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4:33: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文化魅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都市,积淀了十分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茶博会落户天津消息刚一,就得到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企业的热烈响应,成为业界热切关注的焦点。百强企业抢占先机,丰富展品惊艳亮相,文化传播连掀热潮,南北合作打造盛会,展现出无穷的商机,成为第津洽会的一大亮点,获得巨大成功,并一跃而成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茶叶暨茶文化专业展会。
与上届相同,今年的茶博会将继续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天津市商务委员会支持,天津市商业联合会、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天津市茶业协会、天津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各地茶叶协会共同协办,努力将茶博会打造成为茶行业精英聚首,相互交流、寻求商机、增进友谊的一次盛会。
与上届相比,本届展会规模、档次、展品均明显提升。突出表现在:
一是展会规模更大。本届展览会面积将达1万平方米,较去年增长20%;展位480个,较去年增加约1D0个。尤其是参展企业更注重企业形象,投入巨资装饰展位,高大通透、美观华美的特装、精装展位将占总面积的80%以上。
二是知名龙头企业更多。例如云南大益集团、黎明茶厂、云南双江勐库茶叶、福建武夷山正山茶业、益阳茶厂、广西金花茶业、福今茶业、浙江华顶茶业、聚宝龙上茗茶业、北方茶业巨头张一元茶叶、湖南白沙溪茶厂、云南海湾茶业、福建世丰茶业、中国焱尧藏茶、中茶黑茶园、武夷星茶业、天津津门紫砂会馆等全国知名企业均将登陆展会,一展风采。
三是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各类名茶、特色茶均将集中高调推出。如展出的红茶之中就有金骏眉、政和功夫、英红九号和斯里兰卡红茶等多个品种,此外还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福建武夷岩茶、福建茉莉花茶、浙江绿茶等,……中国各大名茶全部收录其中。
四是茶具展示更为多元。如景德镇青花茶具、宜兴的紫砂壶、德化白瓷茶具和台湾的高档陶瓷茶具等等,茶品更为丰富,选择更多,定让逛茶博会的广大茶友、收藏家们不虚此行。
本届茶博会还将再次推出纪念茶――由云南知名企业海湾茶业有限公司领头人、著名茶人邹炳良先生精心打造的原生态普洱茶。这款茶博会的唯一指定纪念茶特选云南古树纯料制成,味醇韵足,极具收藏价值。
关键词:美学角度;生态茶园;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7BAD58B0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RS-23);云南省生物资源创新办科技资助项目(2007YNCXB-01-01)。
中图分类号:G12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55-1
1美的内涵
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审美对象、审美性质以及美的根源。当自然形式和人的身体、心灵发生相同结构的反映,就会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而特殊的形式结构,由于相同结构的感应,进而触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知觉情感,就产生了审美素质。同构感应具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内容与性质,进而解决了美和审美之间的很多问题。从美术理论角度看,美的根源源于“自然万物的人化”,也就是实践;而美的本质是人类或者个体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客观活动,人类在不断地历史活动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美。任何一种人类的物质劳动都囊括了某一种特定的人类精神领域、有意识的深度思维活动,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都伴随着精神方面的思维活动,而劳动实践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思维活动的统一体。
从美的客观对象本身而言,人类从古至今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千万种美。用“自然的人化”理论解释万千世界的美通常可以分为的狭义与广义。从狭义的角度看,“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利用劳动、技术等各种活动去改造自然界的事物。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当社会不停地发展,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美学家李泽厚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是人类实践的结果,都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但是这种看法否定了自然界事物原本具有的自然属性,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归进社会事物,有些偏颇。
2云南生态茶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普洱茶在市场上走俏,社会中的茶农、茶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满足市场需求,开始大面积种植茶树,但是在种植茶树的过程中,由于连片开发、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片田地连着一片田地,没有把山地与山地之间的坡度区分开来,从而致使原生态植被系统遭到破坏,一部分茶园进而失去了天然森林的生态养护,且生态结构相对简单,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引发生态失调。同时,一些茶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其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很多森林中的原生态植物、生物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茶树的生长失去了充分的水源涵养以及完整的生物调节链。同时近几年来,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其中有些化学物质的残留物超标,对云南茶叶的质量以及市场销售情况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强云南生态茶园的建设,积极进行独具一格的生态茶园文化建设,才能打开一片新的建设天地。
3加强云南茶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是从自然美学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云南四季如春的地理环境,云南山好、水好、空气好、自然应该出好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复合茶园,推行立体种植,把自然界的多种物种进行有机组合。可采用茶树与林木、果树相间的种植方式,既具有色彩美感,同时也实现了优势互补。茶树具有喜欢温湿、散漫光照、酸度适宜的特点,而果树和林木种植大部分都是喜爱阳光的乔木、半乔木树种,这种种植方式对于改善茶树的生长环境,提高茶叶质量。
二是可以采用茶树和绿肥间作的种植模式,通常会选用绿肥较多的豆类科目植物,并适当地压青回园,绿肥与茶树间作套种能够充分利用太阳光照资源,有效改善土壤费力。可以选用紫云英、大叶猪屎豆等绿肥植物。同时也可以采用树林、茶树、草被三者相间的三层种植模式,这种模式能使自然界光能资源、土壤营养层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用,进而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让茶树土壤上下层的动态因子进行互动调节,保持土壤肥力均匀。然而,利用这种模式要注意互生互利、避免出现竞争、相克的情况。
三是云南生态茶园要想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在注重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同时、依据人类劳动、技术创造美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如合理规划茶园种植模式,选择培育优良品种,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等,把茶叶的生产产业和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相互结合,建成标准较高的茶叶生态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中职人员的种植技术以及美学知识的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提高他们对生态茶园的认识。此外,充分利用民间以及官方的传播媒体,广泛广播种植茶树的知识,让广大茶农变成新时代的知识型茶农,学习完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后,推广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进而有效促进生态茶园的建设。
4结语
研习茶艺,一路艰辛
童启庆现场要为我们表演一套“九曲红梅”茶艺,就在她从幕后整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很难想象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浓妆淡抹,低眉浅笑。尤其是那抹鲜艳的口红,那般正红也许是年轻人都不敢尝试的颜色,但是我们觉得刚好很自然地映衬上茶席边的那株红梅。
在童启庆如水般流畅的茶艺表演背后,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她告诉我们,最初她爱上茶艺茶道,开始创作一些套路在舞台上表演,虽然收获了不少认同的掌声。更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作为一名教授,她应该时刻站在讲台上。而不是在舞台上做着花里胡哨的表演。讲到这里,童启庆并没有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反而很自豪地说:“其实,他们不了解,国外的很多茶艺师年龄都比较大,因为姜还是老的辣嘛!”
也对,如果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也不能完整而优美地诠释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茶艺表演的创作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和支持,童启庆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表演道具,自己慢慢摸索着,然后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表演免费传授给学生。她说了一句话让我们都深有感触:“做人啊。该使劲的时候就应该使劲。”这是深刻而有力的人生哲理,这位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
用茶艺表演来诠释茶文化
童启庆编著过《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她对茶文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很好理解,包括茶的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学科有制茶、种植栽培等;狭义的茶文化则偏重茶对精神社会的影响。”
看着我们一脸疑问,童启庆巧妙地用一个例子为我们解释了狭义的茶文化。“茶艺表演的过程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狭义的茶文化。”回味着刚才童老师的茶艺表演,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有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她把滤出的茶汤重新倒回紫砂壶里再分到茶杯中,这一番反复还有说法。因为古人泡茶没有用到茶海。茶汤直接倒在杯中,能让第一道的茶香留在杯底。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要把茶汤均匀地分到每盏茶杯中,在没有茶海测量茶汤多少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两次分茶。
童启庆说,茶文化在广义与狭义上的结合,便要求一个人既是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又能泡一手的好茶。童启庆老师从茶叶的种植栽培到爱上茶艺表演,她的这一生或许也是茶文化在广义和狭义上的结合。
在日本人面前表演茶艺
童启庆到过日本,听人说:日本有茶道,中国没有茶道。她不服气,中国一直是有茶道的,只是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过去,日本的妇女都在家里学习茶艺,招待客人;在中国,到了现代社会,不论男女都不能像古人一样写诗作画喝酒,逍遥自在地生活,要保证有生活的来源就必须外出工作。,日本的茶道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并形成流派:在中国,子女并非要继承父辈的事业,也许茶道的传递过了三两代人就中断了。
童启庆原本到日本去是要和当地人进行茶叶自然科学的交流,对方对童老师的茶艺表演到日本交流早有耳闻,便提议让童老师在会议上表演茶艺,童老师也不推辞,大方接受对方的邀请。这一次的表演特别出色,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华茶艺茶道狠狠挣了一回面子。童启庆老师很自豪地说:“这几年,日本反过来向我们学习茶艺表演。”
按照童启庆的理解,茶道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综合的艺术,通过插花、器皿、音乐、背景等元素的艺术搭配。把一套茶艺中所传递出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她说,茶馆是最好的传播茶文化的窗口,因为茶文化要在民间扎根才有生命力。
总经理温子小姐人如其名,温文而雅,美丽清秀,如一杯好茶般带给人清新脱俗,远离世嚣的感觉。
温子是广东客家人,所谓客家,就是客地而居,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他们靠自身的勤奋和族群的团结来开创事业。
温子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喝茶。大人也没有刻意去教,是如吃饭、睡觉般很自然的一件事,仿佛已经融入到血液中。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水烧上,以前用烧炭的炉子,还有一把羽毛扇子,虽然没有现在的电磁炉那么先进,却觉得还是那时候的茶好喝,特别是那时候的水,没有被污染,很甜。
温子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想着要去学习茶道,当时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茶道最早是起源于中国,后来才传到日本。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都做得很好。学习茶道的地方进门就是一个小小的门框,不管来者身份高低,都要脱去鞋子,弯着身子进入,这里人人平等。茶道教会温子的不仅是怎样泡好一杯茶,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
日本何以能够一如既往地将传统的茶道保持到现在,除了他们对茶的尊重,还有做茶人一代一代的坚持。
谈到“仙茶美”三个字的由来,温子笑说是因梦而得。人快乐得像仙人一样,一个人到了很高的境界,极致就是“仙”。“茶”则是一种缘分,以茶缘去结物识人,就会有收获;茶既生活化,又很艺术化,以茶这种大众都能接受的媒介去实现自己的事业。公司员工95%都是青春年少的女孩子,但美不仅是外在的,美是善,以一种善良的心态去做事情,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好的结果,这才是“美”。
“仙茶美”主要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茶首先自身是纯净的,才能带给人们健康。每一款茶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如特供人民大会堂的澜沧江原生普洱茶、安溪有机铁观音,“仙茶美”都是找到当地最纯净的产茶基地,把最好的产品推广给茶友。
在钱老师家的小院里,有一棵美丽的茶花树很值得观赏。
朵朵花儿千姿百态、形态万千,有的完全绽放了露出了白色的花蕊,花蕊的头上是有一点点黄黄的,好像是一个爱漂亮的小姑娘染黄了自己的头发;下面就全部是白色的了,整体的看似乎有点儿像绿豆芽,小巧玲珑的非常可爱。还有的没有全部绽放只露出斑斑点点的花蕊。还有的含苞欲放,还是小小的花骨朵儿,摸上去毛茸茸的很舒服,还略微带痒。完全绽放的花瓣和还是花骨朵儿的花瓣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绽放的花瓣外面一层是最大的,是玫红色的,摸上去软软的滑滑的。里面的花瓣颜色渐渐变淡,也渐渐变小。在最里边的花瓣上面呈粉红色,下面有些是淡黄色,还有些是乳白色。
茶花的叶子正面是深绿色的,旁边还带一些锯齿,但摸上去一点儿都不疼。正面的叶脉不太明显,则反面显得比较明显。叶子正、反两面摸上去都很光滑。
我喜欢这美丽的茶花。
四年级:周益
[关键词]语境理论 高语境 低语境 文化差异
1 引言
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最先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语言学界多大反响,在之后的30年中,语境理论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直到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重新讨论语境这个问题,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并把它应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理解之中,并于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语境研究才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语境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语境,而不同地区因为所处的语境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如果从语境理论角度出发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这些文化差异也就变得很容易理解,同时通过这样的分析,人们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语境理论
霍尔(Hall)在1976年出版的Beyond Culture书中提出并区分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
根据霍尔的表述,我们可以作以下的界定:在一种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比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就是高语境文化;相反,如果意义的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文化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霍尔进一步提出高语境交际和低语境交际,“refers to the fact that when people communicate, they take for granted how much the listener knows about the subject under discussion. In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listener knows very little and must be told practically everything. In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listener is already "contexted" and does not need to be given muc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及交际的特点差异较大:高语境交际中,符号所引发的意义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共有的文化知识;依赖于人们思想预先设定的、先入为主的程序来传达信息。高语境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言语较少,对言语的依赖程度较低,更多地借助于非语言语境;低语境交际则相反。
通过对比,霍尔得出结论: “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Samovar, 2000:98)
3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文化差异
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语境理论来分析,可以看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有很多:
(1)直接与间接交际方式的差异
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不同决定了直接与间接的不同和交流方式。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喜欢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交际的过程中,中国人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真实思想隐蔽起来婉转地表达出来。为了避免双方尴尬, 我们常试图利用表情, 身势来暗示对方, 其真正意图有时很难从字面上判断。美国人则截然相反,他们不愿意受别人施加的影响,所以在表达时多是坦率直言。事实上,西方人有时不了解中国人的习惯,不善于察言观色,往往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2)成功交际责任所属的差异
在低语境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所以美国认为对交际成功负责的是说话者或作者,他们应该通过言语将意思表述清楚。如果言语没有完整清晰地表述意思,听者和读者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信息。说话者将这理解成积极的行为,因为它表明了听话者理解了并希望更全面的理解。而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所以中国人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发挥语用推理能力,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等话外之音中去寻找意义。
(3)用语方面的差异
相比中国人,美国人不注意非言语传达的信息。当他们做出回应时,他们是回应人们所说的而不是回应人们是怎样表现的,而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通常中国人在理解这些语境信息的意思是没有困难的,当中国人看见美国人不能或没有对语境信息做出回应时,他们会认为美国人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美国人确实也使用一些表达问候、谢意的礼节用语,但是这些固定短语和惯用语在低语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语境中的小得多。由于作为低语境的交际者的美国人希望其他人说的话信息量大,所以他们常常误解礼貌用语的意思。低语境的交际者常常不满高语境的交际者在言谈中使用套话,他们希望所有的言词都有意义。
4 结语
由于语境不同,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已经、正在而且还会给中美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从语境理论出发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高低语境文化及由其决定的高低语境交际,对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实践必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 Poter, R.E&Stefani, 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Guo-Ming Chen, William J.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关键词 地域 文化 餐桌礼仪 文明发展
餐饮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始至终都是重要的部分之一。当然也成为了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的餐饮文化。当你在和使用不同方式进餐的人一直吃饭时,如果你不了解他的饮食文化那你就会陷入尴尬。我们不可能将全世界的饮食文化全都列举出来。那么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与美国的饮食文化中的不同。如果你被邀请参加一个重要的正式晚宴,那么你的餐饮知识会引领你走向成功。
一、中美餐桌礼仪对照
说到餐桌文化,它包括了很多关于文化与进食习惯的东西。就像饮食习惯是了解一个人或一个文化的最好的方法,让我们来通过中美不同的餐桌礼仪来更好的解读中美两国人吧。
(一)餐桌摆设
如我们所知,美国人的餐具是刀叉而中国人的是筷子。用具的不同导致了彼此的文化礼仪各不相同。让我们先来了解美国不同的餐桌摆设。
在美国,面包或沙拉的盘子要放在主盘的左边,而酒杯要放在右边。如果有面包刀,将它们刀柄朝右放在面包盘上。如果沙拉先上,吃沙拉的叉子就要放在离主叉稍远的左侧。如果有汤,汤匙要放在比刀稍远的盘子的右边。甜点的餐具,如小叉子和茶匙应平行的放在主盘上面,但经常也会与甜点一起上。为了方便,一些餐厅与宴会女主人不会依附这些规矩,而是在每个座位都放一个统一的用具。
如果有酒杯和水杯,酒杯要放在右侧刀子正上方的地方,而水杯要在酒杯的左侧偏向45度更接近用餐者的地方。咖啡或茶杯要放在餐具的右边,如果空间不够就放在餐具的上方。杯子的柄要指向右侧。
主人经常会为宾客提供餐巾布。而提供餐巾纸的时候,宾客要将其和餐巾布一样对待而不是团成团或撕成片。餐巾应放在盘子上或叉子的左侧。
如果你被一个美国家庭邀请用餐或与你的美国客人一起用餐,你需要谨记这些知识。否则他们会认为你很粗鲁,至少在餐桌上表现很不礼貌。
当然与此同时,当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或被中国的家庭邀请用餐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这样会更快的在中国取得成功或交到中国朋友。而作为中国人,应该更了解这些礼仪。否则就会被外国人取笑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一般来说,中国现代的饮食与美国的相比更不拘礼节,尤其是与中国古代相比。中国的餐桌礼仪在封建王朝时期尤为复杂,他们可以为了一次晚宴而使用很多碗盘和餐具并且要尊重长辈,不失体面。而现在,一些礼仪仍广为人传。
尽管主人热情好客,我们也要记得将筷子水平的放在餐者面前,并将尖的一头指向左侧。要注意,中国的筷子是有钝的锥底,而日本的筷子则是尖的。如果有蘸酱,酱匙则会放在汤碗的上方。饭碗要放在汤匙手柄左侧的上方。将主菜碗放在汤匙的右上方。所有主菜都放在桌子的中心,而用餐者自己吃自己的,或者给宾客夹菜。我们可以说中国的餐桌文化就是筷子文化,任何小事都会影响你的方式甚至会给你带来麻烦。因此,了解一些关于筷子的规矩是没有坏处的。
筷子要用右手的拇指和其他两个前面的指头正确的握着。在不用的时候,要把筷子两端对齐的放置在桌子上。一般情况下筷子都是用右手使用,但有时也会出现左手使用的现象。尽管现在用哪一个手使用筷子都可以,但仍有少数人认为用左手使用筷子是不合礼数的,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在圆桌上用餐时会给旁边的人造成麻烦。
在决定夹什么菜之后再下筷,而不能在盘子里翻来翻去。在夹菜的时候,决不能像使用叉子一样用筷子的尖部去叉,也不能撕开像蔬菜那样的大的菜品。而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下,一些小的菜品或像樱桃番茄和鱼丸那样难夹起的菜品是可以用叉的,但即使这样也会使一些传统主义者皱眉头。
(二)座位排序
美国的传统桌子是方形的,由于大部分人都是使用右手的,因此荣耀的位置是主人的右手边。男士要先帮助自己右侧的女士入座后才可入座。男主人要让女贵宾坐在自己的右手边,而女主人要由她左边的男贵宾邀请入座。为了移动方便,女士应从椅子的右侧入座。除非有特定的要求,其他的宾客都是没有主次之分随便坐的。
座次尽量要男女穿插着坐,当所有女士都入座后男士才可入座,主人应在开餐前最后入座。在私人住宅,主人应提供放置钱包的地方,宾客不能将钱包带到饭桌上,而在饭馆或公众场合则要将钱包放在膝盖上或手边。
中国的传统桌子是圆形的。体现出了中国人向往和谐的一面。当主人招呼入座的时候,宾客要按照主人安排的顺序入座。作为主人安排座位的规矩是有点复杂并严格的。第一个规矩就是在家庭聚会中,贵宾一定是这个家庭里最年长的人。而贵宾都要坐在面向大门的位置,如果没有面向大门的位置,那面向南方的座位就是贵宾的位子。
第二个规矩是按照“社会地位”安排座位顺序。甚至于普通的家庭聚会,这种“社会地位”则是由于宾客与主人的亲密程度来体现的。相反,在那些正式宴会中对社会地位的体现却不是那么明显。
离贵宾最近的就是那些地位高的宾客的位置。没有左右之分,只要是离贵宾近的位置就是地位高的象征。但即使有规定的社会地位之分,主人也会尽量为了给宾客们提供良好的谈话氛围而将位置混合安排。
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托福成绩成为这些学生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众所周知,托福考试对于听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将托福听力神话为“得听力者,得托福”。然而在托福“神话”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应付”语言测试的答题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托福听力中引入了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托福听力考试中从未涉及到的。鉴于托福听力特殊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听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问题的),相对于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考生的美国文化知识来说,听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无疑加大了考试的难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托福听力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关于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听力中,美国教育史是ETS出题中心“钟爱”的一个领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托福考试所考查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很多都会涉及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2006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试听力为例,其中就曾在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John Dewey的教育理论,该段听力材料讲到John Dewey的理论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其还亲自建立学校来实现自己的理论。由于过去美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Dewey则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又例如在2010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试中,连续两次在听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国教育史知识。2010年5月的听力题目是通过听力材料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Thomas Jefferson生平的讲解考查考生的;同样2010年4月的托福听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内战时期的美国教育史”。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托福考试实际就是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准备的。而对于准留学生们来说,其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等,ETS显然已经为考生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试题中,尤其是2005年后的新托福试题中,加大了对美国教育史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在听力部分中更是提高了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比例,通过托福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让考生逐渐认识到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习惯等,从而帮助其尽快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
关于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美国文化史也是托福听力考试中考察频率较高的一个领域,06年、07年、08年以及09年托福听力中都涉及到该考点,尤其是06年的托福听力,更是5次涉及到“内战到美西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化史”背景知识。比如06年4月与06年10月的托福听力部分就都相应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艺术活动的支持,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起先并未支持艺术活动,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却转变了态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人民接触艺术的机会,并且美国各个州也都纷纷成立了支持艺术的机构;再比如06年2月以及3月的托福听力也都相应涉及到了对该段时期内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在听力材料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发展历程,并且通过美国著名的总统山与自由女生像为例指出美国雕塑的文化含义往往超越了原本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在托福考试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的考查力度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对美国各方面知识的认识,因为美国在城市史研究的专题方面涉及面颇为广泛,不仅包括对城市化的研究,还包含移民问题、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和宗教、城市政治与决策者、老工业城市的兴衰、各大城市的比较研究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比如2010年的4月的托福考试在听力材料中考查了美国首都城市的变化以及发展问题,并且该听力材料是通过真实模拟大学教授讲课的场景,为考生介绍了美国费城与华盛顿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托福试题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力度有助于全方位地检验考生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情况。
2. 托福听力中的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首先,托福听力中的lecture形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不同于中国的“满堂灌”形式,美国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老师有时甚至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桌子上与学生以闲聊的方式教授课程,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授的讲课,提出质疑或补充说明,而教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并作出回应。
其次,美国学校里的课外答疑(office hours)其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教师一般很少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或是辅导,而在美国校园,学生可以在规定的答疑时间与自己的教授预约时间,而这样轻松随意的气氛更有益于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
除此之外,美国校园里的社会等级也不像中国校园里一样“森严”,这一点渗透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浸润。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上随意打断教授的讲课,学生与教授之间直呼其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毫无等级差异感等等。而这样的文化环境也正体现了美国所谓“人人生来平(Everyone is born equal)的建国精神,其文化现象的背后也正是我们需要体会的文化理念。
3. 结束语
一、中国的学生为何缺乏创造力?
中国的学生天生缺乏创造力吗?如果不是,其创造力缺乏的原因何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东亚地区学生的智商是偏高的。换言之,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他们具有某种群体性的智力优势。既然如此,他们理应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创造力可以看作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观念性产品)的高级的智力品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智力就像矿藏,再丰富的矿藏开发不出来或者开发不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同理,再高的智力如果不能运用于创造新产品、提出新观念的活动中,也是毫无用处的。中国学生的问题就在于此。综合各种观点和事实,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的学生缺少创造力,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影响下的学校教育的失当有关。
首先,中国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强调“统一”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重视集体而非个体,重视整齐划一而轻视特立独行。当然,这种文化价值观也反映在中小学教育环境中。很多中小学校为学生制定了整齐划一的行为规范,包括饮食起居、学习交友、为人处世的繁琐的规范或守则,学校俨然成为塑造学生行为的“模子”,学生俨然成为用同一个“模子”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在学校的考核或考试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每次考试一般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往往按照这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给学生打分。如果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师制定的标准,即使回答得再有创造性也是枉然,也难以逃脱低分的“命运”。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教师出了一道考试题,即“春天是一年中——的季节”,一个学生回答“春天是一年中小草苏醒过来的季节”,结果,老师给他零分,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为“春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显然,过于严格的标准,像古代的“八股文”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当然,适当的规范或守则,如按时上学、班集体和课堂教学的有关规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对于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维持良好的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是必要的。但是,过于繁琐或整齐划一的规范则是不必要的。规范越多、越细、越繁琐,学生的思维活动越容易被框住,他们的创造力越是难以发挥或展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人格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求异。也就是说,对一个问题或现象,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给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问题解决办法或分析。另一方面,这种变通而独特的思维活动通常需要创造性人格的支持和驱动。换言之,学生必须敢于怀疑既有的标准,敢于打破统一的格式或套路,否则,他的思维很难变通,也很难做到与众不同。
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某种统一的社会规范或价值体系松动的时候,人们的创造性就会迸发出来。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就是一个例证。因此,清除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框架或标准。对于解放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中国文化过于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而相对轻视个人的独立人格。人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某个人际关系框架中,以自己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界定自己的价值,以至于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关系社会”,在国外,“关系”甚至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
正因如此,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他们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也非常在意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因此,他们为了获得别人好的评价而努力,也为了维持与他人的关系而努力。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放弃了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而以群体或众人的标准判断是非,判断自己的行为。
中国人注重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换言之,一个人如果胆敢无视群体的标准而冒尖,他就会遭到群体的排斥或打击。数千年来,这种文化观念已经渗入人们的骨髓,成为人们的生存策略的一部分。人们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人际关系中,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威胁,而用于工作和创造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地减少。正是在人际关系的平衡中,很多人失去了“独立的自我”。
这种文化氛围也渗透到教育环境中。在“人际关系标准”的制约下,学生要十分“听话”,放弃自己的标准,以讨好老师和家长。在此过程中,学生丧失了发展自身独立性的机会,而变成一个从众的人。而且,由于过于看重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评价,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焦虑和压力感,唯恐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老师和家长的标准。
过于注重外在的评价。而放弃内在的标准,恰恰是创造力的大敌。美国心理学家阿曼贝尔发现。为了获得良好的外部评价或奖赏而努力工作的人很难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而那些由内部动机或个人兴趣推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发挥高度的创造性。这就是著名的“内部动机假说”。虽然这种观点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检验,但是,它却提示我们,过于注重人际关系或他人的看法可能对创造力产生消极的影响。
再次,国人异乎寻常地重视学业,而对学业之外的才能或兴趣置之不理。中国历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由于“读书”和考试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抱有极高的期望。这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心理。心理学家们发现,即使在美国的亚裔青少年中,父母也往往更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青少年由于难以达到父母的高期望,自信心普遍较低。近年来,国内学生的作业负担“居高不下”,为学生“减负”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现象也跟过于看重结果的教育观念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了学校普遍重视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还存在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智能等多种智能形式。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一种智能上占优势,也可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潜能。因此,学校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高考”指挥棒下,仍然把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作为培养的重点。而其他类型的智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中国的文化传统更看重外在的行为和表现,而相对忽视内在的精神和实质。这并非危言耸听。在我国传统中,人们更重视“礼仪”,重视可见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虽然我们也强调“诚”和“真”的价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看重外在的、可以获得别人的较高评价的东西。由于这种文化传统,我们往往过于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所谓的“成者王,败者寇”,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生动反映。
这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也有十分明显的反映。在时下的很多学校中,教师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学习过程,换言之,他们看重的是学习的结果,而不管学生是否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这种教育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学生厌学,甚至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造性从何而来?!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上述特征曾经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它们却在客观上营造了消极的文化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人们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自信、独立等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发展,从而成为导致中国学生创造力相对较弱的文化因素。
二、从美国文化氛围看创造力的培养。
考察西方的现代文化氛围,可以为国内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某些有用的启示。去年夏天,我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其间,由于跨文化研究任务和女儿在美国上学,我对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氛围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目睹了学校文化对儿童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首先,在学校里,学生受到绝对的尊重。按照有关的教育法规,在学校里,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不会因为、肤色、能力的差异而受到歧视。在美国的小学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儿童和谐相处的身影。
同时,这种尊重也是社会性的,客观上构成了一种尊重和保护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普遍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交通繁忙的街道和学校门口的街道,只要有中小学生经过,所有的车辆和行人就会自动停下,耐心地等待学生通过。在这种场合,通常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执勤,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在家庭中,父母对儿童的打骂和虐待也是被严格禁止的。此外,为了防止学生在放学途中遭到同学的欺负,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通常都会召开家长会,教给家长和儿童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欺负。因此,在美国,儿童享有充分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自由,而这正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心理特征。
其次,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国家,强调个性化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特性的发展,而贬抑整齐划一的教育和教学。在学校里,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几乎都能被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也都能得到重视。条件较好的学校通常会根据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水平,为学生制订适合个人的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对于那些学习效率较高、进步较快、学有余力的“先进生”,教师通常会为他们布置难度大一点、水平高一点的作业或任务,而对于那些学习吃力的“后进生”,教师通常会布置容易一些的学习任务,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虽然学校也会要求学生穿校服,但关于校服的规定是比较宽泛的,如要求衣服不能有修饰和品牌标识、不能穿高跟鞋等。这些要求主要是出于保护学生自尊和身心健康的考虑,以避免不必要的攀比,增强他们作为学生的身份意识。在这些要求下,学生着装仍然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因此,走进美国的校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着装简单而又各不相同。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式以鼓励为主。他们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对问题给出独特的回答,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在评价过程中。美国教师通常不会以所谓的“标准答案”衡量学生的表现。而是力求看到每个学生的潜力。教师希望看到的是求异而不是趋同。换言之,教师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不是从众心理。因此,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自由探索的乐趣,展现独立思考的潜能,自信也会不断地增强。一位华裔母亲叙述了她的儿子在美国一所小学的经历:老师经常为学生布置渚如“你是如何看世界和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发生、能不能避免”之类的作业任务,鼓励他们自己查找资料,给出回答。老师更看重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显然,这种作业旨在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文化看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把学习成绩看为至高无上,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尤其如此。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给学生留足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与中国相反,在学校里,美国的教师不会为学生布置沉重的家庭作业,压着他们去完成。学生的作业量是很少的,一周的作业通常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因此,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十分充裕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他们通常对学校抱有十分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都懂得相互尊重,因而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不必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生活简单而轻松。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学校会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的兴趣。除了以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还经常辅以实物和活动强化。在一些小学,经常在周末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可爱的玩具拿回家,还经常组织一些郊游(field trip)和参观活动(如参观消防博物馆和艺术馆)。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增强了兴趣。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习生活轻松而愉快,自信而充实。
另外,创造力在当代美国人的心目中拥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在美国中小学的评价体系中,创造力首当其冲。通常,班级教师(class teacher)会根据学生在学校完成各种任务的情况,从创造力、分析能力和理解力等多个方面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告知学生的家长。因此,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普遍的社会期望会通过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转化为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大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创造潜能的发展。
同样,美国文化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领导力(leadership)。在中国,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尽早上学,以确保孩子在学习成绩上领先;相反,美国的家长并不急于让孩子上学,而是希望孩子在足够成熟之后入学,以便于孩子领导力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容易发挥领导者的角色,发展特定的领导力和足够的自信,而这与创造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美国文化乃至整个欧美文化更崇尚博爱和个人自由,这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信念。只要行事为人内心无愧,就可以坦然无惧地去做事,人们无须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和平衡人际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根是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人际关系的权衡大大地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换言之,西方文化是“敬神”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敬人”的文化。其重心不同,对人们的创造力所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当然,文化的这种影响也反映在中小学教育环境中。
通常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就创造性思维而言,发散思维是其核心,而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是独特性(即思考问题与众不同)、变通性(即灵活应对,从不同角度想问题)、流畅性(即主意多、想法多)和精致性(即善于加工和完善)。就创造性的人格品质而言,好奇心(即喜欢探究未知的事物)、冒险性(即敢于探究结果未知的事物)、挑战性(即藐视困难、迎难而上)非常重要。显然,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或品质,有必要改革我们文化深层的某些“劣根性”,改善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环境,改变成人的某些教育观念和行为。
新加坡学者Ng Aik Kwang总结指出,创造性课堂通常能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威胁和惩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受内在动机(兴趣)而不是外在动机(为获得外在的奖赏或表扬而行动)的驱动,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自由的人,而不是受控制的人,认为自己是自主的学习者,而不是盲从者,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尤其需要创设这样一种课堂,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显然,要创设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刻的反思。
目前,这位老人居住在北京的朋友家,老人也与身在美国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其实,如李安首部电影《推手》里所反映的问题,近年来华裔老人在海外生活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频频出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81岁中国老人流落美国机场三天
11月6日,一位81岁中国老太太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登上了飞往中国北京的航班,在此之前,老太太只身一人,在美国机场流落了三天。
记者检索发现,当时有美国华人自媒体报道称,这位81岁的中国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老伴早已过世,她自己把女儿带大,支持女儿从国内顶尖高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其女儿与第一任丈夫育有一女,但1岁起就交给老人抚养。外孙女12岁时,老人和她跟随女儿来到美国。然而,女儿和前夫离异后,嫁了一个美国人。新女婿对老人很不友好,女儿和美国人组建的新家庭也不欢迎她。
对此,美国达美航空的工作人员D ELTASAM告诉记者,老人持有一张回国机票,称系外孙女用她的钱在网上订购而来,原定起飞日期是美国时间11月13日。但据老人讲,近日,她发现家人已经把房间里的东西基本搬空了,连平时在家的小狗也不在了,她就打电话给外孙女,说我也不想待在家里了,就叫外孙女帮她把机票改签到11月6日。
于是,外孙女叫车于11月3日把她送到机场。然而,患糖尿病而且语言不通的老太太只身一人,在机场熬了三天,当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两夜没有睡觉,两眼红肿。在热心华人旅客和机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住进了机场旅店,等待6日起飞的航班。
中美热心人士爱心接力
美国亚特兰大的热心网友DON告诉记者,他当天正好去机场送亲人,遇到了这位中国老太太,就帮忙翻译,想办法联系她的家人,然后向机场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并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婆婆可以随时打电话给她做翻译。
前述达美航空工作人员DELTASAM告诉记者,她在听说婆婆的事情之后,一直很担心,得知她还没有吃东西,就带着热汤、面包、水果,从机场赶到婆婆住的酒店。
在老人航班出发当日早上,网友DON接到老人打来的电话,通过电话协助老人在旅馆吃了早餐,并安排了短驳巴士把老人送到亚特兰大机场国际航站楼,之后还联系了达美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全程陪同老人登机。
在北京,热心的公益人士也做好了安顿这位老婆婆的准备。
最初得知老太太流落美国机场的常州一加爱心社社长王德林告诉记者,他是从在美国认识的一位热心公益人士晴那里,得知了中国有位老太太要从美国飞回国,晴说,“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首先帮助她解决住宿问题。”之后,王德林就多方打听联系上了北京社工王先生,去机场接老太太并提供帮助。
记者联系到去机场接老人的北京社工王先生,他表示自己当时其实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具体情况,但是知道飞机确实起飞了,就在“国际到达”通道举着写有老太太名字的接机牌等待。同时,他还联系了北京朝阳区的全国劳模梁大姐在后方支援,安排好了敬老院为老太太提供住所。
经过将近30小时的旅程,老人顺利到达北京首都机场,令人欣慰的是,当时有老人一位朋友的亲家杨先生去机场接机,“看到她有熟悉的人照顾她,我也就很放心了。”王先生说自己留下了联系方式,并告知老人有需要的话可以联系他。
老人得知有这么多人关心她,她很意外,非常感激亚特兰大华人还有所有这次帮助她的人。据悉,老人现在暂住在朋友的亲家家里,对方为老人安排了一个单间居住。王先生说,“昨天(12日)听杨先生说,老太太的外孙女给她打电话了,还赔礼道歉了,老太太可高兴了,她希望此事到此为止吧,不要影响外孙女。”同时也嘱咐“这件事到此为止,怕说多了影响到孩子声誉,影响他们工作”。
一加爱心社社长王德林表示,这次的公益爱心活动,“从美国到北京,跨越了半个地球,而且每个环节都有志愿者去组织,这个过程是很让人感动的”。他表示,社会上很多悲惨的事情其实很让人无奈,如果能让这种爱心和公益的理念得到传播,让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相信这个社会得到帮助的人会更多。
新闻背后
10年纽约至少10多起华裔老人自杀
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国移民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华裔老人为了与海外工作生活的子女团聚,便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
有一个说法,“美国是老人的养老天堂”,然而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他们离开大半辈子生活的地方,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不会英语、不会开车,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再加上饮食习惯和娱乐生活方式不一样,儿女又时常因为工作繁忙不能时时陪伴照顾。寂寞成了这些老人心里最大的痛,以至于患上抑郁症的也不在少数。
美国帕洛阿图大学副教授朱贲靓(JOYCECHU)做过全美国第一个针对华裔老人心理忧郁与自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每100名华裔老人就有15人始终有自杀念头。2007年迄今,纽约地区至少已发生十多起华裔老人自杀案件,其中有70%的自杀者生前深受忧郁、空虚困扰。
调查还指出,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身处异国的文化语言挑战,华裔老人极易心里苦闷与忧郁,产生自杀念头及实际自杀率较其他族裔要高。华裔老人面对压力时往往埋在心中,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结果造成更严重的忧郁症状。由于家人的冷淡不关心,老人失去自尊,容易产生一了百了的念头。
专家分析
涉及中美养老方式和生活价值观冲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马特教授告诉记者,这名老太太的案例“涉及了中美养老方式和生活价值观的冲突”。在美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文化和隔代的差异,老少两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及价值取向已经两极分化,很难调和,时常导致家庭纠纷,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发生极端的事情。
而据美国科研领域新兴新闻网站10月26日(当地时间)的一项针对在美华裔老人的研究,这项研究的老年参与者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内地,他们大部分是跟着子女来到美国,在这里帮忙带孙子孙女。
研究得出,参与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他们更愿意和成年子女分开住,他们提到了“不同的习惯、时间安排以及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妨碍到子女”。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课程;文化素养;途径
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国本土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热潮,先后开设了茶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髓,推动茶文化课程的发展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茶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3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分析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3.1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划分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3.3对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学主线的把握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3.4对于茶文化课程授课者能力的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4结语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汲取中国的儒教,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髓。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茶文化也不例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茶文化早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少西方人是从茶文化开始了解中国文化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
二、中国茶叶及茶文化走出国门
茶叶最初是由荷兰人传入欧洲的,在17世纪中期,茶叶成为荷兰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并逐渐成为待客之道。在这过程中荷兰人养成喝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饮茶俱乐部也应运而生,甚至一些家庭主妇迷上喝茶而导致家庭破裂。喜剧《茶谜贵妇人》反映了荷兰人甚至整个欧洲人的饮茶之风盛行。虽然,现在荷兰人对茶的热衷程度不如以前,但是荷兰人的饮茶习惯仍然保留至今。在一些上等家庭甚至有专门的茶室用以待客。茶叶是通过荷兰传入英国的,英国人也已经有300多年的饮茶史。英国人于1637年首次抵达广州珠江口运茶回英国,拉开了中英直接进行茶叶贸易的序幕。起初,只是在英国咖啡馆里出售茶水,直到1864年英国开设了第一家茶馆,茶馆逐渐成为单身女子公开会友而不会损害名誉的唯一场所,这主要源于英国人对东方文化的崇拜心理。英国的茶具,沏茶方法以及风俗习惯都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英国是世界上人均茶叶消费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进口茶叶最多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茶叶拍卖市场建于英国伦敦,“从1839年1月10日到1998年6月29日最后一次拍卖会作为世界茶叶需求与价格涨落的晴雨表领导了世界茶叶潮流长达150多年。”茶文化在英国逐渐得到普及和推广,表明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叶是随着欧洲移民传到美洲大陆的,美国波士顿最先出售中国的红茶,随即传遍美洲各地。美国茶叶的进口量仅次于英国,随着时代的变化,美国的饮茶习惯也随之变化。美国人不满足于传统的茶叶冲饮方式,先后发明了袋泡茶、冰茶和速溶冰茶等等。茶文化在美国不断的被理解、接受和整合归功于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文化是美国的主要饮品文化,尽管如此,有近一半的美国人饮茶,因为美国人意识到茶比咖啡更加有益健康,在饮茶过程中,美国人创造了自己的茶文化。茶逐渐融入到美国人的生活中,这种融合是美国独特的茶文化的表现。除了荷兰、英国和美国,还有很多国家引进茶,了解茶,饮用茶。在实践中,茶文化得到不断地丰富。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茶叶贸易,而是以多种形式走上了国际舞台,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可以追溯到1867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博会,标志是中国茶艺小姐在世博会上秀茶艺。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世界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机会,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加快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速度。在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各种有关茶文化的推广活动得以进行。如:中国茶文化与奥运会高峰论坛,中国茶进入奥运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浓缩为一个‘茶’字和一个青花瓷茶瓶,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上海世博会由于举办时间长,参与的国家多,所以给中国茶叶界和茶文化界带了更加广阔深远的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全世界人民了解茶和茶文化。由此可见,茶作为一种饮品,源于中国,但是在传入西方后逐渐融入了本土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茶文化,从而使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中国也在积极主动地创造各种机会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的茶文化,扩大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人们只有了解茶文化才有可能接纳、喜爱并融入茶文化。
三、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及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往。从丝绸之路开辟时起,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跨文化交际史。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反感甚至使跨文化交际的中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与西方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至关重要。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忽视这些差异,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中国和西方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西方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很容易引起文化冲突,而解决文化冲突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强文化交流。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增强文化意识,结合文化背景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内涵。
四、中国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关键词:衡水内画;茶文化;交融;开发策略
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对衡水内画艺术的溯源和工艺特点做出认知、对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对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策略做出研究,对促进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衡水内画艺术概述
从衡水内画的溯源方面来看,明末清初时期,鼻烟壶开始在我国广泛流传,由于鼻烟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鼻烟壶的制作与加工工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到乾隆时期,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艺术出现,这让鼻烟壶呈现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审美效果。叶派内画对我国内画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就是叶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内画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写意技法让内画呈现出了欠缺真实感和形象呆板等问题,王习三则在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使用工笔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创作了冀派内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工具“习三弯钩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习三十分重视内画新秀的培养,这对冀派内画的推广与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冀派内画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实力画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冀派内画无论是在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还是艺术产品营销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内画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衡水内画的工艺特点来看,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而言,衡水内画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更长的创作周期,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壶内绘画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与外画相比,内画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画所具有的操作次序与外画相反;其次,绘画空间较小,绘画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内部采用磨砂处理,因此绘画过程中画笔位置难以准确掌控。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画基础,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2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
从茶文化在衡水内画艺术中的渗透思路来看,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主要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种路径着手。首先是将内画运用到茶具的制作当中。衡水内画艺术不仅能够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屏风、文具、佛珠、水晶球等,这些艺术品的开发,不仅让内画艺术更好地顺应了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内画的生命力。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已经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内画与茶具之间的联姻,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搭上茶文化传播的快班车,继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将茶具作为载体,将具有吉祥意义的故事题材、建筑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历史传说类题材等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古代文人文化与茶具内画的制作最为契合,这对于推动茶具内画实现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促使茶具内画体现出良好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认知,利用内画艺术将茶书、茶艺、茶德、茶文学呈现在茶具当中,从而实现茶具内画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其次是在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中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茶画主要是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艺术,我国众多优秀的茶画作品都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饮茶习俗与饮茶礼仪进行着记录,因此,茶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美术发展史进行着反映,而且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着反映。将这些茶画作品运用到衡水内画艺术当中,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实现与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为衡水内画艺术的受众,也能够在作品中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茶文化的风范做出领悟。与此同时,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的借鉴,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这对于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现存于世的茶画作品进行临摹并运用到插画艺术作品当中,如周昉所创作的《烹茶图》、张萱所创作的《烹茶仕女图》、阎立本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画艺术并呈现给受众。
3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的对策
3.1探寻茶文化与衡水内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以鼻烟壶文化的发展为根基,因此,衡水内画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沉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衡水内画艺术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当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另外,我国茶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茶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现形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文化所进行的吸收与借鉴,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衡水内画艺术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的开发,能够为衡水内画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基于茶文化与内画艺术发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需要探寻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特别是需要探寻内画艺术与茶画、茶故事、茶人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实现良好的结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内画企业通过产品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无形资产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内画企业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的基础上,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创意、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形成。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构建中,需要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呈现出商业性质,并导致企业产生逐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彰显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体现出品位化与文化传承意识,只有如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与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在实现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具备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中,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需要实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另外,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衡水内画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规模、开拓产品市场,以文化传承和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从而在我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具备良好的支撑。
3.3强化内画展览体验效果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能够让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魅力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博物馆展览方面来看,博物馆展览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促使受众了解茶文化以及内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展方面来看,会展则是展现内画企业开发成果、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内画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强化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以及内画企业可以通过与社会茶文化组织、内画组织以及高校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通过邀请学生、学者进行参观与参加讲座、讨论等,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口碑的提升、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潜在受众。另外,在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进行展览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坚实的资金支撑,然而,虽然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文化的挖掘和发展而言略显杯水车薪,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受众的体验效果、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宣传成效,博物馆可以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展览中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如博物馆展览也可以尝试效仿会展模式,通过构建欣赏与销售协同的运营方式,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市场拓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展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3.4政府部门宏观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对茶文化题材内画产品开展大规模的复制性生产,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可能选择降低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并让这些艺术品产生庸俗化与低俗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内画艺术魅力的展现与弘扬,甚至对衡水内画艺术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以及衡水内画行业需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上,让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为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的深度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责,重视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文化性的保护与弘扬。在企业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要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对接,只有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所开发的衡水内画艺术品,才能够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画艺术的艺术魅力;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内画企业构建示范基地,让这些企业在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开发中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倾斜性政策,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让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具有良好的生存与生长土壤,促使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成为衡水内画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市场的拉动,这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到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与宣传当中,从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内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结语
在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将衡水内画艺术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也可以推动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素材,而且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衡水内画艺术企业则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做出更好的认知与认同、确保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衡水地区博物馆与衡水内画领域中的会展活动都应当重视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展览的体验效果,衡水政府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引导职能,在规范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柒棋.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J].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3]雷鸣,李丽.衡水内画技艺的当代文化价值阐释[J].中国包装,2015(12):22-24.
[4]苏宝塍.传承内画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记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建国以来馆藏内画第一人王孝诚先生[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1):108-111+130.
虽然国内电视剧制作方有着很高的拍摄热情,但是就播出情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错误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拍摄制作,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使茶文化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制片方和地方政府应该从这一问题出发逐步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本文首先就茶文化电视剧的定义和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传播角度分析了我国茶文化的两大特征,希望对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制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电视剧;传播角度;中国茶文化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电视剧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人们通过收看电视就能够得知古今中外的各种信息,从而增加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必须传承下去。然而,就现阶段而言,国内文化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漠视我国传统文化,很显然这不利于国内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于电视剧制作单位属于媒体范畴,有着加速信息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茶文化通过电视剧的传播,可以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从而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1茶文化电视剧概述
近年来,茶文化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素材。当然,茶文化电视剧的形成和传播受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电视剧属于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很多茶区对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十分重视,并以此为平台宣传本茶区的茶文化和茶叶特点,从而提升本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茶文化电视剧有利于茶区文化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促进茶区茶业经济的发展。四川是我国的重要茶区,然而国内却并未出现以四川茶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相比之下,北京不是产茶地区,但其茶文化十分浓郁,很多电视剧中都借鉴了北京的茶文化场景。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产量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大型茶区对于茶文化电视剧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茶文化电视剧的筹划和拍摄工作。从电视剧题材加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茶文化电视题材囊括古今中外的茶文化内容。当然,茶文化电视剧的取材也受到当今电视剧潮流的影响。比如最近,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收看都市题材的电视剧,因此,以都市题材为主题的茶文化电视剧在所有题材电视剧中是数量最多的。虽然茶文化电视剧的题材涉及范围较广,但是诸如传记题材和军旅题材等题材的电视剧均没有出现茶文化因素。事实上,我国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与社会各个方面都结合紧密,而电视剧筹划人员并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国内茶文化电视剧仍旧存在遗憾之处。就电视剧的内容来看,茶文化电视剧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比如爱情、成长、生活、家族以及友谊等。当然,对国内茶文化电视剧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茶人茶事主要是此类电视剧的切入点。也就是说,电视剧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人们阐释什么叫做茶文化,而是借助茶人的事迹和茶事活动进行串联,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茶文化内涵。我国近年来拍摄了很多有关茶文化的电视剧,这些茶文化电视剧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茶文化的地域特征和内在魅力。例如,《张三茶庄》借助茶庄的茶事活动向人们展现了国内茶人的精神面貌;国产电视剧《茶花女》讲述了“千两茶”传人的故事,使观众从中体会到革命时期茶人的艰辛;《老铁茶坊》从简单的生活场景出发,向观众勾勒出茶文化的脉络。不同的茶文化电视剧的切入点都有所区别,使观众在收看电视的过程中感受我国茶文化之魅力。
2中国茶文化电视剧传播的现状
虽然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数量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茶文化宣传的热情低。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支持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一些电视剧制作方则选择以茶文化为主题制作电视剧,这些事实都是对茶文化推广热情的一种反映。虽然国内电视剧制作方有着很高的拍摄热情,但是就播出情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茶文化电视剧只在一些地方电视台播出,而无法在卫视台播出,因此其受众面可想而知。就众多国产茶文化电视剧来看,其主要受到茶区政府和制片单位的委托,因此电视剧中出现了很多茶文化地域特色,但是这种设计并不能为其赢得国内的广泛观众。茶文化电视剧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茶叶品牌的开发。错误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拍摄制作,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使茶文化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制片方和地方政府应该从这一问题出发逐步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电视剧制作方应该与文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并在电视剧中将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就有利于提升茶文化电视剧的口碑,从而使此类电视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3基于电视剧传播角度的茶文化特征分析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传播,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是情理之中的事。茶文化电视剧不仅受到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还会反过来影响到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为了使茶文化电视剧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品味,电视剧制作单位在拍摄电视剧之前就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从而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在某种意义上,电视剧影响着观众对于事物的看法,并间接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换句话说,电视剧不仅直接向观众传递着各类信息,同时也达到了心理暗示的目的。收看电视剧之后,观众会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电视剧所要传达的内容。就国产茶文化电视剧而言,茶文化是其重要创作题材,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后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茶文化特征。
3.1我国茶文化丰富多彩
从国内诸多茶文化电视剧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茶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茶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茶艺表演、茶事活动、饮茶历史和茶人精神等,这些因素成为国产茶文化电视剧的重要内容。我国茶叶品种较多,包括红茶和绿茶,还包括黑茶和白茶等。当然,茶人在饮茶活动中会与茶艺活动以及茶事活动相接触,从中领略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饮茶在古代被看作一种高雅的象征,文人雅士的饮茶活动对市民阶级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国茶文化历史名人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其历史事迹也被作为素材应用到茶文化电视剧中。以电视剧《茶颂》为例,其主要讲述的是近代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历史。在清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茶叶经济受到英美帝国的打压,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却带领众人在茶业领域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观众在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不仅会对清朝末年的茶政制度有所了解,同时还能够对西南茶区的茶文化习俗有所认识。除此之外,《绿茶情缘》这部电视剧则以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南茶北引”的事实为背景,山东茶农突破重重困难最终使绿茶在当地成功栽种,从中观众可以体会到我国“南茶北引”的困难和艰辛之处,从而对国内茶叶商品倍加珍惜。
3.2我国茶文化有着浓郁的时代感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朝代的茶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区别。现阶段,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茶文化事业在国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茶文化电视剧反映了茶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内涵。就我国目前的茶文化电视剧而言,观众从中可以发现我国茶文化有着浓郁的年代感。比如说,国产电视剧《老铁茶坊》借助简短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当代茶人的精神面貌,这种真实而简单的信息传达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当然,茶文化电视剧《十八香》的主角是一群“90后”的小伙伴,制作人通过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向观众传递着当前青少年对于茶文化的传承问题。再比如说,《远方来的茶客》这部电视剧涉及到国外饮茶元素,观众通过收看电视不仅可以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异同,同时还会就目前人们对于茶文化价值的认同问题产生深思。当然除此之外,《功夫茶王》这部动漫主题的电视作品也深得青少年的喜爱。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功夫茶王》既满足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同时还从侧面向他们普及了茶文化知识。虽然茶文化电视剧有虚构成份,但是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茶文化电视剧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我国茶文化电视剧都具备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使观众感受到茶文化本身的时代感。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内众多茶文化电视剧中,茶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通过收看茶文化电视剧可以对我国茶文化特征进行认识和了解。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电视剧制作方应该与文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提升茶文化电视剧的口碑。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和构建,同时还有利于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伟大魅力。
作者:张帆 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3(5):42-45.
[2]王钟陵.20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3-59.
[3]池建宇.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的经验分析———基于北京市电视收视市场[J].产业经济评论,2009(3):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