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6 15:18: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工程与施工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B
1、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本着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为依托,技能培训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校企共建、共管、共享,使之成为具有学习性、生产和开放式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行实践中积极发挥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训实践,为此,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把工作领域转化为教学领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采取“边做边想” ,“边做边学”;使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领会理论,提高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实训基地建设以还原真实工作场景为依据,逐步形成了以下建设思路:
1.1、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享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双赢。
1.2、在原有规模和条件的基础上,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融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装饰工、测量工等为一体的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质检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1.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满足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进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总目标是: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基地建设以施工员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建成的校内实训基地现有的实训项目包括建筑材料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实训、建筑工种实训、建筑CAD制图实训、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建筑工程招投标实训、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实训等。除满足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全部技能训练的需要外,还能承担制图员、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测量工、混凝土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初、中、高级的培训和考核鉴定,并能为建设行业提供培训。
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训基地的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 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 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 依据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 积极拓展社会化培训,吸引校外建筑施工企业共建“教、学、 做一体化”专项实训场所。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专业机房的基础上, 建立广联达造价软件教室, 企业把该专业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库和潜在的客户目标群, 免费提供行业软件和培训指导教师, 承担造价类课程实训教学工作, 专业教师与学生在广联达软件教室内实现真题真做, 完成了多项实际工程的预算任务, 切实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
为了营造专业氛围,我校要求学生到实训基地培训.都必须穿工作服,按施工现场模式工作,培养学生从大处着眼、小事人手的工作作风,通过实训基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性、创新性的项目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通过开放性、自主性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自立的能力。
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中心,既能承揽材料检测任务,又同时为我校在校学生提供实训条件。该中心成员以企业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校教师指导配合,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工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校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拓宽了渠道。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 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 开展多方位建设是我校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宗旨。
我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 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 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 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 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教材,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导师加强实习指导, 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我校与中铁二十三局、中铁十三局、哈尔滨铁路局等13家校外实训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紧密协作关系,学校还与我省火电三公司等地方建筑企业、监理企业等开展校企合作,取得了互利双赢的良好效果。
3、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3.1实训基地的制度化建设
我校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文件。形成了具有规范化、系列化的整体性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包括设备管理制度、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学生实训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学生顶岗实习流程管理等,为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
3.2实训基地的软件与硬件建设
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充实和调整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同时,先后派遣多位教师到国内著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进行培训。同时,积极引进施工现场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充实校内教学团队。此外,学校高度重视实训教材建设,及时组织教师编写相关实训课程的实训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订,逐步完善。
3.3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
我校实训基地由校办实训基地办公室管理,主要承担学生的认识实习、工种实训、顶岗实习,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有关费用由学校与实训中心办公室统一结算。
实践教学任务由教务科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各系部、实训基地办公室分别下达,教务科负责教学实施过程的全面督导与质量评价工作,确保各项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我校通过校企合作,完成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稳定了校企合作关系和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长效机制,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保证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管理与分配制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g-study integration”,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uperiorities of the model are elaborated, and som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develop the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g-study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要求学生要专心于学习,学有所成后再论职业,这样一来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也就出现了偏差,对社会上的各行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就中职类院校“建筑工程施工”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来说,更是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职业”对他们来说,还是个非常遥远的词汇;并且,目前很多就业指导课开的很少,虽然学校会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虚”、“不实用”、“信息量小”、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缺乏理论基础、就事论事,或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或是上课的老师本身就对该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这些弊端,导致作为学生自身只有迷茫、困惑、彷徨。同时学生对自我认知程度及个性气质了解不深刻,导致他们无法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当前情况,笔者认为若能很好的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运用至中职院校中,例如,从企业引入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进驻学校,将会改善专职教师经验不足的现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将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相关专业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重点就如何在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很好的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进行阐述与研究。
2.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优越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许上大学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之一,但并非唯一之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读书的机器,而是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富有个性,有独特见解和思想的人。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力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真正的人才标准应该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综合”。中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既是向社会输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很强实践经验的高级“蓝领工人“。因此,我国中职类院校对学生的教学理念与一般院校不同,旨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例如:就该专业“建筑构造”课程分析,本门课知识点相当多,并且有时由于一些知识点之间并无太大联系,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笔者曾多年教授这门课程,就中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他们一是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一是该学生群体普遍年龄较小,社会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成人水平。许多课堂时间,若一味的对学生传授新知,可能不能完全接受。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凭空讲解,效果更是不佳。若学生进入实训工厂或工地,通过教师或引企入校高级技工现场讲解,学生能够迅速将某一建筑构件相关的文字、实物、框架、结构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正在进行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题研究,在所教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中作了一次对此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内容大致从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学生心理,以及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理解等方面展开。通过调查学生的情况,笔者总结分析,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利益。现列举如下:
(1)能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院校中的开展,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了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将学生引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通过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后,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而且,选择此种教育模式的学校在就业教学率上也显著提高,其结果远高于未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的学校。
因此,通过在中职类院校中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必然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3.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三递进”;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48-0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市级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建筑施工生产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的培养定位是施工员,施工生产管理是施工员的主要职责,其中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制定施工生产计划、落实施工生产任务是施工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施工员职业标准是我们建立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构建以建筑工程施工员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依据施工员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
1.确定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施工员全程负责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施工生产指挥,对于施工图、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和施工作法,相比其他专业人员要求更高。我们根据职业标准中的能力要求拟出学习领域,再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出专业课程。见表1。
2.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我们根据施工员职业标准中的工作职责、知识要求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拟出施工员专业核心能力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熟练准确识读施工图;二是能够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能实施施工技术交底;三是能够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四是能够计算工程量和初步计价。根据以上四点专业核心能力,最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五门: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二、突出职业性和高教性重构专业课程内容
我们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工作情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直接融进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导入施工技术标准,建筑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培训内容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建筑企业、以往的毕业生就课程内容和学时数展开调研。
1.重构专业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更加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工程力学》和《建筑结构》整合为《建筑力学与结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项目部施工员很少涉及到力学和结构计算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知识以够用为度,所以减少了部分计算内容,降低了难度,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可以了。其总学时为120学时。将《建筑制图》、《建筑CAD》整合为《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教学内容我们全部使用了2010年最新颁布的规范要求,改革了过去重绘图轻读图的做法,大量增加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内容的读图识图,专门设置了一周的识图实训周,强化识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识读施工图。《工程地质》、《土力学》整合为《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房屋建筑学》调整内容后更名为《建筑构造分析》;按照房屋建造过程开设了《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鉴于石砌体施工在重庆地区现在已基本没有使用,主要是因为石砌体施工成本较高,可行性低。结合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的意见,我们坚持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整合成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总学时90学时,开设学期第四学期,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45,开设一周的工种实训周。通过调研大多数企业认为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没有必要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因为现在防水工程施工是专业分包,施工过程程序化,根据西南地区的图集进行施工,从重庆地区防水施工的特点来看,知识点较少,学生容易接受,不需要作为专业核心课。并且30的总学时能满足施工员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比较程序化,相对容易掌握。相对而言质量管理更符合施工员的岗位能力。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将原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课程调整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钢结构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根据企业调研,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和部分的商品房均需要精装修,即使清水房也需要简装,包括外装,因此装饰装修施工的知识是施工员必不可少的,我们开设为专业必修课。
2.拟定集中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除了平时的课中实训外,我们还开设了集中实训课。如毕业综合实训(编写专项施工方案)、工程测量实训、施工图识读实训、施工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三、按照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形成“三递进”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序化课程,构建了按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递进”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领域包括建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土石方工程施工等;综合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
四、结语
本课程体系从2010级学生中开始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双证率都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燕,王建华,葛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穆兰,刘良军,崔春霞,胡宇庭.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关键词:电气施工,施工协调
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现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结构、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很重要,也很必要。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要从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在提高施工和管理水平的角度上,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造成返工,对工程投资造成浪费,影响工期,甚至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所以应该进一步做好过程控制中的协调管理的措施。
1. 管理措施
协调工作首先应当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协调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管理措施的重点在于建立图审会签制度、编排作业计划和建立协调会议制度。
1.1图审会签制度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要审查设计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或有关技术质量标准,设计是否合理和优化。
图纸会签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的设计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专业图纸会审的重点是:专业图内各图之间、图与表之间的规格、标号、材质、数量、坐标、标高等重要数据是否一致; 是否有差错、遗漏、碰缺现象; 预留孔洞和预埋件的规格、坐标、标高及数量与各有关专业图是否一致,有无遗漏; 各种外部管道、电缆、电线进出与建筑物内部各专业图纸是否衔接一致,接头地点是否明确。从而进一步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图纸,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其次,图纸会签的意义还在于施工单位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和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与需求,提供意见和建议与业主,及早协调明确要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难于施工,剔凿造成对建筑的破坏和浪费。[1]尤其对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设计,因系统综合性强、产品更新换代快、投资风险大,应慎重考虑实施。
1.2编排作业计划
建筑工程从工程测量放线定点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到基础、结构、装修、竣工每个施工阶段,都离不开电气隐蔽工程配合及安装工作。在工程开工前,要安装施工用电设备和线路。在基础工程施工时要安装电气接地装置,并为引出和引入建筑物的线路预埋管路。在结构施工阶段,要暗敷各项电气管路。在装修施工阶段,要进行穿线、电气设备及器具安装等工作。在竣工前,要进行设备调试运行工作。虽然电气安装是一项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工作,但由于电气施工人员专业性强且参与安装人员少,电气工程量在施工过程中分布不均衡,因而在安排总的施工作业计划时往往被忽视,结果造成施工配合上的脱节,既影响了施工进度,又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因此,在安排施工作业计划时,除了以土建施工项目、施工程序和工程量为依据外,还必须考虑电气安装工程的作业时间。如果事先不考虑电气安装所必需的作业时间,势必造成集中人力突击安装。其结果是虽保了工期,却丢了质量,甚至还要返工。[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大部分工作可以在土建施工中穿行,但也要根据不同工程的特点,要排出以电气安装为主的作业时间。
1.3协调会议制度
作为建筑施工的组织者、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施工管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讲究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施工中甲方、项目经理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现场工程协调会一般分为工地例会和专业协调会议。根据工程特点,工地例会一般一周至半个月组织一次,主要内容是检查上次例会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分析进度计划完成情况;检查工程质量状况;检查工程款支付情况;解决需要协调的有关事项。专业协调会则是总监工程师或专业监理工程师根据需要组织召开的专题会议,意在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提出解决方法并形成决议。
特别要强调的是,无论会签、会审还是协调会议,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只是形式,而必须实实在在,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2. 技术措施
2.1基础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留预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电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另外一方面要求格外注意预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进户电缆穿墙管和预留预埋是不允许返工修理的,返工后土建二次做防水处理很困难也不易,所以电气专业施工人员应特别留意与土建的配合。按惯例尺寸大于300mm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留,这时电气工长应主动与土建工长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尺寸小于300mm、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预留孔洞及需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暗配的管线及稳盒的施工。对需要预理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预理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
2.2结构阶段
根据土建浇筑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电管暗敷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做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3]一般情况下,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应在底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进行。 在此阶段应以土建施工为主,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穿行,即:在现场对照土建施工图纸核对电气设备设计位置,出现偏差应及时与专业设计代表联系,确认解决办法,保证后续设备的安装质量。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时,在底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根据施工图尺寸位置配合土建施工。注意不要踩坏钢筋。土建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免振捣时损坏配管或使得灯头盒移位。 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对于土建结构图上已标明的预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预理铁等以及尺寸大于300的预留孔洞应由土建负责施工,但电气工长也随时检查以防遗漏。对于要求专业自己施工的预留孔洞及预埋的铁件、吊卡吊杆,木砖、木箱盒等,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一到位就及时埋没到位。
2.3精装阶段
有部分土建工作必须在电气施工中穿行,这类工作多数集中在装修阶段,主要有:电缆沟盖板、活动地板、天花吊顶和墙面抹灰等施工作业。如:对于装修程度较高的控制室,为减少二次修复工作,土建装修吊顶前,安装单位必须完成通风管道、电缆桥架和各类管线的敷设;当电气施工人员进行电缆敷设和接线期间,土建按计划又需进行活动地板或天花吊顶、墙面抹灰等工作时,电气安装单位应安排一合理时间窗口,配合土建做好控制屏柜的贴门脸、箱盒的收口封闭工作,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土建装修对电气器具污染和损坏,同时土建单位在吊顶施工过程中也要避免踩踏吊顶内电气线管和支架。所有土建施工完毕后,电气施工人员可继续安装工作,并注意保护好土建成品,待各系统安装工作完毕后进行最后的移交检查。
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毕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一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与内装修和墙面工程有很大关系,
内线安装的全面施工虽然应在墙面装饰完成后进行,但一切可能损害装饰层的工作都必须在墙面工程施工前完成。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3. 结语
建筑工程中电气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施工协调对于优质地完成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引起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电气施工人员必须用全局统筹的观点,积极注意与其它专业的配合与协作,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落实技术安排,完成协调配合这项长期又细致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温庆松. 电气施工的配合与管理[J]. 广东科技,2008,11:188-189
关键词: 建筑设备专业; 土建工程; 施工配合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48-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很重视,特别是功能方面的要求,这就对我们建筑设备专业施工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要做好建筑设备专业施工,必须抓好建筑设备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有效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一、建筑设备专业与土建工程的前期配合
每项工程开工前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应会同土建技术人员共同审核设备专业和土建专业施工图纸,对设计图纸充分消化吸收,熟悉结构类型特别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其顶板上不能钻孔,所以必须预埋管道支架固定铁件。审核时要标示所有预留预埋点及预留空洞图,确保位置准确,符合各专业工程要求。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设备专业图纸与结构、建筑图纸是否有出入时,要特别注意结构专业配合设备各专业的各种预留洞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要充分了解土建施工图纸的中轴线是否与设备图纸相统一,墙、柱、梁是否影响卫生器具、消防设备、电气管线及管道等的安装,如楼梯间的楼梯梁或构造柱是否会影响消防箱的安装。将设备专业与土建工程存在的问题罗列出来,整理成书面意见提交设计单位,以便在图纸会审时解决。
设备专业技术人员还要掌握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了解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仔细核对安装施工方案是否与土建施工方案相适应。设备专业技术人员要认真仔细阅读建筑设备的设计图纸,做好施工策划,详细绘制建筑设备各种预留孔洞图,以便指导以后的施工。编制好预留预埋施工的专项施工方案,并根据施工方案、施工图和技术文件、验收规范的要求做好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施工前严格按图纸要求或标准图集加工制作各种预留洞模盒、预埋固定件、穿墙的各种套管。
二、建筑设备专业与土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配合
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时,及时配合土建做好预留预埋工作。要严格控制套管的轴线以及标高、位置、尺寸、数量、材质、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连接。对于建筑物有桩基施工的,一般防雷接地体都采用柱内主筋,在破桩接桩后,采用镀锌圆钢或镀锌扁钢引出,引上点留出测试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接地测试铁板。混凝土内的接地一般沿结构梁、柱敷设焊接,施工工序在钢筋绑扎完成之后。当电气暗配管或接线盒与钢筋网位置发生冲突时,可将影响安装的钢筋拨开,待安装好配管或接线盒后再将拨开的钢筋恢复就位,或增加一些附加钢筋。在土建施工时设备安装专业及时预留孔洞、预埋铁件、预埋电气配管、接地网焊接工作。安装梁上套管时千万不能割断梁的主筋和腰筋。
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应密切配合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在土建主体施工时施工人员必须随工程进度严密跟踪结构模板施工,做好预留预埋的检查工作,防止模板固定时打断墙体内的预埋电管或造成电管偏移。加强对土建负责施工的预留孔洞的复核和检查,防止出现偏位、遗漏或堵塞。建筑设备专业根据暖卫、电气、通风空调图纸中管井、电井、风井的尺寸及平面位置图对照土建专业施工预留洞图纸,当土建专业施工图预留洞尺寸与设备专业图纸发生矛盾时,及时与监理、业主、设计代表沟通,更改尺寸或位置,以保证预留工作及土建施工的顺利进行。预留洞口支模时宜执行正偏差+4~5mm,以保证混凝土成型后其尺寸不小于设备专业图纸的要求。现浇板、柱内的电线保护管、接线盒及穿梁套管在配合土建安装时要用木屑、报纸等软性物填充严密,防止砂浆进入套管和接线盒引起堵塞。预埋工作完成后,按施工设计图纸核对尺寸、位置,查看有无遗漏之处。设备安装单位在土建浇筑混凝土前与土建单位办理会签,确保预留预埋无误后方可浇筑混凝土。土建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进行看护,防止混凝土浇筑时,预埋管、预留孔洞模具盒子被振脱移位。各种预埋件的制作安装要严格按设计图纸、尺寸、数量、位置、标高、方向认真操作,不允许出现位移、漏放或安装错误。为有效防止浇筑混凝土时产生位移,安装时应采用上下左右与钢筋点焊固定,外露部分要紧贴模板。浇筑混凝土前,要派专人检查预埋件的数量、位置、平整度、标高是否正确,浇筑时有人看护并及时校正,防止偏移和事后重新剔凿。
在土建工程进行隔墙施工时,建筑设备各专业要密切配合,电气配管、给排水及消防管道有预埋处,按图纸标高、尺寸将各种线管、套管预埋预留按图纸要求位置施工。
三、建筑设备专业与土建工程在重要部位的配合
1.地下室施工配合
在土建进行地下室施工时,要注意各固定设备如何进入设备间,必要时结构施工时预留设备孔,建筑隔墙砌筑时提前预留设备通道。设备间(水泵房、换热站、变压器室、配电室、备用柴油发电机房、风机房)各设备的基础施工,一定要紧密配合土建施工,根据各设备安装位置图对照土建施工图纸,做好基础的放线工作,核对无误后通知土建进行基础施工,避免返工。设备安装单位必须在土建进行设备间墙体补缺及大面积地坪施工前完成设备管线安装及大型设备就位。变压器室除靠走廊一侧墙体暂不砌筑(变压器就位后砌筑)外,其余土建及装修工作应完成(包括变压器基础),高低压配电室电缆沟及设备基础施工应完成,地面、墙面、顶面装修完成,出入口防火门安装到位,具备上锁条件。地下室设备安装全面施工前,应要求土建单位清理脚手架及模板、清运建筑垃圾、清理及保护预留孔洞和集水坑。
2.管道井施工
在管道井安装施工前,要求土建单位对管井及预留洞进行清理,保证预留洞位置及尺寸符合设计要求,要给土建单位给出各个管井管道的具体安装要求,特别是成排靠墙管道处,应要求土建提前进行砌筑、抹灰、涂料等施工,以防管道安装完成后土建无法进行施工。因管道安装需在隔墙上设置支架,考虑承重要求,如为砌墙最好在隔墙中部附近设置圈梁,便于支架生根。土建在进行最后一遍涂料施工时应注意对管道及附件的成品保护。管道安装完成后,及时通知土建单位封堵管道预留洞,并派专人配合,保证管道穿楼板或穿墙套管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即穿楼板套管要高出地面20㎜~50㎜,过墙套管与装饰面平,且管道在套管内居中。
3.风管井及预留洞施工
在风井即建筑风道施工前,土建单位要对预留洞进行清理,安装单位进行预留洞尺寸复核,确保洞口尺寸达到设计要求。管井壁送风及排烟口预留洞位置由安装单位给出图纸。管井内壁抹灰应平滑,确保管井内净空尺寸。风管穿墙洞以风管为中心,周边各加大50㎜,楼梯间及前室加压送风口、风机房隔墙留洞,安装单位给土建提供具置及尺寸图,土建单位按图施工。
4.暗配管及预留墙洞施工
后砌墙体内电气暗配管安装单位先行配管,土建后砌墙,且砌墙过程中不得破坏安装管线,确保安装暗配管墙面保护层不低于15㎜。桥架穿墙洞要求桥架四周各预留100㎜空隙,安装单位现场配合施工。嵌入式安装的配电箱、消防箱预留洞,一定要位置、标高正确,防止安装时再次凿墙。
5.卫生间配合施工
怀着一颗期待已久的心情,我们终于迎来了大三的实习,这是对我们两年多学习情况的检验与应用,从中我们学习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开拓了视野,巩固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我们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这次实习的任务是:了解采暖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各设备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实习报告网了解空调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各设备的功能;了解燃媒、燃油及燃气锅炉的构造与原理;了解制冷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各设备的功能;了解活塞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以及螺杆式压缩机的构造与原理;了解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原理以及系统组成;了解冷库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冷却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为期两周的实习日子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了秦皇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洋实业集团,秦皇岛奥莱特腈纶有限公司,富阳热力公司,秦皇岛煤气总公司,秦皇岛同和热电有限公司,燕山大学锅炉房与碧海云天工行大楼进行了观摩学习。
自始至终,我们都保持了极大的激情,虚心的态度,去一一发掘那些奇妙精细的结构,去请教我们悬而未解的疑问,去总结我们认识上许多错误的认识。
其实,通过两年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对空调系统和锅炉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大概的认识。空调,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机器设备,对空气进行调节和处理,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简单,舒适的环境之中,学习,工作,娱乐等。一般来说,它的组成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这几四部分通过管道连接组成一个封闭系统,系统内充注一定量的制冷剂。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经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然后流经节流器,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物体,然后低温低压的液体在蒸发器中吸收来自室内空气的热量,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低温低压的气体又被压缩机吸人。载冷剂或室内空气经过蒸发器后,释放了热量,空气温度下降。如此压缩-----冷凝----节流----蒸发反复循环,制冷剂不断带走室内空气的热量,从而降低了房间的温度。制冷剂一般采用昂和氨两种,实习期间我们参观的都是采用这两种做制冷剂的。
锅炉整体的结构包括锅炉本体和辅助设备两大部分。锅炉中的炉膛、锅筒、燃烧器、水冷壁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构架和炉墙等主要部件构成生产蒸汽的核心部分,称为锅炉本体。锅炉本体中两个最主要的部件是炉膛和锅筒。锅炉的构造及运行图: 在水汽系统方面,给水在加热器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经给水管道进入省煤器,进一步加热以后送入锅筒,与锅水混合后沿下降管下行至水冷壁进口集箱。水在水冷壁管内吸收炉膛辐射热形成汽水混合物shixi.exam8/经上升管到达锅筒中,由汽水分离装置使水、汽分离。分离出来的饱和蒸汽由锅筒上部流往过热器,继续吸热成为450℃的过热蒸汽,然后送往汽轮机。
在燃烧和烟风系统方面,送风机将空气送入空气预热器加热到一定温度。在磨煤机中被磨成一定细度的煤粉,由来自空气预热器的一部分热空气携带经燃烧器喷入炉膛。燃烧器喷出的煤粉与空气混合物在炉膛中与其余的热空气混合燃烧,放出大量热量。燃烧后的热烟气顺序流经炉膛、凝渣管束、过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后,再经过除尘装置,除去其中的飞灰,最后由引风机送往烟囱排向大气。
下面我以本次实习到达的秦皇岛奥特莱腈纶厂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实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
该厂主要包括水系统和热电车间两部分,首先介绍一下水系统 。
关键词:工程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 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课程内涵;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01—0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常采用学科体系、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现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学生厌学,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教师厌教,上课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的现象。
究其原因,学生厌倦以升学为目的的理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多数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关联度不大,学生不感兴趣或课程本身没问题,但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所有的老师都想把自身所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针对性不强。
我们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不好的学生一定存在,但具有“权威”的教师,加上有吸引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会使厌学的学生减少。为此我们探讨变以”教“为主的模式为“做中学”的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项目课程的理解与辨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需要以任务为中心学习知识与技能,开设任务课程;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具有非常娴熟的技能,开设单独的技能训练课程;对需要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开设项目化课程。所以课程模式多样化,其中项目课程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二)项目课程既包括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又包括一门具体的课程。对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对一门具体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以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将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支撑条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教学。
(三)项目课程的特征:完整合理的教学设计;模拟真实工作工程的配套实训项目;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水利行业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培养在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从事建设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造价员、资料员、工程管理员,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任务训练为途径,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四部分组成。
专业基本素质:主要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采用学科体系模式。
专业单项能力:主要进行识图与绘图、施工技术、测量技能、试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掌握施工技术、检测技术、测量技术,并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坝施工技术、水闸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仿真训练,使学生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阶段结束后,学生能够适应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工程试验、工程测量等岗位群的工作需要。采用任务+技能训练课程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实施完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将水利行业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相关工种(灌排工、泵站运行工、渠道、河道修防工等)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按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实现“双证书”制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拓宽上升空间。采用项目课程模式。
职业岗位能力: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富凯龙集团、内蒙古环地勘查测绘公司、内蒙古黄河、辽河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等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形成高技能人才“成品”。
四、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设计
(一)专业单项能力课程设计
1、项目的选取原则。针对性:广泛调研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并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情况,特别针对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要求以及内蒙古水利厅“水利人才规划”具体要求;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基本知识和工作中必备专业核心能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确定教学内容。
适用性:适用水利专业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基层水工管理单位的一线技术操作和管理岗位。既要考虑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又要兼顾其未来发展方向执业资格证书要求。
2、项目的选取。重力坝、土石坝、水闸的设计、施工与管理。
3、教学载体。(1)重力坝、土石坝、水闸图集;(2)重力坝、土石坝、水闸设计资料、成果。
4、课程工作任务的选取。整个课程体系围绕以“实施完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展开,即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作为专业单项能力训练中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突出“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兼顾知识的宽泛性。专业单项能力课程工作任务选取见表1:
表1 专业单项能力课程任务选取表
(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表2 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完整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水泵与水泵站、典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概预算(招投标、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测量(施工放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种实训、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资料整编)、水利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见表2: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边学边练,融“教,学,练”三位一体,采用工程实例练习与理论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技术;模型展示;学习报告。
3、整体教学设计表见表3:
表3 整体教学设计表
(三)职业岗位能力
1、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分三个层次见表4:
表4 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层次表
2、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见表5:
表5 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
3、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见表6:
表6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
校内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企业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
4、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入三元机制,即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评价比例为:自我评价占25%,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占35%,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40%。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见表7:
表7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
实习日志
的填写 每天认真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报告或技术文档,记录在工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协作时专业学识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不少于150字 10
实习报告
的撰写 按照实纲的要求,对参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图文并茂,总字数应不少于6000字 10
五、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条件)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引进;聘任有工程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企业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注重已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通过兴办校内企业,让教师参与设计、监理等实际项目,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通过下企业兼职,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
(二)实训条件配套建设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进行项目课程实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岗位技能。
(三)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开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国家规范、企业真实案例。
教材结构体例任务化、项目化,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体现“做中学”,即先呈现项目,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从阐述式到对话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断提供真实项目来源,保证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开发,保证教材先进性。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学校与施工、设计、监理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项目课程综合实训(岗位技能训练)场所。为项目课程提供真实教学项目来源,提高项目课程质量。为教师提供双师素质培养机会,提高项目课程教学质量。
六、结语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同时,通过将知识融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方式,即“做中学”的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考验教师的真实双师素质;项目不真实,无法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实训基地内容与课程项目不匹配,影响课程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程吸引力,为此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建立”能力威信“;善于将复杂专业问题简单化和通俗化;与时俱进,关注当前实事中发生的与课程相关事件,创新作业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点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2009年 4 月 26 日
一、实习目的: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从事的领域和业务,本专业的工程情况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使同学们明确自己的专业范围,了解专业一些简单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调试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1、气源部分
熟悉天然气锅炉的构造、工作原理、主要参数;熟悉天然气锅炉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发生站流程及设备;
地点:**区**总公司地下供暖系统
时间:2009年4月24日
天气虽然恶劣,风力很大,但是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丝毫不减,在指导老师的带领行下,我们一行来到**公司。在实习过程中。我抱着虚心的态度,积极地记下并了解各种设备的结构,及时向老师请教自己不理解的疑问,去总结我们认识上许多错误的认识。 由于在观摩之前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所以对于老师的讲解较为理解,对我**地下天然气锅炉房的供暖原理,我有较清楚的认识。
天然气锅炉由三部分组成:燃烧设备、换热设备、自动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燃烧设备主要是由燃气燃烧器、点火装置、燃烧室、送风与排烟系统组成。
目前国内锅炉的内部换热设备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套管换热器,也就是生活热水套在采暖换热器内,直接由火来加热;另一种结构形式是生活热水采用间接加热,即通过板式换热器来换热。自动控制及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有风压开关、流量开关、熄火保护、缺水保护、过热保护、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等组成。燃气壁挂锅炉的工作可以简单看成由两个过程组成:一个是燃烧过程,就是将燃料与空气混合着火燃烧释放出化学反应热的过程;另外一个是传热过程,就是指把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反应热通过受热面传递给水的过程。
当燃气供给阀打开,按下启动按钮,燃气壁挂锅炉将自动完成整个燃烧和换热过程。首先是风机启动,风压开关工作,空气进入进行20秒的前吹扫,然后燃气电磁阀打开,燃气进入燃气燃烧器,同时点火变压器开始工作,将220V电压变成6000V以上高电压,两个点火电极彼此放电(若一个电极则是对地放电)形成电弧把燃气引燃,熄火保护装置执行保护工作监视燃烧室火焰状况。燃气在燃烧室中燃烧, 把换热器中的锅水加热,锅水温度升高用于供暖或将生活热水加热, 水把燃气燃烧形成的化学反应热进行有效吸收,完成热量的传递过程。
2、输配部分
熟悉城市管网的布置特点、压力级制和各种构筑物(门站或储配站、区域调压站)的工艺流程、工作原理及站内主要设备。熟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布置、工艺流程及运行原理。
论文关键词:工学融合;办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室;创新能力
近20年是我国建筑装饰业迅速发展的20年,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筑装饰行业到2015年工程总产值力争达到3.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3%左右;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800万人以上。到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从业者队伍中,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数力争达到250万人,比2010年增加100万人,年平均增加20万人。每年新增从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争取占到50%左右。”建筑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要求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迫使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提升业务技能,也为高职教育发展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建筑装饰工程类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如何办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的工作方向,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过去三年里,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工程类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模式的融合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土建大类设计小类专业,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等专业同属于这个小类,国内开办这些专业的院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工科类院系;一类艺术设计类院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办学模式与文化,工科类办学模式参照工科专业实践模式,以技术操作为主,缺乏创意教育环境与手段;艺术设计类办学模式重视对造型与表现的教育,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工程管理意识,均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两种类型都缺乏对行业环境的认识,对设计与施工业务流程、工作成本、团队合作、客户沟通等职业素养也难以在实践性课程中充分体现,因此,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必须走两种办学模式融合的道路,并不断创新,形成适合于当前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种模式的融合首先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定位,课程设计与实践体系的建设均要依据于此,教学团队与行业专家共同通过工作分析会的方式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讨论,将设计师助理和工程监理助理作为该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的目标,对岗位技能与素养进行提炼,设计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和工程管理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将会得到具体化,在比重上可能每个学校会有所不同,但是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必须并行,这是建筑装饰行业普遍的要求,也是建筑装饰行业又便于土建工程行业的区别所在(土建行业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分离)。按照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五学期分为设计与施工两个模块,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岗位发展方向,但是基础技能与素养是均需要具备的,只有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才能保证两种模式的融合。
其次是实践性环境构建,即满足于设计、创意、表现的实践环境与满足于施工工艺实践的环境同步发展,不能偏废一方,我们在很多院校看到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室均以设计类实训室为主,施工工艺实训室的建设相对滞后,更多的院校的是把施工实践寄托于校外企业和实际的施工场地,稳定性不够,学生应该在校内就能够经常接触到装饰工程中常用的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施工技术知识才能完成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所以实践性环境构架的合理性是确保两种模式融合的关键点之一。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2010年获得了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筑装饰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构架了由六个实训室组成的大型实训基地,包括建筑CAD实训室、三维造型实训室、工程制图实训室、创意模型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灯光照明系统设计与展示实训室等,涵盖装饰工程中设计与施工的主要工作流程,教师与学生在该基地即能完成人才培养中的主要技能实践工作。
第三,师资队伍的综合性构架与建设是保障两种模式的核心工作,由于两种办学模式自身的历史背景,往往工科类的院校缺乏创意设计类教师;艺术设计类院校缺乏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营销与服务等类型的师资,教学团队的中教师专业来源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专业建设的发展,并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与办学方向的决策,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专业来源广泛的教学团队十分重要,是今后专业发展的根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装饰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括有建筑空间设计与表现、水电路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预算等专业领域的教师,80%的专任教师具有室内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高级应用工程师、高级装饰美工、建筑行业工种考评员等行业资质。
缺少其中一个方面都有可能使得两种模式的融合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实施,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落实才能保障两种办学模式的融合,为今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工学融合的办学理念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实体现在每个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体现工学融合的办学模式,首先要从课程标准修订入手,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融入岗位职业规范,在考核方式上,推行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岗位资格标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真实任务项目为主,开展项目式教学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为了推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提出了“教学内容真实化、教学形式项目化、专业技术标准化、创意风格多元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突破。
(一)坚持“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
常见的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训可以分为“假题真做”、“真题假做”、“真题真做”,大部分院校的课堂实训基本上以“假题真做”和“真题假做”为主,“假题真做”一般由教师命题,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不具有商业意义和行业要求的设计项目;“真题假做”是把一个已经用于商业市场的已有项目让学生重新体验设计的过程。这两种实训模式是学生专业实践初期阶段的必要实训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按照企业所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方案质量和技术指标来要求学生,这是造成学生日后进入企业以后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的原因。因此必须扩大“真题真做”实训项目的比例,我院艺术与传媒系的改革尝试是在设计类专业学生进入二年级开始,所有技能型课程均要求实训项目的全真实任务实训课时不少于整个课程实训课时的80%,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就完成了20个以上的真实实训项目,对企业在设计项目中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设计和制作质量以及相关技术指标有切实的体验,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形成企业工作的方式。
(二)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班级”
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和理解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创意设计类企业由于是知识型企业,所以比较注重员工自身的发展,企业对员工个体的创造性能力和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平时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员工管理形式也与一般生产性和经营性企业不同,学生在校内课堂上提前体验企业文化对今后进入该类企业有较强的优势。
企业文化的教育主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入手,对学生的着装、语言、礼仪,以及课堂环境进行具体和规范化的要求和改造,以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为典型,将这类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引入课堂。首先,对常规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氛围营造,突出创意交流和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使得学生进入课堂犹如进入企业。其次,对学生的着装提出要求,适应创意性企业的特点,形式上不要求统一,但要求庄重而有亲和力,可以适当施展个性和品位,以及作为知识型企业相应的礼仪素养要求。第三,将创意性企业工作形式引入课堂,改变常规课堂教学师生台上台下的关系。
(三)将职业素养融入学生专业成绩评价体系
过去的学生专业成绩多以作品和技术论英雄,以设计类课程为例,我们常见的学生专业成绩考核形式是以学生在每个专业技能课完成的最后一个设计作品或者项目方案作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就不能以最终“文本式”的作业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唯一评价指标,而是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能力、沟通意识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指标纳入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而不是将这些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考核单列出来,应该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之中。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在每门设计类课程中不同程度的改造了学生专业考核的指标,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住宅装饰设计》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为例,学生综合成绩总评由实训项目平均分和职业能力分组成,前者占80%,后者占20%,职业能力考核指标包括行业意识与学习态度、实训项目完成量、工作效率、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等,事实上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一定得到企业的青睐,在职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在每个阶段确立几门专业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程改革固化成果,扩大影响,推动其它课程的改革。
三、通过创意型工作室实践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创意型工作室是校内学生专业实践进一步拓展、自主承接项目和创业实践的舞台,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依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践模式并没有真正在这些工作室中得到体现。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将真实任务和企业文化有效的融于工作室的专业实践中,工作室环境的专业实践模式改革与探索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十分重要的途径。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近年来积极推行创意型工作室建设与专业实践模式的研究,大部分专业教师参加了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意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发与研究》,主要改革成效体现在解决了传统创意型工作存在的缺乏企业环境创设,缺乏对业务流程、技术岗位、技术标准的设计与管理,缺乏创意思维激发的手段与过程,缺乏企业文化环境构建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了一批创意型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企业化或企业模拟的专业实践基地。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8;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2304重庆大学1956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本科生,是中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1978年增设城市燃气工程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1999年,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整合扩充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拥有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体制,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依托“985”研究平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成为了国内领先的品牌专业。经过56年的办学历程,累计为国家培养了约1.3万名本科毕业生,1 000名余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内的各大设计院总工10余人。特别注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并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在行业的影响较大。
该专业教育始终秉承重庆大学“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全国率先进行专业教育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专业教育体系,教学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并在高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2002年,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一起,在由建设部组织的首次本科专业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视察小组评价为“西部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领先学科”。英国建筑工程服务注册协会(CIBSE)评估委员会主席M.Farrell先生也给了充分肯定,认为该专业与欧洲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水平相当。2007年国家公用设备注册工程师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学校进行复评,再次对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该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建筑环境。随着人类对建筑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保障建筑环境质量的设备工程系统也变得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当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发挥上述价值的同时,消耗的能源占社会总能耗的1/3左右。因此,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对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理解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本科特色专业是指能培养出有特色人才的专业,其最终体现是人才的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故而特色人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及其特征分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特色?经过对学校毕业生调研分析,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师资特点、科研与工程实践优势与积累,以及学校所在的地理区位特点,笔者认为:工程实践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含以下4个层次。
第一,处理常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二,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肖益民,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第三,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适应职业拓展与转型的通识能力。
学校培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应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2]。
第一,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主体,沟通土木建筑、热能动力、环境、机械、经济和管理相关学科。
第二,具有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融合贯通暖通、燃气、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和建筑消防等专业的核心技术,满足建筑与交通工具内的环控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和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等领域的要求,经过国家规定年限的工程实践锻炼,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第三,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够自我学习提高、改造重构知识和能力,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三、目标定位、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
(一)目标定位
总体建设目标为依托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建成符合中国及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与推广基地。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互不关联的教师群体,不益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完整的专业能力。特色教学团队是特色人才培养的灵魂,是特色专业建设最关键的内容。特色教学团队的教师应了解专业全局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各实践环节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认识清楚,掌握所承担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解工程实践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具有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工程新技术研发经历和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是特色人才培养的纲要。
3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方案
1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团队负责人的选拔。负责人要具有把握专业全局的能力,对特色专业内涵有深刻理解、组织能力,是特色教学团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一个了解专业全局,能相互沟通、理解和配合的教师群体。按照特色教学团队教师能力要求,通过学术学历培养,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创造机会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探讨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与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推进基于学生参与研究的教与学,对本科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素质教育,将能力训练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开展适应特色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核心系列课程建设,形成新型特色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核心体系,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冷热源工程、燃气输配、建筑节能等核心课程,重点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二是建设新生研讨课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项目。三是建设适应特色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建设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实习基地,基地的类型、开放时间、方式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逐步实现“教师带着学”到“学生独立学”的转变。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有关设备开发、系统设计安装方法和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实况,强调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社会交际能力。
四、建设成效
(一)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8名,博士导师7名。实验室专职实验教学人员1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0%以上取得博士学位,11人取得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团队教师都具有承担建环工程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优化与评价、工程设计、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实施的等实践经历。
教学团队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派出交流等方式,中青年教师都有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和国外访学的经历,使其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动态。绝大多数教师以长期参加工程实践取得的丰富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为支撑,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学团队每周开展半天教学研讨,每学期举行学期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与新培养方案的编制和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研讨。目前,团队正探索将以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经历、科研能力与学科视野为主的培养方式转移到基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人才培养新需求、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新变化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并付诸教学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不断完善
以培养通识型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师为基本目标。目标定位在培养建筑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公用设施等领域从事设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人才,部分毕业生进入高一层次学位教育。
将基础素质教育与国家注册工程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理论发展为指导,行业技术发展为背景;以工程理论为基础,工程设计为主线,科学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重视基础教育,重视计算机、外语、制图等通识能力训练,重视工程师素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培养。
实行优异生培养制度、学业导师制度、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和第二学位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本科生在第三学期按照年级1~2%的比例选拔优异生,各学院教学院长聘任责任心强,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有科研课题,并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教师作为优异生的导师,负责优异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优异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校为优异生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和集体活动,鼓励优异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科研工作。学校不定期举办“优异生学术交流报告会”,对优异生的科研成果或论文根据其水平给予适当奖励。专业教学团队在新生入学后,为每5位学生安排1位学业导师,对学生选课、学业规划、参加创新科研项目给予指导。
(三)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构成见表1。其中,学科大类基础课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燃料与燃烧、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燃气输配、冷热源工程、建筑电工学等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培养方案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课内36周,课外4周,共计40周,计27.5学分。其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共集中安排31周,计21学分。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等共5周,计2.5学分,在相应学期分组集中进行。
表1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分学时分配课程类别12学时/周数12学分12学时比例/%必修12通识教育基础128881255.51237.科大类基础121601210.012 6.8专业主干125761236.01224.6集中实践环节12 401227.512-选修12文化素质1219212 6.012 8.2通识教育基础12 8812 5.512 3.8学科大类基础1213612 8.512 5.8专业选修123041219.01213.0最低毕业学分12168根据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特色定位,特别重视工程设计环节的教学。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基本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创新”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论文主要针对研究型人才培养。
(1)课程设计,主要专业课安排必修规定题目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工程设计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
(2)综合课程设计,4周。通过规定题目的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知识,进行工程方案分析和设计,解决不同工种与设计在协调、配合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或论文,自选题目,18周。指导教师从实际科研、工程设计项目中提炼选题,由学生结合实际自行选择。毕业设计是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在毕业设计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工程师素养的培养。
(四)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宽口径”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学团队对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部分专业课程教材进行了重点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教材”16种,并全部完成了修订工作,其中6部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主编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土建类学科指导委员会推荐、部级优秀教材1部,参编“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流体输配管网、流体力学课程已建设成重庆市精品课程,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被全国高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重庆市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燃气输配、传热学等课程被评为重庆大学精品课程。2001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建设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识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建筑施工 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34-01
我国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以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作为一种新型实验、实习、实训组织形式,在提高我国职业能力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建设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组织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招生市场的竞争对学校的声誉、就业率的提高压力越来越大,农村致富、下岗再就业等政策的推广也呼唤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中职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职学生基础差,从实际情况看,中职文化理论课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不会”、“管不住”的问题。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不会、不爱学,是导致学习自觉性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进中职学校大门,就让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由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组成的基础教学中,既不符合生源特点,也不符合“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本质特点。通过以上对中职学校教育学生状况分析,以及近几年的大胆实践与探索,应该逐渐地确立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主题化仿真性专业实训基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逐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环境,有利地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实力。
二、实训基地的功能与定位
第一、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专业知识是学生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应用技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训练强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就是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备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验等实践环节,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向应用能力发生转化,从而,知识得到验证,技能在实践性中逐步形成。
第二、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熏陶,有利于养成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包括各种制度、工作流程、规范标准、人文氛围等都成为学生工作中学习的重要内容。“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生产与做人道德规范成为企业精神的内核。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则成为学生养成敬岗爱业、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的职业素养的主渠道。所以,在生产、实训过程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训练项目,不仅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能够培养出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职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从形式上强调技术的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学生过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训练及生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提供训练的场所,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等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职业资格培训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故实训基地应该创造条件,申办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者“多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优越空间。
三、具体的建设方法及内容
(一)建设方法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三级递进”式:基础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专业技能训练。
(1)基础技能训练。如计算机应用、建筑CAD操作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室、建筑CAD室。
(2)单项技能训练。如建筑材料实验、土力学实验、建筑力学实验等。――建筑材料实验室。
(3)综合专业能力训练。如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认识实习、施工生产实习、各科阶段课程设计、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校内仿真实训区、校外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企业工作环境。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行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光靠入学教育来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到校外的真实施工现场,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开了渠道。
(二)建立实训期间安全及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校内外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顺利完成毕业生顶岗实习制定本办法。
1、顶岗实习的总体要求
(1)健全和完善实习生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及时研究实习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2)按着国家部门相关要求,不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场所实习;
(3)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或家长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系和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期间,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对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与实习学生之间发生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
2、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
(1)系设立顶岗实习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日常顶岗实习学生跟踪管理由系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实习管理教师跟踪管理与教育工作。
(2)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回访制度,及时掌握实习动态。
(3)实习教师负责本班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与教育。
(4)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实习情况。
四、基地为学生提高技能、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职院校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人才技能培养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功能,所以,中职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以提高中职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采取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实现校企双赢,我校将引进佳木斯正德建筑材料检测公司,作为我系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实现面向建筑工地进行社会服务。
(2)校企联合建设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毕业生实习平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科研场所,实现互惠互利。
(3)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展为社会上要求进步和技能提升的人员的培训活动。我校为全是为职工的下岗再就业提供培训约5000人次/年。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功能。
(4)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为毕业生及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各行各业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姜国兴.《中职建筑施工教学实践探索》.理论研究.2013-10.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实践 教学
一、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教学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演示实验技术教学模式;(2)验证实验技术教学模式;(3)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4)综合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5)研究性实验教学技术模式;(6)创新实验技术教学模式。不同的实验技术教学模式可归属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即基础层教学、提高层教学和创新层教学。以下重点探讨创新层教学,即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1)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式。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实验为主。教师只起辅的指导作用。整个实验从立题、设计到安排,从实验过程设计到实验操作,从结果分析到完成实验报告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给定的实验器材条件来设计,完成该项实验内容。一个实验台可以完成多项实验。学生在自主性实验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实验室来独立完成自己所选的项目。自主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位的,例如方案设计、方案比较、方案实施、归纳与分析、团队意识、相互协作等等。可以从实验过程的多个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能力等等。(2)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在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系统工作原理和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每种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原理和可行性分析、画出必要的原理图。通过分析与比较,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分析与设计,确定出最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使用仪器,确定出数据处理方法。完成可以实施的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完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有机会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到实践中去理解、深化、掌握,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满足实习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可开发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立应该是广泛的、全面的,能基本覆盖整个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及方向,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还可发现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以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案:(1) 暖通设备基地:以设备生产厂家为基地,使学生从中了解各种设备的生产过程,深化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对工程中应用设备的多样化需求有所了解,拓宽思路。(2) 系统运行管理基地:以工厂的通风除尘车间、具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商场、旅馆、办公楼等建筑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参与各系统的运行管理,有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学生可了解到在系统设计中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尽量减少同样问题的发生。还可对一些初建成或者已运行一段时间的系统进行调试和参数测定,以了解系统形式设计的合理性,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3) 设备安装基地:以建筑安装单位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参加安装加工的过程中,了解各专业设备、管道及部件的加工情况,增加一些实践经验,这样可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三、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环节是学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要强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一是要设计综合化。针对课程设计单独设置存在的众多弊端,把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和供热工程三门单个课程设计整合为4周左右的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整体设计能力的培养。进行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改革后,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感觉比较吃力,无法按时保质完成设计,甚至自暴自弃,应付差事直至抄袭舞弊。为了保证这些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设计任务,允许他们执行原来的设计模式,即三门课程设计仍然分开做,且给他们增加了1 周的学时。二是要题目多样化。传统的单一命题模式有诸多弊端,学生选择的余地小,无法避免相互抄袭和应付差事的现象。打破单一命题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设计命题,可以避免因全班同学做同一题目而产生的抄袭舞弊现象。以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建立囊括办公建筑、娱乐休闲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学校建筑等七个类型的多样化题库,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七个设计组。每个组基本上都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课程设计团队。这种开放自由的设计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方向,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团队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设计灵感。三是要方案个性化。鼓励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其实,通过命题的多样化,每个人提出的设计方案应该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设计小组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设计方案肯定有所区别;即使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由于设计地点的不同,气候、能源条件和采暖空调习惯的不同,也会使设计方案有所区别。设计方案论证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分组讨论,最终确定合理方案。例如在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中,有的学生选择全空气系统,有的选择空气-水系统;有的采用定流量系统,有的采用变流量系统;还有的学生则大胆尝试多联机空调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等。再如在冷热源方案选择中,有的学生选择电动冷(热)水机组,有的采用溴化锂直燃机组,有的选择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还有部分设计地点位于北方的学生则利用城市热力管网作为热源等。通过设计方案的个性化,学生对课本上所学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杜绝同一设计小组内方案雷同或相似等软作弊现象。
四、毕业设计环节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实践 教学
一、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教学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演示实验技术教学模式;(2)验证实验技术教学模式;(3)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4)综合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5)研究性实验教学技术模式;(6)创新实验技术教学模式。不同的实验技术教学模式可归属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即基础层教学、提高层教学和创新层教学。以下重点探讨创新层教学,即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1)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式。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实验为主。教师只起辅的指导作用。整个实验从立题、设计到安排,从实验过程设计到实验操作,从结果分析到完成实验报告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给定的实验器材条件来设计,完成该项实验内容。一个实验台可以完成多项实验。学生在自主性实验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实验室来独立完成自己所选的项目。自主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位的,例如方案设计、方案比较、方案实施、归纳与分析、团队意识、相互协作等等。可以从实验过程的多个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能力等等。(2)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在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系统工作原理和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每种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原理和可行性分析、画出必要的原理图。通过分析与比较,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分析与设计,确定出最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使用仪器,确定出数据处理方法。完成可以实施的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完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有机会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到实践中去理解、深化、掌握,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满足实习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可开发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立应该是广泛的、全面的,能基本覆盖整个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及方向,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还可发现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以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案:(1) 暖通设备基地:以设备生产厂家为基地,使学生从中了解各种设备的生产过程,深化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对工程中应用设备的多样化需求有所了解,拓宽思路。(2) 系统运行管理基地:以工厂的通风除尘车间、具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商场、旅馆、办公楼等建筑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参与各系统的运行管理,有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学生可了解到在系统设计中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尽量减少同样问题的发生。还可对一些初建成或者已运行一段时间的系统进行调试和参数测定,以了解系统形式设计的合理性,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3) 设备安装基地:以建筑安装单位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参加安装加工的过程中,了解各专业设备、管道及部件的加工情况,增加一些实践经验,这样可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三、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环节是学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要强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一是要设计综合化。针对课程设计单独设置存在的众多弊端,把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和供热工程三门单个课程设计整合为4周左右的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整体设计能力的培养。进行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改革后,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感觉比较吃力,无法按时保质完成设计,甚至自暴自弃,应付差事直至抄袭舞弊。为了保证这些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设计任务,允许他们执行原来的设计模式,即三门课程设计仍然分开做,且给他们增加了1 周的学时。二是要题目多样化。传统的单一命题模式有诸多弊端,学生选择的余地小,无法避免相互抄袭和应付差事的现象。打破单一命题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设计命题,可以避免因全班同学做同一题目而产生的抄袭舞弊现象。以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建立囊括办公建筑、娱乐休闲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学校建筑等七个类型的多样化题库,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七个设计组。每个组基本上都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课程设计团队。这种开放自由的设计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方向,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团队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设计灵感。三是要方案个性化。鼓励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其实,通过命题的多样化,每个人提出的设计方案应该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设计小组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设计方案肯定有所区别;即使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由于设计地点的不同,气候、能源条件和采暖空调习惯的不同,也会使设计方案有所区别。设计方案论证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分组讨论,最终确定合理方案。例如在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中,有的学生选择全空气系统,有的选择空气-水系统;有的采用定流量系统,有的采用变流量系统;还有的学生则大胆尝试多联机空调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等。再如在冷热源方案选择中,有的学生选择电动冷(热)水机组,有的采用溴化锂直燃机组,有的选择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还有部分设计地点位于北方的学生则利用城市热力管网作为热源等。通过设计方案的个性化,学生对课本上所学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杜绝同一设计小组内方案雷同或相似等软作弊现象。
四、毕业设计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