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3 09:5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35
高中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技巧,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
1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文言文阅读教学缺乏人文性
如今,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过于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高中教师把文言文看成是阅读的工具,教学缺乏人文性。
1.2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需求相分离
在传统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分离。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启示,提升自己。如果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需求相分离,文言文阅读教学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1.3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不合理
在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无法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教师忽略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2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对策
2.1丰富教学方法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认为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不大。要想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教学情景。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句话表明,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一部分文言文阅读实际上是在叙述一个故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把文字转化成图片或影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就必须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的眼界。如果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生活实际相分离,那就失去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案例:《滕王阁序》又名《滕王阁诗序》,该文章的作者是王勃,文章主要描述了滕王阁一带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作者王勃的纪录片,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王勃是儒学世家,六岁就可以写文章,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后来,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写下了《檄英王鸡》文,不料这篇文章惹怒了唐高宗,王勃就此被赶出了沛王府,并把他驱逐出了长安。相对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激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应该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学习了解文言文所蕴含的情感,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学生可以从文言文阅读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查阅资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合理制定文言文诵读策略
文言文阅读教学自然离不开阅读,学生可以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言文所包含的情感,领会文言文的主旨思想,积累词汇量。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明确文言文的发音和断句,了解文言文的大概寓意;其次,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感彩,声情并茂地朗读阅读内容。教师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地制定文言文诵读策略,提高文言文诵读的效率。
2.4合理制定文言文欣赏策略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合理地引导学生品味阅读内容,详细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学生必须学习会欣赏文言文,才能真正领悟到文言文的真谛。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总结文章重点,这样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效率。案例:《鸿门宴》是司马迁的代表作,司马迁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就是这位失败的英雄。文章内容生动精彩,吸引人心,给人带来崇高的阅读享受。如果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抓住文章的重点,就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领悟文言文的真谛,体会文言文的佳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感同身受,提高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2.5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学校可以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讲课,分享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在很多高中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都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3结语
高中文言文阅读是高中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途径。要想真正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教师应该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合理地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学校还要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佩红.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焦翠霞.高中文言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尚晓菲.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4]柏玉霞.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细心想一下,我们教学文言文的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学习古人智慧,滋养创新精神,汲取语言精华,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完美健康人格;二是培养学生将来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能力。在听了魏书生老师的一堂文言文教学后,受益很大,我曾尝试了一下,觉得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效果较好。魏老师那种教学的核心还是将课堂的主阵地交给了学生,而不在于老师讲多少。我把它总结为文言文教学五步骤。
一、初读,扫清阅读障碍
这一环节要注意课前的激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把学习文言文过重的心理负担卸掉,轻松上阵,愉快地进入课文。主要任务是通过圈点,记下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陌生字词。解决的办法不是老师直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注音解词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或相互利用工具书去寻求答案。好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遇困难想办法解决的方法。我在上《孙权劝学》一文时,发现孩子们提出了“孰若孤”一句中的“孤”念成“弧”了,“遂拜蒙母”一句中的“遂”读作“逐”了,这都是我备课中未预设到的。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这两个字的认识,还区别了两组形近字。
二、再读,掌握节奏和停顿
再读课文,目的是注意停顿,让学生读得通顺流畅。教师可以先范读一下,然后分小组一边读,一边评价,相互比较,对重点的难以划分的句子勾画下来,交由小组讨论。老师只是引导一下,停顿难的关键在哪里。对于《孙权劝学》一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肃遂拜蒙母”等语句要充分调动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找到正确的句读。这一步骤的关键,教师要营造学生积极朗读和讨论的氛围。不要吝惜教学时间,这一关过好了,对于下一步骤很有
帮助。
三、互读,理解文章大意
大多数教师包括我在内,平常教学文言文最爱,最喜欢讲翻译,生怕哪一点没讲到,或者没讲详细,于是一堂课滔滔不绝,结果是老师疲倦、学生反感,达不到培养孩子阅读文言文能力和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结合注解进行朗读。老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我在上《孙权劝学》一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孙权是如何劝学的?什么地方体现出孙权的善劝?吕蒙“乃始就学”后有什么进步?文中如何表现这一点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之后集体交流: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大家各抒己见。然后集体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工具书帮助解答,我想总比老师直接讲解要好得多,毕竟给了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研读,总结升华
在理解了文章大意后,重要的一点是细细地研读,所谓研读,即钻研阅读。由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殊个性,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重在明白“说什么”,语文更在乎探究“怎么说”。即不仅仅满足于对课文言语内容的理解,更重视对言语整体的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和体验语言的形象美和精神美。因此,语文学科的“研读”,并非只是简单地抽取内容的理性信息作逻辑层面上的处理,它同时也研究揣摩语言在表达思想内涵上所体现的情感之真、精神之善和形象之美,充分体现研读过程中学生解码吸收心理流程的多向辐射状态和个性化读解的丰富性。有咀嚼味道地读。仔细揣摩人物的情感。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小声读和分角色朗读来体会人物的语气、语调和情感。例如,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五、诵读,反思拓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不难看出,其包含不同层面的高消耗低效率问题。较多语文教师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读代讲。还有一些教师惯用天马行空的教学方式,往往夸夸其谈,令高年级阅读教学就好像空中楼阁,实际上华而不实。学生则仅能被动的接受学习语文知识,成为毫无生气的容器,其发展提升空间较为有限。
另外,一些高年级语文教学观摩课虽然办的轰轰烈烈,却呈现出作秀的不良倾向。一些青年教师在各类评优课程之中,为凸显自身风采与独具特色的所谓风格,采用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形式多元化,学生在课堂之中踊跃积极的回答问题,令氛围较为活跃。然而,一堂课结束下来,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知识则不得而知,影响了教学实效性。
1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基于上述问题,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应良好的体现有效性。所谓有效性主要为基于教师采用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教学后,可令学生全面获取进步并科学发展。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承担激发、维持并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任务。应有效的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引入科学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进而令教学过程在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想要学的心理状态下有效开展。另外,应清晰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令学生知晓具体应学习什么,达到怎样的程度,还应引入学生便于理解与掌握的科学教学方法。
2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课改专家提出,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率,并非指代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态度认真与否,而是指代学生是否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倘若学生不愿意学习或没能良好的获取,那么即便教师付出了较多辛苦也是徒劳的。
同理,学生即便学的再辛苦,也无法获取相应的发展。小学语文为基础学科,其中阅读教学则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引入科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2.1丰富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性格特征决定,其内心中隐藏着求知好学的渴望,因此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渴望知识之火。在导入新课阶段中,教师应引入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其较为熟悉且广泛热爱的动画片视频等,可通过契合教学内容的童话故事开创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令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课文阅读。该阶段中教师应由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具体的立场入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引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进而提升教学实效性。笔者在开展“小细节,大塑造――《小兵张嘎》课文阅读交流课”时,就曾截取影片中“嘎子跟胖墩儿比赛摔跤”“嘎子塞胖墩儿家的烟囱”等片段进行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交流氛围的同时,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为下面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2引入扩展探究阅读方法
语文知识学习阶段中,需要学生加入自我的理解与分析,为此教学阶段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提升学习质量。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安排较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因此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室,开创舒适良好的阅读环境。当然单纯的依靠学生借阅无法满足综合需要。为此,学校应定期定时面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在班级成立图书角,保障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对于语文教材之中的多元化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图书室进行自主查询。例如学习三顾茅庐的典故过程中,学生虽然较为熟悉诸葛亮,却对其一生了解不多。而教材之中的较多成语则可反映出诸葛亮的较多生平经历。为此在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查询有关诸葛亮的一生经历。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利用网络系统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进而对诸葛亮的一生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有了这些基础后,教师则可进一步引入成语含义的学习,学生则可快速的掌握了解,并分享其中的经典故事。在该类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探究引导,全面提升了学生阅读质量,同时教师可快速的检验学生学习所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鼓励质疑、激励创新
质疑问难、探究解决不但为学生深化学习的阅读方式,同时也为教师有效教学的科学方法。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阶段中,鼓励学生质疑,为深层次阅读学习的起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关键。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令他们形成经常主动质疑、不断探究、自主积极学习的意识,进而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质疑,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引导与启发,针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令学生自主搜寻答案,或者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找,进而全面实现自主、积极、合作、努力探究的科学学习目标。
3结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提升质量水平,应深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令学生更加愉悦轻松的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在阅读训练中实现多元化、和谐性、主动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丽莉.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研究[J].教育管理,2012(9)
(一)高效阅读能促进快速记忆
阅读是接收信息的过程,记忆是存储信息的过程,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对于稍有难度的文章,如果以每分钟600字的速度去阅读,眼球快速运动,大脑积极思维,结果留在人脑中的信息可以达到80%~90%。如果以每分钟不到300字的速度去慢读,结果留在脑海中的信息不足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快阅读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快镜头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加速记忆。
(二)高效阅读能促进快速理解
在短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快读书比慢读书更能理解读过的内容。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以不变应万变,高效阅读基础有了,水到渠成,高效解题不再是问题,高分高能高效,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语文课改的根本就是阅读教学的改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解题亦不在话下,教师应极力彰显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数量上涨,这样,语文学习才能深入人心,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才会到来。
二、高效阅读教学的程式
(一)固定程序阅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高效阅读也不例外。依据定势理论,固定程序阅读法把阅读分七个关键点:题目、作者、出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写作特点与争议之处、新思想和读后启示。正所谓熟能生巧,把这种阅读程序固定在脑海里,成为一种阅读习惯,遵循着内在的规律,便可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当然,在实际阅读中会也要根据阅读资料的变化做适当调整改变。
(二)计时量化阅读
在熟记阅读七个关键点后,就要进行计时量化阅读。所谓计时量化阅读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调动和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动机,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目的。计时量化阅读的方法如下。(1)拿到材料后,不能翻看,待听到“开始”阅读的命令后,开始阅读。(2)阅读后抬头示意,并记下自己每分钟的字数即阅读速度,要求用平时的阅读习惯一次性阅读,记下速度后不能重复阅读。(3)阅读完材料后,闭目回忆文章内容。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语句,整合答案,完成测试题。(4)每人计算出自己测试的三个数据:阅读速度(文章字数/时间),理解率(卷面得分×100%),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此外,笔者为每个学生都设计了一份训练档案(见表1),结合考试设计十道题,当堂完成训练,计算自己的分值。由于实现了量化,每次训练都可在计时的全过程中,通过速读(计时阅读)、精答(笔答测试题)、严判(根据统一标准判分数)、细算(计算出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四个步骤。小组长定期检查组员是否有进步,跟踪调查,做好记录,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教师要协助分析学生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帮助学生提高。高效阅读可操作性极强,所选文章内容宽泛。起步阶段可选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此后,逐渐中期选择科普类或者人物传记类文章,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难度,以便学生提高。
三、高效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阶段:速读整体感知阶段(一年级上学期)
第一节给学生播放学习的视频资料,重点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行为规范与快速阅读的意义,熟悉并牢记上课流程,拟写班级阅读口号。明确强化如下要求。(1)阅读目标:合格速度>600字/分,最终目标为1600字/分,同时理解率>70%。(2)明确阅读效率的计算方法:阅读效率=速度×理解率。(3)熟记七步固定程序,解题即照单购物。(4)要有积累本和习作本。(5)明确奖励机制。第二节开始至第六节进入速读正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阅读文本字数由600字逐渐上升到2000字,选择较为浅易且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全部选用选择题,每节课训练两篇,五节课共训练10篇,篇目已经确定,有《生死攸关的烛光》《鲁迅先生记》《第一支玫瑰花》《伞》《离别的礼物》《第一次挣到的钱》《别让你新奇的念头溜走》等。
(二)第二阶段:速读强化阶段(一年级下学期)
(1)开学第一周为速读强化周。课堂基本板块不变,但阅读文本字数由900上升到2500,每节课训练两篇,难度适中,题型全面。经过一周的强化,学生对速读模式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可以指定篇目课下进行阅读,然后利用3、4月份每周五课上时间集中训练一次。(2)一年级下学期3、4月份每周四第七节安排一节快速阅读研讨课,利用第八节集体备课时间进行研讨,以便更好地使高效阅读与教材篇目、校本教材等有机结合。(3)一年级下学期4月末开展高效阅读竞赛系列之速读大赛,从每班抽取3~5名代表,以答题的形式赛出高下,选出学校的速读之星。
(三)第三阶段:复述阶段(一年级下学期)
(1)一年级下学期5月份进入复述阶段。5月份后两周的周五和六月份的周五课进行原文复述和创新复述。这一阶段选文难度与审美趣味要比快速阅读强一些。在学生复述基本达标的基础之上,即符合七步固定程序,语言流畅,要求学生把复述材料和写作适当联系,可以写300字左右短文,或谈感想启示,或谈素材的运用方向,把读写结合起来。(2)一年级下学期5、6月份依然保持每周一位教师做一次研讨课的惯例,围绕复述进行研讨,及时交流研究复述中师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个环节做好过渡。(3)一年级下学期6月末开展高效阅读竞赛系列之复述大赛,可由班级推荐代表参加,最后选出学校的复述之星。(4)利用6月最后一节阅读课进行复述检测,主要由学生当堂复述表现来评定,评选出复述之星。
(四)第四阶段:速读加复述阶段(二年级上学期)
利用四节课,选用八篇文章,除了进行速读必要的训练之外,由浅入深,梗概复述、程序复述、原文复述和创新复述四种复述方法加入其中,在此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写出材料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所给素材的运用方向,还可以将文章浓缩成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加入适当议论,形成议论文的片段,储存在作文素材本里。
(五)第五阶段:精读阶段(二年级上学期)
10月份,精读第一阶段。利用四节课,精选八篇小说,进行精读第一阶段的训练,教师在设题上:前两节四篇文章侧重在小说三要素的把握上,后两节侧重在主旨和艺术手法上。11月份,精读第二阶段。利用四节课,精选八篇散文,进行精读第二阶段的训练,教师在挑选散文文本时,注意照顾全面,例如:抒情性的、说理性的……,前一节课,要求注意散文的形散神聚的问题,后三节注重主旨和艺术手法。12月份,精读第三阶段。利用四节课,进行科技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讲解不同文本特点,根据文本特点命题,按学校安排的课时进行训练。1月份,精读第四阶段。利用四节课,将高效阅读和专题复习相结合,利用两周时间进行文言诗文训练,一周文言文阅读训练,注重考试方向,侧重文言翻译,强化理解率。诗歌鉴赏用一周时间,在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高效训练,速度和理解率都要强化。
(六)第六阶段:解题阶段(二年级下学期)
1~2月份,解题第一阶段。利用每周两节课,依次进行小说、散文、科技文、实用类文本的答题技巧训练。3~4月份,解题第二阶段。3月份前三周进行文言文答题技巧训练,3月份第四周到4月份前三周进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训练。4月份第四周,将整个高效阅读进行总结、盘点,并总结出考场如何进行高效阅读、高效答题的方法。
四、高效阅读教学的成果
(一)同年级对比实验取得的成果
在一、二两年级内,笔者对所带一班、三班进行对比教学。在一班主要使用高效阅读教学,而在三班中仍然使用普通的教学方式。经过两年的实践对比,一班同学在阅读量、阅读速度、理解率上均有明显提高(见表2)。在四次期末考试中,一班语文教学成绩平均106分左右,三班语文教学成绩平均分在98分左右。一班学生普遍反映,进行高效阅读教学,阅读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对课外阅读也更加感兴趣。许多语文问题,能触类旁通。笔者认为,高效阅读教学相对来说,更适于目前中学教学现状。
(二)校内推广取得的成果
学生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2012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
一、营造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好的环境氛围总是给人耳濡目染的熏陶,读书也一样。要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在班级或学校的故事会上朗读和演讲。将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张贴于教室墙壁、写入班级墙报,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从心底爱上阅读。对学生每周的阅读摘抄进行检查,在班上让学生朗读阅读感言。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在校园报上选登学生阅读感言,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推荐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1)整本书的推荐阅读。一是学段推荐。根据课标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集合社区、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著名儿童文学家杨红樱、曹文轩、黑柳彻子等的作品。把推荐书目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选择性阅读。二是学期推荐。根据每期教材中的名著单元向学生推荐经典。例如,由《武松打虎》推荐《水浒传》,由《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推荐《西游记》等。
(2)诗文段的推荐阅读。一是古诗词。将课标中规定必背的70首古诗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每周选一至二首督促背诵。二是单元阅读。按单元主题推荐阅读文章。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真诚的心”时,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的文章、名言及名家故事。三是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鼓励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作者介绍、文章历史背景、文中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材料。课后补充阅读课堂上学生认识不全或有疑问的地方。例如,学《凡卡》一文时,就让学生去读俄国同时代作品高尔基的《童年》。四是积少成多阅读。百花园中的 “积少成多”,除教材熟记外,鼓励学生积累类似内容。像以上这样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内容读,还做到了有目的地读,自觉自愿地读。
三、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传授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彰显于课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味,品析人物之美、感悟作品之美。例如,教学《孔明借箭》时,可以从教材中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去品析人物、去品味语言。从鲁肃的“惊”、孔明的“笑”品味作品语言之美,品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写事写活动的文章,抓住场面、细节描写,感受场面的激烈、细节的精彩。对散文、诗歌、儿歌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想象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品语言的经典之美。还要抓住文章的构思、布局读文章。如抓《永远的歌声》首尾照应、点明主题的写法,让学生感悟文章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意境之美。学生将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把课外阅读到的材料加以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还能很好地服务课堂,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让学生在课前做链接阅读,在理解礼物的珍贵时,不仅从文段中理解到四个理由,还联系上下文找到了两个理由:这是达格妮苦等了十年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生活失望时意外收到的礼物。有学生读了原文《一篮枞果》后说:这是格里格去世一个月后,达格妮收到的礼物。后三个理由一个比一个精彩,这都是学生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成果。
(2)教会做笔记。新课标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做笔记的方法。其一,勾画、批注。教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印象深刻处做出勾画,并批注自己的感触。其二,摘抄。课内教学时把文中用得好的词语补在词语花篮中,将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课外阅读时,把借阅的阅读材料中的佳词妙句也摘抄在笔记本上。其三,写感言。将自己对文章认识、有启发的内容和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写下来。“拓读于课外,得益于课内”。教给学生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后,既可以让学生时常玩味于精彩的语言之中,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检查落实,增强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学生在家,请家长督促。学生在校,每周检查摘抄感言,要求学生读、抄、感一体。同时,安排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周三经典阅读、周五自由阅读、周一展示、佳作欣赏等。另外组织一些演讲、故事会等,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与快乐,都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和发展。让阅读教学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永不枯竭的源泉。
一、巧点妙评,能力蒸蒸日上
在学生阅读前,我集中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把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方法介绍给学生。速读、默读、朗读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读会变为会学会读,培养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1.明确目标
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梯度设计
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3.技巧点拨
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二、阅读交流,见解精彩纷呈
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提高各种技能。
1.开设自由论坛
在阅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任何心理暗示,让学生尽情地放松地阅读,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或收获。无论是思想内涵,主题情感,人物形象,还是语言特点,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即可,遇有不同的见解,可以互相辩论。教师充当主持人,穿针引线,激发同学们踊跃参与的激情。最后评选出最有见地奖、最佳发言人,加分以资鼓励。
2.创设读书沙龙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点,可让学生随时进行记录。在读书沙龙上,每个学生都可亮出自己的疑点,请求援助。其他同学讨论、探究,帮助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答时,教师可参与讨论,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后评选出最有价值问题、最富挑战性问题、最完美答案,加分以资鼓励。如果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抛砖引玉”,从不同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师生互动,共享阅读快乐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体现真正的学。
1.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创设和谐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5-01
1 师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方法
1.1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课前自主探究;(2)激情目标探究;(3)美读感悟质疑;(4)合作探究释疑。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预了要求学生自学新课的生字词,自读课文外,还要求学生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大胆提出疑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课文资料中尽自己的能力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设计学案,已展示课前自主探究的内容和学习步骤。激情目标探究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营造生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在课文“导读”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美读感悟质疑是指围绕语文学习目标通过读来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来质疑,激发鼓励学生有疑要质疑,有疑问必定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在语文释疑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讨论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通过语文合作的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愉悦学习,初步达到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
1.2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几个环节:(1)选好拓展阅读材料;(2)确立拓展阅读目标;(3)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4)小组交叉拓展训练;(5)教师综合点拨;(6)学习评价(师生互评)说明。第一个环节:“选好拓展阅读材料”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根据本单元教材上的材料的课文的特点(文体、话题、主题、题材等方面)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材料。第二个环节:“确立拓展阅读目标”是指学生根据最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目标,然后来确立要进行拓展语文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个环节是“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语文教师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小组对阅读材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阅读材料编写阅读训练题,此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并及时审阅。第五个环节是“小组交叉拓展阅读训练”在具体的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教师综合点拨”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第六个环节是“学习评价(师生互评)”既是教师对编题学生的评价,也是对语文阅读训练的训练者的评价。
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学习语文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过程。从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学习过程。
2.1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这个学生自学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生要参与语文课堂研讨,研读语文文本材料的第一步,学生预习语文材料的研读基础有两点,第一是语文单元讲读的示范作用,在讲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强调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知识重点和阅读本单元某些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教会学生将在预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以消化语文课堂所学的新知和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清文体,掌握课文的文学常识部分,阅读课文,认识和掌握生字,查词典解释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点明本文学习的中心思想,研品写做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学习材料,并理解完成课文后的课后练习与思考。只有预习了课文文本,学生才可能对文章有话说,才拥有对文本的发言权。学生课前预习文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这个语文学习预习阶段属于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阶段,要确保语文预习有效的进行,在语文预习学习中,学生就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2.2质疑,发现难点
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发疑问是常有的现象,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预习文本真正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时,必然会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并且往往还会有所发现。这个环节很重要,它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初步探究学习与把握。教会学生产生疑问、质疑并积极解疑,这一点是语文教师极力保护的一个方面,教会学生善于发疑质疑解疑,对于学生这种不断的生疑,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停地产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这样语文学习活动保持在一定的气氛活跃的状态,语文课堂才会有活跃的课堂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做好语文教材的挖掘整理与整合工作,在语文问题的产生的梯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性上,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分析、讨论、归纳、引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正确的质疑问题发现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3交流展示探讨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探讨迁移,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也是检查语文阅读的直接手段,培养交流展示探究阅读,解决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根据课文的体裁整理相应文体与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对语文课本的精细与阅读,抓住学生自读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思路,学生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细致、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语文文本,再仔细体味语文的字句章,并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抽取课文阅读信息,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的特点、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主动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在提学生主动性和课堂互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课堂质量,以实现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及综合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体会阅读的乐趣。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由于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资源大量涌向城市,这让原本基础条件不足的农村小学教育雪上加霜,一些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小学生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容易获取阅读材料。阅读面相对狭窄,再加上近年来小学生集体活动日渐减少,孩子们的生活体验相当有限。一些教师为了省事,在阅读教学中直接要求学生背诵文章主旨。教师过于主动,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二、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激发兴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验式阅读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愉快学习。例如,《沁园春・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北国雪景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想想自己印象中的大雪是什么样子,下大雪了可以做什么好玩的事情,背诵自己知道的关于雪的诗词。然后再比较《沁园春・雪》中写雪的文字,学生立马就能感受到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先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想象,然后再引入阅读。通过回忆自己的体验,比较类似作品,这样学生形成的阅读感受是一次思维碰撞的阅读体验,才是原汁原味的真实阅读。这样以学生自身经历为发起点的阅读,往往能引起阅读兴趣,为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声朗读
“读书万遍,其义自现”。要想体会词句的内涵和文章的情怀,通过大声朗读,将感官与文章联系起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在朗读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角色扮演、大声齐读、比赛等方式,并且要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朗诵中不断感受进步的乐趣。
(三)语境创设法
1.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预想能力
预习是一切学习的前提,优质的预习为良好的课堂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以往的教学以字、词、句的预习为重点。体验式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将自身的经历和文本的描述结合起来,并把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带到课堂,最终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下一起解决。
2.重视课堂情境的创造,分环节创设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现实情境的调动。现实情境就是指与文本相关的现实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主动地、自发地走进文本内容,感受祖国雄伟壮观的自然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周边的环境,对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产生认同感。这种文本描述和实际生活体验的结合更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显然这样的方式比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好得多。
模拟情境的构建。不同于现实情境,模拟情境则是利用一些道具等虚拟情境的创设尽可能地还原文本描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小学语文《下雪啦》一课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想象下雪的场景,将森林里的雪景制作成道具,挂在教室里面,教师声情并茂地引导大家观察被布置成雪景的教室。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得到了一种类似现实情境的感受,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一种具体的感受。
虚拟情境的创设。相比模拟情境,虚拟情境则更多地建立在对学生的想象和推理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生动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头脑中形成的虚拟情境。学生完全靠自己的想象,感受其中的颜色、气温、大小等特征,或者感受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自我在虚拟情境中身临其境。
体验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基础条件不足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能有效改善其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积累;兴趣;习惯
一个小学生语文素养好与坏,主要是以各种能力的高低去衡量。而各种能力的高低,其实就是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能力的前身是方法,方法掌握多了,就形成了能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还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还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45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积累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广读书、丰富语言积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大视野,教师要胸怀远大目标,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说明,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知,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接受的信息量就增加了,这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可见,课外、校外资源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给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积累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的环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语言积累”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积累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吸收到更多的“精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
具体来说,在实施中注意以下方面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
要满足学生不同的语文课外阅读需要,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闭路电视教学网,从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本的、网络的、视听的课外阅读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书柜上丰富多采的阅读材料,其阅读的欲望自然就会由然而生。此外,还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使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并在家中形成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
2、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兴趣。
要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跃上新的高度。再次,要有一定的检测方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压力。平时,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式很多,如查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故事演讲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展示知识卡片、平时交流以及辩论会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第二、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
第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方法;个性阅读;探究阅读;阅读技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依然是以老师注重知识讲解,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带着学生分析课文的方式展开。而且教师所教授的语文阅读内容也是以高考的考查范围为主要依据的,使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文本内涵,使学生的阅读变得“为写作阅读,为阅读而阅读,为考试而阅读”。这就忽视了高中生的独立思考,也影响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下面,笔者从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展开阅读技巧教学三个方面,讨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展开个性化阅读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语文成绩,还影响着他们其他学科的成绩,因此,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地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而要想真正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必须要激发高中生对阅读的兴趣,这也就要求老师要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文本进行阅读。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有趣的文本,甚至还有一些经典的小说、神话故事等,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让高中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在确定学生对这些文本感兴趣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名著,或者是与课文作者有关的其他有趣的著作,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课外读物,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促进高中生的阅读积极性,实现个性化阅读。再者,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课外活动,比如在每次语文课开始的五到十分钟内,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推荐一些有阅读价值的读物,或者是举办一些读书交流会活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展开阅读,让高中生实现个性阅读。
二、展开探究性阅读活动
高中生直接面临的就是高考,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这种评价方式,但是高考依然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高中生的阅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阅读是帮助高中生在高考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只靠个性化阅读活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探究性阅读方法,使高中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有用信息,并将被动变为主动,解放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指导高中生展开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浏览文本,然后以问题或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文本内涵,深入体会文本情感,与作者在心灵与情感层面产生共鸣。
三、展开阅读做题技巧教学
在高中教育阶段,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学会探究文本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在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应用在实际的语文考试中。而阅读题目在语文试卷中的命题方式比较开放,学生的思考角度也各有不同,但是仍然在一个框架之内,即命题方向主要指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态度与情感取向等。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阅读做题技巧训练,让学生的答案更加规范。学生也可以在这些技巧的指导下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阅读考查,从而获得自信,在阅读时也更加积极。在训练高中生的阅读技巧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把握阅读方向,在文中筛选并提炼出文本的重点信息,明确阅读目标。在师生之间出现异议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切不可直接否定学生的思路,而是要与学生讨论,协商解决阅读问题。
总而言之,我国的教育正在逐步走向素质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语文阅读具备持久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应对阅读考试。教师要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培养出高中生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自愿展开阅读训练;教师要展开探究性阅读活动,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想,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提高他们的阅x能力;教师要展开以训练并提高高中生阅读做题技巧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效果 综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56-01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旨在为社会培养、输送专业型的技能型人才。语文是中职院校的基础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阅读教学是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阅读感受,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职语文教师在不断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不足。不少中职语文教师认为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所以不少中职语文教师没有深入钻研阅读教学,对阅读内容的讲解草率了事,没有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2.方法单一。目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单一、程序化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认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语文阅读知识,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体验和阅读能力。
3.阅历不足。中职语文阅读教材比较经典,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进行讲解,要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但由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学习阅历也不是很充足,教师一味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阅读教材似懂非懂,阅读兴趣难以大幅度提升。
三、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综合方法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阅读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经常进行阅读,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和深刻。可以说,阅读能力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基础。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却又需要学量专业知识,所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大有裨益,这也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能力和高尚的操守,方能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有鉴于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各种文学典故和经典诗词能信手拈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提高阅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钻研,精心设计教案,课堂导入语要新颖独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将精力放在课堂中,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再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不能摆出高不可攀的姿态,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个性与灵性,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学生”的良性互动局面,使学生与文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确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各种手段优化教学情境,能使平淡枯燥的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于一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时林黛玉初次进贾府的影视剧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当时的情景,事半功倍地掌握阅读内容。
其次,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开放式阅读。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个性火花,让他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项链》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思考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品德是不是完全不可取,是不是除了虚荣以外一无是处。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打开思维,无形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辟阅读第二课堂。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将眼光延伸至课外,积极开辟阅读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教师为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如每人每天阅读15-30分钟,阅读5-10页;规定读物;交换读物;交流精彩句段和故事大意;做限时阅读练习。教师通过各阅读组组长及时了解掌握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并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其次,开展语文活动,比如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诗文朗诵会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再次,开展读书报告会,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检阅课外阅读成果,进一步推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学生在报告中,讲清自己最喜爱读的一本书的书名和故事梗概,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不拘一格,教师要大胆探索,积极应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信任他们的能力,并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映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91.
[2]杨锦恋.入境生情,以情会文―――浅说情境教学在中职教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7)242-243.
[3]王微微.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51
[4]杨燕敏.中专语文阅读教学技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85~86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创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语文教学暴露出了诸多弊端。语文教学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或轻视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拓宽初中教师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思路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现状看创新教学思路的重要性
(一)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导致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阅读技巧,甚至利用类似于数学中所运用的公式,让学生将其生搬硬套地用在各种不同的文章中。这种灌输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是将教学过程也只是看作单纯的教学而已,不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学活动也大都是要求学生背诵文章,按照固定的格式解析相关词句的大意,来达到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然而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对文章有何独特的感悟和不同的见解却并不看重。所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可迁移性太差,对学过的文章还可以理解,但对于陌生的新文章依旧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理解,因此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根本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二)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传统教学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阅读、去理解。但如今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视角看文章。教师总是带着学生理解文章,带着学生寻找常见题型的答案,这样做固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但却不能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无益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立性非常重要。阅读和理解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但根据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只是强调固定知识点的传输,而轻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枯燥的教学活动和固定的阅读模式、解题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活动中形式化的阅读脱离现实生活
艺术虽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但应试教育让学生和教师的视野都变得狭隘,功利主义造成了阅读教育形式化严重,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常常脱节,学生在日常的阅读理解中,缺乏具体的意象,课堂也变得枯燥无趣。教师应该把看似被束之高阁的名家之作与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中融入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兴趣,便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达到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转移。
目前中国的考试机制和其他人才选拔方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数理化和英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机会。阅读量少就导致了学生阅读技巧生涩,阅读能力弱。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语文作业和考试中的阅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使他们真正做到理解性阅读。
二、拓宽初中语文教师理解性阅读教学思路的创新方法
(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僵化决定了我们应增加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
首先要求确立学生在理解性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应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探究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格外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理解性阅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积累下来,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带领学生找答案的方式,而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带着问题精读文章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二)教师应尽可能丰富教学方式,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相当枯燥,课堂死气沉沉,没有阅读的良好气氛。因而教师不能照搬教学指南等,应在不偏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章节进行合理的筛选,使文章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满足学生和教育的需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技巧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避免文章主题的重复,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并且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文章。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能够使学生自如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对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积累价值。
(三)以教材为原点,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的教学
传统教学总是点到为止,教师的教育观念总认为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就够了,从而忽视了课外的拓展性阅读。然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素材应不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着眼于课本外的优秀文化作品。如此不但便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也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性研究,拓宽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单宗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 科技文汇,2012.(03).
2.迟国庆.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散文阅读,2011.(08).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被广泛推崇,因此,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借助良好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来大力提升文言文的应用空间。
1弘扬中国古典文化
文言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瑰宝,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注重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会使高中生重新认识古典文化内涵,知晓文言文在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化拥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言文有其存在的深厚根基,也具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实理由。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文言文阅读这个重要板块。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其具备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养都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以适应高中学习的客观需要。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各种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构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1学生兴趣较低,没有学习积极性
很多高中生喜欢语文学科,但是偏偏不太喜欢文言文阅读这部分内容。他们认为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无法与现代语言表达的语境、口吻、方式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未被激发出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显得非常低迷消沉。
2学生文史知识不足,影响文本理解
文言文阅读需要借助很多文言文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言文的内容往往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人物分析或事件的评价总是不得要领,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
3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很多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是在学生阅读完成后,对字词句进行逐一地分析讲解,而不愿过多地去启发学生进行自学。所以,即使在全面分析字词句后,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刻,反而影响学生的理解记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讲解完毕字词句,不会带领学生进行温习巩固,致使预定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4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训练较少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完全未考虑语文学习的均衡度。他们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训练上,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学习效果要明显好于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在文言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规划安排上都存在较大误区,致使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比重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若想切实提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巩固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文言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1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文确实存在理解困难的现象。然而,既然文言文没有被放弃,依旧存在于高中语文教材中,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教师就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每一个细节,激发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在激发出兴趣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古今异义词,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猜想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妻子”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如果教师说出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的话,学生都会感觉到不可思议,他们应当觉得这是个很普通的词语,不会有古今两种意义。这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必然能够猜出“妻与子女”的古义,及“男人的配偶”的今义。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出来。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的“父兄”是一个偏义复词,这也是文言文词语的巧妙之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让学生知晓这个词义偏在“兄长”。
2加强与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往往与历史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文言文知识的学习需要依托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知晓当时的社会形势、人物生存状态、人物思想等,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比如,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教师不仅要将字词句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还要将人物刻画问题加以深入剖析。教师在分析讲解完毕后,可以向学生发问,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这些问题的到位解答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便无法很好地回答问题。因此,借助历史知识对文言文进行整体全面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内容,更好地接受各种文言文知识。
3革新教学方法,运用幽默感
有时候,教师要运用自身的幽默感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恐惧感。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阅读学习。否则,会扰乱学生的心理,无法更好地配合教师,无法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教师要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强化训练,增加文言文知识训练的机会。
比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乍听起来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猜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肯定会猜“箕畚”是一种工具,那一定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当学生回答出拟人手法后,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解释其不符合拟人手法的原因,并逐步分析,“箕畚”是一种工具,那如何才能使这种工具发挥作用?学生必然回答“使用这种工具”,最终得出“箕畚”是一种特殊用法,即名词做状语,是“用箕畚”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发扬、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许多误区。依据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的标准,采取积极措施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有效纠正,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从现阶段高中文言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围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结合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就改善其教学效果及质量的有效措施展开了详尽论述,希望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误区分析;有效措施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课程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寄望,但是从现阶段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来说,依然存在一些教学误区,滞碍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误区分析
通过前文相关内容,我们已经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从目前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无用论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生僻的字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起来较为枯燥乏味,而且理解和掌握起来存在较大难度。在众多阻碍因素面临,许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产生了怀疑,认为这样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根本不应该再学习这样原始的文学内容;除了学生认识不足之外,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极少数的“无用论”支持者,他们普遍认为文言文已经脱离时代的发展轨道,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二)理解与运用的均衡问题
现阶段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除了对文言文作用认识的不足之外,还存在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知识掌握与知识运用之间的均衡问题。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及要求展开教学设计,逐字逐句的将文言文内容翻译成白话文,需要背诵的地方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即可。在这样一种模式中,其实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作用根本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却不知识为什么;换句话来说,即学生知道这一文言文讲的是什么内容,但是却不知道,这样的内容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二、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及途径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现阶段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就新时期条件下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来说,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提高具体的教学质量呢?
(一)文言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无用论”的误区,建议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落实课程教育改革要求,引导师生正确认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其次作为教师来说,应自觉纠正自身的不良认识,积极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争取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与现实联系的有效建立
文言文教学误区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表面上与时展的脱节。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建议今后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可以尝试与现实生活实际建立一定联系,通过生活实际的启发,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建立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之外,还应从教学模式及教学途径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手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文言文课文中许多字词的理解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将一词多义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掌握,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空间,通过合理的分组,将学生整体的能力进行均衡划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学生知识的自我运用提供条件。高中文言文阅读合作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合作内容的合理选取。有的文言文整体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涉及的生僻字词较多,以这样的文章为基础开展合作教学,极有可能挫伤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如《兰亭集序》一文;在某些文言文中,虽然文章内容涉及的精神内涵较为深厚,但是在字词的运用上较为简单,这样的阅读内容就比较适合采用合作教学的模式,如《孔雀东南飞》一文。
三、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课程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寄望。针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无用论”、“知识与运用不够均衡”等误区,建议可以从理念转变以及模式选取等以方面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师还应适当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精髓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在了解文言文内容价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内容进行探索的乐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宋晓鹤.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迎春.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柏玉霞.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