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2 11:24: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解决粮食浪费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粮食加工;损失浪费;措施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需的生存要素,然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多个方面挑战,粮食从产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都存在着粮食安全问题。据调查,由于部分企业加工工艺的落后,加工机械水平不足,过度追求粮食的精度和亮度,对粮食进行多次抛光和打磨,使得粮食加工环节的损耗达到75亿公斤,严重损害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咱1暂。粮食加工是指对粮食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市场化要求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能够提高粮食的质量水平,促进粮食深加工,提升粮食的营养。粮食加工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前粮食产业的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粮食生产到消费的跨越,最终能够提升粮食安全,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由于当前粮食加工行业受到市场不规则的诱导,促使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大幅度增高,不仅不利于粮食加工效益的增加,还会造成大幅度的浪费。当前,粮食加工环节造成损失浪费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预期和消费的习惯误区造成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与浪费;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生产精细白的粮食。根据当前统计数据显示,在粮食的主要品种稻谷的加工环节中,每次抛光后出米率就会降低1%咱2暂。而小麦更为严重,降低率为大米的2倍。由于低水平的粗加工,人工的不熟练和机械的落后,大量加工环节的综合副产物没有得到利用,也会造成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严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对全国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当前,国家关于粮食加工环节浪费的问题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国家粮食局多次下达通知,要求企业适度加工,减少浪费,推动粮食生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无营养的精米和精面,要科学地组织宣传活动,逐步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节约粮食的知识,降低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基于上述的背景,本文从国内外粮食损失浪费的现状出发,分析导致当前我国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与建议,从而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1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分析
1.1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定义
对于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内涵的理解,首先要从粮食损失浪费进行分析。粮食损失浪费是指在粮食从生产到消费这一整体化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原因导致粮食数量和质量损坏,造成人们无法正常食用而导致的损耗。对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就必须要明确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内涵,本文对其定义为: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工具和加工水平等原因,导致粮食数量和质量下降,最终无法供人类食用和吸收的粮食。
1.2加工环节与其他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损失和浪费形势十分严峻,不同环节都出现大量的损失和浪费,其中在消费、仓储和加工环节尤为突出,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在我国,导致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原因是多样的,根据相关部委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仓储损失严重,其中农户储藏损失率达到8%左右,而且每年损失的粮食绝对量也十分高。我国粮食储备主要是政府进行专项储备,农户也拥有部分的自有储备,由于农户储备设施与储备方式较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粮食储备不到位,最终也造成损失。从消费而言,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粮食消费层次有了一定提升,但与较发达国家差距依旧明显,其中我国餐桌消费量损失达到2000亿元,居民节粮消费意识薄弱,粮食大幅度浪费。在加工环节更为严重,根据调查数据,由于产后加工不合理,加工过度,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公斤,这比其他几个环节损失更加严重,损失量更为惊人。
1.3我国与其他国家粮食加工环节损失与浪费比较
粮食能够满足居民的供给与消费是各国都在追求的目标,但目前世界上依旧存在着很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形成不仅与较低的生产率存在巨大关联,还与粮食损失和浪费相关,这也导致许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损耗十分严重。当然,由于国家间的差异和粮食加工业之间的差异,导致各个国家间粮食加工存在差异。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主要原因是粮食加工技术落后、行业产能不足、加工处理不符合规范。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大米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过度加工的稻米,导致市场上充斥着无营养、过度加工的稻米。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粮食加工业十分发达,技术先进,行业发展完备,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少,但这并不代表发达国家粮食加工环节不存在损耗,国外粮食加工环节损耗由于加工量大、加工范围大,也导致粮食加工环节损失和浪费严重。当然对于我国而言,粮食加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1.4粮食加工及其他环节浪费的原因比较
当前,粮食损失浪费并不单一发生在生产与加工环节,其他环节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巨大的浪费。而且在各国和各地区间由于不同的加工技术和不同的加工水平,导致粮食损耗产生的原因也存在差异。在许多贫困地区,粮食自给率十分低,粮食产量受到冲击,本国粮食主要用来消费,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原因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由于国家经济水平和种植水平差,所以大量粮食由于种植水平不足最终导致粮食减产和损失。当然,对于在粮食自给率比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和供给基本能够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粮食加工业也形成一定规模,粮食损失和浪费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环节损失不够严重,但随着这些国家居民饮食消费需求从满足饱腹到满足营养层次需求的上升,对粮食质量要求更加提升,所以损失和浪费大多是由于粮食营养价值无法满足人们需求。对于发达的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粮食加工科技发达,粮食种植和加工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主要粮食损失浪费发生在消费环节。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粮食生产和加工技术,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产品,大量产品由于没有及时消费,由于食品拥有一定保质期,最终导致食品过剩造成浪费。
2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现状与原因分析
2.1企业规模小,过度加工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分布不合理,且大多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粮食出现损失。而且,我国广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存在于农村和乡镇地区,粮食加工产能小,规模弱,导致企业加工量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多企业并不是通过购买先进加工机械来改善生产加工条件,而是过度加工迎合市场畸形需求获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以大米为例,精、细、白的大米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导致大多数企业为了迎合消费市场的需求,从而对大米进行了10道程序的加工。加工程序包括:原粮的清理、脱壳、谷糙分离、分离出大米中的未熟粒、碾米、白米分级、色选、抛光、白米分级、打包。在进行稻谷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大多数稻谷加工企业小,管理粗放以及稻谷缺乏综合利用技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粮食的损失。很多企业只是片面追求高精度等外观品质来满足消费者的追求,多次抛光,忽视产品的营养品质,最终稻米的营养大幅度流失,损失严重。
2.2粮食加工设施落后
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粮食加工设施提升速度远远低于粮食加工的需求。我国粮食加工在加工工艺上落后,粮食加工设备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购买国际淘汰的、低科技含量的设施,导致粮食加工存在巨大浪费咱3暂。例如北方的稻谷在色选时采用PE/PP/PA复合的塑料包装袋,这些塑料包装袋耐热性较差,会使大米的保质期变短。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材料应用到大米保鲜中,如大功能的保鲜材料、微胶囊技术、新型纸袋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米损失,但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还是很严重。而日本推出了一种强密封性大米功能性保鲜包装袋,具有较强的隔氧作用,可以长久保持大米的色、香、味,且袋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有防虫和防霉的作用。
2.3粮食加工标准存有缺陷
对待粮食加工损失浪费,必须有一定的界线进行明确,什么样的粮食是符合标准和可以食用,什么样的粮食达不到食用标准必须舍弃。界定明确才能够有效定义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这就要求必须有严格的评价和加工标准。不仅对每个环节更要求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要求,但就目前我国制定的粮食加工标准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对粮油加工标准制定达到400多项,但将这些符合标准的产品适用于国际标准二次评价,合格率远远低于我国标准下的合格率。由于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业行业标准混乱且不规范,部分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导致部分企业出现投机行为,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节省粮食加工成本,降低自身标准,出台企业的“双重标准”,应付检查的是合格产品,市场销售不符合标准的粮食产品,导致大量粮食产品由于达不到国际标准而被损失和浪费咱4暂。
2.4粮食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
当前,居民对粮食制品消费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需求的转变,消费者对粮食制品的要求不断上升,对含有丰富营养的粮食制品需求也随之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粮食加工业受到错误导向,大多追求生产高、白、亮的米面粮油产品,使得消费者形成错误导向,大多消费者对粮食产品认识不足,通过利用色度和精度判别粮食产品的营养,使得最终形成双向恶性循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过度加工的粮油产品,消费者舍弃较好的粮食加工产品购买加工过度的粮食产品,造成粮油产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终粮食加工企业由于过度加工,机器损耗严重,粮食的营养素被流失咱5暂。大米的营养主要存在于胚中,胚是米粒中的精华,大米留胚越多就越有营养,但是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大米高标准外观的追求,都对大米采用3~4次反复加工、磨白,导致营养素大量流失。
2.5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
粮食加工的过程十分复杂,不仅是稻壳分离这一简单过程,而且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多数粮油会产生多样的副产物,如何合理利用副产物等问题也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出售产品主要是大米,大量生产的副产物被直接丢失或者作为初级饲料加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粮食企业大量损失咱6暂。而且,当前粮食资源的浪费主要来源于没有进行高层次精深加工的副产物,对粮油副产物进行高层次的提炼和加工,可以创造许多新产品,如米糠油等,这会大大降低粮食损失和浪费。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比仅为1颐1,仅10%的粮食转化为工业品,每年都会有过千万吨的稻壳、碎米等加工副产物产生,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进行开发,造成大量损失浪费。
3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解决措施与建议
3.1重视粗粮营养重要性,发展并推广粗粮
目前我国粮食已经基本做到能自给自足,粮食的营养却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慢慢被忽视,粗粮的摄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杂粮食物的偏碱性可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其中的植物纤维也能有效缓解和预防现代人高发的便秘,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通过推广杂粮的食用,能够有效地促进粮食营养的吸收。推广环节应做到线上线下同时进行,通过使用多维度的新媒体设施,将粗粮饮食的优点传播到消费者内心深处,延伸并辐射周围的消费者,让他们了解粗粮的积极意义。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推动人们形成粗粮饮食文化。
3.2改良加工环节,做到保质保营养
对于饲料工业用粮,要提高饲料用粮的转化率,升级粮食加工企业设施设备。对于工业用粮,要严格监管,有序引导生产,保持合理产能规模,避免出现与人争粮、与畜争粮的情况。通过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断淘汰落后的机械加工器具,改善加工工艺,通过高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加工技术,减少粮食加工环节的营养损失。通过加工环节技术的改良,推动粮食加工制品的分级化,满足市场多层次和多品种的需求。
3.3制定相关的粮食加工行业标准和政府标准
粮食加工行业由于标准不统一和标准落后,导致大量粮食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脱离标准和偷工减料,导致大量的粮食由于加工标准不达标,最终被损失浪费。粮食加工企业应该制定自身的加工标准,来严格管控自身的加工环节。地方粮食局也需要同相关的粮食行业协调,制定相关的行业和地方标准,也有利于粮食加工后市场的检验。国家也需要制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的管控标准,联合相关的农业部门和检疫部门,制定粮食加工环节的限定标准,减少由于加工不合理而导致的粮食变质和营养不达标问题。当然,标准制定也需要能够保证企业按标准实施,也要建立监控和惩罚机制,对违反标准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粮食质量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安危,必须从严执法,减少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
3.4提升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粮食加工环节废物利用成本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废物利用的原因也在于此,可以通过政府的补贴和管理来进行,补贴可通过补贴废物利用的机器购买费用或者直接补贴进行。通过对粮食加工环节的废物利用,采用严谨的工艺水平,采取无害化处理,加大对粮食加工环节的废物利用咱7暂。粮食加工后的副产物多种多样,由于粮食所涵盖的范围广、品种多,这也造就大量的粮食副产物出现。由于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必须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对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与开发,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资金对科研的经费的支撑,从而降低粮食加工副产物的损失。利用对粮食加工环节综合副产物的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减少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产企业的产业链。
3.5培养优秀的粮食加工人才和粮食科研人才
考试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要求指出对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2014年国家申论试题第三题的第2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的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满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根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在内容上、表达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可见,该题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四点对策,分别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参考答案”如下:
第一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认为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就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把“农业投资”当作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措施,并且“投资”的含义不明确;“保证出口”的提法与中央不一致。
应修改为:建议采用提高农民种田补贴、调控农业物资的价格、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等综合手段,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第二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应该为:建议国际组织协调将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的国家与严重缺粮的国家的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第三点对策存在的问题:只谈浪费粮食的现象,没有涉及节约粮食的具体措施。
应该为: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宣传和推广节约粮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国际组织没有能力和权力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能力向受都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因为实施对策的只能组织机构不正确。此外,发展中国家不应把解决粮食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身上,而应依靠自身的力量。
今年一月份,浙江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粮食厅和杭州市粮食局在检查食用粮食浪费的工作中,发现浙江大学、浙江医学院、浙江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浙江农学院都比较普遍和严重地存在着浪费粮食的现象。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仅仅在一九五四年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里,这五所学校就浪费了大米九千五百一十六斤,其中浙江大学就浪费了六千零三十六斤。这些粮食能够供给三百一十七个人吃一个月,可以够九千五百个人吃一天。这种严重浪费粮食的情况是长时期以来就存在着的,并且已经在一部分农民中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影响。如古荡区的蒋思海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说:“我们为了支援国家工业化,起早贪黑地增产节约,可是浙江大学的阴沟里却满是白米饭,就是多打了粮食也是给他们浪费掉。”有的农民说:“浙江大学把整桶整桶的饭菜挑出来卖给我们喂猪,看着真是心疼!”
严重浪费粮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不爱惜国家粮食所造成的。吃饭时,好多学生将碗端在桶外盛饭,而且盛的又快又满,以至许多饭块都漏掉在地上践踏;有的学生吃饭像小孩,好多饭粒都掉在桌上地上;有的人吃饭偶尔吃到几粒夹生饭或一两粒砂子就把饭整碗地倒掉。也有一部分学生吃饭贪多,盛饭时老是多盛,吃不了就往干水桶和阴沟里倒。浙江大学有一桌人一顿饭掉在桌上的饭和吃不完的剩饭就有十五两,浙江大学分部在三天中倒在阴沟里的米饭就有一百零五斤。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二百八十来个学生,一天光倒在干水桶里的饭就有十来斤。每逢假日,这种浪费的现象就更严重。因为在假日许多学生都到城里去玩,临走时托人给他们留饭留菜,准备回来吃,而有的却往往是在外面吃了饭才回来,有的回来很晚饭菜冷了也不爱吃,结果留下的饭菜就都剩下倒掉了。还有叫人不能容忍的是:每逢吃馒头,有的人总是先抢起好几个来,自己吃不了就拿到外边去逗狗或当球踢,有的就丢在垃圾箱、痰盂、厕所里。浙江医学院有一个学生竟把吃不下的馒头塞在解剖的尸体里和骷髅头里。浙江大学有位工友曾向浪费粮食的学生提出批评时,这个学生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训斥工友说:“你管扫地、擦桌子,吃饭不是你管的事。”
另外,这种严重浪费粮食的现象长期存在与学校领导、党团组织对于这种现象抱着熟视无睹的态度,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教育纠正是分不开的。有的认为浪费粮食是小事,是难免的,而且又不妨碍功课,何必小题大作,所以也就置之不理。虽然学校的许多工友和炊事员同志曾经不止一次地把这些情况汇报给膳食科,膳食科也经常把学生扔掉的馒头、倒掉的饭拿给行政领导部门看,请他们解决,可是并未引起重视,有的甚至对膳食科的同志说:“这是你们的事!”
粮食是宝中之宝,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增产粮食,多少农民,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打、日晒,终日地在田里辛勤劳动;为了细割细收,争取颗粒还家,多少白发佝腰的老人和儿童费力把一根根稻穗拾起来;并且注意节省,把余粮卖给国家;为了做好粮食的供应、调运、保管、加工等工作,多少农村干部、粮库和供销合作社的干部、搬运工人、碾米工人昼夜奔忙劳碌。而杭州市五所高等学校竟对于劳动人民的血汗任意糟蹋,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虽然,现在这些学校通过这次检查,对这一问题已引起重视,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对浪费粮食的行为也进行了批评和教育,订立和健全了杜绝浪费粮食的制度,但是我认为浪费粮食的现象绝不仅只存在于这几所学校里,因此各地学校领导、团组织对这个问题应引起重视,教育青年,认识到粮食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养成珍惜和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检查本单位食用粮食是否有浪费现象,采取有效措施,纠正粮食的浪费。
关键词:粮食增产;粮农收益;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20-02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由于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人口大国,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保护粮农利益、提高粮农收益是最关键的环节。
一、粮农增收与粮食增产的关系
1.粮农增收是保护耕地和集约用地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问题:一是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粮食需求量继续增长,二是工业化和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导致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耕地保有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耕地面积2010年约为18亿亩,人均0.097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2]。耕地资源不足是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现代社会,耕地的用途更加多样化。应该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建设用地的占用具有不可避免性,或者说,在某个时期,耕地减少是发展经济的必要代价;但也必须看到,在城乡建设中,一是存在对耕地乱占乱用现象,二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耕地被浪费的关键在于耕地价格和耕地用于农业生产的相对收益较低。首先,耕地是稀缺的资源,稀缺性需要通过价格加以体现,如果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即使再宝贵,也很难珍惜。其次,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用途上具有流动性,耕地资源在农业用途和非农业用途之间的配置与两种用途的边际净收益有关,如果耕地用于农业的相对收益过低,土地就容易流向非农用途。其三,耕地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产出物上,耕地资源在粮食生产和非粮作物生产之间的配置、耕地的利用程度也服从收益规律,如果耕地用于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不高,就不能稳定粮田面积和有效利用。现实也表明了耕地保护和利用程度与收益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条件下,依然存在土地浪费。为实现耕地资源社会配置状态的帕累托最优,政府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具有合理性也有必要性,但要达到预期政策目标,必须充分考虑耕地资源使用者和决策主体的私人决策函数。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才能较好地实现保护耕地和稳定粮田面积的目标。
2.粮农增收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关键环节。提高单产是增产的根本途径,而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显著和持久作用。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反映在研发水平上,而且反映在对现有技术的利用程度上。中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低,很多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得到推广和应用,由此导致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粮食实际产出远低于生产能力。如中国虽然培育出了多个粮食高产新品种,但农户在种子选用、施肥、灌溉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知识相对薄弱,利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也浪费了稀缺的资源。农业技术的进步不仅需要研发力量、研发投入等供给条件,而且要靠市场需求的拉动。需求是研发的目的,需要是研发的方向,需求是研发的动力。农户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但他们对技术的需求强度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和物质条件,更取决于应用新技术的收益率。应用新技术不仅有成本而且存在风险: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增加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专门知识从而产生学习成本;应用新技术也会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运用新技术成本一定条件下,能否有效运用新技术取决于使用者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收益较低,农户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激励和运用新技术的动力必然不足。虽然可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虽然可以调动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但技术创新和推广效果最终依赖于应用主体的积极性。只有当技术被农户应用从而产生更多收益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技术研发和推广。
3.粮农增收是提高粮食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率的核心。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交织的过程,粮食的产出水平是在一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的结果,但劳动要素或生产者的积极性无疑起关键性作用。其一,各种生产要素的存量与质量提升都与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改造盐碱地、渍涝地、风蚀沙化地和旱地等,不仅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资本的投入,而且依赖于生产者积极参与;物质技术装备、人力资本是粮食生产率和粮食产出的重要条件,而装备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更要依赖于生产者对收益预期。其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粮食增产的重要条件,但只有在服务对象(生产者)获得更多收益的条件下,才能为专业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持久和内在需求。其三,粮食生产的当期投入与存量要素的利用率决定粮食的实际产出,投入的多少和能否有效地利用存量要素直接取决于生产者当期收益。归根结底,粮食产出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粮农的激励问题,而激励强度主要取决于投入粮食生产的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多寡。从长期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积累与粮农的收益高度相关;从当期看,收益决定了农户的投入决策,即农户愿不愿意进行充分投入和有效管理。当种粮不赚钱或种粮收益与社会平均收益过于悬殊时,物质技术装备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资本及劳动要素的外流或闲置也是难以避免的[3]。总之,保证种粮收益是提升粮食生产要素质量和有效利用的核心因素或前提条件。
二、粮农增收的实现路径
1.完善粮食生产补贴稳定增长的制度,提高粮农的收益。粮食增产满足了社会全体对粮食增长的需求,但由于粮食需求弹性较小而供给弹性较大,粮食价格提高空间有限。如果市场不能完全解决粮农的平均收入问题,由政府进行直接补贴是合理政策选择。2004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出台了综合性收入补贴、专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粮农的收入。但目前的补贴额度还不足于补偿要素成本的上升,难以解决粮食生产者比较收益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农相对收益过低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应根据财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的情况,逐步增加补贴规模,提高对粮农收入的保障力度。
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和推动科技进步不仅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合理性。不断加大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比重改造粮食生产的要素条件,不仅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加快粮食生产现代化的速度,而且可以降低粮食生产的长期成本,从而提高粮农的间接收益。
2.改善宏观调控的方式,防止粮农的收益波动。产量波动是粮食生产发展中循环出现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4]。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中可能是一种紧平衡状态,但不排除现阶段性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供给过剩不仅导致“谷贱伤农”,而且导致粮食生产波动,破坏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因此,在关注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以下措施解决粮农收益波动甚至下降问题:(1)建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状况,增强政策调整的及时性、弹性和有效性,这包括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通过粮食国际贸易调节供求,在取得贸易利益的同时保护生产者利益。(2)充分认识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乃至非农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制约和促进关系,充分认识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与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在关注粮食增产的同时,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动态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最大限度提高农民收入。(3)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为防止粮食生产和粮农收益的大起大落,应积极探索农业灾害保险的路径,实施大宗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提高粮农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总之,稳定和提高粮农收益是防止粮食生产波动最重要的一环。
3.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农的规模收益。在现有的经营规模条件下,通过多种措施,可以实现中国粮食增长目标;但在农户目前经营规模的条件下,无论是通过财政的补贴还是保护性的价格政策,都无法从根本解决粮农的收入过低的问题。以粮食主产省河南省为例,每个劳动力经营不足0.33hm2地,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制约了种粮效益的提高,也造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在利益上的极大差别,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5]。粮食生产与其他行业一样,农户的生产资料占有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益的多寡;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耕地总量难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流动来解决。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内部条件;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减少农业人口是推动土地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外部条件和前提条件。而解决后一问题的必有之路是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上,消除要素流动壁垒,给进城农民同等的城市居民待遇,从而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步伐。
参考文献:
[1] 钱万强,钱小勇,刘燕美.促进农业基础研究,保障中国粮食安全——973计划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及其发展建议[J].中国软
科学,2010,(3):9-13.
[2] 王卿,陈绍充.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意义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3):75-78.
[3] 魏剑锋.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潜力及实现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168-174.
关键词:烘干中心;发展;解决;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s2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烘干技术的应用
在干燥过程中,随着表层水分的降低,内部的水分不断向表层移动,直至介质无法从表层带走水分,内部与外部水分达到平衡状态。其中烘干三要素:温度、湿度、空气。烘干过程中暂时停止干燥,并将处于热状态的农作物堆放起来,使其内部水分逐渐向外扩散,这个扩散过程称为缓苏。但为了更高效的完成干燥,一定要控制好干燥和缓苏的时间比例,农产品经过缓苏,表层的含水率比缓苏前提高了,因而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干燥。
刚收获的农产品一般含水率较高,现代烘干技术就是通过有效手段,精准地控制农产品干燥的全过程,使之达到最佳品质状态和要求的储存条件。
(一)农产品烘干的意义。针对农产品因干燥问题引起的损失和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政府的重视体现在粮食烘干配套设备等农机的大力补贴政策上。国家政府下大力气让农民增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原因就是与传统晾晒相比,机械烘干农产品更是有以下三个好处:
(1)有利于储藏:农产品的储藏时间一般需要在一年左右,机械干燥均匀性好,有利于长期储藏。
(2)可以抗拒自然灾害:在小麦收获季节,阴雨天气较多;玉米收获季节气温偏低,外界条件给自然晾晒带来很大的困难,易造成农产品霉烂发芽,采用机械干燥可不受气候影响,减少损失。
(3)可提高农产品品质:自然晾晒由于受到气候和场地等制约,无法保证干燥质量,采取低温循环式干燥农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去除其中的水分,提高农产品最终品质。
二、烘干中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烘干设备。机械干燥设备的形式很多,而机械干燥又可以根据所采用的不同干燥温度、不同干燥介质分成多种不同的干燥加工工艺,如热风干燥、远红外干燥、太阳能干燥等。在设计和选择烘干机时,必须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结构及其干燥条件的影响,确定干燥工艺参数。在以后的烘干机设计时.应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先进的设计理念,以确定最优化工艺参数.用经验参数和计算机模拟参数来验证用状态设计方法计算的结果,以达到最优化设计。在设计时。应该把干燥静力学计算同干燥过程的动力学结合起来.必须有干燥曲线及其方程式.根据这些曲线把干燥室分成区段.并按区段进行设计计算。
(二)烘后粮普遍存在破碎严重的问题。大多粮库都反映烘后粮破碎情况严重。排除粮食脱粒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破碎外,产生破碎的原因有:烘前、烘后仓的空仓进粮时,粮食从仓顶下落时,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使粮食高速撞击仓底产生破碎。由于输送过程中使用了刮板输送机,使粮食在输送过程中过度挤压和撞击造成破碎。皮带输送机及提升机的带速过快,造成粮食破碎。
解决破碎问题的办法是:放粮时,在仓内留一部分粮食,以缓冲粮食下落时的冲击力;也可将烘干塔下排出的粮食直接运走,不再进入烘后仓,这样也可减少烘后粮破碎;或者将刮板输送机改为气垫输送机,降低皮带输送机和提升机带速。
(三)烘后粮水分不均的问题。烘后粮水分不均是指烘后粮的水分含量差异大。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水分与低水分粮食之间的差异过大,进机原粮水分没有控制好,造成烘后粮的水分差值过大。烘干过程中热风温度、排粮速度、气候条件的变化大。由于塔体内发生堵塞造成烘后粮排出塔体的速度不同,从而造成水分不均。解决办法:要将不同水分含量的粮食分堆存放,切实把好原粮收购的验水环节,根据进机粮情况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及时地调节排粮速度或热风温度;在烘干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排粮状态是否稳定,如果发现排粮速度变化大时,要及时清塔。
(四)烘后粮的水分控制问题。烘后粮的水分如果控制不严,水分过高会给仓储带来很多麻烦,增加储粮成本;如果水分过低又会造成粮食减量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在粮食烘干过程中做好记录,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适时对影响烘干效果的各因素进行调整,尽量使烘后粮水分靠近上限,这样可以减少因降水过多而减量的问题;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将烘后粮水分提高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粮食减量。
(五)热风炉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热风炉使用中,换热器管容易堵塞。由于操作空间小,如换热器清理不彻底,导致部分换热器管堵死,这样就会影响换热效率。如堵塞的管过多还会损坏换热器,造成巨大的损失。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热风炉换热器要定期清理干净。 在清理前不要往换热器清灰坑内倒水加速冷却,以免产生蒸汽使换热器管上附着物不易清理。更换换热器时,要将最后一组换热器管适当加粗,以免烟气温度降低,聚积物料多不易清理;另外应选择质量好的煤。
(六)烘干技术的发展。现在,我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块分割制度,既浪费资源又不好统一管理,给农产品的干燥增加不少困难,大多地方农民对收获后农作物的处理仍然是就地,就路晾晒,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埋下了粮食安全和交通事故的双重隐患。如果可以将这些农作物收集起来,及时进行安全快效的干燥,必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粮食损失和安全问题。
研究与开发高效烘干机,研究与开发环保型真空冷冻干燥机。真空冷冻干燥即是利用制冷设备将物料先冻成固态,再抽成真空使固态冰直接升华为气态水汽。低温下物质中热敏性成分保留下来,可最大限度保留物料中原成分;复水性好,可迅速吸水复原。
三、结语
我国烘干技术的开发生产水平在逐步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售后服务都在不断完善。但我国的烘干发展依旧需要进步,我们必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研发新产品,结合新科技使用电脑和机电一体化操控设备。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做好粮食的贮存工作,保证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韩俞.粮食烘干小环节农民增收大问题[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4):48-50.
“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发展空间较大,如果仅看名义增长,年均12%的增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实质增长5%都将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李国祥说。但他还表示,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不仅要看自身的增长速度,还要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相适应,两者的比例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此外,李国祥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整体发展水平低、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落后,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生产方式使得粮食加工业对农产品价格的消化能力比较差。在土地日益稀缺,农民收入亟待提高的背景下,粮食价格可能会适度上涨,但受经济总体运行制约,食品价格不能提高太多。这就要求粮食加工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利用效率,发展规模化生产,将原料价格上涨的因素消化掉,以防食品价格出现暴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粮食加工业最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产能问题,更主要的是技术问题。如果一味在低水平基础上增加产能,实际上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无论对社会还是消费者都是不利的。因此,要提高加工业发展质量,就一定要转变发展方式。”李国祥说。 建议实行配额管理制度 规划提出,要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加工调控机制,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引导生产、促进流通、以工促农、动态调节供求、保障粮食安全的粮食加工和消费调控机制。充分发挥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参与执行国家调节供求、稳定市场和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的调控政策。
对此,李国祥建议,对粮食加工业不能单单依靠政策调控,更需要实行配额管理制度。如果非食物用途的粮食加工业增长速度太快,会出现跟食用粮食争资源的问题,将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上涨,威胁粮食安全。因此,需要对粮食加工业实行配额制。在粮食产量大时,可以适当提高配额,加工企业可以多储备多加工;粮食产量小时,就应该降低配额,粮食加工企业减少生产,造成的缺口用粮食丰产时的产量来弥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完善粮食加工业的产业体系,处理好粮食安全和工业用粮之间的矛盾。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国家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对实力强、资信好、效益佳的粮食加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粮食加工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相应财政资金支持。
根据实际情况,在粮食局专题民主生活会明确的整改方向和主要措施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教育实践活动“两方案、一计划一清单”,确定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要求,坚持抓整改、建制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带头改,以扎实有效的措施作示范,把整改落实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并认真抓好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建章立制工作。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局领导班子在认真开展学习教育、广泛听取意见、深入查摆问题、开展谈心交心、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出台了解决“”问题的《整改落实方案》,明确了整改方向和思路,确定了4个方面整改落实目标,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分解到各个部门,并着重对文山会海、机关服务群众意识不强、调研不深入、工作作风不扎实、铺张浪费等5个方面和督导组指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了《专项治理方案》,进行专项治理。
二是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局领导班子将整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班子成员分工,逐项明确了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时限要求;各责任领导亲自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牵头协调解决整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本着阶段性与长期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整改落实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的原则,把问题整改作为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率先垂范。以局长为整改落实工作第一责任人,做到带头抓、亲自抓。局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主动把自己摆进去、融进去,紧扣时间节点,不满足于“过得去”,更强调“过得硬”,列出整改落实清单,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同时落实各项制度规定,推动建立完善加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局领导班子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存在的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改任务。
(二)落实责任,明确成效。“两方案、一计划”涉及的整改任务,既有群众反映强烈的“”方面的顽症痼疾,也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既有治标的任务,也有治本的任务。我局社在整改落实工作中,通过日常监督和开展专项整治,把每一个整改问题具体到事、责任到人,明确措施、明确时限、明确成效,一件一件去落实,改一件成一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整改工作格局。
(三) 强化监督,开门整改。在“两方案一计划”整改落实期间,我局社坚持开门整改,由群众来监督和评判,确保整改成效让群众满意。通过召开座谈、走访、开展活动等多种途径,请群众帮助找准、找实问题。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突出问题为导向,自始至终着力解决问题,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整改措施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布反馈,回应群众期盼,接受了群众监督赢得了群众信任。
(四)心系群众,得优创实。服务群众,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还是看群众能得到多少实惠、多少福祉。结合我们粮食局来说,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粮食收购。科学制定指导收购价格,加强收购主体监管,确保农民增收。同时,同时为农民为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好、服务好,加强国有企业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企业增效。二是打造放心粮油工程。以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为目标,服务市民粮油消费,加快放心粮油网点建设。三是扎实推进“粮安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通过整改落实,粮食局在纠正“”、改进作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解决了一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群众明显感受到机关风气的变化,感受到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我局“两方案一计划一清单”整改落实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规定高标准、严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需要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反复性和顽固性,防止解决问题“一阵风”,时刻铭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进一步落实制度规定,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履职尽责;需要进一步查摆问题,时刻警醒,勇于担当,保持新常态,强化宗旨意识,提升服务职工群众本领。
(一)坚持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推进粮食事业发展的能力。一是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坚持和完善相关学习制度。在坚持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学时间,组织学习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着眼于粮食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方法,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全面提升推动粮食事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年轻干部是我们粮食工作改革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能力决定着我们工作的发展后劲,建立年轻干部学习、培训、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为粮食事业的发展增强后劲。
2.1为科技特派员提供平台,搭建起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机联系的桥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技部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结合安徽省粮食科技工作实际,安徽省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了巧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200名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方面的省、市级粮食科技特派员驻点工作。粮食科技特派员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平台,了解粮食生产第一线问题,及时解决局部问题,有利于政府针对区域性问题快速做出决策。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回后再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中。真正让广大粮食生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立题来源于生产,科技成果快速地融入粮食增产中。这种模式不同于“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活动,它把短期行动转为长期行为;不同于下派科技副职,它把对基层的行政手段转化为直接参与农村的生产实践。
2.2参与科技项目实施,集成区域特色的粮食丰产高效技术体系 针对粮食生产存在的资源浪费、劳力紧张、因灾波动、效益不高和技术不配套等问题,示范基地参与实施了“江淮中部(安徽)稻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开展了8个稻、麦生产专题研究与技术攻关,实施了200余项田间技术试验。研究了一批江淮中部(安徽)水稻、小麦超高产、减灾稳产、轻简高效和肥料高效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通过技术的创新和优化集成,研制出江淮地区水稻高产避灾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秧高产稳产“平衡”栽培技术、淮北旱茬小麦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沿淮江淮地区麦稻两熟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等7套适合不同类型区、不同耕作制度的水稻和小麦丰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开展示范区技术验证熟化和指标化工作,制定19项稻麦生产技术规程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2.3开展区域性大面积示范,促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成果的展示和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主要突出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新技术成果的示范,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周边地区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提高和粮食丰产增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紧扣安徽稻麦两大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合理分布、相对集中原则,在18个示范基地设置666.711111核心区、6.67万11111示范区,并在23个稻麦主产县辐射推广66.67万11111,将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落实在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3个层次的区域系统中,借助有效的组织措施和推广手段进行技术的梯度转移,分层推进,最终形成现实生产力。“十二五”以来,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1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核心,累计建设小麦、水稻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734.20万11111,每公顷比项目实施前3年(2008一2010年)平均增产0.71 t ,“三区”累计增产粮食 521.97万t,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29.16亿元。通过项目成果区域性示范,促进了粮食大面积增产增收,实现了提升安徽稻麦生产技术水平和增强安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2.4依托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生产技能 项目组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技特派员在示范基地驻点,以示范区为实训基地,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带动项目县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加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同时,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到基地任科技特派员,让他们在基层科研和技术示范过程中锻炼成长,培养后备人才。自“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这18个示范基地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 480场次,其中,现场观摩会105场次,培训县、乡各级农业技术人员4 200人次,培训广大农民20.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5.4万册(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6位基层农技人员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25位基层农技人员被授予“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2人分别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和“全国最美农技员”荣誉称号,1个团队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人才工程“115”产业创新团队。2.5与龙头企业合作,初步形成了“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基地坚持以产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指导和帮助项目区农户进行优质粮食订单生产。示范区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措施和统一农机服务的“五统一”社会化服务方式。粮食企业与示范区农户签订优质粮食生产订单,收购价格在国家保护价的基础上每公斤加价0.16一0.30元。通过签订生产订单,促进了粮食作物新品种及配套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解决了农民售粮的后顾之忧,而且有效地扩大了优质专用粮食的生产规模,促进了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受益、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怀远县积极发展糯稻生产,大力扶持以糯稻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县常年种植糯稻5万多11111,产量约42万t,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优质糯米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其优质糯米、糯米粉和干吃汤圆等糯稻深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
《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指出,要实现“健康的民族和健全的生态”的发展愿景,必须实现粮食安全概念与国际的接轨。
国际社会早在1996年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已达成共识,粮食安全需要从供给、获取、稳定性与使用等四个方面综合衡量。目前,中国部分人士对粮食安全的理解不甚全面,满足于“保证口粮供给即实现粮食安全”的现状。一些现行的粮食安全政策、法规和监督机制也主要基于这一观念,而对质量和营养问题重视不足。
此外,在粮食消费层面上,则有相当一部分人铺张奢靡,导致营养的过量摄入和资源浪费。综而观之,作为一个雄心勃勃地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观念需要在充分考虑本国实际的前提下尽量与国际接轨,并对有关的指标体系、政策措施和监督评价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刚刚达到粮食安全领域的“温饱”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前粮食安全理念与经济发展进程中单纯追求GDP总量一脉相承,存在不可持续性。如何跨越单纯追求粮食总量阶段,真正实现国家、地区和家庭各个层面的粮食安全,包括粮食质量、营养安全和食品安全,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但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科学,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迫切需要纳入国家粮食安全的议事日程。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应在保持总量供给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品质改善,提高食品安全,确保营养健康。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则要争取尽早取消国内与国际、普通和特供市场的双重质量标准,实现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制定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对接,缩小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距离;同时需要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摆脱诸如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牛奶、残留农药等污染食品的困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与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合作,在政策与措施方面有新重点、新方向,实现综合治理。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补贴;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27-01
一、粮食安全的内容及其衡量指标
(一)粮食安全的内容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应该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二)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
粮食安全的指标包括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和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4项:1.外贸依存度,如果粮食产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则粮食缺口占总需求的比值就称为粮食外贸依依存度。通常认为,该比值小于5%表明已实现粮食自给,既粮食安全水平较高。2.粮食储备水平。在观察期内用期末库存量除以总消费量得到的比值,可以反映粮食供求的紧松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一个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既全部粮食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需求量的17%-18%。3.粮食产量变异系数,一般将一定时期内历年粮食产量的标准差除以相应的平均数称为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粮食安全程度越差。4.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粮食需求,可显著提高一国或一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一)耕地面积的减少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抛弃土地到相对发达的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大量土地被闲置荒废,耕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受干旱、洪涝、盐碱等自然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在我国现有耕地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酸化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二)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亿多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水土资源不匹配。我国水资源多分布在南方,长江以北的广大地方都缺水,黄淮海地区、华北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这些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同时,我国北方干旱严重,引起耕地沙漠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
(三)粮食需求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粮食浪费问题日趋严重
就国内而言,首先全国人口的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率1%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现有13亿多人口,到2020年将预计达到16亿人口,每年口粮需求量净增100亿斤。二是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变,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将加剧食品的消费数量越来越大。三是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在十一五末人口的城市化率已经提高到4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商品粮需求每年100亿斤以上。
就国际而言,全球粮食偏紧已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长期食物营养不足的人口有8.5亿多人,其中发展中国家8.2亿人,转型国家2500万人,发达国家900万人。
在我国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粮食浪费问题、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
三、我国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对策
(一)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
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亿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要继续加强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
(二)充分利用现有耕地,扩宽粮食生产空间,同时注意粮食的节约
完善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初步建立起发展粮食专项生产补贴机制和对农民收入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同时要加强对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结合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现有农田和粮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生产水平。另外,党政机关带头进行粮食节约行动,并且形成长效机制坚决杜绝浪费。
(三)依靠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耕地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更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动力。我国的农业科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对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改造优化产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因此,奖励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保证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关键词 干旱规律;抗旱节水;问题;研究现状;辽宁省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74-02
辽宁省西部地区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包括阜新、朝阳、锦州与葫芦岛等城市。上述4个市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80%,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光照资源以及降水资源。根据气象数据统计,全区年雨水资源总量高达270亿m3,耕地区域年雨水资源总量达103.29亿m3,正常情况下,年平均降水量高于500 mm,可见水资源充沛,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
目前,我国1 m3水资源的平均粮食产量为0.83 kg,根据该标准计算,上述4个城市的粮食产能应当在857.3万t,而目前实际产能大约为 500万t,远没有达到我国平均水平。另外,农业发达国家单方水资源的粮食生产水平高达2 kg 以上,而在上述4个城市该指标为0.51 kg,二者相差甚远。因此,了解该地区作物抗旱节水生产问题与研究现状势在必行,可为将来更好地调控雨水资源、保障该区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干旱规律分析
1.1 降雨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与蒸发量是影响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干湿程度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以年降水量500 mm为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对于上述辽宁省西部地区的4个城市来说,该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在500 mm左右,呈现西北部降水较少、东南部降水较多的趋势,其中,西北部年平均降水量在450~500 mm之间,东南部通常在500~600 mm之间。由于该区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匀,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据统计全年80%以上的降水集中于6―9月。
辽宁省西部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比如1958年朝阳地区全年降水量只有277 mm,远低于年平均降水量,导致当年出现严重的干旱灾害。本区域春季出现干旱的概率较大,究其原因,在于春季降水量较少,而蒸发量较大,从而造成十年九春旱的现象出现,对于春季播种的农作物来说,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数据统计,1953―2001,降水量最高月份集中于7月,也正是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月份,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区域蒸发量最大的月份集中于5月,农作物正处于播种或生长初期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期发生降水量不足的问题,将会影响农作物生产。
1.2 湿润系数分布
湿润系数K是衡量气候干湿情况的重要指标,根据T.H维索茨基的湿润系数计算公式:
K=R/E
式中,K―湿润系数,R―降雨量(mm),E―蒸发量(mm)。
当K≥0.33时为湿润性气候,反之则为干旱性气候。根据1953―2001年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夏季绝大多数属于湿润性气候(K≥0.33),冬季大多数时间为干旱性气候(K≤0.33),秋季多数时间处于干湿临界状态(K值接近于0.33)[1-2]。
1.3 旱作节水的生产潜力
用现实生产效率(G)与最高生产效率(YQTW)的比值[MKD=(G/YQTW)×100]计算该地区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程度。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较低,现实生产力产量只有旱地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理论值的44.4%,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该区域的生产潜力巨大。
2 抗旱减灾与节水高产的主要障碍与关键技术问题
多年来,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农户及科技人员为了实现高产、稳产而不断探索,在水土保持、抗旱抗灾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从工程措施、作物品种以及耕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施。在工程措施方面,采取修建丰产沟、梯田等方式进行增产;在作物品种方面,积极探索选取抗性强、耐性好的优质品种;在耕作措施上,通过深翻中耕、肥水管理以及覆盖保墒等技术措施进行创新尝试。
通过多年的积累,上述措施在实际旱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水土流失调控、作物增产稳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旱田种植当中重要的水资源保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水利部门只管修工程,不管雨水资源的保蓄与利用[3-4]。而这大部分的工程资金均掌握在水利部门手里,坡面的水利工程与种植业严重脱节。农机部门只管秸秆还田,往往不考虑旱区农业的特点,在土壤墒情较好的秋季进行旋耕与深翻且没有覆盖措施,致使本来能够满足播种出苗的土壤水分损失殆尽,造成翻多深、干多深的严重后果。另外,各种措施之间也缺乏紧密结合,尚未建立一个有机高效的技术体系。因此,目前未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保障问题,干旱缺水问题已成为困扰当地农业生产的严重阻碍,直接影响作物播种、生长发育的各个环节,难以推动高产、稳产农业发展,现有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受到严重抑制。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2.1 拦截工程的空间配置不合理,径流系数过高
石质丘陵地貌是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重要特征,其地表植被较少,但其中下部为土堆积的坡地,从而形成了天然的雨水积聚场所。
黄土坡地是种植粮食作物的良好的土壤环境,如果能够解决雨水积聚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对粮食作物生产的促进力是巨大的。然而,当地对裸地径流的拦截与蓄存方面并没有给予重视,在水土保持工程治理中将7―9月的大量降水成洪水灾害进行防御处理,没有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可积聚水资源加以调节与利用,造成了降水资源的严重浪费[5-6]。
该区域多年的水文资料显示,本地径流系数高达0.6~0.7,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降水资源,还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制约与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在径流汇聚地带缺乏引导与拦截工程,造成降水资源积聚不到位、利用率低。
2.2 雨水资源在时间上供需不协调,缺乏跨季节调控措施
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严重不均,其中,80%以上的降水均集中在6―9月,而春季降水量不足10%,冬季降水量不足1%,这是引发该地区雨水径流的主要原因,导致在农作物播种期以及生产初期水源匮乏,从而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质量;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甚至会出现绝收情况,7―9月是作物生长的中后期,降水资源过剩,加之没有科学有效的蓄存措施,导致大量的雨水径流浪费,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数据统计显示,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年蒸发量巨大,通常在1 000~1 500 mm之间,是该区域降水量的2~3倍,蒸发量在5月尤其突出,高达200~250 mm。根据统计,阜新县年降水量为30.67亿m3,而通过陆地蒸发的占总降水量的74.6%。朝阳、阜新2个市1998―2002年修塘坝700多座,在雨水积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到春季以后75%的塘坝因蒸发量大而干涸。由此可见,在水资源防止蒸发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调节措施,造成大量的降水资源蒸费[7-8]。
导致水资源蒸发损失严重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秋季充足的农田土壤水分在冬、春2季的蒸发损失。从2003年冬至 2004年春阜新县农田土壤墒情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秋末作物收获后的农田土壤含水量与春季作物发芽所需的土壤含水量相近,但是到了第2年春播时,各层的土壤含水量蒸发损失接近50%或者更多,根本达不到春季播种所要求的土壤情,致使生育期较长的优质高产作物不能适时播种。
3 作物抗旱节水技术研究现状
基于以上问题,为发展旱地高效农业,在充分研究了当地降水时空变化规律、掌握农田水分状况的基础上,做到了多部门紧密结合、多项技术有机集成,构建了一个“土、肥、水联合跨季节调控”的技术体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半干旱区农业缺水问题,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具体技术措施应用如下。
3.1 轮作平衡调水技术
通过推广抗旱良种、间作套种、覆盖增温保温、施用生物菌肥和保水剂等,增强作物吸水能力,提高作物群体蒸腾效率。
3.2 肥水耦合,以肥调水技术
通过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的合理搭配及化肥与有机肥料的配合施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3.3 中耕深松,秸秆还田,蓄水保墒技术
通过采取秸秆还田、留茬和中耕深松等措施,增加地表覆盖,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以及持续供水能力。
3.4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采用地表覆盖塑料薄膜的栽培技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增加水肥耦合效果,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9-10]。
3.5 化学制剂节水技术
新型液态多功能土壤保湿剂对碱化土壤有显著的改良功能。通过应用新型土壤保湿剂进行拌土处理或用保水剂拌种包衣,再结合少量灌水,可明显促进种子萌发,提高作物的出苗率,或叶面喷施防旱保水剂,均可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3.6 抗旱免耕精量播种技术
免耕气吸播种施肥机集浇水、原茬免耕、精量播种、施肥为一体,可一次完成多项农艺过程,主要满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保墒、播种、施肥的需要。与普通播种机播种相比,免耕气吸播种施肥机由于应用免耕残茬覆盖播种,培肥了地力,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了土壤保水性能,提高了作物的抗旱保墒的能力,施水量为30~45 m3/hm2,出苗率可提高30%~40%。
4 参考文献
[1] 董维军,韩伟,辛学梅.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增墒抗旱节水技术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4):7-9.
[2] 景蕊莲.作物抗旱节水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1-5.
[3] 康绍忠.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5.
[4] 许一飞.国外农业高效用水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J].节水灌溉,1998(2):30-31.
[5] 张敦强,龚孟建.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9):4-6.
[6] 尉永平.国内外雨水利用情况综述[J].山西水利科技,1997(2):50-53.
[7] 赵印英.农艺技术研究及节水增产潜力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04,2(1):56-58.
[8] 许迪,高占义.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6(3):199-206.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调度 现状分析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5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量日益提升,可是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影响着各地的用水供应量和水资源应用范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对现有水资源如何调度,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重点。下面就结合黄河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情况简单谈谈经验。
1.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黄河是祖国母亲河,也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据统计,其年径流量为580m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2.5%,而却承担着供养着1.4亿人口、160万公顷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这就使得其承受能力受到重大冲击,而由于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其汛期集中于7-10月,水量占年径流量65%以上,而由于北方普遍降水,造成黄河流域引水量不大,而在每年的其他月份,则因水量有限,造成用水紧张。从水资源利用状况来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断流现象严重,供需矛盾突出。每年春秋季节为灌溉用水高峰期,此时黄河水域水资源有限,加之已建水库主要集中在兰州以上,这就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和一些直流中下游出现断流;同时,受水价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如汛期水价较低,枯水期则提升水价,很多地区用水量不能适应于实际需求,这就造成了一定经济效益的流失。其二,水资源浪费严重,在灌溉区,一般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水资源管理落后,投资不足,致使灌溉工程落后,甚至是老化严重,这不仅引起水资源浪费,而且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实现。如在宁夏地区,每公顷引水量为1500m3,而每立方米生产粮食仅为0.5kg,而在关中地区,由于管理先进,每立方米生产粮食达到1.5kg。其三,工业用水效益低,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性投入少,污水处理能力低等原因,造成该地区工业水污染以及水资源利用率低,进而影响其供水效益。其四,水污染严重,现代大量工农业、废水等排入河道,以及黄河周边环境破坏,造成黄河水质降低。其五,地下水资源超采。有些地区,由于径流短缺,不得不依靠地下水,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造成采补失调,地下水位下降。
2.水资源科学管理与调度的措施
2.1强化法律手段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如《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等,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工作,同时以国家级、地区级各项规定为参照,进行调度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根据有水量的变化进行制度性或政策性调整,同时加强法律的监督与强制作用,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惩处。
2.2进行水利设施建设
由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的空间性特征,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不仅是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节水、合理用水的有效途径。其一,进行骨干水库建设。黄河流域水库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而下游用水量较大,水库设置少,这就造成了水源储存与利用的矛盾,所以,根据各地区实际特征,进行关键性水库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和水源浪费状况。其二,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由于此工程水源引入量大,季节调节能力强,这就有效地解决了黄河用水的季节性变化因素,有助于解决黄河流域干旱缺水的问题,而就现阶段水资源紧张缓解状况来看,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些最有力的手段。其三,加强基础性水利设施建设。加强黄河渠道的维修养护和改造工作,减少沟渠渗水现象,以保证减少水源浪费;增加灌溉技术投入,加强灌溉管理,采用何来的灌溉设备,采取喷灌、滴灌等先进方式,以提升灌溉水源利用率,进而实现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2.3坚持全方位节水
农业用水方面,要根据土地特征和应用水量,进行适度水源利用,以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改进灌溉技术和设备,加强灌溉管理,做到节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度;采用不充分灌溉技术,对作物进行水源控制,以节约用水的同时,增加粮食产量,如远程全流域灌溉定额可以降到每小时每平方米4500立方米,那么就能节约20%~30%的水量。工业用水方面,要充分提升工业用水的利用率,通过有效技术,提高水源重复利用度,这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水污染;进行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一些新型、环保产业,以实现水污染降低;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宣传节水、护水知识,增强人们的节水和环保意识;加强水资源重复利用,如生活用水先用来洗衣服,在进行冲厕所,这就减少了水资源的使用量等。
2.4充分运用经济杠杆
价格因素是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的有效手段,在水资源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价格控制因素,进行节水控制。根据市场特征,进行水价调整,合理制定水价标准;根据地域特征进行水价调整,在水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适度提升水价,以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根据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在汛期提升水价,在枯水期适当降低水价,以协调水资源的时间利用情况;根据行业特征进行水价调整,对于一些用水量大、行业污染程度高的行业进行高额收费,对一些环保性企业,新兴技术企业和用水量少且污染程度低的企业降低收费标准,并给予一定的优惠,这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5加强技术投入
其一,加强水资源污染控制,实现污水再生利用。各个地区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水污染处理技术与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部门和工厂,以相关的技术措施,保证污水处理度提升,达到符合排放标准水的程度,实现污水再生利用,扩展污水的利用范围,如在污水处理后,可以用来绿化、冲刷等,这不仅能够有效实现环保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其二,进行抗旱作物种植。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大于400mL的地域占到全流域近70%,而且光源丰富,这就为旱作物生长提供了前提条件,而黄河流域的旱作物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抗旱技术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将这些传统技术进行充分运用,则成为实现节水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当地的水文、地理条件,积极种植适应于当地实际的抗旱作物。
节水节电的倡议书【1】近几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节水节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节水节电形势仍不容乐观,日常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长明灯、长流水、无人开空调的情况时有发现,值此节能宣传月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发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发扬勤俭节约美德。
二、白天光线充足时,不开照明灯。下班时关闭电源。
三、晚上教室自习学生人数较少时,只开部分灯具。离开教室自觉关闭电源。
五、用水选择合适的流速,用后及时关好水龙头。发现被损坏的水、电设施,及时报修。勇于制止浪费水电行为。
六、不用校内公用水洗车。
七、办公室内用电设备在不用的情况下,请关闭电源。
八、合理使用空调,夏天室外温度低于30℃,冬季室外温度高于5℃时,尽量不使用空调。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冬季的空调温度设定不高于20℃。提倡下班前半小时关闭空调。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吧!做勤俭节约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积极参与到节能宣传月活动中来。当节水节电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才会更加方便!
节水节电的倡议书【2】少先队员朋友们:
水、电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尤其在近几年,水、电等要素更是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加强节水节电意识,把采取有效的节水节电措施作为解决目前我省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此,我们向全校少先队员倡议:
1、要切实增强节粮节水节电的意识,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做到“人走灯灭,人离扇停,人走水停。”
2、要加强节水节电的宣传,向身边的人介绍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方法,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节粮节水节电行列中来,在我们的周围营造“人人爱水,人人节电节粮”的良好氛围。
3、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配合全省的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对暂时的停电停水一定要理解。发现浪费水、电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制止。要积极向节水节电执法部门举报非法用水电、严重浪费水电的行为,敢于同一切不良用水用电行为做斗争。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粒粮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为营造伦小节约型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节水节电的倡议书【3】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科学合理地使用宝贵的水电粮食资源,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去节约每一度电,珍惜每一滴水,爱惜每一粒粮食是每位师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开始,树立科学使用资源的观念,强化节水、节电、节约粮食意识。养成随手关灯、关紧水笼头、不多打饭菜、不剩饭菜、关闭电脑和电器的习惯,做到人走灯熄、人离水断、餐盘干净无剩余。
二、避免大开水龙头,避免在水池涮洗拖布,提倡使用水桶涮洗,提倡脸盆洗脸洗手,用完水后,要及时拧紧水龙头,见到滴水的龙头,及时关闭,发现水电设施损坏及时告知学校后勤部门。
三、倡导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养成节约水资源、爱护水资源的习惯。
四、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尽量不用照明灯。不在办公室、宿舍以及教室内使用大功率电器,离开房间要及时关闭电器。
五、就餐时,要按照自己的饭量少打饭菜,勤打饭菜,不浪费一粒粮食,以实际行动支持“光盘行动”。
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实施方案的通知》(X市监办食经〔2021〕X号)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引导督促餐饮服务单位积极参与节约行动,做到店堂有宣传、餐桌有标识、点菜有提醒、剩菜有打包,餐饮浪费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节约粮食,倡导文明理性用餐,形成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示范、行业自律、社会共治新局面,餐饮消费更加科学理性,全民节约意识显著增强,餐饮浪费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营造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的良好消费环境和社会共治氛围。严禁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长江流域非法渔获物及来源不明水产品为原料加工制作菜肴。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行动扎实有效推进,成立区局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XX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XX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成员:XX执法大队大队长
XX餐饮监管股负责人
各基层分局(站)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行动的组织、协调、督导等工作。办公室设在餐饮监督管理股,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措施
(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强化落实餐饮服务单位主体责任,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健全制止餐饮浪费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先进先出”原则,从食材搭配、菜品加工、备餐份量等方面,合理利用食材,避免食材浪费,并在店堂显著位置张贴、摆放、播放节约粮食宣传图片、视频,努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用餐氛围。
(二)单位食堂带头示范。
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食堂要科学简约配餐,做到精准采购,合理配餐,多供应小份、半份食品,倡导一料多菜,一菜多味,方便用餐人员适量选取,物尽其用,避免食材浪费。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对企事业单位食堂、学校食堂发出“光盘行动”倡议,并加大监督检查频次。
(三)减少农村集体聚餐浪费。
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网格触角作用,及时掌握农村红白喜事举办宴席情况。各农村分局要主动上门,加强食品安全指导,开展“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
(四)制止重大活动餐饮浪费。
督促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坚持节俭办会的原则,避免食材、菜品浪费,将餐饮节约落实到采购、加工、用餐等各个环节。重大活动不得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长江流域非法渔获物及来源不明水产品为原料加工制作菜肴。
(五)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电视、公众号、电子屏等媒体和工具加强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宣传。引导教育餐饮服务单位积极践行节约倡议,倡导餐饮服务单位推行“小份菜”“分餐制”;推出“温馨提示”“节约提醒”“半份菜”等措施;推行点菜师制度,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解决消费者好面子问题,避免造成浪费;主动提醒消费者打包剩余菜品,提倡免费提供打包餐盒。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局属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负责人要亲自抓,要结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明确任务分工,确保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二)强化协作配合。
要加强与辖区内商务、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和配合,构建联动机制,组织对餐饮企业、宾馆饭店、机关和学校食堂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切实形成执法合力。
(三)强化问题导向。
局属各单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对工作要求不落实、行动开展不迅速、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区局将通报批评,对问题严重的将依纪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