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防治方法范文

农业防治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4:35: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防治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防治方法

篇1

关键词 生物防治;概念;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70-01

农业生产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自然天气条件固然是农业生产影响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各种各样的农业害虫对农业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随着植物保护工作有力开展,农业害虫防治方法很多,如人工或物理机械防治、害虫监测预警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抗虫转基因作物利用技术[1]等。近年来不断出现防治害虫的新技术[2],如高效生物农药、信息激素和性激素诱剂、杀虫灯和转杀虫基因植物技术等,对传统的化学防治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如采用广谱性农药大面积连续喷洒,不仅没有杀死害虫,还引起抗药性。因此,必须从生态和环境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和安排。防治农业害虫是一个生态学的问题,它的目的不是全部灭绝害虫,而是把害虫控制在一定数量的范围内,使其不致于造成危害。害虫的消长与很多因素有关,人为地改变或利用这些因素,使其不利于害虫的发生。

1 生物防治的概念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天敌动物,现代生物防治的含义有了较大的扩展[3],还包括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和寄主抗性等方面。

2 生物防治的特点

生物防治有很多优越性,如多具有预防作用,有的能够长期控制病虫害,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对植物及其他天敌无不良影响,不干扰其他防治措施。由于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保持害虫与天敌的相对平衡,减少害虫的大量发生,因此是贯彻以防为主的必要措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并通过传播和繁殖,扩大受益面积。但也有不足之处,如一种天敌能够防治的病虫害的种类一般不多、防治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控制效果出现较迟等。因此,生物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进行。

3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综合防治是多种防治方法的综合,主要是控制害虫数量,使其不能造成危害,即使受到了损失,也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在防治前需要确定一个防治指标,当害虫达到防治指标时[4],才综合考虑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其他先进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天敌因素的作用和如何利用天敌,从而用来控制害虫的数量,是综合防治首先考虑的问题。

4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

4.1 以虫治虫

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螳螂、澳洲瓢虫、草蛉等,生产上我国曾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效果显著。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组织为食,致其死亡。它们大多属于膜翅目、双翅目类昆虫,如被广泛利用的各种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它们寄生在蝶蛾等类幼虫体内或蛹内,致其死亡。

4.2 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或产生的毒素防治害虫。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能引起昆虫发病甚至死亡,常见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虫生真菌(如绿僵菌、白僵菌等)、细菌(如苏云金杆菌)、病毒(如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等)。目前,国内研究开发应用并形成商品化产品的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病毒杀虫剂等种类。其中真菌杀虫剂有白僵菌、绿僵菌和拟青霉等,我国很多地方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绿僵菌用于防治金龟子等地下害虫以及杨树等林木上的天牛,效果也不错。细菌杀虫剂Bt对鳞翅目幼虫如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和小菜蛾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是一类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有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它们可使某些植物害虫(如茶蚕、小茶蛾等)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感染,对害虫的猖獗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4.3 以菌治病

利用微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如用野杆菌放射菌株84防治细菌性根癌病是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工程防治成功事例,利用某些芽孢杆菌防治炭疽病、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

4.4 利用各种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寄生性和捕食性的昆虫天敌外,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还有其他动物,主要是捕食性节肢动物和食虫的脊椎动物[5]。鸟类天敌有啄木鸟、灰喜雀、山雀等,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除了捕食性天敌的螳螂、瓢虫外,还有螨类和蜘蛛,此外还有青蛙、蟾蜍等,都对控制害虫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5 其他方法

除此之外,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虽然可能起不到杀害的作用,但是可以达到控制害虫大发生(下转第172页)

(上接第170页)

的目的。如利用害虫利用体液、性激素等分泌物或排泄物,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进而对异性害虫进行扑杀,另一方面干扰雄性和雌性正常,使害虫数量下降;还可利用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年的有害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些生物药剂,通过接触害虫的表皮,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从而使害虫不能正常蜕皮,最终死亡。

5 参考文献

[1] 吴孔明,陆宴辉,王振营.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前沿,2009,46(6):831-834.

[2] 邱式邦,杨杯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3.

[3] 沈智蓉,浦冠勤.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的作用[J].蚕桑茶叶通讯,2007(5):29-30.

篇2

关键词:农业害虫 生物防治 天敌 寄生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42-01

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外界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各种各样的农业害虫对其巨大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中生物性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农业害虫以危害粮食对人类威胁最大,其中以东亚飞蝗危害严重。蝗灾、水灾和旱灾被称为我国农业上三大灾难。据统计,我国自1973年至1989年间平均每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91.7亿公斤,损失棉花1429万担,其损失是十分惊人的。由此可见农业害虫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阻力。

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是研究利用天敌治理害虫的理论和实践。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本文就此加以讨论。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无污染,不形成抗性,对人畜安全。保证了对于环境近乎“零污染”,降低了农业害虫在药物影响下逐渐选择适应增强抗药性的可能,同时保证了对人畜的安全性,不破坏食物链,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就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其中主要包括寄生蝇和寄生蜂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大都属于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双翅目。效果非常可观,完全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关系,几乎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1.1 捕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蟑螂、蜻蜒、胡蜂、步甲、食蚜蝇、食虫蝽象、瓢虫、草蛉、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它们大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害虫以供其自身需求。每种害虫都可被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天敌昆虫侵害。这类捕食性天敌对于控制害虫的效果非常明显。

1.2 寄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通常在繁殖幼虫时将幼虫产于害虫体内。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宿主的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供自身生长所需,最终导致宿主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寄生蜂是专门寄生于其他害虫体内的蜂类。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大豆食心虫、豆小夜蛾、稻苞虫、豆荚螟、豆天蛾、苹果小卷叶蛾等害虫都可作为其宿主。被寄生的害虫或害虫的卵通常都不能完成生长发育,全部中途死亡。

寄生蝇是营寄生性生活的蝇类。它不同于寄生蜂,有的种类可以将卵产于植物中,随着害虫取食进入其消化道,从而寄生宿主。寄生蝇大多以鳞翅目害虫为宿主。

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防治农业害虫,其中以细菌和真菌应用最广。它的特点是剂量小,微生物繁殖快,无污染,目前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应用。但缺点是有时见效慢,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此外有些病毒类微生物可以使害虫种群产生流行疾病,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昆虫的致病微生物中多数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形成一定制剂后,可像化学农药一样喷撤,所以常被称为微生物农药,以达到以菌治虫的目的。

应用较广的杀虫细菌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一类,这类杀虫细菌对鳞翅目的害虫有极大的毒杀作用,对人畜却无毒,不会污染环境。真菌中有许多种类可以寄生到害虫体内。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有白僵菌和绿僵菌,靠分生孢子接触虫体表皮,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出芽管,穿透表皮进入虫体,大量繁殖并分泌代谢产物有毒的僵菌索,2~3天后昆虫死亡。虫体内水分被吸干,导致虫尸僵直。害虫的病原病毒防治虽然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生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发展却很快。治虫病毒中杆状病毒被认为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治虫病毒一般由害虫口眼处感染,少数也有可能由宿主伤口或者寄生类天敌产卵留下来的开口处感染。这些病毒大多寄生在鳞翅目或膜翅目的幼虫中,被寄生的害虫表现为食欲不振,行动迟缓,死亡前通常爬向植物高出,腹足紧紧抓住植物体。虫尸体软,体壁易破。病毒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使幼虫感染死亡,成虫可以携带病毒但不致死。而且病毒防治具有专一性,就是说通常只寄生一种害虫,或者极少数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害虫才可以被寄生。也正是因此,保证了病毒杀虫的安全性。

3 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虫天敌外,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可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主要为食虫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包括鸟类天敌如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中除了捕食性天敌的瓢虫、螳螂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其他天敌如黄鼬、青蛙、蟾蜍等,都对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害虫的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可能不能起到杀害的作用,却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例如昆虫的激素、体液等昆虫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的利用。利用害虫的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从而进行捕杀。使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以干扰雌虫和雄虫的,使害虫数量下降。也可应用性激素在有害生物种群监测作用估算某个地区害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熟的有害生物不能变成正常、可以繁殖的成体来减少有害生物数量。另外还有一些生物药剂,通过播撒接触到害虫的表皮。这类生物药剂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从而使害虫不能进行正常的蜕皮,最终死亡。

参考文献

[1] 古德祥,张古忍,张润杰,等.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2000,3.

篇3

关键词: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0.025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极大推动了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是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病虫害防治是当前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这就需要农业工作者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加强生态平衡的创建,开展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主要是指在模拟自然生态体系的情况下,种植的作物更加多样化,传统种植单一作物容易形成统一的生态和资源条件,而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引起病虫危害。由于病虫种类少以及单一的生存环境,就导致益虫不能够很好的繁殖和生长,对病虫无法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种植要趋向于多样化,引入更多品种,丰富农业资源,构建一个均衡的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的控制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多样性种植又分为时间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时间多样性主要是指掌握植物的种植时间以及准确的计算作物的收获时间等;空间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理空间的多样性、种植品种以及土壤的多样性。通过构建生态多样性,可以为益虫的繁殖和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病虫害防治。

2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

在选择种子时,要选取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并在选取之后及时的进行种子处理,在播种前让种子能够得到充足的晾晒,之后放在温水里面浸泡,最后挑出带有病虫的种子。另外,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和制定栽培制度,播种时间要尽可能的避开病虫高发期,最好在虫害和益虫同步生长时,或是在不适合病虫生长时进行播种。并在播种后及时做好虫害药物的播撒,有效消灭病虫的根源。做好对田园的卫生等管理工作,保证种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对农业虫害进行综合治理

为了我国农作物种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虫害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切实有效的保持各方面能够均衡发展。在防治虫害之前,通过计算机准确的计算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最大限度值,当监测系统发现虫害已经超过了预定值就会自动预警,以便于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果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虫害发生的密度不大,危害性较小,就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虫害进行防治,从而节省人力和成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病虫进行防治,对于化学农药要避免施用过多,尽可能采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治虫害。除此之外,从事农业的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例如种植方式、改善土壤成分以及作物品种选择等,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运用化学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通过大量施用含有化学成分的农药,将害虫灭杀,收效好但弊端很多。首先,化学农药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较多,如果人们食用了含有残留农药的农作物,身体健康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会危及生命;其次,采用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河水等生态系统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同时,也完全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而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例如在种植有机农作物的区域,养殖鸡、鸭等以虫子为食的家禽,有效的防治虫害。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通过在灯光周围布网对昆虫进行捕杀,或者通过在农作物的周围用纱网给昆虫设置障碍等方式对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5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

在我国有机农业种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人员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农业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深入田间、深入群众以及深入研究三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与农民进行交流,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归纳整理出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讲座、发放传单以及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对科学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农业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对种植人员进行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指导,让他们能够真正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合理的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6结语

病虫害防治是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对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兵.浅谈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核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4).

[2] 李晓铭,霍凤团.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与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农家科技,2011,(04).

篇4

宁波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要求普遍较高,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与建设,如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在全市建成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检测站(室),检测内容涵盖农、林、渔各种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检测范围覆盖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宁波市主要菜市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全市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基地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46.4万吨,年销售额25.2亿元,出口创汇7688.8万美元。

但是,我市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质量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技术措施方面略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快速、简易检测技术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以事后监督为主质量监控常常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尤其地方特色农产品(海水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深化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建设;加快研发农产品质量快速、简便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符合宁波市实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持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改良、无公害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操作规程、精准高效检测与全程监控等四大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安全农产品社会生产和消费,打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企业和人才品牌。

(二)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信息网络共享体系;增建2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3个国家、市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技术研究科技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宁波市农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水平;使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关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的基本技术要求。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重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技术

主要蔬菜、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等主要生长因子数据库;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咨询和决策系统。

2、重要农、畜、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猪鸡、茶叶、出口蔬菜、设施栽培作物、虾蟹、网箱鱼、贝类、腌制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的高抗优质品种、高效无公害栽培、农药与化肥减量化精准应用、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产中和产后降解等关键技术,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子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3、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

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

4、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和生产环境中有害物快速和多残留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和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掺假’识别和‘掺假’物检测技术;危害公共安全的伪、劣、掺假、污染农产品(食品)监测和预警技术。

5、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

特色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限量指标技术。

三、重点项目

(一)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采样分析,建立全市主要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的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病虫害等主要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明确其周边工业、人居与农事活动等的影响作用程度,研究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根据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和适栽(养)范围,建立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提供不同区域的适栽(养)品种区划指导。

预期目标:建立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宜种、宜养区域布局图;建立主要蔬菜、水产品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

(二)重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1.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收集、跟踪、翻译、分析、整理国外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集成与完善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抗性品种国产化育种和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创汇蔬菜化肥残留形成规律与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创汇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药残留积累规律;农药、化肥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预期目标:集成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主要创汇蔬菜化肥、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2.设施园艺无公害生产和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示范

研究内容:设施园艺生产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园艺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后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研究;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研究;

预期目标:获得园艺设施环境条件下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在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规律;提供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

3.特色腌制海产品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标准修订

研究内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微生物限量;选择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等,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量标准;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海产品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建立多种农残同时检测的技术,获得基础数据,开展暴露评估研究,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通过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控制范围及监测校正方法,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新型、安全、高效消毒剂的应用;特色腌制海产品中化学残留物(多氯联苯单体、重金属及农药)的调查。

预期目标:针对特色腌制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和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形成标准数据库。对现有特色腌制海产品进行分析,对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提出调整、修订;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上述5-7对致病菌-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

4.猪鸡等主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规模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HACCP、GAP、GMP等技术引进与示范,建立和完善良好操作规范体系;畜禽产品主要兽药在产品中代谢规律的研究,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兽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研究;新型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开发。畜禽产品养殖区疫病控制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预警体系技术。

预期目标:集成养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畜禽无公害生产综合示范基地;研制开发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3个以上;有效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或动物疫病;探索和建立有推广价值的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

5.海洋经济贝类无公害生产和食源性危险监控评估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牡蛎、蚶、蛏等宁波海洋经济贝类为研究对象,研究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途径;贝类产地水域分类技术;贝类毒素安全限量和检测、解毒、利用技术;贝类(包括混养池塘)食源性危害(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渔药、农药和生物毒素)监控、分析、评估与预警。

预期目标:设计和实施贝类产地水域分类计划,制订贝类安全性监测,引进或开发1~3项贝类安全性参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建立海洋贝类安全性危害因子(包括水、底泥主要理化性状和污染物等)数据库、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6.海水网箱鱼类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鲈鱼等宁波海水网箱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常见鱼药在海水网箱鱼类的代谢规律和提取、检测方法;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渔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重金属等危害因子在鱼类体内的蓄积和分布;养殖鱼类安全性评估方法和安全性评价与预警。

预期目标:建立养殖鱼类无公害生产的GAP规范或HACCP体系;建立抗菌药物在养殖鱼体内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引进或开发20个参数以上多种药残检测方法标准(省级以上);提出2~3种渔药给药方案和停药期;建立养殖鱼类安全性监测基本数据库和预测模型。

7.对虾、梭子蟹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对虾、梭子蟹清洁生产环境保障和综合调控技术,池塘底质生态改良与无害化处置和排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对虾、梭子蟹对有机农药的敏感性和消毒剂的耐受性;养殖对虾、梭子蟹的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和风险评估,基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预期目标:建立对虾、梭子蟹的GAP规范和HACCP体系,开发与引进2~3种生态底质和生物清塘的新型产品;获得1~3种主要鱼药的安全限量和合理休药期;构建对虾、梭子蟹中主要食源性危害因子及危险性程度分析的数据库和预警示范。

(三)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主要农、畜、水产品通用包装标识研究。运用条形码技术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研究符合生产和流通交易特性的不同产品包装和标识,以及标识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对产品的生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标识的研究,使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和便于追溯。基于EAN/UCC系统的产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技术研究。以宁波市大宗、主导、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农、畜、水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生产规模大、外向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分析细化无公害产品生产环节和质量安全影响因子,通过采用全程质量控制原理,在生产、初级加工、流通贸易等多环节,研究与全球统一编码(EAN/UCC)相接轨的以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为支撑的水产品可追溯方案。建立主要农、畜、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示范——“可溯工程”。结合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性的生产、捕捞、养殖、加工、流通企业,研究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整体推进技术,建立“可溯工程”示范,并发展EAN/UCC技术系统成员。

预期目标:通过生产企业、政府机关、第三方机构以及流通交易市场等为追溯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最终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畜、水产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动态的、权威的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四)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1.主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有毒有害残留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化学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展农产品(包括种植、畜禽养殖产品、水产养殖产品和加工产品)和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毒有害残留物(含农产品品质、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激素、重金属等)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酶联免疫等)的研究。重点开发或引进:(1)畜产品(猪肉和鸡肉)及制成品中抗生素(如磺胺类、氟诺喹酮类等)、β-激素受体激动素(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水产品(虾、鱼和泡发产品)中药物(氯霉素、孔雀石绿等)和甲醛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害元素的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滥用(如添加硫磺、漂白粉、雕白块、农药、植物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预期目标:引进或开发10-15项化学残留物快速检测技术;引进或开发10-15种病原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申请发明专利3-5项。

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生物芯片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宁波常见食物中毒中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的特殊标志基因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建立病原诊断和监控技术体系,并研制出相关产品;针对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支撑,对基因结构清楚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开展分子分型研究,建立多种从影像到数字化的分型模型和方法及其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溯源技术;开展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状况研究,建立预警体系;以食品中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常见致病菌和甲肝病毒、诺沃克样病毒、戊肝病毒、轮状病毒等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为对象,建立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标准化方法。

预期目标:获得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特殊标志物各5个以上;建立技术标准化的上述食源性致病菌分型和监测技术,准确溯源中毒病人体液、中毒原因食品和生产加工点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来源;研发食品中8-12种常见致病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达到102CFU/mL左右,能够自动完成检测数据的数字化输出(CV值小于10%);利用计算机编程和其他相应技术开发出成套的软硬件,建立涵盖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的细菌分子分型宁波电子网络,范围覆盖宁波各地区;初步构建食源性疾病预警体系与电子网络;获得2-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五)特色腌制农产品无公害质量标准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腌制品(如泥螺、蟹糊、腌菜、榨菜等)中病原性微生物限量,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特色腌制品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腌制海产品中农兽药、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如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铅、镉、砷、汞等)及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获得基础数据,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开展特色腌制海产品(如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预期目标: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建立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检测技术标准,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5-7个致病菌的食物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建立1-2个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的安全生产示范和1-2个腌制蔬菜(如腌菜、榨菜等)的安全生产示范。

四、创新平台建设

以促进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借智借脑全面提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建设水平

积极推进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与服务的科研机构。重点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和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中心。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技术网络

在现有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市场、企业检测站(室)的基础上,新建2个市级规模化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一批市场、企业检测站(室),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同时,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构建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创建3~6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星火示范基地

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整合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基地的技术力量,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各项关键技术,引进GAP或过程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以创建星火示范基地的方式,全面示范农产品无公害产、销、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生产、监控与追溯技术模式,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相关科研、检测单位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并通过科研经费配套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科技研发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本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力量,力争形成5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技术骨干队伍。

篇5

关键词:农业植物保护;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18

前 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是核心环节,也是促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关键。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农业植物与周边环境,同时也包含对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保护。这样,在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数量的前提下,还能够确保生态平衡,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1 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

1.1 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

对于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指的就是对于农业生产的细节与流程等进行全面、严格的控制,因而体现出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想要增大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需要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这样才能进一步的确保农产品的质量[1]。对于农业植物的监督与控制不仅需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还应当在对农业植物进行管理时采取全面的监督,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发展进程的目的。因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农药使用与施肥等环节,这些环节都会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明确使用农药与肥料的细节与流程,对相应的环节进行记录与总结。

1.2 有效防治农业害虫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通产会因为农药与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导致农业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对于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逐渐的成为了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最有困难的一点。现如今,如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对于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成为了当前农业植物保护理念中的重点。

1.3 重要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农业生产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得错误的理念与操作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现如今,人们已经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也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也被广泛的推行[2]。

2 农业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

2.1 综合防治农业植物病虫害

远离病原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选取一个可以远离农业植物病原体的地方,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播种时间。

严格控制病原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规范农业生产的操作及流程,阻止农业植物病原体的扩散。

彻底消灭农业植物的病原体。在控制住病原体后,需要彻底的将其消灭,然后对土壤与植被进行综合的清理与维护,从而使得病虫害不能再次发生。还需要在发展农业时,培养出能够有效抵抗病菌入侵的农业产品,并且改善农业植物的生长环境。

2.2 选择优异的农业植物品种进行播种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需要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抗逆性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品种进行播种,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为改善农业产量提供有效的保障。这类幼苗的自身就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能够确保幼苗不被病虫害危害[3]。所以,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与较强抗逆性的种子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农业的重点。

2.3 引进先进的培肥技术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采用先进的培肥技术能够提升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因为先进的培肥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农业植物的种植条件以及土壤环境,还可以增加农业植物种植土地的肥力与活力,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的生长。但是培肥技术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成为了现如今我国农业成产中植物保护的难点。在使用培肥技术时,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平衡能力,还需要对农业植物的种植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确保土地的活力与肥力。

3 结 论

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活动,不仅要求保护农业植物与周边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进行综合性的维护。这样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增大农业植物的安全性与多样性,也为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震宇.我国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与措施[J].现代园艺,2014(22):94.

篇6

(一)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中资金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一是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政府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用于行政支出和人员供养的比例总体偏高,占总共比例的三分之二。二是农业部门中,水气部门事业费支出呈持续增长态势,居高不下。三是在地方农业建设性资金中,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比重过小。四是在政府农业投入中,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地方财政缺乏立项支持和投入保障,五是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数量小、比重低,对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地方政府对支农支出资金投入量缩减

一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的增长速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影响到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二是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下滑趋势,周期性波动较强,反映了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力度缺乏持续性。三是地方工业资金投入的比重在地方财政总支出中的加重,这就从整体上缩减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份额,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缺乏监督

地方财政一直占据着财政支农支出的主体地位,市一级到县一级层层审批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疏漏问题,缺乏专门的监管部门,使支农支出资金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反而会一定程度上削弱支农支出的总体力度。例如,生活中常见到一个项目有政府多部门的参与,导致最后管理混乱、互不统属,出现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

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地方支农支出在区域总支出中的比例

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以往的支出比例,健全支农支出资金的增长机制。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是促进地方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农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地方财政对支农支出的比重不但要呈现增长性,而且必须呈现持续性。一是,做好资金的预算,确保农业支出的稳定,持续增长投入。二是加强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医疗、教育、文化协调发展,作用于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二)采用科学化的管理资金政策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在农业总支出中的比重。在中国农村缺少持续性的基础设施投入,而公共基础设施直接和农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重视和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持续性投入,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次,注重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奖励措施和专项保护措施。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地方财政收入,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应被相关财政部门及地方领导私有化和利益化,在现实中,由于农业投入部门分类过多,缺乏统一的领导,致使行政效率偏低。只有在政府内部专设管理部门,同时联合群众监督,才能合理的利用财政资源。实行领导问责制、追究责任、严格管理,杜绝在财政支出中存在的不合理和营私舞弊现象。

(四)建立新的财政支农方式,提高支农效率

一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以县为主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通过确立项目,实施项目,使专项资金得以集中使用。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财政支出形式,依据实际,实事求是。二是政府开展鼓励措施,发放专项资金对响应政府项目的先进企业和个人予以奖励。三是地方财政支出项目实行招标。为了增加财政的透明度,提高资金的是有效率,可以开展正规的招标。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方式呈现多样性,从单一的农业收入,转变为多种收入方式,如工资,家庭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受雇于单位和个人,靠出卖劳动获得的,非农业性质的收入。家庭纯收入是指农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践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传统的农业收入是指,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以及采集、捕猎的收入方式。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农民人力资本数量,农作物耕种面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农村产业的结构。农村人力资本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农民来自非农收入的大小。便随着医疗卫生,职业技能等,农民的收入呈现个体化的巨大差异。在相同背景下造成的收益不等情况,影响到了农民的人均收入,从而造成个体化的巨大差异和分歧,既不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经济增长的步伐延缓下来。

四、农民收入增加的方法

(一)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改变轻视农村居民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一套从上至下、一体统筹的财政结构。财政资金的重点,用于完善农村的义务教育、失业养老保障等公共事业,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和转移支付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公共设施的保障体系。落实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

现如今,造成我国各部门间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部门人员和机构臃肿,许多部门出现了人员编制严重超标,机构重复设立,精简这些机构,不但可以节约投入的资金,还可以减轻和避免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整体的结构的优化。

(三)支持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快发展乡镇化企业和小城镇,把更多的劳动力扩散到第二、三产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在户籍改革中,支持农民在城镇安家置业。

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效率预估结果

根据我国近几年来财政支出的统计,预估出财政支出系数为δ1=-0.31,而且通过了1%显著性的检测,支出系数为负,说明我国财政支出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地方的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技术效率将会增加二十八个百分点,这也就说明了财政支出对农业的影响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支持农业的财政支出利用率相对较低,地方相关部门应该按照政府要求逐步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所占比重。

(二)地方财政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江苏省沛县为例,该县在“十二五”期间支农财政支出共计68.9121亿元,其中公共支出预算67.3663亿元,基金支出1.5458亿元。公共预算支出的资金主要以农业支出为主,共支出资金50.02亿元。除维护机构运行外,主要实施以下项目工程:农村道路建设3.9859亿元,农村公益事业18.5963亿元,农业保险2.0875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出9.655亿元,牲畜、粮食良种补贴4.239亿元,农业行政事业单位运行7.0357亿元,河塘整治、沼气改造、畜禽防疫、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补助等支出4.4187亿元。

从2010年开始,沛县就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沛县支农资金分别为10.85亿元、11.45亿元、14.05亿元、15.45亿元和17.04亿元,支出的资金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由于地方财政对农村加大了支持,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至2014年沛县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逐年递增,分别为50亿元、59.80亿元、67.91亿元、76.47亿元、85.61亿元。沛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到2014年也逐年递增,分别为8922元、10262元、13188元、14898元、17431元。沛县农民年均纯收入也从2010年递增,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年均纯收入分别为7342元、8378元、10001元、11351元、12725元。由此可见,这些资金有利地支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篇7

一、工作思路

以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目标,抓住重要季节,以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入手,加强源头治理、狠抓市场监管、强化服务指导和制度建设,严把生产、流通和使用三道关,着力提高放心农资和安全农产品的覆盖率;以强化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和创新农业执法体制为核心,加强队伍体系建设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逐步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和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运行格局,打造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服务“三农”。

二、工作目标

全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全县坑农害农和危害农产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节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两个确保,两不发生”(即确保农民群众购上“放心农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县不发生因农资而造成严重减产的重大事件;不发生因农资案件而引发的群访事件),全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健全,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执法手段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责任进一步明确。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种子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我们要抓住种子销售的关键时期,对重点地区、重点种子市场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处制售假劣种子、未审先推、无证或借证经营等违法行为,加强标签标识的规范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经营活动。

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全县各地已经发放的登记证、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等进行全面清理和核查,对不符合许可、登记条件的要依法查处。委托经营户必须具备基本的种子、肥料、农药知识,即具有相应的技术职称或三年以上的农资经营资质或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单位的农技知识培训考试合格证明,并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必须准备必要的资金,即经营资金和先行赔偿保证金;必须有固定专用的种子、肥料、农药门市,不得假借、搭摊;必须有相应的种子、肥料仓库;必须合法经营,在农资经营中无违法行为和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委托经营户凭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经营资质证明”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资质证明”实行一年一审。

二是健全品种审(认)定管理制度。依法加强主要种子品种审定工作,严格遵循主要品种在推广使用前必须经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规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品种命名,已经国家或其他省(区、市)审定通过的品种,在我市再次审定或认定时,应当使用原审定公告的名称。要加强对品种推广使用的跟踪,把生产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可克服缺陷的品种依法按照程序停止推广使用。

三是完善种子包装标签标识管理。商品种子的加工包装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包装的规格、材质和包装物表面标注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加强种子标签管理,规范标签制作、标注和使用行为,种子标签标注的内容必须规范齐全,标注的品种名称必须是国家或本市审(认)定公告的品种名称,不得使用商品名称或品种保护权名称。品种特征特性描述要按照品种审定公告的内容真实介绍,不得夸大或虚假宣传。

四是加强种子价格管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同物价部门的衔接,加强对种子价格的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种子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当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价格总体水平高于上年时,会同物价管理部门按照《价格法》和《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号)的规定,及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依法合理调控种子价格,防止种子价格大幅度上涨。要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依法严厉打击不执行价格政策、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

五是加大农药市场监管。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农药销售旺季,开展农药执法专项整治,加强农药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执法检查,重点加大农药标签监管力度,严厉查处随意扩大防治作物和对象、随意更改农药毒性标志、一证多用及假冒或伪造农药登记证等违法行为。

六是开展肥料执法专项整治。按照《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2号)的要求,切实加强肥料市场监督管理,重点整治复混肥、配方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和床土调酸计等未经登记、包装标识不规范和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等违法行为。

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安全、农业环保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将按照“五不放过”原则,一查到底。对典型案例要公开曝,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广大群众。

(二)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农资生产、经营者的执法服务工作。加强对经营者法律知识宣传和培训,明确经营者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增强法律意识。要建立健全经营企业(个体)管理档案,对于经营的品种采取提前介入,做好服务与管理,把问题控制在萌芽之中。开展农资信用评价,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积极扶持和宣传优质农资和农产品。

二是做好广大农民的执法服务工作。要结合“送法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向广大农民广泛宣传农资法律法规,介绍农资识假辩假常识,引导农民在购买农资时索证索票。发放“农业执法服务卡”,方便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聘请农资质量义务监督员,负责对农资质量进行监督,举报无证经营和流动商贩的违法行为,提高农资市场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畅通便民服务的信息渠道。加强农业执法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收集、整理、农资和农产品质量信息,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监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信息查询、信息、案件统计、跨区域案情通报、优质农资推介以及工作指导与交流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按规定及时上报执法信息、数据统计和重特大案件。

四是加强“阳光执法”建设。建立执法公示制度,做到执法依据、执法内容、办案纪律、执法程序、服务承诺、执法人员照片、监督举报电话公开上墙,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三)建立目标考核制度,落实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执法任务、权限、程序及责任落实到每个执法人员,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认真落实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认真贯彻收支两条线和考核评议、执法统计、执法报告、公示承诺等制度,增强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和透明度。强化对执法程序、违法事实认定、适用法律、处罚决定等重要执法环节的审核把关,建立重特大案件报告、工作报告、挂牌督办、执法考核目标、层级监督等执法制度,逐步做到执法管理目标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监督制度化。

篇8

按照国家农业部的要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更大面积、更广范围内创高产。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方向,继续把粮食高产整建制推进作为工作重点,把万亩示范片成功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由片到面,向所有乡(镇)、所有村(屯)推广,覆盖更大范围。同时,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在农资供应、耕作收获、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实现更大面积均衡增产。

二、集成推广重大增产增效技术

一是推广良种良法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培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安全性好、抗性强的玉米、水稻新品种,配套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农区统一灭鼠、玉米保护性耕作、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等一批技术成熟、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能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科技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其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扩大影响力,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新优势。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型利益机制,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联合攻关,破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推广“瓶颈”难题。四是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组织人员到农业发达地区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努力向农业新领域研究发展,加快构建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五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加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有益探索的同时,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学用新技术。

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立足农民需求抓培训。针对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重点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有效形式,多渠道了解农民需求和愿望,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实现培训与需求有效对接。二是统筹整合教学资源抓培训。坚持“就近就便、相对集中”的原则,搭建灵活多样的培训载体,架设全覆盖型教学阵地。继续发挥市(县)两级涉农培训机构的主体作用,抓住关键时节深入村屯、田间地块全方位为农民提供优质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三是统筹整合师资队伍抓培训。打破区域、院校、身份界限,统筹整合各级培训师资力量,聘请国家和省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等作为培训教师,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篇10

第一条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本法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由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

第七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

第八条国家引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生产优质农产品,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

第九条国家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行科学的质量安全管理方法,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第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技术规范。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听取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保障消费安全。

第十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当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及时修订。

第十四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章农产品产地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调整,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示范农场、养殖小区和无规定动植物疫病区的建设。

第十七条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十八条禁止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农业生产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体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九条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农用薄膜等化工产品,防止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

第四章农产品生产

第二十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指导。

第二十一条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兽医器械,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许可制度。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第二十三条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第二十四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一)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二)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三)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

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

国家鼓励其他农产品生产者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第二十五条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第二十六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第二十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其成员应当及时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强自律管理。

第五章农产品包装和标识

第二十八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的农产品,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按照规定标明添加剂的名称。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农产品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所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

第三十条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第三十一条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附具检疫合格标志、检疫合格证明。

第三十二条销售的农产品必须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

(二)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三)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四)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

(五)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第三十四条国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结果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予以公布。

监督抽查检测应当委托符合本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条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行,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费用,抽取的样品不得超过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数量。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抽查的农产品,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另行重复抽查。

第三十五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

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依法经计量认证合格。

第三十六条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对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之日起五日内,向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检。

第三十七条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农产品销售企业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经查验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不得销售。

第三十八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和控告。有关部门收到相关的检举、揭发和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调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对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有权查封、扣押。

第四十条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向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收到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发现有本法第三十三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查明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理或者提出处理建议。

第四十二条进口的农产品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检验;尚未制定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依法及时制定,未制定之前,可以参照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进行检验。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伪造检测结果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检测资格;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出具检测结果不实,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造成重大损害的,并撤销其检测资格。

第四十五条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六条使用农业投入品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七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的,或者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销售的农产品未按照规定进行包装、标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有本法第三十三条第四项规定情形,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责令停止销售,对被污染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的农产品有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一项至第三项或者第五项所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停止销售,追回已经销售的农产品,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农产品销售企业销售的农产品有前款所列情形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处罚。

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农产品有第一款所列情形的,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理,对农产品销售者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

农产品批发市场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七条至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一款、第四款和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处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第五十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处理、处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

法律对行政处罚及处罚机关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但是,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11

关键词 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危害特点;原因;对策;山东文登

中图分类号 S4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48-02

文登市地处胶东半岛东端,地理位置特殊,常年种植小麦2.8万hm2,全市麦田有害生物年发生11万公顷次。受近几年气候条件、结构调整、栽培措施等因素影响,麦田有害生物种类较20世纪70—80年代有显著变化。笔者结合开展山东省农业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课题,采取系统调查与普查相结合、定点观测与定位调查相结合、一般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文登市麦田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全面普查,基本摸清了目前文登市麦田有害生物种类;同时对小麦防治技术进行田间试验,优化配套了小麦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集成技术,在保证小麦生产安全的同时,减少了防治次数,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1 麦田有害生物发生种类

文登市麦田有害生物种类有123种,其中病害14种,虫害24种,草害82种,鼠害3种。病害以小麦纹枯病、小麦叶枯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锈病为主(图1),虫害以麦蚜、麦蜘蛛等为主(图2),杂草以繁缕、看麦娘、荠菜、播娘蒿为主,鼠害主要以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为主。

病虫害种类变化情况表明,新增小麦叶枯病、小麦黑颖病2种病害,灰飞虱、八字地老虎2种虫害,棕色田鼠1种鼠害。小麦全蚀病、小麦秆锈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霜霉病、小麦线虫病、小麦秆黑粉病[1]等6种病害,麦秆蝇、麦茎谷蛾等2种害虫,黑线仓鼠1种鼠害等9种有害生物已不见其危害小麦。

麦田杂草种类变化不大,主要危害种由40余种变为以繁缕、看麦娘、荠菜、播娘蒿、野燕麦、稗草、马唐、藜等优势种为主。

2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文登市小麦病虫害返青拔节后开始活跃,穗期危害最重。小麦纹枯病整个生育期均可见到病株,拔节后以水平发展为主,病株率上升迅速,抽穗期前后垂直发展为主,病指上升最快,严重的后期出现白穗;小麦叶锈病冬前可见病叶,春季5月1日前后可见到病叶,严重的地块病叶率达100%,严重度达40%以上,是小麦生产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白粉病较前几年略有下降,冬前很难见到病叶,春季一般在5月上旬以后始见病叶,灌浆期达高峰;叶枯病上升为中后期特别是穗期以后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后期的光合作用;小麦条锈病作为一种暴发性、气传病害,近几年在文登市发生较为频繁,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始见病叶,发生区域以小观、泽库南部沿海为重点,沿宋村、张家产、大水泊、文登营一线呈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离轴线越远越轻。小麦散黑穗病于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达高峰。

文登市小麦虫害以穗蚜为主,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上穗,为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灌浆期,一般持续7~10 d。麦蜘蛛发生有冬前和返青拔节期2次小高峰,5月1日后开始自然消退。

3 原因分析

3.1 气候条件

2000—2012年13年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 ℃以上的有7年,偏低的5年;其中2010—2012年连续3年出现温度偏低现象,造成早春物候期推迟,病虫害发生盛期也随之推迟;2001—2004年连续4年温度偏高现象(即暖冬现象),增大了小麦病虫草害越冬基数,加重了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3—5月正值文登市小麦起身至灌浆初期,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时期,适度的降水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但雨量过大、过于集中会影响温度的回升,形成低温寡照,不利于作物生长,还会加重一些喜湿性病害如纹枯病、白粉病等的发展。

3.2 栽培措施

文登市已连续多年实施配方施肥,但仍未彻底改变农民偏施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忽视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肥习惯;播种量偏大,造成植株密度偏大,养分过度消耗,群体结构不合理,田间通风透光性较差,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扩展。小麦、玉米连作有利于纹枯病等根部病害的积累和发生。

此外,小麦机收高留茬,把大量植株病残体留在土壤中,为翌年病虫害的繁殖与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病原菌。另外小麦跨区作业也有利于纹枯病、散黑穗病、杂草等病虫草害的横向传播。

3.3 品种抗性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普及,文登市小麦良种实现了全面覆盖,品种杂而乱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目前主推广品种包括烟农5158、青丰1号、烟农24等,抗叶锈病,不抗纹枯病,青丰1号感条锈病。从小麦大田调查情况看,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品种特性很吻合。

4 防治对策

针对近几年文登市麦田农业有害生物种群变化及发生特点,因苗因地因天,结合控旺促壮、防冻防倒、科学合理运筹肥水等管理措施,以小麦纹枯病、小麦叶枯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等重大病虫害为重点,全面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技术指导,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4.1 选用抗、耐性品种

在品种选择上,一方面要选择抗、耐性较好、高产,兼抗条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纹枯病等当地主要病害的品种,以增强群体抗病性。另一方面,在一个县域内统一供种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合理搭配不同的品种,防止品种单一,造成病虫害大流行[2-3]。

4.2 加强栽培管理

在适期晚播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播量,以控制群体数量,确保基本苗不过多,有效穗数不过大,努力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发生而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实行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中微肥,控制大水漫灌,注意锄划保墒,提高小麦自身抗逆性[3]。

4.3 优化筛选防治集成技术

农业、物理防治是基础,化学防治是关键,在抓好病虫监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优化筛选,集成了”一拌两喷”技术。“一拌”:即播种期拌种。用2.5%适乐时(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0~300 mL/hm2加水1 500 mL混合均匀拌种,晾干后播种,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地下害虫及苗期蚜虫等害虫可用70%锐胜(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10 mL拌麦种5 kg。“两喷”:即返青拔节期、穗期2次喷雾。返青拔节期(4月10日前后)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以防小麦纹枯病为重点,兼治麦蚜等。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00 g/hm2+20%吡虫啉150 g/hm2+15%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450 kg喷雾。穗期(5月15日前后)进行“一喷三防”:以穗蚜、白粉病、锈病为重点,同时预防赤霉病,促进灌浆,提高产量,防止倒伏,抵御后期早衰和干热风的危害。用22%阿立卡150 mL/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12.5%欧博(氟环唑悬浮剂)300~450 g/hm2或30%爱苗(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FA旱地龙750~1 500 g/hm2对水450 kg喷雾。以播娘蒿、荠菜、繁缕、藜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15.0~22.5 g/hm2,对水450 kg喷雾防除。以野燕麦、看麦娘、雀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4.5~7.5 kg/hm2对水450 kg喷雾防除。也可2种药剂混合喷雾[4-5]。防治适期为小麦三叶期后至起身期前。

5 参考文献

[1] 杨奉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4-11.

[2] 2011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山东农药信息,2012(6):45-48.

[3] 2012年山西省农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J].农化市场十日讯,2012(11):41.

篇12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发展始终是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深化,对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需求也不断增加。针对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进行相应研究,强化对其的质量控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特点

1.1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点

农业机械设计的功能与制造的质量是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关注重点,但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则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农业机械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上[1]。同时,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的使用需求,对于农业机械对环境对自然的影响却不够重视。而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既要考虑到农业机械的可用性、适用性,还要考虑农业机械使用中与环境的关系,既保证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也重视农业机械的安全性能,还注重农业机械的环境保护问题,减少农业机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污染。因此,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具有极为明显的系统性特点。

1.2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性特点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业机械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可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也越来越复杂,涉及到更多的专业、学科及技术,只有真正做到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要想有效保障并提高农业机械的性能,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掌握并结合众多相关学科知识,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融入更多更加复杂的学科,真正将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1.3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助力。这就要求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要全面考虑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及未来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深化,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也围绕着农业生产的使用需求而不断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创新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科学技术、制造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也为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助力。1.4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时,既要考虑到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与使用质量,也要预判其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结合预判断情况制定更为合理的优化策略,使设计与制造更科学,减少农业机械使用中发生故障、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使用效果,真正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因此,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应当坚持前瞻性的特点。

2加强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粮食,民以食为天。而农业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是我国传统产业,是国家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为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迅猛,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巨大推动力。在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中,人们主要关注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将提高使用效率作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关键内容。但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则更强调农业机械的人机一体关系、农机与环境一体的关系,在保证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的同时,做好农业机械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数字机床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实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数字化、现代化的不小差距。因此,要加快我国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实力的提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加快相关新技术的应用,模拟出机械运行的状态,预判机械的性能状况及机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调整,减少农业机械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提升农业机械使用的自动化水平及生产效率。因此,加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控制,不但能够优化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还能系统性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为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3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控制思路

3.1创新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为了丰富农业机械的产品类别、功能体系,在农业机械设计时要加强使用功能创新性的研究,在设计时充分引进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设计阶段就体现出创新的理念,同时通过数字模拟技术的运用及时发现机械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针对性地优化设计方案,在降低设备故障率同时降低设计成本的投入[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深化,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企业涌入农业机械市场,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更需要企业提升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创新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应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农业机械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相当繁多的功能,这使得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装配线结构也相对复杂。为了能够保障、提高农业机械总装配线的工作次序及效率,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时监控,并针对那些特定的复杂环节进行及时跟踪。所以,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实时数据,保持大量的信息流动。依靠人工来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信息流,是无法保证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只有引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构建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借助科技的力量专门管理、处理生产信息,使装配生产变得更精细、精确、高效,人们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来处理繁琐的数据信息,还能避免人工处理数据可能的失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水平与效率[3]。

3.3应用数字化技术

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融入了数字化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我国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一直表现着创新力不足、信息资源不够的问题,使得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而ICAD等数字化技术的有效使用能够解决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相关问题,大量利用信息资源以提高农业机械制造的效率,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效益。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创造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

3.4确保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协同联动

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是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中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两个环节,两者之间能否实现科学的合作与联动,会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的生产与使用,实际上有不少极为优秀的农业机械设计作品没有考虑大量制造的可能,而无法真正投产制造并投入使用。这对于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发展创新影响极大。而且,要保证并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同样需要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两者之间的融合。实际上,这完全可以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来达到这一目标,并提高农业机械设计的时效性,降低农业机械制造的周期,使两者有效地协同化发展。

4农业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4.1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环节

在农业机械设计的开始,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明确农业机械各部件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开展科学合理的设计,制定设计方案,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的性能,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选择,以确定最科学合理的方案,保证后续的制造环节能够有序开展。具体来说,要注意这样几个环节:1)确定机械设计的原理,结合生产实际需求开展结构设计,使农业机械的性能与外观达成一致;2)要保证农业机械的运作方式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3)设计师要进行全面审查,保证设计出的机械产品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要根据设计要求核对并计算设计图纸,将最初的设计稿与确定的设计定稿进行对比分析,开展定型设计,保证农业机械的性能。

4.2农业机械制造环节

从零部件角度来看,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离不开优质的零部件,在进行农业机械装配前必须全面检查所有零部件的性能与质量,剔除那些不合格的零部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针对外观进行检查,确保零部件不存在肉眼可见的问题。2)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零部件的性能进行抽检,并提供检测报告。在此基础上,考虑零部件安装的环境,特别是针对金属零部件,要考虑到热胀冷缩的问题,在装配车间设置温度调节设备,防止零件使用性能下降。3)还要运用高压喷洗、超声波清洗等合适的方式清理零部件,保证零部件的清洁度,比如可以选择低泡型清洗液配以高压清洗,使用水基金属清洗剂时必须控制清洗时间等[4]。从人员角度来看,要提高农业机械装配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按装配规程进行装配操作,绝不能私自更改装配方式与形式,以减少人为质量问题,提高产品品质。同时,要执行装配责任制,明确每个环节装配人员的责任,有责必究。还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机制,农业机械设备出现装配问题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其成因。从管理角度来看,要注重完善装配工艺,制定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的工艺流程,并随着技术的进步、设计的变更不断改进工艺,有效控制农业机械制造的质量。同时,针对重要工序要设置质量控制点、制定操作指导流程,对所有操作工进行岗前培训,只有通过考核的操作工方能上岗作业。从装配环境来看,要保证作业环境的整洁度、清洁度,这是农业机械装配制度及员工工作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创设整洁有序、干净明亮的环境,使农业机械制造活动顺序有序开展。

篇1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教学方法大多也是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应试教育使得一些文化基础差的职高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厌学。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运用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代替抽象、枯燥的专业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专业知识生动直观的显现在学生眼前。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专业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农学专业基础课,如果不采用多媒体技术,只凭教师在黑板上讲解,那么,学生只能是机械的学习、记忆厚厚的书本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不太好。教师若在备课的同时,广泛收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这样会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光凭教师的口语简说,而没有图像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其每部分结构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出小麦、玉米、大豆、蓖麻、番茄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剖面结构图,并让学生通过图例对比说明这些种子结构图的异同。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掌握种子的结构,而且也可很快区别出单子叶、双子叶、有胚乳、无胚乳种子的结构特征。另外,在学习《植物保护技术》这门课时,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和危害症状是实践性最强,最难理解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它也是植保课程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能找到书本中所有的病虫害标本,那么要想使抽象、繁杂的病虫害知识变得简单形象化,教师只能通过网络搜集病、虫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症状的图片,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出来。这样才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区别和记忆。

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要求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清晰的教学思路,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利用起来。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日益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日益深入,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那就是教学目标和重心的迁移,即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存储转向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分流问题已不是以前单纯的高考升学了,更多的是直接就业,还有部分学生直接升办院校就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逐渐向技能操作方面偏移,必要时可分高考班和就业班分别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说明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理论结合实践可以给学生明确的指出学习目的,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理论知识并能达到活学活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如在学习植株调整的方法及效果时,教师若只是在教室里讲解,如果学生没有亲手操作过是很难理解、记忆和运用的。这时教师如果结合实践,将学生带到种植番茄的园内,边示范操作边讲解技术要领。而后让每位学生都亲手操作10株,并在其旁边留下对照,并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到实地去观察自己亲手修剪过的植株长相和未经修剪的植株长相的区别,然后,教师再回到课堂归纳总结植株调整的原理方法和效果。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也能准确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对不规范的操作加以纠正,对熟练掌握技巧的学生给以奖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共同学习进步。另外,在讲解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同一品种的4盆植物,用相同的施肥方法,施以不同浓度的同一氮肥品种,并做3次重复,然后在一周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就会发现不施、少施、多施和适量施肥对植物的影响不同。从而归纳总结出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多数的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尤其是教围绕学来进行这一点更被忽视。对学生的学法重视不够一是不合乎现代教学方法变革的趋向,二是学生的能力发挥不够,教学质量与效果就不能充分提高。现代教育中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是将教与学相结合,而且是教法要围绕学法进行,最终达到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趋向是由现代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变革和发展所决定的,光靠教师的教,知识和技术是教不过来的,教师不能教学生一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完全是靠自己学会学习,来适应科技的变化。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法中,应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小麦栽培技术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小麦的栽培技术有那些环节?”让学生联系实际分组进行讨论,并说出讨论结果,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作出具体的归纳总结。或者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布置这个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思考,主动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交流,这些方法都可使学生学会自学,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14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建设新城区”发展定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载体,以农业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中心任务,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工作重点:粮油作物生产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粮食高产创建,经济作物生产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土肥工作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建设,植物保护工作重点抓好预测预报、统防统治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建设,科教推广重点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安全监管重点抓好检测中心资质认定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执法重点抓好综合执法与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创建。

2、工作措施

(1)、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突破口,增加优质粮面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政策落实办法,确保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到位,积极推广实用技术,依靠政策和科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2)、稳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杀虫灯安装为重点,进一步展开物理防治,减少药物防治给农田造成的污染。二是加大病虫综合防控力度。切实做好病虫测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指导,严格按防治标准,科学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剂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三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一土一方,配方施肥。四是加大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力度,鼓励大户种植,提高种粮效益,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3)、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一是做优粮食产业。巩固和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力争优质率85%以上。以大众垸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推广,建设10万亩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打造大众垸品牌。二是做强蔬菜产业。以农业休闲及加工增值的方式带动发展望城蔬菜产业,对年新发展的蔬菜基地进行扩面提质,打造标准化蔬菜基地。三是做大经作产业。抓好格塘、乌山等茶叶基地的品改,提高品质,打造品牌;抓好茶亭湘艾基地建设;抓好光明“五谷”建设。

(4)、巩固提升农产品质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质量检测、制度监管力度。一是严控源头。做到县内市场上无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特殊用途的农药,必须经农业执法大队批准后建立流通台帐。进一步扩大示范基地,逐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向全县每个地区、村组。二是严格检测。健全例行检测制度,改善检测条件,提高检测水平,确保全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监督检查,推进全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