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2 11:24: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解决粮食浪费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粮食加工;损失浪费;措施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需的生存要素,然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多个方面挑战,粮食从产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都存在着粮食安全问题。据调查,由于部分企业加工工艺的落后,加工机械水平不足,过度追求粮食的精度和亮度,对粮食进行多次抛光和打磨,使得粮食加工环节的损耗达到75亿公斤,严重损害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咱1暂。粮食加工是指对粮食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市场化要求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能够提高粮食的质量水平,促进粮食深加工,提升粮食的营养。粮食加工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前粮食产业的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粮食生产到消费的跨越,最终能够提升粮食安全,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由于当前粮食加工行业受到市场不规则的诱导,促使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大幅度增高,不仅不利于粮食加工效益的增加,还会造成大幅度的浪费。当前,粮食加工环节造成损失浪费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预期和消费的习惯误区造成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与浪费;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生产精细白的粮食。根据当前统计数据显示,在粮食的主要品种稻谷的加工环节中,每次抛光后出米率就会降低1%咱2暂。而小麦更为严重,降低率为大米的2倍。由于低水平的粗加工,人工的不熟练和机械的落后,大量加工环节的综合副产物没有得到利用,也会造成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严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对全国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当前,国家关于粮食加工环节浪费的问题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国家粮食局多次下达通知,要求企业适度加工,减少浪费,推动粮食生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无营养的精米和精面,要科学地组织宣传活动,逐步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节约粮食的知识,降低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基于上述的背景,本文从国内外粮食损失浪费的现状出发,分析导致当前我国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与建议,从而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1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分析
1.1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定义
对于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内涵的理解,首先要从粮食损失浪费进行分析。粮食损失浪费是指在粮食从生产到消费这一整体化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原因导致粮食数量和质量损坏,造成人们无法正常食用而导致的损耗。对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就必须要明确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内涵,本文对其定义为: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工具和加工水平等原因,导致粮食数量和质量下降,最终无法供人类食用和吸收的粮食。
1.2加工环节与其他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损失和浪费形势十分严峻,不同环节都出现大量的损失和浪费,其中在消费、仓储和加工环节尤为突出,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在我国,导致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原因是多样的,根据相关部委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仓储损失严重,其中农户储藏损失率达到8%左右,而且每年损失的粮食绝对量也十分高。我国粮食储备主要是政府进行专项储备,农户也拥有部分的自有储备,由于农户储备设施与储备方式较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粮食储备不到位,最终也造成损失。从消费而言,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粮食消费层次有了一定提升,但与较发达国家差距依旧明显,其中我国餐桌消费量损失达到2000亿元,居民节粮消费意识薄弱,粮食大幅度浪费。在加工环节更为严重,根据调查数据,由于产后加工不合理,加工过度,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公斤,这比其他几个环节损失更加严重,损失量更为惊人。
1.3我国与其他国家粮食加工环节损失与浪费比较
粮食能够满足居民的供给与消费是各国都在追求的目标,但目前世界上依旧存在着很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形成不仅与较低的生产率存在巨大关联,还与粮食损失和浪费相关,这也导致许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损耗十分严重。当然,由于国家间的差异和粮食加工业之间的差异,导致各个国家间粮食加工存在差异。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主要原因是粮食加工技术落后、行业产能不足、加工处理不符合规范。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大米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过度加工的稻米,导致市场上充斥着无营养、过度加工的稻米。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粮食加工业十分发达,技术先进,行业发展完备,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少,但这并不代表发达国家粮食加工环节不存在损耗,国外粮食加工环节损耗由于加工量大、加工范围大,也导致粮食加工环节损失和浪费严重。当然对于我国而言,粮食加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1.4粮食加工及其他环节浪费的原因比较
当前,粮食损失浪费并不单一发生在生产与加工环节,其他环节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巨大的浪费。而且在各国和各地区间由于不同的加工技术和不同的加工水平,导致粮食损耗产生的原因也存在差异。在许多贫困地区,粮食自给率十分低,粮食产量受到冲击,本国粮食主要用来消费,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原因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由于国家经济水平和种植水平差,所以大量粮食由于种植水平不足最终导致粮食减产和损失。当然,对于在粮食自给率比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和供给基本能够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粮食加工业也形成一定规模,粮食损失和浪费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环节损失不够严重,但随着这些国家居民饮食消费需求从满足饱腹到满足营养层次需求的上升,对粮食质量要求更加提升,所以损失和浪费大多是由于粮食营养价值无法满足人们需求。对于发达的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粮食加工科技发达,粮食种植和加工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主要粮食损失浪费发生在消费环节。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粮食生产和加工技术,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产品,大量产品由于没有及时消费,由于食品拥有一定保质期,最终导致食品过剩造成浪费。
2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现状与原因分析
2.1企业规模小,过度加工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分布不合理,且大多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粮食出现损失。而且,我国广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存在于农村和乡镇地区,粮食加工产能小,规模弱,导致企业加工量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多企业并不是通过购买先进加工机械来改善生产加工条件,而是过度加工迎合市场畸形需求获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以大米为例,精、细、白的大米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导致大多数企业为了迎合消费市场的需求,从而对大米进行了10道程序的加工。加工程序包括:原粮的清理、脱壳、谷糙分离、分离出大米中的未熟粒、碾米、白米分级、色选、抛光、白米分级、打包。在进行稻谷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大多数稻谷加工企业小,管理粗放以及稻谷缺乏综合利用技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粮食的损失。很多企业只是片面追求高精度等外观品质来满足消费者的追求,多次抛光,忽视产品的营养品质,最终稻米的营养大幅度流失,损失严重。
2.2粮食加工设施落后
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粮食加工设施提升速度远远低于粮食加工的需求。我国粮食加工在加工工艺上落后,粮食加工设备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购买国际淘汰的、低科技含量的设施,导致粮食加工存在巨大浪费咱3暂。例如北方的稻谷在色选时采用PE/PP/PA复合的塑料包装袋,这些塑料包装袋耐热性较差,会使大米的保质期变短。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材料应用到大米保鲜中,如大功能的保鲜材料、微胶囊技术、新型纸袋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米损失,但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还是很严重。而日本推出了一种强密封性大米功能性保鲜包装袋,具有较强的隔氧作用,可以长久保持大米的色、香、味,且袋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有防虫和防霉的作用。
2.3粮食加工标准存有缺陷
对待粮食加工损失浪费,必须有一定的界线进行明确,什么样的粮食是符合标准和可以食用,什么样的粮食达不到食用标准必须舍弃。界定明确才能够有效定义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这就要求必须有严格的评价和加工标准。不仅对每个环节更要求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要求,但就目前我国制定的粮食加工标准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对粮油加工标准制定达到400多项,但将这些符合标准的产品适用于国际标准二次评价,合格率远远低于我国标准下的合格率。由于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业行业标准混乱且不规范,部分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导致部分企业出现投机行为,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节省粮食加工成本,降低自身标准,出台企业的“双重标准”,应付检查的是合格产品,市场销售不符合标准的粮食产品,导致大量粮食产品由于达不到国际标准而被损失和浪费咱4暂。
2.4粮食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
当前,居民对粮食制品消费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需求的转变,消费者对粮食制品的要求不断上升,对含有丰富营养的粮食制品需求也随之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粮食加工业受到错误导向,大多追求生产高、白、亮的米面粮油产品,使得消费者形成错误导向,大多消费者对粮食产品认识不足,通过利用色度和精度判别粮食产品的营养,使得最终形成双向恶性循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过度加工的粮油产品,消费者舍弃较好的粮食加工产品购买加工过度的粮食产品,造成粮油产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终粮食加工企业由于过度加工,机器损耗严重,粮食的营养素被流失咱5暂。大米的营养主要存在于胚中,胚是米粒中的精华,大米留胚越多就越有营养,但是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大米高标准外观的追求,都对大米采用3~4次反复加工、磨白,导致营养素大量流失。
2.5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
粮食加工的过程十分复杂,不仅是稻壳分离这一简单过程,而且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多数粮油会产生多样的副产物,如何合理利用副产物等问题也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出售产品主要是大米,大量生产的副产物被直接丢失或者作为初级饲料加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粮食企业大量损失咱6暂。而且,当前粮食资源的浪费主要来源于没有进行高层次精深加工的副产物,对粮油副产物进行高层次的提炼和加工,可以创造许多新产品,如米糠油等,这会大大降低粮食损失和浪费。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比仅为1颐1,仅10%的粮食转化为工业品,每年都会有过千万吨的稻壳、碎米等加工副产物产生,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进行开发,造成大量损失浪费。
3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解决措施与建议
3.1重视粗粮营养重要性,发展并推广粗粮
目前我国粮食已经基本做到能自给自足,粮食的营养却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慢慢被忽视,粗粮的摄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杂粮食物的偏碱性可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其中的植物纤维也能有效缓解和预防现代人高发的便秘,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通过推广杂粮的食用,能够有效地促进粮食营养的吸收。推广环节应做到线上线下同时进行,通过使用多维度的新媒体设施,将粗粮饮食的优点传播到消费者内心深处,延伸并辐射周围的消费者,让他们了解粗粮的积极意义。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推动人们形成粗粮饮食文化。
3.2改良加工环节,做到保质保营养
对于饲料工业用粮,要提高饲料用粮的转化率,升级粮食加工企业设施设备。对于工业用粮,要严格监管,有序引导生产,保持合理产能规模,避免出现与人争粮、与畜争粮的情况。通过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断淘汰落后的机械加工器具,改善加工工艺,通过高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加工技术,减少粮食加工环节的营养损失。通过加工环节技术的改良,推动粮食加工制品的分级化,满足市场多层次和多品种的需求。
3.3制定相关的粮食加工行业标准和政府标准
粮食加工行业由于标准不统一和标准落后,导致大量粮食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脱离标准和偷工减料,导致大量的粮食由于加工标准不达标,最终被损失浪费。粮食加工企业应该制定自身的加工标准,来严格管控自身的加工环节。地方粮食局也需要同相关的粮食行业协调,制定相关的行业和地方标准,也有利于粮食加工后市场的检验。国家也需要制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的管控标准,联合相关的农业部门和检疫部门,制定粮食加工环节的限定标准,减少由于加工不合理而导致的粮食变质和营养不达标问题。当然,标准制定也需要能够保证企业按标准实施,也要建立监控和惩罚机制,对违反标准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粮食质量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安危,必须从严执法,减少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
3.4提升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粮食加工环节废物利用成本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废物利用的原因也在于此,可以通过政府的补贴和管理来进行,补贴可通过补贴废物利用的机器购买费用或者直接补贴进行。通过对粮食加工环节的废物利用,采用严谨的工艺水平,采取无害化处理,加大对粮食加工环节的废物利用咱7暂。粮食加工后的副产物多种多样,由于粮食所涵盖的范围广、品种多,这也造就大量的粮食副产物出现。由于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必须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对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与开发,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资金对科研的经费的支撑,从而降低粮食加工副产物的损失。利用对粮食加工环节综合副产物的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减少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产企业的产业链。
3.5培养优秀的粮食加工人才和粮食科研人才
考试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要求指出对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2014年国家申论试题第三题的第2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的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满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根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在内容上、表达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可见,该题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四点对策,分别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参考答案”如下:
第一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认为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就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把“农业投资”当作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措施,并且“投资”的含义不明确;“保证出口”的提法与中央不一致。
应修改为:建议采用提高农民种田补贴、调控农业物资的价格、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等综合手段,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第二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应该为:建议国际组织协调将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的国家与严重缺粮的国家的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第三点对策存在的问题:只谈浪费粮食的现象,没有涉及节约粮食的具体措施。
应该为: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宣传和推广节约粮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国际组织没有能力和权力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能力向受都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因为实施对策的只能组织机构不正确。此外,发展中国家不应把解决粮食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身上,而应依靠自身的力量。
今年一月份,浙江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粮食厅和杭州市粮食局在检查食用粮食浪费的工作中,发现浙江大学、浙江医学院、浙江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浙江农学院都比较普遍和严重地存在着浪费粮食的现象。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仅仅在一九五四年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里,这五所学校就浪费了大米九千五百一十六斤,其中浙江大学就浪费了六千零三十六斤。这些粮食能够供给三百一十七个人吃一个月,可以够九千五百个人吃一天。这种严重浪费粮食的情况是长时期以来就存在着的,并且已经在一部分农民中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影响。如古荡区的蒋思海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说:“我们为了支援国家工业化,起早贪黑地增产节约,可是浙江大学的阴沟里却满是白米饭,就是多打了粮食也是给他们浪费掉。”有的农民说:“浙江大学把整桶整桶的饭菜挑出来卖给我们喂猪,看着真是心疼!”
严重浪费粮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不爱惜国家粮食所造成的。吃饭时,好多学生将碗端在桶外盛饭,而且盛的又快又满,以至许多饭块都漏掉在地上践踏;有的学生吃饭像小孩,好多饭粒都掉在桌上地上;有的人吃饭偶尔吃到几粒夹生饭或一两粒砂子就把饭整碗地倒掉。也有一部分学生吃饭贪多,盛饭时老是多盛,吃不了就往干水桶和阴沟里倒。浙江大学有一桌人一顿饭掉在桌上的饭和吃不完的剩饭就有十五两,浙江大学分部在三天中倒在阴沟里的米饭就有一百零五斤。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二百八十来个学生,一天光倒在干水桶里的饭就有十来斤。每逢假日,这种浪费的现象就更严重。因为在假日许多学生都到城里去玩,临走时托人给他们留饭留菜,准备回来吃,而有的却往往是在外面吃了饭才回来,有的回来很晚饭菜冷了也不爱吃,结果留下的饭菜就都剩下倒掉了。还有叫人不能容忍的是:每逢吃馒头,有的人总是先抢起好几个来,自己吃不了就拿到外边去逗狗或当球踢,有的就丢在垃圾箱、痰盂、厕所里。浙江医学院有一个学生竟把吃不下的馒头塞在解剖的尸体里和骷髅头里。浙江大学有位工友曾向浪费粮食的学生提出批评时,这个学生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训斥工友说:“你管扫地、擦桌子,吃饭不是你管的事。”
另外,这种严重浪费粮食的现象长期存在与学校领导、党团组织对于这种现象抱着熟视无睹的态度,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教育纠正是分不开的。有的认为浪费粮食是小事,是难免的,而且又不妨碍功课,何必小题大作,所以也就置之不理。虽然学校的许多工友和炊事员同志曾经不止一次地把这些情况汇报给膳食科,膳食科也经常把学生扔掉的馒头、倒掉的饭拿给行政领导部门看,请他们解决,可是并未引起重视,有的甚至对膳食科的同志说:“这是你们的事!”
粮食是宝中之宝,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增产粮食,多少农民,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打、日晒,终日地在田里辛勤劳动;为了细割细收,争取颗粒还家,多少白发佝腰的老人和儿童费力把一根根稻穗拾起来;并且注意节省,把余粮卖给国家;为了做好粮食的供应、调运、保管、加工等工作,多少农村干部、粮库和供销合作社的干部、搬运工人、碾米工人昼夜奔忙劳碌。而杭州市五所高等学校竟对于劳动人民的血汗任意糟蹋,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虽然,现在这些学校通过这次检查,对这一问题已引起重视,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对浪费粮食的行为也进行了批评和教育,订立和健全了杜绝浪费粮食的制度,但是我认为浪费粮食的现象绝不仅只存在于这几所学校里,因此各地学校领导、团组织对这个问题应引起重视,教育青年,认识到粮食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养成珍惜和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检查本单位食用粮食是否有浪费现象,采取有效措施,纠正粮食的浪费。
关键词:粮食增产;粮农收益;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20-02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由于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人口大国,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保护粮农利益、提高粮农收益是最关键的环节。
一、粮农增收与粮食增产的关系
1.粮农增收是保护耕地和集约用地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问题:一是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粮食需求量继续增长,二是工业化和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导致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耕地保有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耕地面积2010年约为18亿亩,人均0.097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2]。耕地资源不足是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现代社会,耕地的用途更加多样化。应该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建设用地的占用具有不可避免性,或者说,在某个时期,耕地减少是发展经济的必要代价;但也必须看到,在城乡建设中,一是存在对耕地乱占乱用现象,二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耕地被浪费的关键在于耕地价格和耕地用于农业生产的相对收益较低。首先,耕地是稀缺的资源,稀缺性需要通过价格加以体现,如果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即使再宝贵,也很难珍惜。其次,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用途上具有流动性,耕地资源在农业用途和非农业用途之间的配置与两种用途的边际净收益有关,如果耕地用于农业的相对收益过低,土地就容易流向非农用途。其三,耕地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产出物上,耕地资源在粮食生产和非粮作物生产之间的配置、耕地的利用程度也服从收益规律,如果耕地用于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不高,就不能稳定粮田面积和有效利用。现实也表明了耕地保护和利用程度与收益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条件下,依然存在土地浪费。为实现耕地资源社会配置状态的帕累托最优,政府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具有合理性也有必要性,但要达到预期政策目标,必须充分考虑耕地资源使用者和决策主体的私人决策函数。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才能较好地实现保护耕地和稳定粮田面积的目标。
2.粮农增收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关键环节。提高单产是增产的根本途径,而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显著和持久作用。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反映在研发水平上,而且反映在对现有技术的利用程度上。中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低,很多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得到推广和应用,由此导致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粮食实际产出远低于生产能力。如中国虽然培育出了多个粮食高产新品种,但农户在种子选用、施肥、灌溉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知识相对薄弱,利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也浪费了稀缺的资源。农业技术的进步不仅需要研发力量、研发投入等供给条件,而且要靠市场需求的拉动。需求是研发的目的,需要是研发的方向,需求是研发的动力。农户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但他们对技术的需求强度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和物质条件,更取决于应用新技术的收益率。应用新技术不仅有成本而且存在风险: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增加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专门知识从而产生学习成本;应用新技术也会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运用新技术成本一定条件下,能否有效运用新技术取决于使用者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收益较低,农户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激励和运用新技术的动力必然不足。虽然可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虽然可以调动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但技术创新和推广效果最终依赖于应用主体的积极性。只有当技术被农户应用从而产生更多收益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技术研发和推广。
3.粮农增收是提高粮食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率的核心。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交织的过程,粮食的产出水平是在一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的结果,但劳动要素或生产者的积极性无疑起关键性作用。其一,各种生产要素的存量与质量提升都与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改造盐碱地、渍涝地、风蚀沙化地和旱地等,不仅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资本的投入,而且依赖于生产者积极参与;物质技术装备、人力资本是粮食生产率和粮食产出的重要条件,而装备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更要依赖于生产者对收益预期。其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粮食增产的重要条件,但只有在服务对象(生产者)获得更多收益的条件下,才能为专业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持久和内在需求。其三,粮食生产的当期投入与存量要素的利用率决定粮食的实际产出,投入的多少和能否有效地利用存量要素直接取决于生产者当期收益。归根结底,粮食产出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粮农的激励问题,而激励强度主要取决于投入粮食生产的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多寡。从长期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积累与粮农的收益高度相关;从当期看,收益决定了农户的投入决策,即农户愿不愿意进行充分投入和有效管理。当种粮不赚钱或种粮收益与社会平均收益过于悬殊时,物质技术装备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资本及劳动要素的外流或闲置也是难以避免的[3]。总之,保证种粮收益是提升粮食生产要素质量和有效利用的核心因素或前提条件。
二、粮农增收的实现路径
1.完善粮食生产补贴稳定增长的制度,提高粮农的收益。粮食增产满足了社会全体对粮食增长的需求,但由于粮食需求弹性较小而供给弹性较大,粮食价格提高空间有限。如果市场不能完全解决粮农的平均收入问题,由政府进行直接补贴是合理政策选择。2004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出台了综合性收入补贴、专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粮农的收入。但目前的补贴额度还不足于补偿要素成本的上升,难以解决粮食生产者比较收益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农相对收益过低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应根据财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的情况,逐步增加补贴规模,提高对粮农收入的保障力度。
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和推动科技进步不仅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合理性。不断加大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比重改造粮食生产的要素条件,不仅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加快粮食生产现代化的速度,而且可以降低粮食生产的长期成本,从而提高粮农的间接收益。
2.改善宏观调控的方式,防止粮农的收益波动。产量波动是粮食生产发展中循环出现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4]。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中可能是一种紧平衡状态,但不排除现阶段性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供给过剩不仅导致“谷贱伤农”,而且导致粮食生产波动,破坏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因此,在关注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以下措施解决粮农收益波动甚至下降问题:(1)建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状况,增强政策调整的及时性、弹性和有效性,这包括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通过粮食国际贸易调节供求,在取得贸易利益的同时保护生产者利益。(2)充分认识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乃至非农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制约和促进关系,充分认识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与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在关注粮食增产的同时,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动态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最大限度提高农民收入。(3)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为防止粮食生产和粮农收益的大起大落,应积极探索农业灾害保险的路径,实施大宗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提高粮农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总之,稳定和提高粮农收益是防止粮食生产波动最重要的一环。
3.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农的规模收益。在现有的经营规模条件下,通过多种措施,可以实现中国粮食增长目标;但在农户目前经营规模的条件下,无论是通过财政的补贴还是保护性的价格政策,都无法从根本解决粮农的收入过低的问题。以粮食主产省河南省为例,每个劳动力经营不足0.33hm2地,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制约了种粮效益的提高,也造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在利益上的极大差别,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5]。粮食生产与其他行业一样,农户的生产资料占有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益的多寡;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耕地总量难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流动来解决。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内部条件;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减少农业人口是推动土地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外部条件和前提条件。而解决后一问题的必有之路是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上,消除要素流动壁垒,给进城农民同等的城市居民待遇,从而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步伐。
参考文献:
[1] 钱万强,钱小勇,刘燕美.促进农业基础研究,保障中国粮食安全——973计划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及其发展建议[J].中国软
科学,2010,(3):9-13.
[2] 王卿,陈绍充.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意义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3):75-78.
[3] 魏剑锋.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潜力及实现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168-174.
关键词:烘干中心;发展;解决;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s2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烘干技术的应用
在干燥过程中,随着表层水分的降低,内部的水分不断向表层移动,直至介质无法从表层带走水分,内部与外部水分达到平衡状态。其中烘干三要素:温度、湿度、空气。烘干过程中暂时停止干燥,并将处于热状态的农作物堆放起来,使其内部水分逐渐向外扩散,这个扩散过程称为缓苏。但为了更高效的完成干燥,一定要控制好干燥和缓苏的时间比例,农产品经过缓苏,表层的含水率比缓苏前提高了,因而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干燥。
刚收获的农产品一般含水率较高,现代烘干技术就是通过有效手段,精准地控制农产品干燥的全过程,使之达到最佳品质状态和要求的储存条件。
(一)农产品烘干的意义。针对农产品因干燥问题引起的损失和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政府的重视体现在粮食烘干配套设备等农机的大力补贴政策上。国家政府下大力气让农民增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原因就是与传统晾晒相比,机械烘干农产品更是有以下三个好处:
(1)有利于储藏:农产品的储藏时间一般需要在一年左右,机械干燥均匀性好,有利于长期储藏。
(2)可以抗拒自然灾害:在小麦收获季节,阴雨天气较多;玉米收获季节气温偏低,外界条件给自然晾晒带来很大的困难,易造成农产品霉烂发芽,采用机械干燥可不受气候影响,减少损失。
(3)可提高农产品品质:自然晾晒由于受到气候和场地等制约,无法保证干燥质量,采取低温循环式干燥农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去除其中的水分,提高农产品最终品质。
二、烘干中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烘干设备。机械干燥设备的形式很多,而机械干燥又可以根据所采用的不同干燥温度、不同干燥介质分成多种不同的干燥加工工艺,如热风干燥、远红外干燥、太阳能干燥等。在设计和选择烘干机时,必须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结构及其干燥条件的影响,确定干燥工艺参数。在以后的烘干机设计时.应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先进的设计理念,以确定最优化工艺参数.用经验参数和计算机模拟参数来验证用状态设计方法计算的结果,以达到最优化设计。在设计时。应该把干燥静力学计算同干燥过程的动力学结合起来.必须有干燥曲线及其方程式.根据这些曲线把干燥室分成区段.并按区段进行设计计算。
(二)烘后粮普遍存在破碎严重的问题。大多粮库都反映烘后粮破碎情况严重。排除粮食脱粒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破碎外,产生破碎的原因有:烘前、烘后仓的空仓进粮时,粮食从仓顶下落时,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使粮食高速撞击仓底产生破碎。由于输送过程中使用了刮板输送机,使粮食在输送过程中过度挤压和撞击造成破碎。皮带输送机及提升机的带速过快,造成粮食破碎。
解决破碎问题的办法是:放粮时,在仓内留一部分粮食,以缓冲粮食下落时的冲击力;也可将烘干塔下排出的粮食直接运走,不再进入烘后仓,这样也可减少烘后粮破碎;或者将刮板输送机改为气垫输送机,降低皮带输送机和提升机带速。
(三)烘后粮水分不均的问题。烘后粮水分不均是指烘后粮的水分含量差异大。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水分与低水分粮食之间的差异过大,进机原粮水分没有控制好,造成烘后粮的水分差值过大。烘干过程中热风温度、排粮速度、气候条件的变化大。由于塔体内发生堵塞造成烘后粮排出塔体的速度不同,从而造成水分不均。解决办法:要将不同水分含量的粮食分堆存放,切实把好原粮收购的验水环节,根据进机粮情况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及时地调节排粮速度或热风温度;在烘干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排粮状态是否稳定,如果发现排粮速度变化大时,要及时清塔。
(四)烘后粮的水分控制问题。烘后粮的水分如果控制不严,水分过高会给仓储带来很多麻烦,增加储粮成本;如果水分过低又会造成粮食减量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在粮食烘干过程中做好记录,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适时对影响烘干效果的各因素进行调整,尽量使烘后粮水分靠近上限,这样可以减少因降水过多而减量的问题;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将烘后粮水分提高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粮食减量。
(五)热风炉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热风炉使用中,换热器管容易堵塞。由于操作空间小,如换热器清理不彻底,导致部分换热器管堵死,这样就会影响换热效率。如堵塞的管过多还会损坏换热器,造成巨大的损失。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热风炉换热器要定期清理干净。 在清理前不要往换热器清灰坑内倒水加速冷却,以免产生蒸汽使换热器管上附着物不易清理。更换换热器时,要将最后一组换热器管适当加粗,以免烟气温度降低,聚积物料多不易清理;另外应选择质量好的煤。
(六)烘干技术的发展。现在,我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块分割制度,既浪费资源又不好统一管理,给农产品的干燥增加不少困难,大多地方农民对收获后农作物的处理仍然是就地,就路晾晒,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埋下了粮食安全和交通事故的双重隐患。如果可以将这些农作物收集起来,及时进行安全快效的干燥,必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粮食损失和安全问题。
研究与开发高效烘干机,研究与开发环保型真空冷冻干燥机。真空冷冻干燥即是利用制冷设备将物料先冻成固态,再抽成真空使固态冰直接升华为气态水汽。低温下物质中热敏性成分保留下来,可最大限度保留物料中原成分;复水性好,可迅速吸水复原。
三、结语
我国烘干技术的开发生产水平在逐步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售后服务都在不断完善。但我国的烘干发展依旧需要进步,我们必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研发新产品,结合新科技使用电脑和机电一体化操控设备。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做好粮食的贮存工作,保证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韩俞.粮食烘干小环节农民增收大问题[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