,构建了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虚拟实验节约了大量的试剂和实验仪器的费用,安全、环保、高效,给实验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虚拟实验也存在不足,如虚拟实验条件过于理想化,且电脑鼠标操作缺乏真实体验,不能取代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蒸蔚,卞亚红,张力.大型药物分析仪器虚拟实验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3):280-284.

[2]冯雪松,宋洋,邓晓岚等.虚拟实验室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2014(11):21-23.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反思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47-03

2011年9月7日至26日,我有幸在保定学院参加了河北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回来以后又参加了三个专题的网上学习研讨。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讲座引领,有教学实地考察,有学员互动交流。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大,提升了教育理念,夯实了专业知识,开阔了教学视野,更新了数学观念,增长了教研技能。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示,更让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由衷地感叹教育的天空如此湛蓝高远,三尺讲台如此绚丽精彩。通过培训,我备感教书育人的责任厚重,在这份厚重的责任面前,我愿为之上下求索,奋斗不息。现将培训学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例如:如何解放学生?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如何进行双基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越来越困惑、烦恼着我的教学。我带着困惑和烦恼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得到教师指点和引领,使我对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新课标研制组组长王尚志教授讲的《整体把握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王教授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沿革、实际需要三个方面讲解了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特别谈了当今认识数学新课程变化的三个基本视角――数学视角;教育视角;学生视角。

(一)从数学视角看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鼓舞和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数学是科学、理论、语言、工具、技术、文化、伙伴。

(二)从教育视角看数学

数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关注那些将会成为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的人,更需要关注确保国家将来的劳动力需求,无论在足够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的熟练上都应该超过现在。建立适合所有人的良好数学教育,是国家利益所需要的。文科、工科、理科等不同专业方向需要不同的数学,不同人对数学需求的不同,在数学发展不同。

(三)从学生视角看数学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不仅学习知识的本身,还要掌握认知的手段;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这些观点与提法,使我加深理解了解放学生的含义。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思想。有关新课程理念要告诉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学习资料的典型性,以及如何用学到的知识和智慧去创造未来美好的人生。从我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如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教师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对于学生来讲理想和思维决定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同时,我觉得我们要围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转变教育升学观念,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

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课程教材研究员章建跃教授作了《有效改进课堂数学》报告。章教授首先介绍了课改的基本共识,就是教育的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强调“启发式”讲授,突出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接着,就有效教学话题谈了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引进概念不自然。2.缺乏问题意识。3.重结果轻过程。4.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5.机械模仿多思维少。

听了章教授的讲座,我真正认识了三维目标,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一味套用三维度,凑三维目标是盲目的,是对三维目标认识的扭曲。通过学习、反思,我总结了自己看法和观点,完成了论文《关于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思考》。我清醒地认识到,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有内在统一性的,是交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教学目标是落实课程目标的目标,其设计应遵从“最近发展区”原则,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确定。要聚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能力、理性精神。不要机械套用三维度,凑目标。

此报告无疑是对当下教育教学弊端的一次警钟,更是对一线教师落实三维目标的一次拨乱纠正。

又如,保定学院黄英副教授讲的《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专题报告。黄老师借用很多实在的教学实例形象地简述了双基教学对数学教育的作用,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既不能把中国教育成功一律归功于双基教学,也不能把中国教育的缺失一律归罪于双基教学。我们应在双基十分坚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不能为搞创新而丧失了坚实的基础,也不能因强化双基而禁锢了思维能力和淡化数学思想的培养。我突出的感觉:我们对双基教学认识不够深入,对课改改什么不很清楚,留什么也不清楚,过去教学过于注重双基忽略创新精神培养,现在又过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双基培养。课堂上讲的不够,练得不牢,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得基础知识理解不深。

几位教授站在新课改的前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现状给学员们一个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梳理,让我们找到了课改与实际教学的结合点,使我们从新的高度客观地、理性地认识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理念。

二、加深了对数学教学的理解

我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真心感谢培训老师的点化引领,特别是河北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保定市高级教研员徐建乐老师的讲解,徐老师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法研究,长期扎根数学课堂,有理论有实践。很多提法值得我学习。他在《进一步理解新课程下的教与学》指出:

1.对数学教育意义的思考,要从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教育性思考。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数学知识学习中,人的智慧、情感都要获得发展。

2.对教学的思考,要关注学习理论的学习;要关注默认知识的理解;要关注思维方式训练;要关注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关注弗莱登塔尔教学原则;要关注教会学生会学;要重视合情推理;要重视直观;要注重内容呈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要注重数学的认知规律。

3.“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要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

4.我们要为了理解而教;教学的过程对非智力因素要给以关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领域的开发不可或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是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重要的因素。

这些观点让我深深的懂得:数学知识赋予了数学思想,便有了数学灵魂,便彰显了数学的生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生命延续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和数学素养积累、开发、提高的过程。数学教学不能失去本色!

三、增强了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学然后知不足,过去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水平,很优秀。听了保定三中分校高级教师章巍《把握数学本质,打造有效课堂》的精彩讲解,我突然感到心痛!在日记里我是这样写的――有一种痛叫黯然无声却痛击半生,半生的痛曾是无谓的伤害,这伤害曾令我恍惚自豪。这痛便是教学的心痛,这痛是今天才感觉到,这痛令我半生的教学成绩忽略为零,面对你,我的小老师,我觉得我像是没有进入教学的学生。章巍老师年仅二十七、八岁,在全国做过无数次示范课,多次参加世界数学年会。面对他优异的成绩我自惭形秽,聆听他对数学教学高深的见解令我由衷敬佩。如他由实践总结出的:

1.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寻找数学知识恰当的教育形态,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型态和教育形态。把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是所有数学教师的责任,把火热的思考变成冰冷的美丽是理想的数学教育。

2.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很重要,教师过早介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就在教师的所谓引导下逐渐下降。教师对学生思维支持与帮助应是隐性的,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近似于在发明创造;教贵在度,学贵在悟。

3.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常常是教师自身低效或者无效劳动造成的。

小小年纪有如此丰富的经验,真的很佩服!从他身上我看到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的化身。我感到学习的急迫!不学习不提高就是落伍,专业知识不更新就是低效教学,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是课改赋予的使命。作为骨干教师要处于领先地位,就要学习在前。学习改变观念,观念决定成败。

四、增长了教科研技能

参加培训是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次重要经历,更是一次教学技能的提升。

从保定学院韩素兰教授讲解的《求解中学教师科研难题》中,我学到了选取适宜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抓住有价值性、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的小课题,运用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总结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进行研究。学会小题大做,需要“胡说”“八道”。

从保定学院周和月教授讲解的《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我学会几何画板的操作方法,几何画板使几何图形通透灵性,体会到了几何画板带给教学的直观和效率。

从保定学院沈建平副教授讲解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研讨》中,我学到基于数学文化的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技能、学会了基于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明白了探求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背景知识的过程。

从保定学院庞晓丽副教授讲解的《创新教育下的课堂――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发现》中,我学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方法,了解了数学课题学习的内容,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探究学习、数学主题阅读,学会了数学课题教学模式。等等……

另外,通过网上近90个小时的听课观摩,反复学习了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学校吴文丽老师主讲的《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诊断与教学调控》;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王玉起老师主讲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北京十二中初中二部杨竞老师主讲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我掌握了诊断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提问的技巧,强化了习题课的思维程序教学。

五、网上论坛,取长补短

篇6

【关键词】教育;转变;民主、和谐;创新;评价

新课改是对传统教育教学从方式到观念的一次彻底性的革命,所以我们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和敢于超越的信念,既要有开放的意识又要有虔诚的情怀,以务实的态度抛弃各种功利思想的存在。

教育发展历来有两个生长点,一是理论上的提高,二是实践的突破。我觉得自身素质的提高贵在从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来。当然,理论的获得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

一、生命教育和做人教育(公民教育)统领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全局

新的教育观不再把人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至上目标,标志着对忽视生命个体现象的彻底杜绝,使基础教育回归到原本的状态。我校教育的主题是“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依托这一主题,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利用主题班、团会,对学生进行辅导,很好地落实这一主题。热爱生命不仅是热爱物质生命,更应该热爱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如亲情、友情、责任、人生意义等。教学民主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是对学生生命的滋润。“只有指导学生不断的让生命光大,才会激起对生命的热爱!”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教育准则。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教学的一次蜕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压抑生命的空间,我们提倡自主、提倡创新,试想一个在青少年起就习惯于被动接受、毫无个人主张和见解的人,怎么能产生创新思维?怎么能具备足够的自信呢?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形成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以推进合作学习为切入点,增强学生民主意识和培养参与习惯,几年来我围绕自学――互助式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三次全校规模的论坛讲座。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是权威,是表演者的地位,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导演,在有限的45分钟里导演一幕幕精彩剧目。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围绕三维目标,为学生设置了预习题,着重强调三个方面,从知识目标学生学会了吗?从能力目标看学生会学了吗?从情感目标看学生学得有情趣吗?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要分析透学情。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为此,我经常走访学生、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学生学习内容成为判断新课改深入程度的首要标准。从现在课程目标看,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成为课改关注的焦点。学习的宗旨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内容与以往学科内容相比,就是更多的来源于生活,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空间。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我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以生活体验的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对教材进行处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合理地进行学科整合,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学校为此给我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经费。学生需要的就是我应该要做的,因此,我的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囊括了教材、学生、生活、需要等多种要素。

五、学会学习,树立全新理念,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带动一切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学校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尽管学校的经费紧张,但学校仍然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校内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我非常感恩于学校为我们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进而恩泽于学生。教师读书俱乐部、教师语言艺术研究小组、班主任论坛、教学叙事、党员讲坛等这些学习型组织我从不错过每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六、建立阳光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成长

新一轮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为此,我制定《数学学科学生综合素质阳光评价表》,该考评表包括学科学习、综合能力,强调多元评价,重视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关注广泛性差异,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通过实施阳光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激励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主要观点、创新与突破之处是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新一轮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杜乃达.对初中数学课改中转变教学观念的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9)

篇7

初为人师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教的几位教师,既年青、热情,又有学识,尤其是喜欢和学生一起玩耍。有一位姓李的老师,至今让难忘,李老师的智慧、幽默、平易近人,成了他崇拜的偶像,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种子。几度寒暑,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几经春秋,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开始了他教育事业的生涯。刚毕业的被分在紫阳中心小学。当时的他满怀激情极具自信,内心非常希望上毕业班的课,刚好学校给了他这个机会,并且挡任班主任,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与教学中,用他的激情、热爱、尊重来呼唤孩子的心灵。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当他以较好的成绩地将他们送出小学的校门时,当他看到他们给我寄来的一封封问候信时,他感到很欣慰、幸福。1998年获得了乡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一天,碰到了他送走的第一批学生中的吴隆森,他应该上初二了,可是却在大街上闲逛,一问才知道他辍学了。在小学快毕业的那半年里,看到了他的变化,原本十分优秀的他,突然间变化很大,经常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也不愿意学习了,他了解到因家长离异,母亲的再嫁,给了他极大的打击,曾找他谈过两次,与家长也进行了沟通,但因过于关注毕业班的成绩,也因他过激地行为很生气,就没有过多地去关注他,没想到……当天晚上,一宿没睡好,思来想去,他深深感到身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仅凭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只为教出好成绩,得到学校、家长的认可,而忽视了学生本身,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他教育工作的准则。。

真爱学生

随着学历的再进修,素质能力的再提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他调入了中学,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朱小曼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面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开始思考如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拉进情感的距离,定会使他们萌发出善良的崇高的情感,且能点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尤其是“问题生”。记得在2006年中考前夕,大家都在紧张的复习当中,可是班上的李孝忠却接连几天带着一伙学生去打篮球,直到上课铃响后才满头大汗地跑进教室,班干部也叫不听,于是把他叫出来并质问他:为何要这样?他解释说:一是为了打好初三师生篮球告别赛,二是为了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觉得他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就采纳了部分建议但也指出了他的不足。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在那年中考中,任教的班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坚守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参与者、合作者。立足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如何要上好一堂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正发挥思品课的作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潜心钻研大纲,在实践中进行摸索,通过励志故事、身边事例、影像资料等手段使深奥、抽象的知识简单、形象化。在学校实施目标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来,他首先搜集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弄清了“目标导学”教学的框架和精髓,然后和其他教师一起交流学习,把握原则,认真落实,努力打造有效课堂。在备课中,围绕课标的精神、立足学生实际,分析学情,把重心放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在教学中,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其主旨就是让教学“活”起来,把知识化为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针对初三的数学课,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生活材料,让学生进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先后获得了校、县公开课、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证书。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活动的磨练和成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

专业发展

篇8

1 国内关于PCK的研究

1.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

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2005)经采用问卷测查法,考察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对数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深层的概念理解与结构化的知识组织;专家型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与解释的活动;而非专家型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即认为做数学题目就是按照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1]更进一步在2006年,研究了小学数学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果表明:除了教学设计思想这一维度外,两类教师在理解学生思维、诊断学生错误想法与所采用教学策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专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所采用的策略倾向于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通过图形、实物等有意义的表征方法,以及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对概念深层理解的过程;非专家教师仅从学生错误的结果出发,未联系到学生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因而会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2]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青浦区两名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运用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法,通过新手与专家教师在①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任务)、对象、策略四要素;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要素;③课后反思内容、特征;④对PCK的认知比较;⑤对PCK生成和发展的体认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l)小学数学教师PCK的特征: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开放性;(2)新手与专家教师PCK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向学生有效获得的二次转化中,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基础、风格、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3)教师PCK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经历历练,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3]

钱旭升,童莉(2009)以Shulman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理论为基础,选取某市农村中学一名新手教师和一名专家教师通过概念图和课堂教学录像编码的方法,研究其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水平Shulman将学科知识向PCK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论文中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得出结论:(l)专家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更加深刻;(2) ①表征的目的:新手教师倾向于验证,专家教师倾向于防误;②教学任务运用,专家教师注重探究和解释,新手教师平均着力于探究、解释和记忆;③表征方式:专家教师有更多的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有图形、语言、符号、具体操作表征);④对教科书任务调整分保持、提高、降低三个维度,新手教师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易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专家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的任务教,但更有效[4]

杨秀钢(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所在学校的两名高一数学教师,通过理论文献研究、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观的调查、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得出结论:(1)新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年对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的发现一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有教学例题与习题的选择上,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突出新课程理念,但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样的,学生理解的知识缺乏,教学的例题与习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不敢稍加变动;(2)教学反思方面,新教师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作出反思,对整堂课缺乏总体的反思,而经验教师善于对教学的过程的整体进行反思,比较深刻;(3)新教师认为对自己来说提高PCK的最主要方式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和同事交流,因为这样做对他的日常教学帮助是最大的而经验教师认为主要途径是靠自己去钻研,去经历,去主动反思,态度是最重要的,最喜欢听优质课,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5]

1.2 PCK的发展

范良火(2003)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在对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三所优秀高中的所有77名数学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教师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6]这对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清华(2004)在其博士论文《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发展他们的PCK,并根据其重要性,分为:最重要的来源(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的日常交流)、重要的来源(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阅读专业书刊)和一般的来源(职前知识)[7]

PCK的获得途径为:第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这11个方面都是教师PCK的来源,只是贡献程度不同;第二,对教师PCK的获得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自己阅读专业书刊这六个方面;第三,教师获得PCK的主要方式包括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等[8]

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直接针对教师PCK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小论文中,如刘清华提出影响教师知识建构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和个体发展状况、教师实践、学习或教学过程各阶段学习者的特征[9]

孙芳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内在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等几个方面[10]

衷克定、张溉(2000)在《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类别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1]

熊宜勤、莫文(2006)在《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教师的教龄、学历、学校类型对其教学策略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2]

吴捷(2004)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部分,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件、职后培训;内在因素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案例的研究[13]

王俭等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从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策略:更新观念策略、外部刺激策略、内部激励策略与“载体”策略其中内部激励策略包括:坚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载体”策略包括:说“故事”与说课、行动研究、开发个案(案例写作)等方式[14]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5]

景敏通过对辽宁某中学数学教师采取“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在职教师PCK的发展行动研究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上,历时一年半,发现有关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l)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2)数学任务的设计; (3)对学生前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认识;(4)对现代技术信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16]

黄毅英、许世红从教学法角度较明确给出了数学教学PCK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一般的数学教学知识内容MPCK结构图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图中CK(content knowledge)表示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包括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图1表明,MPCK是3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一般而言,职前教师、职初教师、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3个基本集合与集合的交集的大小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图2显示出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比职前教师的MPCK集合大得多这两个结构图较好的解释了数学教师PCK的变化发展及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显示,即使他们的MK、PK、CK不一定很完备,但是形成的交集往往比较大,通常体现出以下的特征:(1)数学教学法知识(简称MPK)灵活;(2)数学内容知识(简称MCK)丰富;(3)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多样研究者还指出了教学知识结构解读、引入数学史、学与教过程中的常见疑点是3个常见的PCK培训切入点,并研发了三个案例,分别从MK、PK、CK三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对职前、职初教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MPCK,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范例[17]

童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中,选取重庆市2所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市区普通中学和2所农村普通中学作为学校样本,对样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得到了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转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在基础系统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中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贯通度影响的程度尤其明显;在动力系统中,教师所持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自我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其中,问题解决取向的数学观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在效率系统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教学经验包括数学知识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教学案例的经验等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数学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匹配和融合;(2)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提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4)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以行动学习为主要的教研方式;(2)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3)注重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4)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8]

董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的PCK》中揭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CK的六种成分:作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目的的知识、对于特定课题的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这六种成分对教学的影响的机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统称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这种统领性观念决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价值,回答了为什么教的问题学生理解的知识关注的是教给谁,他们将怎么学的问题内容组织的知识划分了学科内容的层次,确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定位,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怎么学的及相关课题是如何关联的来确定的效果反馈的知识回答了教得怎样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消除学生的误解[19]

2PCK研究对师资培训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PCK,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最大的,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职前培训应重视加强教师体认其学科领域内的实质知识与章法知识,学科内的重要概念与对学科所拥有的信念,使教师们能对学科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构建有意义的与完整的学科领域知识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发展其PCK的主要方式是师资培训职前与初任教师本身的教学库贫乏,再加上由于许多职前教师只经验过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亦属于教导式(Stofflett,1994)如果教师能在培训中体验利用概念改变(或建构式)之教学法教学,相信教师日后会运用相似的方式于其课室教学中因此协助职前或初任教师统整与发展其PCK之方式,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配合反省的演练,由各学科与教学领域中任课之教授提供机会(例如:发问、讨论、作业、实际演练等),并由任课教授自身示范,教学实例之讨论,课室教学之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参予与分享等,使职前教师能不断思考学科与教学领域之统整并直接的建构PCK于其教学库中另外,教师学习教学之方式宜以实例的方式呈现,以便于教师能全方位的建构与储存PCK于其教学库中,过去仅利用讲述的方式传达命题知识(Shulman,1986)如原理、定则,较不易被教师作有意义的储存并熟练的运用在教学情境中造成师范生常认为与教育相关的科目的理论非常多但与实务不能相连诚如前面所述,如授课教授能以具体实例来讲述相关学理,并让教师能由实务的演示与讨论中自行建构与体会一般之教学知识,相信对于教师转移教学知识到特定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 2005, (6): 57―64.

[2]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 教育学报, 2006, (8): 58―64.

[3]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47―50.

[4]钱旭升, 童莉. 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4(3): 155―157.

[5]杨秀钢. 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6―55.

[6]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8―214.

[7]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6―70.

[8]廖冬发, 周鸿, 陈素苹. 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 2009,(12): 90―92.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3―87.

[10]孙芳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26.

[11]衷克定, 张溉. 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4): 488―490.

[12]熊宜勤, 莫文. 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导刊,2006, (5): 15―17.

[13]吴捷.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探索, 2004,(10): 117―119.

[14]王俭, 余秋月, 洪俊彬. 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1―45.

[15]余文森.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 黑龙江教育,2003,(10): 18―19.

[16]景敏. 在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黄毅英, 许世红.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特征与研发举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8(1): 5―9.

[18]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15―175.

篇9

为了破除学段制教育的弊端,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连续性需要,近年来北京市逐步发展起来一批一贯制学校。北京市京源学校成立于1996年,是一所较早的中小幼一体的15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利用一贯制优势,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构建,在育人目标、课程构建、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体化的育人目标

京源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育人目标是“培养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围绕理念和目标,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实际,逐步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幼儿园以培养良好习惯和道德情感教育为主,帮助幼儿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健康、快乐、自信、友爱的好儿童;小学以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开展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教育,培养能自理、懂礼貌、爱学习、爱集体的好少年;初中以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建立国家和公民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守纪律、会学习、有理想、爱祖国的中学生;高中生以理想信念、自律自立、服务人民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教育为主要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化的育人目标为学校一体化的课程建设体系建设设置了坐标,指明了方向。

一体化的课程建设

京源总结出了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的三原则:即关注“全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广、深厚、坚实的基础,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关注“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关注“衔接”,发挥一体化优势,体现各学段相互衔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学校从德育、阅读、科学实验、美术特长培养、学习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7个领域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

1.一体化的阅读课程

京源建构了中小幼相互衔接的阅读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鉴赏创造能力,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幼儿园让孩子接触叙事、写景,以语音、词汇、人物、事件、景色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体会诗化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课程主要有童谣和古诗;小学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灵,阅读课程分为古诗、国学、美文和名著欣赏4部分。初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拓展其阅读视野,提高其阅读和鉴赏文言文以及国内外经典名著的能力,课程分为古诗、古文和名著三部分。古诗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阅读量平均每学期达到40首;古文节选《朱子家训》《世说新语》《论语》《孟子》等章节,提高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名著的阅读量和范围比小学大大增强,分为“童年的故事”“走向少年”“人类的朋友”“说不尽的战争”等9个主题。高中主要增加学生在中国诗歌、散文方面的阅读量,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课程分为诗歌、古代散文和中国文化经典3部分。诗歌部分加强了对新诗的阅读,从形式、韵律、意象和情境4个角度学习冯至、闻一多、戴望舒、郑愁予等现代名家的诗篇;古文主要学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2.一体化科学素养培养课程――京源学生要做的450个科学实验和活动

学校系统设计与整合了一系列科学问题、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初步构建了中小幼一体的科学素养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旨在保护学生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根据3―6岁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围绕气、水、声、热、电、力、光、土、动物、植物等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了“为什么可乐会冒泡”“面条会着火吗”“带电的报纸”“蝌蚪的尾巴哪去了”“为什么秋天树叶会掉下来”等450个科学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和理解世界,成为探索者,体验科学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于9―18岁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最终以抽象思维为主,学校以能量、变化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演化六大自然科学的主题构建小学、中学科学实验活动内容。以能量主题为例,小学四年级学“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初中一年级学“植物的光合作用”,高中一年级学“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程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梯度。

3.一体化生涯规划课程――京源学生必修的40堂生涯规划课

京源立足本校学生需求,构建了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将生涯概念整合在个体由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历程中,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生涯规划和生涯准备4个模块。

在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生涯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舒伯生涯理论,依据个体3-18岁依次经历生涯幻想期、兴趣期、能力期、试探期的特点,京源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框架、评价标准等内容。

在学校的一体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中,《京源学生必修的40堂生涯规课》最为经典。课程包括: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职业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等,让孩子获得初步的职业感知体验,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和对劳动的热爱,初步了解常见的职业类型和工作内容;小学主要是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观察认识社会职业,并对自己有初步了解,课程有“走进比如世界”“走进父母单位”“认为自我的金钥匙”等;初中主要是进一步加深对自我和人生的认识,培养核心品质,课程有“我的自画像”“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时间管理”“竞争与合作”“领导力培养”等;高中是生涯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学生明晰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定位,初步完成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要有准确把握,进行职业实践,形成自己的生涯规划书,具体的课程有“兴趣、能力探索”“体验招聘会”“学生公司”“我的生涯规划书”等。

京源的一体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和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学校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持续推进,京源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教育科研、资源资金、政策领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保障。

组织机构保障:成立学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中小幼主管校长担任副组长,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会、阶段性总结会和汇报会。

人力资源保障:学校聘请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和北师大鲍传友教授为学校顾问,努力培养一支与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双肩挑 两胜任”教师队伍,实施京源学校教师培养的10项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初高中教师执行六年大循环制度,建立了中小学大教研机制,初中数学、体育、美术学科部分教师到小学高年级兼课,探索小初衔接经验。

教育科研保障:学校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一体化教育模式展开,将学校的重点项目转化为课题研究,多个课题已在市区级立项,课题《整合资源构建构建中小幼一体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资源资金保障:学校设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