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成因范文

国际贸易的成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6 10:3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贸易的成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贸易的成因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 成因 等级制度 自由

按照经典理论,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剩余产品出现的产物,而现代意义的、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相伴生的。本文试图结合历史现象以解析现代意义的国际贸易为何发端于西方小国而不是国民产值更高、剩余产品更为丰富的东方大国、其成因究竟为何,并引出这一解析结果对我们当前经济的历史启示。

在封建时代,由于封建壁垒及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没有大规模的国际商品市场,而只是存在着一个个被分割的独立的国内市场。而每一个独立的国内市场,它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的生产体。如果单纯地从经典理论出发,大规模国际贸易应当发端于两个大的生产体之间,因为它们有更高的GDP及更多的可供交换的产品,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1500年以来,当、印度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庞大帝国在忙于维护和巩固君主集权统治时,西班牙、葡萄牙、不列颠等地域狭小之国却打开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探索全球的兴趣。他们发现新大陆、找到新航线,进而开展了庞大的大西洋贸易和活跃的全球贸易。这一形势导致的最明显后果是在英国产生了一个不同于地主贵族的、富裕的商人和市民群体。而正是这一群体催生了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史学界普遍认为,对当今世界格局而言,16世纪是一个决定性、具有时代分水岭意义的世纪。

为什么国际贸易发端于西方小国,而不是东方大国。单纯从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上无法得到答案,因为早在西方发现新大陆和进行大规模远洋航行之前,我们的国民产值已居世界前列,我们的郑和船队已经完成了傲人的跨越太平洋、印度洋之旅。那么,其因究竟为何,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历史分析中找到答案。

一、东方帝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无论在生产资料及劳动力数量上均占有西方无可比拟的优势。经济上呈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而这种自然经济具有天然的惰性。相较而言,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西方小国却有打开和融入国际大市场的强烈愿望和商业进取动力。东方的封建统治者仅从国内生产中抽取税收即可基本满足需求,而西方小国却需从商业活动中充实财政,这就导致了东西方的重农、重商之别。而在西方诸国中,英国的商业自由及藏富于民的政策,使得产业革命发生于斯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自然经济的惰性同时表现在,封建统治者既有能力以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人民牢牢地束缚于土地之上,最大限度地限制人员的流动和自由,又以苛捐及各种专营、特许制度等经济政策限制民间商业活动。而贸易是发生于平等自由主体之间的,东方帝国的制度极大地抑制了商业活动地展开。

三、由于以上经济特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社会思潮向着不同方向发展。当中国的程朱理学开始确立,君臣父子封建等级观念日趋登峰造极之时,西方国家正结束中世纪黑暗的教会统治,萌动着第二次文艺复兴,进而产生提倡平等自由的天赋人权理论。人身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商业活动的自由使得西方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催生产业革命和国际贸易大发展的许多科技创新得以出现。

从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自然经济的惰性使得东方帝国得以建立巩固的封建统治,统治者得以对劳动力和社会经济活动实行严格的管控,再加上较大的国内市场容量,使得贸易规模缺乏成长壮大的动力,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在这里生存。恰恰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足、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短缺、国内市场容量的狭小,使得西方小国有着冲出小市场、融入大市场、开展国际贸易的强烈冲动。这颗冲动的种子在西方封建统治松动之时茁壮成长,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欧洲破土而出。

国际贸易发端于西方并催生了西方的资本主义,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的演变产生极大影响。直至今日,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处于世界强国之列,它们仍然是国际贸易大国,在生产的世界分工和国际贸易次序和规则建立上拥有主要的话语权。

由上文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历史启示,无论在东方或西方,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精兵简政、轻徭薄赋和减少政府管控、给予社会充分的自由度,民间活力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社会经济、文化就会呈现一派繁荣。我国目前的大好经济局面并非改革之初就由政府规划、设计好的,而是打破许多禁锢、允许民间探索和创新的政策所带来的。我国目前的外贸体制仍然是政府主导规划,而这些规划的主导思想即出口替代、进口替代政策实际上不就是那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意识残留吗。大量事实证明,政府规划总是拉于民间创新之后,政府永远无法规划出网络服务、基因改良等新经济、新需求。只要给民间经济松绑、让政治权力与微观经济保持距离,我国经济就可能在运行质量、创新能力各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资料:

篇2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也在不断的前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交流逐渐深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也迅速增长,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同时贸易顺差也持续扩大。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的注意。本文以中国近年来的贸易盈余为背景,结合最新的数据,采用理论实证的方法和研究,分析了中国贸易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以及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后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巨额贸易顺差的对策,建议以理性、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关键词】

贸易顺差;进出口贸易;成因;经济后果

1 当前中国贸易差额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增的同时,商品也出现了进出口的严重不平衡,出口规模大增,而进口规模相对较小,贸易顺差的幅度也加大。中国自1990年以来,基本一直保持着顺差的状态,而之后,贸易顺差飞速增长,屡创新高。

2 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后果

像很多其他的失误一样,贸易顺差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国家带来经济发展的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国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同时,过大过量的贸易顺差同时也会拖累国家经济的发展,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不利于国家实力的壮大。

2.1 贸易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好处

2.1.1贸易顺差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贸易顺差是在中国出口大量增加,相对于进口规模较大而形成的。中国大量的向国外出口产品,一方面可以吸纳国外的资金进入国内,为国内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同时,有利于中国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生产力和技术的接洽,改善生产水平,引进更为科学的生产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1.2贸易顺差强了国际地位

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并且能够优先抢占更有利的经济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信誉度,因为强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间接的显示了中国良好的国际清偿能力,给国外的投资商有更大的利润保证和安全感,使得中国能够更加容易并且以更加低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和借贷,能够促进中国国力的壮大和经济的发展。

2.1.3贸易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有了很大的比重,这就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了。在国内消费和投资大幅发展的同时,适当规模的贸易顺差和出口能够协调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当国家财政出现赤字时,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

2.1.4贸易顺差有利于抵抗风险

贸易顺差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上的大债权国,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中国也有足够的外汇和资金来应对各种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增强国家对外清偿能力和对外支付能力,使国家能够在规定有效的时间内实现外汇欠款的偿还和补充,保证了国家经济的安全,提高了国家抗击各种经济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2.2 巨额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后果

2.2.1容易引起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过快过大的贸易顺差必然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这样就容易产生大的贸易摩擦和各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行为,不利于中国的出口和外贸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像轮胎特保案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各国为了减轻自己国家的贸易逆差压力,不断向中国外贸施压,妄图影响中国的出口和外贸发展,因此,在巨额贸易顺差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紧张,不容乐观。

2.2.2可能引发国内需求不足

国内的需求和发展反而受到抑制,就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以上,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高度,这样在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限制民族经济的发展空间,使中国本土的民族经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市场,难以真正壮大一国的经济和国力。

2.2.3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

提高外汇成本会增加国内资金流出的速度,不利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3 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

3.1 内因

3.1.1“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和政策是根本

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固步自封,想对落后的状态,国际贸易不发达,经济进步缓慢。随着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政策的实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口一路飙升,以微薄的利润和收益换取更多的资源浪费,却忽视了进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出口迅速扩张,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实际收益和发展并不明显。

3.1.2中国的生产成本低是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地大物博闻名于世,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众多的人口,都为中国的生产提供了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这就决定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有优势有发展就会刺激中国出口不断扩张。

3.1.3加工大力发展贸易发展驱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加工贸易额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基本上保持在一半左右,由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可以窥见一斑。”

3.2 外因

3.2.1经济全球化加快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而作为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又拥有大量资源和产品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前来与中国进行贸易合作,从而促进中国的进出口发展和贸易的快速增长。

3.2.2世界经济的前进使得整个经济基础变大

近几年贸易顺差使得经济基础变大,但是相对于比较大的盘子来说,贸易顺差的量也得到了放大,从而使得中国目前这种巨额贸易顺差局面的存在。而在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和较大规模的局面。

总之,贸易顺差增大,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机,趋利避害,加快涉外经济政策的调整,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贞.我国贸易顺差成因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49):8

篇3

关键词:多边贸易体系 改革 关键性问题 相关政策

新一轮多边贸易会谈是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确立的,WTO成立以来的第一轮谈判。它确立了8个谈判领域,主要包括:农业贸易、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由于各成员对新一轮谈判的不同期望以及在各项谈判议题上存在的尖锐的利益冲突,多哈回合谈判进展十分缓慢。到坎昆会议之前,农业谈判没有按照预期达成农业减让的框架协议。其他领域的谈判虽各有进展,但也都没有完成多哈议程所制定的计划。坎昆会议,作为多哈回合的中期检验,由于在农业问题和是否把“新加坡议题”纳入新一轮谈判等主要问题上的巨大分歧,最终无果而终。至此,本轮的多边贸易会谈陷入僵局。

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

坎昆会议失败之后,各国都进行了反思,WTO也开始着手对其决策机制进行改革。

世贸组织所作的努力

为了避免重蹈坎昆的覆辙,2003年10月WTO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考虑如何简化目前必须一致同意方能生效的决策模式等问题。由贸易专家们组成委员会针对导致全球贸易谈判崩溃的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包括“建议当WTO成员对某项协议不同意或不愿参加时,允许他们选择参与或退出”;“将WTO议程回归到降低农业和工业品关税上来”,以及“显著增加WTO的工作人员规模,以帮助弱小国家”等措施。

2003年12月15-16日,按照坎昆会议的声明,WTO总理事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大会主席卡斯提洛(Carlos Perezdel Castillo)做了报告。他提出了对4个关键性问题:农业、棉花、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新加坡”议题的技术性解决方案及对今后工作日程的安排。Castillo先生认为新加坡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没有达成共识的议题。对于这个议题应分开来逐个讨论。他建议继续已经开始的两个话题即贸易便利和政府采购的透明度问题,并寻求可能的解决模式。其他议题留待以后合适的时间再讨论。对于以后工作的安排,Castillo先生建议在2004年年初,各谈判小组主席确定之后,重新开启多哈回合的谈判。这次会议为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性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为今后多边贸易会谈的方向指明了道路。

世贸组织的成员所作的努力

2003年11月底,欧盟发表在本轮谈判中的最新立场,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欧盟表示,欧盟已做好重返世界贸易谈判的准备,并将继续大力支持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而不会转去追求零碎分散的双边协议。

同时美国也表示了自己的积极态度。2004年1月12日,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表示,他将给WTO146个成员写信,敦促大家忘掉坎昆会议的失败,把精力集中在农产品、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谈判上,并希望不要将2004年白白耗掉。

2004年1月30日,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外交部长们在马尼拉召开的会议期间发表一份联合声明,呼吁恢复停滞的全球贸易谈判,并希望陷入僵局中的WTO市场开放的谈判最终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2004年2月11日,在美国和欧盟宣布支持重启全球贸易谈判从而为之注入新的动力之后,WTO146个成员的贸易部长和大使在日内瓦总部举行为期两天的总理事会,希望恢复多哈全球贸易谈判。

2月27日世界贸易组织宣布,“多哈回合”谈判小组已初步确定了重启谈判的日期。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小组将于3月29日至4月1日开始就削减关税和改善工业品及消费品的市场准入进行谈判。规则谈判小组将谈判日期定在3月16日至17日。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将在3月22日和4月2日之间举行一系列会谈,并将于4月2日召开服务贸易谈判特别会议。最为关键的农业谈判,将于3月22-26日进行。除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外,其他各组都是自去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部长级会议失败后第一次进行会谈。

当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日本经济日报3月17日在其网站宣布,日本将提出一个新的农业贸易自由化的方案以抵制美国提出的对WTO谈判下的所有产品实施关税限制的建议。瑞士和韩国等其它9个国家也将加入日本的这一动议。

新一轮谈判进展艰难,议题的选定充满了妥协、折中和矛盾,各方分歧难以弥合,这反映了各成员对新一轮谈判的不同期望以及在各项谈判议题上存在的尖锐的利益冲突,体现出各成员都试图在这种利益攸关的谈判中通过寻求最佳战略,努力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好处。谈判,事实上就是一场艰苦的对抗赛。相信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将会在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各方将会在激烈的讨价还价中痛苦地、一点点地让步,以维持谈判的进行。“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一轮谈判最后是会成功的。

中国相关政策的调整

新一轮多边贸易会谈也是中国加入WTO后,首次作为规则的制定者进行的贸易谈判。作为WTO的新成员,作为其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积极研究对策,以赢得WTO框架下的有利地位,最大限度的维护我国的利益。

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问题一直是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核心问题,在农业问题没有结果之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我国在农产品方面的国内支持。这不仅可以增加未来的谈判筹码,还可以使农民真正受惠,真正做到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农民利益。一是要充分运用WTO允许的“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如对农民的一般支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的投入并向农民提供调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的补贴。二是调整和加大“黄箱政策”支持。因为目前我们的补贴还不到农产品总产值的2%,远小于入世时8.5%的承诺,我们需要做的是改革支援和保护农业的方式。

加强市场保护机制的建立

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特保措施的谈判正在进行。针对我国的入世承诺及谈判的进展情况,我国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临时性贸易措施、法规体系和运作机制,按照严格的法律规范对国外进口进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裁决和采取措施。但是不论从这些保护措施的产业覆盖面还是保护方式来看,保护机制都还不足。另外在保护范围和程度的把握上也较困难。针对目前国际上运用技术标准、防疫检疫措施等作为市场保护的工具的情况,我国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保护措施并充分考虑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进口产品的不同来源和数量,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的技术标准。这需要我们不仅要熟悉国际市场各种技术、环境壁垒,还要了解和研究各种不合理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评定程序,以及卫生检疫要求、商事法律,探讨研究各种案例。

加强区域合作

在坎昆会议召开之前,WTO多边谈判的进展就已经十分缓慢,以至于成员方已多次错过了达成多边框架协议的期限。与此同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则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尽管区域贸易协定有其局限性,不能像多边贸易协定那样给世界各国带来普遍的、公平的、平衡的好处。但针对目前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世界范围内区域贸易协定兴旺的局面,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参加多哈回合的谈判;另一方面,我们应全面启动双边和区域贸易的谈判,否则将会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会谈,重视发展议题,对于中国完善市场经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资料:

篇4

关键词:服务贸易结构 不平衡性 成因 路径

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加速推进以及服务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也不断提升,进出口额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704亿美元,是200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倍,当年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03亿美元,是2005年的2.6倍,居世界第五位。

即便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结构平衡性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在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服务贸易水平时,不单单应注重规模的扩大,更应注重质的提升。毋庸置疑,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是服务贸易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发展,并不断带动生产劣势行业,两者互相交换商品和要素,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矛盾亦然较为突出,可见我国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也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

基于此,本文试图系统地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征与不平衡性,并深入探讨产生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然后针对这种不平衡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为理论界的进一步研究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征与不平衡性分析

我国部门服务贸易众多,主要涉及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等行业部门。根据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料统计,各行业部门服务贸易主要包含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以及其它商业服务共12类。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类部门也各自呈现出发展特征,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2005-2012年我国各部门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相关数据和进出口结构,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即服务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图1给出了2005-2012年我国各类部门服务贸易进出口顺差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些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各部门服务贸易在进出口顺差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趋势上都存在较大差距。综合表1、表2和图1可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征,服务贸易结构表现为较明显的不平衡性。

旅游业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最重要部门,但其服务贸易额比重不断降低。从服务贸易规模来看,2005-2012年我国旅游业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293亿美元、339亿美元、372亿美元、408亿美元、397亿美元、458亿美元、485亿美元、500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9.7%、37.2%、30.6%、27.9%、30.9%、26.9%、26.6%和26.3%,占比均排在服务贸易部门的首位。因此,旅游业成为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来源。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旅游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其占比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由图1可以发现,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逐年下滑,且幅度不断提高,从2009年起旅游服务贸易已转为逆差,2012年逆差为520亿美元,位居服务贸易部门之首。

运输业服务贸易量也一直居于高位,但其贸易逆差基本最高。2005-2012年我国运输业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亿美元、210亿美元、313亿美元、384亿美元、236亿美元、342亿美元、356亿美元和389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0.9%、23.0%、25.8%、

26.2%、18.4%、20.1%、19.6%和20.4%,占比基本仅次于旅游业。但不同的是,运输业服务贸易出口额逐年波动相对较大,且占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动。另一方面,2005-2011年运输业服务贸易进口额一直居于首位,且贸易逆差也一直是所有部门服务贸易逆差中最高的。图2给出了2011年我国各服务贸易部门进口比重,其中运输业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已超过1/3。从图1也可以看出,运输业服务贸易逆差有7年处于所有部门的最低位置,且逆差逐年不断提高。

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等部门的贸易出口和贸易顺差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由表1可知,历年咨询服务贸易出口额基本在第四位,且逐年递增趋势显著;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逐年递增趋势也较显著;建筑服务贸易出口额虽在2012年有一定下滑,但整体上升趋势仍较明显。但是,这些部门服务贸易进口的变化趋势相对并不显著,因此贸易顺差不断提高。2012年咨询服务贸易的顺差已居服务贸易部门首位。

综合观察历年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可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基本以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2005年三类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出口比重达到83.5%;而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出口比重非常低,2005年这四类技术密集型行业贸易出口比重仅为3.5%。这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基本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领域实力较为落后,进而导致贸易出口量偏低。但是,三类传统密集型行业出口比重有逐年降低趋势,而四类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比重逐年递增,2012年该比重达到了9.2%。

综合历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变化可知,我国服务贸易部门的进出口额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服务贸易结构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部门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均不断提升;而旅游、其他商业服务等部门的出口比重呈现下滑态势;通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部门均未得到明显发展,其出口占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服务贸易进口方面,除旅游业、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的进口比重出现一定波动外,其余各部门进口比重均未发生较大改变。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进口占比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前者呈“U”型变化,后者呈“倒U”型变化,在2008年两者的占比分别达到波谷和波峰,而运输业进口占比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特征。在贸易顺差方面,旅游、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均表现为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一直表现为逆差,而旅游业的下降态势最明显,2009年起也转为贸易逆差;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等部门贸易顺差表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他商业服务一直表现为顺差,但是波动较大;其余部门的贸易差额都趋于零,而且基本保持稳定。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成因分析

根据我国各服务贸易部门的变化特征可知,我国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出口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而咨询、保险、金融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体现。根据我国服务贸易及社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服务贸易不平衡的成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是导致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首先,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型发展为主,重工业轻服务的观念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转变。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占比不断提高,但由于服务业基数较低,因此至今未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主线,即“231”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2005-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0%-45%,2012年服务业比重最高(44.6%),但仍未超过第二产业比重(45.3%)。由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低,而且波动较大,2012年其贡献率首次突破50%。

其次,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中份额较高的产业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的或基础的生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技术密集型生产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消费型或社会公益型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如果服务业内部结构不能得到合理调整,将会导致资源无法合理配置,不利于整个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服务贸易结构的平衡。

(二)高端要素供给不足是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得到合理优化,导致在生产发展过程中要素供给不充分的现象频繁发生,尤其是高端要素供给极为缺乏。供不应求的高端要素主要集中在高等人才、科学技术等方面,而高等人才的相对缺乏以科技的相对落后使得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更多地依赖自然资源禀赋、初级劳动力等低级生产要素,因而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也相对比较低级。在长期的这种初级要素占主导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初级要素的优势不断稳固,而高端要素的地位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正因为如此,我国传统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贸易出口相对较高,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贸易出口相对较低,即服务贸易结构存在不平衡性。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比较充足,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旅游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但随着现代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对技术和研发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即便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拥有比较优势,但这些服务业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将不断弱化。如果我国不能供给必需的高端要素,将影响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众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也将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升级。

(三)垄断势力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服务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受政府因素的影响,我国有部分服务业具有垄断优势,例如金融业、电信业等行业长期受政府保护。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垄断势力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市场效率的提升,由于垄断权利限制,我国一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往往较高,服务业投资也基本以国有投资为主,一部分服务产品也由政府进行定价,因此大量竞争力较弱的服务企业将持续被排挤在外而难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不但阻碍了市场专业化分工,更进一步阻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行业长期垄断势力的持续也必然会弱化我国部分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使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升级受到影响。例如,金融业是我国重要的生产业,且其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正逐年提高,2012年该比重已在12%以上,高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但是,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却没有稳步提升,而是存在一定的波动,因此金融业服务贸易的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我国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服务产业和保护弱势服务产业的制度体系也并不完善,无论是对服务市场有序竞争和服务贸易水平提升都带来一定影响。

结论及优化升级路径

本文以我国服务贸易部门进出口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特征及存在不平衡性。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征,服务贸易结构表现的不平衡性也较突出。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基本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而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出口比重非常低。导致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主要有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高端要素供给的缺乏以及垄断势力的存在等。

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特征及不平衡性,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深化传统优势服务业,积极培育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继续深化传统优势服务行业,积极培育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促进我国服务业全面发展。由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是导致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因此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是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基础。首先,不能放弃继续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而应充分发挥我国服务贸易优势资源,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挖掘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潜力。其次,要将比较优势资源充分融入国际化分工,不断完善国内服务领域的缺口,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端要素,不断促进人力资本集聚

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人才素质较低、人才流失较严重、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等现状出发,不断健全高端要素培育机制体制,不断破解人才要素积累困难的瓶颈,争取使高端要素不断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新格局。认清技术投入和利用效率不高的缺点,把握时机,加大服务行业的技术投入,尤其是高新技术服务项目的技术投入,并完善各类必需的配套设施,确保科研活动能顺利进行,力争服务行业技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三)不断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相关产业的协调,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功能

以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为抓手,不断促进各个服务贸易部门和相关行业部门的稳定发展,同时促进行业之间相互协调,促使优势行业带动劣势行业,力争服务贸易各部门全面发展。如金融业应积极为其他服务行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其他行业的不断发展又可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便利,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促进批发零售和其他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并通过连锁效应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不断加强服务贸易的管理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服务行业的扶持,充分保障传统服务项目的土地、资金要素;其次,加强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制定有利于这些行业发展的政策;再者,加大垄断势力行业的管制,积极实施小微企业的特别扶持措施,适当放低准入门槛,并积极推进对外开放,降低国内市场垄断程度,为国内各类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政策条件。

参考文献:

1.Anton M, Richard C, Aleda R, et.al. Service Competitiveness- An 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Comparison of Service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in Germany, UK and U S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 1999, 10(4)

2.蒋庚华.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区域结构问题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3.Rana, Pradumna B.. Shif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Among Asian and Pacific Countries[J].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1990, (4)

4.杨广,韦琦. 服务贸易结构演变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中国与OECD国家的比较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2010(7)

5.王煜.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国际比较及优化[J]. 财贸研究,2007(5)

6.罗立彬.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2009(12)

篇5

关键词: 商物英语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招投标语言特点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使得从事进出口业务成为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实,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了商务英语培养方向的专业,开设了以商务为中心的专业课程,如: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另外,针对语言类学生缺乏经济贸易知识的状况,又增开了工商导论、国际经济导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经济类课程。但大多数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方向依然延续传统,主要以语言文学、翻译或中小学师资为主要培养方向。这一部分学生一般只在本科高年级时接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且课时量很少。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将国际贸易运行的基本过程介绍清楚,对任课教师是一大挑战。目前,各出版社针对这部分学生,编辑出版了比较适合的教材,教材内容及难易度都比较适合英语语言学习已有一定水平、需要补充国际贸易知识的英语专业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主要以国际贸易实务作为授课内容。通过对实务课程的讲解,力求使学生能在课时量有限的条件下,基本了解国际贸易的运行方式。通过对当前主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比较研究,发现各家教材缺少对国际招投标业务的讲述。

国际招投标由于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原则,目前广泛应用于国际工程承包,成套项目建设,外国政府贷款及国际组织贷款或援助项目。由于其公认的优越性,国际招投标也被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在一般商品的大宗采购中予以采用。国际招投标文件分为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招标文件是招标企业的行动指南,也是投标企业须遵循的规则。招标人通常要求投标人分技术标书和价格标书,对招标方予以响应。价格标书中,如报价时采用的贸易术语、货款的支付方式等内容,在实务课程中都有讲述。但国际招投标活动中有关招投标步骤的要求,如标书的获得方式、技术澄清、投标书的送达、出具投标保函、唱标、开标、议标、中标、履约保函,以及质保期尾款的支付等内容,被目前的实务课程所遗漏。因此有必要在实务课程中补充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国际贸易的流程。国际招投标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国际招投标文件的词汇丰富,招投标文件中常有其他领域不常用词语、术语和长句。笔者常以欧盟招标文件为范例,通过对欧盟招标文件的语言,从词法、句法、语用等几方面探析其语言特点,使学生在了解其语言特点的同时,也了解招投标活动的基本流程,使之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具体教学中教材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以下就以招标文件为例,对其语言特点简单予以分析。

一、用词正式规范

国际招投标文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在招标文件中常使用“shall”和“must”等词表示义务或规定,具有“应该和必须的含义”。

例如:(1)All tenders must be submitted in one original,marked “original”,and three copies signed in the same way as the original and marked “copy”.(摘自欧盟采购招标文件)

译文:投标人必须提交标注“正本”一份文件和三份标注“副本”的文件。

(2)All tenders submitted shall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tender dossier and comprise.(摘自欧盟采购招标文件)

译文:投标人所提交文件应该遵守本招标文件及其附件的要求。

(3)The contract shall govern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use of all reports and documents drawn up,received or presented by them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tract.(摘自欧盟采购招标文件)

译文:该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应适用于缔约双方所有报告和文件的制定、递交和收讫。

(4)The Supplier must comply strictly with the terms of the Special Conditions and the technical annex.(摘自欧盟采购招标文件)

译文:供应商必须严格遵守特别条款和技术附件的条款。

二、术语

术语是指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国际招标文件涉及的范围很广,涉及国际贸易、经济、金融、营销、保险和法律等多个领域,而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以欧盟一采购招标文件为例,其中出现许多专业术语,涉及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保险和法律等诸多方面。招投标文件的术语词汇都是固定的,都有其特定的、精确的含义。理解这些术语,要求投标人了解和知道术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

DDU(未完税交货),

T/G(tender guarantee)(投标保函),

P/G(performance guarantee)(履约保函),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建设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风险客观存在

国际贸易风险,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中进行的,因此,国际贸易活动一定会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国家间进行的,因此必然涉及两个不同货币国家对商贸往来的统一结算问题,但是由于不同货币间的兑换和结算是存在着汇率变动的风险的,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不同的国家间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由于两个国家在关税设置和技术水平不对等等方面存在的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等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风险客观存在;还有就是,由于世界上各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国际贸易活动必然会受到来自法律和风俗不同等人文因素造成的贸易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法律和人文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参与者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对对方企业的不了解也很有可能造成国际贸易活动的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经营风险客观存在。

(二)国际贸易风险复杂多变

国际贸易风险,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是复杂多变的。因为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具体的说国际贸易风险成因的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其一,国际贸易活动推动者和参与者(也就是外贸企业本身)在经营管理中遇到问题,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二,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所属国的外交政策从不离与国际贸易进行的角度进行调整,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三,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国际货币兑换率的波动给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一方造成巨大的汇率损失,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四,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因为对相关技术和关税政策的不熟悉,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因为对其他国家的法律和风俗人情不够了解,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等许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给国际贸易活动带来风险。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就是指对发生在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所谓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指针对国际贸易发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贸易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根据处理的贸易风险方式的不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总共可分为等回避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转移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救济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综合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等五种类型。因此,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的建设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回避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回避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风险采取的一系列规避风险发生的风险管理对策和方法。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商业信息查询绿色通道的方法,拓展企业与国际间其他有可能发生业务关系的大型跨国企业的联络渠道,增加企业对各国政治、法律、人文风俗等信息的了解,降低和杜绝因为企业对外部信息的了解不够充分而遭遇国际贸易风险的机会。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查和信息核实制度。任何一个通过信息获取渠道得到的消息,都应当在经过严格的核实之后才能被采纳为企业做出经营决策的依据。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扩大商贸接触的同时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而不会对成功的渴望而陷入国际贸易的漩涡之中。除此以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一个风险识别系统,这系统应当包括对企业现有经营行为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也包括对企业单笔外贸业务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这个系统的作用就是给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提供第一手帮助,帮助企业规避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风险。

(二)转移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转移性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转让出去、让其他主体来承担或帮助自己分担这些可能存在的国际贸易风险的技术方法。风险转移的主要对象是专业保险公司。当然,此举需要企业付出一定代价,但是,适当的转移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引入保险公司,对于加强企业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风险掌控的帮助作用是巨大的。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选择以下方式实现风险转移:第一,为国际贸易标的物投保运输保险,实现货物在国际间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第二,为国际贸易行为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将可能存在的买方风险转移;第三,适当投保国际专业保险公司的专业险种,借助国际大型专业保险公司的帮助,转移可能存在的由于企业对贸易对象的不了解而可能造成的贸易风险的转移;第四,合理使用银行保函和担保信用证,转移可能存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资金风险,保全企业利益。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现状分析

从国内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实际动用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我国各银行融资业务无序竞争进一步导致了风险的加大。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各银行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我国缺乏高素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相关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从国际方面看,现在信用风险仍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首要风险。某些国外客户的欺骗行为会给我国银行带来风险。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目前银行相对重视企业财务因素审查,而对企业销售前景、管理水平、市场潜力等非财务因素的审查则不够重视,这就可能导致因银行不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而造成融资风险。再则,由于银行间竞争激烈,各银行纷纷仓促对外承揽业务,对部分自有资金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低下、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风险认识不足,没有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把握其资信状况和企业运营趋势,埋下风险隐患。银行自身技术手段落后,内部管理不力,违规操作的问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性较强,需要有相应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体系运行系统加以支持,这就促使银行对内部营运机制进行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使整个业务在相互衔接、相互制衡的情况下高效运转。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集中在管理层,各家银行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对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特点、外贸、外汇等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从企业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企业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进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上。就国家风险来说,在我国还没有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估、预测,多数情况是通过主观判断。大多数进出口企业仍然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很好地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企业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虽然我国的进出口企业,特别是国有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外贸水平和人员素质,距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当代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际贸易方式也已从过去的单一的商品贸易发展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三者并存的局面。面对这些变化,我们的外贸人员的知识更新明显滞后于形势。且对国际贸易融资,如何灵活运用融资手段吸引进口商,从而做成交易,更是知之甚少。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商务单证 欺诈风险 防范

在国际贸易交易中,从合同签订、货物运输,到货款结算,每个环节都涉及国际商务单证。这里所说的国际商务单证是指国际贸易通关、结算等环节中应用的文件、单据及相关证书。凭借这些文件来处理国际货物的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结汇等工作。它是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必要手段,也是对外贸易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

一、国际商务单证欺诈的产生原因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际投机商的存在及其他种种原因,单证诈骗案件屡见不鲜,给进出口商及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单证欺诈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证交易规则自身的缺陷

国际贸易特定的交货方式和支付方式自身存在漏洞。例如根据《海牙规则》,承运人只对货物表面状况负责,只要货物表面状况是良好的,承运人即可提供清洁提单,这就为卖方提供了以次从好、以假充真的可乘之机。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银行只审核单据表面的真实性,以决定其付款的责任。

(二)交易国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

国际贸易是在两国或多个国家之间进行的,但各个国家对单证欺诈法律规定是不尽相同的。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并未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和共识。有的国家对于国际贸易欺诈而引起的贸易纠纷处罚较轻,国际社会法律制裁不力,不法分子容易逃避罪责,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这种非法活动。同时由于贸易国分属不同的地域,相隔遥远,不法分子作案具有流动性和跨国性,给贸易纠纷的仲裁和诉讼等处理上造成了法律管辖的问题。另外单证欺诈的处理程序复杂,费用较高,耗时耗力,追究难度较大。

(三)受害方自身缺乏警惕意识

受害方由于国际贸易知识、经验不足,在签订合同和执行合同时就会暴露出问题,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不够慎重,对合作对象的资信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防范意识差。而从事欺诈活动的不法分子往往都是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整个欺诈过程都会经过详细周密的计划,对于缺少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业务人员而言,往往是无法识别的。直到蒙受损失时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二、国际商务单证的欺诈方式

国际商务单证贯穿于整个国际贸易交易的过程中,整个过程中只见单证,不见货物。因此,不法分子利用单证贸易的这一特点设置陷阱,进行诈骗。其中最常见的欺诈方式有:

(一)提单欺诈

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商务单证的制作及流转过程。提单作为一种物权凭证,它在运输、买卖和支付等国各个环节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类似于CIF这一类象征货的贸易术语中,提单是物权凭证。鉴于此,很多不法分子在提单的签发的时间上做文章,利用倒签提单、预借提单等形式伪造提单进行诈骗,同时根据国际惯例的规定,承运人只对货物表面的状况负责。卖方以以次从好、以少充多,使买方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信用证欺诈

信用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在国际结算中被广泛采用,因而往往会被欺诈者利用,进行欺诈活动。信用证是纯粹的单据业务,有关各方面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货物。信用证交易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独立抽象性原则和严格相符原则。信用证独立于贸易合同,开证行在收到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后,经审核只要其表面上与跟单信用证条款相符,开证行就负有无条件的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在国际贸易中,伪造信用证、空头信用证、涂改信用证、软条款陷阱等多种欺诈形式层出不穷。

(三)近年来,又涌现出新形式的单证欺诈

例如租船合同欺诈、保险欺诈等,给国际贸易各方敲响了警钟

三、国际商务单证欺诈的防范对策

由于法律漏洞和单证规则自身缺点的存在,贸易环节繁多,令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机,运用单证进行诈骗活动。因此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而规避风险,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法律法规方面的防范措施

不断完善国际贸易惯例和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法律条文。现行国际贸易惯例中存在的漏洞使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同时针对于原有的法律条文,加以更新,明确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承运人、金融机构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单证欺诈发生时各当事方应该承担的后果,从而达到约束其认真进行商务单证的处理的目的。

(二)金融机构方面的防范措施

认真全面的审核单据的真伪,核查国际贸易业务的是否真实存在以及贸易双方的资金情况,还要注意软条款的设置。同时要深入细致的对开证行、议付行、保兑行、以及第三方银行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和比对。以确保相关当事银行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三)国际贸易双方的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双方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要多积累国际贸易经验。在进行交易之前,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同时要对交易的另一方进行细致全面的资信调查,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对方是否能够履约诚信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要注意各商务单证是否存在疑点。另外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中间环节越多,则风险越大。

总之,国际商务单证欺诈是一种典型的跨国性欺诈活动,各方应提高警惕,携手合作,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预防欺诈行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从而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以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和Antra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异质性研究入手,分析了单个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和全球生产组织模式选择,从微观层面来剖析国际贸易产生、贸易利得与分配、资源配置等问题,使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虽然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内生边界

一、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它主要阐释国际贸易成因、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利得等问题。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2×2×1模型)。在他们的理论中,假定在完全竞争及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劳动作为唯一的投人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则国际贸易是发生在劳动生产率绝对或相对差异的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该理论首次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世纪30年代,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Heckscher和O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与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比较优势的形成除了劳动这一投入要素之外,还包括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的差异。后经Haberler、Mied、Learner、Leontief等学者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H-O定理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2×2×2模型)——新古典贸易理论。这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贸易领域,大量存在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情况,这一有悖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现象引起了Verdoon(1960)、Balassa(1966)等人的关注,Grubel、Lloyd(1975)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20世纪70年代后期,Krugman(1979,1980,1981)、Dixit和Norman(1980)、Lancaster(1980)、Helpman(1981)、Ethier(1982)、Brander和Spencer(1985)、Eaton和Gmssman(1986)等经济学家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嵌入新古典贸易模型中,形成了所谓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消费偏好多样性和产品差异化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对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和产品同质性等基本假设进行了彻底颠覆,较好地诠释了发达国家之间同一产业内贸易占绝大比重这一历史现实。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公司内交易特别是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对此问题的说服力也显得苍白无力,迫使经济学家对公司内贸易的成因进行反思。21世纪初,Marc Melitz(2003)提出了异质性企业模型,Pol Antras(2003)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共同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打破了以往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假定,把国际贸易建立在异质性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基础之上,对当今国际贸易成因、结构和模式进行了具有相当说服力的全新解读。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1、国际贸易领域的微观实证数据对以往理论提出挑战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两大中心主题为贸易所得和贸易分工基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建立的产业间贸易模型根本没有涉及到企业层面;新贸易理论所建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虽然涉及到微观企业层面,但为了简化模型,以代表性企业的假设将企业同质化。然而,近年的实证数据表明,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有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在对企业有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发现,在某一行业内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仅是少数效率高、竞争力强、规模相对大、产品质量好的企业。早在1995年,Bernard和Jensen曾发现在美国制造业中就存在上述现象;Melitz和Yeaple(2004)根据大量事例对1996年美国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研究表明,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出39%;Eaton、Krama和Koaum(2004)在研究中发现,法国制造业中仅有17.4%的企业从事出口贸易,而且其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21.6%;Jensen、Ber-nard、Redding(2007)等人研究发现,2000年美国550万企业中只有大约4%的企业进行过出口贸易,2002年美国制造业企业中出口与非出口企业比较,出口企业的就业率、销售额和人均增加值分别高于非出口企业119%、148%和26%。

经验数据显示,在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规模、利润和国际经营行为有诸多异质性,因此需要研究企业个体特征在企业国际扩张选择中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贸易理论采用对称性企业假设,一体化均衡下同一产业内企业定价、产量、利润、收益和外贸参与程度相同,企业无任何差异,因而它无法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的微观数据,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摒弃技术对称以及研究企业异质性作用的贸易理论。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经贸活动出现了新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企业的数量呈级数增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联合国贸发会《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5个发达国家共有8.2万家左右的跨国公司,它们拥有超过81万家子公司;《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6年国际贸易有1/3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1/3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即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2/3;跨国公司已占全球技术贸易的60%~70%,全球F&D的80%,全球FDI的90%,21世纪很可能变成“跨国公司时代”。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部门结构上多集中于研发密集度高、部门投入物复杂程度高的IT、汽车、工业设备、非生产等部门;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增长速度加快,例如1992~2002年,跨国公司海外工厂的销售数量增长率高于商品和非要素服务总贸

摘 要:要解决国际贸易专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建设的专业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法选择等方面加大改革。以适应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国际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外贸技能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就急需一大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要,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等进行探讨和改革,如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彰显专业特色,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在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以英语为工具,熟悉国际商贸知识及商贸文秘的职业职责范围,能够使用多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与通讯设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为:进出口公司、三资企业、报关、报检公司、大型运输和保险公司、外商投资咨询公司、跨国营销集团等。

(2)专业培养规格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在专业上将重点学习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要根据目前我国已加入WTO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实际操作,包括国际商务谈判、签约、履约、租船、投保、仲裁、索赔等各个环节,也包括对外投资的策划、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各种业务,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国际商务实验实训和案例实践教学的形式来实现。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优化课程结构

现在书市上各类高职高专国贸相关教材非常多,而且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各种教材大同小异,内容重复,如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部分在《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实务》、《外贸跟单员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这样的重复内容在整个国际贸易教材中比例还相当大,任课老师之间讲课衔接不上,导致重复部分,重复讲授。在讲解过程中,多数老师重理论轻实践,以至于学生学了多遍在工作中仍不懂整个贸易的国际货物的流程和相关知识,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为了避免重复教学,应该对国际贸易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几门课程重复的地方进行整合,最好能根据本校自身的特点和特色,老师自己编写教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2 改进教学方法

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知识讲太多,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个时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如模拟公司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等。如讲授《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进出口货物的整个流程,老师不能仅仅在黑板上板书流程图,要更加生动的采用案例教学手段,适当的可以结合本地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如: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有一批女鞋出口到美国洛杉矶,贸易术语为CIF,委托赣州东信货代公司办理租船订舱手续,在这个前提下,老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后弄清楚办理每个环节需要提交的材料,然后再到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每一个小组中大家都可以客串不同的任务角色,这样可以让每个角色的流程大家都能较强的记住,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

2.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环节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应采用模拟实验和软件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国际贸易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如“外贸函电实训”对于增强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其它一些课程(或其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制作”、“海关报关实务”等相关课程可以尝试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提高其学习的效率。这样不仅不会学起来枯燥无味,而且更能学的好,记得住。

3 建设师资队伍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主体是专业教师队伍

首先,要加强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各种素质。其次,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进入外贸企业、海关、报关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培养专业教师较强的实践操作和课堂演示能力。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遵循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思想道德与专业学术并重的原则,以宽松优越的个人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灵活创新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适应学院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宽松优越的个人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灵活创新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总之,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贸易地位不断增强,为了能够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贸易人才,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课程环节和课程要素,形成具有专业特征的应用性课程体系,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接纳。

参考文献

[1] 赵绍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3).

[2] 侯涵,梁赤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7.

篇10

关键词:理论基础;中美不同视觉角度;中美不同观点;评述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近年来,在中美双边贸易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贸易摩擦正在不断升级,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涉案产品金额也在不断增大。中美贸易摩擦和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具有相同的属性,但由于两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具有区别于一般国际贸易摩擦的特殊属性,因此,它从一开始就得到民间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贸易摩擦的理论基础

对于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许多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丰富的研究。从贸易政策的角度来看,Brander和Spencer (1985)在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下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其思想实质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解释贸易摩擦的原因:即贸易摩擦产生的动因是在不完全竞争下,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想把其他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夺过来。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Katzenstein(1978)的研究表明,在国际政治经济霸权的周期变化中,往往会带来频繁的经济摩擦,出于霸权稳定的考虑,在霸权上升时期,霸权国家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的开放,国际贸易摩擦也相应减少;当霸权衰落时,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保护主义和更深层次的国际贸易摩擦就会源源不绝。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Gomory和Baumol(2000)的分析表明,一个工业化国家将从其非常落后的贸易伙伴发展新产业从而使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中受益,但是,该贸易伙伴的进步一旦超过了某一发展状态,就会再次引起国家利益的冲突,因此,在国家利益冲突的过程中,贸易摩擦在所难免。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来看,Baron(1997)认为,企业根据自己的综合竞争策略(包括市场策略和非市场策略)向本国政府寻求保护的寻租行为导致了两国政府间的贸易争端。这四篇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为贸易摩擦成因的分析提供了经济学、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二、美方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

具体到中美贸易摩擦,在双边经济关系中,美方最为关注的就是由美中的贸易不平衡所导致的贸易摩擦(王亚飞,2006)。美国国会报告(2005)指出造成美中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是中国政府为本国出口型企业制定的补贴性贸易政策以及对外国企业的准入限制,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问题也是造成中美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根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2005)认为美中贸易失衡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给中国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中国工人的工作环境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保证,这使中国的劳动成本非常低廉,从而具有相当强的成本优势。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一些国家确实出现了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其中Roach(2003)指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其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中国不是依靠低估价值的货币来竞争,而主要是靠劳动成本、技术、质量控制、基础设施以及坚定的改革承诺; Bown和McCulloch(2005)则认为美国确实对中国实施了歧视性的贸易政策,这包括显性歧视贸易政策与隐性歧视贸易政策,这些歧视性的政策加重了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

三、中方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

从目前国内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来看,学者们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形成原因主要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政治原因,张学斌(1995)认为美国固有的意识形态使其对中国的崛起很不放心,不少民众和政治家对中国的人权和政治体制持有异议,往往将双边经济问题与意识形态挂钩。李丽(2005)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因素作用,指出美国的国会管理贸易和利益集团代言人制度导致保护主义横行,故而贸易摩擦不断。尹翔硕等(2008)则指出“边际保护”思想直接引致政府的福利加权计算,从而影响贸易政策偏向于保护夕阳产业,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雷达(2012)中美经济摩擦政治化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关注点由利益创造向利益分配转移,同时,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中美经济摩擦政治化的特殊原因。

另一类是经济原因,国内学者们对这一因素的研究更为广泛,可进一步细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三个层次。

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来看,学者们将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归因于市场失灵、出口国和进口国企业的市场策略等因素。冯耀祥(2008)认为当存在市场失灵,或在一国由于要素禀赋发生变化、技术进步而要求产业调整时,原来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产品层次上的竞争和贸易摩擦的发生就成为必然现象。李春顶(2007)认为进口国企业还可以通过控制本国的销售渠道、用垄断来强化自己的优势,还会采用非市场策略维护了一定空间的非竞争市场是自己得利,但贸易摩擦也因此而产生。杨培强等(2014)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贸易保护政策给出口与非出口企业带来不同的贸易利得是中美产业内贸易摩擦产生的动因。

从中观的行业角度来看,学者们将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归因于两国产业结构差异、贸易依存度等因素。雷达等(2004)指出通过考察内部结构调整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并结合中美两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特征可以看出,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的特征和潜在的互补关系。赵建(2004)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匹配,并指出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则是使国内外产业间的矛盾外部化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关键。王亚飞(2014)认为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美贸易不平衡、东亚地区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等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深刻的结构性原因。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学者们将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归因于制度安排、就业及美国出口管制等因素。肖德等(2006)认为中国为加入WTO签署了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纺织品限制措施、过渡性报告审议制度等附加条款,这些附加条款为美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便利。李春顶(2008)通过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证实了贸易国为保护就业会采取相应产业政策措施,从而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价格劳动需求弹性大的产业容易遭受贸易摩擦。黄晓凤等(2011)指出美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失衡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且具有相互促进的放大效应, 出口管制是引发并加剧双边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几篇文献从跨学科的角度对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刘遵义(1999)将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主要归结于进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引起的误差、香港的转口贸易、转口加价、走私及其它使中国贸易数字复杂化的因素等。李春顶(2007)认为美国民众虽然知道中美之间的贸易是有利于他们的总体福利增加的, 但双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失衡心理也会刺激他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导致贸易摩擦的发生。何泽荣等(2015)认为美国的文化霸权或霸权价值观理念决定了美国国家利益的霸权性和扩张性, 从而导致美国在中美贸易关系中频频制造贸易摩擦。

四、中美贸易摩擦研究评述

从以上文献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将中美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利益集团和贸易保护主义、不同要素驱动的贸易模式、经济或产业结构差异等等。这些文献对中美贸易摩擦形成原因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贸易摩擦的认识,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部分研究割裂了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联系,单纯地用经济因素或单纯地用政治因素解释中美贸易摩擦成因;二是这些文献对贸易摩擦的划分较为笼统,多数文献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中美贸易摩擦,诸多结论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三是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的部分实证分析侧重于经济因素,较少把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纳入到同一个实证分析框架中,因而难以深刻揭示贸易摩擦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亚飞.贸易摩擦研究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

[2]Bown Chad P. and Rachel McCulloch. “U. S. Trade Police Toward China: Discrimi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R]. 2005.

[3]尹翔硕,李春顶.边际保护、加权福利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J].财经问题研究,2008(4).

[4]雷达,于春海.内外均衡、结构调整和贸易摩擦[J].世界经济,2004(8).

篇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转型和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国内企业开始更多参与国际贸易。但受到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经验不足、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的影响,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在贸易合同方面,非常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只有通过对国际贸易合同风险的种类进行划分,分析风险成因,找到合理的方式防止和规避贸易合同风险,从而才能更好地保护企业利益,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关键词]

国际贸易;风险;分析;控制

国际贸易合同是由分属不同国家的两方或者多方就商品买卖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和义务达成的书面协议。国际贸易合同受到国际贸易法律和归属地国家贸易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对协议签订双方共同有效,如果发生贸易纠纷,国际贸易合同将成为解决纠纷、国际诉讼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在国际贸易发展相对成熟的今天,国际贸易合同的格式和模板都较为正式,对其进行认真了解有助于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地维护自身权利,规避贸易风险。

1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概述

国际贸易往往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且一次国际贸易的流程往往较长,所签署的协议中包含的内容多而复杂,所以国际贸易合同所面临的风险较一般合同来说风险系数更高。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如果合同双方没有就重要事项提前进行协商和谈判,没有就合同中适应的法律条款和适用条款风险进行熟悉,或者当事人因忽略贸易术语的不同产生纠纷,造成合同风险以及违约责任条款风险和争议解决方式条款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我国在对外贸易起步时经常出现国外不良企业借我国公司对国际贸易不熟悉之际进行贸易诈骗,导致很多公司损失惨重,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公司逐渐成熟,国际贸易过程中物流、支付、海关检验以及对方国家政治经济环境、风土人情等又开始成为影响贸易进行,造成合同法律风险的因素,因此,国际贸易的开展面临着一个不稳定的环境。

2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成因分析

国际贸易牵扯多方,且不在同一个国家,在合同签署的过程中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如果签署国际贸易合同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考虑不周,往往会将造成较大的合同风险,进而造成经营损失的潜在风险。分析目前国际贸易合同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缺少对国际贸易特殊性的清醒认识

与国内贸易不同,国际贸易往往受到合同签署双方当地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如果国内企业忽略了这些因素,往往会给协议的签署和合同的执行带来风险。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对食品贸易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准入机制严苛,我国的食品贸易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须提前熟知对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避免产品在进入该国市场时被列为不合格商品,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又比如,我国在与西亚相关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时,由于当地政治环境相对不稳定,再与这些国家开展贸易时,货品的安全容易受到影响,驻外机构和贸易人员的安全也受到较大的威胁,一旦这些国家的政治形势和安全形势变得恶劣,国际贸易企业又不能及时察觉和应对,就容易形成经济和人员等方面的损失。

2.2对合作方情况不能全面了解

由于国际贸易双方一般地理位置相隔较远,合作双方往往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仅仅依靠相关资料不能获取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当前国际贸易合同风险也多发生在这方面。少数无良企业甚至凭借伪造的证件和资质骗取合作方的信任,开展国际诈骗。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将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究其根本,我国对外贸易的企业缺乏开展国贸易的警惕性,麻痹大意造成了严重后果。

2.3对合同条款的内容认识模糊

目前,国际贸易合同内容已经较为成熟,对合同中的风险标注也较为清晰,但是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贸易内容,合同中的条款不可能事事俱到,尤其是目前国际通用英文作为合同签署的语言,很多企业对贸易英语掌握程度不深,对合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到位,对合同表述内容认识模糊,在签署贸易合同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受到国际汇率不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涉外合同多采用外币报价,当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时,企业将会承受一定的损失,同时,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也会发生波动,导致合同价格与市场价格偏离,造成经济损失。

2.4合同变更缺少书面说明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往往前期签署的合同不能将整个贸易内容进行全部涵盖,这个时就需要签署补充协议,很多时候补充协议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原合同,但是企业对补充协议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以口头协议进行说明,这种口头协议丝毫不具备法律效力,一旦我方企业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利益受损,将承担大量的经济损失,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风险巨大。

3国际贸易合同风险防范措施

3.1严格筛选合作方

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前,要对合作方的资质和企业诚信度、企业实力进行深入了解。对对方的贸易历史、企业资质、资金和负债等情况都要进行细致的摸排和筛选。国际贸易对象形形,必须要挑选国际贸易历史较长、信誉良好、企业实力较强、有贸易道德的企业进行合作,在签署贸易合同之前,将对方存在的所有疑点都查清,再进行后续合作。并且对对方资质的审查要贯穿合作始终,即使签署了合同,也要对对方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调查,做好随时发现贸易风险,随时提出并解决的准备,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

3.2严格审查合同

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的过程中,必须对合同内容进行严格的核查。按照合作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签订合同,杜绝弄虚作假。有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公正机构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和公正,确保合同客观、具备法律效力。同时,对已经签订的合同必须严格履行,防止任何与条款不符的风险发生,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适时地转嫁风险,对自己不擅长的条款内容,利用合同将其潜在的风险转移出去,避免本公司承担更多的合同履行风险。

3.3提升业务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经办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内很多从事对外贸易的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而国际贸易业务,所涉及的面广、环节多、风险大,远比国内贸易复杂,所以从事涉外业务的外销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对外贸易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从合同签订前的商务谈判,到合同条款措辞的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确定、价格条款的明确、物流和运输的方式方法及交货给付的途径都需要时刻清醒、保持灵活的头脑。同时,国际贸易业务人员还必须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不能因为业务熟练就给合同风险以可乘之机,避免麻痹大意给公司带来损失。

3.4选择恰当的纠纷解决途径

一旦在贸易合作过程中出现纠纷,首先要按照前期签订的合同内容划分责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一般来说,当前国际通行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法是仲裁或者诉讼。但是一般的国际贸易通过仲裁解决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国际贸易仲裁提供的解决方案一般较为宽泛,不具备具体执行的条件。所以当出现国际贸易时,一般采取的途径就是诉讼。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诉讼和仲裁分别具有一定的利弊,选择何种方式,主要看合同双方的现实情况,当对我方有利时,一般选择诉讼,尤其是当对方在国内有有形资产,我国企业在对方国家无资产的情况下,选择诉讼对我方更为有利。任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要有利于解决双方的矛盾,以保护我方利益为主,对预见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

4结语

国际贸易合同作为一种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书,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国家与国家间的贸易合作受到更多的因素影响,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贸易风险。因此,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订立合同时需谨慎周密,防范自身陷入被动局面,遭遇合同欺诈。

作者:戴岚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岩.出口企业(卖方)在CIP合同下的义务和风险防范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篇12

中国出口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与“内需”、“投资”成为保增长的三辆马车,它对于中国gdp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这样一个“主发动机”,伴随着贸易量的增加,我国的贸易摩擦也表现得越来越激烈,这其中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问题尤为突出。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作一个准确而全面的分析就非常地有必要和有价值,而对道德新因素的分析更是势在必行。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例,然后透过数据分析摩擦的成因。他们从理性角度阐述成因,一些学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是贸易中的正常现象,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随着贸易额的增加,摩擦是肯定会出现的而且越来越多(李春顶,2006)。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美贸易摩擦归根结底是中美贸易顺差造成的,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顺差,美国政府不可能不采取措施,并且这个是目前的主流观点。还有一些观点,比如中国出口经营以价格竞争为主,技术标准与国际要求差距大,而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都使贸易摩擦不可避免(韩立明、于静,2006)。同时还有一些研究指出经济结构失衡和不对称是摩擦的主要原因(雷达、于春海,2004)。

本文在他们经济理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贸易影响因素道德层面,并从政治道德、国民道德以及企业道德三个不同的角度试图为中美贸易摩擦提供一个有力而合理的解释,以揭示其中真正的原因。

二、贸易理论解释的局限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渐加强,尤其是国际间的贸易,在无声无息中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把可口可乐运送到世界的各地,使普通百姓可以很方便的享受到他国的最新产品。早在几百年前,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一直在研究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也很多。下面我们从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看是否能找到解释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最初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给参与各方带来诸多利益。从静态角度查看,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可以在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福利的总体增长;从动态角度看,开展国际贸易会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间接地积极影响。亚当•斯密等初期的经济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站在利益的角度,认为两个国家通过交换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是互惠的行为。即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是互惠的。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在他的基础上,加入了比较成本的概念。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原理,即这样的分工贸易可以提高两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换句话说,中美贸易以互利为基础,实现了两国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宏观经济的期待结果。上述两个理论是国际贸易分工的经典理论,从上述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中美贸易是互利的、互惠的。那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互惠的,何来每年都在增加的贸易摩擦案例。莫非我国和美国不是按照国际分工理论进行的国际贸易?但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告诉你:我国完全是按照国际分工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就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它强调要素禀赋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要素极其丰富的大国,应该出口劳动力密集的产品;而美国是一个技术和资本要素丰富的发达国家,应该出口技术要素密集的产品;中美贸易的结构正好符合这一要求(于铁流、李炳祥,2004),所以双方应该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事实也是如此。然而近年美国使用“反倾销”等手段阻碍中国进口,这是不符合要素禀赋理论的一种行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在某些方面也不能解释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再来分析一下国内学者的一些观点。有人认为中美摩擦是中美巨大的贸易顺差引起的,但我们深知:中美贸易顺差,“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我国用4亿件衬衣才能换来美国的一架波音737。如果整天把“顺差”两字骄傲化,而不去深刻分析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那我们的顺差只能是纸上谈兵。顺差引致摩擦不能完全否定,但用它来完全解释中美贸易摩擦那就不完整了。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全、经济结构失衡导致了摩擦,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随着时间推移,会一步一步完善,但中美贸易摩擦为什么却在逐年增加。按照这些学者的理论,只要中国经济结构合理,中美贸易摩擦旋即消失。相比于10年前,现在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应该是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论上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例应该比10年前减少。但我们得到的数据却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例在以正比例增加。如果单把摩擦归因于我国的体制,有点牵强了。

通过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和我国学者的观点,我们对中美贸易摩擦没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单从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分析角度考虑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很难找到突破点。找一些中美贸易的数据和摩擦案例,列个图表,就说中美摩擦起因于结构等原因,未免有点太过单一了。

三、道德因素对中美摩擦的解释

既然国际贸易理论在经济方面不能合理的解释中美贸易摩擦问题,那不妨从感性的角度,即抛开经济数据,单从两国道德博弈考虑两国的贸易摩擦。

(一)政治道德

政治道德,即中美两国政府的道德影响,更准确的说:中美两国在贸易中的政治博弈,政府道德大小的比较。作为两个在世界政治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经济的崛起正越来越威胁到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政治家不可能对这种贸易形势的变化无动于衷,超级大国的国民也注意到这种慢慢改变的趋势。美国政府的政治道德在此时就起作用了,为了满足国内国民的政治需求,也为了获得更多的选票支持。通过对中国采取贸易壁垒,党派获得民众支持。从道德角度讲,这显然违背了道德,违背了两方的贸易互惠的原则,政治道德手段的目的最终打破了互惠的原理。

美国政府在政治道德中处于优势,他们有着雄厚的资本,民众有着好的福利待遇,即使暂时的实施倾销、壁垒政策,虽然会使资源配置暂时性的紊乱,但美国基础远强于中国。美国政治家更看重倾销政策的次级效应,即全民欢呼,把选票投向政府,这也许才是政治道德所想要的,用经济损失换来政治。对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我国与其进行国际贸易,发生贸易摩擦是必然的,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一步一步的逼近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大地位时,这种摩擦会越来越频繁。美国国内是不允许有另一个超级大国再次诞生的。

而我国在政治道德中处于劣势,我们不可能和美国一样,对美国产品进行更加严格的贸易倾销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道路中,外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进美国产品、人才、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对美国贸易进行壁垒,相对于贸易损失,我国政府所得到的政治道德效果完全小于这种损失。对于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快速发展的我国,政治道德实在不可行。

(二)国民道德

篇13

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 信用风险 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主权,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篇14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存在是将市场竞争看成完全自由的,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对产业间贸易进行了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贸易回暖,新贸易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主要从竞争方式、经济规模和科技进步等层面对贸易关系和现象进行了解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从专业化生产分工的层面对贸易现象进行解释,有意将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划归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概念范畴之内。

二、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国际贸易的供应链形式和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形式和经济组织结构上均产生了新的变化。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如下:(1)近年来,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业发展迅猛,科技进步加快和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国际间投资和并购进程加快,全球经济贸易高速增长。(2)国际贸易供应链与物流增长速度齐头并进,成为了推动虎屋贸易的主要动力。各国的贸易部门和日益顺畅的服务行业加快了国际物流的发展速度。(3)发达国家依然占据着贸易的主导和核心地位,国际贸易供应链和物流受发达国家控制严重。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新的发展契机,发展中国家的外貌增幅超过了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逐渐增大。(4)世界贸易组织是对国际间贸易进行协调管理的重要机构,可以消除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改善和规范国际间贸易秩序,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5)区域间贸易组织发展进程加快,区域间贸易总量与贸易额增长迅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贸易关系和形式。

三、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贸易增长迅猛,产业内贸易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产业间贸易相对的概念。这就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世界贸易额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不代表投入的成本较多或者占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针对这一国际贸易现象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学说,被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2.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假设前提

传统贸易理论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具有严密的理论假设基础,主要包括:完全市场竞争、不变或递减的规模报酬、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和两种要素,即2×2×2模型。战后出现了新的贸易现象:区域集团内或产业内出现内部交易、发达国家贸易量增加,由于传统贸易理论无法对其进行解释,新贸易理论认为应当放宽并建立更符合现实的前提假设:(1)引进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不完全竞争。(2)规模报酬由不变或递减转变为递增。(3)贸易模型由传统的2×2×2型转变为J×N×M的新贸易理论模型。(4)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建立新贸易理论假设有助于突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另辟蹊径。

3.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揭示了国际贸易的成因、组织结构以及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国际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以及国际间关系等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的持续变化会导致国际贸易理论的变革与创新。相应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壮大必须满足现实经济的发展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渐壮大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经济体和贸易形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运而生。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宏观产业内的贸易角度对国际贸易关系进行解释和研究的。现如今,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某个经济主体或贸易现象进行研究的。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进行解释,在贸易政策方面提出了“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两个论点,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并且开始注重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问题。新国际贸易理论实现了从静态理论到动态理论的转变,填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空白,并使二者有机融合,研究的贸易现象更微观、更细致,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