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2 11:24: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篇2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由城市转入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召开座谈会2次,走访村庄10个,访谈群众30人。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政府层面。县乡重视,高位推进。从县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作为县级对乡镇三农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每年乡镇精心打造一至两个精品示范点,且县四套班子及县直相关部门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评比,设定单项奖。新农村建设的好,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在评比中有荣誉,在群众心中有份量。从乡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书记工程”,高位推进。作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负责的工作项目,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调度投入,都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从开始之初就作为乡镇像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综治等几个重点工作之一,而新农村更是列为书记工程,由乡镇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到一线指导、调度,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建设得到了充分保障。

2、群众层面。在之前,国家建设主战场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建设日益优化完成,而农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投入相对有限。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望要求越来越强烈。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群众期盼,群众建设家园积极性高涨。在前几年新农村建设点有限的情况下,村民想方设法到乡镇争取新农点,都想尽早改变村民环境,有时乡镇因为选点还要协调村庄先后顺序,做好工作,逐年解决。在建设中,群众主动拆除破猪栏、厕所,主动筹资筹劳,有的建设要占用群众老宅基地、祖业,都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与乡村一起共建家园。

3、成效明显,村庄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建设前,乡村组共同商讨,拿出规划方案,从“三清八改五普及”到现在的“七改三网”都是着重围绕“拆、改、建”,围绕群众最期盼的建设项目开展,从路、塘、沟、渠、厕、房等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达标做起,到后来的精品点打造,像文化广场、健身步道、路灯、绿化等环境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一方乡土。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显露一些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问题。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点大面积铺开,建设从上到下变成必须全面完成的工作,群众积极性有所降低,从“我要建”变成“你要建”,从“主动拆”到“谈条件”,思想变了,问题随着而来,建广场要拆成旧猪栏厕所腾场地,村民提各种要求。从主动筹资酬劳到不闻不问,甚至指手画脚,家家提要求、户户不买账,作为乡村,为了推进工作,有时只有做出让步。

2、资金问题。一是成本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开始10万到现在的30万,看似增长不少,但是现在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更是翻番增长,能做的工程量较前几年大幅减少。二是建设要求提高,筹资酬劳逐年减少甚至没有。精品示范点建设开展后,村庄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总认为精品点做的好,本村庄投入不够,而且村民筹资酬劳这一块建设逐年减少,无形增加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三是程序成本增加。现在新农村建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招投标,但是一些不明情况群众总是认为乡村有“猫腻”,本可以作为奖补资金的建设变成项目资金,走程序招投标,要有公司资质,实际上一个有市政资质的建设公司根本不会去参与一个3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招投标,最后施工的仍然是个体老板,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列费用,最终买单的还是政府,受损的还是群众。四是统筹资金困难。作为乡镇本可以争取像水利、一事一议、扶贫、交通等项目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并不能与乡镇按一个节拍走,乡镇为配套新农村建设给甲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结果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到乙村,对上级资金根本统筹使用不了,资金压力巨大。

3、土地问题。土管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所谓的老宅基地、老业根本就清理不了,即使要拆有的村民要求乡村给他出证明,拆可以,但地方是我的,建其他设施就不行。碰到这样的村民实在不行的要不就回避改变规划,要不就只有强拆,干群矛盾激化,做好成了做“坏事”。

4、后期维护问题。新农村建成后,交由村庄管护,但是大部分村庄无集体收入,即使有,也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村民连自家门口的苗木干旱了一桶水都不愿浇,更不用说其他的管护,绿化无人修剪、路灯停电、公厕无人清扫,往往是两三年之后又回来的杂草丛生。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年初,我乡就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由我任副组长,各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促、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和运转。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9年度全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24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硬化组户路约4.5公里,受益455人。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房屋建设;农民;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12-0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不是简单的复制城市模式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简单的复制城市模式。把城市的一套生活方式搬到农村中来,就好比把农村的生活方式搬到城市中去,城市人不会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同理,农民也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参考城市建设,但更应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和愿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变成“农民新村”

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生产发展水平,不顾农民你的愿望个要求,大搞“村容整洁”建设,把“新农村”片面理解为“农民新村”。纯粹模仿城市的建设方式,住房建设“楼房化”,但相应的物业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不仅没有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反而对农民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城市化楼房”使得农民住房面积很有限。农民的很多农用机械、农具以及大量农产品没有地方放置。而在个别地方,政府仅仅为了村庄形象,竟然强迫农民拆房搬迁至新建的“城市化楼房”,建集中居民点,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农民强烈反对。

(三)公共服务设施少,基础设施缺乏

村庄内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公共休闲活动中心及体育锻炼的场地十分缺乏,农民的业余生活很少或几乎没有。村庄内自建的自来水系统水压非常低,使得“城市化楼房”供水出现困难,而且冬天的时候水管冻住,农民只能依靠自家水井取用地下水,然而取水井的位置不讲究,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的排水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村一般采取直接排放或明沟的方式往低处排污水,严重污染环境。农民把人和牲畜的粪便堆放用起来作有机肥,这直接影响到村庄的环境卫生和农民的身体健康。大多数村庄内没有设置垃圾收集处理点,致使垃圾随意乱扔乱放,不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质而且还恶化了居住环境。俗话说:要致福,先修路。村庄的道路是解决村民出行的基础交通设施,但目前农村中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村庄,尤其是在山区的村庄内的道路是又窄又弯的土路,一到雨季,出行变得十分困难。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里通行的车辆及进出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很多道路路面过窄而且基本没有经过硬化处理,致使车辆没法避让,行车非常不方便。

(四)新农村建设中忽视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除了建设新村庄外,更应重视农村精神新面貌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有着享受生活,享受文化娱乐的愿望。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二、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比较好的做法

(一)提高农民收入,筹集建设资金

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才会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开辟农村增收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生态园,建立综合产业区,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入商业公司到农村开设工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力推动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医疗卫生、教育机构、交通出行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区域共享、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的完善,改善厕所卫生状况,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及建设合理的垃圾集中处理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处理,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新农村建设应重点建设农村道路、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村庄合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引进外部商业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篇4

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普遍薄弱

主要表现:一是原始凭证记录不全,白条入帐现象严重。一些行政村的票据中存在着大量无经办人、无证明人、无审批人的白条,有的根本没有几张正式单据,大量的公款和税款都从这些白条上流失。二是帐务处理不规范。一些行政村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科目使用混乱。三是会计档案保管不善。一些行政村不按规定保管会计档案资料,会计资料不进行移交,谁管的帐谁带回家,造成会计资料严重受损、丢失,甚至人地销毁。

2.费用支出混乱

农村财务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巧立名目,多发工资,乱发奖金和实物,侵占集体资产。巧立名目发放所谓的山区建设奖、统筹提留奖;二是坐收坐支现象严重。村集体实现的收入应先足额送存乡镇经管站代管,开支使用时再按规定提取。有些村干部怕花钱不方便、受限制,以种种借口不按上级规定办,坐收坐支。此类情况占总村数的60%左右。三是借支挪用。有些村干部,该交的款项不交,打张条顶着,自己需要钱或亲朋好友需要钱也到村里随便借支挪用。

3.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

票据不规范,审批不正常,是农村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发票无经手人和未写明用途、无审批人审批、白条便条人账等。此外,农村集体的工程项目建设透明度不高。有些工程项目无预算,无公开投标,无承包合同或承包合同保管不善,工程完工没有及时结账、及时公开。

4.收支无预算,债台高筑

有的村兴办公益事业不量力而行,民间借贷突出,不少村借贷量大,利息高,集体包袱越来越重,形成越穷越借,越借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些村不及时清理集体财务,造成村集体财产账目混乱,使一些集体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5.透明度不高

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帐务透明度不高。一些乡镇审计监督不够,没有形成规范的审计监督制约机制,有的乡镇对审计出的问题处理不坚决。有的行政村帐务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不了解本村的财务状况,无法进行理财和监督。

二、农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

乡村干部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财务管理的认识。担心严格的财务管理,等于束缚了自己,缺乏了自,不利于自身工作的开展,会影响自身在群众中的权威地位,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基层领导对村级财务管理掉以轻心,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到位。

2l村干部缺乏法规观念和责任意识

有些村干部不学法、不懂法,对于财会知识知之甚少,加之宣传教育跟不上,部分村级财会人员又不注重业务学习,当村级财务管理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各级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规范时,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财会工作,使得会计监督管理职责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出现。

3.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错位

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村民,其管理者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名存实亡,一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没有正确地为村民服务,相反却,,使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造成集体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挪用、浪费,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民因集体资产问题到各级政府上访告状不断。

4.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差

篇5

>> 新农村建设中承包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转型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土地流转制度探析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浅论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探析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融资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利辛县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孟勤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 王忠林,韩立民.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及相关问题探析[J].齐鲁学刊,2011(1):105-108.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屯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6102

1 引言

村屯绿化工作不仅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进行绿化的重点环节,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将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城镇和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总体目标,为创建更优美的居住环境打下工作基础。笔者研究了村屯绿化工作,确定当前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2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尽可能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绿化工作,将农村的村屯绿化工作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环节。这也是当前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1]。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村屯的绿化工作担负着建筑和自然、人类和自然的过渡和协调作用。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绿化工作不可分割,绿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将对农村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二者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3 当前我国农村村屯绿化情况

笔者对柳州市的农村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确定柳州市农村在人口密度上比较小,土地的利用率不高,田园特征更为显著,但是绿化水平欠佳,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工作方案,造成树种林种的形式比较单一,保持常绿的树种的类别少,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3.1 村屯周围绿化问题现状

经过笔者对柳州市的研究,发现柳州地区有90%以上的树木都是由桂花树组成,但是在林带的宽度分布上却存在明显不同[2]。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树木建设过程中,树种相对比较多样,逐渐出现了木棉、洋紫荆等树种,但是由于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植株在种植的行距上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情况,导致病虫害十分严重,对树木的生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宣扬护村林的种植,虽然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很多桂花树、洋紫荆等树木的质量都得到了更新和质量的完善,但是在树种的选择上大多数还是由这几种传统树种组成,在树种的形式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展,因此难以进行新的突破和发展,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始终处于潜在危机,对绿化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3]。当前很多村屯中甚至还存在四周无林的状态。

3.2 村屯中街道绿化情况

现在很多村屯在街道的建设上都将桂花树作为主要树木,但是在对栽种过程中没有进行品种的筛选工作,所以树种经常出现杂乱种植的情况,一旦到了开花季节很容易出现花瓣乱飞的问题,这将对村屯的环境建设和道路整洁化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清理散落的花瓣,也容易产生病虫害蔓延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栽种的针叶街道林也很容易受到排水或是天气环境的影响,最终出现存活率的情况,对绿化工作有序进行将起到阻碍作用[4]。

3.3 村屯中企事业单位绿化问题

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企事业的发展产生起到推进作用。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绿化工作,但是绿化的形式比较单一,也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工作模式,没有形成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影响了绿化工作的整体效果。

4 对村屯进行绿化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工作目标,从而更好对农村环境、人民居住条件和生活为重点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和有效进行,因此在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以下原则进行落实。

4.1 整体性原则

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总体规划工作放在村屯绿化工作的重点中,通过内容上的丰富和完善,对其进行统筹和规划,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的情况。在对村屯进行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将村屯的整体景观做到美化的程度,同时还需要建设其完善的生态环境和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5]。

4.2 多样性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现自然环境特点,还需要采用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式对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提升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减少物种单一或是结构不明的情况。村屯绿化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从而更好的设计出具备文化内涵的景观生态布局和方案。

4.3 适宜性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当地环境和土壤情况等,有效开展G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坚决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土壤情况对树木进行种植,加强对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造林工作中的成活率得到更大提升。

5 村屯绿化工作的发展策略

5.1 提升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知

首先,应该加强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宣传工作,向广大人民群众宣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人们了解国土绿化工作的意义,引导农民认识绿化工作,充分掌握对环境的绿化也是对自己家园的爱护,是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村居民对自家院前院后的环境进行绿化,其次,还应该对农村周边环境进行绿化,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5.2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应该将村屯绿化工作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上进行,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如果一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保障,那么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将这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在对树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就应该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产品种类丰富的树种或是经济类型的树种。种植树种过程中还应该保证将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按照比例进行种植,这样将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强化经济效益也将有着重要帮助。

5.3 应用科学技术,提升村屯绿化工作的质量和标准

在对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工作质量和标准的提升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掌握科学技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6 结语

通过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工作研究,确定了当前我国在进行绿化工作开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也对问题进行了相应阐述。确定在近年来的农村工作开展过程中,村屯的绿化工作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组成环节,而如何对村屯绿化工作开展建设,是当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农村绿化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我国整体绿化水平,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彼波.百色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规划设计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3):134~135,162.

[2]毕海英.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屯绿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9(21):214.

[3]潘剑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村屯绿化浅谈[J].南方农业,2016,10(15):90,92.

篇7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切都离不开有文化、掌握技术、懂得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于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又归结到了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提高上。通过对当前农村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而逐步建立和形成农村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机制。

一、农村教育的概况

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国民教育的重点。但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并没有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而且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下,农村所需的建设人才空前短缺,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

(二)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跳农门,成为吃皇粮的人。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能否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如今大学毕业找工作困难更抑制他们的求学热情,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大部分家长视为是奢侈的,孩子们能早点为家庭分担重任最实在。因此初中一毕业或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方面对于女孩子更是认为读书无用,识几个字就回家种田或早早嫁人改变家中境况。

(三)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

现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能保证一人一桌一凳的条件都比较难,在许多新闻中,我们依然还能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问教室上课,一个教师轮流教授全校学生的情形。因此,农村人口能够学习到新知识的机会很少,由于没钱,农民多数挣扎在“活着”的层面,谈文化消费那就太奢侈了。

(四)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就师资素质而言,“双师型”的比例仍然较低,大多数教师对农科教结合、校企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偏远学校的民办教师一直是主力,受过专f-JN练的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而民办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继续教育条件都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将就着当老师了,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

二、对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自1986年我国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农村教育就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近十多年来,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90年代的“六配套”工程,是对农村教育一次大的促进。但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不但没有同城市拉近差距,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呢?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农村教育发展减速的外部原因

我国教育总投资的不足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减缓,从而使农村教育产生了两个问题:

1.由于教育投资不足,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导致农村教育质量的下滑。

2.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足,导致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从而影响教育的质量。

(二)农村教育发展减缓的内部原因

1.农村教育的管理上还不完善。由于农村每个自然村都要求有小学,而生源却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办学规模过小,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从而造成管理上的分散,组织配备极为散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难以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难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很多是由于教学成绩较好而被提的,因此造成很多学校领导缺乏必需的管理知识。

2.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缺乏应有的培训机制。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农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提高机会.有的七八十年代师范毕业的教师其知识结构还是七八十年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如何能满足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更不要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通过对现今的农村教育的分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

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立法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所以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法》,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界定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及各级政府投入的责任,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农村教育优先发展也是必要的。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坚定不移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而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三)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除了资金投入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城乡教师的素质、待遇之间的差距。收入低、工资被拖欠、工作量大、负担重、没有学习培训机会、默默奉献,是农村教师的写照。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政府也应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一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教师的收人。二是保证农村教师进得来。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缺编,造成队伍结构失衡,缺少外语、美术、音乐、体育等专科教师。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对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职称评定时在学历要求上可适当放宽;在评比条件上,不一定要与城镇教师完全相同。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评出的名、特、优和高级教师,应当从批准之日起,规定在本校工作不少于一定时间方可流动。城镇学校也可考虑教师是否到有到当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来缩短或延长其评聘高级职称和名、特、优教师的年限。

(四)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改善农村各级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

篇8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溆浦县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工业废弃物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直接影响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环境形势的迫切要求[1]。本文以地处湘西的欠发达地区——溆浦县新农村的建设为例,探讨和分析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发展对策,对溆浦新农村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相似地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溆浦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

溆浦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县境东西最大距离72km,南北最大距离110km。总面积3440km2。全县有耕地面积40.37kha。境内层峦叠嶂,山丘密布,山地、丘陵面积约占85%,交通不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县。另外从溆浦的经济、社会以及县乡城镇发展诸多方面看都具有山岗地区欠发达的特点。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溆浦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1.1 垃圾污染严重 目前溆浦县农村常住人口80万人,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5公斤的保守估计[2],年产生量达18万吨,生活垃圾中主要有煤渣、橱余物、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陶瓷碎片、废旧电池、废旧家用电器、一次性塑料制品、各种塑料包装袋或包装盒、各种废弃工具、破旧衣物、废弃的医疗针头、空药瓶等。95%左右的村庄都将其露天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田边、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给村庄的水体和土壤造成了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

1.2 畜禽养殖污染 近年来该县对畜禽养殖实施了强力扶持补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但由于仍旧采取传统的饲养方式加剧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据调查,仅仅在低庄镇所辖区村域内除农户散养六畜以外,规模在100头/场(点)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就有80个,存栏总量在20万头。污染物COD排放量相当于城市140万人规模的生活COD排放量,且没有污染处理设施,直接排向环境,水污染严重。而散养户的家禽一般都是采取随机放养的方式饲养,家禽粪便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村庄环境风貌和环境质量。同时畜禽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容易引发人、畜传染病的蔓延。

1.3 农药化肥污染 溆浦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为获得高产量,不科学、不合理、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非常严重。据调查,2009年全县化肥单位常用耕地面积施用量420.86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使用上限的1倍左右,农药单位常用耕地面积施用量13.26公斤/公顷。我们知道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农药利用率也只有40%~50%,因此有大量的化肥、农药就流失到河流、湖泊,不但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还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粮食和蔬菜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积累作用最终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另外,由于农民长期使用同一类农药、化肥,促使药效和肥效大大降低,害虫抗药性增加等,增加了作物对农药、化肥的依赖,从而迫使农药、化肥的用量增加,影响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安全。

1.4 农作物废弃物污染 溆浦县农作物废弃物主要是农用地膜和农作物秸秆,据统计,2010年,全县农膜用量达300吨以上,而且使用后基本上就直接丢弃在田地、土壤中,由于农膜属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会长期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造成土壤的污染,从而影响作物生产导致作物减产。由于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牲畜消化率低、还田腐烂速度慢和秸秆还田机械效率低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率总体水平还很低,该县每年农作物秸秆生产量达65万吨,往往是一烧了之,或抛弃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是农村生活安全的一大隐患。

1.5 城市污染转嫁污染 近年来,由于溆浦县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城乡交通条件改善,部分污染严重、规模小的企业转向农村,由于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薄弱,无力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三废”往往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排放的污染物对农村环境和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另外,城市的生活垃圾也不断向农村转移,影响了农村环境。

2 溆浦县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2.1 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农村干部和农民环境法治意识淡薄。村干部方面,大部分的农村干部不熟悉法律,环境法律意识淡薄[3]。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对引进项目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加考虑,给农村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农民自身方面,他们的文化素质基本上偏低,加上传统习惯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环境法治意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4],由此,化肥、农药、秸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另外他们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举报或者投诉身边的环保违法行为。

篇9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然而,随着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程度日益加深,以及农药、化肥超标使用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如何遏制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持续恶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1 当前农村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广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生活污染纵横交错,密若蛛网,特别是个别欠发达地区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1.1 农业生产方式粗放造成的污染

(1)化肥污染。(2)地膜污染。(3)农药污染。(4)污、废水灌溉。(5)农村不规范建房造成的污染。(6)农作物秸杆污染。(7)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1.2 工业下乡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但农村普遍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系统,绝大部分垃圾和污水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村旁沟壑或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农药瓶、塑料袋随意乱扔、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每当洪水过后,河流两边的树枝、电线杆上挂满了塑料袋、粪便纸,实在叫人恶心,不仅使农村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而且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也在与日俱增。

1.3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

矿产资源的过度、过滥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河道堵塞、山体滑坡、地表坍塌、泥石流猖獗等人为的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影响到矿区及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仅以国家发改委命名的“亚洲一号”普光天然气气田为例,原来这里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现在是山也推平了,树也砍光了,河道也填平了,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鸟语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下降了,住的虽然是高楼大厦,却人心思迁、人心思变。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构想与建议

2.1 加大农村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

针对当前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一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农业、环保、广播、电视、报社等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警示教育,让广大农民全方位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引导农民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只有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他们才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农村环保事业中来。二是应以“绿色家园”、“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环保示范户”等活动为载体,政府以少量的投资推动,就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变成一项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帮助农民告别陈规陋习,逐步实现农村污染垃圾的消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三是应通过文艺演出、科普知识下乡和举办农民环保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绿色旅游,走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建设“绿色环保,健康富裕”的新农村。

2.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在这方面,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出台与法律配套的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已颁布的法律有效实施和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2.3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

目前政府的惠农补贴在促进农村环保方面的补贴,除退耕还林补贴政策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为此,为了促进农民自觉地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我们还应进一步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积极探索对种田全部使用农家肥、防治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废弃农用塑料膜回收、农村沼气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予适当补贴,让农民或有关经营者感到有利可图,促进农民由污染制造者转变为优美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2.4 加大环境污染源查处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点源污染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污染制造者的处罚力度过轻,甚至充当保护神的角色。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往往又是暴利企业。由于污染治理费用一般远远高于处罚额度,这就使其宁愿不置或闲置治污设备,舍弃高成本的污染治理而愿承担较低成本的被处罚的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加大对环境污染源的查处力度,“从重、从快、从严”处罚,使处罚对污染制造者真正起到威慑作用,使其“不敢、不愿、不能”,唤起污染制造者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律意识。

2.5 切实解决城市垃圾下乡问题

日渐增多的城市垃圾不能堆放在城市,农村便成为城市垃圾的唯一出口。这些被转移到农村的城市垃圾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不能把城市的靓丽建立在污染农村环境的基础之上。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对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处理经验,即通过再生利用,高温堆肥和焚烧发电等途径变废为宝,把城市垃圾转化为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同时还应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促使垃圾处理企业成为处理主体,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下乡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 西部建设 人力资源 农民素质

新农村建设亟须大力开发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当下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虽然数量庞大,但总体质量较低、面临结构性失衡,这种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尤其西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就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关注,陆续出台了相关惠农政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西部作为农业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却因劳动力综合素质薄弱等实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深化改革及经济发展进程。因此在对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做出具体的体制改革和措施应对,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透析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对策:基础是转变农村教育观念,路径是大力发展教育与培训,条件是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障是优化政策系统支持,由此才能更合理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现实问题解析

(一)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在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口总数达到了4亿,其中劳动力总人数,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在西部农业进行经济发展时,成为极为优势的可用资源。但因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方面的落后,导致了劳动力中,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青壮年阶层的农民,对现代科技知识,掌握娴熟的人才更是匮乏。因此这成为其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制约的另外一点是因为,劳动力的增长,大大超出了城市非农产业的生产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因此造成了大量农村人力资源的隐性存在。根据这两点不难看出,尽管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优势的人力资源数量,但是其综合质量并不算高,并且在人力资源的结构匹配上,安排的并不合理。因此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做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一资源,是当前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完善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的矛盾分析

面对闲置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高达一亿人左右,并且还在以每年600万的数字增长,这便造成了农村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与耕地资源有限方面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导致了人才资源浪费的必然,剩余人力资源在没有耕地可种的情况下,开始涌向城市,对城市也造成了诸多的压力。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于此可从三点进行分析探述。

1、人力资源结构安排不合理

根据2008年对西部人力资源,从事产业的统计数据资料来看,其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总数,占据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第二产业占据人数,为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三,第三产业更少,为百分之三十二。这些数据有力的证明了西部人力资源结构安排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2、人力资源利用意识薄弱

在西部的政府官员中,对待人力资源的问题上,认知度和观念普遍存在着错误认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大部分政府人员都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上,没有就人才资源培养,进行构建具体措施,多数的乡镇政府也没有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来执行,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公共财政的框架更无从谈起。

3、现有人才外流倾向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人才培养,进行了具体的计划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将人才的管理与分配,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在西部地区,政府部门明显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外流。造成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难度加重。但造成人才外流,也与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有关。因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再此因素下,大量农村有知识的青年和劳动力,纷纷进入城市,造成了劳务输出的地区,出现儿童化、老年化、和妇女化倾向。在此人口结构形态薄弱的基础上,人力资源建设,必将遇到很多困难。自然这并不是反对青年劳动力的进城务工,而是提倡应在保持现有农村的基本生产前提下,进行城镇资本的汲取和利用。西部大量知识人才外流,加重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建设难度。

二、面对人力资源问题进行的措施对策研究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指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作为指导,以培养经营性的新型农民为目的,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大幅度的增加人才培养放面投入,对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为西部建设提供最大化的智能人才支持。

(一)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采用现代教育打造复合型人才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无可厚非的理解就是打造和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在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扩大及加强西部农村实用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对这两个方面的范围与力度加强,才能够对农民的应用技术能力加以提升,大面积的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改善农村基本经济结构。对此可以用开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课堂的方式,推广和提倡农民进行科技农业的学习,自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办诸如夜校和职业学校的形式,进行教育的培训。同时并针对当前农村人才流向城市的局面,进行呼吁,以保证对建设型人才的把握,为新农村的建设,预留高素质复合人才及新型农民。

(二)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流动及使用制度

要想在农村的人力资源方面,做出相应的提升,那么便需要对传统制度下,产生的户籍及就业制度,进行系列的变更和创新,以便建立适合人力资源流通的行政制度。因此要鼓励农民,进行新型经济的的参与,因为农民的流动参与。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这一点从农民外出就业,引起所在乡村,对外界开放政策态度的转变,就能看出。因为农民在外出过程中,带回了资金、信息等有利的因素,使其所在乡村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建设的不足和薄弱之处,以思考产生积极的方式方法改进。

(三)改变农民观念及生活方式对人力资源方面的影响

针对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认清一个观点,那便是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改善农村面貌,同时还需要引导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更新,淡化西部地区农民封闭守旧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普及现代文明的思想体系。对西部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层面的构建,保证其持续有效开发的核心理念是:提倡“时时学习与事事学习及人人学习”思想。通过科学化知识普及,在西部农民群体中灌输利用知识创造财富,利用科学指导劳动的有效理念。

(四)改变西部农民思想观念,更新西部农民生活方式

西部新农村建设不单单需要让西部农村面貌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引导西部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淡化西部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逐步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西部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其核心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化的学习,让西部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利用知识致富。

结束语:

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西部新农村全面建设服务,在西部农村教育与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中,优先安排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不断解决西部农村教育与西部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要优化西部农村教育资源,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综合指导,推进西部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更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针对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不难看出,在西部农村中,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有效的教育普及,具有着其必然性和根本性,以保证西部农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型农村的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撒玛 浅谈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2011(3)

篇11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通远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10-02

通远镇地处高陵县西北部,交通便利,地势优越。全镇辖10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5万亩,人口2.8万人,属于人口密集型的传统农业乡镇。2001年以前,是比较典型的“高产穷镇”的代表。近年来,通远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行了“为民服务制”、“民情报告单”制度和“双诺、双示、双评”制度,以实际行动建设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制约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通远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通远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越来越明显

通远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通远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支农贷款不足。近年来,由于金融机构体制、机制的因素,在具体的支农、助农工作中还存在着群众贷款难问题。目前信用社支农贷款额度为3000-6000元,由于物价上涨,贷款金额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发展需要,阻碍了群众的发展。

2.政府惠农补助资金不多。近年来,政府支农惠农的资金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补助资金缺口数量较大,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但由于资金缺口大,造成了多数新打机井不能正常使用,影响了群众的生产。

3.农产品产--供--销脱节。近年来,随着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的不断扩大,但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因素,市场销售体系网络不健全,合作社在农业产供销中的作用甚微。

4.缺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土地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二轮承包后,由于农村人口增多,新迁入、出生的人口一直没有土地,但是由于村上发展公益事业的需要,村组往往已经将5%机动地承包出去,且5%机动地也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致使缺地农民不断增多,这也成为了目前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

(二)农资价格上涨,农民增收创收压力还比较大

一方面随着通货膨胀形势的不断严峻,国家虽然在调控物价方面采取了措施,如规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加大农资补贴力度,但是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影响到农民的创收。另一方面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形式依然严峻。尽量运用科技手段、产业结构调整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但是产品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小,如小麦和玉米提高100公斤是相当困难的。

(三)培育新农民步子还比较缓慢

农村劳动力受专业培训程度低,从而阻碍了接收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能力。由于小农思想的束缚、出门打工者较多等原因,农民学习科技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只看到眼见能赚多少钱,对科技培训积极性不高。

(四)农村生活居住环境还不尽人意

农村建房缺乏规划,分布无序,杂乱无章,生活污水自然排放,生活垃圾随便堆放,进行“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厕、改水、改厨、改圈)的农村住户不到30%,进展缓慢,农村生活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居住环境不尽人意。

二、加快通远镇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又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多种举措促进农民创收增收

1.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贷款渠道上,制定农行、农发行等专业农业金融机构支农惠农具体政策措施,加大商业银行支农惠农贷款的力度。在贷款方式上,进一步完善“五户联保”的贷款方式,同时开展以建立农户资产抵押的贷款方式,用农户的房屋或生产性的大棚、果树财产等进行评估贷款,减少贷款手续环节。

2.改革政府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改革财政支农预算分配管理方式,统一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科学划分财政支农预算科目。建议实行5:3:2的配套资金分配办法,即:群众拿5,配套资金3,工作经费2。

3.建立完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要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专业市场网络,提高集散速度。例如,2010年我镇已经与深圳科健投资公司签订了2000亩蔬菜种植购销协议,公司提供种植品种、种植技术、农资等,而且蔬菜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10%左右,保障了农民群众增收创收。

4.确保缺地农民的利益。镇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开拓就业市场,支持和引导农民走进第二、三产业;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保证被征地农民在失去了土地这个劳动对象和最基本的资料后,有一个基本的生活来源。

(二)以特色产业为引擎推动通远镇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以建设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为抓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远镇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区由设施蔬菜栽培基地、蔬菜育苗中心、蔬菜交易市场三大建设内容组成。规划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总面积26000亩,其中设施栽培25770亩,新蔬菜育苗中心80亩,新建设蔬菜交易市场150亩。

2.以农业合作社为龙头,树立品牌意思。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以农业合作社为龙头,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知名品牌。现在通远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多达十几家之多,数量呈逐渐上升态势,而且规模不断壮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3.以全民创业为动力,发挥自身优势,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积极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养殖,把回乡农民工创业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资金上、项目上、创业环境上给以大力支持。

(三)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档次

重点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性培训,扎实推进“一池四改”,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同时以统筹城乡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名村。

(四)下大力气改善民生,确保农民过上幸福日子

镇政府一是民政救济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合疗和养老保险工作发挥明显作用。三是村级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为群众看病提供了更多方便。四是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大。五是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了县上下达的各项人口控制指标,计划生育率达到了100%,保持了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好态势。六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七是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通远镇作为一个农业大镇,在这种发展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如何全面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们不断的思考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库占福.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1):103.

[2] 刘军伟.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3):102.

篇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建筑设计;解决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就促使农民的宅居地面积缩小,主要就是为了切实的保护农业,保护耕地,毕竟农业才能够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序,而且新农村的建设是将农村原有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进行全面的改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农民不满意,造成新农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下我们就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和主要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肯定就进一步的新农村建筑设计要掌握的原则,切实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是对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个国家要进步和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必须是一致的,我国地大物博,新农村的建设是对农村地区的全面改造,从住房问题和建筑面积的规划上,就将农村的落后、贫穷面貌进行了全新的突破更新,而且我国的国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将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条件,更大程度上推进对农村的普及,改善农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现象。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就表现在对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而且新农村的住宅一定要符合农民对于生活基本条件的要求,才能够全面的建设推广。所以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当前的推广发展较慢,但是只要能够将农村宅基地的住房建筑设计整体质量予以重视,加大技术投入就能将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落实和推进,同时解决住房建筑设计问题才能够建立起适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新型住宅,才能够从真正的意义上达到对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2.促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新农村的建设就是为了节约建设用地,保护耕地,所以农村的建筑设计就成为了单元房式的高层叠加,这不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农民对自己的理想住宅建筑要求就是有屋有院,扛几把锄头回来能够看见自家的炊烟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将这一理想画面全面的打破了,层层设计的单元房格式,是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进进出出的都是泥土,整个生活住宅的质量也不可能上升,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建筑过程中设计一定要科学,还要切实的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民俗传统,在节约耕地的基础上全面的开展设计和规划。

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只要能够从建筑设计中实现尊重人的标准,那么农村的旧面貌就会全面的被更改,而且实际上的农村地区更多的农民希望自己能够居住高楼洋房内,只要设计能够将农民生活的细节要求和住宅条件进行规划和布局,就能够将农村地区的住宅建设全面的推进改变。再加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地区的新建设还要参考节能技术进行推广,从而在建筑结构上提供安全,在生活设备上保证节约能源,新农村的建设就会更加有力的推进,所以新农村的建设意义才有保证,在进一步的新农村住房设计中就会将人性化的标准推展开来。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实践方法

1.立足现实进行调查

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延续我国的文明和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由于长久的农业经济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现代化发展要求脱节甚远,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而且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也不理解,更不用说认同了。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传统要求、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将农民的住宅要求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进行追踪,从而找到最适合农民理想中的住房设计理念,再加上农村地区大多数的群众是比较认同现代化的建设的,其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将现代化建设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第一步,在住房上实现了现代化的设计和建设,就能够实现农民对于洋房的追求,因此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回迎刃而解,建筑设计也能够有效的实践。

2.实施资金补助推进新农村住房建设

大多数的农民都有恋旧情节,对于老宅感情深厚,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农民的小院要求忽略掉,从而新农村的推广和建设被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制约,宅院就像是村民的感情寄托,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对宅院的要求和建设,所以从感情和现实中都对新农村的建设实施提出新的难题,要全面的推进新农村的住房建设就是要把现实的问题面对,将要实施新农村建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借助评估部门的科学评估措施,对于将要拆除的老宅子给予经济的补助,使农民收益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新农村的推广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将会是我国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实施方式,节约建筑用地是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分析,耕地保护好才有经济的有效循环发展,并且农村地区将会是未来我国工业经济集中开展的根据地,为了将来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农村地区的基本面貌一定要全面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首要体现在住宅条件上。因此实施农村旧宅基地的拆迁补助是最有效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手段。

3.实施宅居地的科学规划

农村地区的住宅要求就是将农民的住行全面的解决,在住宅设计上除了要设计空间宽松的住宅面积,更重要的还有对于农民的出行方便的设计,建立地下停车场或者底层车库,建议扩展地下空间建筑。所以建筑的设计不能再是一味的高层叠压,而是讲究实际的结合当地村况进行落实设计。

要使设计科学合理就必须进行实地的勘探和考察,将当地的土质、地理情况全面的综合分析,再进一步的实施建筑的设计,从而在进一步的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可以被支持的依据。

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对屋院的要求,但是建筑设计可以从室内空间距离上满足村民的要求,在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在飞快地发展,相信新农村的建设只要是能够将建筑设计工作按照村民的实际要求开展,即使是高层建筑,也能够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彭必荣,郭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设计浅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

篇13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研究与探索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经济生活的广泛应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电算化会计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较晚,但是,其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 

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风险存在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人为因素,舞弊造假。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有些系统内部工作人员窃取口令、文件,用来作弊。或非法转移资金、掩盖各种舞弊行为泄露商业秘密、等。 

    (二)会计软件自身缺乏安全性与保密性。不少单位由于各方面原因,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模式是选择购买通用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由于通用使得一些非法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违法操作,造成企业的严重损失。还有一些会计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客观上增加了追究责任的难度和产生风险的几率。 

   (三)会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电脑无与伦比的运算速度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但由于部分会计人员对计算机风险缺乏了解,思想上不够重视,许多单位也忽视安全防范教育。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少单位非电算化会计人员随意操作、至使系统软硬件故障等,导致会计数据错误、丢失或被篡改。在网络环境下,数据容易被截取、盗用,甚至被篡改。同时,由于审计取证难度大,同时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五)病毒侵袭造成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当前,计算机病毒防不胜防,在网络环境下,一台计算机染上病毒,能够导致网络中其他计算机也感染病毒,它可以通过软盘、U盘等途径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和电子邮件进行传播。有些黑客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或其他利益而入侵单位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盗取机密资料、文件、数据等,从而获得非法利益。 

    二、如何做好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防范对策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从内控制度抓起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l、对一般工作上控制:一定要避免兼职,因为组织与管理控制的基本目的是减少发生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要相互分离,互不兼任,同时还应定期轮换,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业务处理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要严格分离,除了执行业务记录的职能外,不能负责业务的批准和执行,也不能保管除计算机系统以外的任何资产。 

    2、对应用过程的控制 

    (1)关于输入控制:经审批的业务数据能准确、完整地输入系统,被系统发现并拒绝的错误数据,能经恰当的改正后重新输入系统。所有业务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恰当的审批手续,只有经审批的数据才能输入系统。所以输入操作是保证系统数据正确的关键环节,要有严格控制;会计软件必须具备必要的防范会计数据输入差错的功能。  

   (2)关于处理控制:处理过程的现场控制应该将前个过程的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现场检索,经过系统核对、验证无误,确认该处理过程正确无误后才可以进入本次处理;业务时序控制是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一个处理过程的运行结果取决于若干个相关条件过程的完成;数据备份及可恢复控制是将机内会计数据进行备份,是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防止数据丢失的防范措施。

篇14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和谐社会

要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我们不仅仅需要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还需要提高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人数比较多的农村或者县城来说,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教育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随着我国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国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的速度加快,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对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工作进行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相关的交通安全工作人员把全县城的道路交通安全所涉及的各种隐患以及各项政策的整顿,甚至是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及教育的工作或者任务作为了这些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过程中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但是经过我们相关的交通工作人员不懈努力,农村的交通安全的相关宣传教育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1 新农村建设中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这些年在道路交通中出现的事故以及死亡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所以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且也对执法人员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的执法过程中制定了非常严厉的规章制度。我国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隐患的整顿过程中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等等很多相关的能源,将这些能源主要运用在对村民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民的交通安全的意识以及相关的知识水平,我们道路交通工作人员才能够尽可能比较顺利的进行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从而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的公共秩序,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村民的道路交通的法律知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车祸、事故以及纠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环境。从此可以得出,只有我们的道路交通工作人员以及村民能够很好的配合,争取尽可能的实现人民、车辆、道路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相互协调或者和谐的发展局面,这就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前提。

但是由于现在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各项指标的快速发展和改善使得我国的农村或者县城中的人均流量以及车辆流量都在不断的上升,这样就使得交通安全的工作实行起来越来越困难。根据相关的交通工作人员的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在很多县出现的道路交通事故或者车祸等等这些道路交通问题中,有超过九成的事故都涉及到的农村的人民群众,这样的不良现象可能会使得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得到威胁或者受到比较严重的损失,从而导致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出现并不和谐的因素或者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农村的很多地区,道路交通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的普及道路交通安全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就直接影响农村的人民群众对于相关的交通法律知识以及教育水平下降,这加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种宣传条件比较差,使得农村的人民群众没有积极的接受交通法律知识以及交通安全的意识。在这些不良的条件和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观点、更加长远的眼光以及更大的范围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所有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知识水平以及相关的道路交通法律知识,最终实现道路交通的和谐发展以及协调发展。我们可以结合我县的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宣传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漏洞,进行分析出现这种问题或者漏洞的原因,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或者方法来改善这种不良的现象。

2 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工作安排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漏洞

2.1 在我县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的工作安排的时候,主要是以公安交警为核心。公安交警的主要工作还有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各种交通案件的处理,这样就使得公安交警在农村进行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时间大大的减少了。

2.2 在宣传方式上主要采用传统的方法,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方法创新。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的时候,主要采用的就是悬挂相关的宣传标语、在公布栏上粘贴相应的交通安全知识或者在流动的客运站或者火车站粘贴相关的宣传横幅。这样的宣传方式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这样传统的方式有些只是形式主义,并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因为宣传的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这样的宣传方式并不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识宣传。

2.3 对于交通安全工作的宣传范围上来讲,相关的工作人员只能够在重点地区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而对于比较偏远或者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地区没有进行充分的宣传活动。现在我县的交通安全宣传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县城的地区,对于农村也只是集中在一些车站点或者客运站,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进行宣传。

3 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工作安排的宣传教育工作应该采取的对策

每个村子或者镇上组织一些道路交通安全普及知识进农村的活动,与相关的教育结构进行沟通和协商,将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学生平时学习和教育的一部分,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传播的优势,将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新闻媒体中进行播放,这样人们才能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增强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

对于农村民警的各种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加强,如果民警能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那么对于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将会奠定一个非常深厚的基础,并且宣传范围将会大大增强。鉴于这一点,我们相关部门应该提升民警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以及工作的再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林芳.如何加强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J].福建农机,2010(0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