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免疫学概念范文

免疫学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26 10:36: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免疫学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免疫学概念

篇1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1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2睡眠障碍

2.1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症睡眠的正常机制遭到破坏即导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宁、睡行症。

失眠,或称不寐、不得眠:表现为夜间难以人睡、或难以持续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来时有疲劳感。从神的层面看,心神受扰,动摇不定,可致不寐;从气的层面看,卫气留于阳,不人于阴则不寐;从精的层面看,五脏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原动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证。究其原因总以阴、寒、湿、痰为患。而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当另论。

梦寐不宁:表现为多梦,常伴梦魔、梦惊、梦吃、梦交等,因梦不能安卧。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要点。从五脏神的层面看,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内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播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黄帝内经·灵枢·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将以上三段经文的内容归纳起来可见:梦境的不同与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有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睡眠中梦的现象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并引导人们通过了解病人的梦境,测知病人的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邪气之强弱,病变之部位,从而正确诊断,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症,或称梦游,表现为睡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往往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只限于睡房内活动,有时会走出去,严重者有离开住处很远的情况。通常能自行返回继续人睡,醒来对此毫无记忆。其原因是人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觉醒),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可发生在成人。

2.2睡眠障碍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碍的病机之本在于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地说不外饮食劳倦、情志刺激伤及人体脏腑气血,导致脏气不平,气机逆乱,阴阳所主失序,出现少寐,或梦寐不宁、或嗜睡、或睡行等症。从睡眠由心神主宰这一观点出发认识睡眠障碍,启发了从脏腑精、气、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思路,从而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以脏腑为核心论治睡眠障碍的基本原则。由于阴阳、营卫、五脏精气神之间彼此联系,故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允许多视角、全方位,对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同类疾病,均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体现了人性化治疗的重要特色。

篇2

[关键词] 学业自我概念; 面授学习者; 远程学习者; 美国高校学生; 学习绩效;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詹泽慧(1983—),女,广东广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混合学习研究。E-mail:。

一、引 言

Shavelson等学者(1976)最早对“自我概念”作出界定:“个体学习者基于对外界环境的体验和互动所形成的对自身的感知”。[1]在此基础上,Marsh等学者(1992)从大量实证研究中将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情绪自我概念和身体自我概念等多个层次和维度。[2]其中,学业自我概念指的是学生在一个特定学术领域中的学习兴趣、享受程度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3]

由于学习环境和认知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面授与远程学习者学业自我概念的作用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对这种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探索两类学习者学业自我概念对其学习绩效和满意度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从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审视和剖析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者的作用机制。第二,通过对两者的测量和比较,可以更清晰准确地呈现面授教学与远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心理因素作用机制的差别。第三,目前教育学领域对传统面授教学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也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心理支持策略,然而对于远程学习的研究还需要逐步积累,如果能够摸索出面授与远程学习之间存在的心理因素作用机制的差异,就可以更有效地借鉴传统面授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远程教学理论。[4]本研究以此作为关注点展开实证研究,以美国高校学生为样本分析面授和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对其学习绩效和满意度的作用与影响,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二者进行多群组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以供一线教师和远程教学管理人员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者学习绩效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习绩效具有密切联系。不论是以教师期末总评分还是以考试测验成绩作为测量依据,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均从不同的侧面证实了这一结论。[5][6]Guay等学者(2003)还发现,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其学习绩效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会影响其学习效果,同时,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会反过来对其学业自我概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7]虽然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存在的,但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绩效的作用较学习绩效对学业自我概念的作用更强。[8]

(二)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者满意度的作用

许多学者发现学业自我概念是学习者对课程满意度的一个很强的预测因子。具有较高学业自我概念的学生往往会有较高的课程满意度。根据Parkerden等(2008)的研究,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他们的满意度之间存在本质关联,因为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越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也会对学校和班级产生越高的满意度。[9]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具有较高的学业自我概念的学生会期待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并且更加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达到较高的整体满意度。[10]

(三)面授与远程学习者学业自我概念的差异

与面授教学不同,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较容易因为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时空距离感而产生孤独感,进而导致学习信心和持续力的不断减弱。由于远程教育对学习者自信心和持续力的要求较高,而这二者均与学习者学业自我概念相关。因此,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其学习绩效的关联可能较面授学习者的更紧密。Lim等学者(2007)曾指出,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远程教学在吸引学习者专注于学习任务等方面的局限性,远程学习者比面授学习者更需要具备学习的充分动力和掌握良好的自我计划与管理技能。[11]因此,具有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的学生也许能在面授课程中取得比在远程课程中更好的成绩和课程满意度。

三、研究设计

为了比较面授和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的作用差异,本研究分别收集了面授和远程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业自我概念数据、课程满意度数据以及学习绩效数据。其中基本信息、学业自我概念和满意度数据均通过问卷收集,学习绩效数据从课程任课教师处收集,并通过学生的姓名信息将问卷数据与成绩数据进行关联,形成统一的数据表。

(一)研究被试抽样

为了提高数据的可比性,本研究从美国某重点高校教育学院的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抽取了研究被试样本。该课程是一门教育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分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两种形式。面授课程在春季学期开设,在线课程在夏季学期开设。两种教学形式授课内容完全相同,且由同一位资深教授担任责任教师。这使得本研究所采集的研究数据在可比性上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二)问卷设计

向学生发放的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效能感等三部分内容。其中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种族、学历等。学业自我概念部分借鉴了Teynolds(1998)研制的学业自我概念量表(Academic Self-Concept Scale, ASCS),[12]包括四个类别:同伴比较(Peer Evaluation of Academic Ability)、努力程度(Grade and Effort Dimension)、学习习惯(Study Habits)、学业自信(Self-Confidence in Academic),共16个里克特题项。学习者满意度部分借鉴了Keller(2009)的课程态度量表(Course Interest Survey), 以8个题项测量学习者对课程的满意程度。[13]

(三)基本模型效验

图1为本研究依据现有文献建立的基本模型,用于后续的路径分析和多群组分析。为了确保数据和基本模型的合理性,分别采用SPSS17.0和AMOS17.0对数据的正态性分布情况以及基本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基本模型的结构拟合指数,如χ2/df=1.124,CFI=1.000,RMSEA=0.067等均达到接受预设模型的要求。

(四)多群组分析设计

为了比较面授和远程学习者基本模型中的因子权重和因子相关性,进而对比两类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的作用差异,本研究采用了多群组分析技术。设定面授学习者模型中的协方差(Covariancces)以C标识,回归权重(Regression Weights)以W标识,方差(Variances)以V标识;而远程学习者模型中的协方差以oC标识,回归权重以oW标识,方差以oV标识。然后分析两模型中各参数成对比较后的差异临界比值,进而归纳出两类学习者学业自我概念的作用差异。

四、数据分析

(一)被试样本的基本情况

研究被试是美国东南部某重点高校中选修一门教育学专业课程的30名研究生,其中17名为春季课程的面授学习者,13名为夏季课程的远程学习者。两组被试均为女性占多数;被试的学历主要是在读硕士生;所有被试的专业背景均为教育学领域。可见两组被试的基本情况大致匹配,其学业自我概念数据具备较好的可比性。

(二)面授与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差异

表1呈现了面授学习者与远程学习者学业自我概念的状态差异。面授学习者的总体学业自我概念比远程学习者的稍高,但二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业自我概念的四个分项中,除了“同伴比较”一项是远程学习者比面授学习者略高一点以外,其余各项都是面授学习者的分值比远程学习者的分值高,但各分项不存在面授和远程学习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面授和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绩效的作用

面授学习者与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习绩效的因子关联如表2所示。结合面授与远程学习者模型中各参数成对比较后的差异临界比值,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面授学习者学业自我概念的四个分项对学习绩效的作用均不显著,可见面授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绩效并没有产生显著作用。(2)远程学习者学业自我概念的四个分项中,只有“同伴比较”和“学习习惯”两项在90%的置信区间内对学习绩效产生显著作用。可见远程学习者相互之间的评价和比较,以及学习者对自身学习习惯的感知程度,均会对其学习绩效产生显著影响。(3)“同伴比较”、“学习习惯”和“学业自信”三项的标准化回归权重均是远程学习者大于面授学习者,只有“努力程度”一项是面授学习者大于远程学习者,可见学业自我概念对远程学习者学习绩效的作用强于面授学习者。

(四)学业自我概念对课程满意度的作用

面授学习者与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与满意度的因子关联如表3所示。结合面授与远程学习者模型中各参数成对比较后的差异临界比值,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面授学习者和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对课程满意度存在显著作用的分项有“同伴比较”和“学业自信”两项,说明同伴之间的比较和对自身学业的自信程度对学习者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2)面授学习者和远程学习者的“努力程度”一项的标准化回归权重呈负值,说明无论是面授还是远程学习者,如果对自身在某门课程的努力程度超过了预期,则可能会对该课程的满意度产生消极影响。(3)“同伴比较”、“学习习惯”和“学业自信”等三项的标准化回归权重均是远程学习者大于面授学习者,只有“努力程度”一项是面授学习者大于远程学习者,可见学业自我概念对远程学习者满意度的作用强于面授学习者。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面授学习者和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学业自我概念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四个评价分项中,无论对面授还是远程学习者,“学习习惯”一项具有最高的均值,因此两类学习者对自身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都是较高的。

第二,学业自我概念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对面授学习者没有显著效果。对远程学习者而言,“同伴比较”和“学习习惯”两项对学习绩效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远程教学中,应向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支持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同伴中的学业水平以及自身的学习习惯。

第三,学业自我概念对面授和远程学习者的满意度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四个分项中,“同伴比较”和“学业自信”对提高面授和远程学习者的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对远程学习者更强。可见,了解自身在学习同伴中的学业水平以及增加学业自信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课程的满意度,而且这种支持对远程学习者来说更为必要。

[参考文献]

[1] Shavelson,R.J. , Hubner,J. J., Stanton,G.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6,(46):407~ 441.

[2] Marsh, H. W. .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DQ):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i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Multiple Dimensions of Late Adolescent Self-Concept:A Test Manual and Research Monograph[M].Macarthur,New South Wales,Australia: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Faculty of Education,1992.

[3] Lyon, M. A.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chievement in A Samp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3,(53):201~211.

[4] 詹泽慧.学习者元认知作用机制:面授与远程学习之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11,(4):46~50.

[5] Cokley,K.,& Patel,N.. A Psychometric Investigation of the Academic Self-Concept of 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07,67(1):88~99.

[6] Kornilova, T. V., Kornilov, S. A., & Chumakova, M. A.. 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Intelligence and Academic Self-Concept Predict Academic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A Selective Student Population[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19(4):596~608.

[7] Guay, F., Mageau, A. G., & Vallerand, J. R. .O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 Test of Top-Down, Bottom-Up, Reciprocal, and Horizontal Effec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992~1004.

[8] Marsh, H. W., Trautwein, U., Ldtke, O., Kller, O., & Baumert, J.. Academic Self-Concept, Interest, Grades, and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Reciprocal Effects Models of Causal Ordering[J].Child Development,2005,76(2):397~416.

[9] Parker, P.D., Martin, A.J., & Marsh, H.W.. Factors Predicting Life Satisfaction: A Process Model of Personality,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and Life Satisfaction[J].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2008,(18):15~29.

[10] Trautwein, U., Ludtke, O., Koller, O., & Baumert, J.. Self-Esteem,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How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Moderates the Dynamics of Self-Concep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2006,(90):334~349.

[11] Lim, C. K.. Computer Self-Efficacy,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Other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and Future Participation of Adult Distance Learners[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5(2):41~51.

篇3

作者简介:(1975―),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摘要:激发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这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本文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提出了课程改革方案,阐述了“乐学”的理念以及将其应用到“三段式”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关键词:平面设计;“乐学”;“三段式”教学

本文针对平面设计的教学实践,基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提出“三段式”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改革的模式[1]、内容和实施方法,并将“乐学”理念应用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

一、市场营销专业平面设计教学特点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营销和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设计对销售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条件下,不可能也不应该让营销专业学生像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那样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认为,应在专业定位的背景下,合理地选择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程一般性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将设计技能应用到本专业实践中去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一)构建“乐学”技能教学

“乐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且伴随着成功而产生愉悦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进而“乐之”,才能充满热情地以学为乐,求知欲高涨。

平面设计是一个基于某种思想和文化的创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其中必须有持续的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挥洒自如的联想,茅塞顿开的快乐和成就感。它使设计本身变得更像一个不停的充满新鲜感的思维和视觉游戏,促进了相关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三段式”教学方案

1讲授演示阶段

这一阶段是课程的启蒙阶段。因为在课程的初始,学生头脑中对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和学科特点一无所知,教师应以相关理论讲授为主并采用案例教学法完成教学,本阶段安排12个课时。其中的作品及案例呈渐进递进式难度,可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到课程的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借此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愿望[2]。

2半自主学习阶段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接下来的18个课时里,由讲授演示式课堂教学逐步向学生半自主式学习阶段过渡。本阶段是“乐学”理念实施的强化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模仿制作相对简单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兴趣。在半自主学习阶段,学生要根据具体实验任务,依据实验教材自行完成设计,教师在实验前简洁扼要地讲解实验主要思路和重点、难点,起到导向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譬如,在进行人脸“移花接木”设计制作时,主要步骤如表所示:

人脸“移花接木”实验简要步骤表

步骤功能要求步骤1准备好两个图片素材图片甲是原始“被植入”图片,图片乙是“植入”图片;图片乙的选择要求考虑其中人脸部的角度。步骤2选择图片乙脸部将图片乙的脸部用选区工具选定,移动到图片甲的相应位置;要求注意选区的缩放、透明度和位置。步骤3色彩调整将“植入”的脸部进行色彩的调整,直至和图片甲色彩吻合;注意使用选区的羽化。3基于项目的自主创作阶段

培养创新能力是本阶段基本目标,而且此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实现。本阶段也是“乐学”理念的完成阶段,共26个课时。

具体实施如下:首先教师为学生确立探究任务。然后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个组长,为本小组所有组员进行任务分工,并对进度负责。教师提供资料,让各组就作品写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按此进行本组的作品设计。

在“三段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第一阶段定位为以单向为主,第二阶段以双向关系为主,第三阶段则演变成多向关系,分

别如图(a)、(b)、(c)所示。

(a)

(b)

(c)

“三段式”教学示意图

“三段式”教学法以学习兴趣为基础,充分融入了“乐学”的教学元素。其中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讲授演示方式学习阶段,以简单、直观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半自主学习阶段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将完整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自主创新阶段,让学生综合使用前阶段所掌握的知识,自由发挥、自主创作,完成课程要求。

三、考核方式一个公正、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实践中,在讲授演习阶段和半自主学习阶段,采用试卷进行理论的考核;自主创作阶段,采用“组内评分+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1组内评分

组长为每个组成员(包括自己)打分,以满分30分计。由于组长对本组成员的情况掌握更加直接,组内评分易于做到客观公正。

2组间互评

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全班汇报项目的完成情况,要说明本组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过程,遇到过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并展示最终的效果。随后进行互评,满分30分。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的对象是各个小组,以满分40分计。①教师根据本小组汇报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对该小组进行打分。此项满分10分。②书面材料评分。每个小组都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精简扼要的书面项目总结以及最终设计作品,教师据此进行评分。此项满分25分。

平面设计课程在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采用本文所述基于“乐学”理念下的“三段式”教学改革方案以来,已经在我校营销2009级、2010级和2011级等多次施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改革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一个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免疫学 知识体系 教学思维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但又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学科,又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其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尽管免疫学与临床疾病关系密切,但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其理论知识与其它医学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内容抽象,概念繁多,多数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如何有效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质量,是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入手,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一、免疫学教学现状

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为主以及利用网络开展的网络教学,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如启发式、互动式、PBL(problem-based lea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随着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又从教学模式,教学心理角度等方面多方位地进行理论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免疫学知识结构特点

免疫学从结构上主要体现在研究水平和知识框架两个特点。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虽然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属于此类,但学生可以很快的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在理解运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另外,基础部分的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就如网络中的各个部分,既使某一章节听不懂,并不影响下一章节内容的理解,但在学习免疫应答及后继部分,如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各章节的内部联系才显现出来,就如网络的各个节点,彼此联系。

三、免疫学教学思维

1.定位清晰

新知识学习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上不断地扩充知识节点,通常称之为形象思维。在免疫学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与其它医学课程的联系,进而在知识体系内部建立有机的各章节联系。例如,抗体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学生学习过蛋白质,学习抗体时就要有两个基本定位:在哪和有什么作用。抗体属于一种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有在膜上的和体液中的,主要的作用是结合抗原,然后诱发不同的途径最终清除抗原。有了这种定位,学习时就可以把蛋白质和抗体联系在一起,扩展了原有的框架内容。

2.动态过程

免疫学基础部分的核心是免疫应答,即机体对异种物质的识别、反应的全过程。各章节的学习过程就是整个免疫应答过程各环节分开学习的过程。因此,从表面上看各章节毫无连续性,独自成章,而教师要从本质上把握免疫应答这条主线,将各章节串在应答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框架体系。从而在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应用部分,则更容易理解在这条主线的各个环节出现异常的表现。

另外,还体现在细胞的不同状态上,从静止期到活化期(即功能状态),则可出现功能状态上的改变。如巨噬细胞以前只是提到具有吞噬功能,而在免疫学中则区分状态,吞噬功能主要体现在细胞活化后,而在静止期的吞噬能力很有限,主要是抗原加工提呈功能。

3.概念转换

免疫学也存在大量的专业词汇,概念解释是授课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了把握本质,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概念,另外,在不同专业会用各自的专业词汇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物质或过程。例如,在讲解表面标志时,表面标志本质就是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生理学侧重讲解细胞膜表面蛋白的离子通道作用,生化侧重载体物质转运功能,分子生物学侧重信号转导,而免疫则侧重细胞的特殊标志与识别。免疫应答是免疫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本质也是反映了机体与外来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进入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从微生物角度就是感染过程。通过概念转换、分析本质,加快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结构的更新。

教无定法,在形式上注重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固然重要,作为教师,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剖析知识结构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内容,重视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记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J].上海免疫学,2002,22 (2) :7378.

[2]文艳平,秦国杰,侯秀琴. PBL 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15-18.

[3]黄从刚,赵云.浅谈多边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104-105.

篇5

关键词 免疫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学不仅涉及医学各个领域,且逐步与理、工、农等学科相互渗透,并已成为生物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但是免疫学的理论性很强,内容深奥抽象,免疫应答过程复杂,且知识点繁多,加上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和毅力不够,初次接触免疫学知识反映课程难度较大,甚至逐渐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更好的掌握免疫学内容,一直是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结合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方法:

1优化教学内容

免疫学作为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已涌现出了一些内容丰富、语言精炼的优秀教材。然而,目前大多数免疫学教材的编写模式都已基本趋于一致,适用于高职院校生物类专业的非医类免疫学教材不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免疫学》(非医类)作为本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免疫学理论教材。该教材涵盖了免疫学所涉及的免疫学基础、免疫学病理和免疫学应用的全部教学内容,语言简明扼要,论述深入浅出,更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结合生物专业其他课程的特点后对授课内容进行优化。比如对于偏向于医学生的免疫学病理板块内容则适当简化,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并结合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考核。对于在生物专业其他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如细胞凋亡与免疫则安排学生自学,该类知识点既要求学生有细胞生物学等生物学相关课程的扎实基础,同时还要对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过程有全局意识,对于初次接触免疫学的高职学生来说,单纯在课堂上讲授很难达到效果。而对于免疫学基础(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和免疫学应用(免疫学检测)等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尽可能的用简单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免疫系统的各个组分及特性,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理论联系实际

免疫学是生物类的基础课程,其学习内容与人类健康和许多临床现象,在讲课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其注意力,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理论的知识生动化。例如,学生对于不同血型和献血的基本原则都很熟悉,在讲到“同种异型抗原”这个概念时以ABO血型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虽然同为人类,不同血型的个体之间进行输血会出现溶血反应,这种溶血反应实际上是受血个体对供血者的红细胞的一N免疫反应,因为供血者红细胞表面所含的决定血型的蛋白与受血者的不同,为此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将外来的红细胞表面蛋白识别为”异己”即抗原。这里决定血型的红细胞表面蛋白在不同个体(人)之间不相同,而这些血型蛋白正是“同种异型抗原”的典型代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免疫学相关内容,同时还帮助他们理解常见临床现象的本质。类似的例子还有伤口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热痛?年老和年幼者为什么易患病?为什么兄弟姊妹间进行器官移植配型的成功率更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临床现象与免疫学知识点联系起来,从现象到本质,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巧用比喻联想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且概念抽象难懂,在进行免疫学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且学生往往由于难以理解授课内容而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此时,在教学过程中以恰当而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专业术语和免疫现象,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和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绪论讲解免疫的概念时,将抗原比喻为一个国家的敌对势力,那么看不见、摸不到的免疫系统比喻为国家机器,学生则能很好理解免疫应答就类似于革命战争,而生物学效应就是战争结局。这样的比喻不仅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了现代免疫学中的免疫概念,增强了绪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且对学生理解后期的免疫器官和免疫分子也有帮助作用。学生在后期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也可以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授多种免疫分子的时候,学生提出分泌型抗体就像是士兵(免疫细胞)掷出的手榴弹,而一些膜表面分子就类似于免疫细胞手上的各种武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类似的比喻还有很多,例如将MHC分子拟人化,NHC-II类分子的两条肽链就类似于人的两条腿,站在细胞膜上(泥潭)上比较稳固,但MHC-I类分子只有一条腿(肽链),为了站的更稳,MHC-I类分子则需要找一个帮手即%[2微球蛋白的帮助;将五种免疫球蛋白比喻为五兄弟;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想象成2个人在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等等。通过类似的直观比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免疫学作为生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目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