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14:3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传媒专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计算机图形学
计算机图形学英文名字ComputerGraphics,简称CG,是数字媒体技术理论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它是一种能够使用数学算法进行图形转化的科学,主要目的是利用计算机产生真是图形感受。计算机图形学在企业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掌握二维和三维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现和运算,是一种能够将图像显示和处理的相关算法。CG的内容研究是十分广泛的,包括光栅图形生成算法,真实、非真实感绘制,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操作,这需要在软件开发中不断的研究和琢磨。在国外,计算机图形学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科技领域,通过对图形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数字媒体也起步虽晚,但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已将CG作为入门级课程进行教学,从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大力发扬了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各项信息以更加贴切,更加逼真的方式表现出来。
1.2动画设计与动画技术
计算机动画技术也是数字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动画企业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表现。随着动画技术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随着增长。尤其是在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动画已经在游戏、动漫等领域有了突出表现,MAYA、3DSMAX等知名软件公司更是在动画技术制作上有着不小造诣。根据对市场的观察,我们发现掌握2D与3D动画技术是当下最为重要的,懂得此技能的人才可以说非常抢手。
2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
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主要表现在对数字传媒设计、网页设计和维护等方面,开展高校教学计划和设计实施的前提,同样也是确定组织学习形式和选择知识发展的方向,更关系着高校学习内容、管理、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体系的设定,是一切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具备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的共性和个性,要求相关人才拥有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三方面要求。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上,应该以学习理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以独立从事新媒体应用为目标,适应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
“面向数字媒体领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掌握传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体可以将企业需求概括为以下几点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涯开展的基础;知识范围,人才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需要多掌握一些实践案例进行知识补充;掌握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知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相关主流工具;数系程序设计,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是数字媒体技术得以发展和创新的有效保障。
研究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是为了明确和掌握有关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让今后的软件系统设计、开发工作更加的心应手。学校方面可以以此为依据,开展实践环节,增加对学生的科学技术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结语
据估,受到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其就业压力势必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中国传媒行业——发展迅速
传媒即“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可以是私人机构,也可以是官方机构。随着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出现以及融合,传媒业可以划分为纸质媒体(包括报纸和杂志)、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新兴但是前景美好的移动媒体。传统的传媒业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行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传媒业逐渐产生发展方式上的变革,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传媒行业逐渐由一种社会舆论宣传的媒介发展成为一种与市场密切联系的文化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传媒行业从产生之初就担负着对社会的宣传和导向作用,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传媒业的社会角色,使其从社会宣传领域向生产力方向变革。当前我国正处在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阶段,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研究,3G技术的逐渐成熟,传媒行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加快,受众偏好将催生细分媒体的发展,受众也将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媒体内容的传播。同时,互联网的未来将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手机媒体市场的机会将会凸显,在此条件下,传媒行业的社会化时代将全面到来。“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传媒业将有望延续高速增长势头,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以及传媒的发展,我国传媒产业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正确认识传媒行业的社会角色,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可见,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传媒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传媒行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带动相关文化产业,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新型传媒还将催生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增加就业选择,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传媒行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分析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现代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为传媒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崛起。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供多样性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促使大学生根据传媒行业的发展和要求及时调整努力方向,改变择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能力,以更好的达到就业目标,实现自身与社会价值。
(一)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选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音响、电脑等媒体的逐渐普及,人们对影视音像等文化信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传媒产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传媒行业的深入迅速发展,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一个巨大的大众传媒文化产业市场正在形成。不论是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电台亦或是影视制作公司,对传媒行业相关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并催生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大学生在新的发展趋势下谋得新的出路。据了解,与传统行业的人才饱和相比,传媒的发展如火如荼,人才稀缺已成为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专家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中国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口将达到60万人之多。由此可见,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实际上,传媒的行业内涵与外延相当丰富。其具体可细分文化娱乐行业、出版行业、广播电视行业、平面媒体行业、网络媒体行业和户外媒体行业。这为传媒行业在成为一种文化生产力的同时产生一系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奠定了基础。传媒行业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可以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或进入各大中小型报纸和新闻出版社工作的新闻类传媒;二是在政府部门或私人企业从事包括消费者营销、销售、品牌经理、广告设计、广告执行、营销咨询等的营销广告类传媒;三是在企业、政府、社区、教育机构、酒店、医疗福利机构、文化交流组织等行业成为一个专业的公关人员的大众传媒类;四是以专业的创造才能和技能从事摄影、编辑、数码编辑、音效处理、互动游戏设计、光盘媒体制作、网络设计等的媒体类;五是进行创造性导演、艺术导演、导演、脚本写作、摄影、编辑等的创作表演类。由此可见,传媒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为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带来多种可能性,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高校扩招等原因而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加快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传统,就业方向仅限于本专业或者是传统行业,极易造成专业内的大学生供大于需的局面;并且,也由于其对新兴的文化产业关注较少,与社会的接触有限,不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而导致其待业率上升。而传媒行业等文化产业的兴起及发展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视野,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从而对指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阔就业视野,并深入了解以传媒行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正确认识传媒行业的社会角色,针对社会要求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随着传媒行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传媒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其在吸收高校学生就业的同时,对高校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它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不仅要熟通传统媒体业务,还要通晓与之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视觉设计等。特别是新传媒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要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潜质,在先进的技术平台上从事媒体内容创作的人。所以,只有既具知识又怀技能的复合人才,才能适应和胜任快速发展的现代传媒事业。因此,高校学生要想选择传媒行业就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多方面技能,发展成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全方位复合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传媒行业内的包括传媒经营、传媒型网络、数字媒体、数字影视等方面的全方位复合人才备受国内外公司的重视,熟悉内地媒体市场、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已经成为未来传媒行业所需人才的显著特征。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根据传媒行业的发展和要求及时调整努力方向,有目的的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其次,因传媒行业迅速发展而改变的社会发展方式将促使大学生有意识的增强对新生事物的关注、了解和认识,及时更新了解社会最新需求,明确就业方向。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应作出的准备探究
针对时下传媒行业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校及毕业生都应作出积极努力,以有力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与传媒的双向发展。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传媒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选择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如网站信息、手机飞信、QQ群、人人网主页等,既要加强就业政策宣讲有与解读,也要开展全面有效的就业信息收集、指引工作,发挥传媒时效性强、信息量广的优势;其次,高校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就业环境的改变作出相关转变,并利用传媒开阔视野、创新意识、增长知识;最后,高校要继续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设多样的专项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引导部分学生向传媒产业的学习与转变,其中,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中,要尤其注重发挥传媒的优势,利用媒体资源与相关就业部门合作,以媒体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对毕业生创业的内容进行可行性评定,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毕业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体力量,应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并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正确认识自我,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注重自身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加强实践锻炼,利用各类媒体进行知识学习与经验汲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数字出版的发展符合国内外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经过充分调研,提出建立陕西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是培育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实现全省“文化强”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
一、重要意义
发展数字出版业,建设陕西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有利于加速推进陕西“文化强”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陕西雄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的产业转化;有利于传统出版业向现代传媒业的转变;有利于打造传媒产业链,引领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形成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产业依据
⒈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要建设4~15个数字出版基地,形成10~20个网络出版强势企业。
⒉实现陕西“文化强”战略目标需要发展数字出版
出版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出版传媒产业产值已超过4500亿元,约占整个文化产业的50%以上。但传统出版业已连续四年处于徘徊状态,数字出版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导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数字出版的发展必将在实现陕西“文化强”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⒊优良的市场成长率决定了未来数字出版广阔的发展前景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8.5%多。截至2008年2月,我国手机用户已达56522.7万户,普及率已达41.6部/百人。
据统计,我国数字出版整体规模2006年为252亿元,到2007年,其市场整体规模更飙升至360亿元;到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
2007年,我国传统的图书、期刊、报纸整体上增长6.16%,而数字出版则高达96.00%。
2008年上半年,美国传统出版业增长率为0.5%,而以亚马逊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增长率达到31%。
⒋行业发展阶段表明当前是发展数字出版的最佳时期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很大;二是技术进步,尤其是3G技术的普及,为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数字出版方面,大家都处于探索阶段。
⒌陕西出版集团、西安高新区各自的优势为发展数字出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西出版集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1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96人,创意研发实力雄厚。另外,在版权的获得及书号、刊号、网络、电子出版号等方面拥有他人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能够为我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业务支撑和政策支持。
高新区具备土地资源垄断优势(已确定为数字出版基地项目专门划出100亩土地),积累了丰富的招商引资经验,同时孕育了区内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还有数以千计的文化(软件)企业,经营灵活,经历了市场上长期的摸爬滚打,练就了直面市场竞争的过硬本领。
综上所述:数字出版是朝阳企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快速启动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三、建设重点
⒈远期规划
构建拥有网络学习、电子图书、数字会展、数字博物馆、移动阅读器、数字期刊、手机娱乐、数字视听、数字地图、数字动漫等十大板块,综合信息服务、策划创意与营销、研发与人才培训、多种媒体出版、数字出版结算等五个平台的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⒉近期工作
教育是最大的潜在市场,历史文化是陕西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手机出版是数字出版产业中最具市场前景的板块,为尽可能规避风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宜以教育、历史文化和构建手机出版平台为切入点,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网络教育板块。陕西出版集团旗下拥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未来出版社两大国内教育类内容出版产业品牌,高新区现有五洲科技、英迪智能软件等企业21家。将纸质教育、学习内容有机地转化为网络模式,会有效做好陕西数字教育出版产业的最大蛋糕。
拟从六个方面拓展:1)在线课程(包括在线教案);2)在线家庭作业管理;3)在线测试;4)电子图书;5)在线辅导;6)在线虚拟。条件许可的话,开发专用阅读器,与教育行政部门及通讯企业紧密配合,实施电子书包工程,并为教材循环使用做出应有贡献。
(2)电子图书板块,包括网络视频、有声读物等。以陕西出版集团下属陕西人民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所积累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利用高新区技术优势,以天盛软件、博龙文化等企业为基础,和北大方正、中文在线等开展有效合作,建立全方位数字出版平台,衍生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手机图书、动漫作品、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多种数字产品。
(3)以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陕西云翔科技等手机出版企业为基础,和通讯商密切合作,以教育产业和电子图书(视频)为承载资源,尽快搭建陕西手机出版平台。
⒊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以教育和历史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探索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依托市场及陕西的优势资源,稳扎稳打地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数字出版完善的产业链。
第二步:千方百计完善数据库建设,积累数字出版经验,抓住3 G技术全面推广的有利时机,全方位开拓以“手机出版”为核心的移动媒体出版,积极占领这一领域的有利竞争地位。
第三步:向网络游戏、数字影视及其他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拓展,彻底实现由传统平面出版业向现代立体传媒业的转变,构建完整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三年之内,陕西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为下一步的产业腾飞及与国际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初步设想
⒈开放办产业
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国有经济搭台,企业公司唱戏,提供政策保障,放开产业经营。
具体措施如下:(1)参考上海的做法,申请由新闻出版总署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成立领导小组,指导、监督基地的建设与发展;(2)由陕西出版集团、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和外部投资机构,共同成立股份制的“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公司”,负责基地运营;(3)引进若干家技术提供商,按不同的产业方向推进专业发展;(4)与通讯商结成战略联盟,探索营收模式,确保可持续发展;(5)条件成熟时,与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开展产业合作,共推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总之一句话,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以股份制和项目为纽带,分工协作,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⒉扬长避短,创新发展模式
借鉴当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得失,发挥自身优势,创出一条新路:一是数字出版产业要融入到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政府数字化工程、新农村建设、远程教育等。积极主动地为政府排忧解难,使政府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二是注重内容资源的版权建设,注重内容产业的创新策划和专业发展,摒弃海盗行径和内容提供平而俗的做法。三是内容制作精益求精,要努力满足互联网及移动用户方方面面的需求,以方便、快捷、实用、交互、低成本、易支付等特点,获得市场优势。四是注重产品营销,线上线下交易同步推进,并在稳步扩大机构消费的前提下,以优秀的产品及有效的宣传,逐步引导读者需求,改变读者的阅读方式,使数字产品真正进入到广大青少年中去,进入到大众百姓中去,进入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去。五是要有稳定快捷的结算方式,建议通讯企业在西安申请成立中国数字出版结算中心,为陕西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⒊启动复合数字出版工程,打造立体传媒概念
即传统纸质出版与数字媒介出版同期,分三步:首先,陕西出版集团所属8家出版社的传统出版物以纸质和数字媒介两种形式同时;其次,在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支持和协调下,以经济关系为纽带,推动全省所有出版单位图书、报纸、期刊的纸质、数字媒介形式的同时;第三,当运营模式成熟后,向周边省份延伸,扩大复合数字出版的范围,引领中国西部数字出版的发展,最终达到整合掌控资源、扩大产业效益、彻底实现由传统出版业向现代传媒业转型的根本目的。
⒋积极推进资本运营,为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毋庸置疑,数字出版代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富挑战性、需要高投入的产业。为此,积极推进资本运营,是发展陕西数字出版产业所必须的。
首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既要积极申请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还应强调企业自身的投入,同时更加欢迎各类社会资本,尤其是风险资金的投入,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实现共赢。
其次,数字出版产业需要有一个培育期,因此有必要设立数字出版发展基金,按照市场运营规则,扶持产业的发展。
第三,数字出版产业既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又是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家和市场两个层面都是非常看好的板块,甚至也是极易与国际接轨的板块。因此,当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后,应考虑充分利用西安高新区的便利条件,推动数字出版产业整体上市,大量运用社会资本,实现陕西数字出版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⒌创设中国西部数字出版论坛
征得陕西省人民政府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同意,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定期举办中国西部数字出版峰会。具体做法是:成立陕西数字出版产业联盟,在西安高新区辟出3000~5000m2的数字出版展室,与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大力合作,每年举办一次集研讨、产品订货、数字版权交易为一体的数字出版盛会。作用有三方面:
一是汇集数字出版产业的热心之士、有识之士,共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也为作者、内容商、软件开发商、技术提供商、渠道商、研究人员、读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是为数字出版产品的交易提供一个场所,主要邀请数字出版企业及以机构消费为核心的顾客群体,集中展示产品、看样订货,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三是为作者、内容提供商与技术商、通讯商牵线搭桥,探索数字版权交易的新模式,确保数字出版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五、战略目标
⒈总的目标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西部最大,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出版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架构,实现多方合作、资源共享,资源交换、互惠互利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⒉发展进程
(1)2009年成立股份制的“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公司”,并以中小学电子书包工程、手机出版、复合数字出版、电子图书等为切入点,启动产业的初步发展;同时,向省发改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请立项,将数字出版基地列入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以及成立“陕西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
(2)启动数字出版产业园的建设,在西安高新区建立占地100多亩的专业园区,分两期完成,一期建筑面积为50000m2,二期建筑面积亦为50000m2。聚集产业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手机运营商、营销服务商等产业要素,构建十大板块、五大平台。
(3)经过三年努力,在基地内产业链条趋于完整、产业孵化功能日益强大、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产业地位举足轻重之时,“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公司”或整合内外部关联资金、资源,力争成为陕西首家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以谋求更多资金,促进更大发展。
⒊发展目标
2009~2010年,成为示范性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吸引10家国内国际知名的数字出版企业落户,形成5~7家年收入过亿元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型企业。
2011~2015年,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吸引50家国内外知名数字出版企业落户,形成10家年收入过亿元的数字媒体骨干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型企业,2015年时实现50~100 亿元的数字出版总产值。
2015年以后,建成国际一流的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干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心课程: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可视化、影视后期与特效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隶属计算机学科,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此专业具有文、理、工、艺等学科交叉特点,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结合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游戏、动画、影视特效、虚拟现实等是此专业的符号。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水准与创意思维、较强工科创新设计与实践开发能力,具备良好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能胜任影视与动画设计制作、虚拟现实与游戏开发、人机交互系统研发、网络新媒体设计开发等工作的.交叉性复合型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怎么样
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广播影视、广告设计、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娱乐游戏、网络应用等产业的数字媒体领域,从事数字图形图像作品、数字影视作品、数字动画作品制作以及数字媒体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媒体环境在近年来发生着巨 大的变化,互联网对于传统传媒的冲击与影响也越来越大。
然而,媒体信息的同源性与媒介市场的分割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互联网及新型传媒在居民总体中的信息到达率呈上升趋势,意味着它 势必对传统的报纸读者市场造成冲击,同时也意味着新型传播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传统媒体涉足新型传媒电子商务运营具有许多优势:媒体公信力强、地域影响力强、地方产品资源丰富等,但弱势却大大影响了优势 发挥,比如普遍面临对电子商务操作经验不足,运营赢利能力不强的问题,网下系统无法跟进等诸多问题。 福建三元达股份有限公司结合传统媒体、互联网综合资讯及新型传媒业务领导的分析与探索,摸索出了一套全新“报端互动”的发展 新方式——“点触”数字读报新媒体业务运营平台。
通过走整合之道,由地方报业整合当地的衣食住行游商加盟服务、企业招聘 服务、高端广告业务等各方面的产品,由遍布的“点触”数字读报新媒体业务运营互动终端向公众提供电子读报、 信息查询、消费导航、商家折扣、高端广告等一系列具有高赢利模式的专业 服务。在消费者面前展示一个同时具有“来自产地”的优质商品、“媒体推荐”的公信力、“生活信息服务专家”的便捷渠道三大优 势的平台。让读者货公众可以通过“点触”,感受地方报业新型媒体全方位、炫丽的优质服务感受。
2、系统构架
数字电视利用专用网络和Internet为用户提供的交互式多媒体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但不仅仅包括电视节目,还包括你要的服务信息,比如你想知道的航班信息、股票信息等。
模拟电视事业在我国发展几十年,现在由于受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我们在谈数字电视前景的同时,也有必要知道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这样能更好地了解电视事业的前景。
中国电视改革发展大概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1983年到1988年。其间,中国电视事业规模空前扩大,电视宣传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目前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的体制格局。
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四大特点:一是电视机构猛增,超过4000家,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0%;二是大量系列台和专业台开办,特别是以经济台为特色的系列台和专业台;三是有线电视被正式确立主流传媒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四是电视行业进行内部的经营改革探索,同时利用媒体的优势进行产业经营的探索。在这次改革发展浪潮中,电视宣传面貌的变化也非常突出:一是再造新闻优势,开发多功能服务;二是媒体本身在产业经营探索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的观念、理论认识在产业经营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从2002年起,中国的电视进入了改革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传播资讯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政府有关部门推出了传媒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总理在考察央视时说:“电视镜头要多对准老百姓,要用现在新的科技手段去把电视节目做好,做好宣传工作。”专家们也对第三次改革发展浪潮特征普遍形成的共识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推动建立新的传播格局;壮大产业经营实力成为应对竞争的发展目标;实行行业体制重组,构建电视事业的全新体系。
由以上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电视事业正处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的阶段。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电视系统的数字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有选择、分阶段进行。从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机顶盒、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这三者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并存。另外从技术上看,中国数字电视的网络运营面临竞争格局转换。数字电视在运营上更强调市场和营销,这与模拟电视时代的频道和广告运营十分不同。数字电视时代,中央级的广电将会丧失模拟时代的利益独占优势,在有线传输上受到地方广电的卡制,而地方广电因为控制着有线通路和终端用户而获得较大优势。数字电视的技术变革,将使中国广电的格局发生变化。还有就是广电发展数字电视与电信行业发展的网络电视(IPTV)未来可能存在着竞争,笔者认为,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有竞争,才会相互促进。何况网络电视也不是电信运营商的专利,广电行业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技术。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多次指出,我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作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比如杭州的数字电视与交互电视相结合的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广电和宽带运营商能和谐发展。传输技术虽然多种多样,但对老百姓来说,归根结底是看内容和服务。笔者以为,电信运营商要善于发挥IP宽带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电信网的优势在于其双向、互动性,而传统有线电视网是单向广播模式的。由于IPTV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电信和广电业务的相互渗透问题,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广电部门,尤其是目前广电主推的数字电视,受到的影响更大,对广电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国家广电总局按业务类别、传输网络、接收终端等项目分类核发,同时规定电信企业只能开展PC端的IPTV业务,限制经营“机顶盒+电视机”的IPTV业务,而拥有广电行业背景的机构则不受这样的限制。这意味着,国家广电总局即将换发的IPTV牌照中,会优先考虑广电系统内机构,而电信运营商则可能被挡在门外。
基于这样一个现状,在第三次改革发展浪潮中,笔者认为中国电视的发展变化有以下四个方面:
逐步实现向全数字化电视传播的转换。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8年正式开办数字化电视节目,2015年取消模拟电视节目的播出,在十年过渡期中将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节目制作和传送播出等领域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二是开办数字化传送的付费电视频道,三是原有线传送的模拟电视节目整体平移为数字化集成传送。
形成新的电视传播服务格局。包括建成六大传播体系:一是有线网络成为传播覆盖主体,二是无线覆盖成为拾遗补阙的手段,三是直播卫星搭建新的服务平台,四是移动电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五是手机电视将抢占资讯市场,六是网络电视发挥信息库的优势。
加强内容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节目生产总量是现在全国电视发展中的发展瓶颈,电视系统现在推行的制播分离改革主要就是为了提升节目生产能力,运用市场的方式增加节目供应总量,现在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正式通报,全国有1505家节目制作公司可以制作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所有电视节目。
电视行业实现三大领域改革。一是宣传改革,构建专业化格局;二是经营改革,实现产业化转型;三是体制改革,推进战略性重组。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必将代替现在的模拟电视。数字电视的发展和改革任重而道远,电视事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现代传媒的内涵现代传媒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演进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在信息从传播者向接受者传递的过程中,基于互联网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文字、音频、图片以及视频进行传播,兼具报纸、广播、电视、图书、期刊等多种媒介在内的传媒优势的总称。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普及,现代网络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传媒业呈现出数字化的发展态势:即兼具传播技术和现代化数字技术,形成全新的数字化传播技术,推动了传统媒体业的快速转变与发展,这种现代化传媒属于数字化媒体形态。
2现代传媒的特点存在模式更具开放性。现代传媒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其存在模式并非封闭,而是开放的,较之传统媒体具有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的特性。利用新技术进行传播是现代传媒的主要方式,不仅能使受众突破时空限制,更能极大提高获取信息的自由度。此外,现代传媒传播模式呈网状结构,极大地减少信息传播的限制,增加了受众获取信息的宽度与深度,而且受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由此可见,现代传媒突破时空限制与传播的主体限制,更具开放性。传播载体更具兼容性。现代传媒的传播载体兼容了数据、文本、图形、动画、音频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呈现模式。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现代传媒的包容性要求也随之提高,新媒体不断向外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开拓传输范围,打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隔阂与壁垒;此外,媒介技术与媒介话语具有包容性和拟真性的特点,使得媒介信息对受众认知行为产生影响,塑造着受众的世界观,多样化媒体的相互融合愈加明显。传播速度更具时效性。较之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现代传媒更多的是借助于网络体系、数字技术,具有更快的制作与传播速度,让受众获取的信息更具时效性。而基于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格式,能够将图像、文字、音频以及视频等一系列的信息融汇起来反复传播,使信息更为具体、形象、生动,受众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影响力范畴更具广泛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传媒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和稳定的存储系统,突破时空地域、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其影响范围不断延伸。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国内抑或国外,都已成为现代传媒影响的范畴;受众范畴也囊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与此同时,受众的教育、生活、工作无不广泛地受到现代传媒的影响。
二、现代传媒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在现代传媒尚未产生之时,音乐是借助于口传心授和手抄记谱来完成传承的,但是这种传承方式有其局限性,在传播过程中易造成音乐的失去本真乃至被遗失。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普及,现代传媒技术被广泛应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现代传媒息息相关。音乐的传播需要借助现代传媒,而传媒也因音乐的参与而内容愈加丰富,现代传媒与音乐艺术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广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媒,实现了跨地域无限传播的可能性,作为广播传播的主要内容的音乐,能够让不同地域的受众同时接收。另一方面,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大范围应用和普及为数字信号走进千家万户提供了可能性,脱离了距离因素的限制后,电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音乐电视也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音乐艺术而言,电视媒体在引导其潮流发展,推进其艺术创新方面功不可没;对媒介载体而言,音乐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构成。基于现代传媒,音乐艺术呈现出许多新的特性。现代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音乐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使音乐艺术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第一个特性是传播的全球化。现代传媒是在全球范畴内进行传播,网络传播不受任何限制,所以现代传媒视域下的音乐同样具备全球化这一特性。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的传播,获取相应的音乐产品。第二个特性是创作个性化。现代传媒数字化的优势为音乐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音乐创作艺术家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创作出极富个性的音乐艺术品。第三个特性是涵义的表层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视觉媒体逐步介入到传媒制作之中,音乐通过视觉这种屏幕化的辅助手段被呈现出来,其深层次的涵义被简单直白地传递,造成音乐接受者无暇或是没有机会对音乐艺术的意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就造成音乐艺术涵义的表层化特性。
三、现代传媒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发展
现代传媒对音乐艺术影响深远,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主要影响了音乐的创作理念、制作模式、审美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现代传媒发展了音乐的创作理念,使音乐创作更具个性化和自由化特点。现代传媒为人们构建出一个多元化的虚拟世界和丰富的资源信息库,不仅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数字化传媒的平台,同时促使音乐家的创作理念不断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现代传媒对音乐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视野产生影响,使其具有更为广博和前瞻性的创作艺术视野,通过对当下各种风格类型音乐作品的品鉴,即时收到听众对音乐作品的反馈意见。其二,现代传媒对音乐艺术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使他们的思想逐步向大众化、娱乐化贴近。大众传媒缩短了听众和音乐家的距离,听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音乐带来的娱乐性,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思想也向自由化、个性化发展,产生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原创音乐作品。现代传媒转变了音乐的制作模式,让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了数字化和自动化创作手段。现代传媒出现之前,音乐作品诞生的次序是:曲作家谱曲、词作家填词,再通过现场录制,由演奏者和演唱者将乐曲表演出来,这种传统的音乐创作对参与人员、现场录音设备要求极为严格。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子合成器等软硬件应运而生,音乐制作模式也逐渐开始转变,开启了数字创作的新时期。音乐创作者通过使用不同的音乐软件,可以制作出囊括各种流行、民族等不同乐器音色的音乐作品。现代传媒改变了音乐的审美观念,让音乐在欣赏过程中更为轻松和愉悦。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其一,现代传媒在音乐的传播中加入了画面、影像等更为丰富的素材,使听众在直观欣赏音乐以及表演者舞蹈画面的同时,对音乐艺术有了更为具体感性的认知。其二,现代传媒也为音乐欣赏提供了多种选择,表现在音乐播放器以及音乐作品的选择上,播放器有电脑、手机或是专业数字音响设备,受众可以选择在线试听,或者下载保存后随时欣赏。现代传媒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方式,使音乐在教育的过程中更为人性化,更具开放性。现代传媒技术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方式,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在网络这个开放、公平、自由的大传媒平台之上,可以实现音乐资源的共享,为音乐教育者所使用。另一方面,借助于网络音乐资源数据库,教育者可以为学生量身制定符合其性格特点的个性化音乐教学课程。最为重要的是,现代传媒提升了教学环境和条件,音乐教育者可以利用现代传媒产品、音乐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使课堂更具人性化。
关键词:
价值链 出版发行 新业态 数字出版
随着技术变革的飞速发展和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新的出版产品形态日益多样化,传统出版产业原有的产业价值链开始分解并重塑,发展建设新兴出版业态将成为该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由于新业态建设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贸然实施风险极大,须有理论上的指导,根据不同的出版类型和需求模型,探索有效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基于此,本文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对出版发行上市公司的新业态建设进行比较,以期发现其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出版发行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回顾
在出版发行企业新业态建设的问题上,中国版协副主席俸培宗认为:出版企业发展有三步,第一步是转企改制;第二步是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步就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打造新型出版业态。[1]在如何建设出版产业新业态方面,仝冠军认为:出版新业态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内容的数字化、发行的网络化和出版管理的信息化,至少在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源结构、资本结构、传播模式、经营模式等六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2]
出版产业新业态出现,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技术的变革,价值链理论的提出者迈克尔・波特认为:技术遍及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即使是价值链中某部分采用新技术,也可能对价值链进行重1・1A大重构。[3]徐丽芳较早地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新技术发展对内容产业的影响,指出在新的技术模式下,出版产业还需面对通信、计算机和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参与者。[4]在新技术环境下出版企业如何实现业态创新的问题上,史海娜从企业价值链转型的角度探究了国外出版企业建设新业态的成功案例,认为爱思唯尔等出版企业从纸质出版商转型为全球性信息提供商,其根本就在于专营高盈利、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5]王鹏涛、刘灿姣等研究了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需重新整合,尤其是数字出版企业要与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商等加强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壮大。[6][7]总的看来,这些研究成果将价值链与出版新业态结合起来,使出版产业的升级转型有了理论上的依托.但这些研究多以国外出版集团为案例,对国内出版发行企业现状分析不够,因此,有必要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出版发行企业在新业态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不足。
二、价值链理论与业态创新
价值链理论把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通过分解企业的各类价值活动,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认为技术革新与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决定了企业价值链中应集中努力的方向。技术革新大多会以各种方式扩大产业边界,并借此产生许多新的产品形态和经营方式,在新业态涌现、不同产业聚拢融合的环境下,企业应集中力量于那些在降低成本或者实现差异化方面具有持久影响的技术。如果说波特谈的企业价值链更多地集中于企业的内部活动的话,寇伽特(Kogut)则从国际商业的角度将企业价值链扩展至整个产业,他认为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企业须考虑自身在整个产业的价值链条的地位,应在哪个环节集中努力,以确保竞争优势。[8]产业价值链的认识提醒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分解重塑中,需从整个产业价值链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接纳、适应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从价值链理论可以看出,企业在产业价值链重构时面临业态创新的决策,在新业态建设时,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形成总成本领先或者差异化的优势。
三、出版发行企业新业态建设现状
基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可信性,本文从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以图书出版发行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目前共有9家,分别是出版传媒、大地传媒、凤凰传媒、时代出版、皖新传媒、新华传媒、中南传媒、中文传媒、天舟文化。
1. 出版新业态建设
(1)教育出版。教育出版是大多数出版企业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因此各上市公司对教育出版的新业态建设都十分重视,积极拓展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电子书包、学习软件等数字教育产品。
从表1中可看到,在网络教育方面,凤凰传媒、时代出版、大地传媒、中南传媒等都建设了相应的网络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各类教学辅导资源,和教材教辅相互配套补充,此外,海量的资源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搜索信息。在数字教育产品开发上,多数公司开始着力开发电子书包。其中时代出版的多媒体学习机、出版传媒与高校合作开发的《大耳娃智趣学习宝典》,以及中文传媒结合点读笔开发的有声读物都得到市场的认可。
(2)大众出版。在大众出版方面,各出版上市公司侧重点各不相同。如凤凰传媒、中文传媒等将重点放在移动阅读,开发应用程序。其中凤凰传媒结合自身的出版资源,开发基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并在App store等渠道上线;中文传媒投入巨资研发移动阅读平台技术,自主开发“中文天地”移动阅读书城;中南传媒根据自身经营现状,重点进行数字内容建设,发展壮大中南E库,实现电子书格式的自由转换。在扩大内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移动阅读业务,向移动阅读基地出售大众阅读内容,与中国联通阅读基地合作开展精品专营;时代出版则采用重点投入、多点开花的方式,建设以互联网为主的出版新业态,利用时代e博的平台,将5000多种图书资源数字化。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图书资源与影视业务的互动,涉足影视行业,发展移动业务,如少儿3G互动阅读平台、时代微视、手机彩铃、校讯通等。天舟文化作为一家独立的民营上市公司,相对其他出版上市公司来说实力弱小,该公司采用的战略是与具有互补优势企业合作的方式发展新兴业态,在互联网方面,与新浪、腾讯、盛大合作,通过数字产品增值图书内容,在品牌延伸方面,与凤凰合作开发动漫、影视、网游等产品。
(3)专业出版。目前的专业出版的新业态建设是上市公司的短板。较有代表性者,当属大地传媒。大地传媒的戏曲出版网和玩美手工网,针对喜爱戏曲和手工人群,目前发展势头较好,其中玩美手工网致力于打造全国性手工制作服务平台,注重手工数字出版配套,已开发的“手工教学资源包”“视频教学光盘”“材料包”“对应工具”等,巩固和提升了手工制作类图书的优势。此外,中文传媒依托《农村百事通》杂志和农村百事通网站平台,以合作方式打造《农村百事通》手机网站,线上线下相得益彰。
(二)发行新业态建设
1. 打造多功能文化Mall。皖新传媒和新华传媒作为以发行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提出要打造多功能文化Mall,形成书城、文体数码销售、电影院线、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等多种文化业态的有机组合,实现单一书店向多功能文化空间广场的转变。除这两家公司以外,时代出版、中文传媒、凤凰传媒等也都在加快建设文化Mall项目。2. 建设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在建设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上,出版发行上市公司目前可分为两类:一是借助已有的网络销售平台,像凤凰传媒、大地传媒、中南传媒等,通过与淘宝、当当、亚马逊、苏宁易购等合作,实现公司出版物的网络销售。二是自建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如新华传媒、皖新传媒、时代出版、中文出版、出版传媒等都在建设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新华传媒建立的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新华e店”,不仅从满足公司自身报纸投送的需要出发,且为实现业务量的规模经济,与上百家出版社签约合作,做淘宝式数字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电子书格式兼容多种终端设备,提供阅读软件下载,允许版权拥有者自主定价。时代出版的“时代e博”数字书城以销售电子书为主,拥有自己的支付系统,吸引众多出版社入驻,开放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初显锋芒。
此外,中文传媒开发了中文天地移动数字阅读平台,出版传媒建立了北方图书城网上书城,都显示出自建网络发行的迹象。值得一提的是,皖新传媒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将物流业务作为公司未来的重要经营内容,为实现从传统图书的流通到文化物流企业的转变而努力。
四、出版发行企业新业态建设的启示
1. 出版企业
(1)教育出版。教育出版在多数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较高,营业利润也较可观,是企业增值较高的经营活动,须集中力量做好。在新业态建设方面,可借鉴培生集团做法,利用品牌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编辑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评估和测试产品,发展网上学习和在线测试等业务产品。目前的出版企业,在这方面除凤凰传媒、时代出版、中南传媒,其他出版企业的在线产品和服务还较弱。(2)大众出版。大众出版的新业态建设发展突出表现在移动阅读方面,所有出版企业都积极地实现与移动终端的对接,开发各种应用程序。但出版企业的核心还是做内容,在技术研发和移动平台建设方面可能并不具备成本优势,因此,大众出版的新业态建设更应与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沟通合作,做市场需要的数字产品内容,如开发适合手机阅读的内容,而不是平台技术,唯其如此,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上继续保持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3)专业出版。数字化的出版业态在满足专业出版需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的专业出版新业态建设并不乐观,未来专业出版的发展,应强化自身优势,遵循范围经济的经营范式,以品种丰富而取胜。在新业态建设上要通过调查了解受众的需求,以点带面丰富信息,将专业产品服务、专业信息服务、专业活动组织内容等全部考虑进来,尽可能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 发行企业
(1)文化Mall的建设。文化Mall的建设投资数额巨大,且多功能文化Mall涉及的经营管理业务和出版发行企业原来的业务差别较大,很难说出版发行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具有什么成本优势;其次,在综合卖场和文体数码产品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再去建设大型文化消费广场,差异化的优势也难以体现出来,没有市场需要整合的外在环境,贸然投资建设,前景尚不够明朗。(2)出版物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对于纸质图书而言,网络销售业务不仅可借助当当、亚马逊等以图书销售业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还可利用淘宝商城做官方网店,也可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合作以获取成本优势。凤凰传媒2011年年报显示,和苏宁易购的合作日均销售达22万元。对于电子图书来说,网络销售不同于实物销售,需通过下载收费,需开发自己的支付系(下转第46页)(上接第32页)统,对下载图书的复制使用进行版权技术保护。目前新华e店和时代e博数字商城,显然占据了先发优势,未来要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增加人气形成规模优势,其他出版发行企业则可借助他们的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苏磊.践行改制共享成果(2)[J].科技与出版,2011(2):3.
[2] 仝冠军.对出版新业态的几点认识[J].出版广角,2012(9):14-16.
[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7.
[4] 徐丽芳.内容产业的价值链与技术模式――一项欧盟的项目研究成果[J].出版参考,2001(16): 25.
[5] 史海娜.国外出版产业价值链转型模式分析[J].编辑之友,2008(3):91-93.
[6] 王鹏涛.基于流程再造视角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创新研究[J].科技与出版,2009(4):51-54.
[7] 刘灿姣,黄立雄.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J].中国出版,2009(1):44-47.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化报纸;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Z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97-02
一、我国数字化报纸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又称“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数字报纸首显2006年,是由北大方正集团与浙江日报集团共同推出的。多媒体数字报纸融合了互联网媒体便捷的阅读方式和互动体验,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仅在2006年,全国大大小小进行互联网试水的媒体已达到40多家。
数字化报纸不仅仅局限于以受众的个人电脑为信息接收终端还包括可以上网的手机接收模式。2004年《中国妇女报》就先于网络版数字报纸进行了报纸版面的“手机化”尝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新华社更将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知名报纸、杂志的内容融汇于“新华手机报”上,为4.4亿手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读报体验。近几年,全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传统纸质媒体都推出了数字报纸,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中。数字化报纸极大的开拓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链,融合了互联网即时便利以及超大信息量的特点,用户只要有一个电脑或是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阅读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并为他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数字化报纸传承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延续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和信息生产模式,得到众多传统媒体和业界人士的青睐。
中国报业纷纷上网的举措,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势入侵下,为寻求自身发展而不得已的“试水”。业内人士表示,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和带来传播方式的挑战,要不断进行自身结构调整和改造。最重要的是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传统媒体不应该抱着抵制的心态来对待新媒体,而是要与之联动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互赢。董年初提出三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欣然拥抱的对应策略:收购新媒体、创办新媒体以及合作开办新媒体,建立四种平台:传统平台、数字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1]。市场青睐创新者,“宁要粗糙的新锐,也不要圆润的守旧”便是市场竞争中的箴言。传媒的特色是在创新中才得以保持的——只有永远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才能不断获得因创新而生的市场“暴力”[2]。传统报纸想要在多媒体竞争的市场下分得一杯羹,必须要创新。然而从实际操作和效果来看,传媒的这种换汤不换药形式的“创新”,虽然可能短时间内,因为新开辟了一种途径而获得暂时的发展契机,但是存在诸多问题,很难获得长久动力。
二、我国数字化报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报纸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
内容是“王道”,传统媒体想要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订阅量,追求独家新闻或是原创性新闻是不二选择。报纸出版单位纷纷将自己的报纸搬上了网络,形成报网融合的格局,但是在数字化报纸内容制作上,仍是以原有的纸质报纸内容为基础来生产和制作的,也就是说只从形式上进行翻新。网络新闻只是“复制”、“粘贴”的简单模式,只是简单的将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报道利用电子技术转化成适合计算机,或是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如手机等形式显示出来,只是换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电子版的报纸内容完全没有创新,直接照搬纸质版内容。这种依附于传统媒体机制下的数字化报纸的内容生产不同于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由于局限于现在新闻法规的限制,门户网站不具备新闻采编的权利。但是有纸质媒体出版平台的数字报纸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在新闻采编上的优势,甚至是“炒冷饭”,这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上的巨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
在以内容为王道的文化产业竞争下,这只是粗制滥造的生硬嫁接。这种换汤不换药,使其缺乏同类新闻内容生产的竞争力,造成内容的重复率高进而造成新闻资源严重浪费。这种多数数字报纸依托报社综合门户网站的定位使其沦为其母报的简单翻版。这种形式的数字报纸不可能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也就注定了其难以承载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2]。
(二)数字报纸多媒体化程度不深
内容上的复制决定了数字报纸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只是换了个传播渠道而已,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行信息整合。在信息的传播形式上,数字报在传承传统报纸印刷版的版面风格的原则上,没有发挥出自身数字媒体即时迅速的特色;另外没有实现融合媒体的集文字、图片与视频于一身的传播模式,缺乏为数字报纸增值的原创新内容生产;没有及时对网络视频进行更新,更别说成立专门的网络视频团队了。另外,从事数字化报纸的从业人员仍然是服务于传统媒体的记者,还停留在用笔和纸记的阶段,而适应多媒体新闻采集和对相关数码设备使用能力的不足,使得大部分数字报纸多媒体程度不深,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采集新闻的阶段[3]。这种呆板的运作机制使得数字化报纸跟不上多媒体发展的技术,缺乏网络新闻的竞争力。
数字报纸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信息容量巨大的特点,适应网络媒体中信息传播和研究受众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的要求集文字、图片、影片视频、声频等各种载体于一体,实现报纸、电视、广播与网络的大融合,利用超文本、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数字化报纸的报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这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媒体记者只需要从事文字撰写工作的单一工种相比,在数字化报纸阶段,记者不仅需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海量的信息还要求会操作这些数字数码设备,需要记者跨平台高效率的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角度的报道。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4]。
(三)数字报纸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数字报纸推出以来,从目前来看,数字报纸还没有达到传媒报纸的那种成熟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并且由于推广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使其在传统媒体阅读人当中的知名度不高,阅读总量远远没有达到传统媒体的水平。新闻网站在免费阅读的环境下,有人担心数字化报纸收费会造成阅读者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报纸的知名度和订阅率。实际上,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反而会提升数字报纸的知名度。国外众多媒体的数字报纸已经在尝试有偿阅读的模式,终结网络报纸内容免费的时代,并进行收费系统的改造,收费阅读发行可能是未来多媒体数字报纸报业经营的方式之一。
数字化报纸的免费服务造成了传统纸质媒体的运营成本和负担。面对数字化报纸高额的运营费用,国外众多媒体纷纷启动电子版报纸的收费改革举措。拥有多家报纸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在2009年5月上旬表示,他旗下经营的《华尔街日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纽约邮报》等报纸将在一年之内尝试向报纸网站读者收取费用。其中已经开始收费的《华尔街日报》也在其金融危机下细化其内容收费项目,如为个别文章和某类读者提供专门定制收费的新闻内容,提高内容竞争率。另外一种收费的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建立的数据库盈利模式的经验。《日本经济新闻》通过设立经济研究中心的方式,聘请经济专家分析日本经济运营情况,每天包括股票、财经、金融等相关数据分析,给受众提供规避经济风险的理性分析,提供有竞争力的新闻,使得该网站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仿效日本的运行模式,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依托本身强大信息的能力和优势,也建立了财经类新闻的数据库,分析潜在特定客户的需求和特征,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为专业类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分析财经指数并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财经信息。传统媒体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在所在区域的新闻资源和信息的权威优势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库的市场增值服务,这不仅拓展了本来业务范围,也使得数据化的媒体获得新的盈利能力。
有学者表示对数字报纸内容进行收费虽然是十分传统的盈利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有悖于新闻自由以及与互联网自由获取信息的精神,但事实上数字报业的发展与其他任何新兴行业一样,需要这种特殊阶段的扶持和原始的积累[5]。
三、数字化报纸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在描述媒介形态的演变时说:“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6]。
不必过分夸大数字化报纸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二者是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数字化报纸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制造资源、稳固的受众群、成熟的经营模式,一个开设数字化报纸的传统媒体就已经说明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报纸即时信息的特征弥补了报纸受制于排版、印刷等环节而使信息滞后的劣势,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上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不足,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弱势,大大缩短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极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性。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东风,随着报业对自身优势的不断巩固,在争夺受众资源的同时,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数字化报纸不能抛弃传统媒体对新闻客观性的专业主义的要求,要严格在内容上进行把关,跳出传统报纸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适应细化的受众需求,走出一条多样化,混合型的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新媒体:竞合与共赢——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综述[J].现代传播,2008(1).
[2]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苟凯.解开数字报发展迷题——现代报业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数字报纸发展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08(7).
[4] (美)约翰?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关键词]传媒视野;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趋势
一、前言
在当下传媒视野的不断发展下,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状况,同时也带动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许多学生看准这一就业契机,纷纷报考播音主持专业。虽然目前传媒业不断发展,播音主持出现人才缺口,但由于播音主持人是一个电视媒体的门面,其自身的形象以及自身的语言行为对电视媒体都会造成影响,也就会出现播音主持人的录用门槛不断提高的现象,竞争就会激烈,同时导致许多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仍无法进入传媒播音行业。这样就出现双重矛盾,虽然专业人才供过于求,但是大多传媒公司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例如,许多刚起步的媒体栏目需要大量的关于播音主持相关专业的主持人才,但许多刚刚毕业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经验、自身条件达不到媒体栏目的要求,无法找到相关的专业进行就业,这就出现了专业人才不能上岗的情况。文章从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着手,通过对当前传媒的状况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前景,就业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得以促进播音主持专业实现良好的发展。
二、播音主持专业现状
(一)播音主持行业竞争激烈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进一步提高,传媒也在逐步地创新。这就导致传统的媒体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遇。受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电视频道也在不断地得到扩展,这也就使得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于观众而言,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在看电视节目时,对电视主持的人员的自身条件以及资历经验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样对电视节目的本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播媒介的大规模普及,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的前景看似也逐渐广阔起来,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也逐渐躲起来,同时,也就促使就业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紧张。与此同时出现的网络媒体,成本低,简单易懂,给传统的电视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也就说明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人员如果没有自身的优良条件和精湛的素质,也就很难在播音主持的行业立稳脚跟。
(二)播音主持人员综合素质逐渐提高
传媒行业逐步强大,这就扩大了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会带动报考播音主持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同时也就会出现有很多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所招的人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也就会根据报考成绩区分出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人才量也逐渐增加。虽然播音主持专业报考的人数在不断上升,可最终毕业从事本专业的却少之又少,因为播音主持专业领域对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因此,各大院校也在对自己开设的课程以及实践训练都在不断地加强以及完善,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相应提高。
(三)播音主持行业不断出现新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也就应运而生,播音主持这一行业对新的传播技术的应用,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这也相应的促使电视传媒的发展,而同时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对于新时期来说,新的电视传媒同时也需要新的人才,即能够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剪辑然后进行播放等各方面一气呵成的优秀人才。这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播音主持人不仅自身拥有良好的主持素质,对于新技术的使用也要手到擒来。最早的播音主持是出现在新闻播报上,许多播音都是和新闻内容相关联的,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新闻宣传的播音主持受到新闻内容的透明化的影响,导致当时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就是播音时自身的表现以及状态,及播出后的效果等。现代的播音主持专业,受到当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影响,电视频道的增加,各种频道各种节目的出现,也就加大了对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需求,而播音主持行业也就不是像传统的播音主持,就简简单单地进行信息的整理,运用中介的平台进行播报。网络虚拟化和技术数字化的不断转变,这也就对播音主持的人才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对播音主持的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对新闻技播报技术的掌握,还有对新闻采集、编制、播放全方位的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电视行业是集光色、动画一体化的传播媒体。
三、播音主持专业的具体发展路径
(一)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面临着新型媒体,播音主持行业对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对主持人的道德行为、文化教养、个人的人格魅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看电视也不仅仅看你是否说话文明有礼貌,面对着音色声俱全的影像电视,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倒成为优秀栏目的看点,这也就要求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气质。另外,为了使观众对主持人所传达的信息表示信任,还应该培养主持人应有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主持人播报的新闻信息,应该具有权威性,能够直接通过播报内容进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对观众增强吸引力,为以后的播报吸引了观众,增加了点击率。这就是在传媒的视野下,人与信息所表达出的关联性,信息是不是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有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信息本身,也和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2]。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最能吸引观众的或者得到观众认可的便是其具有一定的个性。而播音主持人的综合能力强,拥有丰富的经验,或者临场发挥优秀,也可以深深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对于播音主持如果想立于一方,还是需要很丰富的经验以及实践的能力。当播音主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时,观众的要求其实也在不断地上升,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们开始借助自己独特的个性来完善自己的节目,不仅是专业的综合素质,还要有自己的个人魅力,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使自己的节目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二)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播音主持这一专业不同于大多数专业,它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能力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所要播出的情景进行语言上的调整,通过对不同的语言气息的表达来反应你所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同时要求主持人用词的准确来表达出准确的语义。因此,播音主持人要培养自己播音的语言特色,同时要语言干练,用最简单形象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信息量,也同时能让观众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不能给观众造成歧义。此外,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练习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进行稿件的反复播报,这样学生就会失去自己表达时的情感,这也会使观众很难听出所播报信息的重点。对于语言这门博大精深的科目来说,其本身就不是很好把控,它会依据语音、语调、语气的不同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而对于播音主持这一专业来说,主要就是根据语言不同来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信息,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对语言运用的技巧,并总结出自己独有的技巧。而从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播音主持人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主持人个人魅力与自身的文化底蕴。在进行播音主持的时候,主持人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对自己的内在修养的表现要更加注意,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色彩来感染观众。其次,对播音主持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普通话,学习播音主持专业最基础的应该就是普通话,而取得普通话资格证书是学生能进入该专业进行学习的门槛。专业的发音也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这也是播音中语言干练并富含丰富感染力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中,学生要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相关信息的播报,还要语言精确、具有感染力的进行信息的播报。
四、播音主持专业的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被电视媒体分化的境况,而且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落后,就业的环境也是异常严峻。电视传媒的分化,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巨大的挑战,这不仅使得播音主持专业发展受阻,同样带来就业前景也受到阻碍。想要解决这一现象,首先也是重中之重的就是解决人才的培育和就业这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之一,就业问题却是无法保证的,这不仅仅针对播音主持这一个专业,任何专业都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就业率,但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形势格外严峻,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只能做幕后的工作,能走到台上的少之又少,这也就让人疑惑,到底应不应该开设播音主持这一专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培育问题,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需要足够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对于学校其他的配备的设施以及实践的环境都是有较高的要求的。因此,为了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就要控制任何院校都可以开办此专业的权限,对专业办学规模进行压缩,从而确保播音主持专业的良好发展。
五、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前景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在经过物质生活的满足后,逐渐转变开始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电视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却始终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广播、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传媒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上升,而广播、电视不同频道的不同栏目不断进行细分,为播音主持专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的岗位。什么都变得多了起来,更多的人就开始在乎精,人们更加相信宁缺毋滥。所以对播音主持也开始要求专业化,这也使得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比没有参加专业训练的播音主持人员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同时,开始实行播音主持人上岗资格证,这就会出现一个空白区,也为播音主持行业提供了一次更新换代的新局面。在不断地发展中,传媒已经成为我国的文化的重要产业,这也就为播音主持人提供了更加多的就业机会。由此可见,在21世纪的广播传媒行业将会迎来崭新的时代,更多的广播电视形式将会不断涌现,而播音主持是电视传媒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随着广播传媒的行业不断扩大,播音主持的需求量也会逐渐扩大,再加上用人机制的改革,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播音行业需求和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水平不对等的问题,同样也是解决毕业和就业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加强专业水平的学习。同时院校不仅要提高办学的质量,还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专家型主持人的培育与发展的意识,从而适应当代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形势,促使播音主持专业进行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J].大众文艺,2013(18).
[2]于蓉.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2).
[3]任燕.顾芳芳.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改革刍议[J].新闻界.2011(4).
[4]罗幸.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1(9).
总体来说,研究成果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讨论议题不断丰富,理论探索不断深入。在这些相关研究中,以下论题是比较重要且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的。
1.媒介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和发展路径:技术、市场、产业还是制度
媒介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黄河等认为技术是传媒组织的核心能力,以及传媒产业最重要的推动力。付玉辉等则认为市场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于小川则强调技术、产业与制度的力量。蔡骐、吴晓珍认为媒介融合始于技术创新,诉诸于制度创新,深化于产业创新,表现为产品创新。
在这种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媒介产业融合将遵循怎样的路径演变,按照层次和阶段将如何进行划分许颖首先把媒介融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昝廷全、金雪涛等则将媒介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类型,对我国传媒产业融合则划分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彭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过程带来业务形态融合,市场融合,载体融合,以及机构融合等各个层面的变革。陈力丹、付玉辉则把产业融合的动因与融合的层次进行了关联,指出技术融合带来网络融合,市场融合带来服务融合,企业融合带来集团融合,管制融合带来政策融合。
2.融合对产业格局、经济特征、竞争方式的改变:瓦解与重构
媒介产业融合既发生在传统传媒业内部,同时也发生在传媒业、电信业、IT业等与信息相关的现代产业之间。这种广泛而深度的融合,必将对传统传媒业的产业格局、经济运行特征,乃至竞争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付玉辉提出传媒产业结构将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喻国明也认为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将被冲破,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将被极大改写。陆地认为将带来媒介市场、电视市场格局、观众市场、广告市场四方面的裂变。旧的媒介体系瓦解之后会怎样如何实现重构呢郑保卫等人认为,一个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格局,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王洪涛认为媒介融合的过程,是由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发展的过程;媒介融合的结果是新的更大媒介寡头垄断媒介市场。这是从市场结构上推进了一步。随后,肖赞军结合传媒产业的特质,指出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将呈现出四大变化趋势: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向内容稀缺转化;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渠道向多元收入渠道转变;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演变;市场结构从高度垄断的市场向竞争性垄断市场演化。并指出竞争和垄断双双被强化,未来传媒市场将演化成一种竞争性垄断的市场,传统传媒业的纵向市场结构裂变为横向市场结构,未来的传媒市场必将是一个网络型寡占市场。可以说,到这里,未来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获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有了更清晰的表述。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金雪涛分析了传媒机构的市场行为战略从一种基于静态的范式转变为一种基于动态的范式。王斌认为传统媒介竞争经常使用的价值链正在向空间尺度扩展。而黄升民和谷虹提出,“三网融合”将是基于平台的竞争,并指出平台竞争是替代性的竞争,是赢家通吃。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现阶段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在抢夺平台制高点的过程中,必然选择“基础平台捆绑核心应用平台”的发展路径,展现出全方位复制性竞争的图景。
3.传统传媒业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与全媒体再造
面对来势汹涌的媒介融合和数字新媒体浪潮,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从导向上来看,可以分成三大阵营,第一种,剑走偏锋型。例如杜骏飞和王骥飞从长尾理论受到启发,提出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数字新技术在长尾市场开拓利润空间。第二种,固守控制型。例如高子华提出在数字化变革中,广电机构赢家加强对用户终端、节目版权、媒体牌照的控制,最终整合渠道,占领市场。第三种,融合进取型。持这一导向的学者是主流,但至于如何融合进取,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和策略运作,则体现了一个实践与理论相互推动的发展进程。
在融合进取导向的早期研究中,支庭荣提出内容和用户服务是两个关键。喻国明则提出媒体U化战略,即unite(融合)、universal(普及)、user(用户)、unique(独特)支撑的ubiquitous(无处不在)。并指出应该从“内容为王”转变为“产品为王”。但这些论述还显得比较抽象,未能对实践提出更具体务实的建议。
随着广电数字化进程的启示,数字化一下子成了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转型必经之路。黄升民等人指出,广电正在构架一个包含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IPTV和DA B /DM B数字广播业务等多种数字新媒体形态的数字化发展蓝图。彭兰介绍了以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数字化产品形态。面对数字化的大潮,如何实现数字化呢蔡雯结合《泰晤士报》网站的经验,提出将报纸栏目重新组合以全新方式呈现,与传统媒体构成一体标准延伸品牌等策略。而更多的学者则加入了关于“台网融合、报网互动”的讨论上来。
进入2008年,“全媒体”取代“数字化”,成为传统媒体转型之道的最新理念。郑强在烟台日报的全媒体方阵布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报业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纸媒为中心的布局,进行战略转型:从一家“报纸社”转型成为“报道社”;从“营销报纸”转型为“营销内容”;开发“多形态”产品,如纸质报、多媒体数字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等;采用“多渠道”发行,比如传统报业分销网,互联网(包括WI-FI),还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GPRS或CDMA等传输手段等;发展“多终端”的阅读介质,如新闻纸、PC、阅读器或电子纸阅读器、手机等。随后,关于全媒体转型的文章不断涌现,成为学界、业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面对“全媒体”热潮,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理性的思考。彭兰指出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多种形式生产、多种渠道传播、多种平台“贩卖”,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而温海玲和杜骏飞则从政策壁垒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制度之困。所有这些,都是挡在全媒体之路上的理论与现实障碍,值得业界反思。
4.融媒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与力量博弈
对于融合媒体产业的发展,研究的路径分为两条,第一条是从建设的角度,探讨融合形态的各种新媒体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发展,如何盈利的问题。比如匡文波提出手机媒体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而后他又总结了手机媒体的四大盈利模式。也有研究者对广电发展手机视频的对策、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媒体发展模式等作了探讨。
融媒产业发展的第二条路径是从博弈的角度,探讨融媒产业发展进程中来自不同产业主体之间是如何进行合作竞争的。黄升民等人认为在广电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中有行业监管和与运营机构主导权,市场行为与监管政策、技术标准、消费市场四大类冲突。董年初、范洁提出,移动运营商与广电部门一方是终端和电信通道的控制者,一方是音视频内容的提供者,这注定了手机电视业务领域将存在广电和电信两个部门的博弈。秦字兴、忻展红指出,即使管制政策对电信运营商放开,内容准入不成障碍,运营商的实际产量和盈利也远达不到理论值。黄楚新认为广电和电信的博弈恰恰是IPTV发展的内爆力。
5.规制政策的变革:融合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蔡雯、黄金在对比了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介规制改革之后,指出我国行政区划、行业垄断加剧了资本市场封闭,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肖赞军总结出传媒规制的四大国际趋势:规制框架从纵向分业规制向横向分层规制转换,规制机构从分立机构向融合机构转变,规制改革的取向是放宽市场准入、倡导竞争、吸纳投资,规制重心从结构规制向行为规制转移。付玉辉认为网络中立原则论争及立法进程将塑造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格局和数字传播生态系统。张志提出媒介政策应该呈现“模块化”趋势。彭兰则从更具体的方面对建立数字内容管理体系提出了整合性、层次化、兼容性三项原则。
在借鉴外国经验和国际趋势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更注重规制改革在我国推进的现实环境。朱春阳鉴于中国的特珠国情和特珠的传播格局,提出对媒介融合规制应该体现中国面向,而政策规制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应该体现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要求。喻国明和苏林森认为中国传媒规制的改革方向要从制度设计、评价体系、法治体系、区域特色等方面入手,以尽快完善媒介规制体系。陈绚也认为媒介融合规制的政策协调在中国尚需时日。■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统计说明:来源是CNKI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通过主题、关键字、摘要等检索要素,分别输入“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产业融合”、“报业数字化”、“广电数字化”、“新媒体产业”、“广电电信竞争”、“融合规制”等检索词,根据主题切合、观点鲜明、发表于核心期刊等原则,检索并筛选出其中主流文章统计而成。某些文章有可能因为主题或关键字与所检索词不直接相关而遗漏,而部分文章由于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议题而出现重复统计,因此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数据,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各年份和各议题的研究状况
黄河:《数字化如何改变传媒――聚焦数字化的四大力量》,《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数字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蔡骐、吴晓珍:《媒介融合发展策略解读――以创新经济学理论为框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昝廷全、金雪涛:《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中国传媒人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9期;金雪涛、李竹荣:《传媒产业融合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战略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8期;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6期;陆地:《手机电视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电视市场的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1期;郑保卫、李洋、郭平:《试论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现状及特点》,《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3期;王鸿涛:《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年第6期
肖赞军:《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肖赞军:《产业融合进程中传媒业市场结构的嬗变》,《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金雪涛:《基于产业融合的传媒市场行为战略研究》,《当代传播》2009第1期;王斌:《链与网:媒介竞争和媒介生产的视角转换》,《国际新闻界》2009年8期;黄升民、谷虹:《数字媒体时代的平台建构与竞争》,《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
杜骏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王骥飞:《“长尾”核变――新货架下传媒集团的变革与重塑》,《新闻大学》2008年第3期;高子华:《数字化变革中的广电渠道整合》,《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支庭荣:《融合与转型:传统媒体的未来生存法则》,《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喻国明:《数字化时代的媒体U化战略》,《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8期;喻国明:《产品为王:传媒产业竟争的新主旋律》,《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上)(下)――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第6期;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蔡雯:《传统报纸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对话〈泰晤士报〉网络版执行副总编辑帕明德巴瑞》,《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
郑强:《地市报发展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中国记者》2008年第8期
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温海玲、杜骏飞:《变革时代的战略理性――全媒体热潮中的冷思考》,《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下
匡文波:《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匡文波:《论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6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上)(下)――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第6期;董年初、范洁:《手机电视――媒体产业的新机遇》,《中国记者》2006年第4期;秦字兴、忻展红:《我国广电与电信在IPTV业务中的内容产量博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黄楚新:《论中国IPTV发展的媒介生态》,《现代传播》2009年第4期
摘要:目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正以多方面的优势快速发展,但其内容的匮乏、人才储备的不足和品牌积累上的欠缺仍然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传统媒体在多年发展中积累的优势也并未丧失。因此,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媒体只有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迅速发展壮大。本文以新时期下媒介融合趋势为背景,提出新媒体需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 优势 新媒体 互补
近年来,以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冲击,甚至业内有观点认为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大有完全替代传统媒体之势。但通过分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虽然新媒体依靠其在受众、渠道、传播方式上的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其在信息来源上相比传统媒体缺乏权威性、在内容上缺乏深度等仍然成为制约其稳步发展的因素。而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并未丧失,其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①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现实的情况是新旧媒体之间更多地呈现一种竞合的态势,而非替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媒体不可能“速胜”,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媒介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②而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旧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指新旧媒体之间在传播方式、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借用。③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拓展新媒体,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是新媒体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优势,推动新媒体内容建设
树立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新媒体发展思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技术拉动转向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④内容是传媒业的灵魂,没有内容也就没有意义,以渠道起家的新媒体更加需要内容支持,只有以内容为基础,以渠道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新媒体的发展。以移动传媒的发展为例,由于早期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移动媒体大多独立于传统媒体,有些移动媒体纯粹是资本、技术与广告结合的产物,内容的量和质都严重不足,过度重视渠道而忽略了内容建设,往往使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以补偿内容制作能力的先天缺陷,成为当前一些移动媒体发展的主流思路。CCTV移动传媒就是传统媒体内容与新媒体渠道结合下优势互补的典型案例。依托央视丰富的节目资源,CCTV移动传媒从受众的特点出发,为乘客提供权威的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文体娱乐等视听节目,将使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价值倍增,成为公交车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动数字化建设,助推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转化为适应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新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实现传统媒体资源从形式产品到延伸产品的转移,而数字化则为实现这一转移提供了技术可能。
数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消弭传媒介质的形态,其提供了一种同样内容在不同介质平台上实现传播和售卖的可能性。当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战略转型已经开始。从内容供应的角度看,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的进程也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内容供应的变革过程。一方面,传统媒体数字化带来了内容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而内容的专业性也正是新媒体实现传播精准化的要求。以央视风云为例,根据新媒体受众的消费习惯,风云把央视历年来电视剧的优质资源,以四集连播的方式集中编排,并根据大的主题精选节目,通过对央视传统节目资源的重新梳理和编排理念的调整,向数字电视用户输送精品内容,实现精准传播。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也为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传输变得更加便捷。无论是新闻信息采编数据库还是节目资料库,都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加适应新媒体个性化传播的需求。通过建立一个存储、展示视频节目、素材的媒体资料管理系统,与视频编辑系统相联系,使得数字电视频道节目编辑制作人员可以从上面获取需要的内容进行编辑,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高效内容供应。
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提高新媒体核心竞争力
传统媒体人才资源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传媒人才,其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工程技术、媒体管理上的人才优势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合”对发展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媒体不仅在人力资源上远远胜于新媒体,其制作、运营经验也非常丰富。以新闻制作为例,由于信息海量化和播报即时化的要求,新媒体在做新闻时对编辑的要求不会太高,使得新媒体缺少对新闻的把控能力,做出来的新闻缺少深度和厚度。但受众市场对新闻的深度和厚度的要求从未降低,因此,新媒体要寻求突破,就必须打造一个经验丰富的制作队伍,而传统媒体制作队伍多年来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正是新媒体所需。
传媒人才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流动将成人才流动主流。在网络经济的攻势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越来越认识到具有专业水准的采编人员的重要性,纷纷将目光投向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编辑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转入新媒体的消息时有所闻,传统媒体人才“触网”几成常态。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人才流动,都曾给予传媒界不小的震动。这种传统媒体精英人才向新媒体的流动所反映的正是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争态势。而新旧媒体之间人才流动的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源自两种媒体形态的各自特点所在,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和经验,传统媒体也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因此,未来传媒领域人才的双向流动或成大势所趋,而目前的情况更多的则是传统媒体人才流向新媒体。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扩大新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品牌运作。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媒体的总体形象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综合系统评判。⑤因此可以说品牌就是形象,对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其传播内容和渠道、增值服务、品牌运作。尤其在当今传媒产业纷繁复杂的格局下,面对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品牌是一种吸引力;面对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品牌是一种亲和力;面对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品牌更是一种信任度。对于媒体阵营中后起之秀的新媒体来说,以渠道起家的发展特点使其在内容深度和厚度上、传播的权威性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其成长的关键因素,是重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在受众中不断完善服务、丰富内容来确立其良好的口碑,并通过先进的运作使其品牌增值,锁定和扩大受众群。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助推新媒体品牌塑造。品牌运作的最大益处就是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⑥品牌的塑造是一段时间的积淀,媒体营销的手段则是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渠道做加法。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发展新时代,新媒体塑造品牌要结合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之后,其品牌优势会延伸到新媒体。例如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节目正是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叉传播扩大了受众面,形成了品牌效应。
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当前的繁荣状态显示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纷繁格局下,媒介融合正是主流趋势,新媒体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延伸。传统媒体有丰富的资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丰富的经验和长久积累的优势品牌,新媒体应该在其传播形式和渠道的优势上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内容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的共建共享共用,进一步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注 释:
①张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08(1)。
②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当代传播》,2007(3)。
③王鸿涛:《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6)。
④苏毅:《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发展趋势》,《出版参考》,2010
(2)。
关键词: 国内高校 数字媒体艺术 发展现状 启示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它集数字影视动画、网络多媒体、电子出版、电子游戏多位于一体,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是当今最前沿的艺术类专业。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120余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是目前毕业生求大于供的几个稀缺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每年15万人左右。
一、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我以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几所高校作为考察对象,进行了考察调研。这些高校,有的专业发展比较早,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完善;有的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察的结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是国内较早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其“传媒学院”从1999年开始招生,当时专业的名称叫做“多媒体网页设计”。2004年,“新媒体”、“数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概念开始出现,“传媒学院”将专业更名为“数字媒体艺术”。现在,传媒学院拥有六个系,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1600余人,拥有数字媒体艺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字媒体艺术博士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学院拥有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摄影、广告学六个本科专业。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目前下设两个专业方向:“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和“游戏艺术设计”,准备新增一个“互动装置设计”专业方向。“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方向主要学习网站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电子出版物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等,侧重的是界面设计,也就是说这个专业方向侧重的是艺术性,技术的实现由专门的教师来完成;而“游戏艺术设计”方向主要学习游戏中的角色设计等。传媒学院下设的“动画”专业被教育部列为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下设“动画艺术”、“动画技术”、“卡通漫画艺术”、“建筑动画”四个方向。
“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方向学生开发的“多媒体点餐系统”具有实用价值,正在市场开发中。
学院的实验设备主要是图形工作站,“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方向有硬件设备“渲染农场”。“动画”专业有“三维影像捕捉仪”和“三维触摸屏”等国内较先进的设备。
学生的实习工作并不采用集中统一实习的方式,而是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到相关公司兼职,或者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东西运用于社会实践。该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按艺术类招生,对学生的美术要求较高。
2.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的“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下设“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艺术设计”和“美术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字媒体艺术”是2008年新申报批准的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网络与交互媒体”、“数字影视制作”。按理工类招生,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该院原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将停办,2008年招收了最后一批学生,2009年不再招生,以后主要集中精力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转型,由于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做后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以“技术”为核心,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艺术”、“技术”和“设计”三个类型安排课程。培养方案的一个总体思路就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出作品,每学期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拿出一个作品,四年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会积累很多作品。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打算与该校的“美术”专业合并,那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会逐步转向以“艺术”为核心。
3.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横跨四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教育技术学和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拓展“技术+艺术”的办学特色,注重实际技能的训练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也是“数理学院”2008年新申报批准的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依托学院雄厚的理科基础背景,结合学院的技术特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走的是3G技术、手机电视、微视频这个方向,这是一个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国内需求很大,而人才短缺严重。该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进行了战略合作,形成了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动漫设计和制作,另一支队伍是脚本设计。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总的原则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二年级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年级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学生可以到外面的公司兼职,也可以参予教师的科研课题,学院的实验设备免费提供给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和实践。
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手机内容提供、微视频制作、动画特效制作等,就业前景广阔。
4.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下属的“动画学院”,开设了“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本科专业。该校也是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较早并有一定发展优势的国内高校之一。
“动画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为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出版社、网络媒体公司、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等行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具备良好的艺术功底,熟悉各种数字媒体设备,掌握一定的数字媒体理论和数字媒体制作技巧,具备数字媒体(包括影视作品)制作、设计能力,着力突出影视特效、流媒体和手机视频方向制作、设计能力的具有系统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
该专业将流媒体和手机视频作为专业发展方向,目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学院招收学生为文理兼收,参加艺术类提前考试,毕业授予工学学位。实验设备主要依托动画专业和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专业的实验设备。
以下是考察的几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设置情况,见表―1。
二、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但和国内发达地区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其他高校相比,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具有硬件环境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发展观念相对落伍的特点。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归属不统一
西北地区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别归属于教育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等,并将其划入不同的学科归属,跨越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被授予的学位有理学学士、工学学士、教育学学士、艺术学学士,等等。
2.专业名称不统一
西北地区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的名称也是各不相同,从动画、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学、到数字媒体艺术,等等。
3.课程体系不统一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朝阳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近年来,全国的各类院校纷纷开办此专业。从短期的培训班到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不一而足。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建设水平,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课程体系。从西北地区高校来看,各个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并无统一的课程体系或指导思想,开设课程主要依据的不是学科的内在规律,而是现有师资力量,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势必造成课程教学体系的不系统、不完整和相关教学材料的缺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得到各个高校的青睐,和全国一样,近几年来,西北地区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根据自己的师资特点和能力来制定培养方案,可以说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所拥有的专业教学队伍一般是从其他各个专业嫁接和衍生出来的。例如一些计算机系、新闻系或美术及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半路改行从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工作,实际上教师自身也面临着专业学习的问题。这样的教师可能对数字媒体某个方向比较熟悉,但从整体专业的把握上可能比较欠缺,或者说对数字媒体专业整体上缺乏深度的理解,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三、对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数字媒体艺术是个新事物,发展历史短暂但发展势头迅猛,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如何发展,如何与市场接轨,各个高校都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及实验设备等情况的考察,我对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针对考察中了解的一些情况,我对专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1.专业方向的设置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要发挥自身的特长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个新东西,大家都在摸索,有的内地高校已经做了可喜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是市场经济,学校培养的学生也要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也是正确的。但是,专业方向的设置在适应市场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优势,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势融合到新办专业的发展上去,这样才能办出本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设置无非是重“技术”或重“艺术”,专业方向如何偏重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与师资力量来决定侧重点,不能跟风或随大流。如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依托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起来的,技术力量相对强一些,如何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技术”性与数字媒体的“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互支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来决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类型
从国内各个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类型来看,有的高校是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有的是按照“理工类”招生的。按照“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一般来说具有比较高的“艺术素养”,但这些学生理工科基础相对差一点;而按照“理工类”录取的学生一般来说其“信息素养”的学习潜能较好,但基本没有“艺术素养”。
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培养同时具有坚实信息素养和较高艺术素养的,适应当前和未来数字媒体艺术领域需求的复合型多功能的人才。显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要同时具有“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相比而言,“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比较容易的,一个进入大学时对电脑几乎一无所知的农村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完全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甚至成为计算机领域的杰出人才;而“艺术素养”的培养却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不可能用四年的大学时间,将一个没有一点绘画基础的学生培养成一个画家。“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都不容易,但“艺术素养”的培养更不容易,有时还需要个人的艺术天赋。因此,按照什么样的招生类型招生,各个高校都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的师资现状来决定,取决于专业发展方向是侧重于“技术”还是“艺术”。
四、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型的构建
尽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和国内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受制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和观念的落后。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一定要跟上市场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的导向,也就是说,市场对什么样的数字媒体人才有需求,我们的专业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原因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方向调整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重新修订培养方案,而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方案不是某个学院想修订就能修订的,想什么时候修订就什么时候修订的,但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又必须修订,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可以按模块来进行设计。将课程模块分为四个模块,即“通识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学科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方向实践模块课程”。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分专业方向,先集中学习“通识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和“学科专业模块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个整体的了解并打下一个相对牢固的基础。三年级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分别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实践模块课程”进行专业学习。在“专业方向实践模块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用“项目设计实践”的方式开设这些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以某一个项目的设计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结合社会实践的需求开展项目设计并加以完成,完成的优秀的设计作业完全可以直接面对市场。我把这种课程体系命名为“U型课程模型”,见表2。
按模块设置课程的好处是,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基础模块的课程可以不动,调整“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即可,避免每次修订培养方案都是大动干戈的修改,只需进行一些微调即可。这样可以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参考文献:
[1]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7.
[2]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
[3]上海师大数理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
[4]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7.
[5]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中心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
去年12月,Google战略及产品发展高级副总裁Neal Mohan在Campaign杂志上分享了自己对于展示类广告未来的看法以及谷歌努力的方向。Mohan认为,广告投放的大部分工作需要建立在广告者和商之间一对一的沟通之上,复杂的投放流程及广告主与媒体之间的分歧使得大约28%的投放费用被浪费了。
针对媒体(即供应端)与广告主(需求端)之间的网络广告平台急需建立,而这也是谷歌正在做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一家名叫易传媒的公司已经搭建起了一个从供应端到需求端的整合数字广告平台。
走在谷歌的前边
Google和DoubleClick共同研发了一个系统,它可以帮助媒体看出,针对某一个广告位,单独售卖给广告主、置换或是委托受众购买平台,哪一种方法可以给媒体带来更多利益。但是这个系统仅仅提供了对于媒体的服务,而忽略了广告主,从这个角度而言,易传媒端到端的网络广告平台比谷歌还要领先一步。
易传媒利用过去几年时间,凭借几千个项目投放的经验积累,建立起了强大的核心引擎,衍生出从供应端到需求端的广告技术平台,实现了这个从媒体到广告主、商的大平台业务,为中国整个数字广告产业链提供了高效广告运营的解决方案。
易传媒市场营销副总裁潘静介绍说:“供应端上,中国目前有一百多家主流互联网媒体和八十多家移动互联网媒体已经在用我们的系统管理他们的广告投放,易传媒的市场占有率位于前沿。在需求端上,中国市场上最大的6家国际4A媒介购买集团中4家选择了我们的需求端平台管理他们的工作流程和媒介交易,目前处于市场绝对领先位置。供应端和需求端产品都有布局,目前中国市场上只有易传媒一家。”
从底到顶的运营
易传媒的AdManager广告操作系统是整个端到端平台的核心引擎,依托于强大的技术能力,实现从数据管理到工作流管理,随后进行广告投放以及最后的运营分析,被易传媒的技术人员通俗的称为“从底到顶”的广告操作引擎。
易传媒将数据应用工具化,使海量数据能够有效应用起来。通过多维度的定义人群、建立目标人群分析系统、创建eDB品牌人群数据库来进行受众洞察的分析和管理。媒体实时库存查量系统、跨媒体eTV策划工具、媒体运营分析报告工具的应用则使得库存管理更加清晰、流畅,最后以不同行业、不同创意形式以及不同广告形式的数据来衡量项目效果。
依托于这种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易传媒最高一天新增的项目多达20多个,并可以保持超过300个项目同时在线,并累积超过了4000的项目数。对于任意一家公司来说,自己本身的工作流管理都是重中之重,只有提高自己组织内部的运营效率,才能更好地对外服务,易传媒更是其中的领先者。
从端到端的平台
以AdManager广告操作系统为基础,为了响应供应端和需求端对高效广告运营的需求,易传媒推出可供媒体主、商、广告主运用的广告操作平台,打造了中国唯一横跨供应端到需求端的广告技术平台。
易传媒供媒体主所用的ASP平台(AdChina Supply Platform),是基于易传媒多年专业的广告运营经验,通过科学的库存管理、智能的投放技术和精准的数据报告帮助媒体主提高运营效率、获得最大化的广告收益,提升媒体价值。
易传媒的需求端平台系统ADP(AdChina Demand Platform), 包括DAS(Digital Automation System工作流管理系统),DSP(Demand-Side Platform需求端服务平台)和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整合了工作流程管理,媒介策划与购买,多源人群、数据管理和投放效果衡量的功能。这一系统大大简化了广告主/商内部从策划到媒体购买的流程,实现以受众为中心购买、媒介计划系统化、多维度深层次报告分析。
易传媒CTO程华奕是易传媒底到顶与端到端整合数字广告大平台的总架构师,他对于易传媒充满了信心:“易传媒最了解和适合中国市场,我们一直在这个市场的广告运营第一线摸爬滚打,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些什么;易传媒的运营经验和历史数据可能是这个市场上最丰富的,经验和数据是我们踩着往前走的基石;易传媒一直在不断地思考, 怎样适合当前和未来的不断发展;这是易传媒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展望未来的契机
2011年,易传媒作为中国网络广告技术的重要推动力量,得到评委会的一致认可,获颁2011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网络广告技术金奖”。
在刚刚结束的2011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从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广告平台、基础服务几个指定领域中评选出“媒体眼中2012最看好产品”,其中微信(腾讯)、京东商城移动终端(京东商城)、易传媒的易eTV v2.0智能化跨媒体广告策划系统与小米手机(小米科技)分别位列排行榜的前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