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0:4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

篇1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当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支柱产业之一,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科技支撑、转型升级、坚持区域合作,具有极大的经营内涵和外延,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到处充满希冀的产业。

旅游事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创汇可观,故世界各国均竞相发展本国旅游业。伴随着经营管理科学化、经营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加之现代技术的充分利用,世界旅游业面貌焕然一新。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旦拥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就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但是,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还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旅游开发,形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方能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由此可见,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环境的保护。

何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本质就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这说明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果旅游资源不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就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因而也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是指人们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满足需求为重点,为了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围绕旅游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和建设的活动。旅游资源的丰裕仅仅意味着自然和社会所赋予的资源优势,但不是社会财富。要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形成社会财富,就离不开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离不开旅游经济地发展。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时,才会主动自觉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旅游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与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类的所有外界影响因素与力量的总和,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从环境角度来看:环境通常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是指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能量的总和,它维持着人类的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法律等方面,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按照人们的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修和改善,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风景区和良好的旅游环境,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纵观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旅游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人们无论是在旅游开发还是经济发展中,都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促进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旅游经济发展推动环保工作的进程,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重视对各种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维护和保存,并创造优美、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三是旅游经济发展能够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再用这些经济收益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保护对巨额资金投入的需求,实现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环境保护的有效开展提供经济条件。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方面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都是人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旅游活动;另一方面虽然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如:若旅游业规划不当,会导致各种旅游设施布局不当,景点设置不合理,各种建筑物与环境不协调,从而对环境的整体美造成破坏,形成视觉污染,甚至由于基础设施与景区、景点容量不相适应,而导致交通、景点的拥挤,从而令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不满意;若旅游产品开发不当,会因旅游饭店、宾馆过多而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及污水,造成对环境及湖泊、河流、海滨及地下水的污染,在旅游景区过多地使用各种内燃机车辆会造成空气污染,对地方风俗、音乐、舞蹈、节庆的过度商业化,将减弱地方文化的真实性及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等。

满足人类发展的多样需求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类需求一般包括物质生活的需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无污染的空气、洁净的水和食品、优美的居住环境及自然景观的追求将日益迫切。旅游是一种愉悦的旅行和游览活动,是一种以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态环境需求的高层次消费活动,因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以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为根本目标。应积极倡导那些有利于环境和文化的旅游活动;要积极为人们,特别是为老人、妇女、儿童和后代人提供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和条件;要改变目前的消费模式,减少或避免那些对环境和文化造成危害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增加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旅游项目,以充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一)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因此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此出发点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避免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要求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的特色,避免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因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既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品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特色的根本所在。一旦破坏了这些资源和环境,就破坏了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破坏了旅游产品特有的魅力,旅游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地发展,甚至还给后代人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合理地规划和开发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规划和开发是旅游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手段。为了消除长期以来缺乏规划或不合理规划的旅游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危害,各级政府、企业及有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旅游规划和开发问题。要充分认识合理规划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旅游业发展中认真、科学地制定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尽可能使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要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使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不仅为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而且也能为后代人留下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要认真评价和鼓励那些有利于环境和文化的旅游需求的发展,合理地开发和提供各种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供给多样化,提高旅游供给的质量。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对于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和利用的种类越多、级别越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但是,由于旅游资源的构成十分复杂,其中有许多为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如珍稀濒危动植物、奇山异水、历史文化古迹等。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同时会伴随着资源受到破坏乃至消亡的危险,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会促使各地纷纷把这些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无限制地利用;加之,开发利用的技术较差、层次较低、保护不当,往往会导致这些资源的毁损及特色的丧失。因此,实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利用对旅游者有足够吸引力的资源,并不断挖掘潜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长久持续的利用,为今后的深入开发留下一定的空间和调和条件。

(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系统的发展观,它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只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可持续发展还包含社会经济结构的进化和环境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通过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通过必要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的引导,努力减低自然资源的衰耗速度,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每个人都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都享有健康发展的各种环境条件,有利于实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旅游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旅游市场是旅游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将使得旅游经济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坚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减少使旅游市场波动的不利因素,鼓励和维持旅游市场的繁荣和稳定而有序地发展。

(六)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有充裕的客源市场,因而旅游者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坚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促使旅游业转变增长方式,由单一地追求接待旅游者人数的目标转向综合发展的目标,即在旅游目的地接待人数允许的条件下,主要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组合,丰富旅游活动内容;通过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旅游活动范围,来增强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滞留时间延长,消费水平提高,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篇2

【关键词】 药剂科;管理

药剂科是医院的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医院药品的供应并负责调剂、配制制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监督检查药品质量,因而工作性质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 又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性。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药品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药剂科必须从单纯的药品供应保障向药学服务的综合性多学科方向发展 。本文将对药剂科在新形势下的战略地位及如何加强其管理及自身发展进行简要论述。

1 新形势下药剂科的战略地位

1.1 药品管理法赋予了药剂科重要的职责 《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赋予了药剂科以下重要职责:①要认真贯彻药品法规,根据医院临床与科研、教学需要购、销合格药品、把好质量关;②开发、研制新的制剂,加强制剂室建设;③承担新药临床研究,参加药品评价;④考察所用药品的质量、疗效积极开展药检工作,建立和健全药品监控和质量检查制度,防止不合格药品用于患者,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⑤ 严格特殊药品的供应与管理,防止滥用与流失;⑥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如血药浓度监测,与医师合作进行合理用药探讨,推广用药个体化,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等;⑦协助医师处理药物中毒急救工作,通过对毒物的分析,加速诊断和合理选用药物,或为中毒急救提供有关资料和信息;⑧严格审核、评估、调配处方,认真执行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等。因此,药剂科已由生产、供应、调配、管理型逐步扩展到药学研究、教学训练、药品质控、药品监督、情报信息、合理用药等多方位管理职能,并成为医院药政管理的职能机构。

1.2 医院的转型要求药剂科有新的发展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外资以及民营医院的产生,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并因而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转型。作为医院重要职能部门的药剂科也必须顺应医院的发展要求,而不断调整和改善,否则的话,将阻碍医院的进一步发展。药剂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主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活动,开展合理用药咨询,在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药学保健服务中,谋求自身发展;药剂科的服务模式也应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以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药学服务为宗旨”的模式;同时药剂科还应加强科学管理,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引入竟争机制,推行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科主任和全科骨干要向技术经济管理型过度,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加强药剂科质量管理的建议

如前述,药剂科在医院的发展中已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药剂科科学规范的管理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以下将就如何管理好药剂科提几点建议。

2.1 重视药品质量 提供好质量的药品是药剂科最基本的职责,因此药剂科应把对药品质量的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对药品质量的把关包括采购、验收和保管这些过程。医院在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立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药品遴选专家和药事委员会,对临床使用的药品从集中招标网上,以公开、公平、公正、诚信交易的原则,既要考虑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又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质优价廉的品种并选择有实力诚信、证照齐全的经销商,同时应与经销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明确经销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药品入库时,还要对购进的药品进行质检验收,严把药品入库检验关。需检查药品的合格证、药品标签或说明书、药品外包装、批准文号、批号、有效期、注册商标、外观等,对没有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的药品及质量有疑问的药品,坚决不入库。已经入库的药品,要加强库房管理,为药品提供良好的库房储存条件,保证库房的温度、湿度、通风性能达标。要配置防潮、防火及冷冻设施,保障各种药品有与之相适应的储存环境,以保持质量稳定,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品和的使用及储存应符合《品和管理条例》的要求。

2.2 开展药品的电子化管理 药品的电子化管理是实现医院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环境。实现药品的电子化管理,可以合理、全面、准确地以药品编码体系为基础,记录药品从入库到出库到各药房及各个科室的整个药品流通中各个环节所发生的事件,随时提供药库的库存、药品流向和消耗的全面管理,能根据现有库存,药品效期情况,提供采购计划或应暂停采购的信息。目前的多数药库管理系统还能提供全面的药品会计功能,包括药品采购申请、药品出入库、药库盘点、药品调拨、药库药品进销存账管理、药品报损出库以及药品调价预处理、有效期示警等。药品采用电子化管理,比以往的人工管理效率高很多,因此每个医院的药剂科均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2.3 开展临床药学研究 临床药学是近年来医、药结合的新兴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药师深入临床与医师密切合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协助临床医师选药与合理用药,维护患者不受或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害,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院的发展,医院药剂科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管理药品的部门,药剂科还应该引进并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开展广泛的临床药学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就目前而言,应着重开展的临床药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研究。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最大危害就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而新药开发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过多的耐药性细菌产生又会使人们重新面对病原微生物束手无策,传染性疾病再次会在人类病因谱中名列榜首。因此,药学人员应监测本院各科室抗生素使用率、使用种类、抗生素联用以及病原体送检等情况,根据监测的情况分析本医院抗生素应用是否合理,并及时向临床医生通报。②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的给药方案与给药剂量是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用量不足便达不到治疗目的,而长期盲目用药不但会造成药品浪费而且会造成中毒。尤其是一些神经精神系统方面的药物,如抗癫痫药卡马西平等,安全剂量范围窄,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差别又较大,医师仅凭经验以常规剂量用药难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有必要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保证用药安全、合理、有效。而今后开展血药浓度监测的药品范围也应进一步加大,实现用药的个体化;③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现代药物治疗学的发展,不仅要治好疾病,而且要防止可能或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首先必须对某药可能发生的ADR谱有明确的认识。药品使用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临床药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药剂科要结合临床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协助医生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力求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应认真贯彻和执行该办法,并及时上报和分析监测数据。

2.4 重视窗口服务 当今医院之间面临的竞争不仅是医院技术的竞争,也是服务水平和服务特色的竞争。药剂科作为一个提供窗口服务的科室,应该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窗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药剂人员应规范服务语言,讲究服务的艺术性,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及语速,要让患者感到亲切柔和及心情舒畅。目前,在广大人群中已经形成了“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房”的局面,为适应这一已形成的形势,药剂科应成立咨询台,由执业药师负责接受患者的咨询,这样,患者可以直接从药房购买到一些自己需要的非处方药,以减少患者挂号、开处方排队等现象,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结语

伴随着社会进步,医药卫生领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医院的药剂科也必须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一体化的重要职能部门。因此药剂科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在科学规范管理好药品的同时,更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潘廷玉.计算机网络在我院药剂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l0):104.106.

2 刘卫卫,王爽,王小虹.我国医院药剂科发展方向.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2):1695.

篇3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发展。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药膳研究培训机构、药膳餐厅纷纷建立,部分医院、康复中心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药膳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其应用价值也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本文就药膳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予以探讨。

1 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药膳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药膳也不例外。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所以,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和烹饪理论的指导,药膳的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目前,有关药膳食疗的专著较多,但大多偏重于介绍药膳食品的加工制作技艺而疏于药膳配伍组方理论的探讨,即便是有所论述也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难以适应药膳教育和普及工作的需要,更无法满足药膳学科全面发展的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很少。在中医界,药膳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应用技艺,中医理论或临床学者一般只是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因为对药膳感兴趣而间或有所涉猎,专门投入精力研究药膳理论的并不多见。由于投入不足、人员分散等诸多原因,使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理论不能得以深入发展,药膳学至今未能形成独立发展的态势。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药膳理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药膳研究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2 提倡学科分化,培养专门人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为世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药食同源,药膳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的专门学科,是中医学和烹饪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孕育的产物。药膳学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

药膳学的渊源和特点决定了药膳学科的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诣,又具备烹饪学、饮食营养学的专门知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膳学作为选修课,其教学目的仅仅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主要讲授药膳理论,对药膳操作技能少有涉及。烹饪专业的学生一般只是学习某些药膳的制作技艺,对药膳配方理论几乎全然不知。所以,培养兼具相关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是促进药膳学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药膳学必须脱离中医学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应该创造条件促进学科的分化和独立发展。

3 整理存世文献,挖掘有效配方

药膳具有药食结合、养疗一体、风味独特、疗效确切等特点。应用药膳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利用药物和食物的性能、功效,来调整身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以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提高药膳疗效是促进药膳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食疗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难以计数的药膳食疗配方,这是药膳学发展的不竭源泉。现在大量的药膳学书籍主要是整理、转载和引用历代医家的药膳方剂,其中不乏盲目传抄者。为了提高药膳的疗效,体现其实用价值,当务之急是系统整理古代药膳文献。首先要分类汇集药膳方剂,从专业的角度筛选有代表性的养生治疗方剂;之后要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将筛选的处方进行观察,从中挖掘出疗效确定、适合推广的有效配方。否则,药膳只能沦为豪华宴席上的点缀或成为民众的心理安慰,并最终失去生命活力。

4 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认识

药膳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无伤害性保健治疗措施,从而使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及各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人们对中医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对中医理论的认知越来越困难。所以,人们虽然有利用药膳防治疾病、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但在运用药膳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误补、蛮补造成的悲剧也不鲜见。目前药膳普及工作尚属空白,专业人才极其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对药膳要么缺乏了解,要么虽然有所了解却不能正确合理地加以运用。

所以,民众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药膳常识,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药膳师对其饮食生活予以督导,通过一日三餐改善体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认识。应该用科普书籍、音像制品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授药膳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具体使用方法。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民众广泛参与药膳实践活动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

5 规范药膳市场,进行资质认证

经济的发展将药膳推向市场,但现在的药膳市场并不规范。由于利益的驱使,药膳受到很多餐饮业的追捧,很多餐饮从业人员在不具备起码的中医常识的情况下从事药膳制作工作,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制作几个所谓的药膳菜品。

在配伍完善的药膳食疗方中,要求其中的各种原料在寒热性质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归经选药要准确,功效主治要协同,使成品的整体作用远优于每一种原料作用的总和,以取其最佳疗效。若搭配不当,轻则药力尽消,甚则伤害机体。所以,规范配伍、合理应用是药膳实践的基本要求,否则,不仅不能发挥药膳的优势,反而使人们对药膳的作用产生怀疑、甚至形成抵触情绪。

药膳市场的混乱是阻碍药膳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对药膳餐厅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资质认证才能上岗,这是药膳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6 开展市场研究,开发药膳产品

药膳食品不独为国内民众所习用,而且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由于食疗药膳食品不但能防病治病,有利于人体健康,并能丰富人民生活,使饮食品种增加新的内容,所以广大民众对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均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药膳食品的制作加工应该突破传统的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步入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行列。传统的药膳食品可以通过创新剂型、改进加工方法、合理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等方式适应社会需求。

篇4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70-02

药剂科是根据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的需要及基本用药目录编制药品计划,查询掌握药品科技和药品市场信息,向临床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各类药品。根据医院医师处方及时准确地调配中西药品。[1]有计划地生产普通制剂、灭菌制剂和中药制剂。开展药品检验工作,建立健全药品监督和质量检验检查制度,对外购药品和自制制剂进行全面控制。开展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工作配合临床做好新药、临床试验和药品疗效评价。提出改进或淘汰药物品种意见,开展中西药新制剂新剂型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等科研工作[2]。药剂科和其他临床各个科室一样,直接反映医院的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发展,现就药剂科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今后加强药剂科质量管理的建议进行探讨。

1 药剂科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1.1 药剂科是发展医院药学,开展药学工作的专门科室。《药品管理法》赋予医院药剂科的职责一是要认真贯彻药品法规,根据医院临床与科研需要购销合格药品,把好质量关;二是承担新药临床研究,参加药品评价;三是考察所用药品的质量、疗效、不良反应,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四是严格特殊药品的供应与管理,防止流弊;五是根据医院特点开展医院药学研究,如血药浓度监测、药敏试验、推广用药个体化、药物相互作用、配伍、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等;六是履行药品监督管理职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剂科在医院药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说明加强药剂科硬软件建设的重要性。作为医院药学的职能部门,药剂科与医院的医疗、护理部门同等重要,因此,必须给予重视,加强其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使药剂科更好地履行医院药学工作所赋予的职权。

1.2 我国《药品管理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院药剂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医疗单位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药品管理规定,各医疗单位以高度的法规意识,在药品管理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为医院的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医院药剂科负责医院的药品管理和药品监督,是医院药政管理的职能机构。近年来,当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时,产生了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院药品供应、药品管理、药品监督赋予的新的概念和要求,药剂科只凭过去主观经验和被动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药学事业进步的需要。在药品管理中,重要的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切实做好医院药品供应管理工作,使医院药品管理更趋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1.3 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的《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医院应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这是一项符合现代医院要求的举措。现代医院呼唤临床药师,医生、护士需要临床药师,广大患者期盼临床药师。建立临床药师制将改变医院药学面貌,使医院药学尽快从供应型向服务型转换。临床药师制也是医院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医院管理者对此应有全新观念和超前意识,把临床药师制作为建设医院的重要课题提上日程,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实现。质量是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质量同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临床药师的工作,而临床药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临床药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1.4 以抗生素为代表的抗菌药物,目前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今年4月,卫生部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4月18日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目前出台第二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次整治对抗菌药物使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此次整治行动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品规数量。三级医院的抗菌药物品种被压缩到50种,二级医院只有35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表示要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努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动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2 加强药剂科质量管理的建议

2.1 重视药品质量提供好质量的药品是药剂科最基本的职责,因此药剂科应把对药品质量的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对药品质量的把关包括采购、验收和保管这些过程。药品入库时,还要对购进的药品进行质检验收,严把药品入库检验关。需检查药品的合格证、药品标签或说明书、药品外包装、批准文号、批号、有效期、注册商标、外观等,对没有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的药品及质量有疑问的药品,坚决不入库。已经入库的药品,要加强库房管理,为药品提供良好的库房储存条件,保证库房的温度、湿度、通风性能达标。要配置防潮、防火及冷冻设施,保障各种药品有与之相适应的储存环境,以保持质量稳定,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品和的使用及储存应符合《品和管理条例》的要求。

2.2 开展药品的电子化管理药品的电子化管理是实现医院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环境[3]。实现药品的电子化管理,可以合理、全面、准确地以药品编码体系为基础,记录药品从入库到出库到各药房及各个科室的整个药品流通中各个环节所发生的事件,随时提供药库的库存、药品流向和消耗的全面管理,能根据现有库存,药品效期情况,提供采购计划或应暂停采购的信息。目前的多数药库管理系统还能提供全面的药品会计功能,包括药品采购申请、药品出入库、药库盘点、药品调拨、药库药品进销存账管理、药品报损出库以及药品调价预处理、有效期示警等。

2.3 开展临床药学研究临床药学是近年来医、药结合的新兴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药师深入临床与医师密切合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协助临床医师选药与合理用药,维护患者不受或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害,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就目前而言,应着重开展的临床药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研究。药学人员应监测本院各科室抗生素使用率、使用种类、抗生素联用以及病原体送检等情况,根据监测的情况分析本医院抗生素应用是否合理,并及时向临床医生通报。②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的给药方案与给药剂量是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用量不足便达不到治疗目的,而长期盲目用药不但会造成药品浪费而且会造成中毒。③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现代药物治疗学的发展,不仅要治好疾病,而且要防止可能或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5]。要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首先必须对某药可能发生的ADR谱有明确的认识。药品使用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临床药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药剂科要结合临床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协助医生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力求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应认真贯彻和执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并及时上报和分析监测数据。

2.4 重视窗口服务当今医院之间面临的竞争不仅是医院技术的竞争,也是服务水平和服务特色的竞争。药剂科作为一个提供窗口服务的科室,应该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窗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药剂人员应规范服务语言,讲究服务的艺术性,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及语速,要让患者感到亲切柔和及心情舒畅。目前,在广大人群中已经形成了“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房”的局面[5],为适应这一已形成的形势,药剂科应成立咨询台,由临床药师负责接受患者的咨询,这样,患者可以直接从药房购买到一些自己需要的非处方药,以减少患者挂号、开处方排队等现象,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结语

药品是防病治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和科研教学必不可少的特殊商品,在现代医院管理中药剂科与临床科室则是使蔺品发挥上述作用的关键环节。药品的供应质量、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均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危和医疗质量及医疗水平。医院药学建设在现代医院建设中举足轻重。药剂科是开展医院药学、药品管理、药品监督、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医药发展的主导科室,在医院管理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药剂科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在科学规范管理好药品的同时,更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冀玉梅;刘延梅;郭朗浅谈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

[2]徐行仙住院药房的管理[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07).

[3]黄康勤基层医院药剂科管理体会 [J]中外健康文摘2011(6).

篇5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 免煎 传统中药汤剂 中药饮片 作用与意义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8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29-01

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诞生的新型中药饮片,通过将传统中药汤剂的原料进行科学加工、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而得到的纯中药制剂,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不需要煎煮,少了许多麻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中医的地位,选择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因为传统中药汤剂在服用前需要煎煮,并且煎煮的过程需要格外注意对火候,时间的把握,还要注意不同药物的不同煎煮方法,并且中药的味道比西药要大得多,正所谓良药苦口,所以难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就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中药的服用显得更加方便快捷。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出,有利于中医药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是中医药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中医治疗是我国从古传承至今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中药由来也是较为古老的,因为近年来西医的盛行,并且治疗手段先进,越来越多的西医成为治疗疾病的主力。但是西药对于人体的副作用比中药大,制作工艺复杂,药物的价格居高不下。逐渐人们开始倾向于中医治疗,因为中药的副作用小,与西药相比价格更加便宜,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由于中药的煎煮方法复杂繁琐,煎煮时间较长,并且要时刻注意火候的变化,不如西药服用那么方便。从古流传下来的说法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从中体现了中药的味道难以下咽,相比于西药来说不容易被人们接受。中药配方颗粒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解决了传统中药汤剂繁琐的煎药过程,服用方便,便于人们接受。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由来及发展现状。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中医治疗,中药汤剂煎煮工艺繁琐,不利于人们接受,随之而来的是中药配方颗粒的产生。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中药饮片,免除了繁琐的煎煮工序,服用方便,逐渐被人们接受。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传统的中药汤剂的原料进行相应的加工提取后得到的固体颗粒,其药效并未发生改变,但是服用方便。中医逐渐被外国学者接受,但是因为传统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煎煮方法不被外国学者认同,但是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中药逐渐在外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1.3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传统中药汤剂的药物进行加工提纯,其药物成分没有受到损失,但是却免除了中药的煎煮时间,并且不用像服用传统中药汤剂一样每次都喝一大碗,降低了药物的服用量,减少了药效的损失。中药配方颗粒方便携带,质量稳定、服用简单,逐渐被人们接受。因为中药汤剂在药品监督上不容易进行监控,其质量、药效不能被明确,而中药配方颗粒在制作上可以受到严格的规范,有利于判定药物质量与药效。中药配方颗粒方便携带,免煎煮,服用方法简单,便于人们接受,这些都是中药配方颗在中药治疗中做出的贡献,为中医的普及提供了方便。

2 讨论

近年来中医治疗逐渐被人们接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中药的治疗疾病对于西医来说具有副作用小,安全的特点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传统的中药因为煎煮麻烦,服用量大,不容易被人们接受,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成为了转机。中药配方颗粒因为不用煎煮[1],携带方便服用简单,逐渐被人们接受。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诞生的新型中药饮片,通过将传统中药汤剂的原料进行科学加工、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而得到的纯中药制剂,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就不需要煎煮,少了许多麻烦。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中医的地位,选择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因为传统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2],煎煮的过程需要格外注意对火候,时间的把握,还要注意不同药物的不同煎煮方法,并且中药的味道比西药要大得多,正所谓良药苦口,所以难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传统的中药汤剂的药物进行了加工、提纯,浓缩,其药效并未受损,与汤剂的效果相同,但是却比传统中药汤剂便于服用,服用量小[3],不用煎煮,易于携带,让其得到广大选择中医治疗的患者的认同。传统中药汤剂在服用时要经过相应的煎煮方法进行煎煮,在煎煮时要注意火候的把握,还要注意不同药物用不同的煎煮方法,让人们不能接受[4],与现代经济快捷的生活方式不相符,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药配方颗粒应运而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还被外国学者接受,方便与国际接轨。在加工的同时也要注意监管力量的配合,严格进行质量把关,经过提取、浓缩后的药物能够保证其有效成分不丢失[5],让患者服用后起到应有的疗效。

中药配方颗粒可以弥补传统中药汤剂煎药耗时耗力的缺点,并且易于携带,能够适应现今的快节奏生活。因为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中药汤剂的原药材进行的加工处理,进行提取、浓缩,依然保持者原有的药物成分,药效并没有受损,可以保证患者在服药后的疗效。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中药治疗,符合时代的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克敬.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106

[2] 朱静,刘兴文,等.浅议中药配方颗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7

[3] 崔景朝,赵自明,等.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I)――文献综合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3):235-237

篇6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1―2004年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并且差额趋于扩大;而进口金额却低于一般贸易进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直到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53.1%。此后进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到2004年,已是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的3.5倍。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2003年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节节攀升。2003年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322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9.6%。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也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3、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2002年仅广东省就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2.5%;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达371.5亿美元,增速高达48.3%。上海、山东、福建3个省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也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西部10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在2004年我国地方累积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额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六省、市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特征,是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反映。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从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占全国总出口的51.9%,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对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75.4%,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4.8%,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70.3%o。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1996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一枝独秀,成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参见图1)。这一现象与我国高技术企业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技术企业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最主要发展动力,并且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参见图2)。2002年和2003年,我国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677.07亿美元和1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89.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556.58亿美元和942.7%,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中分别为82.2%和85.5%。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源泉。

2004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参见图3)。进口、出口分别突破千亿美元,在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7.6%和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与上年相比,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都很快,超过40%。尤其是私营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7.6%,分别高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个和23个百分点,在各类企业中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起点,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等,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产业,扩大出口。经过20多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国内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并逐渐取代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贸易方式逐步向一般贸易转变。因此,这一类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并最终为我国本土企业一般贸易所取代。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衡,将遏制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并且,当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仍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加工贸易发展与吸引外商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据贾曼丽(2003)对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以及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三者之间进行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着加工贸易方向转变,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一般贸易比重的下

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资企业的投资转向加工贸易造成的。外资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并且外商投资企业的国别来源和性质进一步高级化。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塑造阶段,外资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外资高技术企业在我国从事高技术产品加工组装业务为主,离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还有差距。如何利用外资高技术企业加工贸易升级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塑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论上说应该不断的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如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较多同类型加工经济国家,使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处于供给过量状态,价格不断下跌,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其二,外资支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外资控制加工贸易的“两头”,因此,其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转移定价等方式,控制了生产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根据近些年的加工贸易统计数据,我国无论是加工贸易比重,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现出强化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不加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量进口相关的原料,影响了我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

(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虽然目前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过大,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标准化,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小,出口增长乏力。同时,来自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使我国这类加工贸易发展空间狭小。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等均未能实现国内生产替代。因此,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出口导向性,造成我国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对世界经济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加深了这些产业的不稳定性。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5%①,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磨擦的重要原因。按照原产地规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加工贸易中大量的进口部件被计人到我国出口额,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磨擦。近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基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另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也制约传统产业发展。随着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发达国家积极将新技术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产业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五)加工贸易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我国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为我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主要依靠的是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从制造业各个部门的产值规模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集中在服装、电子通讯设备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我国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低效的国有企业,属于一般贸易。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慢,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由此可见,两种政策的偏差导致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关联脱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我国产业升级潜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涵义: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的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开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贸易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

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这实质上是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最后,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用发展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配套合作,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对跨国投资综合吸引力;随之,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任务:(1)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2)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延伸,重点培育研发、设计产业和仓储、物流业;(3)加工贸易的适度重型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精细石化产业;(4)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平衡沿海和内陆间的加工贸易转移,为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业聚集平台;(5)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从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商(ODM)、原创品牌制造商(OBM)方式升级;(6)加工贸易服务支持体系优化,探索促进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支持性政策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包括技术研发在内的服务能力。当然,我们要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一)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中间品采购率低是加工贸易本地化率低的表现,其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品关税政策和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这是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

(1)改变我国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将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到中间投入品,对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同样实行退税。提高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推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的政策,对来料加工使用国产料件的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现阶段,这一措施不可能全面实施,但可以选择出口加工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分类中资信较高的企业试行。如有关部门可对资信好的A类加工贸易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定货合同采取免审,而对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的定货合同及国内企业供货采取严格地审查、登记和监管,也可配合现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对加工贸易进口国产料件进行监管。这样可以鼓励国内产业为这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做配套生产,这种溢出效应影响更深远、范围更广。

(2)对我国中间品产业企业的自身改造,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国内中间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国内中间品,可能会造成整个产品出现不配套,或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加工贸易时,选择进口中间产品,而不愿从我国采购中间产品。一方面,国家应发挥在标准方面信息优势,收集国外跨国公司生产过程中产品工序、规格等方面的标准,引导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向着国际标准的角度转变,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利用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促进中间产品生产者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如对技改所需要的设备、资本品可以允许加速折旧、以及允许预提R&D准备金等鼓励措施。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我国现行外资政策更多鼓励外资进入下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资政策应适当调整。制定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在我国,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我国配套企业的进入,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我国中间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赖于加工链在我国境内的延伸,而深加工结转是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的结转,即办理转关深加工的转出企业,凭借外经贸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所在地海关部门提出申请;转入企业凭借《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转入地海关办理审批手续。这种手册对手册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加工贸易情况。但不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结转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保持料件结转关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关区,那么这些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价格、数量、供货期限等都必须协调一致,其中一本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内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手册的执行,造成转入企业的一本手册难以对接转出企业多本手册的矛盾。并且,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后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此外,国家对加工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对某些敏感商品实行“不允许转厂”政策,并且对企业“转厂”所需购汇、付汇、退税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客观上为顺利“转厂”设置了障碍,降低了结转效率,不利于产品增值率的提高。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管理操作办法,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通过电脑联网查询等方式及时调配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适当放松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政策,调整前提是规范良好的深加工结转秩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约束违规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

(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

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二是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引入我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理解,应当建立在我国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基础上,应当在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上体现出对中西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对待。

(1)利用加工贸易,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政策的引导,实行政策倾斜,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以后发优势积极吸引投资,拓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为西部地区的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

(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经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阶段,沿海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对最终产品已经具有进口替代能力,应引导其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变。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1)对应上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采取灵活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在不同区域上的功能转型。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增量“封闭式”管理为主,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商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而在沿海地区,我们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并重,并逐步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发挥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保税工厂、保税集团的“点到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

(2)灵活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要求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的锲机,使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逐步取消区外加工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自动移入区内。在出口加工区内,把以合同为监管单元改为以生产企业为监管单元,实现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封闭管理区域的监管。第二,在沿海地区,根据当地企业经济实力与基础,大力推动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实行“备料管理,分段备案,自动结转,滚动核销,联网核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进出动进行一体化监管,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以虚拟合同为主的监管模式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运营要求的矛盾。第三,推广对企业生产周期量和进出口总量施行总体控制的“大手册”监管模式。为解决企业手册办理周期长影响出货、单耗难以事先确定,造成合同变更频繁以及手册之间串料和串手册进出口货物的弊病,“大手册”管理在企业提供经海关认可的担保或双方签订责任协议书的基础上,改革以合同为单元进行审批、备案和核销的管理,实行以企业为单元、按时间段对进出口总量进行备案和核销的管理。第四,健全税收保障机制。保证金台账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加工贸易税收保障措施。目前,对A类企业和非限制类商品而言,空转的台账形同虚设;对B类企业只收取相当于税款50%的保证金;对C类企业虽然征收相当于全额税款的保证金,但这类企业为数极少。因此,从实际运作上看,银行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工贸易税收风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对流于形式且增加加工贸易企业手续负担的“空转”做法取消,对实行“实转”的企业和限制类行业制定细化标准,科学分类;二是健全动态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档案数据库、单耗库、风险分析监控系统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分析平台,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信誉等级高的加工贸易企业收取较低的税款保证金,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征收较高直至全额税款保证金,增加守法收益,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体现出守法便利的原则。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深圳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了转型升级,以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外方以技术和国际市场包销人股,占34%的股权,从事硬盘磁头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外方负责提供和开发磁头的国际先进技术,并承担全部外销的事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发科技公司的中方人员逐步渗透到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领域,在国际技术市场和销售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进而着手成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目前,在磁头技术开发领域已完全不受外方控制,雇用一批国外高技术人才从事研发工作,并且产品开通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说明,利用加工贸易作为进入高技术行业生产起点,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国际销售渠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加快自身技术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完成向一般贸易过渡①。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服务行业延伸给予大力支持。我国国内仓储费用相对较低,许多国外采购商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将产品运到保税仓库即可,然后按需要进行运输。但我国政策规定,只有离境出口的产品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到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因此,应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提供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应将国内企业运送到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具备申请出口退税的资格,予以办理出口退税。在保税区实行鼓励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的政策,按与保税区外其他企业同等条件,授予保税区内企业外贸经营权。

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考虑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为其境内外公司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研究开发等经营,其赢利给予减免税政策,在人员出入境及资金流通自由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扶持性政策,使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经主管部门认定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全部进入成本,抵扣当年度应纳税的所得税等。

5、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空间

篇7

一、文学院对外汉语学科现状及发展对外汉语学科的重要性

(一)教授外国人汉语需要专业人才,湖南大学国际交流提供实践平台

外国学生特别是成年学生想学习汉语,但又不能像小孩子学习母语那样学习汉语,所以他们需要深知汉语语法规律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专业人士教学,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门语言。这无疑只有中文系才能胜任。但做国际外教更需要专业人才。

目前和我校合作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外学校只有韩国湖南大学一所。但在国家孔子学院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大势所趋下,本校接下来还会陆陆续续成立加拿大、埃及孔子学院,都需要更多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只有我们提供给外方的人才更专业化,我校的国际交流项目才会发展更加顺利,只有我们更专业化,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出国教学、交流的机会。这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对我们中文系学生的发展和对整个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我院对外汉语教师人才紧缺

目前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0多所,1996年在校就读的外国学生达37000多人,专职教师在2000人以上。此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我们湖南大学作为一个拥有千年文脉传承的学校,理应跻身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对外汉语学科尚未成熟的时候抓住机遇,发展这门学科。

但是与之不对应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紧缺。因为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体系尚未成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湖南大学文学院更是如此,无论在学科理论研究和高层次学科人才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院努力扩从师资力量,丰富老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对外汉语学科的框架,但学科理论、人才、教学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三)国际交流能促进比较语言学发展,但我系留学生群体较为单一

本专业还可以逐步招收更多国家的学生,这不仅可以带来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本系学生带来了专业提升的机遇。从汉语的角度反思外语,从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师生们在教学相长中,对外语的理解逐步加深了。借助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无疑可使外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我系的留学生仅仅停留在越南留学生上,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倾斜以及越南汉语翻译教学人才需求量很大。在本院学生与越南留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更为学生提供了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可能性。如果本系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接受各国留学生,不仅可以促使本系学生和留学生结成“语伴”,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有助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他们的到来,为大家开拓了小语种学习的奇妙天地。

(四)跨文化交际,帮助留学生,活跃了校园氛围

现在我校留学生接受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后,主要进入计算机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很多留学生反应在语言学习班里接触不到中国学生。如果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本专业学生就会主动接近留学生群体,不仅可以为汉语语言学习班留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机会,更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在湖南大学的留学生活。本系师生更能就此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乐趣。来源多元化的留学生们,就是本民族绚烂文化的代言人,在跨文化交际的沟通和碰撞中,师生们的眼界得以开阔,素养得以提高校园多元化氛围得以提升。而且,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生,都发觉自己由此变得更加外向、包容和乐观。

(五)对外汉语学科为我院学生就业增添道路

对外汉语学科的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目前我院语言学科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有一部分进入了高校、汉语培训机构或者国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有的则间接提高了外语能力,为求职道路增加了砝码。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院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更加专业化,学校领导给于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的话,定能为我院语言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就业出路,也能为我校留学生汉语教育提供后备力量和教学良好氛围。

为此,根据我院具体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二、建议

学校及本学院应密切关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最新动态和政策,让文学院参与其中,配合其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家志愿者老师选拔培训”等,努力为国家汉办输送更多专业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以及国际交流管理人才。

学校应协助加强本院与湖南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联系,努力做好孔子学院志愿者老师的选派工作。

学校应协助加强本院与湖南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及留学生汉语教学处的合作,利用留学生资源,为本院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多组织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渠道。

学校及本学院应重视加强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人才引进工作,不仅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更要引进拥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老师,不断完善和构建学科建设的理论平台。

篇8

从总体情况看,本届以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我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及《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中医药事业支出7.06亿元,比2005年增长3.76倍,省级财政支出2.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53倍,均高于同期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增幅;全省有公立中医医院93家,实际开放床位数23280张,比2005年增长44%;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助理)19414名,比2005年增长11.2%。但我省中医药事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问题,中西医院之间的规模和差距逐渐拉大,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中医药事业发展后劲不足,各地发展不平衡等等,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要还不够适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出台扶持政策,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

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新时期促进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2008年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为中医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赵洪祝书记多次对加强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中医药工作的统筹指导;颁布《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医药人员数和床位数作为卫生强省建设的重要指标,“中医药攀登工程”列为卫生强省建设的六大工程之一。

省有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职责,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杭州、宁波两市政府重视规划布局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市本级中医院发展势头较好。部分市、县还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普及项目分别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和“省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予以重点推进;省人力社保厅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医保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推动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省编委办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强化省卫生厅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省中医药管理局正职领导高配副厅级,增加人员编制,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编工作,为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省经信委制定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培育和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中药产业监管和中药标准研究,保障全省公众的用药安全。

(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和投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我省部分中医医院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省中医院等10家省、市级单位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长兴县中医院等9家县级中医院列入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规划建设规模达48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200万元用于支持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杭州市和余杭区将分别投入8亿元、5亿元按三级标准新建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和余杭区中医院。宁波市积极研究中医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按照中医服务量即由市县两级财政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标准进行财政补助,慈溪市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地激励了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截至2010年末,全省有公立中医医院93家,其中省级4家,地市级13家,县级76家,基本实现“县县有一家中医院”。全年总诊疗人次达3398万,住院61万人次,资产总额达1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建筑面积达207万平方米,增长40%;全省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62.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率达30%以上。

进一步强化中医名院、名科特色优势,加强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名院35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2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7家,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0家,其中湖州、绍兴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全国只有15个市),建设数量与力度均处在全国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和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加强,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特色诊疗区域覆盖率达到100%。

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挖掘中医药服务新优势。我省率先将高血压、哮喘病等慢病的中医药防治纳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及卫生厅等相关厅局的医改责任状;各地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如杭州市拱墅区将每人每年25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的10元用于中医药项目,全省已有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4家,成立了全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加强“治未病”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在甲流、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我省通过积极实施中医药人才素质提升项目,初步形成了由临床实用型人才、中医药专家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9414名,约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的13%。目前,全省中医药系统有国医大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省特级专家2名。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6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8名,省级名中医128名,培养全省中青年名中医31名,基层名中医77名,农村中医骨干661名。我省率先将乡村医生中医大专学历教育纳入补助范围,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以上。

中医药继承创新进程加快,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得以加强。目前,我省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20个,中医药防治血液病、肾病、风湿免疫等居全国领先。近五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课题70多项,获各级政府科技资助2.8亿元,配套投入近3亿元。

(四)中药现代化稳步推进,中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方针政策,省经信委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六个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厅安排4000万元,总计197个项目得到资金支持。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合作化生产方式发展,产业合作组织和制药企业订单生产基地约占全省中药材面积的近50%;建立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医药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2010年全省中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8.1%,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5%。省内基本形成了“浙八味”、山茱萸、厚朴等道地药材和珍稀特色药材(铁皮石斛、灵芝、栝楼等)优势产区,其中杭白菊占全国总量的近70%,铁皮石斛占80%以上,浙贝母、元胡、白术占50%以上。

在中药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不断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中药生产企业32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52家,医疗机构制剂室51家,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4家。近五年共批准中药新药45个,仿制药23个。加强中药标准研究,提高道地药材质量,负责或参与起草“浙八味”、铁皮石斛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材标准的增修订工作,负责起草“铁皮石斛”、“珍珠粉”保健食品原料国家标准,研究“蜂胶”保健食品原料标准,积极推动中药“无硫化”工作,严格控制中药硫磺熏蒸。近2年来,我省对41个中药标准进行了完善提高,承担了4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标准的制定。为加强医院内部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控制计划,完善中药饮片的质量考核和评估体系。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投入不足情况仍然存在,同级中西医医疗机构差距进一步扩大。省发展中医条例规定,“中医事业费应当达到或者高于卫生事业费的百分之十”,根据省财政厅统计,2008―2010年全省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平均为9.98%,省本级已达14.95%,但从调研情况看,投入不足仍然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一是部分市县没有很好落实省条例规定要求。全省市县中医投入和中医发展还不平衡,发达地区中医投入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市本级投入明显高于县级。2010年杭州市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10.23%,台州市为7.47%,衢州市仅为5.13%;杭州市级14.86%,而其所属县市平均为7.29%。二是中西医投入不够均衡。中医院的固定资产总值与西医院相比差距较大,例如云和县人民医院为4307万元,而县中医院为627万元 。目前全省县级人民医院已普遍新建或扩建,很多医院占地面积已达100亩以上,而县级中医院多数占地面积仅10亩左右,并且房屋陈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中西医的硬件设施差距在不断拉大。全省93家中医院中尚有16家未能达到二级乙等标准。

(二)政策措施还不够有力,特色和优势渐趋弱化。一是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少,收费价格低。和西医相比,中医药具有诊疗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知识密度高、广泛使用传统制剂、手法操作多于仪器运用等特点,但目前中医药服务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收费价格与现行的医疗机构补偿政策有着较大矛盾,加之财政补助不到位,2010年全省有50%的中医医院处于政策性亏损状态。二是医保相关政策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部分中医诊疗、中药品种及院内中药制剂、门诊煎药费等项目未能列入医保报销范畴,对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项目报销比例高于西医的倾斜政策未完全落实,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开展。三是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缺少有力抓手。中医中药在基层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基层群众有接受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但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过少,如中医体质辨识等项目未列入服务内容,影响了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的发挥和中医药方法、技术在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运用。

(三)中药产业发展环境受限,行业出现滑坡现象。尽管我省中药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作为医药大省,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我省中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成药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已从2004年第8位退至2010年的第18位。政府对鼓励中药产业研发创新还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府每年用于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7000-8000万元,而我省“十一五”期间中药现代化专项投入累计只有4000万元;江苏、广东省明确规定本省开发的中药新产品及二次开发的名优中成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并且在确定地方医保目录时对本省产品有一定倾斜,我省则缺少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从外因分析: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国家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中西医的定位还存在误区,对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任务这一原则认识还不够清晰,也看不到中医药在基层尤其是农村的重要作用;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认识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把草”的传统中医层面,忽视中医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或者存在有了综合医院就不再需要中医院的认识误区。二是对中医药发展规律研究不够深入,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中医药发展涉及发改、卫生、财政、经信、人力社保、药监、编委办等多个部门,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关部门对中医药行业的特殊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中医药的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参照西医药执行,未能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变化及中医药自身规律作相应调整,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造成中医药在发展趋势上明显落后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内因看:主要是中医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特色优势未能很好体现。目前,中医药自身的继承与创新不足,特别是中医药学术、临床基础研究和特色流派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法规政策。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8 〕73号)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督查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事实证明设置专门的中医药事业管理机构有助于推进发展。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篇9

关键词:施工管理;土建施工;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建筑业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与各行各业的竞争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做出了表率。土建施工是建筑的关键,也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强对土建施工的管理。 加强施工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能够减少材料因不善使用而导致的浪费,节约成本;能够形成个工种之间的默契配合,保持各方面的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按时保质完成建设工程。 综上所述,企业加强土建施工管理工作,是树立公司良好形象,确立公司信誉,保证公司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基本渠道。

1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土建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是基于某一项土建工程的投资可行性、工程设计、施工、竣工过程对于整个项目全程的管理,把握项目当中设计的管理过程,实现整个土建工程的优化管理。土建施工管理能够整体把握施工进度,做到整体施工优化,使得整个项目质量以及相应监管过程更加系统化[1]。

2 优化土建施工中施工管理流程措施

土建施工中的施工管理流程,主要涉及到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以及材料工具管理等相关管理内容,想要优化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种方法的实施:

2.1提升安全管理技术组织措施

安全管理是整个施工管理流程当中重要部分,保证土建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做到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施工过程由项目经理专人负责。将安全施工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做到安全施工同时,重视施工进程。将每一个安全责任明确个人,实现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性整体提升。同时加强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安全教育是保证安全管理的关键,土建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掌握施工过程中安全操作基本要领。安全检查是安全工作开展的关键内容,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重视安全信息整合,避免安全问题的产生。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事务进行监督,实现发展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安全管理的有效实行。

2.2提升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现场文明施工,是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施工过程中现场文明施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合理布局,建筑材料以及机具等相关物品按照规划图进行放置,将众多材料堆放至指定地点,并整齐放置,做到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第二,对于施工现场实现绿化,并做到及时浇水,防止灰尘污染;第三,建筑工地周围设置围墙,同时在大门两侧注明施工单位,保证整洁醒目,脚手架以及阻燃网需要牢固围扎;第四,将建筑施工地区明确规划,将办公区与生活区明确区分,实现有序管理。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做到分类处理,并及时清运;第五,控制建筑施工现场的噪音污染,避免夜间施工,做到管理过程与现代化施工要求相一致[2]。

2.3实现材料工具有效管理措施

在整个项目施工当中,施工管理流程涉及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建筑施工过程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提升材料与工具管理措施,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能够为现场的材料管理做好基础准备,为材料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主要应该了解材料的供应部门,与供应部门签订合同,做好平面布置规划;第二,施工过程中组织管理工作,是整个材料管理的关键内容。施工过程对物料管理,应该重视合理安排物料进场,做好材料验收工作,并且旅行实际的供应合同,保证施工需求,实现材料的合理利用。同时应该将物资保管作为重点管理内容,防止物资丢失与浪费;第三,在施工结束收尾阶段,对于剩余物料进行处理,将临时设备进行拆除,同时做好废气物料的回收和实际利用,做到施工过程材料的可回收利用。

2.4注重设计质量

设计单位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自己的设计构想和设计理念及要求得以实现。不能追求个性,随意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因地制宜的完美设计。所谓设计是前提,是根基,如果根基不稳,那么这座建筑的大楼必然倒塌,工程质量完全取决于设计。建筑施工单位也要充分理解设计图纸,领悟到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并结合具体环境思考讨论。如若发现问题可以向设计单位提出并召开会议讨论解决方案。

2.5竣工验收

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工程验收标准来进行竣工验收,要认真逐条校对。如果发现有需要返工或者需要进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尽快完成,以便能够及时交给甲方。这是最后一道并且很重要的一道程序,使项目能够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施工管理流程在土建施工中的重要意义

施工企业在土建施工当中具体实施,对于土建工程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土建施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筑行业水平的提升。在土建施工中实现施工管理流程,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管理流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建筑流程管理,对于企业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在施工过程中,实现施工管理,有效的避免施工现场混乱不堪,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发生,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相矛盾。现代建筑施工实践证明,重视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流程,对于提升企业生产水平,提升企业对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4]。

3.2实现科技进步需求

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渐提升,现代化建筑发展程度加深,新型技术设备在建筑施工中的使用比例得到提升。现代化科技产物在建筑施工中的使用逐渐增多,对于标准化、科学化的施工要求也有所增长。因此,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流程,对施工企业适应现代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3满足市场竞争需要

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在建筑施工中实现施工管理流程有效控制,是满足市场建筑需求的基本保障。因此,提升建筑施工管理强度,对于施工企业市场应变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5]。

结论:综上所述,施工管理流程的发展需要施工企业不断完善,促进施工管理流程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重视施工管理流程的应用,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施工以及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结束语

优质的土建施工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可以提高土建施工效益和质量、进施工企业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建现场施工管理中要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就能极大地节约建设成本,进而提高管理效益,从而为工程建设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卉.解析土建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误区[J].民营科技,2013,10(07):107-109.

[2]王少波.解析土建施工中的问题与对策[J].门窗,2013,10(10):135-138.

[3]高仁华,温海峰.对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术的管理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12):308-310.

篇10

教学方法和所选教学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所选教材的内容随意性比较强,教学内容陈旧,不科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后,无法形成独特的自我感悟,不能完全融化所学的审美知识,难以形成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审美取向和方法,这会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化过程形成较大程度的阻碍。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将理论成功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方法和途径。现阶段,大学教育教学中对音乐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度不够,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普遍停留在学生业余文化活动方面,这种教学理论模式对教育实践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目前,新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学校仍然将培养学生智力因素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这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这会对教育改革工作的进展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三、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科学、有效的设置音乐课程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音乐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为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水平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保证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据可依,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广大教育学者共同努力探索,将大学音乐教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音乐的需求,不断丰富音乐教学相关的内容,科学设置音乐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培养,进而实现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大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将音乐课程单独设立部门,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浓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音乐教育要在理论、文化素质教育中突出自身的重要性,就应该充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20130523

作者简介:蔡回鹏(1980—),男,贵州仁怀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3002

1 引言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目前多个产业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环境保护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识的逐步加深,如何对环境可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了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从提高环境保护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并分析其意义和必要性,同时对其具体方式有一定的认识,满足其实际发展需要。

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人类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已经是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向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可再生资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弃物资源,其基本定义是: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并以各种形态存在,但可以通过某些回收加工途径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的总称(包括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如农作物秸秆等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如废钢铁、废纸、废塑料等)。这里的再生,实际上是指废弃物资源的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在物质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环再生原料是人类社会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去认识,不但要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要对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具体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满足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

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对废弃物资的循环和再利用,不但实现了节约的目标,也发挥了废弃物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废弃物资变废为宝的目的。因此,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角度出发,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资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物资的自身特点,有些物资虽然处于废弃状态,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只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回收,并辅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会将废弃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对于废弃物资而言,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对废弃物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通过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废旧物资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减少了物资重新生产的成本,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资的循环利用。所以,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出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环境可在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3.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中,物资成本是总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只有有效降低物资成本,才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本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应重点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3.4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物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使循环经济的效益得到全面的发挥和体现,不但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对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意义在于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4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分析

考虑到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目前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 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预期效果,就要从物资回收环节入手,严格执行物资回收程序,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将废旧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回收,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满足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要。

4.2 细分资源的种类

在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效果,需要对资源的种类进行细分,按照可再生资源的类别做好分类工作,促进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为此,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将资源的分类当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体的回收种类划分标准,提高回收的准确率。

4.3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进

为了保证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实际开发与利用过程,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够从废旧物资中提取出来,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要。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4.4 注重实效性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在实际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段,提高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效果,注重整个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实效性,使整个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应根据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定具体的实效性目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5 结语

由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进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烈贵,朱玉琴.可再生资源研究与开发的新动向[J].化工进展,1994(5).

[2] 陈利顶,傅伯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资源环境适应性评价[J].环境科学,1999(2).

[3] 艾南山,李国林,李后强,等.山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J].山地学报,1998(2).

[4] 陈德敏.中国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思路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3(8).

篇12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现状

一、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人类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已经是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废弃物资源在物质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环再生原料是人类社会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去认识,不但要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要对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具体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满足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

二、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对废弃物资的循环和再利用,不但实现了节约的目标,也发挥了废弃物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废弃物资变废为宝的目的。因此,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角度出发,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资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物资的自身特点,有些物资虽然处于废弃状态,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只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回收,并辅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会将废弃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对于废弃物资而言,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对废弃物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通过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废旧物资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减少了物资重新生产的成本,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资的循环利用。所以,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出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环境可在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1.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物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不但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对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意义在于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分析

考虑到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目前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 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预期效果,就要从物资回收环节入手,严格执行物资回收程序,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将废旧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回收,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满足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要。

1.2 细分资源的种类

在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效果,需要对资源的种类进行细分,按照可再生资源的类别做好分类工作,促进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为此,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将资源的分类当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体的回收种类划分标准,提高回收的准确率。

1.3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进

为了保证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实际开发与利用过程,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够从废旧物资中提取出来,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要。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4 注重实效性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在实际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段,提高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效果,注重整个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实效性,使整个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应根据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定具体的实效性目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进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企业建设的加快,但与此同时,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冲击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其思想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此时如果不能在企业内部展开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发展将面临一定的阻碍,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形势,企业应当加大相关工作的“科技含量”,将现金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现金的传播理论等应用其中,对此展开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应对新的挑战

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中面临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由于网络具有高度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类型的文化知识与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有好有坏,在此情况下,企业员工的思想就有可能l生多样的变化,有些员工受积极因素应当较深,热爱工作、敬业奉献;而有些受到不良因素影响的员工则可能出现消极懈怠等情况,甚至做出违法乱纪、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这都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正视的挑战。而将科技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后,企业就可以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如微博、微信等,向员工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员工的思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二)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科技含量”能够为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政工人员将会利用科技手段与方法,将优秀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新推出的政策、制度等传递给基层员工,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创新性,能够深深的感染员工,使员工将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凝聚力,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作当中。

(三)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展开

科技知识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当思政教育与生产力融合到一起,相关工作就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与科学性,使科学知识顺利转化为科学精神以及思想觉悟。当科技手段得到有效运用后,思想政治工作将在企业内部蔓延开,员工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科学态度,在生活与工作中,如果有伪科学思想出现,他们就可以及时辨别,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人员应当树立创新意识

为了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引入科学技术,管理人员应当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深刻意识到提高“技术含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管理人员应当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重视,将其作为企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对管理意识进行更新与调整,并主动研究新思想、新方法与新手段,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科技理念与技术应用到工作中。

(二)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投入

技术与设备是提高思政工作“科技含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使技术能够顺利投入实践,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其数量的充足。在投入资金后,管理人员应当关注资金的有效利用情况,首先,应当引进高质量的设备,使其能符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求;其次,应当定期对软件与硬件进行更新,保证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与时俱进;最后,应当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保证设备可以正常投入使用,如果设备损坏要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在技术与设备的支持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水平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利用科技手段展开思政宣传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展开思政宣传工作,保证技术与设备能够真正投入到使用中。第一,在对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时,思政工作人员应当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员工播放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或者动画,以提高工作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活跃起来;第二,为了获取全面的思政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查找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使教育内容能够丰富多样;第三,相关人员还可以展开网络宣传,通过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思政教育信息以及企业的重大决策或活动,并与员工展开互动,从而加快宣传范围与宣传速度。

(四)引进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

企业还应当积极引进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保证他们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具备利用技术手段展开工作的能力。对于现有的思想政治人员应当积极进行培训,使其素养与能力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在培训结束后,管理人员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另外,在思政人员的管理方面,企业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奖惩与激励制度,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激情与责任心。

三、结语

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为了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管理人员应当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重视,积极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使企业有能力应对新的挑战,实现全面有效的发展。为了提升“科技含量”,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资金投入,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展开政治宣传,并引进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胡峥.新时期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8).

[2]胡筱.如何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管理观察,2016(33).

篇14

一、文化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1.战略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下乡,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我国有九亿多农民,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乃是国家振兴、经济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2.“三农”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型、粗放型、落后型面貌,走农业科学发展道路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文化下乡活动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

3.文化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充分体现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文化“二为”方向的具体践行,也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许多文化艺术品种,都产生于农村,被誉为“农民的艺术”,例如东北二人转,就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把它视作是自己的艺术,并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又如东北大秧歌、东北皮影戏等,也都源于东北农村,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下乡活动实质上就是文化“回”乡活动,是“归根”,否则就是数典忘祖。

二、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

文化下乡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是因为“文化”本身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大概念。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①正如18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所言:“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②

不过,就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状况与实际所需,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近年来文化下乡活动的具体实践而言,文化下乡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下乡”活动中,即:送图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

其一是送图书下乡。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磁盘、光盘)、期刊杂志、报纸等。其中以农村读物为主。

其二是送戏下乡。包括话剧、戏剧小品、歌剧、舞剧、戏曲、皮影戏、木偶剧、杂技、魔术、曲艺(二人转、相声、东北大鼓、评书、山东快书等)、舞蹈(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等)、音乐(中乐、西乐、声乐、器乐等)。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就以音乐为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三是送科技下乡。包括科学养殖、科学种植、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科技指导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下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总的指导原则以实用为主。

三、文化下乡活动的必要举措

文化下乡活动本身,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常抓不懈,又要抓实抓细,一丝不苟。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

其一是领导部门落实组织系统。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与政府的文化领导部门,要落实文化下乡的组织系统,指派专门领导干部具体主管此项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活动计划。实行岗位责任制与跟踪问效制。

其二是职能部门落实工作系统。文化下乡的职能部门很多,其中主要有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馆、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科学技术单位、各高等院校等等。一方面,这些单位或部门应有自己的活动方案、活动计划、活动要求;另一方面,这些部门应当成立一个联络、联合的机构,具体负责协调、统筹工作。

其三是落实资金投入。文化下乡活动大多是无偿服务活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长期坚持文化下乡活动,缺失资金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与政府文化领导部门,应当合同政府财政部门,专门划拨一笔文化下乡的专用资金,以确保文化下乡活动长期有序地进行。

其四是实行激励机制。有关领导部门应定期举办文化下乡的评奖活动,以激励机制促文化下乡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