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影制作要素范文

电影制作要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2 11:24: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影制作要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影制作要素

篇1

摘要:随着电影中逐渐运用计算机技术以来,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制作的图像被运用到了电影作品的制作中。其视觉效果的魅力有时已经大大超过了电影故事的本身。对于任何一位动画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影视特效;动画电影;色彩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影视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环境的氛围、增强剧情画面的丰富,创造动画片的欣赏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为了更夸张地表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颜色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通过颜色的转换可以看到色彩不仅带给观众颜色本身的魅力,而且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渲染,同时也强化了主题。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二、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处理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 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四、色彩表现思路及实例分析

(一)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段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段间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

(二)色彩表现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机生成的CG图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三)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制作之前,我们需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的各方面元素进行阐述,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保持相同场景之间的和谐性,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色彩一项环节在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制作中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说明: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关于《动画(数字)电影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视觉元素——色彩》的研究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0D032

参考文献

[1]《电影摄影画面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教授;

[2]《色彩美》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李天祥 赵友萍 著;

[3]《动画场景设计》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顾严华主编;

[4]《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孟群 编著;

篇2

关键词:数字影视特效;动画电影;色彩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影视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环境的氛围、增强剧情画面的丰富,创造动画片的欣赏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为了更夸张地表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颜色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通过颜色的转换可以看到色彩不仅带给观众颜色本身的魅力,而且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渲染,同时也强化了主题。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二、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处理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 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四、色彩表现思路及实例分析

(一)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段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段间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

(二)色彩表现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机生成的CG图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三)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制作之前,我们需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的各方面元素进行阐述,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保持相同场景之间的和谐性,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色彩一项环节在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制作中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说明: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关于《动画(数字)电影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视觉元素――色彩》的研究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0D032

参考文献:

[1]《电影摄影画面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教授;

[2]《色彩美》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李天祥 赵友萍 著;

[3]《动画场景设计》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顾严华主编;

[4]《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孟群 编著;

篇3

【关键词】 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抗癫痫药物;影响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99

临床神经内科领域, 癫痫发生率居较高水平, 药物干预为常用治疗手段之一, 但对现有抗癫痫药物缺乏敏感性的患者约占1/3, 向耐药性癫痫(DRE)发展[1]。而多数耐药性癫痫病例不具备实施手术条件, 仍需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分析耐药性部分性发展癫痫患者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 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癫痫患者,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2~69岁。均行肝肾功能、头颅CT等检查, 并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制定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2年内未达≥1年无发作, ≥2种抗癫痫药物单用或联用;可记录癫痫日记, 具良好遵医依从性;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明显诱发因素, 如高热、睡眠剥夺等引发者;有恶性或进行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药物过敏、白细胞降低等毒副作用者;治疗不依从者。

1. 2 方法 依据ILAE在2006年制定的癫痫药物治疗指南, 行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 均达有效血药浓度, 行≥2年观察, 对不能坚持用药2年者, 自本研究剔除。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缓解:≥1年未出现再发作情况;失败:未达≥1年无发作目标;复发:缓解者在观察期内有非诱发性癫痫发作再次出现。

1. 4 危险因素分析 发作频率≥4次/月;病程≥10年;癫痫持续状态史;EFG癫痫样放电;热性惊厥史;脑影像学异常;失败药数≥4种;早期智能障碍。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药物效果 本次研究缓解20例, 占20%, 其中复发13例, 保持缓解7例;80例失败, 占80%。

2. 2 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示, 治疗失败药物数量≥4种,

发作频率在治疗前≥4次/月与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治疗失败相关。见表1。

3 讨论

临床针对收治的癫痫患者, 确保获得足够长的无发作期, 才可保证生活质量改善[3]。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病例, 取抗癫痫药物继续应用, 能否获取足够长的无发作期, 临床报道尚少, 且多以所有发作类型癫痫为研究对象。有报道对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155例收集, 每例取适当的抗癫痫药物应用≥5年, 仍存在>1次/月的发作情况, 取抗癫痫药物继续应用, 行12~60个月随访, ≥1年无发作的患者占28%[2]。有报道对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225例收集, 每例均取≥2种抗癫痫药物合理使用, 仍存在>1次/月发作病例, 平均行3年随访, 至少6个月无发作者占14%, 每年缓解率经统计约5%[4]。一些有关儿童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预后的研究结论与此类似, 得出20%~36%的病例可有足够长的无发作时间[3]。上述报道显示, 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在后期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时, 仍有获得较好疗效的几率, 可获得足够长的病情缓解时间。本次报道显示, 选取的患者100例, 缓解20例, 其中复发13例, 缓解7例。表明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病例, 取其他抗癫痫药物继续应用, 仍有可控制病情的机会。

针对耐药性部分发作癫痫患者, 分析对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的危险因素, 可对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评估预后进行指导。但此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 且仍以所有类型的癫痫患者作研究对象。郑乃智等[5]指出, 癫痫发作次数多的病例, 是独立的发展为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的危险因素。本次实验中, 发作频率≥4次/月者, 与患者属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 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相关, 表明治疗失败药物数量多、治疗前发作频率高, 是促使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治疗不理想的危险因素。所相关文献示, 对新诊断癫痫患者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预后不佳的因素有预示作用的还包括脑损伤史、脑影像学异常、癫痫家族史、并发精神疾病等。本次研究中, 单因素分析示, 治疗失败药物数量≥4种, 发作频率在治疗前≥4次/月与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治疗失败相关。而未发现热性惊厥、脑影像学异常与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采用药物应用结果失败相关。

综上所述, 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取抗癫痫药物应用, 仍可获得缓解几率, 治疗失败药物数量≥4种, 治疗前发作频经高, 是治疗效果差的临床预测因素。

参考文献

[1] 柴转英.影响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抗癫痫药物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 16(9):78-79.

[2] 李乐超, 张燕芳. 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医药, 2013, 53(23):24-26.

[3] 宿英英.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治疗策略.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61(3):161-163.

[4] 刘砚韬, 张伶俐, 黄亮, 等.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 10(1):90-95.

篇4

关键词:微电影;传播效果;对策

微博的出现,代表着我国大众传播开始追求短小精悍,通过较短的篇幅来传播信息及交流感情,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了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微电影属于微传播模式的产物,推出以来,就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一、微电影概述

广义角度上来讲,微电影属于微视频,其时长在3-5分钟左右,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涵盖了十分广泛的内容,包括新闻、音乐、体育等,促使网络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得到满足。而狭义角度上来讲,微电影则属于电影,其故事情节是完整的,制作技术是专业的,借助于电影的叙事手法,将当代人主流人群的审美价值取向给表达出来。相较于普通电影,微电影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如其高度浓缩了故事情节,通过切换若干个镜头,就可以将较为丰富的信息内容给传达出来。同时,微电影不需要较长的拍摄周期,不需要较高的拍摄成本。微电影不在传统院线播放,而是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受众能够更加方便的接受。

二、微电影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1.受众对各要素的敏感性

微电影只有具备了若干个要素,方可以吸引到观众,如情节优美、导演知名度较高、演员表演技能较好等。为了划分这些要素的主要影响状况,调查了各个要素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微电影的内容题材直接决定着受众是否观看微电影;抛开其他的要素,微电影作品只要题材良好,就可以吸引到一半左右的受众,因此,微电影要想获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合理选择题材,其次要素为点击量及口碑。受众的分享和转发决定着微电影的传播,这种群体传播模式下,人们往往会更加认可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因此,作品具有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点击量,自然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受众。

2.微电影题材的影响

题材的选择是重中之重,那么就需要考虑受众比较喜欢什么样的题材,以便吸引到更多的受众。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校园生活、婚恋爱情以及幽默搞笑是受众最为青睐的题材;研究近些年来的微电影市场,发现确实如此,包括《老男孩》、《这一刻爱吧》等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青睐。这些作品有较为丰富的内容,且能够激发受众的思考。以《老男孩》为例,通过丰满的故事,缅怀了校园生活,又突出了爱情与现实的矛盾,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3.明显降低-传播效果的因素

在近些年来,方才出现了微电影,只有较短的发展时间,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对受众的观看体验造成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影片粗糙的制作技术及内容题材的乏味,是最影响受众观看体验的因素。此外,微电影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广告宣传手段,很多品牌为了提升宣传效果,也开始制作微电影;如果微电影体现了过于明显的商业目的,也会影响到观众的收看体验,进而降低了传播效果。

三、提升微电影传播效果的对策

1.重视内容和创意,提升传播效果

微电影因为没有较长的时间,因此,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创意,方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将其观看欲望给激发出来。除了新鲜之外,还需要与现阶段的热点话题及主流生活所符合。特别是时代的进步,受众有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和欣赏水平,那么除了选择趣味和娱乐的主题之外,还需要能够将一定的人文关怀给融人进来。但是研究近些年来的微电影市场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如果社会认可了某一步微电影作品,就会有大量本种类型主题的作品出现。如《老男孩》、《梦的汽车人》火了之后,出现了几千种回忆、梦想及青春等关键词的作品。这种同质化,会增强受众的排斥程度,进而降低点击率,影响到传播效果。

2.重视制作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现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微电影作品,但是普遍不具备较高的质量;虽然制作的剧本比较优良,但是如果表现手段较为低劣,也无法吸引到受众。部分作品是非专业团队制作的,几乎没有任何的观赏价值,在网上之后,也没有人点击观看。而部分作品虽然只有较为简单的情节,但是却精良的制作,观赏价值依然较高。以《扳机》为例,虽然只有15分钟的片长,但是剧情却都转起伏,设计了诸多的悬念和令人深思的结局。虽然仅仅是将一个杀手的职业生涯给表现出来,但是却将血腥场面给摒弃掉,制作了较为纯净的画面,演员也有突出的表现,因此受到了网友的热捧。再以我国微电影《如果爱忘了》为例,2012年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0天时间内,就有80万次的点击率;这部微电影作品也有着较为简单的故事情节,一对恋人经过了三年的相处,最后却分手的结局;经济问题的制约,导致其虽然分手却合租,最后离开时,又重新在一起。这部微电影能红,主要集中于两个优势,一个是演员的表演非常朴素和细腻,另一个则是男女主角表达出来的真情与不舍,打动了无数的大学生。因此,剧本、题材、制作技术、演员表现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传播效果。

3.做好微电影的价值定位,提升传播效果

微电影属于一种电影形式,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文艺与商业调和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诸多的视频网站,如优酷网、土豆网、爱奇艺等,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开始自制微电影,这样就需要将广告植入到篇幅较短的微电影作品中。但是,这种做法也是有成功案例的,如《老男孩》中将汽车广告适当的植入过来,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作品故事情节不受影响,品牌广告主也十分满意。虽然我国各种播放平台每年出现的微电影数量很多,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作品能够有机融合艺术、娱乐及商业价值,很少能够盈利。那么,就需要重视微电影的定位,如果植入过多的广告,受众观看和传播的积极性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完全不融人广告,广告主就不再支持,失去了相应的财力支持,对微电影的发展也会起到不利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以《种子》为例,一个叫阿贸的年轻工程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和人类没有益处,在这个时间段,超时空遇到了神秘女子小绿,这个姑娘对未来美好环境的追求激发了阿贸,促使其改变了生活目标,研发了一系列的绿色产品。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受众逐渐明白,阿贸和小绿的相遇,其实蕴藏着深厚的寓意,人类对未来最好的礼物就是绿色和环保。本部影片制作技术较高,且从艺术角度植入广告,有网友甚至将其看作是最完美的电影。其剧情虽然单纯,却如短诗一样,蕴藏着深厚的寓意,有机结合了公益广告与诗情画意,给后来人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篇5

关键词:动画电影;故事情节;人物造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38-01

动画电影,顾名思义,是指动画制作的电影。当今世界,动画电影制作最具规模的当属美国动画电影。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世界动画电影史正式开始。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动画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动画电影已经不单单是给儿童看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大人也非常喜爱动画电影。西方的动画电影进入中国的电影市场,受到更多人的追捧,主要是因为西方动画电影无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在人物造型设计上都不逊色于普通电影。

美国蓝天工作室是好莱坞动画电影市场异军突起的一支新军。其代表作为2002 年诞生的《冰河世纪》(Ice Age),而《里约大冒险2》是一部2014年由由美国蓝天工作室制作,二十世纪福斯负责发行的美国3D动画电影。影片的故事内容聚焦于动物的冒险旅程。虽然,这一题材的动画电影作品数不胜数,但这部影片却俘获全球无数观众的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动画电影的两大构成要素故事情节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在这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受到诸如此类西方动画电影的冲击,中国诸多电影公司近年来也积极探索制作自己的动画电影。由此,探讨动画电影的构成要素即为当务之急。下文将以《里约大冒险2》为例,集中探讨动画电影的两大构成要素,故事情节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

其一,故事情节设计。众所周知,《里约大冒险2》是《里约大冒险1》的续集,其故事并不复杂,在第一部中刚刚坠入爱河的两只鹦鹉在第二部中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如果说第一部着重讲述两只鸟的爱情冒险,那么到了第二部中,影片则主要侧重于讲述一个家庭的狂欢。布鲁与珠儿一家本来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几只蓝色金刚鹦鹉,无意间得知在亚马逊丛林还存在它们的同类。于是,布鲁一家人便飞赴亚马逊去寻找自己的同类。这便是《里约大冒险2》故事的开端。有了这样一个开端,影片便又重新开启了一段冒险之旅。《里约大冒险2》线索有几条,一是布鲁一家希望回到亚马逊寻找自己的“亲戚”;其次是鹦鹉奈杰尔希望报仇雪恨;最后是琳达和博士图里奥夫妇在原始森林中寻找蓝色鹦鹉群落,这些线索纠结在一起并没有杂乱无章,整个故事显得饱满不单调。虽然出场的是动物,演绎的都是人类的把戏。小人物最终做了件大事,扬眉吐气,这很符合大众平民的心理。影片的家庭观念令人感慨颇多,布鲁也一直说着这么一句话:老婆高兴,日子舒心。这不代表布鲁很大男子主义,而是表明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尊重每个人的意愿。影片中的老岳父看不惯布鲁的个性中人类味道过重,希望其野性更多点,其实这同样是两代不同观念的碰撞,影片没有否定任何一方,最终通过布鲁的勇敢救赎让大家不计前嫌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保卫了生存的家园。

其二,人物造型设计。对于动画电影来说除了剧情的优劣外,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对动画角色形象“开门脸”的塑造。角色是故事的灵魂,是决定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影片中使用的手法通常是针对写实原型进行简化概括、夸张变形或者拟人化,突出其身份与个性的关键表现点。主流动画片中夸张的对象包括造型、声音、动态等,而造型的夸张主要体现在外形的放缩取舍,以富有意味与典型性、亲和力与其身份个性契合为创作宗旨,如影片中的鹦鹉通过夸大嘴、掌和翅膀的造型来加强视觉张力,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在人物设计的性格方面,主人公布鲁的个性坚强而勇敢,这只像Geek一样的鹦鹉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胆小软弱。在进入新的社群后,环境、关系、处境截然不同的变化并没有让他盲目屈从。在面对来自多方的压力时,布鲁始终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与自信。此外,“正面角色的光辉伟岸需要反面角色的衬托”,充满喜感的“反面角色”也是动画电影人物造型设计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里约大冒险2》这部影片当中,最大的亮点非那只毒蛙莫属,她的造型以鲜亮为主,影片着力刻画毒蛙对葵花凤头鹦鹉奈杰的爱,这种爱情超越了一切,甚至可以像烈女一样殉情。

综上所述,故事情节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是构成动画电影的最主要因素。艳羡西方动画电影在中国大获成功的各大电影公司如果在这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制作动画电影以剧情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做到雅俗共赏,必然符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最终赞誉而归。

参考文献:

篇6

一、 视觉艺术构成要素的虚拟性

在影视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实拍电影,还是皮克斯运用数字技术开创的三维动画电影,构成视觉影像的内容要素是一样的,都包含表演的角色、场景的景观道具、记录影像的摄像机等,但视觉影像的成像原理和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这直接决定着其视觉艺术构成要素的虚实属性。

在这一方面,实拍电影拍摄所用的摄像机是现实世界物质存在的器件,摄像机摄录出来的影像是现实中“物质存在”人物的真实表演,是现实中“物质存在”的场景道具的再现,所有这些视觉构成要素都是真实世界中可触摸的客观对象。也就是说实拍的视觉影像是“物质现实的复原”。[1]“我们不得不相信被摹写的原物是确实存在的。它是确确实实被重现出来,即被再现于时空之中的。摄影得天独厚,可以把客体如实地转现到它的摹本上。”[2]而皮克斯的数字动画电影完全不具备这样的“物质存在”属性,其所有的视觉构成要素仅存在于计算机所营造的虚拟空间,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都无法进入这一空间,视觉画面中的角色、场景和道具都是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说皮克斯的三维动画影像并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技术模拟产生的非真实影像,其本质属性是虚拟虚幻性。

二、 视觉艺术表现上的真实性

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中,虽然构成要素本身是虚拟虚幻的,但给观众呈现出的却是一场场真实而瑰丽的视觉盛宴。如《海底总动员》中自然而绚丽的海底世界,《机器人总动员》中机器人瓦力身上的划痕与锈迹等,无论是整体的场景效果,还是细致的光影肌理,都如真实世界一般真实。皮克斯数字三维动画电影在视觉画面上的这种处理效果,完全不同于二维动画电影,而更接近于实拍电影的视觉真实性。

(一)三维空间深度的真实性

皮克斯动画电影画面中的情景空间虽然是通过数字软件模拟出的虚拟空间,但它同样具有现实空间的各种属性。在这一空间中,所有对象都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存在,如真实世界中的物质一样,有各自严格而规范的长、宽、高和空间造型,也有各自在水平、垂直、纵深三个方向上的空间位置,其中对象的运动也如现实空间一样是三个空间维度的变化。如《怪物公司》中长毛怪苏利文身上200多万根的长毛,并不是存在于二维画面上的线条,而是一个个存在于虚拟三维空间中的圆锥体,每一根毛发都有三维空间中的立体感和空间光影变化效果,视觉观感极其真实。

有空间就存在着透视,人类的眼睛在现实世界中的透视有着科学的规律和方式。在二维动画的创作中,透视效果是凭借创作者主观的透视意识绘制完成的,并无法精确按照透视的数理关系去处理,透视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模拟性。而皮克斯的三维动画采用科学而精确的数字技术,能够依据现实人眼的生理特性和三维空间中对象间的位置关系,虚拟摄像机能够呈现出跟现实人眼观察一致的透视效果。皮克斯在创作中有效地借助了这种制作特点,十分注重空间透视方面的逼真性。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中,很少像日本动画电影一样,用基于现实的三维软件去制作极具视觉张力的超常规透视效果,也很少用这种三维的制作方式去渲染出二维、或二点五维的视觉艺术,它多数情况下都是有意识的营造如现实世界般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二)画面质感表现的写实性

皮克斯动画电影采用数字三维的制作技术,在画面质感的表现方面也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物理特性来实现的。数字三维的制作系统将影响画面质感的相关因素都根据精确的科学规律量化整合到制作软件中,在用这种软件进行创作时,通过调节这些因素的参数来获得相应的材质质感,制作出的材质效果可以跟现实毫无二致。例如,在用数字三维制作系统制作玻璃材质效果的物体时,可以根据玻璃材质的物理学特性,为其设置相应的光泽度、透明度、折射率及高光的强度等,生成逼真的玻璃桌面效果。而如果要制作皮革的纹理效果时,还可以通过“贴图”的方式,将实拍的皮革纹理照片贴在三维模型的表面,从而使模型的皮革效果像实拍照片一样真实。

在画面光影效果真实感的营造上也是如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在制作第一部《汽车总动员》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现实世界中的“全局光效果”①,专门“根据光的物理特性,追逐光线与物体碰撞(反射)或穿过物体(折射)的轨迹,计算出相关的折射和反射参数”[3],开发了“光线追踪”技术。这一技术使影片中汽车的金属质感同它周围环境的光影效果完美地融合起来,显得更加绚丽而真实。同样在《海底总动员》中,皮克斯为了模仿海底的光影效果,又专门开发了另外一个“焦散”②软件包,用它来计算海水波纹的曲面反射数据,从而在影片中为观众呈现出了极其真实的海底晃动光波效果。

皮克斯在技术层面采用现实中物理学、光学的方式,正是受到了所需艺术效果的驱动,也正是他们追求真实画面质感的创作理念,促使了三维动画技术的进步。在这一方面,与对待空间感和透视感的态度一样,皮克斯也很少运用他们的先进技术去营造平面化、装饰化、或抽象化的艺术风格,而是始终如一的坚持写实的画面效果。

(三)虚拟摄像机拍摄方式的真实性

在镜头的创作方面,皮克斯的三维数字动画电影更像实拍电影。在其制作系统中,摄像机虽然也是虚拟的,但它基本是按照现实摄像机的特点和属性而设置的。在虚拟拍摄时,同样可以选择不同的镜头(如35mm、50mm镜头等)控制景深、设置运动模糊特性等,也同样是将摄像机放置到场景中的某一位置,通过设置运动轨迹或镜头参数来获得推、拉、摇、移、跟、旋转、俯拍、仰拍等各种各样的效果,最终生成的镜头都具有实拍的流畅性和真实感,从而给观众营造出的是更加逼真可信的场景画面。

三、 视觉艺术与技术中虚与实的平衡

皮克斯动画电影视觉构成要素的虚拟性与视觉艺术表现上的写实性并不是隔离开来的,而是相互依存、巧妙融合的,这正是其动画电影虚实逻辑的奥秘所在。

首先,在皮克斯的电影创作中,其虚拟的三维空间、虚拟的角色模型,就意味着角色的造型样式和场景的空间样式能够不受现实的束缚,演绎各种实拍很难实现的崭新领域和情景。皮克斯在故事的选材和角色的设定上明显地体现出这一倾向。在皮克斯的14部作品中,基本都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童话故事,角色的设定也多为现实生活中不具表演能力的动物或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怪物、非生命体等,如《海底总动员》的角色是鱼群、《怪物公司》的角色是幻想的怪物、《玩具总动员》系列和《汽车总动员》系列的角色是本没有生命的玩具和汽车等。皮克斯电影创作的这种取向和设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制作方式的优势,为观众带来的是各种奇幻的故事情境和夸张新颖的画面造型。而“幻觉的艺术只有在能说服人的情况下才能够成立(否则只有沦为荒诞不经),电影中不真实的成分在观众面前发生时,也只有经过具体化使其看来像是真的才会具有力量”。[4]皮克斯深谙此道,在视觉构成要素的虚拟性之外,包裹上了逼真而写实的外衣。在其画面造型的视觉表现上,他通过模仿现实的成像技术,追求的是与现实世界一致的视觉效果――逼真的空间深度、精准的视角透视、照片级材质的质地和光影的写实感。从而巧妙地让观众对这种虚构的故事和情景信以为真,不自觉地融入影片的审美体验中。

其次,在皮克斯的制作系统中,摄像机也是以模拟现实的方式虚拟存在的。这一方面可以使镜头效果如实拍般的真实和流畅,给观众营造逼真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摄像机的虚拟性能够使它“隐身”,任意的设置在虚拟三维空间的任何位置,可以随意地穿越障碍物,甚至是穿墙而过,也可以随意地设置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让它以超常规的速度运动。如《超人总动员》中小超人在丛林间追逐的段落,摄像机不管是跟移、甩摇、推拉,还是以极快的速度飞上天空、进入水下、穿梭于灌木林,都运行自如,极具视觉张力。皮克斯电影镜头这种既真实又超越现实的双重属性,让观众领略到了在现实中无法体验而又如现实般真实的视觉“奇观”,从而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目光。

结语

“真正的电影艺术应当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虽然他们有时显得各有侧重”。[5]皮克斯动画电影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的系列作品在虚实关系的建构上存在着统一性。一方面,它有效地发挥了创作手段的优势,在视觉直观上呈现出的是逼真写实的画面效果,从而很好地在表层次的视知觉上取得了观众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它也很好地利用了创作空间的虚拟虚幻特性,以特殊的视角和方式呈现许多实拍无法实现的场景画面,但因为观众有了视觉直观上的心理认同感,便很自然地融入到了虚构的故事、虚构的情景以及虚构的摄像机所营造的各种极具视觉冲击的虚拟画面中。电影以此拉近了“真实”与“虚幻”的距离,使“逼真写实”成为认可“虚构虚幻”的基石。正如徐晓东博士在其《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一文中所说:“当审美的真实感觉被唤起,初级阅读则成为二级阅读的桥梁和通道,观众不由自主地沿着这个通道向作品的内核认同,从真实的桥梁走进超越真实的王国,满足着接受者对理想世界的憧憬。”[6]

参考文献:

[1](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05.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

[3](美)R.戈德堡(Ron Goldberg).多媒体制作与经营宝典[M].吕本富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212.

[4](法)克里斯蒂安・梅茨.电影的意义[M].刘森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

篇7

从组委会的数据看,本届“电影市场”保持了增长势头。今年的活动共吸引了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48家展商参展,其中国内展商123家,国际展商125家――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的国际展商数首次超越国内展商数。

本届“电影市场”期间,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的签约项目覆盖了整个电影产业链,其中又以电影基金、影视基地建设和电影投资计划为主,最终签约总额则首度突破百亿大关,达105.21亿元。

本届“电影市场”主打的“电影要素”有两个:“后期制作与技术”和“电影外景地”。

在去年的“电影市场”上,特效元素就相当抢眼。当时有30多家来自海内外的企业参加了展会。到了今年,这一数字超过50家。在本次展会上,来自韩国的特效公司以集体形式亮相,法国的视效企业亦联合举办了推介会,本地业界方面,灵动力量等技术公司的展台也相当显眼。

“电影外景地”是本届“电影市场”着重力推的电影要素。为了更好地体现电影要素概念,本届电影市场新增了“特约活动”板块,活动包括14场专场推介会,其中9场来自国际企业和机构。来自法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委员会齐聚“电影市场”,为行业嘉宾集中介绍他们的外景地拍摄、税收政策。活动邀请到相关法律人士进行专业讲解,以帮助业界更好地了解此类合作有可能涉及的问题。

“电影市场”的另一传统重头戏――“项目创投”,今年更是有大幅提升。今年,入围“项目创投”的作品,无论数量和品质都较往年有明显上升。主办方今年进一步细化了活动的具体流程和设置,力求使创投平台的运营不仅限于电影节期间,而更趋于全年的电影项目跟踪孵化体系。

经过两年积累,“项目创投”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根据主办方的介绍,去年的10个入围项目中,《点对点》目前已拍摄完成,其他6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其中包括上届创投的大奖得主《老卫兵》,该片计划由洪金宝主演,香港安乐投资制作。针对上届活动孵化出的创投项目,本届“电影市场”特别通过设立创投展位和提供市场放映的方式,为活动孵化成功的项目提供二次宣传、推广的机会。

篇8

    要素条件

    要素条件是一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钻石模型中列举的要素条件包括天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中国电影产业包括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就制作环节而言最重要的是资本资源,只有找到有投资意愿的制片商,提供资金、人力以及设备等资源,电影才得以最终拍摄完成。人才资源是贯穿制片、发行以及放映三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设备资源在这里主要是指电影放映的银幕数量及质量。1.资本资源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股市和楼市的投资风险加大,部分资金从传统市场涌入文化产业。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大量热钱涌入的对象。2010-2011年,很多新的电影制片投资主体产生(具体见表1)。以前电影的投资主体一直都是四五百家,可到了2011年已经突破了1100家。投资主体的增加给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所需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但同时由于大部分新增投资主体对于电影产业并不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风险。2.人才资源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之一的电影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电影产业的竞争就是电影人才的竞争(吴杭敏、邬关荣,2012)[6]。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因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及其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国文化产业人才资源情况。由表格中的数据显示,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中国的从业人员数比较少,而且2006-2010年,这一数据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再来看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基本都在0.79%左右徘徊,并不存在大幅度的增加。作为文化产业重要部分的电影产业,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影产业在人才资源方面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人才匮乏。3.设备资源电影产业包括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因而作为电影生产的生产资源,电影制片厂数量的多少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2年国有电影制片及加工单位共有34个,到了2005年增加为36个,2007年,国有电影制片厂又新增两个,至此达到38个,直到2010年这一数据也没有变化。众所周知,电影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产业,现如今,创新多与电影的放映形式相结合,如数字银幕、3D银幕都是电影产业技术创新的具体体现。新型的放映形式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观影人次,同时也有利于电影院线开展增值服务。2002年,中国国内有电影院线32条,院线内影院988家,银幕共计1581块。随后国内拥有银幕块数逐年增加,2011年共计8925块。伴随银幕数量大增的是数字银幕和3D银幕的发展。2010年,中国数字银幕突飞猛进,全年数字银幕共计4100块,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是世界上3D数字银幕增长最快的国家,3D数字银幕数量仅次于美国。2010年,影片《阿凡达》的热映让3D影片成为电影市场的新宠,带动了国内3D银幕的发展。由于3D影片上座率高、票价高而且单银幕票房平均高于2D银幕,加上数字银幕改造为3D银幕费用不高,中国3D银幕于2010年迅猛发展。2010年底,国内共有3D银幕2020块,占数字银幕总数的49.3%。

    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反映的是对于电影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潜在发展前景来说,中国都是国际上重要的电影产品需求市场。因而,国内市场规模以及成长程度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都尤为重要。1.国内市场需求电影产品属于高层次消费产品,人们只有在生活必须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愿意消费非生活必须品,在这里指的就是电影产品。也就是说收入水平较高的人更可能对电影产品产生消费欲望。一般来说城镇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人口,因而在这里选用城镇人口占国内人口比重来反映电影产品国内市场需求情况(具体见图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2.99%,之后比重逐年提高,到了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9.95%,即接近国内人口的一半。国内城镇人口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电影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只能说明潜在的消费市场在扩大,关键还在于如何开发这一潜在市场。

篇9

1.影视制片管理的发展概述

影视制片人管理最早源自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美国影视节目制作机构是根据公司制和企业化管理路线发展而来,当时,影视公司老板为掌控其认为花费过大的导演,就建立一套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这就是“制片人管理制度”的雏形。我国制片人制度最早始于1985年。当时,中国电视剧制作公司为了集中进行管理,一共任命四名制片人,从此,开始了“制片人管理制度”的模式。实际上,所谓“制片人”就是投资者或可以拉来赞助的人。实际来说,就是为电影制作和公演提供资金并进行监督的人,一般是影视公司老板或投资方人,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等。制片人大部分可以深刻理解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因此,在电影生产中,有人把制片人称为监制,是影视制作中较为重要的管理人之一。

2.影视制片对影视工作的作用

2.1制片人决定影片的成败

在影视制作中,制片人是影视制作项目的操纵者,对其成败具有重要决定作用。作为制片人,不需要你是专业精英,而重要的是应具有独特眼光,能够发现优秀题材、剧本和演员。作为影视制作项目驱动力量的制片人,他是创造力的根源,不管是故事诠释、演员选择,还是导演选择,甚至是影片推广,都是要求具有创造性制片人开拓性的真诚大脑。

2.2制片人是创造性的来源

在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管理中,具有创造性的影视制片人,每时每刻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即母亲、父亲、情人、艳遇者、知心朋友、老师、斗士、谈判家、仲裁者、梦幻家等。创造性制片人需要通过完成这些影视制作项目管理,并计划着下一个影视制作项目管理,使其变为项目催生,之后全部把握在自我运作中,促进影视制作项目管理具有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塑造和成型,并注入内容展示给整个世界,之后赋予能够脱颖而出的希望,达到通过影视制作进行交流的目的。

2.3制片人培养影片的本质

制片人的素质、心态直接影响一部电视剧的品格。制片人是剧组的第一负责人,他就像一个工厂,制片人是厂长,导演是总工程师,他只对艺术负责,制片人对一切负责。对于导演来说,没有什么比和具有创造力的制片人共同合作更令人欣慰了。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或音像制品的婚姻故事,能够比得上制片人和导演之间的出色合作”。可见,良好影片出自优秀制片人,并回馈于社会。

3.影视制片管理对影视工作的反思

3.1企业家就是制片人的观念和行为

随着媒介产业发展,影视制片产业再次升温,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全都看中了“制片人”这一行业,纷纷向影视产业投资。目前,我国对影视产业投资政策在不断扩大,企业家们可以向影视产品生产投资的,但只拥有资金的企业家无法担任影视制作制片人。要想成为称职制片人,只有经过特殊培训,并达到国家对制片人的素质要求,才能成为制片人,对于制片人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所以,一定要弄清楚资金拥有者和制片人有什么不同,纠正资金拥有者就是制片人的错误理念。

3.2领导者就是制片人的观念和行为

制片人是一位影视产业经营者,不是有决策权的领导者,那种按行政级别给制片人“定级”的做法是“官本位”思想在制片界的一种反映,有碍制片人的作用发挥。制片人的任务是对影视产品制作要素进行运筹和谋划,提出运营方案;聘任影视产品制作管理者(经理),实施运营方案;研究领导者决策,修改运营方案,确保坚持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竞争中,主要是制片人之间的竞争,不是导演和导演、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竞争。很多中国制片人对导演功力、素质和专长,对剧本潜力、影片质量和影片前景缺乏独立判断力,对比之下,存在的这一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

3.3经营就是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观念和行为

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经营是对经营要素的策划、谋划和运筹;管理是为保证经营要素有效结合和作用发挥,而对经营过程所作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经营管理就是管理,并不是指经营和管理。在影视产业中,由于认识上的常识性问题,造成制片人变异,素质和应尽义务的错位。制片人对影视制作的经营管理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却极为重要。只有在一套严密的影视制作管理制度下,影视制片管理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使影视制作运行下去,制作出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篇10

一、微电影的表现特点与传播机制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典型产品。作为以网络为平台的艺术表现形式,微电影又牵引出一类以媒介载体作为界定标志的所谓“新媒体电影”。尽管“新媒体电影”是刚刚出现的新事物,对其下定义还为时过早,但微电影作为牵出“新媒体电影”范畴的引线,无疑是“新媒体电影”的主打产品,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体的跨界联姻使得微电影呈现出自身独特的表现特点和传播机制,也是微电影可以在短时间内占领市场的制胜法宝。

1.体现“三微”特征

“微”是最近两年内新流行起来的网络语,如“微博”、“微小说”等。“微”是微小、超小的意思,它是微电影的最大特点。所谓“三微”是指“微时间”:一般一部微电影的时长限定在30秒至45分钟,超过45分钟,就会进入大电影的范畴;“微制作周期”:相比于大电影的动辄数月甚至数年的制作周期,一部微电影的制作周期只有几天至几周;“微投资规模”:因为时长的限制,微电影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即可制作完成(《一触即发》的高投资规模是个例)。“三微”使得微电影门槛低、成本低、短小灵活,可控性强,摆脱了过去大电影高姿态、高成本的形象,普通人已触手可即,这也是它吸引众多草根阶层一尝新鲜,玩起电影“草根秀”的主要原因。

2.内容广泛、原创性强

在“2011中国(北京)微电影节”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大赛对于参赛内容的要求是:“视频类:分为剧情类、纪实类和动画短片三个大项。它们可以是:爱情片、搞笑片、动作片、剧情片、恐怖片、科幻片、、励志片、歌舞剧;也可以是:广告片、小品、话剧、个人演唱会、精彩演讲片段、经典文学的重新演绎、对恋人的真情表白、甚至是离奇梦境的再现的各式各样作品题材和内容,拍摄工具与手法不限,只要内容新颖,思想健康,格调高尚均可报名参赛。”因此,微电影在内容和制作方式上基本上不存在特殊的限制,任何来自于生命、生活中的点滴情景、感悟、幻想等等,都可以做为微电影的素材。微电影不要求对完整故事的完整表述,它可以直取某个片段,关键是这个片段要足够新颖和有趣,足够有创意。作为网络时代的产品,微电影的制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都以游走于网络的年青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为主,青春、激情、梦想和草根足以保证微电影有源源不竭的原创力和新鲜血液,这是微电影的先天优势。

3.以网络、手持终端机等新媒体作为载体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突出的特点是播放和传播的载体不同。传统电影往往需要有庞大的制作团队,高昂的制作代价和宣传成本,而播放方式只能选择电影院和电视,受众相当有限,并且缺少互动,以电影向观众的单向输入为主。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营销机制,它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作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以电脑、手机、MP4等具有网络接收或存储工能的数码产品作为接收终端,大大拓展了收视群体。网络媒体的多元化以及媒体与受众无限互动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微电影一改传统电影的单向输入模式,而以立体互动的模式呈现。网民和观众可以通过视频上传、下载、转载,在线观看、时时跟贴、微博分享、论坛交流等多种途径参与微电影的互动。而微电影短小精悍的篇幅也非常适宜于现代快餐文化的消费节奏,排队、等人、乘车、休息等任何生活的间隙都可以欣赏一部微电影,并快速完成转发、跟贴等多种操作,因此,微电影真正实现了电影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

4.与网络公司、厂商、广告运营商跨界联姻

从微电影正式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奠定了它与网络、厂商和广告运营商的联姻关系。目前,微电影从策划、创意到制作、推广、传播,几乎所有的环节都全线加入了跨界联姻制作模式。这种联姻收到的效果是双赢甚至多赢的,它大大提升了微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制作规模和制作效率。通过两界微电影节的举办,微电影的数量、质量以及由它带来的产值、利润都在呈几何倍数增长。尽管微电影市场的划分目前还没有完成,但网易、腾讯以及参与微电影制作的各大品牌和广告运营商无疑是其中最大赢家。从目前正在形成的微电影市场链来看,微电影正在大型网络公司、影视公司、主流媒体、视频网站众多大品牌商家、广告运营商的共同打造下,由过去个人DV秀的小打小闹变成一项规模庞大、利润产值不可估量的文化产业。中国市场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代江,在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开幕式上对微电影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做了充分的肯定,高度评价说:“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他将在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写下灿烂的一笔,同时他还将做一个品牌标识,带着所有参赛选手的影音梦想走向未来,走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

二、微电影发展的内在困境

微电影市场的崛起引来了多条相关产业链联动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个人加入到微电影的阵营,然而在这一片兴奋和躁动之下,微电影自身发展的潜在问题和困境却格外值得警惕。从微电影的性质上来看,它究竟是广告片还是电影艺术,这从一开始就是个问题。目前能够看得到的有关微电影的界定,也是一片混乱。大多数定义一方面无法否认微电影作为电影门类的艺术本性,另一方面又要坦承微电影的商业目的,甚至有些定义直接把微电影看成是竖立企业LOGO的载体,而这二者之间的对立冲突是显而易见的,裸的广告植入无疑会严重损害微电影的艺术表达。作为一诞生就纠缠于艺术与广告之间的微电影,它与广告商业的联姻既是它快速崛起的资本保障,也可能成为遏止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是微电影先天的二元悖论。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微电影是借助于广告植入才得以登堂入室,渐成气候。但既贯之以“电影”之名,就说明它在本质上仍属于电影的一个品种,电影具有的艺术要素,在微电影也是通用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影行业的功利性也越来越突出,导致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片面注重电影的外在形式、票房,而内在质量却一路下滑,这是国产电影的通病。近年来,广告植入频频出现在各类中外大片中,像《家有喜事2009》、《杜拉拉升职记》、《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系列等,这些广告植入无论怎样尝试以“无缝对接”的形式嵌进影片,但仍能让观众一眼认出,2011年的《变形金刚3》大规模植入中国品牌广告更是把这一行为推向新的,引来一片哗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植入广告打断了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感受影片的持续性与完整性,给观众带来极大反感,这种反感进一步使观众对影片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感受大打折扣。但是尽管如此,大电影还没有完全走向裸的商业游戏,电影艺术的本性始终在牵制着电影的发展,引导着电影在艺术与功利之是找到平衡,当一段时间的过度功利化倾向之后,电影艺术会重新找回自身。所以我们看到,在《十面埋伏》、《夜宴》等倍受过度形式化、叙事结构不合理、内容空洞之诟病的一批国产电影之后,《山楂树之恋》又再次以纯洁美好的爱情点燃人们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因此,可以说,电影的艺术本性是左右电影发展的核心要素,电影人需要做的是在尊重并突显电影艺术本性的前提下,权衡它与商业利益之间的亲疏远近,二者关系处理得好,会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反之亦然。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新兴产品,它在制作方式、传播手段、受众群体等方面,具有传统电影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作为电影艺术的表达形式,微电影在其本性上应当与传统电影一样以艺术性和审美性作为核心要素,这就决定微电影在其本质上要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因此,目前微电影与商业广告之间的“二元悖论”关系,并不可能长久维持,这种看似融洽的矛盾关系只是微电影发展初期的不成熟表现。若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微电影应当回归并严守自身的艺术本性,在受众、载体、商业价值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发展。

三、微电影的艺术原则

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与时代科技的结合的产物,它与电影一样同样承载着人类审美理念和道德精神塑造的重任。微电影不是消解一切意义的纯形式、纯功利游戏,任何单纯地以科技效果、商业目的或低俗娱乐作为目标的制作,都将违背微电影的艺术原则,微电影若要获得长足发展,仍需遵循如下艺术原则。

1.功利与审美相统一

审美功能是任何艺术种类的首要功能,微电影同样要以高品位的审美追求作为目标。就表现题材而言,微电影应力求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生活片段、小场景、故事桥段等展现出生命的美感与时代的风貌。就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美的意象。电影能够综合各类艺术于一身,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优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在为微电影带来资金、技术、传播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微电影对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其他艺术手段的融纳,大大增强微电影的审美表达功能。然而这些艺术形式毕竟仅仅是电影与微电影的表达手段,法国电影艺术理论家马尔丹认为:“当传统的电影语言仅满足于成为一系列技巧手段、人人都用的特技的汇总,……这种语言就太像电影的一种‘儿科病’,也就是说,太简单了。”[3]因此,电影并不能仅仅作为融纳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而存在,它还有更为本质的意义,这种意义马尔丹称为“电影存在”,从“电影语言”到“电影存在”是一种质的飞跃,而对美的塑造与传达无疑是电影见证自身的重要内容。

因此,微电影要将自身的有利条件转化为对审美功能的追求,自觉以培养大众审美情操和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为己任,将追求商业目的与审美教育统一起来。

2.娱乐与教化相统一

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娱乐成了人们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娱乐不是自我放纵和庸俗消遣,它的主要目的是回复和调整身心健康。为了迎合观众的娱乐心理,庸俗低俗的影片和视频近年来屡见不鲜。尽管娱乐是电影尤其是微电影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它不应该成为电影以及微电影滑向庸俗低俗的借口。微电影在带给人们或开怀一笑或心理释放的同时,它必须承载一定的思想内含,包含时代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美学趣味,它绝不是能够消解一切意义的纯形式的游戏,应该为人们带来更多关于人生的、生命的、爱情的、事业的思考与反省,为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服务。中国电影在建国后的相当时间里,曾经自觉地充当过“文以载道”、“移风易俗”的社会教化者的身份,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载道”传统的现代继承,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鉴于对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和表现规律的把握不到位,往往出现以道德说教取代艺术表现的现象,如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等。“这种意识和观念反映到理论概括上,就是无视电影独特的艺术本性与美学规定性”。这是由片面强调社会教化功能而出现的极端现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消费节奏的加快,文艺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消解文艺的教化功能。如果有一天,当文艺真的被抽去了它赖以成为自身的意义内涵,沦为跟风走、跟利走的纯形式游戏,它也就离瓦解自身的时间不远了。因此,电影及微电影制作者应当秉承“寓教于乐”的古训,在遵循电影艺术的表现规律与特点,走通俗化路线、娱乐大众的同时,增强教化民众责任感,拒绝低俗与庸俗,回归自身,走在自己的路上。

篇11

关键词 动画电影 色彩匹配 数字电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于影视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1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匹配与校正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数字影视制作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数据化、需要量化,需要有明确的制作目的性,如果仍旧单纯套用经验进行制作,不仅很难达到作品的预期艺术性,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本文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2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规律,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2.1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从原理上讲,单一波长的电磁辐射所发出的可见光称为谱色光或单色光。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

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亮度表示彩色光对人眼刺激的强弱,与进入人眼的色光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光源的发光强度越高和彩色物体表面的光谱反射率越高,物体的亮度越高。

色调是彩色之间相互差异的重要特征所在。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谱色光有不同的色调。人眼大体能分辨出200多种不同的的色调。

2.2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

3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现代的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本系列论文分别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工业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所苛求的各方面元素进行了详细阐述。

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宏观几何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

所谓电影的色彩基调,是指为影视片的整体风格、类型建构,而在色彩造型与表现方面所作的基本调子配置的色彩。它是导演前期创意构思和后期视听语言合成时总体把握的产物。影视色彩创建应使影视色彩造形既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意蕴,又有鲜明的视觉语言特征。

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4结语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中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一项环节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作为《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系列论文》中的第二篇,本文上承造型与模型匹配,下接后期流程中的材质灯光匹配,以及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灯光渲染匹配等内容,以介绍基础知识细节和制作要点,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中国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好莱坞 电影海报 特殊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中心地带,汇集了全球著名的电影巨头,诸如迪士尼、梦工厂、环球影片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华纳兄弟、索尼公司等,这些电影巨头不仅在制作影片上拥有着绝对的实力,而且在电影的宣传,包括电影海报的运用上也极富特色,一般来说,好莱坞电影海报在制作中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审美心理,具备一定的审美性。

1电影海报在功能上的特点

随着电影产业链条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电影海报作为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电影海报如同电影名片一样,是电影主要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在通过一些简单或是抽象的图像将影片的大致内容传递给受众,使得观众能够对影片的内容产生基本了解。电影海报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尽量扩大电影的影响范围,一般贴在广告栏或是影剧院中,在这些公共场所里,它不仅可以起到宣传电影的效果,提高影片的票房,还能够向观众传达出一种美感,这都源于电影海报本身所具备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虽然他并未将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列入五个层次的需求中,但他也认为这二者属于自我实现和尊重需求之间,属于比较高级的需要层次。观众在欣赏海报时,获得了认知与审美感受,显然属于精神层次需求,好的电影海报能给观众带来丰富的信息,还能使他们从中获得情感的愉悦,这就是审美快乐产生的机制。

2好莱坞电影海报的特殊审美性

电影海报属于平面设计内容,需要文字、图形等多个视觉元素的组合和点缀。海报想要具备较强感染力,一定要采用符合人美审美要素的形式和能够打动情感的美感,好莱坞电影海报的设计在这方面堪称经典。

2.1好莱坞电影海报在设计时运用了多种审美心理要素

好莱坞电影海报能够体现出明确的艺术观和明显的绘画性,也能体现出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审美心理要素。

在美学中,我们常常把审美心理要素分为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这四种要素是构成审美经验最主要的基石。当这四种活动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互相补充和印证,互相作用和斗争,最终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好莱坞的电影在设计海报时就充分的体现了这种审美体验,比如好莱坞于1939年上映的电影《绿野仙踪》,在这张海报上,四个电影的主人公位于画面的最前端,以一条笔直的道路为背景,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能够让观众通过海报传达出来的信息迅速地进入一个梦的童话之中,获得美感的享受。又如,1991年上映的电影《沉默的羔羊》,海报上女主人公的面庞占据了几乎全部空间,不仅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压迫感,而且还通过冷色调的颜色处理,突出了女人琥珀色的眼睛,给人一种震慑感,再加上嘴部停着的一只骷髅头的蝴蝶,将“沉默”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奇妙的审美体验把人们带入了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有一位西方人曾经说过,审美的快乐是天国的快乐而非人间所有。这样说虽然有些过分,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审美快乐的确有着非同一般快乐的独特性质,这些性质使它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种快乐明显的区分开来。好莱坞电影在设计海报时所带来的这种特殊的审美性就充分证明,审美心理四要素在审美体验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2文字及图形在海报中的运用给海报带来的审美感受

在海报中,文字最重要的任务是传递信息,海报的文字信息也是多样的,涉及到电影的名称,主要的演员和影片简介等。所以,电影海报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要通过恰当的文字安排让观众既能获得审美又能获得信息。其中文字的比例、大小、构图等都能够决定观众获取信息的先后顺序。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报给人们带来的美感。比如,在电影《沉默的羔羊》的海报中,

整个人物的图像几乎占据了海报的主要空间,所以设计者在海报的上部和右下角放上了电影名称,并且用了与人物颜色对称明显的颜色,目的有两个,首先是为了传播出主要的信息内容,让观众能够注意到电影名称,其次也是为了平衡构图,不会让观众觉得人物的图像十分的突兀。其中右下角的文字的存在也在平衡构图,同时与影片片名内容的区别,也能够让观众在观看海报时感受到主次顺序。

再比如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制作的《冰河世纪2》,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中,设计者将影片英文名称的艺术字母作为海报构图的主要元素,富有冰块质感的蓝色字母占据了画面的主要空间,影片的主角则点缀于文字上,这种手法给观众浑然一体的感受,一目了然又幽默诙谐。再比如在《怪物史莱克》中,该系列电影每部海报中的字体都进行了非常好的构思和设计,不论是数字“3”还是字母“s”都和史莱克巧妙地融合,给人深刻的印象,同时,文字的质感也和影片风格相呼应。电影海报的文字设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设计方法的表达要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方法来达到时代对电影海报设计的要求。

2.3色彩给好莱坞海报带来的审美感受

一张海报一般要包含三类元素,即文字、图像、色彩。在这三类元素中,色彩是最重要的。人对色彩是最敏感的,所以多数海报一般都在色彩上进行积极设计,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其次是图像,文字是排在最后位置的。因为色彩容易给人带来强烈印象,设计师也更倾向于利用色彩去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念。

色彩牵涉到多个学科的学问,主要包括(下转第125页)(上接第123页)光学、心理学、民俗学与美学等,研究表明,每种色彩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当人的视觉和色彩接触时,人的大脑神经会主动接收色彩的讯号,也就是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诗人们常用“冷、暖”等表示生理感受的字眼去形容某些色彩给人造成的感受,也是不无道理的。比如说,红色一般象征着热情,人们在看见红色时就会感到兴奋,而蓝色象征着理智,人们看见了蓝色就会想要冷静下来。生理学家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某些特定波长的光线在大脑神经系统中产生的刺激,在强度和结构上与冷热温度产生的刺激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的缘故。所以,一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半多都能够巧妙地运用色彩来引发人们的心理联想,达到设计目的。

一般来说,在动画电影的海报中,色彩往往更具表现力,所以针对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动画电影海报,设计师多半采用纯度高的鲜艳色彩,比如红色、亮黄色和草绿色等,比如《怪物史莱克》的宣传海报,这幅海报中的多样色彩能够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梦幻的感受。

此外,一些喜剧类的电影海报也会选择一些鲜艳的色彩,而写实类的电影,诸如一些历史片和战争片,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则会选择一些画面色彩对比比较鲜明的颜色或是偏深色的颜色来表现电影的主题。而惊悚和恐怖类的电影,设计师在设计海报时,往往会采用深色调来表现,比如电影《沉默的羔羊》海报,就是选择了偏冷的颜色处理,给人一种低沉、深邃的感受。通过对好莱坞电影海报色彩运用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海报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到了人们的审美心理,通过不同元素的凸显和组合,达到宣传电影,刺激票房的作用。

3结语

电影诞生已逾百年,海报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出现,虽然属于招贴的一种,但却比一般招贴更富剧情性,所以也具有更高的历史性、文化品位和纪念意义,很多电影爱好者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电影的海报,可以说,无论何种年代,海报都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然而,好莱坞的电影海报体现了海报设计的先进水平,它不仅能够传递电影信息,刺激票房,发挥广告的作用,也能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属于优秀的艺术品,能够创造出与电影具备相同的审美效果和艺术品位。在当今时代,电影迅猛发展,海报的设计也要紧跟电影发展的潮流,围绕着观众的审美心理、欣赏习惯与艺术规律,展现出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钱紫华,闫小培.好莱坞电影产业集聚体的演进[j].世界地理研究,2009(3).

[2] 桑塔耶纳.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篇13

[关键词] 微电影 网络媒体 发展思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0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也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1]它是网络和电影的衍生品,是继微小说、微博客之后的又一“微时代”产物,其横空出世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精神上的震撼。2010年,《四夜奇谭》、《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第一批成熟的微电影上映;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发展之后,其数量增至数十部,其中《一家纸飞机引发的时代碎片》、《相约山楂树》、《此时此刻》、《看球记》、《青春期》等获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成功。2011年4月6日,首届微电影节在京拉开帷幕,为期两个月,先后吸引了国内高水平的百余部微电影作品参与展映,最终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你》等。微电影的火热已经初见端倪。

一、网络媒体催生微电影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全媒体的新时代;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便捷、低成本的参与到媒介传播上来。微电影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有学者曾经指出“网络视频,是小成本电影生存与发展的另一片蓝海”。[2]微电影作为一种超低成本的新式影片,其发展也得益于网络视频平台推动。视频网站历经10年左右的发展,从原来的30家不到壮大至500家,从原来单一的“播客网站”拓展成涵盖影视、新闻、广告多维传播媒介。北美科技数字娱乐线上调查报告显示,在线视频已经成了美国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七成的网民习惯在网上观看各种视频。2010年4月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9 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09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其中近4000万用户只为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同比增长44.9%;用户覆盖率达到78.5%。国内外的调查和研究报告都表明,影视节目的点击率名列前茅;国外You Tobe网站正逐步向“电影频道”的方向发展,国内优酷、土豆、酷6等重要视频网站也有大量的影视视频。广阔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和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为很多影视等视频的传播和消费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与渠道,微电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从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发展到今天专业制作、形式严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作品《老男孩》,微电影经历了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这其中网络功不可没。

微博的出现拓展了微电影的生存空间。微博作为一个舶来品,2010年在大陆地区全面开花给人们提供了宽广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据统计,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就已经突破1亿。微博用户之间以“关注”和“被关注”形成信任关系链传播将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广大受众,即“病毒式”传播。用这种方式来宣传、传播微电影,比传统的媒介更有优势。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其投资方凯迪拉克公司充分利用其官方微博来宣传造势和传播。据统计凯迪拉克公司拥有微博粉丝数近30万,其发一条消息超过地方性报纸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如2010年12月27日其了“【微电影#一触即发#正式公映!】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来临,让我们共同欣赏吴彦祖和凯迪拉克SLS赛威2.0TSIDI共同演绎的微电影先锋巨制《一触即发》!”,其转发量为22602,评论量为2332;如果算上二次转发,其数量更大,效果也是巨大的。

3G手机、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网络传媒的新媒介,使得微电影深入到每一位受众的生活中。微电影的字节量一般都不大,通过Wifi或3G网络无线上网的设备完全可以播放和转发。可以说,网络传播技术的成熟为微电影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时代需求呼唤微电影

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微电影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是微电影的出现也离不开时代的需求。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被越来越分散,被无形的分割成零散的碎片,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一些快餐文化因此逐步受到追捧,微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院线电影一般都是时间比较长,或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而且有一定的空间要求。相比之下,微电影播放时间短,场所安排灵活,设备要求低,而且基本可以享受到一般电影中的音响、画面效果及包括“开端-发展--结局” 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如2011年5月公映的姜文导演的《看球记》,以短短十分钟的时间叙述了一位离异父亲满怀热情和希望,带着一年中难得见几次面的儿子去看球的艰难历程,展现了父子间朴素的亲情;制作精良,内容感人。时长4分钟的微电影作品《温情的牛奶》则讲述一个送奶工在送奶途中帮助一个小女孩的温馨故事。微电影以微小形式挤入人们工作中的休息和上班途中的时间间隙,以电影内容消解疲劳或打发枯燥,满足公众需求,自然受到大家喜欢。

微电影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利益的驱使。拍摄微电影的动机一般有两种:一是草根拍摄,为了“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重在表现自我;二是为了广告而刻意制作,为某种产品,或某个地方做宣传。而且第二种情况占了很大的比例,是主要推动力量,如《一触即发》和《66号公路》其背后的广告主是凯迪拉克汽车公司,《四夜奇谭》的广告主是三星公司,宜昌市政府则直接投资制作了《相约山楂树》来宣传地方形象。商家们摒弃传统的广告手段,采用微电影形式融入或嵌入广告宣传,一方面是微电影形式新颖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广告手段多是“填鸭式”、“强迫式”的,日益为受众所抵制。和润传媒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网络弹出广告的容忍度”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对此容忍度几乎为零,由此也可见传统广告手段不仅难以提升品牌知名度甚至还可能伤害品牌。将广告与电影的主要元素交融在一起的微电影,以一种“不是广告的广告”进行软性化传播,在广告主与消费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支点,引领着广告革新趋势。

“碎片时代”下,微电影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传统广告手段的乏力也给微电影的破土而出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三、微电影的局限及发展思路探析

微电影能够迅速的吸引人们眼球,在短时间掀起一股“微电影”风暴,除了网络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当下时代需求之外,全新的传播形式、恰当的营销手段以及明星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周迅、张静初、余乐文、朱雨辰等加盟《四夜奇谭》,吴彦祖加盟《一触即发》,莫文蔚加盟《66号公路》,朱珠加盟《极光之城》,姜文导演《看球记》,徐峥自导自演《一部佳作的诞生》等,明星、导演个人影响力对这些微电影的驱动也是巨大的。但是,微电影要想取得长远发展,我们不得不透过其光鲜的表面,正视其局限性:其一,微电影与院线电影相比,播放时长短,故事情节、电影要素都难以完美展现,在叙述和表现力方面效果明显不足;因此也有专家质疑微电影能否称为“电影”。其二,广告植入。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微电影与广告的跨界合作是必然趋势,如何巧妙地把广告与电影融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广告植入过多则影响电影的纯度,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的怪胎,也容易掉入广告传统套路;广告表现力不足则影响其商业价值,也不能很好的吸引投资取得长足发展。

面对当前发展瓶颈,我们认为微电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剧本创意是核心。某影视广告公司总经理王某曾说:“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编剧,没有好的编剧,资源、费用等硬件即使再好,也不会出现佳作;同时剧本题材也有局限性,当微电影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时候,整体效果如何还真不好说”。[3]剧本,作为影视创作最重要的元素,是决定影视作品好坏的关键。缺乏好的剧本,以及剧本大规模制作后能否创新是当前最担心的问题。微电影的播放时长限制着影视元素的安排,只有做到故事张力性与画面效果震撼性之间的契合,才能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不亚于“大片”带来的冲击感,从而迎合观众的审美期待。

第二,广告植入的“软性化”是关键。对于投资微电影的广告主而言,广告宣传是他们追求的功效。传统广告过于“生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自我意识觉醒”的广告消费者。微电影与传统意义上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以情节制胜”。广告效果与故事情节的融合有两种主要切入方式。一是,在主要情节确定的情况之下,将企业的品牌巧妙地融散在情节之中,让部分道具和要素承担着结构故事和传递宣传信息的双重功效,使观众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轻松的接受产品信息,从而达到预期宣传效果。二是,根据企业品牌的特点来设计微电影情节,将所有的影视元素、道具变成广告宣传装饰,使广告在“伪装”下传播。这两种情况各有特点,前者犹如“溶盐入水”巧在“恰到好处”;后者犹如“锦上添花”切忌“过犹不及”。例如,“桔子水晶酒店星座系列微电影”以“星座”和“爱情”为主线讲述每一对男女在桔子水晶酒店发生的故事,重点表现星座男生在爱情中的显著特点,电影情节与广告的契合是值得其它微电影借鉴的。

第三,专业化、规模化是微电影的发展之路。微电影制作成低廉,传播上可以做到零成本,从而降低了微电影的准入门槛,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草根”作品。2011年2月,河北一名大学生花200元创作了时长6分钟的《天堂午餐》,简单的故事传达至诚的孝心,感动了很多网民,仅播出一个月就获得了400万的点击量。优秀的草根作品推动着微电影发展。然而,有专家认为:“虽然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是人人皆可参与,但微电影的这个新事物,如果又被演绎成另一场狂热的“草根秀”,那就必将形成一种尴尬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它的良好发展。”[4]狂热的“草根秀”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容易导致创作的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所以微电影创作团队专业化、运营团队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和管理规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微电影在创意和运作上已有专业团队的影子;也已有专业制作人加入,如姜文的《看球记》、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等;在首届微电影节中张艺谋、冯小刚、陈大明、陈小春等导演、明星对微电影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示将拍摄微电影。

四、结语

微电影,以新形式打破传统电影的局限,走出影院,走向大众;以动人情节,让广告披上隐性“外衣”,走向软性传播时代。作为新生事物,微电影的发展虽然令大家担忧,但是随着业界在技术、资金、创意上投入的加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学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理论进行探索;它必定会迅速地成长起来,为网络媒介传播贡献新的力量。

本文为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传统电影和广告双重压力下微电影发展路径选择――微电影发展障碍及出路研究”(ZC11XJ02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凤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J].沈阳日报,2011-4-11.A.03版。

[2]詹成大.网络视频:小成本电影生存与发展的蓝海[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6):75。

[3]向北.微电影营销来袭[J].市场观察,2011(08):65。

[4]陈凤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J].沈阳日报,2011-4-11.A.03版。

篇14

一、网络媒体催生微电影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全媒体的新时代;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便捷、低成本的参与到媒介传播上来。微电影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有学者曾经指出“网络视频,是小成本电影生存与发展的另一片蓝海”。[2]微电影作为一种超低成本的新式影片,其发展也得益于网络视频平台推动。视频网站历经10年左右的发展,从原来的30家不到壮大至500家,从原来单一的“播客网站”拓展成涵盖影视、新闻、广告多维传播媒介。北美科技数字娱乐线上调查报告显示,在线视频已经成了美国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七成的网民习惯在网上观看各种视频。2010年4月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09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其中近4000万用户只为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同比增长44.9%;用户覆盖率达到78.5%。国内外的调查和研究报告都表明,影视节目的点击率名列前茅;国外YouTobe网站正逐步向“电影频道”的方向发展,国内优酷、土豆、酷6等重要视频网站也有大量的影视视频。广阔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和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为很多影视等视频的传播和消费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与渠道,微电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从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发展到今天专业制作、形式严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作品《老男孩》,微电影经历了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这其中网络功不可没。微博的出现拓展了微电影的生存空间。微博作为一个舶来品,2010年在大陆地区全面开花给人们提供了宽广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据统计,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就已经突破1亿。微博用户之间以“关注”和“被关注”形成信任关系链传播将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广大受众,即“病毒式”传播。用这种方式来宣传、传播微电影,比传统的媒介更有优势。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其投资方凯迪拉克公司充分利用其官方微博来宣传造势和传播。据统计凯迪拉克公司拥有微博粉丝数近30万,其发一条消息超过地方性报纸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如2010年12月27日其了“【微电影#一触即发#正式公映!】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来临,让我们共同欣赏吴彦祖和凯迪拉克SLS赛威2.0TSIDI共同演绎的微电影先锋巨制《一触即发》!”,其转发量为22602,评论量为2332;如果算上二次转发,其数量更大,效果也是巨大的。3G手机、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网络传媒的新媒介,使得微电影深入到每一位受众的生活中。微电影的字节量一般都不大,通过Wifi或3G网络无线上网的设备完全可以43播放和转发。可以说,网络传播技术的成熟为微电影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时代需求呼唤微电影

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微电影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是微电影的出现也离不开时代的需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被越来越分散,被无形的分割成零散的碎片,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一些快餐文化因此逐步受到追捧,微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院线电影一般都是时间比较长,或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而且有一定的空间要求。相比之下,微电影播放时间短,场所安排灵活,设备要求低,而且基本可以享受到一般电影中的音响、画面效果及包括“开端-发展--结局”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如2011年5月公映的姜文导演的《看球记》,以短短十分钟的时间叙述了一位离异父亲满怀热情和希望,带着一年中难得见几次面的儿子去看球的艰难历程,展现了父子间朴素的亲情;制作精良,内容感人。时长4分钟的微电影作品《温情的牛奶》则讲述一个送奶工在送奶途中帮助一个小女孩的温馨故事。

微电影以微小形式挤入人们工作中的休息和上班途中的时间间隙,以电影内容消解疲劳或打发枯燥,满足公众需求,自然受到大家喜欢。微电影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利益的驱使。拍摄微电影的动机一般有两种:一是草根拍摄,为了“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重在表现自我;二是为了广告而刻意制作,为某种产品,或某个地方做宣传。而且第二种情况占了很大的比例,是主要推动力量,如《一触即发》和《66号公路》其背后的广告主是凯迪拉克汽车公司,《四夜奇谭》的广告主是三星公司,宜昌市政府则直接投资制作了《相约山楂树》来宣传地方形象。商家们摒弃传统的广告手段,采用微电影形式融入或嵌入广告宣传,一方面是微电影形式新颖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广告手段多是“填鸭式”、“强迫式”的,日益为受众所抵制。和润传媒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网络弹出广告的容忍度”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对此容忍度几乎为零,由此也可见传统广告手段不仅难以提升品牌知名度甚至还可能伤害品牌。将广告与电影的主要元素交融在一起的微电影,以一种“不是广告的广告”进行软性化传播,在广告主与消费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支点,引领着广告革新趋势。“碎片时代”下,微电影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传统广告手段的乏力也给微电影的破土而出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三、微电影的局限及发展思路探析

微电影能够迅速的吸引人们眼球,在短时间掀起一股“微电影”风暴,除了网络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当下时代需求之外,全新的传播形式、恰当的营销手段以及明星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周迅、张静初、余乐文、朱雨辰等加盟《四夜奇谭》,吴彦祖加盟《一触即发》,莫文蔚加盟《66号公路》,朱珠加盟《极光之城》,姜文导演《看球记》,徐峥自导自演《一部佳作的诞生》等,明星、导演个人影响力对这些微电影的驱动也是巨大的。但是,微电影要想取得长远发展,我们不得不透过其光鲜的表面,正视其局限性:其一,微电影与院线电影相比,播放时长短,故事情节、电影要素都难以完美展现,在叙述和表现力方面效果明显不足;因此也有专家质疑微电影能否称为“电影”。其二,广告植入。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微电影与广告的跨界合作是必然趋势,如何巧妙地把广告与电影融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广告植入过多则影响电影的纯度,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的怪胎,也容易掉入广告传统套路;广告表现力不足则影响其商业价值,也不能很好的吸引投资取得长足发展。

面对当前发展瓶颈,我们认为微电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剧本创意是核心。某影视广告公司总经理王某曾说:“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编剧,没有好的编剧,资源、费用等硬件即使再好,也不会出现佳作;同时剧本题材也有局限性,当微电影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时候,整体效果如何还真不好说”。[3]剧本,作为影视创作最重要的元素,是决定影视作品好坏的关键。缺乏好的剧本,以及剧本大规模制作后能否创新是当前最担心的问题。微电影的播放时长限制着影视元素的安排,只有做到故事张力性与画面效果震撼性之间的契合,才能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不亚于“大片”带来的冲击感,从而迎合观众的审美期待。

第二,广告植入的“软性化”是关键。对于投资微电影的广告主而言,广告宣传是他们追求的功效。传统广告过于“生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自我意识觉醒”的广告消费者。微电影与传统意义上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以情节制胜”。广告效果与故事情节的融合有两种主要切入方式。一是,在主要情节确定的情况之下,将企业的品牌巧妙地融散在情节之中,让部分道具和要素承担着结构故事和传递宣传信息的双重功效,使观众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轻松的接受产品信息,从而达到预期宣传效果。二是,根据企业品牌的特点来设计微电影情节,将所有的影视元素、道具变成广告宣传装饰,使广告在“伪装”下传播。这两种情况各有特点,前者犹如“溶盐入水”巧在“恰到好处”;后者犹如“锦上添花”切忌“过犹不及”。例如,“桔子水晶酒店星座系列微电影”以“星座”和“爱情”为主线讲述每一对男女在桔子水晶酒店发生的故事,重点表现星座男生在爱情中的显著特点,电影情节与广告的契合是值得其它微电影借鉴的。

第三,专业化、规模化是微电影的发展之路。微电影制作成低廉,传播上可以做到零成本,从而降低了微电影的准入门槛,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草根”作品。2011年2月,河北一名大学生花200元创作了时长6分钟的《天堂午餐》,简单的故事传达至诚的孝心,感动了很多网民,仅播出一个月就获得了400万的点击量。优秀的草根作品推动着微电影发展。然而,有专家认为:“虽然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是人人皆可参与,但微电影的这个新事物,如果又被演绎成另一场狂热的“草根秀”,那就必将形成一种尴尬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它的良好发展。”[4]狂热的“草根秀”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容易导致创作的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所以微电影创作团队专业化、运营团队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和管理规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的微电影在创意和运作上已有专业团队的影子;也已有专业制作人加入,如姜文的《看球记》、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等;在首届微电影节中张艺谋、冯小刚、陈大明、陈小春等导演、明星对微电影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示将拍摄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