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3 16:21: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馆中的茶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茶文化;茶具;茶具设计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具设计也伴随着饮茶习惯和烹茶工艺的发展而发展。
一、各个历史时期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现象,是有关整个茶叶发展过程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最早记载茶的是《神农百草经》一书,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有解毒、醒酒、提神、消食的功效,是比较珍贵的饮料。茶在饮品的发展中还经历了食用的过程,把茶作为辅料加入粥或汤中,饮食兼具。说明茶最早是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到了唐代,茶的产量大大提高,制茶技术也有了很高水平,为茶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便利,饮茶文化深入民间,煎茶法盛行。人们对品茶有了独到的见解,喝茶不仅仅为了解渴,更要从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在唐代,盛行用茶来宴请宾客,喝茶成了走亲访友的接待方式,形成一种风尚。诗人和文人一起品茶,更是一边饮茶一边作诗,其乐无穷。
到了宋代,制茶方法得到了改良,茶的制作愈精,更兴茶宴,还大兴斗茶。斗茶的形式是三两人聚集一起,各带珍藏茗茶,沏茶斗茶的次第,主要是斗色和斗汤,根据茶色和汤花来决出茶的优劣,以茶白汤花多为优,反之则为劣。斗茶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最求,是一种高雅的风尚。
元代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逐渐兴起,制茶方法由煎茶法和点茶法逐渐转为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方法,变得简捷。
明清时期,人们喝茶时更注重茶的味道和喝茶时的韵味,在品字上下功夫。茶的种类已经形成完善的六大类,沿用了冲泡法。民间茶馆盛行,茶馆遍地大街小巷。在茶馆,大家一起喝茶,不分身份地位,一起谈论国事家事,茶馆成了人们休闲娱乐问询议事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浓缩的“小社会”。有些茶馆中还设有评书,艺曲等,供人们欣赏,茶馆饮茶成为当时流行的消遣方式。
二、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具
新石器时期陶器的产生是茶具兴起的基础,在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较多的瓷器酒器都是茶具和酒具兼用的。隋朝时期饮茶并没有高度普及,茶从药用逐渐转为日常饮用,其次茶具的发展还受到生活水平和制造瓷器的工艺水平的制约,因此饮茶器和酒具、食具是共用的。其特点是材质以青铜器和瓷器为主,其中瓷质的盏一般造型简洁,质地相对粗糙,以青灰釉深灰胎为主,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
到了唐代,由于饮茶的需求增大,茶具开始从酒器中分离出来,形成茶盏。大唐盛世给茶文化和茶具的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瓷器的制造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给茶具设计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当时的越州、鼎州、寿州、洪州、邢州等都烧制茶碗,越窑青瓷碗的特点是釉面光洁,釉色温润色泽青翠,轻盈别致;唐三彩碗色彩斑斓,十分耀眼;邢窑白瓷小巧,秀美,洁白;洪州褐色瓷碗和寿州黄色瓷碗也独具特色。
唐代最受欢迎的茶盏是越窑青瓷,这与唐代的制茶方法和茶的种类有很大关系,唐代的制茶方法是煎茶法,茶汤为白红色,青瓷与白红色的茶水相配,更能衬托茶色。唐代的喝茶方法是煎茶法,把茶饼碾碎,煮出茶汁,应运而生了新的茶具——茶碾和茶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把茶饼碾碎和把茶粉和没有碾碎的茶块分开。瓷器的制造工艺的发展,茶盏可以制作的更加轻薄,为了防止烫手,唐代工匠还为茶碗烧制了精美的茶托,形态各异,满足人们对茶具造型的审美需求。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能做出精美的图案装饰,种类也变得更为丰富,定窑的白瓷碗,汝窑的青瓷碗,景德镇的青白瓷碗,钧窑的窑变瓷碗,建窑吉州窑烧制的黑釉茶碗等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汝窑的青瓷碗碗身浑圆,圈足矮小,碗口装饰棕色碗边,与天青的釉色相配,顯得格外豪华尊贵,景德镇青白瓷碗釉面晶莹光润,碗口外撇,西高的圈足造型端庄秀美,宋钧窑的窑变红碗,碗通体布满了窑变形成的红蓝双色,好似落日前的余晖,自然美丽,宋耀州窑青釉印花碗,口沿微微外撇,矮圈足,小巧秀美,碗周身施橄榄绿釉,内壁印缠枝牡丹纹和大朵牡丹花,淡雅清秀。
因为宋代盛行斗茶,白色茶汤用浅颜色的茶碗盛茶很难表现,于是就有了茶色白宜黑盏的说法。黒釉与白茶不仅黑白分明,装饰在碗里的花纹透过白色的汤若隐若现,为斗茶增添了趣味。
建窑吉州窑烧制的黑釉茶碗,深受宋代人喜爱,建窑吉州窑烧制的黑釉茶碗的主图案有:剪纸贴花装饰,有凤凰、龙、鱼、花卉、吉祥文字等,中间穿插小鸟花朵等,具有吉祥美满的寓意,为茶碗增添艺术魅力;木叶纹装饰,乍一看碗内仿佛贴着一片树叶,表面光滑,树叶已经被烧制在瓷釉里,工匠利用树叶做装饰产生奇特效果;窑变产生的奇特斑纹,内壁布满窑变花纹;油滴纹,仿佛茶碗占满油脂,油脂正顺着完璧向下滴淌;兔毫纹茶碗,碗内壁不满细小的兔毛纹,又叫金线纹,也是窑变产生的造型上野很有特点。茶具的整体形状为大口小底,碗身浅。用这种茶碗冲茶,抛物线形的落水可以使茶汤形成,更多的白色汤花,与宋代的斗茶文化相符,最具时代有象征性。
宋代的茶托样式更加丰富,定窑白瓷茶托,呈四瓣形,托边向上倾斜,边沿染成褐色,宛如一度盛开的花朵,中心薄胎出沿,用于放置茶碗。
元明清时期,冲泡法制茶省去了很多复杂的步骤和茶具,类似近代的喝茶习惯。不仅注重茶具的实用价值,更讲究茶具的质地和装饰。由于冲泡法制茶要求沸水冲泡,对水的温度要求很高,也需要出具有保温效果,所以在清代时期流行用盖碗泡茶,给茶碗加盖,既保温又能使泡茶的效果更好,茶具向成组配套的方向发展。茶讲究品,饮茶方式成小口喝茶,体会茶里的韵味,茶具也从大茶碗变向小巧精致,许多茶碗口径变小,碗身变细,成了茶杯。在装饰上,彩绘茶瓷器成为主流,品种更加丰富。有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色彩缤纷,图文装饰包罗万象,有英雄人物,神话人物,山水景色,动物花卉,还有以谐音、暗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寓意吉祥美好,几乎达到了有图必有寓意,寓意必是吉祥境界。
三、当代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
现代人社会压力越来越大,饮茶是成为缓解压力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茶道是一种慢生活的生活艺术,是以茶为媒介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是一种形式美。能静心精神,去除杂念,这也是现代茶文化的精神。
除了这种传统的茶道,还有一些快节奏的饮茶方式的形成,比如茶粉,灌装茶饮等等,满足了没有时间泡茶喝的人群。还有一些美容养颜茶,各种水果茶适合女性青年饮。
当今饮茶文化群体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品茶,在茶具的设计上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如热感材料在茶具中的应用,在冲茶受热的时候茶具会变色等等,使饮茶增加了许多趣味性,从品茶逐渐转向“玩”茶。
现在市场上的茶具品种繁多,风格也各异,出现了许多新材料和新工艺。主要材料还瓷、紫砂、木、竹子、金属、玻璃等等。风格主要划分为自然古朴的田園风格、华贵的欧式风格、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可爱化趣味化风格等等。
总之,茶的种类越来越多,饮茶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新时代的饮茶文化发生的变化也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茶具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缺乏设计感,茶具设计并没有把茶文化的底蕴精髓融入其中,对于茶的新用户群体——年轻化用户群体还没有系统的茶具设计品牌。在以后的茶具设计中,要注重茶具的使用人群使用环境和使用情景进行细分,关注不同层次、不同消费对象、不同种类的茶引发的不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四、结论
通过这次对茶具的调研,我发现茶具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演变,而这种演变根饮茶的方式和制茶工艺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包括茶碗的形状,宋代黑釉敞口茶碗为斗茶而生,更能突出白茶的茶色,而发展到明清时期的盖碗是因为制茶工艺的演变。这对现代茶具的设计由很大启发,茶具设计不单单只是造型的变化,而是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人们的饮茶习惯和需求而设计。现代茶文化多元化,茶的品种也多种多样,茶具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饮茶人群也有着变化,茶不仅仅是中老年饮品,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亲睐,那么在茶具设计中,我们就可以考虑到这些因素,更全面的考虑茶具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第1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
[2]于川.谈茶说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5.
饮茶是现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饮茶这一活动通常会伴随着信息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促进,这也体现了茶馆的重要作用。当代茶馆不仅仅给人们提供一个饮茶的场所,更是提供一种静谧、祥和的气氛让人们来进行综合社交,因此,茶馆的室内设计尤为重要。本文将简单介绍茶馆的发展以及地域文化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渗透,针对茶馆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茶馆室内设计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
茶馆;空间设计;地域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茶馆是茶文化传播的载体,因此,茶馆的室内设计也离不开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当代中式茶馆的空间、家具及陈设等大多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是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国家,茶文化与地域文化交融组合,在茶馆得到了完美体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茶馆的起源发展
茶在早期多为药用,后来才被饮用。在三国、两晋时期出现的茶摊,是最早的茶馆雏形。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流动性强,任何一个落脚点都可以售茶给行人,非常方便。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的茶馆———一个固定的可以在这里饮茶的店铺。唐代的茶馆是人们饮茶、休息的场所,甚至与旅舍、饭铺结合,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唐代中后期,茶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的推崇,茶馆里多了文人雅士的身影。这些文人士大夫在茶馆里品茗吟诗,抒发内心的情感,慢慢将文化的气氛带入茶馆中。明代的茶馆中的茶点更加丰富,茶具和人们的饮茶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多在茶馆中待客。茶馆的兴盛在宋代,饮茶也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活动。这时的茶馆为了留住客人,给客人愉快的饮茶体验,不仅追求茶叶本身的质量,也开始关注茶馆的内部装饰。清代的茶馆无论在形式还是种类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在时期,茶馆也遭受打击,直到改革开发后才恢复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茶馆的运营更加重视茶文化的延伸,不仅仅融合了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具有更加专业的茶艺和茶礼,还会不定期举行各种茶事活动,让更多饮茶的人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目前在中国不同地域也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茶馆,这些茶馆在代表当地特色的同时,也传承了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不过,茶馆在传承茶文化的时候仍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代相结合,而不是一味模仿。餐饮业的主题方向发展十分明确,茶馆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市场导向来定自己的主题,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来吸引消费者。
2地域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国家,56个民族有56种文化特点。本土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历史遗风、生活方式等人文因素导致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形成。自然因素赋予了人们不同的生存环境,养育了不同气质的不同人民。自然环境等条件的不同,是最先决定文化区别的原因。面对不同自然条件,人们为了生存会逐渐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人们对于自然因素的回应是形成地域文化的关键和根本原因。“入乡随俗”不仅体现了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尊重,更说明了融入当地生活中的关键。地域文化是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反映了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不同地域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来表现这些地域文化的特点。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设计作品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宣传,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人员的流动,地域文化间也会有碰撞交流,也会融入新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地域文化在丰富了自身内容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地域文化的室内设计,指的是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做法,结合当地环境特点,保留当地民族文化的室内创作。有特点的地域文化的室内设计,能够让人亲身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民俗,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重视地域性的室内设计,对于当地城市的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当代社会,地域文化的专属性并不强烈,但并不能说明地域文化是可以替代的。可是在诸多室内设计中,无论是设计手法还是设计风格,都有模仿传统的痕迹,没有创新和特点的突出,没有地域文化的存在,就没有传承文化一说。
3茶馆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
茶馆室内设计的发展也是茶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目前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茶馆室内设计是影响客人继续在茶馆喝茶的重要因素。很多茶馆的经营者没有意识到茶文化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必要性,往往只在乎茶馆的收益,反而限制了茶馆的发展。茶馆的经营者在对茶文化和地域文化了解不多的情况下进行茶馆的室内设计时,只关注摆放一些画作、植物,营造了安静的气氛,却没有茶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氛围,同样阻碍了茶文化的发展。在全国各地的茶馆中,真正了解当地地域文化的茶馆工作者很少。茶馆的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特色以后,才能把握住茶馆的发展方向。现在人们消费也不仅仅关注商品本身,也会更加看重使用商品的感受。饮茶也是一样,人们饮茶不仅仅是追求茶叶口感的卓越,更是希望通过饮茶这一活动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没有当地地域文化的亲切氛围,也无法体会到茶文化的精神,肯定会留下不好的饮茶体验,长期以往,茶馆减少了客流量,也无法生存下去。
4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渗透
4.1地域文化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呈现
以地域文化作为主题来进行茶馆室内空间的设计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进行茶馆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可以从地域文化的历史层面进行切入。设计者可以在了解当地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之后,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创作。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避免地域文化的重复,设计的主题也会与当地文化高度统一,消费者能了解历史的发展,体会到文化的传承,在饮茶的过程中有了身心的放松。历史不仅在现代重放,更以现代化的方式被传承。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追溯历史,也可以在空间、家具、色彩、植被等加入地域文化的元素,让地域文化与茶文化充分融合。不同的自然条件导致不同地域建筑的空间布局有不同的特点。北方的空间布局大多是四方的,有利于驱寒保暖,主要受北方的气候影响决定的;南方的空间布局多效仿园林,不仅与南方湿热的气候有关,也体现了南方人细腻、柔和的性格特点。北方的茶馆在南方也可以存在,就是因为不同地域可以有不用的茶馆风格。为了留住更多的客人,茶馆里面也可以充分运用不同色彩给消费者心理暗示。例如北京老舍茶馆的色彩利用了北京传统皇家建筑的色彩,以红色为主、黄色为辅,给人明快敞亮的感觉。杭州的和茶馆的色彩多以灰白和木色为主,没有明艳的色彩,给人怡然自得的感觉。
4.2地域文化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茶馆的室内空间设计要想体现地域文化,必须要突出当地地域文化的特色。我们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化茶馆设计中,推动茶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后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神内涵,而国内的室内设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文化赋予到室内空间设计中,不仅给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打开了一道大门。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如果仅仅加入地域文化和茶文化的代表物品,是没有真正的文化内涵的。设计者需要充分理解当地地域文化的特色,寻找设计灵感,才能设计出有地域文化内涵的作品。
5结语
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不同地域的茶馆有着不同的风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会接受在不同文化熏陶下产生的不同茶馆。中国茶馆的发展是茶文化决定的,所以各不同地域的茶馆无论从外在特点还是内涵上都是有相似性的。随着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盛行,茶馆也会作为中国特色走向世界。当与世界的多元文化进行交流碰撞的同时,相信茶馆能够一如既往地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在保留不同地域特点的同时,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创新出更符合茶文化的发展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恺,叶青,浅析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J],科技咨询,2008,14:52-54.
[2]张雅芳,茶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5,6:200-201.
关键字:禅茶文化;观光茶园;规划设计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之风由来已久,自唐代“茶圣”陆羽著作《茶经》问世以来,中国的茶便形成了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禅茶,是以茶参悟禅理的一种人文境界.茶文化与禅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浸润相互交融而最终成就“禅茶一味”之境界,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1]在广西桂林,参禅之地参差不齐且观光茶园产业发展短暂,缺乏文化内涵和参考价值,本文中将中国禅宗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营造独具特色的茶园景观,进而为现代观光茶园的规划发展提供些许启发.
1项目概况
七仙峰茶场(以下简称茶场)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海拔高达800米左右,茶场主体由七座高耸山峰组成.内现有生态茶园近1000亩,常年云雾缭绕,周围天然植被保护完好,自然风光秀丽,茶树景观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集观光游览与成品茶生产为一体的观光茶园产业.茶场地形起伏较大,拥有天然的的峡谷及似“聚宝盆”场地,且位于入口处第一个山头为整个茶场制高点.现有道路游线清晰呈环状环绕,便于参观游览.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同类型观光茶园有临桂县的刘三姐茶园,主打广西山歌对唱,刘三姐实景表演等项目.而真正的“禅茶一味”的好去处却寥寥无几,以茶悟禅,使茶与禅在精神及物质层面上的双重契合,对提升观光茶园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现代高品质旅游有显著的影响.
2规划目标及定位
本项目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养生游览场所及集茶叶活动、禅宗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开放型高端旅游度假区,并构建为现代游览系统,形成游、购、娱、养生结合的旅游景区,使其成为展示广西茶文化圣地以及集生态养生为一体的怡人和谐的长寿天堂.
3设计构思
正所谓“禅茶一味”,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与佛教禅宗文化历来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中国茶道“和、敬、清、寂”与禅宗“本心、迷失、开悟、境界”不谋而合.品茶,观其色,品其味,悟其道,如同人生历程,慢慢品味,最后便会天地开阔.佛教中的修禅“人生三昧”为人生真谛,正如品茶的所思所感一般,人的一生经历首先是眼观世界,其次是慢慢沉淀,用心体味,最后是回顾一生,细品人生价值.故本项目以“禅、茶”为主要核心思想,营造出清新、闲适的逍遥度假天堂氛围.充分考虑茶的主题、禅的内涵及茶田的独有特色,把“茶禅一味、人生三昧”与规划布局自然融合,以茶禅文化为主线,贯穿整个景区,策划项目、设计景观、营造意境、开发产品、形成产业、塑造形象.并且强调本地文化,项目策划、景观设计均以茶禅文化为魂,以自然、人文和谐构建地缘生态体系.
4功能分区
以“禅茶一味,人生三昧”主题对茶园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观光游览区、休闲度假区、清修疗养区和文化体验区.整个项目以“观—品—悟”暗线串联.
4.1入口服务区
入口服务及园务管理区,塑造茶园最初印象,给人和谐平静的精神感受.完善服务配套,树立景区形象,通过标志性主题景观吸引并引导游客进入景区,形成游客集散、接待服务中心.主要项目有:三重门、茶产品加工厂、品茗阁.三重门:景区入口大门,一门三口,意为品茶“品”字变形,预示着一入门便抛却一切杂念,进入和谐与平静的世界.与观光游览区的“高山流水”相呼应,构造一幅山水禅茶图画.
4.2茶园观光区
突出“观”字,“观花,观叶,观世界.”入口之后第一个展示的区域,是整个茶园的标志与制高点所在处,集观赏游览摄影和采茶体验为一体.同时也是品茶、“人生三昧”之初,即重在外在感官体验,眼观世界.以花田、茶田、标志性雕塑营造美丽的景观.规划项目:高山流水、禅茶之源、一花世界、茶事体验等.高山流水:在原入口山体塌方处以叠石流水攀援植物营造高山流水的境界.藏源、引流,让人对流水更高处和景区更深处产生美妙的联想,引导其进入景区.同时也比喻着斟茶的壶口,倾泻而下的流水如茶水般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一花世界:茶田花海区.引佛祖“拈花一笑”典故,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深奥禅理.在观光游览区种植一大片花田,寓意花花世界,也是人生最初眼观世界的阶段,绚烂的花朵与鲜绿的茶叶融合,便是人生美妙的开始.
4.3休闲度假区
突出“品”字,“品茗,品味,品人生.”沉淀与细细品味前半段旅程中的种种美景,将其对禅茶的体验上升一个层次,以真实的体验进一步对“品”的解读.主要项目:高档别墅区、星级酒店群、茶艺馆、茶浴中心、购物风情街、健身活动区等,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服务,打造出闲适的人间“桃源”仙境.茶艺馆:声、味、香的综合享受.一曲古筝高山流水,一杯清茶品味人生,以丝竹琴笙之雅附品茶之趣,安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适合清晨或午后休憩.
4.4清修疗养区
着重“悟”字,“悟天,悟地,悟禅空”.看似旅程的终点,却是感悟人生真谛的起点,也是品茶最后回甘的身心合一感受.规划项目:坐禅石崖、太极禅馆、花木禅园、桃花坞、百草医馆、禅诗乐坊等.坐禅石崖:原峡谷中注入一汪清澈的碧水,峡谷的尽头置石跌水,增添灵动之气,配以植物配景,雾色弥漫,营造清修氛围.花木禅园:汇集竹、茶、礼佛植物并与周围的禅茶静阁、百草医馆、禅诗乐坊等相联系,形成独具意境的休闲养生游憩空间.
4.5禅茶体验区
茶心区即最核心区域.在本区域中,以“天圆地方”理念构建观景平台茶禅馆和莲花池景观,汇聚天地灵气,营造“茶心”的意境,并策划游客参禅、茶舞表演以及定期的茶事祭拜活动,打造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为游人提供美与灵的双重享受.规划项目:佛韵莲池、九重天禅茶阁、问禅道、茶心广场等.佛韵莲池:“天圆地方”之“地方”,中央地形“聚宝盆”底部设置成类方形水池,以水景与莲花汀步以及水生睡莲结合,莲花汀步为偶数,即阴数,象征精致稳定,平静和谐的幸福生活.营造“步步生莲”的佛教意境,融入水的灵气,使其更具代表性,让人感觉与禅祖同在.九重天禅茶阁:位于莲池旁的小山坡上,“天圆地方”之“天圆”,茶树的层数为单数,即阳数,寓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的不断进步.以九层茶树层层叠叠而上到达象征九重天的“琼台”,象征人生的圆满.与莲花池对望,象征“天圆地方”天地和谐的禅茶文化.此处正是整个分区的,也是体味“禅茶一味”的好去处.问禅道:攀登九重天禅茶阁的蜿蜒步道,禅道有两条,一条以古今传承的禅的故事、禅的思悟给人们以启发;另一条规划修禅步道,分苦、乐、定、慧四段,使游客健足养生、体验人生的苦乐,尝尽酸甜苦乐之后体会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禅意境界.
5种植设计
景区的基调树种主要以茶为主,为突出禅茶一味的主题,在景区内种植与佛教有关的植物,例如佛教的“五树”:菩提树、贝叶棕、高榕、槟榔、糖棕,“六花”: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2]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佛教植物,依据不同的分区进行植物设计.入口服务区需主题鲜明,体现出茶场含蓄内敛的特质,且人流、车流较多,生态停车场边可选择枝叶繁茂的高大树种,广场处设置花坛、绿篱.上层种植银杏、雪松、假槟榔、高榕,中层为桂花、紫薇,下层种植睡莲、文殊兰、红叶石楠、三色堇、龟背竹.与茶园观光区的交融延续,让人有一探究竟之意.茶园观光区热烈、活泼、田园生态,以茶树为主并辅以小面积的冷季花田.中层种植桂花、茶花,下层种植虞美人、矢车菊、宿根鼠尾草、金鸡菊、香雪球、花菱草、油菜花等鲜艳的色彩活泼灵动,给人们充分的视觉享受.茶与花的结合,和谐美好,体现该区域重在感官享受,响应眼观世界的主题.休闲度假区主要体现其雅致及低调奢华的特征,以居住为主,应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物质和精神需求.可选择耐践踏、带色彩的植物,秋色叶植物体现品味.上层:银杏、枫香、雪松、栾树、香樟、棕榈、鱼尾葵,中层:芭蕉、毛竹、山茶,下层:萱草、文殊兰、波斯菊、杜鹃、小叶女贞、红叶石楠.与佛禅有关的植物种类,让人们的居住区充满和谐的气氛,从多种角度享受茶场的茶禅之缘.清修疗养区以营造宁静、诗意的氛围为主,种植高大乔木和彩花植物,雅致中不失单调.上层种植菩提、榕树、杜英、木棉、玉兰,中层为毛竹、佛肚竹、芭蕉、苏铁、桂花等,下层以曼珠沙华、文殊兰、冷水花、莲花、紫藤为主.禅茶体验区着重体现禅茶文化,禅文化气息之浓厚,不论是乔木灌草还是水生植物,都营造出佛禅包容合一的境界,上层种植榕树、菩提树、假槟榔、木棉,中层种植紫竹、桂花、青檀、鸡蛋花,下层种植荷花、文殊兰、南天竹、紫鸭跖草、曼珠沙华、龟背竹.层叠的茶树与佛教植物的协调统一,让禅茶一味给人们更深的感官感受.
6小结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将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禅文化相融合,将为茶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3]茶禅一味,当以吃茶品味禅意,由禅意体会平常,于平常证得清净;禅茶一味,当以禅意演练茶艺,由茶艺进升茶道,于茶道证悟禅道.[4]桂林七仙峰观光茶园在对茶田旅游进行开发的同时,深度挖掘其内涵文化,做到既符合实情又能独树一帜,成为独具特色的茶田旅游区.其采取茶与禅相结合的生态化、合理化的生产布局形式,将茶业活动、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是茶园旅游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桂林市七仙峰茶田旅游度假区以禅宗和茶文化为独特切入点,将“茶魂”充分提炼出来,通过景观意境的营造,让体验者有所思,悟出人生的真谛.并有效地将农业景观与现代旅游紧密结合,带动生态茶园观光旅游的发展,提高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并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以茶悟禅,在物质与精神上达到高度契合,为观光茶园旅游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贠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业试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10.
〔2〕胡晓梅,黄成林,张云彬.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1(04):10.
〔3〕吴树良.开发茶业旅游资源[J].福建茶叶,2002(2):43.
关键词:文化;不同;隐私观
隐私权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也没有被看做是构成个人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据“中国公民发展权利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如果他人宣扬你不愿被别人知道的情况时,会不会影响你的生活”的问题时,只有10.1%的人回答影响较大,35.4%的人回答会有些影响,24%的人回答影响不大,12.5%的人回答无影响,其他的人说不清。由此可见中国隐私权利观念的淡薄。这不单纯是法学工作者个体隐私权意识的薄弱,而是隐私权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外不同文化中的认识及对待方式是有异的,这源于中西方思想中孕育的对人自身的理解和定位的差异。
一、中外隐私观差异的概述
一位到上海某大学讲学的美国学者回国后告诉他的同事说,在中国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更谈不上隐私权的保护。在美国被当做纯属隐私的事情,在中国可能是另一码事。这是否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没有隐私可言呢?很多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和美国文化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中不存在隐私,因为他们看到中国人经常问及他们一些诸如个人收入、婚姻状况、信仰等触及他们个人生活的问题。相反,中国人也常常对一个口口声声自称很自由的国家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而感到不解,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中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谈话内容如此敏感,竟把它们当做对隐私的侵犯,美国的隐私太多了。的确是这样,在美国文化中,个人收入、家庭出身、婚恋史、年龄、、日记、私人信件、家庭关系、夫妻生活、私人友谊等,统统被视为隐私。
二、中外隐私观差异的具体分析
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十分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有私人房间、私人汽车、私有电话、私人洗手间、私人医生等。美国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私人房间,他们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等都有一个私人区域(a privatez o n e)。他们总是依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活动,例如何时收拾园地,何时打扫卫生等都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从不顾及邻居的时间表。他们与谁相好,与谁交朋友,与谁恋爱,甚至与谁结婚等,都完全是个人的事,甚至连父母都不过问。而且这些个人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许干涉。然而在中国,那些属于美国人的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常常受到社会的关心(social concern)和他人的关怀。在中国,人们往往不经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忤,反而是关系密切、相互关心的表现。例如“你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你干什么去?”“你今年多大岁数了?”“你结婚没有?”“你的月工资是多少?”“你的衣服是多少钱买的?”等。诸如此类对美国人是隐私的问题,而对中国人来说,恰恰是对别人表示关心,经常挂在嘴上的话题。这些话语在中国会使人感到温暖、宽慰,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因为这些话语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社会关心、他人的关爱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美国人历来以重视隐私著名于世界,像中国文化中那种人情味很浓的社会或他人的关心常被美国人视为对隐私的侵犯。在中国文化中有些表示关心别人的话题,在美国除了自己说,别人是不会提及的。至于大龄未婚或与别人同居等也都是个人自由选择,就是父母也无权过问。一切行为都由自己负责,况且人人忙于个人奋斗,也无暇去干涉和议论别人的私事。在美国所谓“人言可畏”是从来没有的事,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不过,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亲情和关心,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是经常发生的。来过中国的美国人常说“中国人没有隐私可言”,或说“中国人精神生活单调,心理世界贫乏”。其实,这些都是非常表面化的结论。中国人和其他各民族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且他们的感情极其丰富,只是不像美国人那样把个人情感裸地表现出来,毫不掩盖地显现出他们的态度。中国文化,正如某些学者所说的,存在着很多像外国人所说的心理戏剧(p sychod rama)。对中国人来说,感情和态度是属于个人的东西,是一种隐私,公开化会破坏环境的和谐,会“丢脸”,“失面子”,严重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因此个人感情和态度经常受到自我控制,不是像美国人那样洒脱地发泄出来。例如,中国女子笑的时候也会把手捂在嘴上,或转过脸去,这是个人感情失去节制的补救办法。
中国人常把感情,如爱憎及喜怒哀乐和个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等作为隐私,而且对于隐私的处理是采用自我节制(self-reverse)的心理压缩的方式。他们常把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态度深深地埋在心里,不暴露出来,以适应群体取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中国人会以保持沉默或其他形式来控制自己的感情。在人存在的社会中,当然有社会的一面,也有个人的一面。中国文化强调其社会的一面超过个人的一面,因为他是群体主义取向;美国文化强调个人的一面超过社会的一面。因为它是个人主义取向。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的。作为个人或私人化的程度,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文化中是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的,以达到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的发展。这样,在社会控制下,个人(包括个人情感和态度)生存在一种羞耻文化中,他们不好意思或不可能过于随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否则会“丢脸”或“失面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期望要求人们克制自己,在待人处世上要求“心平气和”、“不走极端”,养成“温良平和”的性格。在情感和态度上,要“节制自我”,“禁止狂放”。长期以来,人们养成了不急不慢、不偏不倚、不怒不狂、适可而止的性格。在对待感情问题上,他们处在自我节制之中。他们对异性的好感常常是压在心里,从不轻易表达。对一些较敏感的问题,如人体美、风险、欢乐、苦恼和困难,也不溢于言表。对某人某事的强烈愿望,对美的追求,甚至对亲朋好友的严重疾病也被当做隐私而藏在心里,受到自我压缩处理,极少流露出来。或者保持沉默(keep silence),因为保持沉默是中国文化中人们调节隐私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人与中国人相反。在类似的情况下,美国人往往是找个地方躲起来,或跑到自己的房间,或跑到办公室,禁闭门窗来保护自己。中国人在涉及隐私的问题时,不像美国人那样,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关上门,以独处来处理隐私。即使在公共场合,中国人同样会处理自己的私事。他们不是使用环境因素,而是使用心理机制来调节自己的隐私。因为除以外界环境为屏障外,隐私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心理控制的。
中国人调节隐私的自我节制程度与社会因素有关。也
就是说他们有些话可以给哪些人讲,不可以给哪些人讲。一般来说,节制程度、节制与否与社会因素(如与社会关系的亲疏等因素)直接相关。在中国,一般来讲,人们对父母只报喜不报忧好像与年龄、文化程度和脑力劳动程度成正比。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脑力劳动越强的人,越不愿把自己的苦难、苦恼和风险告诉其父母,原因是不想让老人家分担忧愁和痛苦。这是中国青年人对老人孝敬之心的表现。对朋友,人们既愿意讲述自己的痛苦,又愿意言表自己的欢乐。中国人习惯把感情和态度当做隐私,常常隐藏于心里,用心理机制进行调节;而美国人的隐私则使用物理环境来调节。例如,他们用关闭门的方式来保护隐私,无论是办公室、书房、卧室或家庭卫生间的门,都可以用来调节隐私。美国人一旦把门关上,就自动传递出“请勿打扰”的信息。中国家庭的门除了防盗之外,其他用途不大。如果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时间长了,母亲会让他们把门打开,因为他们怀疑孩子们在里边可能会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由于不了解门在美国文化中有保护隐私的作用,到美国家庭做客的中国人可能无意中犯下文化错误,他们可能会无视关门后传出来的“Leave me alone”的信息而去敲门,结果打扰了别人,被打扰者会很不高兴。
三、结语
总之,隐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心理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有不同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隐私是群体性的,显示其公众性和集体主义准则;圈内人之间不必太强调个人隐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认为隐私是维护个人独立性和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表现,显示其强烈的自我意识。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融合互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跨文化交际中对隐私的认知和处理开始出现更多的一致和统一,这也为全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创造了好的契机。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Bellah,R.,Madsen,R.,Sullivan,W.,Swidlen,A.,&Tipton S.,Habits of the Heart: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in American Life[M].New York:Harper &Row,1985:133.
[2]顾曰国.跨文化交际――高级英语自学系列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家庭教育观;文化差异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西方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中西文化在家庭教育观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一、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表现
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倾向不同。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西方父母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独立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教育目的不同。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责任,而教子不善则是他们的失误。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
3、教育重心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和道德修养。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4、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父母多是采用封闭式教育,以说教为主,孩子的学习是接受的多,户外活动少。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厉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
5、情感沟通方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太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沟通比较少,孩子的沟通也是极富特色的。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中国谦虚的作风使家长不乐于这样,他们认为会使孩子骄傲,他们更喜欢挑剔强化孩子的弱点。
二、影响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的文化原因
1、中国重群体主义,西方人重个体主义
中国人讲共性,有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自我”这个概念总是与他人相伴而生,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得以体现。“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学习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感觉。这样父母会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帮助设计孩子的未来,因此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西方人重个性,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的个体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甚至在家庭中,个人是本位,个体具有最高价值,不依赖他人存在,独立于家庭关系中。所以西方家庭家庭中,父母倾向于把自身与孩子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自我”包括父母自我和子女自我,因此子女自我价值的实现显然要尊重子女的意愿、兴趣和爱好,,西方父母比较重个人生活享受,平时决不会为了孩子而放弃去听音乐会、看电影、跳舞或约会。
2、中国重视道德教育,西方重视理性知识
中国人是情意至上,我国的家庭教育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来处理家庭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所彪炳的是生命与道德,十分重视生命、人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强调内在精神世界的开发。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子女教育,在无微不至的父母爱怜中隐含着较为浓厚的“投桃报李”的私情。
美国人是理性主义,美国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的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美国父母多是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一样看待,这是超越个人的立场,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
3、中国家庭教育有等级观念,西方讲求人人平等民主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比如说,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父母要求孩子守规矩、服劝导。中国孩子的选择权、自较小,许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由父母包办代替,缺乏独立性。由于中国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权威出现,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
西方家庭中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父母在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时,就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游戏、图书,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结婚时间。美国父母如朋友,他们可以平等的交流,关系比较密切,同时,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生活。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的意义
中西家庭教育观有很大差异,各有优劣,我们应该祛除糟粕,取其精华。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入世界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要健康发展还需要补充什么养分,不仅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当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很有可能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可能遭遇误解会冲突。因此我们应增强在陌生文化中的调整和适应能力。首先要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其次要消除文化偏见,不要带着文化偏见去和彼此交流。最后,要灵活的对待不同文化现象,提高文化宽容度。一旦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不可避免,一定要灵活处理,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容忍对方无意识的冒犯,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的产生。东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必然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家庭观念的是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家庭观必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所体现并可能随之产生误解。对此我们应该树立以下正确态度:
1.了解差异
了解差异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由于家庭在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的社会关系也常常带有家庭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扩大了的家庭关系网。这对跨文化交际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种种反差无不映射出中西家庭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了解这些差异,误会就会随之消除。
2.正视不同
正视不同,相互理解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关键。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值得别的民族学习的地方。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中国 芬兰
引言
时间被称之为无声的语言,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所说,各国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1]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由于对时间的感知与认识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它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向导,会制约和支配人们的言行,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本文以中国和芬兰作为出发点,结合研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由此来理解中芬双方对时间的理解与时间观念的不同。
一、中芬时间观念的不同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这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和个人素质。笔者教授芬兰留学生汉语多年,并且亲自在芬兰的第二大城市坦佩雷生活半年。笔者发现芬兰人能够科学地安排时间,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利用率。
首先,芬兰人非常重视计划安排,每个芬兰人都会有一本年度记事本,本子上记着一个星期,一个月,有时甚至是数月的安排,这些安排包括具体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还有各种标记符号,如果想和一个芬兰朋友定一个约会时间,他首先做的事就是打开他的日记本,查找合适的时间。这是芬兰人也是西方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连家庭主妇出门买菜的内容,都要事先计划好写在小本子上。而这样的习惯笔者在芬兰开始养成,并保持了半年,没想到回到国内却没有能继续下去,这是因为在中国,大多数人的时间表都充满着机动与变化,“到时再说”,“等哪天有空了,我……”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中国人的口中,所以我们很难在几天前,一月前,甚至数月前就预定好所有的事情。
其次,芬兰人非常重视时间的精确度,既不提前,也不迟到。在芬兰很少看到汽车站、火车站月台上站着长时间候车的人们,因为所有的公交车、长途汽车、火车的准点率非常高,而且每辆车到达每一站台的时间也是精确到分钟的,这些时刻表都早已在车站、网络上、生活手册上公开,而且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在芬兰候车只需要在出门前上网查询一下汽车或火车到达该站的时间,准点过去等候一定不会误车。而在中国,我们经常能看到大量在车站长时间候车的人,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该车到达的时间,即使能确定,晚点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我们如果要能顺利赶上车,必须提前很久才有把握。
第三,芬兰人非常在意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区分。在芬兰,双休日和一些公休假、节假日,芬兰人是绝对不会用来工作的,他们会关闭工作邮箱,完全享受属于自己的休息日。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学校、公司、政府等,甚至出现在了超市与商店。而在中国,这些现象基本上是不可思议的,首先,即使在休假中,如果有工作上的事情没做完或者急需处理,中国的员工是不会介意这是公事还是私事,其次,节假日是生意最好的时候,盈利场所甚至会延长工作时间绝对不会关门大吉。
二、中芬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
人类学家霍尔曾根据他的观察把不同文化群体对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向时间;另一种是多向时间。持有单向时间制的人们把时间看作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而多时制的人们却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他们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提倡同一时间内做很多事,有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事物、交易的完成可以不受日程、计划和安排的限制,灵活性较强。[2]我们根据对芬兰人的了解发现,芬兰就是典型的持有单向时间观念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偏向持多向时间制的国家。接下来,我们将从社会、宗教与思维方式三个层面剖析两国不同时间观念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芬兰是一个高福利的工业化国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也使芬兰人将时间当成了一种商品,去追求单位时间的经济效益。这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导致人们会更加精确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且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的区分非常严格。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对时间不需精确计算。所以中国人往往忽视时间的经济效益,表现为缺少对时间观念的严格要求,时间意识比较淡薄。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在中国的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时间的安排。所以中国的时间观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只不过我们还不可能做到像芬兰人那样人人都有严格的时间计划安排。
(二)宗教因素。绝大多数的芬兰人都信仰基督教,在基督的信仰中,时间是上帝赋予自己的生命,所以信徒对于时间像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而且在基督教教义里,时间是线性发展而不可逆序的,它就像轨道一样地清楚显然,每个人都必须顺着时间走向未来[3]。所以线性的时间观给芬兰人带来了提前计划安排,强调预约的习惯,如果请芬兰人吃饭,必需在一周甚至更早的时间发出邀请,临时邀请会使人感到缺乏诚意,往往会遭到拒绝。相对而言,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的,但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我们发现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影响了中国人的时间观。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线性时间观,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却为环形时间观[4],该观念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圈,时间的变化呈永恒周期式的运动,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植物的周期生长等等。这样的环形时间观念使得勤俭节约的中国人,在时间上比西方人慷慨许多。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慢慢走,请慢用,各位慢慢吃;中国婚礼的开始时间很少有新人严格遵守,请柬上约定好的时间,往往因为准备工作没有做好,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在商务往来中,约定好的交货时间也常常会延期;与朋友定好的约会也会因为各种琐事的插入而不断更改时间地点。
(三)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的,对自身行为起普遍的、稳定的、支配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势[5]。由于中国与芬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哲学观、价值观、、语言文字上有显著不同,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其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古人在认识世界或事物时,并不是依靠概念、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来认知,而是大多通过感受到的事实、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积累来判断,靠灵感、直觉和顿悟来完成,比如中国古人将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古代先哲们所倡导的“用心悟道”、“心外无物”;中国画家不注重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而是讲究的“气韵生动”;中国人做解释时所讲究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都使得我们对概念的表达缺乏逻辑推理,往往带有随意性、多义性、模糊性。相对于中国人来说,属于西方文化圈的芬兰虽然也重视直觉与感悟,但是他们仅把直觉、感悟当作获取智慧的一种手段,而非惟一途径。理性分析才是芬兰人思维的突出表现,所以他们对于概念的表达则更多强调其精确性。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时间观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对待时间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适时观”。即在必要时能随其所需而伸缩,因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显得灵活、有弹性,不那么呆板,而芬兰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上则有些较真与追求精准。比如曾经有一个芬兰学生向笔者抱怨道这门课上课时间是早上的八点半,但是当他准点来到教室时,发现教室前排听课效果比较好的座位已经全被中国留学生占据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学生都提前了半个小时以上就已经坐到了教室里,他表示无法理解。但是当他后来学习到了“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笨鸟先飞”这些名言时,就明白了中国人喜欢在所要求的时间之前就行动,这样可以给自己留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这样的准备也就更充分。另外,模糊的时间观也使得中国人对于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区分不那么较真与精确,这样处理事情时更具有弹性、也更具有人情味,比如中国人在休假时也会接听公事电话或处理工作邮件,甚至一个朋友突然来访谈论工作,中国人也一般会认真对待,这对于讲究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精确区分的芬兰人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模糊时间观有时也会显得过于拖塌,效率低下。比如中国人常说的“等一会儿”、“马上”这些模糊的时间词汇经常让芬兰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它们表示的到底是多长时间。
三、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差异的解决策略
以上,我们分别阐述了中芬两国时间观念的不同,并对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那么,如何减少这种因时间观念不同而引发的摩擦,从而保障交际顺利进行呢?
首先,交际双方都应该加强了解、知己知彼。作为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我们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文化,还应该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风俗、文化禁忌、思维方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己知彼,才有助于交际双方发现不同文化间可以形成理解与交流的契合点。对本国文化熟悉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准确传递信息;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接受与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比如,芬兰人若不了解我国模糊的时间观,很难了解马上、一会儿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概念,中国人若不了解芬兰的文化,就会对节假日街道上冷冷清清所不能理解。
其次,交际双方都应该以珍惜时间、守时守信为原则。虽然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具有模糊、随意性等特征,但中国人也深知时间的宝贵,自古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名言,现在也常常发出“时间都到哪儿去了”的感叹。其实,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文化,持何种时间观在交际过程中都应该珍惜时间,守时守信。不按时守约既浪费了双方的时间,也是缺乏诚信的表现。我们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人民的时间观念在逐步增强,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我方迟到或爽约的现象在逐步减少,接下来,我们也可以逐步学习芬兰人良好的习惯,也就是对每天的日程有一个提前安排,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
最后,在交际过程中,双方都应该增强跨文化移情能力。所谓文化移情能力就是能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跨文化交际中的摩擦与冲突。比如中国人应该了解到芬兰人精确的时间观,拜访时应提前预约,赴约时不仅要做到不迟到,也要做到不提前,因为提前与迟到都是不合礼仪的,会引起主人的不快。而芬兰人也应该理解中国人弹性的时间观,对中国人偶尔因突发状况而在其休息时间的打扰或拜访表示理解。
结语
在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作为一种非语言因素影响着交际效果,芬兰人的线性时间观注重计划与安排,要求精确,中国人的环形时间观注重灵活与弹性、充满人情味。虽然中芬之间的时间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当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化、思维方式后,我们发现两国的时间观都有值得彼此借鉴学习的地方,只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和障碍,就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Anchor Books,1973:3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3.
[3]汪天文.三大宗教时间观念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4,9.
[4]葛志宏.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
也因此,茶在中国文化里,已不只是一种饮料,而是国人精神中的一脉甘露。安溪铁观音,也不例外。
安溪产茶始于唐代,《清水岩志》有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历尽朝代更迭,茶香裹挟着文化韵风,安溪铁观音,水袖轻扬,绿衣登场,回眸一笑,倾倒国人,成为茶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宋代贡茶龙团凤饼之长,却无其短。它为条状,卷曲肥胖,在茶芽纤细的茶文化中,是地道的杨贵妃。揉制,茶香得以充分挥发。
炒茶时,人在其中,茶香四溢,弥散在空气里,如同香气氤氲的梦幻,如同若有若无的音乐,浮荡在人的周身。此时,不说饮茶,单是这样站着,默默无言地嗅着这茶香,就是一种享受,就有一种心灵净化。
铁观音汤色金黄,浓如琥珀。平常之茶,头道叶子二道汤,其后,茶香虽风韵犹存,却已徐娘半老了。可是,铁观音却不,头道二道,茶味初出,如青涩女子,无甚可观;至于三道四道,则是闺中,脉脉一笑,香气四溢;五道六道乃至于去七八道,仍有茶香悠然,回味无穷。此茶竟能泡至九道,香味依旧,打破茶的极限。而且,茶中滋味,兰香悠悠,醇厚甘鲜,回味无穷,俗称有“音韵”,如唐人绝句,余味悠长,沁人心脾。
品评铁观音,可观形,可听声,可察色,可闻香,可品韵。
观形,看茶叶的形状。极品铁观音茶条卷曲,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蜒头状,色泽鲜润,叶表带白霜。至于其他的,则次之。听声,就是将茶条放少量入壶,传来“当当”声,清越如珠落玉盘者为上品。喑哑者,则落下品矣:这,其实也是茶形的延伸,沉重者响声脆,反之则沉闷。至于汤色,黄如金,清如目者为上;暗红者次之。
说到茶香,打开茶盒,茶香扑鼻,经久不散者为最。反之,则为下。
铁观音的品韵,说的是口感。茶汤入口,一股青鲜之味,缠绕舌尖,空净柔和。茶汤缓缓吞下,一股柔香缓缓漾出,沁入身心七窍,则为极品;非此则是下品了。
好茶如艺术品,其美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喝安溪铁观音,信哉斯言。
安溪属岭南,这儿青山如碧,流水如洗,清闲时节,或烟花三月,或“霜夜红于二月花”的秋季,来到此处,坐在茶馆里,要上一壶铁观音,看着满山绿茶,浮荡在薄薄的雾中,如同仙女,披着白纱婀娜窈窕,柔曼可爱。这时,喝着茶,一颗心也青鲜鲜的,变成一枚茶芽,舒展在这儿的山水间。
喝安溪铁观音,应讲究水。
水和茶,恍如生活里的夫妻。安溪铁观音如纯情女子,那么,水就应洁,应净,应亮,以免玷污了这茶。因此,山中泉水为最,煮沸烹茶,清清一壶,和茶最为相配。无泉水的话,井水也可,清亮亮如男孩的微笑一般,也很适宜。至于用其他水泡铁观音,就如将幽间仙子至于市井繁杂之中,唐突了此茶。
泡铁观音的器具,白瓷杯很好。以白衬黄,颜色鲜嫩,养眼,也养心。实在没有白瓷杯,玻璃杯也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茶汤色泽,也无不可。但万不可用其他色泽的杯子,盖住茶汤颜色。茶汤色泽如女子容颜,用其他色泽的杯子,就如用布幔遮盖绝色女子的微笑,实在是一种残忍。
喝铁观音,可选一茶馆。茶馆最好处于古镇,白墙黑瓦,门前有白白的流水,旁依古柳,扯着一片绿烟,很有古诗意韵。也可在白屋纸窗内,一人独饮,或二三知己共品。大家边品边谈,谈学问,谈人品,谈茶中韵味。
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市场对机床产品的需求标准正在从“廉价”和“易用”转向“优质”,也就是说,现在市场更需要能够生产出优质产品的机床。由此,中国的制造业也在经历一个整体升级过程。有能力生产高端机器和部件的本土公司欢迎这样的变革,而对于国家来说,在高端生产领域,由此也能不再依赖昂贵的进口机床产品。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忽视了机床部件行业的投资,现在正在饱尝苦果——由于机床行业整体基础和理论研究不足,无法支持未来的研发和创新。此外,机床行业的发展非常有赖于技术、知识、劳动力和客服工程师的技能,如果这些方面储备不足,行业就无法实现高端生产能力。过去中国的机床企业虽然已在竭尽全力培训员工,但其总体资质提高的效果却很不明显。
大量来自行业内的信息显示,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导致中西方公司存在差别的主要因素。从质量管理角度讲,工人和工程师的偏好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根本因素。由于中国的技师缺乏由工作成果引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导致他们缺乏精益求精和创造完美产品的精神。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拥有了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工具,中国工厂仍很难生产出与欧洲公司媲美的产品。而糟糕的流程管理更是雪上加霜,因为监督程序的缺失让产品的质量更加难以确保。在从业者缺乏良好的工作价值观和态度的情况下,投资和政府补贴再多也无助于改善中国产品的质量。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我们找到了解释这种现实的切入点。人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他的精神世界观和在现实中的实践活动。而这些价值观也决定着组织的文化,并蕴藏在组织内的质量管理实践中。个人的价值偏好会直接影响质量管理原则的实施效果——员工的文化取向会促使其判断质量管理是否符合其自身利益,然后再决定是否付诸实施。大量研究表明,很多亚洲国家的社会更崇尚集体主义,也就是强调社会成员的相互依存,但同时其社会文化又具有高度的独断特征,也就是倾向于对他人采取对抗,并强调个性化的需求和收益。这些特征传统上被认为与合作和客户至上等核心质量管理价值相抵触,从而会对质量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具有强烈独断专行特征的文化对理性的重视高于感性,认为外在实践可以由人控制。充满高度自信的组织可能将失败归结于个人而不是认定为系统性问题,从而使最佳质量管理难以实施。自信很可能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取得阶段性成功所带来的文化产物,但这也成为中国制造业继续向高端转型的重大障碍。
中韩两国自从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中韩在市场、资金、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特点,从而更加有利于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中韩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2003年中韩贸易总额630多亿美元,韩国对我国的实际投资也突破200亿美元。当前韩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对象和第四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但是中韩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并且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同时企业文化又与国民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差异在中韩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一)上下属关系的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温情兼备的权威管理韩国尤为尊崇我国的儒家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了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的日常活动当中。儒家思想对韩国企业管理、经营以及普通员工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能够提升企业集权化的程度,使得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然而高度的集权并非等同于专制。韩国企业受韩国民族文化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韩国民族文化注重和睦、协调,这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视同下属之间的关系。韩国民族文化在实质上对个人观点是非常注重保护的,这也就使得韩国企业员工在公开场合通常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所以,在一些可以和领导进行单独的见面的场合才会表述自己的见解。
2.中国的人道主义管理在我国文化当中则是把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尽管我国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实际上是注重人的发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遵守各项制度和规范是领导与员工的义务,但是制度、规范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所以我国企业在儒家文化中的尽孝报恩思想的指引下能够自觉的遵守企业的规范制度,这也就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人道主义管理方式。
(二)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企业管理上的从属与排他意识血缘、地缘以及学缘3方面的关系上的从属与排他意识是韩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也对韩国企业的管理以及上下属之间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产生这种从属与排他意识的根源就在于韩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家庭文化的影响,当前很多韩国企业将所有权和管理权进行集中,通常也都是家庭式的管理,所以在韩国企业中会有很多领导的亲戚或者血缘亲属在企业中工作。
2.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中庸思想在我国企业管理上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内外管理、企业与社会、领导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从而有效避免因为各方关系不协调所发生的冲突。但是我国企业在中庸思想的企业管理中也会有负面作用,也就是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追求平衡,导致其指定决策或者员工升迁上失去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企业管理上的勤劳奉献韩国企业在招聘上是非常严格且慎重的,并且也不会轻易地进行裁员,这是因为韩国企业深受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通常在韩国企业中会有员工之间的论资排辈的现象,并且在员工薪资待遇上也会适当的考虑员工的资历和年功因素。同时,韩国企业提倡的奉献精神对于领导与员工影响极深,不论是企业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始终保持奉献和奋斗精神,这也是受到儒家文化中的勤劳奉献思想的影响,而领导以自身作为表率也是韩国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对员工的激励措施。
2.中国企业管理上的重义轻利而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价值观的导向上深受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因此,我国企业领导与员工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并且上下属关系的融洽和合作也是这一文化影响的体现,可以说这是我国企业在重义轻利文化影响下的人性化、平等化的管理模式。
三、结语
[关键词] 《刮痧》;中西文化差异;法制观念;教育观念;尊重观念
国产电影《刮痧》借中医疗法“刮痧”反映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看了此片,观众会和本片主人公有相似的看法,明明是出于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的刮痧,怎么却被美国人认为是虐待儿童呢。许大同的父亲也感到同样的困惑,刮痧在中国已经几千年了,怎么一到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呢?其实影片中说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疗法呢。比如许大同代替父亲承认是自己给孩子“刮痧”,许大同对上司说的“我打孩子是对你的尊重”等,这些在中国被认为的传统美德,并不被美国人理解和接受。 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在中国属于常识的行为,在外国文化可能属于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中国某种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就是无礼的行为;在国内满怀好意的一句话,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也许就成了讽刺和侮辱。
《刮痧》让我们意识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如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确实会造成令人头疼的局面和后果。主人公的名字叫许大同,也是别具匠心,看来世界的大同文化要经历长时间的碰撞,相互交织,尖锐的冲突、磨合,才能融合与发展的。
为此,本文从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法律观念、教育观念、礼貌观念和价值观五个方面阐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助于大家对此片反映的东西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
刮痧是影片的主题,也是引发影片人物冲突的导火索,这种疗法在中国民间很常见,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刮痧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提高身体抵抗力,在中国,不论寻常百姓家、中医诊所或一些养生会馆,刮痧疗法都被普遍接受和推崇。但是,这种疗法到了美国,治疗产生的血痕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造成大同被诉诸公堂,差点失去孩子的监护权。
中医在非典、艾滋等治疗方面的成功证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中国几千年来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人类的瑰宝,为中国人的医学进步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现在西方也开始对中医刮目相看,针灸师、按摩师在国外也可以拿到行医资格,但这种治疗手段目前还不被西方主流医学认可,从影片可以看出,从普通百姓到法官对一无所知,更别说其疗效了。其实影片从这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文化冲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为了让中医得到西方人的认可,解决更多世人的病痛,我们任重道远。
二、法律观念的不同
影片中最的部分是在听证会上,许大同发自内心的一段叙述;为了让儿子享受片刻的父爱,把儿子从福利院偷出来,在送孩子回去的路上,大同和紧追而来警车玩追车游戏。在法庭上,爱子心切的许大同还同对方辩护打了起来;圣诞节到了,不顾坠楼的危险爬到九层给孩子送圣诞礼物。这些情节确实打动了很多国内观众的心并赚取了观众的眼泪,但不代表感人的就是大家认可的,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犯法的。
影片中,最让国人费解的是,护士发现孩子背上的伤痕时,认为是孩子受到虐待马上报案,为了孩子不受虐待,其他人不惜出庭作证。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本来想在法庭上助其一臂之力,但看到孩子的伤痕时,同样出席作证,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对小孩好。许大同对朋友的这一举动感到强烈不满,认为他不够朋友,后来不惜辞去那里的工作,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就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朋友”观:既然是朋友,你就不应该背叛,你就应该和我一条心,你就应该为我辩护,否则你就伤了我的心。中国人讲究的是“桃园三结义”似的友谊,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为了朋友可以不顾法律和国家利益,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些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看到这里,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遵循的做人原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何顾他人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能忍则忍,很多人也把忍作为座右铭,岂不知有时这种态度会纵容一些错误甚至违法的行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很多侵权或违法行为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很多人对此麻木不仁,任其发生,如果我们都能有影片中人那种法制观念,人人都拿起法律的武器,我们的社会会更有秩序、更加和谐。
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对于亲情和友情特别看重,我们时常会因为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而或多或少地给予方便,强调给谁“面子”。但大同的美国朋友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此事是否合法。后来朋友得知刮痧是一种中医疗法时,同样,为了法律的公正,不辞辛苦来到中国求证,使许大同一家重新团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反映出中国人的法治观念淡泊的点点痕迹。
美国是个法制社会,法制和法律观念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官司几乎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遇到一件事情首先想到是否合法,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律师曲解名著《西游记》的精神实质,为了证明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法庭上,西方律师是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像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 虽然律师的目的是赢得诉讼,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们的法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也可以纵观西游中的故事,有后台的小妖犯了法,都被神仙接走了,没有后台的被棒子打死了,这些情节在国人眼中很正常,也容易被理解,人情大于法的现象却另法制观念极强的西方人感到费解。
三、教育观念的不同
说到教育,同样也离不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许大同要自己的孩子向老板的儿子道歉,孩子拒绝后,大同打了孩子一巴掌。中国人认为打自己孩子并让其给领导孩子道歉是表示对老板的尊重,这种在国内大家认可的一种礼貌行为西方人并不领情,老板感觉这是 “乱七八糟的逻辑”,很难理解。
由此我们联想到中西方的教育观念也存在很大区别,“打是亲,骂是爱”一直是的中国传统观念,父母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在盼子成龙的心态下,对儿女的责骂、体罚甚至鞭打,都认为是体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子不教,父之过”“不打不骂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古训无不体现这种思想并被国人所接受和追捧,作为教育子女的座右铭。
在西方家庭里,孩子是社会的财富,孩子和家长是都是平等的,都应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西方国家甚至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和合法权利。 所以我们应该向西方国家的父母学习,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批评和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很扎实,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如西方一些国家的孩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四、对尊重的理解不同
还是同一个情节,在影片中,大同为了尊重老板打自己儿子,这是一种觉得是给老板面子,但老板并不领情也不能理解,他只知道,打人是违法的,这是对人权的不尊重。
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欧洲文化里没有贬自己抬别人的现象。中国受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晚辈在长辈面前要谦恭、要循规蹈矩,不然就会被认为没有教养。而在西方,过分谦卑不但疏远彼此关系,而且会令人生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中国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欧洲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因为他们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讲礼貌。
我们有个礼貌原则“满招损,谦受益”,中国人在作报告开始时总要做出谦恭的姿态,并诚恳地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而中国人的举动在西方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认为既然你自己都认为是不完美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浪费别人的时间,这不是虚伪的表现是什么,这种“卑己尊人”的行为他们是不能够理解的。
电影导演黄建新一次在国外访问途中,见到一个残疾人正费力地推着轮倚上坡,出于好心便帮他推了上去,没想到那残疾人非但不领情,相反,还愤愤地回头看了黄导演一眼,原来我们在主动帮助别人时,没有充分认识与肯定对方独立的身份的缘故。帮助老人在国内是一种尊老表现,帮助者与被帮助者都欣然接受。而在西方老人也不太喜欢被陌生人帮助,他们不认为自己老到需要别人帮助的地步,因为他们崇尚的是独立自主。
又如,微笑是被中国人处处受人欢迎的,是对别人友好尊敬的表现,但让西方人常常感到不可思议。如果西方朋友有不愉快遭遇时,我们微笑地聆听显示同情和安慰,可他们却说他根本无法理解我们的行为,会很激愤,在国外遇到这种情况听者会用明显的感情共鸣来做出反应。
打交道时,首先,我们要清楚不同原则皆缘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的礼貌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中国人传统的见面问候语“吃了吗?”与英美人的“天气如何?”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都很得体,关键要使用得体。
五、结 语
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如果对对方所生活的环境、历史、风俗、禁忌等一无所知,就会出现误解甚至冲突。影片中体现出很多中美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并不表明哪种文化更优越,因为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入国问俗,入乡问禁”,不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原则或准则,各有各的讲究。你可以不认同那个“乡”、不赞成那种“俗”,但你还是得遵守它,只有那样才可以游刃有余地生活,才会快乐舒适。 了解它、适应它、慢慢去改变它不太完备的地方,哭过之后,还得理性地理解一些东西,这样电影才有一些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2] 张伯存.《刮痧》的文化分析[J].当代电影,2001(01).
[3] 周银华.从《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4] 石玉.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5] 刘丽丽.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0(06).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体育;必要性
从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情况来看,体育学科特点要求体育教学方式与理念的创新和改变,除了要保障体育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循序性、综合性之外,还应该融入文化教学,为学生创建积极、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而茶文化恰恰能够满足大学体育创新改革的要求,将茶文化融入当代大学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
1.1人文性
现代社会将各种文明的现象综合了起来,统称为“人文”。茶文化是现代人类文明中最主要的核心部分,为了将这种文化灌输到大学的思想当中,需要将茶文化与大学体育教学相结合,确保人类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文明形式。茶文化注重对人的重视,在对现代文明进行教育的同时,确保学生以体育运动为中心,全面发展个人素质和优秀文化素质,保证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智慧、理性的思想,让现代茶文化作为运动的宗旨,并在不同项目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不同的体育项目,并按自己的能力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尽可能的展现茶文化中具有的人文情怀。
1.2循序性
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对各种知识进行积累,才能拥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保证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各高校需要以学生体育文化为中心,在宣传和进行各种体育理念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可以耳濡目染的受到各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并在体育运动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由于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充斥着各种文化理念,因此,这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不可以揠苗助长。学生需要有理念的进行钻研和探寻,在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上,找到能够支撑项目的文化内容和基本理论,并不断地吸收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对体育项目的探究任务。
1.3综合性
现代体育项目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体育素质,才能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收获预期的效果。高校在制定不同体育制度的同时,需要符合各大体育赛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十分严格,才能保证学生具有高素质体育运动精神,能够拥有应对不同紧急情况的能力。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体育运动器材,比如建立露天运动场所或者设立室内体育馆,满足不同体育项目需求的同时,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体育项目的锻炼。为了保证满足学生在各大体育赛事活动的要求,学校需要组建不同的体育科目,比如:足球、篮球比赛,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多多磨合,保证良好的团队合作,才能在比赛中稳操胜券。还有,学校可以按照学生要求开设不同的舞蹈、健身、太极、瑜伽等课程,让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喜欢的体育项目,保证体育活动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原则。
2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2.1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由于我国的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将茶文化基础理论应用到教学系统中,保证系统内容的完整性与成熟性。针对现在传统的教学系统和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学到单一的体育项目,而没有了基础的文化作为支撑,让体育活动显得更为枯燥。将茶文化作为新型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以后,可以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体育精神,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会茶文化的精神导向与精神理念。首先,高校开展不同体育的项目时,需要以茶文化为基础,让体育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随着对茶文化的逐步理解和深入,变得更加具体。其次,茶文化可以有效保证体育运动爱好者拥有良好的运动形态和运动体质,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积极的运动思想和饱满的运动热情,才能促使运动员在各大赛事中取得傲人的成绩。
2.2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我国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对茶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宣传的过程。我国拥有着璀璨的华夏文明,为了保证茶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定期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教育课程,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一,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开展茶文化教学内容,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同时,饮茶还可以让学生及时补充在运动过程中流失的营养元素。学生在学习茶文化以后,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保证对茶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和认识的同时,深入浅出地对茶文化进行弘扬。第二,学生在运动时还可以将茶文化中的亲人、爱人思想作为基本理念,遵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让比赛更加公平、友爱。
2.3拓宽学生的知识而塑造其良好的品格
由于茶文化中融入了儒家、道家等思想,因此,体育运动员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所蕴含的宽己待人、严格做事的思想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体育运动精神和思想品格。茶文化中还包含了对各种茶艺、茶道思想的展示,满足了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也拓宽了学生对茶文化的掌握和了解境界。随着学生对茶文化认知度的不断深入,茶文化也渐渐地被各高校学生所认可,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茶文化学习理念,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怡然自乐的淡泊、质朴的精神内涵,养成了宽以待人、平等待事的处事风格,这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冷静的运动心态,重塑学生的人格,提高个人修养。
3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3.1构筑完备的茶文化理论体育教学系统
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茶文化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形成了一种冲击,并促使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为体育教学增添了一股全新的文化力量。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中,学生显得更加懒散,对体育运动变得更加消极,而融入了茶文化以后,学生由于有了更好的精神寄托,因此,更渴望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并与文化内容相呼应的目的。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框架,让学生在有效的接受茶文化教学理论的同时,可以保证对体育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不应低估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能力,可以设定有阶段的茶文化学习目标,让学生更好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运动需求,开展不同阶段的茶文化教学课程。其次,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的茶文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适当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完善茶文化教学内容。
3.2完善茶文化体育教学活动的硬件设施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需求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已经逐步完善相应的体育教学设施和配备。为了全面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专业的训练场地和完整的训练器材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更多与茶文化有关体育设备的引进,增强了学生运动的兴趣,也保证了学生的运动质量,同时,可以统一发放与茶文化有关的体育教学教材,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接受专门的茶文化体育教学课程。学校还可以建立不同的品茶场所,按照学生的要求选择更具茶文化气息的茶壶、茶台、茶盏等茶具,保持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兴趣。由于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课程,学生还可以在课下,通过查询电脑资料学习茶文化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基本茶文化素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体育运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的文化课与体育课同步进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型、综合型人才。
3.3加强茶文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工作
茶文化在被应用到体育教学的初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但这并不是首次进入校园,之前也有过多所高校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公开课程,教师也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整体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开展了全新的茶文化教学课程,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保证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需求的同时,让茶文化的内容可以积极活跃课堂气氛,重塑茶文化在学生眼中的形象。首先,需要有一段时间融合茶文化与课外体育运动项目之间的过程,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茶文化理论的同时,可以按照茶文化中的体育运动思想进行项目的选取,让学生时刻具有良好的运动心态。其次,由于在开展茶文化教学课程时,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因此,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以更好地借鉴茶文化运动精神,让与茶文化有关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便可以将茶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茶文化体育实践活动
学校在开展以茶文化有关的体育教学课程以后,学生可以不受课堂有限时间的限制,在课后,学生可以组织一定的团队进行相关的体育训练,还可以在团队中进行与茶文化有关的交流,保证茶文化思想可以贯穿到整个生活当中,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茶文化思想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品茶文化》、《茶叶历史》等多种课程,学生在了解这些基础茶文化知识以后,可以听取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观看茶艺表演等节目,保证对茶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和理解。学校可以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学生通过课下自行组织和了解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并建立答题的团队,竞赛活动形式多以抢答、限时答题为主,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茶文化知识。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让学生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来自茶文化的魅力,并由衷地产生对茶文化的敬佩之情。研究茶文化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对我国大学体育创新改革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以及体育教学的创新有所帮助。
作者:王友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卫国,冯科,王鑫.论茶文化嵌入式日常体育教学过程研究[J].福建茶叶,2016(4):262-263.
[2]向玉山.论茶文化在体育文化构建与传播中的功能机制研究[J].福建茶叶,2016(9):272-273.
[3]魏乔.茶文化与体育赛事结合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6(9):284-285.
高中数学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见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阐述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进步。
下面就数学差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做差生转化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细心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发现差生的“闪光之处”,表扬其优点,使之振奋精神,以此做好他们转化的起点。如果教师只看到学生的缺点,看不到优点,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甚至认为“朽木不可雕也”,这根本不可能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是一分为二的,差生虽然缺点较多,但也有优点,在他们身上也蕴藏着积极因素,这是他们能够转化的依据。
2.融洽师生感情,培植真诚、信赖、亲切、自然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做好差生转化工作,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学习上热情辅导、生活上关心帮助,以心换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对他们是真诚相待的,这样他们才能把教师当作知己,愿意接近老师,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指导。
3.启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全部学习活动起着导向、驱动作用,它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动机正确了,学习才能持之以恒,取得成效。因此,教师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启发差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目的。
4.因势利导,激发差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动机中最实际、最活跃、最有效率的成份,只有使学生体内蕴育兴趣才能激发其热情,使其奋力拼搏,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为差生精心设计一些较易完成的任务,让他们亲自实践,稍有成绩,及时表扬,以各种方式进行鼓励,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是差生,但在性格、气质等方面差异很大,在教学和管理中教师还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差生的情况进行了解、综合、分析、鉴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对学习差的学生可以经常给他们约定时间补课,“吃小灶饭”,对他们的作业要做到面批面改;对于缺乏自制力,组织纪律差的学生要约法三章,开始时标准可以较低,慢慢提高要求,使其从被动性转化为自觉性,逐步引导其形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对于家境困难,家务繁重的差生,可以减免其部分或全部学费,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帮助其做一些家务事,使其安心学习;对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考上了也没啥意思”的差生,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到工厂科研单位进行参观,使其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发展趋势和知识的价值,激发他们为“四化”努力学习文化的热情。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契合点 解决对策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的高度普及,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增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每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和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导致相互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英语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一种共通语言。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也大量包含了理论知识和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以及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方面,在掌握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对外翻译,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那么就会很好处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
一、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
1.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会导致翻译上的很大差异。“龙”,在中华文化中是天子的象征,“龙”在中国文化备受瞩目,代表职高神圣的帝王形象,象征着吉祥,比如有“真龙天子”、“龙投大海,虎奔高山”的说法。在西方则决然不同,龙成了邪恶的化身,在某些西方国家还有“泼妇’的意思。从这些就可以看出由不同地域文化导致的差异,单在龙字的翻译上就要特别注意,否则会引起沟通交流的不和谐局面。另外比较突出的,在西方,“13”是不祥的数字,原因是在圣经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因此在西方人看来,“13”就尽量避免,就如同中国“4”字的忌讳一样,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说法,而“8”就是“发”,这个数字就非常吉利,被大家所争抢,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听见,某个带“8”字的车牌,电话号等吉利号为众人高价哄抢。但是像这样的做法在西方却没有,他们的仪式观念里没有这样的说法。
2.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不同语言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语言有着自身的词汇和语汇体系,同时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英语中有一个词语,叫做Chinglish,中式英语。我睡得很好,我们经常会翻译到,I slept very well,这就是明显的中式英语;地道的英语说法是I had a good sleep.汉语口语习惯使用动词时,地道英语口语更习惯使用少数动词加名词。
3.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外国家文化交流受到了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他们在颜色的认知上相同,但是感觉会有所不同或者是大相径庭。比如说,“红色”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在英语国家视为残暴、不吉利,红色象征着流血。中国传统结婚时要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剪彩,就是剪红色的彩带。“红利”、“红包”等带红字的词儿都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在西方国家红则完全没有此类意思,反而恰恰相反,是不吉利的象征。而“白色”在中国是不吉利的象征,只是会在人去世的时候,才会现白;在西方结婚的礼服婚纱就是纯洁的白色,白色在西方人眼中象征着纯洁美好之意。
4.心理特点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特点呈现不同,在西方人们忌讳被问到收入和年龄,特别是女性被问到年龄会是件十分反感的事情,在我国人们的日常谈论都会涉及这样的问题,放的很开。这样的差异在商务交往和商务翻译中必须要重视,以免沟通失误。所以,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或商务活动都需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词汇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在这个基础降低商务交往中的失误,获得最大化效益。
二、了解文化差异,找到解决对策
英语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一种共通语言。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包含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较好处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奈达先生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1.中英文词语理解要够深入,不能只浮在表层,要深入内涵,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领悟词语的含义后要进行恰如其分的修饰后译出。
2.翻译追求原汁原味,体现文化的表达,这就需要了解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文化差异的形成是长期积淀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翻译者找到双方文化的契合,从这个切合点人手,降到最低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失误。
3.丰富自身文化涵养和文化常识。文化是长期的积淀,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文化包含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反应了社会属性。文化特性决定翻译不能直接翻译,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文化涵养和文化常识,更好的解决跨文化商务翻译出现的问题。
4.正确掌握和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翻译是对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的传播,但是不同于简单的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它产生了文化换码。所以在对外翻译过程中正确掌握和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真正冲破跨文化翻译的冲突。
三、总结
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包含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在掌握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对外翻译,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
参考文献:
[1]蒋晓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05)
关键词:茶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性管理
1茶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茶文化是制茶、饮茶之道,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包括了茶道、茶艺、茶精神、茶人等内容。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整合员工的价值观,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还可以凝聚团队力量,企业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持。茶文化作为成为一种企业代表性文化,其茶德、茶精神、茶艺对企业制度建立、人才配置、人才激励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最重要的作用。
2企业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的现状
2.1缺乏现代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组织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人力资源是组织资源增值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起到唯一的创造作用的因素,但目前很多企业传统观念还没转变过来,还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还把人力资源的投入看成是一种成本,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作用。此外对人力资源管理更主要的是物资层面的奖励,而忽视了员工获得成长、获得尊重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2.2人才流失率高
企业的员工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但过多的员工流失必然会加大企业成本,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稳定。人才流失率高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一方面,员工缺乏归属感。现代企业更多强调的是人性化管理。尤其对于90后的新一代,他们张扬个性,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他们更多在乎的是工作的感觉,在工作中有没有获得关注,有没有归属感。如果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关注,这些人员很可能另谋他就。另一方面,薪酬缺乏公平性。这种公平表现在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上,员工将自己付出与所得跟过去付出与所得相比。同样员工将自己的工资与同行业人员进行对比,如果对比之后产生不公平且这种不公平没有得到消除的话,员工也会萌生离职的想法。
2.3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过程可以简单的用“选、用、育、留”来描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通过招聘、录用、培训等环节把人才吸引到企业后,关键在于后面如何激励人,如何留住人。而很多企业缺乏一套激励机制、缺乏绩效管理。虽然很多企业喊着以人为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比如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就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绩效考核来对员工实施奖惩。但实际上奖惩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手段,绩效管理注重员工参与,注重员工能力的提升,注重潜能的开发。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不足,给予改进,进而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
2.4人岗匹配欠佳
人力资源管理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就需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岗匹配。但现实生活中企业往往存在人岗不匹配的状况。这是因为很多企业认为工作分析是个复杂、耗时的工作,没有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对工作岗位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安排人员上岗,必然出现人岗不匹配。有时候即使对工作岗位进行了充分分析,但在招聘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完成指定的工作。此外,由于人员或岗位发生改变时,也要求对人员匹配进行调整,如果没有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动态调整,最终也会出现人岗不匹配的状况。
3茶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3.1员工的招聘与配置
茶的品种很多,有红茶、绿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等种类,而每种茶的制作工艺各不同,使得茶的功效不同,口感不同。饮茶之人会根据口味自行选择茶叶,再配上最佳的茶具,饮茶时据茶壶中的茶量适时添加。这在人员招聘与配置契合度很高。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岗匹配。首先岗位有层次、级别、种类之分。这就要求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才能的人。其次,由于人的发展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后天环境的制约,使得人的能力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人各种所长,各有所短,这就要求在进行人员配置的时候应该使得员工的优势能够在岗位上得以充分发挥。此外根据人员或岗位改变,人员匹配也要进行调整,而不是始终一职定终身。
3.2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茶艺讲究茶水的选取、茶具的选择。不同的茶叶由于特性、功效不同,所以对茶水的选择、茶具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讲究,这造就了茶叶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对于企业培训工作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培训是企业必做的工作,也是经常性的一项工作,培训工作虽然经常做,但培训效果还是会出现不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在进行培训时,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企业进行培训应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认是否需要培训,不同成员培训需求各异,需进行不同培训项目的设计。
3.3绩效管理
茶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整个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通过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目标,后需要经过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等阶段。绩效计划的主体是管理者和员工,在制定绩效计划过程中,管理者共同制定组织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员工不是被动的参与进来,而是积极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只有员工参与进来,他才能认可组织目标,才能懂得绩效管理的内涵,才能激发他的积极性,挖掘他的潜力,进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在绩效实施过程中,需要员工参与信息的收集,通过员工收集信息,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此外员工在信息收集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绩效问题,进而加以改进,此外通过员工自行收集信息,而这些信息作为绩效考评的事实依据,能够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性,能获得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可。通过绩效反馈面谈,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注重员工的参与,这样可有助于员工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有助于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还有利于强化合作精神和内部凝聚力,有助于员工能力的提升以及员工潜力的开发。
3.4薪酬、福利制度
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理念,这要求我们的薪酬、福利设计要具有灵活性。薪酬是对付出的回报,包括物质回报还包括精神回报。按劳取得可以体现薪酬制定的公平性,如果员工想多获得,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有时候“薪”给得再多,我们还是发现有员工会抱怨,这关键是在于“酬”出了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只追求效益,员工之间没有情感,员工自我价值不能实现,员工跟企业唯一的联系就是金钱,在这样的企业里是不会有归属感的。所以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除了要关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给员工内心世界。而文化对员工具有激励、导向、规范、凝聚作用,但一个再好的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形式来加以表达,终将枯萎。茶文化注重人本管理、情感理念,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文化活动、氛围制造、人性关怀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