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10:41: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教学的阅读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比较性;求解性;质疑性;创造性
Read optimization methods to improve reading skills
Zou Juan-juan
【Abstract】One of the tasks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reading and writing as there is no "fixed", but from microscopic in terms of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texts also start the same, but does have a "law" based. Teachers need through inspiration, induction, so that students with a clear purpose, to select the best reading method, dedication and consciously read, while being read meetings, comp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questioning problem solving, innovation, so as to gradually improve reading skills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to meet future needs.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Reading methods; Comparative; Solving nature; Challenge; Creativity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阅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六年级的《凡卡》和《小抄写员》,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后,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但可以跨跃国界,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是通过写凡卡在鞋店痛苦、孤独的生活,反映旧俄时代,穷苦儿童不幸的遭遇以及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疾苦;面后者通过讲意大利少年叙利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管父亲的严厉责骂和冷淡,坚持偷偷地帮父亲工作的事,反映了叙利奥是个懂事、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
又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3. 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先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辨解,终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4. 创造性阅读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纲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三位一体的模式中,研究的重心是“读者”,即阅读的“学生决定论”。这与学生主题性原则不谋而合,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感悟理解也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下面谈谈几种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双向”阅读法。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读、写、听、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双向阅读”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双向阅读”,就是首先依循文本的原有思路进行阅读,着重理解文本和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说先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后跳出文本的思路,用质疑的态度进行逆向阅读,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借鉴。一般说主要步骤有两个:一是顺向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二是逆向质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这两个步骤同样重要,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也是逆向质疑的基础;逆向质疑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性的展示,是培养批判意义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前者已接受为阅读的基本目的,后者的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
“对话”阅读法。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的心境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古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话,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实际上,读书就是一个交友的过程,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交友就构成了对观察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阅读活动时间上是通过与读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只是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多重对话关系。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题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阅读营造良性的言语环境,使学生能够主体性地自由的对话阅读。
“意会”阅读法。读书的目的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构成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把“取精摄魂”到为阅读八项原则之一,而把“文篇旧首”“书本摄魂”“得意忘言”“整体阅读”,都当作重要的阅读技法。近年来更明确倡导、大力推广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意会神摄”则作为快读之一法。
阅历甚浅的中学生不必望书兴叹,好书并不都是一读就懂的。李泽厚也说:“拿到一本书,不必一字一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获得总体印象。看别人的论文也可以这样做。”如果这篇文章,这本书确有价值,暂时不懂可以留待以后重读,自会慢慢读懂。教育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只用精读一法,显然难以完成任务。
意会阅读法在中学生阅读中确实是合理的,正常的,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应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
“空白”阅读法。“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画论理论。所谓“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阅读或其他的媒介去绘有形的具体形象,“虚”则指的是作品以外的东西,对文本接受来说,指的是作品给人们留下的阅读、思考、想象的“空白”,清代的绘画理论家笪重光说过:“空本难阅,实景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瘤。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Ⅸ画筌》“空白”阅读与“虚实相生”可谓殊途同归。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未定点”和“空白点”等概念,他们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也是作品接受得以实现的关键。文本中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都需要有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填补,填补原来空缺的意义,并赋予崭新的意义。“空白”阅读即是让学生去解读和再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1-02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1.主动走进新课程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其次,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使用教材时,应该对教材作符合学生情况的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教材,从而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1]。再次,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注意引领学生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语感培养、重情感培养、重探究、重课内外相结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具建构意义的功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底气。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2]。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再次,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3]。
4.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5.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6.结论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楠.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阅读 教学 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时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最好方法。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调整“视野”,期待感悟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期待视野”大多只停留在主要内容上。而阅读教学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着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而扩大期待视野,让学生发现阅读是块沃土,正等待着他们去开垦。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初读课文巧用导语引入课文,引出了蔺相如及廉颇两位关键人物,学生产生了“期待”,认真地去读课文,了解了蔺相如与廉颇二人的性格品质。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敬佩有加,对廉颇的知错就改也大有褒奖。学生往往在这样的初读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阅读期待便大减,如果接下去一味地强求他们再读,效果就不会好,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讨厌上语文课。因此,此时教师就得想法子激起他们第二次“期待”。我就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大家了解了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让学生从三个小故事中选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分角色模拟情境演一演,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表演之前,我先问学生:“要把角色演好,你应该先做些什么呢?”学生立刻说开了:“应该熟读课文”、“应该记住课文的话,读出人物说话时的情感”、“光记住背出来还不够,还应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产生了。他们的“阅读视野”由一开始的期待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己用,积累满腹的语言为“演好文中角色”打基础;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再创造的“灵感”,将课文的语言进行筛选、重组,让语言拥有“自我”的风采。
2.拓展延伸,提升期待品味
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一、串讲法
“串讲”即连接、贯穿式的讲解。串讲法是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一言堂”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减少。而作为一种方法,串讲法也有其存在和开发价值,对那些学生必须领会的重点、难点,还是要运用串讲方法,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串讲。
二、谈话法
目前,在语文课堂内,谈话法也经常为教师广泛采用。但是,谈话法在推广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所有语文新课讲授都采用谈话法,而不管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是否理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对,完全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就毫无启发意义。也有的教师将谈话法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课堂内一问一答,尽管非常热闹,课堂气氛活跃,而效率却较低。这些现象的发生,并不是谈话法本身的缺点,是部分教师对谈话法理解片面或运用不当导致的。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谈话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适度;二是提问要有目的性,不可过多而使学生机械性回答,疲于应付,挤压了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三是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防止发生少数优等生作答,多数学生充当观众的现象;四是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是由教师提出的,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的;五是提出的问题不能仅限于文本内容,还一定要指向文本的语言形式,不然,就背离了“学习母语”这一语文课独担重任。
三、讲读法
语文教学讲读法是将诵读、讲解、指导、练习结合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讲读法能帮助小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掌握字间句篇的基本功。必须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由学生自己多读、熟读,自己感受、思考、分析、概括、巩固、运用所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读法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手段,讲是贯彻始终。讲解只起引导、解惑、总结的作用,练习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二者都是手段,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才是目的所在。所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背诵课文是讲读课的主要活动。
四、品味法
“品味”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文学欣赏和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往往伴随着欣赏和评价,再小的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也会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情。因此,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分析课文的表达形式,领悟意蕴和写作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品味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认识水平较低,其欣赏与评价处于初级阶段。品味毕竟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有浓郁的文学阅读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占用的时间不可过多。对小学生来说,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读懂儿童读物到读懂科学普及读物、历史传统教育读物,才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二是品味文学作品,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品味重在感悟、感知、启发,可以通过朗读表现,若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意会或感悟,经常会弄巧成拙。三是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小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动形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欣赏和评价作品时,教师要对充满童性的想法予以理解和鼓励。四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欣赏能力和评价水平。并给予适当地点拨和引导,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各自的阅读心得、体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阅读的教学十分重要,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语文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十分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教学内容,合理的组织阅读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1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妈妈的爱》指导学生读出母爱的伟大与神圣,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又如,《啄木鸟》、《燕子妈妈笑了》等含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训练,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让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2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2.1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抒发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了其真实的写作意图,都有其特定的写作情景。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运用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阅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分析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或教师对课文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以及形象的概括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深深的体会阅读情境,激发起学生们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2.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朗读与阅读的关系很明显,朗读可以通过语言将重点的课文更加深刻地记忆在学生的脑中,因为学生在根据其中的语气和感情进行模仿朗读的时候,自身也在进行着积极的体验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很多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十分经典,在很多层面显示出一定的生动性,这一点,学生能够体会出来,对于学生来说,也为将来的遣词造句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3 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4 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明确阅读教学宗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例子”。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找出亮点,把握要点,力求读懂作者之“心”,并且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甚至于还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与主张。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二是灵活处理好教材。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灵活地处理教材。处理教材是每个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它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活。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许多课堂实例证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所以在处理教材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地阅读文本、教参和相关资料,努力做到吃透文本。第二,选好处理教材的角度。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文体特点、文章特色、文本内容及课文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等角度,来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合理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例如,在教《绵绵士》一文时,教师可结合文本,设计以下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将“绵绵”和“泥土”联系起来?二是作者为什么将“绵绵土”和沙漠联系起来?三是作者为什么要写祖母、仙园姑姑、“鸟雀”?四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写的?用这种方法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研读。
三是优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除了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引向深处,让学生在研读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感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明确各个成员的任务,既有人指导读,又有人讲解读,还有人示范读等等,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收获,都充满热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开展美文赏析活动,让学生感受美,体验情,获得理;可以变换角度地去阅读文本,如变换角色、人称、语气语调,或者改编、续写、缩写等,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力、想象力。还可以组织比较阅读。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阅读,都要遵循阅读规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现状。
四是重视课外有效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来自课堂,还来自课外。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著名作家赵丽宏曾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已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了一些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出来的比较合适的读物,教师要围绕这些优秀的作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此外,还可以适当地引进一些优秀的时文,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能与生活、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其次,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时,哪些知识只需了解,哪些知识应该掌握。有些书籍只要读全书的一部分,而有些书籍只需读故事内容梗概,还有些书籍则需要细读、精读和反复读。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读书节,读书笔记展览,评选阅读之星、评比书香班级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果。总之,语文老师应尽可能地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自主的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一、就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现状分析
由于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教学整体模式还是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忽略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的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上老师没有制定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是盲目的听老师讲解,不能有确定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是对同学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方向标,一旦出现学习目标模糊的现象,学生就像不知道要学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整体的总结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十分强,没有目标学生就像是盲目的学习,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老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外,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和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特别是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找到正确的个性发展方向。而现在的老师只是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注重的只是固定知识的教授,使得同学们缺乏实践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个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即是进行教学反馈时,使用方法较为单一,不能使同学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得到发展。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上,针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以及所取得的进步或者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老师只是用"不错"、"挺好的"等等这些对能力描述模糊的词来描述,不能对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每个同学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目前老师对待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这种态度,不仅仅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没有帮助,还不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发展。
二、 对小学生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创新方法探究
对于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无论什么课堂,都要有足够的趣味,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在新课标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我们应该根据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创新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同学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主动融入学习,还能使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发展。
1. 阅读与表演相结合
在小学课堂上,情景模式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我们要选择更加有趣的表演,才能使小朋友们充分融入课堂,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朋友阅读时通常是及其富有感情的,我们可以设置富有童趣的表演情景,让同学们踊跃参加其中,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来理解老师要讲解的内容。此外,生动形象的表演还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
2. 鼓励同学们自己当老师,融入课堂
阅读是一个人对于新知识的吸收,而讲解是一个人对旧知识的巩固。我们可以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理解的、已经学到的东西,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如此,不仅仅能对小朋友对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还能锻炼同学们的具体实践能力,使同学们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另外,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除了爸爸妈妈最伟大的应该就是老师了吧。每天看着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当老师的梦,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上讲台当老师,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3. 通过阅读与其他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阅读水平
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只有让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通过写作得到实践的锻炼,才能对同学们的能力做到真正的提高。另外,小朋友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强的,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阅读的同时,把自己心里的那个形象描述出来,并且通过手中的蜡笔画出来。通过图画,小朋友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不仅能加强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还会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结论: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懵懂期,特别是对于阅读课这类学习重点较为宽泛的课。所以,老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的同时,增加学生们对阅读课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同学们更好的在阅读课时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此外,对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还要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创新出比较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使同学们主动积极的融入课堂。只有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小学阅读的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小学起始阶段就要让学生对阅读建立积极正向的情感,内心产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心理上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能够愉悦地享受阅读。
一、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要理解阅读的含义。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途径。因此,与其说孩子们是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还不如说是对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感兴趣。阅读内容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选择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身课内外阅读的首要标准。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关键步骤就是不要指定书籍,而是让学生有选择空间。在阅读课上多准备一些书,让孩子们各取所需,扩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围绕阅读开展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易接受新鲜事物,根据这一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如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介绍自己读书方法;创设环境演讲演练,组织综合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展活动实际上将孩子们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快乐迁移到阅读学习中。另外,教师也可以经常传递读书的好榜样,通过榜样的激励迸发出极大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联合家长与学生进行亲子共读。学生和家长在亲子共读氛围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与家人相处时间更长。亲子共读身体力行会给孩子带来最有效的阅读效应,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家长首先要有热爱阅读的习惯,学生以家长为榜样,投入到阅读中。
二、结合教材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结合教材以及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有效运用教材中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由教材向外延伸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教材往往会按照季节安排一些相应内容的课文,在春天的时候,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寻找春天的影子,启发孩子们将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用课文中的句式描述出来。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语文课本的童话文章生动活泼,语言贴近孩子们的世界。教师组织开展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亲自对文本的故事加以演绎。教师以活动形式了解孩子们识字读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揣摩角色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的想法。开展此类活动以阅读为基础,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是开展阅读教学的起点,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本身所蕴藏的宝贵资源,通过阅读让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能得以提升,从而让他们享受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阅读要讲究方法,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要进行阅读的方法指导。对于小W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主张慢慢地品读课文,或者是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朗读也是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当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都到达了一定水平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默读,从默读到快速诵读的训练。快速诵读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阅读时间很紧,没有工夫慢慢品味的时候就需要快速浏览,把文章的大意总结出来,或者是将重要信息整理出来,在时间短、任务重的紧张阅读中,学生往往会更好发挥自身能力。在品读课外文章时,通过慢慢的品读,学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策略,这样才真正读出了水平,读出了境界。
四、用情境教学法辅助阅读教学
构建语文情境阅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阅读的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自然生发,对作者写作背景会有相似的体验。情境教学法适合于景物主题的阅读教学,文章中描述的情境学生们可能没有亲身体验过,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身如其境。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将情境植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理解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时,展示图画中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桨,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在美景和歌声中怀着愉悦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别样的意境。
适当创设意境,提供阅读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计电动课件等。
五、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培养阅读习惯
近年来,小学生在互联网生活的陪伴下成长,他们熟悉网络生活,擅长使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互联网软件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例如:组建QQ阅读群,教师在课外将孩子们定时聚集在一起,大家共同读某一本书或者鼓励孩子们将近期阅读书籍的感受写下来,在阅读群里分享心得体会。
【关键词】阅读;教学;层次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一、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
(一)阅读教学的工具性
人文精神很久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很多语文专业教师与专家在构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时主张加强人文教育,而且他们在强调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否定了阅读教学的使用性,给人造成一种人文教育可以单独承担语文教学工具作用的概念。语文课程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人们日常的交际工具,而人文性是指语文是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两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缺一不可。[1]
阅读作为语文素养内容的主要能力,可以洗礼学生的灵魂,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熏陶,一直以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能被替代。
(二)当下中学生阅读能力削弱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教学中多媒体被泛滥使用,教学方式的拓展越来越趋向盲目性,课堂活动越来越形式主义,社会上普遍出现“泛语文”、非语文、去语文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非常的复杂,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弱化甚至摒弃,很多的专家和语文专业教师对这个现象开始警惕并且提出强烈的批评。钱梦龙老师对因为多媒体的滥用而造成的文本研读被忽略的现象非常的痛心疾首,他把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称为“倒霉体”。
近几年来,专家提出“将微观分析坚持到底”的教学主张,这是为了改善文本阅读被忽视的现象,而提倡文本细读的主张[2]。
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细读所有的篇章和文本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根据阅读目的的选择和文本的自身质量而言,有些文本只需要粗读,而具体到中学语文教材以及课堂操作中,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要求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分轻重进行教学,实行有层次的阅读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层次
(一)学会快速提取信息和整体感知阶段
阅读方式的选择由阅读的目的决定。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阅读文本我们只需要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就可以,并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品味。就新闻而言,如,人们通常不会去深入探究其中股票的升降、普通事件的进展以及体育运动的输赢,而只是浏览一下了解事件的结果就可以了。正因为如此,“消息”才依据人们这种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而产生[3]。在“消息”中,开门见山的写出,题目和导语则包含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人们在阅读时进行跳跃式阅读,更有甚者只看题目而忽略正文。
阅读方式受阅读目的而非阅读文体的影响,相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了相似的阅读方式。对于那些报刊上的社论、报道等议论文、记叙文,人们只需要浏览文体全篇,对全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疏通文意,对整体文本有个大致的总体印象即可[4]。
语文教学服务于生活,中学语文教学是组成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信息,抓住主要内容,掌握总体意义,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阅读教学的初级层次。
(二)深入分析和鉴赏地细读阶段
深入分析是要求深入感知文本整体,是阅读的高层次要求。往往要深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并反复品读才能知其内涵的文本。阅读在这个层次上是对文本深意的探索以及判断信息的价值,是鉴赏品析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对信息的接受[5]。
在细读阶段,人们要根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对文本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进行认定。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在阅读中,人们后来的阅读在受先前阅读的影响下,形成“前理解”水平。在认知心理学上来看,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对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6]。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并不是单纯的欣赏和接受信息,而是要求对阅读的水平有高层次地提升,对阅读对象的写作手法有更高的鉴赏能力,是有目的性的[7]。细读要求对文本中隐含的艺术上的形象和手法进行深度的评价,专家也不可能在看到一部作品就能立刻正确直接地感受到文本中隐含的艺术形象。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到作品的写作手法、写作意图以及表达方式,还要使学生懂得作者怎样进行选材选词以及谋篇布局,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具体的内容才能对文本融会贯通,进行深层次地鉴赏。
(三)审美阅读和创造性地阅读
我们可以通俗的把阅读看做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心里交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进入思维的是文本的大体知觉和文字表象所表达的意义,随着自己思维的转动,就将这些感知转变为理性的思考从而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深层情感,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在深入阅读之后,就会体味到美的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到了阅读的最高要求层次――审美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层次。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一直在推崇审美教育,以求教学的目标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实现。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更是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审美认识。审美不单单是对“美”的认识,同时也要对其深入了解从而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深层次理解,审美追求已经深入贯穿到科学技术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中了。[8]
三、阅读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根据以上所说的,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美的认识,尤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学中区别于生活中自然美的艺术美,自然美直白地说就是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而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的特点就在于其不但有形式美还有内容美,相对于自然美,艺术美更侧重于情感精神方面[9]。在培养学生审美阅读的过程中,增加其审美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在进行审美培养的时候就会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于情景的布置,为学生铺设审美的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到阅读的对象中,对其所表达的意蕴能更好地融会贯通,从中得到审美享受,积累到新的审美经验,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通过对教学的普遍认识,我们不难发现,考试中学生在阅读这一方面的成绩与教师在阅读这一方面投入的精力和努力是不成正比的,这中间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究出文本的深层蕴意。时间久了,学生只是通过照搬的方式学到了背诵记忆,自己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和创造性却逐渐消退了,对于那些在考试中没有见过的新文本,他们就常常毫无头绪,茫然不知所答。
本文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实现审美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我们要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争取让学生达到审美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最高境界。然而,因为阅读的三个层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难层次分明的实现,而是呈复杂的交替出现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引导学生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从浅意义到深境界深入,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绍振.将微观分析坚持到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5).
[3]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4]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晶.有效教师[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语文 鉴赏 教学
一、鉴赏性阅读的涵义
阅读教学,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鉴赏性阅读是读者在特定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意象,能动地体味作品情感,感悟和把握作品内涵,从而得到心灵陶冶和精神提升的过程。它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阅读。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力。
二、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1.语音诵读法
所谓语音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进行诵读教学要做到:第一,抓住“理解”这一中心环节,它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第二,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如采用提纲背诵、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生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率。第四,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要求他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而有语气。
2.互动对话法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这种对话的存在与延续,使得介入双方的话语都具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正是在这具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教师的权威并非凭借外部制度的确立与保障,而是应该通过教师内在的人格力量加以维系。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对话关系。教师需要逐步适应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把教科书放入所有教学资源中来对待,脱离对教科书的盲从与迷信。教师与学生应该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教科书对话,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这是由教师确定谈话题目,以师生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 转贴于
3.参与研讨法
参与研讨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讨论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用研讨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要求:(1)抓好认真钻研这一基础环节,必要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纲。(2)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活而不乱;教师既要点拨引导又要避免喧宾夺主。(3)除了一些明显的是非问题需要恰如其分地做出适当结论外,属一般性的认识问题,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对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处。
4.联想比较法
在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和鉴赏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环节中恰当的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促成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前后联系。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多篇作品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识其同、辨其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并从中找出规律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进行比较的作品必须在某种内涵上具有共通性,这样作品之间才具有可比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之前,自己要先有一番比较,切忌无原则、无目的的联系比较。比较鉴赏的角度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是他在贬官黄州时的同期作品。由于心境相同,所以这两篇作品背后所蕴涵的哲理、情绪是相通的。教师在讲授时,先让学生找到字句上的相近之处,初步感觉两首诗的相通点。再从比较意象入手,结合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词注重借助意象来表现内涵。
三、结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的赏析,提倡从不同的角度随机地进行美育教育。学会用教材教,点亮鉴赏之灯,立足问题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保证高中教学质量,保证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获取语文知识的途径,能够提高精神境界,增进智慧,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阅读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语文教师应该自己先对文章深入研究分析,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思想、作者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和编者的意图四者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开始不阅读全文,而是先看阅读材料的问题,然后再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这样,就机械地把文章内容割裂开来,弄得支离破碎,看一个问题,做一道题,最终答题肯定是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通读全文,逐段读懂,用曲线标出体现作者意图的重点句子,关键节点处字斟句酌,品味重点语句,了解文章脉络,把握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的主题,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实现对文章宏观上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审题,并与文章的有关内容联系在一起,便于尽快找到合适的答案。最后,再回到文章本身,重新阅读文章,从整体上检测是否符合作者的写作主旨。
二、有效指导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能够做到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做到边阅读边思考。一是在阅读的同时,还原语言的艺术形象,对文章进行想象思维;二是在阅读中,进行思想上的概括,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三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品评。这三个层面的思维就决定了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阅读水平,也就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鉴赏的能力的教学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提高阅读能力的几个步骤:首先是面向基础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其次能够快速阅读,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三是做到精读,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进行分析综合,能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第四是在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所要找的东西,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就是指导学生能够运用上述阅读技能和方法,学会自己独立阅读。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功夫在读书之外,能够在阅读时提出疑问是最可贵的,学生提出的质疑也是学生对文章深思熟虑的结果。学生在阅读时质疑能力的提高,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提高的标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一个词、一句话的不同见解,可以是从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真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犯错误。总之,要给学生足够的思想发展空间。
四、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中,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创作风格。
但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体系,就有了独特的生命和意义,而不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原意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的共性使语言成为人和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个性使语言具有永久的魅力,尤其是文学语言,其表达和理解都极富个性色彩,使文章更具主观表现性质。
正是依靠文章自身的张力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因此高层次的阅读,绝非仅仅是解释文章的结构,探询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是作品和读者互为解释,互相理解,互相建构的过程。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对解读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接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文章的解读也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不应该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老师完全吻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主体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依赖性强,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质疑问题,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应有的尊重。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打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训练测试的模式化,语文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觉不到大自然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都与忽视学生个体经验有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在阅读中,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个材料,他们获得的阅读体会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异很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首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悟,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渊源,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其终身学习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当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得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介绍几种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断更新图书。为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我缝制了一个图书交流袋,挂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每逢周五,轮到同学们借书,他们就蜂拥至图书角,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人手一册。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会隔三差五地从家里带上一两本书,插到图书交流袋里,与同学交流。我留心看了看,里面竟有童话、寓言及古典四大名著等。每天中午,图书袋前,从没断过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总不停地搜寻自己爱看的图书。不时,教室里会响起琅琅的书声,时而又会传来阵阵辩论声。有一次,我发现徐晨人小朋友竟手拿一本书进行抢答赛。每当课上听到小朋友们妙语连珠时,我都会暗暗惊叹:这小小的图书交流袋竟会有如此大的作用。
(二)以身示范,师生共读。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要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自己首先能够倒背如流。为了尽可能地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教师首先自己要扎进书堆,然后从推荐阅读的内容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根据孩子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的心理,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等书,鼓励他们自己找答案。看到孩子们对一些另类的作品兴趣很浓,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或笑话集,就介绍《脑细胞迪斯科》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等。有一段时期,我发现孩子们在收集《儿童画报》随书附赠的《西游记》卡通画,于是先让他们说说画中的故事,然后引导他们看《西游记》普及本,结果许多孩子都入迷了。
(三)鼓励亲子阅读。在现有条件下,大部分课外阅读是要在家庭完成的,如果得到家长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我经常给家长写公开信,做好家长工作,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课外阅读兴趣第一的原则。将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的家长动员起来,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切实指导。尽可能做到为孩子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书;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每晚为孩子讲一个名人小故事。同时,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家长中好的做法,向其他家长推广,并积极推动、支持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探究有效的阅读方式
(一)每周一诗。根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早读课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自由阅读。每周发给每生一张卡片,要求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记清所读的书名、日期、主要内容,还要摘录好词佳句。有的孩子很有童趣地为文字配上插图。然后,每周抽时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多读、多思。
(三)自办报刊。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上学期,结合我校一些活动,我班以环保为主题,举行了手抄报评比。期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节活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举行了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学生为了编报,根据读书节的环保主题,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编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编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比较中,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几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网络浏览。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长知识。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上一学期,学完三册课文《识字八》,我下载了一些神话故事片让学生观看;学了《阿德的梦》一文后,我从网上载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图文,让他们欣赏。
(五)参观、旅游,读大自然之书。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读过课文后,如能再实地游览,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描写便会有更深的感受,对作者的选材、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法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参观博物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人物、风俗、地理。参观科技馆,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近几个学期,我们就根据当地有关文化单位组织的展出活动,及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参观,使他们多了解社会,多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