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生态经济产业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经济产业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经济产业链

篇1

【关键词】林业;生态产业链;运作机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仍不平衡,有些地方甚至唯“GDP论”,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保护环境,随之而来的是环境对我们人类的报复,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生极其重要。林业产业集群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它指的是在林业领域内,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环境为依托,产业、企业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价值、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循环,通过企业竞合,不断提升林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涵盖要素全、产业链条长、增值方式多的聚合体。那么,林业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如何?运行机理又是怎样?如何实现实现经济与生态共生?毋庸置疑,探寻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结构和演化机理,揭示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于林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实现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生态与产业共生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通过分析,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识别林业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

(2)分析林业产业集群结构运行机理;

(3)揭示林业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和生态共生的途径。

基于此,提出林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及述评

1.1林业生态一产业共生关系研究

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后逐渐应用与诸多领域而被拓展与完善。瑞典、芬兰等发达国家林业与生态的发展关系说明了林业与生态经历了从对立、互相依赖到共生的过程(Wohlfahrt,1996)。国内徐有芳(1995)提出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但是十几年来一直没能找到一条适合两大体系协调发展的路子,相反在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资源保护等问题上,政策起伏很大,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王兆君(2001)认为二者之间应该协同运行。曹建华、王红英(2005)林业政策调节的目标是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与良性循环的发展,基础是森林资源,并通过调节经营主体和执行主体的行为而发挥作用。此时国内外林业生态与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协调发展路径,包括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体系、广泛开展森林认证、完善的政策体系等。贾治邦(2007)提出建立以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目标的现代林业。由于林业产业自身的特点,建立林业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共生机制不仅完全可能,而且是这一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张智光(2008)将共生理论应用到林业供应链中,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理论是解决林业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后来,关于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研究颇多。张智光(2012)从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角度对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进行研究,依次构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关系椭圆轨道模型、多层次结构模型、“三链”共生循环结构模型、5R循环经济结构模型和Multi-Agent运行机制模型等。张智光(2013)从产业一生态复合系y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提出生态和产业共生的模式有: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偏害共生、单害(单利)共生、互害(竞争)。张智光(2014)从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审视生态文明,发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中的本质属性。谢煜,张智光(2014)对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共生协调机理与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协调的3种模式,即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互害共生,3种不同类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林业发展结果。杨加猛,张智光(2014)结合我国林纸一体化特点和发展规律,界定了“林纸一体化共生”的内涵,对林纸一体化的共生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探讨了营林企业、制浆企业、造纸企业和农户等基本共生单元间的二元共生机制,据此构建了4种林纸一体化的基本共生模式,并对其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分析上述文献不难得知:自研究林业生态和产业关系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就表明林业生态和产业之间具有协调发展关系,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关系证明后,其就应用到多个领域,但是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应用于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后续关于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应用研究仍在不断进行着。

1_2对林业产业集群的研究

自马歇尔(Marshall A,1890)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Mfed Weber,1929)的工业区位理论、科斯(coase R H,1937)的交易费用理论、熊彼特(schumpeter J A,1912)的创新系统理论、佩鲁(Perroux,1955)的增长极理论后,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新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钻石模型”概念,产业集群迈人新发展阶段。林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在林业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国外对林业产业集群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林业产业集群概念(Kies,2008)、形成要素(Braden,2008)、优势(schulte,2006)等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与林业产业集群相关的实证研究。国内对林业产业集群研究从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开始,多为定性研究。如姜伟军、沈定夫(2007)以宁波水煮笋产业为例,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陈科灶(2008)以福建林业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福建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福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后来,学者们转换视角,从林业集群的识别和测度入手,多为定量研究。如张占贞、王兆君(2010)运用区位商系数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角度,识别和判断山东省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并结合山东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张占贞、王兆君(2011)运用行业集中度指数、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从市场和区域相结合的角度测度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发展阶段,并进行实证分析。奉钦亮、谭凡丁(2011)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角度,运用产业集中度和E(G)产业集聚指数法,计量分析了广西省林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黄蓓、王瑜(2011)对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和加拿大学者帕德莫和吉博森的GEM模型,提出了将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第四个因素对”而对GEM模型做出拓展,构建GEMS模型,以适用于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王玉芳、江雪(2012)运用区位商法测度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集群水平。洪燕真、戴永务(2014)采用区位商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视角从中观层面测度福建林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态势,对福建省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福建省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但产业链较短等结论。通过对林业产业集群的识别和测度研究,目的是提高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石大立、叶玉琴,2007),邓刚、张敏新(2011)以山东省人造板产业集群为例,运用SWOT、AHP方法实证分析了山东省人造板产业集群竞争力,并对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张占贞(2013)从核心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和政策环境影响能力的视角,构建了山东省林业产业集群成长能力指标体系,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林业产业集群成长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另外,还有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来对林业产业集群研究的,如李正军、单亚涤(2010)对我国已初步形成的林一浆一纸产业链进行认真分析,进而对林一浆―纸产业集群的形成、结构、组成及其供应链进行深入研究,再对其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运作模型和实施策略进行细致探讨。郑庆华、张智光(2011)以林纸供应链为例,对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物流管理集成和物流管理协同为核心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方法,建立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三维管理模型。杨加猛、张智光(2008)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试与拓展模型研究。从林业产业集群的绩效测度分析,如伊剑锋、王兆君(2013)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绩效进行了研究,用DEA-Manquist方法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绩效静态和动态变化趋势,然后对影响林业产业集群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如今,学者们对林业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仍在继续着。

如今林业产业集群竞争与合作不单单是单个林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们应该把起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问题,上述研究很少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林I产业集群,从知网查知,目前仅有赵进,赵进、许立达(2011)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张占贞、王兆君(2011)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进行了研究。张朝晖、耿玉德(2014)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进行了研究。鉴于此,基于产业一生态共生为目的,运用系统工程理论首先对林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进行构建,然后针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二、林业产业集群结构识别

系统是由相关要素、要素结构和外部环境等构成。林业产业集群是以林业产业生态共生为目的,涉及到林业产业、林业企业及外部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大系统。加拿大学者帕特卯和吉博森(Padmore and Gibson,1998)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GEM(Grounding Enterprlse Markets)模型。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三大类六因素”:“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一基础;“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Ⅱ”一企业;“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Ⅲ”一市场。黄蓓、王瑜(2011)对GEM模型进行扩展,加入“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一因素对,这样就形成了四对八个因素,构建了GEMS模型,“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一基础(Grounding);“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Ⅱ”一企~(Enterprise);“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Ⅲ”一市场(Markets);“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合称为“因素对Ⅳ”一环境(Surroundings)。本文借鉴GEMS模型,鉴于市场环境属于环境要素的一大方面,故把GEMS模型中“因素对Ⅲ”纳入到“因素对Ⅳ”中,把林业产业集群系统分为三大子系统:核心要素子系统、支持要素子系统、外环境要素子系统。核心要素子系统是林业产业集群的主体,即产业链上中下游及垂直关系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诸要素,生产者、竞争者、中间商、消费者、生产者组成;支持要素子系统即价值链的服务体系,是指为集群的核心要素系统提供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如知识、技术、人力、金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支持;外环境要素子系统,是影响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非生物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制度环境等。因此,核心要素子系统、支持要素子系统和环境要素子系统构成了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其基本演化过程就是:林业产业资源要素输入其核心要素系统,经过资源优化配置、自我组织与整合,在支持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实现集群的演化与升级,最终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协调发展,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结构如下图1。

林业产业集群系统具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简单来讲,核心要素子系统中,生产者、中间商、竞争者、消费者与林业核心企业组成了竞争的五种力量,即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首先,原材料供应商为产品生产者提供原材料,生产者整合利用原材料,经过加工等产出产生品,经过中间商、竞争者的竞争与合作,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在核心要素系统投入产出过程中,还要得到相关支持要素系统如人力、资本、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的支持,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外环环境要素系统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对系统施加的影响也会成为大系统产出的制约因素,最终,林业产业集群大系统经过资源的配置和消除外界环境制约的前提下,兼顾经济、生态、让会三种效益,使得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共生,促进林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投入产出的过程包括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等交换与转化,如图2所示。

三、生态一产业共生下林业产业集群运行机理分析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初级和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了整个生命系统运转的内在机制。林业产业集群中,以林业资源为纽带,就会形成类似于“食物链”关系的“上游企业一中游企业一下游企业”(原料供给企业一产品生产企业一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一终端消费企业)等相互衔接、相互作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林业产业生态链(唐晓华等,2007)。在林业产业生态链中,不仅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传递和交换,还包括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形成。

众所周知,林业一般生产流程为:种苗一造林(整地、挖穴、施肥、植苗、幼林抚育)一中林抚育(抚育林)一成熟林一采伐(采伐、打枝、集材)一运材(原木、原材)一市场(工厂、集散地、中心市场)。林业经营涉及到一、二、三产业不同门类,具体而言,首先要进行森林木材、非木材的培育和林下产品种养殖,即第一产业环节;然后对木材、非木材或者林下产品进行初加工制造,形成林业中间产品,林业中间产品再进行深加工形成产成品,如人造板、家具制造、造纸等,即第二产业环节;接着把产成品投向林业终端产品销售市场和终端消费者或者发着衍生性第三产业或者森林生态旅游等,形成了一个循环。按照这个原理,把林业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林业产业集群形成首先从资源链开始,形成需要先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储备和投入,才能展开后续的林业的社会生产,没有林木资源,就没有社会分工意义和经济价值,资源链是林业产业链的基础要素。首先要进行森林资源、非木材资源的培育,培育到成熟林后进行采伐,采伐后为加工和深加工提供林业原材料,生产型企业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林业初级产品,林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形成林业产成品,林业产成品投向到终端市场或者消费者,在整个过程中,林业还与外界环境完成固碳制氧、生态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在林业生产中产生的林产工业残余物进行加工利用、废弃物林木资源进行回收、林业剩余进行回放,提供给林业资源提供者。同时,还要和外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人文环境、政治和政策环境等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和传递。在整个系统的结尾,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打到林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和林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即资源链,具体运行机理如图3。

四、结论与对策启示

4.1主要结论

基于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视角通过对林业产业集群结构和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可以简要得出如下结论:(1)林业产业集群是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由核心要素系统、支持要素系统和外环境要素系统组成,核心要素系统是基础,支持要素系统是保证,外环境要素系统是条件,核心要素系统、支持要素系统和外环境要素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耦合;(2)林业产业集群是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三链合一”的代表,达到“三链一体化”,资源链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价值链是整个系统的潜力所在,森林生态链是资源链和价值链基础。生态链将产业形成封闭式循环,既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同时实现产业链低碳化,保护生态环境,三链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鞯荨⒔换弧⒆化等。

篇2

关键词:生态规划 循环经济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64-03

一、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现实意义在于“四个利于一个要求”,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有利于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青海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之,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是在长期的探索中找到的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青海省经济持续、高效、健康地发展。

二、区域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与现实意义

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主要分为:(1)生态平衡原理;(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区域分异理论;(5)整体优化理论;(6)高效和谐原理;(7)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然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相互的“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其中“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

因此制定区域生态规划,应根据青海省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长久战略,必须以区域生态规划为重要目的进行和谐型产业链模式创新设计,不断需求突破发展之举。

三、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分析

改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不同类型产业链模式针对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应进行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造规划,在整个地区中形成能源、物料的循环利用网.在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产业链,具体来说:上游产业链包括农业、牧业、资源开采产业。例如,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藏药种植业、牛羊养殖业、原油天然气开采业、原煤开采业等。中游产业链主要包括:资源加工业、制造业、藏医药加工业。例如,清真食品经济、铜资源加工产业、高原特色食品加工经济等。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部分高附加值服务业、银行金融业、部分高科技产业经济,例如:教育业、高原特色旅游业、金融市场、新型光伏产业链等。

2.针对“十一五”青海省循环经济完成成果的产业链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资源富集。气候、区域、资源、人文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禀赋,为发展特色优势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在“十一五”中,青海省实施了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了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有效配置,发展和提升了既具有青海特色又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其循环经济产业链下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上游产业链主要集中于农牧业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中游产业链还主要集中于工业方面,青海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了特色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下游产业链还主要以特色旅游为引领,“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也加大力度,促进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开拓了金融、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五年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其中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

总的来说,在青海省过去的“十一五”发展中,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凸显其特色和活力,总体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自然气候与地理等的局限性使得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结合产业链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出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局限于中上游产业链环,下游产业练环只是局部突出,说明其依旧处于欠发达经济状况。

四、关于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进建议

1.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稳健发展青海省特色产业方面的重点工程。力保特色农牧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扩大规模油菜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规模马铃薯生产基地,制种基地;优质蚕豆出口基地;优质青稞、反季节蔬菜、中藏药材种植、优质杂果、菊芋基地;环湖百万羔羊工程;农区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东部的优质奶牛良种繁育基地;牛羊肉分割及精深加工、蚕豌豆深加工、菊芋系列产品加工、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沙棘加工、乳制品加工、藏毯编制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重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东西台吉乃尔湖锂钾硼资源开发项目;海西纯碱二、三期工程;大盐滩钾肥项目;海西氯碱项目;西宁氯碱盐项目;氯化镁、高纯氧化镁、无水氯化镁项目;大风山天青石采选二期工程;格尔木甲醇项目;复合肥项目;海东、海西焦化项目。铝加工项目;铝及铝合金铸锭项目;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德尔尼铜矿开发项目;甘河滩电解铜项目。硅系列新材料项目;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格尔木铁矿开发项目;浮法玻璃项目。

2.积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需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群,扩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是青海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下游产业链,切实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从青海省上中下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受区位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农牧业的发展潜力很有限;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其受省内市场狭小又远离国内主要市场的制约,发展阻力大。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服务业突破难度大,必须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围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五大特色产业链来规划大项目,发挥特色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开发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型,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久的实施青海省循环经济,需要不断调整产业链结构模式,逐步实现下游产业链产值占全省GDP经济比重稳步增长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高附加值产业设计,需求青海省发展出路。针对本省实际情况,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打造了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环青海湖风光体育旅游圈、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高原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力发展了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了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精心培育了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以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为重点,加快发展了新型流通业,扩大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形成覆盖全省、融合青藏、连接内地的现代物流网络;三是大胆并稳健的进行高科技产业投资,如光伏产业,在青海省,光资源丰富,开发节能环保能源,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又可以从根本上寻找青海省崛起的核心力量。

五、结束语

对于区域生态规划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规划的理念、内容设计、研究方法需要充分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在定性定量定位结合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层次地认知其发展的现状、阻碍、潜力和正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对策,以利科学决策和实践;上述基于生态规划的产业链模式分析原理、模型方法和操作过程,同样适于生态省、县的综合发展或可持续发展规划,希望对于青海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浅薄思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及规划原理与模型方法[Z],2007-08-06.

[2]“十一五”五大特色产业链将引领青海可持续发展[EB/OL].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2006-01-16.

[3]黄克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青海经济跨越发展[EB/OL].中国能源网,2009-10-26.

[4]建高原区域性循环经济模式[EB/OL].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2010-08-12.

[5]侯碧波,易丰,艾卓玛措.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研究[J].青海统计,2009,(5).

篇3

【关键字】互联网产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机制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思维已经逐渐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民日常中不能缺少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在已经让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经营模式和面向的人群已经走向全球化。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模式下继续生存以及如何进行经营方式的改变是我国传统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本质

我国的传统企业指的是那些还没有运用互联网的企业,他们还是依靠着传统的生产实体店销售,这样面向的人群有限,经营成本高昂。现代企业是指已经在生产及日常的生活中运用到了互联网科技的公司。现在到处都是现代运用互联网的高新企业,传统的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收到传统企业的影响。现在很多的传统企业也在开始改革创新,慢慢的融入到新的互联网企业中来,享受互联网信息带来的好处。实现企业在经营中的转型和升级。现在很多传统的企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也慢慢的有意识的像互联网企业靠拢。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也可以实现全方面多角度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很多不改革,仍然按着原来生产模式走的企业开始逐渐的被时代所抛弃,造成很多产业被收购或者重组。互联网企业在现实生活中更能满足人民对效率和时间的需求,能搞好的适应现展的需要。传统企业必须要与互联网接轨才能进行转型升级。但是传统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多的问题,也有好多转型失败破产的例子。所以传统企业在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的是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多种因素,从根本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传统企业要想成功的转型为互联网去也必须摈弃固有的思想。要时时刻刻都铭记这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发展目标的准则。在依靠着互联网的强大功来进行生产经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实现生产企业,供应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直接远程联系,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越发展人民对信息的接受速度越快,产品的性价比是否突出也就便的越明显。所以传统企业必须让自己的产品便的更加用市场竞争力,能用自己的产品和那些新兴的互联公司的产品进行对比。并且让人民喜欢购买自己的产品。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的现状

(1)传统企业的优势

传统企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为主,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能过进行有小的控制,这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最大差别,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现在的大型传统企业很多已经在产品的品牌和服务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大家都比较认可和相信这种产品,因此在产品的销售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由于互联网是新兴企业他们的口碑建立需要时间,所有有些东西在人们心中的认可程度没有传统企业高。无论是传统的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生产的核心都是依靠产品或者劳务的出售。一般大型的传统企业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生产车间以及销售部门。有专门的人去开拓销售渠道,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灵活的控制产品的质量。然而互联网企业他们有着完整的生产系统,不可能因为个别客户的需求而改变生产方式,所以这方面互联网企业是不如传统企业的。现在的传统企业经营的时间都比互联网企业要长的多,他们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经验,在企业的营运以及成本的控制方面都很成熟,传统企业之所以能过长久的盈利存活与这些经验密不可分。而互联网企业却没有经验可以遵循,需要自己不断的摸索前进。

(2)传统企业的劣势

由于互联网企业是顺应时展的新兴企业,有很多的科技元素在企业里面。互联网企业中一般都拥有大量的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高,能准确的分析市场行情,抓住市场机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从基层提拔的优秀工人,他们缺少现代的专业知识对市场没有把控力度,对互联网也不是很了解。信息接收速度慢,很多的传统企业都没有电商部。即使有些企业设计了电商部但是有由于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到位,还有人事系统划分不合理不能让互联网真正的服务企业,没有给企业起到应该有的效果。还有一部分传统企业由于管理人员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对互联网存在排除行为,他们长期的店铺经常觉得利润可观,从来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对新兴的企业模式排次不接受,这也是制约传统企业发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传统企业的发展机遇

现在我们国家的互联网科技和人民用网的程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国家互联网的飞快发展给传统的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公司没有地域的限制,他可以跨区域,甚至跨国家来销售产品,有着更加广阔的资源和客户群。而传统企业只有在线下销售,销售的人群有限,只有少数传统企业可以依靠产品出口国外,但是费用高昂。如果我国的传统企业能过抓住这次互联网机会让自己的线下产品能同步到线上销售,那么互联网的发展则让企业的产品有了一个面向全世界销售的机会。也给自己的产品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产品,也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2)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让互联网改变了,他的改变不仅仅是让人民接触到更多更有意思的产品,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人民从逛街逛超市买东西,变成了去互联网全球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享受这互联网给人民带来的方便,现在有一大部分人网购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购物首选,因为网络购物不用出门,不用浪费时间,还比店里的东西实惠。现在快递也越来越发达,几乎就是晚上下单隔天就到。消费模式已经从线下消费转移到线上消费.人民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对传统零售业冲击非常大,销售人群的大量减少让他们不得不作出转变。通讯企业也受到互联网的严重冲击,现在网上聊天已经取代了电话短信。电信行业的垄断地位已经失去。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把以前企业的模式和固有的经营方式全部打乱。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以前人民觉得非常昂贵的垄断东西变得便宜,让对东西的购买权变得人人平等。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物业的运营成本低,而且更加的方便快捷。人民对互联网企业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传统企业产生巨大的威胁。另外互联网企业由于大多数的产品都是线上销售,他们没有实体店的租金,也没有很多的人员开支,这部分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来调整他们产品的价格,让自己的产品价格更加具有竞争力,传统企业有着非常多的营运资金,人员的占用程度高,很容易形成资源的浪费,造成必要的资金支出,这部分资金支出大多数都平摊到了产品身上,让产品售价变高,性价比降低。失去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互联网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和机制

(1)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

互联网越来越收到人民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价格更加的便宜,更加的容易对比多个产品的性价比,这就让很多人民在传统企业的线下销售点看好产品后,然后在去互联网的线上购买,这样让传统企业在和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为了让自己的产出更加的出色,互联网企业必须把服务做得更加出色,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让产品的性价比更高。传统企业还要借助自己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进行更加优良的技术更新,让自己的企业始终处于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永远是人民最关系的问题,这就要求传统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要控制好质量关,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要合理的定价,了解客户的需求,让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我国的传统企业一般都实行库存制,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产品在仓库中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数量。防止积压产品或不合格品流入市场对产形象产生形象。企业的管理者要时刻把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断你的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从最产品的初始加工开始对产品进行层层把关。公司的内部要定期的进行员工培训,让员工养成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人的意识。在生产工艺上要不断的应用高科技的设备,大力搞活动让人民享受购买体验,在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和售后服务中赢得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还可以构建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效的产品出售和售后服务。

(2)深化销售渠道

产品最主要的就是要搞营销,营销搞得好,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买。传统企业就要找准自己的主要客户群,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科技,进行大数据分析,对这类消费人群进行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深度调查,并对每个客户群进行不同的刺激,最大程度的发掘那些潜在客户,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标准化服务。

传统企业要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综合销售,线上销售可以吸收现在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销售经验,利用人民经常用的通讯工具和社交工具来发放广告的等方式,还可以开属于自己网络店铺进行销售。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不同的营销方式,抓住他们的心里,准确的进行分析让客户对产品感兴趣,让他们有理由去购买自己的产品。

篇4

内容摘要: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桎梏,如何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互利成为现代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产业链组织经济模式充分发挥人的智能资源,能减缓资源消耗,实现生态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和谐。本文由食物链和产业链引出生态产业链,从生态学结构角度阐述生态产业链的内涵及特点。

关键词:产业链组织 食物链 生态产业链

食物链的内涵

食物链描述了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网络,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1927年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harles Sutherland Elton)首次提出食物链,他指出食物链是一种有机体,一般要依赖其他有机体作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各个物种被分为不同的营养层次:最低层是“生产者”,是通过阳光光合作用,将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再上层是各级“消费者”,要依赖生产者供应物质和能量;当消费者死亡以后,“分解者”会以他们的尸体为食物。可以看出食物链是能量传输的链条。任何一个中间链条的断裂都会影响到紧密相联的上、下游物种的生产不平衡态势,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产业链的内涵及结构

产业生态系统也存在类似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的链条,即产业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在同一产业内所具有的边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从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市场前景较好、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关联度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向后向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产品链。从产业间结构链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组成产业结构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细分部门间的前后向产业联系。产业结构链关注的是一个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上游和下游产业匹配,即产业关联和配套。

产业结构链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供需关系。相关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机理决定着某一产业结构链优化升级的实现。产业链强调的是产业内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关系。如果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比较完善,便称这些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所有的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只是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有的企业则扮演着为核心和龙头企业配套的角色。而一旦处于产业链链条上的某一链条断裂,则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处于减速甚至停滞状态。

食物链上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可映射到产业集群中产业间链条上。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同类企业或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虽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并不一定要求企业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这种集中也给产业链的构建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通过空间上的集中优势,核心企业保留企业自身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分割、转出将对竞争力影响不大的部分,吸收、合并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而辐射开来的前瞻联系、旁侧联系、后顾联系,产业集群中各企业因分工协作而衍生的“小而专”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常则会形成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通过对企业现有产品和业务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对与现有产品和业务纵向具有很强相关性的多元化生产的产品,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内部的范围经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食物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生态产业链

随着传统线性经济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逐步得以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质在于对传统经济进行生态化转型,即将传统产业链进行生态化转型变成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 chain)。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仿照自然生态系统,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生耦合的“食物链”,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等方式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合作协同的产业网络体系,其核心特征是共生耦合、合作协同。

生态产业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物质流和能源流沿着“工业生态产业链”逐级逐层次流动,并在其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使得资源日渐紧张、环境不堪重负的矛盾,缓解这一状况重点应从“减量”上考虑,包括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向环境中废弃污物的排放量。减量的有效措施是资源的梯级利用。若将存在产品相互利用的企业看作节点,资源的梯级利用过程看作链条,减量的有效措施就是增加链条的节点,而节点企业的组成是有条件的。

按照尹琦、肖正扬、王兆华等给出的生态产业链的定义,均强调“依据生态学原理”,也就是既用经济规律又用生态规律来规划和发展现代产业,把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进行融合与协调。因此,生态学中“共生”理论、“生态位”理论、“关键种”理论等被广泛应用于产业链共生耦合的研究中。

(一)共生

在生态学中,处于共生关系的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得到好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其定义为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均获利的种间相互作用方式。Ehrenfeld最早给出了工业共生的概念,即工业共生指企业间物质、能源、水和副产品的物理交换,地理相近性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可能性。基于此,共生在生态工业园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二)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指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生态学家Grinnell在1917年首先应用生态位(niche)来表示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认为生态位就是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1957年,Hutchinson把生态位定义为有机体与它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所有关系的总和,将其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所谓的多维生态位或超体积生态位。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位理论在竞争机制、生态元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演化、多样性和稳定性、人类生态、企业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关键种

关键种(key species),是由Paine于1966年首次明确提出的,它源于捕食者对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控制思想。关键种概念及其依据的理论认为:生物群落内不仅存在着制约种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还存在着起关键作用的物种,即关键种。Ayres在研究生态工业园的构建时率先提出“大型轴心公司”(anchor)的概念,而这种“大型轴心公司”往往为产业集群中关键企业,就如同生物群体中的关键种,能起到辐射、带头的作用,如同Ayres所说这种“大型轴心公司”能向其他公司提供原料或已加工过的材料,并将周围的公司联系起来,组成一系列“卫星型”企业,最后把废物集中化,利用科技转化为可以使用的产品。许文来研究了“关键种”等生态学原理,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技术方法,即优选出以“关键种企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链,进行工业代谢分析,引入补链项目,拓展主导产业链,构建其生态产业链;建立信息系统和废物资源化中心等生态产业链支持系统等。

生态产业链的特点及最适规模

实施生态工业的关键在于构建企业之间的生态产业链,同时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产业链的概念尚无统一说法,但基本含义却可理解为: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的产业链接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与传统产业链相比,生态产业链具有如下特征:

(一)价值发现与价值增值相结合

传统价值链着眼于价值增值,着眼于利润,而不太考虑资源的节约。生态产业链则是一个价值发现与价值增值相结合的过程,即从废弃物中发现资源的残留价值,其始于自然资源在投入生产过程以及主产品制造完成之后,通过对副产品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残值在另一产业中的转移。

(二)循环型链网结构

传统经济是线性经济,生态产业链则多呈循环闭合状。生态产业链由发现和利用潜在价值的各个环节组成,价值发现活动贯穿整个物质流动过程,因而生态产业链中物质流动的形态是非线性的,可能会以“链”、“网”等形态表现出来。

(三)价值链更长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本身拉长了产业链条,深化了资源价值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原来被废弃的副产品由于进行了回收、处理、加工,增加了生产环节,价值链和经济利益产生冲突时,应重构价格形成机制,并以其他制度进行辅助,使环保成为每个企业的迫切需求,废物再处理也成为有利可图的市场,传统产业与环保产业之间的经济关联就将形成。在产业聚集效应的作用下,从事废物再利用和污染处理的企业将自动地加入到现有的产业链条中来,成为其中一个新的环节。

(四)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相结合

生态产业链毕竟是企业的生产活动,而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赢利性,因此,生态产业链中的价值链也必须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这也是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相对于传统产业链,生态产业链在创造利润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发现了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再生利用价值,从而创造了新的企业利润增长点;二是企业间形成了一定的共生关系,在地理位置、有形资产、人力资源及优惠政策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专用性等,从而降低了企业副产品交换的交易成本。

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必须以资源利用、生态和谐为基本原则,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可行性为保障,从而才能保证生态产业链形成和运行的有效性。

美国动物生态学家阿利(WarderClydeAllee,1885-1955)。通过研究发现集群能提高动物的存活能力,同时也提出了生态学中的“阿利规律”,说明的是生态群落中物种过疏和过密对种群都是不利的。生态群落中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指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生存生态群落中种群个体,除了相互协作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当种群密度过高,个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有限的共同资源而发生竞争,加之排泄物产生的毒害和生理反应,都会对群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产生“拥挤效应”。因此,集群中存在一个“最适密度”,密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对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源于企业规模扩张的有界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利润的追逐引发了人们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但在实践中,任意企业成本的降低都不是无界的,由此任意企业或任意地区同类工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经济界限。如果把某个集群看作自然界中的一个种群。那么“阿利规律”同样适用于产业集群,即在一定条件下,当集群内企业密度处于适度大小时,集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集群起到抑制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也受制于集群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如果企业太少,尤其是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不到产业链生成的基本门槛,那么这类企业就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进驻。产业链发展迟缓、集群发展缓慢的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但集群内企业过多,会使土地、市场、人才、技术、信息、供应链等有限资源的稀缺性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利润下降。这时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始迁出集群所在地,集群竞争力下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减弱。因而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多”,而应该“重度”、“重质”。

参考文献:

1.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141)

2.钱言.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间关系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煤炭产业 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产业链 运行机制

循环经济的研究及实践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是对物质相对闭环流动型(relative-closing material cycle)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王晓冬,2008)。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 原则 。循环经济以生态工业链为发展主线;以生态工业园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追求物质资源减量化为内在要求;以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为根本目标(解振华,2003)。

(一)国外的研究及实践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即企业小循环――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便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贯穿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始终。美国是最先实践这种理论国家,杜邦化学公司为典型代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一种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危害的评价和对产品环境特征分析及决策支持的工具,在循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强调单个企业在每一生产过程即产品、工艺、分发和管理中寻求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中观层面即产业园区内循环。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与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20世纪70年代,丹麦的卡伦堡市出现了一种新的工业生产型态―生态工业园,John Ehrenfeld和Nicholas Gertler(1997)通过对卡伦堡市企业的研究指出企业间可相互利用废物,以降低环境的负荷和废物的处理费用,建立一个共生系统,进而提出了产业共生理论。卡伦堡市生态工业园的成功为生态工业园建设、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宏观层面即社会的大循环。在宏观层面侧重于在社会层面上实施循环经济,是针对人类生活消费后排放的循环经济,如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是零排放(Zero Emissions)理论,日本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即创造出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福利计划为目标,便可向环境负担较小的循环型社会迈进。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环境立国”的目标,不断推进立法工作,在多领域进行零排放的循环型社会建设。

国外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正逐步拓展到地区、国家甚至更广阔范围,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区域范围内的不同产业系统、工业群落之间如何通过有效集成来优化资源的使用,改善整体环境绩效,最大可能地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Ernest Love最早提出了生态工业园概念,他与耿勇合著了《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运用,为生态工业园的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做出了较大贡献。Ernest Lowe以及Hall J.还有欧洲其他的研究机构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与操作的研究颇有建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Heeres(2004)通过比较荷兰与美国的EIP运行境况,认为荷兰的EIP比美国的更稳定是由于政府干预少,从而得出政府与EIP的关系。生态工业园是美国政府大力提倡的一种循环经济实现形态,目前,全美已有近100个生态工业园区,并各具特色。其它发达国家也积极致力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二)国内的研究及实践

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期。其研究涉及研究范式、理论基础、发展理念研究方法和学科建设上等,蒋国俊、蒋明新等人(2004)在对四川投资集团公司组织“煤、电冶产业链”的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对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进行了研究,界定了产业链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论框架,总结了推动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等三种机制。王兆华等人(2002)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研究了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各种在业务上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并提出了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冯久田(2003)论述了鲁北企业集团创建和运作三条生态工业产业链的成功实践,并分析了创建生态工业产业链的机制与环境,提出了建设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构想。徐大伟、王子彦(2005)等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为例,从其发展历程上对工业共生体的企业链接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扩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立法及循环经济的试点,目前成功的有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鲁北生态工业化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目前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产业链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其实践重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要在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的内在规律,是将经济效益建立在生态效益基础上的高效产业链。确保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应将影响其运行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定机制。这也是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的重点。其研究成果将对国内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构建

陕西煤炭资源丰富,其煤炭产业综合效率的提高,对支持本地及全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陕北能源基地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续接地,其可持续的能源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确保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现有的工业园区布局、建设和相关产业链构建依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重构。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及其类型

产业链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循环经济产业链(Industry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简称ICCE)是指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扩充自然资源的增量为宗旨,以节约为原则,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经济合理性为准则,为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再生利用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依据生态学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创新活动(曾智科,2008)。

循环经济产业链兼顾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据生态学理论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高效产业链。依照其构建模式可分为:一是依托型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多采用此生产模式。其产业链的形成以生态工业园中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业(AnchorTenant)为依托,众多中小型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运作,从而形成工业共生体系。由于核心企业的存在,一方面,需要其它企业为其供应大量原材料或零部件,也为相关中小型企业提供巨大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如水、废料或能源等,为相关中小型企业提供生产材料,吸引中小企业围绕其相关业务建厂。二是平等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平等型循环产业链中,一家企业会同时与多家企业进行资源的交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平等的谈判合作来实现其利益。三是嵌套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它是一种复杂网络组织模式,吸收了依托型循环产业链和平等型循环产业链的优点,由多家大型企业和其吸附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的多级嵌套网络模式。四是虚拟型循环产业链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信息流连接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为目标,参与企业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虚拟组织以循环产业链为依托。

(二)陕西煤炭产业存在问题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

陕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业的发展不仅支持着陕西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陕西煤炭业肩负着我国经济发展能源保障的重担,煤炭业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意义重大。而目前陕西煤炭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严重制约着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实施。

1.煤炭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陕西省作为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十一五”期间陕西煤炭转化项目取得长足发展,但相对快速增长的煤炭产量,转化能力仍然偏低,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以生产和销售原煤为主的经营方式,更没能从根本上实现煤炭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以达到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煤炭业经营的综合效率较低,其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2.煤炭开采浪费严重。当前,一些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开采回采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在目前煤炭价格高、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许多矿山为了尽快把煤炭资源“兑换”成现金,不论煤层有多厚,统统从中间开采一趟。这种吃菜心式的开采方式,导致一些矿区无法进行复采,浪费了大量资源。不少小煤矿仍旧采用落后的采煤工艺,工作面回采率小于40%,矿井回采率在20%以下。大中型煤矿平均回采率仅为50%左右,小煤矿的回采率约为25%-30%,远远低于国家最低回采率65%的标准。

3.煤炭管理混乱低效。由于煤炭产业高额的回报率,使得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就忽视了一些管理。从企业方面看,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盲目的追求产量,追求经济效益,对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缺少综合管理,不考虑长远利益,挖空一块地,就再觅它处。从政府方面看,没有做到合理监督。由于煤矿数量众多,给全方位管理带来困难,更不能实现规范煤炭产业,一些官员认为只要能提高GDP,其他的都不是问题,所以对企业的放纵,也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低效。

4.陕北能源基地的工业园区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影响循环经济的运行。陕北目前形成工业园区(榆神煤化工业园区、榆横煤化工业园区、府谷煤电载能工业园区、绥米佳盐化工业园区、定靖油气产能园区、吴堡煤焦化园区、延安石油化工区和黄陵煤矿区)的发展局面。由于对生态工业园区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多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升级乏力,企业之间缺少应有的互利合作理念等,制约着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陕北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园区发展定位模糊,内部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在园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以引资数量为主要目标,缺少从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角度引资建园,忙于上项目,重复建设,未形成各具特色、集中布局的产业群,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园区建设只重视在单个企业内部开展系统化的污染预防,实施清洁生产,忽略了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单纯依赖清洁生产方法无法从不同产业组成的工业系统高度来审视系统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物流和能流关系,也忽视了工业发展和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问题,制约着陕北生态工业园的顺利发展。

(三)陕西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