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10:41: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预防医学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青少年 声乐教学 合唱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家长在子女培养方式上和成长取向上呈多样化走势,因而孩子业余学习音乐也就获得迅猛发展。面对少儿声乐活动的频繁和声乐学习的低龄化,少儿声乐学习的教学方法值得人们思考和重视。必须改革少儿歌唱的发声训练,正确指导儿童歌唱发声,提高学习兴趣,适应市场发展。
儿童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胸腔很小,呼吸较浅,多用头腔共鸣,听起来声音响亮、甜美而透明,这么稚嫩的嗓音就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你去用心去雕刻和呵护,此时如果用声不当,直接会影响孩子们歌唱生命的发展。少儿生性天真活泼,平时喜欢强烈叫喊和吵闹。而且在教学中发现,少儿在自己演唱时非常注重演唱的声音洪亮,甚至有很多家长判定孩子演唱的好与坏也是用声音是否洪亮来判定,以致有的孩子用错误的发声方法强迫自己发出很大的声音来。而且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孩子兴趣,孩子们经常半途而废。因此,科学的发声方法,更需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在这里提出用合唱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合唱时要求孩子的个
体声音不大,有利于控制孩子的发声音量,而且合唱时集体的行为,孩子之间相互约束、相互比较,更有利于孩子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
一、合唱训练的意义
不少家长由于对合唱艺术缺乏认识和了解,对孩子们参加合唱团的活动产生各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合唱”这么多人一起唱,能听到自己孩子的歌声吗?孩子也很少有单独锻炼的机会,更不可能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训练等。
合唱艺术是集语言(歌词)、音乐(旋律)(和声)、演唱(发生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中最有表现力,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演唱形式。根据合唱艺术的特点,它又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最重要的是合唱也训练了孩子音乐素质方面的能力,而且合唱时要求孩子歌唱声音强度不大,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的声带。因此,孩子参加合唱训练,无论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丰富想象力,扩大视野,以及演唱的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都有很大的裨益的。
二、合唱的训练方法
1.分辨音高的发声训练
这项训练是儿童感知旋律的基础,通过以高低不同的各个音高的分辨,使儿童初步建立旋律的思维意识。在训练中,首先选择三度以内的旋律音程进行音高模唱练习,从这些较为简单、稳定的音程关系中,让儿童体会音高的变化,进一步在他们的大脑中强化音的高低概念。随着简单音高的进一步掌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纯四、纯五度模唱,尤其是练习纯五度模唱时,可加入和弦分解进行辅助练习,这样既为以后的和弦练习做了铺垫,又能够更牢固地准确区分纯四、纯五度的音高差异。例如:三度加四度或五度加二度构成六度音程,五度加三度构成七度音程,四度加五度构成八度音程,让儿童在听觉感受中建立准确的声音概念。同时,配合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视唱练习,加深儿童对每个音程的音高概念。例如在练、小三度时,可以选择儿歌《划小船》;练习纯四度时,可以选择《国歌》的开始乐句;练习增四、减五度时,等等。
2.音程的发声训练
大小三度、大小六度是二声部视唱中的主要元素。同时,在进行中,还有其他的协和与不办和音程。在视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际上旋律间就是和声音程与旋律音程的不同方向的结合。因此,音程是多声部视唱的基础,唱好音程是练习多声部视唱的前提。在进行音程训练时,首先要练习横向的旋律音程,然后练习纵向的和声部音程;先唱熟单声部旋律,再把两个声部结合起来练习。同时加强倾听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多个旋律线条并存时的内心听觉感受。
在练习音程时,对于那些较难唱准的不协和音程以及有跳进的远距离音程要借助方法进行练习。通常采用的是搭桥或找倾向音的方法。例如c1―b1是一个上行大七度跳进,我们根据音程特点,先找到c1上方的纯八度c2,再反向下行小二度唱b1这样就相当于c1―c2―b1的一个旋律音程进行,等唱准后,把中间的“桥”c2去掉,这样就能够准确地唱出c1―b1的音高了。
3.和弦的发声训练
1几个易混淆的概念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尤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种概念多的课程.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有:(1)不可能事件与零概率事件;(2)随机事件的互不相容与相互独立;(3)条件概率、无条件概率与交事件的概率;(4)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对于以上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学中,根据各概念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理解概念.
2.1从易混淆的原因入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找到易混淆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不可能事件与零概率事件为例来说明.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零,反之,如果某个事件的概率为零,它却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根据是:在“连续型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中,可以计算随机变量X取得某点x0的概率为零,而随机事件(X=x0)却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可是学生往往不理解,经常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零,为什么还可能发生呢?学生不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概念的定义与功能缺乏准确的认识.事件的概率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量描述,概率值大,就意味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反之,概率值小,就意味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概率的统计定义来解释这一问题.概率的统计定义是: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做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数为m,频率为mn,当n很大时,mn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来说,n越大,摆动的幅度越小,则数p称为事件A的概率.从这个定义,我们知道,随着n的增大,频率会稳定于概率.对于概率为零的事件来说,随着试验次数n的增大,其频率会在0附近摆动,这种事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频率恒为零的事件,频率恒为零,说明不管试验多少次,事件总是不会发生,这类事件自然是不可能事件,另一类是频率有时为零,但不恒为零的事件,正是因为频率不恒为零,说明在试验中,事件发生过,只不过发生的次数极少,这种事件是几乎不发生,但又不是绝对不发生的事件.例如:测量某零件的尺寸,“测量误差为0.05mm”就是概率为零的事件,测量误差正好为0.05mm的情况虽然有,但是很少见.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就不容易犯类似于“因为P(AB)=0,所以AB为不可能事件,从而A与B互不相容”的错误.
2.2应用身边的实例来区分概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数学学科,在教学中,从概念的直观背景入手,精心选择一些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实例来讲解基本概念,不仅能让学生很快地掌握概念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条件概率是概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它与无条件概率、交事件的概率相混淆.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P(AB)指的是A,B都发生的概率,是交事件的概率.P(A|B)是在事件B已经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条件概率.而无条件概率P(A)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已知信息的前提下考虑事件A的概率.在教学中,可通过抽奖这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入概念.10张奖券里有两张是中奖券,现有10人依次随机从中抽取一张奖券,问第二人中奖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又提问:已知第一人中奖,此时第二人中奖的概率又是多少?从这个实例中引入条件概率的定义,让给学生初步了解条件概率与无条件概率的区别,然后再设计如下例题来巩固概念:例某班100名学生中有男生80人,女生20人,该班来自北京的学生有2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8人,从这100名学生中任意抽取一名,试写出P(A),P(B),P(AB),P(AB),P(B|A).解设事件A表示抽到的学生是男生,事件B表示抽到的学生是来自北京的.易知总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是100,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是80,事件AB是指抽到的是来自北京的男生,它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是12,所以P(A)=0.8,P(AB)=0.12,而P(A|B)=0.6,这是因为在事件B已经发生的条件下,样本空间发生了变化,样本空间变小了,此时总的基本事件数缩减为20,即为B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而在此条件下,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仅为12.类似可得,P(B)=0.2,P(B|A)=0.15.通过这个例子,不仅可让学生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而且容易从中验证乘法公式:若P(B)>0,则P(AB)=P(A|B)P(B);若P(A)>0,则P(AB)=P(B|A)P(A).为接下来的乘法公式教学做铺垫.
2.3通过做实验来区分概念
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难,但俗话说:眼见为实.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区分概念,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两个事件A,B互不相容指的是A,B不同时发生,即AB=覫,两个事件A,B相互独立指的是A,B中任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外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P(AB)=P(A)P(B).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事实上,相互独立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的,强调B发生与否对事件A发生的概率没影响,而互不相容是事件本身的关系,不存在同时属于这两个事件的样本点,强调两事件不能同时发生.这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学生往往会用已建立起来的互不相容概念来理解相互独立,错误地认为相互独立的两事件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因而是互不相容的.为了使学生不混淆,在教学中可以举例如下:有一个质量均匀的正四面体,其第一面涂红色,第二面涂白色,第三面涂蓝色,第四面同时涂有红,白,蓝三色,以H,B分别记抛一次此四面体,朝下那一面出现红色,白色的事件,则易知P(H)=P(B)=0.5,P(H|B)=P(B|H)=0.5,P(HB)=0.25,所以,P(B)=P(B|H),P(H)=P(H|B),这说明:事件H,B相互独立,但是事件H,B可以同时发生,即HB≠覫.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概念.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这样四面体来做实验,记录事件H与B发生的频率,当试验次数充分大时,利用频率稳定于概率来验证结论.
2.4注重讲解概念之间的区别
统计推断的基本问题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学生在学完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参数的假设检验后,发现这两个问题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要选用统计量,都要用到分位数等等,但又弄不明白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事实上,它们都是基于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性质,但他们之间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下两点:第一,它们的目的不同,参数的区间估计解决的是根据样本估计未知参数的范围问题,参数的假设检验则是根据样本判断假设是否该接受还是拒绝的问题.第二,两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不同,进行区间估计之前不了解未知参数的有关信息,而假设检验对未知参数的信息有所了解,但做出某种判断无确切把握.在实际应用中,假如我们对未知参数有很多的了解,或掌握了一些非样本信息,这时,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合适,如果我们对未知参数除了样本信息之外无其它信息,则宜采用区间估计.
3总结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初中数学;教育方式;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的提出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也体现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并对现在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那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呢?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和潜力的发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与需求.此理念认为教育应在顺应学生天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把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意义
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两种规律:一种是外在规律,它主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属于社会本位教育;另一种是教育的内在规律,主要强调教育必须适应被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符合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揭示了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与教育成果.它意味着教育方式的一种战略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主动探求、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师要由以讲课为主向以教学探索活动引导为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掌握了,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就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与动机,激发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轻松的教学氛围与情境,并安排难易适度的练习.例如在讲“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节中有如下例题,求证: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活动做如下设计:
① 让学生们动手作图画任意一个四边形,然后连接四个边的中点.
② 让学生们观察、思考,说出想象的结果,并讨论想象连接四个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图形.
③ 由学生们验证实践结果,叙述思维的推理过程,想出证明的方法.
④ 让学生书面写出解题内容,列出证明过程.
⑤ 练习学生们的思维发散能力,并总结证明结果,推广后得出结论,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菱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矩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求、交流合作、动手运算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其中学习的乐趣,引发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学以致用,爱上数学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学生应当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但是实际数学教育并不重视数学的应用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感觉乏味与枯燥.在实际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数学应用大有可为.如储蓄、利息、保险、贷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计算常识.所以数学教学的重要职责就是提高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以致用才是数学教育的高级境界,要让学生不仅会做题、解题,还要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之后怎么应用.故而在教学时,就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一些实际的应用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计算存储自己压岁钱的收益,还可以计算在一定时间范围如何存储可以达到更高的收益,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数学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理财意识.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实际问题.经常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由学以致用到爱上数学,从而积极学习数学.
3.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正在发展和学习进步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比较薄弱,并且受教育环境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制约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克服胆怯情绪,激发有效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强化主体意识,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有目标、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和提高学习水平,提炼出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方法.
面对新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方式,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名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08-02
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物理教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概念和规律而展开的,特别是物理基本概念。毋庸质疑,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就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重,教学过程中过分期待目标的实现,不能潜下心来研究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不对概念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梯度适宜的层次化设计,教学效果常常不理想。本文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体会,以物理概念教学为例,探究关于概念教学中目标实现的一般途径与方法,与同行们共同商榷,让我们在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上,努力构建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双主体”教学平台,更加自觉地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进行概念教学,让学生依靠优秀的物理学习素质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考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教学充满盎然生机与活力,彰显个性、尽展创造的潜能。
在通常情况下,概念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简单的概念,只有质的规定性,例如,光、声、静止、惯性等;另一类是相对较复杂的概念,不仅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这种概念也叫物理量,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等。简单概念的教学目标容易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复杂概念的教学目标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依次呈现。
实践证明,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是在交往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理基本概念教学目标的呈现依据逻辑顺序可分为五个层次,现简单具体地叙述如下:①对概念提出必要性的认识。②初步认识概念并对概念进行实验探究。③对概念探究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④概念的形成,即把对概念的定义、定性描述同数学表达式相结合,分析概念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概念。⑤概念学习的目的体现,即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运用概念的技能。
下面笔者就以九年级物理中力学部分中的压强概念为例来谈一谈概念五个层次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策略。
一、提出概念名称、感知压强概念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关注的焦点。由于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结果,它原本都存在于鲜活的自然、社会现象之中,因此,要学好概念就必须首先引领学生回到问题的原生态去,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话题,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冲动。为此,安广中学的许亚莉老师(物理教学《探究——发展模式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验的承担者)在教授《压力和压强》一节时,首先用校园歌曲《脚印》创设了问题情境,同时结合通常情况下的人和滑雪橇的人在雪地上留下的足痕深浅不同的插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人为什么在雪地上会留下脚印?脚印为什么会深浅不同?在教师引导互动式的对话中,阐释出了本节要学习的两个概念的名称,即第一层次目标。
1.脚印的产生——地面受到力的作用——压力概念。
2.脚印深浅不同的原因——压力作用的效果不同——压强概念,概念提出的时机恰到好处。
二、猜想、假设影响压强的因素,形成对压强概念的定性认识
这一环节最大化地为学生创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对话的方式参与学生的活动,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提高了学生科学、民主的意识和人文素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充满探究的氛围中,很快就猜想到了影响压强的因素可能有压力、面积和受力面积,师生通过讨论以及利用演示等手段在排除非影响因素“面积”后,教师马上提出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问题。学生可通过自主设计及小组讨论达成方案,并尝试实施方案、验证假设等合作探究活动。教师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进行恰当地引导,确保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之后,在教师的协调下,收集各组实验结果,为那些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小组提供展示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成果的机会。最后,教师利用方桌与沙盘小桌实验再次强化、凸显了决定压强因素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让学生再亲自用手施加等大的力相对地按压笔尖和笔尾等联系生活中有关压强实例加深对定性结论的理解。
三、用科学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建立、理解压强概念,写出压强的数学表达式
有了定性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要揭示压强概念的本质属性还必须再回到实际的情境中去,进一步提出新问题,深化对压强概念的认识,建立概念。教师利用小方桌,在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的情况下给出具体的数值后,提出如何精确地比较压强大小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速度、密度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就想到了用比例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即可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做法的基础上再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学生结论的正确性,师生通过分析、计算压强的过程共同归纳出了压强的数学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了压强定义,顺势而为地再分析压强的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研究压强公式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压强概念
为了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还应对概念建立过程中的情境、定性描述、概念的定义及公式等多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并讨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概念的用途等,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概念的认识。为此教者针对压强公式的应用过程,用纯数学观点提出了如下问题:是不是压力越大压强也越大呢?是不是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呢?并结合实例说明你的结论。让学生建立压强概念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进行思维发散与思维聚合的训练,在“概念——问题——概念”的辨析过程中认识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经过这一环节的探索,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压强概念立体网络式的认知结构,为概念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应用压强概念解决问题、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加深理解压强概念
认识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进行物理思维、训练学生运用概念的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应用压强概念解释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知识的生长点,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以情境为先导,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托、以物理思想方法为支撑,以认知能力为核心的的知识理论框架。最终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了完整的“概念图式”,实现了掌握压强概念的目标,为在不同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五年制高职;学习方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30-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五年制高职作为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发展,以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适应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及其内涵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它明确了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课程体系源于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的内容则是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过来的学习任务,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其直接来源是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也就是说,学习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
学习方式,也称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果。
1.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受我国“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体现“类基础教育”、“类高等教育”的特征。在体现以“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很少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即便是有师生互动,那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受到了教师的控制。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这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致使学生形成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2.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念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五年制高职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缺少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生动活泼的内容。教师习惯于“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学生习惯于听理论、背理论、考理论的学习方式。这种学科本位观念导致教学过程重灌输轻引导、重接受轻探索、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长此以往,这必然养成学生依赖老师讲解的心理,学生惰性加大,不善于思考,不爱动脑筋。在这种只注重“教”,不考虑“学”的情况下,学生难于自主学习,也无力自主学习。
3.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失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一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巧妙地将师生关系血缘化、政治化、等级化。在“师道尊严”的幌子下,教师可以随意对学生(甚至包括家长)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学生却不能有一点与老师要求不相符的言行,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展现,个性得不到张扬。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老师讲授的内容为示范,不断在课中、课后重复演练、模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完全按照课本和教师的思路进行,不会也不敢对相关知识产生不同看法,提出不同意见,完全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唯命是从的学习“仆人”,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从工作世界中寻找一系列具有职业的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是当前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行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协调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更有效促进其发展。
1.加强专业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五年制高职生源中,很多都是在初中阶段成绩相对较差、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多数人入学动机不明确,专业选择比较盲目。有的是服从家长意愿上学的,有的是因为同学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而报考的,也有一些是因为听说某个专业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而就读的,更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年龄太小只好上学混时间。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学习情况不了解,对专业课程的目标与作用不清楚,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专业入学教育是使学生明确专业与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加强对新生的专业教育。我们要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让他们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稳定其专业思想,使其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我们要着重介绍高职阶段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各种资源自我解惑,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基点,以实现主要能力目标为主线,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树立起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学目标观。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教学也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中教师只起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新的教学目标观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更要使学生在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估等步骤完成学习领域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必发生转变,使学生懂得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3.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或自我学习的形式,运用各种设备和材料,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实际的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从而通过显性学习任务的实施实现隐性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为学生创建类似于企业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各项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在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势必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更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与工作过程,强调学生不断输出学业以验证学习效果。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推行行动导向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行动领域的知识,指导、引领学生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开放的、动态的、多元化的环境中,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流程设计上,教师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提供给学生更多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上,让学生明白怎样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使他们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当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正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更使其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仅强化了师生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模式得到了提高;不仅重视知识本身的获取,更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学生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这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必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吴韶华,周桔.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与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摘要:教学方法改革是以培养能力型、素质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职业院校英语课的授课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必要性 创新理念 教学改革初探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英语课程是中职教育中培养现代型技术人才的基础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英语这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现代化技术人才来说也显得日趋重要。在中职教育阶段,通过英语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英语教学的状况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指导思想上,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其次,中职生的构成比较复杂,生源除应届初中毕业生外,也有往届毕业生和部分期待获得一技之长的其他社会人员,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再次, 学生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尤其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最后,就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外,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也很难使自己的教学计划得以有保证的实施,这些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
二、中职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学习并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而且,很多中职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都是班里的后进生,他们大多是在老师的批评和漠视中长大,自信心比较欠缺。另外,新的时代背景要求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技术型人才。因此,为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中职英语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抓住学生主体特征,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新课标对培养人才的要求。
三、中职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中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更好地完善与发展自我;提高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贯彻体现中职教育目标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1.尊重个体差异,注重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侧重于学生的共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生活背景、文化素养、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民族差异以及所学专业特点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认知、理解和要求有所不同。所以英语授课不一定“整齐划一”,而应充分把握学习主体的特点,有所侧重,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等个性有所了解,然后再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程应结合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情景进行听、说、读等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采取丰富多样的教法,加强听说读写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主动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方法,例如:①故事法,收集一些有趣的紧扣主题的小故事,注意故事内容的健康性、典型性、启发性,内容在两三分钟内讲完为宜。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述或演绎,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中间可穿插一些知识点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游戏法,设计一些情景游戏、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编排一些简单的对话。为降低游戏的难度可以鼓励学生多使用简单句,通过这种小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③多媒体法,把录音机、电视机、多媒体等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其优势,针对英语教学实际,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多媒体影片。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当然,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宜于学生发展的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做到能听、能读、能说、能写。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3.增加文化差异比较,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仅仅会说一种语言或会读会写,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门语言。因此,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文化的学习当然也不能脱离语言学习而单独进行。作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文化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如中国人喜欢用“吃了吗?”或“去哪儿?”来打招呼,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一种传统而又友好的问候方式;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主人给客人夹菜让饭等,以示对客人的热情。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习惯用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等向人问候;客人与主人一起用餐时,更喜欢随意,他们觉得不断给别人夹菜并不是礼貌的举止。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比较,在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积累英语文化背景,提高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真正达到增进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4.开发课外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健康内容和丰富的课外英语学习资源。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方式,帮助学生组织英语角、演讲比赛、模仿朗读、影视赏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体会英语语言和文化。
当然,教学方法不仅局限于以上几种尝试,作为中职英语教育工作者还应顺应时展需要和中职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不断更新观念,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授课方式。但是,无论形式怎样调整,有一点始终是不变的,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学习,不断总结教学活动经验,积极参加探索教学规律的教育创新活动。
总之,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能力也成为新时期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就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秉承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升、完善综合素质,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Voc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under the Concept of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as the Example of Publ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ZHOU Cai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Currently in China,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under concept of "based on work process" courses reform,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active and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common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urses, under technology area and professional posts of served requirements, reference related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 reform courses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while in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for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 "practice, learning, teaching" in on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ublication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exampl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thought and inquiry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Publ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teaching methods
作为职教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过程”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想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精心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其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收到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方法也应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改进。
1 根据高职教学宗旨,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教学旨在培养“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任何一方面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不得偏离,教学方法也同样如此。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是进行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首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
第一,“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学习知识,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发展自己的通用能力。第二,“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强调能力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去寻找得到结果的途径,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结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第三,“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以发展为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可持续性终身发展。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是高职院校出版与发行专业的一门专业必须课程,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出版与发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出版物市场调查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与出版发行企业共同开发设计的。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正是依据以上理念,教、学、做相结合,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的综合职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实施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课程,其教学方法是将知识融入工作过程,使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开展能反映出出版物市场调查全过程,展现工作对象、工作主体、工作方法、组织方式与工作要求等实际状态运作,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2.1 项目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将项目以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通过直接的了解观察与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这些项目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工作项目,是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流程,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安排工作的机会,通过小组或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这门课程设计了出版发行企业市场环境的调查、书店的商圈调查、出版选题调查、图书阅读和购买情况的调查、读者调查、书报刊零售店调查、书报刊宣传与推广调查等小项目,将学生组建为每组4~8人的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项目对应的具体工作任务,最终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实训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训体系,项目操作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边学边做,逐步提高。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任务驱动法,是教师设置一个个任务,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任务同样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是企业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体现。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出版物市场调查工作的工作流程设计:明确出版物市场的调查目标――制定出版物市场调查方案――选择出版物市场调查的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出版物市场调查问卷或提纲――收集所需出版物市场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出版物市场调查资料――撰写出版物市场调查报告。这个工作流程实际上就是七大任务,每项任务之下又包含有诸多小任务。例如制定读者调查方案、设计读者调查问卷、选择读者调查的方法等,围绕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难题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2.3 头脑风暴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头脑风暴法,是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环节或工作任务、工作对象等工作要素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应用所学知识,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设计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图书阅读和购买情况调查”的任务时,针对出版物读者图书阅读的偏好、方式等,图书阅读能反映的出版物读者、图书阅读者与图书购买者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就可以设置不同的讨论主题,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性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进行讨论或提出批评。各抒己见,大胆分析,所有意见均放在最后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2.4 案例分析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案例分析是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根据工作实际所需选取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分析、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对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与总结,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是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提升。例如:上海《新闻报》为了了解自己报纸的读者情况,提高报纸发行量,就曾在1997年委托神州调查公司做过一次市场调查。此次调查是一个很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此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以及用清晰的思路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书本知识是理想化了的原则,解决问题必须联系实际,需要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智慧,死搬书本是行不通的。
2.5 情景模拟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情景模拟法,是为了使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或者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置身于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系统之中,扮演某种角色,可以把繁杂的文字叙述、规定、要求等融入模拟训练中,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感悟未来职业岗位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就会模拟出版物市场调查现场,根据出版物市场调查所需要的角色,让学生扮演出版物市场调查中的项目经理、督导员、访问员、被调查对象等等,模拟这些场景中与实际相同的功能、部门及工作过程。活动是模拟的,实际上是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在此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般来说模拟教学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来安排。
3 实施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就高职教育而言,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教学实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和教师素质进行优化整合、合理改造。我们所实施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了的教学方法,这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如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有其千百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应该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和创新。
第二,应注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关系。高职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被放大了,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能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项目操作、参与案例分析、参与问题讨论等等,能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但是教师应有的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比如教师怎样引导、怎样激励、怎样评价、怎样总结等等,这些重要的环节发挥的关键作用决定整个方法是否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带来了教学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灵活处理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体现的一个方面。
第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下转第57页)(上接第14页)式下,高职教学由于教学主体的多样性、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实际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教学方法较之普通高校而言,更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教学方法改革因为受制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这就需要对实施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考虑所受的制约和所需要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课题项目:本文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是102705A05-6
参考文献
[1] 李全文.高职教育方法研究及案例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3] 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公共卫生 预防医学 健康
一、公共卫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时代对公共卫生内涵和外延界定不同,八十多年来,关于公共卫生的定义很多,每一个定义对于我们认识公共卫生是什么、做什么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公共卫生这一社会事业的重要性。2003年国务院吴仪副总理针对SARS危机后中国各界对公共卫生认识不清的局面,明确地提出:“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影响不可低估。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一下几个主要问题[1]: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杀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仍不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因此,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在以上各个方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二、预防医学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学科群。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是在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与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预防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它的对象包括了个体和群体;重点在于那些健康以及无任何症状的个体;重视临床医学的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之中,理论实际相结合;注重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自“非典”事件过后,公共卫生安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3],不少学者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内容进行了讨论,有的学者认为公共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则认为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的仍坚持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但我们要清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并非同一概念,尽管两者的目标是保证人民健康,工作对象均为群体,在工作内容上有难以分割的部分,但两者的本质、角度和主体工作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公共卫生从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发展到以群体为中心的社区医学,具有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群为对象,以社区为基础,以政策为手段,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特点,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管理职能,严格说它已不属于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不管它的外延多么广阔,社会性多么强,其本质仍属于医学[4]。
总结: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密不可分,两者工作目标一致,都是通过保障人民健康的环境来满足社会的利益。预防医学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提供的是一种策略,而公共卫生管理则是在这个学科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更像是一种执行手段。总体上看,预防医学通过公共卫生来实现,公共卫生管理则是预防医学服务于科学与民众的桥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及卫生改革的深入,同其他各个领域一样,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获得了许多发展的良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者应直面挑战,积极思考如何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为人民服务和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守勤.重构我国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社区医学杂志,2010,10(8):1-3.
[2] 张伟,史良科.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12(30):10-12.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一、预防医学观念
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以人群健康为目标,它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同时它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协助和支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树立大卫生观念非常必要。它要求预防医学必须由个体向群体方向发展,使之相互靠拢融合,改变重治轻防的观念。预防医学档案是延长人类寿命的重要凭证,它指导社会性的群体预防活动。在现代预防医学的研究中,重视把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结合起来研究疾病和健康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要多学科地结合。预防医学是一门继承性、连续性、可传递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位预防医学科研人员,都只有在前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新的探索,这可避免走弯路。每进行一项新的科研项目,必须利用已经积累的大量档案资料,作为试验研究的依据。现代教育观念是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上来,通过教育动员全社会,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预防医学的教育范围,已经从躯体健康和预防躯体疾病发展到促进躯体的、精神的、仕会和生态的良好状态方面,利用档案可以编写卫生科普读物,进行卫生文艺创造,绘画卫生宣传图画,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
二、预防医学档案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关系
预防医学与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密不可分,两者工作目标一致,都是通过保障人民健康的环境来满足社会的利益。预防医学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提供的是一种策略,预防医学通过公共卫生来实现。预防医学档案就是进行技术信息传递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工具和手段。预防医学档案产生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现代预防医学科学研究的难度愈来愈大、渗透性愈来愈强。相邻科技领域或专题科研项目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交织、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预防医学档案是发展现代化预防医学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和依据,是预防医学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科学技术资源储备一种形式,它对于组织各项生产,改进技术,对于开发资源和战备、医学科学工作更好地推厂和利用科技成果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管理水平高低,实际上是医院经济管理、科学管理、技术管理水平的标志。因此,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同预防医学档案辩证关系是预防医学档案形成于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又反过来为科学研究服务,所以必须把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工作摆在应有的地位。促使科研活动向更高的段发展。这就是预防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进、继往开来的过程。预防学科学技术储备越雄厚,起步就越高,发展就越快。总之,科学地管理预防医学档案,为预防医学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案资料,是预防医学事业的观要求,是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全球健康的学科概念与内涵
全球健康实际上是公共卫生与国际卫生两个概念的延伸与扩展。苏小游等[2]在综合了WHO健康促进部前主任Kickbush、新西兰W克兰大学的Beaglehole和Bonita教授、埃默里大学Koplan教授等,以及《全球健康概论》教材编委会的意见后,提出了全球健康中文版的定义:全球健康是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领域。全球健康本质是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健康”为主要目标,其关注的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参与的主体包括“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超越国界和政府的国际组织,动员并协调各方力量”,涉及的学科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领域其他各学科,以及卫生领域学科之外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学科,倡导跨学科参与和合作”。学科主要体现了全球化的思维和多学科交融的特点。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4-7]。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工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体现在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熟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全球健康学科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全球健康问题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健康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视角下识别、评估和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协调与合作、领导和管理,促进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善于运用多学科方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非典的出现,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第一次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暴露出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暴露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体系落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沿用前苏联模式,毛宗福等[8]认为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学科背景以“医学”为主,培养目标只定位于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种主要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机构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造成预防医学人才思维视野狭窄、个性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全球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新议题。二是专业素养中缺乏全球化思维。全球健康的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历经最少20年的历程,代表着目前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全球健康学科虽起步较晚,但继2012 年北京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全球卫生系之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多家全球健康研究机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于2013 年成立,至今成员已经发展到23所高校。然而,仅有的几所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全球化的思维,如复旦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精神的品学兼优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关注各类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探究成因和规律,研究保护整个人群安全的技术方法和对策”;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汉大学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招生工作,一些院校也开始了硕士专业招生工作,但是,未来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十分紧缺。纵观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②全球化的思维方式;③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向兼顾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应该大胆创新改革,胜任全球健康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原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知识单一,缺乏全球化思维的缺陷,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科学引入全球健康的方法和理论,如可以精简原有预防、基础和临床课程,增设全球健康相关方法和理论,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健康伦理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4.2 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综合性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原有相关学科骨干,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展预防医学教师学科背景;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学科人才或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全球健康相关院校进修,提升自身全球健康教学培训能力。
4.3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 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 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 1-6.
[3] 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 649-651.
[4] 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 395-397.
[5] 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06-408.
[6] 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 382-384.
[7] 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95-97.
[8] 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 542-544.
[9]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20-4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2016JGB176)
〔关键词〕MeSH领域本体推理
〔分类号〕G250.76R1
Building and Reasoning of Digital Library's Domain Ontology: Taking Medicine Domain Ontology as an Example
Mu DongmeiFan Yi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library domain ontology under semantic grid environment by taking preventive medicine domai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reusing MeSH,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preventive medicine domain ontology based on MeSH, and then studies on the conversion from medicine Thesauris to domain ontology (includes tool and way ) and makes a reasoning application on the ontology by using Racer reasoner.
〔Keywords〕MeSHontologyreasoning
1引言
领域本体在数字图书馆对其知识进行语义层面的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领域本体的构建是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领域本体构建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领域专家的参与以及对领域知识描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程度。基于领域本体的这种特性,业界提出了多种构建途径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基于叙词表构建本体。因为,叙词表是以学科领域知识为基础的领域概念说明,是学科领域知识比较完善的知识组织体系,随着领域知识本身的变化,叙词表不断地增删主题词,完善其语义关系,从它收词的变化上,可以发现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热点,为复用现有领域知识、快速构建领域本体奠定基础。
在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应采用叙词表来表达术语,用语义类型表达术语间的关系,用本体的6要素来组织关系模式。既发挥叙词表在术语、主题和概念描述的精准特点,同时扩展叙词表单一的线性树状结构为网状构架,增加对术语属性、术语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描述,将科学的概念表达融入到本体模式的知识组织体系中。本文以医学领域本体为例,基于MeSH构建预防医学领域本体并针对该本体进行应用研究,从而对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构建与推理应用进行研究。
2MeSH――构建医学领域本体的基础
在医学领域方面,《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简称MeSH)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专业叙词表。它通过注释、参照系统与树型编码表达词汇概念的历史变迁、主题词的族性类别、属分关系,揭示主题词之间语义关系,是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标准词表,也是医学领域使用最广泛最具权威的词表。作为当今医学领域最权威的叙词表,MeSH对医学领域本体构建的支持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2.1本体与MeSH的关系
MeSH的基本要素是叙词(亦称主题词),它是建立在叙词性质基础上的,在编制上吸取了多种情报检索语言的原理和方法,保留了单元词组配的基本原理;采用组配分类法的概念组配来替代单元词法的字面组配;采用标题法的预先组配方法(即采用词组)对词进行了严格规范化处理,以保证词与概念的一一对应;有完善的参照系统和独特的范畴索引与轮排索引。MeSH的主题字顺表和树状结构表是两个互相补充的部分,是以事物聚类和以学科聚类的完美结合[1]。主题字顺表是将所有的主题词、副主题词、非主题词全部按字顺排列,每个主题词下设该主题词建立的年代、树状结构编码、历史注释及各种参照系统。MeSH的树状结构表把所有的主题词按词的范畴和学科属性分为15大类,有的大类再依次划分为一级类、二级类,最多分至9级。树状结构的每个类目中,主题词按等级从上位词到下位词逐级编排,表达彼此之间逻辑上的隶属关系。
本体是一个关于一些主题清晰规范的说明[2],是得到公认的规范描述,包含术语表。术语表中的术语是与某一学科领域相关的,其逻辑声明全部是用来描述术语的含义和术语间关系。领域本体是用于描述或表达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组概念或术语,用以来组织知识库较高层次的知识,也可以用来描述特定领域的知识。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只描述概念的分类层次结构;在复杂的情况下,在概念分类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一组合适的属性、关系来表示概念之间的其他关系,约束概念的内涵解释。领域本体中的术语、主题、概念可以是自然语言和半自然语言,相对于MeSH来说,其中的知识点分布是网状的,可以减少概念和术语上的歧义,为某一组织或某工作小组提供了一个统一框架或规范模型,使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观点、不同目的人员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成为可能,并保持语义上的一致性[3]。在复用现有领域本体和扩展这些本体的工作中,对术语进行规范地分析是极有价值的,并且避免了领域知识的重复分析[4]。
基于MeSH表的组成和本体的结构,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相似性。①MeSH表与本体都是以概念、类和词语作为基础进行支撑,它们都充分反映了概念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都对其关系做了必要的说明;②两者都具有等级关系,在上位类(上位词)、下位类(下位词)的定义上十分明确;③本体对知识的网状可视化表示得益于MeSH的树状结构,是对树状结构的扩展和再利用。综上所述,MeSH词表作为构建本体的基础和工具是可行的,并且因为本体对概念的规范化的解释能力是相当强大的,所以在本体构建中,MeSH词表对概念表达方面缺陷也是可以避免。这样可以达到两者各取其长,获得功能上的优化。
2.2本体构建语言――OWL
OWL(Web Ontology Language:Web本体语言)能够清晰地表达词条的含义以及这些词条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对词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就称作本体。OWL相对XML、RDF和RDFSchema拥有更多的机制来表达语义,超越了它们仅仅能够表达网上机器可读文档内容的能力。
具体而言,OWL 标准包括三类语言:OWL Lite、OWL DL 和OWL Full。OWL Lite 是OWL DL 的子集,这两者都使用框架式抽象句法,进而可映射为RDF 三元组;同时,其言语的构成以及形式语义则基于描述逻辑的定义,使得本体间的推理问题能够归纳为描述逻辑知识库的可满足性问题;不过,对于RDF(S)语义则有所限制,以避免出现悖论和模型不兼容等问题。而OWL Full对此别无要求,且仍采用RDF 三元组句法形式,借助非经典模型论进行语义解释。事实上,OWL Full是基于RDF(S)句法而进行语义扩展的,新增OWL 的词汇和语义条件。除此之外,与RDF(S)相差无几。与RDF(S)相似,OWL 可以声明类和属性,分别以类包含和属性包含划分各自的等级层次;OWL 的类可以通过逻辑组合算子(合取、析取、补)在其他类的基础上得以描述,也可以视为多个对象的枚举类;同时,OWL 还可以声明某个属性具有传递性、对称性、函数性,或是某个属性的逆属性。这些都超越了RDF(S)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OWL 可以通过属性限定词自定义类。
因此, OWL Lite,OWL DL 以及OWL Full 作为OWL 提出的三种子语言,表达能力依次增强,推理能力逐个向下兼容。不过,前两者基于比较抽象的框架句法,采用经典逻辑学中的解释,即:①要求个体、类、属性是三个不相交的集合;② 所有的个体视为资源,并直接将类和属性分别视为资源的集合和资源―资源对的集合;③禁止递归的出现,从而避免上述RDF(S)中的问题。OWL Full 可视为不受限制的RDF(S)的扩展,句法仍使用RDF 三元组,并基于非经典的模型论对RDF-语义做OWL 的语义扩展。
3基于MeSH构建预防医学领域本体
3.1选择本体构建工具
目前在本体研究领域中,已有很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研制出了一些本体的编辑器,这些编辑器可以兼容多种描述语言,并且具备了OWL语言的大部分功能,提供友好的界面供人机交流,促使对于本体的标注更加清晰易懂。常用的工具有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KAON、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公立大学的OILED、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rotégé等。通过比较,笔者发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rotégé软件更加易用,界面友好,性能齐全,具有多种插件,提供多种本体的表现形式,尤其拥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图示,可以充分地表现出MeSH表的树状结构。因此,笔者选择Protégé软件,完成了本体的构建。
3.2构建预防医学领域本体
目前常见的本体构建方法有:IDEF5法、KACTUS工程法、基于SENSUS的方法、Enterprise方法以及Methontology方法,等等。由于是尝试性的构建,笔者在参考这几种方法上,提出一套基于MeSH表的本体构建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对预防医学类进行分析,预防医学包括4个下位类:航天医学、职业医学、环境医学、公共卫生。其中前三类没有下位类,而第4类公共卫生有22个直接下位类,这22个下位类又有子类326个。由于是尝试性的研究,所以笔者只选取到第4级概念加以构建。
利用本体构建工具构建预防医学领域本体。在本文中,笔者采用Protégé工具来构建本体。图1显示了利用Protégé构建的、用OWL语言描述的、基于MeSH的预防医学领域本体片断。
首先,构建本体的类class。类表示对象的集合,是本体构建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在MeSH表中,有时一个主题词并不是仅仅属于一个上位词,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上位词。此时,可以使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①直接使用工具进行关联;②使用一阶逻辑推理进行类的推理。构建完成的类目体系,以直观图的形式显示类目等级关系(见图2)。
然后,构建本体属性Property。Property可以被用来说明class的共同特征以及某些individual的专有特征。一个属性是一个二元关系。OWL语言中有两类属性:“datatype property”属性表示class元素和XML datatype之间的关系;“object property”属性表示两个类元素之间的关系。每类属性都可以用domain(定义域)和rang(值域)来约束它的适用范围。在Protégé软件中又添加了一个annotation property(注释属性),通过添加此属性,以此对本体中的类、子类等概念加以注释,将MeSH在本体中完整地体现出来。
MeSH有不同于其他叙词表的独特编排,增加了副主题词,通过主题词和副主题词的组配来进一步限制与修饰主题词。在本体构建中,将这种组配关系构建在Individual下,便于清晰地表示和快速检索,同时,添加各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基于MeSH的预防医学领域本体的一个结构片段(见图3)。
构建完成的本体,可以清晰地显示MeSH表中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节选了以“Public Health”为中心的核心概念,并以射线的方式直观显示其上位类、同位类及下位类(见图4)。
4预防医学领域本体推理应用研究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中实现基于知识推理的部件,是基于知识的推理在计算机中的实现,主要包括推理和控制两个方面,是知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目前,针对本体的推理,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几种标准的本体语言上,如OWL、DAML、RDFS/RDF等,一些组织针对这些本体语言,开发了比较著名的推理机,如RACER、FaCT、Pellet等。在Protégé中,提供了基于Racer推理机的推理功能,Protege-OWL和推理机RACER通过DIG(Description Logic Implementers Group)接互。
在MeSH表中,许多概念具有交叉相关性。因此,在构建本体过程中,需要定义概念之间逻辑关系,并使用推理机完成概念相互关系的说明。例如,在MeSH表中,“Biological Sciences [G01]”概念树和“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G03]”概念树都包含内涵完全相同的概念“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只是用不同的树形编码加以表示,在“Biological Sciences [G01]”概念树编码为[G01.273.540.274],在“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G03]”概念树下为[G03.850.425][6](见图5)。
在构建MeSH本体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到这种共有的概念,一方面为了避免概念的重复构建;另一方面为了保持MeSH原有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使用推理机对这种共有概念的逻辑关系加以保持。例如,对于“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这个概念,笔者将其以子类的方式构建在“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Public Health”概念下,并为其构建一阶逻辑关系(见图6)。
并在“Biological Sciences”“Biology”“Microbiology”概念下定义充分必要条件(见图7)。
在一阶逻辑关系构建完成后,就可以对相关概念进行推理。在此,笔者对“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这个概念进行上位概念推理,根据所定义的逻辑关系,可以推理得到其上位类为“Microbiology”和“Public Health”(见图8)。
在推理完成后,概念之间的相关联系在本体结构图中就可以明确地显示出来了。在本例中,“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与“Microbiology”和“Public Health”的关系在本体结构(见图9)。
5结语与展望
本文以医学领域的预防医学领域为例,研究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构建与应用,并以MeSH是基础进行本体的转换研究,对其进行初步的推理应用。笔者认为,MeSH为代表的领域叙词表是基础构建本体的模型,可以遵循这些叙词表原有的语义基础,参考其所包含的语义关系、组配关系和入口词与主题词关系、主题词与副主题词关系,构筑领域本体的词义;发挥本体表达复杂关系的优势,建立一个网状的领域知识主题图。基于这种方法构建的本体,便于挖掘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层面的逻辑推理。基本上可以满足清晰性、一致性、完善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
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基于本体的应用扩展。在语义基础之上,通过领域本体,并充分发挥领域本体的作用才能够实现本体的应用扩展。领域本体在知识组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枢纽和桥梁作用,通过与利用本体,使得MeSH表中的数据及信息发挥作用,并且由于本体的作用,顶层本体才有了可供识别的共通语言。领域本体的成功构建和效能高低不仅取决于对本体构建本身逻辑结构的掌握,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领域知识的了解与把握。在实践中,领域本体的使用效果需要用户进一步检验及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严青利,张勇.医学主题词表(MeSH)评述.情报杂志,2001,(8):64,66.
[2]李景,钱平.叙词表与本体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36-39.
[3]李善平,尹奇韦华,胡玉杰, 郭鸣,付相君.本体论研究综述.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7):1041-1052.
[4]McGuinness, D.L., Fikes, R., Rice, J. Wilder, S. An environment for merging and testinglarge ontologies. [2005-02-01]. ksl. standford.edu/people/dlm/papers/kr2000-camera-ready-copy.doc.
[5][2007-4-15]. 省略/html/T/7418.htm.
[6][2007-4-22]. nlm.nih.gov/cgi/mesh/2007/MB_cgi.
关键词: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现状;研究
1 引言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
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2 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2.1 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新的健康观以及新的医学模式都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慢暴露出了该模式的消极影响以及局限性,因为比如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或艾滋病不能应用该模式来解决的。因此,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个新的医学模式,积极的影响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发展,使得预防医学从社会心理因素这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让预防医学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WTO指到“健康是社会适应能力上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良好状态,而不单单是没有虚弱或者疾病”,这个新的钙奶,让“没有病就是健康”这个就观念消失不见,同时也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层次更高一级。临床前期预防、病因预防以及临床预防等提前预防的工作早已在实践中逐渐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举措。
2.2 新的生物学方法让毒理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目前对于致癌作用机理的关键研究方法就是分析癌基因问题。细胞学方法中的传代和原代细胞培养法现在还被污染物代谢致癌或者致突变的研究广泛应用。近些年,利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毒性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一些传统的毒性慢性试验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来代替。生物学毒性量效、活性与污染物化学结构关系通过数学方程式来表示的研究是近些年毒理学的研究前沿。上述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概念的不断深入的应用和发展为环境污染物作用机理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膜毒理学领域,污染物对生物膜及细胞膜功能结构的影响研究是目前来看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科。在皮肤以及粘膜的研究领域,掌握了大气污染物在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借助呼吸道侵蚀机体。以上的器官组织水平以及细胞组织相关的毒理学研究也渐入佳境。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癌细胞或者突变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上述这些都使得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不断进步。
2.3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让预防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疾病控制的新阶段
目前比较先进的基因研究技术,比如核酸杂交、DNA测序、基因克隆技术、DNA重组等已经逐渐运用到预防医学的实际应用上,疾病控制在研究的道路上又有了新途径。比如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生物传感器、PCR技术、抗HBsAg单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监测技术以及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工程菌比如含抗DDT基因菌、“超级菌”等的开始运用在净化环境上,显著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意义重大。上述先进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预防医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4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当代社会信息业高速发展,以因特网为标志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或者早已改变了人民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科学研究。信息网应用在医学上,让我们没一个人同国际的先进研究机构取得畅通的连接变成现实,让全球范围内的远程专题讨论和会诊、信息交流与文献检索及疫情通报查询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有力的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3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预防医学会向着一个全新的道路前进。第一,预防医学正在进入一个社会预防为主的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慢慢的代替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我们大众也开始认识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依赖于社会。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想,就必须让医学彻底的社会化。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人们合理消费,广泛的宣传健康教育是完成医学社会化道路上的一项关键任务。第二,其次,预防医学朝着促进健康、防治结合、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道路前进。随着我国文化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不仅在得病的时候得到及时治疗,并且还应该了解并掌握保健和预防常识,丰富自我保健知识,保障身体健康。因此,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相互结合。第三,健康和环境问题会成为预防医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四大问题:能源匮乏、控制疾病、人炸、环境污染。其中得到全球关注的是环境污染问题,预防医学需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积极解决参与到健康和环境问题上来。最后,预防医学也很有可能朝着注重行为、精神以及心理原因对健康的影响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卫生心理教育、国家政策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预防医学会为我们人类控制疾病做出巨大贡献,让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美丽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杨德富.我国预防医学研究浅析[J].中外医疗,2009(09).
[2]林琳,叶冬青.定性研究方法在预防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03).
[3]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4]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2).
[5]李君文,袭著革,晁福寰.科索沃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及对我军军事预防医学研究的启示[J].预防医学杂志,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