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39: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 智慧校园 校园信息化

中等职业学校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需求一直在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宏观要求和规划引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职业宣传的重要信息化平台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智慧校园设想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室场地等)、资源(如图书、信息资料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智能管理和工作效率,扩展传统的校园管理功能,最终实现管理和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进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就是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和智能化的用户终端,以及智能应用的有机结合。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信息逐渐积累和智能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依赖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化手段的大力提高,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校园一卡通”。所谓“校园一卡通”即在校园内,凡有现金、凭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应用均采用统一的应用卡来实现。卡本身也是一种身份识别的标志,并随着应用的发展有感应卡和射频卡等多种应用模式。校园一卡通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消费管理模式,为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高效、快捷、方便与安全。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校园信息化提供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具有校园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功能。

二、智慧校园基础

随着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校园内的各种信息资源建设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让大多数中职学校感到前所未有压力,甚至对信息化建设感觉到迷茫。

要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基础系统的建设是基础,需要对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完成校园信息化网络的建设。

网络化建设自然成为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和载体,而且网络化建设设计的标准、规范、合理程度直接关系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另一方面,结合中职学校校园正在进行的统一身份认证、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MIS和应用系统等建设,大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积累阶段,数据结构和信息标准可能很难统一,甚至无法被再利用。这些都要求信息化建设需要重新思考部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充分应用现在系统完成部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但这些系统建设的前提都应该围绕统一身份认证的实现进行科学合理布局。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能够顺利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使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新的信息孤岛出现。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三、智慧校园规划与规范

智慧校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一般都遵从“统一规划、分布实施,自上而下的设计、自下而上的建设”原则,并重视技术与实现的综合评价。具体地讲,一般主要从如下方面规范进行分析和处理:

1.适应性与可行性

一方面,系统建设要考虑成本的适应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针对学校的现有规模和适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管理系统的整体建设和各功能环节都预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避免建设之初设计总容量不足或环节瓶颈作用限制未来的发展。同时兼顾在系统建设不断增加的同时,保持原系统的可用、适应性,避免系统建设的重复投入和整合风险。

2.经济性与实用性

无论在系统规划方面,还是在技术规范方面,数字校园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信息及时、数据准确、方便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在保证各管理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产品选型上选择性能价格比较高的产品,在功能方面体现出实用的综合性及实用性,适合多种用途,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力争以最小的投资及最低的运行维护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成熟性与先进性

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成熟的应用和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的综合集成,充分考虑各种智能化成熟技术发展的趋势,不但要保证正在建设的系统是成熟、先进的,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技术的进度和发展要求。在系统设计方面既采用先进的理念、设计和方法,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注重系统综合的性能评价。采用成熟的主流技术,不但要反映当今的先进技术水平,而且要具有发展潜力,并能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代技术,避免技术进度造成的重复建设。

4.开放性与标准性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建设系统所选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以及信息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需求,系统建设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与标准性。开放系统的极大好处,在于有更多的供应商可供选择,尽量减少对某个厂家技术和服务的依赖,尤其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降低了维修和管理费用,系统重新配置和技术升级换代,变的更加容易。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标准性使系统的建设可以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同时由于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添加应用系统和应用设备就变得十分容易,许多并不急需的非关键管理系统和应用设备可以暂缓购买,一方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使系统的先进性得以长期保持;从而更有利于系统的智能升级和应用扩展。

5.稳定性与可靠性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建设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我们还要从其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及厂商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方面考虑,从而保证各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可靠性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没有可靠性就失去了信息应有的价值;稳定性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没有稳定性信息系统建设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6.安全性与保密性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多指管理系统的稳定和运行安全,系统面对不同应用和不同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同时,系统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自动发现系统的故障并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与最小范围。另一方面,与安全性同时需要密切关注的是信息的保密性,要能防止信息网络的信息被泄露或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破坏,防止删除、篡改以及系统的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7.兼容性和易维护性

中职校园信息化建设,跟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相比,整体基本属于起步阶段,但都对信息化管理的及时、准确、高效、方便、快捷有着同样的追求。同时,由于各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初期,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规范程度较低,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新系统建设时充分考虑其兼容性和易维护性。兼容性实现了前期系统建设的顺利过度,而易维护性则对节约系统建设实现后的运行成本带来极大的方便,充分体现了资金利用的效率。

诚然,我们很难在任何一次系统建设中都兼顾到这些规划和规范,但充分利用现有稳定和成熟技术、选用成熟系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而且在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全面综合地把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最大化地为信息化管理服务。

四、建设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给中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中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政策的指引下,中职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方中职教育发展迅速。由于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支持,许多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投入中职学校使用,数据信息大都存储在建设方按规定的位置,中职学校本身很难方便地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已经进入全面规划和实施阶段。

面对过去曾经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上努力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新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初,我们是否应该理性思考:

1.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对于多数中职学校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限制,学校自身投入已经十分有限,往往局限于常规资金周转利用,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一般只限于必要的基础管理要求,甚至没有专业的信息化人才进行设计规范,常常因为对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理解不到位而导致投资和收益不成比例,甚至影响部分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选择新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时,我们要充分分析现有信息系统对校园教学和运行管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尽可能缩小对新系统建设的盲目性认同,比照现在市场成熟的系统产品,分析其对提高校园信息化管理效率的各个方面,全面认识新系统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性和合理性,最终综合评价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2.建设规划的合理性

任何信息化系统在投入建设之前,通常都会对规划建设的必要性事先进行充分全面地分析和认证,接下来要进行的工作就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合理性分析。

数字校园建设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其合理性分析也必然会影响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合理性通常需要考虑的方面有如下几个:

1)系统的成熟性。对一个成熟的系统,通常是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和经验积累,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的结果,系统建设成功的可能性有保障。

2)需求的满足程度。需求通常是我们对新系统建设的原动力,校园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关系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更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新系统的建设就必然要适应学校管理的基本需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全员信息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资金使用的高效性。面对有限的资金投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一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尽可能避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的重复投入。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利用效率是衡量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力求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最高的信息化管理程度,是智慧校园永远的追求。

诚然,智慧校园的建设将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手段的发展而发展,这个过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始终坚信,中职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最终会得以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宗平、朱洪波等《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数字校园运行维护技术体系建设浅析,张毅、高东怀等《中国教育信息化》

篇2

智慧图书馆工程是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更具要可行性和必要性。笔者将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第一,结合实际分析当前中职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二,结合时代特征分析中职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中职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相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对中等教育的投入稍显不足,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资源利用上尤为突出。而中职图书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政府资金投入上捉襟见肘,这样做会造成中等职业教育难于真正落实国家教育部信息化发展2020规划,同时也会造成学校、教师、学生难以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

二是学校对于中职图书馆建设力不从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由公办加民办模式为主,特殊的体制使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难以做到全面兼顾。当然,大部分中职图书馆都能进行有效建设。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职图书馆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但现实往往背道而驰,给中职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是中职图书馆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对职业技术有明显的需求,他们将来就业的方向将会是国内的一线工厂。但是当前中职图书馆由于政策、资金方面的局限性,使得馆内藏书难以在第一时间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和在图书馆查阅的难以真正运用到工作和建设中去。

2.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图书馆是互联网时代下运用到学校资源的一种生动体现,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将中职图书馆转化为智慧图书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可以将全国甚至全世界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融合,使中职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其个性化订制化服务同样可以解决原有中职图书馆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最大程度上使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服务社会、满足一线生产的需要。当然,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中职图书馆,笔者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在中职图书馆的基础上去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的图书馆资源,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大数据时代的对接。

二、中职图书馆转化为数字图书馆的实施建议

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国家、学校、学生进行分析,从他们的诉求点出发去探究如何将中职图书馆最有效地转化为智慧图书馆,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1.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对于国家而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更多的产业工人,只有这部分蓝领阶层壮大起来,国家才能从制造大国变为创造大国。面对这样的政策背景,国家更需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金的投入,当然投入的重心应该是图书馆资源,通过大量资金的注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推行微型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这样做可以极大程度地方便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的资源和信息。

2.学校管理层转变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教育资源的建设,最明显的表现方式就是图书馆建设。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加深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认知,真正将中职图书馆转变为智慧图书馆;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与当地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进行合作,将丰富资源进行有效共通共享。

3.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智能;RFID

中图分类号:TP393.18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又一新型成果,它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对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它使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校园建设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如何智慧高效地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环境的优化、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校园管理的科学高效、校园安全的有效保障,挖掘出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更多更强大的潜能,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1 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是指将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通讯和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形式[1]。

2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

2.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集教学、管理、科研、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化和智能化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2]。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引入到校园的各应用和服务领域;二是给校园师生提供一个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三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建立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感知和交流的接口[3]。

2.2 意义

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了高效智能的新型学习教育方式,实现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提供给师生智能化、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协作,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校园管理水平,保障了校园师生安全。

3 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性

3.1 实现学习教育方式的转变及教学环境优化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智慧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协作互动的灵活学习方式;满足师生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师生的健康;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3.2 校园生活丰富化、智慧化、高效化

传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一,怎样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校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已成为迫切的需求。另外,随着各个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必定加大藏书量,因此传统的图书条码的查询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需要,图书归架错误等问题也席卷而来。

3.3 校园管理科学、高效、智慧化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管理在设备管理、校园安防及学生考勤安全管理方面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技术水平。对设备的监测和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有效保证校园安全,实现校园安防智慧化;教师对于学生的动态状况更为掌握了解,有效维护学生的在校安全。

4 物联网下智慧校园的建设前景

4.1 智慧校园教育

4.1.1 实现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协作灵活的学习方式

首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教学让我们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运用。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设备“无痕化”,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准备教案,只需要在课堂上用语言和相应指令实现对物联网技术控制下的任何设备的操作,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计算设备,学生能无论何时何地进行学习。它的特点是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能高效地呈现出与学习有关的全部内容。移动学习设备有移动通信功能,通过开发数据处理模块来实现各传感器数据的读取。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面对面学生之间信息传输效率,加大信息传送的灵活性和移动性。因此,通过物联网的连接点、基站和RFID等相关技术,可以构建理想的移动学习环境,将学习资料连接到移动学习设备并且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实现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的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4]。

再次,泛在学习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的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它与移动学习的区别在于学习的终端设备种类多,能由数码设备、多媒体设备等各类智能设备充当,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全面化、智能化的服务。在泛在学习的环境下,学习支持服务将更加人性化,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4]。

在物联网时代,任何设备只要能接入网络都能实现智能化操作。它的的思想与物联网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而物联网能更好地支持泛在学习的实现。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实现任何时间、地点以及人与资源的连接。泛在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服务,通过传感器自动操控电子教材等学习辅助工具,利用智能化、尖端化设备来构建智能化无纸教室,利用传感器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4],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地丰富、智能、灵活。

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课外教学拓展活动有较强的可行性。将物联网中的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教学理念相互融合,通过课外教学拓展活动,学生能得到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拓宽了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将实践与理论做更好的结合,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

4.1.2 优化教学环境

(1)光线的自动调节

在教室安置光线传感器,利用光线传感器并且根据学生的位置变化来改变光线的亮度。实时监控光线亮度进而自动调节教室灯光亮度和多媒体设备的亮度,利用传感器和多媒体设备,根据室外的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窗帘的高度。

(2)噪音的实时监测

对于噪音的监测则是放置一些传感器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并进行实时监测,若检测值超过预定值则会以警报形式告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所以,物联网的技术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人性化和舒适的学习教学环境,保护了学生和老师的健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更好地教学。

4.1.3 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

物联网技术为资源共享和跨区域交流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各校之间的远距离实验和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区域内的各校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可以构建“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连通、学生互动、资源互补等,极大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

4.2 智慧校园生活

4.2.1 智能化生活

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等方面。校园一卡通作为智能化生活的核心,使用此卡实现食堂就餐、用水用电、借阅图书、体育馆及复印社等校内消费等功能。

基于RFID技术的食堂管理主要有三部分:

(1)含RFID电子标签的饭卡:学生老师都有一张这样的饭卡,卡内包含用户的相关信息;

(2)RFID阅读器:在各食堂售饭窗口放置一个RFID阅读器,将读取的信息转到后台数据库查询,读取卡上金额并扣除相应消费金额;

(3)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管理员对食堂消费业务的查询[6]。

基于RFID技术的浴室水控管理,能够实现用水自动化管理,有如下主要功能:

(1)信息数据实时显示:当RFID卡位于阅读器感应区时,阅读器显示卡上余额,然后立即进入用水计费状态;

(2)消费模式:采用实时计费模式,即读卡就出水,并且根据实际用水量进行实时扣费;

(3)计费方式:按所使用的流量计费,即外接脉冲流量表,可根据计算产生的流量进行计费。[7]

4.2.2 智慧图书馆

(1)图书定位能有效解决查找和归架错误等问题。图书智能定位即在图书上贴有RFID标签,在馆内安置多个阅读器,由阅读器坐标确定图书的方位信息然后传送给定位服务器,管理员和读者使用手机等设备登录定位服务器查询图书信息,方便了新书上架、图书归架的整理工作,寻找丢失书籍和盘点文献资料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2)自助还书机设备是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处理的设备系统,有效地帮助读者自助归还、续借图书,节省了排队时间。

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降低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强度,简化了图书的管理流程,实现了更为快捷便利的图书借还和查询服务。

4.2.3 智慧校园管理

(1)设备管理和智慧安防

1)设备管理智慧化:给物资、设备安装含有型号、数量、类别等信息的RFID标签,方便和提高了物资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将RFID标签嵌入所用仪器设备,出现设备使用不当或发生故障时,它会自动发出警报,相关人员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相应处理。RFID标签可以检测设备的使用状态和跟踪设备所处的位置,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设备的丢失。

2)校园智慧安防:在校园的一些重要区域(特别是相对比较隐蔽和容易忽视的区域)安置摄像头和感应点,利用RFID、图像识别无线传导网络等技术,全面感知监测校园环境,跟踪监控进入这些相关区域的人员,有效地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保证了校园安全。

(2)学生出勤及安全管理

利用物联网的RFID技术对学生出勤安全的管理,主要有学生考勤管理服务、在校学生跟踪通知服务、危险区管理服务。教师能利用物联网掌握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和所处的位置,有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动向,保障了学生的在校安全。如果学生进入学校顶楼、施工现场、停车场等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内,物联网系统能改变RFID的感测范围,感测学生所在区域的危险度并发出警报,告知相关人员做出相应处理。

5 智慧校园建设中仍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智慧校园给我们的校园教育、生活、管理等带来了智慧化的变革,但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而物联网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因此也面临着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相较于国外而言,物联网在国内分布的IP地址范围还相当具有局限性,分布范围还有待扩张;

第二,物联网技术仍没有统一标准,虽然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在不同领域得以发展应用,但当不同领域相互融合时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第三,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未能得到有效保证,信息资源和师生隐私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仍需深入探索研究;

第四,物联网技术运行成本比较高,投入资金大,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

第五,管理机制仍不完善,物联网的维护、管理、使用也都是问题。

6 结束语

物联网下的智慧校园让校园更为智能化、人性化、科学化。智慧校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了校园教学环境,加强了校园管理,保障了校园安全。虽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摸索当中,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所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智慧校园建设这条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37-39.

[2]雷光临,李俊.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

[3]宗平.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5-18.

[4]王洪艳.物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张久菊.教育教学中物联网的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

[6]何印,刘施羽.浅谈RFID技术在高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26):212-213.

[7]王斌.基于RFID的水控管理系统[J].中国电子商务,2009(12):28.

作者简介:王洪艳(1978.12-),女,讲师,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严王莎(1994.05-),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在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管理学;教育学;系统科学

1引言

在信息化的教育方式与物联网的影响下,“智慧校园”被提出并逐渐开始实施,不过对智能校园进行建设与推广是非常复杂的,必须要先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各个方面搜集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对智能校园建设有足够的认知,找出智能校园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应用多视角理论体系来深度解析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智能校园建设的实践效果,使其能够在校园活动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进而使智慧校园得到更好的发展。

2智慧校园的内涵及其意义

2.1智慧校园的内涵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运用,使我国的学校管理与教学模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智慧校园”的建设也逐渐的普遍了起来。智慧校园就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将学校的管理、教育和生活这几方面赋予智慧,进而使学校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使教师的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利。智慧校园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育、生活相结合;给学校内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方便教育与学习的平台;合理的运用信息平台和智能环境,将学校网络与外界互联网链接,以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2.2智慧校园的意义

智慧校园能够使学校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知识,拉近了教师与同学们的距离,加强了同学们的交流与讨论,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进一步实现了校园的智能化与现代化,使学校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确保了在校教师与学生们的安全。

3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3.1优化教学方式及环境的要求

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的人才也是变的极度缺乏,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人们对它的教育条件也是越来越重视,因此学校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条件,为学生与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抓紧对“智慧校园”的建设,合理的应用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使教师更加容易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3.2实现校园生活智慧化的要求

往昔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太过于单调,在生活中还很容易碰到一些麻烦,学生们在住校的时候非常的不便,进而导致学生们不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去学习。“智慧校园”的建设,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使学生们的生活与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提高师生在学校内的生活质量。

3.3促进校园管理高效化的要求

早先在对学校进行管理的时候,安全事故频发,给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现如今,随着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物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校园的安防能力,使在校师生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彻底改变以往校园的管理模式,使校园管理更加现代化、智能化。

4物联网与智慧校园

在当下这个以网络为主的时代,合理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来加强教育工作的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智能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的提高,使校园的智能化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4.1智慧校园的特征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让很多学校发展成为了“智慧校园”,使校园内的生活与学习变得更加现代化、智能化,智慧校园具体有以下特点:为许多教师以及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与教师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使信息资料与各方面知识能够得到共享;合理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将校园内的网络平台与外界的互联网平台链接在一起,使在校师生能够获取到外界一些有用的知识与教育资料。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学校得到更好的管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校师生的生活以及教学质量。

4.2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作用

4.2.1实现学校的可视化智慧管理在智慧校园中,合理的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使校园内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监控,对学校内的环境以及教室内的状况实行可视化的监管,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校园环境的可视化能够为校园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使校园管理工作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确保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在学校内安装一些安保设施,比如能够感应校内人员声音、运动、光线以及温度的传感器,能够对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进行识别的设备等,将校内的一些安保设施接入网络,使校内各方面的情况能够得到智能化可视化的监测,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校内安全事故的发生。4.2.2构建智慧的教育教学环境随着我国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以及多媒体方面的技术水平也是在不断的提高,师生们经常在互联网上获取一些知识与教学资料,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不过也不能过分的依赖网络来进行学习与教育,过分的依赖网络资料进行学习,学到的知识会变得非常的死板,给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现实资料与虚拟的资料相结合,实现互联网信息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互联,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网络知识的时候能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4.2.3促进区域资源共享由于大多数学校内的实体教学材料有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资料缺失的情况,使教学不能顺利的进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区域内的学校教学资料得到共享,让教师与学生能够享受到区域内多所学校的教育资源。

5结束语

国内学校要想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就必须要建立起现代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并不断的跟随时代的步伐对其进行改善。“智慧校园”在给学校与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多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安全隐私、资源控制、数据保护以及信息共享等等。因此,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发展不能够急于求成,要明确智慧校园的含义与作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瑞钰.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乔蕊,崔春英.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篇5

两年前,《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在2010年8月7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 (Techonomy Conference)上语出惊人:纸质书将于5年内消亡。此后,电子书包便大行其道,风靡我国基础教育,大有取代传统书包之势。

但是,在电子书包实验与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悖的情况。一方面,教育技术专家、教育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国内教育信息化先行地区与学校认为,电子书包是大势所趋,必将取代传统书包。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面临不少棘手的问题,影响着电子书包的实验与推广。

我们不妨把对电子书包的理解梳理如下:

1. 轻便型电子终端产品

大多数教育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商认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等都能作为电子书包。由于新闻出版总署表态“将大力扶植‘电子书包’项目”,汉王、方正等数十家企业先后推出“电子书包”产品,定位为继早教机、电子辞典、点读机、学习机之后的第五代学生教辅产品。联想、三星、索尼、松下、惠普、英特尔、微软等IT巨头更不甘示弱,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书包计划。实际上,这类电子书包无非是装有学习内容的电子终端。之所以五花八门,除了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之外,主要原因不外乎是追逐商业目的的“炒概念”。

2. 电子书包是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统一体

祝智庭、郁晓华认为,“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是电子书包的三个核心要素,相对于第一个“硬”的要素,两个“软”的要素在今后电子书包的发展中将越来越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在“硬”的基础上如何架构“软”的支持和应用将成为决定电子书包成败的关键。这个表述成为了目前国内电子书包的权威表述。

3. 电子书包是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这个观点围绕电子书包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已经大大拓展了“书包”的内涵。电子书包的概念已经容纳不下“云计算”背景下新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而用系统平台来取代“电子书包”的表述,并且开始把主体引入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把电子终端、学习资源整合在学与教的系统平台中,是“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统一体在实践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4. 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解

我国台湾地区认为,电子书包(E-Schoolbag,E-Bag,Netbag )是一种个人可随身携带,具有电脑的运算、储存和传送数字化资料、无线通讯等功能,并支持使用者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工具。这个定义包括移动终端、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支持泛在学习的宗旨,把电子书包视为适应网络时代学习环境特点、替代传统学习方式的工具,并且把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展到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的“泛在学习”方式。

分析上述观点,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电子书包实验与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悖的现象,而且可以发现电子书包发展的走向。

造成理论与实践相悖的原因如下:

1. 谁来买单

移动终端、学习资源和平台服务,都需要企业参与。但是,中小学教育是免费的义务教育,教材由政府买单。如果采用电子书包,理想的终端是平板电脑,三四千元一台的终端设备由谁买单?终端里的资源由谁买单?由终端连接的网络服务由谁提供和买单?

现在,实验学校使用的电子书包都是由政府付费的,如果所有的中小学生都用上政府提供的电子书包,对各地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负担。如果由学生家长负担,恐怕很多农村、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家长都难以承受,极有可能产生数字化环境下新的教育不均衡发生。

2. 电子书包里面放什么

电子书包首要的、核心的功能无疑是围绕电子教材开展学习活动。因此,电子书包里必须能够呈现电子教材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无法呈现电子教材,任何终端都不能称其为电子书包。

但是,由此带来的数字出版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利益调整不可避免。虽然有关人士认为,只要拥有教材内容,电子书包在全国的普及也就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且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和学校表示可以接受拥有教材内容的电子书包取代传统纸质课本。虽然“人教网”总经理已经表示:“人教社面市的所有教材形式都是数字化的”,并且“人教网”已经从事网络出版业务、开发数字产品,所开发的基础教育新课标教材在全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但是,电子书包的推进仍然不容乐观。原因在于,一旦教材实现数字化,传统出版业将面临绝境。目前,国内至少有70%的出版社是靠教材、教辅资源生存,而且有的企业就是以教材发行为生。如果政府要求出版社必须提供电子版教材,那么传统出版业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依靠发行教材生存的商家也将因为失去传统物流的必要性而丧失其生存的理由。因此,数字出版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博弈已经超出教育部门能够协调的范畴,这些超越教育的利益调整需要时间,它们能否依据市场规则实现网络时代的利益调整,将影响电子书包能否取代传统书包。

此外,教辅资料、数字学具等其他教学资源的出版、预装等,同样面临数字出版业、校本开发与传统出版业的博弈,这些超越教育的利益调整也需要时间,也会影响电子书包的发展进程。

3. 谁来实现教育服务的开发

电子书包不仅包含数字化教辅书和数字化学习工具,还将在此基础上向学习管理数字化领域延伸扩展,实现公共服务平台与电子书包之间的关联,即包括学生使用电子书包从事学习行为管理和绩效管理,教师使用电子书包从事教学组织、管理、指导、评价与学生学习的关联。如果不能实现这种关联,电子书包的功能将大打折扣。然而,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无力承担这项工程,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以及企业和社会相关方面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目前,在公共服务平台协作方面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这种探索的进程会直接影响电子书包推广的层次和水平。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电子书包理论与实践相悖的事实,制约电子书包在基础教育中普及与推广,有必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升级对“书包”概念的理解,合理规避矛盾,使“书包”的概念与“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关联起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与途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建设“三通两平台”的宏观规划和电子书包的微观实践基础上,依托“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架构,完全可以把实体书包(包括传统书包和电子书包)升级为移动的、虚拟的、概念的书包——云书包。

电子书包向“云书包”升级

“云书包”的概念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到“云计算”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的产物,最早由笔者在“2012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电子书包创新教学应用研讨会”(2012年11月26日)上提出。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把书包的实体放到“云”上,更大程度地让学生的肩膀减负;二是把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工具选择、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系统架构上来,办好教育工作者能够办好的事。

“云书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云计算”时代,用户可以使用终端享用云上提供的各种“云服务”,而不必知道享受的服务来自何方。前提是有网络、有终端。电子书包撇开其预置内容,其主要特性就是移动学习终端,无论你称它为电脑还是“书包”,都不会改变它的特性。

物联网是新一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智慧校园就是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学校教育的产物。在智慧校园中,移动终端不仅能够实现课堂学习功能,而且可以通过身份认证,随时随地登录云端的公共服务平台、进入数字图书馆,以及进入数字实验室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技术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为了适应“三通两平台”建设需要,拓展教育创新空间,促进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战略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肩上过重的负担,我们丢掉实体书包,把“书包”架构在云上,使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只要在有电脑、能上网的地方,就能拿出“云书包”里的资源开展学习,包括同伴互动、师生互动、与专家互动等内化学习资源的方式,激发主体智慧创新。这样,你不一定要背着实体“书包”到处跑,只要有终端,无论移动终端,还是在学校使用机房里的电脑,抑或在家里通过台式电脑、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上网,都能获得电子教材、辅助资料、学习工具等学习资源。尤其是在没有移动终端的地方,只要有台式电脑,能上网,一样可以享受“云服务”。在这样的前提下,终端不动但人可以动,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能享受教育公共服务,可以不失为化解山区、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享受教育公共服务的一种选择。这样的特性与功能,只有虚拟的、作为“云计算”组成部分的“云书包”能够实现。当然,“云书包”借助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更为理想。

传统书包、电子书包和云书包比较如图1所示。

智慧校园与“云书包”促进主体智慧发展

“智慧校园”最早由我国浙江大学于2010年10月提出。浙江大学认为,未来的校园信息化应该具有无处不在的便捷的上网环境;拥有一个数据环境,这就是计算环境、存储环境;拥有一个系统(物联系统)接入——支持各种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联网的环境。按照这样的设想,未来“智慧校园”必须拥有三个平台: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二是云计算平台;三是物联感知系统。涉及网络系统建设、云计算背景下的新型服务模式、基于物联网的楼宇能耗监控网络系统建设、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等。此后,“智慧校园”很快引起高校和有前瞻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校的关注,渐渐成为热门项目。

当前“智慧校园”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体在“智慧”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倡导者的足够重视,“智慧”尚停留在主体的“对象”的意义上,实质上是数字化校园在“云计算”和“物联网”概念下的延伸,缺乏信息化促进主体智慧发展的研究,存在着数字化校园新版的概念炒作嫌疑。而促进主体创新智慧发展正是“智慧校园”最重要的题中之义。

因此,把主体智慧化引入“智慧校园”领域,使“智慧校园”成为网络无所不在,工作(流程)智能主导,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智慧发展,实现智能化工作环境(客体)与人(主体)的智慧化发展的有效统一,从而提升“智慧校园”的内涵、质量和层次。

“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基础设施网络化,二是教育管理智能化,三是师生发展智慧化。基础设施网络化是“智慧校园”的前提;教育管理智能化是“智慧校园”的运作方式;师生发展智慧化是“智慧校园”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这个根本目的和归宿,把客体智能化和主体智慧化融为一体,使“智慧校园”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数字化校园。

“智慧校园”促进主体智慧发展离不开“云书包”。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在“云计算”、“物联网”背景下的新发展。其主体智慧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管理者发展三个方面。

学生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学习活动实现,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的内容及其相关资源,都可以通过“云书包”随时随地地获得,使学习具有了“泛在”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在“智慧校园”架构下,学生可以通过“云书包”获得学习任务、内容和其他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同化”,并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完成知识的“顺应”,把知识传递的学习过程改造成为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使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主动发现者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课程开发、任务设计、学习指导与评价,以及网络工作坊研修等形式实现。在“云书包”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主开发微课程,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更好地设计学习任务,并且在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以及通过课程评价检测课程开发与学习设计的效果。尤其是涉及“云书包”的课程开发、任务设计、学习指导与评价的网络工作坊研讨,成为教师分享信息、借鉴经验、碰撞思想、激发教育智慧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平台。

教育管理者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云书包”架构、课程开发指导、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教学组织与学生活动组织等方式不断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改进与创新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组织。

篇6

1 我理解的校园文化

学校以传授人类文化知识为己任,故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个性形成物质、制度、精神、课程、活动等文化。这些文化来源于学校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时,在规律的教学中挖掘、发现、发展、巩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沃土,以校园精神为特点的群体互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无形的让人难以形容。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地挖掘它的潜能,不断地进取,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体育活动等形成一种勃勃生机、努力进取的文化气氛。学生自身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的气质学生。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起初高中校园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差异的。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学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能,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更难。它通过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以及群体行为的互动,直接或间接使小学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谨慎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科学细致地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小学生的观念、思想、都会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学的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教学系统在规律运转时最具有挑战性的,无形的,智慧、知识、精神的一个缩写。它所具备的教学、管理、服务、组织、课程等细微的规则和方案,能使我们在不断的求索中得到补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激发,使我们的素质得到熏陶。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高,目标就一个:抓好学生的成绩就好。把教学和建设校园文化搅在一起,单一的只求成绩,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严重的违背了一个自然的教学规律。只是单求教学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少数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他们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只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的职责。我们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大家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深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在小学校园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有着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关系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幸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计。

3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篇7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

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2科学技术的进步。

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2.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1.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2.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

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

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

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

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

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三、结语

篇8

吉首大学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的中心地带,包含3个校区,现有各类在籍学生3万余人。吉首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也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实力最强、资源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3.4万m2,拥有纸质图书近150万册,图书馆现有职员工6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21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图书馆采用GLIS9X的图书馆集成服务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近50万种图书回溯建库,建成了独立的门户网站,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集中信息资源管理、应用服务管理和内容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馆藏信息服务。校园网已经建设成为覆盖吉首、张家界两地3个校园的大规模、高速城域网络,光缆连接总长度超过30km,入网用户超过20000户,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名列湖南地区高校前列,为RFID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在校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目前,图书馆已经拥有服务器13台,各类终端设备300余台(件),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容至120T,前年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图书馆机房改造项目投资7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网络硬件设施,这些前期建设均为2021年中财项目资金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吉首大学图书馆两地办馆,分布在3个校区,在编在岗工作人员60人,流通一线工作人员21名,其中50岁以上15名,近5年无人员引进,按照目前人员状态,今后要维持日常业务都很困难;读者对图书馆现有借阅模式产生厌倦情绪,信息化时代,学校面向的“00后”读者其信息化知识广、接受新技术快,对新科技充满兴趣,传统的借阅方式已无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读者隐私权利保障有待完善。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的进程,因此,建设图书馆RFID管理系统是解决工作人员短缺、提升借阅管理服务质量的必要举措。

2项目建设战略思想

2.1总体考量

吉首大学图书馆提出了建设“武陵山文献信息中心”和“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需要图书馆布局和功能的相应改变,现有的传统磁条借还模式无论在馆员数量需求上,还是在书刊借阅便捷性方面都无法满足服务和管理的需求。为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办馆效益,必然要通过RFID管理系统来实现图书自助借还、馆藏清点、定位等功能,延长服务时间,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建立一个高度现代化、自动化、人性化的武陵山片区一流高校图书馆。从前瞻性和可扩展性考虑,RFID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到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趋势,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确保系统能适应RFID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系统软件使用MVC架构,将功能模块与显示模块分离,分层实现模块功能(如与清大新洋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交互模块、RFID标签读写模块等),使各子系统功能扩展、升级都很便捷。

2.2总体目标

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构建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管理与服务模式,将自助借还理念落实到图书馆服务一线,将减少图书馆借还窗口服务人员8名以上,增加自助借阅窗口4个,预计每周延长服务时间35h以上,可有效缓解人员紧张压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系统功能。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应用方案体现为物理空间布置、馆藏书刊陈列存放、阅览室管理采用大开间、全开放式的服务模式;结合PLC技术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图书馆业务数字化。该系统包括:基于80万册电子标签及转换系统、2套馆员工作站系统、1套图书安全监测系统、监控中心系统、2套自助还书系统、1套Web系统、2套SIP2接口系统等。

2.3建设意义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已经开始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开始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方面延伸[1],降低图书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馆员服务层次。图书馆面向师生读者的一线服务人员主要集中在流通部与阅览部,共有人员20名,实施RFID自助借还模式后,这两部门人员将得到40%左右的压缩,从而将其调整到学科信息服务岗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改变服务模式,延长服务时间,该项目的实施将改变过去闭馆和正常下班期间读者无法借还现象,读者实现24h自助借还,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个性需求,预计每周延长服务时间35h以上,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时段。

3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3.1现有人员技术力量与信息环境保障

图书馆职工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40%,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技术部门业务骨干5名,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完全有能力实施RFID自助管理系统的建设。图书馆目前已实现两地4校区数字资源的集中管理,门户网站实现信息检索的一站式获取。图书馆局域网络运行良好,并与校园网连通,馆内网络布线均100M,馆外进出口为100M。图书馆2018年实施了“双一流”建设的机房改造项目已竣工验收,极大改善了网络硬件设施。智慧图书馆拥有开展24h自助服务的天然需求[2],目前借助项目中标公司的技术力量,加上图书馆相关人员参与,基于技术与环境的实施条件已完全成熟。

3.2前期学习调研保障

RFID在国内高校应用发展迅速,目前湖南省内有十余家高校图书馆已投入使用,吉首大学图书馆长期从各种期刊、会议和馆际交流上了解到RFID技术的应用,近两年参加多场RFID相关学术会议,并现场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特别是学习了省内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现有的成功案例及历年来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保障了平台项目的先进性、兼容性。

3.3推动阅读文化建设需要

随着地方高校政策资金的不断充实,高校智慧图书馆将采用更多的自助服务方式,阅读推广也将更多地以智能化的技术为基础展开[3]。学校阅读文化是否浓厚,关键在于图书馆自助服务网络是否完善,师生读者能否很方便地就近阅读。因此,吉首大学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应坚持全覆盖原则,在需求高、符合条件的校区建设室外自助借阅机等设备,便捷式培养师生的阅读习惯。

3.4缓减工作人员压力

吉首大学图书馆两地3校区办馆,面对近2.6万名读者,在编在岗工作人员60名,一线工作人员只有21名,且近几年每年都有人员退休,届时图书馆维持日常业务都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有9名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一线借阅,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浪费,未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服务。

4教学科研与社会效益

4.1培养信息素养,提升创新能力

RFID自助技术使用户在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环境下,通过馆员的提示,直接面对信息资源,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处理信息,激发灵感与创造性。用户在查询、鉴别、分析、整合信息的时候,能够锻炼其信息获取的能力,可以主动参与信息资源的查询与利用的全过程,了解各个知识点的信息科研与发展动态,还能够给自己建立动态的个人信息资源库,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科领域得到拓展,常常带着问题去研究知识,在发现中萌发新的见解或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有助于用户发现自己的潜在需求,发挥和开发其潜能,特别对于吉首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文献检索课的开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基地。

4.2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文献利用效率

优化配置图书馆人员队伍,将9名学历高、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调整到知识信息服务岗位上去,该业务节点上不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从国内具有RFID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来看,流通一线至少可压缩9名左右流通工作人员,预计每周延长图书借阅服务时间35h以上,提高图书的外借量1倍以上,物理到馆人次增加0.5倍以上。同时,根据国内高校图书馆使用该系统的情况统计,实施RFID管理系统后,可节省师生书刊借阅时间50%以上,承担85%左右的文献借还量,到馆人次将比原来增加0.7倍以上、外借数量将增加1.5倍以上。

4.3培养智慧型学科馆员

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馆员,特别是一线流通阅览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新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理念、改革意识、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这也极大制约了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和健康发展[4]。智慧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需利用智慧化手段拓展创新性学科服务,智慧图书馆中的智慧服务成为文献服务、知识服务之后的高级阶段,是智慧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终极表现。学科馆员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服务,形成针对性的增值产品,为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和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是现阶段实现智慧服务的有效载体。通过实施以RFID为代表的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必将加快智慧型高校学科馆员的体验式培养。

4.4增强读者归属感

自助服务意味着读者在图书馆利用资源不再需要一个馆员的监督,读者的行为会直接对将来的使用形成部分影响,形成了读者间互相的行为监督。自助服务使读者用学校的图书馆变成自己的图书馆。这无形中也增强了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使读者自己的行为将自觉地遵守图书馆所指定规章制度,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的目的。

4.5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传统的磁条防盗系统常会出现诸如虚幻误报警、消磁不干净误报警等许多非真实被盗情况。而RFID门禁系统可以通过集成的阅读器来判断被检查图书是否为违规夹带或借阅记录遗漏图书,进而判断是否做出报警动作,比传统磁条防盗系统降低漏报率和误报率85%以上,同时,RFID管理系统可实现图书的快速清点,使图书馆的固定资产能够有效控制,图书丢失率降低90%以上。

5系统设备选型

5.1RFID标签

由于现阶段高频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共图书馆,而超高频模式主要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所以就确定了采用超高频的模式。2020年,经进一步的现场调研及与同行交流,得知RFID系统就超高频模式有两种实施方案:①采用单一的RFID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得早,应用得多;②采用RFID+磁条的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得晚,但发展得快,近两年采用第二种模式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多。第一种模式(单一RFID模式)的不足是没有规避掉RFID标签的防盗功能差的劣势,即读者把书挟在腋窝或书脊紧贴人体,标签的芯片就被屏蔽。第二种模式(RFID+磁条)就规避了单一RFID防盗功能差的劣势,当RFID芯片被屏蔽时,磁条就能起到防盗报警的作用。吉首大学图书馆现有的几十万册图书都有磁条,所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增强了系统的防盗可靠性,省内多所高校馆均采用第二种模式。采用第二种模式还有一个潜在好处就是便于今后全省实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而这种优势在2020年之前是没有的。

5.2核心设备

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并通过SIP2协议接口模块实现与图书管理系统的无缝链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换。防盗仪是RFID系统的核心产品,技术上要支持图书手机借阅防盗功能,这将为图书馆今后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馆员工作站(含标签转换装置)是项目的核心产品,其馆员工作站(含标签转换装置)在做图书数据转换时,可以把图书馆现有问题图书(死书)剔除出来,便于加工纠正后参与流通;盘点定位设备必须实现与图书管理系统的实时通信,功能齐全,方便操作,实时处理问题;同时考虑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增值,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提供智能化管理和便捷。

[参考文献]

[1]张利娟.智慧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智慧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118-119.

[2]黄民理.智慧图书馆24h自助服务架构及其实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1(2):86-87.

[3]吴源渊.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阅读推广特征及发展趋势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2):121-122.

篇9

又到了每年期末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学校老师可忙啦,每个人要整理年终考评材料,整理出来,打印后装入个人档案袋接受校领导、甚至是教育局领导的检查。每每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开学初的时候,学校总务扛着一箱的A4、16开的纸张到学校来,分给学校的各个处室……紧接着传来了某个处室打印机改连供,打印机又用坏了。

为何实行无纸化办公,绿色办公这么多年来,一些单位部门纸张使用不减,反倒是有回潮的趋势呢?是网络化办公遥不可及,还是有别的一些原因呢?

有首歌唱道:告诉我永远到底有多远……我觉得这首歌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我对智慧教育的渴盼和期待。智慧教育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说可能是略有耳闻。但是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群体当中,对智慧教育这一概念还存在较大的困惑,认为智慧教育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事物,需要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企及。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个人觉得,要是观念没有得到转变、更新,再多的、再先进的设备投入也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记得学校每逢诸如元旦、寒假、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就得疯狂复印“致家长一封信”,分发给学生;期末复习考试,各个技能科就要编制试卷复印后发给学生作答;遇到开家长会,要发请柬给家长们,甚至逐个打电话通知;技能科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息,就必须向班主任或者教导处索要等。诸如此类,林林总总,得耗费多少资源和精力!表面上看,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不都是构成校园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何不用一个系统或者平台来进行便捷的、智慧的管理呢?

说到这些,一些学校领导总认为,搞这个成本太贵了,意义不大,性价比不高。其实,我省教育厅已经在2013年初的时候提出教育云服务,搭建了云服务平台,为广大基层提供接入方式,提供相应的云服务。但是基层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统一落实管理,认为已经有了相应的设备资源,放弃这些再使用新的服务,有些浪费。一些原本拥有网站资源的学校依旧进行着各自的管理行为,各自解决。虽然这些学校拥有了网站,但也只是用于一些简单的网络办公,校内新闻的等,没有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我深深感觉到智慧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心仪的智慧教育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系统服务支撑体系,她能够进行多角色的沟通互动,能有效地对资源共享和管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便捷沟通的网络环境

通过一个平台能够系统地管理家长和教师、教师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方式可以是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语音、视频等。这样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情况,教师也能及时得知家长的讯息,家长和教师能及时互动,家长和教师也能从学校获取各自需要的资讯。

2.安全规范的资源共享平台

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数据库系统。而且,每位教师能够在需要的基础上了解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成长信息。每一级行政机关检查部门都能便捷查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状况,考核教师的各项绩效指标。

3.便捷的教学互动系统

篇10

小学位于北几十公里的一个县小镇的中心地带,建筑虽不雄伟但很优雅。走进校园给人以清新温暖的感觉。洁白的墙壁加上醒目颜色的点缀,更会使人有着奔放豪情。当叙述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理解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学校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个性形成物质、制度、精神、课程、活动等文化。这些文化来源于学校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时,在规律的教学中挖掘、发现、发展、巩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沃土,以校园精神为特点的群体互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无形的让人难以形容。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的挖掘它的潜能,不断的进取,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体育活动等形成一种勃勃生机、努力进取的文化气氛。学生自身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的气质学生。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起初高中校园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差异的。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学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能,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更难。它通过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以及群体行为的互动,直接或间接使小学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谨慎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科学细致的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小学生的观念、思想、都会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也很容易被一些混淆的观念所迷惑,这就是她与中高学生的差异和区别。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在她们很幼稚的心灵世界里我们的灌输,周围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启迪着孩子童稚的思维。

小学的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教学系统在规律运转时最具有挑战性的,无形的,智慧、知识、精神的一个缩写。它具备着各种文化的素质与特点,可以给人不可置疑的精神力量,它等待我们去挖掘,它在我们的无限想象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它所具备的教学、管理、服务、组织、课程等等细微的规则和方案,能使我们在不断的求索中得到补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激发,使我们的素质得到熏陶。希望我们每个教师、员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启迪和收获。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校,教学是我们每一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资格,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可能大家都会一口同声的回答:“那太复杂了。”的确校园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是既抽象又复杂,但它的潜能和对教学事业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估量的,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高,目标就一个:抓好学生的成绩就好。把教学和建设校园文化搅在一起,单一的只求成绩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严重的违背了一个自然的教学规律。只是单求教学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少数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他们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只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的职责。对此,教育部于2006年4月25日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更会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年小学开始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对各个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才感觉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光需要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耐力,更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大家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深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在小学校园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是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小学生的潜能意识必须在自然的环境中、心情愉快时、特定条件下、好奇心情迫切时、骄傲虚荣的情绪下,在别人热情鼓舞下,就会使人潜能意识突然出现。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它进一步的证明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培养人的素质,修养人的品德,开发人的知慧;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宝藏。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开发。因为校园文化不仅是小学生的第二生命,更是小学生通向幸福的桥梁。学生们一早就来到校园,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傍晚,清醒的每分每秒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在学生们的眼里,也装进了他们的心怀,都为他们编织美好的梦想提供着素材。校园文化也是造就着小学生幸福的摇篮。总之校园文化关系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幸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计。

篇11

滦南明德小学位于渤海北几十公里的一个滦南县小镇的中心地带,建筑虽不雄伟但很优雅。走进校园给人以清新温暖的感觉。洁白的墙壁加上醒目颜色的点缀,更会使人有着奔放豪情。当叙述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理解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学校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个性形成物质、制度、精神、课程、活动等文化。这些文化来源于学校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时,在规律的教学中挖掘、发现、发展、巩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沃土,以校园精神为特点的群体互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无形的让人难以形容。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的挖掘它的潜能,不断的进取,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体育活动等形成一种勃勃生机、努力进取的文化气氛。 学生自身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的气质学生。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起初高中校园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差异的。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学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能,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更难。它通过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以及群体行为的互动,直接或间接使小学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谨慎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科学细致的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小学生的观念、思想、都会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也很容易被一些混淆的观念所迷惑,这就是她与中高学生的差异和区别。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在她们很幼稚的心灵世界里我们的灌输,周围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启迪着孩子童稚的思维。

小学的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教学系统在规律运转时最具有挑战性的,无形的,智慧、知识、精神的一个缩写。它具备着各种文化的素质与特点,可以给人不可置疑的精神力量,它等待我们去挖掘,它在我们的无限想象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它所具备的教学、管理、服务、组织、课程等等细微的规则和方案,能使我们在不断的求索中得到补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激发,使我们的素质得到熏陶。希望我们每个教师、员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启迪和收获。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校,教学是我们每一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资格,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可能大家都会一口同声的回答:“那太复杂了。”的确校园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是既抽象又复杂,但它的潜能和对教学事业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估量的,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高,目标就一个:抓好学生的成绩就好。把教学和建设校园文化搅在一起,单一的只求成绩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严重的违背了一个自然的教学规律。只是单求教学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少数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他们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只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的职责。对此,教育部于XX年4月25日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更会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XX年明德小学开始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对各个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才感觉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光需要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耐力,更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大家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深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在小学校园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是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小学生的潜能意识必须在自然的环境中、心情愉快时、特定条件下、好奇心情迫切时、骄傲虚荣的情绪下,在别人热情鼓舞下,就会使人潜能意识突然出现。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它进一步的证明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培养人的素质,修养人的品德,开发人的知慧;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宝藏。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开发。因为校园文化不仅是小学生的第二生命,更是小学生通向幸福的桥梁。 学生们一早就来到校园,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傍晚,清醒的每分每秒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在学生们的眼里,也装进了他们的心怀,都为他们编织美好的梦想提供着素材。校园文化也是造就着小学生幸福的摇篮。总之校园文化关系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幸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计。

篇12

全民阅读与“智慧城市”建设

浅谈如何让农家书屋良性发展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探析

谈谈省图管理实务与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之我见

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实践探索

图书馆工作人员如何发现职业美感

美国大学图书馆建设的三点启示

基层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初探

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关于河北省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丰南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实践

公共图书馆构筑社会公共空间的现状与对策

面向儿童的民间公益阅读推广组织研究

公共图书馆盲人读者服务模式的拓展与创新

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实验研究

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路径与发展探索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图书馆征文与基层馆员专业素质之初探

构建基于嵌入的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新形势下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功能探析

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县级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对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定位

关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浅析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建设

基于读者调查的座位管理系统参数设置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探析

儿童图书馆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正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图书馆工作创新

高职生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探究

读者俱乐部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实践探索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应用探析

浅析从新型阅读模式谈提升馆员创新的必要性

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起的作用

浅谈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以长阳县为例

试论文化共享工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及实践途径

图书馆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探讨

高校图书馆办公室人员的职业困惑与解决途径

基于微信平台的读者阅读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研究

中职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与经验

基于读者决策采购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试析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服务

经典阅读推广在中职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13

1.1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智慧图书馆所采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仅仅是其外在的表象特征,互联、高效和便利才是其真正的内在特点。(1)“互联”即通过图书馆人和物的全面感知、在感知基础上跨时空的立体互联和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深度协同,将智慧技术渗透融入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各个领域、业务、流程和细节,将图书馆的诸多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创新转型。(2)“高效”即通过整合集群,将智慧管理融入图书馆的服务与保障,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导入图书馆的前台与后台、软件与硬件,在书书相联、书人相联和人人相联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读者节约时间,使馆员和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方便快捷地处理各类事务,提升规模效应,实现图书馆各项资源的收益最大化。(3)“便利”即在全面立体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无线环境,通过为读者提供就近的、一体化的便捷方案,任何读者在任何地点通过任意方式都能获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并进行相应互联,图书馆服务成为随时随地的便携服务。读者通过手机和多媒体信息载体,进入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休闲环境,从而保证大多数文献与资料都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2]

1.2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区别

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都具有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征,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智慧图书馆的这些特征,已经与其互联、高效和便利的内在特征和本质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智慧图书馆是在图书馆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延续与升华。智慧图书馆不仅仅是数字图书馆呈现的图书馆资源的物理组合,而是进一步的化学融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图书馆的全面的优良服务与高品质管理,是图书馆发展的全局解决方案。

2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实现了以“校园门户”“一卡通”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建设,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中心,应抓住这个时机,逐步构建并完善智慧图书馆,利用智慧图书馆的优势,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大胆创新,拓展出更多高效、新颖并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服务。

2.1定题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方面

定题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传统项目,但传统图书馆定题服务的资源利用一般都局限于本馆馆藏或局部地区的馆藏集合,其服务手段存在着极大局限性,常常为有需求的读者带来不便。而智慧图书馆的定题服务在资源提供的极端丰富、多样的服务手段及智能的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了传统图书馆不可比拟的显著优势。智慧图书馆可以完成两大类的定题服务:一是借助互联网实现的电子邮件、网页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人工参与的信息推送服务,这与传统定题服务相类似;二是基于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图书馆的用户在一次输入请求命令后,就能定期收到选定的专题信息,这极大地解放了图书馆人力,同时也优化了用户体验。除此以外,智能图书馆独特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则是图书馆在普通定题服务的基础上,针对用户在时空、服务方式和内容上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个人定制设计个性化服务系统,灵活制定信息资源、参数、活动过程及相关服务,采用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特定需求,这将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2.2特色数字资源收集服务方面

信息化时代,高校读者和科研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在广度、深度和内容的实时性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引进了一些专业数据库,但受限于投入经费和硬件条件,传统的专业数据库服务难以满足高校科研人员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图书馆开展的数字资源库收集服务,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信息储存器的作用。特色数字资源收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自动对存储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云”上的优秀文献、免费电子期刊进行定期下载并分类存储;二是利用搜索引擎追踪下载相关领域的最新的专业信息与文献;三是加强原生资源数字化进程,通过互联网积极搜集专业会议文献和学位论文等,并进行数字化加工与存储。通过特色数字资源收集服务,智慧图书馆能够发挥专业信息储存优势,其不馍替代性也在这里体现了出来。

2.3构建交互式参考咨询服务平台方面

智慧图书馆通过建立交互式智能化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以取代传统图书馆的馆内柜台式读者服务,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都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通过将被动封闭式信息服务变为主动开放式信息服务,使咨询服务得以深化拓展,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知识需求。该平台一方面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培养读者自主独立的信息检索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读者之间的跨时空互动交流,提供读者互助的的网络平台,解答读者遇到的诸多难题。

3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建设智慧图书馆对于高校而言具有较强的紧迫性,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将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对高校的物联网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物联网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智慧图书馆对物联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实现完整全面的感知、深入的互联互通和高度的智慧化。(1)全面的感知,是指智慧图书馆要采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新设备、系统和流程。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从文献资料、数据资源到图书馆运行状态或用户需求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以最快速度感知用户状态,从而立即采取应对措施。而在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实现全面感知的设备在资金投入和硬件支持上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2)深入的互联互通,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的通信网络工具,将图书馆资源、用户电子设备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中收集、储存的分散信息及数据联结起来,进行交互共享。从而使学习工作通过多方协作、远程和协同完成,更好地为各类用户进行智慧化服务,彻底改变整个图书馆的运作方式。而目前的高校图书馆也仅仅只发展到少部分的高校联合和城市级别的互联,在更高层级的地域联系上远远不够。这也是将来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智慧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步骤。(3)高度智慧化,是指智慧图书馆系统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新颖、系统且全面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使用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精密的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等来进行精确而复杂的数据汇总、计算和分析,以便智慧地整合与分析跨地域、跨学科领域的海量数据和信息,并将特定的知识智慧化地应用于特定的场景和问题,以满足用户更加深入和多样化的需求。[3]在图书馆智慧化的进程中,目前高校也仅仅只是在起步阶段。由于智慧化图书馆对于总体的构建工程师和实际的操作馆员提出了极高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数据管理的专业要求,在这方面人才的极度缺乏也严重地迟滞了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的进程。

3.2其他问题

除了智慧图书馆对物联网技术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外,物联网进驻智慧图书馆也面临着成本、标准等具体实施上的细节问题,图书馆还要相应地在运作管理方式上作出较大的调整。(1)构建成本方面,物联网要全面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就要解决与之配套的经济问题。物与物、用户与物相连,即使是局部的物联网,图书馆都需较大投入。图书馆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文献资源,再加上要组建庞大网络需要的系统和设备等,其中的成本投入将相当巨大,对于多数高等学校而言,如果缺乏国家层级的资助,巨大的成本在短期内是难以负荷的。(2)互联互通标准方面,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业务成本过高、产品创新较慢等问题。此外,物联网技术与现有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整合难度大,RFID系统以RFID电子标签为基础,而现有图书馆信息管理平台以条码和磁条技术为基础,二者需要在通信接口、协议等方面进行整合。而这,需要业界开展统一的标准认定,这是一项较为繁复且需要精密统筹安排的工作。(3)运作管理方面,为了利用物联网系统,图书馆必须进行很大的调整,改变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形式,调整图书馆与外界和用户的关系,甚至图书馆的文化和行为。这种异于以往的管理方法,需要一个创新的、妥善安排且循序渐进的日程表。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持续地培养具有新视野和新技能的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

篇14

关键词:高职生;情商教育;必要性;路径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情商是一个人能够成功和成才的必然要素,加强情商能力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和顺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一直以来,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偏重于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和淡化了对高职生的情商培养,由此导致了不少高职生令人堪忧的情商现状:情绪不稳定,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不强;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等。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的成才、成功乃至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将开启智慧和提升技能与砥砺品行和塑造灵魂有机地统一是摆在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高职生情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对高职生进行情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愈加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几乎没有人可以在脱离他人、组织和社会环境的情况下独自发展,以往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生活方式已被频繁的人际交往和积极合作所取代。在这种情势下,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充分自信、乐观向上、开拓进取、不怕风险、不畏挫折。而这正是高情商的人所具备的优秀心理品质。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语境下,人才竞争显得尤为激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智商即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更要具备良好的情商即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及人际协调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情商培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对高职生进行情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既具有高智商又具备高情商的现代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高职生进行情商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使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适应现实社会。当前,由于受改革开放、社会信息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部分思想意志和道德观念薄弱的高职生极力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过多地考虑自身价值,表现出自私、利己、等品行,这些都是情商缺乏的表现。加强情商教育,提高高职生认识自我、管理自我的能力,不仅能较好地解决高职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能有效帮助高职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社会与生活知识,领悟为人处事和与人相处的真谛,并逐步成为人格健全、思想成熟、行为稳定的人。

3.对高职生进行情商教育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直以来,“以就业为导向”和“管用、够用、实用”的课程理念在整个高职教育中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应该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抉择”。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受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技能出色,但适应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由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过于集中社会岗位的固定化要求,使他们的就业范围被大大窄化,也使高职教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终结式”教育,甚至培养未来的“下岗”人员。这显然与国家举办高职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而情商则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高职院校只有注重和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才会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学会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自我发展,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人生。

二、高职生情商教育的路径选择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培养高职生情商的前提

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频繁变动,不仅对高职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其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教育而言,重视学生的专业训练、技能培养固然必要,但由此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情商素质的提高,则无异于因噎废食。因为人的生活并非机械的技术性过程,而是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和动态调适的过程。在这个对素质期望、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情绪、人际、团队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意义日益凸显。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走出“技术至上”、“技能至上”的偏见误区,树立德育、能育与情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换言之,高职教育要把教育教学从以培养和发展高职生的技能为中心,转移到在发展技能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高职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商能力的培养上来,促使它们协调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职生情商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决定教育的成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丹尼尔・戈尔曼在其所著的《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情商高者,能清醒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变化的人,在生活各个层面都占尽优势。情商决定了我们怎么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仅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远远不够,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情商作铺垫。具体地说,不仅要谙熟本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善于感知他们的情感与需要。事实上,教师的言传身教本身就是情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严于律己、诚实正直、言行如一的高尚品德,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等情商素质表现,都会对学生良好情商的养成起到定向的引导作用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鼓励、肯定、理解和信任,会使学生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并产生“模仿”意向,这种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商修养,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书育人活动中去。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高职生情商的保障

作为一种特殊的软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品行、磨炼意志的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民主宽松的环境,使高职生时刻感受到特有文化的熏陶,以利于高职生情商的塑造和培养。在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帮助。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是高职生热衷参与和勇于表现并能从中受益匪浅的最佳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将自我实现意识、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抗挫折失败能力等情商目标,融入具体的活动内容,变换形式将精神实质恰当合理地表现出来,使参与者和旁观者都能深受感染,无疑会切实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柏林.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基本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08,(5):167-169.

[2] 孙玫璐.“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抉择[J].职教论坛,2004,(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