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空间设计方法范文

空间设计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39: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空间设计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空间设计方法

篇1

【关键词】建筑;大空间设计;建筑环境;空间结构

1 引言

大空间建筑始终都是每一个时代建设的焦点之一,空间是建筑的主体,空间的组织和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中心内容。大空间建筑的空间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和魅力,其空间的组织与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大空间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

2 大空间建筑空间形体的设计

2.1 完形法

完形是大空间建筑最基木的空间形体形态,也是人类最早所熟知和使用的空间形态,包括几何体和仿生体两大类型,在各种大空间建筑中广泛使用。

2.2 切割法

现代大建筑的空间形体大多取自于动植物的蛋壳、果核、叶茎等受力十分有利的自然形式。然而,建筑空间是以人为主的活动空间,与动植物抵御外界各种侵袭而营造的生存空间毕竟有很大的原则区别。动植物营造的坚硬外壳或柔软而结实的韧性结构,一般是经受动态的多向度的外力作用,而建筑结构木身则是静态的,大空间结构主要是经受竖向的重力作用。同时,人们活动所用的空间底界面多数情况下是平整的水平面,而非曲面。因此建筑设计对于自然界完整的结构形式,一般是选用其中部分,而非全盘移植,做屋盖或做屋盖兼侧墙。这就必然要对完整的自然界结构形式进行切割取舍,取其对建筑有用部分,舍弃多余部分。

2.3 组合法

空间形体组合就是加法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空间组合是由一元构成迈向多元构成的有力举措。从理论上讲组合的可能性相当广泛,尽管谈不到无限,但比起剪裁要广泛得多。从国内外众多创作实战来看,为创造独特的建筑空间和个性化的建筑形象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创作手段。

3 大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3.1 体量的处理

3.1.1 彻底隐藏体量

采用完全地下的结构形态,力求从外部体量上彻底消除对环境的冲击。这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大空间建筑设计中的突出表现。

3.1.2 部分下沉以减小体量

通过把部分支承结构及建筑空间下沉到自然地面以下,实际工程中应用相当普遍,对于推力结构,还有减小基础推力处理困难的好处。适当的利用,可以把外露体量调整到与环境要求和建筑要求相宜的程度,取得最佳体量效果。这对公园绿地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景观保护起到显著的作用。

3.1.3 夸张体量

大空间建筑在城市环境中通常扮演着视觉中心的作用,作为“图”而突出于周围般建筑物形成的“底”。不但在建筑形象上要努力获得区别于周围建筑环境的标志性,而在建筑体量上突出甚至夸张也是经常采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大空间建筑所固有的宏大之美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3.2 形体的协调

自然环境条件可分为自然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和十分明显的两大类。有些情况下基地对建筑的制约相对比较小,建筑单体形象创造的自由度比较大。而环境特征明显的从地则会对建筑的制约作用,从而也影响到空间形体的选择。

不同的建筑空间自身具有不同的形象特征,或张扬,或含蓄,或稳重,或飘逸。这往往是决定大空间建筑形象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环境特征还需要恰当的建筑形象与之配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具有个性的整体效果。在大空间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要求,选择城能呼应环境的建筑形体,往往是建筑设计成功的有力保证。

3.3 材质的呼应

3.3.1 膜结构材料

膜材由于自身具有轻柔、洁白的形象特征,以膜材建造的膜结构也具有同样的形象特点。同样体量的建筑物相比较,膜结构建筑比其他材料的建筑的体量感要弱得多,因而用张拉膜结构建造较大体量的建筑,却较少产生过分的压抑感。

3.3.2 玻璃材料

“钢索+杆十玻璃”结构的透明建筑是现代结构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由于其透明性而具有“虚”感,因而恰当的利用对呼应环境有独特的作用。

3.3.3 其他材料的质感处理

大空间建筑的材料质感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度对其体量感有明显的影响,与周围环境使用相同或接近的表面结构材料,视觉感知上趋向于把这些部分归结为环境的部分,使真实感知的大空间建筑本身体量趋于减小到与环境呈不同材质的那部分体量上。如处于绿化环境中的大空间建筑以草皮覆盖建筑下部支撑结构体量;处于岩石环境中的建筑把部分墙面用同样的岩石砌筑;处于历史保护性古城附近的建筑下部结构墙体用城墙的材料砌筑等等。

4 大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

4.1 采光天窗与屋盖结构的配合

天窗采光是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采用的途径,许多采光方式都要求与屋盖结构形式取得直接的配合。通过适当结构形式的选择和构件的巧妙运用提供出合理的采光方案,而通过天窗的布置也能更好地表达结构形态,成为活跃建筑形象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利用专设的天窗架简单的屋面上巧妙布置天窗架即可解决采光问题,又可活跃建筑形象。二是利用组合结构交叉部分的高差;三是利用组合结构的主拱、叉梁等构件利用突出屋面的主结构构件布置天窗采光,有助于更鲜明地表达结构形态,而又不需要专设天窗架。四是利用透光屋面结构材料张拉膜和充气结构屋盖由于所用织物材料具有透光性,结构、维护和采光功能融为一体,而且光线均匀、不会产生眩光。在大空间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多。

4.2 声学质量的控制

大型厅堂建筑在声学条件上要求有较好的清晰度、丰满度及声场均匀度,避免声聚焦、共振不良声学缺陷的产生。结构形态的几何形体对厅堂音质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合理的结构形态选可以为声学设计提供理想的条件,而不合理结构形态可能造成严重的声学缺陷,即使花费大量声学构造性的补救措施也可能只收事倍功半之效。

为得到良好的声学效果,应尽量选择曲率大的曲面屋盖,而下垂的凹面屋盖可避免声聚焦,例如到置的壳体单元和悬索结构屋盖。一些薄壳、悬索、网架等所具有的圆形或椭圆形平面形式,也可能产生声场分布不均、出现声聚焦和沿边反射等声学缺陷。在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中,对不同空间形态可能产生的声学效果有所认识,最大限度地为理想的声学效果创造基础条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而对于声学质量要求特别高的建筑类型,如剧场和音乐厅,应避免采用平面或剖面上会产生明显声学缺陷的空间形态。

4.3 热工性能

除膜结构之外的其他屋面结构一般屋面维护材料需要考虑轻质高效,其他方面与常规相差不大。空间形态中从热工性能方面看主要需注意表面积和有效容积的差异。几类大空间建筑形式从表面积和容积的比值上存在显著差别。拱形结构较接近圆球,容积定情况下表面积最小,张拉结构表面积往往最大。但在具体设计中考虑容积时不能排除具体使用要求,最适合内部空间使用要求的有效容积应认得到重视。需要防热的情况下则使两层之间对室外开放,形成空气流动的夹层,达到隔热降温日的。

篇2

(一)设计因素分析

分析艺术与设计展览空间的研究因素,目的是为了执行特定的展览空间。多元素展示环境是由许多设计因素共同构建而成的,其基本因素是:展品,展览,展览道具和灯光。

1.展示活动中展品是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展示和演示任务和目的。

因此,展示空间设计之前,对展品熟悉、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展品的不同种类,样式,大小,颜色,形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以达到一定的表现效果。

2.展示道具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设施,具有代表性的展示空间环境中的重要成分。

既能很好的围合多个空间,多方位展示展品,又能在整体设计呈现在参观者面前更为直观的感受。它的形状、结构、材料、质地和制作工艺都将对展示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除了展示道具具有的美丽造型,还要遵循它的设计原则:一个固定的标准为基础,通过在功能和形式上特殊的设计,以获得最大的变化结构元素;展示道具规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的要求,可移动、拆卸。是空间能更加灵活的变化运用,增加空间的使用率;结构上要坚固耐用、安全可靠;造型简洁、色彩单纯,与展示空间环境的风格、展品特点相一致。

(二)方案设计阶段

展示空间设计,以设计一个脚本为基础进行再创作,将虚拟设计过程中的想法变成展示特定的实体的过程。

1.设计概念的生成

展示空间设计从设计师的概念和想法出发,体现在视觉形象表达与思想形象的创造。视觉形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把握所显示的图像,是把握形象的创造力,清晰度的形象。展示艺术设计和空间是分不开的,甚至展现艺术是运用空间组织的一种艺术表现。无论是从展示设计概念中,展示设计过程和展示方面的性质和特点,空间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设计概念阶段,节省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展览空间具有双重性,时间性和流动性。展示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固有的自身形态所固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维护物的形式。展示的时间性是指四维的展示空间,我们需要从运动时间掌握三维空间。时间意味着运动,如果将时间抛开来研究空间将是毫无意义的。人的感情在紧密相连的时候,人们在展示空间环境欣赏展品必然上升到一个动态的观赏。人们在展示空间中体验着时间和空间变化,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感官体验。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空间,必须从空间入手。

2.草图设计构思

草图设计阶段中,草图设计是室内设计初步阶段的关键和重要内容。它表达了室内设计师在这个时期最具创作灵感的思维过程。草图设计的前期阶段,可以进行单项的草图设计,到了后期阶段就进入快速草图,它是在前期单项草图完成的基础上,画出整个室内空间透视草图。

3.设计方案的制定

在确定了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的制定成为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一套完整的设计,包括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和设计说明。设计方案包括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方面的问题。艺术设计是利用创造性思维将一个抽象的形象演变成视觉传达过程。技术设计和艺术技术是互补的,是对艺术设计的实现与再创造,而且是整个展示空间技术支持的保障。

(三)施工图的设计

施工图制作被确定为是进一步深化方案的过程,基于空间尺度的系统、材料和结构体系上。得出必要的标准施工图纸来作为主要的标准内容是建筑的唯一科学依据,再美的表现和标准的控制是分不开的。展示空间设计方案通过后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符合标准的施工图纸,是把规划方案效果图变成一个标准的施工图的过程中,它具有可实现性。

(四)设计实施阶段

设计实施阶段也就是该项目的建设阶段。室内装饰施工前,设计师应该将设计意图像施工单位介绍说明设计意图和图纸的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工程现场检查监督。有时需要根据建议修改或补充部分图纸;在施工结束时,配合质检部门和施工单位一起进行项目验收。

二、总结

篇3

关键词: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原则;方法;特点;公共空间设计

提升展陈水平,展示文博魅力,提升展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发展活力,有效地提升了博物馆展陈的内涵,展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全方位地展示传统文化、风俗习尚和生活画面,并充分利用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方法展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展示了当地丰厚的历史与人文积淀,彰显了城市文化的品格与魅力。

一、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原则

现代文博馆的设计,应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物展览馆。在设计伊始,我们通过反复思考受众群体和认真研读布展大纲,认为它应该是一个集展示文物,解读历史,科普教育和对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陈列以“展览内容科普化,陈列形式艺术化”为宗旨,使用新型环保材料,精心设计,追求陈列的形式美及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陈列。设计原则如下:

第一,展品和空间环境相和谐的原则。通过和展厅内部的版面、视频、机构等各种展陈手段相互呼应而创造出一种气氛和意境,全方位的诉说文物展品价值个包含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装饰造型简洁,突出文物展品内容的原则。采用简洁的造型装饰手法,突出文物和展品内容,通过关键节点的精心设计来营造文物馆的氛围。

第三,文物展品保护与照明适度和节能的原则。合理控制展柜中的照度与展柜外周围环境照度关系,所有展厅的照度均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标准执行,在无人时会自动关闭或降低照度,更好的保护文物和节约能源。

二、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特点

1、室内与室外的结合。作为地方的综合性文博馆,馆内拥有大量的文化宣传资源及丰富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标本藏品;并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对文物年代、用途等进行合理分类,同时做好室外绿化工作,通过室内与室外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拓展了市民和游客的观光、旅游的空间和内容。

2、被动与互动的结合。过去,博物馆因受场地、经费、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大多仅能做到日常正常开放,坐等游客和市民上门。如今,一批新的博物馆的落成开放,也使得展陈手段变得更为丰富和灵活。除每年的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大节日,还可举办系列宣传、咨询服务或专场文艺演出、开设文物鉴赏讲座;组织部分市民、学生外出活动外,还要在寒暑假组织“博物馆一日游”、“青少教育专题讲座”、“青少年夏令营”、“小小讲解员”等主题活动,打造出了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一系列知名品牌,有效地提升了博物馆展陈的内涵,增加了博物馆传递历史文化知识的受众面。与此同时,博物馆还能与市内外的大中小学共同建设实践和教学基地,为在校学生、志愿者提供继续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场所,并对他们进行博物馆相关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方法

1、公共空间设计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在保证空间整体、大气的基础下,充分考虑文博馆的特性,将具有中原文化的符号通过整合、放大、并置等一些列手法融入整体空间之中。如在场馆入口设计的木质花窗、前厅墙面上设计的一组放映中原文化的浮雕装饰以及二层前厅空间中的主体浮雕都为空间增加了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考虑到文物馆的受众群体,可在楼梯交通空间的设计中,合理的设置了展览导视系统,方便参观。而多媒体留言系统的导入,提高了参观者的参与体验,有效的提升了场馆在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利用在墙面上设计的展板,展出文物馆在此次布展前的一些照片和布展资料让参观者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还能看到老一辈的文物馆工作者为了这座场馆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2、通史展陈空间设计

由于展厅建筑面积有限,而展示内容较多时间跨度较大的情况,在空间的处理上,使用了并置的手法,通过统一简洁的段首处理,结合展线的有序调度,控制参观节奏。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娓娓道来。通过对称的构成设计,石材与木材不同材质质感对比与碰撞,并结合一面气势恢弘的浮雕背景。使观众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空间形态中感受和认知历史文化。巧妙的将展柜设计其中,使得展品在历史环境的衬托下,更加的生动鲜活。在其后的展线布置上采用了主展线副展线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材料和结构的手法上统一每一个章节内容,使得观众循序渐进的了解和认知一系列主题内容,并在整个展览参观过程中保持视觉和谐性,并精选出最具时代表征的文物置于独立展柜之中,并结合副展线设置的复原模型、视频播放机构和多媒体查询结构,保证了展览序列的完整性延续了文物展品的内容,同时强化了每一个展览主题。

3、瓷器展陈空间设计

展品以馆藏瓷器为主,在色调选择、空间造型、陈列方式、材质运用方面、及展示的手法方面都是为了衬托文物的精美,突出所要展示的文物的造型和质感,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整个展厅的设计,为了更好的掌握展示的节奏,以时间为轴,合理的分区布局。在展现手法中采用图片解说、多媒体投影,视频播放等技术,将瓷器在不同时期的繁荣景象以及沧桑变幻的表现得以生动的展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是从文博馆开始的。一座文博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是本地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城市格调与品位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任仲伦.上海电影博物馆展陈规划与功能定位[J]. 电影新作. 2012(05).

[2] 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篇4

关键词:园林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给园林行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为人们设计、建设高质量的园林环境是专业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力图从园林空间角度为园林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一、园林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二、空间的概念

从古至今,人们感知空间、思考空间、使用空间、营造空间、存在于空间,但空间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理解和研究却是从19世纪开始的。空间不是事物本身,但要依赖事物来构成;换言之,空间似乎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远近距离等)。这些事物的主要角色或功能,似乎是一种边界或门坎。

三、园林空间的概念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意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简言之就是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主要是垂直视角(约20~60度)、水平视角(约50~150度)以及水平视距等心理因素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因此,园林空间的构成须具备三因素:一是植物、建筑、地形等空间景物的高度(H);二是视点到空间景物的水平距离(D);三是空间内若干视点的大致均匀度。一般来说,D/H值越大,空间越开朗,D/H值越小,封闭感越强。

创设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就是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和道路广场等要素,每一个要素对园林景观的品质都很重要,甚至成为园林景观的代表物,例如留园的冠云峰等等,并且可以影响人们对园林空间的感受。但园林不单是艺术,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和写照,也是生活所在的环境,是人们生活展现的舞台,更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空间。

四、园林空间的类型

不同的构思和处理手法,可以创造出性质不同的园林空间。

4.1按形式分

按形式可以分为安静的空间、封闭的空间、孤立的空间、豪华的空间、喧闹的空间等等。

4.2按形态可分为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静态空间是指相对固定空间范围内的内外审美感受;动态空间是指对游人来讲,园林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

4.3按开闭情况可分为开敞空间、闭锁空间和纵深空间

开敞空间指人的视线高于周围景物的空间,如辽阔的平原、苍茫的大海等;闭锁空间是指人们的视线被周围景物遮挡住的空间,如山沟、林中空地、四合院等;纵深空间是指在狭长的地域中,如道路、河流等两旁有密林、建筑等物挡住视线的狭长空间;

五、园林空间设计

园林设计就是将各种园林组成要素进行有机组合,配合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创造变化多样的园林空间,再将这些空间有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完整的园林。

5.1园林设计应该注重其空间性

园林不存在于虚空之中,而有其具体的脉络,即通过空间的创设,使园林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造园手法才得以运用,园林才能被人们欣赏和体验。

5.1.1分隔

在园林设计时,常把全园划分成许多功能不同、景色各异的景区,并用景物屏障视线,这种手法即为空间分隔。分隔可以打破园林一览无余、空旷、平淡的感觉,防止主题不同、情趣各异、各有特色的景区互相干扰,同时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造成空间的大小、开合、动静等方面的对比效果。

5.1.2联系

分隔产生对比和差异,但隔死堵严,使景区之间不相往来,就会破坏园林的整体感,因而在空间分隔的同时,使景区之间保持有机联系,隔而不死,这就是园林空间的联系。

分隔能突出个体,联系是为了统一。既分隔又联系,富于变化,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节奏、统一和谐的空间整体。

5.2园林空间具有时间性

在园林空间中,人们的感受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所谓步移景异就是人们在园林空间中的时间轴向运动的体验。

5.3序列

在划分园林空间时,根据各景区的功能和造型因素等条件,来安排各个空间的先后顺序,就是空间顺序。园林空间是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相互协调的空间体系,就像戏剧一样,有起景、有展开、有、有结尾,可通过空间形状、大小、开合、高低、明暗以及景物的疏密等对比艺术处理手法,使空间层次分明,前后连贯成为序列。

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园林组成要素的物质实在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进行园林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园林的空间设计,导致极易出现以下问题:

片面注重对园林各组成要素的表现,过分追求设计的实物美,忽视人在园林中的空间感受,难以达到人景相融的境界,景观缺乏生动的立体感。

不能通过园林空间设计展现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达到最高艺术境界。仅是简单套用园林要素的形式,而不充分考虑园林空间的组织,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使人毫无归属感。

七、结语

园林空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场地,是设计者思想的结晶。只有充分认识园林空间的意义、了解其类型和设计要点,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设计,创造充满艺术魅力的园林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肖创伟.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公共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入口空间则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部位,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城市与建筑建设之间的协调性。因此,为避免公共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脱节,以及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入口空间设计原则,针对不同形式的公共建筑来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

一、公共建筑入口空间功能分析

1.过渡功能

公共建筑的建设与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其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活动空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起到连接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过渡作用,并且还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转换与过渡心理需求的空间,以此来提高建筑各项功能的发挥效率。

2.商业功能

大部分公共建筑都具备着商业性特点,这样其在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主要想要获的就是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对消费功能的设计与体现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以商业公共建筑来说,建筑内部商品比较多,很多顾客为节省时间,并不喜欢在建筑内各功能区域之间来回穿梭,更多的人喜欢在入口空间稍作停留[1]。这样为了更好的实现商业功能,会选择在门口空间做一些促销活动,不但可以满足顾客对空间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产生商业活动。

3.交通功能

公共建筑人流量与车流量都比较大,尤其在入口空间位置更显得拥堵,入口空间还具备了重要的交通功能。对于公共建筑工程来说,入口空间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能否可以满足人们对集散空间以及缓冲空间的需求。

4.景观功能

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作为连接建筑与城市环境的部分,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有体现建筑工程与城市建设景观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公共建筑为满足这一要求,会采用雕塑、喷泉等艺术小品的设计方式,在为顾客提供缓冲空间的同时,提高建筑的景观性[2]。同时还可以与城市环境特点相融合,凸显文化特质,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在精神上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二、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需要遵守的重要你原则之一,公共建筑工程主要由多种元素组成,入口空间只是其一。但是其作为建筑工程与城市环境交接的重要部位,将作为建筑室内空间向外延伸,与建筑外空间相结合而组成建筑整体环境,其设计效果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效果。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作为中介,突破了建筑空间自身的封闭性,积极融入到城市环境系统中,两者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建设。

2.开放性原则

公共建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并且其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开放性特点。相应的在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建筑工程向城市环境开放的特点,放大建筑的公共化。例如设计室内与半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方式,将其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建筑门口空间所具有的结构功能以及形式是属于建筑的,同时更是属于城市环境的,应与整个城市建设环境相配合,形成开放的并且连续的城市空间环境,提高人们活动空间以及自由度。

3.可识别性原则

作为公共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建筑工程应用需求,满足可识别性原则,在实现对周围环境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建筑的应用效果。建筑环境建设都具有明确的运载性,承载着工程与城市文化以及功能特征,帮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其所具有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进而在入口空间就对建筑工程产生了归属感。

三、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设计方案

1.从城市整体设计出发

公共建筑的性质决定了在对其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好与城市整体环境联系的必要性,将建筑功能与城市建设要求相结合。第一,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即对城市环境建设特点进行分析,在进行入口空间设计时,寻找两者的相同点与共同点,保证设计方案可以满足城市大空间建设的美学规律,实现建筑工程与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3]。现在很多公共建筑建设位置都临近城市主要街道,这样在进行入口空间设计时,需要从交通功能以及环境融合两个方面来进行,结合街道空间尺度以及自然特征,来确定入口体形与方位结构,以此来提高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第二,加强公共设施设计。公共建筑也是构成城市街道环境的重要部分,对公共设施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指示标识、休息空间、地上车位以及交往空间等。在度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不但要满足商业建筑自身实际需求外,还应从城市整体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2.做好入口空间过渡设计

现在很多公共建筑都选择应用单一或者复合的构成形式,来实现么入口空间的过渡功能。对于过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以用途来确定空间区域,即室外导向空间、室内集散空间以及内外转换空间等,并且室外导向空间与集散空间经常相互交叉存在。为有效引导人流进行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对于建筑入口界面与人流方向不垂直时,为使得人流可以顺利达到入口界面,就需要设置一处转折空间[4]。第二,空间序列,主要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通过突出建筑特点,来满足人们的期待值。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控制人流视线,随着移动逐渐看到全部景观,全面感受空间设计的特点。例如利用地面高低差,并配置相应的树木,作为引导人流视线的主要道具,逐渐由城市环境慢慢过渡到公共建筑。

3.因地制宜的空间设计

公共建筑工程主要包括三大界面,即平面、围合界面以及入口序列,其中平面为平面布局以及入口环境设计,围合界面即建筑立面,而入口序列则为人流在行进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先后感知顺序。三个方面综合影响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印象,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好此方面管理。其中,对于建筑立面来说,是影响建筑商业功能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时应结合城市环境、建筑功能以及人们心理需求等因素,将建筑特色与城市特色相融合,明确空间设计主题,简单明了的向人们传达其所具有的内涵。

结束语:

在对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用明确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其功能设计的有效性,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同时,得到人们的认同,并能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韩进.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2] 李志伟.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