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新教育的方法范文

创新教育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3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新教育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新教育的方法

篇1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十分不同的学习要求,同时医学也是一门实践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学生将来毕业后要从事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工作的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医学技术,同时还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行为。

1.1注重医德修养,提高思想品德与素质

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临床工作的实行者,就应当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任务来实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医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也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培养未来医师更是需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当加强医德修养的教育,培养医学生人道主义伦理精神,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勇于担当从事基层医疗实际工作。因此,必须教育每位医学生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忠诚和热爱自己的工作。

1.2重视临床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医学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学生要重视理论学习,同时也应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做好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坚持老师指导与学科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联系医学专业实际做到:①学好基础知识。基础医学课是临床课的前期课程,起到引入医学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学好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病理、病生等基础课程,才能为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学习中做到基础与临床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用基础指导临床,反过来临床又不断丰富基础知识,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应强调基础与临床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或实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医学分有多个专业,各专业教育不同,所以学生在学好医学基础课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用扎实的基础知识结合本专业特点,学会本专业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诊断能力。④构建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医学是一个针对人的预防疾病和诊疗疾病的专业,是人命关天的大问题,通过学习和医学实践,制定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这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它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记忆理解的能力,而且更是考核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把医学生培养成有人文品质、道德修养,以及具备勇于探索、坚韧不拔、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评价或考试的形式应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实验操作、临床技能考核、小论文、设计科研、综述、调研报告、操作竞赛中体现的心理素质、诚信、团队精神等行为指标,突出医学教育特色的考试模式及评价标准。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其他非医学人才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及新疾病不断的出现,同时新的诊疗方法和手段不断的产生,这就给医学知识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所以要做到:①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医学创新教育要跟踪世界前沿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开展医学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②实行精英教育。近年来政府提出高等教育要大众化,各高校都在扩大招生,但医学人才培养与其它非医学人才培养不同,医学它需要精英教育,由于扩招,对师资、医院、实习基地造成很大的压力,对质量要求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医学应实行精英教育,以便保证教学质量。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一定学会将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

二、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时代,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型各类医学人才,将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特别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提高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已变得十分迫切。当前论述创新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论文、报告、调研较多,给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但是在创新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对创新教育认知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不了解,老师创新思想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引导不够。②传统教育教学评价对创新教育阻碍。主要表现在,学校以考试分数为主,对课堂以外的综合考核重视不够,开展第二课堂学习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未能实现,与创新无关。③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表现在某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单一,专业设置重复等;二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或光打雷不下雨,难以实施;三创新课程体系未能形成,学校教学资源未能很好利用。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滞后。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倾向严重,动手实践少,实践基地有限,教学方法单一、陈旧。⑤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梯队出现断层,年龄老化或年轻化,全面素质高的老师较少,青年老师进修、培养机会少,继续教育重视不够等。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3.1建立特色学校,经营创新条件和环境

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学校应在

建校过程中创建特色学校,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包括学习和教师教学个性化,只要有教师的个性化才能有学生的个性化。学校要营造创新环境,承认和适应差异,尊重个性,发挥特长,增强优势,使创新教育在良好创新环境中实现。

3.2发挥课堂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过去学校均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于知识灌输。因此,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学应以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多思考、科学想象思维能力为主,做到:①明确指导思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辅导作用。②对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少讲,只讲思路、方法、难点、重点。③理顺教学程序,设情景设问题,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自学,遇到问题归纳、综合,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答疑,学生反复训练。强调还学生自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3.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①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投入,在课外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②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创新活动它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活动平台实施复杂的实验课、设计综合性实验、课外发明创造活动,开展科研工作和进行研究性学习。

3.4各种创新教育的展开

3.4.1教育观念创新

学校、教育部门要有个性化、大教育观、终身学习观、国际化观,树立开放、变革理念,树立人才观、知识观、创新观。

3.4.2培养模式创新

要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创新,结合社会需要,立足社会,走校企联合、校院联合,实施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等多元化培养模式。

3.4.3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把“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教、学、管、监的角色转变为导学、支持、服务、辅导,坚持以自己体验为核心,合作探究为补充。培养学生为实践型、探究型、协作型创新人才。

3.4.4课程设置创新打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实习的僵化模式,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教育观念,将学生向综合化、文理化有机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通才开阔科学视野;实现课程综合化,改变过去课程划分过细、专业划分过细的局面,软化科学的界限,扩大学生知识面。

3.4.5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学校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建立起考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成果等核心指标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医学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这是我国医学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医学生中尽早地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跟上国际医学发展。创新除了以研究生培养为主外,应注重对本科生的培养,使他们在以后的县级及县级以下基层医院医疗工作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我校做了一些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4.1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医学PBL教学模式以疾病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发掘教师自身创造潜能。很多教研室实施了这一模式。如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内科学等教研室开展了PBL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建立创新能力。

4.2开展自主学习辅导法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需求来选择,不断调整学习目标,不断选择学习策略,通过学习调整重新生成新的学习程序,找出新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儿科学等教研室开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法,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4.3进行知识和技能操作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创新是知识的归纳和应用过程,而理论知识的应用是与技能操作结合反复实施才能表现出来。知识竞赛是辅助医学课堂教学较好手段,加上技能操作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这种良好的竞赛锻炼了学生口述、联想、多综合知识能力。技能操作竞赛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和团结协作能力。如生理学、解剖学、外科学、内科学、医学影像学等教研室多次开展竞赛活动,较好地把学习负担变成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意义。

4.4开放实验室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场所,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机能学、解剖学、形态学等,全天开放实验室,发挥实验室教学作用,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获得充足时间,加深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考研打下基础。

4.5实施导师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将实验室开放,面对在校本科生,学校推出导师制,由年资较长和科研水平较高教师担任导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指导老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创新科研项目,经学校导师学术委员会审核,同意立项后学院给予一定科研经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并撰写科研论文,向医学刊物投稿。优秀科研论文参加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活动比赛。近十年我校学生共申请校级大学生科研题目获准立项500多项,公开共600多篇。获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活动一、二、三等奖20多项。使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增强,这是创新教育取得的成果。

篇2

一、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是将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原有的、陈旧的思想、技术和观念等抛弃,从而培养全新的思想、技术和体制、观念等。而教育领域中所涉及的教学创新则是指利用新型的教育方法、教学理念和教育体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提高其创造水平,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是从初中音乐教学的角度,将创新性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现代化音乐教学新课标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以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断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并且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鉴赏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传统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传统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足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初中生的课时量较大,学习科目较多,所以学校和教师并不重视初中生的音乐课,而将重点放在其基础学科上,而且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不是很高,课堂上教师只是带领学生以听录音的方式来模仿其中的音调从而进行歌唱,这种将音乐课教授成歌唱课的现象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数见不鲜。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使得音乐课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少参与[1]。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并不能学到很多音乐知识,其音乐素养也不能得到提高。所以针对传统音乐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只有创新音乐教学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兴趣,使其音乐素养不断提高。

三、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音乐是作者表达情感和心境的方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要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创作者的不同作品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只有在体会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本身,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鉴赏音乐的能力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现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方法的具体案例分析如下:在初中七年级音乐课本的第二单元中,有《青春舞曲》一课,教师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首先就要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教师要对《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进行介绍,这样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结合作曲家王洛宾先生的生平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创作经历来体会这首歌中的地域风俗和思想感情;其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教师要在营造氛围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从而对以这首《青春舞曲》为代表的新疆地区的民歌的特点有所了解;最后,通过欣赏并学唱这首《青春舞曲》让学生了解新疆音乐的特点,了解各民族民歌的不同特点,以使其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加强师生互动,融入多媒体技术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的角色定位可以学生自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从而更有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另外,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不开的,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在探索中学习知识,而不是教师一味的单向教授[2]。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来将歌曲分段演唱,并找学生对其演唱进行鉴赏打分,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又能够使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不断提高。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教授《茉莉花》这节课程内容时,教师播放《茉莉花》歌曲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并结合茉莉花的图片、视频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又感受到茉莉花清丽、纯洁的美,可以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使学生对乐曲《茉莉花》的印象更加深刻。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有关茉莉花的动画,以及知名歌唱家演唱歌曲《茉莉花》的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歌曲及其相关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其教学效果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效率也有显著提高。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创新;教师;课堂;教育教学

“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我们的教育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教育要遵循学生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能创造性地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凸现出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新课改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可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一、创新性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是时展的需要。创新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所积累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扩展,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对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人们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成了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性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应从转变观念的高度出发,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结合教学自身的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志趣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

(2)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与观念,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但要善于激发学习的灵感,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还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构建知识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它涉及知识地位的落实、训练强化等诸多问题。学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强调"学生本位"。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地位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由单纯的"系统讲授型"向"探究研究型"等多样化的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合作研究,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让学生在一片自由的时空中飞翔,才会有创造和奇迹。创新意识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兴趣盎然、思维灵活的课件,教师通过知识演变向学生传递一种创新的概念,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诚心。应试教育的束缚中,造成了学习的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挤压着,教师在整个的课堂中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教育方式养成了 “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要打破这种传统,需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智力因素,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过于严肃,也不放任自流。其次要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创新并敢于创新。同时还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学中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创新技能就是培养创新的技术和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应该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鼓励学生先自学,然后由学生上台讲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占有主动性,真实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提高自学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品格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而且每个学生的创新情感和人格不尽相同,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力量,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不断地有所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开展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文化墙、诗歌朗诵等,不仅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富有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能够补充书本上所缺乏的知识,从而极大地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证明,改革与创新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用激情和智慧去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高健群.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 2009(1):34-35

[3]薛彩欣.浅谈高校学生的创新教育.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4][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2

篇4

【摘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学生创新鼓励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经过几年的实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老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应积极创造宽松氛围,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而又不乏幽默,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交流,语言要有亲和力,这样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接受知识就比较快。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数学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恰当运用教学技巧,发展创新思维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数学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学习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如在教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乍看图形学生觉得无处下手,就引导学生观察接近什么图形,像什么图形,学生们大胆猜想,通过观察就发现了可以用拼割得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时候让学生比赛谁的方法多,孩子们的想法让我惊叹。当然,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学习三角形一单元中,有让学生认识“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新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指定长度的纸条,当作三角形的边(2厘米、3厘米、5厘米、9厘米、15厘米……),然后让学生任意取三条围成一个三角形。经过几轮的活动,学生发现自己所选取的纸条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就围不成。而老师每次选取的纸条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学生禁不住好奇地问:“老师,你为什么每次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我们不行呢?”带着这个好奇心,学生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 课堂就应该这样,让孩子提出问题,通过谈论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进行点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激发学生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数学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耐心验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敢于质疑,勇于创造。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按新的构思和猜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只有由量变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的飞跃。缺乏足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教学要强调实践创新。科学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篇5

【关键词】教育教学;兴趣;探索;策略;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意识到: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要求标准化、模式统一化,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但恰恰是这种所谓的统一标准,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根本就谈不上兴趣,更别说创新,单调、枯燥的教育模式,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凝固,将一个个创新的意识尘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已初见端倪。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必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唤醒学生尘封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课题。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使命。

一、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应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加以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升华为兴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只为讲而讲,为学而学,学生难免有乏味之感,既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就情境创设的形式来说,一般有生活中的实事、实验操作过程、网络教学、寓意深刻的故事等等。老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进入情境,诱发兴趣,激发兴奋点,活跃思维,大胆创新。

二、创设条件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勇于参与

过去的“应试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素质教育就是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活动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发学生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型”学生,更需要尝试成功的喜悦。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动手动脑,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解决问题,为学生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选择相对难度的问题让其回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都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每位学生都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融入到课堂中去。

三、鼓励自主探索,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身探索,并在小组之间相互协作配合,相互补充完善的过程。再加上良好的情境,激感,启发思路,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强化性的学习解放出来,进而转化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在学习中对新旧知识进一步整合,融汇贯通。数学教学的创造性,不在于教师把知识结构、结论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学习。在数学的实际操作中首先把典型例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其次如果学生一时未能发现规律,教师可适时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并发现规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之间质疑、辩论、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交流会使学生人格相遇,思想碰撞,心灵沟通,从而使自己的智能结构进一步整合,内化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建构。

四、提供数学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思维策略

掌握创新思维策略,犹如我们创新能力培养的钥匙和有效途径,而多样性数学实践活动,正是培育创新思维的土壤。

换元思维要求有深刻的洞察力,一眼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曹冲称象就是运用了换元思维,曹冲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石入船沉与象入船沉的道理一样,就把称象体重的问题转化为称石重的问题。利用类似的道理我们在讲完圆柱、圆锥、球与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后,教师可留一道思考题,怎样测量出茄子,葫芦的体积呢?你有几种方法?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我们这样换一角度来解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利用迁移规律,举一反三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都能迁移。小学课堂中的变式训练,就是从模仿一题多解再到多题一解,即教师指导学生做一道习题,不满足于求出答案,而是举一反三,把此题目相关的问题或结果尽力找出来,再进行举一反三,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比如: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不妨让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先回答,请中等或中上等的学生补充,再请优生完整,简洁的归纳,回答。最后让较差或回答不上来的学生听完后重复回答,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发现的错误,耐心的引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如何探究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创新

对于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各种思想的形成期,可以说是“灵魂发育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行为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其自身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中考制度的压力使得我国的初中德育教育很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德育功能的有效统一。传统的宣讲式的德育教育,严重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和道德培养的规律,使得学生会说不会做,没有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

一、 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当前,物质生活的丰富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使得各种思想观念在这种环境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等不良思想的蔓延与充斥,青少年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正处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极其容易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对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使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 德育教育中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通过对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研究,笔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对促进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加强情感上的交流,注重情感教育

对于初中德育教育来说,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式地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例如,在进行德育教育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存在的困惑或问题,也可以以不记名的形式将自己的问题写到纸上交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够结合学生的问题,及时地调整自己德育教育的方法,实现方法的创新。

2.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当前,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思想品德课程,但是真正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这一门课程,而是要将其渗透到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各科任教教师要加强配合,在教学时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如,政治教师要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法制观念、社会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渗透;而历史教师则要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加强爱国主义、责任意识等思想品质的传递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的功能得到发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利用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使用,加强网络对学生的引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以其直观、形象等独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初中德育教育来说,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网络对学生的引导将对其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校园网络,制作一些思想性好、适应性广且具有极强趣味性的德育课件或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或资料,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来,成为道德思想学习的主体。另外,也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德育教育和主体班会的双向结合等等。当然,不可否认,网络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的复杂和网络信息的混乱,会对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加强对学生文明上网的教育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辨认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以此来抵制网络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

4.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德育教育生活化,就是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加强对学生的启迪与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德育教育不是口头教育而是真正为解决学生成长中的思想问题、促进学生思想发展而存在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结合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的思考,以此来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这也是进行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创新初中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能够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想实现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就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宣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对德育教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耀国.浅析初中思想品德的德育教育[J].教学论坛.2012.

篇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对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上取得新突破。

1提高教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转化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好了,才有可能编制好教案,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高质量地组织好教学。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创新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将教材进行再转化、再创新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系统性的创新思维。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着重解决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搞好教学设计,编制高质量的教案,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科学地展现教学内容,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同时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理论诉求,不仅要从教育者教的角度,更要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筹划教学、设计教学。具体说来,教师需要在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转化。第一,从课程结构的整体视角来疏通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避免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实现课程讲授内容的整体优化;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强化问题意识,把规范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第三,尽可能地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传授教材书面语言的内涵和实质,做到“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语言。第四,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把教材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转化成教学策略。

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重点

从我们对内蒙古某高校本科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看,在“你认为目前最常见的无效教学方式”的选项上,被调查者中有50.65%的学生认为是“僵化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一言堂,不与学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对学生吸引力的最主要原因”的选项上,45.30%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不难看出,现存的教育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仍然是以灌输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改革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既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好的教学方法,必然是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积极思考者、自觉实践者。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着力点,就是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灵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积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师生情感交流、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平面的、单一的课堂变成多维的、立体的和丰富的课堂,让教学充满人性、充满个性、充满活力。

3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难点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它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它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是否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在于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大量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忽视了对相关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讲解学习,则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去更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其他媒体和方法的运用等等。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选择“僵化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的占50.65%,这说明,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任课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有新的认识,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来确定课件的教学用途和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灵活性,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媒体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内容的难易程度,控制好教学进度,让学生及时接受和消化。

二实践教育方法改革要有新思路

1实践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临时性、阶段性特点,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上联系不够紧密,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主要是由上至下,实践活动形式与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实际上有三种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各类德育实践活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从实施的实际情况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内涵界定不清。有人把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地与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同起来,或者与一般德育实践活动混同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功能挖掘得不够,实践活动搞完后,从表面上看,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只相当于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没有起到实际教育效果。

2按照“大思政”的思路整合实践教育体系

一是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采取三种方式,即课堂实践、校园自主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为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德育实践活动各种资源载体可为课程实践教学所用,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实习基地等。因此,把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不仅是必要的,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二是按照整体性育人理念改进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和建构实践育人体系。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涉及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素质拓展、职业规划、就业实习、文化娱乐等多项内容,形式也丰富多样。但教育者必须认识到,这类实践教育活动所蕴含的思想德育功能,一般说来都不会直接体现,还必须由组织者自觉地挖掘、渗透和注入。因此,教育者在设计、策划、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应按照整体性育人的理念,根据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目标的内在要求,从实践育人的过程角度考虑,必须把寓教于乐同德育功能结合起来,使隐含在活动中的科学价值观及其道德观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得到启迪,自觉接受教育,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终极目的,使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体系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把握实践活动教育体系,创新专题式实践教育活动方式

如前所述,高校实践教育体系主要有两大类,即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体系,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高校有关部门应依据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特点和教育目标,在把握实践活动教育体系的前提下,创新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方式与方法。其关键点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实践活动专题的确定,需注意把课程理论知识学习、运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同实践活动融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目的。二是在具体设计诚信实践教育、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参观调查、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就业实习、文体活动等专题实践活动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个性差异以及不同年级和专业的特点,把握好专题实践活动项目之间以及同一主题各子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衔接,以加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实效性。三是在专题实践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应注意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富有创意和吸引力,要尽可能考虑到大学生的意愿和兴趣,至少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和余地,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就达不到发自内心感受和“我要参与”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必须自觉顺应时展和形势的要求,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创新途径,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着力点,实现方法创新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实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系统性与开放性、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健梅,桂富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创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4]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6]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解题教学;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23-01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引发创造性思维观察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伴随着分析比较、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对科学发现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作用。达尔文曾对他的重大发现自我评价地说:“我并没有突出的理解力和过人的机智,只是在抓住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确的观察方面,我的能力也许在众人之上。

每时每刻,智慧女神都在深情的凝视着我们,眷顾着我们,只要我们是有心人,都会感受到。我们从中也看到了精细的观察对创新会产生多么重要的作用。正是人们对观察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者不重视而不能精细地观察,致使“视而不见”,或者把它观察的支离破碎,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这样创造之神就偷偷地从观察中溜走了,上去了发明创造的机会,它实在是一中遗憾。观察引发类比、引发想象,最终引发创造,所以创造女神总是特别青睐善于观察的人。数学解题教学的步骤通常是观察、分析、施题和回顾,这里观察是第一位的,他是引爆思维的导火索。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地多角度的观察问题的,可以对题目条件(如已知式子或图形)进行观察,也可以作出图形或图象对之进行观察,还可以对问题的结论进行观察。总之,可供观察的地方很多。的确,我们若能培养学生独具慧眼地观察分析,在观察中提高洞察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

通过反思,提出问题,引发创造性思维反思对发现的作用很大。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核心,直觉思维会形成很多新发现,可这些发现要成为真理,就必须依懒于对自己的判断、想象力进行不断的反思。但是,在解题中,“反思”受到的待遇有怎样呢?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当他得到问题的答案,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下论证后,就会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来干干,这样做,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错过的是通过回顾反思而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错过的就是通过反思而触发发散思维、促进发现,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要重视反思的教学。

第一是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进行解题反思的意识。把反思作为一种创新机制,从时机、内容及方式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从反思的时机上看,可以是完成一种解答之后立即进行反思或暂时搁置一段时间(放松脑筋)后反思;也可以在探索思路中反思,比如在遇到思维障碍时而反思。从反思的内容上看,可以对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再认识;也可以对所采用的解题方法或策略、运用数学思想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对解答过程进行分析评判或结论的应用价值进行考虑。从反思的方式上看,可以是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反思。

第二要形成反思的机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勤于反思,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要抓住时机做师范,主要的方法是采取反思性提问,能提出批判性的反思问题、总结性的反思问题和创造性的反思问题,使学生在反思性的问题中受到启发,然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地提出反思性问题,学会反思性的自我提问,提高反思的能力。比如,在学生解题后,要求学生先回顾求解的过程,有所重点、有所选择地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我”是怎样解出来的?解题的思路是怎样的?关键之处在哪?

(2)已给出的解答是不是最佳的?我能换角度而另辟蹊径吗?

(3)本题的推广价值任何?如果加强或者减弱条件,结论要起何变化?

(4)这些思路我以前用过吗?哪些方面具有独创性?所有的不同的思路有无共性?能提炼升华以解决某类问题吗?

(5)通过解这个题目我有什么收获(知识上、技巧上、思维策略上、本题应用上……)?有什么教训?

第三是应用“动”的思想,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教育

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趣味性以及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学生要想真正意义上地学懂生物,需要付出比其他学科更多的努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生物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能够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师的教学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它是学校以及教师教学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本文指出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在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就会出现精神疲惫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投入课堂中去,也就不能专心听课;(2)教师备课还不是特别的完善。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明灯,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备课不够完善,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会磨灭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3)教师授课的方式不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大多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在整个课堂上,都只有教师在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中生物做好创新教育的方法

高中生物要想做到创新教育有很多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以下三种:(1)教师应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必须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成为学生创新发展的领路人;(2)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做的就是不断引导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搭建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以及意见,最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教师应做好授课前的准备。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前,教师必须精心为学生设计授课环节,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不断了解生物、认识生物这门学科。  

三、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不断提出创新,创新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它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就教师而言,必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创造潜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不断转变为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生物学科的发展不仅关乎人民生活,还影响国家安全以及科技发展等方方面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生物的创新教育。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可谓是瞬息万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思想观念落后、认为生物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生物的创新教育。

一言以蔽之,要想真正意义上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做好相关的创新教育,它是目前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篇10

一、教师所设计的数学课堂要创新

1.不断创设新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有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教师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识地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2.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学生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3.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激发了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4.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在备课时要有创新的设计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需做到:(1)教学程序突出创新。(2)师生合作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三、整个的评价体制也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四、安排的学生作业要有创新

篇11

一、优化和充实演示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演示实验具有具体、直观、形象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增设演示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在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搬和重复教材中的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可能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又从何谈学生的创新呢?对策是教师应在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增设一些演示实验,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渗透创新意识教育。如在进行水的沸腾教学时,教师可以增设一个“鱼儿在上部沸腾的水中游动”的实验,使学生在理解沸腾知识的同时,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做“一枚杯中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再缓慢倒入水后逐渐看见”的实验(如图1);在进行金属与酸反应的教学时,教师可在已平衡天平的两边放上等质量的盐酸,然后往两边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铝片和镁条,让学生观察与思考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在进行酸碱性质的教学时,教师亦可增设一些“魔术”化的实验,如在用氢氧化钠溶液写了字的硬纸片上喷洒酚酞试液,然后喷洒稀盐酸溶液 ,观察字的颜色变化。

(二)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对比实验教学,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知识的思维状态。如在进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是否有消化作用的探究实验时,向一只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溶液,而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通过对比实验,学生能更好地熟悉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如在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如图2),为了让学生理解“实验结束时必须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教师可以设置“先熄灭灯”与“后熄灭灯”的两种对比情形来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对比实验教学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师要多钻研、多挖掘。

(三)利用仪器设备,培养创新意识

有些抽象的知识,学生较难想象、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各种仪器设备来优化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知识。如在进行人体呼吸运动中吸气与呼气两个过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自制仪器(如图3),模拟人体的呼气与吸气两个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吸气和呼气过程中,肺的变化以及膈肌的运动情况,这样一下子让学生把抽象的呼吸过程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过程。又如在进行磁铁的“磁感线”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室的仪器通过铁屑形象地把“磁感线”展示出来(如图4),学生一看非常清晰明了。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去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从而渗透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一)改进实验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考虑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特别要注重让学生在设计性实验中得到训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所需仪器或者改用其他仪器。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后,可让学生思考如何只用其中的一只电压表或一只电流表来测电阻(如图5),其中R0的阻值已知,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忆巩固串并联的特点等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能力。又如在进行“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如果电压表的大量程已坏,而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又超过小量程,该如何来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让学生学会从另一个方面来间接地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从而测定额定功率。

(二)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自己也要创新,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对有些实验装置加以改进,使观看到的现象更加清晰,更加直观,从而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技能教育。如在进行动物的呼吸教学时,为了向学生证明动物确实会进行呼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实验稍作改进,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用青蛙或龙虾之类的动物代替昆虫作为实验对象,用澄清石灰水代替碱石灰(如图6),这样既可使整堂课气氛活跃,又可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红墨水的移动。又如在进行摩擦力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课本上有几个体验性实验,但学生很难理解,因为在学生头脑中缺少表象的支持,教师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用毛刷倒放在桌面上,用弹簧秤拉动毛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克服难点,丰富体验。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堂上学生先是规规矩矩坐着,仔仔细细听着老师讲述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是老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显然这种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大胆猜想,才可以自由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启发式教学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式实验能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学为中心,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精神,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思维

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每次实验,要求在上实验课之前,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比如,在学生做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有的学生想用白菜、洋葱等植物的叶来代替天竺葵来做实验,对此,不要轻易否定,要让他们自己尝试,做出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为什么要用水浴加热酒精等问题。再比如在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己提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有哪些,然后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在实验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正确指导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敢于自主完成实验,只有学生自己亲手做、亲眼看,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有的学生对实验有畏难情绪,总是害怕实验会失败,这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鼓励学生去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魅力,为今后的科学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2

【关键词】创新教育;贫困地区;初中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了重塑中华创新之魂,教育责无旁贷。

但是当下,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应试教育的不良倾向也困扰着当代中国的教育。其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扼杀,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中国学生创新精神的弊病也暴露在世界教育大众中。如世界著名航空专家、美国普里斯顿大学教授陈心一访华时对有人说,美国教授在招收博士生时,往往宁可录取分数较低的西方国家的学生,而不愿意录取分数较高的中国、韩国学生。原因就是东方的学生管于啃书本、抓分数、墨守陈规。因此、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首当其冲的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手段。教育必须创新,创新教育必然应运而生!

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面向现代化的教育;

创新教育也是面向世界的教育。

创新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中学阶段无论是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是获取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阶段。所以中国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是中国创新教育的重点。那么贫困地区创新教育的发展是否能跟上国家创新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本文就以我国贫困地区初中生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作为我们观察、研究和探讨的对象,并对此展开研究型的论述。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黑龙江省六大贫困县之一的汤原县创新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等方面。首先,了解一下汤原县的一些主要情况。汤原县县域3420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为26.5万人。在科学教育方面:科技兴县战略得到大力实施,科技贡献率进一步增大。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县中等专业学校一所,在校生约2000人左右。普遍中学17所,在校学生约10000人左右。小学78所,在校学生约20000人左右。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在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在教学软硬件设备上

首先,在硬件设备上,汤原一中的教学楼比较旧,教室内的书桌也比较陈旧。校内图书馆也是比较落后的,管内藏书也不较少。校内食堂和学生宿舍条件都比较艰苦。从总体上看,汤原一中的硬件设备都不是很令人满意,处于较落后的状上态。而在软件设备,汤原一中能够做到每个教室都安有一台计算机,并配有投影仪。但不能确保让每个教师的计算机都能连上互联网。教师的办公室都有配备计算机,保证了每个老师的办公桌上都安有一台能联网的计算机。在学校的微机室内大约有50台左右的计算机,但都未联网。

二、在课程设置上

除正常的主科与副科科目外,还有艺术类的课程。包括音乐、美术和体育。课外活动主要是上劳动技能课,学生们可以在劳技课上学到许多动手的技能。劳动技能可是在学校以外的劳动技能中心开展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技能。这些技能课包括布艺、陶艺、烹饪、面点、电子、驾驶、雕刻、编织布、插花、等20多门课程。这种课外技能课能促使学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还让学生学到了亲自动手的技能,丰富了他们初中时代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在教师观念上

通过观察和询问等方式,我们了解到汤原一中的教师在创新教育之一方面的观念还不是很明确。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这一观念的体现还是相对较少的。但偶尔也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利用新的角度去思考,或做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讨论和课外手工等。

四、在教师的教学手段上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在汤原一中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还是采用“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很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式的探究。相对来说,平度市某中学在教师教学手段上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创设一种与挡墙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任务进入学习环境。(二)教师导航,教师导航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任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三)搜集信息,通过“教师导航”环节,学生已经明确,要想顺利的完成任务,就要认真的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相关资料中学、从网上搜索、还要从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合作中学。(四)上课讲解,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以后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对主要问题要求学生重要掌握。再对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所产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指导,保证学上能够全面掌握课程规范对学生的要求。(五)课堂小结,对学生推荐出的最佳结论进行欣赏性评价,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收获进行交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正的建议。

五、在教学方案、教材建设方面

教师的教案中很少涉及有关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方面。主要体现的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的,而关于创新教育中的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相对甚少。在教材建设方面,没有专门的关于创新教育的适时可参考的资料。但是,有一些教材中偶尔也能看到一些让学生独立完成的思考题、小手工等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等能力产生有利影响。

通过对汤原一中创新教育的初步调查与研究发现,汤原一中创新教育在教学软硬件设备上、课程设置与实施上、教学手段上、教学方案及教材建设上、学生课堂表现上、教育评价制度上等各方面,与我国中学生创新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阻碍了我国贫困地区创新教育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贫困地区儿童的发展,阻碍了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应加强对我国贫困地区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支持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儿童能够有机会培养自己独立创新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延伸到生命的每个阶段。是自己成为一个真真正正“会创新的人”。“创新”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色,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所在,才能促进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所以,所以我们要重视创新及创新教育,更要重视被一度忽视的贫困地区的创新教育。因为在那里一定会存在被埋没的金子,会存在未来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

[1] 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就,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李世海 、高兆宏、 张晓宣:创新教育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 黄晋太: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

[5] 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6] 李鹰:创造教育:理论实践与教学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篇13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方法;理论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进行研究。

一、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构筑起一个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展示和强化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引导高校体育教学以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形成一个涵盖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目标和创新教学手段的综合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创新策略

1.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创新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以将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校外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整合。另外,体育课程内容的创新还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体育训练、校外集体运动项目等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体育素质。第二,突破性地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部门有效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间和任课教师等,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创新。第三,有选择性地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学生在体育素质方面有着差异和不平衡性,因此,体育教师在设置体育课程结构时必须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体现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2.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和加快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就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对体育教学、学生、教师的全方位评价体系。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创新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也能为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评价体系的创新工作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找到教学评价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步骤、有目的地解决难题。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从全面着手,掌握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以便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学习需要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教师的教学质量、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3.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承担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责任,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也与教师密切相关。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并对自身的创新素质进行提升,进而创造性地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提升,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中,不能忽视的是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教育理念,并不断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高校必须明确创新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从高校教育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 创新;体育教学;高校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应试教育横行的今天,高校体育教学仅仅为学生们带去了一些理论知识,而其实践能力甚是缺乏。因此,现阶段,需要将创新教学理论引入到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去,将那些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们的身心素质,增强他们的体制,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为优秀的体育人才。

一、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

我国历次实行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其课程结构的变革,所以,此次的体育教学课程结构的变革,是在继承了其原有课程结构优点的基础之上,并对国外相关的学科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其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改革。

1、创新课程的内容

在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时,首先需要对其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将原来的体育课堂教学与一些校外的体育活动相结合,使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为了打破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些运动训练、校外群体活动、社会活动、课外体育锻炼等。从而使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较为实质性的突破,形成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1]。

2、对课程结构进行突破性的创新

对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就是要求各大高校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在高校教师的指引之下,让学生对上课的时间、任课的教师、课程的内容等,进行自主的选择,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打破其常规的历史性跨越,扩大其影响的范围。

3、对课程结构选择性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在其兴趣上的不同以及个性的差异,致使学生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一位学生所受到的体育教育程度也是不均衡的,这便致使在体育技术技能上,每位学生表现出了不平衡性。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时,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们对其课程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其课程结构还必须体现出具有广阔的选择性以及灵活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在高校体育课程结构选择性上的创新因素。

二、对其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创新

为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施行创新教育的理念,促进其课程的改革,必须建立起可以促进其课程不断发展的、可以不断提高其教师教学质量的、可以促进其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建立起课程评价体系

建设课程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增强体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建立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时,不能仅仅围绕着体育课程建设中的某几个方面或者是某一方面进行,必须要围绕着整个课程建设的诸多方面,找出在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表面因素以及其关键性因素,从本质出发,解决其实质性的问题。

2、建立起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起学生评价体系需要从一项单一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入手,深入地对其进行剖析,逐渐地由这一个方面拓展到对学生情感表现、认知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3、建立起教师评价体系

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其涉及的层次较多,不仅包括发展性的纵向比较,而且还包括多方面的横向比较;其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不仅要进行他人评价,而且还要进行自我评价,采用主体互动性的评价方式。

对其教师不仅要评价其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而且还要评价其工作水平、业务能力;不仅要对其完成的教学工作量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既要注重量的评价,又要重视注重质的评价,以此来构建动态性的、全方位的教师评价系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地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

三、培养体育师资创新能力的途径

现阶段,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里,都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理解存在着许多的误解,他们认为高校体育教师就是领着学生们跑跑步、打打球,根本不理解体育教育的实质,也没有看到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在培养体育师资的创新能力时,首先需要对其人文素质进行培养,使其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不仅可以拥有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素质结构,而且还可以形成终身为体育事业献身的优良品质。

其次,还要加强对实践能力的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注意培养教师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还要进行综合性的教育,以拓宽其基础学科的知识范围,实现多学科的融合[3]。

结语

总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理念,不仅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且还需要广大教育者进行共同的努力,去促进其健康的发展。同时,在进行其创新教学时,还要时刻明确其教学观念,实事求是,立足于实际,努力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其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获得身体健康与精神需求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德鑫.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科技创新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82-82.

[2]白洁.创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切入点[J].科技信息,2010(1):29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