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区经济基础范文

地区经济基础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16:14: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区经济基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区经济基础

篇1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信货资产 债务处置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篇2

关键词:基础设施;西部民族地区;投资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72-02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础设施通过其巨大投资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通过加速效应刺激社会对基础设施增加投资,最终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主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通过对多国199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

1.2 基础设施与成本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发展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减少管理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效率提高。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避免企业自己投资基础设施,因此提高了开工率,降低了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更多的交易信息,使得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得越来越容易,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进行交易的费用。

1.3 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作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其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即相互为对方提供投入,同时又互相消耗对方的产品。具体来说,一方面交通、电力、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将消耗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工业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需求支撑。

1.4 基础设施与获取境外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9)》中的计算结果,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吸引外资困难在于国际资本为攫取最大利润,在决定投资产场所时,并不是单纯看中投资所在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更加重视投资场所的总体竞争力,其中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通信是否畅达,交通是否便利,以及公共设施是否齐全等等。

1.5 基础设施与消除贫困的关系

具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确定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94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与基础设施落后密切相关,“穷人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不能消费最低数量的清洁水,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除直接的定居外,流动性和外界的联络极其有限的居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贫困人口收入。

1.6 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关系

由基础设施构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可以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环保类基础设施。

2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规模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发展快慢与其投资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投资规模大小是影响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整体规模仍然滞后,投资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基础设施存量不足。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西部民族地区每平方公里拥有铁路的长度是东部的24.5%,是中部的28.8%;拥有的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分别是东部的21.9%、58.5%,是中部的43.3%、65.3%;每万人拥有的城市自来水管长度、城市供气管道总长度及城市下水管道总长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仅占东部的51.2%、70.3%及42.4%,分别是中部的93.0%、121.2%及79.1%;每人拥有的市政工程铺装道路面积分别占东部和中部的43.6%和68.5%;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只有东部和中部的22.0%和39.4%。

第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差异巨大。统计显示:2000年东西部高等院校的数量分别是491、233;每十万人中大专教育的人数东西部分别是5681和2940;东西部平均文盲率各为5.8 、13.1;每千人中东西部卫生机构数为4.7 、2.2。这些数据明显的反映出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2.2 交通类和通讯类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屏障重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打破封闭、开阔视野、促进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除一些国道、省(区)道外,大部分属于低等级公路,路面质量差。特别是有些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仍然肩挑背扛或畜驮。

各种通讯设施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信息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通讯设施普及率低,传播手段落后,尤其在好多农牧区,还无法实现村村通邮。

2.3 能源类基础设施和环保类基础设施状况

西部民族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工程布局不均,且多数工程维修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应,利用率低。水环境逐渐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在电力开发和电网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通电问题,但大部分地区存在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居民用电增加的需要。

在西部民族地区,这些年开发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基础设施对环境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效应。一方面由于规划的不科学或过度开发,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修建的大量公共工程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甚至是根本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营造时,对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问题缺乏长远考虑,使得环境成本外化,不但提高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成本,而且造成无法估量的环境污染。

2.4 社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严重偏低,人力资源“瓶颈”约束明显,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偏低,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了西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普遍薄弱,其综合知识发展程度、人均专利授权数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仅相当于东部的35%、30%和14%。

3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开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划应当从产业规划、生产力布局、宏观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动态的规划。

3.2 大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当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是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发展。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他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集中有限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债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资金重点分配或补贴到那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全面影响的基础设施领域,如:交通、能源、石油开发、邮电、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要积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外政府援助资金,积极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是造成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3.4 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管理

基础设施维护与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后,其效率的正常、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基础设施的良好维护。忽视维护的结果必然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建或至少是局部更新,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而需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并适时进行改造,延长其服务期限和提高其服务质量。

3.5 以科技促进基础设施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的运用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质的飞跃。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提高运输速度、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发展与配置现代化运输装备;采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采取科学方式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协调,提高综合运输网络的总体效率;邮电通讯部门应逐步建成邮政传输快速化、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处理综合化、服务多元化的现代化邮政通讯网,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推动西电东送,提高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其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6 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在社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部民族地区要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区的教育、科研、医疗及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投资――正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成人和其它类型的非正规教育,能够更有效的增加人的技能和人力资源,从而推进技术进步,这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羁縻制度;经济视角

羁縻一词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1](p2322)羁縻的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可引申为怀柔、抚绥之意。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和土司制三个阶段。[2](p24)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这样说:“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3](p1119)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此大力发挥,把它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方针。[4](p35)

可见,羁縻制度是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由少数民族的酋领世领其地,世长其民,对朝廷表示臣服,而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不进行直接的管理,日常事务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政权来实现的一种宽松的民族政策。

历朝历代都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唐朝初期,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面对周边实力在不断增强的少数民族政权,唐朝在处理东北、西南、西域等少数民族问题,通过通使、和亲、册封和互市等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积极推行羁縻制度,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态。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经济凋敝,百姓疲敝,众多的地方割据政权也随时威胁唐朝脆弱的统治。首先,唐初的经济实力,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面对这些问题,统治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新生政权,这反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要是采取较为缓和的羁縻制度。其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物产状况以及人口等众多因素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因此唐初在这一地区积极推行羁縻制度。

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温润,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西南地区物产丰富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

在农业上:四川地区的开发较早,社会经济相对发达,部分地区处于成都平原,水利灌溉系统较为发达,使得成都地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5](p3134)农田水利发展迅速,许多的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也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筒车在西南地区运用较为广泛,“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6](p81)这样有效的保证在旱时农业能够保收增收。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人陈子昂曾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7](p673)

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得社会产品丰富起来,商业交换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相应的增加。“隋唐时期,由于全国统一和交通运输的通畅,地区间的商品交流活跃,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非常多,主要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6](p298)手工业也出现了地域的分工,四川的井盐也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产品。在社会文化用品上:“四川提供的纸张品种很多,有麻面纸、屑末纸、滑石纸、金花纸等十余品。”[6](p299)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城市大的发展,在农村,草市的兴起也是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商业经济已经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唐代的草市都是因商业的需要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就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如四川彭州唐昌县的建德草市,起初只是照顾来往而无处投宿的商人而建立的,后来则有旗亭、旅舍、房屋相连,货物中也有珍贵商品。”[6](p299)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依赖于交通条件的巨大变化,唐时期,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通往全国的新陆路交通网,其中主要的干道其中就有西南道。水路通过长江水系可以顺利到达下游地区。同时“身毒古道”也经过西南地区,通过这可以到达印度。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富庶的天府之国孕育出了人们闲淡的生活态度。西南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气候湿润,多云雾天气,在横断山区、丘陵地带,大多适合茶树的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也都先后发现了高度在10米以上生长数百年的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还发现了成片成林生长的野生茶树。”[6](p201)西南地区盛行饮茶之风,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茶颇有研究。陆羽的《茶经》内容广泛,涉及到茶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源、具、造、煮、饮、事、出、略、图等内容。唐宋期间,卖茶、贩茶的发展,出现以茶换马,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发达。明清时期,茶马古道盛极一时。

成都也成为了巴蜀地区的经济中心。在隋朝,它是水陆所凑,货殖荟萃的地方,所产绫锦,民闻天下。到唐代,其繁荣仅次于扬州,有“扬一益二”之美誉,成都也两次接纳出逃的皇帝,成为唐南京。可见,西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这也成为唐初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南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物产丰富。战国时期,李冰太守修建都江堰,灌溉便利,使得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因此,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三国时期刘备据蜀地,开发四西南地区,加强对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特点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西南地区可以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有关于四川各地向唐朝政府每年的贡、赋有这样的记载:

蜀州的“贡、赋:开元贡:罗十八匹,木兰皮,沙塘。”[8](p775)

嘉州的“贡、赋:开元贡:麸金。赋:小布,麻。”[8](p787)

戎州的“贡、赋:开元贡:葛五匹,宁布。”[8](p790)

松州的“贡、赋:开元贡:狐尾,当归,犀,牛酥。”[8](p810)

茂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升麻。赋:麻布。”

悉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当归,羌活,聱牛酥并尾。”[8](p817)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

“厥赋:绢、绵、葛、宁。厥贡:金、布、线、葛、、绫、绵、羚羊、尾。”[3](p1079)

可见这些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植被较好,每年向朝廷上贡的货物当中有大量珍惜的名贵药材,另外,这些地区地理优越,朝廷每年可以获得大量的珍奇异宝。同时,这些地区的丝织业也相对发达,在上贡的物品中,葛、布、绢也较多,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地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此外,西南地区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在这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在蜀之西。自冉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9](p2281)

《新唐书・南蛮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字号“六诏”曰蒙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施浪诏,蒙舍诏。[3](p6267)

还有名蔑,单单,骠,西原蛮,南平獠等众多民族。他们在这些地方生息繁衍,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由此可见,西南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必然更加关注西南地区的发展。西南地区每年向中央的贡、赋,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充实国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唐初经济的发展。同时,从反面证明,政府疏于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条件、众多的人口因素,这些可以成为割据势力的有利经济条件,当地方的实力过于强大,必然会对中央政府构成强大的威胁,这是任何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些成为统治者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最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宋]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4]罗康隆.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羁縻制度述评.[J].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18卷.

[5][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转引自.中国全史・农业史・简读本.杜少陵集详注.卷十.春水.诗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7]转引自.吴存浩著.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篇4

古人寻陵寝址,有一种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观,讲究人文美与自然环境美,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学效应,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气质。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和谐统一的风水观念。今天我们为炎帝陵公祭区选址必须把握“风水”的脉搏,考虑风水的影响,引入风水概念,遵循风水理想模式,运用风水蕴含着文化价值和景观审美情趣,表达某些设计意向,以景色秀美的风水胜地寄托对先哲的缅怀和敬仰。

炎帝陵位于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据史记载,西汉有陵以来,历朝历代每岁祭祀,持续不断,至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敻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时序隆三献(庙在康乐乡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从传统“风水”环境分析,炎帝陵寝及陵庙是建在古木葱绿,洣水环流,藏风聚气的宝地之中。

宋人寻得的这遗址是有其道理和历史依据的。

炎帝陵寝座落在纵深三十多里的山间盆地的一个山坡上,抱山环水,南面的黄杨山屏位于前,背靠炎陵山,西面有万阳山黄茅墩支脉,东面有金花岩___夹石坳,洣水河环绕陵区缓缓流淌,苍松翠柏隐荫着红墙金瓦的陵庙,好一个陵寝理想之地。炎帝陵的山水形胜可用清人谭楚廷页《炎陵山水记》的描述来概括:“……厥后游览,自适遍历神区,而后恍然有得矣。盖自南赣历两桂,知岭表之山势自南来,以达于茆花岭者为陵远导;而吴西吉州之永新、永宁两邑,山势东来者为陵右翼;其龙泉山势南联万阳峙、霞桥而立者为陵左翼。故形势家谓陵与粤东之南华寺地脉相过,诚然。若夫洣水会云秋水而合流,则襟带也;匡庐与衡岳山麓绵缀于云秋之山,则树屏也。登陵而望,千岩万壑,皆如罗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风水吉地的特色。从清道《炎陵志》炎帝陵山川图中一目了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炎陵山周围山水空间遭挤占,过境公路经陵前过,现有的炎帝陵庙与陵寝相距很近,空间狭窄拥挤,其环境现状削弱了炎帝陵的圣地感,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陵墓,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寻根祭祖的要求相差甚远,。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建炎帝陵祭祀拜谒区的核心部分___公祭区,已于2002年10月竣工,新建的炎帝陵公祭区设在距现有炎陵庙150m以上的炎陵山腹地内,选址避开了破坏炎陵山龙脉的大忌讳,而是结穴于“龙脉”与“龙爪”之间的山凹处,“同样坐落在山环水绕的风水宝地之中,”形局上极合风水原则。[1]总体上,公祭区与原陵寝、陵庙朝向一致、两轴线相互平行,也共享同一龙脉,以山脊和密林为界,各成藏风聚气之局。新建的炎帝陵公祭区与原陵庙风水格局有接近之处,有利于揭示炎陵山及其周围山水环境的固有气势,丰富陵寝建筑环境景观的空间层次,渲染和强化庄严肃穆、神圣山陵纪念气氛。

一处理想风水的吉地往往也是一处优雅的风景胜地,其外部景观上往往是山明水秀,景色幽美,从而成为山水吉秀的风景名胜之地。原陵庙、陵寝的大环境气势,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神圣感是古代人用风水观选址的最佳实例,今天作炎帝陵公祭区规划设计应当将其继承和发展。把公祭场所与原陵庙、陵寝作为一个完整的总体来考虑。新规划设计的公祭区与原陵寝陵庙的风水格局基本上同出一辙,都是以穴场为中心,周围山水内倾护卫,屈曲环抱,形成一种朝抱有情之势。山川形势环抱紧簇穴场,表现出主宾、朝揖、拱卫等等关系。

从大环境角度看,公祭区南面远处为朝山,山峦起伏连续,自天而降,形成气势庞大的来龙之势,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重重山峦, 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左右翼远方群山峻岭,罗列有致,以护全脉。从小环境角度看,公祭区处在炎陵山的向阳坡上,倚山傍水,群山环抱,山形各异,层次丰富。风水之土, 又谓“吉地不可无水”,水是生气体现,风水之地“得水为上”,相地先看水,“河水朝抱,屈曲有情”,水在风水中占重要地位。观山形看水势,公祭区空间不但有山形特色,也有水流之优势,洣水弯曲而过穴前,,护绕有情。洣水河由西南向东,绕龙珠山折北,沿炎陵山曲折而流;龙脑石偃伏岸畔,石形蜿蜒至北,形似龙爪之石常露出水面,雨水季节,波逐浪卷,鳞光生辉,胜似玉带,历代文士们反复咏唱的炎帝陵:“水绕陵前,襟带经流”; “洣水萦如带”说明“吉地”水之重要。穴前清流护绕有情,水环曲而至,即为得气,应验了“风至水止,藏风得水”这一风水理论。真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陵得山水而灵,从而增加水景在炎帝陵的审美价值。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皆种情在穴中,赋予人最丰富的感受,得到游目骋怀的心性寄托。站在公祭区,远看山势起伏蜿蜒,重峦迭翠,异景相叠,近看洣水河如碧带,山坡茂林葱茏,苍松翠柏,建筑富丽堂皇,犹置琼楼仙界,令人心旷神怡。

风水中所讲究的“区穴”是选在“形来势止,前亲后倚”,“宾主相登,左右相称” 围合格局之中。”向阳避阴,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观念,沿中轴线法则布局,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延伸。炎帝陵公祭区就是按照这个原则选择中轴线的。

新建公祭区是炎帝陵的核心,核心部分的核心又是公祭轴线,对于公祭区风水轴线的确定,设计人员查找炎帝陵陵寝安放依据,陵庙原址选择依据和有关的风水理论,研究发现:“宋以前史书均对炎陵的具置记载不详。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炎帝庙也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到了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清代对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九次。民国年间,文字记载炎帝陵庙的修葺有四次。史料查实,每次修葺,其规模都有所扩大,至于庙轴线的具体方向,未见文字记载。但宋·罗苹注《路史·后记》中云:“炎陵今在麻陂,林木茂密,数里不可入。石麟石土,两杉苍然,逾四十围。两杉而上陵也。前正两紫金岭。”清·毛国与《登鹿原》也写到:“鹿原高对紫巾峰,佳气葱葱万古封。”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从宋代开始,炎陵庙曾以紫金岭为朝山,即北偏西约25°。清·罗士彝《炎陵山水记》又云:“黄杨两峰对峙,又不啻列幢盖,朝至尊焉。”黄杨山在紫金岭之东,是否在后来的逐步改造中炎帝庙的朝向又向东稍有偏移,并将黄杨山作为朝山呢?这其中之故,尚待查找史料和研究。1986年重建的炎帝陵庙是以道光十七年重建炎帝陵殿形制图为参照并扩充、完善的,其庙的轴线方向也没有文字说明,这次重修的炎帝庙既没有正对云秋山主峰——紫金岭,也没有正对黄杨山主峰,只是在两峰之间。这与历代文士们反复吟唱的炎帝陵座北朝南,面向云秋山、黄杨山有点偏差,但大方向可以说还是较为一致。……通过实地观察与分析,可发现:炎帝陵寝___龙珠山___王岭之间存在一条空间轴线。” “从炎陵山地理形势和陵庙轴线的分析,得知炎帝陵的山水形胜颇具特色,炎陵山的大环境很有气势,陵庙轴线也符合传统的风水格局。”新建公祭区场址风水轴线的选择和确定,考虑了山川朝拱之势,并借助了原陵寝、陵庙山环水绕的大环境,也就是说公祭区的轴线是以原陵寝、陵庙的风水文脉为线索,加以发掘提示,朝向相同又相互平行的两轴线之间利用地形、植物、山体、园林小品分隔景观空间,且相互渗透,协调统一。本着对原陵址、轴线、陵向的尊重,轴线由南向北,先公祭、庙祭,后谒陵,符合我国传统祭祀礼仪,强调与原陵庙陵寝的风水格局一致。

“风水学”对炎帝陵公祭区的选址及公祭区总体设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无可置疑,在设计中吸收了风水合理成份及技术手法,以“取精华,充糟粕”之原则,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实效,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从中可以感受到风水价值。通过引入风水理论,折射出炎帝陵公祭区艺术的魅力,提高其审美价值,突出了历史传统文化风貌,增加了炎帝文化的结构层次。赋予公祭区和谐自然美的同时,还内含有一种人文之美,使公祭区更有一种神奇色彩。她的实施反映了设计者将风水理论用于实践的一次成功尝试,体现了比较成熟的风水环境景观规划意念。

参考文献:

[1]株洲市规划设计院.炎帝陵风景名胜区公祭区详细规划说明;炎帝陵公祭区扩初设计说明.2001.

[2]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篇5

关键词:山地别墅区;水景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9302

1 引言

我国属于山地较多的国家,不仅要在地势平坦的城市中心区优化城市建设,也要着眼于山地的开发及利用,由于山地整体生态环境优于城市中心,山地型社区定位往往偏向中高档群体,同时较之城市中心具备了更为贴近自然的山水背景,山地别墅地形复杂而且对景观的要求严格,所以研究山地住宅区景观规划,尤其是其中水景的规划对于中高档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

2 山地别墅区园林水景作用

2.1 水景景观作用

在中国园林景观艺术文化中,偏爱自然山水,讲究“由人作,若天开”的艺术特色。山、水是构成山地别墅区景观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优秀的水景中,水面在整个区域如一平面,可作为岸畔或水中景物的基底,产生倒影,扩展和丰富空间观。当群山秀岭间零散的别墅区都以水面为构图元素的时候,水面就会起到统一的作用,水面将不同的空间、景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连带的整体感。典雅的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中,水面常常由泉水汇流而成,在泉源之处布置清渠沟壑,水流跌荡起伏,山间旗木茂盛,让人回味无穷,增加了居住环境清新优雅的感觉。现代山水城市理论阐述了水景与人居环境的紧密关系。依山傍水,使山地别墅区成为理想家园的模式,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来分析,居住在美好的山水间,的确是人类最原始而又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在园林景观中运用水景设计,可以产生巨大的景观效应[2]。

2.2 生态环境作用

水景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山地别墅这一具有巨大环境资源优势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水能起到降温、增湿、减尘、隔噪等作用,水环境产生的负氧离子能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水系可调节居住区的环境,增强居住区的舒适感和美感。研究还表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依靠科学的种植配置,在山地别墅区内建立合理的良性生态循环水景环境,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用。

3 山地别墅区水景规划设计原则

山地别墅水景更能给人幽静、温馨的生活环境,是美化居住区环境、提升居住品位的重要方式,水景设计可以结合别墅区地理地貌,模拟自然界中湖、塘、溪、喷泉、飞瀑,从水的存在状态分静止和流动等类型。以静止水为主的水景在居住区中形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景观,多以规则式水池和自然式的水塘等形式出现;以流水为主的水景则使流水作为一种动态因素,具有一定的运动性和方向性,如溪流和水台阶,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氛围,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流动;以落水为主的水景在居住区环境中利用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的水带,通常以人工模仿自然瀑布的形式出现,从人工水池到自然水道,瀑布、叠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喷水为主的水景则是克服地心吸引力的自然规律,借助机械外力射向空中的水体景观[3]。

水景从功能元素和园艺元素的角度,有自然水景、泳池水景、景观用水和庭院水景、装饰水景等内容。水景环境设计包含水中景观和岸边景观,居住区水景设计虽因其不同地域环境、不同规模与类型等各有异同,但是存在很多的共性,现综合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3.1 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行性

山地别墅区的水景设计应当适时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科学的使水景景观与山地环境结合,使水景设计尽可能的做到自然随意而又高雅,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貌条件,以达到与环境更好的融合,相得益彰。除了使其顺应地形地貌外,更应该注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地形的特征,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继承和保护地区传统民居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人居建筑的理想空间模式。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山地高差和空间功能转换,以大尺度和大气度来规划景观山水。我们在设计中从全方位着眼考虑设计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不仅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及功能分区,更注重于全方位的立体层次分布。平面构成线条流畅,从容大度;空间分布依山势错落有致,整体景观变化丰富,再加上满山遍谷的植物随季节变换形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水景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多维空间作品,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的视觉角度,都能产生心旷神怡的立体视觉效果。景观设计以“生态立市,天人和谐”的方针原则为指导,运用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现代景观设计思想,尊重人造环境与原生态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打造一个“生态和谐的山水人居社区”。

3.2 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

水景作为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塑造的主要元素,能够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居住品质。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用水剧增以及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水景观设计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景观设计的趋势[4]。①要注重水景设计中做到良性循环和自身的可持续性。采用新型节水举措,可考虑使用中水回收以及雨水采集系统。中水以及雨水水质指标完全可以达到作为景观用水和植物养护用水。②注重在山地别墅区内营造自然型水体景观。园林水体景观建成后期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水流缓慢、更新周期长、水体接纳大量氮、磷和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长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此,可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净化水体。首先,利用景观水浇灌花草树木,建立植物养护给水系统,从而使园林中的水体更新周期缩短,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次,对水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发挥生态作用,因为水生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最后,建立水体生物链。当水域生态形成后,对于一个生态的维护和持续,生产者、消费者、捕食者和分解者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住宅区水景景观的可持续性不仅仅取决于水源和后期管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分析基地现状,严格遵循[5]。

3.3 水景景观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在水景设计中,空间的处理上要利用水景对视线进行引导,联系空间层次,展开空间序列。尤其是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设计需要贯穿不同的层次,引导着景观的主题。在地形变化丰富的山地别墅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发挥水体对地势的美化作用,更能强化地形变化的特点。人工喷泉、瀑布、岩石跌水、卵石流水等各种表现形式的水景其流动性各有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联系和引导居住区景观空间层次中起着重要作用,用水体来引导景观,能使各个空间层次和院落组团相互贯通,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要结合景观中的节点处理,强化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水体是一种容易亲和的景观元素,加上人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所以可以利用水体来引导景观,空间可以避免生硬、牵强的感觉。另外,利用水体系统将各个居住院落空间和不同的主题水景联系起来,将各个层次的景观空间相互贯通,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从而提高居住区景观空间的整体效果和综合功效。

3.4 以人为本兼具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

水景景观设计的要点在于人与水感情的交互,使空间布局富有情感。作为中高端居住区的山地别墅区,水景的各要素必须需符合人们活动休闲要求。可以产生亲和力和安全感,进而吸引人们产生自发性活动。同时要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地域和文化的差别是创造世界璀璨文化艺术的根源和动力。只有那些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地方风格、有历史文脉、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同、产生共鸣和归属感。在设计时,要注意地方文脉,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水的多样性及水景构成手法,创造独具匠心、富有地域文化个性的水景景观。

4 结语

水景景观设计是山地别墅区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科学合理的水景设计方案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具体山地别墅区所处的自然条件、开发的经济条件以及物业管理条件,在如今的高档山地别墅小区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因地制宜,遵循设计原则,在提高景观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营造水景景观,在经济可行、科学合理的条件下创造高水准的艺术环境,营造出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住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邵 炎.当代别墅的设计探究[J].山西建筑,2008,34(16):47~48.

[2] 王 帅.结合风景的山地旅游度假别墅[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 刘 阳,张 泉.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景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12):121.

篇6

摘要:新疆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调研查阅新疆地区环境资源现状,及对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现状进行

>>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补偿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新疆地区耕地资源变化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 新疆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调控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资源环境的保护 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刍议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研究 资源型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治理的研究 江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机制研究 新疆地区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重点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刍议 刍议新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新疆地区物流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新疆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新疆地区金矿资源分布及找矿前景分析 新疆吐哈地区盐类矿产资源浅析 河北省资源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法律实施机制研究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4] 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5+92.

[5]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01:54―59.

[6] 王静爱,毛佳等.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A].研究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74―384.

篇7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粮食流通;供应链结构;北京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北京地区粮食流通的现状特点

北京作为现代化大城市,本地区粮食产量很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粮食销区。 2005年北京地区的粮食消费量在660万吨左右,其中口粮250万吨,饲料用粮350万吨,其它6万吨。其中90%以上的粮食来源于周围的粮食主产省,且来粮以成品粮为主。

北京市场上的面粉除本地产的古船品牌外,河北产的伍得利、甲家等品牌在北京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原粮小麦主要来源于河南、河北、山东,有小部分从国外进口,供应京粮集团加工或国家、市两级储备。大米主要来源于东北三省的粳米,品牌有上百个。食用油主要来源于天津、河北与山东,主要品牌有鲁花(花生油)、金龙鱼、福临门、汇福、绿宝(色拉油)、多力(葵花籽油)等。

北京粮食流通的主渠道是粮食批发市场。近几年,随着北京地区粮食消费逐年增加,北京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积极培育粮食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8个骨干粮食批发市场、600个集贸市场、1500个超市及便利店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骨干粮食批发市场有商户1700多家,集贸市场有商户近4000家,加上社区零售商户和走街串户的游商,全市经营粮油商户总数近10000家。其中,骨干批发市场已成为粮食流通的核心。

据统计,2005年北京市7家骨干粮食批发市场销售成品粮188万吨,占全市成品粮销售量的65.6%。这些成品粮除70%左右满足本市消费需求外,其余近30%销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地区[1]。这个市场网络把产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北京,基本满足了北京的粮食消费需求。除古船、绿宝等一批本市知名品牌外,汇福、五得利、甲家、北大荒、冰灯等一批产区知名品牌已经成为支撑北京市粮油市场的骨干产品。有些商户可以根据当天市场行情变化,连夜组织粮源进京,成为重要的粮源组织者。

除京粮集团等个别企业外,北京的粮食经销企业多数规模小。以大米为例,在北京市场上的大米加工经销商有数千家,而年销售量在万吨以上仅有北大荒、冰灯、七河源、古船等几家。

二、粮食供应链的概念与模型

国外粮食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协调机制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内部的协调和企业外部间的协调。内部协调的研究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便实现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在企业组织中协调发挥作用。内部协调机制还能够有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自动控制原理实现了粮食仓库作业的散装化、机械化和自动化。外部协调是通过粮食生产供应商、加工商、销售批发商和政府之间相互协调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整个粮食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从而提高粮食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保证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就必须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供应链。现阶段有关供应链模型的研究取得了深入的进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供应模式做不同的分类。如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区分可分为链式结构和网状结构;按照节点企业集中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二级供应链、三级供应链和多级供应链;还有按照优化目标不同以及按照供应的可靠程度等进行划分的供应链模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粮食供应链中的链状和网状结构具有代表性,其模型如下:

1.粮食供应链的链状模型

假如C是一个大型粮食现代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游B为多数粮食收储企业,B的上游A为众多的粮食生产者;下游D为多数销区粮食物流企业,E为多数粮食加工企业。从A到E,所有企业都是以C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所有节点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整个粮食供应链从上游A企业到下游E企业根据订单适时、适量、适地供应。整个粮食供应链从下游E企业到上游A企业“功能爬坡”,也就是说“以消费者为起点”,下游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粮食,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上游企业必须准时地满足其需求。当然粮食这种商品季节性较强,同时又受年景(气候)的影响,还不可能像其他企业实现“零库存”,但是也必须控制库存的供需平衡及结构平衡,以消除粮食陈化。

2.粮食供应链的网状模型

任何供应链的构建都不是最初始就从原材料到消费者一次构建成功的,多是首先形成供应链中的一部分,然后逐渐延伸构成完整的供应链。粮食供应链也是如此,它是以原粮的流通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同以粮食加工品供应链(食品供应链)对接构成完整的供应链。粮食供应链网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三、北京地区粮食供应链构建基础条件及问题分析

1.知名企业的品牌是粮食供应链构建的基础

北京市场上的主要粮油品牌企业主要以现代销售渠道,即商超推销其产品,并积极与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合作关系。在产业链上游,这些品牌企业通过与产区的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合作以建立稳定的原粮供应渠道,甚至在产地进行投资,自己收购加工并贮藏粮食,在稳定粮源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因为北京加工贮藏费用要远高于产区,且加工成品粮的运输成本要小于原粮)。以京粮集团为例,该企业是由北京市政府出资,在原北京市粮食局直属企业基础上于1999年组建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年粮油仓储能力、粮油食品加工生产能力和粮油经营量均达到150万吨以上。生产粮、油、食品及饲料等品种有170多个,产品主要有“古船”系列粮油食品,“火鸟”、“绿宝”食用油、“古币”香油、“统一”食品,“华藤”大米、“大磨坊”面粉等。其中“古船”面粉、“绿宝”食用油、“华藤”大米等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名牌产品,“古船”面粉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以京粮集团拳头产品“古船”面粉生产为例,集团不仅与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粮食收购企业(当地粮库)以合同购销或委托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甚至在产区建厂,自己收购加工,如已成立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古船粮油公司,保证上游原粮供应稳定。在销售方面, 由于古船面粉多年来通过配麦技术和稳定的加工工艺严格保证了其高端品质和专业用面粉的强势,除以大卖场、超市为主要销售渠道外,与肯德基、麦当劳、卡夫饼干、全聚德、义利面包等知名食品企业也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见图3)。

另外一些以商超等现代销售渠道为主的中小粮食经营企业,也在积极创建自己的品牌,并通过探索供应链的优化提高经营效益。如北京七河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黑龙江庆安市的青青米业公司达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青青米业对当地农户实行订单,向农户提供良种,对农户种植、施肥等进行技术指导,成熟后按订单收购加工,其在北京的经销商七河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北京市场的成品粮的销售与品牌推广,通过联营、代销等方式在美廉美、家乐福等超市销售。努力树立品质安全、供货稳定的形象,已经与吉野家、面爱面等知名连锁餐饮企业达成长期供货关系(图4)。

2.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是粮油企业构建供应链的动力

截止2005年底,北京市人口规模已达到1800万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653元,比上年增长14.4%,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省略stock.cc/Julin/DataNewsRead.asp?NewsID=52414122.

[2]孙宏岭,阮承健. 中国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7-11.

篇8

关键词:山地型居住区环境 设计现状分析设计对策地形分析植物配置施工技术指导

引言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发展,城市内可供开发的平坦用地日益稀缺,而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的开发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山地居住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也提到专业研究的日程上来。

1.社会背景

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提速,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地型居住区正以其天然独特的环境魅力吸引人们的视线。山地居住区如何更好的发挥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创造真正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环境设计的一个新命题。

2.设计现状分析

在多年的项目管理和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的通病:

2.1在项目规划阶段,环境景观专业未有效参与

在当今项目设计阶段,一般是按照“规划-建筑-景观”的流程进行设计,也就是说一般在规划方案和建筑单体方案确认后才开始环境景观设计,到这个阶段,整个居住区的布局往往已成定局,环境设计只能是在已有的框架下进行,木已成舟,无法充分发挥环境景观专业对现存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从而不能实现现状与未来景观的合理架构。

2.2缺少前期设计调研,漠视场地特征

山地型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基地内原有的特殊地形地貌如坡地、小丘、溪流等,以及丰富的植被,因此,在山地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尤其重要,然而在现今的设计语境和营造环节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现状调研和信息统计整合,对现状可利用资源未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加以利用,各种“愚公移山”行为助长了对场地特征的漠视,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环境被毁坏,不仅导致生态和人工环境的双重破坏,而且使“场地文脉”荡然无存。

2.3因袭模仿,缺乏文化底蕴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环境景观设计也成为一种时尚符号,从中到洋,从欧陆风到水景风,一种风格在多个楼盘中复制,无视基地的自身资源条件,或迎合开发商对项目商业定位的设计趋向,或追求设计形式的新潮。殊不知,无视居住者的价值趋向和基地本身的文脉,物质表象背后的环境体验只能是无根之水。

2.4工程技术上的因循守旧

长期以来,景观设计领域中强调的是外部形式,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更新,这在实践领域中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尤其在山地型居住环境中,地形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在设计中采用“一刀切”的硬质手段处理地形高差和水系,造成了很大的生态破坏,而且破坏了景观的多样性。

2.5设计环节粗放,缺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市场经济下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设计公司片面追求产值、效益的倾向,一方面是设计周期缩短,另一方面是各环节粗制滥造,有量无质。

另外,园林工程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工艺,艺术性很强,尤其是山地型居住区,地形复杂,有很多设计不是仅仅靠图纸就能表达的。加之很多施工单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美地领会设计意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最终即使是好的设计也很难落到实处,做出好的效果。

3.设计对策

笔者有幸参加了青岛市“香溪庭院”项目、“青山绿水”项目、“米罗湾”项目等多个山地居住区项目的规划管理和环境设计工作,从中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在此,将自己对山地型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思考与读者共研之。

3.1在项目规划阶段引入景观设计

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要对景观做最基本的定位,在项目规划阶段,景观设计就参与进来,与规划专业相配合,在整体布局时,把基地内可利用的特色景观条件予以保留和保护,充分分析地块的景观优势并加以利用,给将来的景观营造留足空间。

3.2对基地现状自然资源进行统计分析论证,并加以科学有效利用

景观设计是一门从土地分析开始,涉及对土地的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对于山地型居住去环境设计而言,前期的基地调研尤其重要。在对地块进行景观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地块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土地上自然的过程,有没有水在流动,有没有植物在生长。通过调研可以掌握地块哪里是必要的泄洪渠道应该加以规避或者顺势做水系,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掌握可保留的景观树木,可保留的岩石,可保留的地形,通过有效的分类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块地块的特色及优势,适合做什么,也就是明确该地块的适宜性和特点。每一块土地都有它的内在价值、潜在价值,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设计就是要挖掘这种潜在价值, 使开发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土地的性质来设计这块土地适宜的应用,土地原有什么是需要保持的,历史上有什么珍贵的东西还可以去恢复,通过各种规划、设计、保护、恢复的运用,打造山地型居住区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

3.3设计中应该把握地形特点,科学设置景观及功能性场地,精在体宜

山地型居住区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科学合理设置“硬质”景观,强化“软质”景观尤为重要。在设计铺装场地、休闲广场及景观空间时,应该化整为零,分置于局部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小的组团空间,从而避免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和不必要的挡土墙。

居住区场地的功能主要是满足社区的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要求,因此设计应该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即可。不应只追求平面图形效果,场地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体量应结合人流量和行为规律的分析科学确定,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避免缺乏绿荫的广场。

3.4营造微地形,打造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

山地型居住区原有的肌理比较丰富,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冲沟、坡地等,加以整合改造,形成过渡自然、变化丰富、起伏有序的微地形,配置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一方面增加空间的景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地总量,从而实现景观和生态的双赢,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创造自然舒适的生活空间。

生态群落到营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4.1与功能场地及建筑、交通规划结合,通过不同树种营造适宜的氛围,如:在道路两侧栽植冠大荫浓的行道树,在儿童活动区栽植花灌木及多彩地被,在老人活动区栽植优雅亲切的花乔木,在建筑附近栽植不挡光的小乔木和灌木等。

3.4.2 运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选择生态位重叠较少的植物,减少物种间的竞争,保持群落稳定。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达到低维护的目的,从而利用最少的人工投入来健全绿地生态系统。

3.4.3运用多种植物造景手法,创造富有诗意的四季景观。可采用纯林片植,混交林群植、几何形树阵、疏林草地等多种方式,营造居住区的四维空间。不主张片面增加常绿树的比例,提倡自然之美:春有群芳争妍,夏有浓荫滴翠,秋有层林尽染,冬有明媚疏朗。

3.4.5加强施工阶段的设计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前应由设计人员对整个设计从设计构想到施工图设计内容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设计交底,让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应有专门的设计控制专家在现场进行施工效果审核和施工调整,其责任是完美体现并丰富完善设计创作,设计公司应向甲方提供施工指导专家,甲方应尊重其设计控制建议和现场调整决策,从而保证建设项目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居住区环境建设,跟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设计师应高度关注自然和人文因素,尊重基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应该具有时代精神,要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尊重人文,努力营造一种生态自然的、清新优美的、节能环保的、邻里关系密切的健康住宅、生态住宅。

作者简介:

赵彬,女,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流亭机场扩建工程--室外环境设计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青岛市李山东路道路绿化设计

获得 “二OO四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天泰阳光海岸环境工程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丁南,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中宇颐城北姜社区改造工程设计

获得“首届青岛市优秀规划、建筑方案规划类二等奖 ”

2、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广场设计

获得“二OO六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即墨温泉公园设计

篇9

关键词:公共支出;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一、相关研究

欧阳志刚(2004)研究显示:除了个别年份有负向影响,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总体上有明显推动作用。黎桂宏等(2011)对贵州省的公共支出规模进行研究发现公共支出规模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即政府公共支出能促进经济增长。周浩等(2011)以C-D函数为基础,引入劳动力资源、外商直接投资等变量对1987-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府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公共支出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政府公共支出每提高1%,GDP就会相应提高0.46%。

二、实证分析

本文中公共支出规模用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用Y表示;为了减小异方差,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并用GDP平减指数平减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所得的数据中公共支出规模用LG表示,经济增长数据用LY表示。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3),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不再单独说明。

1.单位根检验。

对原始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原始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接着对一阶差分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1 一阶差分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表

变量 IPS检验 ADF-Fisher Chi-square PP-Fisher Chi-square

Statistic P值 Statistic P值 Statistic P值

一阶差分面板数据 (LY) -3.39910 0.0003*** 49.7799 0.0015*** 66.4552 0.0000***

(LG) -5.83420 0.0000*** 75.0924 0.0000*** 63.7306 0.0000***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表1显示面板数据一阶差分后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LY和LG是一阶单整变量,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表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结果表

不加权

Statistic P值

Panel v-Statistic 2.876306 0.0020***

Panel rho-Statistic -1.313149 0.0946*

Panel PP-Statistic -2.103054 0.0177**

Panel ADF-Statistic -4.572496 0.0000***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表2显示变量的检验统计量均在10%水平下显著,LY和LG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协整检验。

3.实证结果

Hausman检验显示应选择固定效应形式,采用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表3西部各省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P值

C 6.910925 0.0000***

重庆 0.118224 0.0004***

四川 0.091518 0.0047***

贵州 0.053655 0.1476

云南 0.020370 0.6299

0.078671 0.0184**

陕西 0.143006 0.0003***

甘肃 0.039863 0.2735

青海 0.085180 0.0106**

宁夏 0.073494 0.0785*

新疆 -0.009050 0.7984

内蒙古 0.337365 0.0000***

广西 0.095353 0.0113**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结果显示:贵州、云南、甘肃、新疆没有通过检验,说明这四地区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联不显著;其余各省均在10%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内蒙古、重庆、陕西的回归系数大于0.1,表明其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强,固定公共支出可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四川、、青海、宁夏、广西回归系数小于0.1,表明其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固定公共支出会带来较低的经济增长。对比回归系数可知:西部各省级单位公共支出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作用效果不同,公共支出执行效果和效率在各地区有显著差异。

三、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只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效益,很多时候政府财政投资只是简单的大规模投入,虽然得到了经济增长的利好但是投资资金浪费、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暴露无遗。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在进行公共投资前应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与收益性进行研究,对可行的、投资产出效应高的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对前景不明朗、投资产出效应低的项目少投资或不投资,在对项目进行投资后,政府还应做好后续的追踪,对投资项目的发展进程进行监督和研究,为政府的持续投资提供宝贵意见。同时我国现今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各方面还有所欠缺,此时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投资以改善市场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从而吸引私人资本的进入,为经济的腾飞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欧阳志刚:《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

[2]黎桂宏.陈问,张仕样.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1.9

作者信息:

篇10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生态

时至今日,污染严重、环境变坏、再加上人口增多、资源缺乏等现象的出现,使城市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较以往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然而,目前许多居住区在建设中,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不够重视,绿化建设随心所欲,绿量少,植物配置无序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一、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中型城市其居住区绿化面积要达到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8平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规划设计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连接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在一起,赋予居住区绿地景观空间多样性和脉络线;居住区外设置区域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也成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

(二)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才应。

二、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着眼点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提条件。其必须与居住区总图规划同时进行,统一规划。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其主要特征是低容积率,高绿地率(即绿地率高于40%).并使人均绿地率大于四平方米;注重绿地布局和设计,努力做到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的有机结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结合绿脉规划设计

对于居住区绿地来说,室内外绿色景观的链接是相当重要和必需的,既要使室内绿化、阳台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及中心花园绿化相连,更要使居住区绿地延伸到居住区外即与大绿地自然生态系统相连,这将是现代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居住区内外保持树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合造园艺术,使居住区外的绿地也成为居民晨练、散步的场所。

(二)结合地形地貌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其自然环境资源优势较多,同时不利条件也很多,例如用地紧张、旧区保留建构筑物较多,在规划时既要做好地形地貌,又要保护士壤。形成地形地貌有如下优点:(1)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2)增加绿地面积。这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居住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向空中发展――堆地形,能改善地下水位高的弱点,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向底下延伸――广场下沉,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景观层次。(3)有利于排水。起伏的地形对排水非常有利。

(三)结合水体规划设计

水是生命的象征,从生态的角度,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例如水池、喷泉、溪流、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将组成参与性的动态景观,成为居民留恋的场所。在一些大型居住区可应用水体,如溪流或小河,并种植水生植物或养些观赏鱼类等,以满足人的亲水本能,使人们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四)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植物配置向生态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所以正确的选择树种、理想的配置将会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理想的植物配置应是:(1)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更多;居住区绿化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常绿树应多于落叶树,以保持绿视率。(2)配植高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树种选择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高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植物配置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充分利用色叶植物,例如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花卉;

(五)自然遗迹、古树名木的保留是文化气息的体现

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将他们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的话,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必要时为树木专设排水系统。

篇11

[关键词] 区域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互 动式

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低碳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优先。如何创新思路,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低碳经济的范畴辨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论,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包含循环经济……。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与循环经济相比较低碳经济涉及的范畴要小一些,对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低碳经济”的提法新,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就认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只限于“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两个部分。目前针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从“减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汇聚量”两个方面在推进,通过聚焦上述两个方面,低碳经济实质上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了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通过研究和实践,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和推广到“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及“水污染问题”等一个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量”与“增加碳汇聚量”两种模式。

1.减少碳排放量

在区域层面上减少碳排放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可以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广大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先进国家比较还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欧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浪费能源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可以从两个层面和三个层次上来探寻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①两个层面即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

a.技术层面

由于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技术引进举步维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引进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构建适应区域层面实际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关技术体系。

b.制度层面

由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国性能源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层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适应的制度安排杜绝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而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主动研发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

②三个层次

a.宏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区域性社会

b.中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产业链、产业园区及社区

c.微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业和家庭

d.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短期内能源供给结构的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各省区在政府主导下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值得商榷,因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结果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宜过急过快,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2.增加碳汇聚量

增加碳汇聚量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碳的自然汇聚,其二是碳的人工汇聚,总称“增加碳汇”。

(1)碳的自然汇聚方式

这种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化合物,通过改变碳的存在形式来处理“无法减少的碳排放”,植树造林是其具体的实际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碳元素的循环实现碳的汇聚,具有可持续性。

(2)碳的人工汇聚方式

该方式是通过运用碳采集技术、碳捕获技术汇聚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深海或地底埋存来处理“无法减少的碳排放”,这种方式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填埋方式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没有改变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暂时将二氧化碳汇聚起来,可持续性方面尚存难题。

(3)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广大区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是碳的自然汇聚方式,因为我国不少地区以森林为主的一系列碳汇资源相对比较富集,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增加碳的自然汇聚方式方面会有优势。而碳的人工汇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获及碳埋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还没有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暂时没有可操作性。针对自然汇聚方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和国际及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者的身份进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场,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市场补偿,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对低碳经济实践模式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和谐度(CM)=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低碳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CM)=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低碳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四、总 结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区域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区域层面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 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 毛如柏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 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篇12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土地规划;可持续利用

0 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影响范围广、时间长,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质量,减少政策、规划与计划制定的失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方面建立了较完善、科学的研究体系。我国近年开始有学者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卞正富等[1 ] 就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潘嫦英等[2 ] 讨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借鉴等问题;赖力等[3 ] 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 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1.1 土地利用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作为人类新生存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若要真正得以有效实施,即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一个持续、高效的协调运行机制,必须遵循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和需求性原则,这是由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1.2 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发展和发展的质量,强调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协调。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土地利用的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促进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1.3 土地利用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土地利用规划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等。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将各个部门和产业的用地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效益、逐级控制、动态平衡、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2 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2.1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发展环境和经济,其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 的协调统一。依靠技术和行政手段,协调开发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当地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开发区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 合理利用目前的开发区土地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在开发区土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保护那些对人类未来发关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耕地)。

(3) 协调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兼顾生态、美学及文化等因素,以实现区内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4)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是经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美好的人居环境,重视对人的关怀。

2.2 开发区土地持续利用不仅涉及到时间因素,还涉及到空间尺度。比较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和适宜性,可以认为持续性是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利用的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指一块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可见,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研究要求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种因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 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以便为可持续利用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一种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自身有较高的产出,又不妨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有些土地利用方式,目前虽利用效率不高,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它具有灵活反应调控特征,也可认为是可持续的。

2.3 开发区内的农业用地和一般农业用地相比,虽然目前在权属上都为集体所有,但开发区的农用地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其权属将变更为全民所有(国有)。这一特点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农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式。一般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在提高土地的生产力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并防止土地退化,即通常所说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根据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特点,经预测在短期内将征用为国有的农业用地,对其利用方式不用再考虑到养地,而是要快速充分挖掘其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3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对策

3.1 科学合理规划是土地合理规划的保障

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在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下编制开发总体规划的同时,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提高详规的覆盖率。通过合理的布局与规划,提高开发区内可出让用地的比例。在总体布局上还应注意充分发挥土地使用价值,按照不同产业和不同项目的特点确定地块的功能和发展方向。

3.2 提高项目质量,培植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项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区经济的发展前景,也直接关系到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即土地产出率的高低。有的开发区为避免土地的闲置,增加项目的数量,引进一些“夕阳”产业和污染项目,造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土地利用低下,有的甚至给开发区带来外部的负效应,影响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土地监察力度

通过土地监察,清理项目,清理拖欠土地款。针对开发区用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清理整顿措施。

(1) 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后,对己付清地价款,迟迟不开工的,通过收取土地闲置费等手段,限期使其开工。自批准占地之日起两年之后仍闲置不用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原所交的出让金及闲置费不予退回。

(2) 对未付清地价款的投资商,使其限期付清地价款,对土地出让金迟迟不能到位、不按规定开发的应当依照合同规定予以处罚。

(3) 对于一些未批先用项目,符合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和补交出让金;不符合规划的,予以取缔,依法收回土地。

(4) 对于新征用地,无力开发而造成的闲置用地,没有破坏土地的耕作条件的,应坚持退还农民,让农民继续耕种;已破坏耕作层的,在规划区范围之外的应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使土地恢复耕作能力,然后退还给农民使用,不可复垦或是复垦成本过高的,通过规划修编,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区的范畴。

(5) 对于其他闲置土地,结合项目,能利用闲置土地的,尽量不新占用地,能利用原有厂房的,尽量不新建厂房。

3.4 以服务承诺为契机,改善区内投资环境。

一切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改善区内投资环境,增强客商的投资信心。开发区建设应逐步改变引资招商的思路,应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水平的办事效率,优质的服务,不断增加开发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不是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在建立和完善支持开发区发展的各类支撑服务机构的同时,还应建立与开发区相关的服务配套企业,如信息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环境美化服务等企业,使开发区的服务设施软环境与基础设施的硬环境相益得彰,充分发挥土地的增值效益和增值潜力。

篇13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数学教学 趣味性 具体路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该本着这一原则,尽可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真正爱上小学数学学习,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表扬过度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常在课堂中使用“你真棒”、“真了不起”等话语表扬学生,适当地表扬学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不遵循实际状况而过度表扬,对学生的进步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2.评价模糊

多数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少在课堂中批评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有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开小差现象,不仅自己不学习还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这种行为老师也只是提醒一下,但并没有严厉指出他的错误,甚至有的老师置之不顾,这种模糊的评价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3.物质奖励

目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物质奖励的形式。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安静上课,使用物质形式奖励他们,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真能让学生认真听课,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路径

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从而制定具体路径。

1.创设特定教学情境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角度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落脚点。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好奇心较强,特定教学情境可以使得他们产生兴奋,从而主动学习。比如在讲解一位数的加法时候,老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和他的妹妹小红要去买东西,妈妈给了小明6块钱,给了小红3块钱,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钱呢?这样的情境十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2.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除了要求老师语言准确、清晰以外,还要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得师生关系更融洽,使学生放下戒备。情感沟通需要语言交流这一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赞美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表扬学生。此外,老师可以用微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亲近。

3.动手操作

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由于数学这一学科本身有着抽象的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年龄较小,思维不够缜密,仅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可能无法真正理解知识,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从而简化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外观和内在联系起来。比如说在讲解读钟表这一教学内容时候,老师可以准备一个钟表,让学生自己动手调时间,并且读出时间。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学到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4.丰富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就应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调节课堂氛围。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总的说来,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开端,对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应该在这一时期就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等多种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4

第一条  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国土局)将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以指定的地块、年限、用途和其他条件,通过法定的出让方式,供土地使用者开发、利用、经营,由土地使用者向市规划国土局支付地价款的行为。

前款所称的地价款,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市政配套设施费和土地开发费。

第三条  市规划国土局根据特区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会同有关管理部门制订年度土地开发供应计划,并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批准。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应载明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时间、出让方式、用途、面积、预计收取的地价款等内容。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市规划国土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条  地下自然资源以及其他埋藏物属国家所有,不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范围内。

第五条  特区内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对象为:国内外的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但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规定办理。

第六条  土地使用权的最高使用年限,由市规划国土局按下列用途核定:

(一) 工业用地三十年;

(二) 商业、服务业用地三十年;

(三) 住宅、办公用地五十年;

(四) 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用地五十年;

(五) 旅游事业用地三十年;

(六) 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用地二十年。

第七条  土地使用者须与市规划国土局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出让合同)。委托他人代签出让合同的,人须向市规划国土局提交由委托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境外的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  出让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协作配合,保证出让合同的履行,市规划国土局逾期交付土地的,按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九条  通过协议、招标、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除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外,必须同时交纳市政配套设施费和土地开发费。本办法另有规定的按规定办理。市政配套设施费、土地开发费以及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标准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条  境外的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给付地价款,应以外汇支付。

第二章  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十一条  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范围:

(一) 高科技工业项目用地;

(二) 不能使用标准厂房的工业用地;

(三) 福利商品房用地;

(四) 微利商品房用地;

(五) 国家机关、部队、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和市政设施等非营利性用地;

(六) 旧城旧村改造用地。

上述范围以外的项目用地,经深圳市土地发展政策委员会批准,可通过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按市场价格支付地价款。市场价格由市规划国土局和市物业估价所定期公布。

第十二条  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程序:

一、申请人向市规划国土局提交下列申请文件:

(一) 申请用地报告;

(二) 《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申请表》(由市规划国土局提供标准格式)及项目初步布置图;

(三) 市政府批准在特区兴办企事业的文件和工商注册登记文件;

(四) 市计划局年度立项批文;

(五) 支付地价款能力的证明文件。

属高科技项目的,应提交深圳市科学技术局签发的项目鉴定意见书。属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可减免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提交减免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申请书;

二、市规划国土局应在接到申请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能在近期内供应土地的,向申请人发出《协议用地通知书》,不能在近期内供应或不同意供应土地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三、申请人在接到《协议用地通知书》之日起十五天内,持《协议用地通知书》到市规划国土局协商用地事宜。由市规划国土局核定面积、年期、用途、协议地价标准后报深圳市土地发展政策委员会批准,并对外公布;

四、由市规划国土局与申请人签订出让合同。土地使用者按出让合同规定向市规划国土局给付地价款。

申请人应自深圳市土地发展政策委员会批准用地之日起六十日内与市规划国土局签订土地出让合同。逾期不签订的,深圳市土地发展政策委员会的批准视为取消;

五、土地使用者持市规划国土局核发的付清地价款凭证,按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领取《房地产证》。

第十三条  学校、幼儿园、医院、派出所以及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由市规划国土局根据该项目的规划位置及用地标准予以核定,并由市规划国土局与用地单位签订出让合同,市规划国土局应将出让合同报深圳市土地发展政策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  土地使用者应在土地出让合同生效当日缴付不低于地价款20%的定金,余额应在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六十日内付清。属政府开发工程的,地价款的缴付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方式执行。逾期未付的,市规划国土局有权解除合同,已收定金不予返还。

第十五条  对环境有污染或有危险影响的项目,土地使用者与市规划国土局签订出让合同时,应提交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项目审查意见书。

第十六条  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减地价款的,由市规划国土局按下列规定核定:

(一) 属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项规定的用地,减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40%.(二) 属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三)项规定的用地,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市政配套设施费。

(三) 属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四)、(五)项规定的用地,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四) 属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六)项规定的用地,根据拆迁安置的数量、难度与项目的盈利情况以及批准用地的性质,核定减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幅度。

第十七条  按规定减地价款的用地项目,所减数额由市规划国土局采取登记的方式,于每年12月底书面向市政府报告 .第十八条  国家机关、部队、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和市政设施等非营利性用地,不得改作营利性用地,不得出租、转让、抵押。

第十九条  企业单位按本办法规定享受减地价款的用地和原行政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出租、转让房地产(含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条件,与他人合资、合作建房)时,必须报经市规划国土局批准,按市场价格补足地价款,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后方可进行。

土地使用者办理变更登记时,须持有市规划国土局核发的补足地价款的凭证及出让合同。

第二十条  企业单位按本办法规定享受减地价款的用地和原行政划拨的用地,经市规划国土局批准,土地使用者可以将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用于抵押。但金融机构处分抵押物时,须按市场价格补足地价款,方可将房地产一并拍卖。拍卖所得应按规定缴交土地增值费。

第三章  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招标出让的资格范围、内容以及招标方式由市规划国土局根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及地块的具体情况确定。

第二十二条  土地使用权招标出让可采取下列两种方法:

(一) 公开招标:由市规划国土局发出招标公告;

(二) 邀请招标:由市规划国土局向符合条件的单位发出招标文件。公开招标须提前三十日登报公告有关事宜。

第二十三条  下列招标文件由市规划国土局印制并向投标者提供:

(一) 投标须知;

(二) 土地使用权投标书;

(三) 出让合同样式。

第二十四条  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程序:

(一) 发出招标公告或通知;

(二) 投标者领取招标文件;

(三) 投标者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前到指定的地点将密封的投标书投入标箱,并按规定交付保证金;

(四) 开标、验标,不符合投标文件规定的标书应宣布无效;

(五) 评标、定标,并向中标者发出中标通知书;

(六) 中标者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按指定的期限与市规划国土局签订出让合同,交付地价款;

(七) 中标者在付清地价款后,持市规划国土局核发的付清地价款的凭证,按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领取《房地产证》。

第二十五条  招标文件规定只出标价的,以价高者得;规定既出标价,又须提交规划设计方案的,考虑企业资信,采取综合评分办法,总评得分最高者中标。

市规划国土局认为所有的标书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有权拒绝全部标书,重新组织招标。

第二十六条  中标者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市规划国土局签订出让合同的,取消中标资格,另行组织招标。

第二十七条  中标者应在合同生效之日起六十日内付清全部地价款。逾期未付的,市规划国土局有权解除合同,已收保证金不予退还。

中标者所交的保证金可以抵充地价款,未中标者所交的保证金,由市规划国土局在定标之日起三十日内无息退还。

第四章  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八条  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在指定的时间、公俊合,在市规划国土局土地使用权拍卖主持人(以下简称主持人)的主持下,竞投者按规定的方式应价,竞投土地使用权,价高者得。

第二十九条  拍卖土地使用权须提前三十日登报公告有关事宜。

第三十条  下列文件由市规划国土局印制并向竞投者提供:

(一) 土地使用权拍卖须知;

(二) 出让合同样式。

第三十一条  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程序:

一、发出公告;

二、竞投者领取土地使用权拍卖文件;

三、主持人按公告规定的时间、地点主持拍卖活动。

(一) 简介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限、规划要求和其他有关事项,公布拍卖底价以及每一次应价数额(即每次应价较上次增加的金额);

(二) 竞投者按规定方式应价;

(三) 最后一次应价时,由主持人连续两次宣布最后应价数额而没有人再应价时,主持人一槌敲下,该幅土地使用权由最后应价者取得;

四、土地使用者即时与市规划国土局签订出让合同,并缴付地价款10%的定金,余额应在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六十天内全部付清。逾期未付清的,市规划国土局有权解除合同,已收定金不予退还。

五、土地使用者付清地价款后,持市规划国土局核发的付清地价款的凭证,按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领取《房地产证》。

第三十二条  拍卖底价不等于该幅土地出让的最低价格,主持人认为竞投者出价偏低时,有权收回该幅土地,另行安排拍卖。

第三十三条  国内法人可持银行支票缴付定金;境外的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可用现金或在深圳注册的银行或我国在境外设立的中银集团开具的银行本票缴付定金。

第三十四条  土地使用者当即不能缴付定金的,视为违约,除应赔偿市规划国土局组织拍卖活动支出的全部费用外,市规划国土局可将该幅土地再行拍卖,拍卖所得地价款低于前次拍卖地价款的,差额部分由违约者负责支付。

第五章  计划与经营管理

第三十五条  特区土地供应计划由市规划国土局实施。用于土地开发所需投资从土地开发基金中支出,由市财政局监督使用。

第三十六条  凡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以拍卖与招标方式出让的土地,其建设费用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市计划局切块下达给市规划国土局,各个项目的投资计划必须报市计划局备案,市计划局发给土地使用者《建设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  通过招标、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未具有房地产经营权的土地使用者,可在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凭下列文件,向市政府申请办理该地块的房地产专项经营权:

(一) 设立专项房地产经营企业或增加房地产经营权范围申请书;

(二) 出让合同。

设立专项房地产经营企业的还应提交公司章程。

经市政府审查符合有关条件的,自接到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核准。土地使用者凭市政府的批文,按规定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擅自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违反第十八条规定,非法出租、抵押房地产;违反第十九规定,擅自出租房地产的,参照《土地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对违反者予以处理。

第四十条  土地使用者逾期给付地价款的,除按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一条第四项规定处理外,土地使用权由市规划国土局收回,地上建筑物无偿归政府所有。

第四十一条  在出让土地使用权过程中,通过弄虚作假、行贿等非法手段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对直接责任人员,由主管单位或市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活动中,接受贿赂、泄露秘密、徇私舞弊的,由市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原行政划拨土地,经批准予以开发建设的,应按本办法协议出让的规定,与市规划国土局签订出让合同,属企业单位的,按市场价格缴交地价款,企业单位以外的单位,按协议地价标准及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缴交地价款,并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四十四条  有关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纠纷,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五条  过去市政府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的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