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范文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2 10:13: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

篇1

关键词:苎麻 纺织 技术 创新

苎麻一向被全世界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因此良好的透气性能、吸湿放湿性能,以及防腐、防霉性能而成为备受推崇的一种上等纺织类材料。在制作衣物等方面,苎麻织物所具有的挺括、轻盈、透气等性能受到了来自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在我国,麻纺织技术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1972年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一件精细苎麻布证明我国早在古代就已经具备了成熟高超的麻纺织技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苎麻纺织早已进入到了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阶段,且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苎麻纺织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新型技术不断涌现,为我国苎麻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一、苎麻纺纱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苎麻纺纱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及创新,本文主要总结出以下五种来进行说明。

(一)、牵切纺技术

牵切纺纱技术原本是应用于化纤领域的新工艺,然而经过部分厂家的实践,证实牵切纺纱技术同样可应用于苎麻纺织领域。相较于传统工艺,牵切纺纱技术可以在不开松和梳理的情况下直接将纺纱性能较好的适纺纤维喂入到纺纱装置中,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纤维长度均匀性,避免了由于梳针梳理而可能产生的麻粒和白点,且牵切纺纱技术的工艺流程相较于以往的工艺流程减少了数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生物脱胶技术

在传统生产工艺中,苎麻脱胶一直采用的是化学脱胶技术。化学脱胶不仅会损害苎麻的纤维强度,还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进入到21世纪以来,新型的生物脱胶技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利用果胶酶和半纤维素酶进行苎麻脱胶的工艺已有较大突破,同时苎麻生化联合脱胶技术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不过,要想获得全面成熟的生物脱胶技术,目前还有不少类似于木质素酶、脱胶废水的问题需要解决。生物脱胶技术是未来苎麻纺织产业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离这一工艺尚有些距离。

(三)、紧密纺技术

因苎麻所具备的特性,传统生产工艺往往无法有效解决纺纱过程中出现的毛羽过多问题。紧密纺纱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紧密纺纱技术主要是靠增加一对控制罗拉于环锭细纱机的前罗拉输出须条处,以缩小加捻三角区须条带宽度,从而将须条中的纤维卷捻进纱条中,以此来改善成纱质量。经实践证明,紧密纺纱技术要比普通纺纱技术减少60%的毛羽量。

(四)、气流纺技术

气流纺纱技术作为新型技术中的一种,也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关注。目前在苎麻纺织领域使用的气流纺纱技术主要有喷气纺纱技术和利用喷嘴减少苎麻纱毛羽技术。

喷气纺纱技术主要是依靠两相反喷嘴形成一涡流场,从而推动纱条回转使纱条加捻成纱。相比于传统的成纱工艺,喷气纺纱技术下的纱条纱疵少,干均匀度较好,且细节多粗节少,既能大量避免织造断头还可提高织机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收益。

喷嘴减少苎麻纱毛羽技术则是以喷嘴与环锭纺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了喷嘴对纱条的加捻作用,起到将露出纱体的毛羽重新加捻进纱体内的效果。喷嘴与环锭纺相结合的技术,可以使长毛羽在气流作用下以螺旋的方式包缠紧纱线表面,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成纱过程中的毛羽量,还能同时促进成纱效率。

然而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气流纺纱技术受到硬件设备的限制,目前还难以得到苎麻纺织行业的大规模使用。

(五)、复精梳工艺

为纺出细特纱线、低特纯麻纱,精梳工艺相较于传统技术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苎麻具有单纤维强度大,伸长形变小,扭转刚度大等特点。在纺纱时,往往出现纱线粗硬的情况,传统工艺中的成纱支数始终不够理想。为获得较为理想的纱条,现苎麻纺织领域中主要采用复精梳工艺,以加大初精梳机的拔取隔距来提高纱条均匀度,降低杂质、麻粒的含量。同时,复精梳工艺还能有效降低对工艺设备的损耗,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苎麻织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由于苎麻本身所具有的材料特性,在苎麻的织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无法获得较为理想的织造效果,而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纺织过程中的毛羽问题。纱条上的毛羽一般质地坚硬,数量多,长度长,若是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织造效果,阻碍生产,还会导致织造出来的产品质量档次过低,从而无法使用。目前的苎麻纺织工艺中主要是采用棉织设备来进行织造。因此,根据棉织设备的类型和特点,现阶段主要出现了以解决毛羽问题为主的络整改造、浆纱配料及技术等技术上的发展和创新。

(一)、络整改造技术

就目前而言,在苎麻纺织工艺中主要采用的络整设备为1332MD型普通槽筒式络筒机和自动络筒机。考虑到苎麻其本身特性,在进行络整时,生产厂商需要限制络整的速度及张力,控制静电积聚并同时保证设备对苎麻纱的摩擦和拉伸影响限定在要求值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结合设备成本的考量,现苎麻纺织领域采用的作法是改造普通槽筒络筒机,采用金属槽筒、经轴直接传动的新型整经机、电子清纱器、空气捻接技术等来达到理想的络整效果。这类措施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络整作用,同时还能保护苎麻纱线的原本性能。

(二)、浆纱配料及技术

浆纱技术是苎麻纺织技术领域里的一项关键技术。近年来,浆纱的配料及工艺路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且尚无定论。

目前而言,在浆纱的配料中,主要以氧化玉米淀粉、1799-PVA、聚丙烯酸酯共聚浆料这三种材料进行等量调配,并辅助以平滑剂,可起到提高织造效率和改善产品品质的作用;变形淀粉、聚丙烯酸酯类浆料、PVA-205MB等三种材料进行调配,则可显著减少二次毛羽出现的状况,若再加进乳化油等材料,还可提高苎麻纱的柔韧性和吸湿性,提高产品品质,促进生产。

而在浆纱技术工艺方面,现阶段主要以“双浸双压、大压浆力上浆”的浆纱工艺路线及“浆前预湿,高浓高压”的上浆工艺路线。经过部分生产厂家的实践证明,这两种工艺路线在提高织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解决毛羽问题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总 结:

苎麻纺织工艺在我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在现代社会中,工业化的苎麻纺织生产必然要求相应纺织技术的不断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的纺织技术还会不断出现,带领苎麻纺织行业走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刘学锋,马芹.苎麻纺织技术的发展[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2)

[2]成雄伟.我国苎麻纺织工业历史现状及发展[J].中国麻业科学,2007(29)

篇2

关键词:CDIO;纺纱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3-03

一、纺纱学教学现状

纺纱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其涉及内容广、工程实践性很强,主要讲述纺纱原理、纺纱设备、纺纱工艺、制品质量控制、新型纺纱方法等内容。近年来,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实习实践条件的变化,使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机会大大缩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产”与“学”严重脱节,学生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虽然有一部分实验课程,但实验课程多为纺纱理论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学生对工程实践仍然非常陌生,缺少关于纺纱产品开发全过程的综合能力训练,并且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靠暂时性的记忆来应付考试,在考试之后知识就忘记了一大半。在毕业答辩时,部分学生对纺纱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都很难回答清楚,如部分同学对于纺纱工艺流程都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在对学生表现深感遗憾的同时,作为老师必须思考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另外,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本科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经验,通过近年来的观察,发现缺少实践能力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纺织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些现象的产生,影响了毕业生职业理想的实现,使他们在刚刚工作后就会有严重的挫折感,对自身的价值很难作出正确评价;同时也会大大影响纺织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给人造成教学质量滑坡的印象,影响学校多年来在纺织行业内部来之不易的好声誉。因此,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与工程-社会大系统适应和调控能力。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总理所说:“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不谋而合[1,2]。CDIO工程教育理念目标为培养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的工程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个人能力(自学、创新)、人际能力(交流沟通、协同工作)、社会意识为目标,以科学的专业内容为载体,以自主团队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教学为手段,实现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听中学”的被动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学术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3,4]。将CDIO理念引入到纺纱学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在已学纺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构思、设计纺纱新产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具体的纺纱工程问题进行课程学习,按照课程进度进行纺纱产品的具体工艺设计生产实施和质量检测及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团队合作、查阅资料、教师辅导等方式解决。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中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训练,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纺纱学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掌握纺纱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纺纱产品的构思、设计、生产实施过程,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纺纱实践的工作机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学生成为新产品创造和执行过程中的领导者,培养高素质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服务。

三、基于CDIO的纺纱学教学改革实践

1.工程项目设计和训练。纺纱学总学时为80学时,采取以实用为导向,有重点性筛选授课知识。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组织,确定若干纺纱工程项目,其中项目分为验证性项目和设计性项目两大类。课程有大量的公式推导过程,授课内容采取忽略一些不重要的繁琐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讲述方法和结果。同时,扩充课本中并未涉及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在课程学习之初,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ProjectTeam),每组分配具体的项目,如某新型纱线产品的纺纱工艺设计(母项目),并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即课程学习进程)把此题目分解为若干小题目(子项目),如各工序的纺纱工艺设计,随着课程学习的进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工艺设计内容,逐个完成每个子项目,课程结束时对子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修正,得出最终设计方案,并上交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工艺设计在纺纱设备上完成产品开发和各工序产品性能的测试工作。学生在掌握纺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工程训练。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综合性创新性项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利用以前实验积累完成设计题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纺纱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分组实施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结合工程实际制作教学PPT,引入大量插图及动态模拟、实景拍摄图片和录像,将传统的教学理论形象化,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使学生对纺纱工程的基本理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生产录像能更加具体形象地介绍纺纱生产的实际情况。在课件中安排“知识点回顾”“课堂思考题”等环节,其中“知识点回顾”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是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安排“课堂思考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每年备课必更新项,及时补充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动向,适当删减陈旧的知识点,并根据课件课堂教学使用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课件相关内容。

3.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大学生因为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对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虽然在开课之前进行过纺织专业实习,但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性质,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纺纱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内容较为枯燥的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纺纱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点讲授时,适当设计教学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如何探求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纺纱学中梳理机梳针配置方式对纤维产生的作用问题,教师可以先讲解一或两种梳针配置方式对纤维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让学生先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画出另一种梳针的配置方式,让学生学习老师的分析推导过程,最终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可以从授课内容中选择一部分内容(如新型纺纱原料及性能、新型纺纱机械的发展现状等),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然后在第二节课时一起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文字和语言组织能力。

4.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学生依托我校已有的科研平台,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在教师与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指导,学生参与查阅和筛选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阶段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这些工作都贯穿了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理念,同时也符合CDIO大纲中对基础知识、个人技能、大系统适应和调控等能力的培养要求。

5.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向导作用,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通过笔试结果来评定成绩,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很难满足纺纱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改革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打破传统“一卷订终身”的形式,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模拟工程案例报告(20%)、学生实践活动和撰写小论文(10%)三部分组成。这种考核方式符合CDIO的理念,可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以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结束语

根据纺纱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基础,对纺纱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方式,首先学生对纺纱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并在纺纱理论和纺纱技能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具有了纺纱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也体现出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CDIO教育模式——“做中学”的引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毕业后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2]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3]程淑红,侯培国,屈晓阳,等.基于CDIO理念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教学研究,2012,(1):83-85.

[4]董晨,戴敏,张桦.基于CDIO模式的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6):36-40.

篇3

关键词:废旧棉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化学法;物理法;高附加值产品

中图分类号:TS102.9 文献标志码:A

The Recycling Way of Waste Cotton Textiles

Abstract: Various recycling methods of cotton textiles and cotton blended textil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detailed analysi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mechanical method is still a dominant way of recycling waste cotton textiles, and some new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ing higher valueadded products with waste cotton textiles are also paid attention by the industry.

Key words: waste cotton textiles; recycle; chemical method; mechanical method; high value-added product

棉纤维是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也是产量最高的天然纤维。据统计,2011/2012年度全球消费棉花共计2 424.3万t,其中我国的消耗量约占全球的40%。近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纺织品的使用周期缩短,造成废旧纺织品的数量不断攀升。据估计,2012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存量已达2 300 t。它们大部分被焚烧和掩埋,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其中,纯棉及含棉纺织品占了很大一部分。与此同时,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一些国家开始减少棉花种植面积而用以种植粮食,为棉纤维的产量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对废旧纺织品特别是废旧棉纺织品的再利用势在必行。可喜的是,我国已在《“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重点任务》和《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大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本文从废旧棉纺织品的来源入手,根据不同的来源将其分类,按类综述了回收再利用的方法,以为从事此项研究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1 废旧棉纺织品的来源

废旧棉纺织品主要来源于 3 个方面:一是来自生产企业,企业在纺纱、织造和成品生产及加工等各生产工序中产生的棉短纤、废纱、废布和落棉等;二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纯棉织物,如服装、床上用品、毛巾和地毯等;三是来自混纺织物中的棉纤维。

2 废旧棉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

2.1 废旧棉纺织品的分类

针对废旧棉纺织品来源的不同,对其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和用途也有所不同。回收的纺织品首先必须进行分拣,主要包括 3 个步骤。

①首先要评估可再利用性,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再加工价值。对于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旧纺织品,可通过焚烧转化为热量;对使用过禁用偶氮染料和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纺织废料要直接剔除。

②对废旧棉纺织品进行分类。按照加工特性,纺织厂将纤维除杂、混合、梳理工序中产生的车肚花、盖板花、落棉等称为软质废料,可直接使用。若纤维已经形成纱线或织物,称为硬质废料,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将其开松梳理成单纤维状态。

③对混纺织物根据其用途决定是否对其进行纤维成分分离。

2.2 软质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软质材料主要是纺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此类废料仍然以棉纤维的形式存在,因此其回收再利用过程较为方便和简单。再利用时首先将其收集、分类、净化、干燥,采用转杯纺、摩擦纺或平行纺等方法纺成纱线,用于织物的生产,产品主要有牛仔布、粗纺面料、帆布、装饰布等。此类产品一般可以和原生纤维制成的产品相媲美,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也可将其与其它纤维混纺,通过纺纱工艺加工成混纺织物,用于制作家居面料、工业用织物及各种毛毯、面料等 。另外,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软质材料可经过适当处理用作絮填料(如汽车隔热、隔音层等材料)。特别是用在聚酯泡沫塑料垫内,可大大增强其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2.3 硬质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2.3.1 纯棉织物的回收再利用

(1)传统回收再利用方法

对于纯棉织物,传统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主要是物理机械回收,此种方法类似于上述对软质材料的再利用方法。不同的是,首先要通过切割机将织物切割为适当的碎片,再经泺口机进行纤维加工。再加工纤维成棉后,要进入纺纱车间进行生产工艺加工。近年来随着新型纺纱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使采用回收纤维进行纺纱变成了现实。

在机械处理过程中,为了减少对棉纤维的损伤和飞花的产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湿,以保持所要处理的废旧棉纺织品处于柔软状态。机械处理技术中的关键是切割和开松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设计出多功能可用于废旧棉纺织品回收的切割开松设备。根据不同原料的开松要求选择锡林组的数量,经渐进式物理作用而达到开松的目的。

废旧棉织物经切割、开松后得到的纤维分为可纺纤维和不可纺纤维两种,对于可纺纤维,可以利用摩擦纺、转杯纺和平行纺等纺纱技术进行纺纱。摩擦纱的紧度较小,表面丰满蓬松,弹性好,手感稍粗硬;转杯纺对纤维长度和纤度要求不高,正适合于废旧纺织品的加工,此外,转杯纱还适用于灯芯绒、劳动布、卡其和装饰用布等;平行纺适合加工废旧短纤维,所得包缠纱结构膨松,手感丰满,强力高,伸长率小,吸湿性好,可用于装饰材料、工业用织物及各种毛毯、服装衬里等。

对于经前处理工艺得到的不可纺纤维,可对其进行定向或随机排列后,再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进行加固、后整理等制成非织造产品。由于生产工艺流程短、成本低且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好,因而再加工纤维非织造布是纺织废料回收再利用应用最广泛的领域。英国已出现利用回收的废旧布料织成的毯子种植各类花草,可绿化、美化城市。因棉花天生就是良好的绝缘体,美国一些公司已成功利用棉纤维作为隔音阻热材料,应用于家用装饰用品、土工布、过滤产品或汽车用过滤纸等中。

(2)化学回收再利用

棉纤维中纤维素含量占90% ~ 95%,化学法便是针对棉纤维富含纤维素这一特点而应用的一种再利用方法。

利用废旧纺织品造纸,首先要将织物打碎并制浆,通过打浆、施胶、加填等获得交织均匀的薄片,再经压榨、干燥、压光等形成纸或纸板。美国克兰造纸公司最先开辟了用废旧纯棉衣物生产优质造币用纸的新技术;姜明等用回收的废弃棉织物制得的纸张也可用来造币,其纸张厚度、抗张强度、耐折度和撕裂度均可达到国家标准。

纤维素是制造再生纤维的主要原材料。以废旧棉为原料,经制浆、碱化、黄化等工序,再溶于稀碱液中制成粘胶,经湿法纺丝而制成的普通粘胶纤维对酸碱较敏感,且湿强很差;而用高粘度、高酯化度的低碱粘胶,在低酸、低盐纺丝浴中纺成的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就有良好的耐碱性和尺寸稳定性,其湿强也比普通粘胶高很多。采用NMMO有机溶剂溶解和干湿法纺丝工艺制成的Lyocell纤维对环境无污染,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吸湿性和悬垂性等。将废旧纤维素溶解在氢氧化铜或碱性铜盐的浓氨溶液内,生成的水合纤维素经后加工得到的铜氨纤维由于纤维细软、光泽适宜常用于高档丝织或针织物。

另一种化学回收方法是对纤维素大分子或纤维表面进行改性,接枝新元素,使纤维素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一种纤维素衍生物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是用于食品和化妆品领域的水溶性羧甲基纤维素(CMC)。国外研制成功并已普及应用的“溶媒-淤浆法”工艺,便是采用废旧棉生产出的新型改性CMC,可应用于更为广阔的工业生产领域和复杂的使用环境,满足更高的工艺要求。此外,有文献报道了一种新型羧甲基纤维素纳的制备方法,此法在解决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的同时,也开辟了生产羧甲基纤维素纳的新途径。

(3)其他方法

在材料领域,性能优异的碳纤维材料一直备受追捧。2008年,Seiichi Inoue等人首次利用水热法处理微晶纤维素得到木炭,并通过分析表明,水热处理时纤维素发生脱氢、脱氧反应,水热条件促进了纤维素炭化。随后,M. Sevilla等人也通过水热法利用微晶纤维素制备出直径为 2 ~ 10 μm的球形碳材料,并详细分析了纤维素的炭化机理。

同样,国内也出现过类似的报道。太原理工大学的高晓月等人利用水热法将棉浆粕炭化制备碳纤维材料,并讨论了反应条件对产物表观形貌的影响。最近,戴晋明等人直接以废旧棉织物为原料,将棉织物做洗涤、粉碎等预处理后投入高压反应釜内,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出了碳材料,分析表明得到的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形貌结构,其表面不但继承了纤维素大量的官能团,还形成了许多如羧基、羰基等新官能团,大大提高了碳材料的活性。研究者也尝试了别的方法来炭化棉纤维,如将废弃棉纺织品放入氮气气氛下的管式马佛炉中,在高温下使棉纤维炭化为良好的活性炭,高国龙等研究了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废棉布活性炭的工艺条件。制备的废旧棉布活性炭性能优于商品活性炭。利用这些方法回收再利用棉织物,得到产物的附加值较其他方法要高,且不会出现纺纱中的粉尘污染,以及粘胶纤维和造纸过程的环境污染,开辟了棉纤维化学再利用的新途径,值得更多的研究者深入探讨。

2.3.2 棉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的回收再利用

(1)混纺织物纤维分离的回收再利用方法

纺织品多由成分不同、性能各异的纱线混纺而成,大多要将纱线分离后才能回收利用。由于纺织品纤维成分和混纺比例多种多样,因此针对所有类型的纺织品进行研究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到了最常见的涤纶/棉混纺织物上。

众所周知,单一聚酯的回收已比较成熟,而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回收仍处于研究阶段,总的来说其方法可归纳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物理法是利用特制的溶剂将棉纤维或涤纶溶解掉,从而将未溶解的部分滤出,进而分别利用。荣真等使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将涤纶/棉混纺织物中的棉纤维溶解,并得到聚酯。此法有效地分离了涤纶与棉纤维,被溶解的棉纤维则变成固态纤维素,用于造纸或与热塑性材料混合后,制成各种型材和板材等。化学法是将织物中涤纶或棉纤维降解为低聚体或单体,而另一种纤维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如NaOH可将涤纶/棉混纺织物中的聚酯解聚为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而在此条件下棉纤维不发生化学变化并被滤出,漂白后的棉纤维可用热NMMO水溶液溶解,纺丝制成Lyocell纤维。用乙二醇醇解聚酯而保持棉纤维不发生黄变等变化,滤出的棉纤维性能不但和原生纤维相仿,且醇解所得产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更利于聚酯的重新聚合。

(2)混纺织物纤维未分离的回收再利用方法

不难看出,将涤纶/棉混纺织物分离再利用,所得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但其成本也较高,工艺复杂,且溶剂或解聚剂使用还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因此,不将涤纶/棉混纺织物分离利用也在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首先,上述棉织物的传统回收再利用方法完全适用于混纺织物,打碎后重新纺纱或加工非织造布。2010年,浙江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和总后勤装备研究所合作,将混纺成分稳定、色泽相同的废旧军服经过消毒、破碎、开棉以及纺丝等工序,变身为再生纤维材料,用于制造箱包、服装和毛毯等产品,很好地解决了废旧军服的存放问题。

此外,纤维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增强材料。对于混纺织物,可以充分利用各纤维的特性,将其作为增强体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从而改善聚合物的热塑性、保形性、强拉伸和弯曲性能,制成类似于聚合物共混体的补强性复合材料。而沈巨磊等人使用共混塑炼法制备以废弃聚丙烯颗粒为基体材料,废弃涤纶/棉、棉/麻混合纤维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板材,获得板材具有较好的抗冲击和拉伸强度。最近,曾广胜等以NH4HCO为发泡剂,废纤维素纤维为增强体,PVA为基质,辅以其它助剂,利用挤出发泡法制备出的复合发泡材料,可进行生物降解。

3 结语

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缓解纺织行业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我国国情,将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1)利用传统物理法将棉纺织品重新加工成短纤、纱线和织物以及非织造布等依然是当前主要的再利用方法,但这种方法对废旧棉织物的力学性能往往有一定要求,且得到的产物多以低端纺织品为主;

(2)利用废旧棉织物造纸或制造粘胶纤维的技术出现了一些革新和发展;

(3)利用废旧棉纤维制备碳纤维材料的新方法开始出现,此法对棉织物的力学性能无要求且产物的附加值较高,具有广阔开发和应用前景。

此外,利用棉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的织物做增强材料的研究也值得参考与推广。同时不能回避的是:虽然人们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意识逐渐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但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废弃纺织品数量,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依然出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企业共同推进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寰.我国纺织行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分析[J].纺织导报,2012,30(5):28-30.

[2] 顾明明,唐世君.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J].再生资源与循环济,2012,5(1):27-29.

[3] 姚穆.中国纺织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纤检,2011(7):43-45.

[4] 史晟,戴晋明,牛梅,等.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J] .纺织学报,2011(11):147-152.

[5] 严涛海,李金水.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的探讨[J].山东纺织科技,2012(2):43-45.

[6] 张卓.国内外纺织品回收业的现状[J].环保,2001(2):37-39.[7] 姚培建.纺织废料的回收与利用[J].纺织装饰科技,2008,22(2):29-30.

[8] 韩丽,高雁,李静,等.废弃纺织纤维的再加工与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J].中国纤检,2010(1):74-77.

[9] Gulich B.机械工业在纺织品回收利用领域的作用[J].汪玲玲译.国际纺织导报,2004,32(2):67-69.

[10] 严方平,徐勤,于素英,等.纺织废料再加工利用综述[J].中国纤检,2008(11):26-57.

[11] 王来力,吴雄英,丁雪梅.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探讨[J].纺织导报,2009(4):26-28.

[12] 赵连英.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与产品开发论述[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14.[13] 赵永霞,董奎勇.国内外非织造布技术与市场(二)[J].纺织导报,2007(11):87-94.

[14] Hoon Joo Lee,Nancy Cassill.Analysis of world nonwovens market[J].Journal of Textile and Apparel,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6,5(3):1-19.

[15] Cai Qianhua.Modifications of cellulos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pulp and paper[J].World Pulp and Paper,2007,26,(4):18-22.

[16] 姜明,龙柱,林杰.打浆对废弃棉织物用于制浆造纸的影响[J].中国造纸学报,2012(增刊):184-188.

[17] 赵永霞.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和对策[J].纺织导报,2008(11):37-52.[18] 朱杨志.以废弃棉织物制备羧甲基纤维素钠工艺初探[J].科技传播,2012(10):187-188.

[19] Seiichi Inoue,Seiji Uno,Tomoaki Minowa.Carbonization of cellulose using the hydrothermal method[J].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Japan,2008,41(3):210-215.

[20] M Sevilla,A B Fuertes.The production of carbon materials by 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 of cellulose[J].CAARBON,2009(47):2281-2289 .

[21] 高晓月,王美蓉,王淑花,等.纤维素制备碳材料的工艺与机理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2,40(8):119-122.

[22] 戴晋明,史晟,高立斌,等.一种用废旧棉纤维制备碳微球的方法[P].中国:CN102583304A,2012-07-18.

[23] 高国龙,李登新,孙丽娜.废棉布制备活性炭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2,6(2):637-640.

[24] 荣真,陈昀,唐世军.离子液体溶解法分离废弃涤棉混纺织物[J].纺织学报,2012,33(8):24-29.

[25] 罗艳辉,蒲宗耀,黄玉华.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纺织科技进展,2010(3):9-12.

[26] BAJWA SG,BAJWA D S,HOLT G,et al.Properties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with cotton and guayule biomass residues as fiber fillers[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11,33(3):747-755.

[27] YACHMENEV V G,PARIKH D V,CALAMARI J.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ies of biodegradable,cellulosic-based nonwoven composite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J].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2002,31(4):283-296.

[28] FINKLER M,NUNES R C R,ZATTERA A J,et al.Incorporation of waste textile fabric in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matrix[J].Progress in Rubber Plastics Recycling Technology,2006,22(2):115-126.

[29] 张丽,刘梁森,邱冠雄.废弃纺织材料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13,34(4):153-160.

篇4

关键词:纺织认识实习;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纺织行业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与技术的集成化和智能化,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加快形成现代纺织工业[1]。为了迎接和服务新一轮产业革命,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建设等重大改革举措,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我校(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始于2011年。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及国际化需求,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爱国进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能够在纺织及相关领域从事纺织工程专业技术以及纺织品设计与开发、检测、贸易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纺织认识实习是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纺织材料学”课程后,进入“纺纱学”“机织学”等专业课学习之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第三学期末)。该实习是学生大学期间第一次进入纺织企业进行实习,对于学生专业启蒙教育、专业信心及兴趣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认识实习将架起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自主向纺织专业课程学习过渡。为此,本教学团队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系统梳理目前纺织认识实习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纺织认识实习概况及存在问题

纺织认识实习是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行业概况、专业内容和发展前景,激发专业兴趣,产生专业学习的欲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引导。在此阶段,学生刚完成基础课程学习,还未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对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纺织品生产工艺、企业管理及职业信息等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认识。传统的认识实习主要由教师讲授、现场参观(附近企业)、撰写实习报告等环节组成,这种实习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学生没有明确的任务,学习处于被动跟随状态,大部分实习内容可谓走马观花;(2)企业设备和生产工艺不具备代表性,科技含量及新颖性不足,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3)缺乏针对性的动员和严格的总结,实习报告类似流水账,没有问题交流和心得体会。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二、纺织认识实习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认识专业、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又要发挥实习指导团队的引导作用,采取问题引导和启发、任务驱动、实习内容模块化、教学体系标准化、过程性考核等措施[45]。1.纺织认识实习的组织和实施流程。我校纺织学院高度重视卓越班纺织认识实习的组织与实施,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1)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实习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学院负责人积极联系河南省纺织工业联合会,协调对接企业,选择河南省纺织行业标杆企业,尤其是技术先进、工艺丰富的纺织企业,通过电话沟通并实地考察,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目前,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已在省内建成实习基地15个,申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1项,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2)校企协同育人,共同拟定实习目标和详细的实习计划,明确“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习环节讲解和指导。(3)全面做好实习动员,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明确实习内容和要求,强调安全教育及纪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自主学习。邀请纺织工业协会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做关于行业现状和前景的学术报告,让学生建立行业信心。(4)现场实习践行问题导向。以南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纺织认识实习为例(见图2),以纺织加工纤维原料为起点和纺织终端产品为指引,设置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现场实习中重点了解纺织加工过程、工艺实现设备及关键机构等。设置交流互动环节,让学生就专业、职业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习效果。(5)注重实结,组织学生分组汇报,指导教师进行科学评价和反馈实习效果,并持续改进。2.构建纺织认识实习标准化实习内容及体系。针对大类招生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重新梳理纺织认识实习内容,构建从纤维原料到市场产品,现代自动化、一体化工艺及设备等内容。加强对各模块认识实习内容的设计与建设,构建应用型标准化实习内容及体系(见图3),主要包括纺织原料(原料种类、品质指标、配棉调度)、纺纱工艺(开清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组织结构(坯布认识及表示、区分经纬和正反)、织造工艺(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织造)、设备机构(设备型号、关键机构、自动化和智能化)、质量控制(制品及半制品品质、性能)及产品开发、企业经营8大模块的认识实习教学内容。971针对模块化纺织认识实习内容,设计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引导问题及任务。通过听取专业学术报告、现场参观及实结等增加实践知识,使学生对纺织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关键机构、制品及半制品的质量控制等有直观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形成知识导图,引导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3.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实习的目的,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上述组织实施,构建标准化实习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重视,实现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对于实习环节考核一直是一个难题,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实习效果,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构建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对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如图4所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1)实习过程中的行业报告、文献检索和现场情况记录,开阔学生的行业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占30%;(2)实习报告作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占40%,主要考核学生对行业现状和前景的认识程度,对纺织工艺流程及设备了解的清晰程度,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工艺流程及关键机构的认识;(3)组织学生分组汇报,现场答辩、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问题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占30%。这种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并进行持续改进。

三、结语

课程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对纺织工程专业纺织认识实习的组织与实施、实习内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构建了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实习内容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兴趣和对行业的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习效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龙.嘉麟杰:创新再出发演绎现代纺织新内涵[J].中国纺织,2020(1):104-105.

[2]杨明,高建良,张学博.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实习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9(19):124-126.

[3]汪青,周伟涛,杜姗,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染整工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3):271-274.

[4]张元,赵占红,张伟萌,等.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认识实习”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70-173.

篇5

关键词:印染;清洁生产;潜力

中图分类号:X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175-02

1 背景概述

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核、筛选,并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环境战略[1,2]。印染又称之为染整,是一种加工方式,也是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总称[3]。

清洁生产是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污染防治战略,2006年10月1日《清洁生产标准 纺织业(棉印染)》标准(编号:HJ/T185-2006)正式实施[4],为棉印染企业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环发[2010]54号)规定纺织印染行业企业需要于2014年底前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且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清洁生产审核工作[5]。

目前大部分印染企业已经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但其中多数企业仅达到清洁生产标准中的国内清洁生产一般水平,仅少数企业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及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这说明多数企业还存在很大清洁生产潜力[6]。

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存在几大难题:

一是印染企业的废水排放量大,处理难度高;

二是以湿态加工工艺为主,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染料、助剂等;

三是能耗高,单位产品能耗经常作为清洁生产的标准之一。

实际上此三点并非独立存在,大量使用染料、助剂不可避免的造成废水处理难度高,这也就增加了能耗及物耗。

本文将结合染整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及环保政策介绍印染行业现状,分析印染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例指出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潜力,为印染企业及清洁生产审核机构做一定的参考。

2 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清洁生产审核思路中提出要分析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和提出预防或减少污染产生的方案,任何一个生产和服务过程都可以抽象成八方面,如图1所示,即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等六方面的输入,得出产品和废物的输出。因此欲探究清洁生产的潜力,就要从这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印染行业也是如此。

2.1 原辅材料和能源

目前国内缺乏高质量的环保助剂[7],《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4287-2012)中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新建印染企业禁止检出苯胺、六价铬等物质。2015年3月及6月环保部相继两次公布该标准的修改单,其中与原辅材料及能源相关的修改是:暂缓执行GB 4287-2012中表2和表3的苯胺类、六价铬排放控制要求,暂缓期内苯胺类、六价铬执行表1相关要求。

可以看出,国家鼓励杜绝使用苯胺类染料及助剂,但现阶段立刻淘汰该类染料及助剂,条件尚不成熟。尽管如此,企业应在暂缓期内利用清洁生产的机会及时淘汰不符要求的染料及助剂,用环保型染料及助剂替换,以达到标准。

2.2 技术工艺

技术工艺改造是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同时也最具挖掘潜力的点[8]。技术工艺的革新需企业配合清洁生产审核师深入挖掘,此时处于工艺一线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往往对企业工艺运行存在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在清洁生产审核中收集一线员工的建议至关重要。

2.3 设 备

除了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的设备名录,对一些效率低,操作不便,维护费用高,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的设备进行淘汰更换。标准里就要求使用先进的间歇式染色设备以及高效水洗设备。

2.4 过程控制

印染企业一般有几条生产线,因此过程控制尤其重要。只有对公司生产全过程的每隔阶段均有效的控制,不仅能确保各项环保指标达到标准,更能将企业的清洁生产深层潜力挖掘出来,焕发企业的活力。

2.5 产 品

产品本身决定了生产过程,同时产品性能、种类的变化往往要求生产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因而也会影响到废物的种类和数量。

印染企业一般产量大,产品的包装方式和用材、体积大小、报废后的处置方式以及产品储运和搬运过程等,都是清洁生产潜力的挖掘点。

2.6 管 理

印染企业生产线长,员工多,废弃物种类多而复杂,我国目前大部分印染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水平,是导致物料、能源的浪费和废物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9]。

通过组织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可把环境管理融于组织全面管理之中。

2.7 员 工

员工素养的提高和积极性的激励也是有效控制生产过程废物产生的重要因素。印染行业生产线固定,员工重复劳动,易产生惰性。

因此印染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或激励政策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以及积极性,进而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生产效率。

2.8 废 物

以上七点的最终目标是减少企业的废物产生量,做到了“节流”。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因此如果可以将废物资源化则做到了“开源”。印染行业污水量大,处理难度高。

若能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企业的用水量、污水量,更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0]。

3 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方案实例

A厂属于传统的中小型印染加工企业,在清洁审核前有生产能力均为600 kg以下的数台常温染涤染色机,因生产能力不匹配,易造成色差,影响产品质量。

清洁生产审核小组讨论发现,企业设备是清洁生产的潜力挖掘点,因此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购买了两台800 kg的染色机,配合染棉的大车生产,解决了设备之间匹配不合理的问题。该方案实施后,染涤设备单台生产能力增大,染同批次的坯布开机数量减少,新购设备较先进,物耗能耗均减小,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B厂为中型纺织印染企业。因企业规模较大,生产线较多,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清洁生产审核小组发现企业因生产规模较大,用水量较多,同时导致废水量较多,产品单耗与清洁生产标准对比严重不达标。

因此如何减少废水量是该企业清洁生产潜力的主要挖掘点。

审核小组在考察国内外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企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中水的高费方案,即新增一座污水站对染色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中水再回用于企业的纺纱及染色工序,这样一是减少了企业的新鲜水使用量,二是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尽管短期内方案并不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降低了企业的能耗、物耗及单耗,达到了清洁生产标准的要求,为当地环境保护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结 语

印染行业是一个工序相对复杂、污染严重的行业,但依照清洁生产的原理可找出每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潜力,进而通过相应的方案来改善企业的各项指标。相信印染行业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后,多数企业能够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慎林,毅红,中平.清洁生产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 Fresner, J., Cleaner production as a means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

t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8,6(3): 171-179.

[3] 林琳.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及重点任务[J].印染,2008, 34(2): 40-43.

[4] 杨爱民.《清洁生产标准 纺织业(棉印染)》解读[J].印染,2007,33(3):

36-39.

[5] 毕琴,赵玉明,徐雨芳.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环 境科技,2012,25(2):66-68.

[6] 蔡继权, 国内外纺织印染助剂的发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0,9:

005.

[7] 杨爱民.纺织企业清洁生产要素分析[J].印染,2005,31(15):39-41.

篇6

源于日本丰田生产模式的精益生产,是基于流程彻底地去除各个环节的浪费,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最高品质产品的管理运营方式,可以说是当今全球最卓越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之一。据统计,通过实施精益生产可使企业生产周期减少60-90%,在制品减少50-80%,生产效率提高10―100%,不合格率降低30%,与工作有关的伤害减少50%,被喻为“改变世界的机器”。

尤其是在全球企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今天,“精益生产”更成为许多现代企业赢取市场竞争的“杀手锏”,也正是由此,许多制造型企业纷纷将学习并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纳入日程,以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但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许多企业却纷纷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精益生产系统不适合本公司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精益生产的实质到底是什么?针对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纺织服装业是否真正适合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相比其他行业,在纺织服装行业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又有何特点?为什么许多企业在引进精益生产方式后却发现落地难?是什么阻碍了精益生产方式的有效推进?精益生产方式究竟又该如何有效落地?

针对以上问题,本期聪明管理栏日,《中国制衣》特推出“如何确保精益生产方式有效落地?”专题,采访业内服装生产管理专家、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吕谋笃,给企业成功引入并推进精益生产方式出谋划策,希望可以给广大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以借鉴。

精益生产方式最易于在制造业推广

“精益生产(Lesrfl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1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JlT(Justln Tlme)方式的赞誉称呼,是对丰田汽车生产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提炼。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式管理得到了全球的关注,精益生产模式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得到了全球企业的追捧与赞扬。”谈及精益生产,吕谋笃首先对其概念及产生背景进行了解释。

并指出,2010年丰田质量门事件后,央视《对话》栏目曾专题对精益模式进行了反思。但与会企业家与专家对丰田模式仍是推崇之至,认为精益模式代表的是种价值理念,而质量门事件恰恰说明了丰田对这模式的偏离,并建议丰田管理者应回到精益生产模式中来,

“而最后的事实也证明,正视了质量现实的丰田,2010年汽车销量仍是全球第一。而这种正视现实的态度正是精益生产的真正灵魂。”吕谋笃表示。

认清了精益生产的实质,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引进精益生产方式呢?

吕谋笃指出,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精益模式有两大支柱、五大原则。(见表1)

两大支柱分别是准时化生产与自动化,五大原则分别是 个流、由需求确定TT(CT)、后工序领取、工序保障质量以及省人化。

“而从精益生产两大支柱与五大原则很明显可以看出,精益生产模式是对生产制造业的总结,也最容易在制造业得以推广,甚至有些措施是可以直接拿来模仿的。”

而对于其他行业,如:服务业,吕谋笃则认为要实现精益模式,更多的则是理念性的借鉴,实施起来难度会较大。纺织服装业的精益方式与企业生产特点直接关联

谈及纺织服装业精益生产方式的特点,吕谋笃认为与企业生产特点直接关联,而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主要表现为大量生产与订单式生产并存、设备养护与劳动密集特色并重。

针对工序、连续化大量生产型企业,吕谋笃举例,“棉纺厂的传统工序有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并线、拈线等,而毛纺厂的工序则更多一些,这一特点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精益方式需要高度重视成品与半成品的及时检测,并要掌握它们的质量。”而针对订单式生产,很多企业采取这种方式,对订单的交期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按照客户品质要求订立品质标准。还有R&D生产方式,需要自行制定品质标准,这些特点都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精益方式对交期要求与品质标准相互关联。

再次,针对设备养护特点,吕谋笃指出,大中型棉纺织厂的织造车间少则有几百台,多则有1000~2000台织机,纺纱车间少则有近百台,多则有200~300台细纱机,这特点就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精益方式对设备维修和技术改造要充分关注,而精益生产的自动化理念本身就是起源于纺织行业,是后来由丰田汽车的掌舵人丰田英二将纺织行业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汽车行业才诞生的,因此该理念对于纺织服装业无疑是适宜的。

最后,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手工操作比重很大, 个纺织厂通常有几百至几千名职工,针对这特点也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精益生产方式必须要关注操作管理和人员绩效的考核。

“这些可以说是纺织服装业精益生产方式所独具的 些特点,在实施时需特别关注。”吕谋笃表示。

形式化、管理基础欠佳、文化差异是导致精益生产落地难的三大主因

很多企业在引进精益生产方式后却发现落地难,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一汽曾三学丰田模式。

三次学习的时间分别是;第一次,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由厂长刘守华主导,TPS(丰田生产系统)的创始人大野耐一曾亲自到厂讲课,第二次是1990左右,一汽变速箱厂引进日野LF06S型6档同步变速箱,同时也再次引进TPS,第三次是2002年,一汽轿车公司由副总经理刘树华带领20多个车问领导和生产骨干,花个多月的时间去日本继续学习TPS,但这些最终都不了了之。

究其原因,吕谋笃认为主要有三个:

第一,形式化。在实际的运用中,许多公司仅仅从形式上去效仿精益生产的某个方面,比如看板管理,而这往往是不能成功的。吕谋笃表示:“TPS是个系统管理,一个全员参加、思想统一、不断改进的降低成本的系统过程。TPS的推广从局部试点开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局限在局部,不能孤立存在,更不是表面工具的模仿。”

第二,管理基础欠佳。推行TPS需要较好的管理基础,改善是TPS的基础与条件。吕谋笃表示,推行TPS,首先需要从持续改善入手,而不是马上推行JlT。“因为改善是贯穿于TPS的产生、成长和成熟的整个过程的项工作。”JlT的实行需要有较高水平的管理基础作保证。如,快速换模、先进的操作方法、合理的物流系统、科学的定额和期量标准、员工素质与设备完好率高等,所有这些条件必须全部具备,才能实行JlT生产。

第三,文化原因。“中国企业员工对标准与规矩的变通观,也是TPS难以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吕谋笃强调。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工作无法执行,如质量上的互检,它很容易造成员工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精益生产有效落地必须经历三大阶段

在吕谋笃看来,一个精益项目要取得成功,必须要经过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项目

导入期(包含四个模块),第二阶段为深化推广期(包含两个模块),第三阶段为巩固扩展期(包含两个模块)。(见表2)

而精益生产方式要有效落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导入的问题。一般而言,精益生产的导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企业的自我导入,第二种是借助专业团队帮助进行导入。而由于精益生产的导入既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有强大的变革推动力,因此吕谋笃更为推荐第二种方式。

除此之外,吕谋笃指出,精益项目的导入还必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项目量化,二是项目团队。“衡量精益生产成败必须要从效果上加以量化才能判断。一般精益项目在运作之初,都会确定量化的现状指标与项目实施后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为标准衡量项目效果。”

并进步指出,精益生产的导入,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的形式模仿与抽象的理念培训,这些工作虽然有意义但并不足以真正解决问题。吕谋笃认为,有效的精益方案往往是与企业管理现状、业务特点以及产品的切合度非常高的,而这些取决于专家的技能水平及对企业现状调研的深度。“因此,精益项目选择有丰富经验及有职业素养的专家团队是项目实施成功的重中之重。换句话说,团队选择的结果也就决定了项目实施的成败。”

而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精益项目的实施,吕谋笃尤其强调,第一阶段的精益生产项目方案必须要包括如下九项内容:1、现状调查及问题点解析。主要包括:物资信息流向图、现状物流路线图、生产组织方式现状及问题点、物流搬运现状及问题点、在制品库存现状及问题点等内容的调查,2、精益生产静态方案。主要包括:车间平面布局、车间设备平面图、生产系统图、器具的类型及数量等内容的设计,3、人员设置。主要包括:工作班次、操作者人数等的测算,4、生产方式。主要包括推动式、拉动式、一个流(流的大小,如5件)等定义,5、物流方式。主要是对线内物流、工序问物流进行模拟,6、质量管理道具。主要包括:不良品展示台、保留品台、存放台、检测台,并建立定期检测制度等内容7、作业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作业要领书、设备点检表、质量检查表、生产管理板等内容8、多能工、监督者的培训上岗。主要包括:员工技能要求、员工培训计划等内容;9、设备保全。主要是建立专职设备保全部门,建立相关工作程序与制度。

现场问题小问答

Q ERP与精益生产如何有效平衡?

A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关注企业级别的整体资源管理,又特指企业信息系统。

精益生产,狭义的讲,是企业的种生产方式,指的是工厂车间的生产组织方式。

ERP与精益生产不存在平衡与不平衡的说法,只是在车间管理的范围内存在着交叉。精益生产在没有ERP的情况下,也能推行的很好,而且上世纪70年代丰田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精益生产理论时,当时就没有ERP的说法,ERP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概念。

ERP实施对精益生产没有要求,相反精益生产模式对ERP要求更高。从理论上讲,精益生产的思想是按需生产、节约资源,也就造就了单件流、灵活换线、自动化等运作特点。很明显,精益生产的生产对象更加灵活、复杂,因此其对应的信息也就更多、更复杂,信息化的要求也就更高。

Q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精益,如何去衡量及评估?

A 实现真正的精益,是用指标去说话的,如在产品减少数量、生产周期缩短、人均产量、质量合格率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这才是做到了真正的精益。

A 如果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改变供应商的话,精益生产如何有效实施?

A 供应商质量、交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在中国非常普遍,这也是 个国家工业化的必然阶段。日本走过,韩国走过,中国现在也在走这么个过程。

在供应商管理跟不上的大背景下,单纯的依靠给供应商下指标、下罚单,甚至威胁,都不是长期有效的办法。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精益生产,就更不能是照搬教条了,通常有两种办法:

一是丰田所坚持的供应商策略。即对核心供应商进行入股,帮助供应商同时实现精益生产提升,实现共同发展,二是被动的策略。根据供应商的现状,制定相应的采购策略、生产变通策略,而这些变通策略也正是精益生产项目的内容。

Q 精益生产的关键要素包括哪些?

A 精益生产的关键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TT、CT的测定。这是精益项目最为核心的要素,方案设计、浪费消除,一个流方案、设备布局都与ll、CT直接相关。会不会测,测的准不准决定了精益方案的科学性。

二是车间布局。车间布局是精益生产的大事,决定了一个流是否高效顺畅,决定了消除浪费的潜力,这往往取决于专家的经验。

三是情景模拟能力,方案出具后,对生产中各种异常情况、相关情况必须予以充分考虑,才能保障方案的落地,否则将会由于相关配套问题而导致方案落地性差。

A 推行精益生产,是否可先进行精益试验项目,再整体推进,还是必须进行整体实施?

A 推行精益生产项目,必须进行精益试验项目,这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其意义如下:

1、生产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最直接环节,整体推进无疑会加大企业的风险,这是任何管理者都不愿看到的,局部试验,成功后再进行推广,将降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

2、精益项目毕竟是个变革项目,面临的阻力较大,树立标杆,能给其他部门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将有助于降低项目的实施难度。

3、 个企业不同车间或不同产品的精益实施,往往是类似的,而且相关性不高,具有局部实施再推的条件。

Q 推行精益生产,如何解决目前员工流动率高的问题?

A 推行精益生产并不直接解决员工流动率的问题,员工流动率只是 个附加成果,主要由以下原因促成

1、绩效及工资的合理提升。由于效率提升,人均产量上升,员工工资会得到相应提升,员工满意度上升。

2、员工价值感增加。由于精益模式关注多能工的培养,原来死板的工作条件得到了缓解,员工的价值感也随之上升。何谓精益生产方式,其作用何在?

TIP

篇7

为了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纺织行业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产业,其“两化融合”正稳步向纵深方向推进。本专题以智能化装备和系统、数字化工厂、物联网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维度展现了目前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以期对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启发。

综 述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将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在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使设计与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把信息技术“嵌入”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可有效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转型与升级换代,既保证了生产的高效,又节约了人力与能耗。

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不同,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历史进程交汇发展,两化融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而决非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相关技术和理念,须自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我国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棉纺企业开始探索应用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监控,并使用计算机管理原棉库、物料库,在生产上优化配棉,记录产量,实施成本核算。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已融入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管理、生产自动控制、生产过程监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虚拟加工、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对于纺织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营销水平等,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纺织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使纺织生产向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快速反应方向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也由推广普及逐步向行业化的深层次应用推进。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涌现,有利于纺织品服装开拓内销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发展至今,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起步、推广、实现转变和发展等 4 个阶段,整个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在制造业中大致处于中等水平。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行业企业进行的相关调查,目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其中MIS、ERP等管理系统一直是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对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的信息化抽样调查结果,被调查企业中有100多个系统正常运行,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北京铜牛、北京雪莲、经纬纺机、吉林化纤、安徽华茂、华纺股份、南山精纺、山东德棉、山东帛方、山东华兴、雅戈尔、美特斯邦威、远纺织染、江苏联发、常州蕴尔芬、福建凤竹、九牧王、富安娜等近百家企业都实施了MIS或ERP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CAD推广面大。CAD应用体现了明显的纺织行业特点,涵盖服装、印花、绣花、纹制、织物组织、配色等领域,目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投资在 5 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经济效益显著。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有的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却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MES发展迅速。棉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服装厂车间生产物流系统、印染厂生产过程集中管理系统等MES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比较好的企业有无锡一棉、西北五环、洛阳白马、南通大生、天纺集团等。近年来我国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装备的改造与更新,从而为自动监测系统应用带来转机,一些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纺纱织布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同时准备建立全厂的监测系统,集管理与监测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是其发展方向。

(4)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如华纺股份、芜湖中天、浙江恒逸、宜宾丝丽雅等企业均取得了明显的使用效果。采用各种自动控制技术,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这类技术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5)产业集群地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如中纺网络公司、杭州爱科、杭州开源、绍兴轻纺、宁夏汇成这类面向中小服装企业的服务平台,发挥了较好的辐射作用。

“两化融合”相关的政策、规划及实施

两化融合领域的重点任务是支持企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的《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从投资的角度对“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细化,其中直接涉及纺织工业的技改项目共计35项,分布在品种质量(15项)、节能减排(9项)、装备改善(6项)、两化融合(4项)、军民结合(1项)等5 个部分,项目涵盖了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现代纺织加工技术、纺织节能环保、现代服装制造技术、新型纺织装备、纺织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其中信息化项目分为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重点领域信息化等若干类,具体包括:

棉纺织在线检测及监控。纺纱设备、织造设备在线监测和管理系统;

印染数字化及在线检测。印染在线检测及控制系统、染色中央配送系统、印花自动调浆系统、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等;

纺织品智能加工。将微电子产品植入防护纺织品的技术及加工设备、柔性体纺织开关、柔性电子线路板、导电纱线等相关原材料的开发和商业化;

服装、家纺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和大规模定制。计算机辅助测量(CAT)、大类服装人体标准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自动吊挂系统(FMS)、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服装自动化立体整烫折叠包装系统、服装整烫加工中心、单元自动缝制系统、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等;改善服装企业管理和营销的相关技术。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强调了“十二五”要重点攻关的纺织信息化技术,包括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监测和动态精细化管理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纺织行业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初步建立面向国内主要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

针对如何促进不同分行业和纺织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规划》也提出了重点,如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基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中小纺织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行业特点和关键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重点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纺织装备企业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9月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 — 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划》中与纺织行业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快装备智能化开发和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等。根据《计划》,围绕“推进装备智能化开发”,将重点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对生产装备实现数控化集成开发;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重点发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而在“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进程中,将建立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平台,实现协同创新,同时在重点行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鼓励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

根据工信部关于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专项行动的精神,棉纺织行业已被确定为开展信息化改造提升试点行业,进行在线生产监控及管控集成试点攻关,启动试点项目,建立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并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带动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整体提升。改造提升工作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到2014年底,完成技术攻关、企业试点、重点企业推广;第二阶段从2015 — 2018年,实行行业全面推广。

篇8

会议围绕全球化纤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区域合作潜力和产业政策调整等内容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展开对话,重点关注了近年来化纤纺织领域在基础研究、生产工艺、产品开发、装备技术、标准评价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会议为平台,加快行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转型,培育和形成以创新、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新的竞争趋势,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跃升。为期两天的盛会,主办方为参会者呈现了70余场专家精彩讲座及国内外嘉宾高端访谈。

汇聚英才,共论产业发展新趋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调整、转型、升级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纺织行业的中心任务和大趋势,创新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在行业正开展“纺织强国纲要”修订和“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的关键节点上,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的召开将对整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题为“关于全球和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中,抛出了化纤总量、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技术进步等重要问题,提请同业共同思考。端小平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人均纤维消费量的提高,全球纤维加工量仍然会进一步增长,预计年均增长速度在2.8% ~ 3.0%,增量绝大多数是化纤;中国占全球纺织纤维市场份额提升的趋势放缓,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此外,端小平判断,技术进步对常规纤维在成本控制和规模效益方面可带来的利润越来越窄,而对生物基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会议的嘉宾研讨环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中国台湾的化纤协会分别分享了各国化纤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顺势而为,把握产业发展新契机

把握趋势才能抓住发展新契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会议发展论坛环节对纤维发展的新趋势将为中国化纤产业和企业带来的发展新契机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纺织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跟上世界新科技发展的步伐,纺织新材料的发展也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纺织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发展生物基纤维,充分利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再生资源发展生物基原生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纤维性能趋向高性能化,碳纤维、芳纶、无机纤维进一步向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方向发展;纤维品种趋向多功能化,强调多重技术融合,产业链整体发挥作用,实现纺织材料的多功能化。”

对于未来市场的新契机,纤维年鉴咨询公司总经理Andreas Engelhardt做了题为“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供求预测分析”的报告。他指出:“在过去25年中,全球化学纤维市场规模已经翻了一番,2013年首次超过9 000万t。尽管未来消费总量仍会增长,但区域可支配收入和人口增长的预测数据却预示,由于发达国家在纤维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下降,全球纤维需求的增长速度会放缓。这些发达国家目前的纤维消费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数。不过,市场力量的自由释放和市场驱动的投资将淘汰那些过时低效的生产设备,经过洗牌的市场将迎来多赢的局面。”

就中国化纤产业和企业而言,端小平则以“未来全球的增量可以是中国人做,但是未必是在中国做”亮明自己的观点,指出了中国化纤企业面临的走出去境外投资整合全球资源的新机遇。

创新驱动,呼唤产业发展新活力

为了激发参会者的思想火花,探求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引擎,根据行业热点问题以及行业的亮点会议特设了“高性能纤维与车用纤维技术”、“环境友好纤维技术”、“品牌与价值”、“毯用纤维技术” 4 场专题论坛和“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专场”、“帝人纤维技术专场”、“先进的维纶技术专场” 3 场技术交流专场。论坛和技术交流专场邀请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知名高等学府的国内外纤维领域知名的专家和教授及化纤产业链先锋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和分享,他们精彩的报告和实时互动为参会代表带来无限启发,同时也为产业和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示了方向指引和活力坐标。

专题论坛和技术交流专场,一方面总结了中国化纤产业加强前沿基础研究,拓展行业创新之源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更侧重讨论了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品牌价值的塑造。如从“生物法原料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应用”、“绿色生物基原料”、“聚酯反应工程的创新”、“纳米纺织新材料的最新发展”、到“绿色纤维及其产品的研发趋势”、“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与应用”、“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聚酰胺酯纤维及其仿棉纺织品开发”、“创新型壳聚糖纺纱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聚乳酸纤维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产品开发”、“锦纶的特性及应用”,再到“高性能纤维与车用纤维发展新趋势”、“毯用纤维技术”、“环境友好纤维技术”贯穿化纤完整产业链。明确产业链合作将成为中国化纤产业新活力的又一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和活力源泉。更为重要的是,会议还延伸探讨了如何提高产学研效率,不仅关注科技创新,更应该考虑创新的多元融合,注重品牌与价值的提升等话题。更好地体现全面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篇9

关键词 纺丝;纺丝箱;纺丝箱设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TQ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88-02

近年来,世界各国随着对化工纤维丝研究,当前越来越多化工纤维丝已成为在人们生活中应用不可分割部分,并且越来越重要。中国民间产业也越来越兴起民用纺丝设备发展,化纤纺丝设备需求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因此广大纺丝爱好者不断追寻纺丝知识和研究。该篇以多次实验和实践,以最基础知识研究来阐述纺丝应用设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推断纺丝箱前段部计算,以此满足广大读者需要。

通过纺丝设计公式,能使初学者对纺丝设备有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实际还需更多研究和探讨, 在纺丝行业前端设备中,对喷丝质量要求越高,那纺丝箱技术越严谨,纺丝箱设计相对就更严格了。所以,掌握基本设计要求,也是非常重要了。

1 熔融纺丝箱的设计

熔体在纺丝箱流程:进口法兰分配头分配管冷冻阀泵座(计量泵)-小分配管组件座(喷丝组件,喷丝板)

1.1 纺丝箱的总体设计

1.1.1 纺丝箱的位数与位距

1)位数:4,6,8偶数位分配管容易设计

2)位距:由喷丝板直径及每位喷丝板头数决定,与卷绕头机一致。

1.1.2 喷丝组件与计量泵安装位置

1)喷丝组件:上装式与下装式

2)计量泵: 垂直安装与水平安装

1.1.3加热形式

加热热媒:纺丝温度>265℃,采用联苯与联苯醚混合物,26.5%C6H5-C6H5+73.5% C6H5-O-C6H5,气化温度256℃~258℃

加热形式:

1)无循环内加热:呆联苯,结构简单,箱内各处温度不均匀,只能同于UDY.

2)循环外加热:活联苯,需联苯锅炉及输送管路,结复杂,箱内各处温度均匀,易控制,用于POY,FDY,短纤维高速纺丝(1000m/min以上)。

1.1.4分配管位置

分配管种类:

外置式:分配管与纺丝箱分开,单独采用加热箱。结构简单,易维修,温度可单独调节

内置式:分为分支式与放射式两种,以偶数纺丝数便于设计。成本较低。便于制造。

1.2 纺丝箱体设计

1.2.1设计要求

1)与熔体直接接触零件,采用耐热耐蚀材料,保证熔体清洁,一般用奥氏体不锈钢;

2)密封可靠,不得泄漏,熔体管路水压试验:泵前 约30MPa,泵后约50MPa,联苯箱体水压试验+气密性试验约0.3MPa.(根据压力容器的规定来确定);

3)便于加工制造,冷作,焊接工艺考虑。

1.2.2结构型式

一般采用钢板成形,焊接结构;纵向主焊缝放在侧面,保证上下底面平整。材料与壁厚

熔体管路:用1Gr18Ni9Ti无缝钢管及锻件(一级或二级锻件)

箱体外壳:用20G钢板及锅炉无缝钢管,20锻件(一级或二级锻件),16Mn已很少采用。强度计算来选取外壳钢板厚度,一般为12,14mm(GB150及有限元计算确定)

1.3 管路设计

1.3.1 熔体压力降计算

在过去设计中对压力降一直采用估计办法来获取,但在使用产品时总出现工作点过大或过少现象,这对生产出来的丝质量差,无市场。

实例说明1:纺丝箱6位,每位泵供量580g/min,熔体粘度2160帕,密度1.17g/cm3,螺杆机头压力7MPa。计算从螺杆机头到计量泵入口的压力降?熔体分配管如图:

1.3.2熔体停留时间计算

在设计必须理解熔体降解将会影响产丝质量,为防止熔体降解,应掌握成丝前泵总停留时间应小于15min,在分配管道中停留时间应小于5min。

1.3.3管径和管壁厚度的确定

设计对管厚度有要求,通常设计可查阅1Cr18Ni9Ti无缝钢管在GB标准中以外径x壁厚表示。

管内径的选择:

按经验选取管内径---从结构上确定管长---校核管路压力降和熔体停留时间。管内径从Φ8mm~Φ50mm管壁厚的确定。

管壁厚按管内的最大工作压力计算。

管壁厚度计算公式:(公式编号 4)

式中:P管内最大工作压力(Pa)

D管内径(cm)

[σ]管子许用应力(Pa)

1Cr18Ni9Ti的[σ]=118MPa

实际选用的壁厚度计算值后得多。厚度从38 mm。

1.4加热系统设计

加热系统设计传统采用直接加热方式,对纺丝箱的加热功率的确定很难控制,产丝质量也很难控制和把握,因此,加热功率计算和对不同加热材质应有创新,计算参照以下。

升温时加热功率

升温时为不稳顶过程,一般只作近似估计,取正常加热功率的3倍左右为宜。

1.5保温系统设计

保温系统设计要求

保温层得材料导热系数低,使用温度>350℃。常用硅酸钙,岩棉,超细玻璃纤维布。

尽量缩少散热面积,箱体少一些,保温厚一些

尽量避免短路,喷丝板面/计量泵传动轴?

保温层厚度

据经验,一般纺丝箱顶面130mm,侧面100mm,底面70mm左右。因热量朝上走。

2 结论

本文重点对纺纱箱体配管和箱体加热能量来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从理论上验证纺丝箱结构配制性能的需要,完全能达到设计的要求,推断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怎样计算达到设计可靠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传统家庭模式受到冲击,婚外恋行为不断出现,尤其是农村女性,婚外恋发生率不断升高。本文以苏北某镇为例,通过描述农村女性婚外恋的现状与原因,以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女性婚外恋的发生。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女性;婚外恋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女性;婚外恋

中图分类号:C9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348-01

中图分类号:C9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348-01

一般提到婚外恋,人们的反应就是男,事实上女性婚外恋也并非少数。1986年,新女性杂志对2.5万美国女性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已婚女性有过婚外恋行为。《香港商报》2001年11月1日标题,沪离婚率居全国第二,婚外恋女多过男。而且这种女性婚外恋行为,已从城市逐步蔓延到城镇化发展较迅速的农村。恋女多过男。而且这种女性婚外恋行为,已从城市逐步蔓延到城镇化发展较迅速的农村。

一、农村女性婚外恋的现状

一、农村女性婚外恋的现状

1.女性经济地位上升,家庭传统模式受到冲击。

1.女性经济地位上升,家庭传统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农村女性也开始获得了独立的经济收入。在苏北的农村,以纺纱业为主的小型工厂不断出现,行业类别决定了女性工作机会的获得。据调查,当地的女性工资在2010年时,平均每月1300左右。女性收入增加,在家庭的地位不断上升。传统农村女性心中男性顶梁柱的形象开始被摧毁,夫妻关系改变传统家庭模式开始出现新的不平衡。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农村女性也开始获得了独立的经济收入。在苏北的农村,以纺纱业为主的小型工厂不断出现,行业类别决定了女性工作机会的获得。据调查,当地的女性工资在2010年时,平均每月1300左右。女性收入增加,在家庭的地位不断上升。传统农村女性心中男性顶梁柱的形象开始被摧毁,夫妻关系改变传统家庭模式开始出现新的不平衡。

2.农村被拐卖妇女开始反抗强迫婚姻。

2.农村被拐卖妇女开始反抗强迫婚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刚改革开放,大多数农民勉强能吃饱肚子,农村中出现了大量光棍,这种条件促使了社会上拐卖诱骗妇女的发生,在苏北农村,大多数被拐妇女都来自云南、四川,买他们的人基本分为三类:年龄偏大,家里贫穷,身体有残疾。她们绝大多数感到婚姻不幸,认为是他们的老公毁了她们的一生幸福。所以即使她们的老公对她们再好,她们心里会有愤怒和怨言,长期对自己丈夫的厌恶和怨恨,促使她们和身边的已婚男性发生婚外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刚改革开放,大多数农民勉强能吃饱肚子,农村中出现了大量光棍,这种条件促使了社会上拐卖诱骗妇女的发生,在苏北农村,大多数被拐妇女都来自云南、四川,买他们的人基本分为三类:年龄偏大,家里贫穷,身体有残疾。她们绝大多数感到婚姻不幸,认为是他们的老公毁了她们的一生幸福。所以即使她们的老公对她们再好,她们心里会有愤怒和怨言,长期对自己丈夫的厌恶和怨恨,促使她们和身边的已婚男性发生婚外恋。

3.留守妇女性长期性压抑。

3.留守妇女性长期性压抑。

当前,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或者经商,孩子在外读书或者工作,她们的精神生活十分空虚。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就有4700万之多。调查中,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其中69.8%的留守妇女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感到焦虑。有关专家表示,农村留守家庭中,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婚外情已成为影响农村家庭关系稳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或者经商,孩子在外读书或者工作,她们的精神生活十分空虚。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就有4700万之多。调查中,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其中69.8%的留守妇女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感到焦虑。有关专家表示,农村留守家庭中,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婚外情已成为影响农村家庭关系稳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村女性发生婚外恋的原因

二、农村女性发生婚外恋的原因

1.从社会层面上看。

1.从社会层面上看。

(1)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社会分工以“男主外,女主内”作为理想分工模式,这种分工模式对于男人和女人设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性别定轨,并由此派生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基本理论。女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容易形成社会被抛弃和孤立感,需要寻找途径来突显自己的价值。,社会分工以“男主外,女主内”作为理想分工模式,这种分工模式对于男人和女人设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性别定轨,并由此派生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基本理论。女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容易形成社会被抛弃和孤立感,需要寻找途径来突显自己的价值。

(2)社会风气对农村女性认知性解放产生很大偏差。农村工业化的过程,正是现代文明与传统封建思想的一个博弈期。这种博弈促使农村女性的思想处于一种传统与现在、保守与开放的冲击期,农村女性受到社会上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女性性解放”的影响。极力想冲破原来男权政治下对女性的束缚,但由于接受能力和所处环境的限制,迫使她们过度的将女性的性解放、理解为可以随意发生。

(2)社会风气对农村女性认知性解放产生很大偏差。农村工业化的过程,正是现代文明与传统封建思想的一个博弈期。这种博弈促使农村女性的思想处于一种传统与现在、保守与开放的冲击期,农村女性受到社会上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女性性解放”的影响。极力想冲破原来男权政治下对女性的束缚,但由于接受能力和所处环境的限制,迫使她们过度的将女性的性解放、理解为可以随意发生。

2.从家庭层面来看。

2.从家庭层面来看。

(1)受家庭结构影响,代际权力淡化,家庭权力转向夫妻格局,并趋向平权化。在非农化程度日益加快的过程中,诸多学者对此过程中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状况和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妇女非农就业对其家庭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进一步指出非农就业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从根本上由非农就业的主体来决定。农村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并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

(1)受家庭结构影响,代际权力淡化,家庭权力转向夫妻格局,并趋向平权化。在非农化程度日益加快的过程中,诸多学者对此过程中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状况和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妇女非农就业对其家庭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进一步指出非农就业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从根本上由非农就业的主体来决定。农村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并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

(2)在农村婚外恋的家庭中,婚姻大都具有非自愿性和冲动性特点,婚前夫妻双方缺乏沟通和理解,婚后摩擦冲突不断,造成夫妻双方对家庭和夫妻生活的不满。虽然离婚在农村已经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受传统从一而终思想的影响,如果女人离婚,将会承担很多社会舆论的压力,所以许多女性开始在婚姻外寻找自己生活的寄托。

(2)在农村婚外恋的家庭中,婚姻大都具有非自愿性和冲动性特点,婚前夫妻双方缺乏沟通和理解,婚后摩擦冲突不断,造成夫妻双方对家庭和夫妻生活的不满。虽然离婚在农村已经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受传统从一而终思想的影响,如果女人离婚,将会承担很多社会舆论的压力,所以许多女性开始在婚姻外寻找自己生活的寄托。

3.从个人层面来看。

3.从个人层面来看。

传统农村妇女原有的重土轻迁,封闭保守、被动从属、自卑自弱等人格特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都得到了改造。在这个日渐开放的新形势下,现代农村女性的自我意识增强,她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向着一种新型的农村女性转变。感情出轨的农村留守妇女一般都是30—40岁之间,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最旺盛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当长期被压抑的女性寻求精神寄托时,难免会无法抑制自己的性冲动,而出轨。

传统农村妇女原有的重土轻迁,封闭保守、被动从属、自卑自弱等人格特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都得到了改造。在这个日渐开放的新形势下,现代农村女性的自我意识增强,她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向着一种新型的农村女性转变。感情出轨的农村留守妇女一般都是30—40岁之间,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最旺盛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当长期被压抑的女性寻求精神寄托时,难免会无法抑制自己的性冲动,而出轨。

4.从法律方面看。

4.从法律方面看。

婚外情只要双方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就不构成重婚罪,就不触犯法律。因此,国家法律并没有有关婚外情处理的明确法律条文,婚外情只能纳入道德范畴,受到良心和道德的惩罚。

婚外情只要双方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就不构成重婚罪,就不触犯法律。因此,国家法律并没有有关婚外情处理的明确法律条文,婚外情只能纳入道德范畴,受到良心和道德的惩罚。

三、减少农村女性婚外恋的意见与对策

三、减少农村女性婚外恋的意见与对策

1.社会方面。

1.社会方面。

鼓励农村女性学习性知识, 包括男女性生理、性心理, 适用的及现代性观念。普及正确的性知识,剔除错误的陈腐观念。重视高质量的性生活、性的快乐和享受作用成为加深夫妻感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关心和支持,完善和规范性生活用品市场,鼓励农村留守妇女选择正确的性生活用品,缓解性压抑。

鼓励农村女性学习性知识, 包括男女性生理、性心理, 适用的及现代性观念。普及正确的性知识,剔除错误的陈腐观念。重视高质量的性生活、性的快乐和享受作用成为加深夫妻感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关心和支持,完善和规范性生活用品市场,鼓励农村留守妇女选择正确的性生活用品,缓解性压抑。

2.家庭方面。

2.家庭方面。

家庭道德中夫妻道德至关重要,夫妻应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由于现在信息发达, 通讯手段多样化, 与他人交往和接触的频率和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夫妻之间要给对方交往的自由度, 不要过于提防和猜疑, 遇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 消除误解和隔阂。现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夫妻双方夜不能因对方给予过多自由空间,而感到寂寞,寻求新的婚外约束刺激。

家庭道德中夫妻道德至关重要,夫妻应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由于现在信息发达, 通讯手段多样化, 与他人交往和接触的频率和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夫妻之间要给对方交往的自由度, 不要过于提防和猜疑, 遇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 消除误解和隔阂。现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夫妻双方夜不能因对方给予过多自由空间,而感到寂寞,寻求新的婚外约束刺激。

3.法律方面。

3.法律方面。

打击买卖妇女成立家庭的违法犯罪行为,正确引导农村家庭和青少年的婚姻观,加强《婚姻法》对早婚的打击力度,建立婚姻必须遵循合情合理合法,夫妻双方自愿原则。大多数婚外恋现象对于婚姻家庭的破坏作用只是处于模糊状态,所以要用《婚姻法》加以正常的引导与规范,婚外恋是畸形现象,虽然处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却必须用法律加以调整。婚外恋及其后果是法律不能回避的,我国的《婚姻法》必须不断完善,引导人们树立高尚文明的婚姻家庭道德观。

打击买卖妇女成立家庭的违法犯罪行为,正确引导农村家庭和青少年的婚姻观,加强《婚姻法》对早婚的打击力度,建立婚姻必须遵循合情合理合法,夫妻双方自愿原则。大多数婚外恋现象对于婚姻家庭的破坏作用只是处于模糊状态,所以要用《婚姻法》加以正常的引导与规范,婚外恋是畸形现象,虽然处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却必须用法律加以调整。婚外恋及其后果是法律不能回避的,我国的《婚姻法》必须不断完善,引导人们树立高尚文明的婚姻家庭道德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钟立.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农村女性的自我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第04期.

[1]钟立.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农村女性的自我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第04期.

[2]马威.农村女性婚恋心态的田野调查——以内蒙古赤峰市郊某村为例.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4月第2期.

[2]马威.农村女性婚恋心态的田野调查——以内蒙古赤峰市郊某村为例.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4月第2期.

[3]邓宏碧.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思考.民商法学,1997(7).

[3]邓宏碧.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思考.民商法学,1997(7).

[4]肖富群.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性别理论.《江淮论坛》,2010年01期.

[4]肖富群.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性别理论.《江淮论坛》,2010年01期.

[5]王淑合.婚外恋的预防.心理诊所 psychological clinic.

[5]王淑合.婚外恋的预防.心理诊所 psychological clinic.

[6]沙吉才. 中国妇女地位研究[M ].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

[6]沙吉才. 中国妇女地位研究[M ].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

[7]杰拉尔丁•特里.减贫与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 探索联系,评估影响.《实践中的发展》(Development in Practice),卷号14,4,2004年6月.

篇11

关键词:腈纶行业;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Q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影响巨大。腈纶产业也不例外,直接经受着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优秀服务的竞争,给我国腈纶行业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我国腈纶行业的开发重点将是大力发展差别化品种,统一发展规模,发展纳米腈纶、阻燃腈纶以及开发出能满足工业需要的高强高模腈纶品种,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潮流。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是腈纶行业急需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腈纶行业的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腈纶产业引进国外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在这40多年中,腈纶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同时我国腈纶年均需求量不断增长。到2005年末,我国社会对腈纶的需求量达到120万吨,然而,当年国内的生产量只有77万吨。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在2006年以前,我国腈纶的进口依存度高达40%以上,在这巨大的需求下促使国内的腈纶产业迅速发展。在1999-2006年期间,我国腈纶产能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年均10%,同时,生产自给率也在不断提高,从42%逐步上升到80%。在宁波丽阳、吉林吉盟腈纶等公司投产后,我国腈纶的实际总产能已达每年90万吨。

据报道,2006年和2011年,我国腈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0%以上,至2012年将有140万吨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市场的冲击,这两年我国对腈纶的需求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腈纶行业的亏损状况急剧加深,我国对腈纶的需求量下滑很大,停机减产的现象几乎涉及到国内所有的腈纶生产企业,各企业都在挑战承受亏损的极限,但今后10年我国仍将有约每年50万吨的需求缺口。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腈纶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腈纶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农业大国,腈纶行业必须顺应中央实施的开发中西部农村市场的战略,进一步推进腈纶应用市场向广大的农村延伸,发挥腈纶色彩丰富、保暖性能好等优良的使用性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腈纶产品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内需拉动发展。因此,进一步探讨我国腈纶行业的发展策略和生产模式,对我国腈纶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腈纶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品稳定性差,质量标准低

调查显示,我国腈纶行业生产绝大部分都是引进国外技术,然而,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指标低于引进母体,实际质量一等品率达不到原引进水平,等级品评定时采用主要指标与次要指标分开考核的办法。在染色稳定性和疵点(粉末、并丝)上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少数品种因油剂、均匀性、卷曲度和超倍长等问题而使得产品质量大打折扣,还必须与优质睛纶混和后才能通过纺纱。

2.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差,无序竞争不利于腈纶工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腈纶行业飞速发展,国内市场腈纶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在统一价格、区划市场等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使得我国腈纶行业比以前有了长足长进。然而,市场主体由原始的卖方转为买方,进口腈纶中少量常规腈纶的低价位干扰了国产腈纶的定价,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造成市场混乱。但行业内缺乏有效约束,现行体制下企业管理者并非真正法人,行业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自律约束机制,约束能力差,整个行业还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腈纶行业的发展。

3.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调整慢

目前,我国腈纶行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产品结构调整非常慢,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这些主要反映在差别化率低,已建生产线以常规品种为主,所开发的新产品创新性不够,难以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此外,产品结构不能满足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造成我国腈纶市场低迷、生产企业产品积压和经济效益差等。许多腈纶企业在新品种开发上手段不全,投入力度弱,缺乏基础研究支持,技术力量单薄,大多只停留在仿造阶段,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三、我国腈纶行业的发展策略探讨

1.开发差别化和功能性腈纶纤维

目前,发达国家产品侧重于个性化、环保化、功能化和高技术化,而我国还倾向于生产中低档常规产品。由此可见,我国腈纶工业若要不被社会淘汰,并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要突破科技创新的贫乏区,努力开发差别化和功能性腈纶纤维,研制开发高性能、高技术的腈纶纤维,进一步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材料的复合及纳米、特异的纤维截面等技术,生产中空及多孔纤维、超细旦纤维、复合纤维、异型纤维等多种形态材料,赋予腈纶抗静电、阻燃、蓄热保温、抗菌、环保、抗起球、抗辐射、高吸湿等特殊功能,进而达到仿真和超仿真的效果。

2.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快速反应的市场机制

调查显示,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服装、零售、纺织工厂之间普遍建立快速反应体系,物流系统非常完善,能够在十二小时内向其客户提供所需的面料与产品。然而,我国的企业一般都需要两个星期左右,这种较慢的反应速度不利于我国腈纶企业的发展。此外,除了具有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快交货”的生产系统外,还应具有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我国的腈纶行业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善度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建设,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反应的需求,最终导致纺织、化纤、服装的品种和发展速度跟不上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一个企业,只要有了核心竞争力,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需要我国相关腈纶企业必须从国际大背景着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缩短同国内外市场的时空距离,逐步建立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的电子信息系统,确保我国腈纶行业的发展能够及时跟上国际市场动态,还应研究腈纶的流行发展趋势,适时开发和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

3.保证产品质量,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环境中,若要提高腈纶产品的竞争力,使我国腈纶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腈纶。目前,我国腈纶技术将向着连续、短程、大容量、高速、自动化的趋势迈进,进一步缩短了我国科技与世界科技的差距。此外,由于科研成果——技术开发——商业化的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对腈纶技术的推动作用将更为直接和迅速。由于我国腈纶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对较落后,并且企业管理水平低下,配套产业发展不完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非常匮乏,最终导致腈纶产品档次上不去。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改变了传统竞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来促进高增加值领域的发展。因此,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突破科技创新的贫乏区,进一步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研制开发出高性能的腈纶,提高产品档次,逐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才是我国腈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环境日益开放,国内传统企业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我国腈纶行业面临着与世界各国腈纶业主短兵相接的局势,给腈纶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需要相关腈纶企业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腈纶行业的难题,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应趋利除弊、创新发展,切实提高我国腈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需出台相关政策,减少我国腈纶企业在面对剧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时的损失,为我国腈纶行业的快速、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振波.中国腈纶工业进展与发展[J].现代化工,2011(09).

[2]王晨.浅析我国火灾调查工作现状[J].科技资讯,2011(34).

[3]陈立奇,何如俊,朱文明.离子渗氮技术简介[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1(03).

篇12

关键词:咸阳;纺织产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82-02

咸阳市政府将纺织产业作为咸阳市的十大产业之一,纺织产业是咸阳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和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咸阳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咸阳纺织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咸阳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9年,咸阳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7户,棉纺织行业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咸阳市纺织服装企业开工率基本处于正常区间,风轮公司由于企业改制减员较多,开工率不到70%,伟达星光纺织公司、永福祥纺织印染公司因市场原因2008年以来处于停产,其余企业都能正常开车生产。随着国家对纺织服装企业的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对企业运行的正面影响已逐步呈现,表现为企稳、回升、向好,1―11月份全市纺织服装工业产值达34.84亿元,同比增长15.51%,全市拥有纱锭95.29万枚(其中乾县40万枚),各类布机7 660台,年产纱4.86万吨,年生产棉布、混纺布25 387万米,印染布9 000万米,年生产服装110余万件,包括西服、休闲服、工服、衬衫、儿童服装、针织服装和床上用品等。

二、咸阳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咸阳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咸阳纺织产业在发展中具有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和科技发展潜力大等优势,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一)科学技术有潜力,但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

近年来,咸阳市的棉纺织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但重装备引进、轻产品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普遍偏小。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装备优势研发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方面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先进装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产品研发上视野也不够宽阔,仅仅立足于企业自身技术人员,不注重借用“外脑”,也不注重市场调查,使研发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机制导致企业经营不灵活,负担沉重

咸阳的纺织厂大都是20世纪建立的国有大厂,企业员工大都是终身雇佣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员工数量不断增加,在职员工和离退休员工的三险及福利开支无形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工厂生活区的物业、采暖、住房维修等支出仍是由厂里支付,同时厂里还要负责办学校、医院等。每年的巨额开支使用于生产的资金量减少,纺织企业微薄的利润面临近万名员工的生存只能负重前行。如,西北二棉作为咸阳纺织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在职职工6 500多人,离退休职工有3 600多人,等于集团要养活将近10 000名职工的生存,企业负担过重,导致利润和经济效率低下。

(三)纺织企业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

咸阳现在拥有各类纺织企业90多家,产品总产值占陕西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5%,咸阳市现有各类布织机2.5万台,从业人员4.8万,主要产品有床单、门帘、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种工艺品,产供销链条较为完善,已形成有礼泉“纤手”,乾县“秦彩”,武功“苏绘”,兴平“金梭子”四大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在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环节的服装行业,并没有自己知名的品牌,更多是作为香港、上海、江浙和福建等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坯布供应地,内销产品也没有真正成为下游企业的直接供应商,依靠中间商定货来销售产品的方式仍大量存在。此种销售渠道对中间商的依赖性较大,在价格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不利于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市场灵敏度差,加大了营销工作的被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企业流动资金紧缺限制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逐步走高和工人工资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银行对纺织企业不仅收缩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也压缩了流动资金的投放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缺已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二是纺织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依赖于银行贷款,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融通资金。

三、促进咸阳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延伸纺织产业链条

通过将咸阳纺织工业与陕西省的纺织工业、山东、福建等地的纺织工业的各种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在咸阳纺织工业价值链中,处于上游的棉纺织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技术装备更新速度较慢。棉纺织业不仅生产规模大于下游产业,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以及成本竞争能力也都位于全国前列,是陕西省纺织工业的优势产业。处于下游的印染针织、棉制品、服装业的竞争力都比较弱。这些行业一是生产规模小,技术质量水平低,特别是花色品种和款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产品开发水平较差。二是缺少品牌优势,特别是下游产业名牌产品少,市场号召力差。

因此,咸阳纺织工业在产业链环节上,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延长咸阳纺织工业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生产下游的服装生产,并定位于生产功能性服装为主;二是可以介入江浙、福建、山东等地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成为他们服装生产最主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商;三是为了西咸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咸阳纺织工业与西安的纺织工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强强联合,做强做大西咸棉纺织行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西北棉纺织供应基地。

(二)加大对科研技术的资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发生在咸阳纺织行业的各个环节、各类企业层面上。国家重点支持的纺纱、织造、印染和化纤等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纺织装备的自主化水平,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能够从整体上改变咸阳纺织行业的面貌,提升咸阳纺织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一旦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就可以在纺织行业链条中自主延伸,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扩大影响力,整合产业链,达到推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三)咸阳纺织行业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陕西的农村市场

近年来,中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扩大在保证纺织工业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8%,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面向内需的纺织市场销售势头良好。2008年,陕西省和咸阳地区的农村人均收入分别是3 136元和3 511元,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咸阳纺织工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流通渠道,转变营销模式,繁荣城乡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四)进一步推进咸阳纺织企业的体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咸阳纺织产业可采取以下方式加快国有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首先,通过产权改革将国有棉纺织企业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内部职工和经营者出资购买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的变现国有资产;其次,积极发展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棉纺织业体制结构的转变;最后,借助加入WTO后各成员执行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之际,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对外资经营行业所有权控股、投资地区限制,充分利用外资,加快国有大企业的嫁接改造。

篇13

关键词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国际化

1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1.4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International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2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席酋民.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郭建南,郑喆,黄明朗.我国休闲服装市场调查与品牌发展策略研究[J].丝绸,2006(4)

5丁国强.我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6贺政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4(12)

7耿建明.服装业现状及出路探讨[J].经济师,2000(4)

篇14

据报道,2010年,中国内衣市场的销售额已达1 000亿元以上,且每年仍以近20%的速度增长。未来 5 年,中国内衣市场高达5 000亿元的巨大销售空间将成为服装业繁荣的强大推动力。

目前国内内衣市场约有 6 成为进口品牌,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日本,市场地位稳固;国内品牌只占约 4成,但市场竞争白热化。

我国内衣市场上的格局主要是:洋品牌品牌成熟,知名度高,主要占领高端市场,拥有一大批较为忠诚的消费者;国内初具规模的品牌成长迅速,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忠诚消费者,主要占据中高端市场;中小品牌数量众多,款式易抄袭跟风,价格相对低廉,主要占领低端市场。目前,我国内衣产业呈现出如下特点。

(1)市场需求巨大

中国内衣市场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首先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注重价格逐渐转移至注重款式与质量;其次,随着全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个人花在内衣购买上的金额大大提升;此外,不断扩充的中产阶级为内衣消费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2)企业竞争激烈

我国的内衣产业发展到现在,基本形成了以北京、广东和上海为代表的北、南、东部集群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国内衣生产企业有3 000多家,而初具规模的却只有400多家。目前整个中国内衣行业处于成本逐步增加、利润越来越薄的大环境中,加上原材料价格和员工工资上涨,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中小企业营销手段层次低,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供需矛盾突出。

(3)品牌运作欠缺

树立品牌形象已成为多数企业的头号目标,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品牌因为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导致品牌老化,有的新品牌则忽视了对品牌内涵的塑造和品牌的维护,致使品牌成为一个模糊的符号。此外,中国内衣市场不存在一个全品类品牌:每个内衣品类均有自己的强势品牌,在同一品类中,不同区域又往往有不同的主导品牌,不同品牌主导不同区域的市场。

二、打造中国内衣产业由大转强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是内衣大国,却不是内衣强国。近些年来国内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内衣品牌,也涌现出了不少正在努力打造品牌的中小企业,但与国外的内衣品牌还相距甚远。要突破这个现状,需要打造中国内衣产业由大转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以下 3 个方面。

1.技术创新

在面料开发技术方面,既要提高面料的舒适性,又要增加面料的功能性。对传统天然纤维进行改性和优化,不断开发新型纤维,如木代尔、PTT纤维和吸湿速干纤维等。国内的内衣生产企业若不具备独立自主开发面料的能力,可以选择与国内外先进纱线或面料公司进行深度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

在工艺技术方面,一是要提高纺纱技术装备水平,使工序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纺织技术在不断改善和提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技术,纱线向中细支、低捻等方向发展,纱线品质在光洁、减少成纱毛羽、提高强力等方面得到提升。二是要促进先进编织设备的使用。编织技术能改进织物的组织结构,使其性能更优越,科技附加值越来越高。三是要促进染整和后整理工艺的创新。先进的染整和后整理工艺能更大限度地使内衣产品功能化、时尚化。如针对哺乳期女性,一款具备抗菌排汗功能的哺乳胸罩就十分受欢迎。内衣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也可以选择与一些有技术实力的纺织企业建立合作,利用纺织企业先进的染整及后整理设备和工艺,开发适合的产品。

在数据方面,数据的搜集与整理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开发的专业化程度。有的企业自行建立研究中心,有的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共同进行人体科学领域的研究。他们测量并收集了国内大量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体型数据如身高、体重、三围等,建立了覆盖几百万女性的体型数据库,并据此开发出适合中国女性生理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内衣版型。我国内衣企业要重视对于专业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如能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共享数据,那对于提高我国内衣企业的整体水平将有巨大的帮助。

2.设计驱动

好的设计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眼球。只有通过对消费者喜好和生活方式等的追踪调查,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才能设计出真正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一方面,要对内衣产品进行结构改良,提升穿着舒适感。如对于男性来说,内裤的结构设计尤为重要。有的企业通过增加裆片以适应裆部和臀部的立体状态,并在前部裆片处加活褶,在下部裆片也做出变动,满足了男士活动量和舒适性的需要且解决了吊裆问题。

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产品款式设计。好的款式设计既可以增加产品的功能性,也能够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如众多企业设计出深U型文胸,不仅保留了传统内衣的承托造型功能,还可满足女性各场合搭配的需求。在风格上,可以根据品牌定位打造休闲、运动、可爱等各种风格,配以不同的色彩、图案和饰物,可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风格,迎合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例如对少女来说,鲜艳活泼的色彩、动感跳跃的图案以及大胆的搭配符合她们追求新鲜事物、乐于尝试的心理。

另外,在内衣的设计上,中国企业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喜庆吉祥的中国红,有吉祥寓意的刺绣图腾,平绣、折绣、双面全异秀等民间刺绣针法等,都可以充分展现民间艺术的精髓,提升内衣的艺术价值。我国的内衣企业不妨利用中国璀璨的民间艺术进行创作,设计出既有民族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在精神层面的需求。

3.品牌制胜

品牌文化内涵是一个品牌的灵魂。强大的品牌文化能够有力提升消费者的品牌感知价值及品牌的溢价能力,使消费品牌产品成为他们自觉的生活习惯。我国的企业应该对品牌文化运作给以高度的重视。

当前,内衣市场上品牌竞争激烈,尤其是二三线品牌的市场形象多淹没于茫茫商海之中。事实上,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需要做好市场细分,找准差异化定位,才能在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企业不仅要在产品设计上体现出差异化,也需要在营销渠道、终端销售模式、门店陈列、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与定位相一致的差异化管理。

品牌需要经营。好的营销策略和手段能够使品牌脱颖而出。一方面,要加强渠道的布置与终端设计,统一品牌的形象。例如,针对年轻人的内衣品牌,在店面设计和商品陈列上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风格的灵活运用,营造一种时尚、新鲜、活泼的购物环境;在营销渠道上除了传统的商场、零售店外,可以采用网络直销的模式,符合当代年轻人热衷网购的购物习惯。另一方面,要加强广告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广告和推广活动要与品牌的文化内涵相一致,强化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我国内衣企业可以学习国外品牌的成功运作经验,从中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思路。

三、结束语

中国的内衣市场日益扩大,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想不被淘汰,需要修炼好“内功”。大体上来说,技术、设计和品牌是我国内衣企业必须强化的基本功课。要做好这几点,企业不仅要调整自身的发展思路,也要学会利用外界的有利资源。总而言之,企业要放开眼界,努力打造自身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除技术、设计和品牌之外,还需具备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如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个性化服务、别出心裁的促销手段、商会的支持等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侧重,共同促进中国的内衣产业由大变强。

参考文献

[1] 徐裂. 惠侬丝——占领中国无缝内衣技术与品牌制高点[J]. 今日科技,2006(9):27-28.

[2] 王丽平. 内衣品牌文化运作的探讨[D]. 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6.

[3] 戴峻松. 安莉芳女士内衣深圳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4] 子齐齐. 国内男士品牌内衣市场现状分析[J]. 中国纤检,2007(10):55-56.

[5] 陈慧蓉. 中国女性内衣高端市场现状浅析[J]. 纺织科技进展,2008(4):86-88.

[6] 严亦红. 传承中国民间刺绣创新女性内衣设计[J]. 广西纺织科技,2009,38(4):60-62.

[7] 法磊. 品牌塑造:引领中国内衣行业走向成熟[J]. 中国纤检,2011(22):33-34.

[8] 张贺章,刘承焕. 我国男士内衣市场研究及中高档男士内衣品牌建设策略[J]. 企业活力,2011(6):34-38.

[9] 李超群. 一个朝阳产业市场空间中国内衣市场体系及走势[J]. 纺织导报,2011(6):114-115.