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范文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26 14:40: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 050mL/hm2,对水600~750kg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1)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2)倒春寒造成。一般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一股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3)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造成。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大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才肥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1)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2)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3)病害。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4)暴风雨。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5)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一般选用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特别是一些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深蒂固,才能有效防倒。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225万根/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以90~105kg/hm2,基本苗150~180万根/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而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孕育着倒伏的危机。

(4)防治纹枯病。小麦如果在苗期出现纹枯病,从3月中旬开始,凡病株率达30%的田块,应及时用药防治,选用的药剂主要有1%井冈霉素水剂7 500mL/hm2,或20%的粉锈宁乳油750mL/hm2,喷洒部位主要有小麦茎基部;也可用50%多菌灵750g/hm2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剂加水525~600kg喷洒,具有同样防治效果。

篇2

论文摘要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分别阐述了小麦发生早衰、冻害、倒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 050mL/hm2,对水600~750kg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1)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2)倒春寒造成。一般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一股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3)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造成。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大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才肥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5)搞好叶面喷肥。如小麦发生晚霜冻害后,要立即追肥、浇水、喷洒植物生物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可使小麦直接吸收利用,增强叶面活性,延长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缓解冻害程度。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1)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2)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3)病害。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4)暴风雨。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5)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一般选用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特别是一些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深蒂固,才能有效防倒。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225万根/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以90~105kg/hm2,基本苗150~180万根/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而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孕育着倒伏的危机。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机房 维护与管理 解决办法 具体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推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校园内的计算机等相关设备都在不断追通过加资金投入等方式,使学校的机房配置环境得到提高,一些计算机相关及周边设备,如投影教室、中心机房等在这类院校的正常教学中正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校计算机房的使用率增高,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计算机系统运行不够稳定,系统瘫痪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机房的主要管理者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做一些程式化的工作,如安装系统和应用程序等。所以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房管理状况差强人意,本文把实际工作中总结和归纳的一些体会和方法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目前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计算机这种电子设备本身的属性特征,更新和发展速度的迅猛程度,已然使计算机技术成为目前最为普及的技术之一,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甚至令人目不暇接。这也使得职业技术院校的信息化的设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多数计算机设备在投入使用的三四年内就面临落伍淘汰的处境,而不断加快的计算机发展速度又要求机房设备继续更新。如何做到空间及资金的效能最优化,以及如何解决处理被更新换代的旧计算机称为每个计算机机房管理者面临的巨大问题。

第二,计算机机房管理者的人员问题。由于高校人员编制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资紧缺现象,使得高校计算机机房专项管理员数量十分有限,而不断增加的计算机机房数量使日常管理和维护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计算机任课教师还要同时兼任机房的维护与管理的任务,在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职业院校中,师范类科班毕业的计算机教师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导致教学与管理各方面技术不够完善。激发每名职工发挥本人最大的能量和优势是一个现实问题。

第三,一体化教学改革尚未完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广,各地各单位都开始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加大了速度,但师资力量的补充速度还未能跟上,尤其是计算机等基础类课程的师范类科班教师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少,有一些教师是计算机专业,入职后又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本质上与师范类的教师相比,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和教学策略上依然有差距。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职业技术类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水准、更高标准的要求,只考虑如何有效的促进教学,教给学生怎样使用电脑,已然不够,而且也会很大程度上限制计算机教师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紧跟新的技术,研究新的方法,减少对设备的原始性维护,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精力准备。其次,随着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撒,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在校生一方面生理年龄跨度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大部分为90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消费观念超前,不懂得关心他人,不善于处理与周围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缺乏责任心,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甚至孤僻的性格特征。由于首次离开父母和家独立学习和生活,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差。由于教学主体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自觉性差,好奇心也容易被激发,破坏性也强,动不动就会注册表被修改,系统遭恶意删除甚至崩溃,非法下载安装程序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机房的运行和使用,给机房管理工作人员,也就是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很多麻烦,有时候一节课需要用大部分时间来整修上节课出现故障的机器。

二、解决办法及具体措施

首先,制定合理的机房管理制度。由学生轮流在多媒体投影上查看整体运行情况,一旦发现违规操作,立即制止,增强日常教学的巡视功能。

第二,在进行一体化实例示范时,可以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担任示范主体,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示范演示的方法让参与者与观看者互相O督、互相促进,使教学达到更有效的效果。

第三,通过多媒体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过程的实施,本身就转变了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还能够使教师从主体教学的角色中跳转出来,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更彻底的交互式教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大气污染的教学

①CO污染。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②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③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④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①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滤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障碍。

②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

预防措施: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

③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L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已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防治措施:淘汰有机氯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最好用虫治虫,用菌治菌。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结合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结合社会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12月

篇5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 在分析碳循环时,先根据箭头的指向找出大气中CO2,如果已经给出大气中CO2,则根据CO2的去向找到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找到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上的箭头是一进多出,分解者的箭头是一出多进。

答案 A

点拨 有同学错误选择D项,原因是不能从根本上区别分解者与消费者同生产者的关系。

例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例3 2006年12月17日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时53分调至晚11时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威胁的可怕水平”,“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全面认识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能有效防治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预防温室效应必须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入手以减少CO2的排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才能达到目的,

答案 D

点拨 同学们在回答此问题时,认为每个选项都正确,干扰思维,出现误选。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二看法”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看过程,能量和物质相伴而行,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由光能化学能热能,而物质在传递中,由无机物(CO2)有机物无机物(CO2);二看终点,能量流动的终点是热能散失到无机环境中,不能再利用。而物质循环产生的CO2又被重新利用,所以没有终点。

例4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的关键点:CO2固定和释放的过程、碳平衡的原因和碳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危害、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产物。

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在表中A时期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平衡,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多而出现温室效应。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 (3)稳定性 CO2 (4)光反应 葡萄糖

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2.从物质循环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

A.食物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界的碳酸盐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