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

篇1

关键词:就业;失业;毕业生;消费需求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二、全国人口就业总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篇2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渠道;措施

一、就业信息的重要性

从国内外关于教育方法与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刚刚迈出校园的学子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二者应当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提供的就业信息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灵活地调整教育模式。这样一来社会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输出的人才。[1]朱继光(2009)曾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此外,大学生自身也要明确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当今就业的动态。根据企业的就业要求,发现的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的缺陷。当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校园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是私人企业。2、学校校园网的就业信息。校园网就业信息具有参考性。3、社会人才招聘会。社会人才招聘会所涉及的岗位多,信息广泛,是获取各种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4、报纸或新闻媒体。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取的信息一般繁琐,缺少针对性。5、亲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逐步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此外,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的影响

我国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步入到了市场经济,但在户籍、社会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制度的改革存在错位,这同样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例如:由于现在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较发达的城市。但许多大学生由于户口问题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创业申请贷款资金,梦想也就随之化为泡影。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不可能像国企那样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五险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私企或小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了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高校扩招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严重失衡。传统关于大学生是宝的说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大学生就业困难却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增长率与社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悬殊甚大。下面通过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简单了解一下高校招生人数以及毕业生人数的情况: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高校招生人数(万) 540 567 607 629 657 675 686 704

招生人数增长率 5.00% 7.05% 3.62% 4.45% 2.74% 1.63% 2.62%

大学生毕业人数(万) 413 495 559 611 630 660 680 700

毕业生人数增长率 19.85% 12.93% 9.30% 3.11% 4.76% 3.03% 2.94%

表1 2006~2013年高校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二者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1)高校招生人数及毕业生人数来自教育部公布数据;(2)高校招生人数增长率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均通过计算得来;

从上表中可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根据招生人数增长率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长率均为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突破700万。这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范围。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规的教育机制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高校应根据就业形势灵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识、新技能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总之,[3]高校作为人才的生产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世纪的经济法则已经表明,未来的职场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三)企业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剧增,使得企业掌握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招聘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利用毕业生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来抬高用人标准,对一般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学生简历不屑一顾。他们打着“吸收高水平人才”的口号,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名牌大学,而忽视了其他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往往会使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愿意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职方式

就业观念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为影响很大,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一方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环境适宜的工作场所。同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滞后的就业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因此,社会中往往会出现“有业无人,有人无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任意放纵自己。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能力没有得到较高的提高。此外正确的求职方式同样是获取理想工作的关键。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往往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求职的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求职方式主要有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以及电话求职。但对于不同的工作性质需要不同的求职方式,不同的求职方式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径。[2]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面对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岗位的不对称现象,当前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辅助、以学校推荐为媒介、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根本”的就业机制。

1、 国家方面

首先,国家应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坚持为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于积极响应“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鼓励他们到贫困和偏远的地区磨练自己。第二,要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确保招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为了实现大学生由岗位竞争者向岗位的开拓者的转变,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他们提供贷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这种做法使得创业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调整培养结构。国家要根据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计划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并将相应的指标和政策及时传达到各个高校。

2、 社会方面

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使三大产业所能吸收的就业潜力也在逐年改变。因此,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问题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下面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到清晰的了解。

年份 就业人员(万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所占比例 第二产业所占比例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

2005 74647 33442 17766 23439 44.80% 23.80% 31.40%

2006 74978 31941 18894 24143 42.60% 25.20% 32.20%

2007 75321 30731 20186 24404 40.80% 26.80% 32.40%

2008 75564 29923 20553 25087 39.60% 27.20% 33.20%

2009 75828 28890 21080 25857 38.10% 27.80% 34.10%

2010 76105 27931 21842 26332 36.70% 28.70% 34.60%

2011 76420 26594 22544 27282 34.80% 29.50% 35.70%

2012 76704 25773 23241 27690 33.60% 30.30% 36.10%

表2 2005~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

图1 2005~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

图2 2005~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比例;

资料来源:(1)2005~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均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图1和图2是根据表1绘制出来的。

从表1和图1不难看出每年的就业总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第一产业每年的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就业岗位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图2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大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23.8%上升到2012年的30.3%,上升了大约7个百分点,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31.4%上升到2012年的36.1%,上升了5个百分点,并且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例。

3、 高校方面

刚刚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学子们往往由于涉社不深、缺乏社会经验、没有正确的定位,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处碰壁。因此,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要让所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开设这门课程对他们将来就业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再者、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实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学生,高校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产生对着门课程的兴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后,当面临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重大变化时,学生们应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远有效的。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一个动态的把握。事实上,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可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

职业生涯规划 概念及区别 相互关系

内职业生涯规划 从事一项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经验、能力、身体健康等因素的结合及变化过程 内职业生涯是外职业生涯的前提,它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外职业生涯规划 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结合及其变化的故事 外职业生涯通常是别人认可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

表3 [4]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范围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让他们了解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规划。

4、 大学生方面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依赖性较强,凡事都要请教父母或询问朋友,缺乏主见。但对于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来说,正是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争取的时期。他们理应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能提升人的内在动力。创新本质上概括了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蕴含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极大丰富和扩展了人自身的内涵。 江泽明曾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点、要具备竞争意识。竞争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如果一个人缺乏竞争意识,就等于没有了奋斗和进取的动力,那么他终究逃不过平庸和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竞争。第三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动机具有指导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样受价值观的支配和约束,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5] 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意味着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其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朱继光:.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游一行:《狼性法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篇3

1 概 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财富,同时问题并存,而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指标在下行,经济结构体系在转型,人民币在贬值,全球经济正在走向衰退。大家经常听说衰退,或者是危机,大学生们很担心当年的就业形势,高职高专院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在对大学生们进行就业指导时,多次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从我院大型招聘会现场的用人单位数量及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岗位基本工资待遇来看,较往年均有下降。而物价的飞涨也变向的降低了同学们的收入,并且现实中制造业已经萧条有几年了,作为建筑行业的院校,多数专业的就业都收到了影响。我院也在考虑上述实际情况的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课程,国家也出台相应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更鼓励大学生发展农村,让大学生的知识有应用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近22万人,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1.2倍,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再攀高峰,而就业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所以就业率相对会出现下降。而数据显示,尤以专科生和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最大,已经持续了几年的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与上述中国当今经济低迷衰退有关,也与毕业生、企业的结构性用工问题有关。另外,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选择行业难,就业目前人人平等,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求职数次未果,最后去一个专利局上班,所做的工作和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更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下文浅谈一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简要分析就业形势,探求就业对策,尤其对大学生的创业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理论指导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2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各地积极寻求一个漂亮的收官之战。服务业就业需求继续增大,市场机制的跳节作用继续增强,不好的消息是:产业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加深,自动化流水线、机械手、机器人的应用削弱了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撑尚待提高,适合的岗位相对不足,毕业生专业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形势压力仍然较大。而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2007年更是达到495万,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2007年约为70%,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应届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失业率上升,往届生因为种种原因辞职再就业的冲击,还有城镇化加快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今年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锻炼,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简单总结为: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准备不足,生涯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理念滞后,能力危机;选人用人,缺少标准;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从行业需求看,房地产的下滑有目共睹,结合我院为建筑类院校,更要贴合实际,突出特色,搞好帮带,主动出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重视困难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3 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的稳定就业工作应常抓不懈,切切实实作为民生之本。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就业是安国之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就业优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利保障,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下面浅谈下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首先,国家政府积极保障就业渠道畅通,强化职能,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整合,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比如: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2015年延续了上一年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的政策,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的比例后,可以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再如:及时废除不合时代的、限制、制约或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各级部门要积极解读中央政策、落实中央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地支持大学生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大学生搭建好就业舞台。

其次,企业稳定灵活就业,要根据企业需求,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实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在进入学院进行宣讲时,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积极正面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单位,避免出现招聘会现场某些摊位面前人满为患,而某些摊位却寥寥几人,而分析原因国企、大企业是同学们比较认同的,所以住校期间,教师也要做好积极引导沟通。企业也要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高校人才,做到竞争有序,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学院早作准备,针对不同学生,因人而异,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要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设施设备和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是根本,努力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要紧盯市场变化,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整理工作,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和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专业设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定位准确,特殊鲜明,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院校的不同,加强实践动手环节教学,增加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注重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在发展学院硬件的同时,师资力量也一定要跟上,坚持以出口定入口,将就业与专业设置招生挂钩,把毕业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市场为准则,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合格毕业生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学院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强化就业统计监测,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配合二级学院系部,更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好务。学院还要不断加强负责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业务能力,走出去,通过学习、参观、交流等手段,全面提升教学等职能部门教师的能力水平。积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因为辅导员更了解学生,跟清楚学生的爱好、特长,更容易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就业辅导。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要提前进行职业教育规划定位,力争毕业生择业更合理,减少违约率,使大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及时、顺利就业。

最后,鼓励积极创业,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途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切忌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择业观。国家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就业时难以一步到位,多次的就业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种趋势,要敢于竞争、敢于拼搏、敢于承担风险责任。从国家政策降低创业门槛还是到学院的引导和扶持,高校大学生都应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敢于拼搏,使自主创业努力成为一种时尚。我院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结合我院为例,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进行择业指导,在入学一学期时还允许进行一次专业调整;在大学二年级时进行创业指导,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在大学三年级时进行就业指导,分析本年度的就业形势,学习应聘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自己,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当然,大学生创业也要看自身是否合适。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容易失败,所以大学生创业要做适当选择,想到存在的风险,做好挫折教育。

篇4

【关键词】就业形势 大学生职业道德 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9-01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来受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如何在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如何在平时高校教育中融会贯通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与教育,为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问题都非常现实的摆在广大高校教育者面前。

一、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第一,当前就业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要重点突出培养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所谓的爱岗敬业精神是指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 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从一定程度上,在工作过程中,一个人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反映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标志;爱岗敬业也是衡量个体职业道德基础的重要一环。当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应聘者的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同专业技术能力等同的位置予以考察衡量。培养大学的爱岗敬业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 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 在奉献中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

爱岗敬业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 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化, 因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动力, 是一种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表现, 是一种做事做人的境界。

第二,当前就业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要重点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掌握的专业技能再丰富,如果没有团队的合作和协同,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推动作出的贡献也只能说是有限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都充分认识到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必须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协同精神,这种要求也是时代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异军突起的必然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要为大学生灌输当前形势下单枪匹马、 孤军奋战已不能适应当今形势的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大学生从众、沟通、合作意识的团队精神;要鼓励大学生走出恃才自负、孤芳自赏、不善于沟通、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的自我封闭世界,抛弃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傲慢自负、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错误做法。作为高校来讲,在平时教育管理中,要尽力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团队合作训练,开展团队合作活动,让大学生在校园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学会如何入他人配合,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高与别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第三,当前就业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要重点突出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在职业道德素质建设过程中,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职业活动不能缺少的重要道德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显得尤为重要。从一定程度上讲,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守契约, 任何违约毁约、以假冒真的行为, 不仅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同时随时都会摧毁你的事业。遵守契约、言而有信是每一个经济主体得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基本条件。没有好的信誉, 就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个人形象; 而无良好的形象, 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企业是这样, 个人也是如此。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要向大学生灌输诚实守信是个体成功立足社会、赢得竞争主动的思想意识,鼓励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过程中要自觉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践行诚实守信的品质,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第一,当前就业形势下全面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课堂教育。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积极利用好课堂这一重要阵地,在课堂上为大学生传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精心设计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主动自觉的提升职业道德意识;充分发挥课堂优势,需要高校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要拿出一定的专门课时开设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课程,通过辅修课、选修课的形势向大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分步骤的渗透职业道德建设意识;要结合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职业道德践行活动,通过开展各类型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不足,让大学生在掌握基本职业道德建设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更加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

第二,当前就业形势下全面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全面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作用。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已经基本全面展开,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要积极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重要阵地,结合课堂教育渠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类型不一、分门别类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激发大学生学习情趣和职业情感中的积极作用;举办以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职业道德规划设计,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善于开展类型多样的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全面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 形成真正的职业意识, 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

第三,当前就业形势下全面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无论是开展课堂职业道德理论教育,还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还需要通过职业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加强,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如何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如何更加灵活自如的运用职业道德理论,如何用职业道德素养来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活动,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练习,让大学生在校园内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真正牢固树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践行职业道德理论,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当前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为大学生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既需要广大大学生从我做起,牢固树立职业道德意识,践行职业道德理念,还需要高校积极创设各种环境,为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要重点突出培养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的精神,从高度重视课堂教育、全面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作用、重视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等角度予以加强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自主创业 就业指导工作 平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来愈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十分完善,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指导也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是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补充,是顺应社会新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是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举措。

1 新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思考自主创业之路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要求高,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2)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够多样化。(3)企业环境和就业待遇与大学生自身期望有较大落差。而大学生自主创业,将会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创业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整与共享,可以推动产业、行业精细化,促进新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加速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是拥有全新知识结构的群体,是这个社会最有创造力的群体,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大学生创业队伍在社会创业队伍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因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实现社会人才结构的最优化,推动社会人才结构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就业道路的重要开拓。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了大学生人才群体向高端人才群体发展与过渡,大学生利用自身各方面优势主动出击,填补了教育与生产、社会脱节的某种空白,实现了社会人才资源的最优化,推动了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了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端人才的真正价值。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需要大学生对自我更严格要求,要求大学生更加踏实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全面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的各种动态。因此,大学生选择创业之路,是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下知难而上、剑走险峰,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具有非凡勇气,也需要社会、高校等外部条件的多方面协助,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就业中还只是非常微小的部分,高校创业指导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才能确保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对自我就业的全新定位和选择,是大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综合优势,由被动面对就业环境变为主动出击,能够更大程度实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高校辅导员指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规划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和极具现实意义的工作。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创业指导仍然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项缺失,其难点在于:(1)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淡薄。(2)高校创业指导工作机制还未完善。(3)社会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还需要很长时间来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完善。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年轻部分,具有思维敏锐、掌握最新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强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多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自身的巨大优势,很多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面临就业时显得仓促被动,不能全面了解社会就业情况,因此不能准确定位自己,更不能坚持所长、有所突破,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结合自身特点,另辟蹊径,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合理准确的引导,而倡导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更是一个沙中淘金的漫长过程。

高校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使辅导员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准确掌握人才需求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意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高校创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则需要在此基础之上,首先对创业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创业指导老师需要更加全面了解社会创业大环境及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做好及时传达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传输带作用,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各种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其次需要构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台,如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实习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鼓励大学生正视就业压力,面对压力寻找机遇,等等。

大学生自主创业除了面临上述的一些问题,总体来说,社会也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仅靠大学三、四年的职业规划指导,很难应对自主创业的高要求。高校创业指导工作机制也不够完善,大部分高校还缺少一支高素质、掌握科学手段与现代化方式的专业化创业指导工作团队,不能对大学生创业做及时全面的协助和指导。

3 如何开展高校创业指导工作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校创业指导工作,将会是一项长期而极具挑战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首先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其次需要加大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平台。

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师资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影响了高质量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2)从业人员的专业度不够高,不能高效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因此需要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师资培训,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对工作职责和目标非常明确,熟悉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能够高效率的完成各项业指导工作指标。当前国内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主要侧重于就业信息传递、毕业手续办理等为主,缺乏对学生连续性、针对性的指导和规划,导致了大学生对专业发展和职业需求认识不清晰,加之学校教育和企片需求的脱节,导致了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名而无实”,不能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在实处。因此需要稳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培训,培养出优秀专业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做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根本所在。

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淡薄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之外,也要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台。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成效如何也很难预料,但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一种就业选择,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而产生,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因素,高校就业指导老师除了鼓励大学生勇敢尝试自主创业,也应当积极构建平台,如鼓励同学多参加创业项目,如IT项目实施、尝试各种创业小项目、参与大型项目活动过程等等,使学生真实的接触创业,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巧芳.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5(1).

[2] 王军,刘慧.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具体途径[J].黑河学刊,2006(5).

[3] 项世红,范润宽,徐鲁晋.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篇6

论文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渐增加。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化。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迈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这个大跨度、超常规发展的新阶段带来的就业新问题,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研究,采取切实的措施,促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化。这进而要求我们既要保留既有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积极成分,更要致力于构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构建“专业、就业、创业、成才”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指导内容必须以市场需求导向为准则,并将素质教育思想贯彻到其各个工作环节,只有这样,就业指导才不流于形式,不拘于就事论事,发挥其应有的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功能。正确处理专业、就业、创业、成才四者的关系,实现互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一)就业指导与引导成才互动。成才教育应是就业指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具体的职业选择,成才教育易流于形式,犹如空中楼阁。就业指导最现实的目标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及时、理想就业。将指导就业与引导成才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就业指导,更利于学生基于成才这一长远考虑来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选择职业,实现就业。目前,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许多毕业生选择岗位专拣大城市、大机关、福利待遇好的单位,而不顾是否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从思想根源上分析,这主要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所致。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成才教育,是引导毕业生立足成才,面向未来,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及时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就业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未来人们职业流动性将越来越大,择业灵活性也会越来越大。年轻人正处于锻炼自我、造就自我的黄金时期,引导他们“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是就业指导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二)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互动。大学生择业观是在内外环境综合影响作用下经过多次反复逐步形成的。高校就业指导应该遵循个体择业观形成的规律,全方位进行,特别是要抓住占大学生时间最多影响最深的专业教育这一渠道。计划包分配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政府行为,个体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一般是通过专业教育等途径不自觉地进行的。市场选择体制下.“供需见面,自主择业”,毕业生有自主择业的权利,也担负着被用人单位选择的风险,毕业生的择业观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个体能否顺利就业。我们应该自觉地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自觉地号召和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通过采用科学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带动专业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专业教育为主动学习和探讨。我们要将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发挥就业指导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和激励等作用,促进学生主动、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未来就业、创业、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互动。当今世界以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已初见雏形,知识经济时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普遍较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为其今后创业打下基础,不仅是完善就业指导科学体系内容,提升就业指导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需求。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思想,即“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能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将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在就业指导中突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毕业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引导毕业生从等待工作机会到寻求工作机会,再到创造工作机会,逐步实现毕业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既是毕业生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二、构建三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第一阶段,即学生就读一二年级时期,称之为专业指导阶段,通过专业指导,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这期间主要针对新生入校,对所学专业不清楚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专业技能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明确需要进行的培训和任务,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能力。"

第二阶段,即三年级时期,称之为就业培训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技巧培训。这期间,结合就业市场对学生的就业技能需求,开展基本应用文写作、外语口语强化、面试技巧、公关礼仪等基本能力的系统培训,让看似简单的事情落到实处,了解求职面试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求职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就业知识及考研、留学、参军、公务员考试等特殊就业方式的培训与指导。通过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技巧及信息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明晰个人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进一步明确求职方向。第三个阶段,即大学四年级时期,称之为就业指导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关于“走向社会”的指导,通过对学生进行以上内容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就业,正确面对“双向选择”,尽早进入求职状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树立自己的信心和责任感。

三个阶段构成一个体系,采取以开设就业指导课为主,就业讲座为辅,以及把就业指导与法律基础、思想品德修养和形势政策教育等“两课”课程相结合,与专业课相结合等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

三、构建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对于专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要有发展的眼光和长远的打算,从战略高度进行思考,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队伍总体上应当包括三大部分力量。

(一)核心的就业指导力量。从目前高校实际来看,现任的政治课教师和学生思想工作干部是最佳人选。政治课教师对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相关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理论功底扎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对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对有关劳动就业的法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择业心理、思想动态比较熟悉。

(二)辅助的就业指导力量。各院系的专业教师大多能够比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更深入的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市场。同时,他们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所不能够作出的就业指导教育。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该力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校外的就业指导力量。许多企业的工作人员从聘方的角度出发,往往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实际有效的就业案例教育。因此,可聘请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人事部经理和人事管理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的干部为客座教师或顾问,建立一支校外就业指导队伍。

四、构建更高更广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

(一)建立网上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在学校就业网设置“就业指导”栏目,按照新闻动态、专家论坛、求职技巧、面试笔试、推荐材料、职场感悟、劳资顾问、政策法规等八个板块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开通网上“留言板”,由学校就业专职教师及时解答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通过网上就业指导,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最快获得问题答案,具有方便、快捷、全面等特点。

(二)开展毕业生就业自我评价和定位活动。从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首要的问题是毕业生自己难以作出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价和定位,搞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单位、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因而在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心中无数、犹豫不定,有时会由此导致与一个很理想的单位擦肩而过。学校应针对毕业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咨询和职业测试活动。同时,开展职业兴趣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气质性格测试,为学生提供其人格特征、行为风格、社会能力、职业定向等方面的素质综合评定报告,丰富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增强竞争能力,使毕业生就业获得最佳的“人职匹配”。"

篇7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形势;科学发展观;职业发展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科学文化素质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群体,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其就业难更是时刻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然而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对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认知能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职业形象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证、分析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是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建立;另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得以迅速增加,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无疑将变得更加严峻,而对于本身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们来说,在岗位有限而又不乏激烈的人才招聘环境下,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将变得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对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加强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的步伐,以更好地引导、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合适的职业生涯,增强其升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在1995年下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中指出:在新的就业制度下,开设就业指导课旨在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掌握求职技巧,正确选择职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1998年,教育部大力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以便各大高校更好地贯彻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这些都是对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做出的强烈反映。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思想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丰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随着当前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越来越多,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十分明显。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有效实现社会资源配置、节约社会综合成本的需要。在现实的人才市场中,一方面是大批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地区和单位缺乏大量人才。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现社会综合成本的最小化,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而就业指导通过对行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风向标;同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信息,再把信息传递给毕业生,使得供需信息畅通,解决供需不相匹配的问题。这种机制能有效地解决用人单位与应聘大学生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协调社会就业岗位供需矛盾,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低水平的社会综合成本下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是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高校就业指导课性质、定义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和学生需求, 通过开设规范的课程, 并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 促进其顺利就业上岗, 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目标的一门新兴课程。它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意识,并在学校指导下,掌握就业形势和信息政策,学习求职方法技巧,为其就业和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很多毕业生不清楚自己希望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对择业存在许多迷茫与困惑。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专人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及就业工作理论的研究,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精心培养灌溉的良木,寄予着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繁荣民族的重任。社会各方面力量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修桥铺路,而各大高校立于大学生毕业阵地前沿,充分其现有资源、条件,积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引导,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科学的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职业目标,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庄新豪.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研究[J].学理论, 2010(03)

[2]李迎春.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 2008(10)

篇8

论文摘要:本文解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也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时应当前形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要点。

当前,大学生就业在高校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那么如何将此项工作更好更扎实地落到实处,我认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在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中,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飞速迈进,然而由于社会需求的紧缩,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外部环境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巨大,虽然政府、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就业,但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渐缓解,2010届毕业生就业从表面上看,形势良好,但是就业率仍旧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1.2 自身原因

首先是就业观念陈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跟着时代的要求而发生改变。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自我价值过分看重,思想狭隘,有大的局限性等等都是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认识的错误思想。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由于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好好积累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与用人单位沟通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点,大大削减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1.3 高等教育滞后的体制

大学生就业已经面临着一个划时代的局面,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应当转移到教育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调整就业期望值这方面上来。这就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特别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到位,就业工作也会顺利开展。 转贴于

2 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我们对就业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中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只是大学生大学四年级阶段要做的工作,其实不然,大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定要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去搞,而是要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要让大学生一入学就有一种就业的危机意识。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阶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大一阶段,抓好专业思想认识,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阶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为将来的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大四阶段,做好就业专门的思想教育,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要在思想上帮助大学生解决,特别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这些,大学生就业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结果。

2.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吃苦的意识,到西部去、下基层去、到艰苦的岗位上磨练自己,都是需要在思想上对大学生加强教育的;其次是根据新形势,接受新观念。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响应政府有关部门的号召,“先就业,后择业”,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不断的积累、锤炼,提高自身素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重新选择职业。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磨练自己,为将来的就业积攒能量,只有通过强化内功,加强自我修炼,才有可能在就业的时候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大四阶段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强有力的保证

在大四阶段,一部分学生考研,一部分学生就业,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耐心细致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要一一疏导,在就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一一叮嘱,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到位,就业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宋吉红,李耀明,庞有祝.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增2):148~151.

篇9

>>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研究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与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职业院校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论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对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探究 基于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指导体系建设 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观变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 新形势下积极引导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新形势下浅探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问题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李玉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农

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5] 杜爱平.浅析当前高职教育的使命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J].课程教育研究,2013,(4),9-10.

[6] 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6.

篇10

>> 浅议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新常态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及对策 浅谈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 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困境与对策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新常态下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困境调查研究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 人社部首次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报告[EB/OL].(2013-02-05).http:///fortune/2013-02/05/c_124324160.htm.

[10] 梁妙荣.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72-74.

[11] 朱国仁.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3(4):67.

[12] 2009年应届毕业生达610万就业率惨淡不到35.6%[EB/OL].中国新闻网,2009-02-24.

篇11

摘 要: 独立学院大学生不同于公办高校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相对来说,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独立学

>>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探讨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构建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定位 共青团组织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思考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举措研究 高校共青团组织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研究 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意义 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路径研究 发挥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研究 高职院共青团组织服务学生就业途径的探索 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有效路径 共青团组织帮扶大学生创业的模式研究 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探索 浅谈共青团组织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创业就业工作 浅谈志愿服务对独立学院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优势作用探析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培育中的作用 对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秀丽.地方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途径探索[J].工会论坛,2012(3):118-120.

[3]余燕.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3-26.

[4]孙长峰.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36-137.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持续增长,按照GDP增长的百分比来算,毕业生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GDP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加之各种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其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亟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伴随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时,往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积聚,所以等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仍在持续上升。

二是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区域就业不平衡,相对来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中西部的就业岗位则相对较少[2];其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很大。

三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被动。多数大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犹豫不决或者草率决定,当然这也与就业单位的强势地位有一定关系。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自卑心理。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形成弱势心理。

二是焦虑心理。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不够成熟以及对目标不能实现感到沮丧,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担心和忧虑。

三是攀比心理。由于每个大学生最后选择的职业不同,致使在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社会比较,导致心理失衡。

四是挫折心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导致情绪波动比较大,产生一定程度的挫败感。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构建公正、规范、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调节就业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4];2、用人单位需要积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与高校联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3、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建立完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促使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说发挥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作用[5]。

(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1、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专业水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广泛阅读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

转贴于

3、培育个人品德。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

4、锻炼沟通能力。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进行适当的沟通训练来提高沟通水平。

5、提升组织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组织能力。

(三)择业前积极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当发现不良情绪很难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2、自我宣泄。当挫折带来焦虑和紧张时,最简单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莫过于“宣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一定要适度。

3、自我反省。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对待,控制心境,摆脱干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如果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不良心理反应,可在有关心理工作人员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训练。

5、理性情绪。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消除不正确的想法,毕业生要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有效加以纠正,并推动自己向理性观念转化。

参考文献:

[1]申倩倩。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3]金怡,姚本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篇1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作用;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压力不减。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结构性矛盾、地域发展差异、就业政策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等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和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等主观方面的因素。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预期、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合理消减就业压力,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奉献意识弱化,择业功利化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时出现了原有理想信念的模糊、原有高尚价值观的扭曲,进而出现比较功利化的倾向。这部分学生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过于看重个人发展、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不愿到西部、到基层等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锻炼自己。2014年对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回答“择业时,您考虑的主要因素”的问题时,结果统计显示:排在第一位的考虑因素是薪酬与福利,超过四分之三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这一选项,占总人数的79.28%;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有76.6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这一因素;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工作地点,超过半数(61.0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一因素。学生的期望月薪虽然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实际月薪。通过此次调查并计算得出,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期望的平均工资为4260元左右,2013年智联招聘对全国28个重点城市的应届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称,苏州地区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为3121元。可见,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于实际情况。

(二)缺乏诚信意识、敬业精神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信用危机,部分大学生为了谋求理想职位,迎合用人单位需求而在应聘材料中弄虚作假。一些学生常常把已签约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就毁约、辞职,影响了用人单位正常的工作、生产秩序,挫伤了用人单位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更有少数学生不惜以种种借口欺骗学校老师获得多份就业协议书,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造成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三)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差

性格、气质、能力、需求和动机等学生个性因素对其择业观、成才观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当前,许多“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积极的心理准备,面对过大的就业压力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急躁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乃至顺利就业。

(四)就业主动性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大学生存在就业主动性差的问题,部分学生不是去主动求职,而是过分依赖父母、亲属,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就业,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家里当“啃老族”。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对就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不愿意主动寻找工作单位,怕被用人单位拒绝。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更应适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努力克服就业恐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

(一)导向作用――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性质与方向

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内在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做出符合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择业行为。同时,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外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其社会功能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递给大学生,既可以激发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潜在能量,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因素,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就业工作方向。

(二)德育作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不仅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坚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规范教育,使他们明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逐步提高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

(三)协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于关注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端正就业态度,明确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四)调节作用――调试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和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辅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树立信心;此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促使大学生能够以良好心态走上社会、适应社会。

(五)激励作用――帮助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激励作用主要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和调动教育主导者和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教育的主导者来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增强大学生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调动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于教育主体――大学生而言,通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不进则退的道理,唤醒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重拾勤奋刻苦、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事件分析处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等。为自己更好、更全面地发展继续不懈努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不断增强就业的能力和实力,才能在就业中寻求自身的位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方式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生存发展。近年来,苏州大学积极探索,努力推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方案,即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配套学术型、应用型、国际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方案。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的推进下,学校不断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试点学院改革、试点书院改革,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人才计划,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学校通过设立政基金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 S-UIPP带薪实习项目等,持续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二)强化专业化理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越来越得以体现,那么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班主任、辅导员、高年级导师三位

一体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资助他们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深造,鼓励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从而快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还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待遇、职称等现实问题,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

(三)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构筑主体式、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入脑”,防止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现象,这就需要唤起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入心”、“入行”。同时,还要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三者有效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通过以上课程,要有目的性地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定位,要开展职业观、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诚信意识。

(四)利用“自媒体”等网络方式,开拓就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近年来,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自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以及了解大学生就业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更能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开拓大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空间。

(五)朋辈教育给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朋辈教育的“亲民性”有利于拉近与被指导者的距离,引导其从心理上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朋辈教育的“便利性”有利于展开贴近生活的指导,使被指导者从周边实例获得灵感,逐步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朋辈教育的“个性化”有利于针对性进行创就业辅导,引导被指导者通过大学生活寻找自己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朋辈教育的“科学化”指导模式和引领方式,有利于挖掘被指导者的职业潜能,使其通过完备科学的生涯规划,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具有发展意义的职业。高校应借助思政辅导员、毕业班学生、在校研究生等与学生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具有朋辈工作经验的人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朋辈教育理念,便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引导毕业生走进企业、走上社会

社会实践、实习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的重要方式。高校应为大学生搭建多渠道、全方位的课内外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毕业实习等活动。苏州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行改革性尝试,开发“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该项目作为省教育厅教改重点立项研究项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为主旨,借鉴国外带薪实习生的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人才素质、专业、技能等的标准要求,组织大四本科生与三年级研究生进入“培训中心”或企业,采用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培训方式,有机融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修养和企业文化,全方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职场达人。该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融合,强化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自2010年以来,苏州大学带薪实习项目历经试点、探索和创新,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现已有近1300名大学生参与此项目,经过职业素养课程培训和生产实践的锻炼,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经跟踪调查,98%以上的学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韩嫣.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张志华,赵波.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2).

[3]宋晓会,张海龙.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4]邓雪妍.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J].黑龙江教育,2011(10).

篇14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探讨或研究纷至沓来。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 

刘洪银依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分析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做总量失衡分析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信号可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信号;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信号。这便导致对弱信号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研究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2007年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分析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5]厉以宁.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