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语文教学的阅读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0:41:40

语文教学的阅读方法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策;语句联想;语义升华;意向深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自学能力是学会生存的手段,而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探究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一、语句联想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章或诗词中的诗句都可以从其他文人的诗词中找到平行诗句来替换。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句子的韵味和思想感情。“语句联想”的意义是指语言在历史进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这种种关系附着在语言之上,却不固定于语言本身,它对于语言而言是游离的、动态的、个性的。通过语句联想方法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这个奇妙的世界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内化美。

我们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语句为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愉,月亮也会有隐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感叹人生。最终作者把这复杂的感情融合成对世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就像做了一场梦,最后释怀这一切把这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与自己同饮共醉。这都体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

通过以上对语句联想方法的应用让同学们对阅读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当然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的过程中要按照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在鼓励学生联想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一旁做及时的反馈,其中“续近似法”就是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3]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强化来调整自身阅读观念。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语句联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涵义。

二、语义升华方法

“语义升华”是指在可以体会出文本表面思想感情的前提下,能够以语句联想方法为基础联想其他诗句,这样我们就会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获知得到进一步升华,使感情更加充实饱满。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挖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感情。

在《沁园春.长沙》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开联想哪位诗人在诗中也曾经用“风流人物”来张本。根据平时的积累学生可以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诗作,一个今朝一个千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颂扬的“风流人物”的时代不同,但二者都是在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苏轼的风流人物来感受这句诗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通过苏轼的千古风流人物来使的今朝风流人物得到升华。让我们不禁感叹不愧为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一代领袖非他莫属的风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义升华是要以语句联想方法为基础,通过联想到并列句式、平行句式等来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感悟、内化,从而挖掘出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来使文章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意向深化主题方法

所谓“意向”就是作者为了表达观点、抒感所借助的事物,即情感载体。简单的说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用我们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表现出来。在鉴赏文本时,学生要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文章中描写的情景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再现,使人身临其境。根据布鲁纳的理论“表征系统”,人类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认知表征方式表现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4]即通过这些意象把抽象的符号量化后来表达感情,抒感,深化主题。

例如余光中在其作品《乡愁》中采用了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都是在现代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实物。为使这些实物变得丰富,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来修饰,从而赋予了这些意向鲜活的生命来深化主题。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相思。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终于使作者达到从一己亲情到对祖国故土热爱之情的飞跃升华。

以上就是意向深化主题的实例。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把抽象的意向物化成形象的实物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增强阅读理解水平。

以上我们通过文本与实践的结合向大家展示了了几种新颖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优秀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发散思维、开拓视野,更能够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在选用阅读方法时要注意孔子的“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育方法”。在完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秉承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强调学习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合理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1]《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

一、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

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三、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

G623.2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关系较为贴近的科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要求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让阅读存在于社会与家庭中。小学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采用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放性阅读,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多样化的阅读形式,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顺利展开开放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对于学生成长来说相当重要,是他们思S发展、信息收集和认知世界的关键途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以课堂阅读为主,不够受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和教学目的。开放性阅读能够将大量的时间聚集起来,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容量,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

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这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除课文中讲到几种小动物(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脚印的形状之外,要求他们搜集其它动物的脚印形状,像小猫、小猪、绵羊和黄牛等。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课下将会亲身观察或者寻找相关的阅读材料,从而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达到扩充知识的教学目的,并激发其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且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允许他们在阅读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挥自身的奇思妙想,思维得以开放。

二、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开放性阅读

在相对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开放性阅读。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改变平时座位的形式,排成马蹄形或“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教师居于其中。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师高高在上俯视学生、学生整整齐齐毕恭毕敬的课堂形式,让学生有轻松之感,利于他们大胆的表现自我。此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阅读内容有不同的见解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哪怕学生的解读与阅读内容的本意相去甚远,也应该对其精神给予鼓励,并恰当引导。这样学生才敢于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才敢于敢于求新求异,才会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教学《小青石》一文时,课文主要歌颂的是小青石,它不安于过平静舒适的生活,后来和伙伴一起为大众服务,支持大众的脚,它觉得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可是有同学就很喜欢小黑石,觉得它在草丛中晒晒太阳,温暖舒服,与柔软的青草、可爱的小花为伴,时不时还有蝴蝶飞来,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对于这样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我们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应该大搞一言堂。这样开放的课堂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开放性个阅读。

三、广泛挖掘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开放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师应广泛挖掘教材资源,原因是教材中选录的课文都是由教育专家千挑万选的,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更应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扮演好学生阅读学习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并认真研读捕捉到文章内容的辐射点和关键点,引领他们举一反三对文中知识内容进行延伸阅读。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开放性阅读,还可扩大教学范围。

例如,在进行《颐和园》开放性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究中国的历史古迹的兴趣。借此引领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帮助他们了解我国更多的历史建筑,包括秦兵马俑、故宫博物馆、苏州园林、龙门石窟和清明上河园等。当然这些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为仅靠学生很难延伸这些知识,更是难以捕捉到知识的关键信息。另外,由于纸质阅读材料有限,网络阅读是一个流行的阅读方式,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开放性阅读,培养他们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自主筛选与提取有效信息,阅读到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四、教学手段灵活丰富,真正实现开放性阅读

单一固定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教学需要,多元化和多样性才是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在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和教参资料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将课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整合,使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室禁锢,将阅读教学拓展至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学有所学,真正实现开放性阅读。

举个例子,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自观察爬山虎这一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和脚,亲眼看到爬山虎叶子和脚的样子,以及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知道爬山虎是一种喜欢攀爬的植物,并将观察内容具体记录下来。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各自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样他们都表现的极为积极主动,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开放性阅读,使其树立要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如此,不仅可促进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内容,要延伸课文内容,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课本为辐射点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并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提倡学生自由阅读,使其体会到开放性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董敏.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策略措施分析[J]. 读书文摘,2016,04:247.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质量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会小学生如何品味语文作品、感悟情景、熏陶情操,是保证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关键。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

小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没有小学生参与阅读,感知语文作品、品位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交流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无从谈起语文作品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无从谈起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将语文作品的阅读权利归还给每一位小学生;要切实摈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呼应”式的“串讲”和“越俎代庖”式的解读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阅读潜质和“天然”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作品的阅读教学全过程,体验阅读之美、感受阅读之乐,在亲历阅读中不断增长知识、启迪心灵、感悟生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以读为主”的同时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读”,“读”远甚于教师长篇大论的“讲”重点、“找”文眼、“抓”中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作品尤其是课标要求的精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课前“预读”、课中“细读”、课后“复读”,在“预读”中认识生字词,了解作品的意思梗概和主要情节,在“细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邃哲理,在“复读”中回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的语言之美与情景之美。另外,在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对语文作品的“预读”、“细读”和“复读”,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阅读当量”。对于阅读能力、接受能力都强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研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教会他们怎么“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所有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作品,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倡导“研究性阅读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兴趣是阅读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行为,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究语文作品的语言、情景和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靠积极的努力获得的。”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阅读法”,研究性阅读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填鸭式”或“问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O篱,为小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的“讨论式”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地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1.组织研究性阅读小组,营造研究性阅读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全组成员共同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使每位同学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提出看法、发表意见、施展才能。这样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防止少数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突出表现在于,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小学生在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练习,教师只占极少的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

2.创设语文作品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首先让两位小学生分别读一读自己写的观察日记《爬山虎》,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议,看小作者写的观察日记有没有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板书课题,告知学生:“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怎样写爬山虎的脚?”这样小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地了解、探究叶圣陶先生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哀乐声中朗诵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的情景的一句话。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谈话:让我们随首都人民一起到长安街为送行吧。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语文作品的情境之中,为进行研究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会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教会他们设计问题,对阅读的内容要善于扣住重点词、重点语段、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什么事使“我”惊异了?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父深受人们的爱戴?“我”有什么感受?这句该怎样读?“爱戴”和“”意思有什么不同?其次,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研究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有的在文章已经明确,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有的要通过查工具书作进一步的梳理、理解。

4.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小学生研究性阅读。通过自主研究和分组交流,小学生获得的知识有可能是“真”“伪”并存。因此,对于小学生初步研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深化理解。例如学习《我的战友》第三部分,学习交流各组研究的问题:火是怎样烧到身上的?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的?“我”看到被烈火烧身是怎样做的?我”看到被烈火烧身是怎样想的?等等。学生在讨论研究时忽略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关系,教师就要加以点拨:“我”焦灼不安的内心说明了什么?在烈火中的表现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抓住重点,扣住课文的中心思想,领会人物的外表与内心的关系,体会到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5.选择阅读教学讲授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非让小学生“一读了之”,教师恰如其分地讲授既是对“读”的有益补充,又使“读”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根据课文类型和训练重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既要抓住教学重点,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讲授《将相和》一文时,可以由此问题切入: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廉H以为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蔺相如是真的靠一张嘴就位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廉颇之上的吗?――是呀,蔺相如到底凭的是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追根求源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就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又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教师可以采取变序读讲: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找过渡段);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帮助马克思的(学习第二段);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又是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学习第三段);再回复到过渡段: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中的“更”的?这一段和上下文有什么关系?然后阅读第一、四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恰如其分地选择所讲授课文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研究性阅读的兴趣,增强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束缚,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滕双.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7(5):35-36.

[2]李海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算,2013(23):73-(70).

篇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正所谓阅读是语文之本,是学习之母;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取得更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浮现语文意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在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充分的朗读能让学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角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朗读,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鼓励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四、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1-02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1.主动走进新课程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其次,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使用教材时,应该对教材作符合学生情况的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教材,从而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1]。再次,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注意引领学生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语感培养、重情感培养、重探究、重课内外相结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具建构意义的功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底气。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2]。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再次,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3]。

4.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5.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6.结论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楠.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篇7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引言

小学是我国教育的初级阶段,其面对的是小学生。但小学生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寻找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学习,学生需要学习教材中所有课文,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正因为如此,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本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有着知识量大、难度大及需要背诵的内容多等特点,这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有效掌握语文知识。而通过阅读来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使其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小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收集语文信息,更好地处理所学知识,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同时还能提升人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使其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感悟世界的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开展了很多教学改革,也取得了瞩目成就,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过去有了很大转变,积极寻找有效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活动的进步。然而,在实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还是有很多问题。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仅将内容停留在语文词汇的积累及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水平上。可以说,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还不深刻,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比较空泛,每个学段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没有突出重点。很多时候教学过程只是按照教学安排来进行,无法顾及学生的情感。另外,很多教师不能有效理解阅读教学方法,认为其只是促成了形式上的热闹,这使得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只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方法

基于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进步,现提出以下几点完善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一)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定力还不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而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创设有趣的情境,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等。如在讲解《孔繁森》一课时,可以事先翻阅大量资料,准备几篇歌颂孔繁森的短文,然后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一课,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中,产生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使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地方还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自身主动探究、激活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等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同时,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敢于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如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司马光要砸缸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危急关头,只有将缸砸破,才能最快速地救人。这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教师是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发挥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的主观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语文教学改革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元建.试论“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模式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是收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养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认知阅读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收获知识。

一、创建阅读情境,营造氛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新型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将抽象的文章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细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在学习“白雪皑皑”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向学生展示白雪的画面或者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再辅以语言的讲解,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词语的内涵,这样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二、创新阅读方式方法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这样学到的才是技巧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接受知识和信息。而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带动课堂气氛,而教师则是指导性地帮助学生,通过朗读、齐读、领读等多种方式,在理解文章大体内容的基础之上,培养阅读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三、阅读中积累优美语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用心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创作途径、文采构思、优美语句,仔细研究每一句话,细细品味。教师还可以选取重点的段落或者句子精心细致地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将优美的语句进行积累,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支撑。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积极阅读、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的优质资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合作探究式阅读模式,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篇9

一、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就是要研究掌握齐读、自由读、默读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克服短处,利用长处,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齐读的长处有四点:一是课堂气氛热烈。二是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训练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由于学生在齐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音调、语速与全班同学是否同步。有差别的就立即调整,久而久之就能训练学生与集体的协调合作能力。四是能增强表达气势。齐读与合唱一样对气势宏大,感情强烈的作品,能增强表达效果,展现作品磅礴气势,浑厚情感。

齐读的不足之处有:第一,对长课文来说,费时费力,课堂利用率低。第二,阅读实效差。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主要靠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意,语句含义和表达方法、文章关系等,而齐读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音量和速度上,眼睛专注在看,耳朵专注在听是否与其他同学的节奏同步,大脑部分思维被分散到调节音量和速度上去了,既要读大声,又要读整齐,而对内容的理解、词句的感悟就不大顾及得到,因而齐读过后收效甚微。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思维也有其方向性,在同一瞬间作多项要求是不可能达到的。故齐读过后,立即就要回答老师对全文提出的一个或几个思考题就不容易了。第三,不利于学中生和学困生的提高。齐读由于强调整齐划一,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基础知识各有差异,往往学中生和学困生理解力弱,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大部分精力放在与全班同学同步上去了,没有精力思考。第四,由于齐读速度大都较慢,经常使用不利于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的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提倡快速阅读,提倡限时、限量读,要求学生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取尽量多的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由读的长处: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二是可以给老师板书或作下一程序准备的时间。三是齐读的速度灵活,还可限时速读。由于自由读不必顾及整齐和音调,读的速度相应快些。四是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学生可以边读边想,可以随自己的基础知识、原有能力自由感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语句含义的理解,学优生、学中生和学困生都能有所收获。此种读法放在课文开课后的第一次读较适合。

自由读的不足之处:一是读的速度不一致,不利教师把握。过早结束,有的学生未读完;过晚结束,先读完的学生可能烦。二是由于未统一,个别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可能装模作样,滥竽充数,没有认真读和想,因而老师要注意把握,做好引导教育。

默读的长处是:一是课堂气氛平静。二是读的速度快,可以限时限量快速阅读。三是环境安静无干扰,便于学生思考。四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安静无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考的空间相对大些,对课文语句的领悟,内容的理解效果要好些。

默读的不足之处是:除与自由读的不足相同外,另一点就是课堂气氛不热烈,会给人一种沉闷冷场的感觉。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二、因材选用

诗歌短文类的课文可以齐读,并可反复读。感情丰富,语句优美的段落可以齐读;能提示中心,突出重点或难度大的语段可以多读,篇幅长的课文第一次读最好采用自由读和默读。

三、适时选用

阅读要抓好读的时机。一方面是抓教材的时机。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情况采用必要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教材难度大,对学生理解有困难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默读或自由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去领会。如果教材某段文字饱含作者激情、情感丰富、内容丰富,就可以让学生齐读,让学生在齐声朗读中去感受,去体味这种深深的表情效果。另一方面是抓季节变化和课时节次顺序的时机使用适合的阅读方法。俗话说:“夏日炎炎正好眠。”在炎热的夏天上课,学生容易疲劳,当有打瞌睡的现象出现时,老师最好不要学生默读,可叫学生齐读或自由读,以声音刺激神经,减少疲劳,增强阅读效果。如果在上(下)午的末节上课,学生因前几节课的紧张学习,或因饥饿,容易引起疲倦而精神不振,老师也可以用出声的读来消除学生的疲劳,也可以讲笑话故事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激励学习情绪,以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四、综合选用

阅读有法,但无定法。在阅读教学中多法并用效果更佳。如果一堂课教师用的读法单调,一味地叫学生齐读或一味地自由读,学生会口干舌燥,易疲劳乏味,就好像一日三餐,餐餐吃荤菜,让人“腻油”,学习情绪就会降低,没有高的学习情绪,哪有高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一堂课上教师要把几种读法交叉运用,以灵活多变的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阅读情绪,学生的高情绪阅读必然能换来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高效率。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力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阅读教学呢?下面就此浅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二、重视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地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第一场雪》一课,作者写雪景时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法:“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静态描写)“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动态描写)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理解课了铺垫。整个范读过程使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质疑。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促进思考,领悟内涵

读,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已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人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他们才会在阅读《一夜的工作》时质疑:“那么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为什么室内陈设那么简单?”在读《我的战友》时发问:“为什么能耐得住烈火烧身呢?”在读《狱中联欢》时纳闷:“革命者为什么敢在敌人的监狱中载歌载舞,而又不会遭到敌人的射杀?”这样的读,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活跃于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水平。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目标 制定 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体现时代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展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合作、交流、共享、表达……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级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也反映了语文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只有从课程整体目标入手,保持连贯性,突出年级重点,科学准确地定位课时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调节与激励作用。下面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谈些看法。

1、阅读目标要体现阶段性

教师对学段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学段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就会出现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教师必须要清楚地把握学段教学目标,具体在教学中就是要: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在进行不同学段的教学时,教学重点是不同的,就算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体现在不同学段中,其教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第一学段中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就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是训练朗读,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朗读声音要响亮;并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知道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中年级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了,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把握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又有所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各学段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彼此割裂。

2、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目标说到底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制订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目标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具体来说,制订教学目标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的现有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教了也不会的”一般不纳入教学目标。

以《北京的春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为例。课文中的教学内容有多个方面:学习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表达方法;比喻方式的运用;课文中详略的处理;如何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具体;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利用课后的两篇小短文进行对比阅读,感受表达方法;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结合学段目标及本课编排意图加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是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如“,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要具体落实,有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学过,可以不单列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适当渗透。据此,可将《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归纳为:品读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进行课堂小练笔。

3、突出课文本身的特点

在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每篇课文又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就要注意依据课文的不同来区别。以《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为例。老师们都在小时候学过,所以很容易制订它的阅读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感悟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但是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和我们老师以前的学习是有差别的。历史题材的文章,我们的阅读目标的定位应该更开阔,视野也应该更符合现代历史的要求。引入一些历史资料,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手中的课本,应该与时代相适应。站在新的角度回顾历史、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

4、在课文教学中体现取舍性

通常情况下,诗歌、散文、故事往往侧重于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文字中的价值取向,接受审美熏陶;而说明性、科技介绍文章更在乎其理性的把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形成科学精神;作为显性目标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应当作为每一课时硬任务给予有效落实;像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等隐性目标是需要长期以往地抓落实。取舍性的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不同文体不同类型课在教学策略上的选择。对于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可采用多种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感悟的兴趣;而对于说明文,则引导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讲读课文,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教材,以“读”为本,在进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熏陶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能力。对于略读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学法巩固为主,特别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导语”自主学习课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适当的点拨。

总之,语文阅读目标的确定,既要突出语文的性质,与学生的年龄和学段相结合,又要结合文本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制订出既科学又准确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阅读 教学 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时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最好方法。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调整“视野”,期待感悟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期待视野”大多只停留在主要内容上。而阅读教学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着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而扩大期待视野,让学生发现阅读是块沃土,正等待着他们去开垦。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初读课文巧用导语引入课文,引出了蔺相如及廉颇两位关键人物,学生产生了“期待”,认真地去读课文,了解了蔺相如与廉颇二人的性格品质。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敬佩有加,对廉颇的知错就改也大有褒奖。学生往往在这样的初读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阅读期待便大减,如果接下去一味地强求他们再读,效果就不会好,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讨厌上语文课。因此,此时教师就得想法子激起他们第二次“期待”。我就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大家了解了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让学生从三个小故事中选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分角色模拟情境演一演,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表演之前,我先问学生:“要把角色演好,你应该先做些什么呢?”学生立刻说开了:“应该熟读课文”、“应该记住课文的话,读出人物说话时的情感”、“光记住背出来还不够,还应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产生了。他们的“阅读视野”由一开始的期待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己用,积累满腹的语言为“演好文中角色”打基础;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再创造的“灵感”,将课文的语言进行筛选、重组,让语言拥有“自我”的风采。

2.拓展延伸,提升期待品味

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篇13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阅读本身就是人不断想象、思考、判断、评价的过程,每个人在进行阅读时都是在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陶冶学生性情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特别都是对经典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便会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因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健康的书籍,能够使学生在有形的阅读中收获到无形的精神力量。

(二)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在课外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不足,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指挥,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因此学生不能单单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学习,要通过课外时间进行一些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书籍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文化,开阔学生视野,扩充文学知识,并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三)增强学生语感

叶圣陶曾说过:“语感是对于语文锐敏的感觉”。如果语感敏锐的人,那么便能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中的丰富内涵。而如何才能够成为语感锐敏的人呢?这就提出了对学生的新要求,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书籍而积累下来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课外时间进行书籍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对语文学习时,能够更加有效。

二、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且体会得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杜甫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春望》等古诗时,如果在课前不对杜甫进行一些准备性阅读,那么理解起“铁马冰河入梦来”以及诗人见花溅泪、闻鸟惊心便有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在课外加强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与作品作家之间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验到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所遭遇到的经历,从而产生出和作家作品相近的情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要推荐学生对《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等文章进行阅读,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说明的方式和技巧。

三、创设良好课外阅读环境

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是课外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课外阅读环境对于课外阅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贴在教室、宣传栏或是阅览室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书的热爱。另外,教室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允许学生将书籍带回家阅读,或是鼓励学生定期的向班级提供一些自己的书籍,设置“图书角”等。例如在某学校中有一个班级的黑板报为:固定栏目——新书推荐、阅读与欣赏天地、名人轶事、机动栏目。

四、培养阅读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因此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阅读方式行为不正确的话,矫正过来也比较困难。要养成一种习惯,一定要经过反复的历练,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不厌其烦地进行,但是也要注意学生的神经系统是否会产生疲劳,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即可。在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培养时,要首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兴趣是学习训练的最好动力,然后对学生的博览习惯进行培养。鲁迅先生曾在信中告诫过青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你就得不到多方面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定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如蜜蜂一样,对不同的花朵进行采蜜,在读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再次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记笔记的习惯,例如教育学家徐特立从他青少年时代便开始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通过让学生在读书时笔记,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虽然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自己行为的调控和自律性,但是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律性进行培养,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层面了解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的思想来支配行为,养成自律性;其次,引导学生制定课外的阅读计划,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拥有自律性;再次,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克服在阅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篇14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8-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