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3 09:5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83-02
新编地理教材给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内容要求、形式、结构等方面比以往教材有很大改进,它有助于学生感知自然、人文地理的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所以利用新教材的优势,针对初中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轻松、活泼、求知、上进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向更高的台阶,这是提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结构上,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清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课文中增加图像的内容和篇幅,并且图像简明扼要、形式多样、景观形象,尤其教材中的"活动"使学生口、脑、手并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材既重知识性、又重实用性,既重思想性、又重可读性,学生既能得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年上册在讲世界气候并影响气候因素是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内容用了三个活动的内容:一是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的特征,再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之后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首先找到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再找出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为例,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陆的气候类型,分析其不同的原因与降水的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具体的各地气候特征,来分析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教材这样编排使学生既能认识又能分析不同地方的气候的差异,找到影响的主要因素,学生能初步认识事物的分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的教材的优势,使学生渴望学到又能够学会,学生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在使用新教材时,基本能够做到熟悉地理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它们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掌握每节的内容,课程目标也就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给七年学生讲"地球的自转"时,按照教材安排设计教学流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图文结合、阅读与思考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演示与观察结合。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回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紧接我就提示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每天都是白天、黑天这样度过,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出很可笑的问题,我运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讲:"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它不透明,被照到那面是白天也就是昼半球,另一面就是黑天夜半球,地球本身绕地轴在自转,紧接着我又演示地球仪,让学生仔细回顾,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昼与夜是怎样变化的呢?一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的:"白天变黑天,黑天变白天总是这样变化"。我给以肯定,回答得很好。我又让学生准确回答一下,并启发、演示,学生很快答出:"昼夜交替"。
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这节课我利用教具加强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效果很好,学生很快就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材内容不断增加、更新。但做为初中地理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掌握教学目标,设计安排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必须练就娴熟的语言,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描述要形象,传授要通俗易懂,业务熟练,知识丰富,能驾驭课堂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在形式上,教材的封面、封底及扉页上增加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每节内容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素描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统计图、组合图、漫画等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不仅改变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中国农业"这一章,首先是读农业分解图,让学生从图中指出农业的五个部门及各部门生产的主要产品,通过把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堂,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再进一步深入:"为什么说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学生通过图就能回答上,教材这样安排同以往教材有很大区别,图文结合学生既得知识又培养读图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
三、内容上注重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删减难学的有关内容。例如世界地理,我们只要学生掌握几个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相邻的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东半球其它的地区和国家,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极地地区,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中国地理从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让学生认清我国的国情,保护与节约资源教育,认识区域差异、发展及其存的问题等。
关键词:初一地理;思维模式;构建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生发展,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和有效。
一、教学目标的再思考与思维建模构想
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可以分为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地理。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模仿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必然是模仿―运用―提高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会学习地理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先学会模仿。为此,对于初一地理教学来说,我们首先应培养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我们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地理具体问题的学习、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能力,我想这才是地理教学的逻辑。
二、初一地理教学应建立的具体问题思维模式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词语释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其实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笔者在此所言的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和地理学习方法。它为具体问题的教学提供行为框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章可循,便于师生把握和理解运用。
初一地理由地理基础知识和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构成,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有“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新课标之课程目标)。地理技能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基础。从新课标要求和整个初一教材设计思路来看,上学期侧重于地理基本技能掌握,下学期重点突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及运用地图、材料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地理技能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不渝地贯穿技能为重的理念。养成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首先在于让学生学会模仿教师的地理思维。
1.构建地图识读思维模式。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地图包括以下几个类型:地理事物分布图、示意图、景观素描图、统计图、漫画等。地图技能包括识读能力、用图能力、填绘图能力和析图能力,识读能力是基础,教会学生识读地图是初中地图教学的立足点。目前,许多教师在地图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识读地图的引导,以致于地图教学成为初中地理教学难以突破的症结。笔者认为突破这一难点,关键要建立引导学生识读地图的程序,构建各类图表“读”“析”模式,让学生模仿。以分布图为例,一幅分布图的阅读,首先要养成学生读图先读地图的三要素的习惯,其次从面、线、点三个层次教会学生观察阅读。“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这幅地图反映的地理信息,如地形区或行政区域或地理事物分布等,二是图中涉及的块状“小面”,如标注的阴影部分、文字标注的高原、平原、丘陵或如经济区、自然带等。“线”包括分界线、山脉、河流、交通线及等值线等。“点”包括重要的城市、港口、矿产及其他标注、注记。析图和用图能力是建立在识读地图的基础上,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从地图上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根据需要和要求分析各信息之间及信息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即搭建信息与需求之间的桥梁。破解地理问题犹如解决数学题:找出已知条件――图中或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知晓问题――需要解决什么地理问题;解题――搭建地理信息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桥梁,这是地理理科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 过程。
2.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说明)。人教版初一下册以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引入,老教材第六章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小节,新教材分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两个小节,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意图都是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建模。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第六章的教学只注意到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教给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和分析模式。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子模:一是地理位置定位模;二是自然条件分析模;三是人文环境分析模;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
(1)地理位置定位模。区域范围和位置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的重要成因。区域地理位置定位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三个位置涉及到的地理信息很广,也是后面几个子模构建、分析的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知识框架的逻辑性和形成性。地理位置定位模的建立必须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这不但能形成地理位置学习模的定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定位分析模的形成性同样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一是要以板书方式体现三者相对固定的位置――入眼;二是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入耳;三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地方都要时常强调――入脑;四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逐项分析――入心。
(2)自然条件及分布分析模。自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河流湖泊、气候)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水文、矿产资源等)。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自然条件的分析不必过于追求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出地形、水系、气候和矿产资源四大自然要素,建模时要从四大要素出发,遵循一定的地理思维逻辑进行建模,如地形地势对气候和水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它必须成为第一要素――首讲,否则不但影响教学流程的流畅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3)人文环境分析模。人文地理环境是在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人类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与民族、地域文化、交通与经济、政治与军事、社会行为、环境保护等许多成分。因此,人文环境的形成不但与历史有渊源,同时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师在建模时要抓住三个要素(人口与民族文化、交通条件、经济发展与结构)从历史和自然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如日本的人文环境分析:
(4)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运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材料(包括地图)简要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新课标要求。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又受区域特征的制约。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四者具有承接性和逻辑性,故分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又要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抓住主导因素,简明扼要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搭建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思维框架。区域地理的学在于处理“人地关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重心应落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的认识上;落在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上。
三、思维模式运用的基本原则
1. 教师现状分析
我校地理组一共两名教师,分别任教初一初二地理。
其中新老师负责初一地理,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很足,和学生年龄差距小可以更有效的交流,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对课标和教材不熟悉,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不足,对学生不熟悉,课堂掌控能力有限。
负责初二的曲丽凤老师,最近三年一直从事初二地理会考教学,相对而言对课标、会考和教材很熟悉,也基本能够预估出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迅速的展开教学。但是,课堂不够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充分。基本与新老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共三个班,每班接近50名学生,数量相比以前较多。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一地理,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根据批阅初一期末考试卷子的情况和开学两个周的了解,多数学生对地理兴趣不大,感觉地理很难,同时也欠缺基本的地理常识,对出初一知识遗忘较多,地理思维较差。同时,本届学生多才多艺,音体美特长生非常多,而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有部分较好,但更多处于中游水平,甚至个别是较差。
针对此情况,结合初二知识点,在开学一个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强化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由背地理转向思考地理,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着重强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音体美的特长生中地理基础较差的,争取全体B率过57%,特长生中除去个别成绩差的,争取都能达到B,D严格控制在10%以内,特长生不留D。
3. 教研配档安排
根据史地政教研组的安排,按时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评课,学习各家之所长。
地理组内共同研讨课标,让地理课表真正指导教学。每周共同研讨一节课,包括教研组的听课,和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秀课程资源,研讨学习共同进步,每周都能有收获有进步。
4. 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
时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备注
完成情况
1
9.3-9.7
1.1.1
1.1.2
1.1.3
2
9.10-9.14
1.2
1.3
1探究
3
9.17-9.21
2.1.1
2.1.2
复习
4
9.25-9.30
拓展
5
10.1-10.5
十一
6
10.8-10.12
2.2.1
2.2.2
2.2.3
月考
7
10.15-10.19
2.2.4
2.3.12
2.3.2
8
10.22-10.26
2.3.3
2.4
2探究
9
10.29-11.2
3.1
3.2
3.3 3探究
10
11.5-11.9
4.1.1
4.1.2
4.2.1
11
11.12-11.16
4.2.1
期中考试
12
11.19-11.23
4.3.1
4.3.2 4探究
总结上册
13
11.16-11.30
5
6.1
6.2.1
14
12.3-12.7
6.2.2
6.3.1
6.3.2
15
12.10-12.14
6.4
7.1
7.2.1
月考
16
12.17-12.21
7.2.1
7.3.
7.4.1
17
12.24-12.28
7.4.2
8.1
8.2
18
12.31-1.4
9.1
9.2
10
元旦
19
1.7-1.11
复习周
20
1.14-1.18
复习周
21
1.21-1.25
考试周
说明:1.每节课前五到十分钟是对上节课的检测,背诵知识以默写的形式进行,理解知识做《伴你学》精选的题目。当堂或者课后及时反馈结果,让孩子也做到地理学习效果的心中有数。
2. 每章有检测,题目参考网络及辅导书精心选择,题目选择有梯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近阶段的地理学习。考试时间自行安排。
3. 精心设计导学案,需要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上完一个班级及时调整,要有修改完善和课后反思。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话题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合理巧妙的导入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本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但是教学内容中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对地理的热情也很快衰减。教师应通过设置导入话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从导入话题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精彩。比如对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天气和气候》进行教学时,教师如果直接开门见山地抛出专业知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但如果教师以天气预报做导入,就能起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当学生听到熟悉的背景音乐响起就会立刻产生兴趣,进而会思考每天都能看见的天气预报中有哪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知识呢?学生会带着疑问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从而实现专注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做导入点,使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不仅能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导入话题是为了抛砖引玉,主要起到为教材内容过渡的作用,选择恰当的导入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能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设置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深入研究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地理课程的魅力,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与课程内容相关,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提问,也可以举古明为例。比如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为了使学生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以提问:日规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由于日规是依靠太阳的投影进行计时,投影在不同节气时作用的位置也不同,学生就要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识产生思考,要结合教材知识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还会敬佩古人的知识,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古人能想到用日规计时,说明地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进取心。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极大的效果。如果只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根据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学生就会有新鲜感。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好感,减少抵触和厌倦的心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好奇,期待着教师带来更多的惊喜,会逐渐喜欢上地理课。教学方式应具备丰富性和多样性,既紧密贴合教材内容,又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比如分组讨论、调查收集资料、分组竞赛,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活跃气氛,增进学生之间对地理知识的交流。如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的教学,由于教材内容中包含了人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将不同的人种、宗教、语言特点表现出来。学生对这类角色扮演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先按照人种进行分组,然后每个组的学生分别说明自己所代表的人种、居住范围、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特征。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愿意投入到活动中来,使课程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一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二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三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