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防治方法范文

农业防治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4:35: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防治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防治方法

篇1

关键词 生物防治;概念;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70-01

农业生产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自然天气条件固然是农业生产影响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各种各样的农业害虫对农业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随着植物保护工作有力开展,农业害虫防治方法很多,如人工或物理机械防治、害虫监测预警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抗虫转基因作物利用技术[1]等。近年来不断出现防治害虫的新技术[2],如高效生物农药、信息激素和性激素诱剂、杀虫灯和转杀虫基因植物技术等,对传统的化学防治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如采用广谱性农药大面积连续喷洒,不仅没有杀死害虫,还引起抗药性。因此,必须从生态和环境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和安排。防治农业害虫是一个生态学的问题,它的目的不是全部灭绝害虫,而是把害虫控制在一定数量的范围内,使其不致于造成危害。害虫的消长与很多因素有关,人为地改变或利用这些因素,使其不利于害虫的发生。

1 生物防治的概念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天敌动物,现代生物防治的含义有了较大的扩展[3],还包括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和寄主抗性等方面。

2 生物防治的特点

生物防治有很多优越性,如多具有预防作用,有的能够长期控制病虫害,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对植物及其他天敌无不良影响,不干扰其他防治措施。由于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保持害虫与天敌的相对平衡,减少害虫的大量发生,因此是贯彻以防为主的必要措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并通过传播和繁殖,扩大受益面积。但也有不足之处,如一种天敌能够防治的病虫害的种类一般不多、防治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控制效果出现较迟等。因此,生物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进行。

3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综合防治是多种防治方法的综合,主要是控制害虫数量,使其不能造成危害,即使受到了损失,也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在防治前需要确定一个防治指标,当害虫达到防治指标时[4],才综合考虑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其他先进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天敌因素的作用和如何利用天敌,从而用来控制害虫的数量,是综合防治首先考虑的问题。

4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

4.1 以虫治虫

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螳螂、澳洲瓢虫、草蛉等,生产上我国曾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效果显著。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组织为食,致其死亡。它们大多属于膜翅目、双翅目类昆虫,如被广泛利用的各种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它们寄生在蝶蛾等类幼虫体内或蛹内,致其死亡。

4.2 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或产生的毒素防治害虫。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能引起昆虫发病甚至死亡,常见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虫生真菌(如绿僵菌、白僵菌等)、细菌(如苏云金杆菌)、病毒(如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等)。目前,国内研究开发应用并形成商品化产品的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病毒杀虫剂等种类。其中真菌杀虫剂有白僵菌、绿僵菌和拟青霉等,我国很多地方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绿僵菌用于防治金龟子等地下害虫以及杨树等林木上的天牛,效果也不错。细菌杀虫剂Bt对鳞翅目幼虫如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和小菜蛾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是一类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有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它们可使某些植物害虫(如茶蚕、小茶蛾等)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感染,对害虫的猖獗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4.3 以菌治病

利用微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如用野杆菌放射菌株84防治细菌性根癌病是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工程防治成功事例,利用某些芽孢杆菌防治炭疽病、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

4.4 利用各种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寄生性和捕食性的昆虫天敌外,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还有其他动物,主要是捕食性节肢动物和食虫的脊椎动物[5]。鸟类天敌有啄木鸟、灰喜雀、山雀等,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除了捕食性天敌的螳螂、瓢虫外,还有螨类和蜘蛛,此外还有青蛙、蟾蜍等,都对控制害虫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5 其他方法

除此之外,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虽然可能起不到杀害的作用,但是可以达到控制害虫大发生(下转第172页)

(上接第170页)

的目的。如利用害虫利用体液、性激素等分泌物或排泄物,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进而对异性害虫进行扑杀,另一方面干扰雄性和雌性正常,使害虫数量下降;还可利用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年的有害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些生物药剂,通过接触害虫的表皮,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从而使害虫不能正常蜕皮,最终死亡。

5 参考文献

[1] 吴孔明,陆宴辉,王振营.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前沿,2009,46(6):831-834.

[2] 邱式邦,杨杯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3.

[3] 沈智蓉,浦冠勤.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的作用[J].蚕桑茶叶通讯,2007(5):29-30.

篇2

关键词:农业害虫 生物防治 天敌 寄生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42-01

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外界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各种各样的农业害虫对其巨大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中生物性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农业害虫以危害粮食对人类威胁最大,其中以东亚飞蝗危害严重。蝗灾、水灾和旱灾被称为我国农业上三大灾难。据统计,我国自1973年至1989年间平均每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91.7亿公斤,损失棉花1429万担,其损失是十分惊人的。由此可见农业害虫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阻力。

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是研究利用天敌治理害虫的理论和实践。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本文就此加以讨论。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无污染,不形成抗性,对人畜安全。保证了对于环境近乎“零污染”,降低了农业害虫在药物影响下逐渐选择适应增强抗药性的可能,同时保证了对人畜的安全性,不破坏食物链,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就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其中主要包括寄生蝇和寄生蜂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大都属于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双翅目。效果非常可观,完全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关系,几乎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1.1 捕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蟑螂、蜻蜒、胡蜂、步甲、食蚜蝇、食虫蝽象、瓢虫、草蛉、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它们大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害虫以供其自身需求。每种害虫都可被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天敌昆虫侵害。这类捕食性天敌对于控制害虫的效果非常明显。

1.2 寄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通常在繁殖幼虫时将幼虫产于害虫体内。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宿主的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供自身生长所需,最终导致宿主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寄生蜂是专门寄生于其他害虫体内的蜂类。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大豆食心虫、豆小夜蛾、稻苞虫、豆荚螟、豆天蛾、苹果小卷叶蛾等害虫都可作为其宿主。被寄生的害虫或害虫的卵通常都不能完成生长发育,全部中途死亡。

寄生蝇是营寄生性生活的蝇类。它不同于寄生蜂,有的种类可以将卵产于植物中,随着害虫取食进入其消化道,从而寄生宿主。寄生蝇大多以鳞翅目害虫为宿主。

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防治农业害虫,其中以细菌和真菌应用最广。它的特点是剂量小,微生物繁殖快,无污染,目前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应用。但缺点是有时见效慢,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此外有些病毒类微生物可以使害虫种群产生流行疾病,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昆虫的致病微生物中多数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形成一定制剂后,可像化学农药一样喷撤,所以常被称为微生物农药,以达到以菌治虫的目的。

应用较广的杀虫细菌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一类,这类杀虫细菌对鳞翅目的害虫有极大的毒杀作用,对人畜却无毒,不会污染环境。真菌中有许多种类可以寄生到害虫体内。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有白僵菌和绿僵菌,靠分生孢子接触虫体表皮,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出芽管,穿透表皮进入虫体,大量繁殖并分泌代谢产物有毒的僵菌索,2~3天后昆虫死亡。虫体内水分被吸干,导致虫尸僵直。害虫的病原病毒防治虽然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生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发展却很快。治虫病毒中杆状病毒被认为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治虫病毒一般由害虫口眼处感染,少数也有可能由宿主伤口或者寄生类天敌产卵留下来的开口处感染。这些病毒大多寄生在鳞翅目或膜翅目的幼虫中,被寄生的害虫表现为食欲不振,行动迟缓,死亡前通常爬向植物高出,腹足紧紧抓住植物体。虫尸体软,体壁易破。病毒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使幼虫感染死亡,成虫可以携带病毒但不致死。而且病毒防治具有专一性,就是说通常只寄生一种害虫,或者极少数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害虫才可以被寄生。也正是因此,保证了病毒杀虫的安全性。

3 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虫天敌外,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可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主要为食虫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包括鸟类天敌如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中除了捕食性天敌的瓢虫、螳螂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其他天敌如黄鼬、青蛙、蟾蜍等,都对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害虫的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可能不能起到杀害的作用,却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例如昆虫的激素、体液等昆虫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的利用。利用害虫的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从而进行捕杀。使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以干扰雌虫和雄虫的,使害虫数量下降。也可应用性激素在有害生物种群监测作用估算某个地区害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熟的有害生物不能变成正常、可以繁殖的成体来减少有害生物数量。另外还有一些生物药剂,通过播撒接触到害虫的表皮。这类生物药剂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从而使害虫不能进行正常的蜕皮,最终死亡。

参考文献

[1] 古德祥,张古忍,张润杰,等.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2000,3.

篇3

关键词: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0.025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极大推动了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是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病虫害防治是当前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这就需要农业工作者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加强生态平衡的创建,开展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主要是指在模拟自然生态体系的情况下,种植的作物更加多样化,传统种植单一作物容易形成统一的生态和资源条件,而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引起病虫危害。由于病虫种类少以及单一的生存环境,就导致益虫不能够很好的繁殖和生长,对病虫无法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种植要趋向于多样化,引入更多品种,丰富农业资源,构建一个均衡的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的控制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多样性种植又分为时间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时间多样性主要是指掌握植物的种植时间以及准确的计算作物的收获时间等;空间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理空间的多样性、种植品种以及土壤的多样性。通过构建生态多样性,可以为益虫的繁殖和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病虫害防治。

2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

在选择种子时,要选取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并在选取之后及时的进行种子处理,在播种前让种子能够得到充足的晾晒,之后放在温水里面浸泡,最后挑出带有病虫的种子。另外,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和制定栽培制度,播种时间要尽可能的避开病虫高发期,最好在虫害和益虫同步生长时,或是在不适合病虫生长时进行播种。并在播种后及时做好虫害药物的播撒,有效消灭病虫的根源。做好对田园的卫生等管理工作,保证种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对农业虫害进行综合治理

为了我国农作物种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虫害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切实有效的保持各方面能够均衡发展。在防治虫害之前,通过计算机准确的计算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最大限度值,当监测系统发现虫害已经超过了预定值就会自动预警,以便于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果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虫害发生的密度不大,危害性较小,就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虫害进行防治,从而节省人力和成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病虫进行防治,对于化学农药要避免施用过多,尽可能采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治虫害。除此之外,从事农业的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例如种植方式、改善土壤成分以及作物品种选择等,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运用化学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通过大量施用含有化学成分的农药,将害虫灭杀,收效好但弊端很多。首先,化学农药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较多,如果人们食用了含有残留农药的农作物,身体健康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会危及生命;其次,采用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河水等生态系统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同时,也完全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而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例如在种植有机农作物的区域,养殖鸡、鸭等以虫子为食的家禽,有效的防治虫害。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通过在灯光周围布网对昆虫进行捕杀,或者通过在农作物的周围用纱网给昆虫设置障碍等方式对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5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

在我国有机农业种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人员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农业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深入田间、深入群众以及深入研究三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与农民进行交流,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归纳整理出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讲座、发放传单以及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对科学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农业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对种植人员进行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指导,让他们能够真正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合理的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6结语

病虫害防治是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对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兵.浅谈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核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4).

[2] 李晓铭,霍凤团.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与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农家科技,2011,(04).

篇4

宁波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要求普遍较高,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与建设,如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在全市建成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检测站(室),检测内容涵盖农、林、渔各种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检测范围覆盖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宁波市主要菜市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全市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基地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46.4万吨,年销售额25.2亿元,出口创汇7688.8万美元。

但是,我市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质量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技术措施方面略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快速、简易检测技术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以事后监督为主质量监控常常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尤其地方特色农产品(海水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深化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建设;加快研发农产品质量快速、简便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符合宁波市实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持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改良、无公害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操作规程、精准高效检测与全程监控等四大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安全农产品社会生产和消费,打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企业和人才品牌。

(二)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信息网络共享体系;增建2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3个国家、市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技术研究科技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宁波市农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水平;使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关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的基本技术要求。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重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技术

主要蔬菜、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等主要生长因子数据库;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咨询和决策系统。

2、重要农、畜、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猪鸡、茶叶、出口蔬菜、设施栽培作物、虾蟹、网箱鱼、贝类、腌制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的高抗优质品种、高效无公害栽培、农药与化肥减量化精准应用、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产中和产后降解等关键技术,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子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3、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

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

4、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和生产环境中有害物快速和多残留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和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掺假’识别和‘掺假’物检测技术;危害公共安全的伪、劣、掺假、污染农产品(食品)监测和预警技术。

5、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

特色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限量指标技术。

三、重点项目

(一)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采样分析,建立全市主要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的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病虫害等主要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明确其周边工业、人居与农事活动等的影响作用程度,研究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根据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和适栽(养)范围,建立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提供不同区域的适栽(养)品种区划指导。

预期目标:建立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宜种、宜养区域布局图;建立主要蔬菜、水产品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

(二)重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1.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收集、跟踪、翻译、分析、整理国外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集成与完善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抗性品种国产化育种和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创汇蔬菜化肥残留形成规律与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创汇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药残留积累规律;农药、化肥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预期目标:集成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主要创汇蔬菜化肥、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2.设施园艺无公害生产和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示范

研究内容:设施园艺生产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园艺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后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研究;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研究;

预期目标:获得园艺设施环境条件下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在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规律;提供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

3.特色腌制海产品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标准修订

研究内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微生物限量;选择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等,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量标准;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海产品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建立多种农残同时检测的技术,获得基础数据,开展暴露评估研究,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通过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控制范围及监测校正方法,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新型、安全、高效消毒剂的应用;特色腌制海产品中化学残留物(多氯联苯单体、重金属及农药)的调查。

预期目标:针对特色腌制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和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形成标准数据库。对现有特色腌制海产品进行分析,对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提出调整、修订;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上述5-7对致病菌-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

4.猪鸡等主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规模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HACCP、GAP、GMP等技术引进与示范,建立和完善良好操作规范体系;畜禽产品主要兽药在产品中代谢规律的研究,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兽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研究;新型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开发。畜禽产品养殖区疫病控制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预警体系技术。

预期目标:集成养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畜禽无公害生产综合示范基地;研制开发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3个以上;有效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或动物疫病;探索和建立有推广价值的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

5.海洋经济贝类无公害生产和食源性危险监控评估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牡蛎、蚶、蛏等宁波海洋经济贝类为研究对象,研究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途径;贝类产地水域分类技术;贝类毒素安全限量和检测、解毒、利用技术;贝类(包括混养池塘)食源性危害(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渔药、农药和生物毒素)监控、分析、评估与预警。

预期目标:设计和实施贝类产地水域分类计划,制订贝类安全性监测,引进或开发1~3项贝类安全性参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建立海洋贝类安全性危害因子(包括水、底泥主要理化性状和污染物等)数据库、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6.海水网箱鱼类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鲈鱼等宁波海水网箱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常见鱼药在海水网箱鱼类的代谢规律和提取、检测方法;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渔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重金属等危害因子在鱼类体内的蓄积和分布;养殖鱼类安全性评估方法和安全性评价与预警。

预期目标:建立养殖鱼类无公害生产的GAP规范或HACCP体系;建立抗菌药物在养殖鱼体内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引进或开发20个参数以上多种药残检测方法标准(省级以上);提出2~3种渔药给药方案和停药期;建立养殖鱼类安全性监测基本数据库和预测模型。

7.对虾、梭子蟹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对虾、梭子蟹清洁生产环境保障和综合调控技术,池塘底质生态改良与无害化处置和排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对虾、梭子蟹对有机农药的敏感性和消毒剂的耐受性;养殖对虾、梭子蟹的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和风险评估,基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预期目标:建立对虾、梭子蟹的GAP规范和HACCP体系,开发与引进2~3种生态底质和生物清塘的新型产品;获得1~3种主要鱼药的安全限量和合理休药期;构建对虾、梭子蟹中主要食源性危害因子及危险性程度分析的数据库和预警示范。

(三)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主要农、畜、水产品通用包装标识研究。运用条形码技术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研究符合生产和流通交易特性的不同产品包装和标识,以及标识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对产品的生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标识的研究,使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和便于追溯。基于EAN/UCC系统的产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技术研究。以宁波市大宗、主导、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农、畜、水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生产规模大、外向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分析细化无公害产品生产环节和质量安全影响因子,通过采用全程质量控制原理,在生产、初级加工、流通贸易等多环节,研究与全球统一编码(EAN/UCC)相接轨的以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为支撑的水产品可追溯方案。建立主要农、畜、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示范——“可溯工程”。结合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性的生产、捕捞、养殖、加工、流通企业,研究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整体推进技术,建立“可溯工程”示范,并发展EAN/UCC技术系统成员。

预期目标:通过生产企业、政府机关、第三方机构以及流通交易市场等为追溯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最终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畜、水产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动态的、权威的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四)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1.主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有毒有害残留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化学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展农产品(包括种植、畜禽养殖产品、水产养殖产品和加工产品)和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毒有害残留物(含农产品品质、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激素、重金属等)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酶联免疫等)的研究。重点开发或引进:(1)畜产品(猪肉和鸡肉)及制成品中抗生素(如磺胺类、氟诺喹酮类等)、β-激素受体激动素(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水产品(虾、鱼和泡发产品)中药物(氯霉素、孔雀石绿等)和甲醛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害元素的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滥用(如添加硫磺、漂白粉、雕白块、农药、植物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预期目标:引进或开发10-15项化学残留物快速检测技术;引进或开发10-15种病原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申请发明专利3-5项。

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生物芯片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宁波常见食物中毒中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的特殊标志基因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建立病原诊断和监控技术体系,并研制出相关产品;针对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支撑,对基因结构清楚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开展分子分型研究,建立多种从影像到数字化的分型模型和方法及其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溯源技术;开展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状况研究,建立预警体系;以食品中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常见致病菌和甲肝病毒、诺沃克样病毒、戊肝病毒、轮状病毒等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为对象,建立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标准化方法。

预期目标:获得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特殊标志物各5个以上;建立技术标准化的上述食源性致病菌分型和监测技术,准确溯源中毒病人体液、中毒原因食品和生产加工点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来源;研发食品中8-12种常见致病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达到102CFU/mL左右,能够自动完成检测数据的数字化输出(CV值小于10%);利用计算机编程和其他相应技术开发出成套的软硬件,建立涵盖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的细菌分子分型宁波电子网络,范围覆盖宁波各地区;初步构建食源性疾病预警体系与电子网络;获得2-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五)特色腌制农产品无公害质量标准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腌制品(如泥螺、蟹糊、腌菜、榨菜等)中病原性微生物限量,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特色腌制品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腌制海产品中农兽药、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如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铅、镉、砷、汞等)及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获得基础数据,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开展特色腌制海产品(如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预期目标: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建立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检测技术标准,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5-7个致病菌的食物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建立1-2个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的安全生产示范和1-2个腌制蔬菜(如腌菜、榨菜等)的安全生产示范。

四、创新平台建设

以促进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借智借脑全面提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建设水平

积极推进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与服务的科研机构。重点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和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中心。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技术网络

在现有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市场、企业检测站(室)的基础上,新建2个市级规模化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一批市场、企业检测站(室),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同时,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构建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创建3~6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星火示范基地

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整合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基地的技术力量,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各项关键技术,引进GAP或过程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以创建星火示范基地的方式,全面示范农产品无公害产、销、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生产、监控与追溯技术模式,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相关科研、检测单位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并通过科研经费配套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科技研发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本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力量,力争形成5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技术骨干队伍。

篇5

关键词:农业植物保护;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18

前 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是核心环节,也是促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关键。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农业植物与周边环境,同时也包含对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保护。这样,在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数量的前提下,还能够确保生态平衡,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1 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

1.1 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

对于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指的就是对于农业生产的细节与流程等进行全面、严格的控制,因而体现出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想要增大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需要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这样才能进一步的确保农产品的质量[1]。对于农业植物的监督与控制不仅需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还应当在对农业植物进行管理时采取全面的监督,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发展进程的目的。因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农药使用与施肥等环节,这些环节都会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明确使用农药与肥料的细节与流程,对相应的环节进行记录与总结。

1.2 有效防治农业害虫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通产会因为农药与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导致农业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对于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逐渐的成为了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最有困难的一点。现如今,如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对于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成为了当前农业植物保护理念中的重点。

1.3 重要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农业生产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得错误的理念与操作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现如今,人们已经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也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也被广泛的推行[2]。

2 农业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

2.1 综合防治农业植物病虫害

远离病原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选取一个可以远离农业植物病原体的地方,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播种时间。

严格控制病原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规范农业生产的操作及流程,阻止农业植物病原体的扩散。

彻底消灭农业植物的病原体。在控制住病原体后,需要彻底的将其消灭,然后对土壤与植被进行综合的清理与维护,从而使得病虫害不能再次发生。还需要在发展农业时,培养出能够有效抵抗病菌入侵的农业产品,并且改善农业植物的生长环境。

2.2 选择优异的农业植物品种进行播种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需要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抗逆性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品种进行播种,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为改善农业产量提供有效的保障。这类幼苗的自身就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能够确保幼苗不被病虫害危害[3]。所以,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与较强抗逆性的种子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农业的重点。

2.3 引进先进的培肥技术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采用先进的培肥技术能够提升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因为先进的培肥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农业植物的种植条件以及土壤环境,还可以增加农业植物种植土地的肥力与活力,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的生长。但是培肥技术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成为了现如今我国农业成产中植物保护的难点。在使用培肥技术时,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平衡能力,还需要对农业植物的种植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确保土地的活力与肥力。

3 结 论

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活动,不仅要求保护农业植物与周边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进行综合性的维护。这样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增大农业植物的安全性与多样性,也为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震宇.我国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与措施[J].现代园艺,2014(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