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环境设计的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6 10:36: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设计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设计的理解

篇1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领域,一方面是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各自走向系统与专业,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行业逐渐成熟起来,所以对更加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设计实践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设计实践中,就包括如何处理室内装饰装修与绿色设计。毫无疑问迄今为止人工环境的发展(自然包括室内环境)是以对自然环境的损耗作为代价的。怎么才能创造符合生态环境的设计系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装修);绿色设计;过度装修;生态环境;

绪论

本人则一直从事室内装饰设计相关的工作,在一家具有消防资质及装修资质的公司工作。想要弄清楚什么是绿色设计,首先要明白绿色概念的由来。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来源于植物的。植物的物质表象。"一个有用的衡量经济规模对地球生命承载能力的极限,是全球光合作用产物供给人类活动的比率。"[1]其生命之源--植物的光和作用,即:净初始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减去绿色植物本身所消耗掉的能量(如呼吸作用),其差值即被称为NPP,这个数量实质上是全世界的食物来源的大本营,是支持地球上一切形式的动物体(包括人类)生存的生物化学能量。[2]NPP实质上代表着全世界的食物来源,正因为此,绿色才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代名词。以绿色作为定语的"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这个系统是可供实际操作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

1、绿色设计的可实施性[1]

室内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专业的发展必然依托于建筑。绿色的生态建筑在目前尚处于试验的阶段,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上已有的"生态建筑"基本上呈现两种状态:一类是从生态到建筑,一类是从技术到自然。前者利用地形特征以最小空间的可能性;以地上生出的体量;以走近自然景观的景观元素来开发建筑。或者利用景观改造以及创造居住建筑的生态学来与自然结合。后者利用高技派的进化;高效能的立面和生物气候的屋顶来营造建筑。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将自然要素运用于建筑本体。[6]这些散在于世界各地的探索性建筑体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即便要把这些观念性建筑推而广之,普及成为社会大规模建筑的主流尚有待时日。作为过渡阶段的室内设计自然也不可能超越建筑的发展而另辟蹊径。因此设计的多元化就成为时代典型的特征。在这个时期室内设计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换,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绿色设计的概念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多种风格并存的室内空间形象。

2、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1]

作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行业的绿色设计就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自然环境--城市摆脱污染的困扰。废弃固体、气体、水体的排放控制; 绿化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由建筑装饰业的不良设计所造成的城市视觉污染,要得到有序的控制。人工环境--建筑从封闭再次走向开放,实现生态建筑的理想。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需要解决制约瓶颈的三个问题是, 通风与温控、采光与照明、水的循环使用。实现突破必须依赖新的材料与能源。可再生资源、非传统矿产资源、第四代能量资源、太空资源。

3、过渡装修的弊端[1]

过度装修的弊端所反映的问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将追求美观悦目空间效果的装修愿望理解为表象豪华的社会观念;设计者缺乏空间的整体概念以二维平面设计的理念去应对复杂的四维空间设计;设计者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设计手法单调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空间氛围的创造;业主与设计者单方或双方的艺术修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准。过渡装修纯粹是材料的堆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有违于绿色设计观念的。

过度装修的弊端所反映的问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将追求美观悦目空间效果的装修愿望理解为表象豪华的社会观念;设计者缺乏空间的整体概念以二维平面设计的理念去应对复杂的四维空间设计;设计者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设计手法单调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空间氛围的创造;业主与设计者单方或双方的艺术修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准。过渡装修纯粹是材料的堆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有违于绿色设计观念的。

4、目前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2]

4.1 GB50327规范规定控制的室内环境污染物氡(222Rn)、甲醛、氨、笨和挥发性有机物(TVOC)。

4.2住宅装饰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控制除应符合GB 50327规范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01)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设计、施工应选用低毒性、低污染的装饰装修材料。

4.3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有要求的,可按有关规定对以上两条内容全部或部分是行检测。

5、作为设计人员怎样从自身做起倡导绿色设计

加强对客户绿色设计概念的引导,绿色设计需要有很好的观察力,很好的理解力,很好的一种执行力来成就这一切。

材料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材料室内设计只能是无米之炊。不同的材料可以代表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材料可以造就不同的空间样式;不同的材料可以营造不同的装饰风格;材料甚至可以左右设计的流行时尚;作为绿色设计的战略目标,在现阶段也只有从材料寻求突破。

环保材料的概念

材料的环保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材料自身的环保性,即材料的内部构成物质不存在危害自然环境的成分,不会向外发散有害物质;第二是材料的再生性,即材料能否循环使用的性质。

加强自己专业素质及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多做一些有关环保的成功案例,对业主来说更有说服力,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勉励。

结论及建议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装修),首先是室内设计师要有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设计技能。一切以人为本,从客户利益出发,引导客户适度消费,以便节约生态环保材料。室内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业外人士对生态环保装饰材料的性质及运用似懂非懂,大部分是靠设计师的引导。设计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设计既能,在室内设计中应从场景的氛围及客户的经济境况入手,尽量避免应用奢华的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琢。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将艺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创造人工生态美。尽量适度使用原生态的装饰材料,少用或不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的材料。一切以人为本,利用一些没有辐射性、不散发有害气体、不产生主要公害的无毒材,倡导绿色设计(生态环保设计)。

此文为笔者一些浅谈,因能力有限,竟请谅解。

参考文献:

[1]郑曙 室内环境与绿色设计[D].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3

[2]杨天佑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新规范)技术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0

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

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

1.1区位分析

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这里交通便利,向南与成都市区中心天府广场、向北与火车北站都非常近(见图1)。

1.2 功能性质定位

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城市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5,6]。

1.3 文殊坊街区肌理分析

1.3.1 改造前肌理分析

道路是决定城市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改造前图底关系(见图2)可以看出,文殊坊道路格局呈“井”字型道路网布局。在城市主要道路人民中路、文武路、草市街和大安西路的围合内,街巷把片区划分成几块大小不等的地块。这种路网格局方便地处理了新城区与旧城区道路的衔接关系,有利于保护文殊坊的完整格局,为保护这个片区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街巷中院落与街巷相互依存,其紧密的关系使街巷与院落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丰富紧凑的肌理效果,当这种城市肌理作为城市特色街巷空间时,街巷肌理也是体现街巷空间特征的标识之一[7,8,9]。

1.3.2 改造后肌理分析

从改造后的文殊坊街区图底关系(见图3)可以看出,整个街区肌理呈现出较为匀质的状态,院落建筑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街区用地上,整体呈现"面"的特征,而不是传统街道所体现出来的肌理那样,由街道对建筑进行组织,建筑紧密排列在街道两旁,整个街区呈现出强烈的线性状态[7]。

2 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分析

2.1 环境协调区划定

“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的“文殊院片区保护区划示意图”将文殊坊历史街区划分为文殊院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景观协调区三个功能分区[10]。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而本文研究的环境协调区纯粹为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通过具体的实地踏勘,认为“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所起的作用均是一种协调过渡,而该地块周边也并没有需要保护的大面积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故本文将“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合二为一,并统称为环境协调区而作为研究对象(见图4、图5)。

2.2 环境协调区概况

文殊坊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西至人民中路,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33.25公顷。目前环境协调区内基本上呈现出典型的城市现代街区空间。在北大街、大安西路、府河两岸上除了本历史街区的开口外,其它地区沿街建筑均为大尺度的现代建筑风格(见图6),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店铺与北大街路上现代化的建筑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7)。同时在人民中路周围新建的城市现代空间建筑物大多为多层,在建筑高度及形式上对比明显。

2.3 文殊坊环境协调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分析

篇3

多媒体 礼仪课程 考核环节

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不仅接受了许多信息化的培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的设计改革都有诸多的研究探讨,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改革课程的教学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先进的教学设备,努力改革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环节,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考核的最终结果,毕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的问题。考核就如乐队的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考试改革。

一、礼仪课程考核的现状

礼仪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具体的礼仪实践活动,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行动,进而培养学生知礼、守礼、行礼的岗位职业素质。但要对课程考核进行彻底的改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采用的较多的考核方式是:传统考核方式,即试卷考核:这种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再现,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由于理论知识可以突击记忆,考核的结果是不论平时表现,都能顺利通过。死记硬背得高分的考试方式,对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极大地损伤。这样的考试模式极不利于礼仪素养的培养,也和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悖。因为礼仪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有诸多不易量化的课程考核目标,如团队精神、合作态度、社交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不易量化的评价目标是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礼仪的特点决定了礼仪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还要符合知行合一的要求。

二、小论文考核方式

选择这种考试方式的初衷,是为了既保留传统考试的方法,又打破传统考试模式,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此类考题,教师希望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就礼仪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论述。但实际的现状是,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这种试卷灵活性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考核结果是小论文变成了在计算机网络帮助下制造的大量的“知识垃圾”。不仅学生的礼仪基本素养、礼仪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内化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养了。

三、礼仪课程期末考核环节的优化设计

鉴于礼仪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礼仪课程考核应以加强实践性为突破口,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提高考核实效,指导教师在礼仪课程期末考核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便利,设计考核内容、安排考核过程,充分利用考核的时机,使学生意识到,礼仪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内化在行为举止中,而要想达到内化的效果,必须注重平时的实践。

1.期末考核的内容设计

我们尝试以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依托,以检验学生综合礼仪素质的掌握为目标,以活动为主线的考核方式。礼仪课程考核设计以班级礼仪大赛的形式组织考试,我们把考核环节分为几大模块。

第一模块:知识问答。题目来自学生所出题目的汇总,但现场由教师随机抽取,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抽取10道题,每题3分。本模块共30分。

第二模块:着装设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特定社交情景和教师事先准备的服饰图片,现场为情景中的主人公选择合适的服饰搭配。本模块20分。

第三模块:工作情景模拟。学生抽签决定模拟的工作场景,准备三分钟,现场模拟。场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为约见客户、客户来访、接打电话、接待投诉、现场导购、售后跟踪、记者采访、会、表彰会、签字仪式、开幕式、公司培训、公司年会等常见的工作情景。本模块30分。

第四模块:找茬。教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找出录像或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的礼仪错误;录像由学生和教师考试前共同采集;现场抽题。本模块20分。

学生考前要做的工作有:活动方案设计、理论知识题的设计、舞台效果设计、个人发型设计、服装的准备、海报的设计、影像资料的录制、评分表的设计,等等。而这些设计,又有平时的作业做基础:如个人礼仪一章学习后,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脸型和不同场合的着装,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型,根据自己的体形选择不同场合适合自己的服饰等。而在每章理论学习后,教师都让学生出5~10个选择题,附在单元思考题之后,到期末要求学生汇总各章所出的知识问答题,命题就可以覆盖到各章,学生汇总后,教师再做适当调整,突出重点章节,并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活动方案的设计,我们安排在实训环节的作业当中。所以学生考核前所要做的,只是平时学习的综合归纳,但必须要自己动手参与,同时又不感觉考试是负担。

2.期末考核的过程组织

由于礼仪课程考核采用活动的方式呈现,活动的组织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因此,考核前,指导教师要加强考试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要求学生高度重视,明确规范,掌握要领,认真准备。要让学生对礼仪考试充满激情和期待,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的到来。同时,指导教师要能预见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考前一周,将任务分配到每个小组,再由小组落实到每个同学,为此,要求学生考核前成立活动策划组,活动秘书组,活动总务组等,以小组为单位,8~10人。共同合作完成准备工作。确保考核当天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策划组:负责大赛活动的方案拟定、议程拟定,人员分工,场地租借等。

活动秘书组:负责所有文本的书写,现场考核时的计分,分数汇总,考核后资料的收集汇总等。

活动总务组:负责摄像,场地布置,道具准备。音响调试,安全保卫等。所有活动和准备工作,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分工,紧密配合来完成。

3.期末考核的评分设计

为保证考试的公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评分团的组成是:任课教师,平行课教师,高年级代表,本班同学代表等。现场考核打分与平时学习结合。对于现场评分,除了利用各个模块的评分表现场计分,还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利,通过回放录像,用事实再次确认成绩。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和别人的成绩心服口服。

总评成绩的构成:期末总成绩=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和实践+现场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平时实践课的表现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期末现场考试成绩占70%。主要依据是考试当天学生的表现。

四、考核环节优化的成效

经过尝试,我们发现,这种考核方式不仅通过考试营造了学习礼仪的浓厚氛围,也通过考核环节强化了对学生的礼仪意识教育和礼仪规范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助推作用。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紧扣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设计的工作情景,通过扮演相关角色的体验式考 试,进一步达到了掌握技能的目的。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包括礼仪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会议活动的组织能力,活动的策划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通过一门课的考核,激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集合各科的学习成果,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实现了学生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考试到主动的参与考试的转变,实现了由纸加笔到学生操作演示为主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所以,礼仪教育中必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让学生能真正从学习到考试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所学知识,变理论性的知识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技能及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篇4

关键词:节约理念; 环保;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浪费现象

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只注重视觉效果而忽略节约与环境保护理念的现象。如水景设计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且后期维护费用增加;利用大面积的探照灯、霓虹灯等高耗能的灯具来打造城市夜景,浪费资源的同时造成光污染;绿地所使用的植物都是不科学地随意搭配在一起,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失调且不具备层次感,忽视了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一味的花高价引进外地的材料包括高档进口石材、豪华装饰木材,而放弃本地所拥有的材料,造成资源浪费。

1.1、浪费水资源

由于我国北方气候较为干旱,所以,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会加入相应的水景设计,从而满足人们乘凉、观赏的目的,而其使用的大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地下水,从而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建设喷泉、水池等设施也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后期的维护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往往会造成大量的资金及水资源的浪费。

1.2、.施工物资浪费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对物资的选择及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物资品种及质量的不同使得设计人员不能准确的对其进行把握,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物资浪费的现象,而且设计人员往往追求使用价格较高的物资材料,从而造成成本加大,物资浪费的现象发生。

2、基于节约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节约就是在达到同等效果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资金投入。而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节约理念,不仅是指降低成本,而且还包含降低能源的使用量等等,使其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确保其自身的发展,从而达到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能源紧缺现象的日益严峻,国家也逐渐加强了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视,因此,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合理的调配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逐渐的关系,不单单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有效的促进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施。因此将节约理念融合到现代社会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3、节约与环保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节约理念的重视,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某园林景观建设工程在设计过程中以节约理念为指导,加大了对以下方面的重视,从而在满足其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大大的减少了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3.1、重视物资材料的节约

物资材料是园林景观建设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其的重视必将会起到良好的节约效果。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常用的物资材料包含软质材料和硬质材料两种,而常用的软质材料有花卉、木材等,常见的硬质材料有陶瓷、玻璃等几种。该工程为了实现节约理念的目标,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了对本地材料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对新型材料等的是使用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物资浪费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成本,而且玻璃、陶瓷等材料在生菜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产生,而该工程中减少对其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可谓是一举多得。

3.2、重视水资源的节约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然而水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对水资源节约的重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该工程为了实现水资源节约的目标,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以下几点的重视和运用:一是,使用节水器具,现阶段的园林景观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喷灌系统不合理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然而通过滴喷、喷灌等节水器具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其节约效果可达到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间。该园林工程的设计建设中就加大对其的利用,尤其是对微灌的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水分蒸发现象最小,而且还能有效的抑制杂草成长,从而将水分直接供给到植物根部,促进植物生长;二是,利用中水回收技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就是对废水进行回收利用,该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就加强了对该手段的重视和应用,通过对中水回收技术应用有效的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及废水等进行收集和处理,然后再将其应用到景观的灌溉,工地施工,道路冲洗等方面,从而既满足了景观建设的需求又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了节约;三是,收集雨水,雨水是常见的一种有资源,然而却很少被应用到园林景观建设中。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对其的重视,利用居住区的建筑屋顶、人行道等硬质地表对雨水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后期的园林灌溉、喷泉等方面,该方式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园林对水资源的需求,而且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此外还有效的实现了缓解城市洪涝等问题,也可谓是一举多得。

4、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

4.1、沥青瓦

沥青瓦是新型的高新防水建材同时也是应用于建筑屋面防水的一种新型屋面材料。沥青瓦是应用于建筑屋面防水的一种新型的屋面材料。沥青瓦是以玻璃纤维毡为胎体,经浸涂优质石油沥青后,一面覆盖彩色矿无粒料,另一方面撒以隔离材料所制成的瓦状屋面防水片材,它具有良好的防水、装饰功能和色彩丰富,形式多样,质轻面细,施工简便等特点。沥青瓦是一种具有装饰与防水功能的屋面材料。在美国与加拿大生产与使用量很大,主要用于居民住宅与商业建筑的坡屋面。在欧洲也生产使用沥青瓦,但相对数量较小。与陶瓦,也就是琉璃瓦相比,沥青瓦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落后的陶瓦生产工艺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陶瓦面临着被淘汰的边缘。相比之下,沥青瓦在应用与环境保护上更具有优势。

4.2、人造石材

人造石材是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黏结剂,配以天然大理石或方解石、白云石、硅砂、玻璃粉等无机物粉料,以及适量的阻燃剂、颜色等,经配料混合、瓷铸、振动压缩、挤压等方法成型固化制成的。与天然石材相比,人造石具有色彩艳丽、光洁度高、颜色均匀一致,抗压耐磨、韧性好、结构致密、坚固耐用、比重轻、不吸水、耐侵蚀风化、色差小、不褪色、造价低、放射性低等优点。具有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在环保节能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名副其实的建材绿色环保产品。已成为现代园林建筑首选的饰面材料。

人造石材色彩丰富。人造复合石材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石块粉碎的程度不同,再配以不同的色彩,可以生产出多种花色品种。每个系列又有许多种颜色可供选择。选购时,可以选择纹路、色泽都适宜的人造石材,来配合各种不同的色彩和档次,同种类型人造石材没有色差与纹路的差异。而且人造石材主要的材料是用石粉加工而成,较天然石材薄,本身重量比天然石材轻。在铺设过程中,人造石材不仅可铺设成传统的块与块拼接的形式,而且可以切割加工成各种形状,组合成多种图案。以白色石材为底色,中央镶嵌七彩的颜色,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及奇妙 的感觉。人造复合石材还能按拼接要求切割成圆、半圆、扇形等形状,在直线条中配以柔和的曲线,给石材的冷硬中辅以柔和的感觉。同时人造石材铺设的工艺也更简单,人造复合石材的背面经过波纹处理,使铺设后的墙面或地面品质更可靠。

人造石材环保。属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利废产业,发展人造石材产业本身不直接消耗原生的自然资源、不破坏自然环境,该产业利用了天然石材开矿时产生的大量的难以有效处理的废石料资源,本身的生产方式是环保型的。人造石材的生产方式不需要高温聚合,也就不存在消耗大量燃料和废气排放的问题。因此,人造石材产业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大力发展人造石材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人造石材产业必将获得快速的发展。

总结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紧缺现象及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对节能环保园林景观的建设已成为现代社会城市发展的重点,而能源紧缺现象也促使国家加强了对节约理念的重视,这也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高度人性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在园林设计中,满足基本的园林绿化环境需求已不再是唯一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其生态功能与可持续性,这使得园林绿化设计完成它美化环境的功能后,不会成为对环境的二次灾害,这也符合未来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选用新型的环保材料就是园林设计可持续发展以及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瑶红.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5(2):190-192,。

篇5

常见的一个认识误区,是认为我国既然存在流动性过剩,则意味着“钱多得用不了”,由此,很有可能引出政府主体的两种不当倾向和行为:一是不加节制地把可用财力用于政府有偏好的“形象工程”等项目;二是简单化地以“一刀切”方式压缩控制总量和规模。其实流动性过剩只是对于国民经济中银根总体状态上具有偏松压力的一种描述,和关于总供需对应程度发展态势的一种判断,而决不简单等于“钱多得用不了”;政府以调控来化解这种过剩,除了运用必要的抽紧银根措施防止总需求膨胀之外,还应当注重以适当的优化结构对策增加有效供给,即把可用的资金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到增加那些为经济社会急需的产品和服务的方面,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从而促进总供需平衡。

我国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效应的有力支撑下,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为在资源、环境制约下有效地化解种种矛盾,特别需要的是把可用财力、有限资源更多地投入那些经济和社会的薄弱方面和“短线”领域,来增加有效供给。比如:

――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二元经济”体,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在广阔的农村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合理的城镇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需要在一个历史时期中投入天文数字的财力。面对新农村建设,我们的钱不是多了,而是仍然投入不足。

――我国的区域间差异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所扩大,亟需通过合理的统筹协调来有效地贯彻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控制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也需要为数可观的财力,可用的钱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足。

――我国在争取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亟待增加供给。如实行义务教育全面免费、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健全已有的城市居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在全国农村也实施“低保”制度;发展城镇住房基本保障制度;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以改进城乡人居环境等等,莫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可用的钱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我国为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走创新型国家之路。为支持从发展基础科研、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各个方面的自主创新,必须在实行科技体制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下决心增加科技投入,而当前这方面的资金需要尚未得到很好满足,我们仍然是处于资金制约之下的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状态。

篇6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特点在于把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归纳为几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都进行了总结。书中提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图形学,这对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拓宽了艺术事业的发展空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将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新巧妙融合,并以“数字艺术设计”这一新奇的方式展现。而进入21世纪后,数字媒体技术开始加速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

在我国人才培养问题中,复合型知识人才的培养是比较明显和突出的问题,人才的培养才是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优点在于提倡培养适合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为环境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众多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和“环境技术人才”就显得尤为珍贵,然而,当前国内人才的数目和需求并不成正比例,在我国,许多地区依旧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新策略。书中提到了当今人们的素质和教育问题对于环境艺术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通过“走捷径”的方式进入艺术领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下降,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的结合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正如笔者前文提到的,在环境艺术发展的众多问题中,人才培养问题最为关键。《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便为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思路。书中认为,首先,早在学校培养阶段,高校应当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科之间做到资源共享和互相取长补短,因为只有具备对数字工具娴熟的操控能力、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并且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技术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也不容忽视,过硬的教师团队是保障人才素质的关键。当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必不可少,只有将这二者紧密地结合,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除了人才培养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的还有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应用问题,能否在环境艺术中完美地应用数字媒体,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当代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早期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数字媒体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学科,这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原有的发展方式必然会阻碍其进步的脚步。因此,在人才培养和实践阶段都要更加注重数字媒体的应用。

篇7

 

关于改善情绪情景识别的研究方法,Denham有效验证了学前儿童已拥有对他人情绪非自我中心和推理的能力,即情绪观点采择能力。[1]研究还发现: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与结构化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是显著相关的;认知观点采择能力与情绪识别显著相关;[2]儿童的情绪表达和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相关;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可以预测他们的社会理解能力。[3]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幼儿园阶段,即2岁到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正在发展,情绪识别或情绪表达能力的水平和特点会影响到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和他们的社会交往,以及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幼儿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引导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表达的健康发展,并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问题。此研究方案的目的正在于此,计划采用结构式、半结构式和自然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测量,对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估;进而针对个体特点开展不同的游戏或训练活动;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行健康的情绪表达,以帮助个别儿童更好地融入群体体,也包括有助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情绪识别或情绪表达能力的健康发展,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做准备。

 

一、目标

 

(1)测量幼儿园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认知观点采择能力,自身的情绪表达及亲社会行为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2)通过团体游戏或活动来增进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能力。(3)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教给儿童有关情绪及情绪控制的知识,以帮助儿童进行良好的情绪表达,从而达到对他人情绪提供适当的反馈,以促进亲社会行为表现。

 

二、测量方法

 

(1)在儿童入园并已经适应新环境,和伙伴、看护者和老师熟悉之后(大约一个月后)对他们进行一系列测量。包括:表情识别能力的测量;情绪情景识别能力的测量;亲社会行为情境性的测量;不加控制的情境下观察儿童的情绪表达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四种测量方法分别度量了儿童情绪识别能力,亲社会行为表现和自身情绪表达的特点,测量进行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测量环境。

 

(2)根据第一步的测量结果,按儿童的情绪识别分数和情绪表达特点对儿童进行分类,以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往研究表明,情绪识别分数和情绪表达特点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在自由活动情境中表现出更多快乐情绪的儿童在情绪识别上的分数也越高,相关显著;生气情绪与情绪识别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亲社会行为总分和儿童快乐情绪出现的比例成显著正相关;与生气情绪成负相关,但不显著;受伤的情绪表现与情绪识别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伤心情绪与亲社会行为负相关。因此,按照个体的差异对他们进行划分,是干预方案实施的准备步骤。

 

三、干预方法

 

1.一般指导方法

 

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最为关键的两个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限于幼儿园的硬性,需要家长的正确施与。本文所探讨的是在幼儿园环境中对幼儿的一般指导方法。在幼儿园环境中,儿童不仅能够接触到成年人,还必定会和同龄儿童长时间相处,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与同伴和看护者进行一系列的互动,因此,教育者应该利用这个环境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进行辅导性训练,并对其行为和情绪问题进行幼小的纠正。Denham提出过适用于一般儿童和有情绪问题儿童的间接指导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每天都迎接儿童入园,这样他们在新一天开始时会感到自己受欢迎并产生归属感。(2)在房间布置上,把活动房间划分成功能明确的小范围区域,这样儿童在选择时不会不知所措。在活动过程中,限制每个区域中儿童的数量。(3)准备足够多的玩具,这样就不会发生儿童争抢玩具的情况,实际上,材料本身会促进儿童的合作、团队协作、情绪探索和表达。(4)将材料存放在儿童可以拿得到的架子上,这样儿童在开始玩耍时不会感到不安,拥有保存和保护完成或未完成的工程的权利可以使儿童保持他们完成某项任务的成就感。(5)准备一个让儿童“做自己”的空间,在这里儿童可以安静地玩耍,思考或冷静情绪。(6)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抚和放松儿童的紧张感。(7)为儿童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表,以平衡儿童运动和安静的活动,这样能够照顾到儿童精力的起伏变化,如果没有进行运动,精力充沛的身体可能会寻求运动爆发,如果没有时间休息儿童会感到沮丧。(8)应用连续的日常规范,让儿童面对变化时感到舒服,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不确定情况发生时儿童的阻抗。(9)安排可以让儿童充分参与的活动,以减少让儿童空等的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无聊而产生不良行为表现,当儿童表现出无聊的信号时及时改变活动内容。(10)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提供鼓励和表扬,且不能限制他们的积极性。直接指导的目的在于创造有利于儿童产生积极情绪和行为的环境,让儿童可以成功地利用他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资源以学习和发展。采用这些指导性方法是干预过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方案实施的基础。

 

2.情绪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教师能够对儿童的情绪理解情况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生活和课程活动安排中,对那些有较多生气情绪表达的儿童,要积极提供这些儿童可以理解的情绪知识,并引导他们进行情绪调节,将它们引导进愉悦的情绪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带来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对有较多积极情绪表达的儿童予以鼓励,并加强他们与同伴的互动。(1)和儿童建立起坚固稳定的良好关系。(2)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反应。(3)仔细观察以发现儿童适应不良的模式。(4)模仿合理的行为。(5)在纠正儿童行为时提供理由或解释。(6)告诉儿童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应该做什么。(7)忽视儿童不恰当的希望引起注意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对其他儿童、设施和装置不造成伤害的时候。(8)解决问题并谈论冲突解决的方法。

 

应用上述原则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教师要做到:①确定目标:一次选择一个行为。②改变环境以使间接指导成为可能。③确定一个持久的干预策略,同时也允许自然结果表现出来。④计划和儿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时间。⑤经常讨论情绪问题,教给儿童陈述问题的办法。⑥要求

 

儿童给问题解决的策略命名,为干预准备充分的时间,评估行为改变方案。方案实施一段时间过后,可对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能力进行再测量,并与入园时的情况进行比较,尤其在升班重新分班时,儿童的情绪能力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四、结论

 

无论对有情绪问题的儿童还是一般儿童,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都是重要的,学前阶段又是儿童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问题开始显露的时期。早期的儿童教育者往往是在内隐水平上关注儿童社会情绪发展,而不是做出外显的特定的干预措施。本干预方案正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以期对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作出实践指导,并促进相关理论研究。

篇8

中文“人居环境”概念对应的英文是Human Habitat,Human Settlements以及Ekistict.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科学来研究,国内最早是吴良镛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身体力行的。

吴先生在当时就敏锐地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战后大规模重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建设性破坏”的问题,如对土地资源的侵蚀,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等。吴先生提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建筑单体设计或城市规划具体技术问题上,而应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上着眼。因而倡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笔者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在吴先生指导下,进行城市(Amenity)宜人环境研究,这一课题也是吴先生“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在当年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与地产开发尚未真正启动以前,吴先生就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化运动将要带来的问题的研究。对大规模城市建设将会带来的种种城市弊病和矛盾有高度的警觉性。努力从中国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发展战略问题,南方中小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研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吴先生提出要从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地景学和建筑设计三方面着手,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里进行,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中战略上的最高境界,寄希望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环境科学、艺术创造上的最高境界,依赖于有造诣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加强这两个层次上的衔接,提高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决策中的地位。吴先生研究探索国外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倡导在中国建立城市总建筑师的机制。2002年5月吴先生赴德国参加国际建协大会预备会议期间,也同柏林前总建筑师J.P.Kleihues教授讨论欧洲著名城市总建筑师制度的形成与实际运作机制。

二、创造宜人居住环境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和设备技术以及发展商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美国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从人与环境着眼,将建筑分为“人工建筑”和“自然建筑”。引申而言:从住宅、建筑群到城市,都属“人工建筑”,从住宅园林、城市园林到大地景观、生态园林都属于“自然建筑”,两者综合构成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

创造宜人居住环境,特别是居住区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和设备技术以及发展商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在西方国家有一种社会现象,业主委托建筑师设计房子,业主的文化素质以及对建筑的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最终建筑的形象与品味。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居住区开发常常是几十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规模,这不仅是一幢房子的优劣问题,而且将对于城市环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商在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看到其建筑产品将融汇到现有城市的空间之中,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几代人或几十代人的居住环境质量。因而发展商应看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开阔眼界,提高水平,让自己开发的城区为后人留下一份可以值得自豪的业绩。

三、中国目前住宅发展现状对规划设计师的要求

建筑学的内容和建筑师的业务从来都是随着时代而横向拓展,纵向深化。然而20世纪以来,学科的扩大与专门化使从事具体工作的设计师个人的视野却在趋向狭窄和破碎。由于多学科进一步介入城市的规划建设,无须借助建筑师就可以开展城市发展事业。建筑师的作用有日趋削弱的倾向,这也是造成众多城市开发环境质量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现实社会对规划设计师提出的挑战,要迎接这种挑战,建筑师首先应在合理地组织物质和空间环境,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方面,发挥其专业特长,当仁不让地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决策性工作。

其次,建筑师要扩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建筑事务所要能为发展商提供,从策划、规划、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建筑设备技术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并能站在学科的前列,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与经济技术,创造出时代的精品。

中国地产开发市场将日趋走向成熟,对高质量建筑设计的需求日益明确,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未来时间内将有相当数量的设计机构因为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难以生存。建筑师要放弃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设计,这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四、北京五合在改进人居环境方面的理念与实践

北京五合创立短短三年以来获得较大成功,原因除了其有较高的设计质量,较强的市场观念和敬业精神以外,也与其注重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有很大关系。

1、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设计应使土地升值而不是浪费土地

每一块土地都由其在城市或环境有的区位决定了其经济价值。发展商在得到土地之后,应充分考虑土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在深入进行市场、环境调研之后,确定产品开发定位。在这里要特别考虑开发的合理性,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特别应控制容积率。规划批准的容积率是一个上限,发展商应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确定一个合理的数值。容积率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收益率,但超过了一定界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带来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造成整个楼盘销售危机。

建筑师在得到设计委托时,除了要在规划设计中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保护现有树木、植被。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提供最理想的空间形式,提升土地的价值。

国外许多城市在对于城市开发项目的管理上,把能够改善这一区域的城市环境,提高其土地和周边地产的价值,作为城市开发所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

2、参与策划,从项目决策阶段入手,重视改善环境。

房地产在中国是新兴行业,开发商大多数都不是房地产专业出身的,有规划建筑背景的都是很少。因而很多发展商在确定产品定位和开发理念,以及如何将其落实到规划与建筑空间形体上都显得力不从心。能够根据开发商提出的要求提供设计的建筑师很多,但市场上最需要的是有策划能力的设计师。北京五合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市场的发展,长期收集积累相关产品的信息。我们能够以建筑师专业的角度,对产品定位提出独到的建议。对市场的精辟见解与成功的业绩赢得发展商对我们的尊重与认同。在这一基础上,建筑师参与项目方向性决策,能够对于提高最终产品质量和创造宜人居住环境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注重城市整体空间肌理的保护和重新塑造

中国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浩大,速度空前,城市以往逐步发展生长,形成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因而在城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在空间上的有序与协调。欧洲国家在战后大规模重建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或说走过这样的弯路。60年代规划师们喜好设计自由矗立在绿色草坪上的高层建筑,或是在同一地块内设计出高度和尺度变化很大的建筑群。这种方案在图纸、模型上显得很生动,空间变化丰富,但实际盖出房子来很不理想,高层建筑中间的开敞空地,既不属于公共空间,也不属于私人空间。建筑高度和尺度很大的建筑群,对居住在里面的居民来说并不感到舒适。欧洲的建筑师以及开发商们现在已开始转向传统的街区式布局形式,这种城市空间形式更能够满足人类情感和品位的需要,它在城市公共街道空间的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北京五合在其所做的规划设计中,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4、强调从规划到建筑及景观等细部的整体设计,通过精美的设计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应从规划到景观,从建筑群体到建筑装饰细部整体考虑。规划形态决定了社区大的空间与功能布局,景观与建筑设计应同步进行,整体考虑构思,室外、室内空间的创造、协调、过渡、需要设计师花气力去推敲。通过精心的设计,创造从室内到室外,从私人空间到开放空间、到城市公共空间这样一系列舒适宜人的空间,提高整个城市环境质量。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城市环境空间的不仅要满足城市功能的要求,如居住、工作、交通等,同时它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规范影响看社会行为和城市生活。

5、艺术设计与新技术并重

篇9

【关键词】“人化环境” 斯堪地纳维亚 人性化 情感化 产品设计

1 黑格尔《美学》中“人化环境”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美学》第一卷中就有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来被马克思表述为“人化的自然”的美学命题:“只有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的力量。”只有融入了人的思想,通过人的改造,自然中的“物”才能体现出美的价值,也就是艺术美。这也充分说明了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艺术美是人通过心灵的感悟与净化然后付诸于实践和创造中得来。人们按照自己的精神与物质双方面的需求来改造自己所处的大环境,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人化自然”,通过这种改造活动让自然烙下人的精神印记,让“人化环境”后的环境更加符合人的需求。所以人化环境是一种人心灵的外观体现,只有将自己世界贯彻到自然的世界中,环境才能让人觉得安全与舒适。

2 从设计角度理解“人化环境”思想

所谓“人把他的环境人化”的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造物活动,人化环境是让自然中的“物”体现出美学价值,环境也让人得需求到满足。而造物活动也是为了让人更加适应于外界的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同时具备了功能和形式的需求。所以设计是人(设计师)“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的活动,这个活动不仅使人获得物质生活的产品和条件,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每一次造物都是创造“个别的事物”或行为,每一个经由造物活动创造或改变的“个别事物”都属于“人化的自然”一部分,从而每一个平凡的“个别事物”也都能成为使人满足的审美对象。站在设计的角度,黑格尔的“人化环境”的思想其实就是在阐述造物的本质,以及设计是协调“人”“物”“环境”的关系从而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目的。

3 北欧家具设计风格特征

北欧设计文化是考虑民族所处环境,基于人的生活习惯之上的,被称为“斯堪地纳维亚风格”,设计中更多的考虑人文因素,满足了人的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在早期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软化”,产生了富有“人情味”的现代美学,被国际上公认为好设计的标准。北欧的家具产品更能体现出北欧对于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的尊重,他们设计是用长期民族传承下来的工艺结合软化技术材料来续民族的风格和传统,将“软性”的功能主义发挥到极致。家具设计特点以曲线为主,造型简洁却带有人文情调的柔和,同时又不失功能主义的实用原则。雅各布森的蛋椅(图1)就是经典设计之一,流畅的线条,造型简洁大方,整体的造型像为圆形,强调了私人空间的概念,调和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安全,放松之感是一种设计师对人情感上的关怀。

4 解析北欧家居设计中“人化环境”思想

4.1 “人把他环境人化”的人性化设计

黑格尔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是一个“人化”的过程,也是人精神灌注的过程,然而北欧家具设计理念都是建立在尊重自己民族生活环境基础之上的,这样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民族自身精神的灌注。站在另一个角度理解,“人化环境”也是在协调“人―产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环境满足与人的需求,从而达到一种和谐舒适的使用状态。而北欧家具设计中对于“人―产品―环境(自然)”三者关系进行深层次的考量,充分满足人的需求,从而设计出服务于人,融入使用环境的中“人性化”产品。埃罗・沙里宁的传世之作“郁金香”椅子(图2)流线型设计充分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使用的舒适性,设计师吸取大自然灵感的创作不仅展现了有机形态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黑格尔的“人化环境”思想。

4.2 “情感关怀”中“环境使他得到满足”家的概念

“人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像在自己家里―样,他的个性必须能以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所以设计应该赋予物品以更多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世界,才能让人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得到满足。同样是功能主义产品,北欧设计避免了包豪斯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以软质材料和有机形态给人一种“家”的亲切之感。其设计中包含着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现代美学,真正做到了“环境使他得到满足”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教学体系

对于注重于实践教学和实践经验积累的专业性或者应用技术型院校,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尤其重视。比如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护理专业;飞行专业等等,又比如专业学院的艺术专业;设计专业等等。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的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取,实践占据整个教学的70%内容,那么我们对于这样的教学课堂或者专业课程的教学就是要建立在基本的实践操作上。更为注重的是对整个实践过程的理解和动手亲力亲为。实践的内容很丰富,就想组装一台机器,雕刻一座模型,烧制一个瓷器,这些专业性强,技术型强的课程和专业都需要学生们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就艺术的特质,那么,如何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环境设计的内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为了更进一步的在教学环境的设计实践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拿捏教学实践的内容,进一步的完善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体系,用制度和文化氛围来巩固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地位,从而带动整个教学实践的发展。

一、环境设计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应用技术型院校指的是专业性设计较强,具有实践导向的职业学院或者艺术学院,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更加能够不断的意识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更加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而营造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氛围。理解环境设计对教学实践的意义,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院校中的意义,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应用型技术院校的专业属性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很高。那么,实践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在这种逻辑下,环境设计的内涵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实践的效果,可以说,环境设计的内容对于教学实践非常的重要。正如同语言教学需要模拟出情景的设计,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学习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技术,都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背景,我们说这些都可以与实践的环境设计相提并论,因为他们是在该领域进行教学的必备元素。其二,应用技术型院校更加注重与市场和社会的对接,注重工作导向和实践导向,也就是务求达到学以致用,或者学以现用的地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学用脱节上的问题严重,为了更进一步的达到相应的实践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彻底解决这样的问题,增强专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直接为社会或者市场贡献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上了学,与工作无关。其三,应用技术型院校需要有实践文化的存在,因为实践决定了院校教育的质量,学了修车的不能把车修好,学了护理不能科学的护理病人,学了设计,却不具备设计出现实作品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增强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让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更为实用,让实践的环境更为高涨和完美才是提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基本手段。

二、当前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现状

当前很多应用技术型院校都谋划和构建了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尽管有些院校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也有的院校先行一步,做得比较扎实,但是总得来说,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当前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体系中存在大量的设计漏洞,也就是说在制度建设或者组织文化建设层面还有所缺失,大家能够自觉的营造环境自身是好,但是不能够自觉的营造,反而破坏环境就有失水准了,环境设计中充满了实践的针对性和严肃性,如果不能够按照以教学为目的的原则去设计环境,反过来整个实践环境只能沦为空架子,失去了开发和研究的必要。二是教学体系中环境设计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够根据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完整的实验-研发-创新体系进行构建,而是大而全,多而不精,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优势,不能够完全将市场打开,并融入整个专业市场,所以给我们的环境设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环境设计缺少配合,这种配合来自与学校与老师的配合,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来自于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尽管建设的环境设计体系并不完美,但是也能够更加强烈的表达出实践的意愿来。根据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现状,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需要和专业属性的基本要求上来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设计,我们能够把握到一个基本的教学实践方法,在环境上把握住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整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构建,然后不断的充实整个教学体系中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让整个环境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突出的表现出环境设计的重要意义,所以整个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和重构。第一,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把握专业性原则。为专业学习着提供一个专业的环境才能够更好的付之于实践。比如在汽修专业当中,只有营造出一个修配厂的基本环境,模拟一切流程和制度状况,才能够促使学习者更为真切的感受到实践的环境,更加投入到整个实践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也能够在教学中更加全身心的投入。第二,环境设计逐渐用实景教学来代替,这是环境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将真正的环境搬到现实当中,比如建筑设计,那么就直接到建筑体的施工单位处去感受,去理解,去真正的用视觉和感觉来记录实践的全部过程,并将之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第三,构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好教学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比如经费问题、比如人才问题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整合所有的相关内容,整合所涉及到的具体运作体系,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实践体系的品味。

参考文献:

[1]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11

关键词:城市环境;环境设计;城市经济

一、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环境可以认为是包含城市中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等行为的多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双方面。其中,“自然环境”可以理解为城市中无处不在的“自然物质”;“人工环境”则可以理解为城市中人与人共同创造的一种“社会空间环境”。吴良镛先生曾指出:“城市设计是一种综合的专业领域,我们要求的是走向人居环境规划城市设计观。”城市环境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协调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科学安排城市空间,以实现城市居民宜居环境空间的目标。学者向静仪认为:“城市环境设计是以满足生活在此的人们的生活需求为目标,开展城市环境各方面的功能设计,提升城市美观度、舒适度、安全性、生活便利度,最终服务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的提高,改善人们的各类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城市人文气息。”城市环境设计总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个城市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中又能判断这个城市的发展模式是趋于环保生态还是相反。城市环境设计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转换过程。尽管如今在设计中越来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随着全世界范围内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一些自然资源肆意的使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之一。

二、城市经济与环境设计的联系

我认为,城市环境设计归根到底还是服务于城市中的人们,创造宜居的空间环境,而这样的空间环境既需要良好的经济氛围来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优质的生态条件来提高人们的幸福程度。城市环境设计与经济有许多关联点,在经济消费过程中,“开发商和施工单位要注意对建筑材料的运用和垃圾的处理,尽量做到循环利用,将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确立一种效益型经济模式,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环境设计中还涉及到环保投入和环保创新,持续加大环保的科研投入,如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设施,达到科学预防与科学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花更大力气进行环保技术的创新,这不仅能实现变废为宝,还能将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大量可流通的自然资源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城市空间自然环境便是人类的“栖息地”,人类并不是机械地适应自然,而是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其满足人类的自身需求,城市环境设计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通过设计规划人们的居住环境,形成宜居的城市环境空间。实现现代城市整体效益与符合城市居民根本利益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最高准则,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的目标之一,因此,拥有整体性思路的城市环境设计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毋容置疑,经济是城市环境设计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与设计相关的投入和产出等效益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城市环境设计既属于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艺术。包含艺术的特殊经济活动,就需要创造经济价值。城市中不同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创造了城市环境设计的经济价值,而且每个主体创造价值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设计师通过设计成果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来实现经济价值;施工方则通过对项目的建造而完成经济价值;消费者通过购买才能使设计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因此,城市环境设计的经济价值是由多个环节共同实现的。城市经济建立在生产与消费的基础之上,城市环境设计的经济价值直接体现在给个人、企业或政府带来的经济效益层面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经济价值刺激了城市的生产和消费,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循环发展。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因此,完善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从基本环节下手来改善民生。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就更让人关注,其在可持续调节空气质量、改善水质和物质资源循环与利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城市不断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一方面是契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生态和更为环保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城市环境与经济是一种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约的关系。改善城市空间自然环境既可以为居民创造宜居生存条件,也可以有效促进对应城市的经济发展。反过来说,只有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源源不断为城市环境设计提供相应的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等物质条件。

三、小结段落修

总的来说,系统性的城市环境设计可以认为是一个城市在特定发展阶段中的一种具有辅和战略性的指导方针,也是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基础依据之一。城市管理者应该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条件,尽早确定城市环境设计的覆盖范围与发展思路,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城市环境设计的初衷角度看,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对经济有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是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贡献力量之一。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1.2:128

[2].向静仪.浅谈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J].绿色环保建材,2017(4):53

篇12

1.1、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环境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环境艺术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帮助设计者以更加高效的速度设计出人们满意的作品。比如,对于室内外环境、建筑设计等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平面图纸是基本的设计思想的交流语言,但对于非专业的客户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借助三维设计软件虚拟出的三维效果却直观、生动的多;任何一个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都是各方要求的相互妥协和调解,设计过程中反复的修改是难免的,电子化的设计文件易于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障了图纸的标准化。在各大高校的各类设计专业普遍都很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设计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设计者的环境设计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设计,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满足人们的高层次的设计需求。

2.有利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行,学会如何应对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具备灵活的设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显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实际运用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视专业设计软件课程设置的同时却反而容易忽略办公自动化、文献及信息检索、数据管理及分析软件等大学生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证明,这些普及的软件应用有时可也能会成为设计类学生的短板。例如,现在的设计不是建立在设计师的个人灵感乍现上,而是建立在对设计环境和条件及目的的客观分析上,设计师需要有收集、鉴别、分析各类信息的能力,像文献及信息检索课程就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而编制预算、规范书写设计文件更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技能。在教学中如果面向岗位要求,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代表的实践技能相结合,最终能够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

二、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环境设计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设计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常用办公软件。第二,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MAX等专业设计软件,使学生较好地具备利用计算机绘制图形、处理图像、甚至制作影音视频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和表现能力。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其对软件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其在熟练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第三,通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互联网连接了世界各地,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从世界各地汲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为自己所用。环境设计人员在设计作品时也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其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正确查找和整理信息数据。

2.部分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年来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有限。无论是先前归属于文学类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是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现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下属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都是艺术类考生,文科生也较多,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面临不熟悉的思维方式,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3.学生的学习特质不同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经历,使其学习习惯、课程基础都与普通文科生有差异。艺术类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非艺术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无法理解这种学科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充分掉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1.改进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

首先,环境设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备课,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比如,教师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结合使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以及对他们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使计算机教学更加生动,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其次,计算机教师要转变自己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学科的特性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此外,计算机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结合计算机的升级速度,向学生讲授最新的知识信息,而不是照搬课本理论知识,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在社会上更好的被实践应用。

最后,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计算机理论课的教学大都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损,结合实践教学,例如结合设计实例,进行项目化的课题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应该做到平衡有度,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的教学。在最后的学生学习考核中,教师也应该转变传统的单一式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应只把最后的结果作为唯一考评点,而忽视了每个学生在解决设计问题中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灵活应用和创造性应用的过程。设计类学生学习中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设计专业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单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2.计算机教学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计算机教学讲解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计算机专业词语,深入浅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要紧扣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对学生专业服务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避免为讲软件而讲软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互促进。计算机知识是学生未来工作中必要地设计工具,计算机使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提高他们的专业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中,以案例教学法,将计算机操作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工具的掌握能力。

四、结束语

篇13

摘 要:“装置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艺术门类,本文通过分析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中的装置意象特征实例,对装置艺术进行深入理解探讨,在联系设计意象思维,对这一意象思维特征进行总结归纳。探寻装置艺术意象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达形式。通过总结装置意象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作用与影响,达到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补充的成果。

关键字:环境艺术;装置意象;装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83-01

相对于装置艺术,环境设计的概念内涵要大得多,除了艺术性的要求,它还包含了更追求功能性的道路、建筑及各种公共和私人场合。而所谓“装置艺术的再生性”主要指的是在环境的构成领域中,通过打破、重组原本的空间、结构而建立起新的视觉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一种对“环境组成”的重新解读。装置艺术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不仅能为环境设计提供新的思想和内容,同时也能为环境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进环境设计发展的作用。

一、室内环境设计与装置艺术

除了通过简单的装修对环境进行美化外,室内环境设计还要求通过对空间造型、艺术品,细节色彩等要素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设计,在满足对室内要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确保室内设计的艺术形式对审美价值的反映与体现。室内环境设计不止要满足室内空间的用途,在性质和意图上更应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和意境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

室内设计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物质层面:包括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等;2.技术层面:包含结构工艺、对室内设计的规范标准等;3.精神层面:由前两个层面所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等。在国内外的许多餐饮、休闲空间,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加深情感交流,常将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装置符号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在建筑领域中,文脉符号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可广泛应用与建筑内部构件及各类构筑风格的处理上。因此,为充分发挥艺术作用,装置艺术可充分运用于室内环境的空间造型、艺术品和细节色彩等方面。

所以,只有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转移到观念性上,在更大程度上接受装置艺术的观念性因素,着重对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环境氛围、美感与品位、心理感受与文化内涵等进行重新思考定位,而非简单的追求形式。一旦将装置艺术与室内环境设计艺术相结合,不止会对室内环境设计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更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不同需求。

二、室外景观设计与装置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几乎都可以归类为环境构成的要素之中,无论是城市广场公园、街区景观、居住区、街头绿地等环境景观,还是小到街边桌凳,雕塑作品、铺地栏杆、花坛水池,甚至于自然界的山水草木等,这一切几乎涵盖了室外造型艺术的所有。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类如户外雕塑、园艺造景、街心广场等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日渐频繁并趋于完善,给钢筋水泥的城市建设带来的勃勃生机。而这些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在为城市建设创造美的同时,也担负起了承载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所彰显的社会公共文化。

在现代环境中,作为景观环境中的重要“道具”,装置艺术已经参与到了城市景观的构成当中。在一些相对较为重视环境景观的地区,其景观与艺术装置和实用装置的结合通常相当完善,以完全将艺术装置与实用装置融合成了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定义了室外空间的功能特征的同时,也确定了室外空间的秩序,丰富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内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装置艺术在作为一种设施景观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景观。

总之,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装置艺术已与景观艺术完美融合,并逐渐的渗透到了以视觉艺术为主导因素的物境、情景、意境当中。由于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装置艺术打破了景观设计中对自然元素的常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设计中的中庸式表达。可以说,景观设计的形式由于装置艺术的介入而更加独特、饱满,从而打开了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视觉与情感思维境界。

三、结论

作为装置艺术的核心思维,装置的意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和阅读甚而理解环境艺术中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设计思路与表现形式大胆而奔放,在设计中也力求对传统设计的质疑与超越,是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的时代标签,但是,无论材料空间的丰富性语言如何多变,其围绕展开的中心侧重点依然是“情感的表达”。而装置意象作为装置艺术的折射点,在环境艺术中常能体现出新时代“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渗透,更进一步的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之中,垃圾饿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篇14

1.1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

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为学生的综合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所以环境设计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思维意识,明确环境设计专业概念,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化,培养其表达技能,其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思维的形成,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但是,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各院校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不对准也方向进行区分而统一培养的。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专业意识。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将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即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应当包括专业可操作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电脑制图、手绘制图、空间设计等课程),以及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史论等课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理论素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

1.2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

建设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从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出,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方向,具体涉及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正是依据环境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遵循本专业职业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来制定的,它主要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首先,典型项目选择是在结合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确定具有明确主题的实际工程项目。其次,结合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征将其分为已实施、正在实施、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三类。

2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与创新

2.1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

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减少重复也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出路之一。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及课程特征,实现课程内容、结构、时间安排上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各种相关知识串联及互融理解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地方。因此,课程结构顺序的调整有利于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强化,最终灵活地运用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对各课程知识内容加以有效组织。为此,我们应更加关注设计类课程间的联系,尤其要准确、全面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2.2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

针对传统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比重不合理以及课程间内容的分离与重复等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强的应用性特征,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的调整各专业课程比例,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中。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晚上走出居室去放松心情,这时候就要求环境设计能够关注对夜环境的塑造,做好亮化工程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享受夜生活的环境。再如,室内照明设计作为营造氛围的最佳要素,也是环境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市场上非常需要照明设计方面的人才,照明设计在室内外环境中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这个专业。二是要结合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适当地减少基础课程课时,增加和细化专业拓展类课程。例如,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目前很多院校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础必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常分在不同学期、不同时段依次完成,在整个基础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课程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该部分课程累赘重复,还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所以,将这三门课压缩,整合设计为一门课,并通过一次性完成三大构成内容的教学,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压缩整体课时,使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避免重复教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系统性的掌握三大知识构成。三是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缩减技能类课程比重,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程一般较少,而技能类课程相对较多,从大二之后,基本以技能类课程为主,占大学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课时,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ketchUp、Photoshop、3dsMax,设计表现技法:马克笔、水彩手绘表现。此外,目前的环境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与课时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软件学习及效果图的绘制是设计师最主要具备的要素,使得他们由于理论知识不充分,设计思路狭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在设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实际上,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思维及设计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软件只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工具。因此,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减少技能课程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专业选修课设计要遵循学生兴趣以及当今设计界的热点和焦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对待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途。比如在本专业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诗词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小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速写实习、植物认知实习、外部环境测绘、工程与技术建造实践、专业基础实践、设计师业务实践等实践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地调研融于一体,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场调研发现问题,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这种理论讲解、方案设计与实地调研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对学生设计方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侧重不同空间类型设计规范和经验的传授的现象。其次,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习学时,实现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应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