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空间设计方法范文

空间设计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39: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空间设计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空间设计方法

篇1

【关键词】建筑;大空间设计;建筑环境;空间结构

1 引言

大空间建筑始终都是每一个时代建设的焦点之一,空间是建筑的主体,空间的组织和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中心内容。大空间建筑的空间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和魅力,其空间的组织与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大空间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

2 大空间建筑空间形体的设计

2.1 完形法

完形是大空间建筑最基木的空间形体形态,也是人类最早所熟知和使用的空间形态,包括几何体和仿生体两大类型,在各种大空间建筑中广泛使用。

2.2 切割法

现代大建筑的空间形体大多取自于动植物的蛋壳、果核、叶茎等受力十分有利的自然形式。然而,建筑空间是以人为主的活动空间,与动植物抵御外界各种侵袭而营造的生存空间毕竟有很大的原则区别。动植物营造的坚硬外壳或柔软而结实的韧性结构,一般是经受动态的多向度的外力作用,而建筑结构木身则是静态的,大空间结构主要是经受竖向的重力作用。同时,人们活动所用的空间底界面多数情况下是平整的水平面,而非曲面。因此建筑设计对于自然界完整的结构形式,一般是选用其中部分,而非全盘移植,做屋盖或做屋盖兼侧墙。这就必然要对完整的自然界结构形式进行切割取舍,取其对建筑有用部分,舍弃多余部分。

2.3 组合法

空间形体组合就是加法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空间组合是由一元构成迈向多元构成的有力举措。从理论上讲组合的可能性相当广泛,尽管谈不到无限,但比起剪裁要广泛得多。从国内外众多创作实战来看,为创造独特的建筑空间和个性化的建筑形象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创作手段。

3 大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3.1 体量的处理

3.1.1 彻底隐藏体量

采用完全地下的结构形态,力求从外部体量上彻底消除对环境的冲击。这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大空间建筑设计中的突出表现。

3.1.2 部分下沉以减小体量

通过把部分支承结构及建筑空间下沉到自然地面以下,实际工程中应用相当普遍,对于推力结构,还有减小基础推力处理困难的好处。适当的利用,可以把外露体量调整到与环境要求和建筑要求相宜的程度,取得最佳体量效果。这对公园绿地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景观保护起到显著的作用。

3.1.3 夸张体量

大空间建筑在城市环境中通常扮演着视觉中心的作用,作为“图”而突出于周围般建筑物形成的“底”。不但在建筑形象上要努力获得区别于周围建筑环境的标志性,而在建筑体量上突出甚至夸张也是经常采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大空间建筑所固有的宏大之美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3.2 形体的协调

自然环境条件可分为自然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和十分明显的两大类。有些情况下基地对建筑的制约相对比较小,建筑单体形象创造的自由度比较大。而环境特征明显的从地则会对建筑的制约作用,从而也影响到空间形体的选择。

不同的建筑空间自身具有不同的形象特征,或张扬,或含蓄,或稳重,或飘逸。这往往是决定大空间建筑形象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环境特征还需要恰当的建筑形象与之配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具有个性的整体效果。在大空间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要求,选择城能呼应环境的建筑形体,往往是建筑设计成功的有力保证。

3.3 材质的呼应

3.3.1 膜结构材料

膜材由于自身具有轻柔、洁白的形象特征,以膜材建造的膜结构也具有同样的形象特点。同样体量的建筑物相比较,膜结构建筑比其他材料的建筑的体量感要弱得多,因而用张拉膜结构建造较大体量的建筑,却较少产生过分的压抑感。

3.3.2 玻璃材料

“钢索+杆十玻璃”结构的透明建筑是现代结构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由于其透明性而具有“虚”感,因而恰当的利用对呼应环境有独特的作用。

3.3.3 其他材料的质感处理

大空间建筑的材料质感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度对其体量感有明显的影响,与周围环境使用相同或接近的表面结构材料,视觉感知上趋向于把这些部分归结为环境的部分,使真实感知的大空间建筑本身体量趋于减小到与环境呈不同材质的那部分体量上。如处于绿化环境中的大空间建筑以草皮覆盖建筑下部支撑结构体量;处于岩石环境中的建筑把部分墙面用同样的岩石砌筑;处于历史保护性古城附近的建筑下部结构墙体用城墙的材料砌筑等等。

4 大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

4.1 采光天窗与屋盖结构的配合

天窗采光是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采用的途径,许多采光方式都要求与屋盖结构形式取得直接的配合。通过适当结构形式的选择和构件的巧妙运用提供出合理的采光方案,而通过天窗的布置也能更好地表达结构形态,成为活跃建筑形象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利用专设的天窗架简单的屋面上巧妙布置天窗架即可解决采光问题,又可活跃建筑形象。二是利用组合结构交叉部分的高差;三是利用组合结构的主拱、叉梁等构件利用突出屋面的主结构构件布置天窗采光,有助于更鲜明地表达结构形态,而又不需要专设天窗架。四是利用透光屋面结构材料张拉膜和充气结构屋盖由于所用织物材料具有透光性,结构、维护和采光功能融为一体,而且光线均匀、不会产生眩光。在大空间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多。

4.2 声学质量的控制

大型厅堂建筑在声学条件上要求有较好的清晰度、丰满度及声场均匀度,避免声聚焦、共振不良声学缺陷的产生。结构形态的几何形体对厅堂音质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合理的结构形态选可以为声学设计提供理想的条件,而不合理结构形态可能造成严重的声学缺陷,即使花费大量声学构造性的补救措施也可能只收事倍功半之效。

为得到良好的声学效果,应尽量选择曲率大的曲面屋盖,而下垂的凹面屋盖可避免声聚焦,例如到置的壳体单元和悬索结构屋盖。一些薄壳、悬索、网架等所具有的圆形或椭圆形平面形式,也可能产生声场分布不均、出现声聚焦和沿边反射等声学缺陷。在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中,对不同空间形态可能产生的声学效果有所认识,最大限度地为理想的声学效果创造基础条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而对于声学质量要求特别高的建筑类型,如剧场和音乐厅,应避免采用平面或剖面上会产生明显声学缺陷的空间形态。

4.3 热工性能

除膜结构之外的其他屋面结构一般屋面维护材料需要考虑轻质高效,其他方面与常规相差不大。空间形态中从热工性能方面看主要需注意表面积和有效容积的差异。几类大空间建筑形式从表面积和容积的比值上存在显著差别。拱形结构较接近圆球,容积定情况下表面积最小,张拉结构表面积往往最大。但在具体设计中考虑容积时不能排除具体使用要求,最适合内部空间使用要求的有效容积应认得到重视。需要防热的情况下则使两层之间对室外开放,形成空气流动的夹层,达到隔热降温日的。

篇2

(一)设计因素分析

分析艺术与设计展览空间的研究因素,目的是为了执行特定的展览空间。多元素展示环境是由许多设计因素共同构建而成的,其基本因素是:展品,展览,展览道具和灯光。

1.展示活动中展品是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展示和演示任务和目的。

因此,展示空间设计之前,对展品熟悉、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展品的不同种类,样式,大小,颜色,形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以达到一定的表现效果。

2.展示道具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设施,具有代表性的展示空间环境中的重要成分。

既能很好的围合多个空间,多方位展示展品,又能在整体设计呈现在参观者面前更为直观的感受。它的形状、结构、材料、质地和制作工艺都将对展示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除了展示道具具有的美丽造型,还要遵循它的设计原则:一个固定的标准为基础,通过在功能和形式上特殊的设计,以获得最大的变化结构元素;展示道具规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的要求,可移动、拆卸。是空间能更加灵活的变化运用,增加空间的使用率;结构上要坚固耐用、安全可靠;造型简洁、色彩单纯,与展示空间环境的风格、展品特点相一致。

(二)方案设计阶段

展示空间设计,以设计一个脚本为基础进行再创作,将虚拟设计过程中的想法变成展示特定的实体的过程。

1.设计概念的生成

展示空间设计从设计师的概念和想法出发,体现在视觉形象表达与思想形象的创造。视觉形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把握所显示的图像,是把握形象的创造力,清晰度的形象。展示艺术设计和空间是分不开的,甚至展现艺术是运用空间组织的一种艺术表现。无论是从展示设计概念中,展示设计过程和展示方面的性质和特点,空间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设计概念阶段,节省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展览空间具有双重性,时间性和流动性。展示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固有的自身形态所固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维护物的形式。展示的时间性是指四维的展示空间,我们需要从运动时间掌握三维空间。时间意味着运动,如果将时间抛开来研究空间将是毫无意义的。人的感情在紧密相连的时候,人们在展示空间环境欣赏展品必然上升到一个动态的观赏。人们在展示空间中体验着时间和空间变化,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感官体验。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空间,必须从空间入手。

2.草图设计构思

草图设计阶段中,草图设计是室内设计初步阶段的关键和重要内容。它表达了室内设计师在这个时期最具创作灵感的思维过程。草图设计的前期阶段,可以进行单项的草图设计,到了后期阶段就进入快速草图,它是在前期单项草图完成的基础上,画出整个室内空间透视草图。

3.设计方案的制定

在确定了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的制定成为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一套完整的设计,包括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和设计说明。设计方案包括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方面的问题。艺术设计是利用创造性思维将一个抽象的形象演变成视觉传达过程。技术设计和艺术技术是互补的,是对艺术设计的实现与再创造,而且是整个展示空间技术支持的保障。

(三)施工图的设计

施工图制作被确定为是进一步深化方案的过程,基于空间尺度的系统、材料和结构体系上。得出必要的标准施工图纸来作为主要的标准内容是建筑的唯一科学依据,再美的表现和标准的控制是分不开的。展示空间设计方案通过后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符合标准的施工图纸,是把规划方案效果图变成一个标准的施工图的过程中,它具有可实现性。

(四)设计实施阶段

设计实施阶段也就是该项目的建设阶段。室内装饰施工前,设计师应该将设计意图像施工单位介绍说明设计意图和图纸的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工程现场检查监督。有时需要根据建议修改或补充部分图纸;在施工结束时,配合质检部门和施工单位一起进行项目验收。

二、总结

篇3

关键词: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原则;方法;特点;公共空间设计

提升展陈水平,展示文博魅力,提升展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发展活力,有效地提升了博物馆展陈的内涵,展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全方位地展示传统文化、风俗习尚和生活画面,并充分利用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方法展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展示了当地丰厚的历史与人文积淀,彰显了城市文化的品格与魅力。

一、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原则

现代文博馆的设计,应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物展览馆。在设计伊始,我们通过反复思考受众群体和认真研读布展大纲,认为它应该是一个集展示文物,解读历史,科普教育和对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陈列以“展览内容科普化,陈列形式艺术化”为宗旨,使用新型环保材料,精心设计,追求陈列的形式美及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陈列。设计原则如下:

第一,展品和空间环境相和谐的原则。通过和展厅内部的版面、视频、机构等各种展陈手段相互呼应而创造出一种气氛和意境,全方位的诉说文物展品价值个包含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装饰造型简洁,突出文物展品内容的原则。采用简洁的造型装饰手法,突出文物和展品内容,通过关键节点的精心设计来营造文物馆的氛围。

第三,文物展品保护与照明适度和节能的原则。合理控制展柜中的照度与展柜外周围环境照度关系,所有展厅的照度均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标准执行,在无人时会自动关闭或降低照度,更好的保护文物和节约能源。

二、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特点

1、室内与室外的结合。作为地方的综合性文博馆,馆内拥有大量的文化宣传资源及丰富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标本藏品;并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对文物年代、用途等进行合理分类,同时做好室外绿化工作,通过室内与室外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拓展了市民和游客的观光、旅游的空间和内容。

2、被动与互动的结合。过去,博物馆因受场地、经费、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大多仅能做到日常正常开放,坐等游客和市民上门。如今,一批新的博物馆的落成开放,也使得展陈手段变得更为丰富和灵活。除每年的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大节日,还可举办系列宣传、咨询服务或专场文艺演出、开设文物鉴赏讲座;组织部分市民、学生外出活动外,还要在寒暑假组织“博物馆一日游”、“青少教育专题讲座”、“青少年夏令营”、“小小讲解员”等主题活动,打造出了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一系列知名品牌,有效地提升了博物馆展陈的内涵,增加了博物馆传递历史文化知识的受众面。与此同时,博物馆还能与市内外的大中小学共同建设实践和教学基地,为在校学生、志愿者提供继续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场所,并对他们进行博物馆相关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方法

1、公共空间设计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在保证空间整体、大气的基础下,充分考虑文博馆的特性,将具有中原文化的符号通过整合、放大、并置等一些列手法融入整体空间之中。如在场馆入口设计的木质花窗、前厅墙面上设计的一组放映中原文化的浮雕装饰以及二层前厅空间中的主体浮雕都为空间增加了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考虑到文物馆的受众群体,可在楼梯交通空间的设计中,合理的设置了展览导视系统,方便参观。而多媒体留言系统的导入,提高了参观者的参与体验,有效的提升了场馆在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利用在墙面上设计的展板,展出文物馆在此次布展前的一些照片和布展资料让参观者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还能看到老一辈的文物馆工作者为了这座场馆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2、通史展陈空间设计

由于展厅建筑面积有限,而展示内容较多时间跨度较大的情况,在空间的处理上,使用了并置的手法,通过统一简洁的段首处理,结合展线的有序调度,控制参观节奏。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娓娓道来。通过对称的构成设计,石材与木材不同材质质感对比与碰撞,并结合一面气势恢弘的浮雕背景。使观众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空间形态中感受和认知历史文化。巧妙的将展柜设计其中,使得展品在历史环境的衬托下,更加的生动鲜活。在其后的展线布置上采用了主展线副展线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材料和结构的手法上统一每一个章节内容,使得观众循序渐进的了解和认知一系列主题内容,并在整个展览参观过程中保持视觉和谐性,并精选出最具时代表征的文物置于独立展柜之中,并结合副展线设置的复原模型、视频播放机构和多媒体查询结构,保证了展览序列的完整性延续了文物展品的内容,同时强化了每一个展览主题。

3、瓷器展陈空间设计

展品以馆藏瓷器为主,在色调选择、空间造型、陈列方式、材质运用方面、及展示的手法方面都是为了衬托文物的精美,突出所要展示的文物的造型和质感,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整个展厅的设计,为了更好的掌握展示的节奏,以时间为轴,合理的分区布局。在展现手法中采用图片解说、多媒体投影,视频播放等技术,将瓷器在不同时期的繁荣景象以及沧桑变幻的表现得以生动的展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是从文博馆开始的。一座文博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是本地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城市格调与品位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任仲伦.上海电影博物馆展陈规划与功能定位[J]. 电影新作. 2012(05).

[2] 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篇4

关键词:园林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给园林行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为人们设计、建设高质量的园林环境是专业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力图从园林空间角度为园林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一、园林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二、空间的概念

从古至今,人们感知空间、思考空间、使用空间、营造空间、存在于空间,但空间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理解和研究却是从19世纪开始的。空间不是事物本身,但要依赖事物来构成;换言之,空间似乎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远近距离等)。这些事物的主要角色或功能,似乎是一种边界或门坎。

三、园林空间的概念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意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简言之就是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主要是垂直视角(约20~60度)、水平视角(约50~150度)以及水平视距等心理因素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因此,园林空间的构成须具备三因素:一是植物、建筑、地形等空间景物的高度(H);二是视点到空间景物的水平距离(D);三是空间内若干视点的大致均匀度。一般来说,D/H值越大,空间越开朗,D/H值越小,封闭感越强。

创设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就是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和道路广场等要素,每一个要素对园林景观的品质都很重要,甚至成为园林景观的代表物,例如留园的冠云峰等等,并且可以影响人们对园林空间的感受。但园林不单是艺术,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和写照,也是生活所在的环境,是人们生活展现的舞台,更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空间。

四、园林空间的类型

不同的构思和处理手法,可以创造出性质不同的园林空间。

4.1按形式分

按形式可以分为安静的空间、封闭的空间、孤立的空间、豪华的空间、喧闹的空间等等。

4.2按形态可分为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静态空间是指相对固定空间范围内的内外审美感受;动态空间是指对游人来讲,园林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

4.3按开闭情况可分为开敞空间、闭锁空间和纵深空间

开敞空间指人的视线高于周围景物的空间,如辽阔的平原、苍茫的大海等;闭锁空间是指人们的视线被周围景物遮挡住的空间,如山沟、林中空地、四合院等;纵深空间是指在狭长的地域中,如道路、河流等两旁有密林、建筑等物挡住视线的狭长空间;

五、园林空间设计

园林设计就是将各种园林组成要素进行有机组合,配合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创造变化多样的园林空间,再将这些空间有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完整的园林。

5.1园林设计应该注重其空间性

园林不存在于虚空之中,而有其具体的脉络,即通过空间的创设,使园林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造园手法才得以运用,园林才能被人们欣赏和体验。

5.1.1分隔

在园林设计时,常把全园划分成许多功能不同、景色各异的景区,并用景物屏障视线,这种手法即为空间分隔。分隔可以打破园林一览无余、空旷、平淡的感觉,防止主题不同、情趣各异、各有特色的景区互相干扰,同时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造成空间的大小、开合、动静等方面的对比效果。

5.1.2联系

分隔产生对比和差异,但隔死堵严,使景区之间不相往来,就会破坏园林的整体感,因而在空间分隔的同时,使景区之间保持有机联系,隔而不死,这就是园林空间的联系。

分隔能突出个体,联系是为了统一。既分隔又联系,富于变化,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节奏、统一和谐的空间整体。

5.2园林空间具有时间性

在园林空间中,人们的感受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所谓步移景异就是人们在园林空间中的时间轴向运动的体验。

5.3序列

在划分园林空间时,根据各景区的功能和造型因素等条件,来安排各个空间的先后顺序,就是空间顺序。园林空间是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相互协调的空间体系,就像戏剧一样,有起景、有展开、有、有结尾,可通过空间形状、大小、开合、高低、明暗以及景物的疏密等对比艺术处理手法,使空间层次分明,前后连贯成为序列。

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园林组成要素的物质实在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进行园林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园林的空间设计,导致极易出现以下问题:

片面注重对园林各组成要素的表现,过分追求设计的实物美,忽视人在园林中的空间感受,难以达到人景相融的境界,景观缺乏生动的立体感。

不能通过园林空间设计展现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达到最高艺术境界。仅是简单套用园林要素的形式,而不充分考虑园林空间的组织,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使人毫无归属感。

七、结语

园林空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场地,是设计者思想的结晶。只有充分认识园林空间的意义、了解其类型和设计要点,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设计,创造充满艺术魅力的园林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肖创伟.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公共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入口空间则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部位,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城市与建筑建设之间的协调性。因此,为避免公共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脱节,以及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入口空间设计原则,针对不同形式的公共建筑来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

一、公共建筑入口空间功能分析

1.过渡功能

公共建筑的建设与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其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活动空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起到连接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过渡作用,并且还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转换与过渡心理需求的空间,以此来提高建筑各项功能的发挥效率。

2.商业功能

大部分公共建筑都具备着商业性特点,这样其在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主要想要获的就是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对消费功能的设计与体现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以商业公共建筑来说,建筑内部商品比较多,很多顾客为节省时间,并不喜欢在建筑内各功能区域之间来回穿梭,更多的人喜欢在入口空间稍作停留[1]。这样为了更好的实现商业功能,会选择在门口空间做一些促销活动,不但可以满足顾客对空间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产生商业活动。

3.交通功能

公共建筑人流量与车流量都比较大,尤其在入口空间位置更显得拥堵,入口空间还具备了重要的交通功能。对于公共建筑工程来说,入口空间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能否可以满足人们对集散空间以及缓冲空间的需求。

4.景观功能

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作为连接建筑与城市环境的部分,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有体现建筑工程与城市建设景观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公共建筑为满足这一要求,会采用雕塑、喷泉等艺术小品的设计方式,在为顾客提供缓冲空间的同时,提高建筑的景观性[2]。同时还可以与城市环境特点相融合,凸显文化特质,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在精神上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二、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需要遵守的重要你原则之一,公共建筑工程主要由多种元素组成,入口空间只是其一。但是其作为建筑工程与城市环境交接的重要部位,将作为建筑室内空间向外延伸,与建筑外空间相结合而组成建筑整体环境,其设计效果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效果。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作为中介,突破了建筑空间自身的封闭性,积极融入到城市环境系统中,两者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建设。

2.开放性原则

公共建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并且其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开放性特点。相应的在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建筑工程向城市环境开放的特点,放大建筑的公共化。例如设计室内与半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方式,将其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建筑门口空间所具有的结构功能以及形式是属于建筑的,同时更是属于城市环境的,应与整个城市建设环境相配合,形成开放的并且连续的城市空间环境,提高人们活动空间以及自由度。

3.可识别性原则

作为公共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建筑工程应用需求,满足可识别性原则,在实现对周围环境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建筑的应用效果。建筑环境建设都具有明确的运载性,承载着工程与城市文化以及功能特征,帮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其所具有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进而在入口空间就对建筑工程产生了归属感。

三、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设计方案

1.从城市整体设计出发

公共建筑的性质决定了在对其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好与城市整体环境联系的必要性,将建筑功能与城市建设要求相结合。第一,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即对城市环境建设特点进行分析,在进行入口空间设计时,寻找两者的相同点与共同点,保证设计方案可以满足城市大空间建设的美学规律,实现建筑工程与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3]。现在很多公共建筑建设位置都临近城市主要街道,这样在进行入口空间设计时,需要从交通功能以及环境融合两个方面来进行,结合街道空间尺度以及自然特征,来确定入口体形与方位结构,以此来提高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第二,加强公共设施设计。公共建筑也是构成城市街道环境的重要部分,对公共设施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指示标识、休息空间、地上车位以及交往空间等。在度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不但要满足商业建筑自身实际需求外,还应从城市整体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2.做好入口空间过渡设计

现在很多公共建筑都选择应用单一或者复合的构成形式,来实现么入口空间的过渡功能。对于过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以用途来确定空间区域,即室外导向空间、室内集散空间以及内外转换空间等,并且室外导向空间与集散空间经常相互交叉存在。为有效引导人流进行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对于建筑入口界面与人流方向不垂直时,为使得人流可以顺利达到入口界面,就需要设置一处转折空间[4]。第二,空间序列,主要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通过突出建筑特点,来满足人们的期待值。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控制人流视线,随着移动逐渐看到全部景观,全面感受空间设计的特点。例如利用地面高低差,并配置相应的树木,作为引导人流视线的主要道具,逐渐由城市环境慢慢过渡到公共建筑。

3.因地制宜的空间设计

公共建筑工程主要包括三大界面,即平面、围合界面以及入口序列,其中平面为平面布局以及入口环境设计,围合界面即建筑立面,而入口序列则为人流在行进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先后感知顺序。三个方面综合影响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印象,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好此方面管理。其中,对于建筑立面来说,是影响建筑商业功能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时应结合城市环境、建筑功能以及人们心理需求等因素,将建筑特色与城市特色相融合,明确空间设计主题,简单明了的向人们传达其所具有的内涵。

结束语:

在对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用明确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其功能设计的有效性,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同时,得到人们的认同,并能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韩进.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2] 李志伟.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园林植物;空间设计;有效方法

Abstract: for the garden for, many elements, the plant is one of a very important to form, and the vitality of the plant itself features special obvious, in the timing of the changes which have strong sex, in the space, but also the important tectonic landscape. In response to this, this article mainly of landscape plants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space design in this paper.

Keywords: garden plants; Space design; Effective method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园林艺术都是一种以非常重要的造型,作为园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植物本身因为自身较强的生命力特征,较丰富的时序特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观察园林的其他构成要素,无论是小品,还是水体,抑或者是建筑或者地形,和植物相比,在生机和趣味的角度上,都相差深远,可以说植物景观本身能够园林更加富有层次性。

1 园林植物在空间上的景观特点

(1)整体性。在园林内部,设计植物景观,当前的着眼点多是空间的整体角度,从整体逐步的深入,一直到局部,可以说在空间层面上,植物能够很好的改善整个环境。在这里的整体性涵括了群落结构在整体上首先应该是合理的,其次还有群落内外结合的有机性,不同群落间能够呈现很好的过渡性,具有紧密的联系性。(2)时代性和艺术性。植物因为自身的形状、色彩和质地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当然人们的认识也会与自神的主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在空间上设计植物景观,实质上也是创作意向的独特体现,是一种设计者和欣赏者之间对美所进行的交流,作为设计人员,因为要呈现美给人们观察,所以设计出来的景观不但要符合美这一概念的空间体现,也要能够紧跟时代的特点,反映社会对美在某个独特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和体现,只有这样,园林景观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否则就会让人们远离它,成为一幕自伤的风景。(3)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对于现代园林来讲,其欣赏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赏美认识,自身的需求差异很大,对美的评价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观点,所以在设计植物景观的时候,一定要密切的关注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一定要全面地看待雅、俗两种观点。(4)发展的持续性。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在不断的迈进,生态本身也遭受了越来越多的破坏,社会整体对于环境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设计园林植物景观,无论是在植物材料,还是位相、时项两个层面,都一定要予以灵活处理,让生态环境能够符合持续性的发展策略,这是设计工作应该关注的重点和中心。

2具体的设计路径

2.1多样化的设计方法

构图如果太过单调,那么欣赏者必然会觉得非常的单调,设计方法的多样性能够很好的控制或者避免这一问题。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要想实现多样性,那么一定要让一条主线控制整个空间,在这个基础之上,让植物种类呈现多样性的变化。这个目的的达成,要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设计需要结合植物之独特的形态进行。植物形态如果相似,可以予以组合,让整个景观构图达到统一,实现和谐,比如植物如果是圆球形的,那么呈现出来的方向感就不会特别的明显,对于构图来讲,破坏性就不会很大,故而可以用其对特征比较明显的植物进行衬托,章显中心植物的独特性。植物如果为圆柱形的,或者锥形的,或者椭圆形的,那么方向性就比较明显,借助于它们对高度能够实现很好地加强作用,进而让构图本身的焦点更加清晰的呈现,植物如果为垂枝形的,带给人的下垂感就非常的明显,很容易引领观赏人的目光注意到地面,故而借助于这种类型的植物,柔和线条可以得到很好的创造,植物如果是水平展开状的,那么就具备很强的外延感,能够吸引观赏人的视线沿着水平作出移动,移动沿水平方向的前进可以明显的对应于垂直方向;如果植物本身的造型非常的奇特,而且不规则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吸引观赏人的注意,所以需要对其予以突出的设计,产生的吸引力也将必然更加的不同凡响。(2)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植物色彩予以重点地考虑和处理,很好的掌控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基调色泽选择为绿色,点缀色泽为其它颜色,颜色的组合遵循“大调和,小对比”这样一个基本的原则,让景观本身的层次感更加的明显。一般而言,深绿色能够给人沉稳和凝重的感觉,浅绿色则会让所在的空间更加的明亮和轻快,如果很好的配置不同的色彩的话,色差带来的视觉效应将会更加的明显。对于处于景观中心地位的植物,应该予以点睛的色彩显示。尽管如此,如果色彩过于跳跃,也会让人产生不和谐、不统一的感觉。如果灌木或者花卉颜色比较鲜艳,那么就可以予以大面积的进行布置,吸引眼线。

2.2对重点予以突出强调

景观植物如果在模式以及秩序的角度上能够将原本的空间布局予以打破,这样景观欣赏者就会被吸引到景观上来。通常,借助于主景植物能够很好的实现植物景观的布设,选择主景植物,需要突出强调植物群体的质感、色彩或者形态。如果一个植物群体里面存在一个特征非常显著的植物,其本身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地位。可以说突出特征明显的植物对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不同要素之平衡性也同样需要得到重视,这样景观才能够实现很好的均衡,才能够达到很好的统一,美学价值也才会有很好地体现。一般而言,对于均衡的理解,既可以为对称性的,也可以为不对称的,对称的植物能够让主题更加的有力,让均衡在美学层面上的价值得到更好的章显;不过不对称产生的均衡也能够让人们在心理层面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实现很好的移步换景之追求。

2.3注重比例

设计园林植物景观,另外一个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因素就是比例一定要适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习惯于寻找和自己在形象上、在情感上有共性或者有共同特点的物体,尺度的适宜性,比例的合宜性,能够让人们更具有亲切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比例一直是一个得到关注的话题,比如黄金分割点,比如平方根矩形等等,这些比例对于构图能够产生更加优美的感觉,对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其本身无论是在立体,还是在平面的角度上,也有着非常明显的比例关系,故而空间上设计植物景观,比例关系一定要做到和谐、适宜,这样尺度更加的得体。

2.4加强秩序

借助于各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和有序安排,景色本身也会产生较好的变化。比如借助于圆柱、圆锥、圆球等形状,能够很好的体现高中低的变化,而借助于各种不同的质感、色彩和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结合,可以让植物景观能够达到更好的协调性,比如借助于一定的节奏设定,通过不同质感的植物,借助于不同的色彩,景观焦点能够得到很好的章显,欣赏者的视线可以伴随着设计逐步的转移。但是这个过程中,布设植物景观,一定要非常的关注具体的位置,通过秩序化的排设,通过视野焦点的变换,让植物和所处的时空更加的有序化、合理化。

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作为背景的植物,一定要和前景以及中景做到很好的均衡和协调,无论是哪个层面景色的缺少,空间本身的层次性就会被打折,整体的均衡感也就比较难以产生。此外,对于中景植物也要予以突出,让均衡感更加的明显和强烈。

2.5达到简洁

对于美来讲,简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条件,相比于复杂来讲,在某些时候,简洁的景观更能吸引观赏者,创设植物景观,要想在空间设计层面上达到简洁的目的,却常常借助于重复的手法进行。这里的重复,也就是借助于植物之色彩、植物之质感、植物之形态进行创设。植物如果在色彩或者形态或者质感上具有相同的属性,那么就能够借助对这些特征的重复,让植物在空间上达到统一的目的,这个时候的统一不但是单纯的,而且具有很好的统一性。某种程度上的重复,能够让观赏者产生熟悉感或者亲切感,能够有一种心灵上的舒适,所以在一个相同的空间,可以重复的布设特征一致化比较强的植物,但是这种类型的植物本身不适宜很长,否则的话,就会让观赏者觉得单调。此外,设计的时候还能够借助于植物组群的变化,让植物在组群上能够呈现很好的统一感,能够具有很好的联系性,最终让景观体现很好的美感。

3结论

对于进行人为处理的景观,植物是主要的造景手法,成功运用植物对景观进行配置,可以说对于整个环境景观而言,将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探讨如何借助于植物对园林空间进行更好的自然景观美化,不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话题,而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故而,对于现代园林的规划设计来讲,通过植物进行造景,不仅仅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对景观在空间上予以配置,最终让园林建设,在空间层面上呈现的更加多彩,更加的丰富。

参考文献

[1]李端杰.植物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J].规划师,2002,(5):56-57.

[2]杨晓冬,王芳.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情报,2006(2):91-92.

篇7

1.1符合人的动视力特点

快速路景观可以说是一种动视力上的艺术。当我们坐在汽车上看到的景观是连续移动的,按照习惯当人们想看清一件东西时就会停下来看清楚,所以人们对于快速路上的景观只会形成粗略的印象,这就使得快速路上景观都是一目了然并且结构简单明了。它不会吸引人们的主要注意力,但同时又达到了景观自身的效果。

1.2尺度特点

快速路的尺度往往取决于快速路自身的体量大小[1]。一般占地面积越大的快速路往往出现在用地情况并不紧张的新开发区,这样的快速路的视野往往比较开阔,两侧设有较为完整的快速路景观。从临近快速路的视野较高较为清晰的地方可以看到快速路景观随着快速路的衬托呈现强烈的连续感。而尺度较小的快速路视野就相对较小,如高架桥快速路这样的快速路景观往往就不会那么显而易见了。

1.3流动特点

我国快速路设计时速大多限定在80km/h,因此我国快速路景观具有独特的线条性并且是符合机动车快速通过时动视力对于优美流畅的捕捉。当机动车在城市内快速路如高架桥上行驶时,快速路的景观就必须呈现一种饱满的流畅感。机动车高速穿梭在城市的快速路上为主要的活动景观。快速路具有了以实体活动的流动特性,与其快速路上的空间景观呈现出来的空间动势是快速路景观所独有的,这也是影响周边城市景观的一个基础要素。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快速路景观空间设计的原则

2.1整体原则

快速路是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要将快速路的空间作为整个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进行规划与设计;将快速路景观与城市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为人们提供更多与大自然相处的机会,创造更好的道路空间[2]。因此在设计城市快速路景观时要融入周围的环境,使快速路景观与城市地形、道路和建筑做到统一和协调。现代化城市的交通已经是一个具备多重功能和多重层次的系统路网。功能上的多重性体现在现代路网具备了交通、生活、商业和政治等,层次上的多重性体现在主干路、次干路、区间路、小区路、园林路、滨河路和步行街等[3]。不同的快速路对市政工程施以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要求决定着快速路的绿地面积及相关的布局形式。

2.2生态原则

城市快速路景观设计中首先选择的就是形态优美、适宜种植的园林景观植物。园林景观植物因其不同的植物造型、色彩能够搭配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使快速路景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城市自身的风格、特点和快速路景观及功能上的要求,采用多品种配合与多种栽植方式来使快速路景观达到三季有花的效果。如一些城市就采用了其市花、市树作为其快速路景观中的主体要素,这样的快速路景观设计会让当地人感到亲切,也会让外地游客对其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通常历史较为悠久的城市都会有着较为复杂的土壤结构,这样的土壤对于所种植的植物范围较小,在选择快速路景观植物的方面限制就会增大。而城市养护管理水平及城市快速路景观的后期管理、维护水平和能力也是影响城市快速路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2.3人文原则

城市道路快速路景观设计应表现出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城市快速路景观的设计要渗入当地的文化气息,表现出该城市的文化品味,展现出一座城市应该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因为人们在路上行走获得的周围环境信息80%是来自于自身眼睛所看到的,为了创造既生机盎然又优美活泼的城市快速路景观,在设计上一定要注重快速路景观的静态与动态的规划结合。使城市街道景观环境从根本上充满了人性,体现了人对环境改造的本质态度,对环境改造所遵循的尺度原则,既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尊重环境的重要内容。

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快速路景观空间设计的具体方法

3.1确定快速路景观的主体要素

设计城市快速路景观时,可以将城市内著名的景点或历史故事作为城市道路的主景要素。在城市快速路景观的设计中对不同的道路要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既要注意借景与快速路周围的沿途风光,又要注意展现城市的独特风貌。抓住快速路中各种要素的设计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突显出这些设计要素的“共性”,让整个城市快速路有了自己的“个性”。

3.2确定快速路景观的环境氛围

城市快速路景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它既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也有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文化属性[4]。城市快速路作为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带、体现城市个性的重要角色,展示了一种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当地居民的审美及艺术修养,完美的实现城市道路空间的组合与结构功能。具有艺术的灵魂和价值的景观使得城市变得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也实现了城市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

3.3运用园林艺术

绿色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快速路景观设计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快速路的横断空间主要是通过绿化植物来达到围合的目的,是人们在快速路上行驶最先看到的景观,因此在对快速路景观绿化的整体设计和绿色植物具体的搭配上一定要呈现出一定的视觉美感。在对快速路绿化景观设计时可以采用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这四大中国园林艺术中最为常用的基本原则。

4结语

篇8

【摘要】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为提高居住空间设计n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在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为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打造和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居住空间设计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也是居住空间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需要逐步提高。

居住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系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能够独立完成居住空间的设计能力,能熟悉居住空间设计的工作流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能力。在国内,以目前的就业反馈信息来看,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只会说而不会做,眼高手低,在学校所做的实践的知识很多都只是凭空想象做出来的,设计出来的东西很多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导致刚踏入设计公司的学生因实战能力的欠缺而无法上手,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要花费大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公司重新学习,就业单位对此很无奈,学生也很辛苦。所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可行性改革研究,从分析现行市场需求出发,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学生们学有所用,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课程目标突出实践教学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基本是对等的。一般情况下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来传授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因此,作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讲,不仅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方法和理念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因此,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在课程目标中,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和安排上,要体现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培养。做到了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将理论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转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在课程教学内容, 尽可能达到针对性、实用性,并分析和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以及设计技能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设计团队完成项目的设计,要求学生以设计小组的工作模式进行学习和设计,分工合作、团结协调。让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教学方法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即使教学改革设想再完美,它都必须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上,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

(1)运用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库的建设,强调案例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典型的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同时,让学生分组对进行案例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整个案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学主体,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索性的学习。

(2)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进行项目分析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根据各组完成的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项目案例,设计好任务书,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收集好案例中各项目材料。如: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结合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对案例进行设计构思、讨论并绘制设计草图等。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还能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3)“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法。目前,很多院校都采用“假题真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它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设计项目中掌握设计的操作流程。但与此同时,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不能真正了解实际工程结构的做法。所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则是必要的措施。

“走出去”模式则是教师可以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材料和施工工艺,学会处理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习工地施工管理能力,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相比课堂理论的讲解更加轻松和深刻。而且通过学生实地参观和老师现场讲解,以及工地的亲密接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引进来”的模式则是指在教学内容的授课上,除本学院专业教师讲课以外,可以邀请同等其他院校的教师来为学生进行讲课。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引进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讲课,并不定期的举行专业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可以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3、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居住空间设计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根据专业特点,一般以单元作业加考试大作业共同构成课程考核。作业制作要在课程教学环节内完成。课程考核作业基本是根据给定的项目图纸,绘制全套的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成绩评定方式的主要构成及比例: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需要进行,着重要体现实践能力考核和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考核的可以多元化,也是势在必行。可以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考核。具体有以下几个方式:

(1)设计理念的表达;全面全新的设计理念;团队的协作能力。

(2)设计作品项目化的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设计项目的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

(3)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

(4)多样化考核办法,可以通过考证或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来认定学生课程成绩。

二、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设想

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专业教师不定期去企业学习锻炼,在日常的工作中切实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选派优秀教师区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以此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个人发展积极搭建平台。

2、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必需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在上实践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学习解决生产实践以及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管理能力,培养自身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精神,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提升自己的设计施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

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在一些设计院校逐渐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与社会接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与学相互补充。在工作室里,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对学生的辅导。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根据装饰设计公司的操作流程,对设计过程和设计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之间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起到榜样的作用,低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的学生的带动下进行设计创作。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形成你追我赶的效应,以此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让学生在所学的设计课程中发挥更多的自身能力和价值。

居住空间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总结,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力求做到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跃辏吴能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J]. 襄樊学院学报,2009(11):81-83.

[2]张锐,庞大庆.广告设计课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8(8):194-198.

[3]范贵德. “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N)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

[4]钱抒.“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N) 正德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 2012 年12月.

篇9

关键词:园林设计;空间;方法

绿化不仅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越来的越受到重视。较之传统的景观,现代的小区住宅园林景观设计更多的以功能需求为出发点,面向广大民众的需求。

1. 园林景观的功能及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的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满足人们游憩、缓解压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

园林规划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一般包括:了解使用者的心理、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设计应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

2. 园林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平衡。这种设计水平的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发达程度。一般的发达城市集聚着各方面的精英,存在着大量专门从事于园林设计的人才以及设计团体。同时这里也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的产生地,再加上政府的对于园林的投入更佳的促进了景观建设的发展。自然的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其小区住宅的景观设计往往得不到重视,科学 技术较为薄弱,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原理设计的人才,从而造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平衡。

2.2城市小区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考虑。当今的小区开发的规划中往往是将中心的公共绿地作为设计的闪光点,其设计水平一般较高。但是与之配套的其它部分的绿化设计,例如道路的两旁、楼前楼后以及边缘地带则照顾不到。这样就出现了整体的设计水平不均的问题,使得景观整体看起来孤立、凌乱,极大的影响了整体的绿化效果。

2.3城市园林意识普遍不高。园林在城市小区住宅的作用往往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没有意识到园林景观的战略地位与功能。实际的设计中一味的求大气,而忽略了居民的需求,盲目的追求景观而忽视了景观设计的生态作用与绿地的实用性。

2.4城市园林设计责任意识不强。园林的设计要有科学的依据,不能设计出来的方案不能付诸实施。经常见到的情况是设计出的方案实施起来有难度,出现的问题设计人员也解决不了。致使不得不更改方案或者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设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一味的求新,没有考虑单位的承受力。因此要对照自己设计出的园林景观进行科学性的论证,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

此外实际的园林施工中还存在植物配植分布不合理以及设计盲目模仿,缺乏个性的问题。

3. 园林设计与空间

3.1园林设计空间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园林空间作为园林艺术形式的基本概念,它是由植物,水体,建筑,地形等要素构成的园林空间。根据园林空间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广场空间、道路空间、水体空间、草坪空间、林中空地等。 而园林设计的目的就是在满足一定的规划目的与用途下创造出有生机、有力度有内涵的园林环境。

(1)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首先是植物:原理植物的配置要按照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达到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与特性。植物的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植物与其它要素,例如假山山石、水体、建筑、道路等之间的配合,另一个就是植物之间的配合,例如注意乔木、灌木、花草的有机结合。这样既实现了立体的园林景观,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以增加植物种类。大乔木要注意间距,花草要选取管理方便,观赏期长久的地被花卉。树种的选取要考虑乡土性、针对性以及景观的稳定相、长远性。同时植物的种类、数量的位置安排要体现出主次之分。

其次是水体:水体设计可以为园林景观增添流动感,使得动静结合,体现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而且居民都对于水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例如河流、溪涧、喷泉等动水,以及水池一类的静水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园林的血脉,艺术性的自然再现。

再者是道路:园林设计中的道路已经不仅仅是满足行走的交通线,它还兼具锻炼身体,欣赏环境、交谈以及休闲养生的功能。路面的材料可以是沥青、石板或者光滑的石块等,道路的设计可以时宽时窄,可以或曲或直,或升或降。道路的设计质量可以极大的影响园林设计的效果,尤其是道路旁风景的设置更应该受到重视。

最后是建筑:建筑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与建筑功能两方面。独立的建筑和环境结合时,环境是建筑衬托,这时候的建筑物的要求很高;当建筑是由建筑群构成的开放性空间,此时多采用分散性的布局,经常用小桥、走廊等建筑进行连接。另外供游人使用的凳子要设置在道路旁,使休息时仍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3.2空间组织。空间组织与园林绿地的构图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侧重点是室外空间的渗透与过度。空间组织的目的是运用各种组织形式突出设计的主题,创造出即满足使用的基本功能又可以产生富于变化的风景园林。

(1)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主要有闭锁风景、开朗风景空间、开敞空间、纵深空间与聚景。开敞空间是当人的视平线高于周围景物的空间,这个空间中视线可以延伸到远处,不易视线疲劳;闭锁空间是指视平线低于周围的景物,可视距离有限,但是易于视觉疲劳。因此园林的设计中要注意各种的视景空间的配合,做到合中有开、开中有合。

(2)空间的转折。空间的转折分为缓转与急转,规则式的园林经常用后者,前者需要过度空间,如空廊或者花架之类。

(3)空间展示程序与导游线。风景的展示线是既有起景、与结景,同时又有过度空间的一个主次分明、开闭有方的线路。

4.结论:

园林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中的工作即使在创造美也是在维护美。科学合理的园林设计要求设计者对于城市的自然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园林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法与新技术、新思想创造出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

参考文献:

[ 1 ] 金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2] 万小南,杨松.关于居住小区环境创新的思考[ J ].科技资讯.2006.( 18 ).

篇10

关键词: 空间建构 教学方法 模型 设计

中图分类号:C42

空间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重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院校的重视。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建筑设计空间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空间类型、空间要素及次序、空间功能、空间组合方法、行为模式、结构材料、以及室内外环境和建筑细部等问题,其比较关注如何通过材料、建造等手段,形成建筑视觉形态。具体训练手段,从图面推敲,转变到强调模型制作、真实制作。体现出强烈的形态构成实体感。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兼顾我国实际国情和改革开发中建筑国际化的现实,所以形成坚持基本功训练和强调空间设计为主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提出了以建筑空间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

1.对于现在国内外建筑院校特别重视的材料建构训练,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参观、建筑测绘和小建筑材料建构等加强同学们对建筑材料与构造的技能训练。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建筑建造特性的重视,强调任何建筑都依赖于我们怎么使用材料,建筑的品质来自于对细节的追求,避免学生们养成纸上谈兵的习惯和对建筑造型过于热衷。

2.在强调专业基础技能(徒手与工具表达能力训练)培养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实物模型和电脑三维建模逐步发展构思。设计中加入了三维空间分析与表现训练(如模型、轴测、透视等),设计成果注重与设计过程图、空间分析图、模型照片和图纸排版等的表达能力相结合。

3.理性的研究型工作与思维方法——将调查、分析、实验带入建筑设计,学会在研究过程中“寻找问题”,通过逻辑“分析问题”,借助专业手段“解决问题”。注重学习控制设计理念产生的原因、推进的步骤和完成的契机。启发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4.“从抽象空间到具体建筑”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形成的新型“空间训练”教学系列,把纯几何形式与建筑空间相结合,主要解决抽象的空间形态训练向真实建筑设计的转化。它包含四个阶段,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单一空间的划分与限定、多元空间的冲突与组合、空间形态的功能化和空间形态的物质化。前两个阶段训练学生从三维实体模型去摸索抽象空间发展的可行性,再选择多个模型进行组合,寻求空间组合所能发展出的多种可能。它与“形态构成”训练不同之处的是加入了人的空间尺度,同时先假定空间中线、面分别对应于建筑的梁柱、墙体和楼板。然后,在此复合空间基础上,寻找空间的合理使用方式,即把既定空间剧情化、功能化。最后,要求同学把自己的设计用合理的结构、材料使之成为具体真实的建筑物。这个教学系列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空间思维来推动设计的发展,每个阶段都需要对空间设计的多样性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后续的一个小设计作业是“材料建构”,强化对材料和构造的初步理解。

5.“建筑分析和运用”是个贯彻整个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和训练手段,“空间训练”要对成果进行空间构成中设计演变的过程分析;“环境分析与设计”要求一是外部环境实地调查分析并做出针对性的改善性设计,二是在分析现有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做小庭院设计,强调内外空间的互动和转化;“小型建筑设计”是要求先进行大师三四个系列作品的分析理解,在学习其空间特点的基础上,开始小型建筑设计,要求神似胜于形似。我们课程中重于空间组织和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分析理解。建筑分析不能局限于资料的收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并把分析成果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实践中。

6.多科目的横向联合——将“美术”、“建筑构造”、“结构力学”、“室内设计”、“住宅设计”、“建筑物理”、“公共建筑原理”等课程,围绕本课程主干,建立起横向联系,整合教学资源,支持学生更系统、深入地研究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材料运用、构造技术和表现技巧等多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建筑学专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得学生对各个科目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7.扩大了教学资源的窗口,实现理论与实践、学科前沿与基础教学的深入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资源优势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课程作业,邀请校外设计单位优秀建筑师和建筑学者,在不同阶段、不同深度上全程介入,通过学术讲座、作业指导、公开评图,扩大教学资源窗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

8.采用多种手段,促进课内与课外学习的互动——鼓励学生结合设计作业,参加国内外高水平设计竞赛;每年结合课程,帮助学生做一次设计作业展览;每次课程作业,均设有校外实地参观;此外,还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演示实验内容、大尺度设计实体建造和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等多种手段,共同形成了一套课内与课外互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学习模式。

小结

《空间建构》课程是我校2009版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新增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立体构成、建筑构造及空间思维能力,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启发学生建立空间意识,理解建构的本质特征、把直觉空间与想象空间、运动空间与旅程、叙事空间与透视空间、轴测空间与拼贴空间运用于一个实体的建筑模型搭建,期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空间意识和对空间形态的认知,以至于构建建筑学空间逻辑。培养学生方案设计能力,树立正确的现代建筑专业观,确立有效的理性学习方法的关键课程,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及实践,打下扎实、高标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辰,韩冬青等.以建构启动的设计教学.建筑学报,2001(5).

[2] 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建筑师,2006(2).

篇11

一、展示设计的特点

(一)空间的两重性。展示设计环境中的空间具有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空间的大小和形状是由空间自身的功能形式和分隔物的形式来决定的,而空间对分隔物的形式也起着决定作用。有形的分隔物能使无形的空间变得可视可见,没有有形的分隔物,无形的空间只是一种不可被感知的概念中的空间;当然,无形的空间也赋予有形的分隔物以存在和运用的意义与价值,没有无形空间的存在,有形的分隔物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空间的流动性。展示设计中空间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空间的流动性特征。展示设计的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空间的性质决定着空间设计所采用的展示形式、遵从的基本原则和向观众传达信息的表现手段。以合理方式安排的参观流线不仅能使观众置身于真实的虚拟空间中,在流动中完整地介入展示活动,全方位欣赏空间,而且还能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时光隧道,让观众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趣味。

(三)空间的时间性。空间与时间都是不可见的虚体,展示设计中的空间不是三维空间,而是三维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四维空间。人们在欣赏展示品时是一种动态的、经过时间流逝与空间变化构成的完整的感观体验,在这里时间既是创造动态空间的根本形式,也是创造空间艺术 流动之美的必经之路。

二、展示设计的空间意义

展示空间设计在满足展示内容的前提下巧妙设计不仅能突出展示的风格和个性,增强空间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而且还能迎合观众的新奇心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任何设计活动都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认为人性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展览会场中摆放有序的物品,还是商场中造型美观的商品,绚烂的色彩、美丽的装饰图案都是设计师根据人的需要以艺术手法设计出来的满足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空间,是人与物品之间的一种情感传递与互动。

展示空间设计跨越了环境空间、平面视觉传达等专业,以独特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形成了空间概念不同、形式美感不同的设计,可以说,展示空间设计是一个从理性空间到感性空间的物化设计过程。展示设计空间既是一个从无序的空间形态到有组织的形式美感的空间概念,也是对人与空间的设计重构,是一个从分离到重聚的过程。

三、展示设计的表现方法

(一)造型艺术。展示设计中的造型艺术主要是指展示会馆、各个展区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根据展示空间的性质功能,展示设计空间采用动态化和序列化分布形式分割区域,安排线路,尽量避免观众走重复线路,尤其是在展示重点区域的徘徊,从而使空间处理如音乐旋律般抑扬顿挫、流畅有致、顺理成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国家展览馆在展示现场创造出一个更为逼真的场景,不仅让观赏者感受到空间艺术的魅力,而且还传达了企业形象和商品信息,达到了展示的真正效果。中国园林艺术在在空间序列上设计讲究起承转合,明暗开合,而且在游览线路上还讲究移步换景,情景交融,这与展示艺术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实用艺术。人是展示空间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以人为本,切实考虑人的因素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体现商业展示设计的空间艺术是展示设计的主旨。展示空间的规划和布局都是由场所结构、线路结构、领域结构构成的,这些结构在设计空间时非常注重对人的因素的考虑,突出社会心理状态中人的位置和实用性。实用艺术反映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就是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空间艺术的实用性,有效组织区域、线路间的协调关系,达到观赏者在观展时对空间体验获得全部的心理感受,从而使空间更好的服务与人。在参观过程中,人的舒适性,与环境的和谐度以及展示信息的丰富性都取决于展示设计空间基本尺度的合理性。实用艺术借鉴人体工程学知识,使单元形态、展示环境的整体尺寸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尺度相适应,使空间环境中的区域比例与观赏者在参观过程中的行动、流通及观赏相适应,从而为观赏者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欣赏整个空间艺术设计展示效果。亲近贴入生活的空间感、高度切合实际的展示物品、标准化的视线设置以及曼妙的照明搭配突出了展品的效果,体现出实用艺术在展示空间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篇12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方法;开发

1 城市地下空间概论

地下空间是指属于地表以下,主要针对建筑方面来说的一个名词,它的范围很广,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军事,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间。补偿城市功能的地下空间开发正趋向大型综合化,对从浅层至深层地下空间资源总体规划要按照聚集对应、等高线原理、计划协调、开发保护并重等原则,通过地下空间结构和布局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的统一。城市地下空间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成自然地下空间和人工地下空间两类,按照构筑形式可以分成岩土中地下建筑(洞室、隧道)和软土中地下建筑,软土中地下建筑根据其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可以分成单建式和附建式地下建筑。

2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进程城市人口将会大幅度增加,城市用地将会越显紧张,专家预测在将来的50~100年内中国将会持续面对和解决如何利用地下空间的问题。目前单靠房地产投资以经济效益为指向的单一的发展是不合理不健全的。和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地下公共空间功能过于“传统”,范围相对狭小。因此潜力还是很大的。城市地下空间必将向综合化、深层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综合化是指:完善功能设施如地铁、共同沟、地下道路、地下车库、地下商业、地下变电站等的建设。深层化指:合理利用地下各层的空间层面,往深层发展,可使功能更加合理,系统更加完整。网络化指:地下构筑物的网络主要是从水、电、气,通讯光缆,电缆等管线开始,逐渐推广到有不特定多数人出入的地铁、地下街等设施。人性化指:通过各种技术及艺术手段的处理,来淡化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或地下空间之间的联系和界限,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便捷的室内环境,形成具有活力、魅力的人性化的CBD功能区的地下综合体。生态化指:注重可持续性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采用新的建筑构造技术进行节能设计;开发利用新能源;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营造绿色的室内环境等策略,解决能源危机、有效地保护环境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3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方法及问题处理

3.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该遵循3个原则。积聚原则,指在城市中心区发展与地面对应的地下空间,用于相应的用途功能,与地面上部空间产生更大的积聚效应,创造更多的综合效益。

疏导与对应原则,指地下空间的主要任务是疏导地面以上空间的矛盾,其功能应该尽可能与地面建筑物的城市功能相对应。等高线原则,指根据城市土地价值的高低绘出城市土地价值等高线,地下空间开发起点和发展方向根据土地价值等高线图从高到低 。

3.2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及实例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地面城市布局相协调。城市空间结构多为单中心紧凑型、单中心多组团型和多中心组团型。地下空间布局形态为:点状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初期开发的单一功能承载体,是地面建筑的功能延伸。包括单体建筑和附建式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发电厂等。辐射状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期的地铁换乘站、中心广场的地下空间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的形状 。鱼刺状是存在于没有地铁车站或在地下停车系统地域内。例如地下商业街、地下车道连通地下商场、或停车库、地下室。网格状是在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开发程度达到较高水平的地区形成的地下空间系统。交汇点多是大型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并将它们连通。 网络状:以地铁线路为骨架,换乘站为结点,将地下空间按照功能、地域、建设时序等有机结合起来。

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布局在方法上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以大型地下空间为结点,并满足地下空间竖向分层。根据地面建筑或环境的特点,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各有不同,比如城市中心的特点是:集交通、购物、娱乐、步行等功能于一体,是城市地下空间中较为复杂的大型建筑系统,地下综合体投资大,涉及因素多,建筑复杂。所以地下街、地下铁道车站,常建在城市中心广场、车站、商业中心等地段。这样的布局方法强化了城市中心区的积聚效应,防止逆城市化的中心区衰退。又例如对于地下交通工程模式,应结合旧城改造修建地下轻轨交通系统,地铁车站同大型综合设施相结合。这样的布局方法增加服务功能,疏导地面交通,保护地面自然景色。上海徐家汇站、蒙特利尔的梯尼站、费城的宾夕法尼亚中心、法兰克福中央车站、巴黎的夏特莱站、德芳斯新区等都是很好的实例。再例如人防工程利用模式,人防系统地下建筑改建成商业网点、地下仓库、物质储存库、灾害疏散地、战争指挥中心。这样的布局方法不仅可以防灾,战时人防,平战结合,还能够提高人防系统的经济效益。对于附建式地下空间如库房、店铺、地下车库、防灾防护、掩蔽工程等。将独立的地下空间工程用通道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空间网。这样的地下空间设计提高城市容积率。对于地下商业街,利用在城市商业区地段根据集聚原则,利用街道改造建设地下商业街,可以达到疏导地面人流的目的与效果。对于广场,立体化再开发广场,这样可以扩大广场功能,节省用地和再开发投资(拆迁量小),改善交通(功能下移),增添现代城市气氛(增加了空间层次,地面步行和绿化)等。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以商业地下城为结点、以城市广场为区域的点线面结合。可以联通地下空间形从而形成城市地下空间网络。

3.3 相关问题处理

3.3.1 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明确地下空间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是急需处理的问题。由于我国是土地公有化制度,这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土地产权纷争,但是,长期的对地下土地进行无止境的开发必将引起一些关于地下空间产权的纷争。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上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再加上很多地上建筑的产权归属存在很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地下产权的模糊。这类问题可以通过从法律上明确国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所有权,完善地下空间开发法律法规及通过法律明确地下空间使用权及主体责任、义务权属范围来解决。

3.3.2 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涉及的部门很多,包括市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交通部门等等,所以在统一协调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工程需要成立统一机构进行管理,并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对于地下空间的税费问题应该竟可能的减少等等。

3.3.3 政策问题及解决方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很大,投资也很大,所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进程需要大力的提高,开发公司企业层次上的操作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其中包括相关优惠政策,大力鼓励投资等。而对于相关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状况区别对待,有些工程可以重点扶持,有些只需要适当扶持。对待对城市的建设有极大的帮助的工程,尽量的减少税费等。

4 结论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不但可以使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环境更加的优美,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地面城市布局相协调,有效的利用自然的地理优势,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以大型地下空间为结点,并满足地下空间竖向分层。根据地面建筑或环境的特点,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各有不同。只有充分的利用的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特点,城市的建设才能更加完善,从而促使城市发展得更加好。

参考文献

1 董雅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探讨[J].科技资讯,2008(24)

2 朱建明,王树理,张忠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 蔡兵备.城市地下空间产权问题研究[J].理论讨论,2003(5)

篇13

引言

根据室内设计理论,小空间一般指的是小于80平方米的空间。那么在针对其进行家具设计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家具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专户就显得格外重要,以满足人们对家具最基本的物质功能的需求。同时家具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

人们对小空间家具的需求特征

随着我国房价的不断升高,生活在城市的对房子具有刚性需求的年轻工薪阶层没有对大居室的购买能力,因此对房地产商推出的小户型的房子格外的亲睐。那么针对小空间而设计的家具将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家具企业应把握住市场机遇,提高针对小户型家具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对家具市场的实际经验,笔者分析和总结出了基于小空间设计家具的需求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倾向于选择实用性强,功能多,移动方便的家具。

家具的实用是家具的最基本特征,一件家具不论是外表装饰多么好看,材质多么昂贵,但不具有实用性,那么就不能称称之为家具,而是装饰品,显然这不是小户型家具者所需求的。由于空间狭小,需求者在室内进行家具摆放家具时为了腾出更大的空间,就希望家具的功能多,相邻功能之间可相互转换,方便移动的多功能家具。

2.对颜色和材质有个性化的选择倾向

材料是家具的构造的物质基础,颜色是家具造型形象的要素。由于小空间家具的需求者多数是年轻的消费群体,他们的需求就显示出多样化和个性化。有的消费者喜欢木材的材质,因为木材更为环保,而有的则喜欢竹藤类,更为亲切自然。在颜色选择上多数用户会选择以橙黄色为主色的室内家具装饰,给人以自 然温馨的感觉。

3.具有环保性设计的家具格外受欢迎

环保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绿色设计,环保设计,近年在家具设计领域格外受到关注,符合以人为本的家具设计理念。小空间家具需求以年轻群体代为主,他们表着消费时代文化的潮流,在选择家具时,家具的无害性环保家性是他们靠要考虑的首因素。在保证家具的功能性满足的前提下,对家具所表达出的艺术和文化气息成为他们对家具选择的依据。

小空间家具设计的基本原则

家具是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对空间的组织规划,合理利用,空间主题的塑造起到举足重要的作用。根据小空间家具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消费者心理需求特征,小空间家具设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功能设计原则

功能包括物质功能(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审美功能),我们在此所论述的是它的物质功能,即家具的零部件组合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属性。它是家具使用价值的保证,包括家具的舒适性,安全性存放的便利性和合理性等。对小空间的家具设计,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各种功能之间的相互转换,例如桌子和茶几之间功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另外应考虑其储存和运输的便利性,尽量设计出的家具外观小巧,拆卸简单。

2.造型设计原则

家具的造型是家具的材料和结构所表现出的艺术形象。小空间的家具设计,由于空间的狭窄在家具造型的整体形象上要以低矮,灵巧为主。各造型要素之间要合理的组合搭配。家具线条的选取应以直线和曲线为主。直线给人以简洁和干练的感觉,体现出家具的简约风格,柔和的曲线能赋予家具的动态美。色彩选取应以简单色为主色,因为神色给人以压迫和拥堵的感觉,浅淡色能表现出距离感,使人能在视觉上感觉到空间的扩大。

3.系统性设计原则

系统性设计原则就是指在进行家具设计时应从空间和家具搭配的整体性为原则,充分考虑到个元素之间按照形体法则空间搭配、体谅协调、虚实结合,不能单独的考虑某一个元素而不注重整体的搭配。

小空间家具设计的策略

1.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变换

在对小空间家具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做大限度的利用节省空间,因此对家具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各功能之间的替换,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家具的使用价值。如市场上流行的多功能家具只需稍改一下功能就可以转换成其它功能,例如床和衣柜之间的功能组合的多功能家具是这种方法典型的运用。

2.有效的进行空间开发

在小居室的空间中要能够合理使用用空间,有些空间不是很大,但它可以讲家具有效的隐藏起来,以此来增加人的生活空间,例如有居室壁框型、凹入空间型等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3.对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

所谓模块化就是进行家具设计时通过改变模块的使用功能,进而使家具产生其它使用功能。如通过多个椅子组合成的沙发,每个椅子都有单一的使用功能,通过组合成沙发,形成了不同于单个椅子的功能。

以上都是针对小空间家具的功能设计策略,在应用这些策略时同时注重其造型设计要有出动感性、灵巧性和艺术性。

结束语

篇14

关键词:主题性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营造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3-0072-03

Thematic Dining Space Interior Design Analysis

SUN Chuan-zhi, CHENG Xiao-lei(Dal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622,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fe, people’s requirement for spirit to enjoy more and more, people gradually in catering space design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is is just a place to eat, but in the space of the diet are required to have a merchant’s service, must have certain enterprise culture, but also in the dining space can give a person a kind of scenes or geographical or time, thematic dining space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e root of it is also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some thematic dining space research field in shenyang area then conclude some themes catering space design technique, hope to have some reference to related designers.

Key words :thematic dining space; interior design; build

Internet :.cn

一、利用空间的结构进行主题营造

餐饮空间主题的表达,是通过一种空间形态来表达某种事物或含义。无论是自然的象征还是约定的象征,都意味着使用空间的结构形态来参与一种文化氛围的构成。通过这种参与,把人类生活的经验和追求的理想表达出来。空间的结构形态一旦与设计师的主题创意相融合,那么给人的视觉冲击将是巨大的、印象也必将是深刻的。利用不同的空间形式以及空间形态的比例变化、大小变化等空间构建手段给人们造成不同的空间感。比如利用矩形的餐饮空间规整而又充满理性的特征,营造出一种舒适和谐的主题氛围。利用柱、梁、墙体、管道等结构形式,形成一种空间的构造关系,使空间与主题更加贴切。通过这种形象与结构的重组,可以把不同的因素统一起来,创造出更加和谐的主题气氛。这种利用空间结构带来的视觉效果是具备心理上的流畅和升腾以及强烈的感染力的。

沈阳的海底捞火锅城是以火锅为主题的餐饮,其内部装饰充分体现空间结构对于主题性的营造。(图1)

二、利用形态符号的要素进行主题营造

在主题餐饮空间设计当中,设计师经常采用某种形态符号语言作为设计的母题。这些形态符号可以是社会文化,可以是地域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化,甚至是个人情感的体验等等。这种形态符号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点。符号学是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学科,其最初的雏形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及语言学规律而形成的,后期形态符号与各种专业学科结合,形成新的学科。在主题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采取符号性手法进行设计,可以拉近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更加有利于主题氛围的营造。建筑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更是充分的体现了形态符号的威力,它把建筑的构件以及各种建筑风格都作为一种形态符号来处理,对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提炼总结。

目前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也比较流行“场景化”的风格,追求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时代环境,来表达某种艺术理念。但是这种真实环境不可能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不等于要把“黄山”或“石林”搬到某大楼的中庭中去。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仍然是采用典型化的概括方法。形态符号这种简化的文化形式正是非常适宜表达某种场景之真实的。这是一种即经济又实用并且是附有创造性的手段,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形态符号的表现要素有如下几种:

(一)利用情景形态符号进行主题营造

室内的情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在主题性餐饮空间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重视情景设计。创造出符合主题文化宗旨的情景环境。使得使用者由衷的感受到空间内在主题的含义,令餐饮空间的主题性与趣味性得到升华。沈阳的正阳鱼馆就是一家以铁锅炖鱼为主题的农家餐厅,餐厅的主要就餐区域是老式的灶台,主要燃料是木头,做饭的鱼宝是农家的老妈妈,这种情景的暗示是的人们不禁回到了那朴实无华的纯真年代,在这里用餐别有一番乐趣。(图2)

(二)利用装饰性的形态符号进行主题空间营造

餐饮空间中的装饰形态对其主题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题餐饮空间中装饰形态的造型往往反映着餐饮环境的某种风格特征。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装饰特点在基本相似的空间中创造出截然不同的就餐环境氛围。图3是沈阳的罗曼宫餐厅,其内部装饰风格定位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风格,强调以人为本,圆形的拱门,繁复的灯饰,层叠的装饰线使得空间给人以亲近之感。

三、利用照明形态进行主题营造

照明是营造主题餐饮空间的重要手段,现代餐饮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照明主要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

(一)自然采光

在主题餐饮室内空间的设计中对自然光的利用通常称为“采光”。自然光的合理采用,不但可以节约一些不必要浪费的能源,而且在视觉上人们会感到更为习惯和舒适,心理上更能与自然接近、相互协调。随着现代装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层出不穷,使用自然采光的设计方法与手段也日益丰富。在创造主题餐饮空间光环境效果的工作中,应力求光与构件充分的结合,使空间的层次得到更有力的表现,餐饮空间环境的结构与形式得以更清楚的表达,光的渲染提供给人以积极的信息,削减有关主题的消极信息。运用层次、对比、扬抑、节奏等设计手法对光进行构图,力求赋予光以均衡、稳定的秩序,达到餐饮空间的美观与视觉舒适性。对于自然采光的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光环境的呆板、乏味,破坏餐饮室内空间装饰的主题性表现;还可能导致光环境杂乱与无序,破坏主题餐饮室内空间的统一与协调。对于自然采光的运用应该是十分注意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针对光环境的设计的时候把握一定的规律与技法。沈阳天下春花园酒店是一个一花园为主题的主题性酒店,自然采光在这个酒店的合理应用,使得这个餐饮空间回顾自然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图4)

自然采光也有分类,在自然采光的设计与布置当中往往根据光的来源方向以及采光口所处的位置,分为侧面采光和顶部采光两种形式。侧面采光有单侧、双侧及多侧之分,而根据采光口高度位置不同,又分为高、中、低侧光。侧面采光可以选择良好的朝向和室外景观,但其只能保证有限的进深采光要求(一般不超过窗高两倍),更深的地方就需要人工照明来补充了。在光线的设计当中,无论是自然采光还是人工照明,由于光线是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的,所以对其所产生的影子也要妥善的处理,以便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感。

(二)人工照明

人工照明是指“灯光照明”或“室内照明”,在夜间人工照明是室内空间的主要光源,同时又是白天室内光线不足时的重要补充。人工照明环境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两方面的作用,从功能上讲,建筑物室内部分的自然采光要受到时间和场合的限制,所以需要通过人工照明来补充,在室内空间营造一个人为的光亮环境,满足人们视觉工作的需求;从装饰的角度上讲,人工照明不单单要满足其照明功能,还要满足人们在美感和艺术感上的要求,也就是说人工照明的功能性和审美性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建筑的功能不同,两者的比重也各不相同,比如工厂、学校等工作场所需从人工照明的功能方面来考虑,而在休息、娱乐等生活场所中,则强调人工照明的艺术效果。人工照明不仅仅可以构成空间,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改变空间和美化空间的作用。它的强弱、色彩以及方位直接影响室内空间物体的视觉大小、形状、颜色和质感,甚至直接影响到主题餐饮空间环境的艺术效果。沈阳中山广场附近的97号俱乐部是一家以西餐为主的餐厅,通过舞台彩光的叠射和局部的追光使整个环境气氛轻松浪漫,充分体现了俱乐部的主题思想。(图5)

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在进行室内照明的组织与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的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要充分考虑光照环境质量因素。合理控制光照强度,使工作面的照度达到规定的亮度要求,避免光线过强和照度不足两个极端。

2、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在用电技术上给予充分考虑,避免发生触电和火灾事故,这一点特别是在公共娱乐性场所尤为的重要。因此,必须考虑到安全措施以及标志明显的疏散通道。

3、要充分考虑室内心理因素。灯具的布置、颜色等与室内装修是相互协调的,室内空间的布局,照明系统互相融合,同时要考虑照明效果对视觉工作者所造成的心理反应,以及在构图、空间、色彩、明暗、以及食欲的诱惑感等方面能否达到视觉上的舒适,愉悦和满意。

设计师利用照明形态进行餐饮空间的主题文化营造是出于美学的动机,使的人们能在这些空间里享受不同凡响,值得回味的感观体验。光的色彩是带有情感的、复杂的,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光效果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欲望。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如何利用灯光的表现方式来营造主题最终成为视觉信息,信息传达出艺术和文化,把灯光作为一种编辑行为、抽象行为和秩序行为来表达,使光感存在于构成片段彼此之间以及构成片段与就餐者之间的关系,是合理设计光环境所必须要考虑周全的。

四、利用色彩关系进行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营造

餐饮环境主题性营造的表现意念是十分丰富的,人类的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自然历史、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的题材都是设计与构思的源泉。从人的社会文化属性来看,就餐的过程总是与人们的观念文化相关联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在一个与自已心理情感特征相吻合的环境中用餐。设计师通过一定的设计意念营造出某种主题氛围是餐饮室内空间主题体现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设计意念的表现主要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糅合了人们共同的文化观念,它与人类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人文环境心理意识以及环境的内在目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随着餐饮空间的性质和类型的改变,随着人们个性要求的改变而随之改变。

不管是轻松活泼的酒吧还是华丽明亮的餐厅,餐厅环境的主题文化氛围总是与场所的性质相互联系的。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以对事物的感知具有一定的寻常性即“经验主义”,人们总是按照生活经验来估计相应的气氛,这为主题氛围的设计提供了人们的心理依据。通过某种主题文化的符号象征,把不知的变成可知的,把埋藏的与心理深层的变为可见的,把无形的变为有形的,把模糊的不可琢磨的概念含义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这种主题性营造手段,使人们产生“移情”,进而产生形象与感情的连锁反映,达到人景的共鸣效应。从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角度来看,作为人类的文化构成部分,餐饮空间也应该体现文化主题。从餐饮空间的体验意义来看,餐饮空间环境的主题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很多东西都会营造出一定的文化主题,比如室内的结构、附着面的肌理、材料、形状、照明、陈设、色彩等等。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主要是来自于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的影响。心理学家对于这一问题曾经做过许多次的实验。他们发现,当人们处于红色环境之中时,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会升高,情绪变的兴奋而又冲动。当人们处在蓝色环境中时,人的脉搏会减缓,情绪也会较为沉静。有的科学家还发现,颜色不仅能够刺激视觉,还能够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的紧张的,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的舒缓的。自19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已从哲学转入科学的范畴,更加注重实验所验证的色彩心理的效果。不少色彩理论中都对此有专门的介绍,这些经验向我们明确地肯定了色彩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色彩情感的表达方面会给人以非常鲜明而又直观的视觉感受以及心理印象。色彩心理、物理心理的研究结果都提出了色彩心理效果的初步规律,为我们分析人对主题餐饮室内空间装饰环境色彩要素的感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有关色彩的主题性营造其关键在于以色彩来把握人们的心理,使所采用的色彩配合着环境场景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回忆,从而达到唤起人们情感,深化主题文化的目的。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它只是一种现实社会中的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的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的视觉经验,一旦这种视觉经验与外来的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无论是无彩色的色还是有彩色的色,都具有自己的表情特征与情感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因此,要想说出每一种色相的表情特征,就像想要说出世界上每个一人的性格特征那样的困难,但是对色彩典型的性格作一些描述,总还是有趣并可能的。

色彩的表情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对比来实现的,有的时候色彩的对比五彩斑斓、耀眼夺目,显得十分的华丽,又有的时候色彩的对比在纯度上含蓄、明度上稳重,又显得情感上的朴实无华,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曾经读到过对通感的创作本体论意义上的阐述:“现在,在心理学领域内‘联想’理论再也不能令人满意了”。一般说来,色彩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精神。如果把色彩比作是琴键,那么人的眼睛就好比是音槌,心灵就仿佛是那绷满弦的钢琴,而设计师就是那只弹琴的手,他带有目的地弹奏这各个琴键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比如火锅店主题颜色选择了红色,深蓝多元餐厅用大面积的蓝色来体现深蓝主题。(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