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休闲渔业典型案例范文

休闲渔业典型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11:49: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休闲渔业典型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休闲渔业典型案例

篇1

【关键词】生态文化;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文化基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文化,将生态文化融入渔业资源的开发中,能够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休闲放松的追求。

1生态文化与休闲渔业分析

1.1生态文化

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大都围绕着物质、行为、制度等方而进行概述。根据实际景观规划的需要,采用柴毅龙对生态文化内涵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2个方而;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主要体现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思想观念、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生态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19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环境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系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研究有:李娟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土洪成通过已建景区的典型事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冉琼对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在生态文化旅游规划方面、生态文化旅游经营方面、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大环境方面以及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2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渔业活动方式,指的是利用渔村空间、渔业自然环境、渔业生产场所和渔业设备所进行的一项劳逸结合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达到渔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目的,提升旅游者对于渔业的体验和旅游品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渔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渔业良性发展。台湾渔业局从1998年起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强化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大陆的休闲渔业起步于20世纪末,大陆休闲渔业发展各地起步时间不同,以渔民和小集体白发投资建设为主,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最初的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目前国内对休闲渔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渔业的发展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和休闲渔业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2基于生态文化的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

2.1相关理论研究

1)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的广泛应用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有了生态学领域和区域规划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密切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斑块、廊道、基质各要素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大小、形状、边缘长度、分布格局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功能。其次是景观整体性原理。该原理强调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构成特定景观,其中的主要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具有整体性的生态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不稳定。最后是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的多变与变异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具体的研究可以从格局多样性、组分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进行分析[1]。2)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是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的主要和关键原理之一,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有以下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园林造景艺术,这其中主要是配景和主景、实景和虚静、抑景和扬景的搭配关系,休闲渔业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只有经过园林造景的处理方法,才能将艺术性融入休闲渔业景观中。其次是园林布局方法,园林布局讲究的是景物和视线的相互作用关系,休闲渔业景观中空间感的强弱取决于景物高度和视线的项关乎关系,由此分为开朗景观和闭锁景观两大类[2]。

2.2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1)休闲度假区。渔夫的形象在中外文化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大量休闲渔业中的休闲度假区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渔夫庄园。渔夫庄园的设计在建筑上采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房屋设计,并配备生态厕所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环保设备,装饰风格中更多地采用斗笠、鱼画和鱼形装饰,在增加农家乐氛围的通知彰显远离尘嚣,回归宁静的感觉。2)温室大棚区。温室大棚区主要是提供水果和蔬菜的种植及采摘体验,建议大棚建筑采用如下的样式,长80m,跨度7m,高4m,其中种植的品种可以充分体现东北风情和大连特色,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部分温热带水果,让有课体验到不同地区的风味。3)渔业养殖垂钓区。休闲垂钓区是休闲渔业景观设计中的重点,推荐将网箱养殖作为主要的建设类型,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养殖鱼类既可以用来出售,也可以供游客学习参观网箱养殖技术,同时作为推荐窗口将北方名优特水厂向全国游客进行宣传。垂钓区建设以游客游玩为重点,通过数据调研和相关案例分析,认为可以在垂钓区附近配套建设渔人码头、体验馆、渔家宴和风车乐园等设备设施,共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放松心情,充分体验大连休闲渔业带来的快乐。4)湿地区域设计。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意对于原始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持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建议建设固定式、永久式的人工建筑。为此建议设置野餐区、野营区两大区域,其中野餐区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餐具和炊具,游客可以自行进行烧烤和野餐,食材可以是自带也可是垂钓所得。烧烤亭建议采用原木材料,减少化工材料的使用。野营区主要选取自然干净的平整土地,供游客再次进行帐篷野营生活体验。

3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需要紧紧围绕生态文化的理念和要求进行,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本文针对于大连丰富的渔业自然资源,提出了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较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谢福春,朱琳,王崑,洪丽,张璐,刘威.基于生态文化的休闲渔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24):74-78.

篇2

>> 国家级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背景下天津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 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天津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 论山东日照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面推进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国外典型案例对横琴新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布局优化研究 转方式 重生态 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永州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模式研究 商业银行支持海南海洋渔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大力发展海洋渔业 全面提升海洋渔船装备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背景下,胶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浙江省海洋型休闲渔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郑斯思,谭春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

[7]何捷.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水产科学情报.2006

[8]贾明明.我国渔业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OL].海洋信息.2008

篇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渔业产量在1980年代以后就趋于稳定并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渔业的大发展。2003年中国渔业总产量为4704.6万吨,比上一年增加3%。总产出中捕捞产量为1649.2万吨,约占总产量的35%。渔业对于我国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合理发展的渔业还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渔业总产量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却是逐年下降。捕捞业先是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飞速增长阶段,这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给与微观经济部门自主经营权,提高了经济效率,带来了渔业的大发展。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减慢,这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增长动力已经趋于衰弱,需要其它因素来推动产量增加。此后,随着渔业产业工业化的发展,捕捞技术的提高,又带来了一个新的渔业产量增长的。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渔业产量增速明显下降。

渔业产量特别是捕捞产量的下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长,海上项目的建设,污染物对大海的过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渔业资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过度捕捞,捕捞区域的扩大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破坏。渔业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它的使用不是无限度的。渔业资源的特点是当捕捞量不超过其自我更新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稳定的产出,一旦超出其自我更新的能力,产量就会下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会使整个物种丧失再生能力,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地普遍出现对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情况,在中国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经有8%的渔业资源达到了耗竭的水平,形不成渔汛;有76%的渔业资源处于完全开发状态,产量已达到极限;只有16%的渔业资源处于适度开发状态。而我国近海海域的情况由于地理特点的原因还要更加严重。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以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资源目前的这种状况显然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如《超越极限》中所描述的:指数增长不可能长期维持,最终不加限制的指数增长将带来对资源的毁灭性后果,引起崩溃。资源相对稀缺性的变化要有制度的变迁与之适应,而环境经济学所要做的就是要分析这种不符合效率和可持续目标的状况出现的原因,并找出对策。

2引起这种危机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造成目前渔业资源当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效用或生产函数包括了一些实际变量,这些变量的取值由忽略了对这一经济主体的福利影响的其它主体决定。开放的渔场可以自由进入,渔业资源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由于高额利润驱动,渔民会不断地扩张生产,增加捕捞努力量,直到捕捞收益等于捕捞成本,即利润为零,达到个体的经济均衡点为止。因此最大可持续产量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必然要出现过度捕捞问题。捕捞者的过度捕捞行为对渔业资源具有破坏性,捕捞者只考虑其个人生产成本,不考虑其行为的社会成本。所以渔业资源的需求是过度的;供给由于具有公共物品性,进入者普遍存在搭便车行为,所以供给是不足的。

对外部性的纠正,就要给损害者一种激励,使其限制其行为对他人的损害,将外部性内部化,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不同的方法。

2.1庇古税

庇古税是指对造成外部性的破坏者要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支付费用,支付额等于其所造成的损害额。庇古税的思想是引入一个价格,使损害者的破坏行为可以衡量。这样损害者可以把外部性纳入自己的效用或生产函数,做出对其自身也同时是对社会最有效率的选择。庇古税在环境污染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渔业问题上,对大型渔业企业收取一定的税费还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于我国的个体渔民来说,由于数量过多,分布又比较分散,对其征税有一定的困难。

2.2调整产权

产权不明晰是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来源,所以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地界定所有权来消除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扭曲。使用产权调整的方法不同于庇古税,它不是引入一个价格,而是引入一个市场,通过界定清晰的产权,使各利益主体通过市场谈判,达成交易,从而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产权是一个权力束,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让度权等。产权的安排有多种方式,要使产权安排能够对资源产生有效率的配置,产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所有权的排他性,所有权的可交易性,对所有权的宪法保护。

我国在渔业资源的产权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虽然从法律上来说,我国对于渔业资源的进入排他权有明确的限定,按照我国《渔业法》的规定,只有持有必需证件的渔船才能从事捕捞作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非法捕捞渔船却大量存在。即使无证捕捞被有效地排除在外,由于大量持证人的存在,渔业资源对他们来说还是事实上的自由准入。

对产权引起的外部性的解决思路,必须要建立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依据上面所说的有效率产权安排的原则,各国设计了旨在通过完善产权来消除外部性负面效果的政策和规则。但这些调整产权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在我国具体实施的时候也同样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我国在渔业信息的取得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第二,配额的分配方法如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第三,如何加强规则的监督。另外这一制度还会因我国个体渔民所拥有的份额太小而无法实际操作,或者难以实现捕捞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特别是在像我国这样的渔民多资源少的国家。2.3自组织管理

建立在产权分析的基础上,奥斯特罗姆在经过对小规模共有资源问题的案例研究,提出了解决共有资源问题的模型,强调了共有资源参与者有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奥斯特罗姆条件共有八条,这八个条件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产权条件,“清晰界定的边界”,落实产权是自组织管理的基础。第二类是组织条件,“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强调各个地区存在资源的占用和供应的独特性,所以在规定占用的时间、地点、技术和资源单位数量的时候要因地制宜。“集体选择的安排”这一条件,也反映了对不同社区特殊性的考虑,即参与的经济利益体能够对规则的制定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不仅仅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要求上一层级的权威不能干涉占用者集体设计制度的权利,这一权利是由更上一层级的权威以其宪法的形式确定。“分权制企业”这一条件要求有一个多层次的组织,将分散的群体通过一个个小的团体组织成较高层次的大团体,分别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三类是规则的维护条件,“监督”与“分级制裁”结合起来,一起发挥作用。“冲突解决机制”要求较低成本的公共论坛的存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型式),对占用者之间或占用者与官员之间的冲突加以及时的协调解决。

奥斯特罗姆条件在相对小范围的共有资源情况下比较适用,参与者少,相互影响比较大,信息获得相对容易一些,比较倾向于由资源的占用者协商达成一致。但在参与者众多,公共资源本身边界并不清晰的渔业资源的情况下,其适用性仍需要研究。

3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几种主要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的论述,我们发现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优越性和相对的局限,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简单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没有哪个单独的经济主体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设计规则的时候,首先要从产权的角度,制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符合上述三个原则的产权制度,其次,虽然自组织管理在较小范围内适用性比较强,但也不是说奥斯特罗姆的条件在这里就不适用。因为尽管从整体上说整个近海海域的渔业资源无法清晰地划分边界,但各个社区实际上活动的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还是能形成一个个小的利益团体。

我国《渔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统一管理,地方层层细化的限额制度,但限额并没有具体的分配方法,所以些规定在具体的实施中还要吸取地方的意见,做出明确的规定。配额的分配方法,由各个海区根据当地渔业的历史和现实,在广泛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方式划分成个别市县配额和商业捕捞配额。渔业局可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将其拥有的配额进一步划分成总渔村可捕量和总休闲渔业可捕量,并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采用行政方式将总渔村可捕量划分成个别渔村配额,下达给各个渔村;社区配额分配方法上,政府由于不能获得完全信息,分配不可能符合当地的情况,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原则,由参与者自己协商,参考传统规则、地理特点和产品特点自行决定。对于休闲渔业可捕量和商业可捕量,可采用拍卖方式决定其归属,分别形成个别休闲渔业公司配额和个别商业可转让配额。

制度的有效实施首先当然是要靠规则制订的合理可实施性,但如果没有对规则的监督,那么再好的制度也难以长期维持下去。应该采纳奥斯特罗姆自组织管理理论中的思想,把政府监督和社区参与者的相互监督结合起来,设计多层次惩罚机制,建立处理冲突的各个级别的论坛。

另外,制度的转变要适应效率和可持续目标,效率和可持续性是随着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而变化的。在渔业问题上,法律法规必须与渔业的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例如随着海洋生物种群的稀缺性的变化,某种数量曾经比较丰富渔业产品被过渡捕捞,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破坏,法律法规应做出及时反应,对此种物种的捕捞加以管理,本来没有限制配额的要及时引入配额制度。

要达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不能单靠经济方面的政策,相关政策必须加以配合才能使这些政策有效实施,例如做好信息的搜集,完善渔业统计体系,是建立配额制度的基础。同时,宣传教育也是必要和有效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渔业可持续发展产权

论文摘要: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渔业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和管理的不利,渔业资源面临普遍的过度开发,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本文对我国渔业资源状况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比较了几种纠正这种低效率的理论和政策,指出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提出完善法律制度与健全市场相结合,政府政策规范与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奥斯特罗姆等.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2]刘新山.ITQ渔业管理制度与物权理论的关系.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11.

[3]梅多斯等.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慕永通.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篇4

为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培养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旅游人才队伍作支撑,大力推进旅游人才建设,全面提升我县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制定《年旅游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打造中国最具亲和力旅游景区为目标,以落实“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抓手,在旅游系统全面推行“酒店式”服务管理,围绕全县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行业规范标准为指导,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素质,更新教育培训观念,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切实提升县旅游服务质量。

总体目标:通过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达到旅游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明显提高、分布日趋合理的目标。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发展意识、危机意识明显增强,全力打造一支最具亲和力的员工队伍。

二、培训形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专题讲座、各种培训班、报告会和参观考察活动;探讨与周边中高级旅游院校结成合作联盟,建立长期培训基地。依托高校旅游院系组织参加学历教育和远程教育;与组织部门联合开展干部在职培训;与人事劳动部门联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等,对广大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三、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

(一)召开全局中层干部教育整顿会议。时间:3月上旬课时安排:4课时责任领导:邢鹏责任科室:办公室

1、参加范围:全局中层干部

2、主要内容:⑴传达贯彻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⑵局属各单位汇报近期工作及下步打算;⑶局主要领导作重要讲话。

(二)机关日常业务培训时间:每周五集中学习日时间安排:2课时/周责任领导:林雪梅责任科室:机关各科室

1、培训范围:机关全体干部职工

2、培训内容:礼仪服务、职业化团队精神及各科室专业业务知识。

3、培训形式:采取办公室统一安排培训内容和各科室搜集培训教材相结合的形式。

(三)旅游投诉事件处理及案例分析时间:4月中下旬课时安排:4课时。责任领导:丛海波责任科室:稽查大队

1、培训范围:全局干部职工

2、培训内容:日常服务接待中投诉事件的案例处理、投诉者心理分析及避免投诉事件发生的措施等内容。

3、培训形式:邀请烟台市质监所综合科王忠杰主任讲授。

(四)导游员年审及岗前培训时间:3月下旬-5月底课时安排:24课时责任领导:林雪梅责任科室:质量管理科、游客中心

1、培训范围:县内持导游证(IC卡)的专、兼职导游员、景区讲解员。

2、培训内容:3月下旬组织全县持IC卡导游员参加烟台市旅游局举办的导游员年审培训;4月中下旬-5月中上旬,组织全县持IC卡导游员及景区讲解员参加县旅游局举办的导游员岗前培训(旅游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导游业务基础知识、新修订版导游词、职业道德、服务规范标准等)。5月-12月,对新招聘的导游讲解人员、观光车司机进行长期培训教育。

3、培训形式:采取请进来和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拟邀请烟台周边旅游学院教师进岛进行文明礼仪、服务规范、工程流程等培训;走出去到蓬莱阁景区进行实地培训。其他业务科室、部门负责人进行自行培训。

(五)景区各岗位从业人员代表赴蓬莱阁景区集训时间:4月中下旬课时安排:15-20天。责任领导:庞世庆责任科室:景点管理科各景区

1、培训范围:景区各岗位从业人员

2、培训内容:景区检售票、保洁、安全等各岗位工作流程及服务规范。

3、培训形式:抽调各岗位业务精、能力强代表赴蓬莱阁景区学习培训,重点学习服务礼仪、业务技能及工作流程等内容,培训结束后,由各代表负责组织旅游事业管理处各岗位集中培训和授课。

(六)安全员培训时间:5月底课时安排:8课时责任领导:庞世庆责任科室:质量管理科、景管科、各景区

1、培训范围:全局干部职工

2、培训内容:旅游安全知识、消防工具使用操作技能

3、培训形式:⑴集中培训4课时。拟邀请县消防大队专业人员讲授消防安全知识;⑵分散培训。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参加,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和时间安排,拟邀请消防大队专业人员实地讲解和现场演练。

(七)拓展培训时间:6月份课时安排:每单位4课时责任领导:庞世庆责任科室:办公室

1、培训范围:全局干部职工

2、培训内容:团队协作能力

3、培训形式:聘请有资质的拓展公司针对行业特点实施拓展培训计划。要求以每个部门为单位,实施拓展活动,锻炼团队协作精神。

(八)景区规范化服务现场考评时间:7-9月课时安排:1天/单位责任领导:庞世庆、丛海波责任科室:景管科、各景区、休闲渔业等

1、培训范围:各景区、休闲渔业

2、培训内容:检查各岗位的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程度

3、培训形式:采取定点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形式,每月或每季度评选出岗位服务标兵,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典型经验交流,并予以通报表彰。

(九)开展行风评议时间:旅游旺季及“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前责任领导:林雪梅责任科室:督查考核领导小组

1、评议范围:全局干部职工

2、评议内容:针对各单位各岗位存在问题,从业务技能、工作态度、服务热情及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测评,筛选典型。

3、评议形式:在游客、服务部门、单位互评等不同层次范围内发放评议票进行民主评议。

(十)外出考察培训时间:10月底责任领导:庞世庆责任科室:办公室

1、培训范围:全体干部职工

2、培训内容:考察先进景区在A级景区建设、规划发展、经营管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3、培训形式: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拟赴先进景区考察学习,要求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考察结束后考察人员形成书面材料,以单位为单位进行经验交流学习,然后安排经验典型代表在全局范围内交流。

(十一)其他岗位职能培训时间:按照省市局及县组织、人事劳动部门统一时间安排责任领导:林雪梅责任科室:办公室

1、培训范围: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技术等级人员

2、培训内容:中层管理岗位资质认定;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

3、培训形式:按照相关部门统一安排。

(十二)定期考核及经验交流时间:1次/季度责任领导:庞世庆林雪梅责任科室:督查考核领导小组

1、参加范围:中层管理人员、新上岗人员

2、考核内容:基础旅游业务知识、现场岗位服务流程及应急突发事件处理等。

3、考核形式:局督查考核领导小组组织业务知识笔试、现场模拟流程考试和交流工作经验及心得体会的形式。

(十三)班子成员专业授课时间:1次/2月责任领导:邢鹏责任科室:督查考核领导小组

1、培训范围:局中层以上及机关全体干部职工

2、培训内容:安全生产、公文写作、旅游营销、旅游法律法规及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

3、培训形式:根据班子成员上报课题及内容统筹安排讲授。

(十四)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典型经验交流时间:11月中下旬责任领导:林雪梅责任科室:局属各单位

1、参加范围:局属各单位各岗位优秀代表

2、演讲内容:结合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开展,在各单位不同岗位中涌现的典型代表中进行经验交流。

3、形式:演讲比赛

篇5

一、行动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沿海及海洋环境为目标,以深化“平安海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开展“清港”专项行动,有效解决影响我镇海区平安稳定,阻碍海洋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夯实海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切实提高海区社会管理能力水平,为加快推进我镇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行动重点

(一)排查化解涉海涉渔矛盾纠纷。深入排查海洋及沿海区域存在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建立海上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行动期间,各村各部门要组织精干力量,对当前我镇海区存在的渔业资源争夺、渔场锚地争抢、商渔船碰撞,以及海砂禁采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开展专项排查行动,摸清问题底数,落实稳控措施,加强预测预警和应急措施建设,防止发生各类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及安全生产事故。

(二)整治社会管理突出问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整治社会管理突出问题,提高专项行动实际成效。切实整治违规生产作业,“越界”捕捞,砂石、危险品海上运输、过驳,违法违规围填海、侵占海岸线及冲滩作业,向滩涂、规划水域倾倒建筑垃圾或废料,非客船载运休闲旅游观光者及船舶航路交叉等影响海域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三)治理海事渔霸事安全隐患。结合区域实际,加强海上各类船舶及作业人员的管理,加强船舶出海作业和码头、桥梁、海上施工工地的管理,重点加强三无船舶、小型船舶检查,切实消除海区存在的治安、安全隐患,坚决防止重大海损及伤亡事故的发生。

(四)严厉打击犯罪。针对突出问题,组织严打整治,依法严厉打击海上走私、盗窃、侵占等各类刑事治安案件,严肃查处非法成品油买卖,海上采砂,在主航道、码头作业区、锚地、避风港、桥梁等交通设施周围布设网具等违法行为,以及其他破坏海上生产和公共设施,扰乱海洋开发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遏制违法犯罪案件多发势头,切实维护海区平安稳定。

三、行动时间步骤

“清港”集中行动总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下旬):成立领导小组,召集各成员单位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方案。

(二)排查整治阶段(4月下旬至多月底):深入排查沿海治安突出问题,掌握各类基础资料的底数。通过对重点海域进行整治,做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力求工作取得实效。

(三)建章立制阶段(5月底至6月中下旬):针对排查整治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分析,找准存在问题的源头,强化源头治理,重点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创新工作举措,固化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提高行动实效。

(四)总结验收阶段(6月下旬):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形成总结材料,对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形成长效机制。

四、行动组织和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清港”行动是深化“平安海区”建设、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协调,认真抓好落实。

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业旅游;新模式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所谓“城乡一体化”,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而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要,快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文明素质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旅游,进一步进行产业融合,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民与农村的提升变革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农业旅游新模式主要就是要根据产业融合的特点,将农业、旅游业、农村、农民以及其他相关要素进行糅合,系统的规划农业旅游的发展。

融合过程中,农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农民变成农民与市民双重身份,又转变为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经营者、服务者。其身份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城乡一体进程的加速,农民要更快地适应其新身份。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这将直接影响游客对农业旅游的评价。

融合过程中农村本身也发生了巨变。从原来只是农民生活劳作的乡村转变成为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因此,在农村硬件的建设上要进行大力提升,尤其是卫生状况。在保留农村乡土特色、民俗风情的基础上,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2.传统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

我国开发农业旅游已经经历了十几年,在这期间,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多种多样,目前仍具有生命力并市场表现良好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2.1乡村休闲游模式

是指以农村生活、农村环境、农业生产为主要核心内容,开发具有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的模式,主要的项目有:休闲渔业垂钓、划船、烧烤等活动;通过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可提供农业劳作、骑马、垂钓、狩猎等项目;开发建设特色农庄,以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这种模式在江浙一带发展普遍,比如“杭州双流农庄”“淳安县千岛湖乡村港湾”等。

2.2农业观光游模式

这是新型农业的一种,指利用农村现有设备与地理条件、农产品、乡村自然环境与生态等乡村资源,经过合理规划,发挥乡村休闲游的旅游功能,提升游客对乡村、农业以及现代农民的认知与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游客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活、可住宿、度假、游乐等,享受乡土情趣,了解农民生活。这种模式是传统农业旅游的基本模式,全国各地有许多成功的典型案例。

2.3自然生态游模式

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乡村地区,可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模式,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污染的恶化,城市居民寻找郊区绿肺、青山绿水的意愿不断攀升。杭州生态建设提出了“多样、和谐、健康、安全”的目标,可以说是自然生态游的典型成功案例。各地推出的诸如“溪地漂流”“天文观星”“森林漫步”“竹园绿肺”等项目皆是自然生态游模式。

2.4农家度假游模式

是指依托著名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围绕“农家乐”为主的特色乡村建设模式。“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生活体验活动。

2.5民俗文化游模式

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开展考古、观光、体验、休闲旅游活动。如“梅家坞茶文化村”、各地少数民族体验游等。

3.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业旅游发展新形态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旅游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可以考虑引入以下要素,以保障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疗养美容

在清幽宜人的绝美山水中疗养,在先进设施的保障下放心的美容保健,如今,这样的疗养美容旅游在世界各国风生水起。如日本、新加坡、瑞士等旅游国家的美容旅游项目。我们的乡村可借鉴这一模式,比如将中国传统中医与美容相结合,在农业旅游的项目中增加种植中草药、开发药膳;也可以种植具有美容疗效的植物,游客可在专业指导下,制作手工纯天然的美容护肤用品,如手工香皂、减肥茶、精油等等。这一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

3.2艺术

利用农村天然美景,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如摄影、绘画、音乐、民俗等艺术活动的爱好者来乡间田间地头采风,既满足其旅游与艺术的双重需求,也是提升农业旅游地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良好机会。更可以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艺术深加工,使旅游纪念品独特化。

3.3网络现实相结合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旅游模式,精明的农庄主在现实经营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网站,在网上建立虚拟的田地、农庄、鱼塘,展示农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可以对现实田地通过网络进行认领,由游客指定种植的种类,在网站上实时更新种植进程,认领者也可利用休闲时间亲自来照顾农产品。这一模式满足现代人种植的心理需求,又不受其时间有限的影响,广受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3.4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内地酝酿引进,在北京开始辐射全国开展,拓展训练逐渐被社会的院校和企业所接受。目前拓展训练普遍的做法是把拓展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设计各项户外拓展项目,一次增进团队成员感情,促进内部磨合与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农业旅游同样可以与拓展训练相结合,设计一些艰苦的拉练、农业劳作等项目,完成拓展训练目标。

3.5素质教育

开发学生市场,尝试各类农业科普活动,如乡村夏令营活动等。让孩子远离城市,走进乡间田野,学习农业知识,体验农民生活,了解父辈艰辛。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奋斗的美德。

3.6婚庆

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有800多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其中仅城镇新人在婚礼上的消费就达4183亿元人民币,新婚人群愿意把积蓄的31%用于婚庆有关的消费。可见婚庆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而现在的年轻新人越来越追求时尚、健康、文明、个性化的婚礼。农业旅游正可以满足其需求,设计与农业旅游相关的主题特色婚礼,将婚礼与休闲郊游结合起来,在典礼之余,可以体验自然风光与乡土风情。为此,乡村旅游项目可以规划婚庆场地、婚庆流程设计、纪念品开发等针对性项目。

4.城乡一体后农业旅游发展方向:旅游式的田园城市

无论是现有的传统农业旅游项目,还是今后可以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旅游项目,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农业旅游的一种新的形态将是旅游式的田园城市。这是指在保留乡村生活元素中自然、生态、恬静、和谐、健康的部分,同时又具备城市的生活品质,提供较多的社会发展机会。以农业为核心,旅游为驱动,并利用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实现乡村硬件设施的提档改造和服务系统的完善。这样乡村旅游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民才能真正成为“田园市民”。

结语

本文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为背景来分析农业旅游,力图总结具有实践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使从业者能开发新思路,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促进农业旅游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兵.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

[2].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华网,2013.7

篇7

一、工作目标

在2011年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全面排查治理各行业、各领域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作,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到2012年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排查治理范围:渔村、各行业、各领域的全部生产经营单位(含个体民营企业)及重点部位。主要包括:

1、渔业生产领域的渔业生产重点单位和各类渔业船舶、各渔港码头等场所及救生消防通讯等设备设施;

2、海上运输行业的企业、单位、船只、港口、码头、站点等场所及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

3、道路交通行业的企业、车辆、道路等场所及设施;

4、各林区的进山路口、坟场、林区附近的生产单位、旅游景区内山林等场所。

5、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含水上娱乐项目)、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网吧、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

6、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7、非煤矿山、石油、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及其生产、经营、储运等各类设备设施;

8、易受台风、风暴潮、暴雨、暴雪、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和场所;

9、水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场所及设施;

10、育保苗企业用电设备及设施;

11、近年来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的单位。

(二)排查治理内容。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3、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等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4、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5、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

6、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

7、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8、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9、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

10、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执行情况;

11、道路设计、建设、维护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等情况;

12、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同时,通过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检查各级政府

及有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事

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和执行,安全许可制度实施,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三)排查治理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深化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结合起来,狠抓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坚持与日常安全监管执法结合起来,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非法建设、生产、经营)、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生产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工作力度,消除隐患滋生根源;

3、坚持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4、坚持与加强应急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严防整治期间发生事故。

三、工作分工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监督、多方参与联动”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三、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3月):围绕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做好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抓紧整改2011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凡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整改的,务必于3月底前整改到位;暂时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列出计划,落实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并加强监控。

2、强化渔业生产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大风天气不出航、出海穿戴救生衣等制度,严厉打击渔船非法载客、载货行为,对江瑶贝生产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治理。

3、强化海上运输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出港签证检查制度和“逢七不开”、车辆绑扎等制度,严禁车辆、乘客私带危险品上船。

4、加强重点林区和旅游景区内山林防火安全巡查,并做好扑救山林火灾的组织、队伍和器材准备。

5、加强对各类企业的安全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火灾等重大隐患。

第二阶段(4月至7月):围绕汛期安全,及早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全面排查治理容易因台风、风暴潮、暴雨、雷电、地震、地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点。按照不放过每一港口、堤坝,不放过每一船舶和养殖筏架,不放过每一山林、悬崖,不放过每一企业和岗位,不放过每一生产设备和建设工程,不放过每一人员密集场所的“六不放过”要求,深入开展“拉网式”检查,摸清底数,建立隐患整改监控档案。

2、认真检查各单位建立的防范严重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应急预案和各项应对措施落实情况,检查落实各企事业单位应急处置预案的实用性和抢险救援物资的准备情况。

第三阶段(8月至9月上旬):围绕夏季和“奥运会”安全,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针对这一时期高温天气和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对客货港口、渔港、建筑施工工地、已关闭露天采场、旅游景点、育保苗厂、养殖筏架等重点部位、重点场所进行再检查、再整治、再落实,确保防汛、防台风、防坍塌、防泥石流、防火等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严防引发事故灾难。

2、以渔业、海上运输、旅游、山林防火、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和特种设备等夏季事故易发的行业领域为重点,抓住容易引发事故的重大隐患,加大治理力度。特别要抓好“渔家乐”和海上运输船舶的隐患治理,严厉打击无证营运和超抗风等级出海、超载、超航区作业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阶段(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围绕“十一”黄金周期间安全,做好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认真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以学校、医院、居民区、商场、宾馆、娱乐场所、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广播、电视、供水、供电、供气等重要部位,以及交通、旅游、渔业、烟花爆竹、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深入查找事故隐患,认真整改。

2、把旅游、交通及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全面组织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做好大型公众聚集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妥善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对旅游客船、休闲渔船、旅游车辆等游客运载工具及带有危险性的旅游项目和设备安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控制好各旅游景区高峰时段游人数量,严防拥堵、踩踏事件发生。

第五阶段(10月下旬至12月):针对冬季雨、雾、冰、雪天气多发的特点,扎实开展隐患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1、坚决查处渔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领域超抗风等级出海、违规载人载客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2、企业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落实防火、防爆、防寒风大潮、防冰雪灾害、防冻裂泄漏,以及道路和海上交通防滑、防雾、防碰撞等措施。

3、认真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政府、企业两个层面的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村委会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抓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迅速召开专题会议,根据本通知精神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报乡安委会。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负起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整改资金和责任,制订隐患监控措施,限期整改到位。

(二)突出重点,全面治理。村委会、各单位要结合本辖区、本单位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各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按照五个阶段的工作安排和本地的产业特点以及各行业领域的薄弱环节,迅速组织各行各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横到边、纵到底,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对重大事故隐患和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重点事故隐患要建档监控,挂牌督办,逐级上报。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乡安委会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措施,规范监督检查的方法和程序,采取巡检、抽检、互检等方式,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加强督促指导。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等行为,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依靠群众。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活动。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和相关单位,深刻认识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隐患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组织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认真细致地查找各类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要予以公开曝光。

篇8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海南省被定位为国际旅游岛之后,琼海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街道在变宽、楼层在拨高,地产开发力度呈现几何数字上升,房价飙升速度令人瞠目,城市外缘迅速扩展,原有的小城风韵却渐行渐远。

此时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围绕城区的广阔田野是支持城市合理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遏止城市无节制膨胀的屏障。

有鉴于此,从2010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主导下,我们深入研究与借鉴美国的波士顿、迈阿密,澳大利亚的布鲁斯班、黄金海岸等几个国外城市发展成功案例,围绕着琼海市所属的嘉积、博鳌、官塘三个城区尝试着进行全新模式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构思。当地政府也把握时机地提出“田园城市,幸福琼海”的城市发展口号,并以塔洋河穿越其间的龙寿洋片区近28平方公里的区域做为先行示范区,提出打造万亩国家农业公园的宏伟构想。

国家农业公园是琼海田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国家农业公园,就是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对连片的大田洋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农业经济进行优化提升,形成“人在园中、城在园中”的自然、朴素、生态、和谐之美。农业公园又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态,集新农村建设、农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为一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

由此,我们确立了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功能定位为:控制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保持城市合理的空间结构;为保护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有力保障;为城市居民提供近距离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场所。

在规划之初,我们明确工作的的核心问题为以下几点:

1、创新思维,构建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独特田洋景观和吸引力。

2、科学规划,借力数万亩农田保护与造林工程,奠定公园建设的基础。

3、统筹兼顾,合理处理远期目标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4、深入研究,协调公园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面积约32.4平方公里,规划突破了现有农业公园理念,立足于探索和打造更高层次的“产村相融”发展模式,侧重引领由传统生产型农业向现代服务型农业转变,探索研究农业生产功能与园林景观、功能建筑相结合,现代园艺、农耕文化与农业高科技相结合的创意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首先,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人的城乡一体化”, 就地城镇化不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是把基本公共服务进村,使农民在原住区就可以享有和城市同样的包括交通、通讯、卫生、文化、教育、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正如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强调的,在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示范区的开发建设中,要严格遵守四大原则:一是保持原生态风貌、生态优先;二是尊重老百姓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三是不改变土地用地性质;四是不改变土地原有的主人。让农村、城镇与城市融合发展、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创新城镇发展模式,通过龙寿洋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幸福琼海的绿色崛起。

其次,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规划充分考虑建成后服务人群的多元化与多层次性:

市民――周边城市居民及喜欢生态休闲游赏的琼海本地市民。其游览需求可从传统的观赏性游园活动,向结合教学、探索、参与、互动型游览发展。

国内外游客――公园具有超大尺度空间与场所,兼具健身运动、教育科研、参与互动、创意文化等特色,具有吸引国内外参观游客的综合基础条件。

艺术创意族群――借鉴北京等城市的成功案例,国家农业公园为创意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发展形成多个原创艺术家的聚居群落,并提供与自然充分结合的艺术展示平台。

民间机构组织――随着对生态、环保、低碳社会等概念的认知度、参与意识的提高,相应的民间环保组织发展迅速,公园以独到的场地资源优势成为其活动目的地的首选。同时也可为关注公益事业的企业提供参与的平台。

同时,龙寿洋片区是典型的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是琼海市大力发展田园城市的重点地区。由于琼海城市适度的空间布局与尺度,我们借助于城区东南部已有城市路网体系,在国家农业公园内部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慢行绿道体系,使城市空间和田洋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而紧密的整体,通过城市与田园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以增强琼海市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城乡时空转换十分钟”的理念。

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内涵

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往往给人留下太多相似的印象。纠其原因,主要是早些年城市规划建设中漠视地区文化传承,过于功利主义和跟风现象的后果。

对于城市来说,文化是它的灵魂,城市文化既体现在它建筑形态上,也体现在市民的素质与生活方式上。城市虽然都是人建的,但它的形成却有客观的不为个人所左右的历史。一座城市成为什么样的城市,受到它的地理、功能、历史人文、生活习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漫长的成长历史过程中,城市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个性。

琼海要打造特色鲜明的田园城市,对其城市文脉的研究与挖掘就显得极其重要。就在今年“十一”黄金周,琼海举行了影响深远的旅游推介会,重点推出三大特色风情小镇――博鳌天堂小镇、潭门渔业风情小镇和中原南洋风情小镇的旅游推广活动。这正是当地政府敏锐地抓住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明智之举。以国际性商务会展中心为依托的博鳌镇,以与国际接轨的度假休闲为文化主题,无论是镇政府对面的老房子咖啡屋,还是“海的故事”酒吧,其独特的装修风格,温香四溢的咖啡、美酒,伴着阵阵海风,给人无限轻松、超凡脱俗的氛围。潭门渔业风情小镇则突出当地渔民近半个世纪以来勇创南海、捍卫海域的动人故事。而我们有幸参与规划设计的中原南洋风情小镇则重笔浓彩地描绘出琼海作为海南侨乡重镇的历史印迹。

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空间,必须满足人们的功能需要。这需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景观环境。

而在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规划设计中,我们也同样遵循“挖掘地域文化,塑造特色景观”的理念。从文脉传承与空间延续两个层面整合地区的文化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对国家农业公园内部的现有村落的改造也提出了规划导则与设计模板,从特色鲜明的海南民居建筑中提炼出适当元素运用其中,形成文化特点突出、乡韵气息浓郁的村镇聚落景观。

为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担待能力,对于区域内几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我们借鉴杭州法云安曼村落式酒店建设模式,在尊重原有山水空间与地形地貌的基础上,以海南传统民居院落空间为蓝本,提出“重现百年琼海田园乡居”的乡村精品酒店的整合方案,为未来民间资本进入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对于龙寿洋农业国家公园的入口形象设计,我们更是从龙寿洋片区的根源文化入手,无论是入口选址还是主题提炼,紧扣穿越其间的塔洋河及其流域文化,突出祖祖辈辈伴水而居的原住民流传久远的古韵传说。

龙寿洋,一个富有神奇吉祥的名字。“龙”是中国人的吉祥之物,也代表着龙寿洋的前人对后辈的希望和祝福,让世代薪火相传,文化积德延承下去。“寿”就是百年长寿之解,也同样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祝愿。正是这代表生命之源的塔洋河赋予我们设计的灵感与精神依托。

以科技为核心的产业示范平台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主要作为先行示范区来展示“农业产业化、农业基地化、农业商品化、农业现代化 ”,是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新兴技术的推广平台。

通过龙寿洋区域建设体现新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新城乡一体是指用产业带动城乡结合部区域发展,通过对相应产业的打造,带动乡村整体发展。

篇9

关键词:旅游新常态;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16404

1引言

我国旅游逐步摆脱非常规发展模式,出现需求多样化、散客主流化、旅游全域化、产业融合化和服务智慧化等常规现象,开始进入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1~4]。乡村旅游也呈现出产品需求升级、自驾自由行主导[1]、整合集聚发展、产业形态创新和线上营销加速的常态化特征[5~8]。新常态拉大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与优区的差距,而普遍存在的市场非优区应是乡村旅游研究重点。

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居民,而旅游客源市场优劣的衡量标准是出游能力[9]。基于此,笔者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界定为本地市场出游能力弱,缺乏高引力景区,且2 h交通距离范围内缺乏可依托的三线及以上城市的乡村旅游地。法国学者Beteille R早在1992年已将乡村旅游看作非优旅游,研究其起步到走向繁荣的演变[10]。Ross G F[11]、Opperman M[12]等多位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都涉及到旅游非区的概念,但缺乏深入探讨。国内旅游非优区的研究始于旅游资源非优区[13,14],后拓展到区位非优研究,其中市场区位是重要板块[15~18]。要轶丽[9]和陈婷[19]提出市场非优区的特征是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本身出游能力低,且远离主要高出游能力的客源市场。对于市场非优区发展,陈传康认为应重点解决交通问题[20],朱国兴提出从市场空间、行为结构和客源结构的定位弥补不足[21],徐升艳探讨产品、合作等具体措施[22],孟清超阐述了推-拉理论开发模式[23]。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非优区研究集中在2000~2010年,国外的更早,所以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目前市场非优区是作为非优区位或者旅游非优区的部分进行研究,缺乏专题研究,尤其缺乏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研究。本文以广德县为例,揭示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其发展路径,以期为相似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丰富非优区研究的理论。

2案例地分析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主要表现是资源禀赋较好而市场响应较弱。据此,通过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对比分析,选择广德县作为案例地。

广德县符合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定义。2015年,广德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52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内4A级及以上景区只有太极洞,且与其交通距离在2 h以内的只有2个三线城市。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资源禀赋较好,体现在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影响力等方面。广德县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国标中的主类,且数量丰富。县内拥有丰富的蓝色水库资源、溶洞资源和养生资源,也有航天军事研学资源,旅游装备制造资源和佛道文化养心资源等独特人文资源。县内拥有国家重点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绿色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和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1个,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国家认证。

市场响应较弱,主要体现在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社会对区域景区的关注度等方面。2015年,广德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不到黄山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的一半;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7亿元,不到黄山区的1/5。社会对广德县景区的关注度较低,县内产品引力有限。太极洞自2011年以来的百度搜索指数平均值为274,而黄山为6887。

3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分析

3.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一日游走向过夜游,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产品引力不足。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接待和景点观光为主,缺乏乡村性和体验性;缺乏营地驿站等新业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缺乏夜产品。

(2)廊道设施欠缺。广德县交通暂不具备主题体验和串联散点的旅游功能,缺乏慢游道、旅游引导、服务驿站和廊道景观等旅游服务设施。

(3)品牌尚未确立。广德县乡村旅游中有许多国家认证的农家乐或景点品牌,未形成统一鲜明的区域品牌,市场认可度低。

(4)支撑体系较弱。该县乡村旅游的支持政策、人才支撑、智慧化建设以及包括厕所、厨房、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都较弱。

3.2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主要是指乡村本地居民出游能力弱,而周边缺少规模大且出游能力高的客源市场,是与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优区相对的。旅游新常态使得乡村旅游非优区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资源小散缺乏整合、品牌市场响应小和支撑体系弱等问题更加突出,提质增效更为迫切(图1)。

对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产品、整合、品牌和支撑四个角度解读。首先,产品是乡村旅游市场的核心卖点。要贯彻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融合理念来提升产品的体验性,开发休闲业态、研学业态、旅居业态和互联网+等新业态产品,补充慢游、体验和文化三个主题的夜休闲产品。其次,整合才能全面提升产品引力。勾勒框架、打通脉络、塑造视点和宣传造势是逐步整合廊道周边小散特乡村旅游点的四个重要步骤。再次,统一明确的品牌是让乡村旅游产品打入市场的关键。品牌建设体现在游前塑造宣传、游中体验服务和游后反馈分析的旅游全过程中。最后需要体制、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撑,需要乡村旅游协会来统筹,推进政策畅通、人才培育和旅游环境建设行动。

4广德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4.1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4.1.1增加产品体验性

提升产品体验性的关键途径是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理念的融合。生产理念指农渔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主题产业链,打造生态观光休闲产品。生活理念是指挖掘乡村文化,提供乡村民俗风情体验和田居耕读的生活方式。生态理念是指贯彻低碳理念,重现青山绿水田园炊烟的乡村记忆,于生态环境中养疗。生命理念是指乡村旅游产研结合,通过科普研学提倡回归本真,人与自然、自我的交流和感悟。四生理念深化旅游体验,丰富产品的体验层次和维度。

4.1.2开发新业态产品

开发满足市场升级需求的新业态产品,主要包括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闲业态,面向学生和亲子市场的研学业态,面向养生养老市场的旅居业态,以及功能性新业态在线旅游产品(表1)。

4.1.3补充夜休闲产品

针对乡村旅游接待的都市游客市场、自驾自由行市场和度假市场的需求,将乡村旅游夜产品分慢游、体验和文化3个主题打造。慢游主题可利用灯光艺术包装村落小镇,提供夜景步道。体验主要依托于乡村夜市和小镇老街的美食体验和购物体验,还有景区开发的夜场体验。旅游演艺和节日是文化主题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实景演出、民俗演艺、体育竞技和杂技等。

4.2加强廊道串联整合

用廊道整合资源串联小散特乡村旅游点,聚小成大,聚弱成强,形成新的廊道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根据广德县现状,建设水廊桐I画廊,陆廊各乡镇内5条全域环线风景道。廊道通过勾线、通脉、点景和渲染的方式进行建设。

勾线是定位廊道的主干线,实现畅通畅游。建设水上航线或陆上自驾风景道,实现水陆畅通、联通;完善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基营接待村落和服务驿站等旅游集散体系;宏^定位廊道主题和功能,规划设计空间布局。

通脉是打通廊道的脉络,建设廊道支线和漫游体系。要明确可连接的旅游支线,扩大廊道辐射范围;建4.4.1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政府引导摸清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存量,开展乡村旅游信息普查行动;出台乡村旅游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相关土地政策,旅游扶贫政策,乡村旅游企业的市场准入、规范、监督、评价、运行和发展的系列准则,实现政策畅通。

建立由当地龙头企业管理者、政府旅游人才来领导,旅游局与村部管理人员、广德县企业管理者和高校旅游规划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乡村旅游协会。协会组织制定和评审广德乡村旅游标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组织竞技比赛发现作品和人才,协助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营销,管理监督并保障协会运行,保障消费者与村民的权利义务。

4.4.2乡村旅游人才培育

通过校村联袂机制,建立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乡村人才培训基地,科学培育三级人才梯队,即面向协会会员的管理型人才,应届毕业生和引进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等专业人才,当地群众和当地专科院校人才组成的文化传承人才。

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进行订单式培育,制定一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课程,培育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旅游理论知识、旅游文化素养和自学能力,并进行淡季实地考察和定期考核。同时,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申请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积极融入现代互联网众筹项目,创立广德乡村旅游创业基金,建立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联盟和交流平台,不定期组织创客大赛。

4.4.3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行动通过乡土保护和旅游导向的山水林田村道的景观整治,以农旅融合为路径,完善道路体系、智慧工程等公共服务体系,为村落物质和文化遗产建档,创意创新传统资源并利用垄上行等新型旅游交通塑造新旅游吸引物,保护和重现乡景、乡味、乡音和乡俗等乡村记忆。这从电商化行动和农家乐改造抓起。

在各村镇全面普及电子商务的意义和技术,保证经营者熟悉网络营销及预订支付。搭建政府乡村旅游官网,提供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选择代表乡镇定点实验示范,实现乡村旅游电商化。农家乐改造行动以乡土化、院落化、特色化、精致化、生态化为提升原则,基础与服务设施完善为基础,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乡土化塑造,健全游憩要素与功能,统一民宿建筑风格,挖掘各农家乐特色,围绕“一院一主题”进行风格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明正.认识新常态,推动陕西乡村旅游转型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7-11(4).

[2]Quansheng G E,Jianchao X I.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3]张广瑞.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5,30(4):1~3.

[4]张祖群,林姗.首都城乡建设的文化品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基于北京乡村旅游八种新业态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S2):143~149.

[5]李湘云,杨占东,郭璇.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118~120.

[6]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7]Qiyan W,Ling X U.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8):102~110.

[8]毛峰.“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3):74~77.

[9]要轶丽,郑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5):58~61.

[10]Beteille R.La Valorization Touristique 1’Espace Rural[J].Inform,geogr,1992,56(5).

篇10

关键词: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5)02-0046-05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保育、生命教育“四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

1.泉州休闲农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1.1 休闲农业呈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休闲农业发展需要相关产业支撑,同时需要突出“农”字,贴近自然,除了提供优质农产品外,还提供观光、体验、餐饮、娱乐等服务。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900万农民受益,接待人数、经营收入均保持年均15%的增速,发展呈“井喷”之势。休闲农业正从农民自发发展向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而且呈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全产业链发展包括以农产品延伸、以农民延伸、以农业自身和农村自身延伸等方面发展。以农产品延伸主要是在对农产品品种进行拓展、丰富,对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农产品的多种消费利用途径,将生产、销售、服务连结为一体,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特别是满足休闲消费的需要。以农民工延伸主要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在对农民工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将农民工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休闲服务行业。以农业自身延伸主要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创造优美的绿色生态休闲环境,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生产体验、娱乐教育等多种休闲服务、以农村自身延伸主要是利用农村的传统文化、生活起居、自然生态等资源,为人们提供特有的休闲服务。从而形成高科技主导型、旅游产业带动型、文化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工业产业反哺型休闲农业等等,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和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

1.2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从需求上看。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人们的旅游模式就进入了休闲时代,开始讲旅游品质,注重幸福指数,其中就包括休闲指数。2013年,泉州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化率为61.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持续下降为36.5%。泉州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大大增加。我国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其中的服务贸易包括休闲旅游的需求会大大扩张。泉州经济较为发达,又是文化名古城,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包括本市、邻近市县、周边省市乃至海外游客渴望了解泉州风土人情、乡村美景佳肴。近几年,来泉州旅游人数大幅增长(如表1),尤其对休闲农业的业态类型需求日益增多。同时,休闲农业发展也是农民的需求。相比之下,泉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还较低,如果能通过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价值外溢,获得创业或就业,那么,这是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提高收入水平,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有天然的优势。

通过调查发现,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明显有别于其他旅游。从游客的偏好和体验看,消费者主要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对休闲农业点的忠诚度高并有乡村旅游体验亲朋好友的意见是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主要动机足暂时远离日常生活,放松肌体和心情。但调查表明,旅游者感知质量与其满意度之间缺乏相关性,喜欢农村景观的游客停留时间长于那些体验型游客。对休闲农业的游客细分发现,其中约57.1%关注自然、环境和宁静,有约28.6%为乡村旅游活动所吸引,如户外和文化活动,典型的乡村生活:一小部分约14.3%是与朋友共度时光。总之,休闲农业成为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游憩体验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供给上看,泉州的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泉州的休闲农业的规模、质量、效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表2)。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点137个,其中较大规模的有70多个。全市休闲农业点经营面积共计11413.33 hm2,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l家,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6家,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6个,泉州市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休闲农业大大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和就业、增加收入、文化传承提供新的途径。

现在,泉州进入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15500km,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达1.423 km/km-,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交通通达性良好。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98 km2,海湾型大城市框架逐步形成,极大促进泉州与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之泉州拥有“东亚文化之都”等城市名片,有“ 金改区”、“综改区”的政策利好外溢,这些都能有力促进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并把泉州建设成为“都市型休闲农业聚集中心区”。泉州休闲农业已有休闲农场、生态农业观光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度假山庄、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基本形式。泉州休闲农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乡村旅游住宿,包括住宿类型、服务质量、住宿状况。多样化的住宿规模和类型有利于吸引对旅游地具有不同印象的旅游者。二是乡村农、景观,这是构成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主体 三是乡村交通,通过调查发现乡村休闲旅游者很注重适当的交通方式。四是农产品开发,这既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的关键环节,也是给游客更多特色消费选择。

2.制约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

2.1缺信任

泉州仍存在化肥、农药、激素、工业污染等符种污染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如激素猪肉、速成鸡、果蔬的农药残留等。多数土壤板结、酸性增加、活性降低,若不改良将无法长出高质量的农产品。 农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多数消费者缺乏分辨能力,不信任由此产生。从而引发休闲农业发展两大矛盾:一是城市人群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长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带来农产品安全危机间的矛盾;二是普遍存在的地域性结构性农产品供需失衡带来的农产品滞销的矛盾。从产业链纵深发展看,还存在工商资本对投资休闲农业缺乏信任。休闲农业与工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足。泉州还没有允分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来支撑发展休闲农业。短期内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项目。

2.2缺特色

游客多样化休闲需求,与泉州休闲农业点散落分布、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形成较大矛盾。目前,泉州休闲农业形式的内容仍很单一。仅停留在观赏乡村田园风光、农家餐饮,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很快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短,往往是“一日游、过境游”。而且,产品功能单一,文化内涵欠缺。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一户农家就可以开办一个小型的农家乐,当一个案例成功时,很容易吸引经营者“群起仿之”,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意设计欠缺,未体现地方特色,更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提炼和包装。许多乡村和文化景观及栖息地正在丧失,景观的创造性破坏仍在继续,并在乡村空间变化的亚文化之中产生“遗产景观”。

2.3缺规划

泉州市已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但规划落实水平较低。一是各白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全产业链安排。二是休闲农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滞后,缺乏制度导向。三是基础没施建设还有“短板”。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休闲农业的水利设施落后等不能有效地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因为休闲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和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和城镇居民数呈正相关,和公路里程数呈负相关。四是缺乏对本地需求的细致调研分析。忽视休闲农业发展巾业主融资贷款难,土地流转难等问题。

2.4缺资金

休闲农业投资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集体、农户、财政、农商行等,这些渠道的资金获得都受到诸多限制。项目初始投资往往是农民一部分现金投入和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投入。财政投入相对有限,资金扶持大部分仍是支农资金,基硎;没施等公共品的供给仍欠缺。巾小休闲农业企业争取金融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还不够通畅。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没有覆盖到休闲农业,险种设计不能满足休闲农业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同时,资本市场的资金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2.5缺培训

泉州休闲农业几乎没有专业人员的生产指导多数休闲农业点为家族式经营,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休闲农业缺乏对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系统性开发管理。真正集提供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科技示范、度假、会议、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点仍然很少。农户整体素质与服务水平一般化,服务内容、质量及卫生条件等都不尽如人意。从表二看,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占70%,其他环节包括住宿服务,仅占一小部分。另外,农产品缺乏精细开发,而农产品开发是需要技术和创意的。加之工资待遇低,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休闲农业企业要承担很高的人力培训成本,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是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需求的。

2.6缺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销售难。多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没有品牌,就没有好的市场和好的效益。泉州的休闲农业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还缺少大品牌、知识品牌、这和泉州发达制造业涌现“安踏、匹克”等众多知名品牌形成鲜明埘比,壁垒森严,甚至毫不相干。没有依托本地制造业品牌资源优势,包括客源、营销渠道、广告宣传等,没有很好地整合特色产业基地,组成产业联盟或组成合作企业,培育出休闲农业品牌。泉州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铁观音、老醋、芦柑、篾香、漆篮等,却没有挖掘既有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休闲农业产业。

3.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泉州的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须引入现代休闲度假发展思维,延长产业链条,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为基础,又超越“农”,在经营上充分结合工、商、贸及服务,把差异化与优质化发展作为竞争策略来促进休闲农业转型。

3.1 统筹规划,注重休闲农业前后向关联

要把休闲农业纳入整体规划,并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很好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推进。合作下的竞争才能使得各个休闲农业点彼此间的关注度加强。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的合作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及差异化的休闲农业体验产品。这种合作也使得科技、文化、创意、生态等方面对休闲农业的支撑力度形成合力,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推动休闲农业的转型。因此,要围绕构建区域休闲农业产业链,组建区域休闲农业企业集群,以现有的休闲农业点为支撑,打造泉州的三大休闲农业带:一是沿海大通道滨海休闲渔业带;二是沿G72滨江休闲农业带;三是沿G324生态休闲农业带。

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发展须打通“任督”二脉。一是从生鲜农产品精细供应服务到农产品深度加工,直至文化创意产品。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农场与电商及社区配送结合起来,形成连锁产销体系。对农产品精心研发,从日常烹饪,到花样翻新的各种食谱;从各种饮料糕点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要兼容并包。同时,将旅游产品及农产品用整体形象设计与艺文意涵包装,提升产品价值,带动消费。将3D引入稻田画、花园画等种植中,通过人工技术控制稻秧、花草的株高,让图案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立体画面,形成观赏效果“稻梦空间”、“花花世界”。二是拓展休闲农业的体验环节。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发更多更好的体验环节让游客去玩去做。“四生一体”更多的是服务.服务品质已成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关键,尤其是要把生命教育放进去,针对不同需求消费者推出:教育农场、生态养老、养生茶吧、养生泥浴、药浴等,休闲农业产品将融人更多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自然遗产,如剪纸、灯谜、南音、小偶戏、闽南歌、拍胸舞、“打桂花”节等,将节庆活动的文化性与体验性,娱乐性与趣味性充分揉合。

3.2 市场主导,政府和行业组织两翼推动

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将会成为工商资本进入的优先选择项目之一。在符合规划和川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股联营等方式与工商资本共同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新的休闲农业形式不断涌现。如围绕老龄化社会特征显现,泉州要大力开发以接待老人到农家异地养老为主的养老型休闲农业等。

要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作用。一是出台扩大休闲农业消费需求的激励政策。国务院近期出台扶持六大类消费项目政策,推进“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 泉州可以每年开展“泉州人游泉州”的活动,有计划发放“旅游券”促进休闲农业产品的消费。二是承担公共品建设。梯度推进道路、水利、信息化等基础没施建设。具备优势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度,做好路线规划,提高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和照明,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兴起,提高与中国休闲农业网、福建村游网、海峡旅游网、福建森林旅游网等的合作,对接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世纪之村一农产品追溯服务平台、龙付通支付平台等开发,开展在线咨询、网络预定等服务。三是在产业链关键点制定标准和规范。乡村旅游的“住”“吃”显然是有别于景区旅游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表演场所服务规范、体验项目服务规范、安全规范等需要进行立法规范。

利用行业协会还可推动产学研结合依托农林专业的旅游专业的高校和职业巾专联合休闲农业研究所、福建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以及相关龙头企业,建立高校储备人才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育系统,满足休闲农业对规划没计、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种需求。

3.3创意营销,营造休闲农业品牌

①借助网络平台消除泉州休闲农业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中间环节为零。可与Google、百度等合作,把实景街拍图运用3D技术带米的体感游戏,让更多游客在You-tube上体验泉州乡村休闲农业景区美景。同时利用新业态发展带动休闲农业。 “途家网”是中高端度假公寓在线平台,是依托国际领先的分散式酒店管理经验和专业服务标准,紧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以及线中优质的呼叫中心服务的新型平台。日前“途家网”与福建多地签约客房总套数为1.4万套。

②创新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GSA农场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rpport Agriculture),农场提供给消费者有机农产品,同时还有小块土地,一般面积40-60m2租给客户种植,农场提供技术指导。这种体验模式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业收获乐趣并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度和忠诚度。休闲农业要设计出更多的体验活动,除采摘外,还可以有制作、酿造等。通过游客体验与消费,将农产品由初级的产品转变为商品,进而转变成礼品甚至艺术品、作品

③区域休闲农业的联合营销。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点资源互补,共同拥有一定客源,联合营销是通过合作将区域内各个休闲农业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联合组织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有效整合区域间休闲农业资源。泉州可在“东亚文化之都”的统筹下,充分挖掘泉州主要的农业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较大型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节庆活动,如“市民农园嘉年华”,扩大泉州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并逐渐汇聚吸收来自全国的文化创意、园区创意、包装创意和设计创意。

3.4规范管理,提升环境和服务质量

可面向国内外进行托管招商,借助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引入更专业更科学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好的环境和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身心愉悦,提高休闲农业点的形象,也可以使游客转变为区域旅游的“义务宣传员”。2014年4月1日,我国出台《有机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嘛测。泉州需完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级体系,重视游客体验和意见。对已获得休闲农业示范点按照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呵追溯管理平台建设二同时要保护休闲农业资源。用经济、法律手段引导休闲农业摒弃那种高农药、高化肥、高残留、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大力推广有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形成测、配、加工、指导一条龙服务,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科学用肥,把住土地投入关。

3.5 财金支持,重视休闲农业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做好相关政策衔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会,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从2009年起,泉州市每年安排支农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鼓励10家休闲农业示范企业。

创新休闲农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政策性免息贷款,增加授信额度、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同,把休闲农业纳入险种范围,健全农业保险与农业救灾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但要做大做强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PPP模式(Publir-Private-Partnership)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与外资、民资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义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品的供给,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明确财政补贴额度,为PPP创造条件。如休闲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及从业农民的培训。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让相关人员掌握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接受最新的服务标准和法规要求,

篇11

关键词 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创建;措施;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87-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也不断融入了互联网元素,“互联网+”正如火如荼地快速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坚持以农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农业生产为导向,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服务,以及电子农务等多维度的信息化产业发展,集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与管理为一体,快速推动“互联网+”进程发展。以盐城市“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建设为例,阐述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优越性与必要性,并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盐城市在创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过程中,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 以电子服务为突破口,提供便捷服务,推进信息化入户

为了实现信息化顺利入户,可将电子服务为突破口,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通过打造信息化平台方式将多元信息整合起来,为农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流通、营销等多个环节提供引导、指导、帮助。

1.1 大力推进信息化进村入户试点的开展

目前,已经完成3个部级试点县、1个省级试点县的建设,并完成370家“益农信息社”,试点数量高居全省首位。此外,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将农村淘宝、银行、邮政,以及保险等部门进行资源共享,将“益农信息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万能超市”。目前,已建成“益农信息社-农村淘宝”合作点32个,“益农信息社-村邮站”合作点65个。盐城市正在为争取列入全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首批试点城市而努力。

1.2 全面提升“三农”服务热线

“12316”“三农”服务热线实现“县县通”,组建技术专家团队,实现热线咨询全覆盖。此外,不断强化信息分类管理,通过发送惠民短信,结合“蚕信通”“平安农机通”“12316”等短信平台服务,共惠及农户达13.6万户。

1.3 大力推进村级综合信息服务

探索整合各类涉农服务,打造“一网通”为农服务新平台,截至目前,已成功搭建“盐城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民生服务、技术咨询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惠及全市1 860个村,共计500多万用户[1-2] 。

2 以电子商务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建设

重点打造以电子商务为主的销售平台,借助于政策扶持,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手段建设方面不断发力,全面推动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建设。

2.1 加快推进特色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完善优质营销网站,如丰龙网、盐城名特优农产品展销网、乡旮旯网等。此外,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与互联网元素的结合,先后建成了农一网、蜻蜓农服网等侧重于专业化服务的电商平台,此外,在农村生活、就医、农资供应等方面也提供了电商平台服务。同时,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电商化,打造了“e游东台-森呼吸”电商平台,网上订购游客超过15万人。

2.2 着力打造特色电商村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推动电商与产业互动发展的新局面,已经成功建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省级电商14家,涵盖火鸡、苗木、、大闸蟹等产品,总量高居全省第2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东台市,被评为国家级电商示范区,其苗木网上销售额远超12亿元。

2.3 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

“农村淘宝”华东第一村于2015年1月成功落户盐城。阿里巴巴先后在盐城市设立了县级服务中心6个、服务站点470个,此外,京东也在盐城市布局农村电商服务,截至目前,共设立了电商服务中心7个、电商合作店84个,共计招募电商推广人员2 000余人;苏宁云商设立11个苏宁易购直营店、9个加盟店、143个点,并建成了苏北首家O2O体验店苏宁云店。

2.4 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

邀请南大商学院、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专家为盐城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出谋划策。2015年,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了50亿元大关[3-4]。

3 以电子农务为创新点,推进互联网等智能化建设

以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覆盖率为重点,强化示范引导和政策推M,加快推进农业智能化。

3.1 在示范区内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

目前,农作物智能监测与决策指挥系统初具雏形,已成功建成一个市级监测指挥中心、25个乡镇农情监测点,引进、吸收、整合了南京农业大学苗情光谱监测技术和安徽省粮食作物“四情”监测技术,大面积示范应用大田物联网技术,可对“五情”(墒情、苗情、灾情、病虫情以及肥情)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实时监控、预警、分析、决策等功能模块,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供科学快速的解决手段与建议,其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3.2 开展示范区工程

共建成互联网示范区231个,覆盖到水产、畜禽、园艺等多个领域。其中,阜宁闽中食品智能菇房、大丰盐土大地耐盐蔬菜智能温室,以及东台仙湖园艺作物智能育苗中心是设施园艺方面的典型代表;规模养殖方面,打造了江苏悦达禽业智能化肉鸡养殖系统、盐都绿之岛蛋鸡自动化养殖等应用典型;水产养殖方面,建湖县现代渔业智能监控,以及东台华大水产智能养鳗场是优秀成功案例的代表。

3.3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先后建成了“数字现代农业园区”“数字休闲观光农业”等数字农业平台,在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以电子政务为出发点,加强行政管理平台高效化建设

4.1 依托信息化手段发展电子政务

依靠信息化手段来强化行政管理平台建设,不仅可以提升管理决策效率,还能够提升服务效能。一是门户网站旧貌换新颜,将原有功能并不完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的门户网站进行改良、升级,不断提升信息化内容的更新效率,充分发挥其信息化交流、指导作用。二是不断推进农业数据中心的建设。依靠大数据手段,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跟踪、市场行情分析预测、测土配方施肥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提升。三是加快建设农业指挥平台。建成了市、县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市农委和各级农委均建成了智慧农业监测与指挥调度平台;盐城市农委在全市政府机关中还率先开发应用了“综合绩效考核平台”,提升了考核精准度。

4.2 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落实“电子四务”信息化建设

盐城市是江苏省农业大市,非常有必要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先行先试。在省农委的统一部署与指导下,积极开展“互联网+”相关具体实践工作,不断在农业产业各领域中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落实“电子四务”信息化建设。一是实施“互联网+生产”行动计划,示范应用智能农业。在目前已有的示范应用基地良好的基础上,新建智能农业示范点100个,进一步深入挖掘农业地理信息平台其中的价值,将“数字规模养殖”“数字设施园艺”“数字耕地质量”“数字农产品市场”落到实处。为了进一步完善监测与决策指挥中心,组织实施该系统的三期工程,新建农情智能监测点10个。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销售”,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依托阿里、苏宁、京东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00个,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平台在农业市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淘宝特色中国盐城馆、苏宁易购盐城馆和京东商城盐城农产品馆。积极组织农业市场主体参加省“农业电商万人培训”,提升电商营销技能和水平。三是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进一步整合电商、邮政、保险、银行、通信等资源,新建200家村级“益农信息社”,此外,进一步推广惠民短信服务,新增2万户用户。为了降低信息化成本,可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微信、微博等平台。四是实施“互联网+管理”行蛹苹,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加快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决策指挥水平。

5 结语

盐城市将以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创建为契机,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优势与良好基础,力争把盐城市建为江苏省互联网农业示范区,试验、示范与推广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智能农业建设、农资电商示范、农业大数据产业等方面的建设,促进盐城市互联网农业再上新台阶。

6 参考文献

[1] 胡扬名,李燕凌.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问题:以湖南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3):1-3.

[2] 熊春林,符少辉.基于AHP模型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4(12):109-114.

篇12

关键词:水库工程 社区文化变迁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观念文化

1.引言

在2011年1月中央1号文件后,我们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更为强势。一大批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展,使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不再处于弱势,但是,水库工程开发运营忽视社区文化变迁从而产生的社区矛盾日益突出,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项目治理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基于此,本文以港口湾水库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工程本身的后续运营提供控制社区文化良性变迁的建议,也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新的个案。

2.水库工程对社区文化变迁影响的概念框架――基于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

2 . 1社区文化变迁的分析维度及其影响因素

2.1.1社区文化变迁的分析维度

基于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将社区文化变迁变量按三个方面展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各个调查分析变量所对应的测度变量如下,这些为后续的概念框架和变量体系建立提供基础。

(1)制度文化对应的测度变量:组织方式;关系网络承载体、婚姻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制度;行为准则;礼俗。

(2)行为文化对应的测度变量:人际关系;语言、习俗;民俗、风俗;群体(社团)活动;生活方式。

(3)观念文化对应的测度变量:价值观(家庭观念、消费观念);态度;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

2.1.2生物物理驱动力维度上的社区文化变迁影响因素

基于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生态环境剔除生物因素,大致可以从地形地势、土地资源、气候、水文、土壤这5方面展开,各个调查分析变量所对应的测度变量如下,这些为后续的概念框架和变量体系建立提供基础。

(1)地形地势对应的测度变量:水域。

(2)土地资源对应的测度变量:土地利用的性质、方式及格局。

(3)气候对应的测度变量:气温、降雨量。

(4)水文对应的测度变量:水位水深、流速流量。

(5)土壤对应的测度变量:土壤类型、土壤肥力。

2.1.3人文社会驱动力维度上的社区文化变迁影响因素

基于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伴随水库工程建设、运行所产生的配套政策可归纳为就业政策、经济政策和安置政策。各个调查分析变量所对应的测度变量如下,这些为后续的概念框架和变量体系建立提供基础。

(1)就业政策对应的测度变量:拓宽就业渠道;生产技能和再就业培训。

(2)经济政策对应的测度变量:征地补偿;税收优惠;后期扶持。

(3)安置政策对应的测度变量:产业安置;距离安置;群体安置。

2 . 2概念框架

基于上述内容,结合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形成本文的概念框架图2-1。概念框架的形成有助于研究思路的确定和实行,后续假设的提出及验证也是参照该概念框架进行的。

3.研究设计

3.1个案研究方式与个案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选用个案研究方式来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重点是对单一对象进行详细深层次的研究过程。个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研究者事先确定某一特定案例能够出现典型的结果。本文依照此原则,选取港口湾水库工程来作分析。港口湾水库位于安徽省宁国市,坝址辐射112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水库总库容9.41亿立方米,属于大型水库工程项目Ⅱ类。其主要作用是防洪,同时兼有发电、灌溉和城市供水的社会服务性,以及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等的社会增值性。受港口湾水库影响的社区区域分为库区与坝下游两大板块:库区为受港口湾水库直接淹没及移民迁建和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的区域,包括宁国市竹峰、青龙、方塘和甲路4个街道及乡镇。由于坝下游社区变迁原因复杂,本研究仅选取库区周边的社区作为研究社区。

3.2数据收集与处理

课题组组织了3人的社区(村)调查团队,同时为了厘清水库工程开发建设对社区文化的影响机理和过程,课题组组织了7组共14人的家庭入户结构性访谈问卷组。

要解答水库工程与社区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需要运用因果类的数据分析方法。基于笔者对大量文献总结发现:一、结构方程模型既能得出各指标间的路径关系和系数,这与我们假设验证的目标一致;二、结构方程模型能进行潜变量研究,而本文研究变量大多需要依靠问卷,这个特点使得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上,本文选取结构方程模型为本文进行假设验证。

基于先做的小样本调查与分析,对问卷做了合理调整,在正式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35份,211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7%。回收问卷利用SPSS22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特征的统计以及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问卷样本主要特征统计分析显示,问卷调查对象具有随机以及合理性,信度与效度均符合要求。

4.港口湾水库对社区文化变迁的实际影响

4 . 1路径图构建

依据前文的概念框架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的路径图为图4-1。“sc1-3”分别代表民间组织、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bc1-5”分别代表人际关系、习俗、语言、休闲方式和群体(社团)活动,“cc1-4”分别代表消费观念、代际观念、婚姻观念和,“sp1-3”分别代表产业安置、距离安置和群体安置。

4 . 2测量模型分析

在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后,删除了指标bc5:群体(社团)活动,得出本文模型的最终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图4-2,“sc”代表制度文化,“bc”代表行为文化,“cc”代表观念文化,“sp”代表安置政策。

4.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模型适配度检验,对模型进行了多步模型修正,得到最终的结构方程模型图4-3。

由图得出:

①制度文化:经济政策显著正向影响了制度文化(路径系数为0.952,显著性为0.001以下);安置政策显著正向影响了制度文化(路径系数为0.052,显著性为0.05以下);就业政策显著正向影响了制度文化(路径系数为0.048,显著性为0.05以下)。其中,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路径系数过小,经济政策对制度文化的影响最大。

②行为文化:水域面积变化显著正向影响了行为文化(路径系数为0.162,显著性为0.05以下);耕地面积变化显著正向影响了行为文化(路径系数为0.239,显著性为0.05以下)。耕地面积变化对行为文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③观念文化:水域面积变化显著正向影响了观念文化(路径系数为0.323,显著性为0.001以下);耕地面积变化显著正向影响了观念文化(路径系数为0.156,显著性为0.05以下)。水域面积变化对观念文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5.港口湾水库正向引导社区文化变迁的对策分析

本文针对结构方程模型中影响程度较大的以及可以后续改进的方面提出港口湾水库正向引导社区文化变迁的对策。

经济政策:直接的经济补偿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现有的后期扶持从2007年开始投入20年。但是这种经济补偿是无法有延续性的,如果政府将后期扶持政策与渔业、旅游业个体经营优惠政策、创业优惠政策相结合,将激发社区居民主动得从失地状态转变过来。此外,后期扶持政策中也可以涉及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造图书馆、休闲广场、学校等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为社区家长减少孩子上学压力。

就业政策:很多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当不能依靠农业种植谋生时,即使他们想要寻求其他就业途径,也会因自身文化水平不够和技能缺乏而无法作出新的选择。虽然社区周边企业种类由于港口湾水库是水源地这一原因而有所限制,但是依旧存在不少可以向当地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例如香菇种植业、生物科技等,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得对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土地资源:不同的社区有其不同的地理特征,作为各村的村委会应该依靠各村地理优势发展各自的产业经济。有社区离城镇较近则可以从商业经济上发展,繁荣该村的零售、饮食等。有社区在港口湾水库边缘地带,这样的社区依旧有小部分良好的土地资源,村委会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开垦土地种植蔬菜、砍伐毛竹来增加社区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江苏盱眙 小龙虾

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一个特定产业领域。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一般也用“产业集群”或者“企业集群”来分析和描述。区域经济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及问题的一个综合性经济发展概念,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尤其体现在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也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一、盱眙小龙虾发展现状

江苏盱眙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地区。我国第三大河淮河在盱眙境内绵延70公里,洪泽湖350公里岸线有95公里在盱眙境内,形成了近百万亩可用于特种水产养殖的滩涂湿地。历史上因盛产鱼、虾、蟹而有“日出斗金”之美誉。随着近年来盱眙龙虾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人工养殖龙虾逐渐兴起,形成了农(渔)民自发养殖和工商资本规模化养殖两种形式。目前,盱眙全县已发展龙虾养殖面积16万亩,其中精养面积30000亩。千亩以上龙虾养殖企业共有6家,即江苏仁和农业(2000亩)、盱眙瑞鑫(1100亩)、江苏满江红龙虾园(3500亩)、江苏金香来(1200亩)、盱眙大莲湖龙虾养殖场(1500亩)、盱眙陡湖龙虾养殖场(1500亩),占全县养殖面积30%,养殖规模在100―1000亩的中小企业约有30―40家,养殖面积约10000亩左右,占全县33%,其余为农(渔)民自发小规模养殖,占全县35%左右。

盱眙龙虾节从2001年创办,至今年6月12日已连办十一届。盱眙龙虾节在“四国联动”(中国、澳大利亚、瑞典、新西兰)、“六地联办”(盱眙、南京、北京、上海、深圳、宁波)的基础上,在发扬光大历届盱眙龙虾节办节成功经验基础上,通过策划实施国内外一系列创新务实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品牌的层次,提高盱眙龙虾的知名度、放心度,促进了盱眙龙虾产业的大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

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列江苏省各县(市)之首。辖14镇5乡,257个行政村(居),总人口74万,境内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220多米。淮河流经境内,北部濒临洪泽湖,淡水资源丰富,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外河水源总量在丰水年45.9亿立方米,平水年24.26亿立方米,枯水年22.43亿立方米,特枯年9.89亿立方米,多年年均29.9亿多立方米,人均4609立方米。另有安徽共青、时湾和胜利三座水库,平水年可提供水1440万立方米。丰富的淡水资源为生产小龙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丰富的人力资源

盱眙县突出以优惠的人才政策、优良的服务环境吸引各路英才,为龙虾企业的发展增智蓄能。按照产业关联度高、岗位匹配性高、社会公认度高的要求和标准,引进龙虾产业急需的人才。每年组织各类人才推介招聘活动100余场次,“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各类人才3000多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占58.4%。政府注重乡土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本籍大专以上毕业生回归率超过60%,鼓励“凤还巢”人才返乡创业,先后有1654名返乡人才创办了1548个项目。

盱眙是南京的后花园。南京是教育大省,拥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211院校,为龙虾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3、坚实的产业基础

盱眙县养殖青虾、罗氏沼虾、河蟹等虾蟹类育苗、养殖方面的配套技术已全面普及,养殖技术也已经基本成熟,有助于小龙虾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及其服务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环节普遍有较高的效益。盱眙县还拥有一批加工出口企业、较强的专业营销队伍,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小龙虾产业所需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已有一批小龙虾养殖高产高效的典型。2009年,盱眙全县共销售龙虾20万吨,其中养殖捕捞龙虾10万吨,外地流入盱眙,经盱眙市场再销往全国的龙虾大约10万吨,各占50%。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美元,农民年现金收入达1000美元。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4.85亿元,一般财政收入8.81亿元。2010年1月至5月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2%。

4、便利的交通条件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西部,淮安市南端;东与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和明光市交界,东北、北与分别洪泽县、泗洪县接壤。宁淮、宁宿徐两条高速过境穿越三分之二的乡镇,到南京只需45分钟,已融入南京一小时经济圈,距省内其他大中城市都在2小时左右,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转和枢纽。淮河盱眙段1994年6月被定为省管三级航道,总长37公里;支线航道10条,总长143.92公里。盱眙港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极大地提高水运吞吐能力,淮河盱眙段将成为黄金水道。

5、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亿元,同比增长14.6%;财政总收入23.24亿元,增长56.5%;农民人均纯收入7348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0元,增长14.2%。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4.99亿元,比上年增长3.6%。规模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56.37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实现增加值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实现销售收入54.43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实现利税总额3.78亿元,比上年增36.9%。区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为龙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盱眙龙虾生产和销售业的发展。盱眙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长远发展的经济基础。

6、全面的政策扶持

从2001年开始,盱眙县政府每年举办一次世界瞩目的龙虾节,使得盱眙龙虾闻名海外,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同时为盱眙龙虾总国际化道路提供了舆论基础。盱眙县在2006年制定的《盱眙龙虾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县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龙虾养殖基地。2007年9月,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式批复盱眙县人民政府,把盱眙县作为全省龙虾人工养殖标准化示范区。2003年8月19日,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盱眙龙虾协会,盱眙龙虾协会按照《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章程》开展工作,并编纂了图书《红色风暴》(2003)和《虾潮奔涌――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发展历程纪实》(2010),以及大型画册《中国龙虾节》(2003)和《聚焦中国龙虾节》(2006),这些都极大地宣传了盱眙龙虾品牌。

三、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盱眙人把具有独特风味的休闲食品“盱眙龙虾”打造成了名气响亮的旅游文化品牌。小龙虾的品牌效应带动下发展旅游业也成了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盱眙是苏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多,自然山水得天独厚。政府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每年举办龙虾节,知名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旅游人数从以前的不足40万人到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7亿元。旅游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龙虾产业的发展。在未来2至3年盱眙县计划使小龙虾产值突破50亿元。

2、集群品牌效应带来经济效应

1995年,盱眙人以当地多种中草药烹制出色、香、性、味俱佳的“十三香龙虾”。盱眙十三香龙虾是风味独特的创新产品,通过“盱眙龙虾节”的宣传,迅速在南京、上海和苏、锡、常等地受到追捧。盱眙龙虾的品牌效应为盱眙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与时俱进实施开发区“三百工程”(每年100个项目竣工投产、100个项目开工建设、100个项目正式签约),全力招引“四高一外”(高投入、高税收、高用工、高科技、外资)项目,重点强化世界500强企业招商,强化长三角中外合资企业招商以及珠三角港澳台资本。

3、促进衍生产业的发展

盱眙县推出的小龙虾衍生品除了服装外,还有玩具、工艺品、生活用具等。今年该县举办的龙虾节在北京的推介活动的内容组成之一就是研讨与小龙虾有关的数字电影拍摄的可行性。影视作品将有望成为盱眙小龙虾衍生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载体。

小龙虾消费热潮直接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以上海为例,“十三香龙虾”的价格逐渐走高,以前不同规格的小龙虾价格在28―48元/公斤之间,现在路边大排档普通规格小龙虾的价格就已经上升到50―80元/公斤。由于餐馆对龙虾菜肴制作要求较高,成本也比较高,上档次的饭店卖到了200―300元/公斤,利润很是可观。

小龙虾加工业也发展迅速,尤其是小龙虾的出口加工。淡水小龙虾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以及欧洲国家,香港也有少量份额。主要出口省份是湖北、江苏、安徽等小龙虾生产大省。从近几年我国小龙虾出口情况来看,带壳淡水小龙虾出口量、出口额均表现为持续上涨,国际价格也连年攀升。

四、深化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1、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推动小龙虾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小龙虾产业要加快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离不开各级渔业部门的指导和服务。要用好各项支农惠渔政策,为促进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大省级各类渔业财政专项资金向小龙虾产业倾斜,重点支持建设种苗基地、规模生产基地、加工出口基地等。对小龙虾的加工出口,要加强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联系,给予政策支持和便利。

2、科技化产业集群道路

盱眙现有的小龙虾养殖技术有较大潜力,如规模化同步繁育、林间地养殖技术、高效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还不配套,加快提升小龙虾产业化技术水平是促进小龙虾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化产业集群之路要求盱眙县要利用自身优势条件,进一步加强小龙虾苗种繁育、生态习性、养殖模式、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及时了解、研究、解决规模化养殖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搞好试验示范,加大现有研究成果、成熟技术的宣传、培训及推广的力度,加快小龙虾养殖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3、扩大金融支持

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小龙虾产业的信贷支持,为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大户和民营资本等投资或入股发展小龙虾产业。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小龙虾养殖的苗种开发、新技术引进、高效示范区建设、品牌创建等工作。

4、完善食品加工业

食品加工业是龙虾产业的主要下游产业。食品安全则是食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2010年南京市出现了南京多人疑因食用小龙虾致肌肉溶解,这是龙虾食品安全的重要案例之一。龙虾食品安全的发生,引起了部分民众一段时间的恐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虾的销售量,给龙虾食品业带来重大打击。加强对小龙虾食品加工业的各个环节监管,提升产品安全度是当务之急。

5、提高龙虾养殖技术

盱眙县小龙虾的人工繁育技术仍然没有大的突破,龙虾产量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受到运输、生物检疫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盱眙小龙虾在海外市场的销售绝大部分以冷冻虾仁为主,这种产品的出口优势在于价格便宜,但利润有限。2011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普遍出现干旱现象,小龙虾对淡水的依赖性大,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龙虾养殖业普遍减产,使得龙虾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近2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虾食品加工业的销量。提高小龙虾的养殖技术、运输保鲜技术是增加销量是打造世界龙虾品牌的重要环节。政府和研究机构需要加大对龙虾科研的投入成本,在基本环节提高产量和销量,保证下游产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14

转型,是中国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旋律。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展望未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然下降。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势必带来投资领域的新方向。

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是趋势。2010年,美国的消费率高达71%,日本和欧盟均超过57%,即使是在新兴经济体,这一比重也超过50%。中国的消费率仅为33.5%,不仅是金砖四国中最低的,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无论是从经济学理论,还是政府调控的远景目标看,中国消费率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从历史经验看,消费领域的增长是最为确定的,从而也蕴藏着大量的投资机会。自1973年以来,美国股市市值增长了25.7倍,而美国消费行业十大公司总市值增长了29倍;同期,日本股市市值增长了6.8倍,而日本消费行业十大公司总市值增长了8.2倍。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在下文中看到,消费领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成长股。

在A股市场短短的20多年历史里,也诞生了诸如苏宁电器、贵州茅台等一批优秀的消费类成长股。但在数量方面,却是凤毛麟角,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完全有条件成就更多更优秀的成长型企业。

本文全面梳理了海外市场消费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追溯它们的成长史,总结其成长规律,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探寻未来中国消费领域的投资方向。

消费结构变化带来机会

观察1960年以来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我们发现有两个明显的趋势:1)从大类上看,消费品(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支出占比不断下降,服务类(住宅,家庭支出、交通、医疗保健和娱乐等)支出占比不断上升,这种变化是由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也与经典的消费理论相符。2)从细分类别看,尽管食品支出占比大幅下降,但绝对量仍然持续上升,且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人们在外消费的食品占比不断提高、人均牛奶消费量下降而碳酸饮料消费量上升等。

1960年至2008年,美国消费者的衣着和鞋类支出占比从8.1%降至3.7%,食品支出占比从24.8%大幅降至13.9%,而服务类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则从5.3%大幅上升至17.7%,娱乐支出占比从2.1%上升至4.1%。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成长型公司。1992年以前,美国的医疗支出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80年代是美国健康护理行业市值增长最快的时期,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2%。

自6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的食品消费习惯不断变化,人们在外消费的食品越来越多,其增速远超过在家消费的食品。1960年,美国家庭在外消费的食品仅占总食品的19.7%,而到了1980年,这一比例达到32%,目前则超过40%。美国家庭在外就餐量的增加为食品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自80年代开始,食品制造企业市值快速增长,1980-1989年间,美国的食品制造企业市值年均增长20.7%,而同期美国股市的市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2.2%。

在饮料消费方面,7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的消费偏好也开始转变,牛奶和酒精饮料的消费量下降,而对碳酸饮料的消费则与日俱增。美国居民的人均牛奶消费量从1970年的引,3加仑持续下降到2009年的20.8加仑;酒精饮料的消费量在1970年为21.6加仑,1981年增至28.8加仑,此后呈小幅下降趋势;碳酸饮料的消费量从1970年的24.3加仑大幅增加至2003年的46.4加仑,几乎增长了一倍。对碳酸饮料需求的急剧增加成就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家伟大的公司。而整个80年代,美国软饮料行业市值也实现了年均22.3%的复合增长率。

与行业一起成长

成长型公司的行业分布特点

本文所谓的“成长型公司”,是指具备一定市值规模(50亿美元)和较高的行业地位、并经历过一段辉煌成长史的优秀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成长型公司,可以理解为成功型企业,只是我们更希望解读其成长史而已。

我们筛选出全球范围内市值超过50亿美元的消费类公司(剔除重复上市,共202家)作为研究样本,希望找出消费行业内优秀的成长型企业所具备的特点。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药与生物科技、一般零售业和食品生产三个行业集中了大量的成长型企业。上述三个行业共有80家企业入选,占全部样本的40%,而市值占比亦高达50%;除此之外,饮料、个人用品、食品与药品零售、传媒、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以及旅游与休闲行业也集中了大量的企业(见图1)。

按照ICB行业分类标准,我们计算了各细分行业入选企业的平均市值,并根据各个行业的内部竞争和整体成长性特点将所有消费类子行业分成四种类型(见表)。

竞争型成长行业制药是唯一的竞争型成长行业,该行业内有24家样本企业,且平均市值高达484.6亿美元。制药行业的最大特点是以技术立足,所有入选的样本企业均在某些医学领域具备领先的技术水平,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行业的市场规模与日俱增,也给很多新生企业创造了成长机会。

寡占型成长行业相关行业可以分为两大类:1)企业的竞争优势以许可证、专利、技术以及知识产权等为主,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如烟草、生物科技以及广播与娱乐等;2)生产或销售必需消费品,产品高度同质化,企业以品牌或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如家庭非耐用消费品,软饮、餐饮业与酒吧,百货零售、家居装修产品零售、鞋类、药品零售商等。

寡占型稳定行业这类行业主要提供可选消费品或消费服务等,行业增长缓慢;尽管行业进入壁垒很低,但只有少数行业能够获得绝对竞争优势,典型行业包括娱乐服务、服装与配饰、玩具、出版、旅游与观光,专项消费服务等。

竞争型稳定行业这类行业增长稳定,消费者的需求呈多样化,企业竞争者众多,能够满足消费者不同偏好的企业有机会脱颖而出,主要行业有食品、食品零售商与批发商。

成长之路

大部分企业的成长期在1980-90年代,部分企业从70年代中期开始高增长,而只有少数企业能在2000年以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这一现象其实也很容易理解,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经济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严重打击后开始复苏,80/90年代则是全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而2000年以后,科技泡沫破灭使得发达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增速开始放缓,直至现在。

70年代快速增长的行业主要是竞争型成长行业、寡占型稳定行业以及竞争型稳定行业。但这些行业中,只有食品零售商与批发商和

酿造业持续的时间长达30年以上,其次是医疗设备,食品、服装零售商,个人用品、制药以及百货零售等,成长时间超过20年,其它行业成长时间相对较短。

寡占型成长行业的成长期主要在80年代以后。其中,鞋类、烟草以及家庭非耐用消费品行业自80年代初期以来几乎直呈高速成长之势,而农业、畜牧业与渔业则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其成长期,延续至今。

我们用市值占比来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如果企业的市值占比维持稳定或者持续增长,则表明其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反之,如果企业的市值占比趋于下降,则显示其成长动力衰竭。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任何成长性行业最终都将回归到缓慢增长甚至衰退时期,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规模越大、产品线越广,则维持高增长的难度越大,典型的案例是沃尔玛(1899亿美元)、宝洁(1761亿美元)、雀巢(1706亿美元)。沃尔玛经过70-80年代的高速扩张后,于1990年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此后增速明显放缓且呈周期性波动;有300多个品牌的宝洁公司在1975年以前持续高增长,70年代后期增速下滑,但80年代以来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雀巢公司的增长轨迹与宝洁类似(见图2)。

规模中等、产品或服务专注的企业一旦获得核心竞争优势,有可能将成长期维持更长,如服装零售商H&M(459亿美元)、体育用品制造商耐克(288亿美元)等。H&M秉承流行、品质及价格的三合一哲学,自80年代开始,从瑞典走向欧洲及全世界,通过不断扩张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动力:耐克公司以制造业运动鞋起步,始终坚持以先进技术制造最好的产品,除90年代后期增速有所下滑以外,其余年份里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

消费类企业抵御行业性>中击的能力各异。90年代,科技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独领,消费类企业增速明显落后,包括沃尔玛、宝洁、耐克和通用磨坊在内的明星企业无一例外,但沃尔玛自1997年开始逆市扩张,市值占比很快得以恢复,宝洁和耐克公司也在2000年开始重启增长,而通用磨坊的市值占比在整个90年代持续下降,此后仅勉强恢复到之前30%的水平上。

日本企业的成长启示

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经济的崛起造就了大批优秀企业,它们表现出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并成为消费领域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典型的成长型行业中,均有不同数量的日本企业,如百货零售、个人用品、酿造业、食品、医疗设备和制药等。

日本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在以电子产品为主的玩具、消费电器及娱乐产品行业占据绝对优势;

8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造就了一批旅游与观光企业,但在90年代以后,这些公司相继放慢了增长速度;

医疗设备和制药行业中的日本企业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美欧企业抗衡,但在数量上却占据一定优势。如在24家制药企业中,日本企业占据8家,仅比美国少1家,但规模最大的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仅排名第13位,相信假以时日,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会进一步提高。

今天,我们看到,日本企业在管理、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与美欧企业类似,但作为后起之秀,“积极学习、努力做得更好”才是日本企业最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寻找消费领域的增长点

关于中国消费不足的原因,理论界充斥着大量的研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消费群体;中国居民消费保持着较高的增速,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些有利条件将足够支撑未来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理论上的消费升级时期。我们无法精确预测未来的消费趋势,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国内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根据麦肯锡《中国消费者年度调查(2010年)》,74%的消费者有消费升级的行为,其中包括绝对升级和权衡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

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崛起。据估计,从2010年起,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将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2015年的全球份额有望达到20%;

老龄化/健康护理支出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迅速;医疗保健是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不断提高的项目之一:

电子产品/互联网改变人们消费习惯。交通与通信支出成为居民消费中除食品和居住外的最大项目:预计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年均增长12%,至2015年将达到7.5亿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X亿,网上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增速翻番。

但是,这些显然还不是全部。

在研究海外消费类企业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是在传统行业,还是在新兴行业,都诞生了自己的成长型公司。据统计,在1957-2003年间,标准普尔500指数表现最好的20只成分股中,有18只分布在必需消费品、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品的众多子行业中。这些常青树企业通过各种竞争优势,打造了一条持久有效的“护城河”(出自巴菲特2007年致股东的信,意指企业保持与同行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长期利润和市场份额的能力),从而保证良好的投资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