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产业化技术范文

建筑产业化技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11:49: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建筑产业化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产业化技术

篇1

【关键字】建筑产业化;现代建筑;实践与探索与研究

所谓住宅产业现代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成品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多样化、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产业化住宅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技术集成,功能一体化组合,实现节能、节材与节水。比如墙体集承重、围护、保温、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二是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建筑垃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实现工业化生产,节约材料可以到20%左右,节水可达到60%以上。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从辽宁省朝阳市城建部门获悉,该市夏季房交会成交套数、面积和成交额均超过春季房交会,成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表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变化,值得建筑钢材生产企业关注。

首先,凸显用钢需求和淘汰落后钢筋的主阵地功能。目前,中等城市房地产项目建设主要采用框架结构,每平方米用钢约50公斤,主要是螺纹钢和线材。朝阳市房地产业今年要完成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粗略计算需要消费建筑钢材90万吨。在成为建筑钢材生产企业产品营销重要市场的同时,朝阳市按照国家淘汰落后钢筋等相关政策要求和部署,从设计、钢材市场等前端环节抓起,在建筑业全面推广使用Ⅲ级抗震钢筋。目前,在该市钢材市场,Ⅲ级抗震钢筋已成为主打产品。2012年以来,该市新建的多层和高层商品房等普遍采用Ⅲ级抗震钢筋建设。

其次,房地产业的增长空间促使钢厂发展多元化经营。如凌钢拟自筹资金投资1亿元设立朝阳新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新设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房屋工程设计、旧楼拆迁、道路与土方工程施工、室内装修、冷气工程、管道安装,物业管理等。

最后,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产品被广泛采用。所谓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即工厂化制造、装配式安装的绿色建筑模式。有建筑企业已经采用箱型柱+H型钢架+桁架楼承板+灌装墙的装配式轻钢轻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该体系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混凝土40%~60%,减少现场湿作业50%;与普通热轧型钢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钢材15%~25%;装配式结构、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施工垃圾和二次装修垃圾50%以上。目前,这种技术已在辽宁省取得一定成果。上半年,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实现产值770亿元,构件产能突破400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设的项目达到21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采用全装修的工程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已经引起中等城市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加速前行。

一、我国产业化建筑发展史

1)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发展预制构件、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和预制装配建筑,在装配式工业厂房和砌块房屋取得不错进展。

2)第二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进一步改进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施工方法,在大模板、框架轻板、预应力技术、机械化施工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针对之前住宅工业化存在的产品单调、造价偏高等问题,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加快住宅建设”的发展思路。目前形成了示范工程为载体,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为主导,材料设备公司为辅助的市场体系。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结构、轻钢结构,预制混凝土装配结构等。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摆脱人工短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的必由之路,对我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现浇或砌体结构的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模板、脚手架。现场湿作业过程中木材,钢材、水泥、水消耗量巨大且浪费严重,能源消耗量大。工业化生产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生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做到循环利用,能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可实现建设的高效率、高品质、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建筑工业化生产,可有效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 能够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人力资源紧缺及人工成本持续提高的难题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建筑业抓紧实施工业化以解决下一步我国劳动力短缺和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不愿再像父辈那样外出务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工人将逐步减少,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建筑工人数量的缺乏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将会缩小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成本之间的差别。如果能够将建筑的大部分现场作业转移到预制工厂里面去,将一部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使他们享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条件,这必将能够激发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明显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降低了生产过程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 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降低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降低固体垃圾的排放,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

(四) 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工业化建造方式能提供高品质、高耐久、节能环保的建筑产品,解决长期以来建筑业存在的各种各样质量问题。由于大多数部品是在工厂生产制造,可以按照一定的作业流程和严格的工艺标准控制产品生产质量,容易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现场吊装和少量节点连接作业可大大降低现场工人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为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 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工业化建造工期一般可缩短20%左右,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

三、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的可行性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建筑企业盈利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我国建筑业发展绝不能依靠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而应当抓住建筑产业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广“绿色低碳” 的工业化建造模式,升级再造建筑产业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政策条件分析

在国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并提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国家住建部和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均已成立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推广机构,出台了系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激励办法,包括面积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贷款贴息等政策。住宅产业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必将成为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根本保证。

(二) 区位条件分析

从区位条件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很大,产业化基础较好,具有技术研发和人才集聚优势,市场分工协作比较成熟,实施建筑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 产业基础分析

篇2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产业化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协调一种的信息进行利用,并对建筑进行分析、统计、计算与模拟与可视化。该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保证了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再到维护、拆除各个阶段信息的连续性,实现了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对工程信息的有效利用与管理,促进了协同工作的进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的质量。

一、建筑产业化

建筑产业化是指以工厂生产的形式进行房屋建筑,即是将房屋当做工厂的产品按照统一的标准与结构形式,在先进工艺操作下,根据专业进行分工,将房屋构配件集中在工厂中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然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其特点在于,通过这种工厂化的生产,使房屋构配件生产具有连续性、标准化,生产过程集成化,工程高度组织化,由于大规模采用机械进行生产替代了人力手工劳动,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总的说来,建筑产业化发展将对传统建造模式进行取代,并进一步朝着节能、环保、高效率、低耗能,平型设计、施工的方向发展。目前对建筑产业化发展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制造与安装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这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工期与成本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此,建筑产业化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协调设计、制造与安装之间的关系。

二、BIM技术及其在建筑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BIM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由美国查克伊士曼博士提出,该模型是以建筑工程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构建的,能够通过数字信息进行建筑物真实信息的仿真模拟。该模型以数字化3D建筑模型为核心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作方法中进行运用,能够通过协调一致的信息进行建筑全周期的管理,包括分析、模拟、统计、计算与可视化等。

(二)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作用

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在建筑生命周期内进行自由流通与共享,其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BIM技术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参数化、可视化与性能化。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对设计中存在的错漏碰缺进行检查,并实现对设计方法的优化,提高施工图的质量,避免设计的多次变更。同时能够促进设计中多专业的协作,有效地协调建筑平、立与剖面的关系,以及土建、安装件的关系。其可视化功能使工作人员能够随时进行效果图的查看,便于施工图设计、出图与优化。此外,BIM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节能分析与异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有助于进行力学计算与结构分析,以及进行火灾预演与逃生模拟。第二,BIM技术在施工过程的应用有利于对施工总包方与各发包方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更加有效地控制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序的合理性、施工的安全性与施工效率,尽早发现并处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进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产业化的精细化、可持续化发展。第三,BIM技术在建筑运营维护中能够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通过前期的集成化信息为建筑后期的运营维护提供数据保障,同时还能够通过BIM数据库更快捷有效地查找故障点与故障原因。第四,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对企业来说能够促进其精细化管理,提升品牌效益,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建筑产业化中BIM技术应用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一)建筑产业化中BIM技术应用的瓶颈

首先,BIM认识误区。BIM技术即为“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产业化的应用中,通常被人们关注到“建筑”那部分,而往往忽略了具有更大功能的“信息”。实际上,建筑产业化是否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信息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BIM软件制作与用户的需求相悖离。在使用CAD进行图纸的制作时,在图纸完成后即可直接打印并生成二维的图纸进行施工,而BIM软件则与CAD不同,其制作的成品(模型与信息)并非用户所需,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成品”还属于最终所需物品的原材料,用户还需要通过其他软件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所需要的最终成品,而这些成品的质量则是大大超过CAD所生成的。

再次,BIM技术改变了建筑的生产方式。建筑系统中,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于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的方式,通常采用的CAD图纸使用图纸进行施工图的绘制与打印,工作人员在阅读中更加容易,施工时需要依靠图纸来进行的。而使用BIM软件将这一种传统的工作方式进行了改变,即是通过电脑直接对施工进行指导,这对于大多数的工作人员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的,无从下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此外,BIM技术的使用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在建筑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贯穿到了设计施工、运营与维护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是由不同企业、单位、部门与工作人员负责的,因此BIM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协作才能够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发挥其最佳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利益的分配,具有关调查显示,BIM的最大受益者为业主,但其技术力量薄弱,动力缺乏;施工方的受益居中,其技术力量中等,动力最大;而设计方的受益最少,技术力量最强,动力居中。

(二)应对策略

1、提高建筑产业化宣传力度,建立建筑产业化促进中心

建立由政府部门进行主管的建筑产业化促进中心,进而指导与约束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该促进中心应提高对建筑产业化的宣传,帮助人们对BIM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BIM的使用率。同时该促进中心还需要对业主、设计方与施工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建立起规范的BIM使用机制。

2、针对用户需求进行软件升级

现阶段,在BIM软件的应用中,软件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并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便于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软件研发部门需要加大力度进行BIM软件的研发,进而使BIM软件高度集中化,操作系统统一化,便于联机使用。同时,软件操作还应简单化,以便人们学习与使用。此外,还可实现一键操作,将每项功能进行综合。

3、加强学习,培养专业的BIM人才队伍

为了避免应BIM技术应用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不是,建筑企业应组织员工进行BIM的相关培训,进而改变原有的参照CAD图进行施工的工作方法,并掌握在电脑中进行操作与模块的分解等工作。同时还需要加强专业BIM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业主方、设计方与施工方均需要培养自身的BIM人才队伍,并承担BIM业务。

4、成立供配网络机构

为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还可成立供配网络机构用于对各部门信息流通的监管,进而防止篡改信息或者恶意隐瞒等行为的发生,并予以相关人员的惩治。

结束语

BIM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建筑市场的精细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工具。为此,我们需要对BIM进行深入的学习,并掌握其理念与技术,扩大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进而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红.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

[2] 龙文志.建筑业应尽快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J].建筑技术,2011,42(1)

篇3

xxxxx有限公司

xxxx年xxx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地块位于xxxxxx(附图1),周边已建和在建项目有xxxx园、xx园、xxxx电子、xxxx产业园、xxx电子等。(附图2)。

2.地块四至范围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含xxxx大道18米绿化带),约300亩。地块呈梯形,东西向地块平均宽度约450米,南北向地块长度约520米。xxxx路(次干道)、南临xxx大道(次干道)、北临xxx大道(主干道),西侧为在建电力产业园项目。规划地块内拆迁已经完成,现状为空地,地势较平坦。(附图3)

3.道路交通

地块交通条件良好。东侧王xxx路由南至北连接xx路、xx大道、xxx大道(大广高速连接线),从项目地块到xxx高速、xxx高速、xx高速、xx站、xxx北站、xxx桥火车站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

4.基础设施

项目地块东、南、北三条城市干道均已建成,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

二、项目定位及设计原则

1.项目定位

本项目是xxx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后第一个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项目,要充分融合xxxx片区主导产业特点,充分融合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结合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基础与发展趋势,推助xxx工业转型和升级。

2.设计原则

政策性原则。“工业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设计内容应符合国务院、工信部印发相关文件的要求。

区域统筹原则。统筹考虑周边城市交通条件、区域配套设施,合理安排项目地块对外交通系统的布置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模与位置。

景观性原则。本项目融入了全新的理念,建筑外观应独具特色,其城市景观应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外观。地块三面毗邻城市干道,应充分将项目的定位与城市景观形象相结合。

经济性原则。在达到项目预期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单位还需研究和探索成本控制。按照租售两便的模式,考虑迅速去化策略,从多方面控制开发成本,禁止过度奢华。

时序性原则。园区建设量较大,宜结合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配套设施,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

三、设计依据

l 《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7年修订)

l 《xxxx总体规划2018-2035》(2019版阶段成果)

l 《xxx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试行版)

l 其它相关技术规范

四、项目设计指标及深度要求

1.项目设计指标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xxx大道18米绿化带),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地块容积率≥1.2(规划设计条件控制为≥1.0)、建筑系数≥40%、绿地率≤15%、停车位0.5辆/100㎡办公建筑面积,建筑限高不作控制。项目所需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

2.设计深度

设计深度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平、立、剖及施工图设计(含工程建设成本测算内容)。

3.其他要求

为突出“工业互联网产业”主题,科学指导园区建设,合理打造园区城市形态,设计内容应包含产业园区策划专篇。

五、设计成果要求

1.整体要求

应系统完整、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符合设计任务的有关要求。

2.主要内容

设计成果应包括产业园区策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部分。

产业园策划应包含并不限于:项目理解与思考、产业发展分析与研判、项目发展定位及对项目发展的建议。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含并不限于:规划总平面、道路竖向、综合管网、绿地规划等内容,以及停车位、建筑系数、绿地率等计算辅助图纸。

建筑设计应包含并不限于:设计说明书,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和施工图设计。包括效果图、场地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系统设计、强弱电系统设计、暖通设计等。

提及内容为基本要求,建筑及其他专业设计提交成果的内容和深度不低于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要求的深度,设计单位也可根据方案表达自行增加相应章节或图纸。

3.成果提交形式

除相应图纸外,设计单位还应提供相应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以刻录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交。如需要汇报方案,设计单位还要提供相关多媒体演示文件并制作展板。

篇4

关键字:建筑产业化,产业化基地,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产业化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建筑行业生存的根本。发展建筑产业化,对于倡导绿色安全施工,促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综合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工业化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发达国家住宅建设中,己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日本为20%-25%,美国为31%,瑞典在60%以上,建筑产业化生产方式使建造人员减少89%,建造周期缩短70%。德国通过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住宅的建造品质,使其住宅的使用寿命达一百年。

通过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德国、日本等实行工业化以后,提高劳动效率3-4倍,德国建筑业工人人均竣工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日本为110-120平方米,法国、美国在40-80平方米之间,而我国人均竣工建筑面积仅28平米左右。

2.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截止2013年12月16日,我国共批准了40个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试点城市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探索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鼓励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沈阳市,在2010年获批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举全市之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把推进产业化发展作为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3.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199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建筑产业化。合肥市自2006年设立经开区住宅产业化中心,全面开展建筑产业化工作,至2012年,合肥市的建筑产业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基地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

3.1综合试点城市型产业化基地

经济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国有企业海恒集团公司为实施主体,自2006年7月建设部批准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模式,形成了西伟德叠合板结构体系及鹏远住工内装体系为基础的住宅产业化核心产品体系,逐步形成从结构、围护、设备设施到内装部品的生产产业链。

3.2开发企业联盟型产业化基地

宝业集团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民营企业宝业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为实施单位,为企业自主开展住宅产业化示范探索的重点项目,2006年3月在合肥新站试验区启动建设,包括轻钢结构梁柱骨架、节能幕墙门窗、节能保温材料、新型墙体维护、带肋钢筋深加工和建筑机械制造六个生产体系。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中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均是批准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分别落户安徽合肥经济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3.3部品生产企业型产业化基地

鹏远住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生产节能门窗、保温材料、玻璃加工、GRC墙板、环保板材、家具橱柜、复合地板等住宅产业化部品部件集成的内装体系企业,主要从事建筑装修一体化生产。

4.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潜力研究

目前合肥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功能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以及产业技术储备、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

4.1经济环境

合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以上,全市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5万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累计90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2012年未常住人口为757.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4%。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基本形成。

4.2资源环境

合肥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肥市市政设计院等科研院校均为合肥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未来十年,合肥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速推进,政府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设,居民对住宅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将成为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1)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合肥市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住宅刚性需求加大,人工成本增加,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大,建筑产业化可显著提高产业工人劳动效率,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快速建设,给合肥市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保障性安居工程具有政府主导并投资,标准化程度高,个性化需求较低的特点,更容易率先融入建筑产业化的理念和内容,应用住宅工业化先进技术体系。

(3)住宅品质需求提高。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提升住宅品质成为住宅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人们对住宅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住宅品质需求提高将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4.3行业环境

目前合肥地区已开展建筑产业化的企业多为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合肥的外地企业,而本省的地方龙头企业拥有大量的项目资源及资金,在发展建筑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两种不同模式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4.3.1传统企业

(1)优势条件。一是熟悉了解建筑行业;二是有专业人员队伍;三是有较雄厚的资金储备;四是有建设经验;五是有较广的地方社会人脉资源;六是有大量的在建项目等,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较好。

(2)困难与不足。一是随着人工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龙头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现有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二是龙头企业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需求,但是缺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技术,一般不具备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构件生产、项目建设等技术能力。三是独立发展建筑工业化需要掌握的技术等必备条件周期太长,短期内难以实现。

4.3.2建筑工业化企业

(1)优势条件。一是建筑工业化结构技术体系成熟、适应,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建筑工业化技术;二是建筑工业化所需的设计技术、生产技术和设备、施工安装技术和设备均先进、齐全;三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四是有区域发展甚至是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发展规划;

(2)困难与不足。一是初期阶段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一次性投入巨大;二是项目资源不足,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政策倾斜给项目,设备不能实现满负荷运转,折旧率太高,成本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没能得到体现;三是当地人脉资源有限,没有较充足的项目来源和项目储备;四是虽然企业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在区域性或者全国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发展的经济支撑远远不够,规模化发展规划的愿景难以实现;五是建筑工业化企业与大型央企合作,处于被动状态,核心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企业和建筑工业化企业各具优势,如合作发展,优势互补,传统企业可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可快速实现做大做强,区域性规模化发展。

5.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建筑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不够;引导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滞后;工业化住宅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尚待加强;建筑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住宅产业资源约束增强、规模化发展空间受限;建筑产业化宣传引导不够,社会认知度低。

6.总结

综上所述,要抓住当前合肥市城市空间拓展的巨大优势和难得机遇,抢占住宅产业转型的发展先机。

7.参考文献

[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2]欧阳新.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篇5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建筑经济;效益;节能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趋缓,房地产存量居高不下,建筑经济疲软,曾经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经不能在良性发展轨道运行,陷入了全行业的低迷状态,面临着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局面。这种状况,对全行业来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使建筑业走出困境,这是理论界和建筑企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的措施之一,就是不断通过技术升级逐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讲,就是加快建筑企业的现代化步伐,以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建造方式带领建筑行业的转型,有效改变建筑业“多而不当”的状况,促使建筑行业推陈出新。相应地,实现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大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力度,加快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宅和绿色建筑,打造战略型支柱产业,逐步提高建筑经济的效益。

1住宅产业化的涵义

住宅产业化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能耗,促进房地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实现前提是标准化。由于在控制建筑能耗和提高房屋质量等方面的显著作用,住宅产业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标准化。从建筑的构造要素上讲,建筑模式单元化成为当前的典型模式,产业链上的各个开发机构制定适合自身或者不同建筑产品规模的标准,对不同的设计户型构造进行探究,从而满足建筑标准和建筑实用性,设计和建设成为无缝对接的整体。通过这样一套建筑结构模板,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土地面积、建造成本、管理成效、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得到最优的方案,实现了建筑的标准化运作[1]。

2)各关联企业的活动系统化。将住宅生产的一系列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中包括开发、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和售后等环节,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销售、服务的一站式组织形式。与一般的住宅生产经营方式即先投资、再开发、后设计和施工,最后进行售后服务这种分离式的方式相比,将住宅这种最终产品定位为住宅产业化的目标,并运用一站式的经营模式,使各生产要素相契合,减少中间多余环节,使资源得到极大地利用。

3)住宅产业现代化。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现代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进而应用于住宅建设,使住宅产业化具备巨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就是管理现代化,在住宅建设过程和后期运营服务过程中,注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促使住宅产品增值。

4)工业化建设模式。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住宅工业化,用工业化建设模式代替传统的“秦砖汉瓦”式手工建造模式。通过工厂化生产提高构配件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从而减少现场湿作业,简化现场操作,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住宅质量和性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2]。

2我国住宅产业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虽然得到了快速成长,成绩斐然,但是相比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仍然有着显著的差距。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和标准,住宅产业化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我国除了市场认知低等宏量因素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巨大,环境遭到了难以循环再生的破坏;2)质量普遍处于低标准状态,工厂化率及劳动效率也比较低;3)跨行业沟通少,缺乏共同的信息平台,同时缺乏基础性研究及研究的可持续性;4)没有统一的激励政策,建筑产业化的差异性结构、技术体系和模数化、信息化、标准化的需求已不能被现有的标准和规范满足;5)政策和技术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系统性的实验和研发基地十分匮乏;6)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并且示范性工程也少之又少;7)集成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相关产业的产业化链条;8)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建筑企业依旧坚持传统的观念;9)高校和研究机构没有设立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缺乏职业培训,缺少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3住宅产业化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3.1住宅产业化有助于建筑经济效益的增长

住宅产业化以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生产集约化和经营规模化,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以大量高性价比的住宅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同时提高建筑经济效益,使房地产业重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目前的住宅供求来看,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住宅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我国的房地产建设与运营维护体系仍较落后,住房供给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依靠住宅产业化解决我国的住房供需矛盾,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传统的住宅建筑模式向高科技,无污染,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转变,这也是保证建筑经济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3]。

3.2住宅产业化推动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仍存在着“多而不当”的问题,住宅竣工量大,但是户型比例安排的不协调,价位结构的不合理,产品品质的不完善造成了居民的满意度不高。并且我国建筑科技含量很低,至今沿用的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简单的再生产,不利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住宅寿命上来看,我国住宅的平均寿命不足30年,住宅的“短命”造成我国建筑业庞大的浪费。因此,切实改变传统的住宅生产建造方式,以住宅产业化作为可信赖可依靠的有效途径,指导我们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4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措施

4.1以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要实现住宅产业化,关键在于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和大力开发先进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大幅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将粗放型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向集约型的经营模式,依靠住宅建设的技术飞跃带动产业系统的发展。

4.2以合理适度的政策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住宅产业化是与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产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相关内容,所以其发展的全过程极其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以住宅产业的监督者与引领者的身份,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全面调查研究,促使住宅产业各方的利益关系透明化,加快住宅产业化。早在1999年,国务院就已经提出了“要制定有利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住宅产业政策。以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搞好住宅建设的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4]2006年建设部进一步提出“积极研究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经济政策与技术政策,探索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推进机制、政策措施,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住宅产业发展模式和因地制宜的住宅产业化体系”。[5]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可以说,住宅产业化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明确具体,现在更加需要地方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配套措施,调控住宅市场消费,建造优质住宅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建设企业要致力于提高科技含量,完善住宅功能。但在现阶段,可能会由此带高生产成本,降低即期利润,故而导致开发商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管理属于间接管理,即由政府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引导、指导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鉴此,政府应大力支持住宅产业化,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调节、规范房地产行业。

4.3增强全装修的推广力度

目前,简易装修的毛坯房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居民购房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二次装修,而二次装修必然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且房屋的安全性降低,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全装修使装修模式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变,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二次装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符合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全装修使整个家装产业体系系统化,促进住房建设从设计到交付的各个阶段所有参与者的优胜劣汰,加快行业洗牌,利于政府监管。可见实现住宅全装修将是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4.4以规划设计为先导完善标准化体系

依靠住宅设计和建立住宅的标准化体系,实现住宅的产业化。设计的标准化并不代表是雷同的设计,而是指住宅设计标准化、建筑施工标准化、部品标准化等住宅建造的标准化生产。不可否认的是,住宅设计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与先导。从宏观上看,掌握城市的总体规划,引领城市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严格控制土地以及规范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微观上,住宅设计应因地制宜,设计合适的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住宅的各种配套工程。

5结语

住宅产业化实现了从建造房子向制造房子的转型以及房地产发展模式的升级转化,提高节能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对建设单位而言,极大地缩短建设周期和降低建造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包括技术、产品等在内的一切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的生产要素,会有设计模式、生产建造模式、过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带动整个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伴随着住宅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从投融资到项目运作,再到交付后的使用、装修以及物业管理等,都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不断催生出若干个新兴市场。

参考文献:

[1]殷霞.解析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J].门窗,2013(2):339.

[2]李忠富.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步骤、途径与策略[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1):93.

[3]邵萍.谈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5):232.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72号[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