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3 09:5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83-02

新编地理教材给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内容要求、形式、结构等方面比以往教材有很大改进,它有助于学生感知自然、人文地理的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所以利用新教材的优势,针对初中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轻松、活泼、求知、上进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向更高的台阶,这是提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结构上,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清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课文中增加图像的内容和篇幅,并且图像简明扼要、形式多样、景观形象,尤其教材中的"活动"使学生口、脑、手并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材既重知识性、又重实用性,既重思想性、又重可读性,学生既能得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年上册在讲世界气候并影响气候因素是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内容用了三个活动的内容:一是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的特征,再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之后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首先找到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再找出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为例,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陆的气候类型,分析其不同的原因与降水的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具体的各地气候特征,来分析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教材这样编排使学生既能认识又能分析不同地方的气候的差异,找到影响的主要因素,学生能初步认识事物的分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的教材的优势,使学生渴望学到又能够学会,学生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在使用新教材时,基本能够做到熟悉地理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它们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掌握每节的内容,课程目标也就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给七年学生讲"地球的自转"时,按照教材安排设计教学流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图文结合、阅读与思考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演示与观察结合。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回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紧接我就提示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每天都是白天、黑天这样度过,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出很可笑的问题,我运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讲:"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它不透明,被照到那面是白天也就是昼半球,另一面就是黑天夜半球,地球本身绕地轴在自转,紧接着我又演示地球仪,让学生仔细回顾,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昼与夜是怎样变化的呢?一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的:"白天变黑天,黑天变白天总是这样变化"。我给以肯定,回答得很好。我又让学生准确回答一下,并启发、演示,学生很快答出:"昼夜交替"。

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这节课我利用教具加强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效果很好,学生很快就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材内容不断增加、更新。但做为初中地理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掌握教学目标,设计安排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必须练就娴熟的语言,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描述要形象,传授要通俗易懂,业务熟练,知识丰富,能驾驭课堂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在形式上,教材的封面、封底及扉页上增加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每节内容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素描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统计图、组合图、漫画等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不仅改变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中国农业"这一章,首先是读农业分解图,让学生从图中指出农业的五个部门及各部门生产的主要产品,通过把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堂,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再进一步深入:"为什么说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学生通过图就能回答上,教材这样安排同以往教材有很大区别,图文结合学生既得知识又培养读图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

三、内容上注重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删减难学的有关内容。例如世界地理,我们只要学生掌握几个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相邻的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东半球其它的地区和国家,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极地地区,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中国地理从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让学生认清我国的国情,保护与节约资源教育,认识区域差异、发展及其存的问题等。

篇2

关键词:初一地理;思维模式;构建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生发展,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和有效。

一、教学目标的再思考与思维建模构想

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可以分为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地理。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模仿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必然是模仿―运用―提高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会学习地理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先学会模仿。为此,对于初一地理教学来说,我们首先应培养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我们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地理具体问题的学习、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能力,我想这才是地理教学的逻辑。

二、初一地理教学应建立的具体问题思维模式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词语释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其实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笔者在此所言的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和地理学习方法。它为具体问题的教学提供行为框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章可循,便于师生把握和理解运用。

初一地理由地理基础知识和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构成,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有“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新课标之课程目标)。地理技能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基础。从新课标要求和整个初一教材设计思路来看,上学期侧重于地理基本技能掌握,下学期重点突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及运用地图、材料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地理技能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不渝地贯穿技能为重的理念。养成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首先在于让学生学会模仿教师的地理思维。

1.构建地图识读思维模式。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地图包括以下几个类型:地理事物分布图、示意图、景观素描图、统计图、漫画等。地图技能包括识读能力、用图能力、填绘图能力和析图能力,识读能力是基础,教会学生识读地图是初中地图教学的立足点。目前,许多教师在地图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识读地图的引导,以致于地图教学成为初中地理教学难以突破的症结。笔者认为突破这一难点,关键要建立引导学生识读地图的程序,构建各类图表“读”“析”模式,让学生模仿。以分布图为例,一幅分布图的阅读,首先要养成学生读图先读地图的三要素的习惯,其次从面、线、点三个层次教会学生观察阅读。“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这幅地图反映的地理信息,如地形区或行政区域或地理事物分布等,二是图中涉及的块状“小面”,如标注的阴影部分、文字标注的高原、平原、丘陵或如经济区、自然带等。“线”包括分界线、山脉、河流、交通线及等值线等。“点”包括重要的城市、港口、矿产及其他标注、注记。析图和用图能力是建立在识读地图的基础上,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从地图上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根据需要和要求分析各信息之间及信息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即搭建信息与需求之间的桥梁。破解地理问题犹如解决数学题:找出已知条件――图中或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知晓问题――需要解决什么地理问题;解题――搭建地理信息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桥梁,这是地理理科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 过程。

2.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说明)。人教版初一下册以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引入,老教材第六章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小节,新教材分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两个小节,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意图都是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建模。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第六章的教学只注意到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教给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和分析模式。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子模:一是地理位置定位模;二是自然条件分析模;三是人文环境分析模;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

(1)地理位置定位模。区域范围和位置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的重要成因。区域地理位置定位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三个位置涉及到的地理信息很广,也是后面几个子模构建、分析的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知识框架的逻辑性和形成性。地理位置定位模的建立必须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这不但能形成地理位置学习模的定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定位分析模的形成性同样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一是要以板书方式体现三者相对固定的位置――入眼;二是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入耳;三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地方都要时常强调――入脑;四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逐项分析――入心。

(2)自然条件及分布分析模。自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河流湖泊、气候)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水文、矿产资源等)。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自然条件的分析不必过于追求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出地形、水系、气候和矿产资源四大自然要素,建模时要从四大要素出发,遵循一定的地理思维逻辑进行建模,如地形地势对气候和水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它必须成为第一要素――首讲,否则不但影响教学流程的流畅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3)人文环境分析模。人文地理环境是在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人类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与民族、地域文化、交通与经济、政治与军事、社会行为、环境保护等许多成分。因此,人文环境的形成不但与历史有渊源,同时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师在建模时要抓住三个要素(人口与民族文化、交通条件、经济发展与结构)从历史和自然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如日本的人文环境分析:

(4)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运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材料(包括地图)简要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新课标要求。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又受区域特征的制约。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四者具有承接性和逻辑性,故分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又要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抓住主导因素,简明扼要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搭建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思维框架。区域地理的学在于处理“人地关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重心应落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的认识上;落在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上。

三、思维模式运用的基本原则

篇3

1.    教师现状分析

我校地理组一共两名教师,分别任教初一初二地理。

其中新老师负责初一地理,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很足,和学生年龄差距小可以更有效的交流,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对课标和教材不熟悉,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不足,对学生不熟悉,课堂掌控能力有限。

负责初二的曲丽凤老师,最近三年一直从事初二地理会考教学,相对而言对课标、会考和教材很熟悉,也基本能够预估出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迅速的展开教学。但是,课堂不够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充分。基本与新老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共三个班,每班接近50名学生,数量相比以前较多。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一地理,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根据批阅初一期末考试卷子的情况和开学两个周的了解,多数学生对地理兴趣不大,感觉地理很难,同时也欠缺基本的地理常识,对出初一知识遗忘较多,地理思维较差。同时,本届学生多才多艺,音体美特长生非常多,而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有部分较好,但更多处于中游水平,甚至个别是较差。

针对此情况,结合初二知识点,在开学一个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强化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由背地理转向思考地理,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着重强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音体美的特长生中地理基础较差的,争取全体B率过57%,特长生中除去个别成绩差的,争取都能达到B,D严格控制在10%以内,特长生不留D。

3.    教研配档安排

根据史地政教研组的安排,按时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评课,学习各家之所长。

地理组内共同研讨课标,让地理课表真正指导教学。每周共同研讨一节课,包括教研组的听课,和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秀课程资源,研讨学习共同进步,每周都能有收获有进步。

4.    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

时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备注

完成情况

1

9.3-9.7

1.1.1

1.1.2

1.1.3

2

9.10-9.14

1.2

1.3

1探究

3

9.17-9.21

2.1.1

2.1.2

复习

4

9.25-9.30

拓展

5

10.1-10.5

十一

6

10.8-10.12

2.2.1

2.2.2

2.2.3

月考

7

10.15-10.19

2.2.4

2.3.12

2.3.2

8

10.22-10.26

2.3.3

2.4

2探究

9

10.29-11.2

3.1

3.2

3.3  3探究

10

11.5-11.9

4.1.1

4.1.2

4.2.1

11

11.12-11.16

4.2.1

期中考试

12

11.19-11.23

4.3.1

4.3.2  4探究

总结上册

13

11.16-11.30

5

6.1

6.2.1

14

12.3-12.7

6.2.2

6.3.1

6.3.2

15

12.10-12.14

6.4

7.1

7.2.1

月考

16

12.17-12.21

7.2.1

7.3.

7.4.1

17

12.24-12.28

7.4.2

8.1

8.2

18

12.31-1.4

9.1

9.2

10

元旦

19

1.7-1.11

复习周

20

1.14-1.18

复习周

21

1.21-1.25

考试周

说明:1.每节课前五到十分钟是对上节课的检测,背诵知识以默写的形式进行,理解知识做《伴你学》精选的题目。当堂或者课后及时反馈结果,让孩子也做到地理学习效果的心中有数。

2. 每章有检测,题目参考网络及辅导书精心选择,题目选择有梯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近阶段的地理学习。考试时间自行安排。

3. 精心设计导学案,需要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上完一个班级及时调整,要有修改完善和课后反思。

篇4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话题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合理巧妙的导入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本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但是教学内容中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对地理的热情也很快衰减。教师应通过设置导入话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从导入话题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精彩。比如对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天气和气候》进行教学时,教师如果直接开门见山地抛出专业知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但如果教师以天气预报做导入,就能起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当学生听到熟悉的背景音乐响起就会立刻产生兴趣,进而会思考每天都能看见的天气预报中有哪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知识呢?学生会带着疑问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从而实现专注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做导入点,使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不仅能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导入话题是为了抛砖引玉,主要起到为教材内容过渡的作用,选择恰当的导入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能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设置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深入研究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地理课程的魅力,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与课程内容相关,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提问,也可以举古明为例。比如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为了使学生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以提问:日规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由于日规是依靠太阳的投影进行计时,投影在不同节气时作用的位置也不同,学生就要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识产生思考,要结合教材知识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还会敬佩古人的知识,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古人能想到用日规计时,说明地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进取心。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极大的效果。如果只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根据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学生就会有新鲜感。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好感,减少抵触和厌倦的心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好奇,期待着教师带来更多的惊喜,会逐渐喜欢上地理课。教学方式应具备丰富性和多样性,既紧密贴合教材内容,又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比如分组讨论、调查收集资料、分组竞赛,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活跃气氛,增进学生之间对地理知识的交流。如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的教学,由于教材内容中包含了人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将不同的人种、宗教、语言特点表现出来。学生对这类角色扮演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先按照人种进行分组,然后每个组的学生分别说明自己所代表的人种、居住范围、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特征。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愿意投入到活动中来,使课程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篇5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一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二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三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篇6

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 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1、 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 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在初一、初二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寒冷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二、"电化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于课堂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互动教学"更应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体现。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既活跃又深入。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地理课的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提高层次中包含较低层次的要求。

“识记”是指对地理事物的概念及空间分布等知识获得感性的、初步的认识、一般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即可,不要求学生全部理解;对地名和数据则要“记住”,并将地名落实在地图上。这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理解”是对地理概念、原理、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用语言表述或解释。它强调解释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有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只要求学生识记,例如“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有的则要求学生理解,例如“日本工业临海分布及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不仅要学生知道日本工业临海分布的状况及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组成,而且还要认识日本工业临海分布的原因、好处,这便是理性认识层次。

“应用”是指对地理事物要能够运用。例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中,“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为理解层次,而“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则为应用层次。这就是说,前者只要知道在一日中最高温度的时间和最低温度的时间,以及气温在一年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月份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月份,并从道理上弄懂就行了。但对“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则不仅要真正理解,而且要初步学会运用,能说明一个地方的各月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状况。应用层次比理解层次要求更高,它包含了学生从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到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过程。

如何把握三个层次的程度及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需注意两点:第一,大纲中对地理课的知识要求,一般能够达到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即可,个别一些常用的原理,可以达到初步应用的要求,不需要达到综合应用的程度;第二,知识点的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阶段的论证,就没有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解,没有理解就难以应用。现就初一地理中各层次要求的知识点及其分布状况统计如下:

从上表数字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1]识记层次占全部知识点的81.3%,理解层次占16.8%,应用层次只占1.9%。这种安排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水平,同时也说明对知识点要求的难度降低,教材整体难度不大。虽然有许多高中地理的名词、地理事物出现,但仅限于“知道”层次,让学生建立起感性知识即可。[2]地理基础知识是为讲授区域地理知识打下基础,因而理解与运用的内容较多,占30%左右,而识记层次的知识点相对减少。因此备课时,一定要理解新大纲中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含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地理课的基本训练要求,包括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衔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19-01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都存在很大的跨度。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

下面,结合地理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1.充分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上存在的主要衔接问题

1.1教学内容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多年来,初中地理教材在内容上作过多次调整,内容不断减少,难度不断降低,呈"浅、少、易"的特点。新课标下的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师生双边活动机会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地理则分为三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与初中地理相比较,高中地理教材对理论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计算,体现了"深、多、难"的特征。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

初中教学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课程,由于会考安排在初二完成,初三一年都未接触地理学科,接受高中教学时,知识遗忘程度非常严重。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给高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1.2教与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每课时内容相对少,相当一部分内容放在了活动课之中,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用较多时间针对每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对基本技能和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培养。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且年龄小、好动、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而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每课时内容多而杂,教学偏重于理论、原理和规律的阐释,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高一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地理时,还没有从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中转变过来,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高中地理学习中去。再加上高一地理(必修一)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就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在进行初高中内容衔接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或很少参加初中的备课、听课、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这使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的压力下,加上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

2.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1通览教材、课标,抚平台阶。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了然于胸。一些完中的老师完全可以利用所在学校这样的有利条件,把初、高中教材都熟悉并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2研究教法,培养能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知识的衔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注意: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问题情景,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等。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往往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2.3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分析、理解和归纳。进入高中后,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设计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而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能使他们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并受益终生。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4加强地图教学,培养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和地理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读图、析图、用图的技能是学好地理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而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历年高考当中,地图也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承载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在高中教学中就要始终贯彻地图的重要性,把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使用,尽可能的把所讲的内容与地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有度、有序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要改变学生的用图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恰当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进而补偿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时需要占用的教学时间。

篇10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地理教学结合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为宗旨”,形成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注重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在八年级地理学习到长江这一节时,学生对荆江的“截弯取直”发生了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既然得取直,直接把长江水调到我们这,我们许昌缺水,这多好啊?其他同学都大笑,我肯定他,南水北调这一思想就是这么来的!但紧接着我问: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长江下流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二、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注重重点、难点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上看具有同一模式:初一为世界地理知识,初二为中国地理知识。在初一地理中,先是地理知识的概述,如地球知识、地图、陆海、气候、资源、居民和政区等,然后按照若干地域进行地理分区学习,这里面,又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进行编写。初二的中国地理,基本上依旧是按照先总后分,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编写的。掌握这一规律后,为避免学生入味,应针对不对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辽阔的疆域》中,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解时,可逐一分析以下问题:找出俄罗斯、巴西,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出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有哪些?找出日本、蒙古,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说出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有哪些?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学生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并得出结论,但到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怎么感觉编写教材的人是在拿中国的位置在得瑟呢?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就说,“你看,中国和俄罗斯比,俄罗斯纬度太高,冷了;和巴西比,人巴西纬度又低了,又热了,只有中国不冷不热的;和蒙古比,蒙古要想从咱这过,高兴让过就过,关系不好了,给多少钱也不让过,谁让你不临海呢?和日本比,日本刚发生过海啸,真大面积海啸了,你跑都没地儿跑去,只有中国海陆兼备,什么都不怕,你说,这不是得瑟是什么啊?”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所有的知识点都分析到了,中国位置的优越性也就掌握了。

三、充分利用地理三图,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和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日益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及时准确的融入地图,灵活机动的运用地图。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教师边讲边绘,学生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比如,在七年级地理学习七大洲四大洋时,重点就要求学生能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但要求学生能够画出轮廓图,这显然难度很大,我就按照课后一活动题:让学生以各种三角形的形式,简单画出七大洲的样子,并把它们放到一定的位置上,这对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而且,他们还有机会看看同桌的是不是更“难看”点,并进行一下善意的嘲笑,在学生的笑声中,七大洲的位置就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有了,教学也就成功了。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是鲜活而有趣的,一点也不难学。

比如,在讲同学们都深有体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时,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分析描述,学生就较易接受:甲:“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乙:“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丙:“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打工。”丁:“城里的生活水平高,我要搬到城里去”……

又如,日本在发生地震时,我们的地理课学习刚好日本学过去了,在学习英国,但在课堂上,我又拿出日本与之比较着学习,先复习日本的四个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指出核泄漏的地方在北海道,日本地震为什么伤忘很小,海啸引发的核泄漏才是对日本影响大的……因为加入了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又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对应——全民都在对日本的核泄漏表达着关心,这部分的知识,不用再学习了,学生一个个记得很牢,而且对比英国,把这两个国家都掌握在了心中。所以,地理课堂就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篇11

一、进行全面系统复习,采用中心问题法,有机结合初高中教材。

目前的高考试题覆盖面广,涉及教材的各个章节,采分点很小。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压力都很大。老师该怎么办呢?原则上我们应该以章节过关,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系统复习,上下联系,把初、高中教材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结合。高中地理内容理性知识多,初中地理内容感性知识多,而且以初中地理内容为基础。例如把中国地理的气候与世界地理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高中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三者结合起来讲授,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地理位置条件有着不同的水热条件,不同的水热条件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而不同的气候类型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的气候特点反映出不同的生物和土壤。植物是气候的一面镜子,天然植物是以气候条件为转移的,因此植物是气候最明显的标志,使学生认识到各种不同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及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先让学生知道有什么特点,后讲为什么有这些特点,从感性认识着手,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再进行巩固——填图、读图、判别图等气候类型的练习,学生就感到有心得了,能理解知识。

又如将初一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地球的海陆分布和高中地理的地球在宇宙中联系起来,它们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这个地理环境包括地球上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以及有用的资源,等等。人类与环境是密切相连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总离不开地理环境,但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也影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究竟人类怎样影响环境呢?这就产生了环境问题。而以人类和环境作为最后的总结加以复习,学生听得顺耳,觉得有趣。再配合有关综合题、思考题进行联系,学生学得灵活,显著提高成绩。

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这里所指的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指如何对待审题问题。学生往往有一种“眼高手低”过于自信的心理。有些题目,学生往往认为会了,可是一经测试,就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不但不周密,反而概念模糊,有遗漏。为了能够应试自如,要加强审题基本功的训练。对每一个试题,不论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都要自问答什么、怎么答、为什么这样答、有没有在概念上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如有这种情况就要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只有通过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比较,才能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过去丢分扣分太多,就是因为地理概念模糊所致。因此,抓基本功的训练和地理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因为,第一,可以理解和应用基本概念;第二,可以提高审题能力。对于比较难应付的综合题,我们要采取综合分析、精讲精练,并且结合地图,做到讲练结合。经分析讲解后,举一反三地进行练习,以城市工业布局为例,围绕工业布局提问:1.为什么世界工业分布有集中趋向,也有分散趋向?2.我国钢铁工业是怎样分布的?3.城市工业布局根据什么原则?等等。以第一题来说,大型工业分布有集中趋向,应从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技术效益两方面分析。为什么有分散趋向,是由于环境污染和新资源的出现及争地、争水争基础设施等。第二题可从三方面分析:(1)沿海地区加强发展,内地新建和扩建;(2)根据资源交通线布点,根据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布点;(3)根据科技力量和水运条件布点。第三题城市工业布局应从居民区、风向、水源、交通、资源等方面综合考虑。因此,问题不是单一的,就要多方面考虑。通常我们所讲的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这就是综合考虑问题,以点攻面,系统比较,就会大大提高基本功。

三、注意地图教学,建立空间概念。

地理最忌背诵,只有通过地图才能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地图、填图、绘地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解释和分析地理事物的一些方法。地图教学有多方面作用,通过地图可以研究巨大的空间对象,地图既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形态、分布规律,又可以显示出不同的类同和差异,可以培养比较、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虽具有多方面作用,但最根本的是建立地理位置的空间概念,如研究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第一步台阶——在什么地方?只有第一步台阶解决了,才能走向第二步台阶和第三步台阶,即有什么地理事物和为什么有这些地理事物?因此,地理位置的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基础。例如,某一国家经济发展如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这与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关系密切,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牧业生产发达,这与气候等条件关系密切。英国农业不居于重要地位,而乳肉畜牧业和园艺业比较发达,这与气候有关,实际上就是与它的地理位置纬度偏高有关。将与气候有关的世界各国农牧业生产列为一个类型,让学生从地图上进行比较,触类旁通。总之,地理教学就是以地图教学为本,要求学生进行看图说明地理事物有什么和为什么的思维逻辑锻炼,让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的地图练习,而有关地图例题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旧课新研,有计划地整体复习全部地理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2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然而,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日渐强大,人类环境的破坏变的日益严重,现已危及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让中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高中地理课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并以此为主线来构建和编排课程。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富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加强地理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为了提高21世纪中国公民素质,对在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10倍至20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钻研教材,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蕴藏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地理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才能真正设计好教学过程,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环境教育,才能实现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所提出的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内容的目标。

二、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三、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四、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篇13

一、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七、八年级,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爱好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而让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熟悉但不够全面,他们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爱好,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0月31日“世界人口7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可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学校南面有一条小河,已经被污水侵染得面目全非,我们组织学生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七、八年级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了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开放的模式,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所以对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分外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有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前做好充分的预备。由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比较小,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较弱,实践活动应先以调查问卷、搜集资料为主。另外,实践活动不能过多、过频,轻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而失去爱好,甚至会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苟康训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五中学 266109

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把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七、八年级,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爱好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而让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熟悉但不够全面,他们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爱好,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0月31日“世界人口7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可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学校南面有一条小河,已经被污水侵染得面目全非,我们组织学生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七、八年级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了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篇14

关键词:主体地位;地理兴趣; 信心;成就

随着新课标“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有地理素养公民”要求的提出,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我认为首先应从呼唤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兴趣出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一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呼唤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

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主体作用的彰显,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能够自主的表达这无疑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新教材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预习性增强,这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放开手,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惊喜不断。

例如我在讲 “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公转”时,我试着让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其中一个学生伸开双臂代表太阳,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仪开始围绕着“太阳”“公转”,这时有的同学提出:“不对,不对,地球是倾斜的!”“地轴永远是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以及我的纠正下最终取得了相对正确的演示方法,接下来是同桌一组练习巩固。这个教学难点就在不断地纠错中紧张而又有序的完成了,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于参与,而且收获很大。

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老师的指引,老师的赞许或认可,在推动学生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课堂的进程。这样,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呼唤学生的地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开始。对地理本身感兴趣了,那么在课堂上也必然活跃了。

(一)古诗词

词中承载了大量的地理知识,把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会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可用“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红”说明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用“羌笛胡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文犹如和煦的春风,让我们的地理课堂充满春意的盎然。

(二)讲故事

孩子们多半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在课堂中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无疑会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请同学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当学生将他的“满腹经纶”娓娓道出的时候,也是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中的时候。最后,稍微一点拨,并不是诸葛亮能呼风唤雨,而是了解天气的变化,并能够充分的利用天气。于是,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也随之而出。

(三)顺口溜

简洁好记的顺口溜也深受学生的喜欢。孩子们很乐于在课上展示他们课下自己总结的顺口溜,我们可以稍作修改推荐给其他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极大的推动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呼唤学生的学习信心:我学习我快乐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最大的障碍无非就是读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又是不可逾越的,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应从读图开始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

(一)读图意识

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例如在讲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先将名称和位置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在经过稍微的点拨,比如非洲和南美洲就比较相似,但非洲旁边有马达加斯加岛,南美洲没有。认准确后,然后进行拼图练习。这样,经过循序渐进的一系列措施之后,学生也就将大洲大洋放在心中了。基础地图有了,学生学习也就有底了,在天天的练习过程中,图的意识也在慢慢增强。

(二)提取信息地理读图方法的训练很重要

比如板块运动时,首先读清图名,再看清图例,然后读图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对板块的名称和运动方向要仔细看清;最后,看到的内容说出来。例如地中海将来要缩小啊,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红海要扩大啊,因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读图的过程熟悉了,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动手画图

地理简图的绘制,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简图要尽量的准确,尤其像纬线的度数这样经常出错的地方。经常性的自己画简图,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四)学会用图

初一地理教学中学生最得意的就是能看懂天气预报图了,因此,可从卫星云图出发,让学生能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卫星云图上,山东上方是绿色,由此可分析出山东大部分地区是晴朗的天气。

初一上中有很多图是初中地理的基本地图,先从图开始,读图的意识读图的习惯有了,对地理学习的信心也就逐渐增强了。

四、呼唤学生的成就感:让赏识常在

学习的快乐是学生最大的动力,而学习的快乐很大的成分是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的赏识是学生学习成就的源泉。或许是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动作,就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让感动常在,让赏识常在。地理课堂沐浴在赏识的春风里,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兴趣,才会如雨后春笋节节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