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6:14: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区经济基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信货资产 债务处置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关键词:基础设施;西部民族地区;投资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72-02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础设施通过其巨大投资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通过加速效应刺激社会对基础设施增加投资,最终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主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通过对多国199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
1.2 基础设施与成本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发展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减少管理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效率提高。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避免企业自己投资基础设施,因此提高了开工率,降低了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更多的交易信息,使得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得越来越容易,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进行交易的费用。
1.3 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作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其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即相互为对方提供投入,同时又互相消耗对方的产品。具体来说,一方面交通、电力、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将消耗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工业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需求支撑。
1.4 基础设施与获取境外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9)》中的计算结果,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吸引外资困难在于国际资本为攫取最大利润,在决定投资产场所时,并不是单纯看中投资所在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更加重视投资场所的总体竞争力,其中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通信是否畅达,交通是否便利,以及公共设施是否齐全等等。
1.5 基础设施与消除贫困的关系
具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确定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94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与基础设施落后密切相关,“穷人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不能消费最低数量的清洁水,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除直接的定居外,流动性和外界的联络极其有限的居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贫困人口收入。
1.6 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关系
由基础设施构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可以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环保类基础设施。
2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规模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发展快慢与其投资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投资规模大小是影响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整体规模仍然滞后,投资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基础设施存量不足。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西部民族地区每平方公里拥有铁路的长度是东部的24.5%,是中部的28.8%;拥有的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分别是东部的21.9%、58.5%,是中部的43.3%、65.3%;每万人拥有的城市自来水管长度、城市供气管道总长度及城市下水管道总长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仅占东部的51.2%、70.3%及42.4%,分别是中部的93.0%、121.2%及79.1%;每人拥有的市政工程铺装道路面积分别占东部和中部的43.6%和68.5%;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只有东部和中部的22.0%和39.4%。
第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差异巨大。统计显示:2000年东西部高等院校的数量分别是491、233;每十万人中大专教育的人数东西部分别是5681和2940;东西部平均文盲率各为5.8 、13.1;每千人中东西部卫生机构数为4.7 、2.2。这些数据明显的反映出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2.2 交通类和通讯类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屏障重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打破封闭、开阔视野、促进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除一些国道、省(区)道外,大部分属于低等级公路,路面质量差。特别是有些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仍然肩挑背扛或畜驮。
各种通讯设施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信息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通讯设施普及率低,传播手段落后,尤其在好多农牧区,还无法实现村村通邮。
2.3 能源类基础设施和环保类基础设施状况
西部民族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工程布局不均,且多数工程维修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应,利用率低。水环境逐渐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在电力开发和电网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通电问题,但大部分地区存在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居民用电增加的需要。
在西部民族地区,这些年开发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基础设施对环境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效应。一方面由于规划的不科学或过度开发,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修建的大量公共工程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甚至是根本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营造时,对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问题缺乏长远考虑,使得环境成本外化,不但提高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成本,而且造成无法估量的环境污染。
2.4 社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严重偏低,人力资源“瓶颈”约束明显,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偏低,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了西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普遍薄弱,其综合知识发展程度、人均专利授权数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仅相当于东部的35%、30%和14%。
3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开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划应当从产业规划、生产力布局、宏观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动态的规划。
3.2 大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当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是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发展。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他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集中有限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债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资金重点分配或补贴到那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全面影响的基础设施领域,如:交通、能源、石油开发、邮电、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要积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外政府援助资金,积极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是造成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3.4 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管理
基础设施维护与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后,其效率的正常、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基础设施的良好维护。忽视维护的结果必然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建或至少是局部更新,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而需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并适时进行改造,延长其服务期限和提高其服务质量。
3.5 以科技促进基础设施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的运用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质的飞跃。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提高运输速度、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发展与配置现代化运输装备;采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采取科学方式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协调,提高综合运输网络的总体效率;邮电通讯部门应逐步建成邮政传输快速化、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处理综合化、服务多元化的现代化邮政通讯网,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推动西电东送,提高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其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6 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在社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部民族地区要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区的教育、科研、医疗及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投资――正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成人和其它类型的非正规教育,能够更有效的增加人的技能和人力资源,从而推进技术进步,这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羁縻制度;经济视角
羁縻一词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1](p2322)羁縻的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可引申为怀柔、抚绥之意。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和土司制三个阶段。[2](p24)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这样说:“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3](p1119)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此大力发挥,把它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方针。[4](p35)
可见,羁縻制度是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由少数民族的酋领世领其地,世长其民,对朝廷表示臣服,而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不进行直接的管理,日常事务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政权来实现的一种宽松的民族政策。
历朝历代都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唐朝初期,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面对周边实力在不断增强的少数民族政权,唐朝在处理东北、西南、西域等少数民族问题,通过通使、和亲、册封和互市等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积极推行羁縻制度,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态。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经济凋敝,百姓疲敝,众多的地方割据政权也随时威胁唐朝脆弱的统治。首先,唐初的经济实力,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面对这些问题,统治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新生政权,这反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要是采取较为缓和的羁縻制度。其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物产状况以及人口等众多因素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因此唐初在这一地区积极推行羁縻制度。
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温润,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西南地区物产丰富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
在农业上:四川地区的开发较早,社会经济相对发达,部分地区处于成都平原,水利灌溉系统较为发达,使得成都地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5](p3134)农田水利发展迅速,许多的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也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筒车在西南地区运用较为广泛,“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6](p81)这样有效的保证在旱时农业能够保收增收。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人陈子昂曾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7](p673)
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得社会产品丰富起来,商业交换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相应的增加。“隋唐时期,由于全国统一和交通运输的通畅,地区间的商品交流活跃,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非常多,主要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6](p298)手工业也出现了地域的分工,四川的井盐也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产品。在社会文化用品上:“四川提供的纸张品种很多,有麻面纸、屑末纸、滑石纸、金花纸等十余品。”[6](p299)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城市大的发展,在农村,草市的兴起也是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商业经济已经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唐代的草市都是因商业的需要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就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如四川彭州唐昌县的建德草市,起初只是照顾来往而无处投宿的商人而建立的,后来则有旗亭、旅舍、房屋相连,货物中也有珍贵商品。”[6](p299)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依赖于交通条件的巨大变化,唐时期,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通往全国的新陆路交通网,其中主要的干道其中就有西南道。水路通过长江水系可以顺利到达下游地区。同时“身毒古道”也经过西南地区,通过这可以到达印度。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富庶的天府之国孕育出了人们闲淡的生活态度。西南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气候湿润,多云雾天气,在横断山区、丘陵地带,大多适合茶树的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也都先后发现了高度在10米以上生长数百年的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还发现了成片成林生长的野生茶树。”[6](p201)西南地区盛行饮茶之风,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茶颇有研究。陆羽的《茶经》内容广泛,涉及到茶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源、具、造、煮、饮、事、出、略、图等内容。唐宋期间,卖茶、贩茶的发展,出现以茶换马,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发达。明清时期,茶马古道盛极一时。
成都也成为了巴蜀地区的经济中心。在隋朝,它是水陆所凑,货殖荟萃的地方,所产绫锦,民闻天下。到唐代,其繁荣仅次于扬州,有“扬一益二”之美誉,成都也两次接纳出逃的皇帝,成为唐南京。可见,西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这也成为唐初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南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物产丰富。战国时期,李冰太守修建都江堰,灌溉便利,使得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因此,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三国时期刘备据蜀地,开发四西南地区,加强对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特点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西南地区可以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有关于四川各地向唐朝政府每年的贡、赋有这样的记载:
蜀州的“贡、赋:开元贡:罗十八匹,木兰皮,沙塘。”[8](p775)
嘉州的“贡、赋:开元贡:麸金。赋:小布,麻。”[8](p787)
戎州的“贡、赋:开元贡:葛五匹,宁布。”[8](p790)
松州的“贡、赋:开元贡:狐尾,当归,犀,牛酥。”[8](p810)
茂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升麻。赋:麻布。”
悉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当归,羌活,聱牛酥并尾。”[8](p817)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
“厥赋:绢、绵、葛、宁。厥贡:金、布、线、葛、、绫、绵、羚羊、尾。”[3](p1079)
可见这些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植被较好,每年向朝廷上贡的货物当中有大量珍惜的名贵药材,另外,这些地区地理优越,朝廷每年可以获得大量的珍奇异宝。同时,这些地区的丝织业也相对发达,在上贡的物品中,葛、布、绢也较多,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地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此外,西南地区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在这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在蜀之西。自冉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9](p2281)
《新唐书・南蛮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字号“六诏”曰蒙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施浪诏,蒙舍诏。[3](p6267)
还有名蔑,单单,骠,西原蛮,南平獠等众多民族。他们在这些地方生息繁衍,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由此可见,西南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必然更加关注西南地区的发展。西南地区每年向中央的贡、赋,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充实国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唐初经济的发展。同时,从反面证明,政府疏于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条件、众多的人口因素,这些可以成为割据势力的有利经济条件,当地方的实力过于强大,必然会对中央政府构成强大的威胁,这是任何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些成为统治者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最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宋]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4]罗康隆.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羁縻制度述评.[J].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18卷.
[5][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转引自.中国全史・农业史・简读本.杜少陵集详注.卷十.春水.诗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7]转引自.吴存浩著.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古人寻陵寝址,有一种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观,讲究人文美与自然环境美,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学效应,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气质。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和谐统一的风水观念。今天我们为炎帝陵公祭区选址必须把握“风水”的脉搏,考虑风水的影响,引入风水概念,遵循风水理想模式,运用风水蕴含着文化价值和景观审美情趣,表达某些设计意向,以景色秀美的风水胜地寄托对先哲的缅怀和敬仰。
炎帝陵位于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据史记载,西汉有陵以来,历朝历代每岁祭祀,持续不断,至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敻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时序隆三献(庙在康乐乡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从传统“风水”环境分析,炎帝陵寝及陵庙是建在古木葱绿,洣水环流,藏风聚气的宝地之中。
宋人寻得的这遗址是有其道理和历史依据的。
炎帝陵寝座落在纵深三十多里的山间盆地的一个山坡上,抱山环水,南面的黄杨山屏位于前,背靠炎陵山,西面有万阳山黄茅墩支脉,东面有金花岩___夹石坳,洣水河环绕陵区缓缓流淌,苍松翠柏隐荫着红墙金瓦的陵庙,好一个陵寝理想之地。炎帝陵的山水形胜可用清人谭楚廷页《炎陵山水记》的描述来概括:“……厥后游览,自适遍历神区,而后恍然有得矣。盖自南赣历两桂,知岭表之山势自南来,以达于茆花岭者为陵远导;而吴西吉州之永新、永宁两邑,山势东来者为陵右翼;其龙泉山势南联万阳峙、霞桥而立者为陵左翼。故形势家谓陵与粤东之南华寺地脉相过,诚然。若夫洣水会云秋水而合流,则襟带也;匡庐与衡岳山麓绵缀于云秋之山,则树屏也。登陵而望,千岩万壑,皆如罗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风水吉地的特色。从清道《炎陵志》炎帝陵山川图中一目了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炎陵山周围山水空间遭挤占,过境公路经陵前过,现有的炎帝陵庙与陵寝相距很近,空间狭窄拥挤,其环境现状削弱了炎帝陵的圣地感,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陵墓,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寻根祭祖的要求相差甚远,。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建炎帝陵祭祀拜谒区的核心部分___公祭区,已于2002年10月竣工,新建的炎帝陵公祭区设在距现有炎陵庙150m以上的炎陵山腹地内,选址避开了破坏炎陵山龙脉的大忌讳,而是结穴于“龙脉”与“龙爪”之间的山凹处,“同样坐落在山环水绕的风水宝地之中,”形局上极合风水原则。[1]总体上,公祭区与原陵寝、陵庙朝向一致、两轴线相互平行,也共享同一龙脉,以山脊和密林为界,各成藏风聚气之局。新建的炎帝陵公祭区与原陵庙风水格局有接近之处,有利于揭示炎陵山及其周围山水环境的固有气势,丰富陵寝建筑环境景观的空间层次,渲染和强化庄严肃穆、神圣山陵纪念气氛。
一处理想风水的吉地往往也是一处优雅的风景胜地,其外部景观上往往是山明水秀,景色幽美,从而成为山水吉秀的风景名胜之地。原陵庙、陵寝的大环境气势,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神圣感是古代人用风水观选址的最佳实例,今天作炎帝陵公祭区规划设计应当将其继承和发展。把公祭场所与原陵庙、陵寝作为一个完整的总体来考虑。新规划设计的公祭区与原陵寝陵庙的风水格局基本上同出一辙,都是以穴场为中心,周围山水内倾护卫,屈曲环抱,形成一种朝抱有情之势。山川形势环抱紧簇穴场,表现出主宾、朝揖、拱卫等等关系。
从大环境角度看,公祭区南面远处为朝山,山峦起伏连续,自天而降,形成气势庞大的来龙之势,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重重山峦, 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左右翼远方群山峻岭,罗列有致,以护全脉。从小环境角度看,公祭区处在炎陵山的向阳坡上,倚山傍水,群山环抱,山形各异,层次丰富。风水之土, 又谓“吉地不可无水”,水是生气体现,风水之地“得水为上”,相地先看水,“河水朝抱,屈曲有情”,水在风水中占重要地位。观山形看水势,公祭区空间不但有山形特色,也有水流之优势,洣水弯曲而过穴前,,护绕有情。洣水河由西南向东,绕龙珠山折北,沿炎陵山曲折而流;龙脑石偃伏岸畔,石形蜿蜒至北,形似龙爪之石常露出水面,雨水季节,波逐浪卷,鳞光生辉,胜似玉带,历代文士们反复咏唱的炎帝陵:“水绕陵前,襟带经流”; “洣水萦如带”说明“吉地”水之重要。穴前清流护绕有情,水环曲而至,即为得气,应验了“风至水止,藏风得水”这一风水理论。真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陵得山水而灵,从而增加水景在炎帝陵的审美价值。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皆种情在穴中,赋予人最丰富的感受,得到游目骋怀的心性寄托。站在公祭区,远看山势起伏蜿蜒,重峦迭翠,异景相叠,近看洣水河如碧带,山坡茂林葱茏,苍松翠柏,建筑富丽堂皇,犹置琼楼仙界,令人心旷神怡。
风水中所讲究的“区穴”是选在“形来势止,前亲后倚”,“宾主相登,左右相称” 围合格局之中。”向阳避阴,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观念,沿中轴线法则布局,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延伸。炎帝陵公祭区就是按照这个原则选择中轴线的。
新建公祭区是炎帝陵的核心,核心部分的核心又是公祭轴线,对于公祭区风水轴线的确定,设计人员查找炎帝陵陵寝安放依据,陵庙原址选择依据和有关的风水理论,研究发现:“宋以前史书均对炎陵的具置记载不详。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炎帝庙也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到了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清代对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九次。民国年间,文字记载炎帝陵庙的修葺有四次。史料查实,每次修葺,其规模都有所扩大,至于庙轴线的具体方向,未见文字记载。但宋·罗苹注《路史·后记》中云:“炎陵今在麻陂,林木茂密,数里不可入。石麟石土,两杉苍然,逾四十围。两杉而上陵也。前正两紫金岭。”清·毛国与《登鹿原》也写到:“鹿原高对紫巾峰,佳气葱葱万古封。”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从宋代开始,炎陵庙曾以紫金岭为朝山,即北偏西约25°。清·罗士彝《炎陵山水记》又云:“黄杨两峰对峙,又不啻列幢盖,朝至尊焉。”黄杨山在紫金岭之东,是否在后来的逐步改造中炎帝庙的朝向又向东稍有偏移,并将黄杨山作为朝山呢?这其中之故,尚待查找史料和研究。1986年重建的炎帝陵庙是以道光十七年重建炎帝陵殿形制图为参照并扩充、完善的,其庙的轴线方向也没有文字说明,这次重修的炎帝庙既没有正对云秋山主峰——紫金岭,也没有正对黄杨山主峰,只是在两峰之间。这与历代文士们反复吟唱的炎帝陵座北朝南,面向云秋山、黄杨山有点偏差,但大方向可以说还是较为一致。……通过实地观察与分析,可发现:炎帝陵寝___龙珠山___王岭之间存在一条空间轴线。” “从炎陵山地理形势和陵庙轴线的分析,得知炎帝陵的山水形胜颇具特色,炎陵山的大环境很有气势,陵庙轴线也符合传统的风水格局。”新建公祭区场址风水轴线的选择和确定,考虑了山川朝拱之势,并借助了原陵寝、陵庙山环水绕的大环境,也就是说公祭区的轴线是以原陵寝、陵庙的风水文脉为线索,加以发掘提示,朝向相同又相互平行的两轴线之间利用地形、植物、山体、园林小品分隔景观空间,且相互渗透,协调统一。本着对原陵址、轴线、陵向的尊重,轴线由南向北,先公祭、庙祭,后谒陵,符合我国传统祭祀礼仪,强调与原陵庙陵寝的风水格局一致。
“风水学”对炎帝陵公祭区的选址及公祭区总体设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无可置疑,在设计中吸收了风水合理成份及技术手法,以“取精华,充糟粕”之原则,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实效,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从中可以感受到风水价值。通过引入风水理论,折射出炎帝陵公祭区艺术的魅力,提高其审美价值,突出了历史传统文化风貌,增加了炎帝文化的结构层次。赋予公祭区和谐自然美的同时,还内含有一种人文之美,使公祭区更有一种神奇色彩。她的实施反映了设计者将风水理论用于实践的一次成功尝试,体现了比较成熟的风水环境景观规划意念。
参考文献:
[1]株洲市规划设计院.炎帝陵风景名胜区公祭区详细规划说明;炎帝陵公祭区扩初设计说明.2001.
[2]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山地别墅区;水景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9302
1 引言
我国属于山地较多的国家,不仅要在地势平坦的城市中心区优化城市建设,也要着眼于山地的开发及利用,由于山地整体生态环境优于城市中心,山地型社区定位往往偏向中高档群体,同时较之城市中心具备了更为贴近自然的山水背景,山地别墅地形复杂而且对景观的要求严格,所以研究山地住宅区景观规划,尤其是其中水景的规划对于中高档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
2 山地别墅区园林水景作用
2.1 水景景观作用
在中国园林景观艺术文化中,偏爱自然山水,讲究“由人作,若天开”的艺术特色。山、水是构成山地别墅区景观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优秀的水景中,水面在整个区域如一平面,可作为岸畔或水中景物的基底,产生倒影,扩展和丰富空间观。当群山秀岭间零散的别墅区都以水面为构图元素的时候,水面就会起到统一的作用,水面将不同的空间、景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连带的整体感。典雅的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中,水面常常由泉水汇流而成,在泉源之处布置清渠沟壑,水流跌荡起伏,山间旗木茂盛,让人回味无穷,增加了居住环境清新优雅的感觉。现代山水城市理论阐述了水景与人居环境的紧密关系。依山傍水,使山地别墅区成为理想家园的模式,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来分析,居住在美好的山水间,的确是人类最原始而又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在园林景观中运用水景设计,可以产生巨大的景观效应[2]。
2.2 生态环境作用
水景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山地别墅这一具有巨大环境资源优势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水能起到降温、增湿、减尘、隔噪等作用,水环境产生的负氧离子能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水系可调节居住区的环境,增强居住区的舒适感和美感。研究还表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依靠科学的种植配置,在山地别墅区内建立合理的良性生态循环水景环境,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用。
3 山地别墅区水景规划设计原则
山地别墅水景更能给人幽静、温馨的生活环境,是美化居住区环境、提升居住品位的重要方式,水景设计可以结合别墅区地理地貌,模拟自然界中湖、塘、溪、喷泉、飞瀑,从水的存在状态分静止和流动等类型。以静止水为主的水景在居住区中形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景观,多以规则式水池和自然式的水塘等形式出现;以流水为主的水景则使流水作为一种动态因素,具有一定的运动性和方向性,如溪流和水台阶,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氛围,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流动;以落水为主的水景在居住区环境中利用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的水带,通常以人工模仿自然瀑布的形式出现,从人工水池到自然水道,瀑布、叠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喷水为主的水景则是克服地心吸引力的自然规律,借助机械外力射向空中的水体景观[3]。
水景从功能元素和园艺元素的角度,有自然水景、泳池水景、景观用水和庭院水景、装饰水景等内容。水景环境设计包含水中景观和岸边景观,居住区水景设计虽因其不同地域环境、不同规模与类型等各有异同,但是存在很多的共性,现综合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3.1 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行性
山地别墅区的水景设计应当适时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科学的使水景景观与山地环境结合,使水景设计尽可能的做到自然随意而又高雅,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貌条件,以达到与环境更好的融合,相得益彰。除了使其顺应地形地貌外,更应该注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地形的特征,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继承和保护地区传统民居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人居建筑的理想空间模式。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山地高差和空间功能转换,以大尺度和大气度来规划景观山水。我们在设计中从全方位着眼考虑设计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不仅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及功能分区,更注重于全方位的立体层次分布。平面构成线条流畅,从容大度;空间分布依山势错落有致,整体景观变化丰富,再加上满山遍谷的植物随季节变换形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水景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多维空间作品,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的视觉角度,都能产生心旷神怡的立体视觉效果。景观设计以“生态立市,天人和谐”的方针原则为指导,运用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现代景观设计思想,尊重人造环境与原生态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打造一个“生态和谐的山水人居社区”。
3.2 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
水景作为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塑造的主要元素,能够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居住品质。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用水剧增以及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水景观设计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景观设计的趋势[4]。①要注重水景设计中做到良性循环和自身的可持续性。采用新型节水举措,可考虑使用中水回收以及雨水采集系统。中水以及雨水水质指标完全可以达到作为景观用水和植物养护用水。②注重在山地别墅区内营造自然型水体景观。园林水体景观建成后期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水流缓慢、更新周期长、水体接纳大量氮、磷和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长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此,可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净化水体。首先,利用景观水浇灌花草树木,建立植物养护给水系统,从而使园林中的水体更新周期缩短,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次,对水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发挥生态作用,因为水生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最后,建立水体生物链。当水域生态形成后,对于一个生态的维护和持续,生产者、消费者、捕食者和分解者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住宅区水景景观的可持续性不仅仅取决于水源和后期管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分析基地现状,严格遵循[5]。
3.3 水景景观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在水景设计中,空间的处理上要利用水景对视线进行引导,联系空间层次,展开空间序列。尤其是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设计需要贯穿不同的层次,引导着景观的主题。在地形变化丰富的山地别墅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发挥水体对地势的美化作用,更能强化地形变化的特点。人工喷泉、瀑布、岩石跌水、卵石流水等各种表现形式的水景其流动性各有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联系和引导居住区景观空间层次中起着重要作用,用水体来引导景观,能使各个空间层次和院落组团相互贯通,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要结合景观中的节点处理,强化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水体是一种容易亲和的景观元素,加上人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所以可以利用水体来引导景观,空间可以避免生硬、牵强的感觉。另外,利用水体系统将各个居住院落空间和不同的主题水景联系起来,将各个层次的景观空间相互贯通,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从而提高居住区景观空间的整体效果和综合功效。
3.4 以人为本兼具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
水景景观设计的要点在于人与水感情的交互,使空间布局富有情感。作为中高端居住区的山地别墅区,水景的各要素必须需符合人们活动休闲要求。可以产生亲和力和安全感,进而吸引人们产生自发性活动。同时要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地域和文化的差别是创造世界璀璨文化艺术的根源和动力。只有那些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地方风格、有历史文脉、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同、产生共鸣和归属感。在设计时,要注意地方文脉,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水的多样性及水景构成手法,创造独具匠心、富有地域文化个性的水景景观。
4 结语
水景景观设计是山地别墅区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科学合理的水景设计方案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具体山地别墅区所处的自然条件、开发的经济条件以及物业管理条件,在如今的高档山地别墅小区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因地制宜,遵循设计原则,在提高景观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营造水景景观,在经济可行、科学合理的条件下创造高水准的艺术环境,营造出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住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邵 炎.当代别墅的设计探究[J].山西建筑,2008,34(16):47~48.
[2] 王 帅.结合风景的山地旅游度假别墅[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 刘 阳,张 泉.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景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