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4:33: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能训练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体适能 研究 辨析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6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d the Internet and the journal retrieval methods to check up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and books about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the past 30 years,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contents and emphases are different. In the first part, the from the fitness concep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verview begin, further to the fitness training of basic concept analysis, to finally be able to improv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effect for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words physical fitness; research;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1 体适能概念的研究概况
1.1 国外研究概况
李艳蕾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文章中指出了体适能概念起源于欧美国家。19世纪,萨尔金特博士设计出了一整套身体训练课程,他对体适能下了一个定义,他也是最早的研究体适能概念的学者,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了身体状况对生活和工作的适应能力。肯尼迪总统召开的“体适能总统会议”中,第一次把“体适能”这一名称正式提出来。①
体适能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971年美国的总统体育与竞技委员会把体适能解释为:它是指个人能够胜任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及压力的身体适应能力。20世界70年代美国体育界对体质进行了重点研究,按照适用对象的区别,分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②程娟,李建设在《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体适能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于1987年正式提出来的。③
每个国家和地区对体适能的定义虽不同,但总体上把解释为人的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他们认为体适能包括了生活、机能、结构三个层面。德国对体适能的研究较广,M.Rakovac在(Physical Fitness or active and inactive women aged50-60)一文中指出,运动能够明显改善身体成分、有氧适能、平衡能力、肌肉适能等。④外国学者SchUrr认为影响工作效率有很多因素,所以有等级的区别,体适能好的人,其实就是所拥有的级别较高而已。⑤
1.2 国内研究概况
体适能的英文是Physical Fitness。Fitness一词可解释为适当、适应性,因此,有人把它理解为健康的意思。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运动生理界把Physical Fitness翻译成体适能。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已经把它当作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是指机体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并充分发挥自身机能的一种能力。龚忆琳先生在《何为体适能》一文中指出:当人们的身体处于没有慢性疾病侵扰,有足够的体力和信心去应付工作的挑战及突发的紧急状况,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闲暇的娱乐生活的状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体适能水平较高。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生活工作,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且还有余力去生活娱乐的能力。这也就是说,如果拥有良好的体适能,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就会感到体力充沛,生活舒适并且远离疾病。香港学者钱伯光在其所著的《KEEP FIT》中详细解释了体适能的这一概念,文中指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两大类。技能体适能是健康体适能的延伸,健康体适能是技能体适能的基础,两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在中国大陆,对这一名词的探讨和解释较晚,目前对体适能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季浏在《体育教育展望》一书中,把体适能解释为:“使每个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本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来增加体能,以保持住最佳的健康状态”。笔者结合前面大陆学者对体适能的解释,作出了新的定义即:“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出适合个人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来增加体能,以适应生活、工作和娱乐”。这与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处方较为相似。它包括了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两大类,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身体成分、肌力和肌耐力、心肺耐力和柔软素质五类;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六类。
2 体适能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目前,与体适能相近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体质、体能、身体素质、身体适应能力等;只有搞清楚这些概念的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体适能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地推广“体适能”这一新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把体适能定义为:是指除了应付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适能与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大辞海》中认为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长期的体育运动是提高体质的有效方式。《大辞海》中指出体能是体质的一个方面,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良好的体能是完成各项工作和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身体素质是体能的一方面,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五大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运动基本技术,提高运动成绩以及进行训练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学校体育大辞典》把身体适应能力解释为:人体对所处环境的协调应变程度。它包括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两类。
体适能与体质、体能、身体素质、身体适应能力的概念较为相近,体适能较其他几个概念包括的内容多一些,包括了技能方面和健康方面,体能是训练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一般人也认为进行体能训练就是身体素质的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较前两个概念更为具体,主要是针对身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的训练,身体适应能力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概念,一个人身体适应能力突出意味着生存能力较强。
3 体适能训练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目前,与体适能训练相近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体能训练和身体训练。体适能是指对生活、运动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了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两类体适能。因此,体适能训练就是加强对生活、运动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吴萍在《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程》中,认为:体能训练是提高运动能力,提升运动成绩并避免运动损害的重要过程。进行体能训练,可以增加人的肌肉耐力、肌肉力量、心肺功能、敏捷度、协调性及自信心。科学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进行比赛前的必要准备。白永正,权黎明在《教学与训练》中指出:身体训练也称身体技能的训练,俗称体能训练。这一通俗解释被多数人所理解和运用。
体适能训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了体能训练,也包括了身体成分、反应时等测试,对身体成分测试可以检测出一个人目前的体质,因此体适能训练相对体能训练具有训练前的指导作用,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的身体状况作出运动处方。
4 体适能训练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4.1 国外研究概况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搜索出国外体适能训练有关的文献并不多,李艳蕾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中指出:体适能训练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以美国的发展为主。19世纪,美国的萨尔金特博士设计出了一整套身体训练课程,当时,他对适能作了定义。这种训练就是最早的体适能训练,是体适能训练的最初发展。程娟和李建设在《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体适能概念是美国的科学家在1987年提出的,当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计划。这种教育计划也就是体适能训练计划。
4.2 国内研究概况
任渊,王润平在《足球运动员体适能训练研究》中指出:体适能训练主要由爆发力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及协调性训练五种训练所组成。李志宏等在《浅析“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影响》中指出:体适能概念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代表了运动训练的生物学观点。运动训练是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开发,这个适应能力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对运动的适应以及对社会关系的适应等。王峥等在《体适能对促进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训练的探讨》中指出:全面的体适能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适能训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般体适能训练和专项体适能训练。曾灿文在《我国普通高校篮球体适能训练实验研究》中指出:根据体适能结构的划分,高校篮球课程体适能训练也可分为针对竞技运动体适能的训练和发展健康体适能的训练二大类。体适能训练在国内已被较多的学者所关注,目前欠缺的是互相之间的讨论太少,没有确立一个人们都能接受的概念和内容。
5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体适能训练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研究的核心思路是基本一致的。体适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运用,也成为了学术界重点探究的对象。但当前在学校的运用尚不成熟,并且其概念尚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文章通过研究,初步把体适能训练定义为: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出最适合本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来增加体能,以适应日常的生活、工作、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适能训练可以由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也可以由教师或者教练来制定。体适能训练的对象广泛,既可以是运动员也可以是一般群体,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地域国籍都可以进行体适能训练。对体适能训练的研究尚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文章的研究为体适能训练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解释,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机能。
注释
① 李艳蕾.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② From Reprinted Principles&Labs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1st edition,byol999. with permission of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Thomason Learning.
③ 程娟,李建设.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目的 评价青少年亲子关系干预模式的效果,改善被试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百色市三所普通中学中的6个班,随机分为试验组(132人)和对照组(141人)。试验组接受团体心理技能训练的干预方案,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①两组学生性别构成、年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干预前,两组学生亲子关系10个类型的得分呈现良好的均衡性(P>0.05);③干预后,试验组在拒绝(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中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关键词】 亲子关系;早期干预(教育);青少年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1],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将会影响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等。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从原来以父母为主导,逐渐向亲子双方地位平等、相互促进转变。关于亲子关系的研究,许多教育对策是建议性的、探讨性的,缺乏进一步的实践和干预研究。本研究通过团体心理技能训练进行干预,评价其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同时探讨科学的依据和实际可行的教育策略。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城乡三所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抽取6个班,随机分配到试验组(132人)和对照组(141人)。
1.2 干预内容和方法
1.2.1 对学生的干预 增强中学生自信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掌握处理情绪困扰的一般方法,以及一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适应技能。采取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心理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以角色剧扮演、竞赛、游戏、讨论、辩论、故事、实例分析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集体授课每周1次,每次两学时,共8次;个别辅导依学生需求随时进行。
1.2.2 对家长的干预 采用团体授课、亲子游戏和发放家长必读手册的方法,向家长讲授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授课每学期3次,每次两学时。组织青少年和家长共同参加集体活动和亲子游戏等。材料发放隔周1次,由学生带回。下次课前收家长签字的收条、读后感和建议,以确保家长读到。其目的是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以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提供宽松、平等、向上的家庭心理环境,正确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从情感上关心孩子。
1.3 评价工具、内容 本研究采用的测验工具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方真等修订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该测验由10个内容量表组成,亲子关系按照父母的管教态度分为五类,每类态度再各自分成两个类型:即拒绝(A消极拒绝型、B积极拒绝型),支配(C严格型、D期待型),保护(E干涉型、F不安型),服从(G溺爱型、H盲从型)和矛盾不一致(I矛盾型、J不一致型)。测验得分低表示亲子关系不良。本次问卷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为0.81。
1.4 测试方法 干预前后进行问卷测试。测试以班为单位,测试前对学生讲解问卷填写的方式和注意事项。量表属自填式,由学生独立完成。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担任调查员。为保证学生回答的真实性,老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回避。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 建立数据库,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剔除无效问卷(问卷应答不全或未能参加完整的干预项目),收回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2.86%。试验组男生76人(57.58%),女生56人(42.42%),年龄(13.53±0.92)岁;对照组男生79人(56.03%),女生62人(43.97%),年龄(13.67±0.86)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得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相关的10个类型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显示良好的均衡性,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得分比较(略)
2.3 两组干预后亲子关系得分比较 试验组干预后在拒绝(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中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3 讨论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出现了“第二反抗期”,尤其对那些强迫、禁止、命令的态度更易产生逆反心理[2]。家长则对此缺乏了解,再者,家长在教育方法与性格修养方面存在问题,对教育青少年过程中发生的意料之外或令人失望的事,他们感到气恼、急躁、愤怒甚至暴怒,不善于在家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而损害了孩子的情感、人格,破坏了亲子关系,家长与孩子都迫切需要掌握改善的方法。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接受培训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的亲子关系状况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主要体现在拒绝型(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三个类型当中。
表2 两组干预后亲子关系得分比较(略)
注:均数为校正均数(以干预前得分为协变量 ),干预前得分对干预后得分有影响,差异有显著性(D:7.863/0.005;G:4.052/0.045)
消极拒绝型和积极拒绝型都是指父母在感情上或态度上对孩子表现拒绝倾向。消极的拒绝是指对子女所说的话不理,忽视,放任,不关心,不信任;积极的拒绝是指对孩子体罚,虐待,威吓,苛求或放弃养育的责任等。溺爱是对孩子的要求、主张、意见等无条件地接受。父母忙于工作,亲子间缺乏沟通与理解,表现出一贯的顺从或者严厉斥责,此外,父母对青少年的思维与情感缺乏了解,对其行为表现出不满情绪,通过家长和青少年亲子互动,增进了解,随时调节自身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拒绝型和溺爱型的教育态度改善效果明显。
但认知转化为行为需要时间和过程,许多家长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但一到行动上就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而且,亲子关系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机制还不健全,错误的人才观使许多家长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忽视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志向与能力的特点,一味希望孩子成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孩子的期望远超过他们的实际能力。
基于上述原因,亲子关系中其他类型的改善程度不尽理想,该结果未能正确反映干预。原因首先为随访的时间较短,在干预后1周内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由态度、意识转化为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3];其次尚不健全的教育体制造成家长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74-76.
关键词:体育院校;高等学校;体能训练;通用教材;版本;比较;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97-06
众所周知,现代竞技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发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以不断提高整体竞技水平。而作为竞技能力五大主导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因此,“探索和研究发展运动员体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寻求体能训练的最佳理论模式与途径,使体能训练系统化、最优化和科学化,是现代运动训练孜孜以求的要目标”[1]。张蓓认为,没有体能,技能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技术能力也无依附[2]。可以看出,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体能训练从传统向着现展的过程中,[JP2]如果要进一步创新,必须在传统体能训练的范畴和功能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多学科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两个平台。[JP]
近20多年来,通过学习和借鉴欧美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成果和经验,从中国实践出发,借助《运动训练学》学科研究的分流、引申、拓展和创新,在吴谦、许玉茹、周子璋、杨兴权、唐思宗、杨世勇、唐照明、吴东明、王健、张英波、孙文新、王卫星、李少丹、胡扬、陈小平、李春雷、叶燎昆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但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体能训练研究还不尽完善,还没有上升到学科层面,还有很多理论、论点和方法是在重复引用和借鉴国外及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突出问题是,我国的《体能训练》教材与体能训练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有差距,有待我们不断研究、补充和完善。从理论上讲,体能训练涉及到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虽然现在国内学术界对体能训练尚无统一的说法,并且国内外对体能概念的诠释也不尽相同,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对体能训练的探索和实践[2]。所以,体能训练理论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对《体能训练》的整体结构体系(特别是体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层次、主要分类及主要结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把握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1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整体结构内容历史溯源
1.1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各章节横向比较
在比较前,我们有必要了解1992年唐思宗等著的《身体训练学》,虽然该书不作为教材使用,但该书以身体训练“学”命名;在此前,北京体育大学与其他体育学院(上海、西安、沈阳、天津、广州)合作编写了一部内部教材《身体训练法讲义》。1999年吴谦编写了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该教材的使用对象为函授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职的教练员等,突出身体素质训练“法”(方法)。2001年杨世勇等编著的《体能训练学》认为,“本书是国内外系统论述体能训练学的第一本著作……”[3]
从表1可以看出,《身体训练学》《体能训练学》和《身体素质训练法》这三本教材,在内容和章节顺序上没有大的变化,主要围绕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进行;不同的是《身体训练学》偏重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法》偏重教学,《体能训练学》偏重综合。因此,唐思宗《身体训练学》用两章篇幅介绍了“各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和“运动素质的转移”;杨世勇编著的《体能训练学》,也用了两章篇幅介绍了这两章内容。限于当时对体能训练的认知,我国理论界和训练界对体能的认识经过了“身体素质――运动素质――体能”三个阶段,这反映了对事物认识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背后的阶段性,是客观的、不可逾越的,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
龙斌等研究表明,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4]。张蓓认为,从形式上说,体能训练有效地避免了《运动训练学》将运动训练划分为五大素质带来的诸多问题,直观地表述了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客观地反映了运动竞赛实际中的体能表现形式。由此看来,身体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部分,体能训练是对传统意义上身体训练的补充与发展,体能训练是更高意义上的身体训练[2]。因此,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出版,正式以“体能”作为核心关键词贯穿全书。
从表2 可以看出:1)《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目的、目标和适用对象不同: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是“全国许多高校设立了社会体育专业,以培养社会急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7]。2012年体育院校通用版《体能训练》教材“是面向全国体育院校和有关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用的通用教材”[1]。2013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本教材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点,以竞技运动体能训练、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的实践为切入点,突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体能训练的原理、方法、现状和发展趋势。”[8]
2)在第一章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和绪论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都论述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价值、原则、要求及趋势。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2005年高教版教材主要偏重生物学科基础(生理学)的阐述。
3)在第二章板块中,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不具有相同点: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2005年高教版教材主要偏重生物学科基础(生物化学)的阐述;2012年通用版偏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的阐述;而2013年高教版偏重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阐述。
4)在第三章~第七章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两个版本都是按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顺序进行编排,前者强调“训练”因素,后者强调“理论与方法”。而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的第三章~第六章分别以“健康体能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编排,特别是第三章突然提出“健康体能训练”的概念,在逻辑上与第五章“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和第六章“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不具有递进关系,偏重健身类的范畴;但是,第四章“竞技体能训练”的七节内容,在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论述上,第四节以“肌肉力量训练”代替“力量素质训练”,而“速度素质训练”没有作为一节单独论述,原因不详。因此,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内容的编排逻辑显得比较独特。
5)在第八章~第九章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两者都有各项群体能训练,2012年通用版是“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偏重儿童青少年运动员;2013年高教版教材是“各项群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对象明确,两者都按照项群的两大类八个亚类进行论述;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不同点:2012年通用版在第九章增加了“运动素质的转移”,而2013年高教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1)在我国,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而当时,还没有全国体育院校通用版的《体能训练》教材,只有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从“身体训练体能训练”,时间节点是从1999年到2000年之间。2001年,杨世勇等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末……直到现在,完整、系统地论述有关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能训练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体系[3]。因此,为了尊重历史,我们以1999年作为我国《体能训练》教材的标志时间。
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以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体能训练》教材为标志、体育院校通用版和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修订了三次,总章节数总体是增加的。以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教材为基数标准,2005年版教材总章数没有增加,总节数减少3节,减少幅度为12%;2012年版教材总章数增加3章,增加幅度为33.33%,总节数增加7节,增加幅度为21.88%;2013年版教材总章数增加3章,增加幅度为33.33%,总节数增加9节,增加幅度为26.47%。可见我国的体能训练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这也是我国体能训练领域的专家学者长期、科学、系统的研究的结果。
2)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国际体坛经过了2000悉尼、2004雅典、2008北京、2012伦敦四次奥运会。在这个阶段,国外体能训练发展处于“革新阶段”,其标志性的依据有以下三个:第一,20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来华讲学的专家把“核心力量”一词传入到中国游泳界[2]。第二,美国对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和内涵重新认识,使得全球竞技领域掀起了“体能”热,对其定义为 “strength and condition training”,更强调力量训练,也就是把力量素质的训练从六大素质中单独提出来,更强调爆发力训练和快速力量训练[2]。第三,美国在体能训练中居领先地位,出版了代表性著作《体能训练指南》[4]。
3)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国内体坛经过了(2001广州、2005南京、2009济南、2013沈阳)四次全运会。我国体能训练研究处于“高起点、多角度、系统化与运动实践结合发展阶段”,其理论依据有四个:第一,1999年在北京建立了“国家教练员学院”,对全国一线初、中、高级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讲授内容按专题进行,经过6年的培训总结,2015年编写了《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教材,其中对“体能训练理论与手段”[9]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我国竞技体育一线教练员队伍进行灌输与统一思想,效果反映好。
第二,国家体育总局举办了2007年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专项培训班,其中国内培训3天,美国培训20天,美国体能协会安排美国体能训练领域的9位专家进行专题讲授和4位体能教练进行实践操作。考察了Dekalb国际体育训练中心、美国体能训练中心等地[2]。这次培训班,直接促进了我国有关项目教练员的执教理念、训练理论和体能训练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2008年前,在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体能训练、身体机能恢复和底氧训练三个实验室群组成。……该实验室不断创新,引进多种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与理念,创建有效的恢复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全方位、大投入地开展奥运备战和科技攻关工作,取得瞩目成绩[10]。这种思路,为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也值得其他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借鉴。
第四,北京体育大学王卫星教授著《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方法》,对(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10个运动项目备战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使相关项目体能训练理论进一步完善,运动实践经验得到进一步升华[11] 。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体能训练起步晚,但是,在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起点高,目标准,进步快。在这14年间,我国运动员经历了四次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实战,一方面,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的需要也为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二者的结合对体能训练教材内容也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此可以预测,体能训练教材内容、章节及顺序也会按实践和理论的需要而删减或淘汰。
2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异同点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都有其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其包含的研究内容,即该门学科的学科内涵与外延[4],也即一门学科发展的快慢与好坏,首先在于准确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体能训练》作为从《运动训练学》学科分流出来的一门课程,其内涵与外延也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或浓缩。
就《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同点来看,是从传统训练理论(主要受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来研究体能。我们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体能训练》教材三个版本主体内容结构都是借鉴1992年《身体训练学》和1999年《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按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顺序进行编排,原因有二:一是苏联训练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二是按照运动的类属划分,在教练员头脑中已经扎根形成了共识。换句话说,五大素质的发展与调控是体能训练中最主要的、共性的、普遍的问题。不同点在于《体能训练》教材三个版本只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属性做出了规定,但对于《体能训练》这门课程的属性认识较模糊,还没有上升到“法”和“学”(即“学科”)的高度。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出版有《身体素质训练法》《身体训练学》《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等专著或教材,还没有《体能训练法》或《体能训练学》命名的专著或教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由此可见,《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其内涵上总体相同,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体能训练的内涵的认识也将随着体能训练理论的发展不断深入。
《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其外延上,即从该门学科(不成熟)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上看,基本都包括了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基础、价值、原则、要求、趋势的认识,以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健康体能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五大素质训练、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各项群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运动素质的转移、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内容。
另外,从《体能训练》三种版本教材所包含内容的微观细节比较发现,难能可贵的表现是:1)2012体育院校通用版在第九章增加了“运动素质的转移”,这是本教材的点睛之笔,也反映了体能训练内容的本质。正如王舸认为,体能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几部分,而且体能也不是这几项素质的一个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各项素质既是相互促进,也是相互制约的[2]。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各项素质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就包含了各运动素质的转移。
2)2013高教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反映了我国体能训练研究与国际的接轨。核心力量一词是伴随着核心稳定性概念的提出而出现的。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引入竞技体育领域。……随着核心稳定性概念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核心力量的概念便应运而生[1]。尽管如此,“核心力量”进入教材比欧洲晚了10年之久。
由此看出,我国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正朝着兼容并蓄与实践操作两个方向发展。兼容并蓄表现在与国际先进体能训练理念、理论的吸收与消化,实践操作表现在对一线优秀运动员的实验验证支持与理论纠正。
3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内容体系的训练学思考
3.1 《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1 对《体能训练》学科重要术语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与不规范
体能,这是一个竞技体育中广被提及的名词,也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在体能问题上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作用、分类、原理的科学化探索和指标体系等多个方面。[2]
由于体能,特别是现代体能,我国受前苏联传统训练思想的影响深重。面对美国八十年代对体能的重新认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首要的任务是对其概念的准确界定,抓住牛鼻子,结合我国的特点和运动员实际情况进行。这个问题解决好后的益处有三:一是促进学科发展,引领理论界对体能研究的规范、系统、持续发展;二是直接促进我国三级训练体制中“初级――中级――高级”各项目教练员的体能训练思想统一,缩短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能训练”研究成果,参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竞技体育强国的学术交流砝码。
3.1.2 对《体能训练》学科内容体系的统一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表4可以看出,《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相同性或相似性,主要包含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分类、价值、原则、要求及其趋势;体能训练的恢复与注意事项;五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耐力)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技能主导类(表现性、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除了以上内容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外,《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或顾此失彼。也即不同版本还缺乏统一性,例如:2012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居然没有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单独章节进行论述,导致传统体能训练与现代体能训练的脱节;有“运动素质的转移”章节,却没有“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作为其的前期垫铺,在体系上显得不够严谨。
由此看来,不同版本在学科内容体系上的统一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但目前这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作者的编写思路对以后《体能训练》学科内容体系完善提供了借鉴经验。
3.1.3 对《体能训练》学科的科学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12]。所谓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上的,能够反映竞技运动项目的客观规律,也必须是符合竞技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的,离不开竞技运动项目本身,是运动项目所需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才能称之为学科,体能训练则由于涵盖了众多的基础训练学科,并系统的加以整合和完善而具有了学科特性。[2]
从《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看,由于对《体能训练》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及其研究对象认识不明确或欠准确,导致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的观点、论据缺乏科学性。例如有些章节引用的是七十年代的数据,用七十年代的数据来论证说明现在的体能训练情况,值得反思。在《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中,还有一[JP2]些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把握上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这些本质上都是科学性不强的表现。体能训练是一门应用学科,应用的前提是科学,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
3.1.4 对《体能训练》学科的实效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体能训练是手段,应具有鲜明的专项特点,是为技战术服务的,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充分说明了体能训练的实效性。从《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看,在五大素质的论证和论述中,虽然有一定的的数据,但是,数据欠缺层次性,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不同(项目、级别、训练时期、性别)的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导致其实效性不强。这也是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所编的大量教材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用一本实效性不强的教材去培养和培训我国的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体育系统的学生及各级教练员,其效果是不高的。
3.2 建立《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对策
3.2.1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学科术语的规范与国际接轨
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竞技体育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特别是一线的教练员。什么是体能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既然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必须团队作战,在编写通用教材之时,一定要打破旧有模式,在人员配置上要考虑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国家队、省市专业队的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比例,使教材的编写符合国情,反映实际,服务实践。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体能训练教材中的概念、术语进行精准梳理,重视体能训练相关概念、术语的区分、界定与规范。从学科的严谨性出发,每一个版本对术语概念的解释应具有统一性,克服其重要术语的模糊性、片面性和不规范性,最后做到与国际范围的沟通与接轨。
3.2.2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充实与完善
目前体能训练还未建立起完整和规范的学科内容体系,如何界定体能训练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层次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理论界在以下内容体系已经达成共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分类、价值、原则、要求及其趋势;体能训练的恢复与注意事项;五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项群、耐力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除此之外,还有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未达成的共识的内容、章节能否补充到其内容框架?这个问题不解决,体能训练内容就不能上升到其理论体系,相应就会制约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发挥体能训练界同仁的力量,从多学科、多角度去研究体能,完善体能体系。
3.2.3 以“科学性”和“实效性”来检验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两翼发展
“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当前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的两大趋势[13]。体能训练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
一部分内容与分支,作为竞技能力五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随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理论上它要求 “科学性”,在实践上它要求“实用性”。因此,《体能训练》作为一门体育应用学科,也应该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发展的两翼,用科学性来保证体能训练理论的规范与准确,用实用性(实效性)来检验体能训练成功与否的标准。体能训练是否合理和科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效性是检验体能训练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体能训练理论的创新,还是体能训练方法的创造,都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这样才能被纳入体能训练体系,才能被运动实践所接受[2]。这也是我们在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坚持和把握的一条根本原则。
4 结语
教材是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一方面,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教材与之匹配;另一方面,教材的成熟与完善,也促进学科的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作为竞技体育中竞技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竞技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我国体能训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体能训练》教材的机遇和挑战,更是我国体能训练领域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机遇和挑战。
[HJ1.6mm] 参考文献:
[1]杨世勇.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2.
[2]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杨世勇,唐照华,李遵,唐照明.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4]龙斌,张金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61-62.
[5]唐思宗. 身体训练学[M].成都:成都科技出版社,1992.
[6]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编写组.身体素质训练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吴东明,王健.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8]杨世勇,主编.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9]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4.
[10]胡扬.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2.
[11]王卫星.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2,7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短跑专项体能的概念内容体系和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原则,希望为提高短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短跑专项体能概念原则
在田径运动中,短跑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性竞技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证。现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对体能和短跑专项体能概念的认识
关于体能的概念和定义,一直以来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训练学科理论界所关注。国际运动医学委员会早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就成立了“国际体能测试标准化委员会”,并制定了标准体能测试的6大内容在身体资源调查、运动经历调查、医学检查与测验、生理学测验、体格和身体组织测验及运动能力测验我国,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和199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典》中对体能做出了相同的解释“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和攀爬等两部分构成。
在《运动训练学》中,田麦久等专家认为: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结构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它是指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身体运动能力,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能力。李之文在《体能概念探讨》一文中认为:体能是经过身体训练获得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和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基本素质。李怀海等在《体质与体能概念之辨析》一文中认为:体能是身体的能力,是人体在生活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以体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的训练,使身体具备了完成某种或某类身体活动的专长,并认为体能具有较强的使用性、专业性和后天获得性。
尽管“体能”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综合诸多对“体能”定义的研究认为,它至少应该阐明以下要点:经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训练获得,包含各项运动素质,受外界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构、功能调节方面,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其大小由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贮备、基础代谢水平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所决定,运动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运动时表现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各种运动能力。
短跑是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型竞技项目,在以往的训练理论中,只是把单一的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而]有整体地、全局性地来研究,体能训练也主要局限于运动素质这一单层次的理解上。从专项角度对体能特征的理解,可以将“短跑专项体能”定义为指适应短跑比赛要求的,运动员在专项极限强度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是维持运动员竞技状态和高质量完成整个比赛过程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换言之,它是以无氧代谢非乳酸供能和乳酸供能为主体的,人体在极限强度保持高速运动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时对抗疲劳的能力;它与运动员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贮备、代谢水平、心理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等都密切相关;它是运动员能否在专项竞技运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二、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和结构
(一)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现代短跑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是实现体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从广义上理解,体能训练是一个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的过程,它指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提高或保持专项竞技水平的社会行为,它以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的体能训练实践为核心,并与各方面对运动训练实践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狭义的理解来看,可以将体能训练集中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包括训练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与安排等。因此,根据短跑项目的特性,将对运动员的成绩水平有重要影响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主要因素组成一个整体,建立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本着“需要什么练什么”的原则,提出在提高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训练构成中,以发展和挖掘体能潜能为主要目标的内容体系,包括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等三个部分。
(二)短跑专项体能训练的结构
为了对短跑运动员进行有效的专项体能训练,必须对组成专项体能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体能结构也不尽相同,短跑属于体能类速度性项目,具有时间短、距离短、速度快、强度大的特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短跑专项体能结构由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柔韧、专项灵敏协调素质和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五个部分组成。
三、短跑专项体能特征分析
(一)短跑专项体能的属性特征分析
从功能系统来分,体能可分为有氧体能以有氧代谢为主和无氧体能以无氧代谢为主,短跑属于无氧代谢无氧非乳酸为主的体能速度性项目,是运动员在极限条件和无氧状态下进行的持续位移。根据体能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按此划分这里所讨论的是短跑专项体能。从体能获得的途径来看可分为先天性体能通过先天遗传而获得,一部分具有可训练性和后天体能通过后天的训练所获得,体能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先天的遗传,而且与后天的环境、训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本文指的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后天体能。
(二)短跑专项体能的训练学特征分析
1.专项特异性
短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的获得是通过采用专项特有的方法和手段训练的结果,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依照项目特点进行选择.只有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最佳的专项体能训练效果,其生物学机制在于训练适应过程的专项特异性。
2.客观评价性
短跑是一项非常激烈的竞技运动项目,成绩的差别缩小到只是分毫之间,而反映这项运动效益的关键是运动成绩,要求客观地进行评估,进行科学的训练,必须依照客观、标准的评价指标。因此,在短跑专项体能训练中对体能的客观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评价,是进行科学训练的重要保证,这样有利于对训练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评估。
3.系统性
首先,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到达到较高水平,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整个训练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必须针对专项体能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安排,包括各个训练因素的量和强度的安排,在整个周期中各因素所占比例等。专项体能是一个系统,它的提高不是各个因素简单的相加,而要对各因素进行科学的安排。因此,在短跑专项体能训练中,必须对本项目中所包含的所有训练因素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合理的统筹安排,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专项体能的提高。
四、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一)渐进性原则
运动成绩的提高过程,是有机体参与运动的各个因素遵循自身改善功能的规律协调发展的“综合效应”。在体能训练中,遵循渐进性的训练原则就要响循序渐进效果的关键是训练的系统性,主要包括训练方法、手段的系统性,增加训练负荷和提高训练强度的系统性,整体训练水平逐步提高的系统性等。运动训练实践证明,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关键在于教练员对训练过程的科学控制能力。
(二)个体性原则
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训练实践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在体能训练中,个体性原则是指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和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及训练负荷。因此,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充分发展运动员有利于专项运动能力提高的个人特点,逐步改善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并将其控制到最小,利用整体协调的训练,把个人特点与专项训练、身体训练科学地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体能的潜力。
(三)专项化原则
不同专项运动员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体能特征各不相同,因此训练的组织形式要尽可能地符合项目特征。也就是说体能训练的针对性要强,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特定运动员的体能、技术状况和心理特征;二是要针对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用力性质和参与作用的肌肉等合理安排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应大力强调提高运动员在“比赛情景状态”下掌握各种技战术的能力,做到赛练结合。
(四)反馈性原则
在体能训练实施过程中,教练员必须保证及时获取运动员准确、有效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获得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最新反馈信息,就会使对体能产生作用的训练信息偏离发展方向或延误时机,给整个体能系统带来不利影响或造成直接损失。要实现运动员竞争环境中的有效制胜因素――体能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必须保证反馈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各项运动机能协调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整体机能水平提高的效果,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五)整体性原则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整体是系统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整体性.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证明:运动员单一的某项身体素质或运动机能的提高,并表现不出运动成绩的提高。同时,单一运动素质的高水平,也没有形成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反而会破坏运动员整体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和专项需要的平衡,迫使人体运动机能处在一个波动的异变状态,从而制约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只有在运动员各项运动机能协调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整体机能水平提高的效果,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五、结论
在田径运动中短跑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性竞技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证。现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运平.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李之文.w能概念探讨[J].体育学院学报.2001.
[4] 李怀海,陈男生,任军.体质与体能之辨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1.
[5] 陶宏军,宋健,龚建.110栏专项体能训练的初步理论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5.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中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对青少年游泳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体能训练 游泳运动员 青少年运动员
游泳运动作为一项体能主导类竞速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能始终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充分发展和发挥的前提条件。在现代激烈的游泳赛事中,没有良好的体能水平作保证,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与运用必然会受到消极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体能在游泳运动中的重要性。而青少年时期作为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能水平的关键阶段。鉴于此,为了能够在游泳运动员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科学的开展训练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游泳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本文就针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及意义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来改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并调节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机体物质能量的储存和转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综合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活动。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神经肌群和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来提高其运动成绩。
由于游泳运动员在游进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水中的阻力,因此,游泳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相关的研究表明,游泳所消耗的能量相较于同等距离的跑步所消耗的能力来说,能耗要大4倍左右。由此可见,游泳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现代的游泳赛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科学的体能训练工作是确保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更好的适应现代游泳运动发展的需要。
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现存的问题
首先,训练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开展青少年游泳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体能训练理念上的误区是影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整体运动水平提升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部分教练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存在重技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的状况。甚至有的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在平时的技术训练中已经包含和覆盖,体能训练只需要在日常的技战术训练中来贯彻落实就可以了。然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这样的训练理念下所开展的训练工作,实际上只解决了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的问题,但是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和基础力量训练却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以至于影响了训练的科学性和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升。
其次,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单一。从“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影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训练成效的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是训练手段和训练负荷。其中,训练手段决定了作用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机体的刺激部位,而训练负荷则决定了机体部位所受到的刺激的程度。只有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合理的负荷安排才能够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效。但是,目前在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单一的问题,例如:训练主要是以杠铃和弹力带为主,训练的手段则普遍采用的是克服自身体重的负重练习和抗阻练习等均是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单一的表现。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单一的状况不但影响了训练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青少年的体能训练兴趣,对青少年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升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
最后,体能训练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在开展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多数都是没有专业的体能训练的,训练采用的是主教练负责制,所以,训练的任务一般情况下是由主教练临时分配给助理教练的,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使得所开展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带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因此影响到了训练的成效。
三、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体能训练理念
树立科学的体能训练理念,是确保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树立科学的体能训练理念,必须要在充分的了解青少年体能训练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掌握体能训练的核心要义,树立全面的、专项化的训练理念,将体能训练训练专项化,并注意将专项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重视多样化的训练方法的应用
为了促进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并尽可能的激发青少年的体能训练热情和积极性。在开展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时,不但要注意根据现代游泳运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来创新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还要注意积极主动的了解和学习最新的训练理念与训练方法,并结合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应用,以此来确保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多样化,确保训练质量和训练成效的不断提升。
(三)重视训练的系统性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训练效果的逐步累积和生物改造的过程,其必须依赖于长期的、系统的训练工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工作是确保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成效的必要条件。在开展青少年游泳运动原帖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和遵循系统性的基本原则,切忌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闫琪.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04).
关键词:短跑 运动员 体能训练 训练体制 教练员
前言:
体能是获得任何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日常训练中都应该的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员体能在比赛中的发挥直接影响比赛结果,通过体能训练,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改造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进而提高运动成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在当今运动成绩越来越接近人类极限时,怎样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人类的能力将是运动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我国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实行的是前苏联的三级训练体制,成立了“业余体校――省、市地方运动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体制,教练员基本上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往往是一个人承担运动队几乎所有的角色,而且和外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固守自己原有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以“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对检索的到得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以这些文献为理论基础,探究我国学者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识上的异同点,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
2.2专家访谈法
对体能训练的专家和短跑教练员进行访谈,访谈中根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在取得专家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找出专家们对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能概念的探析
“体能”一词不断出现在运动训练及运动训练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但是所界定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对其定义是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又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这三部分组成。熊斗寅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小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2.体能训练的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训练实践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总结,起到指导训练、处理训练中遇到问题的标准的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准则。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人们对运动训练的认识更加清晰,运动训练原则的制定越来越接近客观规律。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是保证教练员与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有效实施科学化训练进程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对短跑运动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根据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建议体能训练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主要有渐进性原则、专项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整体性原则。
2.1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短跑运动员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有着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运动员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慢慢进行,在体能训练中,渐进性的训练原则是指动作结构从易到难,训练量从少到多,训练强度从小到大,创lj练时间从短到长。它不但体现在多年训练计划中,也体现在每个年度训练和每个训练周期中。
2.2专项化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必须要坚持专项化的原则,不同的项目其技术特点和用力方式不同,在运动项目进入成人化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专项化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该项目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条件和能力,以及符合该项目神经肌肉的特点。
2.3整体性原则
根据“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论思想,体能训练既要求各子系统的协调不能离开大系统的整体性而存在,同时又要求在充分发挥各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大系统的整体功能。运动训练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人体是一个系统,必须要均衡的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否则就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是会断送职业生涯,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3.短跑体能训练存在问题
3.1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大多数教练员直接由运动队转来,文化功底不强,训练方法还是沿袭其原教练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研修,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始终如意的训练手段, 优秀的短跑教练员必须具备运动生理学、训练学、解剖学、运动医学和田径专项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对体能训练进行把握和调控。
3.2训练理念落后
由于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以及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体制的限制,大多数教练员训练理念较为落后,传统的体能训练中又有较多错误甚至对于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动作,然而他们却一直沿用。大城市和小城市、省队和国家队、业余训练队和专业队这些培养机构的交流较少,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不能够传入下一级单位。
3.3力量训练安排不合理
短跑是速度型项目,要想获得速度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最快最有效的是力量的练习,大多数教练员为了完成任务,不顾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力量练习过多,造成运动员成绩出来较早,昙花一现,不利于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3.4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不重视
没有训练就没有成绩,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大多数教练员不注重整理活动,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者运动员兴奋度不够。在大强度的训练之后几乎很少的教练会十分看重整理或自动,这就造成运动员恢复时间延长或者恢复效果不好,有的运动员柔韧性就很差,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时受到阻碍。
参考文献
[1]袁运平. 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4,02:3-8+16.
摘 要 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开展,对于公安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本文就针对公安警察院校学生的警察体能训练工作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警察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公安警察院校学生体能训练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警察体能 警务技能 实施意义 实施策略
警察体能训练是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警务技能训练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警务实战技能和战斗力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警察体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训练理论、教学训练方法来组织开展警察体能训练,提高教学训练的成效,是现阶段我国公安警察院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警察体能的概念与内涵
体能,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的身体能力,是人体在生活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能力。通常来说,体能是以人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的,但是其又不等同于人的身体素质,而是包括了人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具体到警察体能来说,警察体能与一般性质的体能又存在一定的不同。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警察这一职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警员常常需要面对很多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例如:长途作战、连夜作战等等,这就对其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警察体能,指的是警察在面对各种艰苦、复杂的环境时,为了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融脑力和体力为一体的良好的综合生物学能力,其主要是由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一般身体素质和警察专项素质三部分构成的,这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指的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能力,例如:跑、跳、投以及游泳、爬越等等;一般身体素质,指的则是一般性质的身体素质,例如: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等等;而警察专项素质,指的则是符合警察职业特点和职业特性的专业化素质。
二、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意义
概括来说,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意义,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如下两点:
首先,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能够为学生各种警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警察体能训练是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而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训练活动。因此,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最为直观的、最为直接一点就是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能够为学生各种警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警察擒拿格斗技术、射击技术以及警械操作等技术的掌握和有效运用均需要有良好的警察体能来做基础。
其次,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体育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这一点对于警察体能训练来说亦是如此。系统、科学、艰苦、持之以恒的体能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这无疑是新时代警察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科学化开展,根据警察体能的特点,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警察体能训练有效实施的策略: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警察体能训练理念。要树立科学警察体能训练理念一方面要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入手,来制定科学的训练的目标,以驱动学生的学习训练的内在动因,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体能训练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要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在组织开展警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对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是确保训练成效的关键。而要实现对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遵循多样化原则、针对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来确保训练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遵循系统性原则、运动负荷合理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大、小周期来科学的组织开展训练活动,确保对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最后,要重视警察体能训练中的安全防护和医学防护工作。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一般身体素质和警察专项素质,为学生警务技能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在开展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忽略了安全防护工作和医学防护工作,出现了运动损伤事故,不但无法取得预期的训练成效,甚至还会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开展警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运动安全问题,通过安全防护工作和医学防护工作来将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训练;体质体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84-02
一、引言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一种适应时展的新兴的体能训练理念。随着运动训练领域的不断发展,功能性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同时也使得功能性体能健身在提高和改善大众日常生活中,逐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大学生身体健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概述
功能性体能训练源于美国,是理疗师通过一些动作让患者进行练习,用于医疗和健身,以促进身体康复。在专家和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下,其含义逐渐渗透到体育健身中,用来提高其体质。
Vern Gambetta,著名的功能性体能训练专家,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涉及到身体的控制、重心的稳定等力量关系,还需要多关节的本体活动。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功能性体能训练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有部分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训练者的专项运动能力,主要是用来增强肌肉群和神经肌肉系统的理论训练方式和方法;部分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只是体能训练的一种,它是以人体结构为主,在多种学科的共同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一套动作模式,身体一体化下进行的连贯的、完整的和稳定的运动训练;还有一些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还有待相关学者和专家更细化、更具体的对其进行解释。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体化形式,可以多方面的锻炼肌肉而不是独立的某一块肌肉。一块肌肉的机能主要是依赖于激活环境,但是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下,肌肉是以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来运动的。它主要针对的是动作而不是独立的肌肉。整体性、平衡性、稳定性才是功能性体能训练所要追求的目标。整体性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为了身体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协同工作,在训练中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力量等,充分体现了系统完整性观点。
三、大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目的
为了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健康体质水平,学校都会开展大学生体能测试和训练,让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健康的体魄需要持续的锻炼和不懈的训练。体能训练主要是以身体训练为主,以测试为考核内容,进行体能体质的评估,帮助改善亚健康体质。同时体能训练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肌肉的耐力和力量,最终达到影响大学生体质的目的。
传统的体能训练需要通过大量的运动量、相关的健身器材等抗阻训练才能达到想要的体能训练结果。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传统的方式多以单方向为主,着重的是四肢的锻炼,会使得核心部位肌肉缺少锻炼,欠缺活动所需要的灵活性、平衡性、协调性等。而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中主要强调的是身体一体化的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同的是,它还要求多方位、高效的锻炼,涉及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多个系统,调动起整个身体的一体性,同时对运动可能造成的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样大学生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时,可以在减少运动损伤的情况下,对体质和体能进行良好的改善,达到最终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功能性体能训练也具有缺点,想要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而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的表现,我们就要以辩证地眼光看待功能性体能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的区别的情况下,也是相互联系的,在特殊的训练方式下,两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将身体的训练看成一个整体,将身体进行一体化训练,强调的是多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随着功能性体能训练逐步被大家所熟知,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主要训练手段和方法就变成了专家和学者的主要研究重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训练方式和方法随着时间的变迁,可以主要归纳为4种方法,如振动功能性体能训练、平衡功能性体能训练、核心力量功能性体能训练、悬吊功能性体能训练。其采用的主要的手段也有四类:第一类是深层肌群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进行不稳定训练来克服自重,这个过程中是可以借用一些训练器械的,如平衡板、弹力绳等;第二类是平衡性训练,借用一些特定的健身器材可以锻炼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第三类是简单训练,如我们平常可练习的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功能性体能训练方式;第四类是一体化的训练,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灵活性,训练运动员的控制力。因此,在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体育训练和不同的训练目标下,要采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大学生活中加入功能性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水平,同时可以在某项专项运动中获得技能。这种新兴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更好的满足高校大学生追求新异的训练心理,并且在提高身体体质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效的缓解各方面带来的压力。
大学生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时,我们要让大学生树立健康体魄的理念,要结合大学生在锻炼身体时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同时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意识和理论知识,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发展。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新兴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激起大学生锻炼身体的激情,抓住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理,可以使大学生在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了解下,进行相应的身体锻炼。
四、我国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国外的健身康复等领域已经相当普及,在竞技类体育运动中的运用也很多,在大量学者和专家的研究下,完善和形成了一套可以用在竞技类体育运动和健身中的系统。并且在国外的相关实践研究下,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带来的损伤状况,逐渐减少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某些领域的限制,可以为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提供一系列的指导。
与国外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和运用相比,我国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专家和学者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还仅仅限于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国内一些优秀运动员如姚明、孙甜甜等都进行过功能性体能训练,在他们的实践情况下效果还是比较被认可的,并且在其他相关的竞技类体育运动中效果也不错。在大学生中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就是将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进行可本土化,同时在大学生运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以后形成一套适应我国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提供实践基础。
大学生在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先建立起高水平的动作模式的训练基础。动作模式是由多方面的关节动作组成,来共同完成一系列的专门动作的功能,是人体功能性动作的基础。例如弓步、深蹲等动作模式。而建立正确的、高水平的动作模式是竞技类体育运动的基础和关键,任何完美的竞技类体育运动的动作都是由最简单的动作模式构成的。如果连基础的动作模式都没有完美的建立,那么完成竞技类体育运动中的动作是不可行的。
功能性体能训练需要长期和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正确的、高水平的动作模式是保证系统性、完整性的动作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建立完整,那么大学生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中就极易受到损伤。
五、结语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体化模式综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和理论,整合了众多的理念,其旨在提高训练者的专项技能,使身体的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即使我国没有完善的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践体系,但在我国运动员身上的实践可以作为大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指导。功能性体能训练存在的独特价值是其可以多方位的锻炼出训练者的灵活性、平衡性和稳定性。
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在多方面进行训练,促进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能素质是他们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以后职业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篮球 体能 方法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已经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联赛逐步取代了赛会制,使赛期大大延长,比赛的密度也显著提高。激烈的对抗无疑也加大了比赛强度。比赛强度的加大给各队技战术的运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快节奏的攻防转换、激烈而频繁的身体对抗、快攻次数的增多、大范围的穿插跑动、扩大的半场人盯人防守以及凶悍的篮板球拼抢等。这些战术的演变无疑对篮球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体能要求。
一、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能训练科学研究的缺位
目前国内篮球体能训练存在主要问题有,训练方法不合理,理论不清楚,盲目操作造成大量运动损伤。用篮球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我国在篮球体能训练科研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篮球强国,当我国研究领域局限在如何利用先进技战术战胜国外强队的范畴时,而国外早就在研究如何加强体能训练来保证技战术的实施。
(二)体能训练理念落后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思想决定行动。训练理念是训练主体对训练实践及过程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理性认识,是对训练实践自觉反映,对训练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没有正确、先进的训练理念指导训练是无效训练甚至是破坏性训练。训练理念的落后必定导致竞技成绩落后,因此,篮球训练要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我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体能训练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
我国CBA联赛是一周三赛制,WCBA是一周二赛制,期间如何安排体能训练,还没有科学的理论研究。例如,2007年时任中国主教练的尤纳斯曾说:“如果你想在篮球馆的训练中取得好的效果的话,那么就需要有良好的体能作保障,为之后的训练打基础。篮球并不完全是靠投篮的,力量、速度和弹跳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以上国家队教练所讲的情况,就反映了我国俱乐部在体能训练方面缺乏系统性问题。
(四)球员缺乏专职体能教练,体能训练器材不足
我国俱乐部并没有专门的体能教练,体能训练效果自然就难以保证。一直以来我国篮球教练只设置主教练和助理教两人,而美国NBA每个球队至少有4-6名教练员,从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分析,我国的教练员基本是篮球专业出身,在体能训练理论方面缺乏研究,主要以过往经验为主,缺乏创新。而NBA的教练员则不同,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从当今篮球职业比赛和训练发展来看,对教练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目前我国的教练员制度难以满足联赛和国家队的发展要求。
二、提高篮球体能训练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采用科学的先进技术设备对体能训练进行监控加强学习与交流,掌握当今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及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提高教练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高度认识具有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在各级篮球队中,要求配置专职体能教练员,并逐渐推广,作为制度规定下来。通过国内外专家讲学、体育院校开设专项体能训练课程等多种途径培训教练员,培养我国篮球专职体能教练员,要求各级篮球队伍设置体能教练员,并实行体能教练员上岗制度。
(三)科学安排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对两者之间合理转换。改变青少年体能训练成年化,成年体能训练形式化的误区,加大对专项体能的研究。
(四)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狠抓落实,在每次训练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后进行体能训练,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孙欢.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中国篮球协会•2005年全国篮球体能教练员培训班教材汇编[Z].2005.
[3]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报.2001.13(9):38-46.
[4]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48-52.
[5]于振峰.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9(3):123-126.
[6]陈小平.对我国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10-13.
关键词: 篮球运动 运动素质敏感期 一般体能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多间歇、持续时间长的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跑动、变向、急停、投篮表现为间断性、多向性和多元性,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能训练的目的是根据项目竞赛的需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适合特定运动项目的要求,确保运动员的体能状况适应比赛中战术活动的进行与技术水准的发挥,同时保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新的技术,并将已经获得的素质在运动竞赛中充分发挥出来。
运动员体能水平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体能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先天的体能是通过遗传获得,后天的体能则是经过有效的体能训练而获得,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促进体能的发展。
篮球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的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1.目前在我国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思想重视不够
在我国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思想重视不够表现在教练员配置、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替代和青少年篮球训练理论研究三个方面。
基层篮球教练员的配置结果显示,业余运动学校很少有专门的体能教练和体能训练教练员研究小组。
调查发现,90%的篮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经常以战术训练代替技术训练,认为体能训练在战术训练中实施就可以,实际上这仅仅解决了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问题,而基础的力量训练不够,将影响到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的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基层的教练员缺乏针对青少年体能训练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在篮球的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研究理论严重缺乏。缺乏长期跟踪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完善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理论研究体系。基层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大多处于自然阶段和经验训练的阶段,缺乏科学系统性。
1.2理论研究缺乏
在日常训练中必须根据篮球运动的专项规律,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开展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具有集体性、对抗性、转换性、动态性、统一性规律,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高负荷强度。运动员跑动的距离时长时短,跑的速度时快时慢,在激烈的高强度的身体对抗中实现各种技术和战术的配合,导致运动负荷强度起伏变化,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率都在200次/min,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非常高。
一般来说篮球运动员成熟较晚,但是运动寿命较长。青少年篮球训练分两个阶段:(1)预备训练阶段(7~11岁);(2)基础训练阶段(13~18岁)。
预备训练阶段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身体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的身体能力打基础,主要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基础训练阶段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加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青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1)绝对力量的发展特点是7~9岁为力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0~13岁是快速增长期。(2)速度力量的发展特点是男女在7~13岁速度力量增长都很快。13岁后,男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6~17岁时增长的速度下降。速度力量的发展与最大力量的发展相比,速度力量发展要快些和早些。(3)力量耐力男子从7~17岁的发展是直线上升,女孩15岁前是持续上升的,之后开始停止,甚至下降。(4)反应速度的发展特点6~12岁是快速增长期,在12岁时反应速度到达第一个高峰点。在性发育阶段,反应速度减慢。20岁左右出现第二个高峰点。(5)步频的发展特点,男孩在8~12岁、女孩在9-12岁增长最快。(6)耐力素质的发展特点男孩在10岁时首次出现快速提高,13岁再次出现快速提高,16岁耐力有最本质的提高。女孩在9岁首次出现快速提高,12岁再次提高,15~16岁耐力水平下降最大,16岁后下降速度减慢。(7)协调能力的发展特点,青少年在6~9岁是发展一般协调能力敏感期,9~14岁是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敏感期。
1.3体能训练概念模糊
1.3.1对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概念认识模糊
一般体能训练是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训练,增进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发展专项素质打好基础。专项体能训练是采用专项技术动作,或者在动作结构和用力形式上与专项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的身体练习。
1.3.2安排体能训练的比例不合理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应根据项目、训练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合理地安排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根据训练周期原则,在多年训练、年度训练、周训练计划中,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加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通过篮球运动素质专门的练习同篮球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性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技术动作的要求加强感受器与运动器官的效应器一致性的训练,提高专项运动的成绩。
1.3.3错误的运用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
基层的教练员经常错误地认为,解决好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和运动员有限的体力范围内,安排各种训练内容的难度,运用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首先,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运动素质基础薄弱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最终达到事倍功半的训练效果。其次,在青少年发育阶段,各种身体素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快速增长期存在差异,运用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容易错过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专项运动素质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影响竞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再次,缺乏良好的体能素质,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战术的学习,更会缩短日后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的保持时间和运动寿命。最后,青少年阶段是心肺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采用一般体能训练结合少量的专项体能训练发展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对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
1.4训练方法和手段简单化
根据“生物适应”理论,结合青少年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只有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地安排训练的次数、持续时间与间歇和负荷强度,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运动训练负荷的本质是运动员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长期过于简单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导致机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敏感性,神经-肌肉兴奋传递速度下降,运动器官耐受力减弱,训练定向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事倍功半。
在日常力量训练中过于依赖杠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单一,训练的气氛枯燥;速度训练经常采用较单一的训练方法,如:长期在篮球场上的折返跑和田径场的重复跑等,缺乏采用灵活多样的持续、间歇、重复、变换和法特莱克跑有机组合的训练方法。
1.5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感觉和经验是基层篮球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的强度和量的控制,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测量的数据)和仪器,很难准确把握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疲劳调整和超量恢复的时机,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由于缺乏对体能训练长期系统的测量数据,基层篮球教练员很少采用对运动员自身素质发展的纵向比较进行评价体能训练的效果。体能训练的评价主要是教练员凭借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表面和即刻反应,与同日历年龄的队员进行横向的单一性比较。
2.改善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的对策
2.1树立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篮球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2.2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学习,丰富基层教练员的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体能训练理论指导运动实践,在运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归纳和升华理论。
2.3正确把握篮球运动的竞技规律,结合青少年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开展体能训练。
2.4明确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任务,根据篮球运动训练的规律、任务、阶段、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合理安排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使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有机衔接。
2.5利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各种生理指标和技术数据监控体能训练过程,合理的安排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运用多种技术诊断方法和手段,评价体能训练的效果。
2.6完善体能训练体系,设置篮球体能训练的专职教练或篮球体能训练研究小组,长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研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王保成.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院学报,2002.
[5]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基本理论和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6]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1997.
【关键词】间歇训练法;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作用
随着艺术体操规则的不断修改,无论从运动员对器械的熟练运用还是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动作难度的数量来看,更突显出了比赛对运动员身体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要想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顺应规则的变化,以规则作为导向,结合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提高其综合竞技能力。要想运动员具有极强的竞技能力,首先必须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因为良好的体能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高负荷、高强度训练与比赛的基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较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故艺术体操运动员必须具有足够的身体机能水平,才能在世界比赛中充分发挥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目前,有关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比较广泛,对体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体能训练与运动机能水平,以及体能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本文研究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更多的研究是集中在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不同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法手段。本文将间歇训练法引入到艺术体操体能训练当中,对其在训练时间、供能形式、负荷特点等方面与艺术体操体能训练特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一、间歇训练法的概念及功能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
间歇训练法是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调节负荷强度、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及通过高负荷心率的刺激,以期发展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及混合代谢供能能力;增强运动员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抗酸能力,使运动员能在激烈、复杂的比赛环境中稳固技术动作,并保证运动员在高强度比赛中的持续运动能力[2]。
二、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间歇训练法主要分为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及发展性间歇训练法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间歇训练法分别对不同的能量供应系统起相应的作用。
要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随着其技术的发展不断向综合性、全面性、均衡性迈进,并使其竞技能力充分发挥就必须具有较高的身体机能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1min30s-2min30s)内一整套动作的完成中要做18个高难度动作,还要完成一系列身体动作,熟练完成器械技术动作和高难的惊险动作的加分,运动员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80次以上,成套动作几乎都是在无氧代谢供能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说明艺术体操运动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身体能量储备[3]。因此,合理利用间歇训练法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以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成为了当务之急。
1、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运用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能力以及磷酸原与糖酵解系统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同时提高运动员完成成套动作的速度与力量。在艺术体操运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提高身体机能时, 磷酸原能量随着运动初期时间的累积反复通过有氧能量产生而再合成。在间歇运动的后半部分能否产生磷酸原能量是由有氧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而引起的[4]。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特点是:一次练习持续的时间短,负荷持续在40秒以内,主要表现为速度负荷强度较大,力量负荷强度较小,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接近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为限,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作为下一次练习开始的依据。在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要合理充分的运用高强性间歇法,训练时速度快,可以将心率作为衡量强度的评价指标。对目前艺术体操训练来说,应坚持不懈的进行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并使其在训练总时数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同时要将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使体能训练成为技术提高的基础,并让体能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运用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并提高运动员的心脏功能。使运动员在此供能状态下的相关肌群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及技术运用的稳定性提高。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分为A型和B型两种。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特点是: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稍长,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为力量耐力性和速度耐力性。A型负荷持续在40-90秒之间,有利于提高糖酵解供能为主的供能能力和该供能条件下的力量耐力素质,提高运动员在高负荷强度下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B型负荷持续90-180秒之间,有利于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有氧与无氧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时作为下一次练习开始的依据。运用强化性间歇训练法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糖酵解与有氧供能能力的同时,必须注意个体差异性,要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及训练基础来进行。
3、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运用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为了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并提高此供能状态下的运动强度和心脏功能。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特点是: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较长,负荷持续至少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不高,负荷时心率应控制在每分钟160次左右,间歇时间同样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时作为下一次练习开始的依据,一次练习的动作种类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运用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就是为了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状态下的高强度运动能力,增强运动员心血管功能以及无氧工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无氧代谢系统的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Abstract: Using each kind of investigation method law, ha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Changchun University high level volleyball team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Result discovery: Changchun University high level volleyball team has not worked out the annual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plan; The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not to be high; Tallies basically in the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method's choice the volleyball movement project characteristic, but they, in has the oxygen to train on are relatively few.
作者简介:刘巍,1973年9月生,吉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排球运动是以技能为主导的隔网对抗项群性集体项目。要想在排球比赛中获得胜利, 运动员必须具备完善的技术、战术和充沛的体能, 运动员充沛的体能是贯彻技术、战术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队仍存在着体能训练与排球运动员运动所需求的体能相互脱节和偏离的现象。为尽快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水平, 笔者对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水平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高校高水平排球队体能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
1. 2研究方法
1. 2. 1问卷调查法针对本课题具体的内容和目的, 反复征求专家意见, 设计了长春市高校高水平排球队体能训练现状教练员与运动员调查表; 并对问卷作了信度与效度检验。
1. 2. 2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有关数据在SPSS115.0, Excel2007软件上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2. 1体能训练计划制定情况
体能训练计划是指对未来体能训练过程中所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这种设计是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总结、吸取教训和抛弃失败教训, 以利于提高运动水平的一种科学手段。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目的在于科学的、合理的、迅速的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根据训练时间的长短不同可分为: 多年计划、全年计划、阶段计划、周计划、课时计划。统计显示所调查球队大多只制定阶段计划; 少数球队除制定阶段计划外,还制定了周计划; 所调查球队都没有制定没有全年计划与课时计划。各球队应重视对各种训练计划的制定, 以确保高校排球队业余训练与比赛的正常进行。
2. 2体能训练时间的安排
所调查球队教练员体能训练时间的安排方法大致有三种: 技战术训练之后、技战术训练之间与单独安排训练。在调查过程中发现50% 教练员是将体能训练课放在技战术训练之后。教练员将体能训练时间放在技战术训练课之后, 这种方法结合了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特点, 既为体能训练节约时间, 又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10% 的教练员将体能训练放在技战术训练之间, 这种方法是指在预加负荷后进行体能训练, 之后再进行技战术训练, 这种安排方法能够达到比赛负荷起到模拟比赛的要求; 40% 的教练员采用的是单独安排体能训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保证体能训练负荷的量与强度。三种时间的安排都各自有其优点, 教练员根据各阶段计划的任务与要求, 采用相应的体能训练的安排方法。
2. 3专项体能训练占整个体能训练的比重
根据所调查排球队运动员的特点, 我们知道他们大部分来源是退役运动员与传统排球学校, 他们的训练年限相对较长, 有相对完善的技战术素养, 由于考入大学后有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系统训练, 他们的体能下降非常明显, 这时候作为长春市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教练, 应重点发展运动员的体能; 在发展运动员一般体能的同时, 要重点发展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统计显示所调查球队在专项体能训练安排上基本集中在60% 以下, 所占比重不高; 各球队应当重视专项体能训练, 适当增加其比重。
2. 4体能训练的重点
在排球项目中, 重点素质及其重点程度的顺序是移动速度、弹跳力、挥臂力量。受场地的限制, 移动素质需要的是短距离起动的速度及制动和转换方向的速度, 而不是长距离的位移速度。弹跳力主要是弹跳高度、弹跳速度及连续起跳的能力。挥臂力量主要发展躯干肌及上肢肌群的爆发力。统计可看出:80% 的教练员认为专项体能训练重点是发展运动员的弹跳, 这也基本符合了排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趋势, 现代排球体能训练要以发展弹跳力、连续弹跳的能力及弹跳的绝对高度为主要方向。
关键词: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111-03
A Study of Concept Innovation for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 in C hina's Basketball
LIU Xin-zheng1, JIANG Chun-jin2, ZHAO Zhi-ming3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ience, South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31, Guangdong China;2. Hunan Institute ofTechnology, Hengyang421002, Hunan China;3.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 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411201, Hunan China)
Abstract: A study of problems in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 in basketball of Chin a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concept innovation on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 g, mainly in idea innovation of both physical stamina and tactics training devel 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o keep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stamin a training and technique-tactic training; methods innovation of physical stam i na training and render in scientific manner; to promote a rational transformatio n between general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 and special physical condition train ing; and the training concept innovation of physical stamina consumption and rec overy. In this paper,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physical stamina tra ining are put forward, which are expected to be helpful to the basketball traini ng in China.
Key words: basketball;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 concept innovation
训练理念是训练主体对训练实践及过程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理性认识,是对训练实践自 觉反映,对训练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没有正确、先进的训练理念指导的训练是无效的、甚 至是破坏性的训练。训练理念的落后必定导致竞技水平的落后。基于此,篮球训练要有科学 的理念为指导,并随着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而不断创新。中国篮球训练需要高水平体能训 练,体能如果不能有效地体现在比赛中,说明在体能训练上存在脱节问题,要解决中国篮球 运动体能训练问题,训练理念亟待创新,故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检索和收集有关篮球体能训练及现代 训练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掌握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的研究和发展的状况。在广泛阅读和整 理各类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特点,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为本 文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
1.2 问卷调查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分别就中国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 题以及体能检测等问题访问调查一线的教练员、篮球理论的专家、运动人体科学以及运动训 练学的专家36人,访问调查的形式采用一对一访谈和开访谈会两种形式。问卷调查采用每轮 发放问卷36份,回收36份,用pear-son相关法得到信度r=0.96。文中的训练理念创新方法均得 到86%以上专家的认可。因此,所列出的研究方法视为具有较高的效度。
1.3 逻辑分析法 分析:结合系统理论对中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系统进行分析,揭示其结构及特征。归纳:分析 相关资料,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探讨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基础 和基本规律。整理出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的关键所在。
2 分析与讨论
2.1 世界篮球强队体能训练理念现状
2.1.1 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同步发展1998年法国队对现代竞技篮球运动特征进行总结与研究后发现:技、战术与体能是篮球制胜 的核心因素,并提出技、战术与体能训练必须同时进行的理念。据资料显示: NBA球队的体 能训练计划贯穿整个赛季技、战术训练过程,并有专职体能教练严格执行,如NBA湖人队就 配备了8名体能教练员。
国外篮球强国教练员认为:篮球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经过系统体能训练的球员,更 能适应激烈的篮球比赛,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要想取得篮球优异成绩,必须使篮球体能训练 与技战术训练同步进行,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合理运用攻防技术并准确地投篮得分 ,这与篮球运动竞技制胜规律与特点相吻合。
2.1.2 体能训练途径多样化 为了在长期、高强度激烈对抗的比赛中保持充沛的体力,世界强队体能训练不是单一形式的 体能训练课,而是形式多样化安排。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各部分中实施,主要通过训练 课中、训练课后和计划的体能训练课三种途径实施。最新的体能训练理念是在技、战术训练 课中准备部分进行体能训练、在技战术训练的基本部分也进行体能训练和结束部分3个部分 穿行的体能训练先进理念。目的是保持训练强度与实战的相似性,既增加体能又得到实 战的模拟训练方法。
2.1.3 训练方法手段科学化 目前先进的力量训练方法除杠铃外,还有大强度的跳跃练习、综合力量练习器、等动和电刺 激力量训练以及各种组合科学的、多样化的力量训练方式。 耐力训练不是单纯地长时间无 间歇的跑田径式跑圈,而是要求在合理时间段间歇的冲刺跑,这样的耐力才符合篮球运动特 点的需要。训练负荷的科学化就是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构成能体现篮球运动 速度、力量、耐力特殊要求的量化标准。突出科学的量化标准使机体能力得到有效的刺激, 训练负荷突出专项特点。
2.1.4 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合理转化 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又是专项运动能力改善和提高的基础。 当一般体能达到一定训练阶段后,就必须进行专项体能训练转化。青少年主要以一般体能训 练为主,专项体能为辅,成年的优秀运动员反之。NBA 职业球员体能训练的赛前12周体能训 练计划中,前8周是进行一般体能训练,而后8~12周是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的转化。
2.1.5 赛期体能训练的小周期“板块理论” 小周期板块理论是小周期训练与板块结构训练的有机结合:其中小周期内涵为全年以若干 个小周期为主,准备期短,竞赛期长,以训练周或15~20 d加长周为小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并 在小周期末参加比赛,在各个小周期都保持较高的训练水平。相对于传统模式在准备期中平 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板块结构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训练发展目标加以实现 (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 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结构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检查训 练效果,这就是板块结构的核心。小周期与板块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当前高水平运动员 的训练实践,小周期板块理论就是对这两方面的总结,即在周期形式上以预定的赛间间隔为小 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在小周期末参加比赛,以赛带练,赛练结合;在训练方式上,在短时间内 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训练发展目标加以实现(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 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简言之,“板块理论”两要素是要在相对短 的时期内,如4周-2个月,围绕着训练任务解决相关问题,取得整体突破,赛期的体能只 是保持、或者前期的一般体能应该分阶段逐步实现转换,如再笼统的安排比较大的体能训练 ,一是与本阶段的任务不符,二是在3~4周的比赛期内安排1~2次比较大的体能训练课,不 仅达不到提高体能的目的,反而会对比赛产生不良的影响。
现在NBA的常规赛在6个月内要打82场比赛,有时是“背靠背”的比赛,平常也是2~3 d打一 场比赛,“板块理论”可指导体能训练的运动员有充沛体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 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结合我国运动员的具体实际, 解决好中国篮球运动的具体问题。
2.2 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存在的问题
2.2.1 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 中国篮球运动训练存在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的现象,调查显示:我国各级篮球队中只有 少数甲A几支俱乐部配有专职体能教练员,配置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训练经验不很丰富,而 且他们同时兼带二线和三线多支队伍的体能训练。如广东女篮配置一名体能教练负责训练, 同时还兼职青年队、体操队、跳水队的体能训练,各队对体能训练都处在观望态度中。再者 ,作为我国篮球教练员培养重要基地的体育院校,600~700个课时篮球专项课中只有2个课 时的身体训练理论课,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思想上与理论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我国篮球运动 水平的提高,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是我国各级篮球队普遍存在的现象。
2.2.2 采用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 调查发现,89%的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安排体能训练他们很迷惑。在 实际训练中总是把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走进了体能训练在平时技战术训练中便可以涵 盖的误区。认为看到球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就已经是体能训练了;认为体能训练在技战术 训练中就可以完成。实际上这样仅仅可以解决一定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问题,仅仅是消耗体 力而没有补充最基础的、最关键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质,最后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没有提 高,也保证不了实战的需要。尤纳斯指出:我国男子篮球国家队员平均卧推115 kg,而美国 职业球员平均为150 kg,这种差距是美国职业球员除每天技战术训练结束后还要加练1 h 力量,长期系统训练的结果。
2.2.3 训练方法手段“田径”化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与盲目加大训练负荷的问题。从《运动训 练学》的“生物适应”理论角度看,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手段和训练负荷。体能 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如力量训练以杠铃挂帅。在先进的力量训练方法 除杠铃外,还应采用大强度的跳跃练习、综合力量练习器等动和电刺激力量训练,以及各 种组合力量训练。 耐力训练单纯的田径式跑圈,篮球运动的耐力要求在合理时间段间歇的 冲刺跑,而不是长时间无间歇的长跑。诚然,就其任何一种训练手段和方法而言,本身并无 优劣、好坏之分;田径训练手段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问题出在教练员上,出在训练的认识水 平和操作水平上,一句话:训练理念如何创新?!
《运动训练学》明确指出:训练内容必须明确 “练什么、如何练、练多少”。训练负荷的 盲目性就是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构成没有科学体现篮球运动速度、力量、耐 力等专项素质的特殊要求和量化标准。没有科学的量化标准,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刺激,专项 素质没有提高,运动成绩就没有突破。
2.2.4 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相脱离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误区是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混为一谈。表现在一般体能训练过多,专 项体能训练过少,存在青少年体能训练成年化,成年体能训练青年化的误区,不了解各个时 期的过渡与转化。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又是专项运动能力改 善和提高的基础。当一般体能达到一定训练阶段后,就需要进行专项体能训练。而我国各级 球队体能训练方式与要求常年不变,训练没有针对性,使一般体能无法向专项体能顺利过渡 与转换,甚至会适得其反。如运动员弹跳高度取决与两个因素,即起跳力量与起跳速度。我 们采用的蹲杠铃方法发展起跳力量的一般体能训练要求,但专项素质要求起跳速度要快,专 项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变成无效训练,国外球员就特别重视专项速度力量的训练。我国篮球 运动员摸高指标不比外国选手差,但在赛场上显示不出来,实用性差。这就是过多一般体能 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少的表现。因此,体能训练一定要与专项特点结合。
2.2.5 错误理解赛期的体能消耗与恢复 我国篮球界存在赛期中不能进行体能训练的现象。调查显示,86%的教练认为一周两赛队员 奔波于主客场之间,耗损队员大量体能,没有可能训练体能,只能进行技战术训练。这种指 导思想导致在跨年度CBA联赛只消耗而没有体能补充,到比赛中期运动员就把准备期所储备 的体能基本耗尽,真正到了赛期的关键时刻,体能出现了亏空,高质量的技战术也就无法保 证。而NBA职业联赛采用“板块结构训练理论”保证球员的体能,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3 ~4周赛期的板块时间内接受一两个比较大的体能训练刺激,使NBA球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 状态,并且能延长运动寿命,这种训练理念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2.3 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1) 创新体能训练理念,高度重视篮球训练中的体能训练,高度认识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 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把体能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科学计划,改变以往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的 误区。正确把握篮球运动竞技制胜规律,根据篮球专项需要科学地安排力量素质、速度素质 、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
3) 采用形式多样的、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体能训练,改变单一、枯燥的“田径”式训练 方法。对体能训练的负荷有科学量化指标,对体能训练的生理、生化医学指标进行监控检验 训练效果。
4) 合理进行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转化,改变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常年不变 的理念。当一般体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加强专项体能的训练,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突 破,保证技战术的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5) 合理安排赛前、赛季中的体能训练,尤其是改变在赛期中不能进行体能训练的理念。 利用板块训练理论在赛期中进行体能训练,补充运动员的体能,使赛季后期顺利进行,同时 加强运动员的恢复。
3 结 论
1) 加强学习与交流,掌握当今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及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提高教练员、运 动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高度认识具有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
2) 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体育院校开设专项体能训练课程等多种途径培训教练员,培 养我国篮球专职体能教练员,要求各级篮球队伍设置体能教练员,并实行体能教练员上岗制 度。
3) 正确把握篮球运动竞技制胜规律,根据篮球专项需要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 、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
4) 科学安排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对两者之间合理转换 。改变青少年体能训练成年化,成年体能训练青年化的误区,加大专项体能的研究。
5) 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在训练的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进行体能训练。
6) 重视体能消耗与恢复,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体能训练进行调控。
7) 制定全面、系统的赛前与赛期体能训练计划,狠抓落实,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技战术与运 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 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46-50.
[4] 刘玉林.国外运动训练发展趋势[M].2005年全国篮球教练员培训班教材汇编. 中国 篮球协会,2005.
[5] 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等.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 学,2000,20(1):36-39.
[6]2005年全国篮球体能教练员培训班教材汇编[C].中国篮球协会,2005.
[7] 孙欢. 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 袁守龙,刘爱杰,译.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9] 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 赵志明.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11] 陈小平.对我国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 ):10-13.
[12] 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3] 肖天.重视训练学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6(7):3-5 .
[14] 于振峰,张建军,杨寿亭,等.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和基本技术评价标准及计 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8(1):54-55.
[15] 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 技1997.(2):49-52.
[16] 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2,27(8):37-39.
[17]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 学报,2001,13(13):38-42.
[18] 张军,王家宏,徐建华.教练员现代篮球理念体系的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95-97.
[19] 刘新征.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6.5.114-116.[20] 郭清和.对我国部分优秀篮球运动员某些形态、体能、技能、心理特征的综合研究[ J].体育科学,1995,15(6):45-50.
[21] 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6):1-2.
关键词:体育舞蹈;体能训练;原则;内容
体育舞蹈是竞技类体育项目中的难美项目,以往传统体育舞蹈多是以提升选手自身技能作为训练目标,而随着体育舞蹈竞争的白热化,使得竞技成绩不单单是由选手自身技能水品来决定的,成绩的好坏取决于选手自身综合竞技水平高低,因此这也就对选手的体能水平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所以加强对体能训练的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体育舞蹈体能训练所要遵循的原则分析
(一)以实战为根本的原则。众所周知,体能训练中包含了两个部分,即一般性的体能训练以及专项体能训练。所以在对训练内容等方面确认时,一定要满足体育比赛的实际需求,要将体育舞蹈的套路分解成相应的单个动作,按照不同动作需要不同要素来进行训练,然后将这些要素有效融合,使相互联系的动作进行串联,进而构建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动作训练。此外,不仅要对个人进行训练,还要对舞伴间的配合等方面进行训练,确保搭档之间的力量传递融为整体,竞技过程中看不出停顿或者是用力等情况,确保体育舞蹈的浑然天成[1]。(二)按部就班原则。在进行体育舞蹈体能训练期间,一定要遵循按部就班的原则进行体能训练,而动作安排、训练量、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都要由简到难,这样才能够使选手的综合技能水平稳定、可靠的提升。因此这种训练原则不仅要在长期的训练计划中应用,还要在周期性的训练中进行充分体现。(三)体能与技能的融合原则。不管是哪一种体育项目的体能训练都和项目技术是不可分割的。虽然在开始训练时,可能会存在体能训练没有与专项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的情况,而随着体能训练的深化,专项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得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会逐渐紧密,确保这一项目技能达到最佳,因此,只有选手体能符合专项技能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推动选手对专项技术的掌握,也只有将体能与技能进行有效融合,才能进一步实现体能训练的目标。(四)系统性原则。众所周知,体育舞蹈竞技选手的各项能力以及运动素质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而逐渐提升的,因此他们必须要进行长期且系统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这一标准。所以在进行体能训练期间一定要有效、科学、合理的调节训练时间、周期、内容等,保证体能训练始终贯穿在体育舞蹈训练周期内,只有这样才能为选手自身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2]。(五)差异性原则。在对体育舞蹈的选手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不同选手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尽可能的按照其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确保其选择的训练方式、负荷等科学、精准,最大限度的激发选手自身潜能,使选手能够在比赛期间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及优势,进而使其获得较好的竞技成绩。(六)反馈原则。在对选手进行体能训练时,相关教练员一定要有效掌握选手的真实信息,假如不能及时且准确的活动选手的反馈信息,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对选手体能训练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想要全面有效的提升选手自身体能水平,就要进一步确保反馈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及时性。同时还需注意的就是不仅要对日常训练情况进行掌握,还要对后期恢复以及选手成长等多方面进行管控和反馈,进而为选手体能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舞蹈体能训练内容的理论简析
(一)体能组成要点。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再结合体育舞蹈自身的特点、所要遵循的体能训练原则以及体能训练概念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总结出体能训练的主要组成要点,如图1所示。(二)训练内容分析1、一般性训练内容。通常情况下,选手的一般性训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即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训练、速度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灵敏性训练等,而进行一般性体能训练时,还要充分重视选手自身素质水平提升的敏感期,只有这时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够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2、专项训练内容。体能专项训练中不仅包含了对选手单个动作能力的训练、配套动作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选手与舞伴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力训练,以及竞技比赛过程中所要展示的能力训练等。所以只有提升这几部分水平以及能力,才能保证体育舞蹈比赛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首先,体育舞蹈力量训练。在对体育舞蹈进行训练时,不仅要打破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阻力,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选手自身的阻力影响。因为体育舞蹈不同与其他体育项目,它特别重视选手对力量的控制能力,在竞技过程中不仅要对力量进行控制,还要和音乐、舞蹈等进行融合,因此就需要对体育舞蹈选手进行力量的训练。其次,柔韧性的训练。在体育舞蹈竞技过程中,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想要保证动态柔韧素质和水平的良好,就一定要有静态的柔韧素质作为基础。在加上体育舞蹈是由男女选手共同配合、协调来完成的一种运动,它会将舞蹈本身的动态性以及选手的柔韧性表现得十分强烈,因此就需要选手具有极好的柔韧素质。再次,耐力训练。体育舞蹈的完成需要选手双方具有良好的耐力,不仅要对身体耐力进行训练,还要提升心理耐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选手在竞技过程中,推动选手舞蹈动作的完成,进而获得良好的成绩[3]。最后,与舞伴之间的配合。不管是哪一种舞种都会有相应的既定套路,而舞蹈表现力的展示是以完整的舞蹈动作作为基础和载体,因此选手自身表情以及和舞伴间的配合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使用核心稳定性对其双方进行训练就能有效提升他们之间的配合效果,进而提升竞技成绩。3、体能恢复策略。首先,运动性方式进行恢复,简单来说就是在运功结束以后通过变换动作以及活动方式来进一步降低选手疲劳感,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整理活动确保选手身体机能得到恢复。其次,睡眠恢复。在训练结束以后保证睡眠质量,能够有效提升机体代谢自身的同化作用,降低异化作用的影响,进而使选手体能得到恢复。再次,物理方式恢复。体育舞蹈选手在完成较大强度的训练时,可以采用理疗、针灸或者是按摩等物理方式进行恢复,这样能够降低选手自身的疲劳度,促使选手体能得到有效恢复。第四,营养方式恢复。在运功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能,这时就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推进体能恢复速度。例如,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最后,心理方式恢复。在运动以后可以通过向其灌输信念,对其思想进行激励,有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等方式,来使选手的体能得到恢复。
总而言之,想要提升体育舞蹈竞技成绩,就一定要认识到体育舞蹈自身特点,然后根据体能训练原则以及合理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选手进行体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体育舞蹈各方面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朱全飞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小芬,唐念.我国体育舞蹈选手身体训练的研究[J].运动,2011(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