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次贷危机的成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0:41: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次贷危机的成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次贷危机的成因

篇1

(一)次贷危机的界定

1.次贷的含义

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条件分为次级和优惠级。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次级贷款的贷款利率要高,因为这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止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7倍。

2.美国次贷危机的含义

美国次贷危机即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前几年,美国楼市火热,众多按揭公司或银行为扩张业务,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房贷,以收取更高的利率。在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虽然次级按揭贷款的违约率比较高,但放贷机构即使收不回贷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因为楼市大热,房价不断上涨。但是,由于最近美国楼市下走,次贷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次级房贷高比例的转为坏账,就形成了美国次贷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及演变

2006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市场的不祥之兆已初见端倪,至2007年4月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至8月升级为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的“金融风暴”――――-美国信贷市场相当严峻,为全球金融业带来严重影响,银行惜贷令中小企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美国次级债供应商纷纷破产,全球对冲基金大面积宣布解散或停止赎回,跨国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普遍发出盈利预警,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应声而跌,次贷危机已影响到全球。截至2007年8月13日,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已向市场上注入超过5500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注资的广度和规模前所未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关注,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程度严重,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向美国联邦破产法庭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同一天美国第三大银行美林公司也因身处困境而被美国银行收购,与此同时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计划改组企业业务并出售旗下资产以融资。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由使我们联想到1998年俄罗斯的债券危机,两者相比,美国次贷坏账损失规模预计将达到俄罗斯债券危机时政府债券总价的10倍以上,达2250亿美元。但与之不同的是,美国次贷危机至今仍被控制在次级抵押贷款的范围内,未对美国金融市场及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次贷危机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的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房贷,它为低收入者送来了曙光。但是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伴随着其易获性而来:相比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次级房贷的利率高达10%――12%,并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ARM)的形式,随着美联储多次上调利率,次级房贷的还款利率也越来越高,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赎回品率的上升,酿成今日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程度究竟有多大,一时尚难定论,分析其来龙去脉,有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危机和总结经验教训:

1. 宏观经济层面看,是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一方面,世界各央行的低利率政策形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以高油价催生的“石油美元”和新兴市场的资金为代表的投机性资金进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将美国房产价格抬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另一方面,较低的房贷成本和较高的居民收入相互作用抬高了房价,房价的不断上涨驱使消费者采取抵押房产再融资的形式,将房产的升值套现,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形成经济泡沫现象,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2.放贷冲动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导火线。

宽松的贷款标准、不断创新的贷款品种,以及放贷机构追求短期效益的冲动和借款人的欺诈手段对次贷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首先,由于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人们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放贷机构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盲目的对资信较差的借款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在审核贷款申请时,没有充分评估借款人在利率上升情况下能否偿还贷款,也就是说,放贷机构最为关注的不是借款人能否按期还款,而是借款人何时能再融资以便获取更多的手续费。许多放贷机构为了获取更多收益,甚至鼓励借款人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而申请贷款。

其次,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放贷机构相继推出“零首付”贷款、“零文件”贷款以及可调整利率贷款,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还有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允许借款人在借款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其还贷负担相对较轻,但是几年以后,借款人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放贷机构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加剧了猎杀放贷的发生。有些贷款机构或其他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的披露有关贷款条件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借款人的房贷采取可调整利率,通常前两年为固定利率,以后每半年上调一次,上调幅度很大,很多借款人无力负担月供,只得以更高成本再融资,致使借款人陷入困境,这些都是消费者提前不知情的。

再次,竞争不仅限于放贷机构之间,住房借款人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在贷款申请时采取谎报收入等手段加剧了贷款欺诈的发生。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业内一些害群之马为了争取更多佣金,利用家访、电话、邮寄资料、电子邮件、互联网弹出广告等各种方式,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诱骗消费者上钩,而咬钩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这就更加剧了危机的发生。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咨询机构一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2006年4月对100笔“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调研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同提交给国内税务署(IRS)的税务申报比较,发现90%的贷款人高报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仅为21%。

3.监管缺位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

面对上述种种放贷冲动、贷款欺诈等现象,金融监管部门却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虽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这种产品设计本身,但是美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应当为此承担部分责任。金融监管部门本来应是枕戈待旦的卫士,保护勤劳的美国人民免遭不负责任的金融机构的伤害,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袖手旁观。

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席卷百万美国住房所有者的大风暴。2005年5月,经济学家对新增房贷的风险发出警告,但直到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直到9个月后,到2006年9月,这份姗姗来迟的指引才最终定稿,到2007年3月初,金融监管部门方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而美联储的应对之举,更多的是在为过去过于宽松的信贷环境付出代价。

4.基准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使还款压力加大。

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美联储17次加息,基准利率已经回升到5%以上,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85%的次级抵押贷款选择可调整利率,当利率优惠期到期后,贷款利率被调整至市场的正常水平。借款人无力应对利率上调和房屋资产的贬值,陷入了“还不起款、融不到资、卖不成房”的三难境地。对于资信较差的人而言,在房价上涨阶段可以通过不断扩大再融资规模或者出售房产来归还贷款,但在房价明显下跌后,无法通过再融资手段全额归还前期贷款,即使出售房产也必须折价出售甚至找不到购买人,违约问题难以避免。相关统计显示,在2004年和2005年发放出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分别有10.6%和29%的贷款总额大于借款人所购房产价值,在房价下跌时,此类贷款违约率会很高。

(二)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成因分析

从2007年2月汇丰银行率先罕见的盈利预警至今,美国次级按揭问题进一步深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银行收紧信贷,债券市场低迷,次贷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一般的,次级按揭贷款是低利率和物价持续上涨环境下的产物,但是这种现象在全球许多其他经济体也广泛存在,为什么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呢,其实是有多方面深刻原因的:

1.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美国金融机构通过延长还款期、追加贷款额度、变更借款人或抵押物等不断创新的按揭产品,有的银行还推出按揭现金回赠产品和房产升值贷款。产品创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是基于抵押物升值,在任何市场上,以抵押物升值作为放贷的基础都是一种危险的贷款行为。另外,零首付、负首付、2/28贷款(头两年固定利率的低利率、后28年利率浮动)等颇有诱惑力的优惠条款使借款人承担了超出其还款能力的债务。美国市场上这些过度开发的新型按揭产品,直接导致次贷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美国的金融机构放宽信贷标准,使一些信用记录较差和没有收入证明的人也可获得按揭贷款,这就加剧了危机的发生。

2.美国人民崇尚风险,习惯于借钱消费,其透支消费传统本身也是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而透支消费传统的背后正是此次危机所反映出的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出现与美国人对风险的态度不无关系。

3.若从微观角度分析,美国市场的各参与者行为都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借款人的超贷行为,刺激了房贷市场的供给;出于盈利的考虑,银行和信贷公司放松了对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审核,降低了首付额度的比例,低收入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为满足客户高收益要求,降低了支持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信用评级机构对部分次级债券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忽视了利率走高、房地产市场趋冷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投资者的次级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也过大,高估了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

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58-03

“9・11”事件之后,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连续13次降低利率,美国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房价迅速上扬,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买房的冲动。在这种背景下,信贷公司开始考虑那些甚至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并不断推出针对还款能力较弱客户的金融产品,次级抵押贷款就是其中一种。次级贷款的创新在提高美国居民住房福利的同时,也埋下了潜在的巨大风险。突出问题就在于先低后高的还款方式,这使得借款人将会在借款后的两年左右时间突然面临较大的偿付压力。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逐渐减缓,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由于抵押品价值的相对下降,对于某些借款人来说,唯一选择就是停止还款、放弃房产,因为房价下跌导致手中的房屋资产急剧缩水,他们根本无法通过再抵押支付高房贷,只能放弃房产,拒交贷款;信贷公司随即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因为房价的走低,即使取回抵押的房产,也是资不抵债,由此产生大量的坏账。自2005年以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开始上升。到2007年第1季度,次级债的违约率上升了约2个百分点。次级债的风波便由此开始。

一、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住房抵押贷款是指消费者以其住房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的一次性满足住房需求而实行的分期付款财务安排。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就属于非标准抵押贷款类别,它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得多。住房抵押贷款已经成为现代信贷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住房抵押贷款具有存短贷长的特点,为了获取更好的流动性安排,信贷公司愿意部分或全部出售其住房抵押贷款,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则为这一出售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通常情况下,优质住房抵押贷款构成了MBS的主体;而非标准的住房抵押贷款则因其信用等级低,风险较高,要打包出售,就需要提高其风险溢价水平。这种MBS就是次级债。次级债也代表着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其收益直接体现于抵押贷款的还款现金流;风险状态也依存于抵押贷款为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状况。

这种次级债的交易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初级证券化产品MBS;二是将次级债作为过手证券,进行再包装、再组合的CMOS交易;三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的CDOS,主要用以进行对冲交易。与次级债联系起来的对冲交易,是将房地产市场变动,尤其是价格变动与次级债收益变动联系在一起进行对冲。虽然房地产价格与次级债之间存在着对冲套利的机会,但十分狭小。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对冲基金必然会利用财务杠杆来扩大对冲规模。而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金融衍生品对冲交易操作,在微观上加大了对冲基金的获利能力,在宏观上则加大了金融风险,一旦市场条件变化或对冲操作失误,风险即刻显现。与次级债联系在一起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础资产是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其风险状态也取决于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状态。一旦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出现违约率上升,整个链条就会产生问题。

由上可知,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在美国次级抵押市场上,信用较低的人从信贷公司获得贷款;信贷公司将房屋抵押的债权出售给投资银行,用收益进行再贷款;投资银行则将债权重新包装成债券,向投资人推介,在资本市场发行。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按照这样的路线图在蔓延: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贷款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投资基金买入由次级贷款衍生出来的投资产品而受到重创股票等金融市场资金面受影响而下跌。

二、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成因

20世纪80年代“里根革命”以来,美国政府一直朝着减少市场干预的方向发展。但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却迫使美国政府出重手救市,其实施的住房援助法案,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准国有化”行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边缘。引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度证券化和信用等级偏高

把部分债务收益,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这就是证券化。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把超过6 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是基于所评级证券的金额,而不是信用评级能否真实地反映相关信用风险。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可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这样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就可通过信用评定机构,轻松地拿到“AAA”的信用评级,过多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缺乏深入了解,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最终的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

(二)通货膨胀,即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房价的上升,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通货膨胀。而美联储为了降低通货膨胀不得不提高利率。但利率提高后,那些次级抵押贷款者就还不起贷款了,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的货币流动性降低,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次级抵押贷款者就更难还清次级贷款债务。

(三)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货币政策由松变紧,监管当局监管不严

从2001年初美联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上房贷利率同期下降。而这一阶段的利率下降,就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起来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2004年初,贷款机构开始放松贷款标准。与此同时,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金融监管部门从意识到问题到将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用了3年,而此时危机已经产生。因此,监管者在这场危机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风险认识不足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而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也随之增多。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信贷环境宽松或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不会有亏损。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管制的放松与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而与此同时风险也不断加大,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监管。此次风波对中国的启示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一定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次级债危机表明,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巨大伤害。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疲软。中国近来经历了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之后,资金不断涌向房市和股市,物价持续走高,经济运行存在由过快向过热转化的可能性,一定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

(二)应该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加快发展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化解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选择银行的优质资产实行证券化,并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组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衍生证券,而转出的资产也从资产负债表上移出。这样,银行就可回收流动性,使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得到改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欧洲等地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缓解次贷危机的冲击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短存贷长问题,而将已投放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提前回收流动性,就可以防止因为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所引发的风险。

在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的错误在于次级抵押贷款的缺陷,即证券化资产是信贷公司向那些风险高、还款能力较差的人发放的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我国推进资产证券化时就要选择银行的优良资产进行证券化,要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一定要加强基础资产池的信息披露,建立资产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

(三)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监管。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可能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结成利益共同体,而信息透明性对金融市场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行为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此外,在利益的影响下,信贷公司逐渐推出一些具有较高风险的产品,信贷公司寄希望于美国楼市的持续上涨,在房价不断走高时,即使炒房者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也可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以填补缺口。随着美国楼市出现下跌,次贷出现还款压力,进而导致信贷公司的资金链断裂。而在较高风险的产品不断推出时相应的风险监管却没有跟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利有弊,金融创新只能将风险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而不能从根本上消灭风险,它并没有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衍生品也只是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它虽然可以对冲风险,但不能消灭风险。除金融机构本身应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外,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从而不断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监管。

此外,金融市场的过度反应和预期的自我实现,会加剧金融波动的程度,甚至会导致危机。在衍生品市场日益发达,金融市场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市场的过度反应、投资者信心的动摇会迅速波及金融市场全局。因此,市场信心应当成为货币和监管当局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在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合作将成为发展趋势,各国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之间应及时协调和应对金融危机。一个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产品问题,却很快扩散开来,造成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各国央行和监管当局则联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 “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金融结构的流动性风险,避免了次级债风波的扩散,从而避免了进一步金融危机的爆发。由此可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互相渗透,危机极容易在各国之间相互传染。而各国也应建立和巩固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发展和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平台。对中国而言,就要在提高本国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华.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相关制度研究[J].山东经济,2007,(5).

[2]梁福涛.警惕美国次级房贷危机[J].新财经,2007,(5).

[3]龚宇.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J].证券市场导报,2008,(7).

[4]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2007,(12).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创新;房地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1-0070-04

2007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何谓次级抵押贷款?一般地,根据信用等级的不同,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优惠级”(Prime)和“次级”(Subprime)两个市场,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信用级别较低和收入不高、不稳定的借款人。次级贷款主要分以下几种:第一,无本金贷款(Interest-only Payments),允许借款人在开始的5~10年无须偿还本金,只需支付利息;第二,支付可选择贷款(Pay Option),可以选择多种偿还方式,通常是可调整利率贷款,借款人可以选择多种月供方式,包括全额支付本金,只支付利息、无须偿还本金等方式;第三,混合贷款(Hybrid)即贷款合同执行初期采取固定利率,某一时期后再采取可调整利率的一种贷款方式。次级贷款抵押债券(Subprime MBS),主要是指以次级房贷为基础资产的证券,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可以将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

次贷危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美国房地产业繁荣的经济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强劲、长期利率处于低位、外来移民涌入、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金融背景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规,为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次级贷款为信用低的人群购买住房提供了可能,因此受到普遍欢迎。互联网泡沫崩溃后,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实施了长期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房价不断增长,其中,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机构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经过信用增强,由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最后出售给市场投资者。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条件下,投资次贷抵押贷款证券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市场规模迅速膨胀。据统计,美国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的规模由1995年的650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1.3万亿美元,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0.7%增加至2006年的20%。

近年来美国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房价上涨的势头受阻。自2004年中期开始,美国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由1%调整至5.25%。因为美国大约75%的次贷合同都是采取可调整利率的,每2~3年就要调整一次。利率的重置使房贷利率不断攀升,导致贷款者还贷压力加大,越来越多的购房者不堪重负。受利率不断提高的影响,美国房市经过多年上涨后,从2006年中期开始冲高回落(如图1所示),房价的不断下跌使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违约、停止抵押赎回权等手段逃避债务,引发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不断萎缩,最终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的冲高回落,导致以房贷为基础的证券资产的大幅缩水,根本原因是次贷市场过度发展的自我矫正,是由信用风险累计酿成的信用危机。以次贷市场的泡沫崩溃为契机,引发了西方国家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普遍下跌,造成资产价格危机。由于这场危机由房价下跌引发,因此美国房价的下跌程度,将决定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二、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

次贷危机不仅直接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把美国经济引入了温和衰退的进程,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步伐。

金融市场上受到次贷危机直接影响的有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由于借款人违约,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减记账面资产、提高资产准备金而遭受巨大损失。截至2008年5月,全球金融机构已经确认的与次贷有关的资产减记和实际发生的利润损失已经达到3 790亿美元。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8 533家成员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总利润已由上一年同期的352亿美元降至6.46亿美元,下降了89%,是1990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2007年各家银行盈利约1 000亿美元,比2006年的1 450亿美元下降了31%;进入2008年第一季度,各家银行盈利总额由上年同期的356亿美元下降到193亿美元,下降了46%。次贷危机不仅沉重打击了美国金融业,而且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场。IKB德意志工业银行率先宣布遭受次贷危机影响而发生重大损失,最后由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联合救助,资金达350亿欧元,2008年2月德国政府再次提供15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英国第五大信贷银行――北岩银行因为次贷危机影响而发生挤兑现象,一共被提取了10亿英镑,英格兰银行向该银行注入资金,成为50年来最大救市,2008年2月最终还是被英国财政部收购,变成了国有银行;瑞士联合银行2007会计年10月报告称,受次贷危机影响,银行亏损超过30亿美元。2008年4月各大投资银行纷纷公布了亏损报告,其中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预估瑞穗证券2007年度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交易损失达39亿美元;美林公司宣布2008年第1季度净亏损达19.6亿美元,亏损大于预期,且为连续第三季度亏损,该公司第1季度资产减记总额超过了65亿美元,并将再裁员3 000人;花旗集团宣布,在冲减逾130亿美元损失后,2008年第1季度净亏损51.1亿美元,合每股损失1.02美元;东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预计,截至3月31日的1财年内,该集团在次级贷上的相关损失折合为9.21亿美元;瑞信2008年第1季度资产减值53亿瑞郎,财务状况因此转盈为亏,净亏损达到21.5亿瑞郎;摩根斯坦利2008年第1季度总的净收入下降至83.3亿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下降17%,净利润为15.5亿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的净利润26.7亿美元下降了42%;德意志银行也宣布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净亏损。2008年4月份IMF出台的报告宣称,全球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其后这一预测结果不断被调高,纽约大学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估计,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到2万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截至2008年8月,全球超过100家大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资产减记和信贷紧缩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5 000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主要金融机构如表1所示。

次贷危机造成贷款抵押公司大规模破产倒闭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额损失,相应地,股票市场也不能免遭厄运。2007年7月1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历史新高,收盘14 000点,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当年8月15日该指数已经跌至13 000点。其他国家股市,包括巴西和韩国等地的股市也深受影响,2007年8月17日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当日跌幅达8.8%,香港恒生指数也在当日一度急泻940点,跌至5个月以来的低位,次日日经平均指数亦大跌874点,是7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经过近半年的冲击后,2008年1月22日亚太区股市再次大幅下挫,其中香港恒生指数当天下跌2061点,以点数计为历来最大跌幅。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纷纷以参股、并购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进军海外市场。随着次贷危机逐步深入,中资银行的海外投资损失逐渐凸现出来。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是直接投资次级贷款抵押证券而遭受的风险,后者是参股外资银行而蒙受的潜在损失。中国银行2008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截至2008年3月31日,中国银行持有美国次级债的账面价值为44.28亿美元,计提的减值准备14.98亿美元;工商银行公布的2008年中报显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工商银行持有的与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关的抵押贷款证券27.16亿美元,计提的减值准备7.02亿美元;建设银行2008年中报披露,建设银行持有与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关的债券账面价值32.5亿美元,持有美国次级贷款抵押债券面值2.73亿美元,共计提的减值准备共计6.71亿美元。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因为入股外资金融机构也蒙受了损失。2007年10月民生银行海外收购美国联合银行,目前美国联合银行股价跌至8美元左右,较民生银行17.79美元/股的收购价少了一半以上;国家开发银行因为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股权也遭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家开发银行持有巴克莱银行3.1%的股份,收购价为7.2英镑/股,而当前巴克莱银行股价仅在3.3英镑左右,国家开发银行蒙受了较大的账面损失。

四、对金融创新的再认识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可以分为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房屋抵押贷款证券(MBS)两大类,其中ABS又可以分为狭义ABS和抵押债务证券(CDO)两类。次级贷款抵押证券,顾名思义是指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房利美和房地美,全称分别为“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Freddie Mac)”,都是属于美国政府主办的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其业务占美国次贷市场七成的份额。它们将次级贷款打包成证券,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而且分散了信用风险,因此这一金融创新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

次贷危机使各国反思以证券化为标志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第一,资产证券化使贷款机构将信用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金融全球化又将信用风险传递给各国的机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虽然降低了风险的集中度,在全球范围分散了信用风险,但是刺激了全球的信用膨胀。信用链条一旦断裂,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证券化使信用危机由银行系统扩展到了金融市场,对金融和经济的冲击有放大的效应,最终酿成国际性金融危机;第二,抵押贷款证券等金融衍生产品,割裂了产品本身与基础资产之间的联系,使得投资者难以对产品的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只能根据产品的历史业绩和独立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评级进行判断;第三,在证券化的收益分配链条上,由于独立评级机构、审计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等第三方金融服务部门都是向证券发起人收取费用,这种利益结构必然会损害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低估抵押贷款证券的潜在风险,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第四,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来逃避监管和信息披露义务,这些资产不必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容易造成监管漏洞,使金融机构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资产,加大了损失的可能性。

五、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启示

中国房地产金融化始于1991年,当时上海市参考新加坡的经验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到了1994年,全国大中城市基本建立了完备的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中国开始了以货币化为标志的住房制度改革,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此后住房货币化改革进程加快,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迅速增加。2007年国内A股上市的14家银行年报显示,14家上市银行2007年度个人按揭贷款增加4 582亿元,占当年总贷款比率5.5%。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各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约3.2万亿元,占银行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1%,占银行全部人民币资产余额的比重为6%,按揭贷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2005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首推建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产品,金额为3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41亿元,2006年4月国开行发行二期开元资产支持证券57亿元。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6月总规模80亿元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商业银行第二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拉开帷幕。浦发银行在2007年9月发行了总额为43.83亿元的证券化产品,中国工商银行在2007年10月推出了总额41.21亿元的证券化产品。总体来讲,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处于试点阶段,市场规模很小,房地产贷款的二级市场还不成熟。

如上所述,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仍然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贷款主体是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具有收益稳定、质量优良的特点,成为各大银行优先发展的业务。而当前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景气下滑,令市场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日益忧虑,房价波动成为房地产相关贷款的最大风险。深圳的房价大幅下跌使部分购房者“理性违约”,从而导致按揭贷款断供。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统计,2008年第一季度按揭不良余额较年初上升0.81亿元至13.36亿元,不良率升至0.58%;中国人民银行北京营管部公布的2008年第2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9%的银行表示个人贷款的逾期客户数量增加,为1年来的最高占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取决于房价跌幅,在房价高位发放的按揭贷款面临更大的风险。由房价大幅调整而造成的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和房地产金融创新具有深层次的警示意义,一方面,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抑制投机需求,整治违规房地产开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遏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业在发放房地产相关贷款时应严格标准,如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提高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自有资金比率等,以便在房价下跌的环境中,保持较高的安全边界。同时学习跨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推动商业银行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价格发现的功能,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2):7-11.

[2]毛军华,等.价值显现,尚待时机:银行业08下半年策略[R].中金公司7月23日研究报告,2008.

[3]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32-37.

[4]Greenspan, Alan and James E. Kennedy. Sources and Uses of Equity Extracted from Homes[R]. FEDS, 2007, Working Paper No. 2007-20.

[5]Ronsengren, 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Housing Downturn[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2008,(Jan)8.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and Suggestions on Chinese Finance

Qiu Yunbo

(School of Financing, Central Financ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图景;贷款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05-02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在那里,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等,贷款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在过去几年,为刺激房贷,贷款公司提供了优惠利率、零首付(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甚至头年不付利息等优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国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贷款公司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为分散风险,他们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债务抵押债券),让购买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在有利可图的低利率环境下,低风险的高级CDO很快卖了个满堂彩。对冲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后大举买入风险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仅利差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对冲基金还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数倍的贷款,追着买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创造出CDS(信用违约交换)以降低风险。CDS也卖火了。投行在CDS基础上又创造一个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赚到的一笔作为基金,放大数倍(例如10倍)地首发。这时,人们认为,买入1元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三毛”卖疯了。于是,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许多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由于这批产品在OTC市场交易,法律上也未规定需要向监管者报告,无人知晓它们究竟卖了多大规模,这样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来,从贷款买房者到贷款公司、各大投行、各个银行、对冲基金,人人都赚的情形。美国房地产一路飙升,根本没有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

与之相伴的是,美国的利率不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同时,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购房者还贷负担大为加重。房价下跌也使得他们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于是又出现了2006年底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保险公司和银行相继巨额亏损报告,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纵观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松变紧的政策调控环境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经历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仅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贷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这使得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这类创新产品滋生并占总按揭贷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场的火暴使富人们更加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等贷款提供商降低贷款信用门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简报”网站编辑罗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贷危机爆发根源时这样说:“只要你还喘气儿,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就敢想方设法借给你钱。信用不好?没问题!无力偿还月供?也没问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无须证明文件就可抵押贷款的时代。”即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防止吓退次贷借款人,华尔街变本加厉疯狂放贷,甚至仅依据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就可放贷,次贷款额还可以大于总房价。降低放贷门槛,必然导致回收资金的风险升高。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过度证券化转移风险是导致危机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环境下,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的投资回报空间,不仅使放贷机构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还吸引了美国以及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投资者。被无限放大的证券化规模究竟多大可谓深不见底,使得危机爆发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当前,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与美国如出一辙。美国次贷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如果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管,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爆发,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第一,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我国许多的居民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银行系统也曾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银行推出了“双周供”,可使借贷人缩短还款期,少交利息,很受炒房户欢迎。又如“循环贷”,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产生以房养房的现象,更受“炒房户”追捧。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继而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如,深圳一居民用首付购得一套房,又用这套房抵押购得第二套房首付,再租出第一套房来交付两套房每月所贷房款额。一旦银行对房贷和利率进行调整,就会产生违约,所以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应高度重视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的意义。对新兴的金融产品,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相对应的监管和调控手段。

第二,做好国内按揭贷款巨大风险的管理。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在于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进行了住房按揭贷款。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要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要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2007年下半年,央行与银监会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该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通过市场准入的提高,区分房地产的投资与消费,提高房地产投资者的门槛。这两个文件公布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很大变化,不少房地产市场投资者开始退出市场,快速扩张的银行信贷开始减缓。

第三,金融服务业务应重视主营业务。金融创新是依附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基础之上的一种资产重新组合和信用组合,这种组合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和加大了风险度和风险控制难度,一旦银行管理和决策失误,就会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风险。所以金融服务业务应更重视基本服务业的产业范畴,强化服务意识,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融资的环境,把金融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最后推动经济的成长,这是金融服务业对经济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贡献。

篇5

然而,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来,连续数年沉浸于经济增长盛宴的全球银行业身陷危机而难以自拔,这也势必引起全球金融机构对其国际化战略以及跨境并购进程的自我反思,并导致金融监管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引发和促使危机不断恶化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源,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金融秩序等。

从次贷危机角度看全球银行业的全球化与并购

近年来,全球银行业的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跨境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份额持续增长,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及人员占比也越来越多,境外利润占全部利润来源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次贷危机后全球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将有所放缓,并将平衡调整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速度,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次贷危机前全球银行业的跨境业务活动不断增长,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

衡量银行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由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国际清算报告行的对外求偿数量(即对外贷款和存款数量)。2001~2006年中期之间,国际清算报告行的对外贷款和存款规模不断攀升,由不足8万亿上升到了14万亿左右,5年左右时间实现了接近翻番的发展速度;而且,从国际清算报告行对外贷款和存款占接受国私人部门信贷的比例看,由2001年的不足50%发展到2006年中期接近65%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银行业国际化水平日趋深入,并对接受国的信贷投放及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

从1995年到2005年之间,全球不同区域的银行业国际化趋势则有所差异。在东欧的外国所有权增长最为迅速,外国控制的银行资产比例从1995年的25%上升到了2005年的58%;在拉丁美洲,外国拥有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从18%上升到38%。然而,银行的国际化在非洲、亚洲及中东则较为缓慢(表1)。但从最近几年来看,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的银行国际化进程较快,银行并购交易较为活跃。

次贷危机后全球银行业将放缓国际化进程,注重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速度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银行业虽然不会放弃进行国际化的努力,但将更为重视国内业务及所在区域内业务的发展,相应地将地区战略及经营重心向本土化倾斜,更加恰当地平衡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发展速度。

其实,全球银行业在积极进行国际化的同时,不同区域的银行针对国内业务及所在区域内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上已经有所差异。只是全球银行业在经历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将会更加注重“强本固基”,侧重于国内以及所在区域内的业务的稳健发展,保持乃至增强在当地银行业市场的主导权与影响力。譬如,全球前90家大银行的发展状况在全球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其大部分业务仍然在其国内进行的。总体上说,北美和亚太地区银行业务营运往往更为本地化。而欧洲的银行总体来看往往更为国际化(表2)。

与银行业务地区比的差异相对应,全球银行业的地区战略重心也会差别较大。部分银行专注于区域内发达市场并继

续扩大竞争优势,但另外一些银行会将其业务重心有选择的布局于特定区域,而还有一些银行会致力于新兴市场的业务发展。

从次贷危机角度看银行业的跨境并购进程

次贷危机前金融业并购交易活跃,银行业跨境并购占比持续上升

从全球金融业的并购情况看,1996~2006年之间跨境金融并购交易占比不断提升,在全球金融业并购交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997年的不到1%,上升至近2006年的39.8%,接近40%。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内全球金融业跨境并构近1/4(或占全球金融业并购总额的10%)涉及发达国家之外的机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成为并购目标。此外,在欧洲区域内,继大幅放开金融和非金融市场跨境经济活动和欧元应市后,跨境整合尤为活跃(表3)。

而在1995年初到2007年初的12年间,全球有104个国家(或地区)的1189家银行并购了2415家银行,交易金额达到1.431亿美元;2006年内并购交易额就达3630亿美元。其中,跨境并购占了3成以上,成为银行业直接设立分行或子公司之外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形式。2006年资本排名前10位的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并购形成、并实现快速扩张的。国际大银行并购具有明显的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对扩大市场份额、降低费用成本、提高回报率有着积极作用。根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银行的调查显示,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本收益率从13.6%提高至15.9%。

该阶段的国际银行业并购交易体现了如下特征:(1)并购交易金额巨大,强强联合成为主流。近年来,国际大银行的横向并购主要由以前的“大银行吞并小银行”转变为“大银行与大银行之间的强强联合”,并购后所形成的金融机构规模巨大。纵向并购则越来越多地成为银行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有效途径,形成综合经营平台。(2)并购策略转向主动合作,强调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国际大银行的并购策略由过去的恶意并购、强制并购为主,转向主动合作和自然并购。主动合作式的并购强调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3)国际银行业并购跨度扩大,跨国并购蓬勃兴起。由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以及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并购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国际银行业大规模并购导致全球金融机构数量减少,银行业集中度上升,这在全球前20家的大银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所引致的金融动荡及金融危机,将掀起新一轮的银行业并购热潮

近期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金融机构的偿付风险和系统风险集中爆发,超级并购再掀浪潮,2008年3月24日,美国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公司,并随后在9月25日宣布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9月17日,英国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公司,随后美国花旗集团与富国银行竞购美联银行。同时期内,次贷危机引发的并购潮也快速蔓延到美国以外的金融市场,9月18日英国劳合银行收购英国最大抵押贷款银行HBOS,9月29日英国最大房贷银行布拉德福-宾利银行被国有化,其零售储蓄等业务由西班牙国际银行收购。而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还将深入调整,金融机构破产和被并购的事件还将陆续发生。

其实,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受金融风波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并购案例就不断涌现。仅在1998年内,涉及亚洲各国的银行并购案例超过100起。

后次贷危机时期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前瞻性分析

次贷危机后国际性大银行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国际性大银行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影响着全球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金融增长格局去向。全球前25大银行在一级资本、总资产、利润规模方面看,分别占到了前1000家银行总额的37.4%、44.1%和38.6%(上年同期数据分别为40.9%、42.8%和40.8%)。从前25大银行资产总额的10年增长历程看,一直保持在前1000家银行中占比的提升趋势,由1998年末的32.4%上升到2006年末的42.8%,又至2007年末的44.1%。但总体上看,全球前25大银行在资本、资产及利润方面的占比接近于40%乃至50%的水平。

从全球排名前六大的银行(根据一级资本排名,前六大分别为汇丰控股、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JP摩根、美国银行和瑞穗银行,工商银行排在第8位)看,截至2007年末前六大银行在一级资本、总资产、利润规模方面,分别占到前1000银行总额的13.8%、17.5%和12.8%,继续占据国际银行业的重要位置。

而且,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散,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市场将呈现大动荡、大分化、大重组状态。一些国际性大银行通过并购,资产规模将更加庞大,产品服务范围将更加广泛。随着国际大银行整合、并购趋势的延续,国际大银行必将成长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世界级金融航母,其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国际性大银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实力将大幅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大型银行逐步加大了品牌建设力度。这一努力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取得成效,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与Interbrand联手推出的“全球最佳品牌”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性大银行将努力摆脱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敏锐攫取金融市场动荡时期的重组、并购机会,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实力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企业品牌也仍将成为国际大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并将显著体现在国际性大银行的战略变革之中,确保其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创造独特市场地位。

银行业将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金融监管体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从目前的演进发展进程看,次贷危机已由最初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为主发展成为全面的偿付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且迅速由信贷领域向跨产品、跨市场、跨国界释放传播,也势必带来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金融的持续振荡。国际大银行的发展策略将更加体现“稳健”基调,经营风格趋向于审慎,注重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理性进行金融创新,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篇6

>>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住房政策的镜鉴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按揭市场的启示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零售信贷业务的启示 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规制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投行业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的启示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启示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7] 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EB/OL].[2012-12-18].http://.cn/focus/FreddieMacFannieMae/.

[18] 谢国忠.美国“两房”或破产重组 中国外储临风险[N].上海证券报,2010-09-10.

Revelation of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s Policy on Housing Ensurance

LONG Ha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篇7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主要是指美国贷款机构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按揭贷款人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就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这种次级按揭贷款将客户的偿付保障建立在房屋价格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其中所隐含的巨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近几年美国楼价高涨,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使得贷款机构为了盲目地追求高利润率而不断增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供给,以至忽略了次级抵押贷款隐藏的风险。

次级按揭贷款因借款人信用等级不高,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且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由于美国过去的6、7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有的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的扩大,最终引发危机。

2008年7月以来,先是美国著名房贷银行印地麦克银行因客户大量取款引发流动性危机而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破产的美国大陆伊诺伊国民银行。紧接着,由美国政府支持的两大按揭信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股票遭到大量抛售,股价一周内曾跌去五成,一年之内市值损失了八成。7月25日,又有两家小银行——内华达州的第一国民银行和加州的第一传统银行宣布破产。而美国次贷危机向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渗透,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已超出了次贷的领域,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领域危机的“前奏”,次贷危机逐渐演化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发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动荡。

二、次贷危机成因的分析

过度自由却缺少监管的资产证券化,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资产证券化今后还要继续发展的话,就要保证这些产品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规范,避免出现过度风险。次贷危机是21世纪第一个复杂金融衍生市场的危机。

学者广泛认为:次贷危机是全球流动性充裕环境下,市场约束力下降、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的结果。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在于美国本身的信贷扩张和金融创新。2001至2004年,为了刺激美国经济,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和税收激励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很快。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别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于是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放贷机构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从而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1年以来,各大投资银行广泛参与到这场巨大风险的追逐中,由于忽略了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发行了大量低评级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而惯于攫取丰厚利润和承担巨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商们,纷纷抢购次级抵押信贷证券。从2004年6月底至今,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渐回升的状态下,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资金链发生断裂,进而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波。

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美国次贷危机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由于次优抵押贷款市场发展仅十余年,且此前该市场运作状况良好,因而此前次贷违约率并不高。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较快,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风险扩散。监管部门监管不严,未能遏制风险集聚。从美联储的职能看。美联储有三大任务:抑制通胀、增加就业和维持金融稳定。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首先应归因于2000年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2000年前后美国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这里要提到另一个资金的大循环,即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中心的全球资金循环,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国储蓄。当大量美元流向这些国家时,为了避免本币大幅升值,这些国家的央行不得不买入美元,同时投放大量本币。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影响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了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从安全和保值的角度考量,不得不又去购买美国国债。这样,资金又进入了美国,一方面降低了美国利率和美国人的消费信贷成本,另一方面推高了美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一步助长了美国人的消费,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球资金的大循环。

在这个循环当中,大多数靠出口初级商品或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的债主,美国人不仅输出了美元,也输出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华尔街的新奇产品。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坐着宽敞的波音飞机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推销他们的衍生产品。正如有的分析家形象地喻为:他们就这样将“坏猪肉放进绞肉机做成香肠卖给了全世界”。

此次危机波及世界,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了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更为严重的是,次贷危机会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会越过国境,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演变成“美国次贷,全球买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罗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求是.

[3]王东.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当代经济.

[4]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2008,03.

[4]杨连总.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始于2007年初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走软,逐渐演变成美国次级债危机,致使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受到巨大损伤,面临危机甚至倒闭。下面就来介绍这一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起因。

在美国,有一种次级按揭,就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之所以有这种贷款,是因为当时贷款公司比较看好美国的经济,他们认为美国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因此这种贷款的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可以还款的证明。由于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极高,贷款公司贷出这些贷款后,为了降低风险就与投资银行合作开发了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并把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将那些次级贷款包装成债务抵押债券CDO,并把这些CDO分成高级CDO和普通CDO出售给对冲基金,结果高级CDO热卖。对冲基金尝到了高级CDO的好处后就向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购买普通的CDO。银行把CDO卖给了对冲基金后发现这是一个获利巨大的投资品种,为了再在这个项目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银行也买入了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继续把普通的CDO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继续购买普通CDO。这时候投资银行又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创造出了CDS,即信用违约交换,也就是给CDO向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也来承担风险。而CDS又一次大卖。之后投资银行又发行了一种基金,专门购买CDS,并把之前赚得的钱作为保证金投入。由于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种基金也吸引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来购买。至此,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该类的金融投资机构都卷入了这场次贷危机。

在整个次级贷款的利益链条中,只要美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房价持续上升,链条中的各个主体就都可以享受到由于房价上升带来的好处。但随着美联储不断地加息和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萧条,次级贷款者还款的压力逐渐加大,贷款人违约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开始断裂。贷款的风险也随着这个链条蔓延开来,由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转移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2007年7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濒临瓦解;2007年8月,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宣布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面临25%的损失;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也宣布暂时停止旗下三只对冲基金的赎回,全球的大部分股指暴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在其他国家蔓延。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致使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上的各利益主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次级贷款者由于负担不了日益提高的还款额而不得不被银行收回住房,无家可归。其次,次级贷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购买了大量经过包装的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因为抵押债券市场的缩水,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人要求提前还款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股票因为这一原因连续下挫,亚洲股市甚至出现了17年来的最差记录。

2.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同样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主要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的。

第一,进出口贸易。世界经济的放缓将导致外部需求的减少,而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再加上美元不断的贬值,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7%;而若汇率升值的幅度为2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10.5%。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大幅减小,也减轻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程度。

第二,金融市场。对银行也来说,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直接损失较小,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工行,中行和建行等银行在次级抵押债券上的投资只占其总资产的1%不到,所受的冲击不大。虽然如此但投资者对于金融业的投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而对于不断上扬的股市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国外股市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进一步加大。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自身内部也存在技术调整的要求。当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动荡时,中国不但未能幸免,甚至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信心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但是由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市场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而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因此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流入中国的资金不减反增。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像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金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目标市场。未来中国面临短期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一方面将加剧国内已经过剩的流动性,促使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一旦美国次贷危机提前好转,短期资本很可能迅速流出,这将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致命的打击。

参考文献:

[1]刘鑫: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2008(6)

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 成因 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始于2007年初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走软,逐渐演变成美国次级债危机,致使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受到巨大损伤,面临危机甚至倒闭。下面就来介绍这一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起因。

在美国,有一种次级按揭,就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之所以有这种贷款,是因为当时贷款公司比较看好美国的经济,他们认为美国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因此这种贷款的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可以还款的证明。由于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极高,贷款公司贷出这些贷款后,为了降低风险就与投资银行合作开发了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并把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将那些次级贷款包装成债务抵押债券CDO,并把这些CDO分成高级CDO和普通CDO出售给对冲基金,结果高级CDO热卖。对冲基金尝到了高级CDO的好处后就向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购买普通的CDO。银行把CDO卖给了对冲基金后发现这是一个获利巨大的投资品种,为了再在这个项目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银行也买入了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继续把普通的CDO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继续购买普通CDO。这时候投资银行又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创造出了CDS,即信用违约交换,也就是给CDO向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也来承担风险。而CDS又一次大卖。之后投资银行又发行了一种基金,专门购买CDS,并把之前赚得的钱作为保证金投入。由于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种基金也吸引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来购买。至此,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该类的金融投资机构都卷入了这场次贷危机。

在整个次级贷款的利益链条中,只要美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房价持续上升,链条中的各个主体就都可以享受到由于房价上升带来的好处。但随着美联储不断地加息和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萧条,次级贷款者还款的压力逐渐加大,贷款人违约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开始断裂。贷款的风险也随着这个链条蔓延开来,由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转移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2007年7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濒临瓦解;2007年8月,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宣布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面临25%的损失;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也宣布暂时停止旗下三只对冲基金的赎回,全球的大部分股指暴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在其他国家蔓延。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致使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上的各利益主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次级贷款者由于负担不了日益提高的还款额而不得不被银行收回住房,无家可归。其次,次级贷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购买了大量经过包装的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因为抵押债券市场的缩水,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人要求提前还款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股票因为这一原因连续下挫,亚洲股市甚至出现了17年来的最差记录。

2.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同样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主要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的。

第一,进出口贸易。世界经济的放缓将导致外部需求的减少,而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再加上美元不断的贬值,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7%;而若汇率升值的幅度为2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10.5%。 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大幅减小,也减轻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程度。

第二,金融市场。对银行也来说,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直接损失较小,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工行,中行和建行等银行在次级抵押债券上的投资只占其总资产的1%不到,所受的冲击不大。虽然如此但投资者对于金融业的投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而对于不断上扬的股市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国外股市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进一步加大。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自身内部也存在技术调整的要求。当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动荡时,中国不但未能幸免,甚至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信心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 。但是由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市场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而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因此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流入中国的资金不减反增。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像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金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目标市场。未来中国面临短期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 ,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一方面将加剧国内已经过剩的流动性,促使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一旦美国次贷危机提前好转,短期资本很可能迅速流出,这将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致命的打击。

参考文献:

[1]刘鑫: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2008(6)

篇10

[关键词] 次贷危机 CDS 泡沫经济 套利方程 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对于由放贷机构和投资机构所签订的信用违约掉期(CDS)的投资过度集中。美国放贷机构为分担次级贷款的风险,会与其它投资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即CDS。而第一级签订CDS合同的投资公司为了能够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又会将“原始股”级CDS挂牌放到市场上出售。投资者的信心野蛮生长,虚拟资本积聚扩张。当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而不再上升,后面又无人接盘时,CDS中本是极小概率的违约事件却发生了,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无法遏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把各级投资商迅速推到濒临倒闭的境况,次贷危机就此发生。那么,投机行为促使泡沫形成的机理是怎样的呢?人们在投资时往往以自己的预期做决定。但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预期时,市场是否充分有效?如果是的话,我们便可以从套利方程出发,以风险投资过程中的CDS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做以下方面的讨论。假设在次贷危机未发生的前期市场中存在有风险投资―CDS保险,和无风险的资产两种。先令Pt为CDS市值,dt为CDS股息,r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利率,并假定Pt,dt,r不随时间变化。如果风险中性的个人在CDS和无风险资产之间套利,并令a=1+r,就有:Pt=E(Pt+1/It)/a +dt/a,此时,只要利率为正,就有a

(1)

若CDS股息增长慢于利率,便有无风险资产增值快于CDS保险价格上升的结果,则发生当T∞时,aT+1趋于无穷小的速度大于E(yt+t+1/It)趋于无穷大的速度,则(1)式前半部分为零。如果CDS保险是没有期限约束的资产,具有永久保留性,则我们可以对(1)式取极限,得到:

(2)

它表示y是x未来预期的贴现和,以股票形式存在的CDS保险价格是预期未来股息的贴现现值。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泡沫,但这只是(1)式的一个基础解系。通过数学推导(1)式的完全解系并对非基础解系部分取极限得出:

(3)

这个结果表明,如果bt是时间趋势,虽然CDS保险的每股利息为常数,但是CDS市值将以指数级倍率增长,导致资产收益足以抵消股息。后果是,投资者将不断支付比CDS保险现值更高的价格,表现在最表象层面为楼盘价格进一步升值,泡沫将不断胀大。我们不难由此得出以下结论:若想使(3)式成立,即不产生泡沫经济的必要条件是:第一,以股票形式存在的投资利息慢于利率;第二,持有期限为无限。但是,首先,经验表明投机市场的波动性要大于利率的波动,而且投资股息增长速度快于利率增长速度的情况会不断发生;其次,CDS并不会被永久保留,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期限不可能为无限。这样看来,泡沫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合理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监控措施

通过前文套利方程对于CDS在次贷危机及产生泼墨经济中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如何控制投资过热是能否发现并应对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关键。相对比来说,金融贸易自由度较高的国家则更容易出现投资过热而政府干预不足的情况。放松金融管制,特别是金融业间的自由化,是各国产生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经济繁荣的初期阶段,辨别这一繁荣是否健全、真实便成为能否摘除泡沫经济的萌芽的关键问题。但实际上如果判断失误就又可能把本属正常的景气扼杀于摇篮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平衡:1.积极主张市场透明、信息公开、会计标准化、自己责任原则。2.关于不动产金融,作为融资担保的土地担保价值,应比时价低估50%~60%,采取“担保系数”规制,并严格规范土体评估。3.关于证券金融,应将自由资本比率同股价上涨率相联系,采取累进方式。4.有关土地买卖、股票买卖的收益税制,要以不诱发泡沫投机为原则,在税收政策上加以规范。

三、前景展望

在由CDS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继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更多挑战。要做到独善其身固然是困难的,但我们更应从不利的金融环境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去应对风险并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中国特色环境下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6):1

[2]陈江生:“泡沫经济”形成的的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1996,(3): 6~7

篇11

摘要:金融危机已经进入尾声,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反推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另外,通过大量分析推论世界范围内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000多点砸到6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转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环球网.美专家称金融危机让美国损失15万亿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hk/gate/gb/.hk/we

篇12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跨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转贴于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主权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露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7]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 (02):7-11.

篇13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篇14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

自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正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从中反思其成因,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次贷危机与次贷的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次贷也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人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债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相对于优质贷款,次贷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的金融贷款机构,采取的是一种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次贷证券化,将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和分担给了下家。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其形成的金融产品就是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而次贷证券化就是将次级抵押贷款与其他类住房抵押贷款一起打包,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债务抵押债券等方式,出售给境内或境外的投资者。

2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持续繁荣期间,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金融机构在做房屋价值评估时运用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还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使得这些高风险资产进入投资市场,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3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失效。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一些机构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很多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出现了不足,尤其是集团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机构未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

(1)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个好银行,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头脑中始终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遭受损失的教训,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风险,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次级贷款。但是,我国尚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些地区房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泡沫;此外,还存在定数目的假按揭贷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各部门和各敞口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依据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测量,并根据业务相关性进行主体的风险控制。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测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内有少数几家银行已经设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够完替。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国际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