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0:3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优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社交网络服务 平面媒体 媒介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参与信息传播需求的增长,他们渴望将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社会有机结合,追求更加实用、更加真实的应用体验。于是,BLOG(博客)、RSS(聚合内容)、Tags(标签)、SNS(社交网络服务)等应运而生。这些平台不仅带来了网络产业的升级,也给旧的传播观念、传播模式带来了冲击。特别是SNS,它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用户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新闻、内容、话题、互动应用等多种方式与他人构建一种高度动态、互动的人际关系,并藉此延伸和拓展人际关系。
一、社交网络服务及其特点
SNS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社交关系的全新渠道和广阔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整合、融合其它功能,如娱乐功能、资讯、信息传播等。和以往的“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软件相比,它拥有真实的用户资料,以及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可信赖的人脉、信息、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和门户网站相比,社交网络服务的优势还在于,借助每一位用户真实可靠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平台上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式的,每一级传播都可能以几何倍数增长,传播速度更快捷、传播范围更广泛、交流更深入、回馈更及时。
1、社交网络服务的演进
社交网络服务诞生于美国,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下一代网络计划”的产物。1997年成立的Six Degrees.省略网站则代表了一个新的浪潮,其采用的细分用户群体的模式是对社交网络服务技术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使得构建同质性社交圈成为一种趋势,也为后来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成功提供了范式。
但是,随着用户的激增,社交网络服务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随着社交圈子的扩大,用户遇到现实生活中熟人的概率大大提高,用户不得不约束自身的言论行为,降低了网络活跃度;大量虚假用户的存在不仅浪费了网络资源,而且导致很多无效的交际,以及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2003年以后,社交网络服务转向专业化和细分市场阶段,比如针对商务人士的LinkedIn, Visible Path等网站,这些网站多数以个人页面为中心,并主要针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其中,MySpace网站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知名的在线社区。2004年兴起的Facebook则与上述SNS网站不一样,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通过采取用户实名注册制,以及向第三方插件开发商开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社交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社交圈的网络化。
2、社交网络服务的要素
Facebook之后,SNS网站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和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个人页面。SNS网站会给用户一个独立的空间用以展示自我,通过创造个性化空间,用户可以实现现实社会中个人形象的虚拟展示(包括个人信息、图像视频、兴趣爱好、个人经历、个人动态等方面),勾勒出完整的人格框架;第二是连接点。早期的互联网形态,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无结构的,无法实现个人中心化,无法反映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多方位、个性化的社交需求。社交网络服务的出现,特别是采用的Web2.0技术实现了现实社交网络的虚拟化,个人可以以自己为中心,通过不同的连接点进行发散式的拓展,构建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社交圈。这里的连接点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是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组织成员等。第三是可视性和交互性。可视性是指用户可以浏览其它相关用户的空间和状态信息,并且可以根据双方关系的不同紧密程度获取不同等级的信息。这种不同的设置既实现了对用户的隐私权的保护,也满足了用户扩大社交范围的需求;交互性是指用户之间的动态信息沟通与交流,SNS与传统Blog都必须主动到对方页面上才能看见更新,后来的RSS订阅功能更近一步,它可以实时动态显示用户的状态,便于用户之间的及时交流和信息获取。
二、社交网络服务的商业模式
社交网络服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其商业运作的模式也成为传媒市场关注的焦点。社交网络服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及利用社交网络开发潜在客户的巨大商机。企业可以利用朋友影响用户的行为去挖掘客户,通过这种社会压力提高销售速度并获得大量客户。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与传统的门户站点和早期的在线社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仅提供全面的免费服务,而且没有页面或弹出广告,也没有劳务交换问题。Facebook将其庞大的用户群视为抽象化的收入来源,通过吸引用户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信息都转移到社交网络服务平台,并将这些用户自身不断创造的点滴信息转化形成一种商品资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分析,然后开展商业层面上的营销。根据Facebook新推出的广告计划,其商业运作模式是:广告客户创建自己的品牌网页,定制内容并通过Facebook的平台进行推广,吸引Facebook的用户注册成为其品牌的“粉丝”,提供相关的插件,及时推广其新产品并在其粉丝的社交圈中进行评论和推广。与Facebook不同,社交网络平台Twitter是通过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Twitter是一个可让你播报短消息给你的朋友或“跟随者(followers)”的一个在线服务,它也同样可允许你指定那个你想跟随的Twitter用户,这样你可以在一个页面上就能读取他们的信息。Twitter的商业运作模式主要是名人效应,企业可以在Twitter构筑其品牌页面,还可以组建多种品牌小组,向用户发送各种新产品和促销信息。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交网络服务使得对品牌的真正话语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而这也正是其商业运作模式的核心。
三、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服务的融合
社交网络服务等新兴传媒平台给传统的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目前传统媒体仍具备相当的优势,尤其在资讯内容上,其庞大而专业的信息资源往往是新兴媒体无法企及的。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一种媒体上可以看到其它媒体的影子,就像是一种复合媒体的形态。由于这种媒体的形态能将各种媒体的优势集于一身,自然就成了未来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媒体转型的目标。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与社交网络服务相互融合就成为目前新的研究课题。从国外的经验和实践来看,媒介融合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一是传媒信息的融合,即从媒介内容上进行融合,各类媒体中涉及媒介融合的栏目;二是各种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包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的融合,新媒介间的融合,传统媒介间的融合等;三是传媒平台的整合,即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进行信息的采集、等。
目前而言,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络服务的融合仍基本处于信息融合的层面,其操作模式主要是:一是传统媒介组织利用其在新闻、资讯等信息内容上的优势、权威地位,与社交网站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类似俱乐部性质的社交圈,为其特定用户群体提供独家的、第一时间的新闻和资讯服务,同时收集这些用户的数据信息,巩固其客户资源;二是广播、电视类媒体让主持人等公众人物在SNS 中开设公共主页,对电视主持人和记者等公众人物主页上的视频、照片、音乐形成多媒体式的传播互动,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重新获得品牌优势;三是改造传播手段,增强其传统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比如帮助企业在社交网站建立自己的粉丝群体,利用传统媒体的创作优势与第三方应用平台合作,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策划,巩固其特定用户群体等。
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交网络服务这个平台,传统媒体有必要了解、利用SNS的传播特性,并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吸引目标受众,包括两种类型的群体,一是在现实生活中就关注此媒体的用户,维系这些固有受众的手段主要借助专业、独有的信息服务;二是需要争取的新受众,这主要借助口碑网等新的模式来吸引新的受众进入。第二是如何更好地加强互动反馈,除了建立自己可视的受众群之外,传统媒体可以利用社交平台收集用户的反馈和意见,为媒体今后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参考。第三是如何巩固用户黏性,每一个用户在SNS上都是一个独立个体。相对而言,传统媒体也渐渐褪去了昔日光环,成为大家中的一员,因此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既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内容,又要善于与其他用户展开互动,使得信息的模式更加丰富和生动。
参考文献
①李应红,《美国媒体对社交媒体的最新应用》[J].《中国记者》,2010(5):92-93
②袁梦倩,《论SNS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与功能》[J].《今传媒》,2009(4):78-81
③刘恕,《试论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交互融合》[J].《科技传播》,2009(8):1-4
④杨雷,《Facebook广告引发企业网络营销全方位变革》[J].《信息网络》,2008(4):60-61
⑤金怡,《SNS 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解读与思考》[J].《今传媒》,2009(11):83~84
关键词: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 招聘
经常听到招聘人员在喊“现在招人越来越难,招优秀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调查显示,只有18%有工作经验的人在积极找工作,而剩下82%与职位相关的候选人,安于现在的工作状态,并不会在网站申请职位。这部分沉默的候选人,恰恰是招聘人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挖掘的目标招聘对象。另外,对于中高端人才来讲,他们经验丰富,选择空间大,人脉也宽,往往不需要积极寻找机会。因此,招聘的难点是,如何发现那些沉默的候选人,以及如何联系到那些中高端人才。社交媒体的优势就在于,通过人际关系形成的由点到面的关系网,各种信息可以快速地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和扩散。这无与伦比的扩散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社交网络中,使其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这一丰富的资源,对于招聘人员来说,其作用不可小觑。
1.社交媒体招聘趋势
国外Linkedin,Facebook,Twitter还是国内的微博,微信,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都在蓬勃发展。他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已经不可抵挡地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在这一新的形势下,社交媒体招聘也成为大势所趋。在国外,社交媒体招聘已经成为日常招聘模式。据社交媒体招聘网站JobVite报告显示,2012年,有大约92%的美国公司都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招聘,通过社交媒体成功招聘到员工的企业占73%。
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形势,企业又快又好地招到所需人才,是摆在每一个招聘人员面前一个严峻的课题。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打破旧的观念,寻求新的方式,方能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巨大的能量。
2.社交媒体招聘的特征与优势
2.1社交媒体招聘的特征
社交媒体招聘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但在实施社交媒体招聘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有效的流程。建立完善的社交媒体招聘体系必须对社交媒体招聘的特征有清晰的认知:
2.1.1社交媒体招聘具有全员性。社交网络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随着QQ、微博以及智能手机的风靡,使得社会网络全民性成为可能。企业在公开的社交网络上招聘信息,企业的创始人、管理层、员工、关注者都可以转发、推荐,通过共同参与,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人群会得到招聘信息,招聘信息范围之广使社会化招聘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
2.1.2能准确分类,使信息在不同群体间良性传播。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特征的人往往不自觉间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我们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由于职业特征形成的人际交往群,这部分人关注的信息大体相同。通过招聘信息的,一类招聘信息自然会吸引对此有兴趣的应聘者,应聘者通过关注和转发招聘信息,也会吸引其他具有相同职业兴趣的一批人。这就形成了一种快速高效的信息分类,从而使招聘信息的传播更加具有针对性。
2.1.3社交媒体招聘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社交媒体招聘可以说是一个一石二鸟的过程,其同时可以是一种营销,企业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以一种有趣和可亲的姿态聚拢人气,宣传企业的文化,树立产品的品牌和企业的良好形象。
2.2社交媒体招聘的优势
社交媒体平台比传统网络招聘有着显著优势,具体比较见下表:
3.社交媒体招聘策略
究竟该采用何种招募人才的社交媒体策略,应视该公司的品牌资产而定。例如,具备强力品牌资产的公司,应确保社交媒体能突显公司品牌的某些要素。公司可针对特定群体进行沟通,让他们从产生兴趣,提升到采取行动。至于品牌较弱的公司,则需要先提高公司知名度,例如先到求职网站及社交网路注册,让公司成为使用者社群中讨论的一个话题。
很多社交媒体,特别是求职类的网站,可以让公司以专长、资格或地区等为条件,筛选出相关的候选人群体。藉由搜寻某个职务所需的变数,公司可以很有效率地筛滤掉不合资格的候选人。即便是未主动求职的合格候选人,公司也可透过这个方式与他们接触。随着求职网站的会员越来越多,即使是基层职缺的工作,也可经由线上管道进行招募。重要的是,公司应了解每个目标群体最常使用哪个求职网站。
想要熟悉这类新的招募模式,公司可能需要建立内部招募团队,充分了解网路社群。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因为很多公司都缺乏有经验的人才。公司不应忽视内部员工,透过他们,公司往往可以接触到潜在的人选。他们可能认识具备公司职缺所需资格,并符合公司文化的人。因此,员工往往是很好的推荐管道。
这种“同事对同事”的招募,常能刺激应征者采取行动(例如投递履历表)。网络乘数效应代表的是,公司员工可能认识成百上千个潜在员工。当网络招募团队从社交媒体平台筛选出大批应征者,即可向认识其中一些应征者的员工征询意见,再针对这些应征者设计招募活动。
一旦潜在应征者对公司产生兴趣,公司即可透过网络科技,例如线上过滤工具、模拟面谈,甚至建置一个能整合公司所有招募活动的入口网站,加速处理应征程序。这类人口网站应透过搜寻引擎最佳比技术、企业博客,及传统线上广告等工具,提高能见度,以及被连结的机率。
同样地,当应征者变成公司新进人员时,他们一样能从线上训练、技术论坛,及内部网络等社交媒体技术获益,和原本的员工连结。
4.社交媒体招聘的注意事项
对想要学习运用社交媒体,以及强化社交媒体能力的公司来说,以下是从我们从实务经验中归纳的一些建议:
4.1确保社交媒体策略符合整体事业和人力资源策略
不论是线上简介视频或其它工具,都应该与人资、品牌及公司整体品牌的目标维持一致。否则,公司品牌很快就会蒙上污点,网络上也会开始快速散播对公司不利的批评。
4.2获取高层主管的支持
高层主管若积极推动网络工具,甚至亲身成为使用者,网络工具将发挥强大威力。麦当劳德国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每个月会在博客发表二至三篇文章,谈雇主品牌,也提升公司在这方面的公信力。
4.3厘清职责
公司必须明确指派谁负责社交媒体任务及预算,谁负责评量进展。
4.4订定政策,规范网络行为
为了降低风险,尤其是关于员工恶意贴文,或泄漏机密资讯的网络行为,管理层必须订定新的企业政策,以规范网络沟通行为。波士顿顾问公司的调查统计指出,29%的受访公司缺乏社交媒体政策,风险自然相对提高。
4.5设法深入了解不同管道及其使用者的差异
有些求职网站的搜寻引擎,模仿传统报纸的分类广告,单向沟通;有些网站则纳入互动机制,但设定不同程度的保密限制。另外,使用者对公司回应时间及其它项目的期待,也因人而异。公司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设计互动机制,但也不能无限制扩充,以致无法接触所有选定的群体。
社交媒体可以让公司密切追踪新方案的成效,再决定是否全面实行。例如,公司在一个社交媒体刊登征才广告,可计算浏览者人数与点击率,以及阅读网友的评语等。即时回馈可让公司迅速调整做法,并收集自己公司与竞争者活动的资料。统一管理,并采取渐进式做法,公司将逐渐熟悉许多新管道与工具,并订定符合事业需要的征才策略。面对变动飞快的网络时代,公司必须加快网络沟通的脚步,建立起强而有力的雇主品牌。
5.结束语
总之,社交媒体招聘已经是招聘领域发展的新趋势,相比于传统招聘来讲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在短时期内只能作为原有招聘模式的辅助形式,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随着社交媒体招聘重要性地不断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招聘模式。人力资源工作者应该积极谋划,勇于探索,建立社交媒体招聘更多更好的方式,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史宗玮(Clara Shih)著、张小伟译.社交网络时代:SNS引发商务与社会变革.(第2版)
[2]赵建凯.通过社交网络招聘.IT经理世界.2012(18)
——中国新闻代表团访美考察报告
2012年5月6日至11日,以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为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5人访问美国。代表团在美期间访问了《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彭博新闻社和美国之音等媒体的新闻网站,参观了雅虎、微软等网络公司,考察了美国新闻博物馆,同美国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有关机构进行了交流,深入了解了美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总体来看,美国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点击率不断上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社交类媒体异军突起,以脸谱和推特为主导的社交媒体引领了信息传播的新风向。而传统新闻媒体则通过与网络媒体及其他新兴媒体开展合作,力图挽回颓势。美国新闻媒体行业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媒体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美国网络媒体发展特点和趋势
1、融合速度逐渐加快。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新闻传播形式,而是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及其它新兴媒体加速融合,向“全媒体”方向发展。如雅虎公司已经开始与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进行合作,利用其优势,找到受众的关注点,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而谷歌公司也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携手,利用主流媒体新闻内容的优势,通过自己的技术平台加以整合,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2、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媒体注重与受众进行互动,除提供新闻之外,还提供快捷、有用的服务性信息,这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国彭博新闻社汇集了全球各地的分析机构和预测机构的数据,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为全球30多万用户提供终端信息服务。而这些终端信息既包含了宏观、微观经济数据分析,相关产业、行业数据分析,还包括有关公司、企业的数据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彭博新闻社的记者也可被称作信息搜集者。“用户生产内容”是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受众的需求决定了网络媒体的报道内容。
3、传播技术不断创新。无论哪一家网络媒体,无论其推出了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归根结底是技术创新在推动着网络媒体向前发展。谷歌和雅虎的搜索引擎曾带来网络传播的大变革,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轻松链接到各大新闻网站;同样,近年来兴起的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可以说引起了网络传播领域的海啸,美国超过90%的报纸允许读者在脸谱和Digg等社交网站上分享内容,这与传统报纸被传阅的方式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已进入到Web 3.0时代,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决定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
4、对传统媒体仍有依赖。美国的网络媒体十分注重如何更好地传播新闻内容,而在新闻内容的提供方面,传统媒体仍占优势。虽然美国绝大多数报纸的发行量在不断下降,但是报业帝国的地位依然稳固。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议题的话语主导权仍牢牢地控制在报纸手中,报纸仍然是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第一媒体,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社区,传统媒体通过提供详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信息赢得了大部分受众。美国学界、报界的普遍看法是,在今后20年内主流报纸对网络媒体仍有较大的影响。
二、对我们的启示
1、重视网络媒体的巨大影响。据统计,美国国内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包括雅虎新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在线、福克斯新闻、纽约时报网站等,这些新闻网站对受众有很大影响力。而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也以开放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传播范围也深刻影响着广大受众。从网络媒体发展趋势看,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发展,积极予以引导。
2、提高网络媒体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使媒体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网络媒体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就是这个数据库的信息采集者和维护者。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生产信息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
【关键词】SNS 社交网站 生态环境
一、什么是社交网站?
“社交网站”简称SNS(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是2003年3月在美国诞生的一种新兴网络技术,其构想源自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通过关系智能匹配,帮助人们实现网络上的“蛛网式”人际关系扩展。SNS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全球,以中国开心网为例,自2008年3月在中国创立以来,注册用户已超过4000万,日均IP访问量过百万。紧随百度、腾讯、新浪、淘宝,跻身Alexa全球网站流量监测排名的中国前十名。①
SNS社交网站并非Facebook首创,早期的“交友”和“社区”(尤其是BBS社区)这两类互联网应用在形态上已经有SNS的某些属性。然而这些网站主要看重的是“认识朋友”的功能,较少关注到“保持联系”。Facebook的出现,弥补了这个不足,它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移植到了网络上,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与朋友交谈近况、分享心情,进行人际互动,网络人际关系因Facebook的出现变得丰富了起来。②
二、SNS社交网站为何受欢迎?
1、用户:沟通线上线下,应用丰富
社交网站作为一种基于网页的服务,用户能够进行以下活动:1)在一个有限的系统内建立一个公开的或半公开的个人形象;2)拥有一个好友列表;3)并且他们可以在这个系统内进行好友访问。③对于不同的社交网站,好友间的联系方式可能会不同。
SNS社交网站在社交方面的优势体现在于,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在线管理人际网络关系的工具。以人人网为例,它的游戏、小组、视频、图片、文章分享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用户几乎可以在这一个网页上就完成所有的上网需求。所以,一天登录SNS社交网站超过5次并不是什么稀罕事。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曾提到,媒介的发展,常常与人们的生活形态相联系、相协调。如果从这个角度说,上社交网站应该比上社交网站交朋友、玩应用更能准确地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形态。
2、广告主:多渠道投放广告,目标客户明确
现在的社交网站,大部分都要求用户在注册时使用真实信息。区别于之前的网络马甲,社交网站的实名制,使其成为广告商青睐的目标。
广告主在SNS社交网站里为产品做广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广告主与SNS社交网站合作,除采用传统的条幅展示广告外,还可通过好友动态、分享、应用插件等形式巧妙地植入品牌信息。这样做的优势在于:由于社交网站掌握用户的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使广告主有可能更加精确地定位目标受众。④
另外一种是广告主直接注册账户,推行病毒性营销。这种营销方式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且不需要媒体中介,广告主直接与受众群体互动。只要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广告,这在广告主看来,相当于为其免费提供了一个广播信息的平台。通过人际传播(好友分享、邀请参与、推荐使用),它的广播速度可能呈现几何形增长,形成病毒性传播。
3、传统媒体:扬长避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社交媒体越来越主流化,传统媒体也将其目光投向了SNS社交网站的合理运用上,希望借SNS新媒体的东风,带来传统媒体自身的新飞跃。
2009年6月16日,“新华社电视”成为开心网的第一个机构用户, 现拥有54万粉丝,主要集中在知识层次较高的白领阶层,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开心网观看新华社电视的精彩节目, 还可以与新华社的 “主播”、“记者”在线交流。新华社通过在网络上电视新闻,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 让“粉丝”们对新华社所的电视新闻进行评价反馈,形成一个良性的节目评价机制,这也是对目标受众的一次广泛性“赋权”。⑤网络最大的优势――交互性因新华社电视和开心网的合作而发扬光大,传统媒体也利用社交媒体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和传播广度、深度,一举多得。
三、SNS社交网站存在的问题
1、网络欺诈频现,用户遭遇安全陷阱
社交网站在用户看来是一个“小圈子”,交往的各方都是“老友”,因此对其有相当的信赖度。用户在与网络好友分享图片、信息、文件等内容时,并不会想到要去确认对方身份,原因在于: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在SNS虚拟社交圈内的人们关系更加亲密无间。社交网站用户非常信任这些信息的发送者,会不假思索地点开未知网站,加载新的应用或视频等,由此放松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警惕,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
根据最近的调研,目前有19%的网络安全事件与Web 2.0网站有关。2009年9月,国内著名社交网站“人人网”便遭受了名为“JS.Frienren”蠕虫病毒攻击,并透过用户好友名单扩散,窃取了数十万网友的资讯。⑥
2、营销模式不健全,社交网站前景不明
我国的社交网站在发展过程中,用户的增长主要来自抢车位、种菜之类的游戏,然而这些游戏依赖于机械性操作和重复登录,用户的新鲜劲很快过去,因而要保持网站的活跃度,就要注重创新性游戏应用的开发。然而国内的大多社交网站迟迟不肯提供开放的API,游戏的开发又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游戏团队,显得底气不足。
另外,SNS社交网站中的社交网络主要基于在现实人际网络中,因此,它的开放性不高,交际圈有局限性,导致其传播内容单一、层次性不高。社交网络的使用者大多数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内容的单调性很容易使这部分用户人群流失。SNS在红火了一段时间后急速降温,可能也与其营销模式模糊、持久性考虑不周有关。
6年前,MySpace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当初击败维亚康姆(Viacom Inc),以5.省略等网站,也同样在不同程度上尝试着广告、虚拟货币以及开放端口的盈利模式。或许,社交网站不会有一个标准化的盈利模式,运营商只有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人群定位,加强探索,才能开发出一套适合自己网站发展的、独特的运营模式。⑩
【本文属于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亦为该校新闻与传媒学院大学生暑期创作成果,指导老师为徐文策】
参考文献
①王晓璐、乌恩,《SNS社交网站在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及案例研究》[J].《现代商业》,2010(17):64-65
②胡昌龙、郭,《社交网站演进过程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
③BOYD Danah M,NICOLE B.Ellison.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
n,History,and Scholarship[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2007,13(1):210-230
④任自立,《SNS四大营销方式》[J].《VMARKETING》,2009(4):50
⑤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8)
⑥《小圈子不等于滴水不漏 谨防社交网站的安全陷阱》[J].《计算机安全》,2010(2)
⑦
⑧吴浩,《社交网站背后的隐忧――基于120位“开心网”用户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9)
⑨Nicholas Aberecrombie,Brian longhurst,Audiences:A socia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and magination[M].Sage Publications Ltd;1 editio-
n,1998
⑩陆建国,《困境与突围―社交网站的发展》[J].《互联网天地》,2009(1):56-57
[关键词]移动短视频 社交网络 优势 应用领域 限制因素
2011年4月11日,智能移动应用软件Viddy在美国,开启了移动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的新媒体尝试,这一应用定位于“帮助用户及时摄取、迅速生产、快速分享生活的细节,并使之融入30秒以内的短视频介质,力图使视频交互进入精细化和小巧化。” 此后Twitter了类似的短视频分享软件Vine,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也开始拓展短视频业务,Givit、Theadlife等类似的应用软件也纷纷。国内互联网领域也在去年开始了相关尝试,2013年8月,新浪在微博4.0版客户端中开发了“秒拍”,9月腾讯“微视”,之后又有阿里巴巴“来往”应用和爱奇艺“啪啪奇”先后面世。随着4G移动互联网的引入和普及,带宽增加为大信息流的传输提供了支持,使移动社交网络视频化成为可能的趋势,本文试从技术、比较优势、应用领域和限制因素探析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社交网络,即Social Network Service,中文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由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一般被简称为社交网络。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割”理论将社交网络概念引入互联网,之后一批学者和机构在研究中提出了对社交网络服务概念的不同的解读。(Li,2010)认为社交网络服务是一种能够为具有相似兴趣的人们通过信息创造和信息交换进行交流的网络社区 。 Oum&Han (2011)认为社交网络是一种帮助人们构建并维持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是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这两个定义有利于较为恰当的理解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
因此,移动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则是允许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终端设备拍摄、快速编辑美化、即时(30s以内的)短视频内容,以视频内容作为主体进行信息创造和交换进行交流,帮助人们构建并维持社会关系的网络服务。
二、技术基础
移动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的技术基础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视频编解码技术的进步。视频信号数字化之后数据带宽很高,需要通过压缩技术降低数据带宽以便于计算机系统存储和处理,这个过程就是视频编码,其反过程则是视频解码。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是视频内容引入网络的前提。目前主流的编解码标准是H.264/AVC标准,适应一次编码多次解码的场景,编码端计算复杂程度通常为解码端的5~10倍。但随着网络技术、无线技术发展,多媒体应用设备更新换代,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这些设备因其便携性能,在存储容量、计算能力和功率资源等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视频压缩编码的特点,要求编码计算复杂度更低,效率更高以适应移动传输的要求。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10年发起了新的视频编码标准提案,2013年1月26日,这一高效视频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缩写为HEVC)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与此同时,学界也在开发新的视频编码框架――分布式视频编码(DVC)。适应于移动智能设备的视频编码技术进步,为移动智能终端实现视频快速上传下载和流畅播放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保障,促进移动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进一步发展推广。
其二, 4G推广带来的发展机。4G技术,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全称为the 4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集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通常简称为3G)与WLAN的技术,是3G的延伸。4G技术将使高品质的信息服务通过各种通信终端得以实现。通信服务将向宽带无线化和无线宽带化大步跨进。4G的信道带宽比3G最高提升4倍。由此,多媒体通信的便捷性将大大提高。一般情况下,一段mp4格式720p的时长30s的视频文件占用空间大约在30Mb,在4G网络下能够在3s内传输完毕,而经过降低码率压缩后的视频大小仅在3M左右,能够在0.3s内传输完毕,基本可以实现即点即看。从而,移动短视频的浏览将不再受到等待缓冲的问题的困扰。
2013年12月4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即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均获得TD-LTE牌照。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4G通信时代,也将进入高速信息服务时代。这对于视频信息内容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移动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的的比较优势
目前的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一般提供简单的剪辑、字幕、配乐和特效相框等美化功能,用以制作时长在30秒以下的短视频。以腾讯旗下的“微视”为例,“微视”提供的剪辑功能是通过“长按拍摄,松手即停”的方式实现的。这种编辑方式实际上与电影分镜头剪辑最早的发现有相通之处。摄影机突然停电的故障使电影工业发现了“停机再拍”,进而发现了分镜头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进行主观的、有结构的表达和创作,再现和创作更多场景和故事。之前的网络视频剪辑,一般还是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实现,耗时较长,技术难度高。而移动短视频社交使用类似于“停机再拍”的方法允许用户“即拍即剪”,加上其他辅助编辑手段,在有限的拍摄和播放时间内,大大扩充了10秒钟视频信息所携带信息内容丰富性。相比于以往的文字和图片,移动短视频在相同阅读(观看)时间之内,内容信息量大大增加;相比于之前的自媒体视频,短视频更加便携易用,编辑功能又进一步扩充了原本手机在相同时间内拍摄单一长镜头的信息内容,为用户进行创作提供了条件。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将提供因此更加直观、可感和多元的信息内容。
目前的短视频一般时间在30秒以下,大多时长在10秒左右。阅读(观看)内容时间消耗减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传播和互动。从社交网络服务的属性来看,这有利于更快的、更便捷地发现信息,也容易更快的发现拥有相似兴趣的人。这种以短视频为核心内容的社交网络服务将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交互动形式。
四、应用领域的革新
首先,移动短视频网络服务将创造一种生活信息共享的新模式。
从原有的社交网络服务来看,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记录并通过视频这种可视可感、接近真实的方式进行及时分享,人们分享更加切实可感的生活信息。信息量的增加提升了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人们通过这一社交平台来维持社交关系。这种共享模式有利于互联网中的生活者更容易地发现具有相似兴趣的其他用户,创造新的社交关系,这将使社交网络服务对创造和巩固社交关系的功能进一步实现。移动短视频服务还将改变生活信息的展示形态。日前,美国点评服务社交网站Yelp公开表示将引入视频功能,允许用户上传3~12秒的视频来辅助进行点评,分享消费体验。这项功能将在6月份对高级用户“Elite users”开放适用并基于试用推广。短视频信息展示形态有利于提高生活信息服务和共享的质量。通过视频,人们对于生活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和直观。可以预见,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还将推广到消费、市场营销等领域。
其次,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允许人们通过便携的设备拍摄身边场景并同步分享,进行动态、可视的内容传播,并以此为核心进行社交互动,这为一般用户和专业新闻机构及互联网媒体机构通过短视频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一般用户由于操作成本的降低,可以对各类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进行及时的摄录和,有利于新闻的及时和多角度、多元化报道。新闻机构除了具有一般用户的传播便利,还可将已有的新闻画面通过短视频方式进行传播提升影响力,也可将一般用户上传的短视频作为新闻素材,提升报道内容的丰富性和信息量。
目前,国外一些新闻结构和互联网媒体机构已经开始进行利用短视频进行新闻报道的尝试。在国内,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从2013年中后期才开始兴起,因此目前所进行的新闻尝试还十分有限,但在“微视”、“啪啪奇”、“秒拍”等平台和应用中上,已经出现了一般用户对于具有新鲜性和突发性等特点的生活细节的摄录,可以被视为一种个人新闻报道的初步尝试。
一些专业媒体机构也使用这类应用尝试进行新闻报道。典型的例子有新华社下属的@新华视点(http:///xinhuashidian)官方微博,该官方微博通过新浪旗下的“秒拍”平台短视频新闻。@新华视点利用秒拍平台的尝试开始于2014年3月1日,第一条短视频新闻的主题是“两会代表抵京”,由此开始了一个名为#秒拍两会#的专题系列报道,截止到5月18日,@新华视点共了60条“秒拍”新闻。虽然@新华视点不是最早探索短视频新闻报道的专业媒体,但新华社作为一家中央级媒体在短视频报道上进行的尝试具有更大的示范作用,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专业媒体利用短视频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新闻新闻的采编、报道和传播。
第三,短视频社交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的剪辑、字幕、美化、配乐等编辑功能,这为视频内容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将提升用户生产内容的质量,鼓励创意内容的生产。在腾讯“微视”2014年春节的系列明星祝福广告中,利用剪辑功能形成的“视频魔术”效果,引发了良好的回响。目前,定格动画、沙画、短剧、快闪等内容尝试都已经出现并获得较高关注。
五、限制因素
目前,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成为互联网产业的新热点,业界、学界和社会都有诸多讨论。其中主要关注焦点在于,短视频社交网络服务是否会加剧信息的碎片化和分散化,对这些视频数据进行存储是否会产生大量信息冗余和资源浪费。从“微博”出现以后,对于信息碎片的讨论已然开始,而短视频这种需要大数据容量的“微”媒体形式必然引发对信息服务更深层次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