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新进展范文

生物科学新进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5:29: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科学新进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科学新进展

篇1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物探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探究性学习,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11条具体要求[1]。这些要求涵盖了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各个环节,涉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甄别变量、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交流与报告等科学实验过程(方法)的诸多方面。《课标》还指出,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1]。但诸多调查却表明,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生物实验课的开课率虽达到80%以上,但是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却不高[2];在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缺乏、设备欠缺等困难[3];一些生物教师思想观念上不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素质有待提高[4]。

生物实验是实施课改、探究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今却陷入“有名无实”的发展窘境。而关于如何破解中学生物实验开展难题,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生物实验的改进,缺乏从课程层面对中学生物实验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的基础上,对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以及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

作为课程,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又具有其特殊性,这是由实验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作为生产事实的实验,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劳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需要有社会组织、机制等的支持。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与生物学系统知识(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实验教学除了需要教材、教师和场所以外,还需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经费等条件的支持。总体看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实验得以运行和实验课程得以开展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分为基本条件、师资条件、运行条件和反馈条件这四大条件(见表1)。

基本条件: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实验教材等构成了实验运行的基本条件,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物质性基础。通常情况下,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等属于学校的不动资产,由各级教育部门统一配备和补充。实验教材才是基本条件中的核心因素,以往一直受到忽视,它包括教师的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验记录本和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与实验报告在实验课程实施中尤为重要,这既是实验过程必需的步骤,也是实验进程和实验结果的反映,更体现了实验产生事实的“书面技术”。研究显示,学生在实验后形成的成果有:实验报告(lab reports)、小海报(mini-posters)、口头陈述、反思(reflections)和记叙性报告(narrative lab reports)等[5]。师(生)资条件(以下简称“师资条件”),由实验员、生物教师和学生组成,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人力条件。一所学校,当拥有了物力、人力两个基本条件以后,就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一些无需经费的生物实验,比如观察花的结构、制作植物标本等。但生物实验课程要想得以长期发展,还需要经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许多生物学实验材料是一次性的,在教育部门配给的基本条件中并不包括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新鲜实验材料,这部分费用必须由学校支出。但很多学校却因经费紧张不得不停掉实验,可以说经费是目前制约实验课程开展的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实验室药品、设备以及安全等都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生物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课程运行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

如果说基本条件是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基础,运行条件则为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了动力。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效果与质量如何,还需要课程评估的监督与评价。因此,课程评估充当了实验课程实施的反馈条件。实验课程评估包括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实作能力评价等。实验课程发展的3个条件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探讨

1.满足基本条件

诸多调查表明,现阶段,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条件的欠缺。对于中学生物实验室的装备问题,早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就出台了21世纪生物实验室规范[6]。200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校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教基[2006]16号文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配备理科实验室以支持新课改的实施。5年过去了,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依然没有建立生物或其他理科实验室。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中学实验室装备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满足中学生物实验以及中小学理科实验课程发展的基本条件。

2.强化师资条件

篇2

创新 理念 优化 过程 提升 效率

与以往任何一次教学改革相比,本轮新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新旧教育教学理念必不可少地会产生碰撞。作为教师,应当始终将新课程理念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指引,努力创新理念与方式手段,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推进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从强化思想教育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学生在进入初二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物理,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部分学生会在思想上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容易让学生降低学习的信心。笔者在教学中从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起物理学习信心。一是揭开物理科学的神秘面纱。在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习的时候,笔者注意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尤其是在第一节课上,不一定要讲述多少物理方面的知识,可以和学生拉拉家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方面的生活小常识,如水的三态变化等,让学生明白这些都是物理科学研究的内容,消除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神秘感。二是加强联系生活的趣味程度。物理知识中具有许多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趣味物理知识,让学生在提高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动力。如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演示了古代打捞沉船常用的“铁葫芦”装置,学生对于“四两动千斤”的神奇效果惊讶不已,笔者告诉学生,这就是运用了物理科学中滑轮原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三是强化学习方法的点拨指引。帮助学生树立物理学习信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向学生传授了针对性预习、互动听讲、标记梳理以及按照遗忘规律组织有效复习等方面的技巧,为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从运用电教媒体入手,提高物理教学生动效果

长期以来,教学手段的陈旧落后一直是制约初中物理教学成效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多媒体手段已经逐步走进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提高物理教学生动效果,提升教学成效。一是发挥多媒体营造情境的效用。笔者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因素,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一些我国近几十年来在物理科学发展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如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核电站建设等,让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巨大成就产生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强烈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二是发挥多媒体形象演示的效用。物理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和贯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实验操作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深化对物理教学内容的掌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无法直接为学生直接感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直观性效果。如运用多媒体模拟演示直流电流周围磁感线环绕方向等,帮助学生直观观察感知,深化理解效果。三是发挥多媒体难点突破的效用。笔者在物理教学中将多媒体手段作为突破难点的重要工具,如在电学内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模拟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灯泡的亮灭变化来寻找其中的规律。笔者鼠标一点,各种类型的电路模拟应有尽有,不仅提高了教学形象性,节约了时间,而且将其中串联、并联复杂组合的联系直观展示出来,实现了教学难点的轻松突破。

三、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笔者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总结出一点,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对于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强化课前预习、课堂互动与自主探究三个方面入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成效。一是强化科学预习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注重预习活动。物理教学课时本身就不够充足,缺乏了有效的课前预习,教学成效会更差,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读、想、注、做、记”五步预习法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练习,提炼学习难点,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二是强化师生双边活动。笔者在物理教学中注重以师生双边活动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提问与板演环节,让学生多一些动手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在复习环节尝试进行角色创新,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复习工作,可以安排学生来完成,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开展讲课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成效也会得到提升。三是强化自主探究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探究与合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倡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依靠集体研究与相互讨论的方式,集聚大家的智慧,提高对问题分析研究的层次与深度。同时给予必要的点拨与启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入性。

四、从开展因材施教入手,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推进

篇3

1.信息蕴涵在试题中的文字中

2.信息蕴涵在图解、表格中

图表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3.信息蕴涵在社会科技热点中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但只是要求对“重大”进展予以“关注”。至于什么是重大进展,没有明确界定,但至少应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全社会都能加以关注的内容,同时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又与中学教材内容有联系的内容。

因此,“获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考生通过对题干的阅读,迅速且准确地获取与试题问题相关信息的能力。需要考生从试题给出的文字、图表中捕获与解决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然后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历年来的高考大纲(理综生物)的能力要求第三部分都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老教材要求:(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新课程要求(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从传播媒体中自主获取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各种媒体关注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的报道,来了解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如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电视节目、广播新闻、图书馆、新华书店等。

2.从生活实际中自主获取生物学科的日常知识

生命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接触到,只是有的学生视而不见,没有给予它们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我鼓励同学关心生活、关心身边小事,善于发现问题并予以重视,尝试把生产生活实际与教材中生命科学知识相联系,从中获取相应信息。

3.从社会热点中自主获取生物科学的相应知识

生命学科不仅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还与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点,有机地与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拓展知识,使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获取生物科学的相应知识。

4.尝试改编、整理或命制生物学情景习(考)题

生物学情景题是指以一些经典实验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命制而成的试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甚至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实践成效:

1.增强了学生课外获取信息的意识

许多学生从原来只看课外传播媒体中的文体新闻、娱乐节目到现在有意识的关注生命科学的报道和资料,有的同学说:现在看报纸、杂志、上网、陪父母逛超市买东西,都要留意有关生命学科的相关知识,产品介绍、说明、成分。这说明学生已有意识开始关注获取课外的信息。

2.增强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健康、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篇4

(一)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2年必须落实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具体项目、地点、改扩建或新建面积和资金来源。各地要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结合本地三年行动计划,抓紧研究部署今明两年的任务。

要积极争取国家“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的支持,制订具体政策措施,扶持好城市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园和普惠性、低收费、有质量的民办幼儿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积极推动各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这是我省承担的国家试点任务,各地必须给予高度重视。2011年底,省里业已制发《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解决办法,各地要抓紧推进落实。要重点面向社会招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对转岗的中小学教师要严格考核,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随着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管理难度剧增。要纠正“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逐步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建立起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继续坚持“区域统筹、县域推进、改造薄弱、促进均衡”的原则,全力落实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备忘录和省政府与各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保完成建设400所标准化学校,实现年度阶段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任务。

进一步明确基本均衡的评价标准和工作要求。各地要依据这一评价标准,按照责任状确定的建设进度,统筹好各方面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要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的认定验收。为此,各地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严格按照确定的建设进度,统筹安排各方面资源,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快建设步伐,确保按规划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教育部验收。及时解决好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在县域内科学、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网点。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部署,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建好必要的教学点,坚决防止和纠正因学校布局调整出现学生就学困难、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要贯彻“县域统筹、倾斜薄弱”的原则要求,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缩小县域内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在教师、校长交流上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省里要制发推进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障,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2012年要召开17个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试点县工作推进会,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牡丹江现场会。

(三)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要在2011年良好布局开局基础上,继续以推进高中教育普及为目标,进一步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一是以市地为单位,对全省普通高中进行普查,对未达标的薄弱高中由地方政府制订整改计划,全面加强普通高中达标建设。二是深化区域和学校改革试点工作,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机制,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内涵发展定位,凝练学校文化,培育办学特色,形成一批“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年底拟召开试点地区和学校现场会。三是落实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要求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依托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加强和规范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强化审批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国际班办学行为。从规范招生行为着手,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

(四)依法推进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民族教育工作方面。全面贯彻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以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少数民族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继续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继续抓好教育援疆、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建设;加强扫盲教材建设,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扫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工作方面。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学模式,力争年内取得相应科研成果,形成一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指导各学校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力度,组织优秀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评选。

――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贯彻执行好义务教育新课标。

为认真贯彻执行好新课程标准,一是要统筹设计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学习培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透彻理解、深刻把握新课标,内化行为,创造性地贯彻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省里要按照国家新课标的精神,研制我省《地方课程标准指导意见》;三是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大力推广普及地方课程;四是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创造性落实好高中课程方案。

继续创造性地深入贯彻实施我省的《普通高中课改方案》,以课程实施为重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完善“课程模块修习考核”、“学业水平考试”、“高校招生考试”以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三考一评”制度建设。要按照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求,加大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设力度,实行分类规划与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和人生规划指导,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深化教与学改革。

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改的核心环节,深入探索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广大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索与创造,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局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四)全面加强教研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转变教研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和基层学校以校为本、基于网络、上下联动、由点到面、覆盖全省城乡的各级教研功能互补的教研模式,强化“研培一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省里要制发《中小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各地各校要抓住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一重要任务,全面提升研培能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机制。

(五)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各地要把信息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继续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加快推进“班班通”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加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强化教育管理,努力缓解热点难点问题

(一)关于抓好“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

一方面,各地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另一方面,各地要按照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政策要求,深化“两为主”为“两个全部纳入”,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

(二)关于抓好规范办学行为工作。

一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全省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意见》和教育部要求;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构建小学、初中与高中有机衔接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校长的工作成绩。二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治理人民群众反映还比较强烈的乱办班、乱补课,择校乱收费,教辅材料滥散以及基建、招生、采购等领域还时而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三是切实推进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各地要切实落实好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要求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同时,继续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改制校工作成果,对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后的运行情况逐校进行排查,发现问题迅速纠正解决。

篇5

《海南医学院学报》办刊宗旨是为海南医学院及海南省内、外的医(药)学科研、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园地;报道医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临床工作中的新技术、新动态。

主要栏目

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综述·讲座等栏目。

获奖情况

自1995年创刊以来,荣获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荣获"海南省第二、三届优秀期刊",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

篇6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687X

国内刊号:51-1482/Q

邮发代号:62-1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篇7

一、《植物生物学》教材简介

2011年编辑出版的第三版《植物生物学》,在保持了2004年编辑出版的第二版《植物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基础、提高质量、跟进植物科学发展新进程、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了修订,本版教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教材设置十七章节。本版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知识,以及真菌界的系统地位和主要代表特征,内容设置科学合理,适合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生物学学习的需要。

(2)知识更新遍及各章。本版教材在内容上的修订力度较大,吸收了近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有关新成果,加强和充实了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其知识更新遍及各章。其中,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客观介绍而不急于下结论,以供读者分析思考和探索。

(3)知识“窗口”特色突出。设置知识“窗口”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本版的知识“窗口”共有28个,大多由相关专家撰写,这些“窗口”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前沿,有助于师生了解植物科学的一些研究近况。

(4)教材配套数字课程。本版教材配套建设了数字课程,这些数字课程包括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彩色照片、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录像片段,植物拉丁文及其发音,以及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网站等。

二、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特点的分析,我认为,作为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的一大重要学科,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点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2011年修订的《植物生物学》(第三版)包括绪论和十七章节,其知识反映了当今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师在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先介绍本门课程的发展史、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让学生明白《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乃是目前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最适用教材,以增强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活起来是生物教学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情况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进而使生物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微观结构和生理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幻灯、动画、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物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同时,视听结合教学能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遍及各章的新知识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最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改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模式

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变通,让教学遵循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授课――总结――复习本课内容――处理习题――下课,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是当前广为盛行的所谓“规范”的教学模式。从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种完全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现在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起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本人提倡采用讲授、阅读、学术讨论、小组学习、现场调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它将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增加讨论课,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28个知识“窗口”的阅读以及对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的学习,或由教师指导适当开展一些学术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或热点,十分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并可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植物科学未知领域的欲望。

(四)拓展《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视角

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尽量拓展教学视角,以培养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1.哲学视角。尽量拓展哲学视角,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向学生开展生物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其突出特点的观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2.美学视角。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美,如生物的自然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美,教学语言和课堂结构的节奏美,教学器具的结构美,生物学家的心灵美等。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3.心理学视角。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和运用其规律指导教与学,可使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有效地学,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4.伦理学视角。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人口、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和对人类的爱心,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篇8

在生物教学中,一谈起创新,很多学生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害怕心理,学生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据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只要不墨守陈规,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的新成果,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如,大家熟知的遗传病,往往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能采用巧妙的技术手段,把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切割下来,换上正常的基因,遗传病不就根治了吗?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就能提出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动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独特的见解。学生的那些看法,可能对整个人类来讲不是第一次,但对学生个人来说却是新的。教师要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勇于怀疑、勇于批判。袁隆平教授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证明。在思考生物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预想不可能的,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的途径,鼓励学生敢想、善想。

三、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当前,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特别是受应试教育思想支配,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把人脑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不给学生以实际体验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其实,人的大脑不但有不可思议的储存能力,而且有一个相应的以新的方式重组信息――创造新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创造教育的探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引导学生揭示所学知识的未知部分,进而向学生传授揭示未知部分的步骤和方法。

1.布置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课题。如,在学习“青蛙的发育”时,让学生自己采集蛙的受精卵,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学会独立思考。教会学生在研究问题时,要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创造奇迹。

2.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渐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如让学生学会系统思维(由点到面分析问题)、辩证思维(从整体考虑问题)、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问题)、顿悟思维(从直接思考问题)、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等,并结合学习内容尝试运用。例如,为什么说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呢?对此问题我们可借助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考虑。假如生物不是进化发展的话,那么在各地层挖掘出的化石情况应该是相同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可以说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发展的主要证据。

3.构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或多或少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影响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让学生增加人际交往。按照上述思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实际生物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技工作技能

科学工作技能是指一般科学过程的技能和方法,它包括观察、测量、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完成实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获取信息、交流表达等技能。笔者认为,科学工作技能包含科学能力(含创新能力)。如“观察”既是生物学的一种实验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掌握熟练方法的必然归属,二者既有区别又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剥离。在做探究实验时,那些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验证猜测等过程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既演绎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锻炼了相关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的任一环节,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一个自由的空间。

2.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从传统的整齐统一的模式,转向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品质、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习惯、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人格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

3.加强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多动手、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等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

4.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新进展

篇9

关键词: 高考考纲 应试能力 原创题 诺贝尔奖

2014年理科综合高考考试说明中在“考试的能力与要求”方面明确指出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高三复习中,各科各类试题从历年高考真题到各地方卷模拟题,学生都要练习,相同题目做多了,再加上学生压力大,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复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利用社会热点作为切入点编制原创题,供学生复习,既复习巩固了相关知识点,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三备考的后期复习中,是非常必要的。如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一则不错的材料,作为中国本土科学家而获诺奖,这则新闻对学生本身而言就是一种激励,如果再把所学知识融入进去,无疑就会提高复习效率。

下面就是以2015诺奖为例所编制的原创题:

收集青蒿干燥1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提取液2粗品精制。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上,一般是用新鲜的青蒿茎、叶作为原料提取青蒿素,原因是____________。

2.青蒿素是 (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故提取青蒿素常用 法,一般用 作为青蒿素的萃取剂,该溶剂属于(水溶性或水不溶性)。

3.流程中1应为 ,2应为 。

4.青蒿素属于热敏性物质,在干燥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和____________,以防其分解。萃取时若采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____________。加热时还应安装____________装置。

5.关于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叶肉细胞中的青蒿素合成后贮存于液泡中

C.合成青蒿素的细胞中无中心体

D.青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本题是以2015诺奖为背景所编制的原创题,主要考查选修1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部分知识点和必修1细胞的结构和组成方面的知识,既加强了学科内的综合,又将社会热点和基础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材料新颖,但立足于基础,有利于学生复习。

答案:1.新鲜的青蒿茎、叶有效成分含量高

2.非挥发性 萃取 乙醚 水不溶性

3.破碎 浓缩

4.时间 燃烧、爆炸______回流冷凝

5.D

例2:黄花蒿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不仅可以提取到青蒿素,还可以提取到青蒿精油。其具有抗菌、平喘、解热、止咳等药理作用。此外,还具药香、凉香的清爽气,香气浓郁,可用于化妆品、香皂、香水及空气清新剂等香精或香料的调配。提取流程一般是:投料―加水―蒸馏―冷却―油水分离―精油。

下列是与青蒿精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提取青蒿精油时应选取____________(新鲜、风干)青蒿做原料,原因是____________。

2.青蒿精油主要采用____________法提取。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____________(是、不是)纯的青蒿精油,原因是____________。所以在收集装置中需加入NaCl,以便____________。

3.蒸馏过程中进行冷却的仪器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为提高蒸馏效率可适当____________蒸馏温度,___________蒸馏时间。一定萃取压力下,随萃取____________,萃取率____________,一定时间后萃取率____________。

5.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精油提取量会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本题是对2011年海南高考题进行了改造,属于新情境旧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又可以消除学生的“视觉疲劳”,有利于高三后期的备考复习。

答案:1.新鲜新鲜青蒿中青蒿精油含量高

2.水中蒸馏不是青蒿精油是随水蒸气一同蒸馏出来,收集的是油水混合物______使油水分层

3.冷凝管使油水分离

4.降低延长升高增大不再变化

5.下降___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

例3: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型的原生动物,感染人体后可在红细胞内生存使人患疟疾。青蒿素作为当前最热门的抗疟特效药,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其作用方式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胞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黄花蒿属于____________,疟原虫属于____________。疟原虫通过____________方式摄取氨基酸,当出现氨基酸饥饿形成自噬泡后通过____________方式排出虫体外,该过程体现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种特效药,体现出生物的___________使用价值。

3.从种间关系看,疟原虫与人属于___________关系。若要红细胞内是否有疟原虫,应取血样制成装片放在____________(生理盐水清水)中镜检。

4.关于疟原虫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

A.疟原虫感染人体后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B.疟原虫侵入机体后部分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C.疟原虫细胞中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D.是一种异养型生物,不能自身合成有机物

本题是简单的材料信息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答案:1.生产者______消费者______主动运输______胞吐______流动性

2.直接

篇10

英文名称: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5102

国内刊号:23-1480/S

邮发代号:14-7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设计思路

根据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了生物学科六个模块的教材。现将整套教材的总体设计思路分析如下。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本套教材总体设计思路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各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本着便于教和学的原则进行设计。概括地说,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落实《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一)构建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为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见图1)。

图1

(二)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高中生物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广泛而丰富。对学生来说,知识性内容与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高。鉴于此,知识性内容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堆砌和单纯描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

例如,关于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原理,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而不是罗列许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三)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

基础不等同于经典。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应当具有时代特色,基础性应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在体现共同基础的必修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体现先进性。例如,酶的概念不局限于蛋白质的范畴,中心法则不局限于克里克提出的经典法则,将免疫也视作一种调节方式,等等。此外,还以“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介绍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如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选修教材中,内容紧扣时代脉搏,集中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同时也注意到把握基础性,避免过深过难。例如,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侧重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的介绍,技术操作多用“生物技术资料卡”形式介绍,学生一般了解即可。

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会出现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此,教材从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做了灵活变通的处理。例如,关于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尽管已发现水通道,教材正文仍沿用目前细胞生物学专著中将其归为自由扩散的说法,而将通道蛋白的内容放在课外阅读材料“科学前沿”中介绍;关于细胞的衰老和癌变的原因,则采用在正文中排小号楷体字的办法,供感兴趣的学生选读。此外,教材不可能也无必要在反映新进展上面面俱到,为此,在正文和作业中常常提示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四)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使知识内容层次分明

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其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或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资料卡”“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出现,有的内容明确标注“选学”。“生物技术实践”中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的资料也以楷体字排印。

(五)纵横衔接,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为体现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教材旁栏设有“学科交叉”栏目;为体现各个模块间、同一模块各章节间的联系,教材旁栏设有“知识链接”栏目。在必修模块各章后的自我检测中,大多安排了画概念图的习题。

二、突出生物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有关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过程”包括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学生亲自参加的探究过程。“方法”侧重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学科内的方法,如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志重捕法等。

(一)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

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下图。

这些科学方法的内容贯穿在各个模块中,同时,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观察和实证的方法,“遗传与进化”模块侧重假说演绎的方法,“稳态与环境”模块侧重系统分析的方法。

鉴于思维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教材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1.注重训练抽象思维和发展形象思维相结合;2.注重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3.注重引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4.重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的介绍和运用。

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教材主要通过研究过程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逐步领悟。此外,在必修模块中还辟有专门的栏目予以提炼和概括,其中属于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内容见下表。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1.教材中科学方法内容是建立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基础上的,初中阶段已经讲述的方法不再作为重点介绍,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搜集资料的方法等;2.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奥,教材通过研究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等内容来渗透其大致思路,而未做正式表述。

(二)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

1.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见下表)。

2.较多地介绍生物科学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有的部分将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作为构建框架的重要线索,如遗传部分,让学生分析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从中获得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启示。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思考与探究、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成长的生物学,是通过技术而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物学,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的生物学。为此,教材一方面介绍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材通过多种方式突出了这方面的教育。

1.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讨论、调查、评价等多种活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2.在必修模块中设置“科学·技术·社会”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正文辟“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

3.在选修模块中分别设置相应栏目。如“生物技术实践”中的“课题背景”,“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的“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及“现实中的问题”“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实践活动”“进展追踪”“论坛”“热点问题讨论”等。例如,设置“论坛”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4.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通过介绍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实例、安排学生探究活动和讲述有关知识等多种途径,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科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见图2)。

四、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

借鉴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材内容的表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尽量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发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1.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问题除了出自科学史,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

2.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使之亲切而生动。

3.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分子与细胞”模块,还设有“与生活的联系”栏目。

4.作业系统中注意习题与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和实际应用。

五、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2.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

3.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做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4.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5.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唯一。

六、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

评价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教材改变了作业系统主要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传统做法,以期促进生物课程的评价改革。

1.作业系统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必修模块每章后都有“自我检测”题(见图3),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2.作业系统的内容既包括章节后的作业题,也包括某些探究活动中的讨论题;既有随堂练习和技能训练,又有阶段性的自我检测;既有书面作业,又有课外实践、撰写综述报告等实作评价的内容。

篇12

实施创新教育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丝毫不意味着降低知识教育与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中学课程与数科书倾向于保守和封闭,对知识的解释以意识形态话语为主,造成教育中知识资源与思想资源的缺乏。中学阶段,一般都存在学习内容陈旧、专业设置太窄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这种教学方法造成学生重“学会”,轻“会学”,重知识本身,轻知识发生,缺乏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洲练的课程,使学生向着“高记忆力,低创造力”的方向发展。此外,全国高校学考试以及其它形形的地方统考,客观上形成了应试型教育,教师只能教要考的内容,学生其要学好教师教的知识就能拿到高分。知识变成了必须有正确答案的东西,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据统计,在中国,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与考试,如此“千锤百炼”,使得“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创新思维所要求的广泛知识和丰富经验无从谈起,求异、质疑精神受到压抑。创新精神是指保证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品质,如强烈而持久的创新动机、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积极主动的创新性格和健康的创新情感等[24]。它使学生具有“敢创新”的精神。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放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创新是少数精英才具备的能力,并非人人都有;创新能力的大小体现在其创新行为的结果上,而不是体现在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高级状态,须经专门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是理性的,与想象、激情等非理性因素无关。然而,人们的传统观念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并不是少数人或少数尖子生才具有的。通过有效的教育,人的创新潜能是可以开发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活动都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攻方向。虽然,进行课外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抓好,但这不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唯一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看作是必修课以外的事情,是片面的、错误的。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外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我们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2.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无论是对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还是保持一种松弛的沉思态度,都要求不必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并不意味着他把错误看作无关紧要,而是说他会把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不要动不动就罚站、写检查、请家长。这些做法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种摧残,更是对其创新精神的扼杀。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的任一环节,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一个自由的空间。

4.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从传统的整齐统一的模式,转向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模式。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品质、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习惯、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人格的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

5.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老师要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多动手、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等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

6.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新进展

篇1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创造性探究性能力培养

为了尽快适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实施的新教材、新标准的需要,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兵团教委统一安排下,全兵团生物教师于10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生命学院多功能学术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新教材教学、教法培训。来自广东的几位名师教师倾囊相授,把各自在新教材教学中的经验和创新教法毫不吝惜的与全兵团生物教师分享。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本次新教材培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如下:在培训中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主,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氛围","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等主题,各教研组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教师们受益匪浅。接合培训学习笔者谈谈对所任生物学科的几点体会。

一、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传递性知识为主的价值取向,改变以现成结论和多次反复训练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过程不大关心知识是怎么来的,也忽视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更不关心知识对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对社会生产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和作用,降低了学科应有的价值,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发掘学科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二、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并撰写报告,进行汇报交流。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要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物科学史

以往的生物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不够重视,新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改进,强调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对学科科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四、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与原大纲相比,新标准开始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不再一味注重理论的教授,更注重实效,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认识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作出相关的决策,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好准备,这些都是旧课程中所没有的。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过这一次的教师培训,教师学习和认识到的东西很多,为将来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4

(一)强化课堂管理,量化考核制度

强化课堂管理,其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平时成绩量化考核制度,且必须严格考勤,学生不无故缺勤是课堂管理的第一步。而且考勤要每课必做,这样学生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缺课率会大大的降低。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考勤会占用太多上课时间,其实不然,考勤不仅仅只有点名一种形式,可以通过清点人数判断是否缺人,然后再核实未到学生的情况,会节约很多的时间。

(二)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教学论课堂来学习,但同时每一位任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教师互听互评课,组织教师讲课说课比赛,组织教师走进中学调研等。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试讲环节和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践学习一个多月就要准备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充分的锻炼,造成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应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来锻炼,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挑选一些章节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自己讲课等,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填鸭式教学,应多设计思考环节,给学生回答问题和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胆量小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锻炼。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技能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新课程的链接。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并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学中应突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借鉴参考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准备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申请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举办创新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012年5月,生物科学专业举办了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班级初赛,专业复赛和决赛,虽然多数学生没有取得最终的成绩,但是此次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积极的准备和比赛,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经验。今后还要不断增加创新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教学、实验、标本制作、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重视教育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教育实习时,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专业培养学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也是综合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成功的教育实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教师角色,迅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重视教育实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可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2)由于现有实习基地相对不能满足所有实习,故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所以应加强对分散实习的检查;(3)在进校实习前两周的集中试讲环节,指导教师需认真听取学生讲课并点评,学校应加强管理,不能流于形式;(4)对集中试讲成绩差和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