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3 16:21: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媒体融合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联合新阶段
第18届上海电视节期间,五家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和PPTV联合购买了一部剧集《囧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了视频行业的首次版权“团购”。
据悉,各家网站的采购价格分别是2万元/集,而这也成为电视节上目前传出的惟一网络版权成交新闻。
朱向阳认为,视频行业的版权竞争正在回归理性,“独播只是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令播出平台背负了极大的财务压力,而且竞争格局也不会因为独播而改变。”他坦言,此次联合的首要目的即是降低各自成本,平台受益于版权成本的摊薄,而网动加上5家网络版权购买方的合力,也会使得电视剧的传播效果成倍增加,促进收视,实现电视台、视频网站和制片机构的三方共赢。
“目前,网络视频与制片方在价格上的期待仍有差距,联合采买能让交易总价尽量达到片方预期,但同时片方为此也做出了极大努力。”朱向阳说。
朱向阳透露,“团购”的想法仅在一个星期之后便有了落地动作,意味着视频行业在版权购买上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共享阶段。“电视节上,视频网站之间的交流也多了,不像以前,大家关起门来看片,信息不透明和心态浮躁导致了很多不理性的竞争。”朱向阳说,市场的跌宕起伏对于视频行业不仅是一大打击,对影视制作业亦是如此。在网络版权价格疯涨期间,不少制作公司因此调高了对项目的收益预期和资源配备,随着市场的回落,如今不少项目的执行已举步维艰。
“这不是媒体和制片方之间的良性关系。”朱向阳认为,内容成本控制一定是视频网站非常重要的话题,虽然视频广告在不断成长,但行业仍未实现盈利,“这个时候剩下来的网站已经不多了,行业内部应该高度团结,本着务实理性的态度,真正让自己的行业和企业具备生存能力,实现与商业伙伴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朱向阳也表示,此次优酷在电视节上的动作主要是传递信息,与各界加强交流,进行项目判断,“但不会快速做出购买决定。”
台网联动正在升级
这一年里,更多的台网联动案例频繁亮相。从联合推广电视剧,到联合制作策划适用于双平台的节目,再到联合开展内容营销,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入。
以《裸婚时代》为例,经过优酷和深圳卫视的整合推广、包装、联合播出,优酷创下了当时11天突破1亿播放量的纪录,深圳卫视也凭借此剧一举拿下单集收视全国第二的成绩,冠名广告主伊利也收获了足够的品牌曝光和关注;《新水浒传》同时登陆优酷和天津卫视,双方进行的“全方位”台网联动合作模式达到双赢效果,天津卫视也凭借该剧问鼎全国收视之首。
优酷的自制综艺节目《我是传奇》也是“台网联动”模式下的产物,其联合了全国十大卫视、十余档金牌节目和十大唱片机构,并与优酷拍客、优酷出品、优酷空间等所有项目实现内容互通,在三天内点击播放即超1100万次。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电视与视频网站在传播方式、受众和定位上不同,只要合理利用好双方的资源和平台,就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朱向阳也认为,“电视在很多方面拥有新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过度放大新媒体在某方面的特征,进而造成一种恐慌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媒体之间应该是取长补短,融合发展,而网络视频正是传统电视媒体最有力的补充。”
优酷指数的价值
如果仅仅把网络视频作为一个发行渠道,对影视制作机构而言不过是在某些项目的经济效益上“多收了三五斗”。朱向阳说,其实网络视频还有更大的价值等待被挖掘,“优酷指数”正是其中一个颇具含金量的产品。
本文从媒介进化的视角对媒体融合进行分析。
媒体融合现状概观
近年来,新媒体的强力渗透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无论是经历了长期“寒冬”的报业,还是正在经受新媒体竞争压力的广播电视业,都开始从最坚固的观念层面开始变化,从将受众看成传统媒体“二次售卖”的对象变为将受众当作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用户”,随之而来的是媒体发展整体布局的变化、运行方式的变革、生产模式的变迁。换言之,在观念、战略、战术、资本运作以及与管理相关的绩效评估等诸多层面,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做着坚韧且激动人心的努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媒体机构更是开始获得非常明显的影响力提升:
一是在观念层面,实现从受众到用户转变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由媒体确定新闻报道框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用户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交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共同作用下,用户的自主水平空前提高,个人、机构等具有网络社会行动特征的用户已经被纳入到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协作运营体系当中。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创新,其核心始终围绕着用户进行。现在,传统媒体人的用户意识觉醒表现在很多方面,一个细节是:一些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节目,添加了二维码以激发受众即时互动,在扩大受众面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参与心理,实现了即时收看、即兴互动、自南点评,将受众转变成用户,并自始至终“以用户为核心”。这些举动都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在以新媒体的思维运营内容生产过程,从以内容制作播发为中心逐渐走向以社会互动为中心,为多媒体时代的用户提供更多满足独特个性需求的内容和服务。
二是在战略层面,跨领域、跨媒体延伸产业链成为常态,全媒体意义上的绩效考核机制被提上日程
一些具备条件的媒体机构尝试探索跨领域、跨行业、跨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产业资源,加长加宽产业链,构建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传媒产业价值网,继而发育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传媒集团。报业方面的浙报集团、南方报业、上海报业,广电业方面的湖南广电、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等大型传媒集团很早就意识到跨界合作的战略意义。与此相对应的,各级传媒机构尝试建立多媒体影响力评价体系,对新旧媒体进行整合评价,在弥补传统评估方法不足的同时,推动传播效果测量向新旧媒体全面联动方向迈进。
三是在战术层面,多平台互动、差异化制作、互动式内容生产成为竞争法宝
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各媒体机构除加紧新媒体融合战略布局,在战术层面也在不断升级和调整。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多终端的内容与传播成为传统媒体进行新媒体融合的必然选择,“一云多屏”、多终端传播等推动传统媒体全方位改造升级、全面提升采编播发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真正把媒体内容的播发系统打造成多媒体终端。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内容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受众对于个性化内容的要求。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模式上已开始从过去的粗放式生产逐渐向差异化制作转型。同时,新媒体技术进步使内容和受众之问的互动手段大大丰富,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媒体直接互动。更重要的是,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当中。近年来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生产,双向互动的应用趋势极为突出。
四是在资本运作层面,开始深度融合、共担风险、共同成长的探索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资本合作是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以视频媒体为例,视频网站有着丰富的渠道资源,但盈利模式模糊,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传统广电媒体具有雄厚的资本优势,因此双方在资本层面的合作符合彼此的现实需求。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新媒体公司百视通累计投资6000万元对风行网实现控股,从而实现从内容制作到多平台播出的全产业链合作。
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媒介进化是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互动中强化新特征的过程。新媒体会不断强化其渠道和平台特征,而传统媒体则将自身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做适应性改进,从而获得自身全新的成长优势。总体而言,在新媒体生态环境卜,媒介进化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将向着以下力‘向发展:
一是移动化加速
一些传统媒体错过了互联网,不甘心再错过移动互联网,自2012年年底开始,各报社、电台、电视台开始在移动互联网上布局,电视机构和平面媒体的移动APP纷纷上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汁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1.2%,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无线网络的发展(包括公用和私有WiFi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使手机上网成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移动终端成为义一块众多媒体机构争食的阵地。
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在国内,将继续足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爆发期”――单看各运营商及各相关企业的发展战略便可窥见一斑。但实际上,目前传统媒体所谓的移动端布局还只是很初级的尝试,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的理解仍有小足。只有先明确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定位和商业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用户需求、内容需求和品牌定位,才能谈及“移动战略”。
二是多屏互动渐成主流
2013年,随着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阅读与视听媒体迅速进入多屏时代。以视频媒体为例,从集中在双屏(电视、电脑)到三屏(电视、电脑、平板电脑)、四屏(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再到户外大屏也被纳入,现在电视视频、网络视频、移动网络视频、户外视频、楼宇液晶电视、车载电视等大大小小的屏幕共同构成了纷繁的视频矩阵。此外,二维码成为传统媒体开展多屏互动的最新路径。报纸的读者反馈与沟通、电视的实时互动等,都已经在不同媒体机构开始实现。
三是平台化意义上的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将不断升级
经历了新媒体强势冲击带来的阵痛之后,传统媒体逐渐认识到与新媒体合作共赢才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在此情形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竞争逐渐走向平台化融合,“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已经逐步成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大趋势。2013年开始,融合的步伐加快,合作的模式也进一步升级,报网和台网问的合作已转入精耕细作,合作从简单试探延伸歪更广泛的领域,从单一的后期播发推广,延伸至内容的策划开发、营销和推广全环节。更进一步的融合则是平台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形成。
需重视的问题
在媒介进化的视野中看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媒体人和媒体管理机构加以研究:
一是要认清媒体融合是动态的过程,没有终极的目标
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将新媒体发展的某一阶段性产品作为融合发展的目标追求,投人大量人力物力。不承想,新媒体技术和产品处于急剧变化和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以一种方式作为终极追求的做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换言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融合是一个动态行进的过程,需要有对新媒体技术进步的高度敏感和快速响应。只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才能形成健康的、多j三体的、各有侧重的媒体生态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自我的涅再造。
二是媒体融合是生态重构的过程,需克服单点突破的心态,“以谁为主体进行媒体融合”是个伪命题
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不是一个借用新媒体手段突破发展局限,并因此获得长久发展动力的过程。恰恰相反,媒体融合是一个传媒生态重构的过程,它是从观念到框架再到流程都要“异地重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环节的落后都会影响媒体融合的效率和效果,最终影响媒体融合曰标的实现程度。这一点,已经有众多教训,众多报纸的网站建设、广播电视的流媒体播放平台等最终没有成为核心竞争产品的重要原因,正在于终端单体运作,后台没有系统的支撑。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谁为主体进行媒体融合”就足・个伪命题。谁更能够推进媒体融合目标的实现,谁更能保证在融合基础上扩大媒体的整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以谁为主体,不必纠结于它是不是传统的主流媒体,是不是有根红苗正的出身。传统媒体通过变革成为媒体融合中的主角,“当然值得欢迎。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内容生产和市场扩张能力,能够承拟社会责任的新媒体组织和平台同样可以成为融合主体。
关键词 媒体融合;文化产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112-02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已遍及各行各业,并得到广泛应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快多项领域的发展。其中潜力行业“互联网+文化产业”引起高度重视。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协调性、循环性和高效性等优势,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新媒体应用而生,与传统媒体不同,技术更先进、传播渠道更灵活,信息资源更丰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发展快速,但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源在于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多数仍是利用传统媒体和简单的互联网进行传播,严重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促进文化产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 “媒体融合+文化产业”概述
1.1 “媒体融合+文化产业”涵义
“媒w融合+文化产业”是指将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智能终端相互融合,利用共有资源和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对文化产业技术进行革新,加快文化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媒体融合为媒介,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新形态。
1.2 媒体融合的优势
传统媒体发展至今,拥有专业的人才储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发展了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口碑佳,品牌优势明显。运用已有特点,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丰富信息内容,使受众面积更加广泛和多元;同时,媒体融合具有信息灵活的特点。大众对媒体信息的需求已从原有的被动接收固有的信息转变为依据个人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媒体融合后,可根据受众心理和不同喜好,传播多样和个性化的媒体信息,因此更加关注受众者需求,形成双向互动。此外,伴随互动增加,客户可针对媒体信息进行自由沟通和交流,媒体可依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利于媒体的发展。
2 媒体融合现状
2.1 受阻于政策壁垒
我国媒体为事业单位领导下的企业经营,形成了“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经营格局,电视、杂志及移动、电信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政策不同,存在壁垒,融合难度大。国家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广播电视行业禁止经营通讯业务,而电信行业也无法进行广播电视等项目的经营。报刊由于受书号的限制,也无法与其他媒体有效结合;此外,一些媒体已成功实现融合,并有一定的发展自。但同时也要受多方部门的管制和监督。例如,网络电视具有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的特点,因此会受到电信部门、广电部门及文化部的共同管制和监督,三方参与其中势必加剧利益之争,严重阻碍媒体融合的发展;另外,媒体融合受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导致区域垄断媒体资源现象严重,造成资本市场封闭,信息资源无法流通和实现共享,不能进行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上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政策壁垒。
2.2 受制于技术发展
媒体的融合在传媒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尤其在传播手段和媒介形态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就技术本身而言,手机终端虽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观看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受众群体和广告商较高的消费标准和需求。同时,移动数据的传播速度较慢,信号时强时弱,无法与手机电视播放同步,同时大大增加的移动流量,加大受众者的消费标准,从而减弱消费者利用手机终端观看电视、浏览报纸、信息的积极性;此外,就技术标准而言,媒体融合参照何样的技术标准都无法满足各方的利益,标准统一是融合的关键。目前,我国就技术标准通过长久的筛选,最终得以确立,时间历经之久减慢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脚步,也直接影响了相关监管部门的发展。因此,足够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媒体融合至关重要。
2.3 缺乏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且学科和方向教学内容单一,导致培养出的专业人员通常只会掌握一种理论技术,且实际操作能力差,难以与融合的媒体发展相适应。目前,媒体融合缺乏一批专业的集技术、跨媒体、管理于一身的全面型人才,人才资源是融合媒体发展的核心,拥有专业的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规模经济、提升经济价值的关键所在。第一措施就是培养一批优秀的一线技术骨干,使其具备能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工具对各项媒体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采编。全能型媒体人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媒体管理成本。
3 媒体融合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 强化技术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做支撑,也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要素的创作和生产方式,打造高附加值的时尚文化,改变受众的传统文化观念。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可加快文化数字内容的开发,从某种程度可看出,技术先行产业为内容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发展的平台,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创新的契机。新媒体技术为多家媒体企业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方面做好基础保障,从而为文化产品创作和销售提供了重要的流通途径;与此同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链条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展开思想、方式等文化要素的创意,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会和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3.2 整合资源
运用媒体融合和新技术,可整合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可从内容资源、技术手段、传播途径和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从内容资源看,通过媒体融合,文化内容将以音乐、电影、舞蹈、动画、游戏等不同形式通过微博、微客等介质传播,打破传统单纯以开发者为主、媒体单一且受制的状况;从技术手段看,数字技术是发展趋势,媒体融合通过对数字技术不断优化组合,改变了单一的文化行业运作格局;从传播途径看,媒体融合的新技术使流通渠道多元化。媒体融合通过对文化产品多要素的开发,利用多元化媒介,打通了不同文化产品的流通途径和销售渠道;从整合产业组织结构看,媒体融合新技术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技术的融合使传统的媒体间强化了联系,减弱了新媒体进入壁垒,为整个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化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3.3 重视多元
重视本国的多元性文化。我国多民族的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个性化文化是文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也是文化产品销售的核心要素。媒体融合之前,多元文化发展受资金限制,无法通过耗费高额的成本进行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媒体融合之后,新技术的发展为小众且有潜质的文化提供了平台,通过新媒体,创造、传播、消费文化产品,丰富了文化产业。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运用媒体融合,对文化进行生产、传播、消费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倪红营.苹果手机的中国营销策略对国产手机“走出去”的启示[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5.
[2]吴迁.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6(34).
第一、内容要以体系化呈现
自新媒体产生以来,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新媒体。紧跟着新媒体出现的就是新词,新词中属“碎片化”最热。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有的更多的就是碎片化的时间。而新媒体就是抓住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当然人们的时间是碎片化了,同时人们的知识也逐渐的碎片化了。往往是东一点西一点的,就知识体系而言根本就不能让广大的读者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那么,对于正在做新媒体运营的小伙伴或者说有志想做新媒体内容运营的小伙伴们,在今后的运营工作中要做到的是,要准确的定位新媒体公众号。对于公众号的内容还是需要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最好的状态就是把公众号的内容如书本一样形成一个一个的章节体系,给读者提供持续性且连贯的知识。最简单的概念就像连载小说一样。这样每个公众号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特点,为读者提供如书一样成体系的知识。对于提高读者的粘性具有深远的价值。
第二、打造更专业化的内容团队
现在很多企业虽然都是很重视新媒体的运营,但是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往往过于随意话或者说过于边缘化。菜頭先生曾经随便看了几家企业关于新媒体运营的招聘启事。条件基本要求是中文、新闻、广告、市场营销等专业,虽然专业看起来很对口,但是在给出的经验要求及薪资要求确实一个初级的水平。在传统的新闻媒体概念中,我们都知道一个编辑团队,不说很高大上,但起码给外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专业,或者说只有专业人士的稿件才会进入这样的媒体编辑部。
关键词:多媒体;著录;分类
中图分类号:G25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42-02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先进的超文本检索――WWW。超文本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方法,它把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不定长的基本信息单元存放在各个结点上,通过复杂的链路联系在一起,得以检索出内容更广泛的各种信息。这种包含听觉、视觉等多种元素的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各种媒体的总和产生了多媒体概念[1]。多媒体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因此,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组织起多媒体文件与检索特征词特别是分类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方便广大读者检索利用,成为当前图书馆及计算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多媒体分类检索方法概述
(一)传统非纸本资源的著录标引分类状况及其局限
传统图书馆经历电子化时代后也收藏了很多非纸本资源,包括音像资料、缩微资料、机读资料等,因其类型繁多、内容复杂,根据不同标准有多种不同的划分结果[2]。这些语音资料、图像资料或其综合体给我们的传统图书分类方法造成了一定的麻烦。现在各高校图书馆的传统非纸本资源的著录标引有多种方法,但都有其共同特点:一是都采用CNMARC/USMARC格式,需要专业图书著录人员录入;二是都依赖于纸本图书数据库及检索,难于体现多媒体标识的特殊性;三是字段烦琐,人工著录的工作量很大。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很难包含网络获得的种类繁多的多媒体资源,不能充分直观地反映多媒体资源的特征与类型,在分类标引上也单一化,组织及检索存在较大的难度。
目前,Internet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有根据音视频的艺术形式、创作题材或压缩方式来进行分类的,如将电影资源分为纪录片、言情片、战争片、恐怖片、灾难片,喜剧片等;有将音频资源分为MIDI、MP3等的。这些分类方法也有明显缺陷,经常互相包含甚至存在矛盾。如只从电影资源方面看,在纪录片中也存在战争题材或表示自然或人为灾难的。而且无法反映多媒体资源的多样性,但也可以作为借鉴参考。
(二)当前多媒体资源的分类、检索技术研究状况及实施难度
当前,在多媒体资源分类、检索方面的前端研究课题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元数据的多媒体信息分类检索,代表是DublinCore元素;二是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分类检索,代表是MPEG7标准接口。这两种分类检索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电子文献的著录;后者主要是对多媒体内容描述的步骤定义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起到检索标准接口、方便计算机自动分类检索的目的[3]。
与MARC相比,Dublin Core有结构简单、字段较少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缺陷,即在大型数据库建设中,通过限定词进行数据标引以加以区分,容易造成非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人员不易掌握的缺陷。区分过粗就影响数据的使用效率,区分过细又著录复杂,形同MARK著录方式。但是,随着对DC的研究发展,从图书馆的电子文献组织分类方面来说,DC还将是一个发展方向,应用前景不容置疑[4]。
MPEG7是MPEG(运动图像专家组)的新一代多媒体标准。因为MPEG-7标准本身不提供对描述特征的自动提取机制,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与之配合的科学实用的检索系统出现,还只处于研究阶段,是多媒体检索界的重大课题。
通过对以上两种多媒体分类检索前沿技术发展的概括,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的现有软硬件环境下,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要求过高、很难实现的共同特点。
二、在现有软硬件环境下建设多媒体资源
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具体现状和软硬件现有配置,在不需增添设备、不需另行研究开发高端技术、不需增加大量劳动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个结合本馆实际的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及方便快捷的检索系统,应该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实现目标。综合大量研究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技术。现有资源包括平时上网浏览积累的多媒体素材、开设某专题特意寻找的多媒体资料、经过数字化转换的本馆传统电子介质资源等。现有技术则指本馆原有网络设备软硬件、网络常用多媒体压缩处理及转换软件、具有普适性的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多媒体传输技术等。
2.在多媒体分类标引方面,坚持分类标准,兼顾多样。采用国内最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作为分类标准,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前瞻性、预见性的特点。同时,为了充分反映多媒体新学科与传统学科的联系,要注重多媒体资源的主题内容与中图法各类的关联,也要兼顾多媒体的外在形式,创建出一种同时具备两种分类标准的分类检索方式。
3.在多媒体数据库及检索方面,设计一个不直接依赖于MARC字段式著录方式的简单明了的录入窗口程序有其必要性,而且使其成为能够脱离图书馆广泛应用的基于CNMARC/USMARC的纸本图书数据库的自动化系统,采用单独特殊的数据库,利用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一个多媒体数据库检索系统。
三、探讨一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分类标引
通过对几种当前多媒体资源的分类、检索技术研究状况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来说,还是目前仍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方面的基于文本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最直接、最简单、最实用。为了尽量避免它的缺陷,借鉴DC元数据的结构简单、字段少的发展方向,应采用以最少最必要的字段来揭示尽可能多的多媒体内容特征的方法进行著录。
而在分类方面,针对图书馆应用的特点,采用国内最通用的“中图法”对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分类标引有其必要性。再结合互联网上普遍采用的对多媒体文件的类别划分,得出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因此,可以同时采用两种分类并存并互为补充的方式进行分类标引,分别为按形式分类和按内容分类。以按内容分类为主,体现多媒体源文件的题材内涵;以形式分类为辅,体现多媒体文件的表像区别。
例如,在形式分类上为军事题材的故事片,因其表现的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在内容分类上就将分在历史类。推而广之,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科技类多媒体文献的分类标引,如一部描写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记录片,按形式分类为艺术类的记录片,按内容分类即为环境保护类。再举一个图像的例子。一张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照片,在形式上将归到艺术大类的新闻摄影小类当中,而从内容上分类则是马列主义思想大类中的生平小类。
这样同时保留两种分类方法,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除了利用题名、关键词等检索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两种分类类别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多媒体资源。
例如,在视频及音频库著录字段方面,“名称”、“关键词”、“主题词”、“简介”、“作者”、“来源”、“大小”、“出版日期”等为必备字段。而图像库字段与音视频库略有不同,要增加“图像属性”、“DPI”、“尺寸”三个字段,以突出图像方面的特殊属性。在此基础上,在所有多媒体资源的著录字段中添加“按内容分类”与“按形式分类”两个新字段,利用不同的树型结构或检索提示展示中图法类别,能够极大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四、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统一检索的方法途径
因为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类型有着不同的区别,可以采用分别建立不同的数据库的方法建立多个不同结构模板的数据库,然后采用统一的跨库检索(即同一服务器上的不同数据库组织在一起检索)技术来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的统一检索,从而实现构建包含不同多媒体文件的整体性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比如,在一个多媒体建设平台上分别建立音频库、视频库、图像库,然后在三种不同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跨库统一检索界面,读者可以通过传统的题名、关键词、著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同时,统一采用中图法分类导航,并设定为“按内容分类”、“按形式分类”两种分类方式,以便更快速更全面地展示出各种媒体库的相关资源信息。
因为多数图书馆都已购买或自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平台,所以,只要将其稍加变化或二次开发就可实现这种按形式分类与按内容分类的不同分类方法并存互为补充的分类检索方式。
结语
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已经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在不侵犯著作版权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及网络技术优势来打造自己的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及检索平台,同时研究出最充分反映多媒体形式与内容本质特征的分类标引方法。这样才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具有自己本校特色的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同时,要放眼未来,注意可以扩展升级到尖端新技术方面的兼容性,为将来移植到如Dublin Core标准的新型数据库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建凤.多媒体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服务[J].现代情报,2002,(6):142-145.
[2] 刘新周.非书资料管理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4):74-76.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目标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路径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好.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城市地理,2014,(8):72-72.
[2]徐Y.关于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才智,2015,(30):56-5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对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媒介融合 媒体变革 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媒介融合在业界的繁荣使学界对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011年,新闻学术期刊中对媒介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加以梳理。
一、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
1978 年,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张建在《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出现后,与传统的四大媒体在信息的流通领域各自发挥作用,并彼此融合和促进。媒介融合时代的特征为:新兴媒体主导,新兴媒体成为引导或影响主流舆论与文化状况的强势媒体;新旧媒体融合,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密切交融,共同主导主流舆论与文化状况;媒体竞争加剧,每一种媒体都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中竞相伸张和突显自身的传播优势。”张建运用了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理论――长尾理论来阐述媒介融合的必要性。①
南京大学丁柏栓教授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中认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体及其他相关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间在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 媒介所有权的融合, 常常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 是否融合、与谁融合、何时融合、如何融合、在多大程度上融合, 并不是由媒体负责人和一般的新闻从业者所能自主决定的。”②
丁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应从三个层面理解,即物质层面、操作层面和理念层面的融合。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也就是传播工具之间的功能相互交融;操作层面的融合主要包括传播业务和运营业务层面的融合;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从业者来说的;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的融合。
谭天、刘晓璇在《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中认为:“当下我国媒介融合的现实图景是以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为主导,但更多的还是在行业的框架内展开。由此,广电、报业和新媒体各自为战,总体上呈现分兵合进的融合态势。”广电行业要积极应对三网融合,报业要全面实行全媒体战略,新媒体要积极推进跨界与越位。③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
媒体融合带动了媒体变革,而媒体变革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1、变革手段之一:异质媒体的互动和联合
陈善宝、陈力峰在《从“金喜购”谈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盈利新模式》一文中,以《楚天都市报》打造“金喜购”网络平台为例,阐释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与联合。“依托于《楚天金报》、金网两大媒体平台的金喜购,一亮相即赢得《楚天金报》50 万忠实读者、金网20 万时尚网民的高度关注。基于《楚天金报》和金网的双向互动,金喜购借助于《楚天金报》的品牌和公信力,聚合了目标客户群体,延伸了报业传统盈利模式的产业链,通过客户和读者的互动体验和支付,形成了媒体形态和商业形态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销售盈利和模式创新。”④
2、变革手段之二:报业集团化经营
姜帅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报业转型之路探析》中指出:“通过媒介组织的融合,组建集团式发展的优势在于,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为合作,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湖南省现已组建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两大报业集团,湖南报业由此走上集团化发展之路。”⑤
3、变革手段之三:自身模式的创新
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不同的媒体要争取“和而不同”。王凡在《“和而不同”―――媒介融合下的报纸生存之路》一文中认为,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进行报网融合的同时,努力突破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限制,在“和而不同”中提供优质的观点,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国民知情权的代言人,找到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发展壮大之路。
广播媒体也同样如此,需要不断创新模式。郭珂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广播媒体发展创新策略》中认为:第一,强化广播在舆论引领中所起到的独特功能;第二,精办广播栏目,坚持走品牌经营的道路;第三,实时更新节目形态,开发适合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节目。在多种媒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今天,对于广播而言,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发展创新策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在可预见的未来,媒介融合的进程会逐渐影响到传媒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未来媒介市场的需要,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也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徐文婷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改革探讨――以“5W”模式为分析框架》中总结了现在很多新闻院系做出的一些有益尝试。包括通过专业设置开辟传统新闻专业人才的“试验田”,通过借鉴国外的融合教育模式来改造教育环境以及通过与业界合作,依托媒体平台开展融合教育。她认为对于学界而言,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应业界发展的人才,必须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内容的变革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解决新闻教育中最最关键的由谁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几个问题。
管文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刍议》中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媒体专业技能的界限被打破,具备跨媒体技能的多面手将成为未来新闻人才的首选。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的突出表现,记者不再为某一单一媒体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信息数据库服务。”⑥
媒介融合大潮引发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姜卫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中认为媒介环境的改变导致过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新闻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建构。
四、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会引领媒介向哪个方向走,不少文章将重点放在了这一个议题上。
程美华在《出版媒介的融合方式及其发展》中总结了出版媒介的五个发展趋势:第一,出版媒介组织机构间的融合将会渐渐摆脱行政力量的因素,不会受行政干扰;第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仍会是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第三,媒介形态的融合将会进一步加大;第四,资本的力量将会日趋彰显,并且在出版媒介融合中起纽带作用,出版媒介融资的渠道将会更宽、力度也将更大;第五,出版媒介融合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将极大地促进出版产业的完善和发展。
孔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市场格局的主导者将会是传媒集团,尤其是多媒体新闻集团,例如经济科技娱乐类新闻信息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新闻融合”的竞争焦点。⑦
对于媒介融合的方向孔玮认为可以归纳为四个,即跨媒介融合、跨区域融合、媒介资本融合、媒介集团化融合。孔玉双、孔庆帅在《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中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接收终端的融合的实现,它是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媒介融合将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强化人文关怀,以受众为中心,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⑧
五、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的特点
综合分析2011年对于媒介融合的论文,我们可以发现既有对宏观规制的分析,也有对具体业务的探讨。总体来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于媒介融合的概念等基础性研究继续进行
众所周知,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传播业界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实践,也是一个涵盖面十分广并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于其概念的解读可能有所不同。2011年,对于媒介融合概念等基础性研究依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传媒治理与媒体变革方面
梳理2011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传媒治理与媒体变革方面占很大部分。当今世界,伴随传播进步的是业界传播理念的更新。媒介形态的创新以及多种媒介的融合会导致新闻传播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这种创新也体现在媒体变革和传媒治理上。研究者们在媒介变革与传媒治理这个议题上展开了不少讨论。
3、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操作建议
研究者们较多关注媒体技术发展给媒介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进而讨论媒体变革的必要性和手段。这部分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结合现实案例,指导性较强。
纵观2011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者大多把目光投向媒介融合给传播领域带来的益处,与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担忧相比,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学者们对于媒介融合持过度赞扬的态度,对媒介融合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①张建,《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J].《丝绸之路》,2011(22)
②丁柏栓,《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
③谭天、刘晓璇,《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
④陈善宝、陈力峰,《从“金喜购”谈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盈利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1(1)
⑤姜帅,《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报业转型之路探析》[J].《东南传播》,2011(5)
⑥管文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2006(26)
⑦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2011(3)
⑧孔玉双、孔庆帅,《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J].《探索思考》,2011(3)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自救
一、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等几种主要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方式上采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传统媒体采用原始的机械装置定期、限量的向公众传播信息,其主要以传播信息,提高教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的交流活动媒体。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交流的重要职责,而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开始快速的拓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受到了挑战,迅速的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大量市场,使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新媒依靠互联网、掌上媒体及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互动传播和创新传播。
相对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陷入了困境之中。首先,在信息的快捷和迅速方面,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被严重的抛在了后面,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要经过采访、制作、编辑的过程,而新的媒体形式则完全不同,比如用手机一张图片和编辑一定量的文字,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信息就会被接受方接到。而信息的效果可能还十分的理想,移动客户端能够迅速的分享随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鲜信息,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往都是通过传统的媒体才被广大的观众所悉知,而今天则完全不同。新媒体成为重大事件信息的交流传播平台。传统的媒体在信息交流的时间屏障,被新媒体传播的时间性彻底的改变了。
从信息的交流程度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方面的传播,缺少信息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信息的和信息的接受之间有天然的交流屏障。而网络媒体则大大的不同,它为信息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信息的传播是所有人都可参与的开放式的信息传播,有明显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都是线条性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按照既定的顺序开展传播,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针对自己的需求来灵活的选择,有的时候,一条信息如果它在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被记忆和记录,之后就失去了记录的绝佳机会,信息是定时定向的流动。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信息的传播是灵活机动的。正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市场空间被新媒体大量的占领,传统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中吸取营养,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被人们认识到开始,就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将要消亡的声音,但陷于困境中的传统媒体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性。新媒体的优势性中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性,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新媒体必须要传统的媒体来补充。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严谨性、深刻性、规范性、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固有特征,双方呈现出了特有的互补性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传统媒体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考验,表现出很难或缺的依赖性。传统媒体历史悠久,体系成熟,有权威性的保障。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甚至权威性仍不可撼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媒体是信息的采集中心,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收集,形成多元的信息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表现出弥补不足的特性。网络新闻、网络小说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多元的印刷需求。是市场的需求使原本有很大不同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能够有效的结合,在市场的需求机制下,媒体行业在满足需求中不断的改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信息,社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媒体信息来满足需求。而最终媒体将在改变中受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对于双方都有益的,有利于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的趋势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是好的,媒体行业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融合的方向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场自我的拯救。如果传统媒体能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摆脱自己目前处于衰败的趋势,那么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繁荣,信息开始大量的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信息的流量瞬间的增多,随着人们的信息可选择性增多的同时,人们不再需要在传统的信息载体中四处的搜寻或者等候,而是在收集移动客户端中轻松的搜取获得。在信息大量泛滥的同时,信息的鱼龙混杂也表现的较为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去认证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信息,信息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传统媒体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优点基础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中,传统媒体应保持住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优势是生存之本。相对于新媒体的社交媒体随意性、宽泛性,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就显得突出的重要,新闻信息要追求新闻的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以速度和数量取胜,以方便和快捷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双方一旦结合,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报道中,更容易做到中立、公正、准确和真实,同时,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的声誉,在复杂的事件中,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对整个事件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公正的,是正义的、客观的,冷静的乃至是理性的,而这样的公正性,在传统的媒体中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没有公正的角度,就不会有确切的判断。
其次,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是一个方向,传统应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新媒体在服务人们的生活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细节,它能够迅速的渗透到人们之中。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的时间性,同时能够全面深入的开展最新的新闻报道细节。网民在网上最初看到的是新闻资讯类媒体,而新媒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使得新闻资讯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社会化正在快速的普及,在未来,这种普及只能是在不断的深化,而不见有收缩的迹象。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新媒体的社会化普及,它们对传统媒体做了有利的补充,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融合过程。
最后,媒体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客户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两者的结合是对彼此都有益的,其目的是更多的阅读,是更好的服务,是丰富信息内容。丰富传播的途径,使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被社会贡献,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内容是必然融合的方向,内容能够综合性,不同的媒体,受到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而最后的融合是必然的选择,市场竞争在无时无刻的经行中。而渠道和途径也会在彼此的合作中真正的融合,网络新闻是开放的空间,其包容性是很强的,未来一个传播平台可以传播不同介质的内容。未来,传统媒体与媒体应该会在彼此的融合中不断的模糊它们之间清晰的界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四、媒介融合的价值意义
首先,突破传媒传播信息的界限,不同的传媒在产生之处依靠自己的传播优势迅速的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同的传媒对自己传播的信息上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媒体融合的难题就是使原本依靠自身优势传播自己优势信息的媒体发挥最大的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有重要的行业意义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融合中获得发展,找到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传媒在传播信息上的界限将不再清晰,其媒体的不同功效会做到融合,从而改变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传媒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阅读者将在融合中受益,传统媒体获得发展,新媒体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不是强行组合的结果,而是不同的媒体依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彼此间相互的融合。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媒体技术在深层的融合中获得进步,媒体技术的提高将在融合的效果中表现出来。其发展的结果是把传统的媒体带向新的技术的高度,而在新闻的本质上,各媒体的性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更过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是深层的融合,其本质是提高新闻的质量,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再次,在融合的过程中建立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虽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而彼此的界限也会有模糊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媒体融合是为了彼此各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遵循媒体发展的规律,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在内容上的组合和改变,都是从加强自身的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传统媒体寻找融合的途径,来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的化,传统媒体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方向。通过融合,传统媒体可以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服务不断的优化,从根本上从融合中获益。
最后,增加媒体的经济价值,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价值创造方面的优势。很多的人忧虑传统媒体将在未来消亡,这样说也许不无道理,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需要外部的输血来维持的话,传统媒体的困境将会继续。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为自己创造经济的价值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媒体的融合不是一定的,而是顺应其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如果强求其形式的结合是不对的,也不能找到其真正的融合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自己的途径,巧妙的融合会使传统媒体获得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自合,王曦辉.共融共粉大河奔流――从大河报的实践看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4,(12).
[2]林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融合[J].新闻传播,2014,(13).
[3]秦洁.简论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2,(17).
[4]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影响
伴随着数字媒体的冲击,媒体融合必然会成为媒体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新闻传播的运作模式已然改变。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体发生了角色转变,他们不止是简单被动的接受媒体信息,同样也是新闻的制作人和传播者。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一、媒体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影响新闻传播的分析研究还不多,但是,媒体融合趋势已经形成。具体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一,新媒体的各种类型都已经逐步融入新闻传播。比如网站和搜索引擎,以传统新闻的生产为来源,以新闻内容为参照,进行媒体融合。目前新闻传播途径在网站和搜索引擎上的媒体融合占据较大比例。网站和搜索引擎主要依靠的是PC端,而在手机移动终端上,微博,微信,甚至还有APP软件的应用和使用也大大地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力度和广度。第二,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融合关系可以理解为,新媒体传播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作协同化的新闻报道。同样,传统媒体反过来运用了数字化网络技术,为自身拓展出新一类的媒体传播渠道。这些新媒体传播渠道可以是移动电视、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等等。媒体融合促使新闻终端的多元化发展和不断创新。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媒体融合促使了新闻传播信源的多元化。当前的网络传播方式,人们不是单一的新闻受众者,还获得了新闻传播的参与能力。参与的方式各种各样,比如使用微博、微信新媒体,即刻把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感受及想法表达出来。由于网络信息工具的多样化,QQ、BBS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介工具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形成了个人对个人、多人对多人、个人对多人的新兴社媒网络模式。个人可以成为新闻的信息源,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并且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源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闻的传播者和受众人的一体化是目前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由于网民数量的庞大,上网时间的剧增,每天都有海量的微博、微信、图像、图形、文本、音频和视频,充斥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的提供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团体和新闻机构。专业媒体因为有史以来的权威性依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新媒体的崛起和影响不可忽视,不管是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媒体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接收终端的统一化。接收终端统一化是指接收终端设备的融合,终端设备中有电子产品、计算机、手机等等,融合过程是建立在数字聚合的高度发展上的。通过协议,实现电视与电脑的融合,以及影音设备和电脑、手机终端的融合。新闻传播的单一形态越来越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新闻信息要同时覆盖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载体形式。因此,对于新的接收终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够提供多种载体形式的服务,还必须有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机整合的功能,把最终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群体。接收终端的一体化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接收终端硬件融合;第二,多种媒体信息的一体化;第三,以终端设备和虚拟终端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三)组织方式一体化。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传播的方式都是各自为政。而媒体融合打破了各个媒体之间的壁垒,传统的行业和区域管理不再成为障碍,各个媒体之间实现高效整合,各个媒体在生产流程中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重组,这种集体化运作实现了对全部媒体的统一规划,组织方式一体化的构建。媒体融合和组织方式一体化,能够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特点,在新闻传播中既可以实现资源各享,又可以保持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做到,百花齐放。我们可以把媒体融合理解成一种聚合效益,过去单纯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四)综合式的经营方式。媒体融合使媒体之间处于共同运作的状态。由于资源可以互享,那么尤其在新闻资源的采集和上,优势非常突出,同样的新闻不需要再通过不同的媒介去逐一采集,而可以采用联合行动,联合行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降低新闻传播和生产的成本。经营方式的综合化是媒体融合和传统媒体在本质上的区别。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传媒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变成了传媒发起,全民共同参与、互动、分享的局面。这些新闻信息源通过人际的交流和大众的主动传播得到快速的结合与扩散。新闻的方法和手段随着技术的更新发展而推陈出新,从传统的纸媒、广播到现在的多媒体形式,终端设备上可以是实现录、说、写、看、读、听等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体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媒体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必然的方向。一方面是广大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新时代新媒体的经营新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作为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趋势,把握好这种趋势,顺应发展方向紧跟转型的步伐。
作者:王娟 单位:华宁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混搭 数字化介质 “元数据”留存
“碎片化”点播 三网融合
一、广播面临的变局
1.数字化多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当下,智能手机、Ipad、微博、电子商城、云计算等一再向传统媒体发出清晰的信号:随着技术的演进,各类智能化移动多媒体终端层出不穷,随着人们收听、收看方式的不断变化,数字化多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受众正在被打混、细化、类分,媒体之间的壁垒显著模糊,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2.电视数字化应用速度明显快于广播
近年,国内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进工作进展很快。在此进程中,电视媒体数字化步伐明显快于广播。原因很清晰:电视媒体在传统媒体中的核心位置、电视媒体呈现方式的多样、电视媒体受众数量的众多,都使得电视在本轮广电数字化进程中需求明显,推进迅速。
二、广播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1.广播延伸至更多平台
在数字化时代,除了数字广播(DAB)外,广播完全可以在更多的数字化平台上延伸、发展,比如互联网、有线数字网、手机等移动终端。这些数字化介质是广播未来生存的重要基础,同时,它们也很明确地回答了广播未来的发展方向——延伸至更多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中继续找回那些“走了”的听众。
2.必须朝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其实,广播多媒体化的进程早已开始,我们未来前行的方向是:在保持广播自身传媒特点的同时,坚定地朝多媒体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问题,更是一个生存的问题。
三、广播处在一个变化的进程中
1.广播的播出方式一直在变化
简单勾勒广播的发展过程,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经历了从“完整录播”到“录播加直播”到“全时段直播”的变化。这种变化演进,实际上就是听众的收听需求对广播的反向要求带来的。如今,数字化时代,广播依然要随着听众收听习惯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网络化、数字化、碎片化、互动化。
2.听众进入互动与随意收听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信息来源的选取更加随意,受众与媒体的关系已经深刻改变,由单向获取迅速转化为双向互动了。微博就是这一变化的典型。换句话说,传统广播听众的忠实度正在削弱,听众进入了互动与随意收听的阶段。
3.在途收听给了广播重新发展的“缓冲期”
随着中国进入“汽车生活时代”,城市道路的拥堵导致人们对于路况信息的需求强烈。在途收听人群数量迅速增长,让广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暂时解决了广播的生存问题。但显然,人们收听广播的原因和需求,已经在悄然变化,这其中,给我们最大启示就是:收听需求与方式的变换,是未来广播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4.数字化技术给了广播新的传播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收听广播的老习惯自然与其发生关联——网络收听、网络电台、“播客”开始在网络上给传统广播开辟出条条新路;移动互联时代的快速到来,又将人们的收听习惯带到了手机等数字化智能移动终端上。事已至此,传统广播已经很难“回头”,必须变化。
5.“元数据”留存、“碎片化”点播使广播在未来得以生存
互联网的一大优势是对于“元数据”的保留。任何信息都会在互联网的世界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海量的“元数据”。“元数据”是可以被切割、编辑、组合成各种“碎片”的。同样,广播内容的“元数据”和“碎片化”就成为了新的网络收听习惯,成为了听众与广播互动关系的基础,
四、“混搭成平台”是趋势,“听众变用户”乃王道
1.“平台”的搭建是广播的媒体融合方向与趋势
“平台”是什么?简单的说,“平台”是广播进行媒体融合时,通过技术发展所选择的媒体组合,通过内容生产所形成的区域,通过听众互动所建立的网络社区,是未来广播的方向和趋势。
2.理念:处于新旧过渡阶段时,平台的搭建必须“混搭”
当前,技术发展与媒体融合、内容与受众习惯都处在一个不停变化的过程中,新与旧、现实与趋势均处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阶段。所以,既不能完全推陈,更不能简单出新,应该采用“混搭”的手段,搭建媒体融合的平台,新旧均有,把握好度。
3.手段:“混搭”成平台,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
“混搭”是一个比喻,也是现状。首先,当前广播的播出与收听形式处于混搭状态——传统线上广播、互联网广播、手机等移动终端收听并存;其次,广播开始寻求多样化的混搭方式——以音频为核心,充分利用数字化广播和网络及移动终端,开始视频、图片、文字。
4.广播要生存,必须将听众变成“用户”
虽然如前述,传统广播发展的核心生命力是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与收听习惯的改变带来了变化的机遇。但是,最终这个平台的核心是听众,尤其是在媒体融合时代。因此,广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是将听众逐渐过渡为“用户”,这是广播媒体得以生存并真正壮大的王道!
五、例证:“混搭”成平台的“样板工程”
2007年12月25日,BBC首次推出iPlayer试验版。网友可以在有关界面上实时收听或下载收听过去一周的广播电视节目,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平台媒体下载播放器。2010年12月,在iPlayer下载节目的次数达到1.45亿次,比一年前增长了23%,其中72%(1.21亿)来自电脑,16%通过数字有线电视,5%来自PS3,4%来自手机电脑下载中,74%下载电视节目,26%下载广播,平均每天150万用户,其中110万电视用户,32万广播用户,5万两者兼之。
六、为什么强调“混搭”
关键词:媒介融合 基层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融合,使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传媒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今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与能源一样的重要资源。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逐步由专业化走向普及化,一般的基层组织甚至一些个体经营者也可以申请建立自己的网站及其它自媒体。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国基层的传媒需求不断增加,如居民社区、企业、农村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传媒,这些基层传媒需要高校新闻专业为其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面向基层组织培养新闻传播类应用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基层新闻人才需求变化
媒介的融合改变了传媒自身的生态链条,使媒介内容传播与传播技术粘合度增加。基层组织原有的广播、报刊、电视等单个媒介形态逐步融合到网络,媒介的壁垒逐渐消失了,于是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知识结构由专业化转向立体化。过去传统大众传媒占据主导地位,传媒机构所需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专业化的特点,即传统新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以纸媒采编为主、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采编制作为主,知识结构以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知识、采访写作知识、编辑常识等基本专业知识为主体,且媒介特征突出。但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泛化,每一个个体或终端都可能成为传者,基层组织无论是规模大的组织还是规模小的单位,大都有一个自己的网站,有的组织还有内部的报刊、广播等媒体,这些媒介信息最终都在网站上显示出来,因此,各基层组织内部有限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必须是既具备各种媒体采写编知识,而且还掌握一定数字技术,有跨媒体、跨学科知识的立体结构的新型人才。
(二)人才能力结构由单一化转向全媒体化。媒介融合并不是传统媒介的消失,只是介质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报刊书籍等媒体由单一的纸质形态,发展为既保留原纸形态又有电子报纸杂志和书籍的新形态。因此,在融合媒介背景下,基层组织所需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还必须具备跨媒体采写编的能力,全流程、一体化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既有一定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有较好的使用录音、摄影、摄像设备录制拍摄较高质量音频、画面和视频,并编辑这些音频、画面和视频的能力。因此,媒介融合时代,基层所需新闻传播人才的往往是一个“多面手”,能力结构呈现全媒体化的趋向。
(三)人才非智力因素显性化。一个基层组织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往往兼有多项职责,不仅要做好新闻信息的对内对外传播,还兼有办公室的秘书事务,危机公关等多项事务。上传下达、内联外引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作者既熟悉新闻传播业务,又具备一定的行业常识或专识;既要在内处理好上下级、中高低层关系,还要与各种上级领导机关、相关业务部门和大众传媒建立广泛的联系;既要做好日常宣传工作,还要能够危机公关。这些复杂的事务处理要求基层新闻传播人才具备良好的非智力条件,这些非智力因素,需要高校开设一定的专门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开展一些专业化训练,以胜任将来的基层工作。
二.当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积极应对的措施与不足
新闻传播类专业最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部属院校设立专门院系,而且地方院校也开设相关专业班。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需求,有的院校开设了大众传播和摄影摄像专业。随着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加,各高校对新闻传播类教学改革研究也在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如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倪万、许维江、唐子恒主持的“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研究”等;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研究,如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与管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系统化训练研究”,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复合型模式研究”,三峡大学“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跨学科教学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导向、文工交叉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研究及实践”。
但上述教学改革研究与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新闻人才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尤其是面向基层的企业新闻传播和企业文化传播、城市社区新闻传播、乡镇村新闻传播等方面没有涉及。
三.融合媒介背景下基层新闻传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面向基层组织培养新型新闻传播类应用人才,地方高校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地方高校可以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情,增强专业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特色性,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在面向基层组织培养新型新闻传播类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各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教学要立足地区实际,尤其要考虑学生将来更多到基层工作的具体情况,转变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思路和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拓宽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思路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发展迅速,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学校,也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独立学院,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所有新闻传播院系的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节目制作与管理的人员;培养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培养网络和新媒体需要的栏目策划与编辑人员。人才就业去向也主要面向各级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及其他单位。这样的思路和目标既没有各自特色,也没有区分人才层次,都顺着培养专业新闻人才的思路,以专业新闻机构就业为目标。且不说专业新闻机构容纳不下这么多人才(全国具有新闻从业资格的人员总共20万左右,而目前全国新闻传播专业在校生就有10之多),即使如此,也要考虑广大基层组织日益增加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拓宽就业出口。因此,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应该适应基层社会、经济、生活发展需求,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现代传媒的全面知识和技能,以及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面向基层组织培养一批有志于基层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型人才。
基于这样的新思路,高校面向基层组织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理念也应相应更新,即要体现以尊重个性的人才培养规格为依归,以大传媒全流程的课程教学为平台,以现代教育科学为手段的“创新、实用”理念;在教育与教学中坚持“三并重一结合”,即人文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新闻传播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结合。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强化人文科学通识和专业修读方向教育,增加基层新闻传播实务选修方向,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未来发展潜力。
(二)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大多以新闻专业领域的分工来划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基本照搬著名新闻传播院系。这种传统课程体系由于媒介壁垒分明,专业划分过细,很难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因此,基于基层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突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媒介融合的实际需要,体现基层组织新闻信息传播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有利于培养基层所需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多面手”。
首先要建立动态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先按专业类别设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质类、新闻类、传播类、创新类课程等;再将每类别细分成基础性课程和动态性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具有“奠基性”作用,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新闻史、新闻采访写作学、新闻评论等,即使是这样的基础课程,也应该根据融合媒介背景下新闻实务的变化和基层新闻信息传播工作的实际,适时主动调整。比如传统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将新闻业务里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分开设立的课程体系,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与新闻实践活动的脱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的采编、写作、评论只是连接新闻业务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它们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在融合媒介背景下采写编评已是一个互动的流程,应该在对这些课程进行融会贯通,建立较为系统、科学的新闻实务通论模块课程。
动态性课程具有开放性、现实性、前沿性的特点,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如新媒体方向、广播电视方向、企业传播方向等,技能实践课程包括报纸采编制作、电子杂志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网站开发制作等技能模块,这两类课程往往可以分设若干贴近现实需要、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是新闻专业基础课程的延伸,具有“延展性”作用。
按类设置专业课程既能保证课程模块的相对稳定性,也有利于经验累积和学科发展;分设基础性课程和动态性课程,能将快速发展的业界实践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体系之中,充分体现新闻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时代要求,满足各个层面和组织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按照模块设置的动态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培养“多面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养成基本专业新闻素养、熟悉多种媒介操作技能,从而更灵活地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基层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
(三)构建融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主义主导的当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该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媒介形态变化进行重构和再造,要突破传统的专业局限,以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调整或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构建教学实融合性的新平台。该平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实习平台,是融合了日常教学平台建设在内的多种专业功能、多种使用目标、多种媒体模拟训练的融合性教学平台。其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的融合,采、写、编、制作全流程的融合,以及多种媒体技术平台的融合。这种融合性具体落实在每一门课程中就表现为,将每门课程教学划分为知识学习和实践两个模块,各个课程作为一个单元最终构建成为融合性教学系统,各个单元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衔接。这种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教育的基础性实验设施,能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在仿真或真实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而且这种实践教学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与主流新闻机构和前沿科技企业携手共建,将前沿技术、能力要求等引入教学,建设成为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模拟职场团队按周期运作,全流程体验新闻实务职业岗位工作。这种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在迅速、直观地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增长社会竞争与合作能力,有助于新闻人才培养的方法既合乎高校教学规律又合乎媒体的生产规律。
融合性实践教学平台还有助于高校培养基层新闻传播人才。比如让学生承担校内的信息传播沟通工作,将校内新闻传播资源整合为可供学生学与做的“传媒集团”;立足本地资源建立实训基地,选择社区、企业和农村等典型基地建立实践教学网络。
面向基层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促进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朝着更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基层的方向发展。面向地方基层教学,可以让地方院校立足本地及时反馈人才信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远程教育;视频资源;思考
一、背景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除了在面授课上接受辅导教师的指导之外,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上网查看教学资源。电大目前的教学是“基于资源”的网上教学模式。未来的教育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未来的课堂又是什么样子?这是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和学着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1.未来的课堂,只是观看视频和分享讨论
比尔·盖茨,除了众所周知的首屈一指“科技尖才”这个身份以外,他在教育领域也举足轻重。他主张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倡高等教育向混合式课堂挺近。学生可以在家观看明星教授的视频作为家庭作业,然后利用课堂时间参与到各种团队项目和其他交互类的活动中。在未来,让一大帮孩子坐在教室里听教授讲课,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相当过时的事。
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 Brian Gonzalez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主题演讲,认为对于新的教育模式,未来有个很大的趋势,我们把它称之为——颠倒的教室。
2.教育资源的发展
对于目前电大系统,基层、地方和边远农村地区的广大远程学习者来说,教学信息的匮乏和教学资源的紧缺乃是最严重的,也是最易于通过互联网解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整合,也是电大多年来一直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媒体融合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人民网北京2012年3月9日电(记者魏薇)9日)报告:2011年中国媒体融合总体呈现出五个特点:第一,电信、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媒体合作进入新阶段,合作深化和多元化;第二,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互联网中心化特征已显现,移动互联网成为着力点;第三,媒体融合产品的研发提速,终端、技术应用、内容等基于媒体融合趋势的创新层出不穷;第四,跨媒体营销受到重视,全媒体集团“1+1﹥2”的整体效应初现;第五,媒介融合带来产业链的变革。并预测,2012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从量变发生质变。
(2)阅读变化
A.从文本(纸质)阅读走向屏幕阅读;
B.从线性阅读走向非线性阅读;
C.从单一媒体阅读走向多媒体阅读;
D.从静态阅读走向动态阅读;
E.从离线阅读走向在线阅读;
F.从非功能阅读走向多功能阅读(超阅读);
G.从驻地阅读走向移动阅读。
二、思考
1.视频资源在课程中的应用
如果问一位电大教师“如何做视频课程?”他可能会想到:
·编剧
·导演、演员、场地、灯光、化妆、器材……
·后期剪辑、字幕、配音、配乐、包装……
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是制作电大视频资源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创意!就是如何用视频画面来表达学习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陪伴性:学了读书,还要上课。通过听课获得知识,领略思想,感受风采。教师生动的语言,夸张的手势,深情的眼神,传递的不仅仅是凝固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传神。对于学习者而言,应满足以下几点:
·根据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
·随时和反复观看,起到个别辅导作用
·对典型问题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体现课堂氛围或现场感,减轻远程学习者的孤独感
(2)内容表达:如讲故事,案例,对比分析,过程演示/示范,内心独白,情景/环境等内容的直观表达。在视频讲授中,要尽可能围绕一条线索展开,突出重点知识,显露主干内容,去除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在讲授重点内容,罗列论据时要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2.基于教育视频资源的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1)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是通过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结构化的视频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由“元知识”、“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课件”组成,形成可动态利用的内容资源;通过语意搜索、自动匹配或人工调用,利用排版软件进行编辑加工,形成多终端格式的出版产品(如纸质图书、网络课程、手机、IPAD等)。
(2)实现目标
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全媒体、可选择、易利用、优质学习资源。资源体系一方面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兼顾预设资源、生成性资源、关联性资源和泛化性资源。
(3)技术方向
技术方向是视频资源数字内容跨媒体形态的动态关联、按需重组、多出版形态同步生成、多终端适配、多渠道等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解决视频资源动态数字出版瓶颈。
(4)视频资源库建设
按知识粒度的结构化标注,使内容找得着、切得开、读得懂、配得上、管得了,实现与不同媒体资源间形成可自由重组、重构,且在三网合一环境下能自由播放的教育视频课程。通过对内容的结构拆分和标注,建立多维度的资源索引系统,提供快速查找、定位、聚合所需学习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快速形成适应跨平台多媒体分发的课程产品,以满足社会成员不同的学习需求。
(5)基于教育视频资源的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符合国家科学技术部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中指出:“数字文化类支持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研究基于跨媒体形态的数字内容类型定义、动态关联、按需重组、多出版形态同步生成、多终端适配、多渠道等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开发专业出版领域动态数字出版平台系统,重点面向科技、教育等专业出版领域开展技术应用与平台运营示范,促进以跨媒体内容动态组织、按需出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动态数字出版模式和新兴业态的发展”的技术方向。
符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申报指南》中:“新闻出版与科技融合类重点支持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与应用、数字出版产品开发与推广、数字内容的生产与投送及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导方向。
三、心得
在三网融合时代,在基于广电网搭建的下一代互联网上,全国各地的网络公司是这张网上的门户视频网站,全国各地电视台就是这些网站的内容服务商。这将为受众开启全新的视觉时代,带去全新的视觉体验。作为省级广电,如何肩负起建设省级视频门户网站的历史使命,从网络建设,到内容库建设,到新业态体系的建设,从节目生产方式到受众消费方式,从盈利模式到运营方式、管理机制,湖北广电必须全面思考应对之策。
1.三网融合时代,广电网络如何应对?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在通信行业的挤压下,广电行业正在终结当前有线网小而散的格局,着手构建一张全国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全程全网,打造一个与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进行直接竞争的中国广电网NGB,形成3+1的网络发展新格局,成为国家的基础信息化设施。总局正在研究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网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主体,将分3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NGB覆盖到2亿用户。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使命:2008年底,在广电总局和科技部“部局合作”机制下,NGB建设全面启动,将为下一代互联网提供更加高效的分发与传输基础支撑,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网络体验,为广电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NGB有6个方面的功能:网络方面向宽带化、双向化方向发展;业务方面向开放化、通联化方向发展;终端方面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用户方面向个性化、多层次发展;运营方面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安全方面向可管、可控、可信方向发展。
NGB的目标就是要基于广电网搭建一张下一代互联网。全国各地电视台是互联网的内容服务商,全国的网络公司是这张网上的门户网站,他们在这张网上互联互通,使用户通过它可以跨地域、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去获取所需的内容和信息,并且有良好的速度和质量保障。
随着NGB逐步搭建完成,广电的服务范围和领域将被大大拓宽,也使广电有线网络实现了从媒介到媒体的角色演变。广电有线网已不满足于传输方式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而是同时进行着全方位的业务探索,正在从简单的节目传输向家庭信息平台的角色迈进。通过广电网,用户不仅可以看直播电视,还可选择多种互动电视服务,电视机正在变成服务于家庭消费和文化需求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2.三网融合时代,广电内容如何应对?
内容为王一直是广电媒体品牌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三网融合过程中广电与通信行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品牌至上的理念,打造优质多样、满足各类终端用户需求的内容资源,为电视机、手机、计算机等多个终端提供内容,进行多渠道覆盖与传播。
在节目类型上符合未来媒体的互动需求,不是简单地将目前在广播电视频道上播出的内容直接放在广电网和三屏上,而是根据未来网络的需求、终端的特性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有针对性地设置互动内容,改变线性编播方式,变为内容库的概念来做内容。
在节目的集成上,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针对同一内容节目,根据不同的终端形态、用户习惯、网络传输特征,再加工成多种形态的新内容。鼓励各内容集成主体参与到内容集成平台中来,将内容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在节目的运营上,打破台网界限,电台、电视台携手网络公司共同开展内容的深度互动开发,充分发挥广电的资源优势。还可根据自身实力加大投入生产和开发适合全媒体、多终端使用的内容;网络公司可以着手建立自己的内容中心,还可成立专门的互动内容运营企业,直接进军内容领域。
3.三网融合时代,广电的核心业态是什么?
三网融合时代,广电与通信运营商竞争不能简单地复制电信的互联网接入业务,这样用户还是通过互联网选择内容,不具广电特色;而且同质化的竞争不能带来新的市场增量,也非国家推动三网融合的目的。
三网融合时代,广电将赢在新服务、新业态。广电必须紧紧围绕行业自身的内容和网络优势,网动,共同打造和创新广播电视服务的新业态。
(1)创建全媒体的互动电视业态。利用双向互动平台提供时移、点播、视频会议、互动娱乐、在线财经、在线教育和信息资讯等全媒体服务新业态。
(2)创建直播、交互融合的数字电视业态。培养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习惯。可以通过交互机顶盒开展电视收视率的实时调查(杭州、深圳已开展),可以创建广告的新营销模式(将广告分类,电视广告从被动收看到主动点击,用户获取积分,可兑换付费节目等收费服务),可以实施关联购物服务(在节目播放时实施关联产品的形象展示和在线服务,观众可以随时关闭和打开关联功能)。
(3)创建互联网与数字电视的融合业态。将用户需要的互联网内容导入数字电视平台。搭建巨大的信息和内容数据库,将全国各地广电网络和电视台在互联网公网上提供的多媒体内容全部放在这个数据库中,提供关键字检索功能,使用户从看电视到向用电视转变。此外,还可探索电视与互联网在各种新业态上的融合方式。如华数与淘宝网的电视淘宝业务。
(4)创建通讯网与数字电视的融合业态。电视机、手机和计算机3机互通,成为多网融合业务的共享型终端。让用户享受到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业务和信息服务。
(5)创建数字电视的新业态。从制作、播出到分发、传输、接受、交互全过程通过数字化实现全新功能。观众可以通过机顶盒遥控器适时参与直播节目的互动,演播室能适时反馈播出观众参与信息,如杭州在节目播出中推出的“电视秒杀”活动,观众用遥控器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在播节目的收视率。在重大体育赛事直播中提供多视角机位的选择服务,这在英国已运营了10年。
(6)创建物联网和数字电视融合的新业态。将机顶盒与家庭各类智能电器相连,用户可以享受到智能家居服务,与医院相连,用户可享受到远程医疗服务,这对老龄化的社会意义重大。
4.三网融合时代,广电机制如何应对?
(1)推进网动机制。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不但对广电网络的传输及支撑平台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还明确提出要进行业务形态的创新。如果NGB达不到试点要求,无法满足用户对融合业务的要求,那么广电将在未来三网融合中没有立足之地。因此,新一代的广电网络的建设关系着广电的持续发展和生死存亡。广电网络与节目内容互为依存,唇亡齿寒。行业创新与发展的紧迫感加剧了网动的进程。
因此,在广电实施网台分离体制改革之后,在当前三网融合改革背景下,又提出了网动的业务诉求。按照三网融合的规律和要求,广电应对竞争,必须依靠新的服务业态。只有实现了台网合一,才能创造出新的业态来。网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2)创新用户管理模式。三网融合对广电的用户管理模式提出挑战。通信行业的发展一大优势就是对用户管理计费等方面有强大的后台管理体系,这正是广电系统的弱项。所以,面对众多的新型服务,广电网必须建设全新的用户管理模式,用更科学的方式来管理用户,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准确计费,满足未来的发展。
(3)变革宣传管理机制。传输方式和用户使用模式的改变,将对节目的制作和评估方法带来变化,节目的制作不再只针对电视机一个终端,而是要满足多元终端需求、按照节目库的理念定制;节目的评估不再只看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而是越来越关注点击率、点播量、用户量等全新评估指标。根据终端特性及其市场需求来定制、集成、评估节目将成为一个方向,也势必对整个电视产业链带来一次革新和再造。
5.三网融合时代,内容库必须变成媒资库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网融合时代,互动和点播将成为受众消费电视的主要方式,这种变化将使得当前电视媒体的竞争从频道竞争的层面逐步演变到节目之争和新业态、新服务之争的形态上来。消费形态的转变也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受众点播互动的收视特点,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转变线性节目生产和编播方式,逐步构建起一个能满足用户丰富多样和现代文化需求的内容节目库。
这个节目库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三网融合时代,内容必须转变成“媒资”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媒资管理系统,内容库就没有依存的载体,我们也失去了最先进的播出手段。什么是“媒资”?首先,并非所有的节目都能成为媒资,只有满足用户需求、且具有再传播价值的节目才能成为媒资;第二,并非节目生产出来就是媒资,必须经过上载、编目流程、具有数据检索和进入系统生产管理流程的节目才是媒资。1小时的节目变成媒资需要6~10小时的生产时间。所以,想运用媒资,必须留出媒资的生产时间。不是说媒资硬件系统一建成,节目资源就能运用到媒资的生产流程之中的。
在媒体竞争演化为资源之争的行业背景下,建立媒体核心资源库和科学的媒资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媒体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也是媒体宣传管理水平和实力的体现。广电行业从单一业务模式向多种业务模式转变,对节目资源增值开发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媒资系统的建设,使之成为媒体实现节目资源增值利用的业务支撑平台。
从全国省级台媒资库的建设来看,生产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业务需求的发展,推动着媒资系统在广电行业的建设和应用。上海文广、北京台、天津台、江苏台、广州台、安徽台、广西台、湖南台、重庆台、深圳台等10多家发展较快的电视台,已将媒资系统的建设纳入了全台网的建设之中,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安徽、江苏、广西、重庆等台已基本完成全台网及媒资技术系统的建设,已开始媒资的规模生产,正在发挥出媒资系统节目存储和节目生产管理的综合功能,并且按照业务发展的要求还在不断扩展和完善着系统功能,已逐步成为所在媒体开展传统业务和增值业务的支撑平台,也为三网融合时代的竞争奠定坚实的技术平台和内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