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4:33: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设施农业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F830.61 中图分类号:A
1 引言
在电子银行业务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新业务增长点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中也将电子银行业务提高到了战略高度。农村信用社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发挥着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是构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力量,在支持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据了重要核心地位。肥城市农信联社坚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按照“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各项业务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在省联社和泰安办事处的直接管理下,肥城市农村信用社在原有业务基础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快捷支付(含卡通)、银联互联网支付、银联无卡支付、财付通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渠道,并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电子银行产品、市场、服务和风险管理体系,满足了广大客户随着信息化日益提高对现代化结算的需求。
2 肥城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的困境
依据肥城市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信用社的功能性质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肥城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仍面临众多困境,具体表现在:
(1)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农民。
农民群体普遍习惯于传统的金融产品,对新型的电子银行业务及其产品认可度不高,对其的适应程度比较慢。而且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新型电子产品的接触比较少,导致电子银行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完整。
电子银行需要的硬件设施比较多,且要求也比较高,如电脑,智能手机,ATM等设备。但是在农村地区,这些基础配套设施资源比较匮乏。且商务网络知识和网上银行信息在农村的普及率低下。
(3)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工作人员的培训链条不顺畅,专业素质不高。
当今社会,电子行业发展迅速,电子银行的产品更新速度比较快,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接受全新的专业培训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但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致使工作人员不能得到及时的培训。
(4)农村的物流产业落后导致电子银行的使用受到限制。
现在多数农村地区的物流都很落后,快递公司的服务范围几乎触及不到农村地区,农民如果在网上通过电子银行购物,物品却不能及时到达顾客手中,因此使得农民对网上购物存在偏见,不习惯使用电子银行。
3 肥城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SWOT分析
根据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开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我们将采用SWOT分析模型对肥城市农村信用社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以上内外部环境反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我们可以列出SWOT分析矩阵。
根据SWOT分析矩阵的内外部环境特征,我们可以获得四方面策略应遵循的原则与方向。
(1)SO战略――利用优势去抓住机会
1.利用品牌效应积极推广电子银行产品;2.按照客户需求,对电子银行产品提供多种激励;3.优化技术保障体系,加强产品管理;4.根据农业经济创新模式开展多种类型电子银行产品。
(2)WO战略――利用机会去克服劣势
1.按照客户需求,积极发展电子银行客户;2.在技术优势环境下,提高电子银行产品安全性;3.根据社会文化发展倾向,提高用户满意度。
(3)ST战略――利用优势避免威胁
1.利用农村信用社服务性质,扩大农户参与能力;2.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与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演示、激励活动促进电子银行产品的用户。
(4)WT战略――将劣势和威胁最小化
1.构建电子银行产品风险管理体系;2.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顾客对电子银行产品的满意度。
4 肥城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策略
根据SWOT分析的肥城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方向,应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从而获得了肥城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相应对策。
(1)采取多种方式,推广电子银行产品及服务
面对具有促进优势的外部环境下,肥城市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有利的地方经济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吸取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成功经验及管理运行模式,努力推广电子银行产品及服务。目前,我们推出的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并分别与支付宝、财富通、中国银联等合作推出了网上支付。加强对电子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推广,是保证了电子银行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
(2)提高技术水平,保障电子银行运行安全
电子银行安全、有效地运行,也是推行电子银行业务与服务的基础。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要谨防网络黑客、钓鱼网站等对系统及客户造成的危害。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是电子银行健康发展的保障。安全是电子银行发展的生命,风险控制能力是电子银行发展的先决条件。肥城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中,应建立健全了电子银行业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和风险防控体制,定期电子银行风险提示,持续开展了电子银行风险排查工作,增强了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并对客户加强了风险教育,有效提升了风险防范的能力。同时,与省联社、市联社联合推行电子银行培训师制度,构建了分层次、全覆盖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和制度执行能力。
(3)增强内部协调管理,促进电子银行业务顺利开展
电子银行业务是农村信用社运营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业务开展的重要增长点。因此,在肥城市农村信用社内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形成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的运营机制。
(4)提高用户对电子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满意度
规范的客户服务是提高业务发展质量的保证。省联社在济南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为全省农信客户提供统一、规范、标准化的服务,并围绕客户需求提供电话、短信、上门服务等方式进行客户回访,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通过本文进行的客户满意度调查中,针对每一种电子银行产品或服务客户都存在不同感知,尤其对于金融产品的安全性也是客户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杨静,彭颖,汇丰电子银行的发展对国有银行的启示,金融电子化,2007(1)。
[2]刘灿,创新引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国金融电脑,2007(2)。
[3]吴波宁,美国网络银行发展前景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4]马青桂,如何衡量电子银行的经营效益,西部论丛,2008(5)。
[5]马春峰,调整经营渠道完善电子银行服务功能,中国金融,2008(1)。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农业现代化。在当代农业系统中,反季节养殖、反季节生产、大棚式生产等手段都已经帮助农业从传统模式走向了高效经济的新模式。但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靠天吃饭”,突如其来的台风或者干旱、暴雨等气象因素仍然是导致设施农业产量巨减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指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农业,包括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工厂化禽畜养殖业、工厂化水产养殖业三大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设施农业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行业中,使用设施农业模式的占比80%以上。这体现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农产品行业的先进性。
二、设施农业气象业务
(一)设施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现状
农业气象业务泛指为农产品提供气象预警、产品预收报告、天气情报等相关数据的业务。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气象就已成立,分国家、省份、市、县4个等级的农业气象预报。主要预报农产品的收入、农业气象专题分析和土壤墒情报告等。主要的技术方法是通过农产品的种植情况与本年度的气象预报情况进行数据模拟计算。另外,通过近50a的气象数据与大气探测数据预报本年度的气象状况。其预报误差均小于5%,在每年收获前两三个月前。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同时也肩负气象灾害的预警与防范工作。我国地域辽阔,但气象灾害频发。在我国的各级气象部门中,技术人员通过使用先进的摇杆技术、农作物生长模拟程序等手段模拟农作物在低温、干旱、水涝等情况下的产量,并提前做好预措施。由于设施农业的生长环境往往具有反季节特性,因此近年来农业气象业务中也逐渐加入了设施农业的气象报告数据业务,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初步设立的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成熟度不足
由于当下设施农业的气象业务数据编制工作才成立不久,并没有真正提供反季节农作物产品的详细数据。其数据在反季节的匹配性上略有不足。
2.气象灾害的预期时间较短
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而言具有毁灭性打击,这是由于当下设施农业多数是以大棚的形式建立人造的温室以提高农产品的产值。此类大棚成本高,稳固性差,一旦遭遇台风、暴雨之类的气象灾害,大棚结构会瞬间荡然无存。不仅农民的农作物产品受到危害,大棚损失的成本也没法回收。基于这种状况,设施农业对气象灾害预期时间的要求要比其他行业的要求要更高,预期时间在72h时以上为最佳,这也是为了向农民提供为农产品施行保护措施的必要时间。但在现有的技术中,往往难以达到72h的预警时间。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起源已久,但在自改革开放以后就没有特别大的进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当下气象探测装备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急需更新。另外,基于优化气象预测结果的要求,原有的站点布局也应得到更新。
(三)基于设施农业气象业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利用大数据原理,建立设施农业需求因素数据库
以种植业的温室大棚为例,温室大棚在设立初期需要当地长年的阳光状态、湿度状态及风力状态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阳光大棚设置的位置与需要设置的设备,是大棚设计的前置条件。在面对如此繁杂的数据类型,气象部门也应设置大数据数据库,对该类的数据进行长年的统计与记录,并根据设施农业的不同需求将此类数据进行分类编制。
2.扩大站点分布,提高气象预警技术
在当下的气象预警技术中,站点的气象探测数据往往具有准确可靠的参考性。因此,提高站点的分布范围,加快数据分析的速度,是解决当下预警时间较短的有效措施。此外,气象预警部门应当不断引入新型人才,创新自身的气象探测技术,为提高预警速度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探索气象业务服务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现代农业经历近些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农业气象业务可以借用经济学的原理,探讨与现代农业的合作发展模式,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居住用地与商业、工业用地不断减少的态势已经是预料之中的现象。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当下粮食产量的必经途径。因此,发展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是当下气象部门的核心工作。该文仅从个人角度分析了当下设施农业气象业务的状况,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读者更多的相关思考。
参考文献:
封面故事
(6)十五年品质打造专业温室设计和配套设备引领中国温室行业发展的潮流 无
特别关注
(11)2012中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大事top10 无
行业视点
(13)周博士考察拾零(二十三)走进多伦——多伦温室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 周长吉 丁小明 鲁少尉 穆钰
(18)荷兰温室园艺生产技术现场参观记 丁小明 魏晓明 蔡峰 张日新
(25)宁夏设施果树发展现状分析 张国顺 关耀华 关耀兵
温室与设备
(28)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四十五 花卉幼苗移栽末端执行器设计与仿真分析 冯青春 王秀
(30)一种国内领先的科研温室简介 吕艳
(36)甘南州设施蔬菜不良环境因素发生与防治对策 陈广泉
(42)浅析温室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与日常维护 姚宝根 沈清
(44)见赏凤梨温室栽培种植指南 李春华 李天纯 李柯澄
(52)通化地区日光温室草本花卉育苗技术 伍艳萍 张武义
果蔬栽培
(58)新型无土栽培模式系列谈(二)多功能(lg—d)无土栽培模式及配套设施 汪晓云
(62)日光温室草莓-番茄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王振学 王庆广
(63)《温室园艺》杂志征订约稿启事 无
(64)大棚里的盆栽韭菜走进家庭 苗全亮 王国梁
(66)无公害杏日光温室生产技术 王秋萍
(68)冬季异常天气设施栽培防灾减灾技术 吕丽英
(69)寿光棚室蔬菜生产把握“五忌八注意”科学应对连续雾霾天 郎德山 亓延凤
植物保护
(72)李明远断病手迹(三十二)未定种名的茴香霜霉病 李明远
(74)花卉害虫康氏粉蚧的综合防治 褚方钢
(74)江西省投4亿元扶持“菜篮子” 无
企业/人物
(75)吉尼嘉的五层共挤技术 无
(77)雾霾、农业 无
(78)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无
(81)设施农业文摘 无
(82)日先温室蓄能调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吕艳
(83)2013年第一期priva经销商技术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无
(84)吉林榆树市棚膜产业科技含量高农民人均增收一千五百八十元 无
(84)吉林白山市实施“菜篮子”工程让菜农钱包鼓起未 无
(84)吉林通化市休闲农业有新突破 无
(85)天津宁河“服务型政府”进大棚 无
(86)天津市设施农业达60万亩带动40万农民
业 无
(86)天津滨海新区汉沽设施蔬菜基地建成投产 无
(86)海南省农业厅加强瓜菜产销对接 无
(86)天津将实施七项举措 提速现代农业发展 无
(87)陕西汉阴现代农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无
(87)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阳光操作” 无
(87)2013年1月北京中荷园艺产业对接会召开 无
(88)甘肃省供销社助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无
(88)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大棚里的别样年味儿 无
(88)海峡两岸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厦举办 无
(89)大力发展“棚室吊袋耳”推进东宁黑木耳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无
(89)辽宁设施农业超常规发展面积突破1100万亩 无
(90)“斗南亚洲花都”年底投入运营农博会将移师斗南 无
(90)云南玫瑰大连“野蛮绽放” 无
(91)广东万顷园艺世界拟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园艺基地 无
(92)广州供大于求大花蕙兰价格跌近三成 无
(92)名贵花卉蝴蝶兰湖南安乡落地生根 无
(92)宁夏百万株露地花卉为首府添彩 无
(92)荷兰“国王文心兰”来了羊城 无
(93)山东平邑评估低温雨雪对设施花卉影响 无
(93)山东滕州市花卉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无
(93)违规使用燃煤锅炉花卉大棚被令整改 无
(93)国内首创“无菌空杯”技术 泉州花卉“轻松”出国门 无
(94)泉州跻身福建省三大花卉重点产区 无
(94)海南儋州花卉市场15万株兰花出口新加坡 无
(94)河南郑州花卉种植面积逾七万亩 无
(94)贵阳气象经助大棚花木安全越冬 无
(95)北京顺义国际鲜花港引进生产线自产鲜切花 无
(95)北京昌平蝴蝶兰有了国际“绿卡” 无
(95)天津滨海农业生态园推出新品蝴蝶兰 无
(95)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无
(96)2013“中国温室网”会员温情回馈活动 无
封面故事
(6)十五年品质打造专业温室设计和配套设备引领中国温室行业发展的潮流 无
特别关注
(11)2012中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大事top10 无
行业视点
(13)周博士考察拾零(二十三)走进多伦——多伦温室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 周长吉 丁小明 鲁少尉 穆钰
(18)荷兰温室园艺生产技术现场参观记 丁小明 魏晓明 蔡峰 张日新
(25)宁夏设施果树发展现状分析 张国顺 关耀华 关耀兵
温室与设备
(28)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四十五 花卉幼苗移栽末端执行器设计与仿真分析 冯青春 王秀
(30)一种国内领先的科研温室简介 吕艳
(36)甘南州设施蔬菜不良环境因素发生与防治对策 陈广泉
(42)浅析温室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与日常维护 姚宝根 沈清
(44)见赏凤梨温室栽培种植指南 李春华 李天纯 李柯澄
(52)通化地区日光温室草本花卉育苗技术 伍艳萍 张武义
果蔬栽培
(58)新型无土栽培模式系列谈(二)多功能(lg—d)无土栽培模式及配套设施 汪晓云
(62)日光温室草莓-番茄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王振学 王庆广
(63)《温室园艺》杂志征订约稿启事 无
(64)大棚里的盆栽韭菜走进家庭 苗全亮 王国梁
(66)无公害杏日光温室生产技术 王秋萍
(68)冬季异常天气设施栽培防灾减灾技术 吕丽英
(69)寿光棚室蔬菜生产把握“五忌八注意”科学应对连续雾霾天 郎德山 亓延凤
植物保护
(72)李明远断病手迹(三十二)未定种名的茴香霜霉病 李明远
(74)花卉害虫康氏粉蚧的综合防治 褚方钢
(74)江西省投4亿元扶持“菜篮子” 无
企业/人物
(75)吉尼嘉的五层共挤技术 无
(77)雾霾、农业 无
(78)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无
(81)设施农业文摘 无
(82)日先温室蓄能调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吕艳
(83)2013年第一期priva经销商技术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无
(84)吉林榆树市棚膜产业科技含量高农民人均增收一千五百八十元 无
(84)吉林白山市实施“菜篮子”工程让菜农钱包鼓起未 无
(84)吉林通化市休闲农业有新突破 无
(85)天津宁河“服务型政府”进大棚 无
(86)天津市设施农业达60万亩带动40万
民就业 无
(86)天津滨海新区汉沽设施蔬菜基地建成投产 无
(86)海南省农业厅加强瓜菜产销对接 无
(86)天津将实施七项举措 提速现代农业发展 无
(87)陕西汉阴现代农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无
(87)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阳光操作” 无
(87)2013年1月北京中荷园艺产业对接会召开 无
(88)甘肃省供销社助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无
(88)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大棚里的别样年味儿 无
(88)海峡两岸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厦举办 无
(89)大力发展“棚室吊袋耳”推进东宁黑木耳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无
(89)辽宁设施农业超常规发展面积突破1100万亩 无
(90)“斗南亚洲花都”年底投入运营农博会将移师斗南 无
(90)云南玫瑰大连“野蛮绽放” 无
(91)广东万顷园艺世界拟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园艺基地 无
(92)广州供大于求大花蕙兰价格跌近三成 无
(92)名贵花卉蝴蝶兰湖南安乡落地生根 无
(92)宁夏百万株露地花卉为首府添彩 无
(92)荷兰“国王文心兰”来了羊城 无
(93)山东平邑评估低温雨雪对设施花卉影响 无
(93)山东滕州市花卉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无
(93)违规使用燃煤锅炉花卉大棚被令整改 无
(93)国内首创“无菌空杯”技术 泉州花卉“轻松”出国门 无
(94)泉州跻身福建省三大花卉重点产区 无
(94)海南儋州花卉市场15万株兰花出口新加坡 无
(94)河南郑州花卉种植面积逾七万亩 无
(94)贵阳气象经助大棚花木安全越冬 无
(95)北京顺义国际鲜花港引进生产线自产鲜切花 无
(95)北京昌平蝴蝶兰有了国际“绿卡” 无
(95)天津滨海农业生态园推出新品蝴蝶兰 无
(95)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无
(96)2013“中国温室网”会员温情回馈活动 无
供给函数比较符合现实的应该由三部分构成:S=a+bPt-1+cPt+1。分别为无弹性供给、弹性供给和投机性供给因素。(1)供给函数的第一部分无弹性供给量(a),并不是经典的线性供给函数所表达的负值常数。农产品作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当价格为零,不会有为价值而进行的生产,但仍然会存在着为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生产。a不会为零更不会为负,相对于价格变动为正值常数,但相对于资本专用性水平,是可以通过资本专用性水平的提升而发生变化的,a可以被看作是资本专用性的函数。工业生产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是一部分生产者因为其资本的专用性和设备投资的沉没成本属性,他们习惯于按设备的产能组织生产。价格波动甚至大幅度波动只能影响到存货政策,对生产抉择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停产转产会产生摩擦成本和风险,专用设备投资比重越大,在专业领域被绑定得就越严重,形成被资本专用性所绑定的生产。二是一部分生产者因为其专用的生产工艺和供销渠道,在成本质量和渠道管理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他们的平均成本曲线较别的生产者更低,收益曲线则较别的生产者更高。他们对价格波动有相当强的忍受力,价格下跌,在别的生产者亏损甚至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能坚持生产。(2)供给函数的第二部分弹性供给量(bPt-1),就是由价格波动决定的供给量。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只能在特定时节播种和收割。农产品弹性供给主要是受上一期价格信号的影响。而当期价格只会影响下一期供给量。农产品生产较工业品波动更大,原因就在于农业投资中的要素结构特征。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领域具有通用性。一块土地种玉米和换种土豆的摩擦成本很小。本来根据价格进行生产抉择,正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积极作用。上年量少价高,今年就增加生产,可以调节期间产量和期间价格波动。如果农业资本要素专用性太弱,就会导致农业要素流动调节失衡,具体表现为农产品供给弹性过大,价格波动引起的供给区间波动更为剧烈,反而不利于农产品供求与价格的区间平衡。如果农业投资中的资本要素结构发生变化,土地等通用性资本要素投入下降,而专用性资本要素投入的比重上升,甚至超过土地等通用性资本要素投入,农业生产资本要素结构转化为一种专用性资本要素结构,农业生产剧烈波动的状况就会发生改变。目前正在兴起的类似于工业专业化生产的设施农业,如种植业大棚设施和养殖业大型场圈设施,就正在改变着农业投资的通用性资本要素结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则通过品牌和渠道建设,也推动着农业开始向专用性资本要素结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资本要素结构的专用性上升,农业生产波动就会逐渐减弱。(3)供给函数的第三部分为投机性供给因素(cPt+1),是投机者对未来价格预期而囤积或抛售进而引起的供给量变化。由于未来的预期价格具有不确定性,投机性供给因素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随机变量。产品总供给量(S)中,无弹性供给量a是产业组织因资本专用性而锁定的产量部分,主要受专用性资本诸如专用设备、专用渠道和专业人员等投入水平影响,对价格变动不敏感。如果在产品总供给量S中,a所占的比例较高,则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就会小一些,该行业的供给波动就会小一些。而弹性供给量(bPt-1)和投机性供给因素(cPt+1),是产业组织中因为通用性资本投入影响的产量,诸如土地和普通劳动力,甚至投机用的货币资本等,属于通用性资本,部门间流动性强,对价格变动相当敏感。如果在产品总供给量中,(bPt-1)和(cPt+1)所占的比例较高,则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就会大一些,该行业的供给波动就会大一些。无弹性供给量a,在产品供给量s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可以称之为无弹性供给比率,是资本专用性的函数,而弹性供给量(bPt-1)和投机性供给量(cPt+1)在产品供给量s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可以称为弹性供给比率,是价格的函数。从长期看,要提高产品供给量和价格的稳定性,根本途径就是要提高无弹性供给比率。
资本专用性及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
资本专用性(AssetSpecificity),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最早提出来的概念,2009年威廉姆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表彰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他关于资本专用性的经济学分析。资本专用性是指资本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的特性。威廉姆森在对资本专用性的集中论述中,将资本专用性划分为四类: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本、专用人力资本以及特定用途的资本[4]。综合对资本专用性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将资本专用性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物理资本专用性等,这些资本专用性来源于资本实体性要素特征;第二类是完全为特定协约服务的资本以及名牌商标资本的专用性等,这些资本的专用性则主要来源于资本非实体性要素特征。资本专用性一般与资本通用性对称,反映资本要素行业间转移的难易程度。不同行业的要素资本在品质结构上有着不同的特征,特定行业的某些要素资本改作他用后,其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之物。某行业要素的资本专用性越强,改变资本行业属性的转换成本就越高,行业进入壁垒和垄断程度也越高。威廉姆森在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提到资本专用性概念,源于马歇尔关于特殊雇员的讨论,但斯密在《国富论》关于分工的分析中,就提到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的三个因素: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不同、劳动者减少换工损失和专用工具的运用等[5]。其中,劳动者熟练程度和专用工具的运用,显然就是威廉姆森所说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物理资本的专用性。资本专用性是在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在要素配置优化进化过程中的产物。自然物品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性能在加工过程中发生改变而形成使用价值,再进而满足人类需要。要素资本在特定的加工过程中,本身也在发生改变,形成要素资本相互之间以及与加工对象之间的齿合和耦合效应,以更加适应加工过程的需要。这本身体现着要素资本配置优化和进化的过程。随着专业化生产的日益发展,资本专用性将日益突出,各行各业的资本专用性,在提升本行业的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业领域的专业化生产,首先产生了大量的专用机器设备,运输业的铁路机车和轮船,冶炼业的锅炉轧机等,这些形成物理资本的专用性。其次,营销和商业活动中又产生了专用的品牌标识和长期固定合同与资本协议,这些又形成无形资本的专用性。这些工业领域中的资本专用性,在提升工业生产力的同时,也制造了行业间转移的障碍,产生了转产损失与相应的成本费用,为避免转产损失就稳定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而农业生产的情况就不同了。农业生产主要的要素投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土地。在农业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土地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就是通用性的。改变土地用途换种别的农产品,地,还是那一块土地,不会给农户造成土地的额外损失。(2)农业工人及农业作业内容。农业的主要作业内容“耕播浇收”也是具有通用性的。换种别的农产品,还是那些主要作业内容,不需要另外聘请农业工人,也不会给农户造成额外的麻烦。(3)农业机械。大多数农业机械仍然是通用性的,基本农机农具都不会因为换种别的农产品而发生变化。农业的土地、工人和机械机具通用性上,都显著区别于工业,农业换种别的农产品,不会象工业那样换流水线、换技术工人。如果我们把要素专用性理解为改变要素用途就要发生的额外损失。农业要素通用性决定了,改变农业要素用途,发生的额外损失很少。是否改变要素用途换种别的农产品,主要由换种的预期收益变化决定,而农产品的预期收益就是农产品的价格。所以,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影响就十分显著。区别于工业领域换产别的工业品,除预期收益外,厂商淘汰旧流水线、辞退原来技工,还会产生额外成本。如果工业品价格变动增加的收益,不足于抵补这些额外损失,就不会换产别的产品。除了有一些地理气候方面的要素专用性以外,总体上看,农业要素资本的专用性是不突出。农户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小麦,以后再种大蒜种姜葱种白菜,农业资本在不同种植对象间转移,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及成本费用。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主要就根源于这样的农业资本的通用性,因为没有农业作物换种障碍,农户就很容易跟着价格涨跌趋势而形成严重的换种跟风。
提高农业生产资本专用性的两种主要方式
1.1全国高校设施专业课程设置及存在问题对全国所有正在开设或曾经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33所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查(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发现,首先,设施专业课程基本都包括工程类、栽培类、园区类等几类,由于设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高校有农业院校,也有工科院校,以农业院校为主,不同性质的高校对课程设置各有侧重,有的高校栽培类课程较多,有些高校工程类课程占很大比重。其次,课程命名随意,名称混乱,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大量同课异名现象,比如,33所高校中内容基本为“设施园艺植物栽培”的课程名称竟达到25个,命名十分混乱。最后,对“设施农业”的理解过于概念化,使课程设置范围过于广泛,比如“设施养殖”、“草坪学”等课程,就其内容而言,笔者认为似乎更适合在其他专业中设置。因此,对课程设置进行整理,对课程名称进行规范势在必行。
1.2全国高校设施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开设率对全国开设设施专业的33所高校进行调查,由于各高校课程名称差异很大,课程之间还有涵盖、交叉、重复关系,因此,只能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对专业课程进行归类(开设高校少于所调查高校总数10%的课程不计),研究各所高校主要专业课程的开设比率(图1)。结果表明,首先,尽管以园艺设施学、设施工程学等不同的名称出现,但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以设施工程为内容的课程,说明这一教学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其重要性是公认的,而且,有近一半的高校,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温室设计与建造课程作为补充。其次,从开设院校的多少看,设施工程之后,依次是设施环境、设施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生理、工程制图、植物学、无土栽培、植物育种、生物化学、建造设计、设施蔬菜等课程。再次,设施环境调控、植物保护这类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课程,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另外,这一排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设施农业领域栽培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设施蔬菜类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仅在设施园艺类课程中有所涉及;一些与设施专业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技术、休闲农业类等课程较少;对于养殖类课程,笔者认为,不宜由设施专业开设,即使设置也应占很小比重。
2行业专家对设施专业课程重要性的评价
根据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别调查了山东潍坊万通食品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新疆吐鲁番市鑫农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天津丽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1家农业企业,通过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调查这些企业的共130名行业专家。行业专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预设的当前全国设施专业开设的28门主要专业课程中,挑选出8门并进行重要性排序。笔者对每位专家选出的8门课程按顺序依次赋值,排在第1位的课程赋值为8,第2位赋值为7,依此类推,未入选课程赋值为0,然后统计计算每门课程的权重(图2)。结果显示,行业专家认为,对农业企业最有价值的前10门课程依次是设施蔬菜栽培、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现代农业技术、设施果树栽培、设施设计与建造、作物病虫害防控、设施花卉栽培、园艺植物育种、设施环境与调控、工厂化育苗,其后依次为无土栽培、设施自动化控制、设施土壤与肥料、食用菌栽培、设施农业经营等。其中,设施蔬菜栽培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课程。
3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前述对我国各高校设施专业开设课程情况分析,当前农业企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查,以及对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的前瞻性预测,笔者认为设施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遵循“以设施工程为基础,以环境调控为手段,以植物栽培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形式”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3.1规范课程名称建议除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命名为“某某学”、“某某法”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最好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采用“名词+动词”的命名方式,如“设施蔬菜栽培”、“园艺设施设计与建造”。各高校应根据传统和认知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然后选用已经为大家基本接受的通用名称,避免随意对课程进行组合和命名,减少名称混乱现象。
3.2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设施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特征,是与园艺、农学、园林不同的综合性新专业。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设施农业对人才的需求看,至少应该设置工程、农艺、园区、经营4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工程群课程的内容包括建筑基本原理,设施设计与建造,光、温、水、气的观测与调控等;农艺群课程的内容包括生物、土壤、肥料,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栽培等;园区群课程内容为园区规划、设计、管理,园区内植物栽培管理等;经营群课程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及农资销售等。
3.3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每个课程群内设置多门核心专业课程(表2)。核心专业课程是设施专业特征的体现,是各个高校设施专业都应该设置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应该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或方向限选课程)的形式体现,以此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之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笔者建议,设施养殖类课程不应作为核心课程,这是因为,虽然广义地讲,设施农业是利用农业工程措施,实习部分人工控制环境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但狭义的设施农业仅指设施种植业,及植物设施栽培,通常所说的设施农业一般指狭义设施农业。同时,养殖类课程在界定上,更接近动物科学类专业范畴。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需求巨大
推动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发展,是天津农村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内容,是解决农民安居问题和发展小城镇支撑产业的主要途径。“三区”建设项目,涵盖住宅、路网、电网、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应急减灾等多个系统,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潜在融资需求巨大,将给银行业机构信贷、投行等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根据近期天津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要分批建成54个示范小城镇、31个示范工业园区、10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60万亩高水平设施农业基地。以示范小城镇为例,会涉及683个村、100余万农民,估算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完成投资1500亿元,目前已基本建成22个示范小城镇,45万农民迁入新居。未来几年,天津第四、第五批3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仍需投资1500多亿元,扣除项目资本金,尚需从金融机构融资近1000亿元,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基建项目也有巨额融资需求。目前,天津仍有270多万本地农民、200余万外地农民工未纳入城镇化规划。根据天津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向城镇转移一位农村人口需投入28万元~30万元,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成本应摊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此,从长远看,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融资需求。
(二)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服务需求旺盛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现代产业的支撑。随着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已降到1%左右,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产业升级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非常旺盛。以示范工业园区为例,31个园区累计签约项目2046个,入驻企业达到6500多家,总投资60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9亿元,后期仍需投入资金超过4300亿元。未来几年,各工业园区将引进更多企业,拟吸纳一百多万人就业、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以上,金融服务需求更大。而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成为天津的重点产业,商业、物流、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蕴含巨大商机。此外,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农民合作社(4000多家)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90%以上的农户已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亟需银行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产生的金融需求,将为银行业机构拓展信贷、债券发行、财政资金托管、小微企业服务等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农民市民化蕴藏丰富的金融资源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天津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和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带动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以华明镇为例,农民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估价为5万元左右,通过宅基地换房,三口之家可在示范小城镇置换90平方米左右、价值50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家庭财产收入大幅增加;同时,被安置的农民还享有集体企业股金、商铺租金、养老金和薪金等“四金”保障,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城市居民平均水平3。2011年以来,天津开展了两批“三改一化”试点工作(涉及141个村、40余万农民),即村改居、农改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股份制企业和农民市民化,着力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真正实现医疗、养老、贫困救助等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型农民、新市民不仅在社会保障、投资理财、自主创业等方面需求众多,而且在购置生产和生活用品、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将大幅提高,将为银行业机构开展社保资金托管、养老金、企业年金、创业贷款、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良好机遇。
二、天津农村城镇化贷款投放满意度分析:基于AHP方法
根据天津城镇化建设特点、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和数据可得性实际,本文将农村城镇化贷款满意度分析的对象确定为两大典型类别4:(1)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三区”基建项目;(2)园区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项目等城镇化配套产业经济主体。
(一)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
“三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天津银行业贷款投放的重点领域。其中,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贷款增长迅猛。2012年末,银行业机构向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投放的贷款余额为485亿元,同比增长48%,比2007年末增长31倍,支持小城镇项目29个;示范工业园区贷款余额为113亿元,同比增长36%,比2010年增长94%,支持项目28个(见图2)。两类贷款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均由政府融资平台运作,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宅基地换房后节省的土地(多处于近郊区县)出让收益较高,能实现项目资金预算平衡,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但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主要依靠园区经营主体(多数为民营企业)内源融资。2012年末,银行业机构向此类项目投放的贷款余额为27亿元,同比增长10%,远低于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贷款增速。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园区所占土地多数属于农村集体土地,办理抵押融资仍存在介入障碍和政策风险,例如大部分农村集体土地仍未完成确权,而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二)农村城镇化配套产业经济主体贷款
近年来,各银行业机构大力支持示范工业园区内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项目等小城镇配套产业经济主体,天津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银行业机构向上述三类主体投放的贷款余额为253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工业园区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增长很快,增速分别为79%和37%,但设施农业受制于农村土地抵押难等因素,融资满足率很低,贷款增速较慢。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城镇化贷款满意度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将多个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而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系统方法。本文根据各银行城镇化贷款的投放情况,加上相关主体对贷款投放数量和质量的满意程度的评分来设计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贷款满意度因素判断矩阵,分析当前银行业贷款投放与城镇化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相关经济主体对贷款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指标:(1)对贷款质量的满意指数;(2)对贷款数量的满意指数;(3)对贷款品种的满意指数;(4)对银行贷款创新能力的满意指数。据此构建贷款满意度因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后对所有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模型中A/B分值越高,说明经济主体对该项贷款情况的满意度越高,反之则满意度越低;计算出的权重值为归一化后满意度评分值,分数越高,说明经济主体整体满意度也越高。为了使分析更加直观,设定标准分数T的满分为10分:贷款质量满意度得分为T*10=2.886;贷款数量满意度得分为T*10=4.356;贷款品种满意度得分为T*10=1.61;贷款创新能力满意度得分为T*10=1.148。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主体对贷款数量的满意度最高,说明当前银行业对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各银行还需要在贷款产品、贷款服务方面加强创新,尤其要增加更适合农业园区、设施农业等薄弱环节的贷款品种,提高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园区、企业的贷款质量。
三、天津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风险分析:基于信贷决策模型
天津农村城镇化在给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外部政策环境也给银行业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作为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项目——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的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巨大,投资周期较长,盈利能力较弱,现金流入“前低后高”,而且主要由区县政府融资平台承担,还款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客观上使银行业在服务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风险。
(一)天津农村城镇化主要基建项目的运作模式
天津示范小城镇和示范工业园区均有各区县政府组建投融资建设公司统筹运作,具体职能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建设项目实行统一管理,负责项目规划区内土地整理,包括办理前期手续、工程招标;二是负责项目投融资,以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及其他资产收益作为贷款偿还来源;三是负责依法将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用于平衡项目建设资金。
(二)城镇化基建项目贷款决策模型的构建
本文拟构建一个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的贷款决策模型,具体分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成本。假设1: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提前赎回等因素,贷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假设2:银行投放贷款可获得的预期收入为E,贷款本金为B,合同利率为i,还款期数为n,投资总期数N,实际利率为R。假设3:区县政府融资平台是天津农村城镇化项目的运作实体,但对借入的资金没有处置权,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偿还均由政府统筹安排,贷款能否如期归还主要取决于地方财政实力和未来土地出让收入的高低。在项目法人实际缺位、地方债务逐步压缩、融资平台监管政策收紧、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可能走低等情况下,潜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假设贷款违约概率为P,贷款违约损失率为L;假设4:某个城镇化建设项目可能存在多个投融资主体(实际也存在),银行需要承担协调不同经济主体的组织成本C1;假设5:城镇化建设项目由政府主导,银行可能承受各类附加的行政干预和市场阻力,产生一定的阻滞成本C2;假设6:城镇化项目投融资主体是追求利润的,需要一定的排他收益来保障稳定的预期收益,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排他成本C3。
(三)城镇化基建项目贷款决策模型简析
从以上公式可见,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面临各类风险和成本,只有保证E>O,银行才有贷款投放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分摊和缓释城镇化基建项目的融资风险和各类成本,明晰地方政府、借款人与用款人之间的“借、用、还”和“权、责、利”关系,有效规避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减少项目运作的协调成本和阻滞成本,保证资金的优化分配和高效使用,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回流机制,是解决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融资困境的关键。
四、支持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融资需求巨大,服务需求多样,涉及业务众多,需要政府部门、银行业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等共同努力,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综合发挥各类金融业态的力量,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建议政府部门利用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杠杆,以部分机动财力做引导,面向社会募集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等,撬动民间社会资本支持城镇化建设。综合运用银行贷款、理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中期票据、私募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和市政设施管理营运,缓解政府负债压力大、融资平台受限多和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
(二)规范项目运作,严密防范城镇化贷款的信用风险
地方政府应在地方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运作城镇化建设项目。要根据区域国家政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明确产权独立的城镇化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合理界定政府与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的风险分配、责任归属和共同目标。应特别重视加强对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的运营授权管理,明确资金使用和监控责任,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项目规范、高效运作。银行业机构应加强客户和项目准入管理,所支持的城镇化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土地规划、环评要求、土地平衡和资金平衡测算条件,严格落实项目资本金、担保增信和资金监管等条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银行业机构要与地方政府、项目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情况,防止项目超预算,确保项目工程顺利推进;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进度划拨资金,采用受托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督促地方政府与项目单位处理好与相关利益主体(如周边农户)的关系,降低协调和阻滞成本。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能力
银行业机构应优先支持天津环城四区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综合收益较好、潜在风险较低的城镇化建设项目。重点发展财政金融、金融IC卡、养老金、电子银行等无风险业务,满足城镇化带来的财税资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电子支付结算等金融需求。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住房金融、消费金融等风险较低业务,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转型农民和新市民投资理财、买房置业、日常消费等提供便捷的服务。择优支持相关产业融资业务,例如运作相对规范、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等等。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和长期产业支撑,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三农”发展,要以提升农村经济组织的自身实力为根本,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形成金融、产业、财税、投资等优惠政策合力支持的良好局面。完善政策性的涉农贷款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银担深化合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打通制约农村资产抵押融资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和流转处置”等四大瓶颈,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用环境,推动金融机构与“三农”经济共生共荣发展。
(五)加强监管引导,推动银行业与城镇化共生共荣
“中国温室2011”掠影
“中国温室2011”印象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周博士考察拾零(九)硫磺熏蒸器性能与使用方法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三十一设施手动育苗播种机的设计
设施农业中引用代建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
一品红栽培基质的选择研究
彩叶草栽培管理技术
承德市日光温室荷兰乳瓜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嫁接茄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潍坊水果萝卜在高纬度地区设施无公害栽培技术
李明远断病手迹(十八)北京的蔬菜根结线虫病
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调查
套袋番茄果实镰刀菌果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利用8款温室设备产品提高工作效率
PEP利得膜高折射膜的介绍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30年,我们只专注于聚碳酸酯板材的制造
航天温室孕育“花样生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七院华阳公司提升现代温室建造能力侧记
LED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系列(四)LED在药用植物栽培上的应用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七用于工厂化育苗的移动式变量肥水喷洒系统的研究
三种新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大棚设计
两种新型转光膜在日光温室、拱棚应用性能研究初报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下)
中国果树设施栽培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韭菜DFT栽培适宜营养液配方筛选
拱棚莴笋春早熟无公害栽培技术
大棚油豆角秋延后栽培技术
中药渣资源利用系列之四中药渣栽培草菇技术
棚室葡萄盆栽高效技术
2009第一季度中国花卉国际贸易状况分析(二)
国内外红掌生产及科研概况
几个百合切花品种种植品质比较
我们是全球PC板材领导者之一
2007年温室装备产业发展与技术发展形势综述(三)
自动监控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系列(三)自动灌溉施肥机在设施生产中的应用
创新产品与技术
温室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系列之如何控制温室种植的能源成本(六)——谈温室清洁
温室屋面玻璃极限强度计算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初评结果公示
设施农业文摘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腾飞2008,京鹏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
贺北京市农机研究所“京鹏科技”成功挂牌
英超级温室70个足球场大
设施园艺产业的老兵新传——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京郊设施农业面积五年内将达到2.33万公顷
行业新闻
吐鲁番地区日光温室春提早辣椒套(间)作西甜瓜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辣椒剪枝再生栽培技术初探
日光温室栽培香椿高产高效技术
无公害番茄质量控制技术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诊断与防治
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
科技扶贫系列工程推荐项目之五新型大豆食品——特制豆筋、美乐福
大豆加工辟新途
一业一训致富一方——广西“绿证工程”形式喜人
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知识问答
怎样选择适合本地的羊种
怎样合理使用软管滴灌系统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是财政部、科技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56号),于2006年新设立的中央财政专项,选择了包括农业部等10个公益特点突出、行业科研任务较重的部门作为先行试点,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等科研工作,强调形成主导产品、主推技术、规程规范、决策支持方案等实用技术成果。
“适于不同区域农户小型储粮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是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年立项项目,主要针对粮食产后储藏技术设施缺乏、损失严重等突出问题,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实地调研,了解掌握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粮食产后安全储藏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相关储藏设施图纸设计;同时还进行农户储粮减损评价指标确定,搭建农户储粮预警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减少农户储粮损失、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项目下设6个课题,包括1个潜力评估体系和动态信息数据库建立课题,和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4个粮食品种及其前处理方面的小型储藏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等6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长江流域等三区域稻谷储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黄淮海等三区域小麦储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东北等四区域玉米储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西北等四区域马铃薯贮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农户储粮预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农户储粮减损潜力评价与动态信息数据库。以上研究以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的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运用已有的研发基础,分析评估农户储粮减损潜力,通过技术筛选与改进,新技术研发、设施优化和技术集成、规模示范、建立动态数据库等途径,全面形成我国农户储粮的整体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实现农户粮食贮藏损失的大幅度降低。
该项目实施期为5年,包括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国家粮食科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大学等在内的15家单位参与了项目各项研究工作。2012年6月之前,项目各课题总计开展的科研工作23项,申请专利20项,发表科研论文14篇,形成装备设施图纸41套,确定示范点22个。
[关键词]“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3-0029-04
一、“预期陷阱”与投资的关系
(一)“预期陷阱”
“预期陷阱”是指在各依据基础因素中经济个体产生思维固定模式发生预期偏差,使预期往不利于资源投入的方向倾斜,导致经济个体单位面对不利的预期结果,出现了不论实际的投入产出率的大小,均采取保留资源以期发展而回避经济生产项目的不良现象,导致其投机性需求曲线暂时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直线。
资本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是稀缺的资源。当经济单位要对某个生产项目进行投资行为时,必然要以投资预期为基础。国家政策、投资偏好及科技水平等因素都是作出事先评估的依据、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预期陷阱”并产生作用最大的领域。一旦诱发“预期陷阱”,将导致经济个体对于投资的成本、收益、风险的评估体系出现成本增高、收益减小、风险加大的误差,导致投资项目预期不良,项目流产,而使经济单位错失机会,阻碍了资源真正的优化配置。以“预期陷阱”对债券投资的影响为例,当国家以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到一定的历史新低水平时,由于市场上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预期陷阱”,让投资者认为利息已经下降到最低水平,不会再连续走低,投资者会放弃预期价格只会走低的债券的投资,以货币形式保留其全部金融资产,产生“凯恩斯陷阱”。而投资预期对于“预期陷阱”也具有反作用。各方面因素的良性发展会逐渐改变投资者旧的思维认识模式,各方面的预期好转,使得“预期陷阱”逐渐消除,投资者决定对项目进行投入。
二、社会资金投入中影响“预期陷阱”的因素
影响“预期陷阱”的主要因素有投资者的投资思维、投资规模、国家政策方针和科技水平,等等。只有在思维上、发展上、渠道上切实转变这些外部因素对预期的错误导向,才能真正消除“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投入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经济信息和思维的影响因素
经济信息是反映各种经济活动新特点、新内容的信息。在融资领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投资的思维模式。经济信息需要经过采集、整理、分析、传递才能成为投资者预期的主要依据,直接同投资者的思维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信息更新不够,投资思维过于传统。投资者在思维中常将基础设施建设等同于公共品,后又等同与“福利品”,因其具有非竞争性,让人们无偿使用,造成了投资回报率极低,甚至没有回报,形成无人愿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局面。另外,由于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是需要一定规模的,企业、私人、外资等社会资金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使得基础设施的建设只能由政府提供,并通过强制性征税来支付其生产成本。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又导致这样的思维在私人投资者中根深蒂固,即使对于投资的想象空间很大,内在固有的观念也很容易产生“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仅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独立艰难维持。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数据(如表1)显示,2005年外商对于农、林、牧、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行业的投入项目数分别为1058和139个,而资金仅分别为7.2亿元和1.4亿元,比上一年下降35.5%和39.3%。其他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行业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投资的项目和金额也都呈下降趋势。
(二)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刚开始的低规模投入是很难获得经济效益的,投入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的经济,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其建设是依托在自然界中,经济效益受到自然资源要素负载的限制不可能随着资金的投入而无限地增大。当资金投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经济的预期效益将靠近自然最大的效益输出值,并随着资金投入的进一步增大,无限靠近该效益输出值。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一条曲线(如图1),横轴表示投资者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预期投入T,纵轴表示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预期效益Q,在曲线OA段,预期投入较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具有规模效应,预期效益必小于预期投入,曲线AB段,此时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设施建设产出的规模效应也逐渐增大,从A点开始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投入,由自然资源的因素随着投入的增加,预期收益将越来越接近效益输出最大值Q*。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投资者普遍认为政府投入规模不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国家对于农村所有固定资产的投入仅为13508亿元,中央财政2005年安排293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扶贫开发。对于建设的投资规模仍处于OA阶段的较低水平,预期投入和收益仍有很大的差距,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收到可观的回报,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造成了“预期陷阱”。
(三)政策因素影响
国家政策是经济增长的“风向标”,很容易对经济个体的预期产生影响。政府对于社会融资的政策保障直接影响社会投资者的预期。高强度的融资保障将直接影响投资的概率,而一贯较低的保障程度会引起“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的投资经济个体而言,在整个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市场中,独自的力量和影响是很渺小的。国家政策的保障力度同投资预期概率有很大的关系,力度越大投资概率越高。多年来,政府对于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并不强,只是一贯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投资者思维有一定的滞后性引起“预期陷阱”。
(四)科学技术水平因素影响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可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得单位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成本下的收益率增高并且赢利丰厚。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将减小资本投入所需要的原有规模,并提高自然资源的最大输出效益,使预期投入收益曲线中,OA*的距离缩短至OM*,而Q*的量向上提升一定的水平到达Q**(如图2)。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处理的废物在高技术水平下有可能转化为再循环利用的资源,可以实现从成本到高额利润的再转化,减少投入资金,提高收益。原来中国的经济采取粗放式发展,对科学技术要求不高且整体水
平发展缓慢,导致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实现赢利,在建设完成实现运作后收益结构单一,赢利能力低下,资金周转率很低,风险加大,对投资者的预期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形成了“预期陷阱”。众多的社会资金都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发展性,不敢轻易地进入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再者,低科学水平的预期评估体系,无法完全反映出项目投资的真实投资收益水平,以及所处的投资环境,更容易导致“预期陷阱”。
(五)融资渠道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融资渠道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融资规模,并且降低融资风险与费用。但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融资渠道狭小,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资金筹集难的问题。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收益的特殊性与长时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过多强调自身效益和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使资金筹集难,金融改革滞后、服务不足。相反地,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没有规范农业储蓄资金监管,导致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没有用于农业发展,出现外流情况。中国人民银行《2001--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显示(如图3),2001~2005年,各行业的短期贷款和农业贷款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长足的增长。但是从图3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农业贷款占各行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其他行业)的贷款比例依然很小,在量上的增长也不大。另外,其他金融机构因为其规模和权限有限,不可能给予非政府个体良好的融资渠道。可见,金融体系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融资作用不够明显,很难提供有力的帮助。根据以上分析,规模影响投资的回报,没有良好的融资渠道,规模较小的社会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就变小了,造成投资周期加大,风险和成本费用升高,出现融资困局,并引起“投资陷阱”。
三、消除“预期陷阱”,增大社会资金投入的措施
(一)提供正确投资信息,改变固定投资思维
“预期陷阱”的产生对投资的影响巨大。只有依靠科学的评估体系,才能摒除不良的经济信息因素对于投资预期的错误引导,避免“预期陷阱”影响投资行为。在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各个环节实现有特色的创新。建立良好的信息中介和传播系统,拓宽信息渠道,将更新的信息流传递给社会投资者,保持信息的通透性、准确性,减小投资思维的滞后性。建立必要的监控机制,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状况,给予政府正确的信息依据并作好相关政策的出台准备工作。政府应进一步解放大众思想,通过采取向社会投资者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其了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成本及收益,并通过有关传媒以政府的名义提供此类投资的消息与指南引导社会资金对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二)制定最惠政策,提高投资保障能力
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制定合理吸引经济个体投资的优惠政策、农业基础设施产权政策以及利润分配政策,等等。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同投入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而所有权以及利润分配政策又与预期收益相联系。投资者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将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国家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效益将是这一成本的有效补偿,并对整个投资计划的成本进行很好的补偿。国家对于所有权和分配权在一定程度上的让渡政策,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收益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可以就其产权的份额,要求对设施运行后的收益进行分割,获得投资回报。另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拥有一定基础设施在某个时间段上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无偿占有了一定的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价格将大幅度上升,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也将大幅提高。政府应该提高政策对于社会投资的保障能力,降低社会资金投入的成本与风险,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增强投资信心,以吸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资金投入。
(三)扩大宣传影响,增强投资意识
近年来国家开始认识到,单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力量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不行的,并已经逐步放开社会资金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准入门槛,提倡吸引社会资金大量进入这一领域,共同携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加快服务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针对诱发“预期陷阱”的相关因素,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宣传、联系渠道,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行大力宣传,向社会介绍基础设施这一特殊的物品在经济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让投资者认识到当前的投入规模正处于预期产出效益的高增长阶段,改变其原有的思考方式,消除固有的思维定式,增强其投资意识。
(四)增加科技自强信心,提高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吸引社会资金的流入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巨大。近年来,中国逐步摒弃了粗放型的发展老路,逐步推行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集约型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大量投入,使中国的科技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科技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也有很大提高并持较高水平增长。中国科技统计《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4.78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12个地区,其中湖南和天津的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除天津外,增幅超过5个百分点以上的均为中国中西部农业密集地区。为此,投资者应当对此抱有信心,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实本国实力,实现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投资的规模要求就下降了。收益增高,预期总是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预期陷阱”才会从真正意义上消失,社会资金才会得到政府的允许大量的进入建设投资领域。
(五)完善金融机制,形成融资规模
中国经济近30年来的飞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较大规模的项目,国家已经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现在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OA阶段斜率较低的阶段,预期收益的增长速率很快,很容易超过曲线A点(如图2)。可见,其规模要求的下降,金融机构的压力已相对减轻。金融机构应注意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发展前景,以长远的利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投资的借贷支持,实现社会资金的规模扩大,适应设施建设的需要,为社会资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提供安全完善的资金运作渠道,降低风险。同时,加大金融机构对于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农村储蓄资金的外流,并监控资金项目的合理投入,促进有限的资金向最需要投入的项目流动,给予投资者良好的预期,扩大金融机构的权限,使其也可以直接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资者,实现金融机构的信息管理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
[收稿日期]2006-12-12
摘要:由于资金的缺乏,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企业、外资、个人等社会资金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在投资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预期陷阱”这一经济现象。通过分析社会资金投资与“预期陷阱”的关系,指出了引起“预期陷阱”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对策:提供正确投资信息、改变固定投资思维、制定最惠政策、提高投资保障、扩大宣传影响、促进投资意识等。
关键词:“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融资
1 “预期陷阱”与投资的关系
1.1 “预期陷阱”
预期指相关经济个体单位对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是经济单位行为的基础。面对稀缺的资源,经济单位将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大生产中进行配置,并获得自身福利最优前,必然要对经济变量的变化进行事前的估计,作好最佳决策,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经济信息、政策、思维偏好、科学技术认知水平、风险等是经济个体作出事前估计的基础依据,容易导致预期结果出现偏差。所谓的“预期陷阱”即是指在各依据基础因素中经济个体产生思维固定模式发生预期偏差,使预期向不利于资源投入的方向倾斜,导致经济个体单位面对不利的预期结果,出现了不论实际的投入产出率的大小,均采取保留资源以期发展而回避经济生产项目的不良现象,导致其投机性需求曲线暂时为一条直线,平行于横轴。(在资源需完全配置的条件下,横轴表示项目的投入产出率,纵轴表示资源所有量,w为经济单位所有的有限资源,在未出现“预期陷阱”时,经济个体单位的资源所有情况与项目的投入产出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曲线各点上的斜率为该项目与其他项目投入产出率之比,出现“预期陷阱”时,如图2所示,直线斜率为零)。
1.2 “预期陷阱”与资本投入的相互作用
资本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是稀缺的资源。当经济单位要对某个生产项目进行投资行为时,必然要以投资预期为基础。国家政策、投资偏好、科技水平等这些因素都是作出事先评估的依据、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预期陷阱”并作用最大的领域。一旦诱发“预期陷阱”,将导致经济个体对于投资的成本、收益、风险的评估体系出现成本增高、收益减小、风险加大的误差,导致对投资项目预期不良,项目流产,而使经济单位错失机会,阻碍了资源真正的优化配置。以“预期陷阱”对债券投资的影响为例,当国家以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到一定的历史新低水平时,由于市场上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预期陷阱”,让投资者认为利息已经下降到最低水平,不会再向下走低,投资者会放弃预期价格只会走低的债券的投资,大量以货币形式保留其全部金融资产,产生著名的“凯恩斯陷阱”。而投资预期对于“预期陷阱”的也具有反作用。各方面的因素的良性发展会逐渐改变投资者的旧的思维认识模式.各方面的预期好转,使得“预期陷阱”逐渐消除,投资者决定对于项目进行投入。
2 社会资金投入中影响“预期陷阱”的因素
影响“预期陷阱”的主要因素有投资者的投资思维、投资规模、国家政策方针、科技水平等等。只有在思维上、发展上、渠道上切实转变这些外部因素对预期的错误导向,才能真正消除“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投人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2.1 经济信息和思维的影响因素
经济信息是反映各种经济活动新特点、新内容的信息。在融资领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投资的思维模式。经济信息需要经过采集、整理、分析、传递才能成为投资者预期的主要依据,并且直接同投资者的思维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信息没有更新,投资思维过于传统。投资者在思维中常将基础设施建设等同于公共品,后又等同与“福利品”,因其具有非竞争性,让人们无偿使用,造成了投资回报率极低,甚至没有回报。结果造成了无人愿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由于对农业基础的建设的投入是需要一定的规模的,早期的企业、私人、外资等社会资金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并产生效益。导致了传统思想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只能有政府提供.并通过强制性征税来支付其生产成本。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又导致这样的思维在私人投资者中根深蒂同,即使对于投资的想象空间很大,内在固有的观念也很容易产生“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仅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独立艰难维持。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数据(见表1),2005年外商对于农、林、牧、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行业的投入项目数分别为1058和139个,而资金仅分别为7.2亿和1.4亿元,比上一年下降35.5%和39.3%。其他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行业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投资的项目和金额也都呈下降趋势。
2.2 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刚开始的低规模投入是很难获得经济效益的,投入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的经济,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其建设是依托在自然界中,经济效益受到自然资源要素负载的限制不可能随着资金的投入而无限的增大。当资金投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经济的预期效益将靠近自然最大的效益输出值,并随着资金投入的进一步增大,无限靠近该效益输出值。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一条曲线(见图3)。横轴表示投资者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预期投入T,纵轴表示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预期效益Q。在曲线OA段,预期投入较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具有规模效应,预期效益必小于预期投入。曲线AB段,此时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设施建设产出的规模效应也逐渐增大,从A点开始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投入。由于自然资源的因素,随着投入的增加,预期收益将越来越接近效益输出最大值Q*。而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舆论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都持悲观态度。在广大的投资者的认识里,政府投入规模仍显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全年国家对于农村所有固定资产的投入仅为13 508亿元,中央财政2005年安排293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扶贫开发。对于建设的投资规模仍处于OA阶段的较低水平,预期投入和收益仍有很大的差距,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收到可观的回报。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造成了“预期陷阱”。
2.3 政策影响因素
国家政策是经济增长的“风向标”,很容易对经济个体的预期产生影响。政府对于社会融资的政策保障直接影响社会投资者的预期。高强度的融资保障将直接影响投资的概率,而一贯较低的保障程度会引起“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的投资经济个体而言,在整个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市场中,个体的力量和影响是很渺小的。国家政策的保障力度
同投资预期概率有很大的关系,力度越大投资概率越高。多年来,政府对于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并不强,只是一贯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投资者思维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低水平的政策力度下此政策力度领域已引起“预期陷阱”。
2.4 科学技术水平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水平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得单位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成本下的收益率增高并且丰富赢利的结构。原来中国的经济采取粗放式发展,科学技术要求不高,整体水平发展缓慢,导致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实现赢利,在建设完成实现运作后收益结构单一,赢利能力低下,资金周转率很低,风险加大。对投资者的预期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形成了“预期陷阱”。众多的社会资金都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发展性,不敢轻易地进入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再者,低科学水平的预期评估体系,无法完全反映出项目投资的真实投资收益水平,以及所处的投资环境,更容易导致“预期陷阱”。
2.5 融资渠道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融资渠道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融资规模,并且降低融资风险与费用。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融资渠道狭小,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资金筹集难的问题。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收益的特殊性与长时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过分强调自身效益和眼前利益,忽视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使农村经济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受害者,资金筹集难,金融改革滞后、服务不足。相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没有规范农业储蓄资金监管,导致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没有用于农业发展,出现外流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显示(见图4),在2001年到2005年之间,各行业的短期贷款和农业贷款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长足的增长。但是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农业贷款占各行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其他行业)的贷款比例依然很小,在量上的增长也不大。另外,其他金融机构因为其规模和权限有限,不可能给予非政府个体良好的融资渠道。可见,金融体系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的融资作用不够明显,很难提供有力的帮助。根据前面的论证,规模影响投资回报,没有良好的融资渠道,规模较小的社会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就变小了,并且投资的周期增大,风险和成本费用升高,出现了融资困局,并引起连锁的“投资陷阱”。
3 消除“预期陷阱”,增大社会资金投入的措施
3.1 提供正确投资信息。改变固定投资思维
“预期陷阱”的产生,对投资的影响巨大。只有依靠科学的评估体系,才能消除不良的经济信息因素对于投资预期的错误引导,避免“预期陷阱”影响投资行为。在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各个环节实现有特色的创新。建立良好的信息中介和传播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渠道,将更新的信息传递给社会投资者,保持信息的通透性、准确性,减小投资思维的滞后性。建立必要的监控机制,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状况,给予政府正确的信息依据作好相关政策的出台准备。通过采取向社会投资者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其了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成本及收益,政府提供此类投资的消息与指南,正确地诱导社会资金,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3.2 制定最惠政策。提高投资保障
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制定出合理吸引经济个体投资的优惠政策、农业基础设施产权政策以及利润分配政策等等。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同投入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而所有权以及利润分配政策又与预期收益相联系。投资者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将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国家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效益将是这一成本的有效补偿,并对整个投资计划的成本进行很好的补偿。国家对于所有权和分配权在一定程度上的优惠政策,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收益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可以就其产权的份额,要求对设施运行后的收益进行分割,获得投资回报。另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拥有一定基础设施在某个时间段上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无偿占有了一定的自然资源。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提速,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价格将大幅度上升,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也就大幅提高了。政府应该提高政策对于社会投资的保障倾向,降低社会资金投入的成本与风险,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提高投资信心。
3.3 扩大宣传影响。促进投资意识
单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力量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不行的,逐步放开社会资金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针对诱发“预期陷阱”的相关因素,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宣传、联系渠道,招商引资。利用现有的资源引进社会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社会介绍基础设施这一特殊的物品在经济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色,让社会资金的所有者们认识到投入规模正处于预期产出效益的高增长阶段,改变其原有的思考方式。消除固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其投资意识。
3.4 增加科技自强信心,提高科技水平
近年来,我国开始推广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对于科学发展的大量投入,我国的科技建设水平得到快速发展。科技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也有很大提高。中国科技统计《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4.78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12个地区,其中湖南和天津的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除天津外,增幅超过5个百分点以上的均为我国中西部农业密集地区。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实本国实力,实现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投资的规模要求就下降了。收益增高,预期总是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预期陷阱”才会真正意义上消失,社会资金才会进入建设投资领域。
3.5 完善金融机制,形成融资规模
【关键词】 河南省 农业基础设施 财政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其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进而影响到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与平均利润率。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增强农业发展潜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肩负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为了完成《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及“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两大重要目标,河南省政府制定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300亿斤”。在这一宏伟规划的背景之下,客观认识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支持状况,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参考建议,将有助于推动粮食核心区建设,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拥有耕地面积在1.189亿亩,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87.4亿斤,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从2004年开始,河南集中农业开发资金15.3亿元,以24个粮食总产量高、商品粮数量多、中低产面积大、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的产量大县为重点,连片开发,着力打造粮食核心区。近年来,河南共建设了新乡、安阳、驻马店、周口和商丘5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2358万元,规划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90万亩。从2004年至2007年,河南共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项目193个,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115个,累计总投资19.85亿元。
大型灌区在河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全省共有38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大型灌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0.7%,粮食总产量为150亿公斤,有效灌溉面积达1964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29%。近年来,河南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机遇,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实施了鸭河口等28个大型灌区、128个年度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11.01亿元。截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372.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全省有大中小型水库2300多座,总库容达270亿立方米以上,初步形成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充分发挥公路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以县乡道建设和危桥改造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村公路网整体通行能力和路况水平,两年完成投资12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78万公里,改造桥梁5万延米。截至“十一五”末,河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1818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30.6公里,双双位居全国第二位,并于2007年率先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河南省积极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强乡(镇)客运站和乡村招呼站建设。截至目前,全省1907个乡镇都建有客运站,招呼站近1.3万个,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客运站”的目标,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
近年来,河南省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选育推广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郑麦9023、豫麦34、新麦18等小麦新品种和郑单958、汛单20等玉米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是“十五”期间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麦品种,2007年郑麦9023和郑单958再次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授权品种,连续三年位居我国当前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河南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小麦品种已由过去的8―10年换一代提升到4―5年换一代,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河南省还重点推广了机耕深耕、种子包衣、配方施肥、旱作栽培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6.25亿亩次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5000多万亩,亩增产粮食50公斤左右。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到8400多万千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9.32万台,农机户总数达到481.7万户,农机固定资产达520亿元,从业人数560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机耕地水平达到80%以上,小麦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评价
1、投资强度分析
为了评价河南省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本文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系数进行分析。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系数定义为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与农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份额之比。通过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这一具体的数额来评价财政支持农业建设是否充足。当这一数值大于1,说明政府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采取较强的支持政策;当这一数值小于1,则说明政府财政没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不足。
表1数据显示,2000―2009年间的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期间有两年(2001、2004)的投资强度略有下滑,其余年份则增幅各异:2000―2006年基本保持略有起伏的低速增长,2007―2009年间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幅显著,财政支持空前有力。尤其是2008与2009年的投资强度系数大于1,说明河南省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比例,已经超过农业所占GDP比重,反映出省政府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
2、投资增长分析
财政收入是决定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数量的前提因素。本文通过对比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财政收入、支出水平,进行投入增长的均衡分析。
表2数据显示,除2001与2003年外,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其中2004及2006―2009年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不仅高于35%,而且高于同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增速,2009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更是达到创记录的72.53%,反映出河南省政府2006年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的超常规财政支持。
3、投资效益分析
目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增加农业产值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农业基础设施对于河南省广大农民而言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增加能够有效的抵御干旱对农作物的威胁。
通过图1可以看出,农业产值的增加同财政支出具有一致性。随着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农业产值有着较大的提高。同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先决条件,对所在地区未来十几年内的农业发展产生直接的正效益,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产出。因此,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河南省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手段。同时,加强对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支持也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分析
1、财政支出比重仍需提高
从绝对额上看,河南省财政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大幅度增长,由2000年的3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61亿元,十年之间增长10.6倍。但由于近年中央和地方在支援农业生产之外加大了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面向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减免了农业税,实行了惠农政策补贴,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比重仍需提高。
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情况反映了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投入力度,近年又逐步加大了对交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这对提升我国国民经济品质、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差别越来越大,河南省政府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统筹考虑,逐步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比重。
2、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
财政支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但从支出结构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事业费比重高。近年来,我省财政支农支出中的行业管理费占53.3%。行业管理费虽然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但行业管理费中的大部分是用于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等方面的并非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
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无来源,维护无人管。按照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大中型水利设施由中央财政投入,省级政府配套;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由县乡政府负责,对个别特殊项目省级政府进行适当补助。但是,近年来,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无力对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支持;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面向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已被取消,为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一事一议”的公益建设项目也基本暂停,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病险水库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落后,影响了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
三是财政支持对象过于单一。我国财政支农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单位,基本不支持私有、股份制单位;主要支持非盈利性的事业,基本不支持盈利性的事业和企业。支持对象过于单一,不利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建议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利、电力、交通等方面。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除了配合搞好中央大中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应着手搞好农业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着力解决好中小型农业基础建设资金无来源、维护无人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发挥好财政的支持作用,也要发挥好社会力量和农民个人的积极性。
1、树立正确观念
财政支持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一是支持,二是引导。所谓支持,就是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需要,农民和市场因素无力或不愿做到的农业经济事项,财政资金要积极支持,扶持发展。所谓引导,就是财政政策要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手段,吸引社会生产要素向农业经济领域流动,实现财政政策与市场投入主体的互利双赢。
2、采取有效措施
(1)可根据各地情况,适时放开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近年来,农村小型公益事业无人管的问题日益突出,长此以往,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有较大增长。在当前县乡财政还无力顾及此项事业的情况下,适时开展“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应该是有条件的。可按照“一事一议”项目规范,一些乡村可以有计划地每年开展一个“一事一议”项目。
(2)对一些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可以实行财政补助。对一些受益对象明确的项目,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社会招标的办法,委托社会力量进行经营、收费和维护,招标工作定期(如每年一次)进行,以确保中标者经营、收费和维护的合理性,财政可以对中标者进行适当补助,以尽量降低农民的交费负担。对一些受益对象不明确、收费工作难以进行的项目,可承包给社会力量进行经营和维护,不向农民收费,财政对经营者给以合理补助。
(3)完善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可以扩大水利建设资金使用范围,将水利建设基金的支持对象扩大到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到田间地头。
(4)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工作。农村公路建设已纳入各级政府规划,相信农村公路建设问题会逐步等到改观,财政部门肩负着筹措资金的重要任务。统筹有关方面资金,建立农村公路建设筹资体系是财政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同时农村公路养护问题是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村公路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公路养护由县乡政府负责,而县乡政府财力紧张,无力管养。应考虑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省道管养体制统一管养。省交通管理部门在每年资金预算时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全省公路管养体系统筹安排,中央、省财政对县乡政府给予农村公路养护转移支付补助,县级财政在预算中对农村公路养护予以必要安排,建立起新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5)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对象。只要有利于农业经济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只要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论单位的所制性质、不论事业的盈利与否,财政政策都应给予支持。当然,其前提是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6)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目前,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支农政策高度依赖中央,地方几乎没单独实行重大财政支农政策的能力。地方财政所能做的,就应该是多调查研究当地农业经济问题,多研究财政支农政策的方向和现实着力点,积极试点,积极呼吁。地方创造性工作,是中央形成支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的契机。
3、创新体制建设
(1)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一是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农业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二是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
(2)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同时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
(注:本文为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粮食核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生成与促进机制研究》(B8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郑兴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1).
[2] 何平均: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绩效分析――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11).
[3] 金鹏:内蒙古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0).
[4] 张洪艳、刘吉双、徐梅: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9(8).
[5] 彭敬东、汪金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
关键词:中职院校;产教融合;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涉及到多个方面,不仅需要院校对该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还需要对当前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行业实践内容与教育内容融合起来。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其未来的就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在中职院校利用产教融合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保证有规划地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符合行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一、中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育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针对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农业发展过程不仅要注重农业工程建设,还需要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而设施农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形式。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地区的农业逐渐走向商品化、产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但是经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地区农民学历有限,无法掌握目前的相关科技,为此需要招聘大量的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教学,培养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1]。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开展中,中职院校可以与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进行合作,实现生产与教育的融合。早在2011年教育部门就针对农村发展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该意见针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中职院校在教育开展中要注重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改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自身素质。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当前农村发展的技术人才。随后教育部门以及农业部门联合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此文件的下发为中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较为明显的方向。各个学校开始针对农业职业教育设立专门的制度,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注重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2]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农村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发展目标
(一)加强学校与设施农业项目区的合作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是将实际生产与教育进行融合,实现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需要加强学校与农村、设施农业项目区之间的合作,保证学生有机会在实际的场地进行学习,加强对于农业技术的实践认识。另外,学校还要与农村、设施农业项目区共同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在实训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保证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项目式课程体系中职院校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尤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可应加强与设施农业项目区等沟通联系,结合教学内容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的项目式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项目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沟通联系过程中,学校从实际的教育开展情况出发,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能力,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之后为学生制定一些工作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任务锻炼自己,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学校要做好对接工作首先,在利用产教融合模式开展教学时,学校需要做好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对接,保证时刻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次,要与农业发展做好对接,使其生产效益得到提高。最后,还需要与相关农业合作组织做好对接,在改善职业院校办学现状的同时,实现合作共赢。
(四)培养符合农业发展的人才学校应从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农村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针对性培养,实现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创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一)从产教融合出发,创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开展中,学校要注重发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主体作用,注重学校与设施农业项目区之间的合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农业园区,并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例如:我校与当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及当地农村的设施农业区、农村蔬菜大棚园区等设施农业项目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农村以及项目区共同保证教育的有效开展。在此期间,设施农业项目区主要负责对整个项目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在此期间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项目的相关信息,了解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负责的内容等等。教师则需要与农户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了解农民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完成哪些内容,并分析这些内容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需要全程参与其中,当地设施农业项目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应充分把握机会,了解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各项技术是如何实施的,并对问题进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向相关专家进行询问[3]。
(二)从行业企业优势出发,推动课程体系发展教育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对于中职院校来说,需要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可以在学校期间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促进学生提高自身技能。尤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结合各个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比如,与学校进行合作的几家企业主要功能可以分为农作物生产、蔬菜栽培、花卉栽培、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五个方面。每个功能都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出发,设置对应的课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设施农业项目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教材内容编写,编写适合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教材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做好学校与企业融合工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想要充分实现产教融合,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并保证相关内容可以得到有效融合。比如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会涉及到新品种的培育、生产试验以及室内考种等工作的开展,在对这些技能进行学习时,专业教师要辅助学生,加强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让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在各项工作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另外,还要了解实现高效生产的过程,比如,在与蔬菜、花卉种植项目区进行合作时,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仅注重蔬菜、花卉的种植,还重视其它项目的开展。较为简单的涉及到场地观光以及自主采摘活动等,较为复杂的则会直接开展农家乐活动、与餐饮行业进行直接合作等等。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就业机会,甚至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发挥职业院校基本功能,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在利用产教融合的形式进行技术人才培养时,学校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进行教育工作,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校的相关职能作用。首先,学校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如师资优势、科研技术优势以及示范推广优势等等。这些优势不仅可以保证基础教育的开展,还能够教授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其次,学校需要合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让他们为学校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出适合企业应用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可以分别从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集群竞争优势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性动因是为了获取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集群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交易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创新优势与集群整体品牌优势。
(1)交易成本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内的成员企业提高了相互之间的交易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是因为: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也随之越来越细化,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来获得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企业之间的交易频率也就不断增加,交易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的比重也会增加。而且,由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包含着区位成本,企业在空间上越分散,交易频率越高,交易成本就越高。对于农业产业集群来说,由于邻近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间的空间接近特点可以降低交易成本。[3]其二,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农户与农业的经济活动是植根于当地社会网络之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地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拥有良好的信任基础。若从交易效率来看,地方社会网络十分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从而促使交易双方迅速签订合同。地方社会网络还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与成本。因此,基于地方社会网络信任基础上的交易或合作,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2)外部经济优势[4]。外部经济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两方面。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实现的这种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首先,集群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能够减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额外投资,同时,企业因地理接近而节省产品和信息的转移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通过农业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使同类企业数量增加,进而使难以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取得合作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并且,通过企业在相关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在生产与交易过程中的密切合作,可以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与企业数量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并且它们都能降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一旦某一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集群,外部经济优势就会成为新企业选择这一区位的推动力,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优势。二是促进专业化,提高生产率。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区域内,使得区内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同时,对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量也将增大,这就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机会。而逐渐提高的专业化水平,将促使农业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3)创新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创新资源的易得性及植根性。
一是创新资源的易得性。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越有优势。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从人才资源来看,农业产业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个地方,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才也更倾向于在集群企业的区域就业,因为集群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资金资源来看,农业产业集群更容易使投资者了解农业发展趋势,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农业产业集群也降低了投资者寻找投资项目的信息成本。因此,农业产业集群区域易于获得资金支持。从技术资源来看,知识的溢出效应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技术。总之,产业集群可以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创新资源,有利于使企业迅速获得所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二是植根性。在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使经济主体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且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在这一套行为规范的指导下,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思想、信息的交流和创新的扩散。我们称这种特性为植根性。植根性对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极为重要。
(4)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优势[5]。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建立集群的整体品牌,加强营销网络的构建,以此取得协同效应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大量农业企业形成集群后可以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打造农业集群整体品牌。在广告宣传上,可以改变单个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分投入的状况,集中众多企业的财力开展广告宣传,能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同时,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具有持续性的品牌效应。
2.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集聚现象,它的形成是市场需求、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自然因素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市场需求条件。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大推动力。旺盛的市场需求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且带来创新的压力,促使企业发现市场上新的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有利于企业不断创新,从而保证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活力。例如,荷兰花卉集群的形成,就得益于该国传统上对花卉的喜爱所产生的巨大需求。
(2)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条件。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以信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文化能够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紧密联系可以使企业易于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支持,提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进而促使农业产业集群 的形成。另一方面,拥有共同历史传统的同类企业也易于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一般都是当地历史上有特色的农产品。具有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如广东顺德陈村镇的花卉集群,就具有上千年种花、卖花历史。
(3)政策条件。优惠的政策条件也会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政府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出台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政策和激励制度;二是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三是制定对农业生产园区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四是树立良好区域形象并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4)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条件。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条件,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农业产业集群所需配套的服务主要包括:第一,农业产业集群内金融服务类行业,如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农业产业集群内生活服务类行业,如零售、餐饮、医疗卫生、文化休闲及家庭服务等;第三,农业产业集群内中介服务类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人才服务机构等;第四,农业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服务,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和增强服务意识等。
此外,农业产业集群内配套基础设施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还包括专业市场、公共实验室、公用图书馆、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采购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集群的长远发展。
(5)自然条件。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与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优势等自然条件分不开。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往往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包括: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邻近市场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能够使企业降低运输成本以及迅速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吸引企业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集中并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
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要素资源配置
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农业产业集群生产顺利进行和形成生产成本优势的重要前提,除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禀赋、资金和劳动力外,生产要素还包括企业家资源。
(1)资金的供给。农业产业集群的单个企业由于主要靠自身资金的积累,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从资本市场融资就更加困难。因而制定政府政策时应设法将金融机构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融为一体,加强银企合作。
首先,政府利用银行的信息、人才等优势对农业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的产业情况研究。银行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通过合作,可以深入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银行拥有财务管理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和市场发展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和分析能力都很强,具备对产业集群宏观发展的指导能力;同时,农业产业集群所在行业往往是当地的主导农业,因而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会给予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对本地的企业又非常了解,所以,通过加强银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能制定科学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银行通过调查研究,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当市场需求下降,销售减少时,会产生巨大的风险,从而加大企业还贷风险。因此,银行需要进行深入的产业集群,提前防范产业风险。
其次,选择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对企业进行有选择性的扶持,这样才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同时,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从而提高集群整体竞争力。
第三,改善对农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改进信贷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信贷环节和简化信贷手续,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应积极提供针对农业中小企业的结算、汇函、转账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对农业中小企业进行扶持。这样可以使企业和本地机构(包括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和其他团队)共同分担高风险、高投资,分享高收益。
(2)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本地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于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劳动力的高流动率加快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增加了创新的机会。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因而政府政策不仅要支持劳动力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形成本地劳动力市场。
(3)企业家精神的培育。[6]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能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农业产业集群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断培育企业家。因为对优秀企业家的培育,集群内的产业文化氛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中介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应形成一种创业文化,而这需要集群中各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2.产业集群整体营销
营销对现代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正确地营销策略能确保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通过制定与实施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营销政策,提升集群的专业形象。一是建立整体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二是通过农业博览会等活动宣传企业集群整体形象;三是建立农业产业集群营销中心,形成农产品的集散地,从而降低本地农业企业的运输、库存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广告宣传效应。
3.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并联网
政府或行业协会应积极帮助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围绕产业链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从而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效率。
首先,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发挥作用,促进农业企业进行相互合作。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当遇到大额订单时,单个企业可通过外包的形式,将部分订单外包给集群内其他企业。
其次,帮助企业实现灵活的专业化生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的加速发展与扩散,产品需求多样化的市场特征等日益明显,众多农业企业通过产业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在产业链上进行分工与合作,产业集群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特点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完备的 信息服务,还需要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将农业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网络结构。
4.加强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